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1 20:06: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学结合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课程计划不科学、不合理
各院校针对各专业的特性都会做出相应的课程计划,安排每学期的学习内容和课时。课程计划决定着教学的总体方向和架构,但是目前课程计划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这种对技术要求比较高的专业,如果没有科学的安排和计划,在教学上很容易出现漏洞。有些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具有重复性和交叉性,导致学习效率比较低。还有的安排过多的理论知识,技术实践课太少,导致学生专业技术水平比较低,从而学生在综合理论知识的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差。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岗位针对性比较强,各企业都要求这方面的专业人才,在技术和理论上过硬,能够真正解决问题,所以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须要实行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2.相应的实训设备不齐全
实践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实际操作的技能,它需要专业的设备、专业的老师指导。目前有些中职院校由于资金压力,没有重视对实训设备的投入,要么设备不全,要么设备过时。而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是一门技术学科,在社会生产实际应用中的技术和设备远远要比教学实践所用设备要复杂,技术操作是一门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单凭讲解是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和应用的。
3.教学内容不先进
社会是在不断进步的,在日常生产实际中,机电技术和其设备都在不断改进。而有些院校因为各种原因,在教学内容上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不能适应技术发展对就业者的要求。学生本身要在学校呆几年,对于社会实际所需的技术和设备本来就比较陌生,在教育中如果不能做到与时俱进,对于学生的学习是没有效率的。
二、工学结合模式下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体系安排
工学结合模式下的教学,强调的是学习和工作的共赢,目前较多的是校企合作的方式。在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基础上,如何培养人才,让培养的人才适应企业的需要,真正体现学有所用、所学会用。明确这个目标,还需要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计划。目前一般的学制为三年,如何利用好这三年的时间,培养真正的人才,就需要相关专业老师一起合力安排。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的教学和学习是一种好方法。在工学结合模式指导下,可以将机电技术应用专业课程学习分为五个阶段:学校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学校专业技能学习—企业实训—学校综合能力的培养—企业实习。
第一阶段,学习基础理论知识
这一阶段一般安排在学生入学的第一年。任何一门课程都离不开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实际操作性虽然很强,但是也应该对此有一个整体上的认识。让学生基本明白自己要学的是什么,涉及哪些领域,以及将来要从事的工作性质等等,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理论基础。对此学校在本校教师讲解的基础上,可以邀请合作企业的专业人员到学校进行专题演讲,专业人员的讲解课以更直观地让学生了解机电技术应用在工作中的情况,还可以激励学生对以后的学习有了目标,做好自己的职业规划。
第二阶段,学习专业技能
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看重的是技能的培养,学生通过基础理论知识的学习以后,对机电技术有了整体的认识,对自己的学习重点也有了规划。然后通过专业技能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机电技术的实用性。这一阶段的学习还包括了一些专业课程的学习和实际操作课。专业课可以与实践操作课交叉进行,或者是同时进行。此外,实际操作课也可以选择到合作企业内进行。利用企业专业技术和设备,以弥补学校资源的不足。
第三阶段,企业实训
由于学校资源有限,学生通过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学习后,必须要在实际生产实训中练习,才能巩固所学、所用。借助企业的实训基地,将教学、学习、实际操作为一体,达到提高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目的。这一阶段要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钻研,教师可以适当地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四阶段,综合能力的培养
通过基础的学习和在企业内的实训,学生在这一阶段对机电技术已经有了更全面的掌握。学生在回到学校后,可以参加专业资格证的考试,有些学校还有相关的学习竞赛,这一阶段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参加校内比赛和考试。这些是学生走出校门前必须经历的,通过比赛和考试,能有效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和知识应用能力,可以查漏补缺,进行巩固学习,这也是很多院校对毕业生的硬性要求。
第五阶段,企业实习
这一阶段是学生刚踏入工作岗位的初级阶段,通过系统学习和实践之后,真正地应用到工作岗位上。脱离了学校教学管理模式,学生要学会适应岗位、适应企业。校外阶段让学生真实、零距离地体会了职场工作的情景,缩短了与社会的心理距离,有助于树立健康的职业道德观。学生接受更多的企业管理,在工作中实习生都有师傅带领,以便学生更快地投入到工作状态中。实习生作为企业后备人才库,为企业后继发展提供支持,也为学生的职业规划提供依据。通过实习,提高学生和企业的双向匹配性。
三、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实行工学结合的意义
1.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举措
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学生对于机电技术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通过老师的实践教学和自己亲自动手做相结合,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并且可以将书本的理论知识进行融会贯通。学生通过实践获得了更多的专业技能,在以后的工作中就能很好地适应岗位的发展,适应企业的需要。在实践中还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让学生感受到自己所学的是有用处的。
2.提高了学校的办学效益
首先,通过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提高学校的就业率,从而促进学校的有序发展。一个学校健康有序的发展离不开生源,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为学生学习和以后的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提升学校的办学效益,得到学生的认可,得到社会的认可,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其次,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模式下,教师也可以更多地参与实践,不断提升自己。教师常年在从事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如果没有良好的环境去自我学习和提升,很难适应将来的教育。工学结合的模式下,教师会不断注重自我学习,利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学习最先进的理论知识,了解行业发展,这样在教学中才能解决学生的疑问,才能提升自己。
3.保证了企业的人才需求
篇2
【关键词】大学英语 英语教学 工学结合 应用策略
【Abstract】University English is a foundational course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t is not only the main way of learning English knowledge and skills for students, but also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and far?鄄reaching impact to their career and long?鄄term development in the future. Work?鄄ntegrated Learning Teaching Mode which conforms to the current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teaching situation much more is discussed in this articl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university English teach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English; English teaching; Work?鄄integrated Learning; application strategies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7-0110-01
一、工学结合简介
工学结合最早始于英国桑德兰得技术学院的“三明治”教育模式(Sandwich Education),成形于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的“合作教育”(Cooperative Education),后来为了凸显工学集合的基本特征,由世界合作教育协会于2000年改称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Work?鄄integrated Learning),即“工学结合”。其核心理念为以就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的实际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当中,即:将学生的课堂学习与参加实际工作结合在一起,使他们能学到课堂中学不到的东西,并接受一定的职业训练,取得一定的工作经历,从而顺利地进入职业生涯,有利于今后更好地发展。[1]
二、大学英语中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应用策略
(一)精心选取教材。教材是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源泉和途径。根据英语语言交际性能的本质,英语教学的实质应为语言交际的实践活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大学英语教材的编排以《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为标准,在“体现高职特色,突出专业型、实用性及实效性”的基础之上,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为指导原则,难易适中,并关联实际工作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切实以培养学生实际的语言运用技能为主。[2]此外,在实际的大学英语教学中,许多高职高专院校采用的是通用教材,难以适合各自的教学实际,不利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因此,大学英语教材的选取和编排一定要按照自身教学实际,并考虑到工学结合的需要进行。
(二)优化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学生习得语言技能,进行语言操练和实践的主要阵地,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将学生作为被动知识接受者的“一言堂”和“满堂灌”传统教学方式已不再适合,优化后课堂教学应以真实的职业体验为情景,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主体。首先,教学场所开放化。不能再局限于教室,可以在车间、企业、酒店等职业场所,使学生在真实的职场环境中进一步感知和操练英语。以机电专业为例,可以让学生置身于车间,亲身体验车、磨加工和返工、组装等生产程序,并在体验的过程中掌握实际的英语用语。其次,教学方法多样化。彻底摒弃说教式教学,转而采用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和兴趣的项目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探究教学法等。
(三)充裕师资力量。充裕的师资设备是提高大学英语教学效率、实现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效化的重要保证。教学目的的实现与教学设施和资源的配备、教师自身的综合素养、教学的方法和手段等都息息相关。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与“以传授知识为目的”、“为教而教”的传统教学不同,其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实际语言运用能力的复合型、技能型专业人才,因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职责不再局限于“传道、授业、解惑”,而是要善于组织,突出实用,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为重点。因此,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及教学目的的实现,要配备以充裕的师资力量,建立起师德过硬、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型”教师队伍,用以组织和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实践,确保学生知识和技能的全面发展。
(四)完善评价体系。科学合理的评价是对教学过程的总结和升华,完善的评价体系可以使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走上可持续化发展之路。工学结合模式是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项目驱动、校企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开放式教学模式。因此,其评价体系应具有社会开放性的特点,即应由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辅而成。形成性评价在于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能力、操作技能、学习效果等,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主性,学习方法和资源的有效性、合理性,动手能力、操作程度的熟练性,日常学习内容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参与实践的数量和质量等。而且,其比例要占到学生总成绩的60%以上,一来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和实践的积极性,二来有利于克服学生“平时不努力,考前抱佛脚”的临时突击现象。
三、结论
要将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运用于大学英语教学,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和策略,用精选的教材去灌溉,优化的课堂去实践,充裕的师资去保证,完善的考核去升华。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不但具备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而且还能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提高英语实用技能和自身专业素质,从而实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成为符合社会和时代需求的技能型、复合型现代化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会计;工学结合;教学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是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特色。高等职业教育既具有高教属性又具有职教属性,而且更注重职教属性。教育部在职业教育有关文章中提出,“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会计,是一门技术性很强的学科。高职教育的会计教学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会计教学。如何在会计专业课程中很好地实行工学结合,是高职会计教学必须考虑的问题。这对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财政部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必然会推动会计教学改革,而会计教学改革的关键之一是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因此,探索建立符合高职会计专业目标特色的、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会计专业所需知识和技能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已成为高职会计专业的当务之急和核心任务。
一、 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是以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能型人才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因此,高职会计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为,通过对会计职业岗位群和职业能力进行分析,按照“突出实践教学、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要求,将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于中小企业的各会计岗位专门人才。即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会计和计算机的基本知识,能够熟练运用会计流程、处理经济业务、计算各种成本、操作电算化系统、进行财务报表分析,能够胜任中小企业各会计岗位工作,具有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会计电算化专门人才。而将高职会计专业的岗位定位为:各类中小型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及会计师事务所、税务师事务所等中介服务机构的会计、审计、财务管理、纳税申报等相关工作岗位;基层服务行业会计、出纳等岗位。
二、工学结合下,会计专业教学改革的作用
1、做到“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能快速提高学生会计业务处理技能。
“工学结合”教学应该在一体化的教学实习场地对学生进行一体化的教学活动,重点强调老师讲授的课程,示范的操作,与学生动手的训练一起完成,通过现场示范,直接刺激学生的感官,突出了立体感,使课堂变得鲜活起来。
2、快速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提升教师素质。
“工学结合”教学要求教师不仅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还要具有熟练的业务操作技能,成为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双师型”教师。所以教师在授课之前,就应该有相关会计岗位或工作的体验,并且能根据岗位业务知识的特点,编写“工学结合”的教案。而且还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针对不同课程的实际内容,运用不同的课程讲授方法和实践技能的操作方法进行教学,在授课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工学结合”教学对教师的要求提高了。
3、突出特色,打造品牌优势。
“工学结合”教学的开展,明显的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也使学生更加了解企业,明确企业的组织机构和日常运行。尤其会计专业,在所能见到的招聘信息中往往都有实践经验要求。其实,对实践经验的要求,无非是要求录用的员工到单位就可以动手去做所属岗位的工作,遇到一些实际问题可以依据自己的判断加以解决。而“工学结合”的开展,培养学生的就是对实践业务的处理,这样的学生必将更加适合企业的需求,培养出越来越多的适合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一方面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率,另一方面,会扩大学校在某个地域或全国的影响,提高学校的知名度,促进学校的发展。
三、工学结合下,改革高职会计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1、转变教学观念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坚持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2、改革教学管理
建立工学结合的教学管理机构和教师团队;将指导工学结合教学纳入教学任务和工作量之中;建立工学结合的课程评价和考核机制;实施学分制和弹性学制等。
3、加快教材建设
学校与企业共同开发工学结合的岗位实训教材,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4、建立工学基地
建立与专业岗位相适应的校内仿真实训室;建立长期合作、利益相关、数量适当的工学合作企业。
四、高职会计教学改革的具体做法
1、修订教学计划。
会计专业教学计划即会计人才培养方案是实现会计教学改革的纲领性指南,要形成特色鲜明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计划的制定流程。为此,在制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中,一是以国家高职高策为指南,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本位,定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2、改革教学模式 。
充分借鉴国内外职业教育高职教学模式,结合会计职业岗位对培养对象的要求,构建“三段递进、岗证结合、螺旋上升”型模块式课程体系,从整体上构建高职会计“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把理论、实习、实训整合为一个有机的系统,遵循从基础到专业,从单项到综合,关键技术反复强化的教学规律,统筹安排理论、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把高职会计专业教学大体上分为三个阶段:理论学习阶段,工学交替阶段,顶岗实习阶段。
3、改革教学内容 。
高职会计的教学内容要真正体现会计复合性人才的“综合适应力+核心专业竞争力+实践操作动手力+关键岗位竞争力+专业特质表现力”。
4、改革教学方法 。
教学方法既要坚持传统与继承,又要开拓与创新,在教学中要引入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理念,适应高职会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法与手段,充分开展项目导向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研究性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法等。全面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建设系列化的会计核心课程多媒体课件库、视频信息库、网上试题库,努力提高特色会计专业教学效率,提升教育质量。
5、培养教学队伍 。
对于教师,只有把握专业培养目标,达到教学内容与自身素质的双重协调,才能使专业教学创新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需要建立起一只在会计专业上有熟练的专业动手能力,教学上有创新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实现从观念到行为的新型教师团队。教学上体现为有用而教,教有所效,紧紧围绕专业培养目标形成培养合力。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工学结合 实训基地 “零距离”就业“三赢”
为了落实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关于“校企合作,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的精神,改善高等职业院校办学条件,提高学生的理论基础和实际动手能力,经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与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协商,开展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探讨,并在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立教学实训基地。
“广东好帮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学校和企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的教育作用,将学生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三者有机结合,“把教室搬到生产车间”里去,让“专业入企业”,着力培养学生精益求精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对现代管理技术的掌握和运用能力,形成规范做事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结合生产实际培养“生产、建设、管理第一线”的高技能人才。与让学生自己找实习单位、分散式管理的实习教学模式相比较具有实习岗位与所学专业一致、实习目的明确、便于管理、便于考核、便于选拔人才,有利于学生就业的明显优势。
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专业研发、生产和销售汽车导航影音系统产品的大型高新技术企业,旗下拥有“卡仕达(CASKA)”和“科骏达(KOGND)”两大品牌,并积极开发新产品,对企业内部进行科学的管理,使自己的得到了大发展,成绩的取得,感受到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性,力图把公司打造成行业人才的高地,职业人的天堂,创中国的博世,建人才的高地。同时也认识到企业与高校进行校企合作并回报社会,这是一项具有重要意义的公益事业,是贯彻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有益实践和重要举措。
一、更新观念、转变思想、统一认识,成立专门领导小组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教育要发展,根本靠改革。
实践教学是高职院校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教育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基本依据,坚持工学结合的培养途径;以能力为本位、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培养方案。
学校信息工程学院和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中心组成专门领导小组,由徐丽香(学校信息工程学院院长)和陈展甘(广东好帮手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与发展中心总监)为组长,朱勇萍、吴锐、武敏君、张艳艳为成员组成,探讨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岗位,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二、共同制定教学计划,确定教学内容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
确定以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面向汽车导航与影音系统制造行业,从事生产过程中的管理、质量检测、产品售后服务(维修)、安装、SMT、产品销售和产品的研发等岗位的高技能人才为培养目标;根据企业和学校的共同研究,来制定培养教学计划,分析企业所需的人才类型和对应职业岗位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以此确定核心课程、职业关键能力,将满足企业的工作需求作为课程设置和开发的出发点,使学生基本达到“零距离”上岗。
教学采用集中培训一个月再到岗位顶岗实习进行。先由企业工程师、企业管理人员和学校老师在实习基地训练,主要内容是企业对员工纪律、心态的要求和工作岗位的理论和实践要求,再到岗位顶岗实习一个月,形成规范做事的良好习惯,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实现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换。
三、落实实践基地场所,购买仪器设备
根据培养目标,建设了面积达380平方米,拥有一个三条生产线的车间、一个多媒体教室、一个企业文化活动室、一个企业文化长廊室和一间办公室的实践基地。
其中,生产车间是以企业生产过程(除SMT车间外)进行建设的,包括半制品车间检测的5个工位、安装车间的11个工位、检测车间的16个工位、维修组的16个工位,基本覆盖了生产一线的主要岗位,学校投入30万元购置了3条流水线、常用工具、常用的仪器仪表、多媒体教学系统等设备,把生产的现场作为教学的课堂,在现场讲解实际操作和解决疑难问题,由企业提供工艺标准、技术人员、和原材料,由学生直接生产操作,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工学结合,培养学生的安全意识、班组意识、成本意识、团队意识。
四、共同进行课程开发
课程开发考虑到实现教学与生产同步,实习与就业同步。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校企共同制订课程的教学计划、实训标准,开发的课程具备企业生产的特点:一是课程结构模块化,如《车载影音与GPS导航系统与系统原理与维修》分为五个模块,即产品功能与操作、产品结构与拆装、电路基本工作原理、产品维修技术、产品安装与调试,以实际工作岗位(群)需求分析为基础,其课程体系、课程内容均来自于实际工作任务模块,从而建立了以工作体系为基础的课程内容体系;二是课程内容综合化,主要体现在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综合,职业技能与职业态度、情感的综合;三是课程实施一体化,主要体现在实施主体、教学过程、教学场所等三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融“教、学、做”为一体,做到教室、生产车间相结合。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以“双师型”教师为重点,加强职业院校教师队伍建设。加大职业院校教师培养培训力度,依托相关高等学校和大中型企业,共建“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基地。
企业聚集着一大批生产、服务第一线的实用型技术人才,市场需求,新工艺、新技术,正是通过他们聪明的大脑、灵巧的双手才转化为新产品。根据双方达成的协议,2009年8月,学校派出朱勇萍老师到企业进行半年的实习,全面了解公司产品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售后服务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先后到生产制造部的SMT车间、半制品车间、安装车间、老化车间、检测车间、包装车间和客服部的维修车间实习和锻炼,基本覆盖了生产一线的主要岗位,通过学习和锻炼,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实践教学能力。同时,明确了岗位的具体要求,为制定教学计划和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六、企业利用这一基地为员工的培养、能力提升创造有利条件
企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和知识的竞争,人才和知识是企业发展的真正动力,通过对员工的继续教育、继续学习、继续培训、提高员工的业务能力和素质,让好帮手的员工在大学校、大熔炉、大舞台中提升幸福指数、持续激发潜能、提高人生价值。同时促进员工的全面发展,使企业进入良性循环,成为知识型企业、创造型企业。使员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和价值观达到认同,让员工为自己的企业感到骄傲,自觉地把个人的前途同企业生存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与企业成为一个命运共同体。
七、教学改革结硕果
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经过2个月的实习,学生不但掌握了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体会了企业文化、掌握岗位要求、培养了团体合作精神、清晰了自己的人生规划,为自己今后走上工作岗位积累宝贵的经验。实习结束时,公司举行了人才招聘会,提供了研发、检测、质量管理、维修、售后服务、销售等70个技术岗位给47名学生进行选择,经双向选择,有26名同学与企业签订了就业协议,企业第一时间里选拔到了自己满意的人才,真正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
八、教学改革的关键
寻求合作企业是比较难的,只有满足基本条件,才能较好的实施教学计划。
1.学校和企业在人才培养和社会责任上能达成一致,学生个人目标、企业需求和学校教育目标三者有机结合,真正能实现“企业、学校、学生”三赢的局面,合作才有良好的基础,否则合作难以实现。
2.企业最好是高科技企业,有自己开发的产品,有完善的研发和生产能力,对人才有较高的要求。
3.企业有比较好的硬件基础,能安排学生的实习岗位和住宿等条件。
4.除了企业领导高度认可外,企业员工和实训指导老师能积极配合。
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高职院校的高度重视,企业发展的不断提升和人才需求,企业越来越认识到,人才对企业的重要作用,工学结合会有更加光明的前景。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2]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3]姜大源.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思考.
篇5
【关键词】工程造价 工学结合 高校教学
一、当前“工学结合”模式现状分析
(一)国际“工学结合”发展历史与现状。
“工学结合”模式最早是由英国提出,在二十世纪初期,作为工学结合规模最大的美国东北大学主持召开的“美国合作教育大会”上指出:将学习理论知识、职业技能训练和实际工作经历相结合,实现工作与学习的结合的教育方法。由此,工学结合的理念在世界教学模式盛行开来。在英美等发达国家,“工学结合”作为一个专门的部门来发展研究,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二十年来美国先后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上的财政资助次数多达17次,两亿多美元,而相关的实行“工学结合”模式的学校由50多所迅速增加到1000多所。可以看出外国在“工学结合”模式上的发展已经相当稳健。
(二)我国“工学结合”模式发展现状。
应我国工业发展的需要,“工学结合”模式是我国当前所推行的教育模式的重点,在《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和《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建立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这之中,以“校企合作”为办学基础结合“工学模式”的教学方式培养现代人才,当前我国的“工学结合”模式虽然取得了一些成就,但还处于初步阶段,其相应的长效机制和运行体制尚未建立。从工程造价专业教学方面来看,相比于国外的工程造价发展情况,我国还处于发展阶段,学生在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对社会需求现状、专业人才供求关系等都需要作充分了解,因此,探索“工学结合”与“校企结合”的有机结合是当期我国工程造价专业教学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工程造价专业教学应用
工程造价专业在教学改革中坚持形成“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指导,依托行业发展”的教学理念,逐步实现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和双争结合的培养模式,让教学过程和生产实践过程相对接,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完善教学和行业需求,培养适应社会的能力型人才。
(一)基于课程教学教材内容的专业课程体系改革应用。
“师徒结对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是应用于高校学生教学的重要方法,在遵循学生职业成长的规律性的同时综合考虑学生的就业和岗位的需求能力,按照职业基本能力、职业关键能力等重新构成课程体系。职业能力应作为课程内容的基本参照,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下,工作任务、工作内容和方法都是通过具体载体来呈现,而载体的所必须的真实具体,因此课程内容要重在知识与技能的合理综合。与此同时,教材作为教学特色的知识载体和教学工具,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有导向性的决定,当前工程造价类的教材虽然不断改革,以案例为引导的方法虽是引入知识点的好方法,但是其缺乏综合性和整体性,不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因此,开发适用于“工学结合”下的局有实用导向型的专业特色教材是需要根本解决的问题。
(二)工学结合下教学团队的建设应用
在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培养中,教师团队充当这“工学结合”的践行者,来源于企业的教师拥有实际的生产、管理经验,也就是说这些教师从思想、知识、能力上已经拥有了工学结合的特点,所以在知识能力的建设中,教师团队的质量更是工学结合应用的重要方面,通过特定方式把教师的实际思想、知识能力有机的融入进科学的专业教学和课程建设中,将职业能力需求的职业基本能力真实的反应出来,以构成“师徒结合工学模式”。教学团队是专业发展的引导者,在工程造价这种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中教学团队的质量将直接影响工学结合教学的应用,在教学管理中,教学者应该通过分析学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适应学生能力的学习方式,通过分层学生的能力来与之相应教学,不管是“一个师傅多个徒弟”还是“一个徒弟多个师傅”在建立现代职业教学下,要积极长远的眼光来发现培养技能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在实际工学结合的训练中,除了以高强度的工作难度和工作量来考验学生的能力,更要充分利用合作方式,增强团队的综合能力,达到个人进步与集体共同进步的良性的工学结合的效果。
三、工程造价专业实施“工学结合”中的问题思考及解决方案
因为工程造价专业工作岗位实践性相对较强的特点,所以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建立多元化的教学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工程造价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部分应充分依托各个不同的工作岗位,按照不同经济区域特点,来创建相适应的教学体系,其作为一项艰巨的任务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在形成过程中的各种问题,当前“工学结合”虽在专业实践教学方面有重大突破进展,但所属问题依然存在:
第一,虽然大多数学校已经与相应的企业做好了联系,让学生到企业中去实训,但是企业考虑到所属成本,并未全程参与学院的人才培养,因此学生的“工”变成了走马观花,并未落实到学生真正的实践经验中。
第二,作为工程造价专业的专设部门指导委员会,因为指导人员并未随同学生一起参与到实践工作中,大多成为了行同虚设。而教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无法同学生一起跟进工程教学,教师难以到企业中锻炼与企业的联系互动不够。
第三,“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没有一个完整的机制体系,企业在其中大多只是充当一个提供场地的角色,没有参与到具体的实践教学之中,是当前很大的弊病。
以上问题是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的主要诟病,针对工程造价专业出现的这种问题,需要我们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此总结一下几点作为参考建议:
1.对“工学结合”的校企合作教学模式进行科学的评估预测,针对高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取得的成绩进行相应的组合与优化,对发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进行可持续性的理性科学思考;于此同时结合市场情况,深入分析研究工程造价专业的教学特征和市场需求,根据相应的人才需求的要素和技能要求,融通工学结合与校企结合的发展培养模式;最后,在管理模式上根据实践内容分配相应的具体教学任务,以实习企业的性质规模为基础,充分实现指导与学习的良好沟通,建立稳定互惠的长效实习机制。
2.重视构建优秀素质专业技能的师资团体,调动企业参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积极性。很明显,打造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需要的是相应的引导者,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将决定着职业教育发展前景,因此,建设合格的教师队伍将是充分发挥“工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基础,面向社会吸纳高技能高素质人才到学校任职,同时建立完整的实践机制促使教师下企业与时俱进,促使“工学结合”的模式持续发展。在企业方面,可以采取美国的“以他方为中心”的理念,具体是分散安排学生为若干小组,实现躬身指导,虽然会增加学校工作,但是对学生的专业技术培养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而实际上将会推动学校“工学结合”的体制改革,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四、结语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下的工程造价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建立是一项巨大的教育工程,而之后的成功硕果也是巨大的,我们应积极进取,开拓创新,努力开创高校实践教学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吴俊,廖炜. 工程造价专业“工学结合”与“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模式衔接思考[J]. 科技信息,2009,36:124.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目标定位工作流程 工作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近年来,已走出低谷的职业教育,呈现出前所未有的蓬勃发展势头,在不断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已不再单纯停留在对高等学历的盲目追捧上,具有一定动手能力的实用型技能人才,已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重视。中职学校的教学模式、方法也要打破以往的传统模式,有相应的变革、创新。根据社会环境及市场需求变化,培养输出各类品德优良,具有一定专业技术和动手能力强的实用型人才,是中职学校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的必然途径。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实践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实践教学是以培养学生运用能力、操作技能为核心的实验、实训及实习等相结合的教学活动。除少数在课堂上进行外,主要在校内外实践基地进行,包括了实验课、实习、实训、工作等教学环节。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中职学校实践教学的深化。什么是工学结合?就是将学校学习与企业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学模式,主体是学生,是以就业为导向,充分利用学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导的学校教育和以直接获取实际经验为主导的企业工作有机结合,并将其贯穿与学生培养的全过程之中的一种教学模式。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更适应中职学校的学生,使其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其综合素质与技能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探讨。
一、学校对中职生培养的目标定位与企业培训和目标定位要相吻合
有了明确的目标定位才能对中职生工学结合技能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中职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是促进学生在德、智、美、劳多方面的整体发展,是为学生今后的长远发展,为其毕业后能够再接受继续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而作为企业的培训主要是针对当前企业急需的生产技能,目标是满足企业眼前的发展需要。由于出发点不完全相同,因此在合作培养的过程中,企业的培训目标与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可能会发生偏离,企业往往要求中职学校不断增加与本企业发展紧密相关的实用性、针对性的技能教学的份量,而学生在实训企业结束工作时的考试也往往以企业的技能考评为主。如果完全遵从企业的目标定位,则会造成如果学校长期与一家企业合作,由于受到企业需求的影响,学校无法根据行业整体发展的需要制定教学目标、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从而影响了学生的迁移力、转岗能力方面的培养。因此,既要兼顾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又要适应企业培训的需求。科学的对中职生进行目标定位,是中职生综合素质和技能得以有效培养的前提条件,中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教学活动主要是以学历教育为主导的,通过结合学校自有教育资源构建其教学体系,我国中职学校传统的教学体系一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文化基础教学阶段。第二阶段专业基础教学阶段,主要是完成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的教学。第三阶段专业教学阶段,要完成综合职业能力的教学。在这样一个教学体系下,中职学校的理论教学与综合职业技能的教学活动是在两个不同阶段分别完成的,而且人为的将职业技能的教学分成基础职业技能与综合职业技能两个独立的教学阶段,使学生对职业的认识出现割裂。现在已有很多中职学校对其自身的教学体系进行大胆的探索与改革,我校在这方面就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像机电专业的学生在第一学年里学生边学习基础文化课程的同时,就已在实训基地的工厂进行了实践操作能力的最初培养,在第二、第三学年进一步加大在企业工作的时间。为提升中职生适应市场的能力,实训合作的企业也逐渐由本地辐射向外地,一家实训企业变为多家实训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兼顾中职学校的目标定位与企业的目标定位,突出中职生技能的培养。因为企业的工作培训是不分阶段,中职生所要面对的就是一个真实复杂的工作任务,中职生在很好地完成了这些任务的过程中,既学会了熟练的应用单项的技能,还学会了综合运应一系列相关的职业技能。中职学校的终极目标就是向社会输送大量的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企业培训的终极目标则是为进一步提升一线人员的操作技能,提高生产力。通过与企业灵活多样的途径和方式的合作,对中职生进行横向与纵向的全方位技能培养,从而达到中职学校目标定位与企业目标定位相一致的目的。良性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在很大程度还达到了中职学校与企业相得益彰,相互促进的目的,使中职生一入学就接受到企业严格的、程序化工作流程的作业管理,企业细致全面的各项规章制度的执行也使中职生对自身的言行有了明确的要求,而企业有了一批批中职生这一新鲜血液的加入,从而焕发出更多的活力。
二、以实际工作流程为基础,注重方法的讲解、引导
篇7
【关键词】高职 物流管理 工学结合 教学基地建设
【文献编码】doi:10.3969/j.issn.0450-9889(C).2011.11.016
现代物流作为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型学科,其自身的特殊性导致了高职物流专业的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与物流人才市场需求的脱节,而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是高职高专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学生具有良好岗位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职业教育更好地适应市场需求及加快物流专业人才培养的根本出路,是新形势下高职高专物流专业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在进行工学结合的教学过程中,教学基地建设尤为重要,它是实施高技能物流人才培养的物质保证,是工学结合模式顺利进行的前提和基础,对促进高职物流专业的发展及提升学校教学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应坚持的原则
(一)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
高等职业教育主要面向实际,其教学目标主要是针对各专业培养操作性及应用性很强的技能型人才,以具体的职业为导向,不以学科理论为导向。现代物流专业本身具有的实用性、可操作性等特征,要求各高校必须用以实践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工学结合方式来指导这一专业教学。从教育本身来说,实践对于我们理解专业理论知识有很大的帮助,学校传授的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必须根据实践的需要来设置,对实践操作本身的认识也要通过实践来加深和完善。只有通过实践锻炼,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真正地掌握技能。坚持实践操作为主、课程学习为辅的原则是高职院校物流管理专业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基本原则和基本要求。
(二)共赢互利的原则
在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中企业是关键,尤其是高职的物流实训基地建设,其主动权在企业而不是学校,因此,应充分利用企业的利益点来设计合作模式。共赢互利是校企长久合作的前提和基础,高校和企业双方应本着共赢互利的原则,通过合同形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把学校的物流人才培养任务与企业的发展及利益捆绑在一起,这样才能保障工学结合教育平台见实效。高职院校获得了物流企业的资金、设备、实践技能等硬件设施及技术人才方面的支持;企业通过参与高职物流专业的决策、计划、组织和管理等工作从而分享一些利益,并利用高校资源来进行员工回炉再培训,还可利用高校的科研优势进行研发。不仅如此,在实习期间还应根据学生对企业产生的经济效益或成本费用来进行利益灵活分配,同时学校还应注意避免学生泄漏商业秘密的问题。总之,应尽可能地考虑企业的利益。
(三)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面临一个需求型经济的时代,市场需求决定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和物流专业方向的选择。高职院校应以“为社会提供大量从事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等的一线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只有在调查市场需求的前提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够满足社会的需要,才能适应企业的需求,才能保证“零距离”就业。各高职院校物流专业课程的开展应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市场乃至变化了的市场的需求,以此来调整学生的学习模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教学基地的建设也应以市场为导向,进行市场化运作。教学基地的建设只靠学校单方投入远远不够,资金、设备、专业技术人才的缺乏决定了必须充分发挥政府、学校、企业、协会等多方主体的作用,以利益为前提,探索市场化运作模式, 形成多模式、多特色的建设思路,保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
二、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方案
(一)建立校内实验室及实训室,完成理论及实训教学
校内实训基地建设主要分为两类:一是建立校内技能培训实验室。即建立“物流系统仿真模拟实训中心”、“物流实验室”,购买一些关于物流业务与工作流程的虚拟仿真模拟软件,为学生提供计算机系统仿真模拟实训、物流管理信息系统操作实训以及物流设施设备的认知等实训,以此来完成理论知识、基本技能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与训练;学校还可以建立物流教育网站,通过实验室进行现代化的远程教学,以增加生源和收益。二是建立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即购置一些简单的硬件配套设施,主要目的是承担部分物流实训教学任务,增强直观生动性。
然而,考虑到各高校都建有自己的物流实验室和物流设施设备实训室不太现实,各省市相关高校可以在省市级的物流协会或高等教育相关行政部门的协调下,只在一两所高校建设设备齐全的能提供学生实践的时间和空间的实验室,其他高校需要时可以到这些高校借用。或者高校之间合作分别负责购买物流企业不同岗位群、不同环节、物流专业不同方向的设施或模拟软件,然后各高校之间再进行设备资源的相互使用,这样既避免了重复建设,节约了资源,也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再者也可以跟企业合作,学校出地,企业出钱和管理人员,按照投入多少以股份制形式共同分配利益。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完成见习及实习任务
校外物流实训基地又分为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及校外实习基地。校外物流见习基地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学生提供参观的场所。通常由老师带队引领学生去物流企业参观,通过进行现场教学,让学生了解物流行业或物流企业的基本面貌,对物流有个感性的认识。只要组织有序,见习过程对企业运转没有太大影响,因此,发展见习基地的难度较小。对这类基地的规模等要求不高,但应具有广泛性,且应有足够的数量。校外物流实习基地可以弥补在校内实验室和实训室不能完成全部实训项目的不足,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物流环境及岗位,让学生顶岗实习,实现职业人身份的完全转变,不仅对其专业技能提高有所帮助,还对其自身软实力的提升有很大作用。通过在企业真实环境中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以便更好地适应社会。对物流实习基地的要求相比较严格一些,必须优先选择大中型物流企业以及大中型工商企业的物流职能部门,这类企业能够给学生提供稳定的物流管理或操作机会,锻炼学生的效果要比小型企业显著。
三、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支撑体系的建立
校内外实训基地的建设还需要一定的体系来支撑,以保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顺利运行。本文主要从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管理体制及保障体系三个方面来建立和完善工学结合教学基地的支撑体系,以保证实训基地的正常运转。
(一)优化教学基地工学结合教师结构
教师是教学基地的核心灵魂,其教学水平直接影响到高校物流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此,可采用校企互聘互派的方式,优化教师结构。即坚持学校教师“走出去”,跟学生一起到实习基地实践,了解企业的工作实景和实例并引入课堂教学;坚持行业企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员到学校担任兼职教师,弥补校内教师经验和实践的不足;鼓励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承担物流课题研究,共同研发新技术;改变传统的学术型教师考核评价体系,建立符合现代物流专业的教师考核评价体系。
(二)完善教学基地工学结合管理体制
由于物流专业大多采用的是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模式,利益分配及管理极其复杂和混乱,因此,应重视管理体制问题。可由校内有资格的专业教师与合作企业的管理人员组成物流专业管理委员会,针对学生在“理论学习―见习―实训―实习”的整个过程中遇到的复杂因素,从多方面进行研究探索,尝试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形成管理制度文件。对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物流专业的知识能力标准、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技能考核标准及考核方法、协调管理校内外实训基地、指导推荐毕业生就业等内容作出明确的条文规定。
(三)建立多方力量的保障体系
在进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的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出现师资、技术等问题,因此,必须整合政府、企业、学校、学生、家长、校友等多方力量,来寻求支持与帮助,共同推动和保障校企合作型工学结合的物流教学基地建设的顺利进行。地方政府应重视高校科研成果产业化,出台一些措施,激励企业支援高校专业建设。地方政府在制定物流产业优惠政策时,可将企业是否参与高校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附加的评估条件。企业应有长远的目光和打算,承担起物流实践基地的教学功能,在场所、人员、经费等方面实施配套安排。高校可定期举办学术讨论会议等活动,邀请政府职能部门和企业参加,以增进三方之间的信任;可以聘请企业领导层担任实践基地顾问、兼职教授等职位,以获取企业领导的支持;同时应尽量考虑企业的利益。学生和家长应转变观念,接受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各校友也可尽自己的力量在工作之余投资建设教学基地或帮忙介绍实习企业。
总之,工学结合模式是物流管理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物流岗位素质员工的重要途径,教学基地建设又是实施工学结合模式的关键的物质准备。在现代物流工学结合教学基地建设布局中,切不可忽视企业在物流专业建设中的作用,高校应整合多方力量及资源,扩大教学基地的功能与内涵,提高教学基地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于晓胜.物流专业实训基地建设应解决的问题研究[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4)
[2]孙卫华.关于高校物流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物流教育,2010(11)
[3]刘何.面向需求的高职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0(8)
[4]郭丽颖.关于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及实践的探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9(5)
[5]边传周.搭建校企合作发展联盟平台,创新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J].高等农业教育,2009(4)
[6]高冰蕊.高职物流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辽宁高职学报,2010(12)
【基金项目】新世纪广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课题(2008A035)
篇8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教学质量监控 薄弱点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由来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能力,同时提高高等学校教育对社会需求的适应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英国桑得兰德技术学院工程系和土木建筑系于1903年开始实施的“三明治”教育模式。英国出现三明治教育模式以后的第3年,也就是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开始实施与英国基本相同的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并称之为“合作教育”。1983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在美国成立,总部设在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的东北大学,协会成员来自40多个国家,每年召开一次国际性会议,影响越来越大。目前,发达国家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发展的重点是跨国安排学生的工作实践,以达到教育国际化的目的。2000年协会理事会经讨论决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以进一步从名称上凸显工学结合的基本特征,便于理解。
二、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际的理念及意义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之所以能持续百年经久不衰,主要归功于它切合实际的理念,那就是以职业为导向,以提高学生就业竞争能力为目的,以市场需求为运作平台。学生经历数年寒窗苦读,除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实现社会价值外,更重要的是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从事一份理想而称职的工作。大学校园里的理论知识固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但社会实践能力更是他们所需要的,为此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突破以往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理念,给学生带来以下几方面的意义:
1.有助于理论联系实际。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加深对自己所学专业的认识,在实际操作中验证理论知识的实用性,从而避免走弯路。
2.促进学习主动性。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明白理论学习与实践工作两者之间的关联,当实践工作中认知到自身知识匮乏时便会自觉提高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提高社交能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促使学生走出校园的象牙塔,与社会一线工作者接触,加深对社会的认识,提高与人之间的沟通协调能力,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
4.有利于能力自测。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通过参加实际工作来考察自己能力的机会,更为学生提供了提高适应环境能力的机会。学生们在实际工作岗位上接受职业指导、接受职业训练,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开阔知识面,扩大眼界,对自己的能力和定位有比较清楚的认知。
5.有助于勤工俭学。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家庭贫困的学生提供在校期间靠自己的劳动获取报酬的机会,提前进入社会,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身价值。
6.有助于调整学生心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经受种种磨炼,从而心智会变得更加坚强成熟。
7.为就业提供筹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使学生在就业时有更多的发展空间及优势,从而提高高职院校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
三、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的薄弱点及成因分析
工学结合因其适应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实际需求,被当前高职教育领域作为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倡导和推进的一项重大理念变革。目前各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改革方面均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在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方面存在着一定的薄弱环节,现将具体成因分析如下。
1.学校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宣传及推广力度较小,学生对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概念理解较模糊,导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流于形式。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对于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由来、形式、目的、意义等内容没有进行及时、大范围的推广宣传,广大学生对工学结合的目的及形式理解较模糊,没有意识到工学结合的意义和重要性,为此,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存在着敷衍及形式化的现象,“工”与“学”没有彻底结合,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及评价体系受到制约,导致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流于形式,无法保证教学质量。
2.学校对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的制定没有因地制宜,导致监控制度缺乏实用性,影响对评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目前,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真正做到与企业的“工学结合”,制定的教学质量监控制度没有结合实际,更没从学生实际需要改善的方面作为出发点,导致制度缺乏实用性。监控制度上的不健全和不完善,使监控结果和数据缺乏科学的管理,进而影响对评价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处理工作,无法确保工学结合教学质量的监控评价和管理工作有理可寻,有章可办,有据可依。
篇9
论文关键词:单片机;教学改革;工学结合
一、单片机技术教学发展概述
单片机技术是现代电子工程领域一门迅速发展的技术,应用于各种嵌入式系统中。单片机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电子工业的发展,无论在教育界还是在产业界,单片机技术的推广仍然是一个热点。建立开放式的实验室管理模式单片机实验室应实行开放式管理,在不影响正常实验教学任务的前提下,面向全校学生,在课余时间向学生提供实验所需要的场所、仪器设备等。开放范围除了实验开放项目、课程设计外,也包括学生兴趣爱好、第二课堂活动、创新活动等。开放性实验管理模式是在注重知识、能力和素质协调发展的同时,贯彻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培养的教学原则,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目前,各个高校都建立了单片机实验室,但是很多学校的实验教学现状却不容乐观。就我院而言,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实验场地和时间不足。学生除了上实验课外,平时难得有机会实践;(二)以验证性实验为主。实验室所配备的实验箱只能满足验证性实验的要求。由于实验箱是成品,学生很难参与到其中的细节设计中去,学生的实践能力很难得到锻炼和提高,学生也很难建立起单片机系统开发的整体概念。并且,这种实验设备的配置方式局限了实验项目数量,还存在设备维护工作量大的现实问题;(三)由于实验设备仅适用于某一系列的单片机,若开设新的单片机课程,则需要重新配置实验设备,增加了学校的投入。
在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实验内容不应与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所规定的实验教学内容相重复,应属于课程教学内容的拓展性实验;还要注意综合性和针对性,强化基础,拓宽知识覆盖面,注重培养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要根据科技的发展及其实际应用,结合实际工作,加强对学生科学研究思维和建立工程概念的训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开放性实验的组织中要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要全方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式学习方式。在实验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结果的分析处理等方面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布置任务、讲解及指导等要点到为止,留有余地,给学生独立思考、独立操作、独立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空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改革中单片机教学内容和方法
(一)教材的改革
传统的单片机课程教材一般是以单片机的结构和各模块的使用为核心进行编写的。这样的教材详细的解析了单片机的结构和各种功能,有利于学生全面掌握单片机的理论知识。但是对于高职的学生来讲这样的教材是不合适的。结合项目化课程改革,单片机课程的教材必须进行改进,以工作任务为主线,有机的组织理论和实践知识的学习。新教材应该摈弃原来的章节概念,代之以一个个项目和模块,将整个理论体系进行有机的、覆盖性的分解后融入项目和模块的实现过程中。在每一个项目或模块的编写中,应勾勒出本项目所涉及的理论基础,以方便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必要的理论准备。同时要给学生提出基本要求和提高要求,使得学生在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的同时拥有自主学习、自主创新的空间,方便学有余力的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所有的项目应该秉承由简入深的原则,通过渐进的学习逐步的提高和完善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的改革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都是按照单片机的结构体系来授课的,存在很多问题。如单片机系统结构抽象,指令功能多,程序编写困难等,使学生入门学习望而生畏,严重挫伤了学习兴趣和热情。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引入了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第一次课的绪论中,除了简要列举大量图文并茂的应用案例外,还把“新颖60秒LED旋转电子钟”、“高精度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等作品的实物,带进教室,并简要介绍它们的工作原理及应用,创建一个“学习《单片机原理及应用》不但有用而且有趣”的情景,从而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转贴于
压力是最大的动力。此处的压力有多层含义:1、责任感的压力,学好《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是工业技术改造和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我们青年人的责任;2、就业的压力,学好该课程是就业的需要,掌握单片机技术,可以大大拓展就业机会;3、考核的压力,即学期末每个同学除了常规的笔试、实验和平时作业外,还有一个5000字以上独立完成的“单片机应用系统设计”,短学期要完成“新颖60秒LED旋转电子钟”或“高精度程控函数信号发生器”等课程设计。以项目任务为教学单元,打破原有界限,不管硬件结构、指令、编程的先后顺序,将各部份知识分解成一个个知识点,为了完成一个项目任务抽取每个部份的不同知识点,加以组合,完成第一个项目任务就能清楚单片机的开发过程,完成第二、三个项目任务,就能自已模仿性地编出自已的程序,使得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成功地完成基础上任务的过程。当所有项目任务全部完成,知识点就全学完了。即便只完成部份项目任务,也可以去做一些程序了——事实并没有必要学完全部知识才可以去做开发的。
选取大量直接来自于工程实际,自己亲自实践过的应用案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网络开展自主学习:为充分发挥校园网的优势,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我们把课程教学大纲、电子教案、教师精心制作的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上网供学生自学,并利用电子邮件、系网站的交流园地与学生进行课外交流,为学生答疑解惑,为学生提供了更为广泛的沟通渠道与环境。不断根据企业需要来调整教学大纲:单片机技术在不断发展,其应用也在不断的变革,市场的需求就是企业的需求,也是我们培养学生的需求,为此我们要根据这些变化的需求来调整教学大纲,培养具有企业需求的技能学生,提高学生的就业技能。
(三)考核方式的改革
传统教学注重知识和理论的学习,考核以期末闭卷理论考核为主。高职教育在保证新知识传授和理论系统性的同时,特别强调职业技能的训练,考核的内容和方式要“以能力的考核为中心”作相应改革。这就是能力与知识、操作与理论并重的考核模式。因此,在传统的期末闭卷笔试考核基础上,我们增加了“操作考核”的项目,并且将学生的课外小制作也纳入平时成绩。
三、开设大型综合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大型综合的设计实验需要在学生完成基础实验之后视学生掌握程度而开设,这个环节在整个单片机教学中非常重要,只有经过完整的项目训练,学生才会建立起完整的系统的概念。学生需要根据设计任务书上的要求(包括软硬件的资源配置、实验要求达到的效果)进行设计实验。这样的训练可以将科技方法的训练、机电综合设计、创新设计及毕业设计等实践内容融合到大型综合设计实验项目中,使原来分散的小规模设计和训练集成为一个大型的系统设计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在单片机实验开发的基础上,在学生参与下开发一些应用板,组成机电一体化的实验平台,如我院已经开发出的步进电机的单片机控制实验平台。这些训练可以使学生更加熟悉单片机的组成、工作原理、程序开发、系统的扩展。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积累自己实践的经验,增强工程意识,为将来顺利进入实际的工程环境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户还可以建立新的元器件模型。对于MCS-51系列单片机而言,Proteus还能够与Keilc51集成环境实现联机同步调试。而Keil是德国开发的一个51单片机开发软件平台,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最重要的单片机开发平台。它的界面简单,操作容易。Keil的uVision2可以进行纯粹的软件仿真,也可以利用硬件仿真器,搭接上单片机硬件电路,在仿真器中载入项目程序后进行实时仿真。此外,还可以使用KeilMonitor-51在不需要额外硬件仿真器的条件下,搭接单片机硬件系统对项目程序进行实时仿真。uVision调试器的调试功能也很丰富,具有常规源极调试、符号特性调试、历史跟踪,代码覆盖,复杂断点等功能。构建虚拟实验室主要是利用Proteus进行硬件电路的设计,用Keil进行软件设计。硬件电路的设计主要有两个方面:系统扩展(包括ROM、RAM、I/O口、定时器等功能单元的扩展)和系统的配置(即根据系统的要求进行外围设备的配置,如键盘、显示器、A/D转换器、D/A转换器、打印机等的接口电路的设计),通过该软件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掌握硬件电路的设计方法。软件设计主要是应用程序的编制、调试,使学生掌握软件开发的步骤、方法和技巧。而软硬件的设计完成之后,还需要进行系统的总调,将这两大执行环境组合起来构成联合的仿真系统,其中,KEIL作为软件的调试界面,而Proteus作为硬件的仿真和调试界面。这样,就可以像仿真器一样调试程序了。
篇10
【关键词】会计专业;工学结合;模式;探讨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要求高职高专在校学生“在具有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门知识的基础上,重点使学生掌握从事本专业领域实际工作的基本能力和技能,具有较快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岗位需要的实际工作能力”。《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要求高等教育“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与训练”。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点是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实验、实训、实习是三个关键环节”。
会计专业是高职院校普遍设置的专业,如何体现会计专业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有效地推行工学结合,是摆在高职会计专业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就高职院校会计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进行探讨。
一、建立会计模拟实训室,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仿真教学
这是每所设有会计专业的学校都可以做到的。建立与学生规模相当的会计手工操作模拟实训室与会计电算化实训室,设置会计模拟教学系统、会计岗位模拟系统、会计业务模拟系统、银行结算模拟系统、纳税申报模拟系统等,让会计各岗位的业务都能在会计模拟实训室中有所体现,并能提供相应的操作模拟训练。还可以将各环节进行组合,体现不同规模企业的会计业务组合,为学生提供一个仿“真”的实训环境。学生可以以会计主管、材料会计、固定资产会计、往来账会计、成本会计、销售会计、税务会计、出纳等不同的会计身份进行反复演练,也可以以供应商、采购商、仓库保管员、企业经理、财政、税务、银行、审计等其他不同的身份进行模拟训练。在校内实训中,应当将会计手工实训与会计电算化实训相结合,让学生知道会计手工操作与运用会计软件进行电算化操作的区别与联系。可聘请企业会计人员到实训现场指导,提高仿真实训的真实性。
二、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
根据会计教学的需要,在校外建立必要的会计实训基地,主要承担会计专业学生的会计感性知识教育。在进行会计启蒙教学之前,可让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去感受一下会计环境,到企业观察会计资料,参观会计工作流程,听取会计人员对会计工作过程的介绍,使学生对会计工作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在会计教学过程中,可以分期分批地安排学生到校外学训基地(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进行一至两周的短期见习,通过查阅会计资料,参与审计取证等活动增加其感性知识。
三、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校外顶岗实践
校内会计实训与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会计感性知识教育,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毕竟只是一种“操练”。为此,学校应当运用各种关系,在校外建立数量较多的校外顶岗实训基地,为学生的“演习”提供场所。我院在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提出了“第一学期打好基础、二三学期强化专业、第四学期顶岗实践、第五学期知识拓展、第六学期毕业实习”的人才培养思路,要求会计专业学生在学习《会计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财务管理》等会计主干课程后,到企业顶岗实践一个学期,进行会计知识的“演习”。鉴于会计工作的特殊性,不可能在一个企业中安排大批的会计专业的学生进行顶岗实践。为此,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就成为开展学生顶岗实践的关键。可以运用校友会的关系,逐步推进校外顶岗实践基地的建立。同时可采取“两人顶一岗”的方法,以减少建立校外顶岗实践基地的压力。在学生校外顶岗实践期间,要聘请企业财会人员担任会计实践指导师,承担顶岗学生的指导任务,会计专业教师定期到各个实践点进行巡回指导,随时掌握学生顶岗实践的情况。
四、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进行工学结合的全真会计教学
由于企业的体制与机制问题,要建立满足学生顶岗实践需要的校外顶岗实践基地有相当的难度。为了解决会计专业学生的实践性教学问题,也可以采用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的办法。运用学校师资的优势,组建会计服务机构,承担记账、审计之类的业务,为学生提供全真的会计教学。我院会计专业利用拥有6名注册会计师的优势,与丽水某会计师事务所挂钩,成立了会计服务部,对外承接审计、验资、记账、会计咨询服务等业务,组织具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生,在会计教师的指导下,直接从事企业会计业务的处理和承担部分审计基础工作。至今已为数十家企业提供了会计、审计等方面的服务。建立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既为教师提供了直接从事会计实务的平台,也为学生提供了参与企业会计业务和审计业务处理的机会,又为当地经济建设提供了服务,还为学生、教师增加了收入。但校内生产型实践基地所能提供的实践机会对众多的会计专业学生而言,仍是僧多粥少,不能完全满足会计专业学生全面开展工学结合的需要。可以采用一套资料几组学生共用的方式予以解决。
五、抓好毕业实习环节,进行工学结合的就业会计教学
会计专业学生通过前述各类工学结合的会计教学,通常能比较全面地掌握企业会计处理的基础操作技能,能应对企业日常会计业务的处理,但对于多数学生而言,一旦让其独立进行某项会计工作时,仍会感到胆气不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抓好毕业实习环节。我院的基本做法是,在第五学期,通过举办就业洽谈会、学生推介会、网上自我推荐、家长联系落实等方式,使大部分即将毕业的会计专业学生在毕业实习前就落实了毕业后的工作单位与工作岗位,使实习单位与将来的工作单位相一致,实习岗位与将来的工作岗位相一致,从而将毕业实习成为工学结合的就业会计教学。经过一个学期的实习,使所学会计知识与所从事的会计工作进行有效的磨合,真正达到所学与所干零距离,毕业与就业零过渡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