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范文
时间:2023-03-25 11: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必须在理解上下功夫。
历史学习中要想记得多、记得牢,关键在于理解,因为只有真正理解了的知识才不会忘记。上历史课和上其他课一样,一定要专心听讲。有些同学认为上课听不听无所谓,反正课文内容都看得懂,只要考试前去背背,同样可以应付,这种想法是十分错误的。尽管有些简单内容可以死记硬背,但复杂一些的内容光靠死记是不行的,有许多历史知识必须弄明白这个知识是什么,为什么会是这样,意义何在,有什么影响等等。所以一定要抓住历史现象的因果关系和来龙去脉;如果上课不专心听老师分析讲解,自己也不开动脑筋积极思考,幻想考试前去突击硬背,临场时必然会颠三倒四或张冠李戴,有的则束手无策,不知所云。
2.善于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有些历史事件和现象比较复杂,光靠硬记是记不住的,我们可采取一些有效方法,尽量化繁为简,才能熟记,主要方法有:
(1)公式记忆法。
在回答一些复杂的历史问题时,如同解数学习题一样,可以总结归纳出一些基本公式,然后按公式来记忆和解答。如历史事件=时间+地点+人物+简单过程+结果+意义。经过=准备+发生+结果。意义=作用+特点+影响。人物=姓名+时代+事迹(包括思想、活动或著作)+影响。作品=作者+成书年代+内容+意义(或影响)。用这种方法可将复杂的内容进行简化概括,形成网络记忆。也就是抓住几个要点作为支点,然后进行扩充,就能较快地熟记基本内容。掌握这个方法,在巧记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古今中外名著方面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比较记忆法。
人类历史遵循着一定规律向前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各种历史事件或现象之间有着一定的联系,同时又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制约,使其具有各自的特点。比较记忆法就是把两个以上具有一定联系的事件或人物进行归类比较,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这样可防止张冠李戴。比较记忆法是历史学习中一个重要的记忆方法,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①把性质相同而特点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如秦、隋相比,汉、唐之比较等。②把某些表现相似而性质不同的历史现象进行比较,分清不同性质,形成不同概念。③把性质相同但发生在不同时期的历史事件加以综合比较,区分异同。如中国近代许多不平等条约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等。④中外比较。如世界上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之比较,中国与西欧进入封建社会之比较,中国古代经济、科技发展与西方之比较等。
(3)列表图示法。
列表图示法是:根据历史事件的特点,用表格图示形式使同类知识前后连贯起来,形成一个系统,使众多史实、纷繁内容脉络分明、条理清晰,收到化繁为简效果的一种方法。列表法最大优点是简明、醒目,是帮助记忆的一个有效方法,尤其在记忆复杂史料方面作用更明显。如古代政治改革(变法)、重大战役、科技文化成就;近代史上外国侵略者五次,中国现代史上党的两次重要会议;世界史里的三大宗教,资产阶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等等。
(4)联想法。
可分为纵向联想和横向联想两种。纵向联想就是抓住某一历史知识要点,使其前后连贯起来,即以某一史实为基点,既可涉及它前面发生的历史事件,又可联系到后面发生的事件,从点扩展到线,便可记住有关这一历史知识的
前后内容。如讲到《》中日本割占中国领土台湾时,我们可上溯到公元230年孙权派卫温去夷洲(即台湾),隋炀帝三次派人去台湾,元设澎湖巡检司,郑成功,到清设台湾府,从这一系列事件中得出一个结论:台湾自古是中国领土。再简要提一下,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开罗宣言》中明确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台湾才回归祖国,日本侵占中国台湾达50年之久。这样将有关台湾的历史知识就前后贯通起来了。横向联想法,就是把中外发生在相同时期的不同历史事件,或不同时期的同类历史事件联系起来。初中《社会》第三、四册,将中外历史放在一起学习,这就要求我们以中国历史为重点,将中外历史知识联系起来。如讲中国的甲骨文明,就把埃及的象形文字,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和欧洲的拉丁文字联系起来。
(5)串字法。
对有并列关系的事件或人物可用串字法来记忆,即将有关内容按课文前后顺序串联起来,只记住其每一内容的第一个字即可。如王安石变法的五项内容可简化为“青、募、农、方、保”;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四次重要的国际会议,按前后可简化为“开、德、雅、波”。用这种简化法可较快地记住课文内容。
3、巧记人名、地名、年代。
历史知识的重要特点是需要记忆的人名、地名、年代较多,去掉这些也就不成为历史了。学习历史,记人名、地名、年代是不可缺少的基本功,自然要下一番苦功夫,但并不是光靠死记硬背,同样有比较可行的科学记忆方法。
(1)记人名。记历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姓名,可抓住一些人物的特征来加强记忆。如两汉帝王都姓刘,两宋的姓赵,两晋的姓司马。
记人名可用串字法和谐音法,用这两种方法记外国人名字尤为适用。谐音法就是将外国人的名字按照它的同音汉字去理解,使原来无意义的音节成为有意义的名词或词组,便于记忆。有些人名不妨给它取个雅号,使用谐音法(雅号)记人名尽量要能顺口、生动,防止低级和粗俗。对历史人物不仅要记住读音,还要书写正确,若写错别字,则前功尽弃。如把齐桓公的“桓”写成“恒”,把“赢政”写成“赢政”等等。
4、口诀记忆法
又称诗歌记忆法,把历史知识变成诗歌、民谣、顺口溜等形式记忆的方法。实例:
我国的历史朝代
(1)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两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2)夏商周与春秋,战国秦朝和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统一王朝为九个,余为分裂各政权
5、谐音记忆法
利用发音相近或相同的词语记忆。实例:
(1)马克思的生日:1818年5月5日,记做:一巴掌一巴掌“打得资本家”“呜呜”地哭,要发要发,我我
(2)古希腊著名剧作家,悲剧家:埃斯库罗斯记死哭能死
篇2
>> 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识记技巧 编写初中历史知识结构的思考 掌握初中历史知识的技巧 怎样更好的掌握初中历史知识 浅谈初中历史知识的记忆方法 浅析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方法 谈历史知识的记忆 巧记初中历史知识的几个“小窍门” 提高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效率的有效途径 借用“目录”的慧眼,照亮初中历史知识复习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的有效方法探析 浅谈引导学生自主梳理历史知识构建知识框架的尝试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简谈 简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互动模式 简谈初中历史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如何教会学生梳理历史知识结构》的研究报告 初中学生历史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策略 谈地理教学与历史知识的联系 例谈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初中历史知识记忆法浅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教育 > 初中历史知识的综合梳理策略简谈 初中历史知识的综合梳理策略简谈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近些年来,随着新教材的施行,初中历史的知识容量有了很大的提升,也使得历史成为了初中时期学生学习的一项难点科目。由于课本知识的时间跨度较大,需要学生掌握的历事件、历史人物又多,而初中时期的学生整理、汇总能力有限,众多的知识点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科目的教学效果。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就需要教师多总结、多汇总,根据历史知识的时间性特点以及事件发展的规律性特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梳理,帮助他们建立一系列的历史知识学习策略。本文笔者就自身的一些教学经验以及学习心得入手,从历史时间、历史事件的梳理学习方法进行论述,旨在为提升历史教学效果提供一些可参考的依据。【关键词】初中历史事件时间梳理策略一、初中历史时间的梳理方法
时间性是历史知识的一个基本属性,想要了解历史发展状况、历史发展规律,对于历史时间的准确把握是必不可少的。现行的历史教材采取的基本是按历史时间顺序来进行排版教学的,学生在刚开始学习的时候也容易掌握。但是在后期的复习时期,由于相关历史知识的相似性,就会导致学生的时间体系混乱,比如很多学生会将与混为一谈。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梳理工作,以便提升学生对于历史时间的有效掌握。笔者认为在梳理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是历史时间的顺序性特征:因为历史课本是按时间来进行延续的,所以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的顺序性是教学的第一位,比如我们常见的中国历史年表: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楚吴,二晋前后沿,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就是历史时间顺序性特征的一个证明,是中国古代历朝发展的一个顺序表现。
其次是历史时间的连续性特征:历史时间是连续发展的,每个历史时间点都发挥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比如在学习《繁盛一时的隋朝》的时候,笔者就引导学生进行学习:隋朝前后虽然只经历了从公元581年—618年37年的时间,但是它在历史的发展、延续过程中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没有隋朝,那么我们当前的社会发展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样。
再次是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也会有一定的阶段性,比如某个时期是辉煌的,而某个时期则会是暗淡的,某个时期是强盛的,而某个阶段则会是衰败的。历史的发展是由一个个的曲折构成的,所以就要学生认识到历史时间的阶段性特征。比如我国封建社会从公元前475年开始到1840年前结束,长达2000多年之久,这就促使人们思考中国封建社会发展为什么这么缓慢?美国从1783年获得独立至今,也不过200多年的历史,是什么原因使其发展为一个政治、经济强国的呢?通过问题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对于历史的阶段性有一个新的认识。二、初中历史事件的梳理方法
与时间相同,事件又是历史知识的另外一个基本属性,对于历史知识的学习,离不开对于历史事件的熟练掌握。对于历史事件的梳理掌握,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要注意事件背景
在不同的时代背景、地理环境、经济环境或者文化背景下,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就会各有不同,例如在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业中心则由地中海转移到了大西洋沿岸,这就为英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这也正是英国飞速发展的一个主要背景,如果在学习的时候学生不注意这些知识点,就会无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另外又比如文艺复兴的背景就是教会长期的教育垄断,束缚了人们的思想与创造力。而旧制度的衰败则引起了新思想的发展,比如法国思想启蒙家伏尔泰就是在18世纪法国旧制度衰败的时候出现的。
二是要注意事件经过
历史事件的起因、经过以及结果是历史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在了解事件的背景起因之余,更需要我们对于其事件的经过进行梳理。在历史事件经过梳理的过程中,我们主要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一是要素法:组成历史事件的基本要素主要有原因、背景、时间、人物、地点、经过、结果、影响、意义和作用(或评价)等,我们称之为历史要素。根据历史事件构成的这一特点,我们在学习历史事件时,就可以将构成历史事件的历史要素有针对性地进行横纵联系,从横向联系建构知识体系,形成完整历史概念;从纵向联系归结出历史事件之间的异同,提升问题意识与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在学习每一历史事件时,都把这些要素找出来和写出来,可写在书旁,也可写在笔记本上,在总复习时再把它们按照时间顺序综合列出一个总表来。这样就做到了一目了然。经过自己辛苦劳动获得的知识,就能牢固地掌握。
二是阶段法:有的历史事件时间比较长,过程曲折,而且前后发生极大的变化,遇到这类事件可分阶段为掌握。比如在我国,1949-1956年的过渡时期,可以说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时期,这期间基本完成;1956-1966 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在这期间经历了,经历了化运动;1966-1976是时期;1978至今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三是路线法:有的事件发展的路线是明确的,特别是有的战争事件有明显的进军路线。事件经过的基本要素,就为掌握好事件的经过打下了基础。比如在《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这节课中,笔者就根据张骞的出使路线进行课堂教学,再根据其两次出使的不同路线进行对比,就能够让学生刚好的理解这一事件。
篇3
复述历史课文,就是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解和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看课本,把课文中历史事件的主要过程 ,历史人物的主要业绩,历史上某种事物的主要状况,以及有关的朝代、年月、地点、人物等简要地述说一遍 。这种复述并不是背诵课文,而是按照一定的要求,对课文内容进行选择和概括,用自己的话像讲故事一样地 讲出来。
由于复述课文需要较多的时间,所以不必要求学生复述全篇课文。可以根据教学目的、教学重点,指定课 文中要求掌握或记住的主要内容让学生复述。例如《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这篇课文共有三个部分:第一部分 (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主要是介绍圆明园的概况、规模及园中收藏的无价之宝;第二部分(第四、五自 然段)着重描写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罪恶活动;第三部分(第六自然段)介绍圆明园的现状及教育意义。其 中第二部分写出了帝国主义摧残中华文明的滔天罪行,反映旧中国落后挨打的悲惨历史,是课文的重点。让学 生了解并掌握这部分内容,可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学生不忘屈辱,奋发图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 要求学生能把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的经过简要复述出来就行了。
有的学生在复述过程中,喜欢穿插一些从课外见闻中得来的历史故事情节。这有助于激发学生复述课文的 兴趣,丰富学生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能力,但必须帮助学生弄清这是否是史实,而且所穿插的内容要紧扣 课文,防止扯得太多太远。
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要在老师的指导和训练中慢慢形成。一般可从以下三个方面抓起:
1.复述要在学生熟读和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通过教师的讲授,在学生对课文初步理解之后,让学生反 复熟读课文,再提出复述课文的任务和要求。第一次读可慢一些,重在分析和理解课文。可要求学生把课文分 成几个意义段,编出提纲,并找出重点词、句或形象作为记忆依据。第二次可读得快些,以便更好地记住。第 三次读是为了更好地巩固,可一边尝试复述,一边对照原文检查错误或遗漏。通过这样三次朗读,学生在复述 时就能做到胸有成竹了。
2.从帮到放,逐步培养学生复述课文的能力。学生刚开始复述课文,往往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抓不住要点 ,或者东一句,西一句,意思不全面,不连贯。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复述的要领,在熟读课文之后,教师要引导 学生讨论哪些东西一定要讲出来,哪些地方要详讲,哪些地方可略讲,按怎样的顺序讲,并做些必要的示范。
在复述的过程中,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使复述得以顺利进行,教师一般可采用下面一些方法进行启发:
①编制复述提纲。在指导学生复述的初始阶段,教师可拟出详细的复述提纲,让学生对照提纲复述。到学 生较为熟练之后,就让学生自己编写提纲。
②按教师板书提供的词语复述。如要求学生复述商朝时奴隶主是怎样对待奴隶的内容时,可根据教师板书 时内容复述:
白天:种田 做工
夜晚:土牢 木枷
奴隶主活着:伺候
奴隶主死后:陪葬
残酷的刑罚:走铜柱
③看挂图复述。例如可以让学生看着“北京人”的挂图,说说北京人长得和现代人有什么不同;根据历代 长城示意图,说出秦、汉、明等朝代修筑长城的规模、起讫地点、长城上几大险关的位置和名称。
④做填空题式的复述。例如复述“的经过”,可做如下填空式引导:
1937年春以后,____不断在华北挑起事端。又在北平西南卢沟桥地区举行____。这一年__月_ _日晚,日军借故____。中国守军____。结果____。这就是____,也称____。 从此以后中国革命进入____时期。
通过教师的示范和启发引导,在学生逐步掌握了复述课文的方法后,就可以让他们自己围绕中心组织材料 ,选择词语,对课文内容进行有目的的取舍,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内容。
篇4
在学校学习的条件下,当我们说要使学生学习和掌握一种新知识必须要使学生先有一定的能力为条件时,其实质是指要学习和掌握一种新知识,必须要先具备一定质量的能够作接受和加工这一种新知识运动的知识。换言之,必须具备能够理解和同化这种新知识的认知结构。一般而言,低层次的一定质量的知识构成了获得高一层次知识的思维能力;而这高一层次的知识一经获得和巩固则又构成了更高一层知识的思维能力。因此,知识和能力的区别只是在特定的某一具体的学习环节中才有意义,而在整个思维发展过程中,它们就像因果关系一样,是融为一体的。
所以,我们说历史学科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是一体的,其核心是提高知识学习与掌握的质量――使学生掌握最有智力价值的史实知识、史论知识和史法知识,并使这些知识掌握到较高的运用水平和自动化程度,由此形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发展智力奠定基础。
一、知识的学习及其性质分类
由语言、符号所代表的知识是前人实践和研究的结晶,有其特定的意义。但是,对于尚未学习与掌握它们的学生来说,只是一种客观存在,并没有实际的心理意义。通过学习,学生逐渐掌握了这些语言、符号所代表的涵义,理解这些涵义及其关系,外在的“特定的意义”才转化为学生内在的心理上的意义,成为学生头脑中的知识。因此,学习是知识在学生的心理上有意义的过程,掌握就是“有意义”的水平。这个道理很简单,当初一的学生刚学完原始社会历史时,就很难使“奴隶社会比原始社会更进步”这一判断在史学水平上取得心理上的意义(如理解),因为在他们的认知结构中还没有“奴隶社会”这个概念,更没有史学上用以比较进步与落后的价值标准。他们只能运用语文知识会读和背出这一判断,只可能由此引发学习奴隶社会历史的兴趣而已。当学生还没有“殖民地”这个概念时,就无法在史学水平上真正理解中国近代社会“半殖民地半封建”这个性质。在最好的情况下,也只能使它与近代中国的某些史实相联系而已,或者在新情境中作出现象上的类比推理。
根据学习方式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接受的学习与发展的学习;根据学习所取得意义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分为代表性学习与涵义学习。这是两种维度划分的学习,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每一维度的两种学习之间还有许多过渡性质的学习。
接受学习,指的是学生根据教师定论式的讲授来认识新知识的涵义,并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发现学习指的是由学生根据教师设计的情景或线索自己发现新知识的涵义,并改变自己的认知结构。在这两种学习之间还可以有过渡形式,如有重点的接受学习、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代表性学习指的是词汇(或符号)学习,在历史学科中,主要指专用术语、名词以及并没有太多逻辑意义的时间和地点的名称。如秦始皇的姓名为“嬴政”,唐朝李世民统治时期史学上命名“贞观之治”,中国的开端为1919年5月4日,等等。所谓涵义学习,指的是新知识的内在意义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发生了联系,并改变了认知结构。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秦始皇”这个名称,取得了秦始皇这个历史人物的概念上的意义。由于概念水平有不同层次,所以这两种学习中间也有过渡形式。如在学生的认知结构中,“秦始皇”这个名称可以只同秦始皇的形象或者具体事迹相联系,也可以同秦始皇的许多抽象的本质相联系,还可以同秦始皇的许多本质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系和秦始皇的各种影响、历史发展的原因、条件相联系。这三种概念水平在学生获得含义时是累积性的,后者包含了前者。这是三种不同的概念水平,即感性具体阶段(或称表象阶段)、理性抽象阶段和理性具体阶段。
上述两种维度的学习分类,揭示了历史学习过程中不同的心理特点。一般而言,在第一种分类中,为了使学习有更高的效率,学生的学是从接受学习中逐步学会发现学习,但这决不意味着一种自然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有意识、有计划地促进这个过程;在第二种分类中,许多词汇、符号的代表性学习实际上已由语文、政治、地理等其他学科完成,但仍有许多术语、名词、时间或地点的名称需要进行代表性学习,这是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之一。在涵义学习的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在于利用这些特点,选择那些最重要的知识使其达到理性具体阶段,而将一般的知识控制在相应的认知水平,同时,选择最佳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二、中学历史知识的类别及其结构
任何学科体系都是由该学科的一系列知识的代表物概念、规则、原理、策略所组成的,而规则、原理、策略又都是由概念构成的。
篇5
关键词 多媒体;初中历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5-0034-02
1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的必要性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一般习惯于运用传统的教学模式,根据课本的安排设计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利用“灌输”式的教学方法照本宣科,讲解历史知识,偶尔提问学生,拓展教学内容,达不到新课标中强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增长。只注重课本中具体知识点的讲授,就事论事分析历史问题,缺少师生间、生生间的情感交流,不符合“以学生为主体”的课程理念。初中历史课堂上,大多数的学生都将记忆教师灌输的知识、做好课堂笔记视为基本任务,常常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无法主动融入知识的探究中,逐渐对历史学习失去兴趣。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初中历史课堂上,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适当添加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与学生间的情感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在历史课堂上踊跃发言,积极思考,增长自身的历史文化素养。
随着我国科技力量的逐渐增强,信息技术已经渗入生活的各个角落,在学校教董涛育的过程中引入多媒体技术已经成为时展的必然趋势。借助PPT、Flash等多媒体课件,使更多的课外资源与课堂重点、难点通过画面展示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在相应的历史情景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巩固知识架构,真正掌握历史课堂中所要求的知识理解,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
2 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课堂上的运用策略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教学中的知识资源日益丰富、便捷,充分利用各种与历史学习有关的教学辅助技术,通过制作相关的历史课件,借助多媒体技术,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技术,将历史学习资源中所涉及的文字、图片、视频、声音等信息有机整合,为历史课堂增添了生机活力。
首先,教师利用互联网收集与讲授内容相关的信息资源,拓展教学内容,延伸学习深度,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堂重点。
其次,利用图示法直观地将历史知识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通过查看历史事件间的联系,借助场景理解,理清历史进程,克服历史中时间的记忆困难。
再次,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播放所设计的教学课件,在边讲解、边演示、边练习的过程中,实现讲课与训练的同步融合,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强化重难点的记忆。
最后,由于多媒体技术具有快速显示与大容量储存的功能,可以有效地对知识点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科学的知识架构。
3 多媒体在中学历史课堂上的应用体现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传统的教学情境大都以教师描述或者学生想象进行营造,极易引发学生思维分散,使得教学达不到预计的效果。应用多媒体教学,利用画面的直观展示、音视频的视听冲击,为学生营造形象生动的学习情境,拉近学生与历史知识间的距离。无论是历史图片,还是文献资料,都使学生更加真实地接触历史,发现历史中的潜在价值,借助场景联想,强化知识记忆。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学生所接触的教学信息都来自于丰富的画面展示,对于中学生而言,极易产生好奇心理,被强烈的画面感吸引,逐渐转变为认知兴趣,激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之中。
如在“三国鼎立”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利用音频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吸引学生的注意,引领学生进入战乱纷飞的三国时代。利用PPT展示地图上三国的分布,加深学生对于“魏蜀吴”的记忆,在史诗与《三国演义》片段的比较中,使学生充分理解官渡之战、赤壁之战等著名战役的历史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化学生被动的学习状态为主动,通过设问、小组讨论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在多媒体营造的和谐氛围中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提升自身对于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重难点 “历史课程是人文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基础课程,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对于教学目标不能保证全部完成,对教材中的重难点更是缺乏充分的理解,容易产生抵触心理,影响历史教学的进度。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突破教学重难点是目前历史课堂的首要任务。为了实现最大化的教学效益,教师应善于利用多媒体的视听优势,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将教材中枯燥的文字转换为形象生动的图像,降低其抽象的表达,发现历史知识中的别样魅力。
七年级所接触的历史事件大都为古代史,年代比较久远,同时学生的思维意识还没有健全,对于重难点知识的掌握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在初中历史课堂上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学生面前直观呈现教学内容,快速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全面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如在“大一统的汉朝”的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比较汉武帝与秦始皇的功劳,通过小组讨论,实现点对点间的对比,在综合考虑政治、教育、文化、经济、军事各方面发展的基础上,理解不同历史局面的社会进步。
扩大课堂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 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课堂讲授的知识无限期储存,使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可以随时找到,及时准确进行知识巩固。不仅如此,多媒体还可以扩大课堂的信息容量,实现教学目标。一般地,在初中历史教材中,无论是插图还是历史简介都基本没有改变,长此以往,容易形成审美疲劳,学生产生困乏心理,逃避知识积累。只有富有新意的教学过程,才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愿意并且主动投入知识的探究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利用互联网的信息共享性,教师可以选择更多的课外资源,通过在网络上搜索关键词,就可以找到很多与之相关的资料,使学生更为广泛地接触到历史的相关知识,拓展学生的学习层面,提高课堂效率。如在“贞观之治”的学习中,在介绍唐太宗所实施的具体措施中,教师可以多搜集当时的社会调查,从不同层面反映唐太宗所取得的丰功伟绩,或者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充分展现其政治清明的历史局面。
4 结语
总之,在初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使学生在视听体验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身的想象力,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娟.多媒体情境教学在初中历史学科中的应用[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2]邓燕敏.浅析多媒体技术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文教资料,2010(11):157-158.
篇6
关键词: 中职导游专业 历史知识 能力培养
有人说导游是将历史和山水结合在一起的职业,导游人员要“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这是对导游人员综合能力的要求。导游人员主要是为本地旅游产业服务的,历史知识在导游人员的整个知识结构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这就要求将历史知识安排在中职导游的正常教学中。教学中,历史是通过《导游基础知识》课程的涉及,一般没有系统的教学安排,安排历史通史教学似乎没有必要。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必须加强这方面的学习。因此,在讲授历史基础知识的同时,要培养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各种能力,这是历史教学任务之一,更是导游讲解必备的能力之一。
一、培养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历史知识能力时遇到的问题
1.涉及知识面广。
《导游基础知识》历史章节要求学生熟悉和掌握的历史知识体系主要包括中国历史概述和中国历史常识两大部分,中国历史概述部分内容有朝代的更替、各朝的重大事件、科技、文化成就等,中国历史常识部分涉及天干地支、年、月、日、辰及其记录方法、四时、节气,等等,知识点多、内容广。
2.与实际紧密联系。
历史涉及的内容都和旅游景点的讲解内容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因此,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不要死记硬背,要结合景点的知识记忆,才能更好地掌握。
3.学生兴趣不大。
《导游基础知识》书上的中国历史概述这一章只有十几页的内容,却涵盖了中国五千年的历史知识。中职导游专业的学生绝大部分在初中时已学过历史基础知识,对历史知识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学生的掌握水平参差不齐。如果还是像初中历史课一样上一遍的话,就会看到这样的情景:讲坛上,教师口若悬河;讲坛下,学生死气沉沉。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已经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缺乏兴趣,如何打造吸引学生兴趣的课堂,是中职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
二、改变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导游技能。
导游人员有扎实的历史知识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对景点进行讲解,还是解答游客提问,都需要导游人员运用自身的智慧和所掌握的知识。这使得所需掌握的历史知识特别丰富。针对这种情况,笔者在上《导游基础知识》课的中国历史概述部分时,进行了一些尝试,具体措施如下:
1.创设情境,营造现场导游氛围。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创设现场导游情境,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同时,增强导游服务技能。例如上课开始,笔者就以导游讲解的方式导入:“各位同学,下午好!欢迎大家乘坐某某号宇宙飞船(基本以班级命名)随我一起穿越时空隧道,现在,我们已来到了距今某某年前的某某时候……”结束时,说:“各位同学,今天我们的时空之旅告一段落了,相信大家已经满载而归了,明天,我们还将继续我们的时空之旅,感谢大家一路的陪伴。”等等。又如,在讲我国境内最原始的人类元谋人、蓝田人、山顶洞人和北京人四种人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让四个同学分别扮演这四种人,并讲解自己所扮演的这种人的与众不同之处,结果学生讲解及表演得生动形象,整整一节课,学生都处于兴奋之中,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表现欲,并将四种古人的特征牢记在心。
2.巧用影像,培养讲解技能。
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播放历史故事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组织和讲解的能力。例如上课时,播放动画片《上下五千年》辅助教学,学生不仅喜欢看,还能根据老师的要求,记下一些关键词语。看完后,根据自己所记的内容,分组讨论,组织导游词,进行当堂汇报讲解。又如讲春秋五霸时,学生对宋襄公不是很了解,笔者播放了《愚蠢的宋襄公》的动画片,这样所有学生都了解了宋襄公,并对他的愚蠢还讲解得头头是道。
3.展示照片,提高综合服务能力。
历史图片是史实某一瞬间的再现,它具体形象,能使学生形成直观的印象,并能激发学习兴趣,增强记忆。运用历史图片,有助于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组织、编写导游词能力,以及锻炼导游讲解能力。对于一个合格的导游来说,就要做到见人说人,见物说物。例如,讲到春秋五霸中的晋文公时,笔者先展示了四幅图,分别是:重耳流亡、楚成王的礼待、晋军“退避三舍”和晋文公终成霸主。让学生根据四幅画的内容,分组组织、编写导游词,并进行导游讲解。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很好地讲解了这四幅画,而且,有些内容更让人意想不到,这不仅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他们学习的参与性和主动性。
4.活用历史,穿插才艺表演。
对于一个导游员来说,在旅途中,除了讲解以外,调节旅游者的情绪,让旅游者一直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是非常重要的,导游员需要有一定的才艺表演,才艺有很多种,笔者在讲解历史人物和事件时,经常会适当穿插运用一些才艺,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讲三国时,笔者让学生猜一个谜语,“孙刘联盟”,打两个歌手名,答案是孙悦、刘欢;在讲大禹和关羽时,我让学生猜脑筋急转弯,问题是:“大禹为什么三过家门而不入?”“关羽为什么比刘备、张飞先死?”答案一个是没带钥匙,另一个是红颜薄命。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表演,譬如唱与历史有关的歌,等等。这样,学生觉得学历史不是一件枯燥无味的事情。
5.举行竞赛,提高学生兴趣。
鼓励学生在掌握课堂知识的同时,多加强课外阅读,扩大知识面,养成自学习惯。在全校导游班中不定期地进行历史知识竞赛、历史小故事导游讲解比赛,对历史知识及导游讲解能力进行考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三、与本地历史文化相联系,加强地方史教学
1.加强地方史教学,提高中职导游专业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地方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活的地区紧密相关的。学生具备的导游知识,大多源于周围的环境。他们对关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传说、风俗习惯以至山水草木都有深厚的感情。学生只有学习家乡的历史,了解自己生活的地区,才能更好地讲解。例如在讲授春秋战国历史时,课堂上可创设情境,今天你带团从木渎出发,途径胥口,目的地是蒋墩(大多数同学上学的必经之路),请作沿途的导游讲解。学生课后利用网络、书籍等查阅资料,在查找和讲解的过程中,已感受到,就在我们生活的地方,在我们经常走的大街小巷,曾经发生过很多轰轰烈烈的历史故事,有吴王夫差和西施的故事及留下的遗址,有伍子胥的故事,有孙武练兵及书写孙子兵法的故事,还有香山匠人蒯祥的故事等。了解了历史,学生对学习内容有了更浓厚的兴趣,大大提高了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学更顺利。
2.加强地方史教学,增强中职导游专业学生的综合能力。
地方史教学可以为发展学生的能力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条件,有意识、有计划地组织教学,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发展。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我经常运用有关的吴中地方史料,对蒯祥墓、香山、穹窿山、木渎等地进行具体而形象的讲述,不仅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家乡,培养想象力,而且无形中使学生在导游词编写中历史素材。同时,由于地方史教学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而且可以使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因此有助于学生记忆力的培养和训练。特别是通过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收集、讨论和导游讲解等活动,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合作能力,锻炼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其对于语言和文字表达能力的组织和把握,特别是提高讲解能力。
中职导游专业历史教学任重而道远,只要教师做有心人,注意改变教学方式,便可以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知识。
参考文献:
[1]王芳,章柏平,张晓玲.《导游基础》课程网络化的思考[J].中国校外研究,2008,(1):107.
篇7
关键词:高中学生;历史;整理;能力
高中生正处于理性思维形成时期,注重质疑,注重理性分析,已具备一定的学习能力。但是要能系统地掌握某一学科的知识,还需要教师有意识地培养。高中历史学科的课程标准包含了课程目标、模块目标和内容目标。而每一课的内容目标又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第一领域固然以知识为主,其余两个领域目标的达成也要以知识为依托。掌握学科知识是学好一门学科的首要目标。然而,高中历史学科的知识纷繁复杂,学生如何掌握?培养高中学生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在此就这个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一、按专题整理
高中历史课文以专题呈现,从专题这个角度整理知识,既可以帮助学生学好历史,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1.以同一问题为核心进行系统性整合
高中历史教材以专题为编写单位,但专题与专题之间又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故学生学习时常常顾此失彼。若以同一问题进行整合,可以帮助学生更深刻地把握并理解所学知识。如,以人教版为例,按“中国政治制度的产生与发展”为问题核心,可以把必修一的“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现代
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等单元进行整合,这三个单元分别涉及中国古代、近代与现代的政治制度,整合后可以给学生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
2.以相关主题进行中外横向对比的相关性整合
普通高中的历史教材,不仅涉及中国史,还涉及世界史。进行中外对比,可培养学生横向分析问题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可更全面地了解历史。依然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教师可以先把必修二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等单元进行整合归纳出若干主题,其中之一可确定为“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然后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等单元整合归纳成“社会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这样就可形成有关于经济政策调整变动的横向对比。不同社会性质的国家是如何看待和处理政治制度和经济手段的关系?可以得出哪些启示?同属于社会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中苏又有哪些异同?为什么产生了不同的结果?这样对比,这样设问,不仅可以解决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帮助学生提高整理历史知识的能力,还能提高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按社会形态特征进行多角度整理
1.以同一历史时期为单位将某一社会的不同领域的内容进行整合
普通高中历史学科教科书必修部分有三大模块。必修一为政治及政治制度史;必修二为经济及经济政策史;必修三为思想文化科技史。在同一时期,社会历史现象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许多领域,而必修模块的知识呈专题体分布,这给学生掌握历史学科的知识及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需要把同一时期的社会不同领域的历史知识进行整合。例如,宋朝是一个争议较大的朝代,教科书涉及宋朝的知识点也不少,但是都零散分布在三本必修教科书中,教师可以引导把宋朝在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和推进君主专制的措施,经济上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上理学的兴起,文化上宋词的繁荣按各个领域汇集起来,总结出一个比较完整的体系,这样学生既可全面了解宋朝,又可锻炼到多角度观察历史现象的学科素养。
2.以同一时期中外不同的社会形态特征为对比参照进行整合
例如,17、18世纪,中外的社会形态差异就较大。17、18世纪,中国处于明清时期,就整个社会形态而言,已是封建社会晚期;在政治方面,君主专制一步步强化;在经济方面,自然经济占据主导地位,商品经济有所发展;在思想方面,理学是官方哲学,文化专制,但也出现了短暂的清新之风,即产生了活跃的儒家思想;在文学艺术方面,明清时期小说繁荣,文人画兴盛。而同时期的西方,社会形态就大不相同了。在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经济已有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思想方面,西方掀起了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等一波又一波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同时,自然科学也发展起来。这样进行对比整合,学生可以对同一时期,不同的社会形态有更深入的了解。而且,学生也易于理解这些不同的社会形态后面所隐藏的本质问题。
三、要善于构建单元知识结构,把零散的知识变得井然有序
这种办法适用于每一单元的学习,教师利用单元主题、课题及课文中每一目的主题帮助学生构建科学的知识结构,也就加深了学生的认知和理解能力,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当然,整理知识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我们教育工作者愿意钻研,热心于教学,并鼓励学生多多交流,就可以把高中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台阶。
参考文献:
篇8
一、编顺口溜记忆
在讲中国近代史的时候,记忆八国联军是哪八个国家,笔者是这样教学生记忆的:先让学生说说发动第二次、的是哪两个国家?第二次时期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又是哪个国家?学生回答后,笔者在黑板上写上“英法俄”。然后又说:“这三个国家在我们中国捞足了便宜,所以他们非常得意。”最后补充完顺口溜:“英法俄每天好得意哦!”并告诉学生这句顺口溜所对应的八个国家:英国、法国、俄国、美国、日本(“天”也就是“日”)、德国、意大利、奥匈帝国。用这样的方法,学生在笑声中很容易就记住了这个知识,而且经久不忘。到学世界近代史的时候,这个顺口溜还可以派上用场:前三个是协约国,后三个是同盟国。
二、联系记忆
这个方法在记忆历史年代的时候经常用到。例如,在记忆张骞两次出使西域的时间时,笔者先让学生记住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笔者问学生:“火警电话是多少?”学生都能答出来。接着笔者问学生:“火警119和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快发现,“119”前面加上“公元前”,就是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间。笔者说:“前面一个数不动,后面两位数乘以2,就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时间138年,当然前面千万不要忘了加上‘公元前’。”用学生熟悉的电话号码来记忆时间,效果很好。此外,笔者还鼓励学生用身边其他熟悉的数字来记忆时间,像自己或其他人的生日等等,都可以联系着来进行记忆。
三、理解记忆
笔者经常告诉学生,千万不要把历史学得太死,更不要去死记硬背。有些知识是可以靠理解去记忆的。中国的语言很丰富,只要把历史知识理解了,然后凭着自己的理解去进行表述,都是可以的。例如,在讲“俄国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的内容时,笔者一步步启发学生,帮助他们记忆。笔者说:“既然这次改革是废除农奴制,那么法令的第一个内容应该是什么?获得自由后的农民可以继续从事农业,可不可以去做工呢?”学生根据笔者的提示,再参考书上的内容,很容易记住了法令的第一条内容。然后笔者又进行启发:“农民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什么?(土地)获得自由后的农民有土地吗?他们是怎样获得土地的?拥有土地的使用权吗?自由后,他们又受到了怎样的管理?”经过笔者一步步的启发、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初步记住了1861年改革的法令内容。接着,笔者又给学生几分钟的时间进行巩固记忆,并找一个同学用自己的话介绍法令内容,不足之处,其他同学给予指正、补充。这样,大多数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当堂就记住了这个知识点。
四、地图记忆
篇9
新课程实施以前的教学,大都是为了适应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大都是以讲解、概括为主。学生则是听众,然后根据讲课的重点,强调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枯燥无味,一上课学生就想打瞌睡。现在新课程实施以后的内容更多的是结合学生的时代特点,同时要求教师改变过去“填鸭式”的教法,还学生以课堂和学习的自主权。教与学是交往、互动的,师生双方相互启发、相互沟通、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老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情感,体验观念。从而达到共识,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通过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根据我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我在上课时让学生充分阅读教材,然后以点拨为主,让学生发挥想象,联系已知知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老师共同探讨、步步引申,让学生在知识生活海洋里尽情地畅游。使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得到极大的满足,学习兴趣愈来愈浓。
现在的学生成长在改革开放以后,接受的思想是多元化的,头脑中没有太多的条条框框,获取知识的途径是多渠道的:电影、电视、书刊、网络等,因此获取的知识是多样化的,也有真真假假的。他们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各方面部知道一些,知识可谓五花八门。当然,这其中也包括大量的历史知识。他们憧憬未来,关注现实,经常对现实的问题要问个为什么,却似是而非,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旺盛的求知欲和敏捷的记忆力。这就使他们想象力丰富,思维能力具有极大的广阔性。这又给当前的历史知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给《品德与社会》学科老师带来了更大的挑战。长期以来,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品德与社会》这门学科成为二等学科,强调记忆性成为历史教学的一大特点。教学中很少有学生的探究性、分析性的思维过程。具体而言,从教学方法来看,还比较单一、陈旧,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得不够。很大程度上是教师的“一言堂”。如何突破传统的教学方法,让课堂焕发出应有的生机与活力,这是其中历史知识教学反思的一个重要方面。从教学结构来:看现在很多教师大多以历史知识经验传授型的教学为主,这就使得学生很难形成具有主体意识的社会科学理念、人文精神。这一点与我们与我们所倡导的素质教育的理念是完全相悖的。从教学内容来看,课程的内容是讲述人类的发展过程,人类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一定的地点进行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就成为历史课内容的四要素,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太偏重于四要素的传授而容易忽略搜集与处理信息、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学生在解析材料时普遍觉得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将自己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新课程实施后,如何改变原来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边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提高自己的能力,成为教师共同面队的一个难题。从思想教育方面来看,教师进行爱国教育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时,只是给出一个或几个结论,说这一事件是爱国的,那个人物是爱国的,学生是茫茫然,似懂非懂,明显思想教育在课堂上落实不够。如何在课堂创设思想教育的情境,使学生的品质和情操受到良好的熏陶,把课堂变成学生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又是教师在新课程中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为了适应当前教育形势的发展,使自己尽快得成长、成熟起来,作为教师必须通过多种途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
1通过学生进行教育反思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如果有的学生在课堂上突然表现异常,那肯定是教学的某个环节出了问题。例如,我在教学《》知识点时,让学生对爆发的原因进行讨论并选几名代表进行发言,有位同学平时对历史很感兴趣,思维活跃,发言踊跃,但那节课却显得比较沉默,课后我主动与他进行交流,他说,对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不理解,原因是对当时的英国历史知识缺乏了解,随后我对导入新课这个环节进行了反思。
2通过教师本身进行教学反思
根据新课程的要求,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讨论的时间比较多,但教师必要的引导,适当的点评,也是不可缺少的。如果教师在引导、点评时不流畅,时常卡壳,使得学生满腹疑虑,这就意味着教师对待课堂的准备肯定不充分,也就不得不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了。3通过请同事或专家听评自己的课来进行反思
俗话说: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如果教师对自己的课作了精心准备,上课时得心应手,往往很难觉察出自己还存在着什么不足,但如果教学专家来听课以后,总是能找到自己还需改进的地方。
3通过阅读教育专著和教学文献来进行教学反思
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的老师。经常阅读中外教育专著和优秀的教学案例,从中吸取营养并经常与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进行对比,不断反思,使自己不断提高。
篇10
中学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是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种知识综合的学科。著名科学家钱学 森称它是一个“开放的复杂巨系统”,多种学科相互联系,影响很大。在中学地理课的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 博览群书,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中学地理教材中蕴含的历史知识比较多,在地理课教学中紧扣教学内容, 挖掘地理课中的历史知识,有意穿插一些生动的历史知识教学,能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促进地理知识的 掌握。
一、在备课时,结合教材中所涉及的历史知识进行学习,研究,使其纳入地理知识的体系之中,建立地理 、历史知识的有机联系。例如:讲述世界主要航线时,可联系新航路的开辟等历史知识。如:“四个人两条路 线绕地球一圈”、以及“好望角”、“西印度群岛”、“麦哲伦海峡”、“火地岛”名称的由来;伊朗(波斯 )、阿拉伯(大食)、印度(天竺)、圣彼得堡(列宁格勒)、叶卡特琳堡(斯维尔德洛夫斯克)、伏尔加格 勒(察里津、斯大林格勒)、伊斯坦布尔(君士坦丁堡)等古今地名的演变。我国六大古都都具有悠久的历史 :北京始于西周蓟城、春秋时代即成为燕国的国都,以后成为金、元、明、清各朝代的首都;西安(今长安) 始于西周的镐京,以后成为秦、汉、隋、唐各朝首都。洛阳始建于西周初期,自东周以来,先后有东汉、曹魏 、西晋、北魏、隋(炀帝)、唐(武后)以及五代的后梁、后唐、后周等九个朝代在这里建都。开封在战国时 代是魏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金等朝代的首都。南京始于战国金陵邑 ,以后成为六朝(三国吴、东晋、南朝的宋、齐、梁、陈)首都,此外,明朝初年、和中华民国也定 都于此。杭州始于秦钱唐县,到五代成为吴越国的国都,以后又成为南宋的首都。六大古都至少都已经有了二 千年以上的历史。古代水利工程讲述中的历史知识有:秦国蜀守李冰,在成都附近岷江流域,修建综合性防洪 灌溉工程都江堰;秦朝史禄负责开凿了灵渠,勾通湘江和漓水,把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连接起来;隋朝大运河 的开凿等。
另外,1972年在东非肯尼亚发掘人头骨化石,测定为二百多万年以前的遗物,因此推断人类在二、三百万 年以前就已经在地球上出现了。与教材第四纪出现人类相吻合。
我国从夏朝开始制定了“夏历”;商朝人们认识许多星座,做了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的记录;春秋时 代鲁国天文学家经观测留下了世界上关于哈雷慧星的最早记录;唐朝天文学家僧一行通过实测得出了子午线的 长度,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测得子午线长度。……备课面广,讲课内容就丰富,就会造成良好的地理课堂气氛, 引发学生对地理课的兴趣,促进对地理知识的理解。
二、地理课教学过程中,要精选与地理课堂内容相关联的历史内容。巧妙地与地理新知识加以联系。这样 联系历史,反映现实的地理知识,突出了地理教学的特点。如讲述东欧政治地图的变化时,可简介俄国在17世 纪中期,兼并了第聂伯河以东的乌克兰;18世纪,俄国夺取了芬兰湾的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等地区, 然后向东扩张一直到我国的黑龙江流域;19世纪沙俄又从伊朗手中夺取了格鲁吉亚、亚美尼亚和阿塞拜疆等, 把外高加索完全并吞了。以后,沙俄又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侵占了我国东北和新疆大片领土,共侵 占了150多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我国太平洋沿岸的海参崴,沙俄侵占后改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从19世 纪20年代起到80年代,沙俄逐步侵占了包括哈萨克人,吉尔吉斯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塔吉克人居住的 中亚、西亚广大地区。从1922年至1940年,俄罗斯、白俄罗斯、乌克兰、哈萨克等15个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先后加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简称苏联),成为一个统一国家,首都莫斯科。从1990年3月到1 991年12月,苏联政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原苏联的15个加盟共和国,除俄罗斯联邦继承了前苏联外,其余均先后 宣布脱离苏联而独立,从而改变了东欧的版图。1990年10月3日,战后分裂长达41年有德国统一,南斯拉夫199 2年“一分为五”,因领土、民族等原因,爆发了“波黑战争”,捷克斯洛伐克1993年末也恢复战前的两个国家 。在教学中较好地联系上述知识,能起到使学生加深理解和巩固课本知识,拓宽学生知识面和增添学科趣味性 等方面的作用。
三、地理教材的许多内容,从历史角度举例联系,更能确切地表述自然地理的规律和人文地理的现象。运 用“洋流”知识,可进一步讲解国际人口迁移;从非洲劫掠黑人到美洲的“三角贸易”,欧洲的奴隶贩子利用 洋流运输贩卖黑人到美洲,归程利用加那利寒流到非洲,中程利用大西洋南赤道暖流、圭亚那暖流等到美洲, 归程利用墨西哥湾暖流、北大西洋暖流回欧洲。我国明朝的郑和下西洋,从1405年到1433年先后航海七次,最 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除当时具有的先进航海技术和帆船外,还借助于季风(东北季风、西南季风) 和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
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内容,可结合讲解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发现地球的自转、公转运动并提出太阳系学说 ;意大利科学家布鲁诺把哥白尼学说更推进一步,认为大自然是无限的;德国天文学家开普勒发明了“三定律 ”;意大利科学家伽利略首先制造了天文望远镜等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