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5 06:03: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建筑行业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建筑行业调研报告

篇1

一、建筑房地产行业税收已日益成为我区主体税源

近几年我区建筑房地产行业得到良好发展,其税收收入正逐步成为我区税收收入的主体来源,为我区税收增长提供了良好税源基础。

1、两行业税收占财政税收总收入的三分之一强。以20*年为例:20*年全区财政总收入完成44.35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4.9%;其中由建筑房地产行业产生的税收达14.9亿元,占比全区税收比重高达33%,拉动全区财政收入增幅10个百分点。其中建筑安装业产生税收为2.2亿元,占比5%,房地产业产生税收大8.9亿元,占比20%,房地产交易产生税收3.8亿元,占比8%。

2、两行业的营业税已达到地税营业税收入的一半以上。多年来,两行业缴纳的营业税一直占地税营业税总收入的40%以上,到20*年已经过半(见表二)。

表二:建安房地产行业营业税与*地税营业税总收入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区地方税收收入对建筑房地产行业有着高度的依赖性,正是由于建筑房地产行业税收在我区税收收入中有着这种举足轻重的影响,所以其行业税收的变化可以说是全区财政收入的晴雨表,两行业税收增幅情况直接影响着全区收入增幅。

二、建筑房地产行业税收下滑对今年全区收入形势的影响

今年以来,受国际国内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价格上涨以及国家宏观调控和税收政策变化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我区建筑房地产业税收出现较大幅度的下滑,整体收入形势十分严峻。

今年1-4月份我区累计完成一般预算收入9.84亿元,仅比去年同期增加1.3亿元,增长15.3%,完成年度预算的31.1%,低于序时进度2.2个百分点。完成财政总收入18.5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3.1亿元,增长20%。

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幅在全市排名情况,20*年1-4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收入平均增幅31%,市区平均增幅22.1%,我区为15.3%,居全市第9位,市三区末位。其他两区收入增幅情况是港闸区26.2%,经济技术开发区32.5%。

由于建筑房地产行业纳税出现下降趋势,导致两行业占比全区税收比重由20*年上半年的36%、20*年底的33%逐步下降到今年4月份的20.6%。

表三、20*年1-4月份分行业纳税占比情况

三、建筑房地产行业税收下滑原因分析

1、国家宏观调控的影响。去年以来国家陆续在土地、资金、首付比例、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的房地产调控政策,这些政策的出台导致了我区房地产投资增速明显趋缓。今年以来受资金限制,土地市场渐冷,土地拍卖市场流标现象明显增多,到今年4月底我区未有一块经营性用地出让。低价位商品房用地也是以起拍价成交,平均地价由前年74万元/亩下降到今年的44万元/亩。

2、原材料价格涨幅偏快。钢材价格由*年初的4000元/吨涨到目前的6000元/吨。以每吨钢材上涨2000元的涨幅来计算,每平方米住宅使用钢材,上涨成本约为110-120元。加上水泥、砖、沙石以及人工成本的上涨,房屋每平方米的建安成本大约上涨400元左右。原材料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大了房地产开发企业项目成本,进一步挤压了利润空间,投资风险加大,房地产商投资愿望明显减弱。

3、房价涨幅过快,超过购房者心理预期,造成商品房销售量(额)明显下降。据统计,今年1-4月份商品房销售额比去年同期下降50%。除上述分析国家出台宏观调控政策市民处于观望状态影响外,市区住宅商品房价格的过快上涨也是影响商品房销售的主要原因,目前市区商品住宅平均价格为5275元/平方米(剔除低价位商品房),同比上升18.1%,房价的过快上涨,超出了居民的购房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购房需求。从去年底市统计局关于“南通市城镇居民基本住房状况及意向”调查情况看:市区居民中愿意承受单位房价在3000-4000元/m2的家庭占比达43.35%,而愿意承受单位房价在5000元/m2的家庭占比仅为4.62%,说明市区居民的购房能力与目前房价的总体水平仍存在较大差距。

4、纳税政策调整的影响。根据*年新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法》规定,新税法以法人作为纳税人的判定标准,如果企业在我辖区内设立的是不具有法人资格的营业机构,因其不是法人,所以必然要汇总计算回企业总部所在地缴纳税收。以上法律的实施对我区房地产企业所得税征收的影响是明显的,据初步统计现在在我区经营的非法人机构房地产开发企业达到12家。例如江苏苏建集团南通分公司,若该企业回南京汇总缴纳企业所得税,*年将影响(减少)我区地方税收520万元,预计在未来两年内所得税总额将达1800万元。同样其他企业回总部所在地汇总缴纳的话,预计每年影响我区税收收入达4000-5000万元左右,以这些在通项目预计2-3年全部开发销售结束来估算,其形成的企业所得税累计将不下于1.5亿元,目前已有部分企业提出回总部缴纳税收的申请。鉴于房地产开发企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其本身占用本地政府资源多,税收总量大,一旦房地产开发销售结束即再无税收产生,如回总机构所在地纳税对我区地方财政收入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

5、契税因素的影响。一方面土地及房屋成交量减少,必然影响契税收入;另一方面契税收入受去年底突击入库往年税收影响,今年增收难度较大。去年底市财政为了达到30%的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于12月31日突击入库往年契税款1.8亿元,直接导致去年全年我区契税收收入达历史上最高水平3.8亿元,给今年税收增幅带来较大压力。

四、加强建筑房地产税收收入组织的建议措施

建筑房地产经济受宏观调控影响已成大势,如何减缓建筑房地产经济的下滑,减少对市区经济发展和财政增收产生的影响,我们认为市区各级政府应该给予高度重视,共同研究、整体联动,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

1、加快土地出让步伐,激活建筑房地产交易市场。我们建议由市区政府统一规划,摸排存储地块,科学、合理定性,联合招商,积极组织招商出让土地。通过加快土地出让,加快城市建设步伐,来逐步提升城市整体功能,使之成为激活建筑房地产业税收增长的有效途径。

2、发挥政府的协调作用,促进建筑房地产经济健康发展。一方面我们要在规划、国土、消防、房管、税务等部门密切配合下,切实做好对建筑房地产企业投资商的服务工作,营造良好地投资发展软环境。另一方面通过银企协调,切实解决房地产企业目前存在的融资难问题。

篇2

关键词:建筑业 营改增

一、建筑业营改增的时代背景

在我国现行税制结构中,增值税和营业税是分立并行且最为重要的两个流转税税种。其中增值税的征税范围覆盖了除建筑业之外的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则课征营业税。按照十二五规划,到“十二五”末(2015年)要完成重要税改项目――增值税“扩围”,即“扩大增值税征收范围,相应调减营业税等税收”,实务中简称“营改增”。2012年10月18日,国务院副总理在举行的扩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座谈会上表示:要抓紧制定扩大改革试点的具体方案,有序扩大试点范围,适时将邮电通信、铁路运输、建筑安装等行业纳入改革试点。根据国家和地方财力可能,逐步将营改增扩大到全国。2013年4月10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总理再次提出这个问题并明确从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在全国推开。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业营改增是大势所趋。但是建筑施工行业具有建设工期长、金额大、施工地点分散、施工工艺复杂、耗材多、大型工程通常需多行业多部门多工种配合等特点。另外,从建筑业的行业涉及面、产业关联度方面看,建筑施工行业属第二产业,建筑经营活动涉及行业众多,如上游的建材业、机械制造业和下游的房地产等众多行业部门。因此,在建筑业营改增政策的推行过程中,切忌不考虑建筑业特性及经营时代背景,忽视建筑业流转税改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轻率决策、贸然实施。

建筑业在实际实行营改增政策过程中存在许多需认真解决的问题,包括在制定建筑业营改增有关条例时,仅仅顾及到其对建筑施工单位造成的影响是不全面的,同时也要认真思考对其他的建筑相关领域的影响,因为这会涉及到一定的利益链,建筑行业的上下游企业都与之息息相关。在搜集有关信息的时候,一方面要充分熟悉建筑行业本身的性质与特征,同时要从大的方向上去考虑,对经营的整体环境作出科学的预测预评估,便于制定策略的精确性。要最大限度地确保建筑行业的营增改政策和具体的实际相互吻合,并能够促进经济的发展,要将建筑行业本身的特征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还要减轻建筑企业的税费负担。

二、营业税与增值税的异同

第一点二者在税率上有着很大的不同,例如目前通行的增值税17%标准税率和13%低税率基础上,新增11%和6%两档低税率。租赁有形动产等适用17%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等适用11%税率,其他部分现代服务业适用6%税率。增值税通常按不同商品设置不同税目和税率,其基本税率为17%,因商品品种不同而异另有低税率13%和6%,按国务院批准的方案中建筑业增值税税率为11%,营业税则按不同行业设置税目和税率,其中建筑业3%。

第二点计税依据及计税方法有着明显的不同。建筑业营业额确认允许总分包差额,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计税方法为“应纳增值税=销项税额―进项税额”。在中国增值税征管实务中,实行“以票管税”,除帐外收入外,开票立即实现销项税额,但进项税额因各种原因(无票、假票、虚开票、票不合规等)往往不确认为进项税额。所以应纳增值税往往不等于增值额*税率。增值税是价外税,实行价外税,即由消费者承担税款,有增值才征税,没增值不征税,具体体现在计算增值税时应先将含税收入换算成不含税收入。而营业税作为价内税,由销售方承担税款,销售方取得的货款就是其销售款,而税款由销售款来承担并从中扣除。因此,税款等于销售款乘以税率。

第三点是在税务主管机关管理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同。营业税一般由地税局负责征收,而《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中有非常清晰的条款说明了营改增后的增值税款由国家税务局征收。相对地税局而言,因牵涉增值税专用发票犯罪,国税局对发票的管理更为严格。

第四点是征税范围完全相反。营业税侧重于劳务、无形、不动产;增值税侧重于于货物、有形、动产。

三、建筑业营改增后税负变化分析

根据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对66家建筑施工企业的调研报告显示,如果实行营改增,有8家应缴纳增值税减少,占12%;增加的有58家,占88%。根据这66家建筑企业的理论测算结果,营改增后平均减轻税负为83%,而造成这种理念与实际调研预测结果抬头较大的主要原因是理论测算的方法脱离实际。因为理论推测是以十分理想的税收环境为前提,但实际中这种十分理想的环境只是一种设想。营改增是进步,但从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公布的数据来看,营改增后部分建筑企业税负增大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很多,需要我们逐步解决。

四、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对财务指标的影响

大多数建筑企业营改增模拟测算结果令人震惊,营业收入下降,税负上升,连带利润下降,现金流出压力增大,个别单位的建筑业务甚至由盈转亏,各单位领导必须引起足够重视。收入下降的原因在于增值税是价外税,从原来的营业收入中剔除了应交纳的增值税销项税额。税负增加和利润总额下降本质上是进项发票取得不规范,可以抵扣的少,造成税负增加,利润下降。营改增后,由于公司进项发票管理不规范,需多交税款,而且增值税征管远比营业税严格,税务部门会集中清理因时间性差异和历史原因形成的营业税历史欠税,企业现金流出压力增大。

篇3

关键词:建筑业 营改增 影响

一、“营改增”政策的出台

“营改增”,通俗来说就是把产品和服务一并纳入增值税的征收范围,不再对服务征营业税。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下发了《关于印发的通知》财税[2011]110号,并经国务院批准在上海市开展交通运输业和部份现代化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工作。2012年试点地区已经扩大到北京、天津等地。2013年8月1日起,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改增”试点工作将在全国范围内推开。“营改增”被外界视为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来中国流转税制度最重要、最猛烈的一次变革,它有助于消除现行税制中的重复征税弊端,平衡中央和地方财权。“营改增”将对建筑行业将带来怎样影响,建筑企业又将如何去应对,这是建筑企业急需研究的新课题。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的影响

(一)“营改增”对建筑业的积极影响

1、“营改增”能解决建筑业重复征税的问题,达到公平税赋的目的。

按现行税率,建筑业按营业额的3%征收营业税,而作为建筑成本的建筑材料,设备缴纳增值税,这部分增值税均不能作为进项税额进行抵扣,这就形成了重复征税。而当前建筑行业的竞争十分激烈,使得建筑业的利润微薄,重复征税进一步削弱了建筑业的竞争力。实行“营改增”后,根据财税[2011]110号文件,建筑业将会适用11%税率,被划定的一般纳税人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即用销项税额减去进项税额来确定应纳增值税额,即企业购进材料设备时缴纳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予以抵扣,这样处理解决了传统的营业税存在的重复征税问题,降低了企业的税收成本,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2、“营改增”促进建筑企业扩大生产经营,提高生产设备装备水平,增强企业的竞争力。购置设备所支付的增值税可以作为进项税额在当期予以抵扣,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进项税额,会优先考虑购置设备扩大生产经营。同时通过引进先进设备,减少作业人员,降低了人工费支出的成本费用。同时转让无形资产的行为也被纳入营改增的范围,这也将促使企业更新技术,加大研发投入。

3、“营改增”有利于规范建筑企业的经营行为,维护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建筑业实行“营改增”后,因建筑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需通过网络认证系统确认,这必将促进建筑业产业链上发票的进一步规范化,可以有效规避虚假发票。这些也必将对规范建设单位行为和建筑施工企业的经营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的正常秩序。

(二)“营改增”对建筑业的挑战

1、实施“营改增”理论上避免重复征税,降低税负,但在实际操作中,有可能由于取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等原因,造成企业实际税负反而增加。根据官方调研的数据来看,中国建设会计学会受住建部委托,对全国66家建筑施工企业2011年的经营情况为基础进行调研。调研报告显示, 据实统计测算2011年应缴纳的增值税与原缴纳的营业税相比,税收减少企业有8家,占66家的12%,税收增加企业有58家,占66家的88%;2011年66家建筑企业缴纳营业税580,151万元,若按营改增计算,应交增值税为1,122,430万元,实际税负为5.8个百分点,增加税额542,279万元,增加比例为93.47%。

2、发票收集认证难度大。

(1)建筑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大,跨区域经营模式普遍,有些施工项目可能在偏僻不发达地区,作为材料供应商的可能是项目当地的农民或个体户,他们就地采砂采石就地卖,没有发票。另外,企业采购的小五金、铁钉、铁丝等零星材料,很多是个体户销售,很难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

(2)建筑行业普遍存在建设单位提供材料或设备的情况,这些材料和设备的发票是以建设单位名义开具,无法作为建筑企业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3)建筑企业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人工成本占成本总额的比重较大,而此次“营改增”改革中,由于劳务公司没有纳入“营改增”的范围,其提供的劳务发票不能作为建筑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4)一般建筑施工企业进场前,建设单位先进行“四通一平”,即施工现场通水、通电、通路、通讯,场地平整。这部分水、电、气、通讯等费用多是通过以建设单位的名称开户银行账户进行托收,由建设单位代付,在支付工程款时扣除,这些费用也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3、对财务指标的影响。实行“营改增”后,若按11%的税率,营业收入要换算成不含税价,即营业收入=收款额/(1+11%),营业收入减少,降低了企业的经营规模,对信用评级、融资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由于购进的固定资产应按照扣除进项税额后的金额入账,代表核心竞争力的固定资产净额下降。

4、新旧政策接轨。由于建筑行业的特殊性,存在预付工程款、合同完成后一次性结算价款以及大型项目所采取的按工程进度支付款项、竣工后清算等的结算方式,会使工程施工与营业收入不匹配。在营业税条例下,企业按纳税人提供应税劳务并收取款项或取得营业收入款项凭据的当天作为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营改增”后,企业可能出现前期投入多,收入少,只有进项税额而没有销项税额或销项税额很少,不需要交税;而后期工程结算时,会产生大量的销项税额,却没有或只有很少的进项税额可以抵扣,企业缴税压力大。另外企业在实施“营改增”政策之前购入的设备、存货等中含有的增值税额,也不能作为“营改增”以后的进项税额予以抵扣。

5、对会计人员素质的要求提高。“营改增”使企业在税收核算,财务核算及所得税清算方面的难度都有所增加,同时对报表信息披露、税额抵扣和缴纳等操作方面的要求提高。因此“营改增”后对会计人员在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会面临巨大的挑战,对其素质有更高的要求。

三、建筑企业面对“营改增”的对策

(一)完善合同约定,明确付款程序。企业在与建设单位签订合同时,必须同建设单位约定不能签订由建设单位提供材料或设备的条款。在与材料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建筑企业应尽量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并且在材料供应商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后才能付款。在签订分转包合同时,建筑企业应注意约定由对方承担足额、合法、有效的增值税专用发票。这些对于建筑企业应对“营改增”都是大有裨益的。

(二)加强税法政策培训,提高财务人员素质。营业税改增值税虽已经明确,但尚未出台相应政策和详细的实施细则,财务人员对“营改增”后的账务处理及实施办法尚不熟悉,建筑企业应当积极组织财务、管理、造价等人员进行培训,使各部门间能合理配合。同时加强事前税收筹划方案的制定,从而尽快适应新税制的改革。

(三)加强现金流管理,减轻企业的支付压力。工程款拖欠是建筑企业的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企业开出发票后,缴纳该部分增值税销项税额,可是工程款还在拖欠,就形成了企业的资金压力。因此建筑企业应加强资金管理,加大应收账款的催收力度,合理调配资金,同时尽量做到收款时再开具发票。

(四)利用信息化手段。建筑企业应利用信息化技术,推动企业向“智通型”和“管理型”的企业管理模式发展,加强分散项目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实现企业人、财、物、资金等资源的宏观调配,防范企业风险,节约成本。建筑企业还应加强信息系统建设,提高增值税及其专用发票开具、认证、抵扣等环节的配备及其防伪税控系统广泛应用,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建筑企业还可利用信息化技术,准确核算会计信息,利用现有政策最大限度的享受税收带来的好处。

(五)加强增值税发票的管理。“营改增”后,增值税额的高低取决于建筑企业能取得多少增值税专用发票进行抵扣,因此建筑企业现在就要开始加强管理,注意保管和收集发票,加强保管和收集增值税进项抵扣凭证的意识,为实施“营改增”的顺利实施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胡锋,梁俊.“营改增”对建筑行业的积极影响[J].财会月刊,2013;1

[2]陈琼.建筑施工企业营改增面临问题及应对策略[J]山西建筑,2013;16

[3]刘华锋.论“营改增”对建筑企业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4

[4]程双华.浅淡营改增对建筑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J]会计师,2013;3

篇4

华东地区废钢产业链调研报告

一、调研背景:16年11月份,中频炉停产之后,废钢需求大幅减少,供需关系发生变化,废钢与螺纹钢价差持续扩大,独立的电弧炉产能生产有所恢复,而受利润较大影响,电弧炉产量有所增加。通过对典型地区废钢市场的调研,一方面,了解目前长流程钢厂废钢消耗比例,是否有继续增加的可能,另一方面,通过对原料市场的调研,了解目前电弧炉产能增加的速度,以及未来可能增加的情况。

二、调研目的:1.了解转炉中废钢消耗量情况,对矿的消耗是否有影响;2.了解电弧炉产能增量情况。

三、调研观点:1.中频炉停产之后,废钢需求减少,市场资源充裕,价格下跌,转炉中废钢消耗量普遍增加,转炉中炼钢用废钢单耗增加5%左右。2.部分企业铁矿消耗虽没有减少,但其生铁已经开始外卖。3.电弧炉设备订单普遍处于饱和状态,原因在于目前订单要求交付日期尽量在6月底之前。

4.从目前废钢资源泛滥来看,长流程钢厂废钢消耗比例已暂时达到高位,而电弧炉钢厂需求启动较慢。

四、调研企业情况

A.华东地区重点特钢生产企业

企业为国内特钢龙头企业,拥有年化700万吨的产钢能力,主要生产轴承钢,齿轮钢,弹簧钢等特钢产品,不做普碳钢产品。目前该钢厂拥有3套电弧炉,电弧炉产能130万吨/年左右。周边中频炉钢厂停产之后,其废钢消耗量有所上升,其中电弧炉中废钢比例在80%,生铁比例在20%。转炉中废钢消耗量比例由之前的8-12%上升到16-17%左右。目前该厂其铁水成本基本在2650元/吨,废钢采购价格在1700元/吨,较大的成本优势,使得该钢厂计划从去年的83万吨废钢采购量,增加到今年的100万吨废钢采购量。但该厂表示,目前其转炉中废钢消耗量接近上限,主要原因在于其生产的产品为特钢产品,要求钢水较为纯净,废钢质量较难以控制,残余元素较多。目前其废钢到货较多,库存维持在一个月左右,新到货船卸货排队时间较长,基本在20天左右排队,但企业表示目前其卸货能力较之前有所提升。

考虑到废钢与铁水价差问题,该企业表示铁水成本与废钢成本在200元/吨以上价差时,钢厂使用废钢与铁水处于一个相对平衡,但铁水成本高于200以上时,钢厂倾向于采购较多的废钢。

B.华东地区主流建筑钢材生产企业

企业为江苏地区大型建筑钢材及工业线材生产企业,拥有炼钢产能800万吨左右。目前该企业废钢消耗量为7万吨/月,去年为4万吨/月。转炉中废钢消耗量达到16%,去年为11%左右。企业有1台100t的电弧炉,不过之前改成了电转炉。尽管目前转炉中可以再继续增加废钢消耗量,但已经有些难度,热平衡会有问题。目前转炉中废钢比例增加了5%,但矿的采购并没有减少,目前的生铁在对外卖,同时也表示目前外卖生铁的企业在增多,一部分原因在于目前部分钢厂的炼铁能力大于炼钢,另外是由于目前部分钢厂的废钢消耗量增加,置换出一部分的铁水,销售炼钢生铁的企业开始增多。

C.报废汽车破碎处理企业

企业处于张家港再生汽车拆解园区,为保税区引进项目,目前园区有四家同类型企业,除此之外其他企业均不能进口报废汽车,目前该企业有60万吨/年的进口配额,但受成本影响,目前远没有进口这么多。目前公司的主要业务为进口报废汽车压块,然后破碎,产品为破碎料,主要销往钢厂。受之前国内行业环境影响,目前钢厂并不喜好用破碎料,主要之前掺假的较多。但破碎料对电弧炉炼钢有优势,第一,破碎料可以用来填废钢中的空隙,提高出水率;第二,破碎料融化时间较短,耗电较少,同时电弧炉效率可以相应的提高。企业目前主要产品销往沙钢,受白天电费成本较高影响,目前主要是夜间生产为主。

据了解,15年之后报废汽车进入到小高峰,国内汽车资源也在增多,未来报废汽车破碎料或由于电弧炉产能的增加而迎来复苏。

D.拆船企业

企业为全国最大的拆船基地,去年销售五十万吨左右,现在一个月四万多吨,基本与去年持平。目前在拆的主要是散货船和集装箱船,游轮比较少。据了解,今年是拆船补贴实施的最后一年,目前在拆的最年轻的船是03年的。中频炉停产之后,其订单也有增多,产品多销往北方转炉板材生产企业。

E.亚洲最大的单体电弧炉炼钢企业

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单体电弧炉,于12年投产,目前主要生产板坯为主,其产品10%自用,用于生产中厚板。其产品主要销售至中天、西城等。目前其产量在3300-3400吨/天,废钢消耗量在4000吨/天。自从去年年底其产量开始增产,白天也在生产,其原料为100%废钢压块,出水率较低。目前钢厂废钢4-5万吨,维持在半个月左右的消耗量。由于采购的压块价格目前均价较低,不含税到厂价基本在800元/吨左右,而截至上周其产品价格在3050元/吨左右,盈利空间巨大,所以目前全天生产,但其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主要在于连铸工艺不佳,目前产能利用率在60%左右。

中频炉钢厂停产后,真正体现了其电弧炉炼钢的优势,目前由于其采购的废钢大多是其他钢厂所不采购的,原料成本较低。对于未来,其有扩产计划,目前是一期,产能在150万吨,三期计划五百万吨产能。

篇5

1、注重品牌营销

营销战略的制定,包括企业自我分析、市场调研、市场细分和目标市场等内容。

(1)市场研究首先要弄清楚我们是干什么的,我们能干什么。没有金刚钻,就不揽瓷器活。所以我们企业要有发展战略和营销方略,要量力而行,既不能高估自己,也不能低估自己,要清醒、客观、正确地认识自我。作为建筑企业,我们应当随时关注周边的基础设施建设动态,到处去调查、探寻。

(2)市场细分营销工作中,要善于细分市场。我们可以把市场按区域细分和按专业细分,对每个细分市场写出调研报告,并形成文字。目前,笔者所在公司正在打营销"三大战役":首先,在四川地区投入人力、物力,借此用来打开川蜀之地的市场;其次,在钢结构制作方面陆续发展,相继在该领域中标;再则,继续拓展陕西以北的市场,因为我们在这块领域里已具备了较强的市场开拓能力,出去不再心里发怵,敢于表达和推销自己。这样我们将用四、五年时间,摆兵布阵,争取打破固守一地、岌岌可危的僵局,要努力形成中东西向结合,南北方向呼应的市场格局。

(3)目标市场在营销工作中,要制定目标市场,不能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要一心一意将区域经营与专业经营同步推进。相信经过多年的努力打拼,企业一定可以创立更多的区域分公司、并设立一些资质较强的专业品牌公司。做到“人在阵地在”。区域和专业市场形成后,要进一步加强稳固,锁定目标,不要随意变动,并让企业上下皆知,大家共同出谋划策,积极行动起来,俗话说:当家的,头脑一定要清醒。不管别人怎么说,都要坚定不移,无论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若前方战败了,再派人去,坚决占领这个阵地,彻底打开一方市场。

(4)营销体系营销过程中,要建立企业总部--企业分公司--营销经理部--营销人员四级体系,各级有各级的职责,权责要区分开来,不能缺位越权,该请示的请示,该汇报的汇报,环环相扣。尤其是在区域市场,企业的资源不能落到某个人头上,要实现资源共享,团结协作,避免一人变动,整体全乱的不利局面。企业的管理链条应该是越调越顺,不会因某个人的离开而停滞运转。现代企业模型是两头大,中间小。营销工作是开路先锋,至关重要。且营销工作是企业行为,集体行为,非个人行为。如果演变成个人行为,就会有很大风险,企业绝不允许诸侯存在,这并非对谁不信任的问题,而是营销工作性质决定的。

2、强化诚信营销理念

随着建筑市场的不断壮大,企业必须维护建设单位的利益,才能换回建设单位对企业的信任,才能开拓市场,赢得长期生存、发展的空间。而要做到这一点,只有贯彻诚信营销,才能树立品牌的市场忠诚度。因此,我们企业实施诚信营销已经是必然要求,既应以诚为本,以利润为标,义利兼顾才是。

(1)要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增强竞争意识、风险意识和法制意识,主动面向市场,接受甲方、社会和政府的监督;积极开展“转机制、抓管理、注安全、增效益”和“质量兴企”、“质量强企”等活动,努力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建立起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2)建立权责明确的质量责任制,落实质量责任制,健全质量管理规章制度和管理机构,健全质量保证体系。

(3)加大技术进步力度,密切跟踪国际国内建筑行业先进技术,积极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把企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与提高质量相结合,不断扩大企业的影响力。

(4)积极采用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建立全面、科学的质量管理制度。按照《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国家标准及其他国际通行的先进管理标准,结合企业实际,继续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建立健全质量体系。推广应用各种科学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加强现场管理,健全各种规章制度。积极开展群众性质量管理活动,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5)要建立和完善鼓励质量改进的激励机制。要制定和完善岗位的质量规范、质量责任及相应的考核办法,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职工调动、提升、晋级、奖励或者处罚的重要依据。

(6)凡事积极及时的与甲方进行沟通,在沟通中体验企业的诚信。

3、营销策略

(1)确立以经营为龙头的市场战略,注重品牌营销。不能再将简单的将产值、利润、市场占有率、施工面积等指标当成战略目标,也不能照搬别的企业的一些东西,盲目跟进,缺乏对其科学的分析和预测。这些都导致企业的市场份额逐渐缩小,甚至于慢慢走向衰落。经过企业营销战略的调整,要确立以经营为龙头,以建筑及土木工程施工为主要产业,以项目总承包为经营方向的市场战略,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使经营信息覆盖面日益扩大,经营策略和艺术有长足的进步,并努力培养一支高学历、年轻化、事业心强的经营队伍。使企业在建筑市场的份额逐步提高,并努力开拓国内外市场。

(2)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基础管理品牌是一个企业在长期的经营活动中被顾客普遍认同和赞赏的,具有深远的号召力和影响力的无形资产。在过去的几年中,有些企业不注重自己品牌的培养,如在工程中不注重现场管理,忽视安全文明生产工作,对工程质量不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使工程的优良品率大大降低。这些都会使企业在业主眼中的形象受到一定损害,很难进行二次合作。通过对企业品牌战略的调整,确立“创名牌工程,做明星企业”的战略目标。经过品牌战略调整,实施“大项目战略”,在工程质量上精益求精,在施工速度上创出奇迹,在施工管理上独树一帜,狠抓安全文明工作,创精品工程,树集团形象,争取获得国家工程质量最高奖--鲁班奖,将企业的品牌战略拓展到省内外。

篇6

Abstract: The data shows that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in the process of China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Through analyzing the necessity of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drawing on the experience of developed countries in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and applying value engineering theory,this paper concluded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path of China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paths are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should focus on the low-carbon development in the life cycle of buildings,the related industries should promote the using of new energy and new materials actively,and the country should create low-carbon development condition in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by national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control.

关键词:低碳建筑;价值工程;建筑物全生命周期

Key words: low carbon buildings;value engineering;the life cycle of buildings

中图分类号:TU18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1-0086-02

0引言

面临资源枯竭、环境污染、金融危机的挑战,低碳经济已成为世界发展的必然趋势。在我国低碳经济发展进程中,建筑业由于能耗问题严重,其低碳发展路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研究领域,在计算建筑物的碳排放量方面,德国的DGNB体系对建筑物碳排放量首次提出了系统而可操作的计算方法[1]。在应用领域,东南大学建设与房地产研究所通过对构成建筑物碳排放量的相关项目的研究,探讨了低碳建筑的实现方法[2]。但是目前的研究更多偏重于在建筑行业内部对低碳建筑设计及推广方面的研究,较少运用经济学原理对低碳发展路径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运用价值工程原理,通过借鉴发达国家建筑业低碳发展的成果,探索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

1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概述

1.1 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势在必行低碳经济是一种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为目标,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经济社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大进步。长期以来,研究领域关于低碳经济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汽车、工厂的碳排放量,较少涉及建筑业的碳排放问题。但事实上,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我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尤其是建筑耗能伴随着建筑总量的不断攀升和居住舒适度的提升,呈急剧上扬趋势。

据统计:在我国,建筑的能耗(包括建造能耗、生活能耗、采暖空调等)约占全社会总能耗的30%,其中最主要的是采暖和空调,占到20%。这“30%”还仅仅是建筑物在建造和使用过程中消耗的能源比例,如果再加上建材生产过程中耗掉的能源和建筑相关的能耗将占到社会总能耗的46.7%[3]。另外,现在我国每年新建房屋20亿m2中,99%以上是高能耗建筑;而约430亿m2的既有建筑中,只有4%采取了能源效率措施,单位建筑面积采暖能耗为发达国家新建建筑的3倍以上。根据测算,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到2020年中国建筑能耗将是现在的3倍以上[4]。因此,在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进程中,建筑业能耗问题严重且愈演愈烈,我国必须加强对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关注力度,着力探索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

1.2 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处于起步阶段,需借鉴发达国家低碳发展路径近年来发达国家对低碳建筑方面的研究、探索和部署已取得实质性的进展,这些进展具体包括政府政策的出台执行,资金的筹集,群众低碳意识的普及以及各类示范项目的完成。例如,英国颁布了“可持续住宅标准”,对房屋节能程度进行“绿色评级”;并且建设了低碳示范项目,使其成为“全球生态村”的典范。美国环保局对有利于节能的建筑材料采取政策保护,授予该建材“能源之星”标志,并通过法律规定政府必须采购“能源之星”认证产品。日本持续开展低碳社会情景研究和行动计划。丹麦建设的太阳风社区是丹麦最早由居民自发组织起来建设的低碳公共住宅生态社区。

在我国,低碳建筑的推广才刚刚起步,但是低碳建筑思想已受到重视,并已写进国家的发展规划中。建设部要求,到2010年全国各大中小城市及城镇普遍实施节能率为50%建筑节能标准(即在1981年住宅能耗水平的基础上节能50%),到2020年,所有建筑节能标准得到全面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节能率为65%的建筑节能标准,大中城市基本完成既有建筑的节能改造[5]。但是,我国低碳建筑的发展还需要有一套符合我国实际的可操作的标准,同时也应辅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我国可参考上述发达国家的低碳建筑发展路径,加快实现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

2价值工程原理在建筑业低碳发展中的应用

2.1 价值工程原理及应用现状价值工程又称价值管理、价值分析,是一门新兴的管理技术,是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价值工程中的价值(value)等于研究对象的功能(function)与成本(cost)的比值,即V=F/C[6]。该理论于20世纪40年代起源于美国,创始人是美国通用电气公司的电气工程师麦尔斯,现已在美国、英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得到了广泛的应用[7]。该理论最初应用于军工行业,后来逐渐在工农业生产、科研、企业经营、工程管理等各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显著经济效益,应用于建筑业则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

根据价值工程,提高价值的途径有5条:功能一定,降低成本;成本一定,提高功能;提高功能的同时,降低成本;成本略有提高,功能有更大幅度提高;功能有所降低,成本有更大降低[6]。

在我国现阶段,由于现有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制约,国家经济发展需要转型、经济结构需要调整。在我国建设资源节约型国家经济体系和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大背景下,价值工程作为一种强调价值、强调效益、强调成本节约的管理理念和技术重新得到了广泛关注[8]。但目前,国内价值工程理论的主要活动还是集中于学术界,在各方力量的推动下正逐步向企业和市场中推广。

2.2 价值工程原理与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目标相契合建筑业的低碳发展目标就是在建筑物的全生命周期,选择合理的设计施工方案,并且最高效率地进行建筑物后期维护,以实现满足既定功能前提下成本最低。在这一过程中,功能的实现(即低碳目标的实现)与成本支出是同一过程相应的两方面,功能与成本是动态相关、对立统一的,不应局限于单独追求功能的高低或成本的升降,而应以功能和成本的合理结合,即价值大小为依据。合理的低碳发展就是力求正确处理好功能与成本的关系,提高它们之间的比值,使资源得到更有效的利用[6]。

同样的,价值工程认为产品的本质是它的功能属性,其根本任务就是寻求功能与成本的完美结合,是一种节省成本、提高价值的资源节约型管理技术。按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价值越高就表明完成预定功能的成本越低,或者说在同等成本的付出前提下,实现的功能更高。这与建筑业低碳发展的目标及研究方法完全契合,因此应用价值工程原理来分析我国建筑业的低碳发展路径。

3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选择

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从功能成本两方面综合考虑,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路径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如图1所示。

3.1 建筑行业内注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建筑业的低碳发展应从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着眼,这就要求从与建筑相关的方方面面,从建筑物设计、施工、使用的全过程着手分析。

3.1.1 在建筑物设计阶段,应用价值工程剔除冗余功能,实现项目价值的提升对于建筑选址、结构设计、材料选择等,都可以利用价值工程实现项目价值的提升,同时促进能源消费的减少。设计时,必须对建筑物的功能进行明确定位和鉴别,在立足于充分实现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减少耗能严重但非必要的功能。这对于公共建筑物尤其值得注意。另外,可参考日本和德国建筑设计公司“增5%投资,减40%碳排放”的策略进行建筑设计。该策略是根据价值工程原理中提高经济效益的其中一种途径,即是成本略有提高,功能有更大幅度提高。这其中增加的5%投资主要集中在隔热、照明和电脑发热三个方面。而对于有30-50年的平均寿命的建筑,这5%的投入一般在5-6年内可以收回。

3.1.2 在建筑物施工阶段,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应用新材料新能源在施工阶段,应执行建筑节能标准,注重新材料新技术及可再生能源的应用。采用新型建筑材料和建筑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产品,提高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和建筑物用能系统效率;利用可再生能源,在保证建筑物室内热环境质量的前提下,减少供热采暖、空调、照明、热水供应的能耗,并与可再生能源利用、保护生态平衡和改善人居环境紧密结合[3]。

3.1.3 在建筑物使用阶段,采取合理的低碳使用方式通过低碳建筑主体及设备的合理使用和定期检修以保证其正常性能的发挥,同时需要建筑物使用者具有低碳生活的理念,采用低碳生活方式。

3.2 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建筑设备、建筑材料涉及数量众多,种类繁杂,其中可用价值工程来改进、替换的工艺、结构、部件和用料在目前浪费巨大[7]。应加强对这些工艺、结构、材料的分析和改进,从而大幅提升单个节能建筑项目、甚至整个节能建筑行业的价值。

3.2.1 在新能源应用方面,开发利用低碳和零碳的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研发自备的分布式电源装置,转变当前碳基主导型的建筑电力消耗结构和模式。如率先在大型公共建筑和政府办公建筑中建设示范项目,实现太阳光电、光热和采光、遮阳、通风等建筑技术与建筑的融合,之后部署完善的产业体系,降低设备和技术引进的成本,使其可以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另外也可购入核电、水电等清洁电力作为低碳化的补充[9]。

3.2.2 在建筑材料选择方面,科学选择低能耗建材建立针对建筑行业的数据库,对各种不同建筑材料如钢材、水泥、玻璃、铝制品和内部装修材料,以及建筑设备(如空调)等在生产过程中的能耗量做出全面统计和分析,同时,对不同地区厂家生产的各种建筑材料的单位能耗进行标识和追踪[1]。建造时应用价值工程原理,合理选择以实现更节能、减碳且经济效益更高的目标。

3.3 国家通过宏观调控创造建筑业低碳发展条件低碳建筑的发展,需要统筹社会各方资源,从上而下共同努力,从产业结构引导者和开发商,到设计和建设者,从建筑业相关的各个环节减少碳排放量,促进建筑业低碳发展。

3.3.1 政府宏观政策支持一方面,我国可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对减少建筑物的能耗出台相应的法规、政策和技术标准,以此规范施工过程和引进科学管理方法,降低建筑使用期间的能耗,从而达到降低建筑碳排放量的目的;还可以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促进建筑业低碳概念的推广。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能源价格偏低,建筑使用者、开发商在开展能源技术项目时得到的利益不多,动力不足。因此对采用新型材料、新技术的项目,国家应从税收、财政支持、贷款等方面给以优惠,以激励项目单位主动采用节能措施。第三方面,可将“低碳标志计划”应用于建筑业,通过政策干预推广扶植建筑业相关的“低碳标志产品”。

3.3.2 全民普及低碳建筑理念一方面,要使低碳建筑在高成本下得到使用者的认同,必须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大众媒体宣传、义务教育等方式,普及低碳理念,使低碳生活方式得以推广,使低碳建筑具有存在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应在高校建筑、土木、能源、管理等相关专业开设低碳建筑技术课程,为低碳建筑行业的发展培养具有低碳理念、掌握低碳技术的专业人才[2]。第三方面,通过宣传,倡导作为消费者的购房人,购买低能耗、低碳建筑[1];并使公众认识到建筑节能的重要性,做低碳建筑的使用者,从节电节气和回收等方面改变生活细节,降低建筑能耗。

4结语

低碳经济的时代已经到来,而建筑业的低碳发展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构建和谐社会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建筑行业内注重建筑物全生命周期的低碳发展、相关行业积极推广应用新能源新材料、以及国家通过宏观调控扶植建筑业低碳发展是我国建筑业低碳发展的合理路径。通过我国建筑业的低碳发展,必将对建筑业可持续发展、建筑经济增长、建造技术、建造方式等带来革命性变革,顺应低碳经济的世界发展新趋势。

参考文献:

[1]卢求.探求低碳建筑的中国发展之路[J].特别关注,2009,(12):46-47.

[2]李启明,欧晓星.低碳建筑概念及其发展分析[J].建筑经济,2010,(2):41-43.

[3]路华,朱宇.节能减排,建筑节能必先行[J].建筑施工,:157.

[4]张勇明,陈寿峰.基于价值工程的建筑节能方案优选研究[J].建筑管理现代化,2009,23(3):198-201.

[5]蒙晓哲,周红涛.建筑节能现状分析及思考[J].调研报告,2007,(4):32-34.

[6]王军,金浩,石启印.价值工程在建筑设计方案评标中的应用[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6,32(1):171-173.

[7]付建兵,邱菀华,易卫平.价值工程在建筑节能中的应用[J].中国能源,2006,28(6):14-16.

篇7

[关键词]成长导航;工程管理;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F28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24-0072-02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飞速发展,建筑企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对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1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11工程管理人才数量需求

我国共有336所高校开设工程管理专业,目前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6%,而发达国家普遍超过70%,假如我国的城市化水平达到70%,则每年需要有1600万人口转入城市。这需要相应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商业设施,特别是住宅建筑。因此,我国的城镇建设对建筑类人才,尤其是具有现代经济管理知识、行业管理知识、专业技术知识、熟练掌握开发经营流程的工程管理人才有着广泛的社会需求。

图110个城市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

由图1可知,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其他几个城市需求相对较小。

12工程管理人才学历需求

针对沈阳地区建筑施工单位、房地产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需求进行调研分析,发现建筑类企业对工程管理人才学历的要求中,大专生的需求量最大,本科生其次,而具有最高学位的硕士生却位居最后(如图2)。

图2建筑企业对人才学历要求统计图

2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就业存在问题

21全能型人才输出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愈来愈高,要求大学生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健康、智力、心理、道德、角色五个层面,这些素质的培养在高校教育中都有得到程度不同的体现,同时也存在某些不足。

22工作岗位无明显变化

随着高校连年扩招,近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就更不容乐观。

23信息市场不完善

毕业生求职和用人单位招聘是一个互动过程。在此过程中,劳资双方是双向选择。由于目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存在就业信息不对称、不充分的缺陷,就业信息往往满足不了劳资双方的要求,导致以下两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大学毕业生进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企业,不适应该企业的工作环境而淘汰;二是毕业生缺乏对企业的了解,很多毕业生宁愿失业也不签具有高额违约金的单位。

3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体系

31成长导航

成长导航教育是对学生学习生活进行规划和指导,并进行特定技能培养的教育方式,是专业素质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的有效途径。成长导航旨在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性格特点和职业倾向等有所了解,并根据个人特点做出特定的成长规划。

32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人才培养模式设计

成长导航培养体系分为起步期、规划期、验收期三个阶段以及专业导读、假期社会实践、专业认知、“三明治”实习、毕业设计五个部分,每个部分设有特定培养目标,使大学生分阶段地提升自身素养。

图3基于成长导航人才培养的模式图

321专业导读

学校由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对新生进行专业教育,使新生认识工程管理专业以及学习工程管理专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例如沈阳建筑大学,在大学的第一个学期开设《工程管理概论》课程,讲解工程管理专业背景、现状以及发展趋势,对专业具有良好导向作用,为学生今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22社会实践

每个学期结束后,由学院为工程管理专业安排假期社会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市场调查、到施工现场调查,到售楼处、地产交易所见习或到地产公司实习等,让学生了解房地产业最新发展趋势、前沿和动态,提高社会适应性,为以后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实践结束后将所看所学所感汇成实习报告,记入成长导航档案。

323专业认知

学生接触专业课程期间,操作性强的课程都安排了相应的课程实验及课程设计,促进学生对理论内容理解掌握,训练动手能力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将职业资格认证课程纳入人才培养方案,在教师授课时将授课内容和考证内容衔接与吻合,解决学生考证从零开始问题,减轻考证压力与难度。

324“三明治”实习

目前,包括沈阳建筑大学等多个高校均实行了“三明治”教学方案,即在学生学过专业课后,为学生提供为期三个月的实习机会。“三明治”教学不仅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还加速了学校与企业的沟通,增加了学生就业选择机会。

325毕业设计(论文)

毕业实习是成长导航的收关实践,是学生根据毕业论文题目进行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论文选题可以结合学生毕业实习情况,选择某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为研究对象,让学生完成整个项目策划或某个阶段工作,例如项目前期的策划书或市场调研报告等,类似于毕业设计,更能锻炼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和综合应用能力,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也可作为学生就业的证明材料,提升其就业竞争力。

4沈阳建筑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成长导航体制

沈阳建筑大学管理学院成长导航教育体制的主要内容是为每位在校生制定一份成长导航档案,每学期进行三次装订整理。成长导航档案记录了每名学生在相应学期的付出、成绩、收获以及对下学期以至对未来的展望,时时了解学生状态及心理变化,采取相应对策。成长导航同时包括了学生对本学期的学习工作是否满意,对DAB等新事物了解程度及兴趣等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内容,从而全面地了解学生,是青年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有效途径,为工程管理人才体系构建提供便利条件。

5结论

在21世纪我国要进行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不仅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技术人才,而且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工程管理人才。基于成长导航的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大学生人生目标,理论联系实际,定向培养复合型、全能型人才,为我国建筑产业、房地产产业源源不断地注入新的力量。

参考文献:

[1]张彦春,郭乃正,王孟钧,等.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12(6):14

[2]曹露春,张志军,殷慧光建筑行业工程管理人才预测与分析[J].工程管理学报,2010(10):5-6

[3]张彦春工程管理专业产教结合模式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0(3):124-125

[4]但承龙,常建峰房地产经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建筑教育,2012(3):27-29

篇8

关键词:工伤赔偿;工伤保险;工伤参保率;制度缺陷

中图分类号:D915.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2)03006606

2008年3月,南京某建筑工程公司承包了一个小型商场的室内装修工程,随后转包给不具备相关资质条件的包工头朱某,由其自雇人员进行施工。2008年4月16日,外来务工人员田某受亲戚介绍来到该工程从事电焊工作,朱某没有与田某签订劳动合同,也没有为其缴纳社会保险费,双方仅口头约定每月工资2500元。一个月后,田某在工作过程中不慎将铝合金压条碰到窗口附近的高压线上,双臂被电击伤,导致双上肢严重损伤,几近残废,随即住院治疗,朱某为其支付了医疗费和住院期间的伙食费。田某6月初出院后,要求朱某为其申请工伤认定,遭到朱某的拒绝。田某只好自己到当地劳动保障行政部门申请工伤认定,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行政部门以劳动关系无法认定为由要求田某补齐相关材料,否则不予受理。无奈之下,田某向当地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请求确认其与建筑工程公司存在劳动关系,在仲裁过程中,田某只能提供该建筑工程公司饭票、朱某的付款证明、工友证人证言等证据,据此,仲裁委员会以证据不足为由驳回了田某的仲裁请求。最后,迫于生活成本等方面的压力,田某只好选择与朱某协商,双方就工伤赔偿事宜达成和解协议――朱某一次性赔偿田某两万元,双方之间不存在其他任何权利纠纷。(1)

上述案例中,田某由于无法举证劳动关系,在现行的法律体制下只能选择与包工头朱某订立城下之盟,接受远低于法定工伤保险待遇的工伤赔偿金。事实上,有过田某类似遭遇的建筑行业农民工不在少数,而他们所面对的绝非只有举证困难,用人单位不为其缴纳工伤保险费,工伤索赔时间长、成本高、程序复杂,工伤保险待遇支付不合理等法律制度缺陷已经成为他们维权路上不可承受之重。《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高度评价了农民工在我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将农民工问题提升到关系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提出了做好农民工工作的五个基本原则,并且特别提到了建筑企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随后,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建设部、各级地方政府都出台了相应的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问题的意见和规章。(2)由此可以看出,建筑行业农民工的工伤保险问题已经凸显出了严重性和紧迫性。罗尔斯在《正义论》的开篇说到:“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美德。”解决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保证其发生工伤以后享有及时的医疗救治和足够的经济补偿,不仅是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的需要,也是维护社会公平、推动社会进步的需要。本文首先简要介绍我国工伤保险制度的发展历程,然后以建筑行业农民工为考察对象,分析其工伤索赔困难的两大原因――工伤参保率低和法律制度缺陷,最后就如何完善该制度以保障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权益提出建议。

一、试点到初建:我国工伤保险制度

发展历程 现代工业技术的应用一方面大幅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另一方面也给从业人员的健康和安全带来了诸多隐患。国际劳工组织(ILO)曾在日内瓦发表公报称:全球每年发生工伤事故2.7 亿起,因工伤和职业病每年造成大约200万人死亡,日均死亡5000 人,其社会后果之严重,不容忽视。[1]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经济增长方式依然粗放,各类市场主体守法意识淡漠,[2]加上交通事故、环境污染等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因素增多,使得现阶段工伤发生率呈现出逐年上升的态势,每年因此而丧生,或成为临时、永久残废者为数众多。工伤事故不仅使得劳动者本人和家庭蒙受巨大经济和精神损失,用人单位也因此面临着高额赔偿责任,因此,有必要通过社会互济的方式来保障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的职工获得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促进工伤预防和职业康复,分散用人单位的工伤风险。

1951年2月26日,我国当时的政务院颁布了《劳动保险条例》,初步建立了养老、工伤、疾病、生育等劳动保险制度。这是我国建国初期最重要的一部劳动保险立法,奠定了我国改革开放前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但是,该法仅适用于国有企业及其职工,且采取“政府包揽一切”的形式,过于强调政府的责任,忽视了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义务,最终因政府经济负担过重而难以维持。1996年,原劳动部了《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开始了工伤保险制度的改革试点工作,将工伤保险参保主体扩展到中国境内的各种所有制形式的企业和职工,通过设立工伤保险基金来实现工伤保险的社会统筹,职工的工伤保险待遇由工伤保险基金和用人单位共同负担(各自按照法定的项目和标准支付),且规定了用人单位和职工个人的缴费义务,该办法顺应了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有利于建立工伤预防、救治和补偿的长效机制。2003年4月16日,国务院通过了《工伤保险条例》,使得工伤保险制度在经历了劳动保险、社会保险试点后,在我国最终得以确立。2010年12月8日,国务院通过《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在工伤保险覆盖范围、工伤认定、工伤保险待遇和工伤预防等方面作了修改。然而,毕竟工伤保险制度从试点到初建前后不过十余年时间,制度上的漏洞和缺陷在所难免,实践中工伤参保率低、工伤索赔困难,使得部分工伤职工连最基本的医疗救治和经济补偿的诉求都不能得到支持,这对于所处行业危险性高、知识文化水平低、经济能力薄弱的农民工而言尤其如此。

二、风险性高、参保率低:建筑行

业农民工工伤参保现状 据统计,农民工一直是我国建筑业职工的主力军,从1985年占行业从业者的55.5%、从业人数1130.1万人,上升到2002年占行业从业者的76%、从业人数达2959万人,再到2004年占行业从业者的近80%、从业人数达3380.53万人,这个数量同时占外出就业的农民工总数的22.9%,仅次于制造业,足见建筑业农民工之多,人数之众。(3)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责任意识淡薄、劳动安全卫生条件差、农民工会发展不成熟、上级有关部门监管不力等因素,造成了目前我国建筑业农民工的安全生产形势严峻的局面,工伤事故、职业病发生率居高不下,已经成为安全生产事故和职业危害的重灾区。据国家安监局的统计,近年来我国工矿商贸企业死亡人数中,建筑业仅次于采矿业、制造业,居行业第三。以2005年为例,采矿业死亡人数约为8000人,制造业死亡人数约为4200人,建筑业死亡人数约为2500人,这仅是官方公布的统计数据,实际情况可能要严峻得多。(4)建筑行业的高风险性,决定了其为从业人员参加工伤保险的必要性。然而,事实却与之恰好相反,据农业部2005年的快速调查显示,目前农民工的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12.9%;而据北京市农民工法律援助工作站的统计数据,在他们办理的152个工伤案件中,只有12人参加了工伤保险,参保率仅为总数的7.89%,参加工伤保险的建筑行业农民工更是微乎其微。另外,杭州市2006年针对农民工工伤保险现状的一个专项调查显示,有28.3%的农民工参加了工伤保险,有70%多的没有参加工伤保险,从分行业情况看,出现了风险与保障成反比的情况,参保比例最高的有餐饮业等行业,有37.5%及以上,而职业伤害风险最高的建筑业的参保比例却只有22.4%,参保比例最低。[3]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保险参保率之低,与该行业安全生产形势之严峻形成了鲜明对比。

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直接威胁了工伤职工的权利救济:伤残职工无法申请工伤保险待遇,社会保险经办机构也无法为其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因此,这部分伤残职工的职业伤害不能实现社会化补偿,只能向用人单位主张赔偿请求权;这时,工伤职工经济赔偿的诉求就面临着诸多法律和现实风险,因为用人单位的经营规模和支付能力有差异,而法律程序的复杂、漫长则是另一制约因素(下面将有论述)。[4]在笔者看来,与其他行业相比较,建筑行业农民工参保率低还存在以下现实或制度障碍。

首先,建筑行业用工不规范使农民工在获得参保资格上存在困难。劳动关系的存在是工伤保险关系产生的前提和依据,由于建筑行业非法分包、转包的现象普遍存在,建筑施工组织者多为不具备用工主体资格的包工头,劳动关系不规范,用工形式灵活、流动性强,没有劳动合同,即使包工头愿意为农民工缴纳社会保险,也会因为参保资格的认证存在困难而“爱莫能助”。

其次,企业违法成本低,尚未形成有效的惩罚机制。如《工伤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第二十三条规定的不按照规定办理社会保险登记的企业的处罚是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的罚款而不是对企业主的惩罚,这显然对于企业主参加工伤保险没有起到威慑力。另外,相关政策的协调也成为制约农民工参保的因素。如对于农民工集中的建筑业,《建筑法》第四十八条明确规定,建筑施工企业必须为从事危险作业的职工办理意外伤害保险,支付保险费。实践中,很多地方也将为建筑工人参加意外伤害保险作为发放施工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为了施工,建筑企业只能选择意外伤害保险而逃避工伤保险。在没有经济杠杆发挥作用的条件下,企业主愿意花钱为工人参加双重保险的少之又少。[5]

再次,从业人员受教育程度低,法律意识和权利观念淡漠。据统计,2004年外出农民工中,文盲占2%,小学文化程度占16.4%,初中文化程度占65.5%,受教育程度偏低,且缺乏相应的职业技能和安全生产培训。[6]作为用人单位的建筑施工企业则往往存在侥幸心理,认为工伤事故属于个别现象,没有必要为全体职工缴纳工伤保险费。从业人员(包括包工头)受知识水平的限制,缺乏对相关法律法规的了解,不懂得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客观上为用人单位违反工伤保险法律制度创造了条件。

三、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索赔困难

背后的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一)劳动关系举证困难

劳动关系的存在,是职工发生工伤事故后进行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享受工伤保险待遇的前提条件。因此,对于因工受伤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而言,举证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是其维权路上的第一步。《劳动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在实践中,大多数建筑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并未与其所招聘的农民工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在发生工伤事故或者遭受职业病伤害后,农民工只能用其他间接证据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例如,原劳动部《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第二条规定,如果用人单位没有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可以用工资支付凭证、考勤记录、其他劳动者的证言、有关执法机关出具的调查笔录和法律文书中涉及劳动关系认定的证据材料等有关证据来证明双方之间存在的事实劳动关系。然而在实践中,农民工要获得这些证据却并不容易。因为用人单位为了避免承担过重的工伤赔偿责任,会预先采用多种手段来避免给劳动者留下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例如,不发给劳动者工作证、工资支付凭证等,以现金形式发放工资等。这样就使劳动者发生工伤事故后被用人单位扫地出门,劳动者也因为无法证明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而无法获得赔偿,因为他没有劳动合同,也很难获得工作证、工资条、考勤记录和其他劳动者的证人证言(因为还在单位工作,担心遭到单位报复)。另外,根据前述《通知》证明建筑施工企业与包工头之间是一种发包方与承包方的关系更属不可行,因为他无法拿到承包合同,苛刻的劳动关系举证责任已经成为建筑行业农民工工伤索赔以及其他案件难以跨越的“门槛”。

(二)工伤索赔案件程序复杂,时间长,成本高

从《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来看, 农民工发生工伤到领取工伤保险待遇, 至少要有申请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以及核定并领取工伤保险待遇三个阶段。首先是工伤认定程序。劳动者提出申请后,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一般在60个工作日内做出是否认定为工伤的结论。对工伤认定不服的,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诉讼实行两审终审制,这个过程需要一年多时间。如果用人单位否认与劳动者存在劳动关系,则要再增加一个确认事实劳动关系的程序,又需要一年左右。然后是劳动能力鉴定程序,包括初次鉴定和重新鉴定,整个过程需半年左右。最后是工伤待遇索赔程序。对赔偿金额有争议的应当先进行劳动仲裁,对超过一裁终局数额部分的可以提起民事诉讼,正常情况下这个过程需一年左右,如果依法延长,时间则在两年左右。而且,在核定和领取工伤保险待遇这一程序中,因为涉及到用人单位的责任承担问题,许多用人单位一般不会主动地承担责任,劳动者还需要走劳动仲裁、诉讼程序才能够获得工伤赔偿。走完所有的程序, 最少也要3年9个月左右, 最长的则要6年7个月。[7]因为这一系列程序十分繁琐、复杂,在此过程中农民工往往无法全心投入新的工作,而是将大部分精力花在举证、应诉、出庭等事务上。农民工来到城市务工,主要目的是赚得比在家务农更高的收入以养家糊口,如果为了索取工伤赔偿金而在这么长的时间里面不仅不能为家庭创收,还要支付为数不少的费用,必然会给其家庭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这显然是大部分农民工无法承受的。高成本的维权程序使大部分农民工不得不选择与用人单位“私了”,以合法权益的牺牲来换取工伤赔偿金的尽早取得。工伤索赔法律制度上的缺陷妨碍了农民工维护权利,却使违法单位有时间转移资产,诉讼将因此失去意义或面临风险。

(三)现行农民工一级至四级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不合理

根据《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GB/T 16180-2006)的规定,一级至四级伤残属于受伤程度最为严重的四种情形,基本上已经丧失了劳动能力,为了保障这一部分劳动者的长远利益,延续其社会保险费的缴纳,《工伤保险条例》规定一至四级工伤人员只能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领取伤残津贴,而不能像五至十级工伤人员一样以解除劳动关系为条件领取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和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但是,对于大部分建筑行业农民工而言,由于城市生活成本和医疗费用过高,其发生工伤后一般希望回到农村,这样就不方便每月来到城市提交相关材料、领取伤残津贴。因此,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劳社部发(2004)18号]规定,对跨省流动的一致四级工伤农民工的长期待遇,可以实行一次性支付方式。例如,《江苏省劳动保障厅关于〈实施工伤保险条例〉若干问题的处理意见》[苏劳社医(2005)6号]就此问题制定了具体办法,在尚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中,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至四级伤残的农民工,以及因工死亡农民工的供养亲属,自愿一次性享受有关定期工伤保险待遇的,可以与用人单位签订协议,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终止工伤保险关系,用人单位按照以下标准一次性支付待遇:(1)原应按月享受的伤残津贴一次性支付至男60周岁、女55周岁,最长为20年;(2)原应按月享受的护理费一次性支付至75周岁,最长为20年;(3)原应按月享受的供养亲属抚恤金,未成年子女一次性支付至18周岁,配偶、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成年子女和父母一次性支付至75周岁,最长不超过20年。

笔者认为,这个处理意见实际上侵害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首先,它没有考虑到物价上涨和当地最低工资标准逐渐上调等因素,以发生工伤时的本人工资标准来计算未来长时期的工伤待遇,对农民工极为不利。其次,规定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实际上等于农民工工伤复发或病情加重后不能再次申请伤残等级鉴定,昂贵的医疗费必将使得本来就处于贫困境地的家庭经济雪上加霜。最后,规定领取一次性支付后解除、终止劳动关系,终止工伤保险关系,又没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养老保险费和医疗保险费,实际上使得农民工在解除劳动关系后处于孤立无援的绝境,在没有其他收入来源的情况下,一次性支付只能维持其发生工伤后短时期的生活费和医疗费,现行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根本无法达到对农民工提供及时的医疗救治和充足的经济补偿的目的。

四、完善建筑业农民工工伤保险

法律制度之建议 2011年7月1日,《社会保险法》开始施行,对于我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健全和完善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有利于实现社会保险项目的统一规定和调整,有利于社会保险在全国范围的规范开展和运作。[8]但是,该法的大部分条文过于笼统,不便于实践操作和司法适用,而现行的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虽然经过《工伤保险条例》的修改已有所完善,但是对于农民工这一弱势群体的保护依然不足。笔者认为,应当细化《社会保险法》的规定,进一步修改《工伤保险条例》,为农民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特别规定,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工伤保险法律制度进行完善。

(一)对劳动关系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制度

在我国,民事诉讼的基本举证原则为“谁主张,谁举证”,但是考虑双方当事人举证能力的差异,以及维护民事诉讼实质正义的需要,又在该原则之外增加了举证责任的倒置制度。证明责任的倒置,是指将依据法律要件分类说应当由主张权利的一方当事人负担的证明责任,改由否认权利的另一方当事人就法律要件事实的不存在负证明责任。[9]例如,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的规定,举证责任的倒置主要适用于新产品制造方法发明专利侵权、环境污染、建筑物及其搁置物悬挂物致人损害、医疗过失致人损害、共同危险行为致人损害等领域。在劳动关系领域,能够证明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证据一般来说都出自于用人单位,如果用人单位故意逃避责任,事先采取防范措施,劳动者就根本无法获得有效的相关证据,这对劳动者来说显然有失公平,实践中许多劳动者发生工伤后因为无法举证劳动关系,最后只能忍气吞声,被迫妥协。因此,考虑到双方举证能力的巨大差异,应当在劳动关系领域实行举证责任倒置,先由劳动者举出双方存在劳动关系的初步证据,然后由用人单位进行举证否认双方之间存在劳动关系,如果用人单位无法劳动者的证据,法官就可以直接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这对于处于非法发包现象严重的建筑行业农民工而言尤为重要。

(二)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的,工伤职工可以不必经过工伤认定直接进入劳动仲裁程序

《工伤保险条例》规范的是工伤保险关系,即用人单位已为其职工缴纳了社会保险费,加入了所在统筹地区的工伤保险基金。未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不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其职工遭受职业伤害或患职业病后,不应当进行工伤认定。这是因为,假如伤残职工进行工伤认定,伤残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纠纷可能因工伤认定而转换成伤残职工或用人单位与行政机构的行政纠纷,既然伤残职工与用人单位就赔偿数额产生的纠纷属于劳动争议,就应当保证程序的统一性,不能说赔与不赔这样质的问题适用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而赔多赔少的问题适用劳动争议处理程序。一个职业伤害纠纷案件被两个不同性质的程序如此分割,当事人的权利救济将更加困难。没有参加工伤保险制度的用人单位,其职工遭受职业伤害后,仍可依据劳动法和其他法律、法规救济其权利,因该用人单位没有融入社会化的社会保险体系,自然不能依据社会法原理处理彼此纠纷。[10]当然,在劳动仲裁过程中,假如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已经认定为工伤,具体的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程度可以交由所在地的劳动能力鉴定机构进行鉴定,以确定具体的赔偿项目和赔偿数额。这样,一方面为工伤保险基金节省了工伤认定费用,另一方面简化了程序,为因工受伤的农民工节省了工伤索赔的时间和物质成本。

(三)完善工伤保险待遇支付制度

1.落实《社会保险法》关于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的规定

《社会保险法》第四十一条和四十二条规定了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针对职工所在单位未依法缴纳工伤保险费或者由于第三人的原因造成工伤,而用人单位拒绝支付工伤保险待遇或者第三人具体支付工伤医疗费或者无法确定第三人这两种情况下的工伤职工的救济问题。笔者认为,这一制度有利于及时对劳动提供经济补偿和医疗救治,考虑到了工伤索赔程序的长时间跨度和高昂成本,对于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而言具有重大制度意义。但是,《工伤保险条例》并未做出配套的规定,使得该制度被束之高阁。笔者认为,应当在《工伤保险条例》做出关于工伤保险基金预支付制度的具体规定,如果在工伤索赔过程中,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已经认定为工伤,如果用人单位拒绝承担工伤赔偿责任,则由工伤保险基金向其支付最低标准经济补偿,保证其基本的医疗救治条件和生活水平,然后再向企业行使代位求偿权。

2.完善农民工一级至四级工伤保险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

正如前文所述,一至四级伤残农民工待遇一次性支付制度本来是为了照顾农民工这一跨地区就业、流动性大的群体而制定的,但是从目前各省市制定《工伤保险条例》实施办法来看,这一制度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笔者认为,如果农民工因工负伤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应当综合考虑未来物价上涨、职工平均工资上升、当地最低工资上调等各种因素,按照终止劳动关系时的工资的150%或200%的标准支付一次性待遇。另外,劳动者领取一次性工伤保险待遇以后双方的工伤保险关系就此终止的规定不甚合理,基本上阻断了劳动者此后工伤复发或病情加重时的权利救济途径。因此,应当规定用人单位为农民工支付自领取一级至四级伤残一次性待遇时至退休期间的养老保险金和医疗保险金,使得他们在终止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关系后,还可以回到住所地继续参加当地的特殊养老保险和工伤保险,根据农民工的特殊需要做出补充规定,保障他们因工致残、丧失劳动能力后有基本的生活来源和治疗经费。

注释:

(1)案例来源:南京大学劳动法律援助项目。

(2)例如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的《关于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做好建筑施工企业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有关工作的通知》、《关于实施农民工“平安计划”加快推进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的通知》等。

(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发展报告和农业统计年鉴计算整理。

(4)资料来源:根据《安全生产年鉴》和国家安监总局官方网站统计公报搜集整理。

参考文献:

[1]海岩.国际劳工组织呼吁关注工伤事故和职业病[J].劳动保护杂志,2002,(7):7.

[2]吴敬琏.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

[3]周慧文.农民工工伤保险问题实证研究[J].财经论丛,2007,(6):29-33.

[4]郑尚元.工伤保险法律制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40-241.

[5]郑功成,黄黎,若莲,等.中国农民工问题与社会保护[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397-399.

[6]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103.

[7]陈磊.工伤索赔之痛[J].中国劳动保障,2008,(3):62-63.

[8]黎建飞.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释义[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0.

篇9

关键词:工程造价;超预算;原因;控制

中图分类号:TU723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建筑工程主要是以下面的几个方面来参与市场竞争:施工企业管理、企业人才、企业控制成本。对整个工程施工的成本进行评估的工作就是工程造价预算,它把工程量直接以货币的形成表现出来,对工程施工中所需要的资料、人力、机械等基本要素的总和用货币来进行代替。将建筑工程造价预算很好的控制,能够将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有效的提高,促进企业的发展,提高施工企业在激烈竞争中的中标率。如今的情况来看,我国的建筑工程造价因为受到传统施工习惯和工程造价预算能力的影响,会经常出现造价超预算的情况。根据目前建筑工程的项目管理要求,和造价管理要求,科学编制工程造价是非常必要的,用科学的方法来实现控制造价的目标。

一、造价预算控制在建筑工程中的重要性

在建筑工程中,合理的造价预算控制能够保证工程顺利实施,其重要性一方面表现在其是最大限度实现工程利益的核心环节,另一方面表现在其是工程顺利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前者可以保证在批准预算范围内实施项目投资控制,从而降低工程造价成本,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后者可以一定程度上避免返工、设计变更等种种后期问题的出现,能够直接减少工程造价的成本。

二、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

(一)缺乏合理的造价概预算编制

造价概预算不合理是造成造价超预算的主要原因之一,在工程开始建设之前,就需要预算人员根据概预算编制进行详细的预算与评估,结合工程实际与市场状况确定预算数额。但当前,部分企业的概预算编制内容实际与建筑工程不相符,且预算人员是根据概预算编制进行的评估、预算,就很容易出现超预算的现象,从而影响整个工程项目的各项实施。

(二)预算人员自身因素

造成超预算的原因不仅有外部原因,由于预算人员自身的因素造成的超预算问题也不在少数。在实际的工程预算环节,预算人员自身的专业素质与专业能力不足,那么对于工程的预算就不够全面,造成很多工程项目没有被考虑到预算中,进而造成后期需要更多的数额进行施工,与实际造价有很大的差异,不仅会影响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更会影响施工工期。另外,如果预算人员缺少足够的预算意识,也会导致超预算现象发生。造价预算人员缺乏对实际施工现场的考察,没有全面考虑到各项影响因素,仅仅凭借其他工程的预算经验来进行造价预算,最后导致预算不具科学性,造成超预算现象。

(三)市场环境因素的影响

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超预算问题还受一些市场环境等的因素影响。在当前我国的经济条件下,市场环境每天都在产生变化,建筑施工是一项周期长、时间跨度大且涉及范围大的工程,由于这些特殊性使得预算工作很难根据市场来进行制定,因为很难预测市场在未来的环境、政策等变化。因此,虽然编制预算过程中要全面考虑到市场的客观因素,但实际做出的预算是不够准确的,一旦市场环境变化,很容易产生超预算问题。这些都是无法避免的因素,所以就要求预算人员进一步加强自身工作,避免其他因素带来更大的影响。

(四)缺乏施工过程中对造价的管控

实际上,预算工作不只是建筑工程施工前期的工作,更是贯穿于建筑施工全过程的重要环节。在实际的工程施工过程中,如果将造价控制与预算分开,也容易导致超预算现象发生。一方面,建筑工程的预算工作本身就是连通全施工过程的工作,另一方面,只有重视起对全过程各项小细节的预算控制,才能做到整体的预算控制。因此,工程施工全过程的预算控制问题应引起造价人员的足够重视,一旦发生某一环节的超预算行为,必须及时做出有效、科学且合理的措施来解决,要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且不影响竣工后的使用。

(五)工程实施阶段的忽视

如果在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阶段忽视了预算,那么它会贯穿于所有建设项目中,但如果在实际实施阶段分开进行造价控制与造价预算,也会出现超预算现象。所以从建筑工程项目的一开始,就应该将造价预算贯穿于所有实施过程中,并按照实际造价不断调整预算,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减少超预算现象的发生。所以在建筑工程实施阶段应该加强预算人员对造价控制的重视,并采取科学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提高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运转效率,保证后期使用。

三、工程造价预算的有效控制措施

(一)做好建筑工程造价的预算编制工作

1.预算编制应结合施工项目的特点

在预算编制的过程中,预算编制人员应先做好建筑工程的地形测量图、标准图,并收集勘探调研报告,然后研究、分析相关理论知识,通过对现场地质环境的勘探和实际调研,结合建筑工程理论方面的知识,选择最科学、合理的施工方案。此外,还应把握市场趋向和市场需求情况,全面、详细地掌握当今本行业内的建材预算费用和相关收费标准。

2.施工图纸的熟悉与核对

要对施工图系统和相关标准图进行大概至细致、全局至局部的阅读和审查。这样做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作用:①能让整个建筑工程深入心底;②能够及时找出缺陷,然后提请到相关负责单位进行补救和修正,使预算更加精准。此外,还应在设计图纸上的关键部分标记号,以有效整合和深入研究图纸上的内容,保证造价预算的准确性、合理性和科学性。相关施工单位必须要公平、公正地对设计图纸和预算进行审核和查阅。在审核时,应将审核的重点放在规模核对、设施选择和设计上。在不改变建筑物本身功能的前提下,可以适当地优化设计、革新技术和对比方案,尽量选择经济实惠、安全可行和本行业内科学先进的设计思路。

3.分析当下市场中的价格因素

一般来说,建筑工程需要的建筑设施和建筑材料的量非常大,并且它们的市场价格也是波动不定的。通常而言,60%~70%的总造价费用用在了建筑材料和设备的购置上,这就要求相关预算编制人员对建筑材料与设施的品牌、价格、规格和性能等非常了解。事实上,建筑材料与设施的价格一般参照的是当前的市场价格,因此,预算编制人员需要对其进行动态的管理和调整。此外,还可以创建价格差异预测体系来对工程造价预算的变化趋势进行相应的预测,这样就可以将市场价格对预算投资控制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加强项目变更的造价预算

在工程项目的建设过程中,经常会由于某些人为或客观原因,使得某些项目需要变更,这些变更主要包括由业主的某些原因而引起的变更、由某一项设计存在问题而引起的变更,以及由一些客观原因引起的变更。如果项目发生变更,就一定会对工程造价预算造成影响。因此,在做工程造价预算的时候,就需要预算编制人员能够准确地对未来将要发生的一些变更情况作出大致的预测,尽量减小项目变更对工程造价预算的影响。

(三)做好建筑工程实施阶段的预算控制

要做好建筑工程施工阶段的预算,相关造价控制工作人员就必须到施工现场对实际的施工情况进行考察,着力控制那些不易察觉和潜在的工程。例如,对于建材的预算工作,要仔细评估现阶段施工需要的建筑材料量和未来工程施工需要的建筑材料量。在确定建材需求总量之后,还要考察建材的价格,尽可能地降低成本,以控制工程造价的预算。

(四)提高预算人员自身的素质

人为的因素也是导致超预算问题的根本原因。因此,建筑企业必须保证预算人员有一定的专业水准和实际工作经验,还要不断经过培训与学习,来完善自身的业务水平和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基本能力。在实际的预算设计过程中,要求能结合实际进行预算,充分、全面的考虑各项因素影响,避免超预算问题出现,从而促进工程后期各项施工的良好实施。

(五)工程造价预算管理咨询机制的优化

能够有效控制工程造价预算的一个方法就是建立相应的造价预算管理咨询机构,并完善造价咨询机构的相关法律法规。工程造价管理机构能够使工程造价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能够监督和检测建筑工程各个环节的具体施工情况,并对各个环节相应的预算提供依据。

结束语

在建筑工程施工之前,对建筑项目进行科学、全面的预算管理,能够有效地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同时还能提高工程的社会、经济效益。因此,在实际的建设工程中,定期对工程进行检查和控制,及时发现工程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对问题进行解决,并科学、合理地控制建筑工程的造价预算,能够保证工程建设顺利、高效地完成。

参考文献:

[1]方自臣.论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具体原因及主要对策[J].中国外资,2013,03:23.

[2]索菲.解析建筑工程造价超预算的原因及控制[J].中华民居(下旬刊),2013,04:218-219.

篇10

关键词:河南家装行业;问题;发展;建议

目前我国经济飞速增长和全国实行的城镇化发展战略有力地推动了中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近几年位居中原的河南省的房地产业也是异常火爆,已呈现白热化,家装行业作为房地产行业的下游产业也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河南的家装产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但河南家装行业的成长时间比较短,目前还处在成长阶段,这就不可难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河南的家装行业本身的一些现实问题,致使业主对整个家装行业产生不信任感,严重的阻碍了河南省范围内家装行业的发展。为了能够使河南的家装行业能更好更健康持续地发展,我们就要把这些不利于整个家装行业发展原因找出来,然后对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和分析,这样能更有效地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有关行业发展的建议。

一、河南家装行业主要出现也下几个问题,并分析其主要原因表现为:

1.河南地级市家装行业设计人员素质偏低。河南的家装设计师的入行门槛低,有一些半路出家的从业者通过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经过简单的培训,从业者不需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及高学历高素质等要求的限制,通常情况下只要通过短期的培训能够熟练完成施工图及效果图的制作就可以,设计出的作品低俗不堪。河南省有越来越多高校开设有室内设计的专业,但是很多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有较强的理论和基础知识,但存在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不能胜任现在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对设计师的素质的考量,不仅是专业的理论素质而且还需要资历老有丰富实践经验,有独特的想法和个性,还要有良好的人品、善于沟通、能采纳业主意见的设计师,但这样的家装设计师并不多。总而言之,河南的家装设计人员无论是在数量和素质上都不能满足市场发展的需要。

2.河南家装设计人员薪资水平较低,人才流失严重。随着市场经济体质、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加入WTO之后,全国各个行业的竞争意识不断加强,家装行业也是如此。河南地级市的家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一些设计公司为了更有竞争力推出了免费设计服务,只有客户与公司签订装修合同后才有可能在装修利润中抽出很少一部分作为设计师的设计费用,这就意味着设计师的薪酬主要由接单量来决定的。大多的设计人员在做业务时由于能力、经验、沟通等都尚且不足,接单少、不稳定,因而导致从业者薪水很低,这与从业者的投入等方面的花费不成比例,很多设计人员都选择了跳槽。

3.河南家装行业施工质量普遍较低。在河南的施工队伍大多都是一些务工人员缺乏严格的职业培训,一些家装公司为了减少成本,公司在接到施工任务后采用外包的方式包给施工队伍,公司与这些施工队伍没有稳定的合同关系,工程结束后施工队伍就走,绝大多数公司缺乏施工技术创新机制投入,没有自己的施工队伍,更不要说对施工队伍的职业培训了,在这一块一直处在空白状态。有时公司为了在价格上有竞争的优势,把工程承包给价格较低的施工队伍,这些施工队伍缺少监督和管理,施工现场空气和噪音污染严重,施工效率低、施工质量不稳定,时常出现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现象发生,售后服务及工程质量问题易发生纠纷,客户的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证。

4.河南家装市场管理不完善。据了解,在河南省消费者协会近几年所公布的投诉热点中,家装行业的投诉一直排名靠前,房屋及装饰材料质次价高,服务不规范,家庭装修“玄机”多,让消费者防不胜防,这都与河南省的家装行业的监管欠佳有一定联系。河南省家装行业的相关标准滞后。并且这些标准在具体实施时缺少有效的监管,工程出现问题消费者投诉后,厂家、商家互相推托,消费者的投诉基本没有结果。目前河南各行业协会早就已经成立了,但是协会没有得到政府的授权,难以监督,没有处罚的权利只能起到调解、协商的作用,这使得行业协会不能真正的发挥作用,导致河南家装行业纠纷、投诉不断。

二、建议河南家装行业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应注意四个发展重点。

通过以上四点主要问题的分析,为了河南家装行业能够健康、持续、快速的发展,我结合目前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建议:

1.激发设计人员从业热情,提高设计水平及加强素质培养。要运用市场竞争方式,政府部门严格监督培训机构的教学质量,在培训过程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业者在经过培训后要进行严格的等级考试,合格者颁发上岗证书者。降低培训者的经济投入,取消不合格培训机构的办学许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在行业内部开展设计竞赛,对行业内优秀的设计师进行奖励。鼓励设计师们借鉴国外的先进设计经验,促进室内设计水平的提高,坚持走绿色环保设计,杜绝环境污染,节约能源,禁止有害化学成分的使用。设计中要了解消费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注重审美性与功能性相结合,科技和艺术有机结合。要求设计者们设计出舒适、环保、安全的居住环境。

2.加强施工队伍管理和培训,建设有素质的施工队伍。结合河南省建设厅关于河南省建筑行业诚信手册使用管理办法,建立稳定的施工队伍,积极推广施工技术创新,杜绝装修扰民、污染环境的出现,另外在施工人员培养方面要加强技术创新机制,培养创新意识,还要对整个施工人员要进行培训和考核,坚持持证上岗。公司在施工材料方面要实行透明报价,制定电子的报价系统,列出材料详细标准,从而防止材料上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的情况出现。建议各公司实行多级管理办法,对施工现场进行反复检查单独设立监察部门,防止施工人员人情关系保证消费者利益不受侵犯。公司尽可能统一采购材料,资金从施工队伍中扣除,防止劣质材料出现在施工中。公司派专人在施工中对施工人员进行核对,对其施工状况进行打分,分数与施工人员直接挂钩,保证了施工质量。

3加强河南家装行业市场管理机制,推动相关法律的实施。建议河南政府管理部门加紧通过立法制定出更详细更全面的行业实施细则,加快完善行业法治,解决好从业人员的资格认证问题,保证从业人员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制定好监管设计、施工质量、竣工验收、室内外环境、节约资源等制度,并且进行强化监管,真正做到工程质量安全落实,监管有效实施。我们还要严厉打击违法行为,让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保障。以行政执法为基本加强质量安全监督,大力提倡网络监管平台,对严重违反监管工作的行为进行公示公告批评,使监管更加透明化,努力营造规范、公平、有序、诚信的家装市场。

通过对当前河南家装行业所出现的客户满意度低、投诉率居高不下等问题进行分析,指出了当前问题存在的根本原因得出河南家装行业需要在政府部门、协会、公司等各方共同努力下培养出更多的行业人才,优化家装业发展对策,加强家装行业在管理、设计、施工能力,树立良好的家装市场环境 ,从而固本强身,这才是河南家装行业应有的姿态。(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河南;新乡;453000)

参考文献:

[1] 吴骥年.建筑装饰设计.天津:天津技术科技出版社.2002.

[2] 姚兵等.建筑业行业及企业发展战略概述.湖北: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 熊辉霞,龙曦,徐飞鸿,家装监理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城乡建设,2002年09期.

[4] 黄白.关于家装行业投诉率居高不下的调研报告.中国建筑装饰网.

[5] 河南建设厅,关于全省装修装饰工程质量安全督查情况的通报,豫建建(2010)10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