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诗词范文
时间:2023-03-13 20:41: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诗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其寓意是指能够引导学生先将文章的思路理清楚,这样的老师就是最好的语文老师。由此可见,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必须先从分析思路开始,诗词的阅读与鉴赏也是如此。但是诗词的阅读和鉴赏又有它的独特性,它不像小说和散文有着完整的故事情节,它的表达方式相对较为含蓄,语言极具跳跃性,学生常常在阅读时难以理解,就是理解也只是理解了其表面的意象而已。因此,要了解诗词的深刻寓意,必须从分析其意象开始。教师应该根据诗词的结构和诗中的情感思路等方面向学生进行阐述,将每一句诗或者词都一一进行分析,将诗中细腻的情感充分地表达出来,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领会到诗词的美妙意境。
(二)通过课外诵读来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由此可见,课外诵读是学习诗词的有效途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诵读诗词以外,还应适当的增加课外阅读量,若把在课堂上的所学与课外诵读的作品相联系效果更佳。例如在课堂上学了的《沁园春.长沙》之后,学生可以在课外自行选择的其他诗词进行阅读,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的诗词相联系,去分析的写作特点,并深刻感受在不同时期的不同作品中所表达的不同情感。背诵诗词可能是当代学生认为最痛苦的学习方式之一,很多学生虽可以很快地将诗词完整地背诵下来,但是同样也忘得很快。因此,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该教授学生一些巩固背诵的方法。
(三)加强对诗词基础知识的教学
近些年的语文考试题中,以对联形式出现的题目非常的多,大多都是要求学生根据题中所给的上联对出下联。这种题主要是考查学生的诗词及对联的对仗能力。教师总能从众多答案中找出极个别优秀的,其余大部分的答案都相对平庸,有的答案甚至让人啼笑皆非。由此可见,大部分的学生对于传统诗词的基础知识的掌握还远远不够,因此,教师必须从基础知识开始传授,包括诗词的押韵、对仗等等方面。我国历来被称为“诗的国度”,诗词中所蕴含的文化博大精深。因此,要学好诗词,教师必须让学生对传统诗词的历史及流变有较为清晰的认识,不仅仅要掌握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这两大学派的源头以及特点,还需要按照历史发展的顺序弄清诗词的发展脉络。既要对不同时期的不同诗词的总体风格特征有所了解,还需要对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代表性人物有整体的认识。
(四)高考作文应接纳并支持诗词载体的运用
篇2
一、《咏柳》唐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1、关于作者:贺知章 字季真,号四明狂客,主要擅长写绝句。另外一首《回乡偶书》也广为流传。
2、这首《咏柳》是一首咏物的诗,通过对于柳树的描写,赞美了春天给大地带来的勃勃生机。
3、相关考题
(1)本诗中妆的意思是_________(打扮),丝绦________(用丝编成的绳带)
(2)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比喻,设问)的修辞方法。
(3)诗人把(春风)比作一把剪刀,形象,富有美感。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二、《古朗月行》 唐 李白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桂树何团团。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
1、《古朗月行》:朗月行是一个乐府古题。李白用了这个题目所以叫“古朗月行”,但李白并没有袭旧,而是自成以风格。尤其是前四句,通过简单的文字写出了儿童对于月亮懵懂的认识。
2、李白是我国历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这首诗同样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的巧妙结合,表现了一个神奇而又合乎情理的艺术意境。
3、相关考题。
(1) “又疑瑶台镜”中的“疑”和“疑是地上霜”的“疑”都是(怀疑)的意思,这两句诗分别出自李白写的(古朗月行)和(静夜思)
(2)李白的这首小诗写得是他小时候对月亮的看法,诗人把月亮比作(白玉盘)和(瑶台镜),十分幼稚而可爱,语言质朴,比喻有趣。
(3)诗中(又疑瑶台镜)这一句借助神话传说,表现了李白诗歌的浪漫主义特点。
三、《锄禾》 唐 李绅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1、这首诗又叫《悯农》,作者唐代诗人李绅。《悯农》共两首,这是其一。诗的重点是写农民的辛苦,并告诫人们要爱惜粮食。
2、相关考题
(1)这首诗当中的名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告诫人们要(珍惜粮食,不要浪费)。
(2)诗的开头描写了烈日当头(农民)的辛苦,提醒人们(珍惜农民的劳动成果),诗歌表达了对农民(敬重与同情),诗人范仲淹《江上渔者》中也有两句诗写出了劳动人民的饥苦,这两句诗是(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3)请说说你读完这首诗的感受。
四、《悯农》其二 唐 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1、译文:春天中下一粒种子,秋季能收万颗粮食,全国都没有闲置的土地,但仍然有农民饿死。
很多学生,直译这首诗是没有问题的。但农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遭遇呢?既然收了那么多粮食,为什么还会有农民饿死呢?这实际上是封建社会的剥削制度造成的悲剧。
2、相关考题
(1)《悯农》二比《悯农》一更加深刻,对农民的辛劳及悲惨命运做了真实的描写,你有什么感想请说一说。
(2)诗中第(1)句写春种,第(2)句写秋收。春华秋实概括了(农民)生产粮食的(辛苦)。“一粒粟” 和“万颗子”形成鲜明对比,表现了农民劳动(创造的巨大财富)。
五、《登鹳雀楼》 唐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作者:王之涣 字季凌。是盛唐时期的诗人。
2、重点词语解释:
(1)鹳雀楼:是在现在山西省永济市西南,因为经常有一种叫鹳雀的鸟在上面栖息而得名。
(2)依:傍着 尽:消失 穷:达到极点 更:再。
3、相关考题。
篇3
关键词:语文诗词;教学;初中
对古诗词的学习并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学生日积月累地用心感悟,而老师在实际教学中也经常会出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是教学工作中亟待解决的,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就会失去诗词教育的意义。本文就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的探讨,并根据这些问题给出解决措施。
一、初中语文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轻视文化底蕴教学
虽然新课改倡导将应试教育改为素质教育,但是传统的教学理念依旧影响着老师的思想。在以学习成绩为基础的应试教育大环境下,老师与学生所做的一切准备皆是为了中考,因此,老师对于诗词背景、作者概况等重要信息都一笔带过,学生无法真正领会作者的真正意图,无法更深入地了解其文化内涵,长此以往就会失去诗词学习应有的文化底蕴。
2.授课时间短暂,重背诵,轻感悟
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学生朗读和背诵是最重要的学习任务,每一首都要背诵,这是积累的过程,但是积累的同时应该与理解和感悟结合起来。初中是学习的最佳时期,因此,学校对课程的安排都比较紧凑。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诗词的授课时间更是短暂,这样学生仅能浅显地了解诗词内容,并不能深入体会其文学魅力。另外,一些语文老师未考虑学生真实的接受能力,授课先背诵诗词已经约定俗成,如此一来,学生不仅不能够了解诗词的大意,更失去了学习的兴趣,甚至会对诗词学习产生抵触和畏难情绪。
二、提高初中语文诗词教学水平的措施
1.加强教师队伍素质建设
应初中这个阶段对素质教育的特殊要求,初中教师应当具备综合教育素质,尤其是有正确的教学观念。但是,就目前的情况来看,很多学校的教师还做不到这一点,这就要求校方重视对教师综合教学素质的培养,不断更新教师的教学观念,使得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其学习的过程,只有这样学生和教师才能共同进步,不断提升古诗词教育的水平,避免应试教育对诗词教育的影响。
2.重视学生在古诗词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自古以来,学习的主体都是学生。但是近些年来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老师们逐渐独占课堂,一味地灌输理论知识,尤其是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未留给学生充分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感悟诗词中的世界。因此,老师应该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加强对诗词课外阅读的指导
课堂学习有其局限性,不能深入地了解古诗词被创作的历史和人文环境,这就要求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思想为学生精心筛选有内涵及教育意义的课外阅读作品,在开阔学生视野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
4.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在诗词鉴赏课中,老师要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欣赏古代诗词作品,感悟美的形成。另外,老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鼓励他们积极地提出问题,并为其答疑解惑,鼓励他们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进步,提升自己对于古诗词的艺术鉴赏水平。
总的来说,学生对诗词的学习是一个欣赏、了解古代文化的过程。老师在教学中应起引导作用,在充分考虑学生阅读个性的前提下,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将鉴赏诗词的技巧与方法教给学生,不断提高学生对诗词鉴赏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初中语文 古诗词 教学 背 品 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6-0116-01
中国古典诗词,文字生动简约,意境清新悠远,韵律优美和谐,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初中语文课本中精选的古诗词只是沧海之一粟,文学海洋之一滴,却饱含民族文化的底蕴,哺育了一代代优秀才子。古诗文教学在传承优秀文化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新课标界定古诗词的阅读要求为:“诵读古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应重视古诗词的教学。笔者在多年的教学中反复实践探索,总结出古典诗词教学的一些常规路数。
1 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可见诵读在学习古诗词中的重要性[1]。师法古人,在教学中我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达到熟读成诵,这一环节多利用早读进行。优美的古诗词节奏感很强,读起来朗朗上口,让学生学会划分节奏,体验古诗词的韵律美。例如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我们可以这样划分:“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七言诗的划分)。又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五言诗的划分)。学生在诵读中体验到古诗词完美无瑕的韵律美。反复诵读,重复记忆,重视积累。每册课本的古诗词,笔者都要求学生倒背如流。这样,三年的初中生活学生将会积累一笔不小的古诗词财富。常言道:“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每天的晨读时间都要求学生自背自查,互背互查,教师抽查。每天还要抽出几分钟时间全班同学一起诵读,让大家口读耳闻心记,吸纳新诗,巩固旧诗,温故而知新,效果非常好。经过这几番的夯实,学生对古诗词的掌握就会很牢固。
2 品
只重背诵,不重理解,仍然达不到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有些学生虽然把诗背得滚瓜烂熟,但根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虽然教师在课堂上也讲了,但雨过地皮湿,给学生留不下深刻印象。古典诗词文字简约,蕴含丰富。传统的讲解式教学不利于学生的知识积淀和文学素养的养成。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着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精神。
赤瑞特拉的实验表明:人们一般能记住自己阅读内容的10%,自己听到内容的20%,自己看到内容的30%,自己听到和看到内容的50%,在交流过程中自己所说内容的70%。据此,我要求学生首先自主查询古诗作者的生平简历,了解作品的写作背景。这有助于学生对作品进行准确的解读。例如:对曹操《龟虽寿》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理解就要结合曹操当年人已53岁,仍然一心统一中国的雄心壮志。然后,学生在课堂上表达交流查询结果。这样,知识的保持远远大于传统讲解式的教学。
品析名句,笔者引导学生运用“以文解诗”的方法,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把诗散文化,在课堂上交流讨论。例如:有个学生对李清照的“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一句,是如此散文化理解的:一场小小灾难,狂风摧花,落红满地,凄凉一片。想风骤起之时,花片纷飞,落红如雨,而风住之后,花瓣入泥,人践马踏,只留有余香,美好春光一扫而空。词人面对此情此景,心灰意懒,日头已上三竿,仍然无心梳洗,情意阑珊。学生由此体会出这不仅仅是伤春,更是伤世,寄托了词人漂泊无依、红颜迟暮的悲悯身世。把诗歌凝练的语言转化成散文式的文字,既加深了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3 悟
诗是经典语言,好的诗词 “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感悟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3.1把握关键字,感悟诗歌意境
例如:王维在《使至塞上》中写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一“直”一“圆”,看似平平,细想起来却“除却巫山不是云”,再无字可换。寥寥几笔,竟展现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给人及其浓重的印象。真是意境深邃,妙不可言!
3.2抓住意象,展开联想与想象,感悟诗的意境
意象即出现在诗词中的主观情感的物象。意象在诗歌作品中往往以个体的形式存在,多个个体的联接就是我们所说的意境。欣赏古诗词首先应抓住意象也就是物象,品味其中所寄托的情感,然后理解体会诗的意境。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这首小令,仅五句二十八字,却并列凸显了九种事物,而最令人称奇的是这九种事物巧妙自然和谐地纳入到一个画面中,动静结合,明暗交错,背景与主体相互映衬。“小桥流水人家”的明丽和谐反衬了“断肠人”的沦落凄苦,效果非同寻常,学生只要进入了诗词的意境,便自然体会到游子思乡的悲凉心境。
雅斯尔说:“教育意味着……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要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诗词教学的课堂中来,共同发现,共同探索,共同分享。让学生在品味诗情、感悟诗意中自然融合古诗词的智慧、风骨和操守。古典诗词,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精华,内涵博大精深。古典诗词的完美教学,不但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水平,更重要的是它把传统文化的种子撒播到一个个纯真的心田,让我们的孩子在民族文化的沃土里快乐成长。
篇5
1.对古诗词的背诵重视不足
由于高考的导向作用,不少教师就忽视了古诗词的诵读与背诵,而是非常具有功利性地让学生只背诵那些高考中容易出现的古典名句,对全文的背诵不作要求,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全文整体理解,更无法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意境。学习苏轼、辛弃疾的诗词时,不少老师只知道从苏轼、辛弃疾所生活的时代背景进行灌输作者的写作情感,也只是简简单单地要求学习背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等名句,学生对这些诗句缺乏理解,自然没有办法体会作者的豪迈之情,也就无从理解其所要表达的意境。这样的古诗词教学方法与教材编写者们的本意及古诗词教学的目的是背道而驰的。
2.教学视角的严重单一化
新课标强调:“教学中要注意诗词内涵的多元性与意境的模糊性,鼓励学生积极地去探究诗词的内涵,体验古诗词的优美意境,提倡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与想法,创造性地构建诗词意义,教师要灵活多样地选择教学方法,尊重学生的个性与鉴赏的独立性,倡导学生对古诗词个体心灵感应的解读。”但是,在现实教学中大部分语文教师的具体做法与新课标的要求有很大差距。很多语文老师都喜欢以教学参考书为教学依据,对学生根本不提供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对学生传授的只是机械化的标准答案,不能容忍学生的见解与标准答案不符,哪怕是有一丁点的出入,教师也会毫不留情地予以否定,强调自己的真经———万能模版。这样的古诗词教学,学生毫无学习主动权。这样的课堂,只是教师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学生的个性与创新能力被严重扼杀。最终,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和学习激情也会退化。3.古诗词课堂氛围沉闷不少教师和学生都感觉古诗词的学习非常难,教师为古诗词教学而苦恼,由于语文老师的教学方法不适,而导致学生对古诗词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师不能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吸引学生去学习古诗词,这样的状况直接体现在学习古诗词时,师生状态都不好,教学进展的也更加艰难。
二、高中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1.重视对古诗词的诵读
诵读是古诗词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通过诵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语文老师要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古诗词。教会学生把握住诵读的节奏,注意感彩的表达,强调重点词句,让学生深刻体会诗词的优美意境。教师要把握住初读、细读、精读、熟读各阶段,初读阶段要求学生读懂,读准;细读阶段要求学生通过细读,理解诗词内容;精读阶段要求学生抓住重点,有所感悟;熟读阶段要求学生理解内涵,力争会背。教师要督促学生背诵古诗词,背诵古诗词对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有着非常的作用。语文教师可以定期地举办背诵竞赛,让学生在深厚的氛围中,扩展知识面,加深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
2.多角度切入教学
在学习古诗词时,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视角对诗词进行审度,学生要对古诗词精心研读,深刻体会作者所想表达的情感,学生要立足于文体,力争突破语言的限制,精心推敲,充分体验诗词的美感。语文教师要重视学生对古诗词词汇的积累和迁移,通过与现代语言的对照,深入理解古诗词,并形成语感。从而提升学生的古诗词品读能力,让学生更深刻地领略古诗词中语言运用的文化艺术。
3.改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新课标;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加强语文人文教育的观点和要求。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很多诗词简洁易懂且意蕴深刻,富有哲理且韵律优美。我国诞生了许多优秀的诗人和词人,同时又有数不胜数的佳作产生,这是我国悠久历史文化的骄傲,也是我国人文艺术的瑰宝。现行新课标下小学语文教材纳入许多言简意赅、词句优美的佳作,学生读起来朗朗上口。这样的古诗词教育和学习不仅能培养学生对古诗词文化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一、人文教育的意义
“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这是最早出现在《辞海》中对我国人文教育的评价和解释。中国历史上下五千年,人文素养是中国文化的重点内容,也是其精髓所在。学生在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要发扬和传递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精髓所在就是要让学生从小懂得关怀、尊重和爱护他人,懂得感恩。提升人文素养的过程也是让学生懂得爱的过程。学生在此过程中学会感受、学会体验,学会合作。支撑一个国家站立下去的不是多么精良的装备,也不是多么强大的战斗力,而是一个国家的精神凝聚力的汇聚,爱国、爱家、努力、拼搏。一个国家如果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则会一打就垮,但是如果没有文化和精神作支撑,那么这个国家就会不打自垮。从小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是促进我国文化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和我国文化精神传承必走的一步。
二、小学语文古诗词的特色
如今的新课改让语文不仅仅局限于过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认知和学习,更强调通过语言文字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教育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人文精神,同时规定小学生应该在义务教育阶段学会150首纳入教材的古诗词,而这些古诗词的学习也许是他们一生的文化底子,也是其一生古诗文学习的一个基础,对其以后的诗文学习必然起到很大的作用。小学阶段是儿童年龄和思维方式成长的初级阶段,他们所要掌握的学习内容也应该由他们的实际年龄和承受能力来决定。孩子的思维方式往往出人意料,但由于他们的认知能力有限,在他们的年纪更适合于接受天真、朴实、趣味的古诗词人文知识。如《小儿垂钓》,全诗描写小孩子在水边钓鱼的情景,符合儿童的心理,学生能在这首诗的字里行间领会到小孩垂钓时的意境和感受作者当时写作时的心境。“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多么脍炙人口的句子,这些句子对于小学生而言往往能够脱口而出,因为其简洁易懂,更容易被孩子们接受,按照孩子的认知来让他们接触和学习一些有趣、具有童年色彩的诗句,会为他们的童年留下美好的记忆。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进行人文教育
1.背景知识
学生在古诗词的学习当中,老师往往会从诗词作者、写作背景和诗词的题材来引导学生逐渐进入诗词的学习当中去,其意图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会诗词的意境和作者写作时的心情,从而进一步加深对诗词的理解和记忆。如果学生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的心情,感受当时的意境,就有助于学生融入诗词的学习,使诗词顷刻间变得简单易懂。学习诗词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其过程当中可以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也就是说,从心理学角度讲可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情商,英文简称为EQ,这也是素质教育课程标准教学大纲中关于人文教育我们最终要达到的教学目的。李白《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成千古佳句。还有,“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成了学生的口头禅,脱口而出。
2.文字传达
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为什么呢?原因在于中国的汉字可谓深不可测,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草书等,中国的汉字文化发展历史悠久,每个字都代表着一种意思,甚至表达着一种心境,这足以说明中国是一个历史文化繁花似锦的泱泱大国。新课改从课程性质、思路、内容标准等多方面对学生的义务教育进行全面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也因此要求学生从古诗词的学习当中了解中国历史文化。中国有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其文辞优美,蕴含深刻的思想感情,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学生往往能体会到古代历史文化。培养学生古诗词的思想感情的渗透,这也是在培养和强调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中国的文化源远流长,这是公认的也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这种人文精神需要传承下去,我国孔子学院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3.诗词朗诵
像现代学的乐谱一样,古诗词有它独特的韵律和规律所在,包括很多古诗词都很有节奏感,可以谱曲唱出来。与现代流行歌曲元素不同的是,它的韵律很优美、很特别,这样的诗词能够陶冶人的情操,舒缓人的心情,往往是学生思想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传统的语文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是将识字、朗诵、写作等聚集一堂来完成语文教学,学生很难在读完书后理解诗词的意思,说明学生在感受人文精神和文化方面是非常欠缺的。“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这些诗句成为绝唱的原因是其富有奇趣的儿童生活,真实的写照。“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无论是吟还是唱,都很有韵律感。
4.诗词鉴赏
人文精神是一个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体现。小学阶段语文古诗词学习对学生来说,可以帮助他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加深对诗词意境的理解,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中国诗词文化经历了沧海桑田,很多能从小教会学生怎样做人,怎样处事,从小形成一个好的认知和为人处事的观念,为其今后的成长打下一个良好的人生基础,奠定深厚的文化蕴涵。少年儿童作为中国古典文化的接班人,有义务也有责任把传承中华文化的担子扛在肩上。新课改下的小学古诗词文化教育的规定能够实施则更有助于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发展,这也是我国在教育上的一笔大的投资。“美是诗的基础。和美一样,诗永远体现着善与爱,不体现善与爱的就不成其为诗。”诗词较之其他文学形式在整个教育中都贯穿着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哲理美等。“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潭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些耳熟能详的诗词总是在不经意间就引起人们的遐思“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每一首诗都是一幅画,每首诗都抒发一种感情。
参考文献
[1]张勇.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效益的有效性研究[J].学苑教育,2011,(16).
[2]邵春花.小学语文作业设计浅谈[J].广西教育,2011,(25).
[3]胡会桃.新课改形势下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几点认识[J].新课程学习,2011,(05).
[4]郑俊雷.小学语文课到底如何教[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19).
[5]文文.快乐的小学语文老师[J].第二课堂(小学),2011,(Z2).
篇7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文;应用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词教学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要将意境想象融入古诗教学中,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例如:在元曲作家马致远所作的《天净沙・秋思》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依据课文内容的意境和情境制作PPT,然后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看到直观的、生动的意境,播放过程中可以配上一段古典音乐,将学生慢慢引入内容所描述的情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描述出一些关于枯藤、老树、小桥、夕阳等事物的特征,引导学生去思考,激发学生的思维。配合教学PPT,让学生慢慢体会作者在作品创作过程中的心情和意境,以更好地去学习和鉴赏,不断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二、在教学过程中有机融入实际情境
初中语文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可以将对学生古诗词的教学有机地融入实际情境,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比如在唐代诗人王湾所著的《次北固山下》教学过程中,可以把这首诗进行分解,指导学生更好地学习,讲授要将“雁”作为分析的切入点,大雁的生活习性是春天飞到北方,冬天飞回南方,到春天,大雁不是不爱恋美丽的南方,而是留恋它北方的故土。所以说,大雁象征着思乡,有很多诗人将大雁比喻为自己,将思乡之情浓浓的表达出来。在诗中,所描写的青山、绿水情境也是大家经常看到的,尽管看上去在作诗时,作者的心情比较平静,但是从实际描述的事物中可以读出诗人的心情显得比较惆怅,诗中多选用行舟、客路等实际情境,真实地将作者内心情感表露出来。采用融入实际情境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深刻地理解古诗词的涵义,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三、分析诗词意象,体会作者情感
意象是作者为了体现自己的情思而把客观事物艺术化的一种创作活动,也是古诗词艺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意象既是作者生活中的真实写照,也是诗人情感价值的载体,是客观事物与诗人内在情感的统一。分析诗词意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含义,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象,以此让学生可以准确把握诗词作者的情感。如教学陶渊明《饮酒(其五)》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如果将‘悠然见南山’中的‘见’改成‘看’,你感觉怎么样?”这时,学生会积极思考,从而得出“‘见’字好,‘见’字可以体现出作者无意中看到南山的一种神态,可以体现出诗中悠闲之人的闲适生活,更能体现出作者向往世外桃源生活的思想活动”这样的答案。在讲解诗词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分析诗词意境,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效果都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此外,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集中讲解常见的诗词意象,如“月”体现的是思念家乡亲人的意象;“流水”往往体现的是人生苦短的伤感与忧愁;“霜”体现的是苍凉凄冷的情感;“梅花”体现的是坚贞高洁等,以此引导学生做好常见意象的感悟,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诗词的学习能力,提高诗词鉴赏效率。
四、联系生活,运用古诗词
古诗词作为祖国文学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我们不但要教会学生学习如何诵读,如何理解,如何鉴赏,更要让学生懂得如何运用古诗词。比如:当我们带领学生出去旅游,登上了高山之巅,我们可以问学生:此时你最想用杜甫的哪一句诗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学生一定能答出:“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一学生考试失意时,我问其他同学,我们可以用李白的哪句诗来劝慰他?大家齐答:“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此外,我经常鼓励学生多留意生活中的古诗词,把这些古诗词运用到他们的日记中、作文中。有些学生不但运用自如,更是对一些古诗词进行大胆地加工改造。例如有位同学在写到自己的校服丢了,他独出心裁,模仿《春晓》一诗写到:“春眠不觉晓,校服吹跑了。若有拾到者,酬谢少不了。”他的聪明才智,他对古诗词的巧妙改写不能不让我们由衷地折服。
五、整合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语文教材内容中,诗词的数量很多,在安排上一般是根据单元的核心内容将诗词打乱编排的。这样给学生记忆诗词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很容易发生混淆、记忆不牢固的现象。对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以作者为单位,整合教材内容,使诗词内容呈现集中化、条理化,进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如对苏轼《浣溪沙》的学习时,我将教材中苏轼的另一首词《水调歌头》整合在一起学习,让学生对苏轼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有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进而根据诗词的创作时间,先学习《水调歌头》,因它写于1076年中秋节,词人苏轼41岁被贬到密州,做了小小的太守,政治上不如意,与弟弟也有六七年没见,这就出现了词中“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抑郁不欢,而结尾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与前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体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胸襟。再学习《浣溪沙》,是词人在1082年创作的,时年三月,词人再次被贬黄州,政治上不得意而且身体也不大好,词中却写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又体现了词人的乐观和热爱生活。由此可知,苏轼的性格是乐观、旷达的。这样安排教学有助于学生对诗词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便于他们更好地体验、感受作者的内心,能够有效推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
古诗词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文化历史长河中孕育出的一块精粹。然而,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古诗词在现代文化的冲击下显得岌岌可危,随着社会的进步,快餐文化充斥着我们周围,古诗词正在悄然离去。作为中华民族的子孙,一定要不遗余力地保护中国古老文化,将古诗词一代代传承下去。这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也是使命。
参考文献
[1]胡厅.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古诗词读解问题研究[D].广州大学,2011.
篇8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语文中的古诗词是一门很有意境的艺术,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要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语文知识基础,根据古诗词的时代背景与情境来理解并感受古诗词的意境,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古诗词表达中所散发出的美感,从而发自内心的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这样才能让学生与古诗词间产生情感交流,使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1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方式生硬
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一般采用传统诵读的形式进行,课堂上单纯诵读的方式使初中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深刻,古诗词记忆全凭生硬地背诵,这样的方式使古诗词教学效果很不理想。例如,初中学生在语文古诗词课程教学中,教师采用毫无新意的诵读方式进行教学,以求达到“书读百遍,其意自见”的效果,但枯燥的古诗词诵读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至于诵读过程只流于了形式,学生对诵读的内容只过嘴、不过心,对于古诗词中表达的意思还是不理解,严重影响了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开展的效果。
1.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学生对特定古诗词词汇比较陌生
由于初中学生的知识储备有限,对古诗词词汇量的掌握也有限,而很多古诗词的用法或读音与我们现在流通的汉语用法大不相同,表达的意思也不一样,这就造成古诗词教学中学生对特定古诗词词汇比较陌生的情况。例如,古诗“远上寒山石径斜”中的“斜”,与现代汉语的读法大不相同,学生习惯现代汉语的读法,通常读作“xie”,而古诗词中为了押韵读作“xia”,并且古诗中“斜”的意思是表示石径的蜿蜒曲折,而现代汉语中“斜”的意思是倾斜、偏向一方,与古代诗词中有所不同的,这些读法和意思都会使学生感到陌生。
1.3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的教学方式单一
初中的语文课堂通常采用单一的讲授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自己的主观意见给学生灌输式地讲授古诗词知识;学生通过教师的讲授回顾课本,再进行生硬地死记硬背。整个教学过程不注重学生的自主理解,学生没有自己主动思考,对古诗词的理解不够透彻,造成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不够深刻,即使学生再去死记硬背,对古诗词的记忆效果也不太明显,甚至导致尽管学生背下来了、但错别字很多的现象发生。
2解决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问题的策略
由于古诗词中一些写用法习惯、字词意思与现代所用的不甚相同,因此对古诗词的错误理解和错误阅读,容易破坏古诗词创作的美感,甚至造成与原作大相径庭的意境。对于这些现象,本文经过仔细研究,探索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
2.1在学生充分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进行古诗词记忆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语文基础知识构架,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入课堂教学,在教学中结合古诗词的意境,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现代教学设备生动地为学生展现出古诗词的大意,让学生通过听觉、视觉的通感来加强对古诗词的充分理解。只有在充分理解古诗词大意的基础上,学生才能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形成古诗词的意境联想,从而加深对古诗词的印象,达到对古诗词深刻记忆的效果。
2.2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中,要增加学生古诗词的词汇量
初中教学实践中,为了保证学生对古诗词的顺利阅读,正确理解古诗词的大意,一定要增强初中学生古诗词词汇的储备量。由于初中学生知识阅历的缺乏,本身的基础知识构成就是有限的,如果不增加学生的词汇量,学生会因为对古诗词词汇量的缺乏,而不能顺利理解古诗词大意。例如,学生在学习古诗“欲上青天览明月”时,由于缺乏古诗词储备量较少,很容易把“览”理解为“浏览”的意思,导致错误理解古诗意思,破坏了古诗意境。只有增加初中学生古诗词的词汇量,才能有效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2.3采取情景交融的方法,进行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实践
在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由于初中生思想活跃、联想丰富,为了使其能够深刻理解所学古诗词的大意,并对古诗词深刻记忆,可以采取情景交融的方法进行古诗词教学。情景交融的教学方法,会让初中学生体会到古诗词中的意境,意境会触发学生多种感官的联想。学生有了感官联想,就会加深对古诗词学习的印象。例如,在学习古诗《观沧海》中,教师通过观看视频、收听海浪的声音等,引导初中学生想象出沧海的气势浩大与波澜壮阔的震撼力,进而采用情景交融的教学手法,使学生加深对《观沧海》的理解与记忆。
篇9
“意象” 是融入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物象是客观的但又带有诗人的主观色彩。意象可以是自然景象也可以是人文景象。一首诗可以有多个意象,但不是诗中每一种事物都能成为意象,能成意象的,是富有深意而又生动的事物。在不同诗词里意象也是不相同的。从而诗词赏析中让学生感悟诗词中所体现的意象,感受作者的情感,准确的把握诗词的主题思想,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通过必要的手段,了解诗词的内涵。
因此了解诗词的内涵比较有效的手段:
其一、角色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怀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时候会用到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感受作者的情怀,同样的,在诗歌的教学中,教师也可以通过引导学生,在理解诗词含义的基础上,置身于诗词描述的环境中,以诗词中人物的身份,感受诗词的意境,进而把握诗词所传送的情感。
如在《雨霖铃》的学习中,教师在引导学生了解诗歌大意的基础上,对诗歌进行扩展,让学生分角色扮演词人与恋人,让学生依据诗歌内容,感受恋人间难以割舍的离情。傍晚,牛羊下山,鸟儿归巢,秋蝉叫声断断续续,恋人面对此情此景应是何样的心情呢?兰舟的催鸣,使得二人欲饮无续,欲留不得……这一切只在执手、泪眼中依依惜别了。这样的场景让学生置身角色之中,感同身受的扮演,不但加深了学生对离别诗的理解,而且通过角色体验感受作者的情怀。
其二、寻找途径,丰富学生对意象的认识
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词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花,是古代和现代诗词永恒的意象,但在诗词当中,诗人借花表现出来的感情却不尽相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片花的海洋不仅写出了海子对生活的热爱,也衬托了他的孤独和封闭。“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花又象征着戴望舒的低徊和迷茫。“感时花溅泪”、“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开花落,几许哀愁不尽,河边院中的姹紫嫣红都在轻轻诉说着人世、爱情、生命的感怀。
而另一种情况是不同的意象表现同一种思想感情。
杨柳、芳草多含离别之情。如,刘禹锡《竹枝词》中言:“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送别》一句:“春草年年绿,王孙归不归?”如斜阳,多表现昏黄暮色中愁思万千。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其三、活跃思维,提升阅读能力
篇10
关键词:初中 语文 古诗
在初中语文课本中收录了多篇古典诗词。这些古诗词多数是中国古代杰出诗人的代表作,在经过时间长河的洗礼后,依然熠熠生辉。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充分感受中国古典文化,欣赏古人的悠然自得,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一、从意象入手挖掘诗歌意境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典诗词,最讲究的无疑是意境。所谓意境是将诗人的个人感受蕴含在诗歌意象之中,从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诗歌的内涵,历来是鉴赏诗歌的有效方法。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首先带领学生找出诗歌中的意象,通过对诗中描写的意象具体的分析,就能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内容。为学生进一步感悟诗歌奠定基础。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此诗是杜甫在历经漂泊,身患重疾的情况下,登上岳阳楼所作,诗中抒发了作者遥望故乡,触景伤怀之情。全诗通过“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这几个意象的描写,隐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自己孤单漂泊的凄凉。而在学习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莺”、“燕”、“暖树”、“春泥”都体现了早春来临的景象,而“乱花”、“浅草”则描绘出来早春的大自然中花草的特点,全诗通过早春时独特的意象展示了西湖初春的景象,寄托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以及对现实政治的不满情绪。
二、吟诵感受,品读诗词韵律美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