高校学生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04 13:19: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校学生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高校; 学生管理; 柔性管理;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1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1)07-0048-02
高校辅导员处于学校与学生联系的第一线,起着桥梁纽带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每一项要求和活动安排均是通过辅导员传达并布置到学生中。而学生在学习,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对学校的意见建议都是通过辅导员帮助解决或反映到学校。
目前,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相当一部分学生身上出现了学习积极性不高、纪律感不强等问题,使学生的内在潜能无法充分发挥,从而导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难度加大。如何激发高校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积极性,是高校辅导员所面临的重大问题。笔者认为,引进、探讨柔性管理这一现代化管理理念为优化高校学生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一、柔性管理及其特征
与“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刚性管理不同,柔性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性化管理,它是在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基础上。依据共同的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进行的人格化管理。柔性管理采取非强制性方式在管理对象心中产生一种潜在说服力,从而充分调动个人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把组织意志转变为个人的自觉行为。与刚性管理相比较,但却富有战略性和长效性,与刚性管理之间有突出的互补性,可以从根本上避免或弥补刚性管理的短效性、机械性、非人性化等内在缺陷和功能局限,从管理学发展角度来看,柔性管理是刚性管理的发展和升华。具有四个重要特征。
1.人本性
柔性管理是以人为本的管理,强调人不仅是管理的客体,更是管理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和动力。必须以人为本谋求发展、促进发展。柔性管理坚持为了人、依靠人、发展人的人本精神,主张通过广泛参与,民主管理、自我管理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和主人翁精神,以促进组织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驱动性
柔性管理不依赖外界权力影响,而是凭借个人的心理过程,依赖于个人从内心深处激发出来的主动性、内在潜力和创造精神,是每个人真正做到心情舒畅、不遗余力地为了组织不断开拓新的业绩。在现实工作中,只有当组织规范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觉意识、组织目标真正转化为成员的自发行动时,柔性管理的自我约束力才会产生、内在的驱动力才会发挥作用。
3.灵活性
柔性管理注重适应组织环境和发展变化的变化而变化,讲求因人因事因时而异,是一种权变、艺术化、非模式化的管理,具有高度的灵活性。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组织目标的多元化,复杂化的发展形势,以管理的灵活性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是柔性管理的一个基本主导思想。
4.情感性
人性管理倡导在尊重人、重视人、理解人的基础上,管好人、用好人。主张通过塑造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文化、精神氛围;引导人、感化人、凝聚人,进而达到“不令而行”和“无为而治”的管理目的。这种以加之文化、精神和情感代替权力,以引导、影响、感化和凝聚替代强制管理的方式,充分表现了柔性管理的情感性。
二、柔性管理与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契合
柔性管理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以“人性化”为标志。其内涵是在研究人们心理和行为的规律的基础上,采取非强制方式,在人们心目中产生一种潜在的说服力,从而把组织意志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的一种管理形式。笔者认为,柔性管理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方式,和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理念有很多的契合之处。
1.情感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情感性与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需求的契合。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可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又指出为维持生活所需满足的低层次需求如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相当于保健因素,而被尊重和实现自我需求则属于激励因素。一般来说,柔性管理主要满足管理对象的高层次需求,具有情感的抚慰和内心的激励。高校被管理对象是思维活跃、个性千差万别的大学生,辅导员与学生之间感情的互动、思想的碰撞是组织管理最好的工具。中国有句古话“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高校辅导员树人的劳动效果在周期上必然更长一些。辅导员工作效果的滞后性强,短期内工作难以得到尊重和实现自我。柔性管理难迎合广大高校学生心理和行为的需求,适时的调整其情感状态,优化被尊重的环境,促进其实现自我。
2.人本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人本性与高校的管理工作基本理念的契合。现代管理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人本思想,即人事管理活动的主体、是管理的核心动力,必须发挥组织成员的主人翁意识。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体现人文关怀,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实现其个人发展以学校整体发展的有机结合,达到共赢。新形式下的高校学生相对于其他社会群体而言,由于其身份的特殊,决定了学生充当更加多重的社会角色。现代大学生思维敏捷,工作能力强,辅导员要“辅而导之”,尽力为学生创造条件。辅导员“搭台”,学生“唱戏”。要注重学生中的优秀者在班级、团支部、学生社团、学生生活园中担任一定职务,并定期与他们研究工作计划,鼓励他们放手实践,及时指出其工作不足,共同总结经验教训,使学生骨干迅速成长起来,从而提高辅导员的工作效率。
3.驱动性的契合
柔性管理的驱动型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强调“以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契合。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最终涉及的对象是广大学生。高校学生除了有基本的物质需求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精神需求。作为一个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群体,他们对内在自我心灵的认识和外界社会的感受都很敏锐,爱惜名誉,重视形象。希望个人才能得到发挥,自我价值得到体现,有着强烈的自尊、自爱和自强的心理需求。他们追求自主,渴望有一个灵活的组织和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希望不断充实和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驾驭工作的能力,高校学生的学习可控性较弱,学习成效主要取决于内在学习热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在柔性管理过程中,管理者与被管理者进行“润物细无声”的情感交融,直接给学生情感的迸发、激情的彰显和创造力的萌动,提供了自由的时空。从而有利于广大高校学生把其学习作为建功立业的平台,将学生生涯变成一种有意义的生命体验,能够倾心的将自己的才智、思考和创造自觉的迸发出来。
三、坚持柔性管理与刚性管理互补
我们倡导柔性管理,并不是否定和取代以规章制度为中心的规范化程序化的刚性管理。刚性管理是柔性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他为整个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构建了基本的框架,规定了学生必须遵守的规章制度以及必要的刚性手段的,保证了组织的基本稳定和有序与协调。没有刚性管理的学生管理的工作必然是无序的和混乱的,其柔性管理必然会失去立足点。而刚性管理又必须依靠柔性管理来提升与发展,组织缺乏柔性管理,就是会降低甚至丧失自身发展活力和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的能力,进而影响甚至阻碍着高校学生队伍的稳定壮大与学生个体作用的充分发挥。高校学生管理实施柔性管理,必须坚持刚柔并举、刚柔相济,以求取得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效果。
事实上,柔性管理也不可能离开刚性管理独立生存。两者在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目标本质上是一样的,柔性管理实质上是刚性管理的完善、补充。在实施柔性管理的过程中,不能脱离学校的实际,而应将刚性管理所需求的目标和柔性管理的宗旨相互融合,既要着力维持学校整体的稳定和统一,也要呈现学生的个性。
四、结语
将柔性管理理论引入高校辅导员的管理工作是一项具有挑战性和有实际意义的工作。文中着重对辅导员的工作如何实现柔性管理提出了一些实施建议。相信对学生积极情感态度的培养和为辅导员的工作带来一些启发。我们提倡辅导员应尽力当好“情感调动手”,让情感资源成为学生管理的一道美丽的风景线,从而营造健康愉悦、生气勃勃的学校班级环境,最终实现管理育人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张洪烈.论柔性管理在高校教职工管理中的运用[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
[2] 范冬效.导员团队伍建设长效机制初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
篇2
关键词:茶文化管理理念;优化机制;高校学生;管理思维;文化思维
就当前高等教育活动的具体实施而言,学生是其中的“核心”和“焦点”,对于高校学生培养来说,如何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参与性,就至关重要。事实上,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实施过程中,我们不能从“管理”这一思维来认知该活动,结合学生培养实际看,只有以“服务学生”、“引导学生”这一思维和心态出发,才能实现高校学生的最佳培养。
1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存在的问题分析
高校学生管理活动是一项复杂多样且极具内涵特色的活动,因此,在当前开展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时,不仅需要丰富管理思维,同时也需要注重丰富学生培养理念,特别是对于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活动来说,其需要注重将素质教学理念和人文素养培养等诸多内容应用其中,从而实现学生“人性化”管理。
1.1管理活动缺乏文化内涵的深层次融入
文化是一种稳定且成熟的内涵,对于管理活动的整体实施而言,如果能够有效发挥文化的应用价值和本质属性,其将构建科学完善的管理机制。客观地看,传统的学生管理过程中,其更多只是从“客观”数字标准和和管理规范来实施,未能诠释应有的文化特色。
1.2管理活动缺乏学生主导的关键性支撑
如果我们对当前高校学生培养的整体诉求和特征进行分析,我们必须认识到学生自身在整个管理活动中的价值作用,所以,想要实现学生管理与培养的理想效果,就需要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导地位。在传统的高校学生管理机制中,其实施的仍然是传统的老师主导,学生被动模式,未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和价值,从而影响了学生的有效培养。
2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创新要求
2.1立足文化特色、诠释文化内涵———赋予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文化”特色
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作为一种社会化行动,管理活动更是高校学生在参与学习和具体实践过程中所首要的价值认同,尤其是在高校学生管理活动中所具体包含的培养思维,以及学生成长的指导方式,乃至互动机制等,都深受科学管理、文化引导的重要影响,因此,真正有效的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改革,就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关键所在。所以,在当前创新高校学生管理活动时,不应该只从某一角度出发,更需要从高校学生培养过程中的“文化诉求”出发,通过融入合适的文化内涵,从而来具体探究高校学生最佳培养的重点与核心。
2.2发挥学生机制,激发学生兴趣———提升高校学生管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如果想要真正做好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其必须认识到创新该活动的关键在于认识学生在整个活动中的价值作用。客观地看,学生是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核心所在,因此,不管是教学内容的具体筛选与应用,还是高校学生培养氛围的合理营造,都必须以学生积极参与为关键支撑点。所以,在当前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创新发展和整体优化时,其需要注重融入学生兴趣和文化内涵,在高校学生管理活动全面创新进程中,需要充分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探究学生对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本质影响及创新机制。
2.3从差异性到全面性———推动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全面覆盖
就高校学生管理机制的具体构建状况来说,当前学生培养规模不断扩大,其对高校学生管理与培养提出了更多新要求。因此,想要实现整个管理活动的科学化与全面化,就必须充分注重立足学生培养过程中的差异性,认识到良好、完善的管理活动应该是涵盖所有学生的活动,所以,必须从学生的基础差异出发,构建完善的教学管理机制。当然,对于高校学生来说,其差异化要求则需要注重针对学生差异构建风格不同、标准不同的考核体系,这恰恰是从学生管理事实出发的培养活动。
3茶文化管理理念的具体内涵认知
我国有着丰富完善的茶文化资源,整个茶文化体系的出现与形成,实际上是基于大众饮茶习惯所形成的文化体系。因此,理解和认知茶文化时,必须认知到大众理解对该文化的重要影响力。对于茶文化来说,其主要是由社会大众来创造的,所以,大众属性将是成熟认知茶文化重点所在。茶文化是一种基于物质属性融入精神理念的文化机制。在理解该文化机制时,必须认知到茶文化物质属性的价值所在,物质性正是其客观性的重要表现,所以,从该属性看,其对管理活动产生了深层次影响,尤其是在该文化影响下,其让管理活动更为客观。不仅如此,在茶文化体系中,其最为重要的是其中包含了层次化、成熟化的精神理念,这些精神思维中,不仅是大众自身的真实习惯,同时更重要的是其中诠释和融入了大众对茶文化的精神理念,所以理解茶文化时,就需要从精神思维来整体出发。总的来说,在茶文化管理理念中,其更多需要从情感认知角度来具体出发,通过融入人文思维,从而实现整个茶文化与管理活动的深度结合。当然,从情感角度出发来理解管理活动的过程,就是茶文化实现价值最大化的关键过程。
4利用茶文化管理理念优化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实施策略分析
随着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如今我们对高校学生的具体培养活动实现了全面而和关键性的提升。相对于以往的学生管理机制而言,如今,我们在开展学生培养与管理活动时,不仅将重点放在了相关教学知识内容的具体教学中,同时也注重引导学生在参与学习过程中,能够形成健康而积极的思维认知。
4.1从生本理念出发———营造学生为本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思维”
在传统教学管理过程中,其更多只是从普通知识内容教育和机械、客观的管理活动来具体实施,文化内涵融入的缺乏,思维理念引导性不够,未能从学生管理这一系列“基础点”来构建学生管理体系。所以,在学生培养与管理思维日益完善、成熟的时代背景下,如何筛选融入合适的元素内容融入与整个学生管理机制,就发展成为当前高校学生培养的关键与重点。结合茶文化管理理念的本质性内涵看,其中更多倡导的是“生本理念”,通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有效激发学生自身的感知和理解。以学生为本,从而提升高校学生管理机制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
4.2立足学生情感思维——诠释情感为核心的高校学生管理“新机制”
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来说,良好的思维理念是确保该学生培养与管理活动的关键所在。尤其是在现代高校学生管理机制构建来说,只有立足情感思维,融入学生特色与认知,才能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结合茶文化管理理念看,其中所包含和展现的是一种精神思维,尤其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思维,是一种服务精神,通过激发学生的理想认知,从而让高校学生能够真正感知到茶文化的精神价值。
4.3融入茶文化体系———以文化思维丰富高校学生管理“新内涵”
在全面把握茶文化内涵的同时,我们一方面要认识到茶文化的本质属性,同时也需要认识到该文化体系的多样性。对于高校学生管理活动的整体实施来说,如果我们能够将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其将实现整个管理内涵的全面丰富,当然结合茶文化管理机制中所诠释和传递的价值内涵看,其以学生为本,重视文化传递的价值思维,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的最佳服务机制。
5结语
就当前高等教育机制的成熟发展,以及高校学生培养活动的整体要求看,如果想要实现高校学生培养的最佳效果,其需要的不仅是学生掌握教学知识,同时也需要学生形成必要的实践技能和文化素材,尤其是需要学生立足时代环境和人才培养的整体诉求,形化、内涵化的思维理念。结合当前高校学生培养活动的实施诉求看,只有学生形成了完善的人文理念和科学思,才能使得学生更好参与整个社会的就业诉求之中。
参考文献
[1]张明莉;王立岩;杨健民.人本理念:美国私立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的显著特征———兼与我国现阶段民办高校学生管理之比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5):32-36.
篇3
高等教育大众化使社会对高校的期望值不断增加,“大财经”办学理念要求财经高校培养出更多复合型高素质人才。这种“大学生不断增长的复合型需求与学校和社会对这一需求满足程度不断增长的矛盾”使得财经类高校学生工作产生了诸多困境。只有厘清“大财经”理念对高校学生工作的要求,才能应对困境、解决矛盾。
(一)开拓思路,更新工作理念
“大财经”视域下的高校毕业生,除了达到普通高校本科学生毕业要求外,还应具备某一财经学科或领域专门知识或专业技能,是“三商并举、五能并重”的复合型人才。对于高校学生工作者而言,要顺应时代要求,改变工作观念,从传统学生工作思路中走出来,不能满足于完成奖惩、资助、就业管理等常规工作,而是要定位于为学生发展的理念,梳理促进学生多元智能发展的多种因素,激发这些因素之间的活力,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要求。
(二)开拓领域,打造特色平台
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一直沿用集思想政治教育与管理、服务于一体的工作范畴,依托班集体、学生骨干带动工作开展。随着学分制改革、后勤社会化等高校改革进程的深化,以往以班级为单位的学生管理模式逐渐淡化,学习小组、学生社团、公寓社区、网络虚拟社区等新兴学生工作领域的作用愈来愈多的引起关注。新形势下的财经类高校学生工作尤其要善于利用新媒体、开拓新领域,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平台。
(三)开拓途径,推进管理创新
“大财经”办学理念下的培养的人才应具备复合型、创新型特质,而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方式总体呈现统一化、行政化的刚性特征,这样的模式下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被泯灭、个性化需求被忽视,培养出来的学生就像是生产车间流水线上的产品。由此,创新学生工作已经迫在眉睫。学生管理工作创新的路径开拓必须在尊重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基础上,积极研究探索具有时代特点、成效明显的机制、模式,积极推进管理创新。
二、财经高校学生工作现状及存在困境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增长,社会对财经高等教育的需求也日益增长。但现有高等教育体制下,财经高校的学生工作面对“大财经”办学理念对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存在诸多困惑。随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高等教育中经济管理类专业持续热门,高考录取分数一直位于其他专业前列。以南京财经大学为例,2000年以后在江苏、安徽等省录取分数均比相同批次高出10分以上(2013年略低)。也就是说,财经类专业吸收了大批高分考生。但是,这些学生中的绝大多数并不是真正出于对专业的热爱,而是家长们认为财经类专业容易就业、就业层次和工资收入较高,出于这样的目的让孩子们填报志愿。较强的功利性导致财经类专业大学生在校期间更多的重视评奖评优、考级考证等与就业直接挂钩的事情,而对和就业不直接相关的一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课程或活动不感兴趣;同时,这批学生又是90后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和个性强,信息接收面广量大。面对这样的工作对象,如果还依赖传统的学生管理体系和模式,财经类高校学生工作必将会走入困境:
(一)学生管理工作定位困惑
学生工作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一直受到关注,实际随着“大财经”时代的到来,国家财政、金融政策的调整改革都及时体现在财经高校教学内容之中,但学校的管理体制却一直沿袭着五、六十年代的模式。“我国高校学生工作属于党政管理的范畴,学生工作部门是党政领导机关行驶管理学生事务职责的职能部门,有较强的管理观念。”学生教育管理既隶属于党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又归口行政事务部门,运行中依靠二级学院自下而上的支持;业务上体现了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等诸多宏观学科,在实际工作中却常常凭经验办事,找不到专业背景和理论支撑;
(二)学生管理工作队伍建设困难
学校办学以教学为本、以教师为本。这是长期以来我们的口号。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标准》明确指出,“高校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文件的规定正是针对现实中包括辅导员在内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长期隶属于行政系列这一现象,他们没有“术业有专攻”的荣誉感和与大量繁琐的工作相匹配的待遇,很难把学生管理工作作为事业而全身心投入,只是把学生管理岗位当做跳板,一有机会就转岗,这种状况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管理队伍不稳定、专业性不强、职责不明晰、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
(三)学生管理内容与形式困扰
正是由于以上定位和队伍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目前高校学生管理内容界定的含糊,学校中各级组织一旦遇到与学生有关的事务性工作都找学生管理部门,使学生工作部门成立“百管部”、学生工作者成为了“千手观音”。工作内容的琐碎繁杂面广量大使学生工作者没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思考工作的形式,为了完成工作而忽视教育基本规律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需求,不能很好的激发教育对象的自主意识和满足他们的个性化需求。面对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传统的学生工作内容和模式“发文件”“下通知”“搞活动”,必然使学生事务管理流于形式、浮于表面,不能真正做到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财经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困境不是孤立的个别现象,而是当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通病,在“财经热”中的财经类高校表现的更加突出。随着“大财经”时代的到来,财经类高校学生管理面临着机遇与挑战,亟需突破困境。
三、“大财经”视域下高校学生管理创新的思考与途径
(一)转变观念,走专业化发展路径
“大财经”的办学思路是对财经类人才培养目标的再认识,对财经类学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专业化要求:一方面要求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对高校学生事务管理专业的建设。“学生事务管理”是目前国际上对与学生相关的工作内容的通用名称。目前我国高校尚无高等教育学生事务管理类似专业。学工管理人员专业背景大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等,其培养目标和内容与学生管理工作有共通部分但并不一致。参照大洋彼岸的美国高等教育,却非常重视对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建设,每个州都至少有一所大学开办高等教育学生行政专业,培养学生事务管理的专门人才。在美国高等教育博士的培养计划中,也有针对学生事务的培养方向。据美国大学人事协会统计,全美有相关硕士、博士项目83余个。这不能不使我们强烈认识到我国学生事务管理专业建设的紧迫感;另一方面,针对财经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财经高校的学生管理人员也要具备一定的财政、金融或经济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只有这样,在工作过程中能体现出一定的专业素养,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工作状态,找到和学生的共同语言,提高工作效能。
(二)以为学生发展为前提,变管理为服务
“随着公民社会建设的进程加快,尤其是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客观上要求高校要改变重管理、轻服务理念,积极树立‘以生为本’观念,有权威的几率管理者向学生的合作教育者转变,重视服务育人。”管理,往往带有自上而下的意味。培养“大财经”背景下具有现代视野的复合型财经人才,要求我们的学生事务也要改变以往传统的工作模式。高校学生事务工作应建立在了解学生成长成才和大学校园生活特点的基础上,一切以为学生发展为前提,注重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技能,特别是关于学生的综合发展和学习以及学习环境的评价、干预等能力的培养,变管理为服务,按照服务学生、促进发展的理念,合理划分学生服务类别和内容、规范具体业务流程,为在学习、生活等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提供专业服务。在这方面,南京财经大学做出了积极的尝试:2013年10月,我校建立了学生事务大厅。大厅以“方便学生办事、解决学生困难、维护学生权益、促进学生成长”为宗旨,通过集中“一站式服务”,规范化管理,改变了以往学生办件事要跑几个部门的状况,为学生的学习生活提供多元化、全方位服务,得到了学生和社会的一致好评。
(三)学生事务工作运作方式上的多样性和个性化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高校学生管理就业指导
大学生就业问题对于高校管理工作来说,应该更多地依据社会的发展需要,把学生的管理工作渗透在服务就业的过程中,从而通过相应的教育培养,提高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和为大学生以后的就业找到一条更加方便的途径。因此,高校在对于学生的培养上,不仅要做好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提升,同时还应该把高校就业管理的工作作为一个工作重点,着重加强对于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实践技能的培养工作,因为我们国家正在鼓励大众创业,以期更好的实现万众创新的局面,这样不仅可以很好地解决大量的就业问题,在一定的程度上还能提升我国创新创业的发展。通过齐头并进的方式实现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全面的培养,帮助高校毕业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所以,我们应该针对于大学生和社会的需要,提供有针对性和有意义的教育辅导服务。
1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就业管理是一个核心问题
1.1大学教育的目的和意义
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进入大学学习不仅是希望能够更进一步提升自己,同时也希望自己在获得高学历之后可以找到一份更加适合自己的工作。基于学生这样的需求以及高校自身的发展需要,高校更应该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工作,并且为了能够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提升自我,高校应该把管理工作的重心放在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上。这既是学生的诉求,同时也将会是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的核心问题。只有把这两者都兼顾好,才能能够更好地去实现我们教育教学的目标,在保证学生学有所成的同时,还能够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率。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我们学校在招生的时候也能有较大的竞争力,从而可以更好地去维持我们高校健康稳定的发展,所以说学生的成长档案不仅是四年的学习的记录,同时也是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体现,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就业也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就业管理工作在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是尤为重要的。
1.2大学生就业难与其就业能力低、素质不高有很大关系
由于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导致我们每年都有大量的高校毕业生面临着就业,但是由于我们的岗位有限,使得我们每年的就业压力都非常的大。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如今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除了竞争压力大之外,还有极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许多的高校毕业生由于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就业能力较差,以及虽能找到工作但是不能适应相应的工作需要,同时还有一部分的本科学生自认为学历较高在对于工资的期望值上却要远远地高于专科学生,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导致一些用人单位在招聘时不会选择大学生。所以说对于大学生而言除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之外更多影响到学生的就业的关键还是在于自己的就业能力。针对这样的原因在我们的高校教育培养中,教育工作除了放在学业之上,同时还要把学生的就业能力作为一个培养重点,从而可以更好地实现在学生毕业的时候顺利的就业,这都是我们保证大学毕业生提高就业率的有效措施。
1.3学生管理工作的一个主要环节就是就业辅导
对于许多的高校而言,我们在大学的教学过程中往往没有专门开设就业指导培训的有关课程,导致许多的大学毕业生直到大学毕业的时候还没有一个就业的观念,这就造成了极大一部分的学生缺乏相应的就业意识,同时也缺少相应竞争力。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很多高校也没有对学生展开过就业的辅导工作,这都会导致学生在就业的时候对于职业的选择缺乏相应的主动性,没有目标,在工作的选择上也表现得较为迷茫,这一系列的问题往往就会让一些学生害怕就业,从而整体表现出就业低迷的样子。针对这样的问题,我们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应该做好对学生的就业辅导,让学生提前就有一定的就业意识,提前了解就业的形势,对自己毕业之后才能实现良好的自主就业。并且高校应该开设大学生的就业指导课程,通过老师的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提早认清自我,让学生可以尽早了解就业,在未来的就业当中减少对就业的盲从,从而积极有效的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
2对大学生的就业管理工作及相应对策探析
2.1通过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来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用人单位而言,在招聘的时候往往都不能够很好的认识每一个学生的真实能力,这时候用人企业就会把目光放在学生在校期间的学籍档案上。因为学生的档案往往记录了该生的学习成绩和生活等各个方面,包括各种奖罚、毕业成绩单等的内容以及他们在校期间的种种表现,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高校在管理工作上也应该做好对于学生档案的整理工作。使得用人单位在招聘时可以优先的看学生的成长档案,对学生做一个初步的了解。所以说,我们的高校可以通过积极地做好学生的档案管理工作,本着真实、完整、负责的态度,为学生未来的就业提供一个较为有效的保障,从而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升。
2.2开展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帮扶
对于大学生就业而言,除了缺少一些相关的工作经验之外,一些学生其实更多欠缺的是对于自己的未来就业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就业规划,这都会极大的影响学生未来的就业。所以说,高校要想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他们在校期间就尽早地对于就业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认识,这就要求我们高校的管理工作把这也列为一个就业的重点工作来开展。在具体的实施上我们应该把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有效的融入到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中,帮助大学生尽早地了解相关的职业信息,做好相应的职业规划,以及通过聘请一些企业进校来给学生做一些相关的就业指导或是让往届的毕业生来和大学生面对面的一起交流工作的经验,让学生可以更加真实地感受就业的压力,从而可以进一步地对自己所学的专业和所能从事的行业提前有一个充分的了解认识。所以通过开展这样的就业辅导工作,可以最大程度地帮助学生认清自我和更加直观地看到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从而实现对于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这些都能够帮助大学生在未来更好地就业。
2.3重视学生的实践教育
对于学生来说除了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以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相应的实践教育,从而从根本上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就业能力。所以,在学生的就业管理当中,高校也要重视对于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因为实践是对所学知识的一个最好的检验标准,通过实践也能够促进学生对于本专业的相关岗位有一个大致的了解,这都能够很好地对学生的职业规划起到促进的作用。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通过开展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等的模式,来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就业,从而实现在实践中增强自身的工作经验,通过这样的实践更好地增强学生的就业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帮助他们未来实现更好的就业。
2.4鼓励毕业生参加实习工作
对于现在的高校教学而言,我们所采用的形式是在大学的最后一年让学生积极地参加实习工作。因为我们现在的培养模式,不仅要求我们的高校毕业生掌握相应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求我们的学生通过实习的工作来更加全面的认清自我,为毕业以后的就业积累相应的工作经验。对于即将面临毕业的学生而言,我们最后一年几乎都没有很多的课程安排,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为了积极鼓励我们的大学生走出校门参加实习,为以后的就业提前做好准备。但是一部分学生在这最后的一年里面,选择不出去就业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都会影响学生未来就业的竞争力,所以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的高校除了积极地鼓励学生进行实习同时,还针对就业的情况而做好一个和实习相关的本科课题,从而可以更好地要求每一位学生都去参加相应的工作实习,使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相结合,提升学生的工作经验。在实习中学生能够发现自身不足和工作能力高低来完善自己,为自己增加就业的能力和机会。就当前的发展形势而言,大学生毕业之后最为迫切的目标就是实现更好地就业,为此,高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应该做好相应的指导工作帮助学生提升就业能力,这样大学生在毕业之后才能够更好地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张小刚.从大学生就业探析高校学生管理工作[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3):82-84.
篇5
本文以高校学生参与管理实证调查为基础,剖析了当前高校管理中学生参与现状及存在问题,并阐释了导致“功效理性”缺失、制度性支撑不足、大学生参与能力较低等问题的三大原因。研究表明,实现高校管理中学生的有序参与,需要增强学生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关键词:
高校;法治;思想政治教育
一、构建管理制度需要的理念
1.树立维护学生权利的理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中国已步入法治时代,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和法律意识不断增强,维权意识也随之增强。因此,高校的管理者要转变管理理念,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构建制度时,出发点从以学校为主体转变成优先考虑学生问题,切实维护好、实现好学生的权利,使学生的权利得到保障。以往都是强调学生的义务是什么,忽略了学生权利的享有。法治时代,学校在管理学生过程中应更加人性化,既要明确学生应履行的义务,又要明确提出学生能享受的权利,这样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才会提高,自觉遵守规章制度才会变成一种自主意识,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才可能成为一种趋势,也更有利于提升学校管理的效果。
2.树立按“规”行事的理念
按“规”行事,是目前高校管理工作实现法制化的前提和保障。高校里的“规”既包括国家的定性规定,也包括学校的自主管理规定。国家定性规定主要有《教育法》《高等教育法》等系列法律法规,这些法律法规规范了高等教育的法律关系,而学校的自主管理规定主要是在遵循宪法和法律的前提下,各大高校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管理制度和规定。这些法律规定的存在是按“规”办事的法律依据,是管理的可靠保障。有了按“规”办事,就要树立“规定”的权威,一切按照规定行事,并使之成为一种自觉行为,主动与违背规定的行为做斗争。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出现了违规现象,随意更改管理规定,破坏了制度的严肃性。
3.树立制度的教育功能理念
《高等教育法》第五条规定,高等学校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第三十一条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以培养人才为中心,开展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在对学生的管理过程中,一味去追求对学生的约束,只会与管理初衷背道而驰。因此,要树立制度的教育理念,变“被管”为“自管”,由制度约束和强制变成制度服务和制度导向,充分发挥制度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发展。要制定良好的制度,摒弃过去以制度强制管理的理念,强化制度的教育功能,推动学生的自管。
二、建立高校法治学生管理模式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法治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新时代的大学生法制意识不断增强,自我意识和权利意识也随之增强,传统的大学生管理模式已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求。因此,加快高校管理模式法治化建设,坚持走“以人为本”的道路,是实现高校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
1.坚持“德法并蓄,宽严并济”的高校学生管理原则
在高校的学生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德治与法治的有机统一。坚持依法治校,使学生明确权利和义务,在享有权利的同时履行义务。依法加强对学生的管理,尤其是实施惩罚措施时,坚持教育与惩罚相结合,教育在前,惩罚在后,注重教育的效果与惩罚的力度。尤其是在新生入学时更需要做好法治与德治的教育工作。入学之初,让学生明确自身的权利,以及应履行的义务,明确规定违反校级校规要受到什么样的惩罚,这样的做法就在无形中减少了违纪的出现。对于违纪的学生不能一味批评,要辅以德治,既让学生认识到自身的错误,又使学生从思想的高度认识到错误的危害性,鼓励自我纠正、自我发展。
2.不断完善学生管理制度
法治化管理的背后需要有完善的规章制度,形成有法规可依,有法规必依,违反法规必追究责任,形成公开、透明的管理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一方面,国家有关部门要根据宪法制定好高校管理过程中所需要的法律法规,让各大高校的发展纲纪明了,便于开展学校的管理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做好本校的立法工作。从自身实际出发,结合国家的法律法规制定适合学校发展和学生成长的规章制度。在制定法规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几个原则:①统一原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与国家的宪法和法律精神相一致,不能相背离;②公平、公正原则,学校的规章制度要维护好学生的正当利益,确保学生享有法律权益;③“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发挥学生的参与作用,切实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主,听从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使规章制度更加人性化、科学化,执行起来更加便利。
3.加强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培养,逐步形成法治化育人环境
随着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法制教育也逐渐走进了大学生的课堂,在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规范学生的行为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现在的法治课课时少,内容单调而枯燥,导致一些学生“学用分离,重学轻用”,法治意识淡薄,行为不符合规定。因此,要大力加强大学生的法治教育,因为他们是未来的接班人,也是社会上需要的法治化人才,这样不仅是为了提高大学生自身的法律意识,也是在刺激和推动高校的依法治校进程,两者互相推动,互相呼应,既规范了大学生的学法、用法行为,又带动了高校法制工作的开展,从而影响了整个社会的法制化进程。法治化育人环境的塑造不仅仅要靠学生法律意识的增强,高校管理者的法律意识也要上一个台阶。
作者:王璐 单位: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
强化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实现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支撑,从本质上来讲,对学生的管理就是通过一系列管理措施、管理规范和规章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对学生的行为和思想科学的进行制约和引导,是一种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行为。科学有效的学生管理工作对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具有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
一、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的必要性
(一)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内在要求
教育价值的具体体现在于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要想培养出高质量的应用人才,就必须强化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因为学校的教育质量水平是最直接、最基本的人才质量影响要素。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高等教育教学质量的关注和重视程度日益增强,教育质量水平的高低是社会选择、接受和认可学校的基本依据。质量不高的教育,即便规模在大也意义不大;只注重质量不重视规模的教育也会难以获得持续性的发展。因此,想要获得教育质量的提升,学校中各环节、各部门就要不断协调、共同努力,而这其中最关键和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风建设,这同样也是搞笑学生管理工作的核心。
(二)是我国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
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坚持教育创新,优化教育结构,提升教育管理水平和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新人才。”高等教育院校正是这种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的主要人才培养基地。随着社会转型的不断加快和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对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作为主要的管理学生工作的部门,高校学生管理处在实际工作中很难做到面面俱到,在学生管理工作的新形势下,表现出了严重的不适应,它们当前的工作形式很难满足学生管理工作实际要求,使很大部分的学生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成员不过问学生管理工作。因此,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必须改革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
(三)是实现高效能、科学化学生管理的迫切需要
学生管理工作的好坏对高校的发展和人才培养具有直接的影响。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以为学生管理等同于学生思想管理,没有将行政管理同思想教育进行有机结合,导致过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而忽视了行政管理手段的利用,进而导致教育效果的不理想。必须强调的是,大学时期的青年学生,他们的三观观念还不成熟,他们的行为状态和政治思想尽管存在一定的关联,但是也并非完全吻合。随意,不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如何得到、细致,总会存在无法疏通、无法引导的学生,这就需要行政管理手段的介入,对学生的行为进行约束。因此,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在强化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同时,更要强化学生管理工作。
二、改革学生管理工作的建议策略
(一)健全学生管理制度
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是规范学生行为、搞好学生管理的重要方面,校风校纪是规范学生行为的基本依据。为使学生管理工作更为规范有效,就要对现有的学生管理制度进行修改和补充,根据新的工作体系要求,制定健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评价检查指标。制定的制度既要符合工作体系的有关要求,又要具有一定激励措施,以便形成规范、有效、科学的学生管理工作机制。评价检查指标要能体现客观性、导向性和创新性,制定的评价指标要具有充足的指挥能力。
(二)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要及时的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管理观念。要将学生看作是独特的人、发展的人,是具有责任能力的行为主体,是教育教学中的平等一员。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以实现学生健康发展为基本出发点,为他们提供差异性的管理服务,培养他们的个性才能。尊重学生的正当权益,鼓励他们民主、公平的参与学生管理工作。培养学生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和服务意识,积极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和自我教育。
(三)注重现代科技手段的利用
当前,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时代,新的信息技术对传统的学生管理方法和途径具有巨大的冲击作用。高校的持续扩招使得学生管理工作日益困难,而高校管理体制的革新让学生管理工作量和工作人员比例越来越大,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应用则能很好的解决这一矛盾。据调查,学生管理工作中有近一半的工作属于规律性的常规工作,这部分工作完全可以让计算机来做。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能在很大程度上解救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人员,让他们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生管理实践和理论的研究中去。有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系统性、预见性的增强,进而实现学生管理工作工作效率和质量的提升。
三、结语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高等教育的教育方式、教学内容和教学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也随之产生了不小的改变。为符合时展要求,我们要不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方式,以培养出素质高、创新思维强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白海龙.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2009.
[2]谢谷萍.学分制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改革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
篇7
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目标是多元化的,首先要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懂得相互协作的重要性,提高在学习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能力。其次,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创新素质是当前大学生必须要具备的能力,正确的思维方式,不仅是科学创造和发明的基础,也是大学生有效解决在管理过程中出现过激行为等现象的重要思维品质。最后,加强学生身心健康的培养,通过锻炼使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可以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学习当中,还要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使学生乐观向上,积极面对挑战,正视失败的挫折,有效的进行心理自我调节,这些都是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要不断落实的目标。
2新时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2.1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落后
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落后,远远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变化。很多高校管理工作模式是传统的管理模式,很少进行改革创新,在新的形势下,学生管理的环境在变化,社会的价值观在变化,学生的思想在变化,现行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应这些变化,在管理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必须要加强管理模式的创新,以应对新时期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挑战。
2.2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缺乏人文教育
一直以来,在高校管理的实践工作中都强调高校学生管理的强制性,习惯于运用制度约束学生,通过各种硬性规定来束缚学生。管住学生成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原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但是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管理更重要的是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品行,使学生发生质的变化,而当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最缺乏的就是人本教育,没有从被管理者的角度去换位思想,以人为本的管理模式往往流于形式或不尽如人意。
2.3学生管理人员工作队伍缺乏
辅导员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有着重要的作用,是管理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当前高校辅导员管理队伍力量薄弱,满足不了管理工作的需要。一方面由于高校招生人数的增加,加重了辅导员的工作任务,大部分高校一个年级只有一名专职辅导员,更有甚者两个年级一名辅导员,根本无法在时间和精力上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掌握不了学生的实际情况,不能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心理问题辅导。另一方面辅导员队伍质量参差不齐,辅导员大部分都是留校的优秀本科生,还有的是高年级的本科生担任,这些辅导员学历较低、学生管理经验不丰富,很少有人专门学习过管理学与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往往在实际学生管理工作中不到位,不深入,不能对学生起到正确引导的作用,很难对学生日常行为、生活学习各方面进行有效的管理,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3完善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策略
3.1加快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理念的更新
学生管理工作的理念对做好管理工作有着指导性的作用,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很难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必须要在管理理念上提升、创新以寻求新的突破,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管理工作理念的更新对学生管理工作制度的完善,健全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需要不断深入的研究。
3.2树立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是符合时代潮流的,现代社会更强调以人为本,学校的管理工作应逐渐转向学生的人本教育,抛弃着力于功利目标的追逐,在管理中应该更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管理理念,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换位思考,在管理中尊重学生。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一定要以学生为本,把服务学生、关心学生、培养学生作为学生工作的首要任务,以应对新时期高校教学改革的需要,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人本教育要长抓不懈。
3.3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的素质提高工作
辅导员在学生管理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辅导员与学生接触的较多,可以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问题。学校要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不断提高辅导员的工作能力,定期对辅导员进行培训,对辅导员进行管理学、心理学的教育,提高辅导员的知识储备。学校要提高辅导员的待遇,规范辅导员的职称评审体制,使辅导员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学生的管理工作中,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4小结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高校学生管理系统设计
一、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需求
1、系统目标。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应覆盖学生工作的整个过程,任一环节都不容忽视。当然,开发的系统也应确保子模块间的数据互通。从系统性能来说,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应契合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编写程序代码,做好数据库的采集设计,最后时限系统框架的建模及系统配置,确保系统的时效性、稳定性及扩展性[1]。从安全角度而言,系统设计应配备管理员,分类用户并合理授权。2、用户需求。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应满足高校师生需求。这就需要有在线管理者负责线上工作,帮助师生线上办理业务。当然,系统的设计要结合师生的习惯及使用方式对系统进行创新设计,从外观设计、系统运行及提示框显示等方面着重考虑。
二、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架构与模块设计
2.1系统架构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从师生需求与系统可行性做起,对系统总体结构进行划分。考虑到学生工作处的工作,主要是做好学生综合信息管理、贫困生资助管理、评奖评优管理、学生宿舍管理、班主任辅导员管理及就业创业指导等部分,就可对这些部分进行细分,可分为学生管理模块、教师管理模块、家长管理模块。系统架构可确定为迎新管理、注册管理、宿舍管理、评奖评优管理、资助管理、就业管理、离校管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班主任辅导员管理这10个模块。用户可以登录学校官网进入到数字化校园平台,选择用户身份并输入用户登录的信息,身份认证通过后就能办理相应的业务。2.2模块设计迎新管理模块主要是迎新的各类信息,用以帮助新生来校报到。这一模块页面提供的信息包括新生入学须知、缴费信息查询、迎新公告、报到流程等。学校可以通过这一模块了解到新生的到校情况,为新生合理分配资源。注册管理模块是为老生报到提供服务的,可查询该学生的缴费情况、学业情况,学生就可以查询注册状态。宿舍管理模块包括宿舍资源管理、宿舍分配管理、住宿管理、日产管理、水电管理及三和谐宿舍评比6个功能[2]。评奖评优管理是为了鼓励和奖励学生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一模块主要包括学生网上申报、系统导入学生成绩自动排名、计算学生测评总分、确定名额并发放奖学金等功能。资助管理模块可分为困难学生管理、助学金管理、困难补助管理、贷款管理、勤工助学管理、学费减免管理这六个模块。学生可结合实际情况申请不同的业务,待相关管理人员审查后并确认名额。档案管理模块主要是为师生提供服务和系统维护的,可以办理学生建档、档案补充、档案借阅及档案迁出等业务。就业管理模块的设计包括就业信息管理、就业单位管理、招聘会管理、就业指导、就业登记、就业调查及就业统计分析等,以学生就职为目标,为企业求才而设计的公共平台。离校管理模块的设计包括离校准备、离校手续管理、离校后续管理、中途离校手续办理四个部分[3]。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模块设计,主要是结合学生的专业学习、身心素质、职业素质及思想道德素质四个一级指标评价,学生自评、班主任测评及学生间互评后确定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班主任辅导员的管理模块设计,主要是为学生定向推送通知,及时学生事务通知、考核及学校通知等。这一模块还提供查询统计功能,也能完成老师的网上测评工作,学生可以对老师们进行指标评价。
结语:
总而言之,基于“互联网+”的高校学生管理信息系统设计,应体现出系统的稳定性、时效性,还要在技术开发创新基础上突出系统的可扩展性。系统的设计依然要联系高校学生管理的实际工作内容,既不能脱离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范围,也不能忽视师生的需求,才能真正地服务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
参考文献
[1]陈庆磊,桑金琰.浅谈移动互联网云计算模式下高校教务管理信息系统[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5,04(10):224,226.
[2]李华.基于互联网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信息系统构建[J].长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7(4):94-97.
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管理平台;设计实现
前言
随着教学改革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高校学生的素质管理工作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搭建网络管理平台、实现有效的高校教学管理,是当下的热点研究课题。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实现能够促进教学管理制度的落实,任课教师和辅导员教师能够更好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发展情况,开展有效的教学管理工作,从而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
一、系统需求分析
(一)管理平台的使用对象
高校学生管理平台是面向学生与教学管理者的应用平台,主要的使用对象是高校学生、各科任课教师、辅导员教师、学校领导以及系统管理员等。在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考虑不同使用对象对系统功能的具体要求,通过权限控制实现权能划分。
(二)系统功能分析
学生管理平台首先应具备个人信息管理功能,包括个人基础信息数据录入、数据维护与修改、个人登录密码修改等功能。为确保对使用对象的正确区分,应实现用户登录验证功能,通过口令进行验证,用户名及用户权限由后台统一分配,用户无法通过前台操作进行更改。考勤功能主要是学生正常上课、参与学校活动以及归宿时的签到功能。学生日常管理主要包括请假管理、作业管理等功能,学生可以通过管理平台提出请假申请,等待管理人员进行审核并对审核结果进行回复。作业管理通过设置作业提交标志区分已交作业和未交作业的学生,教师可以对未交作业的学生给予提示。
(三)用户界面分析
用户界面设计的合理性对管理平台的应用效果有重要影响,相比于电脑终端的界面设计,移动终端的界面设计受手机屏幕大小限制,更具设计难度,需要对界面布局和按钮大小进行合理设置,使用户界面方便使用。具体应满足三方面要求,一是界面大小可以按百分比调试,使之适合在不同尺寸的手机屏幕上显示;二是色彩鲜明、主题突出,使logo标志和功能按钮便于寻找。三是导航系统完善,为用户使用平台提供指引。
二、数据库的设计与实现
本文研究的高校学生管理平台的数据库设计采用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SQL Server数据库、IIS服务器、.net Framework开发框架以及JDBC技术等,下载安装各种驱动包,完成开发环境的搭建后,即可进入数据库的具体设计环节。
数据表和数据关系的设定是数据库设计的核心内容,为实现考勤管理和日常管理功能,本文主要建立8张基本表:1.用户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用户名、密码、用户类型等;2.学生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学号、姓名、性别、年级、班级、专业、宿舍编号等;3.教师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教师姓名、专业、职称等;4.辅导员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辅导员姓名、年龄、所属学院等;5.作业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作业编号、作业内容、布置作业的教师编号、作业提交时间等;6.宿舍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宿舍编号、宿舍楼号、宿舍门号等;7.课程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课程名称、课程时间、授课教师编号等;8.活动信息表,主要属性包括活动名称、活动时间、活动地点等。在此基础上建立作业提交信息表、住宿信息表、考勤信息表等,建立与基本信息数据的联系,以实现考勤、日常管理等具体功能。
三、Android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Android系统开发基于Eclipse开发平台,使用Java开发语言,在搭建好开发环境、完成XML文件配置后,即可进行具体的功能实现。
(一)登录验证功能的实现
登录验证功能是系统安全和权限控制的保障,用户在登录界面完成登录信息的输入,通过点击提交按钮将登录请求提交给远程Servlet服务器,服务器端通过业务逻辑功能和数据库操作完成信息验证工作,用户通过验证后即可根据用户类型进入相应的主界面。
(二)考勤管理功能的实现
考勤管理功能包括学生用户签到功能和教师用户进行考勤信息查询以及提醒等两部分,签到状态默认为未签到,学生在学生用户界面完成签到操作后,服务器端更改数据库中的签到状态,并在教师用户界面上进行显示,教师可以根据对考察信息的及时掌握,提醒学生正常上课或参与校园活动。
(三)请假管理功能的实现
请假功能的实现可以有效解决学生因生病不方便当面请假的问题。请假功能包括学生的请假申请功能和教师的请假审核功能。学生在学生用户界面填写请假理由,提交给远程服务器,请假流程进入等待审核阶段,服务器根据学生提交请假信息的目标对象将请假信息发送给对应的学科教师或指导员教师。教师审核后选择同意请假或不予请假,并将结果回复给学生,完成请假申请、审核、批复的整个流程。
(四)作业管理功能的实现
作业管理功能主要是对学生作业提交情况的统计管理,其实现方式与考勤管理功能类似,不再赘述。
四、结束语
利用移动信息技术实现高效学生管理平台的搭建,可以充分发挥移动终端高度普及和方便使用的优势,提高学生管理的及时性和有效性。本文只是以考勤功能和日常管理功能为例,对基于Android平台的学生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进行粗浅分析,际的平台搭建应充分考虑各个高校的具体情况,对其功能和内容进行不断完善,以充分发挥学生管理平台应具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金玲.基于移动手机平台的高校学生考勤与日常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3
[2]张峰.移动信息化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
[3]刘仲会.基于高校学生管理网络化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天津师范大学,2011
[4]赵巍,张予.浅谈网络化背景下高校学生管理服务平台的建设[J].中国民族博览,2016,06:105-106+130
篇10
关键词: 高校学生管理 问题 改革
一、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当前的高校学生管理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以下缺陷,必须尽快有意识地予以避免和改进。
(一)信息化带来的管理问题。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互联网对社会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对学生工作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为学校管理工作提供了新的阵地和领域,为加强和改进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条件。另一方面也给传统学生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冲击。首先,巨大的网络信息,使得多数大学生懒于思考而依赖于网络;其次,网络的虚拟与隐蔽性,使得一些大学生沉迷于网络,混混沌沌过日子,甚至有的大学生上当受骗,这样就使得网络成为有害信息的滋生、蔓延地,而我国对于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在沉迷网络这个问题的法律约束上还是一个盲点。
(二)学生心理思想工作体制相对滞后。
现在的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提高,他们受到的家庭照顾比较多,个人意识强、集体观念弱,上进心强、相容观念弱,参与意识强、责任观念弱;同时,由于社会对人才的素质要求逐年提高,毕业生就业体制发生变革,学生的就业压力、学习压力显著增加;此外,由于学生缴费上学,部分家庭困难学生的生活压力也明显加大,因此学生暴露出的心理问题很突出,由此引起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
(三)学生工作者的业务水平不够。
首先,一些班级辅导员教育工作方法过于简单。大多数班级辅导员认为批评教育乃至惩罚是最显现效果的教育方法,但他们忽视了其负面影响,把一些本属于心理上的问题升格为道德问题,导致师生关系疏远、班级功能弱化、学生麻木听教;其次,有些班级辅导员与各方缺乏有效沟通,片面地了解一些学生,没有形成教育合力的意识,没有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使之形成一个整体,共同发挥作用。
二、对改革的道路探究
高校在校大学生是一个特征鲜明的群体。他们朝气蓬勃、视野开阔、思维敏捷,具有极强的自我性;同时又由于生活阅历浅,因此具有较强的从众心理。因此,把握学生的特性是非常必要的。我们应该认识到,无论是“经济人”“自我实现的人”还是“社会人”,都是不能准确概括受过良好教育,对未来充满希望的大学生群体的。从管理学的角度来看,学生作为管理对象的个体,具有很强的复杂性。
(一)建立学生工作的专家队伍。
未来社会分工愈来愈细,专业化的要求愈来愈高。就像高等教育需要专家、学者一样,学生工作也必须建立自己的专家队伍。目前,我国高校学生工作人员不安心、不专心、不专业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队伍现状未能很好地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为了彻底扭转这一现状,国家、学校需要对学生工作给予高度重视,进一步提高学生工作人员的待遇和地位,完善学生工作专业化、终生化的制度,建立学生服务、教育与管理专业学科,培养学生工作的专门人才。
(二)发挥学生的自主管理。
根据“建构主义”的理论,我们可以推导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真正的管理就是自主管理。我们要积极倡导参与式管理,让学生充分参与管理的全过程,达到管理与被管理的统一。高校应当结合校情实际,勇于创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学生管理和班级管理的事务中来,在广度和深度上给学生提供自主管理的机会,实现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主发展。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贫困生的学习和生活。
要重视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做好在对总体学生摸底的前提下,建立心理咨询专门机构,聘请校内外经验丰富的教师负责专题讲座,固定时间对学生进行面对面、电话咨询及网上咨询活动,及时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心理冲突、心理困惑等,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
同时,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校贫困大学生所占的比例逐渐升高,他们常为生活而发愁,面对催缴学费的教师而难堪,这些学生往往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除了在心理上对他们进行疏导以外,我们要切实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加以关照,建立起奖、助、贷、减、免的相应政策,帮助他们完成学业,让他们真正感受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浓郁的人文环境。
校园环境就是一个“人文教育场”,无时无刻不在起着“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除了加强学校的学术氛围,多开展各样的讲座外,我们还要搞好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明建设工作,加强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重点引导和支持一批学生的文艺、科技、体育等社团,使他们成为活跃校园文化、创造良好育人环境、培养创新精神的重要力量;进一步加强校内宣传、文化设施的管理和建设,加强领导,保证投入,形成积极健康的育人氛围。
除了要创造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外,我们还应该积极主动地利用外部环境,为学生管理工作所用。学校要充分利用一切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的行为规范管理,可以采用多种形式进行学生行为规范的管理工作。
综上所述,新时代、新形势对我们学生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挑战,我们要不断优化学生管理队伍结构,提高学生管理者综合素质。我们要以发展的眼光来研究教育环境,以创新的思维方式进行学生管理,一切工作从学生出发,一切工作围绕学生展开,在“以人为本”的思想的指导下,与时俱进,组建一支高水平的学生管理工作队伍,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好更多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浅谈管理心理学在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幸福校园网.
[2]朱婧.我国高校学生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教育前沿(理论版),2007.6.
[3]刘刈.新时期高校学生的管理工作的问题与对策.
[4]美国高校学生工作的特点及启示.美国旅游商务网.
[5]武丽娟.新形势下高校学生管理的问题和对策.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3.6.
[6]赵庆典,李海鹏.高校班主任的心愿.中国高等教育报,2005-8-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