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0 19:27: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地理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高中地理的特性
高中地理同时具有文理科的性质,而且与人们实际生活的联系较大,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具有可行性与适用性。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往往只重视课程理论知识的教学,不注意将生动的生活案例与地理理论知识相结合,致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而且所学的地理理论知识很难运用于生活实践#笔者结合自己多年高中地理教学经验,针对当前高中地理教学现状,提出一些实施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二、高中地理教学现状
任何一种教学活动,都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双边活动,这种活动的本质是交往"教学交往作为平等师生关系的一种形式,强调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师生思想交融,共同建构教学过程地理教学也应当遵循这一规律。长期以来,中学教育基本上还是传统意义上的应试教育,考试考的科目就是学校重点上的科目。其他科目处于边缘化的地位,中学地理长期受到排挤,学校不重视,特别是在初中,虽然课表上排了地理课,但很多情况下都是被别的科目占据,或者老师干脆照本宣科,学生听课热情低,教学效果差,不利于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尽管有所改善,但迫于地理被划为文科考生科目,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高考录取、观念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科生源呈现少而差的现象,甚至毫不避讳的说,如果继续文理分科,文科很有可能陷入生源危机。很多学生选择文科是出于理科没有办法弄清楚的无奈之举。此种情况,更是加重了教学难度,地理教学必须有耐性,一点一滴地弥补初中的知识漏洞,做好初高中教材衔接。
三、高中地理教学改革的方向
(1)联系生活中的地理现象展开教学活动,创新教学模式教学不是一个单一的单方传授知识的过程,它需要学生对所学知识要有反馈和创新。高中地理所讲授的知识都是与人们生活,与大自然紧密相关的自然和人文现象。例如太阳直射点的运动这一抽象难懂的地理规律,如果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直接讲解晦涩难懂的知识,仅在黑板上写写画画,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难以理解,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因此,教师要创新教学方法,对地理知识的创新教学可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可以将真实的生活案例融入到教学中来,让学生能真切地感受到地理并不遥远也不深奥,而是存在于和人类息息相关的事物之中。这样的教学使得学生更乐于接受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知识,对地理学科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
(2)创造课外社会活动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地理专业素养传统的教学就是教师在课堂上对书本的知识进行讲解,而忽略了实践化教学在创新地理课堂教学中的重要性。众所周知,课外活动具有:科学性、灵活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所以教师要适时地开展一些课外的地理活动,这不仅有利于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为只有在课外活动中,学生才能真正地放开自己进行创造活动。在教师讲解完理论知识之后,适当的实践教学对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具有重要作用,也是书本知识向实践能力转化的重要手段。例如组织学生到天文台进行天文观测,到野外和农业基地进行地质地貌的考察,对河流和生态保护区进行考察,观察农作物的成长,到气象台进行气象观测等活动都是高中地理教师很好的选择,也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重要方法。另外,为了确保学生对所参加的地理实践活动真正有所收获,教师还可以在开展实践教学一段时间之后进行总结活动,让学生对所参加的活动提出自己的看法或疑问,并结合课本知识谈谈自己的收获。
(3)突出高中地理的学科特色,结合实例教学地理学科具有空间性、地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教学中必须充分把握好这些特点。虽然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讲解的是一般性的概念,有许多是世界性、普遍性的规律,但也应该突出地理的空间性,揭示其空间规律。每一个区域的地理环境都是具有差异性的,因此教学中的每一个案例都应结合区域背景进行分析,例如同样是温带季风气候,在我国和在日本就有明显的不同,我国的温带季风气候大陆性更显著,而日本的温带季风气候则是海洋性更加显著。另外,地理的综合性也十分重要,我们在讨论一个地区的气候时,要综合地形、盛行风、洋流等各方面考虑;人文地理方面要综合资源、人口、政策、劳动力等方面加以分析。
篇2
关键词:高中地理;乡土地理;意义;特点;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5-0003
一、引言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要求重视高中的乡土地理教学,乡土地理教学也确实是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地理学习过程从理解到应用层次上的提高,可以提高学生地理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不能将乡土地理教学仅仅看作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外延,而要对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了解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本文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对这几个方面的分析,探讨乡土地理教学发展的方向。
二、乡土地理教学的意义
1. 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爱祖国、爱家乡的观念虽然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点,但是这一观念又显得很抽象。乡土成为学生观察、了解祖国的“窗口”,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对祖国有更深切的感受,从而有助于学生萌发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因此,乡土地理学习可以加深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
2. 熟悉家乡的地理环境
对于“生我养我”的家乡,虽然更多的学生对一些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比较了解,但是专业性比较强的家乡的地理环境学生了解的并不多,这中间还有一个将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乡土地理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帮助学生以实践和综合学习为主要学习途径,认识家乡的地理环境。
3.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乡土地理可以让学生将已初步掌握了的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地理方法运用于乡土地理的学习;同时,由于乡土地理所属的范围就在学生身边,更加贴近学生生活实践,因而更利于学生开展野外考察或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因此,把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作为乡土地理学习的目标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国民素质是十分重要的。
4. 深化学生对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认识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现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需求的能力。可持续发展观念是人们在反思人类改造利用自然的实践中形成的。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区域地理特征,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因此,通过乡土地理的学习,结合观察、考察、调查等实践分析自然条件对家乡社会、经济、环境、生态、文化、生活诸方面的影响以及当地人民的生产、生活等事件对家乡自然环境的影响在理论联系实际中才能逐步确立,让学生切实体会到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三、乡土地理教学的特点
1. 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方式
《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强调了实践性教学活动对帮助学生观察周围的生活环境、探究社会现象、引导学生学以致用等有重要作用。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与以往的以教师为主导的灌输式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它强调学生的参与性,学生深入实际,切身感受一些社会人文现象,并与当地的居民进行交互式对话交流;其次,它强调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对同一个社会现象的各个方面可以由几个学生小组分别调查,然后进行汇总讨论,各小组从本小组的角度出发提出意见和建议,以达到交互式学习的目的。最后,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到引导作用,统筹各个小组的成果能够及时得到共享。
2. 带有地域烙印的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内容是根据各个学校所在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状况而设计的。各个区域的地理状况千差万别,人文环境又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这就决定了各地乡土地理教学内容都深深地打上了本地自然文化特色的烙印。因而,各个地域的乡土地理教学的重点必有侧重。例如,黄土高原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和正确认识水土保持与土地开垦的关系,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对防止水土流失提出应对的方案;而城乡结合部地区乡土教学内容应注重城市建设用地无休止地扩大并侵占耕地的问题。
3. 以服务当地为目的的教学目标
乡土地理教学最能反映当地的社会与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的人民普遍关心的问题。高中学生的知识基础、生活阅历、观察理解与分析问题的能力都已达到一定的水平。他们在乡土地理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认识、了解家乡的地理特征和发展优势,而且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乡土地理研究工作。他们可以针对家乡经济社会或自然环境的某一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分析评价,对家乡未来建设献计献策。这样,开展乡土地理教学就直接或间接地服务了家乡的经济社会建设。
四、实施乡土地理教学的策略
1. 利用网络丰富教学内容
乡土地理教学的交互式和个性化使其网络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而这正迎合了现代教育信息化的要求。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的是,基于网络的乡土地理教学需要大容量、开放式、充分体现交换合作、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网络发展的网络化资源的支撑。并且乡土教学资源一定要以本区域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为主题,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在进行教学实践活动的同时,立足本地,建设本地区具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地理教学网站和相关教学资源数据库。首先,乡土地理网络资源的建设要有针对性,是特定乡土区域的教学案例、图文资料、乡土历史地理等,以便学生在开展实践活动的时候作为参考;其次,乡土地理网络资源要有研讨性,通过这个平台,学生或教师可以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和大家共享,共同讨论问题的利弊,集思广益,进一步丰富网络资源。
2. 运用情景教学
乡土是学生活动的主要空间,学生从小培养起来(下转第11页)(上接第3页)的乡土情结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具有亲和力。教师在课堂上运用乡土地理材料实施情景教学能够引起学生们的共鸣,让他们“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也便于他们在课外进行实地的调查发现,使乡土地理材料更加形象直观。地理教学中有些知识对学生来说显得有些陌生,这时,可以以乡土地理资料为引线,创设问题或者案例情景,启发学生思考生活中的现象,以寻求解决方案。例如:在城市化教学中,把学生带出课堂,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城市扩展的印象,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发现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包括耕地的荒废、人口的拥挤等,激发学生思考过度城市化所带来的不良后果。这样,学生被置入一个个活生生的情景之中,对城市化这一概念也就不难把握了。
3. 运用乡土材料案例教学
进行案例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其主动参与意识,因此案例的选取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为学生所熟悉。所选取的案例不但要与相应的地理知识、原理相联系,更重要的是教师在充分收集乡土材料基础上进行适当的加工设计使其直观、生动,具有一定的导向性。例如,在“工业地域的形成”一节的教学中,对于上海的高中,完全可以漕河泾工业园区为材料,设计出教学案例。同样,教师可以把学生带到上海市边缘的生态农业区,考察生态农业区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
五、结束语
认识到乡土地理教学对于高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意义以及特点,我们就要不断改善高中地理教学中的方法,把高中地理相关知识与乡土地理实际密切结合,使一向被学生视为枯燥乏味且用处不大的高中地理课教学顿时出现生机。这样就让学生提高了地理学习兴趣,进而认识到学好地理也是其自身必备的基本素质,走向社会才能建设家乡、报效祖国。
参考文献:
[1] 陈 澄等.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
[2] 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 陈 渔等.地理课外活动[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
[4] 景春泉,李 南,谷运如.中学乡土地理教学与乡土地理研究[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1990.
篇3
当前我们以人教版为例,浅析高中地理的教学策略,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让更多的教师为学生制订出更适合的教学策略,从而大幅度提高高中地理的课堂教学效果。
1 高中地理学案的组成和设计原则
1.1 高中地理学案由课前预习、学法指导、课堂练习以及学习小结四部分组成
课前预习是地理学案中要求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我学习的部分,一般不会牵涉过难的知识点,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可以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习惯,自然而然成为学习的主人。学法指导是地理学案中极为关键的一部分,它主要针对学习内容中较难部分,往往牵涉到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学法指导侧重于指导,即提示方法,引导学生去解决问题,如,学习地形知识的方法、如何记忆图示的方法等。这种方法可以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让学生融会贯通,以便在之后的学习中如鱼得水。课堂练习能反馈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吸收程度,便于教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以完善该方面的教学。学习小结是地理学案的最后一部分,它可以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当堂的教学内容,巩固印象并便于日后复习,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理和总结能力。
1.2 高中地理学案的设计原则分别为目标优化原则、问题化原则、方法化原则、图表化原则、参与化原则
目标优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中的基础。地理学案设计是在响应《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内容的深度是否适应学生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并突出学习目标的重点,同时各方面兼顾而完成的设计,目标优化奠定了学案设计是否成功的基础。问题化原则,即将课程内容转化成一个一个可供探究的问题。问题的形式能激发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未知的东西对人来说总是有着致命的吸引力,学生为了将未知变成自己的已知,更会不遗余力地去探寻出更多的知识,同时又发展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方法化原则侧重设计学生学习地理的方法,调动主动性,以求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进行创新和发展。图表化原则是地理学案设计的重要原则,图表是地理这门学科的特点,地图和图表的应用既可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教学内容,又可加深学生对空间思维能力以及读图能力的掌握。参与化能力,即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到地理学案设计中,在参与中更方便完善自己的能力。
2 高中地理对阅读材料的应用
教材中的阅读材料有效地加强了地理观念。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同样可以适当渗透一些教材以外的阅读材料,以丰富教材内容,拓宽学生的地理视野。
阅读材料的选择不同,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选择适合自己的,这样既不会因为难度问题造成吸收知识的困难,又能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内容,开阔视野,拓展学生的综合地理知识以及加强其逻辑思维能力。例如,“板块运动与褶皱山系”这一阅读材料补充了板块运动以及褶皱的地理知识,深化了学生对该内容的理解与印象。
阅读材料不是考核的主要内容,学生在学习阅读材料时不会觉得有压力或者负担,反而会因为轻松地学习阅读材料而对其产生兴趣。例如,阅读“波浪和潮汐”时,学生在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各种影响后又可了解潮汐的产生,引发学生对潮汐产生原因的兴趣,同时还能被先人探索挖掘出如此的规律知识所折服,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从而更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习惯主动去学习更多的地理现象。
人教版教材注重时事问题和热点问题与教材相结合的内容渗透,例如,“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这则阅读材料,它不但对正文内容进行补充,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更让学生关注热点问题,拓宽对全球变暖问题的思考,并让学生提出解决办法和应对措施。这样的事实材料不拘泥于教材书本,能有效开阔学生眼界,引发学生对自然、对世界的探索与思考,培养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用教材的转变
新课程地理教材只给教师提供了一个资源平台,因为各地区使用不同版本的教材,并且所有的教材都是在统一的课程标准下编写的,所以,教师应使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地理知识缺乏系统性,比较零散,新课标教材高中地理更加重了这个特性。教材中安排了各种形式的活动,并且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与其它学科学习内容不同步,从而严重妨碍了学生对有些自然地理过程的正确理解。如风的形成、黄赤交角、自然环境演变过程等等,对教师来说教起来困难,学生学起来更困难,学生普遍感到地理难学。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每上完一节课都要进行课堂小结,每学一个单元也要进行小结,及时对所学知识梳理归纳。在教学过程中把课程标准分解,刚开始要求放低些,让学生尝试到成功,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心理上预先让学生喜欢它。另一方面不要急于把现成的知识硬灌给学生,而要善于启发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善于联系新旧知识和学科间的知识,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已学知识探求新的知识。针对各种各样的活动,我们要辩证地加强活动教学与其它教学形式的相互关系,使各种教学形式相互补充和相辅相成,有机统一于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活动不宜指手划脚,横加干涉,全盘否定,但也不能撒手不管,放任自流,不分对错。教师应在目标导向、动机激发、情景创设、方法指导、疑难解答、反馈指点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以确保教学目标的达成。因此,我们教师要认真分析教材,对其内容进行调整,创设新的教学情景,完成对知识的重新建构,甚至可以替换教科书中的案例,自选教学素材,自行设计教学过程,积极开发地理课程资源,特别是身边的校本课程资源,使其更有利于活动的开展。
高中地理教学有一定难度,却也十分重要,地理教学学案无疑是一种良好的工具,为地理教学作铺垫,让地理教学事半功倍,而教材内外的阅读材料则是一种补充,它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印象,巩固当堂所学内容,更能拓宽学生的视野,学会实践,学会用科学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自然,这更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全方面完善自己。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培养学生兴趣;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8-376-02
高中地理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涉及的知识面很宽。在新课程标准下,地理教学要求应关注地理学科“核心能力”的训练以及“核心地理观念”的教育。对学生成功心理进行积极引导,让他们在享受成功喜悦的同时不断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自信心,化压力为动力,形成“我要学”的主动心理,从而提高地理教学质量。因此,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尤为重要,在新课改下如何优化高中地理教学课堂呢?本人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要阐述:
一、培养学习兴趣
1、应用语言艺术,巧记地理知识兴趣是智力开发、思维发展的原动力,是最好的老师。
教师应通过生动的语言、有趣的事例、多样的形式,引导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地理课程“学习之门”,实现课堂教学中培养学习地理兴趣的情感实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与情感很关键,语言生动风趣、情感激越,则能做到事半功倍。地理教材中,人文地理有些内容虽然比较枯燥,但这些知识是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可持续发展观的重要素材。因此,教师的语言应该诙谐幽默、生动风趣,把情趣和理趣结合起来,使课堂充满笑声,充满和谐、愉悦的气氛,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学,这往往比枯燥的说教更见效。
2、链接其它学科,发展横向思维
地理学科与其他学科联系紧密,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应有机地链接其他学科的知识,发展学生的横向思维,有效地促进地理课堂教学。
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优秀诗文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平时注意收集并编辑成地理诗词综合练习题,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所教内容把适用的题目拿来考考学生,既活跃课堂的气氛,又增强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认识。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形象地反映了地理环境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反映江淮地区的梅雨天气;“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描述内蒙古高原的景观;“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中的“春风”是指夏季风。
二、进行学法指导
比如说地理与地图的关系十分密切。可以说没有地图就不可能有地理学,也就无法进行地理学习。课文是地理课本的主体,地理插图也是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文紧密结合,发挥着课文所不能取代的作用。只靠死记课本内容,而没有把各种地理事物相互联系起来,落实在地图上,是学不好地理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运用地图、课本中的插图、填图、绘图、分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学习地理时手不离图的好习惯。学习地理首先要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地理表象。地理表象就是地理位置。地形。(如山脉、河流、)以至地图等等地理事物在人脑中所形成的表象。这些正确表象的形成是理解地理知识的基础。根据表象的来源,可以把地理表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地貌表象,即由直接观察局部地区的实际面貌所形成的表象。如人眼所见的山地、河流、等到形象所形成的表象。这类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小的空间。另一类是地图表象,即由观察地图而形成的表象。地图是表示地理关系的图形它所包括的领域比较大。远远超出视力所及的范围。所以。地图表象所反映的是较大的空间。我们学习地理不能到处去实地考察。主要还是通过地图表象来学习的。因此我们学习地理,心须掌握“图、书”对照法,即一边看书,一过看图把书中用语言表述的内容移到图上。只有这样形成习惯,才能建立正确的地理表象,掌握好地理知识。这里应引起重视的是地图的学习和运用。须知地图是学好地理的必要工具。又是“特殊的地理教科书”,地图的图表语言是国际通用的。各种地理事物的形态、特征和空间分布等,都要用地图加以显示,离开了它,就不易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及其相互关系,就无法形成正确的窨概念,获得真正的地理知识,因此,在学习中要充分运用地图,认真锻炼读图的能力,这是学好地理关键所在。要学会该图用图,先要学好地图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包括搞清地图上的方向。比例尺,等高线和地形图,以及图例,注记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如果这些基础概念不清楚,不会运用,就不可能正确的阅读地图。例如,不懂得经纬线的性质,就谈不上用经纬网来确定方向,不了解比例尺的各种表示方法和意义,就不会运用比例尺在地图上量算距离,同样,不明白等高线的意义和表示方法,也谈不上用等高线来 地表的高低起伏状况等等。掌握了地图知识后,还要不断地有意识地反复练习,把它转化为自己的能力,作为帮助自己继续学习的工具。常用的地图有:挂图、图册、课本插图、填充图,学习中要配合使用。例如,在分层设色的地形图上,地表高低起伏,色彩鲜明,但不易看清十分鲜明突出。二者结合对照使用,就能达到互为补充的效果。需要注意的是,地图册和插图的注记不尽相同,要仔细查看注记,对照使用。教学过程中,应不断地向学生强化预习、听课、复习的效应,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学生的地理成绩不断提高。
三、运用现代媒体
书本世界是语言符号的世界,是由一系列单色调的、抽象的文字堆砌起来的世界。这个世界缺乏色彩、缺少变化,是以一种冰冷冷的形势和姿态呈现出来的。生活世界是真真切切存在的世界,是由一系列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直观的感受构建来的世界。这个世界多姿多彩、色彩斑斓,是以一种活生生的、火辣辣的形式和姿态扑面而来的。对学生来说,这两个世界并不见得是统一的、相互佐证的。学生之所以感受到学习是一种负担,而不是自己应尽的责任;课堂之所以没有生机活力,变得如同一潭死水、波澜不惊......应该说与学生的书本世界和生活实际相割裂有关联。
现代教学手段可使课堂生动、形象地再现生活,使课本内容与现实有机结合。现代教育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录像、电影、计算机、激光视盘等,具有形声性、再现性和先进性的特点。它们主要以图像和声音的形式传递信息,可使学生真正做到眼耳并用、视听并用,使知识传递、接受、记忆变得比较容易,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地理比较法;应用要点
引言
高中地理作为高中阶段的主要学科,直接影响到学生高考成绩,也与学生日常生活存在紧密联系。通过地理学习学生可以了解各地自然风光、地貌地形及风土人情等,更好的掌握自然规律。新课程改革下诞生出很多教学方法,其中地理比较法就是常见的一种,利用对比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具有教学推广价值。
1.高中地理教学概述
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球表层自然要素、人文要素及相互关系的专业科学,其本身具有、地域性及开放性的特点,初中地理知识的主要特点就是基础性与综合性。与初中地理相比较,高中地理主要为强化提高,如果没有掌握地理简单与基础地理知识,到了高中阶段学习难度增加,需要理性思考与分析地理事物与地理问题。高中生学习中主要强化记忆与掌握地理基础知识。高中地理教学中,除了关注教学内容外,还要关注学生,正确认识与掌握高中生地理学习心理特点,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地理认知心理存在年龄维度上的发展序列,这种序列不稳定、处于动态,随着年龄增长出现规律性变化,但本身又是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某一年龄段学生认知品质相近。这就造成不同年龄对地理学习兴趣、能力等存在差异。
2.地理比较法种类分析
高中地理学习中比较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实际中比较法种类较多,笔者简单分析其中常见的几种。
2.1类别比较
类别比较法又分成同类比较与异类比较两种。比如讲解气象、天气与气候时,教师可以比较我国统一经度的地域,可以对比长江三角地域与东北平原地域。相同经度条件下,学生对比两个地域地理条件与其他相关因素,通过对比了解两者异同点,最终形成直观具体的记忆,强化记忆与理解。
2.2概念比较
地理概念相对抽象且复杂,学生很容易忘记或记混知识。为避免这种情况发生,地理教师可以对比相近地理概念,从其中找寻不同点,加深印象与记忆。比如气候知识点学习时,教师对比温带季风与亚热带季风气候,学生对比发现不同点,构建完整知识体系,提高学生认识。
2.3专题比较
地理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教学知识体系。教师利用专题教学开展教学,帮助学生分析、理解与记忆相关知识点。比如,农业类型知识点分析,对比水稻种植与牧场放牧业的地域类型、气候条件与地形等,将其以图表形式表现出来。
2.4图表比较
图表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经常用到的一个教学元素,教师可以利用图表让学生更加具体、直观的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在对学生讲解农业区位知识时,在教材编写时编写人可以适当加入青藏高原和长江三角洲两个地区的地理数据或者图片。根据图表上的信息,教师和学生就可利用这些信息一起对这两者区位条件进行比较,总结出个地区适合耕种的农作物品种。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还可以将内容相近的几个专题利用专题比较法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教学,利用丰富多彩的图表直观的将地理教学内容展示出来,更加利于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提高教学效率。
3.高中地理教学中地理比较法的应用
上述部分笔者简单分析地理比较法的常用类型,接下来笔者主要分析其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需要注意的问题。
3.1灵活使用地理比较法
地理比较法使用过程中不要局限与某种形势,而是依据教材内容灵活使用,活跃课堂氛围。地理课堂上教师利用列表、绘图、分层等形式进行比较,教师提前做好备课,选择合适的比较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通过地图与表格学生不但可以准确感受地理知识,还能培养学生审美情操。地图本身蕴含着大量地理知识,学生仔细观察地图标识依据教材讲解,更好吸引教材知识。地图中不仅有自然环境内容,还有人文环境的挂图及填充图。
3.2引导学生使用比较法
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比较法具有现实意义,但不能局限于让教师使用,而是应该引导学生学习与掌握地理比较法,养成相关学习意识与习惯。地理教师需要让学生明白比较法的作用。比如气候教学中利用概念比较法引导学生掌握热带季风气候与亚热带季风气候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师提出问题‘是否掌握两种气候类型的特点’,绝大部分学生会给出肯定的答案,整个过程中也会明白比较法的优势,内心更加愿意掌握这种新型的学习方法。
3.3比较法与其他教学方法结合使用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需要明确一点—课堂教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教学活动。在教学时教师应该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推动和支持。因此,教师在利用高中地理教学比较法进行教学时,应开展思路,充分结合其他教学方法,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来达到支撑地理比较法的目的,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组成几个小团队,来提高课堂上地理比较法的教学效率,利用团队的力量使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和借鉴,加深对比和参照,使学生更加清晰地理解课本的知识点和异同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结语
高中地理教学中引入地理比较法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与效率。这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高中生的思维特征,对比两个相似事物的异同点,加深学生理解与记忆,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质量。高中地理教师应该充分理解这种新型教学方法,合理使用此教学方法,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张薇.浅谈初中地理教学中对话教学法的运用[J].教育现代化,2016(39):11.
[2]刘文彪.中学地理微课的优化设计[J].课程教学研究,2017(01):23-24.
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技巧;分析研究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从教学效率上做文章,掌握教学中的技巧方法,花费更少的时间、精力获得更大的成效,本文主要针对这一方面进行简要分析。
一、教师要善于指导学生前延学习环节
地理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堂环节,还要向课前充分延伸,这一点已经得到了广大教师的一致公认。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必须要将课前自主学习和课堂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笔者在教学工作中注意引导学生在课前进行充分的预习,自主搜集一些学习资料,增加对学习内容的了解,为接下来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在《城乡规划》教学之前,笔者要求学生认真查找资料,针对城乡规划编制的意义、规划编制的原则、规划的主要内容以及对城市发展发挥的重要作用等方面,仔细搜集资料,弥补自己因为对这一方面不熟悉所产生的知识空白。有了这样的课前预习作为基础,在课堂学习环节学生就能够学得更加轻松自如,对学习理解的效果也得到了加强。
二、教师要善于发挥教学媒体辅助作用
教学媒体的作用重在体现信息补充、演示改进、情境营造等方面,其中补充更多的教学信息,让地理教学内容变得深入浅出,这是地理教学中教学媒体作用发挥的主要着力点。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设计环节,就要充分体现教学媒体的辅助作用,将教学媒体的运用与其他环节的设计同步进行。例如在《地球的结构》教学中,如何帮助学生直观的了解地球的结构,仅仅依靠教师的讲解显然达不到生动的效果。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课件演示的方式,通过动画模拟让学生对地球的不同部分、圈层结构有了更加直观详细的了解。从这样的教学演示中,学生得到了更加形象的知识,学习理解的难度也会显著下降,同时让地理教学课堂充满了生机与活力。笔者在教学中注重发挥这些教学媒体的作用,对打造生动高效的地理课堂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这一方面,其他教师也应当努力运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其辅助功能。
三、教师要善于改进提升课堂教学环节
地理课堂如果局限于单纯的教师讲解和学生听讲这样的模式,对教学效率的提高会产生制约作用。高中生在地理学习中有着自己的需求和想法,他们不再满足于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要求积极的参与探究,特别是在互动的过程中进行表达,这些是非常重要的内容。笔者在教学中对课堂教学进行了改革,除了按照小组合作模式进行探究之外,还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一个个专题研究的任务,群策群力、交流讨论,集中大家的智慧来加深理解,也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例如在《全球定位系统及其运用》教学中,笔者分别设置了全球定位系统的原理、全球定位系统在军事和民用领域的价值,以及未来发展前景等三个专题,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大家结合自己的理解,对全球定位系统的作用、价值、意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表达出了自己的观点。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拨,和学生共同分析出最佳的答案,这样的教学模式既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同时也活跃了教学氛围,加深了理解效果。
四、教师要善于联系实际加深学习理解
地理学科所教学的知识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非常紧密,在实际教学中要善于联系生活因素进行教学引导,这样既能够帮助学生深刻理解教材内容,同时也提高了能力素养。例如在《城市化^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准确把握“城市化过程中过度扩张表现在哪些方面”这一问题,笔者结合所在城市实际,对二十年前、十年前和现在通过对比数据,让学生对城市范围扩张有了更加直观的影响。与此相对应的是人口数量带来的变化,结合教学内容联系生活实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相关内容。例如在解决城市过度扩张带来的一些弊端方面,笔者要求学生结合本地城市的发展提出一些建议,如设置卫星城镇、大力发展公共交通、推动城中村改造、进行排污控制等等,紧密联系生活实际进行一些情景化问题的分析研究,让学生在分析探讨的过程中有效掌握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五、教师要善于发挥课外实践活动作用
地理学科教学要体现课内外结合,必须要重视课外实践活动的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师生通过互动研究解决了许多知识点问题,为了巩固学生能力培养效果,教师还可以在课外组织一系列的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既提高了学生地理综合素养,也增强了学生能力素质。例如在《大气污染及其防治》教学之后,笔者要求学生针对本地区大气污染现状分析其原因,提出一些解决的措施建议。这样的专题活动在课外由学生分组进行,通过走访、搜集资料、上网查询等方式分工协作,形成每一个调研小组的调研成果,然后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评选出最佳的调研成果,让学生对如何预防大气污染等方面有了更加真切深刻的感知,而且有效的提高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分析研究能力。
综上所述,提高地理教学成效,技巧是关键因素,广大教师要善于从地理教学的经验成果中汲取能够为己所用的内容,开展消化性吸收以达到提升地理教学效率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宋占飞.新媒体在地理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6(25)
[2]邢春雷.高中自然地理重难点剖析――以人教版教材为例[J].绿色科技,2016(17)
篇7
关键字:高中地理;教学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传统高中地理教学收到极大的挑战,但传统应试教育在我国基础教育中根深蒂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当今的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传统的地理应试教育主要偏重于对地理知识的传授,忽略了在创新意识和个性健康方面的发展,特别是在能力运用和生产实践方面关注不足。这显然不利于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一、彻底突破填鸭式的教学方法
所谓填鸭式的教学方法就是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用填鸭式满堂灌的方法,把学生变成了机械式的被动接受者。此种教学误区,容易促使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学习缺乏兴趣,听课不积极投入,把课业当成负担,每做地理练习就心烦。
1.突破这种教学误区应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科学知识的主动性为主要方向。教学的实质应是在教师的点拨下,启发学生合理地从多角度展开思维,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引导学生把知识向能力方面迁移和能力向应用方面迁移。因此,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必须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看、去说、去做、去想。给学生以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教师只发挥点拨作用。把传授变为导学,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极大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2.同时构建地理师生互动的地理课堂也至关重要,课堂是师生之间动态交往的场所,是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教育实践基地,也是充满生活气息和生命活力的人生舞台。构建一个师生互动、快乐和谐的课堂,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对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要求。
同时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特征,地理教育内容的广阔性,地理环境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也为地理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互动提供了天然的优势。师生的互动不仅一要有良好的课堂氛围。例如在课堂上,偶尔引用一两旬歌曲,既可以调节课堂气氛,又促进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还实现了师生互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激活了课堂教学。二要有良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有时是决定学生对课程感兴趣的至关重要的因素,如果学生讨厌老师,连带反应就是老师教的课程也不喜欢。反之如果学生喜欢老师,那么老师教的课程也自然喜欢。所以搞好师生关系也是课堂教学的关键。
二、在地理教学中渗透德育的教学势在必行
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是我们根本的教学目标,在地理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帮助学生形成正确价值取向,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的重要途径。地理教育的价值目标,最重要的有二:其一是要让学生拥有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其二是要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其积极参与协调人类与环境关系的活动。
如果说前者重点在于知识和技能传授的话,那么后者的关键就在于观念的形成了,因此在地理学科中的德育渗透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实现地理教育价值目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把目光的焦点集中在如何让学生理解并掌握那些抽象的地理原理上。容易忽略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渗透有关情感、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地理课程强调的是人地关系,通过学习地理形成正确的天地观念,认识自然环境的美、了解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与相互影响,关注未来的生活和环境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在全球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国民对社会发展的认识、对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关系的理解是自身发展、服务社会的最基本知识素质,也是最重要的国民素质之一。 地理课程帮助学生形成环境、资源的保护和法制意识,“逐步养成关心和爱护环境的行为习惯”。环保教育以课堂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来开展。课堂中,在学习了有关环境方面的知识之后,使学生掌握正确的环境价值观,树立起环境保护意识。课外实践中,可以引导学生到社会中去做调查分析,直观地认识环境问题,并思考应如何来解决问题,提高自己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培养保护环境、防治污染、节约用水等良好的环境观念和自觉自律的行为规范。把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掌握的基本规律,同生产、生活实际相结合,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和思想方法,是智能培养的需要,也是地理学科渗透德育的重要途径。
三、理论联系实际的地理教学
理论联系实际,知识来源于生活,知识作用于生活,这是不变的真理。高中地理的教学也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即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相结合。传统的地理教学就是课堂教学,偏重于理论。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严重脱节,容易产生厌学的情绪。因此必须将学生的学术课程学习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有机结合起来,将知识技能学习与个性发展融合起来。新的教学模式则应强调地理学科的实践,变闭合式课堂教学为开放式课堂教学。例如:组织学生依据所学的地理知识。观察当地的自然与人文地理现象的变化及特征;开展地理要素单向调查;启发学生写地理调查报告和小论文;指导学生收集与地理教学内容相关的资料和新闻等。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注重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过程;组织学生到校外去参观访问等。这些措施的实施有利于拓宽学生的地理知识技能实用性的范围,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现如今虽然大力倡导新课程的改革,但是新课程的改革还处于不成熟的探索阶段,要正确、深刻地认识与理解现代地理教育的特征,突破旧的思维方式,逐步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完善和提高自身知识能力的结构水平。在综合化的思想指导下,有条不紊地进行学科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必将对高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和学生素质的全面培养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吴传武《新课改下高中地理教学的几点反思》
[2]丁利《高中地理教学中德育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篇8
关键词: 教育价值 教学危机 表现性评价
高中地理新课程理念: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提倡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地理课程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运用科学探究方法和地理科学理论分析及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步入社会做好准备。从2005年的全面推进、2006年的反思调整、2007年的深化和完善,高中地理新课程改革已经10个年头,笔者在2002年9月参加工作,非常幸运地在刚参加工作伊始就接触新课程的先进教育理念。
笔者13年来经历了由渴望――彷徨――困惑――顿悟等一系列的心理过程,其间与传统的教学活动相比取得一些教育教学成果,尤其是在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培养方面取得明显的成绩。但冷静下来认真思考,发现并不能对新课程不假思索地无条件接受,13年的一线教学实践中发现一些潜在的“危机”。13年来笔者根据在一线教学的亲身经历和观察身边教师的教学行为;参加省、市、区各级培训和教研活动,以及在学生中的调查研究,对在教学方法、教学对象、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研究。
一、正视地理教学危机
(一)危机一: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忽视其他教学模式。
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提倡探究性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意图通过探究式教学“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意识”,因而探究式教学成为当前课堂教学的一个亮点。但是,有的教师片面追求探究式教学,既不管教学内容是否适合探究,又不管学生认知水平能否适用于探究,似乎一提到教学就是探究式教学,其他教学方式都过时,都不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要求,都应当摒弃。课堂表面看起来热闹,课堂实施的教学目标未能实现,“无事就探究”的现象不能轻视。另外,新课程地理教材提倡探究式学习,以学生为主体,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学生很活跃,但由于活动过多,一节课很难讲完,出现地理教学任务重、课时不足的现象。
(二)危机二:过于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
《新课标》提倡地理教学需提高学生的地理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有的教师理解片面,为了追求师生互动,一改过去讲述式的“满堂灌”为提问式的“满堂问”;把目标分解为一系列问题,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问到底,学生疲于应付。提出的问题往往因为没有严密的逻辑体系而显得繁而无序,琐而无纲,造成重点不突出,针对性不强,主次不分,学生心中的疑惑仍然在提问中延续。提问对象存在盲目性,随机叫学生学号、随便提问或者让后排的学生和靠近讲台的学生回答。整节课有时就围绕一个问题在重复讨论,既耽误时间又没有教学目标。
(三)危机三:过于依赖媒体教学,忽视传统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途径,是教学发展的时代要求。它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动静皆宜、交互性强和丰富的表现力等优势,将课堂教学引入全新的境界,从而增强教学效果。但是有的教学不能无视教学内容的需要,过于依赖多媒体,盲目地使用多媒体,造成多媒体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问题:首先,在一定程度上忽略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成为一种简单的传声筒,变相的发言人。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学生的认知能力。另外,有些课件使用大量的三维动画,复杂的图案背景,再加上一些不协调的音乐,使学生将注意力过多地放在课件的变化上,忽略对知识的掌握,喧宾夺主,冲淡主题,使学生成了多媒体的观众。
(四)危机四:无效或低效的评价体系,挫伤学生积极性。
《新课标》要求全面评价学生,比如评价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要从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评价,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重视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等。某些教师在朝着这方面努力,改进评价的内容、方式和方法。但是,从总体上看,还存在不少问题。只重视知识学习的评价,不重视情感能力和态度价值观的评价。从某些教师命制的试题可以看出,考查知识掌握情况的题目仍然占据试卷的绝大部分版面,更有不少题目是考查知识内容的细枝末节,而不是核心概念和原理。《新课标》提出的建立学习档案袋的要求难以落实。只是由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未能把学生当做评价的主体,引导学生自评和互评。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对学生进行激励性评价,但泛泛的廉价的表扬过多,不能实事求是地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既没有发挥激励的作用,又不能帮助学生改进学习。
二、寻求走出地理教学危机的办法
(一)掌握探究问题的“量”和“度”。
《新课标》明确提出“采取多种方法,使学生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和独特性得到发展”,并非以一种方法否定其他方法。传统教学法,如讲授法、启发法、分层教学法等不能摒弃,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法,要灵活与综合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和策略课堂开展评价也要重质量。
教材中的全部探究活动并不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如何取舍,关键看《新课标》。凡是《新课标》中具体内容标准列入的探究活动,都是要求所有学生必做的。《新课标》在“活动建议”中列出的活动,建议学生做的,能做的尽量做,没有条件的可以不做,也可以用其他活动代替。
例如,必修1《自然界的水循环》教材中,关于水循环的环节是考点要求掌握的内容,教材中是直接给图,让学生读图掌握,但笔者认为,学生的认知水平已经初步了解水循环的概念,环节中蒸发、降水、地表径流三个环节基本掌握,让学生通过长江水的补给方式联系原有的知识进行探究,自己动手作图,就能掌握水汽输送、下渗、地下径流三个环节,而且一旦掌握就不会出错,在探究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每个环节的影响因素,学生也可以理解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塑造地表形态,与此同时可以很好地为下一章中河流地貌的发育做好铺垫。这样一个探究活动可以串联起多个知识点,可以起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的作用。
(二)教师主导在课前,学生主体在课堂。
《新课标》在肯定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并没有否定教师的主导地位。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是教书育人的“主导”,学生是发展的“主体”。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提升和教学策略的创新,为学生发展提供条件和空间。教师应在认真分析教材内容、研究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正确地阐述探究过程中的重点、难点是完全必要的。笔者多年来一直在研究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如何既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2]。
建议以“导学案”为抓手,教师提前一天发放导学案,指导学生明确考点、学习目标及学习重难点,明确学习内容,增强预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根据学习目标、要求、重难点,在课本上做一定的标记,理解掌握所学内容,要求学生记下自己预习时没有弄懂的问题。上课前,教师要将学生的学案收上来,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批阅,了解学生的问题,从而把握学生的困难与疑惑。通过批阅,一方面,可以督促学生的预习,掌握学生的预习情况。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了解学情。教师可根据批阅讲学稿,了解各班不同学情,确定学习的起点,及时进行二次备课,调整教学方案和教学设计,实现有效的课堂教学。
以上是2014年度调查本地区地理教师一天工作时间安排,不难发现教师在课前准备和批改作业上的时间占79%,上课的时间只占一天工作时间的14.5%。教师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课堂可以更自主地师生合作,长期坚持,对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现问题的能力及创新能力有极大的好处。
(三)合理开发媒体资源,有机整合其他资源。
利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提高学生的求异、洞察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地理直观教学多优于一般的讲解,利用生动、形象的电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产生新奇感,集中注意力,而且形象的电化教育创设了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实际出发,重视多媒体的配合使用,以提高教学效率,这一点应给予充分肯定。
要使用多媒体教学,必须在先进的教学理论指导下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首先,课件制作不仅要有好的内容,还要使人赏心悦目,只有把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才是成功的课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注意学生的听课情况,面带微笑,经常注视学生,用心和学生交流,不操作机器时,走到屏幕前或走到学生中,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只有这样才能使各种教学手段起到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在实际课堂使用中,要控制时间,不能让多媒体占用课堂教学时间的1/3,不能忽视基本教学技能,比如板书、黑板画图。
(四)制定合理评价标准,进行表现性评价。
针对传统教学评价的弊端,提出表现性评价作为质性评价的一种具体方式,它将学习与活动结合起来,依据学生在实际解决问题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对学生的学习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不仅能评价认知领域的内容,而且能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探究能力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进行评价。
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在于清楚界定学生活动表现的评价标准。在制定评价标准时,首先对要评价的活动表现,教师先实际操作,记录和研究自己的活动表现及任何可能的表现成果,列出这些活动表现的重要方面,作业指导和评价学生活动表现的标准。其次,按活动表现出现的顺序列出评价的标准,以便观察和判断,活动表现评价标准的数量不宜太多,一般限制在5项至15项之间,尽可能用可观察、可测量和可量化的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字眼。
有了评价标准之后,需要恰当的评价工具。目前,在中小学表现性评价操作过程中,使用的一般工具是评价表,常见的有核查表和等级量表。来自不同评价主体的评价可设计在一张评价表上,也可用不同的表格区分开来。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进行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综合评价的有效途径,某些老师在这方面做了可贵的探索。下面是笔者学习设计的一则表现性评价案例。
问题情境:演讲――我的故乡。
活动目标: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内容,不同地区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区域发展的差异。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结合所学知识,从自然和人文两个方面介绍自己的故乡,请同学上台演讲。(背景,由于工业化城市化的发展,外来人员较多,每个班级都有部分学生来自其他的地区)
总之,表现性评价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法,根本目的是促进发展,使用激励性的语言表达,营造有利于沟通和发展的心理氛围,调动每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其在原有水平上进一步发展。能够坚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评价,衡量学生持续性的学习效果,整理成成长记录带,以便真实、具体地反映学生在高中三年的学习状况。
参考文献:
[1]课程教材研究所地理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07).
[2]方国才.新课程怎样教得精彩.100个优秀教师教学心得[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3]赵占良.高中地理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和对策[J].中学地理教学,2007(11).
篇9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堂优化;素质
1.教育观念的优化
从“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来作为一个人博学多才的重要标志的古代,我们不难看出地理知识的重要性。但一段时间以来,由于高考“指挥棒”对中学地理教学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严重影响了地理教学的积极性,忽视了提高学生和教师地理素质要求!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和各种高考改革新方案的出台,高中地理学科已成为学生的一门必要素质要求的必修课。所以优化教育观念是高中实施地理素质教育的关键,地理教师既需要现代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作指导,又必须紧密结合教学实际,明确地理学科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真正以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和综合能力为出发点,抓住机遇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积极开展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同时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加强研究,苦练内功,用好、用活课堂时间,面向全体学生,使在高中课堂教学中,全面实施地理素质教育得到优化,提高全体学生的地理素质。
2.教学目标的设计优化
教学目标是指通过教学活动对学生身心发展变化的期望。高中地理教学目标则是指通过高中地理教学活动而对学生地理知识、技能、方法和地理观念的发展的期望,是地理课堂教学的主攻方向,也是地理课堂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地理教师一定要在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地理课程标准、地理教科书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优化地理教学目标。教师不仅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各校的实际制定出明确的、科学的教学目标,将章节目标细化为课时目标,并要落实完成教学目标的对策和措施,从而使教学目标的实施具有可操作性。
高中地理教学要坚持“全面和谐发展”的方向。因此,地理教学目标体系既要包括认知领域和技能、能力领域,又要包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领域,还要基于学生的整体水平,又要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难度适中的教学目标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的认知内驱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而产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实现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协调,提高学习效果。如果教学目标太容易,就激发不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起不到激励作用;如果教学目标太难,往往又会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地理教学目标要难度适中,使学生“跳一跳,摘到桃子”。 教学目标要发挥作用,就必须是可观测的。如果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是含糊的、笼统的,那就难以观测。因此,在进行地理教学目标设计时要尽量避免使用含糊笼统的行为动词,克服地理教学目标在陈述时模棱两可的现象,而应使用意义比较单一的行为动词,如“说出”“列举”、“区分”、“解释”、“使用”、“分析”、“归纳”、“设计”、“计算”、“绘制”等,力求目标的陈述明确具体,可以观察、测量和操作三、教学内容的优化
地理学科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教师的任务是选取重要的,与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传授过程中教会学生学习地理的正确的、基本的方法,便于学生以后进入社会在工作、生活时根据自己的需要去学习有关的地理知识。因此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选择现代公民所必需的地理教学内容。所以教师要本着减轻学生学习负担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抓好关键知识点的联系,构建地理知识网络结构,使学生从整体上理性地驾驭地理知识。地理教学内容的安排要符合学生认知地理规律的顺序性和地理知识的系统性。教师要具备现代教材观、教学观,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调动自己的知识积累,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站在科学方法论和美学高度研究教材,把握教材,活化教材,促进教学内容现代化。
3.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
地理课堂教学的优化包括课堂教学结构的优化、教学方法的优化和教学手段的优化等。
篇10
学地理教学中的作用中学生是国家未来的决策者和建设者,当今时代背景要求学生具有实践能力和开拓创新能力,他们具有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对国家将来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野外地理实践活动应用于中学地理教学中,是培养中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手段。地理的实践性特点必然要求把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决定开展野外实践活动的必要性。它需要每个学生主动自觉地参与其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操作”、“实践”、“调查”等活动,既要自己动脑筋去想,还要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手去操作,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感受。
二、提高开展野外实践教学是意识
作为实践性非常强的地理学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摆脱传统的教师思维,破除教师简单的在课堂对学生进行灌输的思维模式,积极探索适合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思维,积极参与到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改革中去,充分研究和探讨野外活动教学方式对高中地理学科的促进作用,不断完善这一教学模式的实践形式。这就需要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提高自身实践能力,如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地理考察和野外观测能力,地理环境分析与预测能力,以及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自身地理知识的能力等。
三、选取恰当的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的选择是进行野外实践教学的重点。这就要求高中地理教师首先要对教学内容进行详细分类,选取适合开展实践教学的内容进行教学,并且通过野外实践教学活动能够完成教学目标,并且提升学生实践技能,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实现学生在价值观和对地理学科情感态度上的提高。野外实践教学是开放性的教学,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案的同时,还要做好安全预案,保证学生在安全的前提下进行地理知识的实践和学习。
四、选取恰当的教学时间
教学时间的选择对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教师在什么时间进行野外实践教学,就需要教师根据高中地理知识的内容进行选择,结合教学内容分析,进行恰当的教学活动设计,同时还要结合学生的地理知识及相关知识的储备能力,尽可能将教学效果提高到最大程度,让学生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获得更多的地理知识。同时,教师在进行野外教学实践的设计时,要考虑到时间和时空对于课程设计的限制,因此,应尽可能选择占地和占时较少,并且具有可操作性的活动进行安排。五、制定并遵守活动程序
1.充分准备。
教师在准备进行野外实践教学之前,要严格按照课程安排,选取适当的教学内容,尽可能多的搜集相关资料,充分准备与课程内容有关的图片、文字以及遥感方面的相关资料,并对课程内容和相关资料做好分析检验。然后教师要将准备进行的野外实践教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结束后的成果总结分析汇报进行具体安排,让学生做到心中有数。另外,对学生也要进行适当分组,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实践内容。
2.具体实践。在进行野外实
践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认真指导,对于学生的问题进行认真的讨论和解答,引导学生按照课前准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进行认真的学习和讨论,对于学生需要的实验器材和实验工具等要求,教师要进行恰当的安排,引导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认真完成预期的实践活动。
3.课后总结。在课外实践教
学结束之后,教师要及时引导和督促学生完成对野外实践教学的笔记整理和补记工作,并指导学生完成野外实践教学的课后总结工作。对于学生完成的课后总结和汇总,教师要认真分析和批改,总结活动的成功之处,分析活动的欠缺之处,为相关课程的开展积累经验。对于学生做的好的地方及时进行鼓励和表扬,调动学生学习地理学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五、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