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范文

时间:2023-04-10 18:10: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小企业经营管理

篇1

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是当前中小企业改革发展的重点,新时期的模式创新要融入新思维、新技术的元素。当前,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集权式管理模式,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发展。本文针对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就深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1.集权式管理模式弊端明显,影响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

在经济不确性因素增强,下行压力加剧的环境下,中小企业遭遇发展困境。优化和调整经营管理模式,是中小企业改革创新重点。但是,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以家族式集权管理模式为主,企业经营权与所有权高度统一。随着企业不断壮大,这种管理模式的弊端日益明显,成为阻碍企业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如,企业管理者“重短期效益”,缺乏战略性规划和系统性思维,企业法人治理不健全、决策机制滞后,管理能力欠缺。仅仅依靠家族式的集权管理,显然难以满足企业再发展的需求。因此,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关键在于摒弃传统“小家子”的管理理念。

2.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企业持续发展动力不足

中小企业融资方式单一,主要以银行贷款为主。有关统计资料显示,我国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融资的比例高达99%。金融机构一般以提供短期贷款为主,主要用于维持生产,无法用于企业长远发展。加之中小企业规模小、信誉度低,银行贷款手续复杂,且资金需求量小,频次高。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现象突出。技术市场前景较好,产品优势明显的高科技、互联网中小企业,由于缺乏良好的融资模式设计,往往错失了市场机会。融资难实际上反映了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的滞后性。因此,应积极推进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实现融资方式多渠道、多元化,确保企业发展的资金需要。

3.组织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脱节

中小企业是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战略性发展是中小企业适应复杂市场环境的必然要求,组织结构是保障战略性目标实现的有效措施。然而,中小企业为了节省经营管理成本,依靠个别“能人”身兼数职,代替相关职能部门的设置。尤其是民营企业的老板往往事必躬亲,不善于授权,直接指挥职能部门。在日常经营管理中个性强势,导致部门职能发挥不充分,组织结构服务于老板意志,组织结构与企业战略发展目标脱节。

三、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创新发展的策略

1.推进企业经营管理建设,建立健全经营管理机制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应切实做好:(1)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体系,适应企业发展的现实需求。在新形势下,企业要特别重视新业务管控模式的设计,要针对外部环境和行业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优化与调整,强化经营管理契合企业发展的需求;(2)建立健全企业经营管理制度,依托完善的管理制度,扎实推进企业经营管理模式的创新发展;(3)深化经营管理效益,应强化组织机构的主导作用,通过组织变革、职能优化、流程再造,体现组织变革在经营管理模式创新中的支撑作用。

2.拓宽中小企业投融资方式,夯实企业经营发展基础

无论是内部发展基础,还是外部复杂的发展环境,都强调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管理的必要性。首先,中小企业应立足自身实际情况,对企业的长期发展进行战略性的整体规划,进而制定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融资结构,确保融资管理效力落到实处;其次,立足于企业战略性发展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投资方案,确保企业在发展中始终与战略性目标一致;再次,进一步优化企业资金分配,在降低财务风险的同时,力争最大程度的创造价值,为企业经营发展夯实基础。

3.优化中小企业组织结构,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首先,为更好地激励和释放员工潜能,应探索建立员工激励机制,激活员工价值创造和绩效提升。当前,应把建设企业与员工紧密结合的“命运共同体”作为组织优化的重点,夯实企业与员工互利共赢的基础,着重培育企业可持续发展与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长远目标,最终依靠物质驱动和文化力量共同促进企业长足发展;其次,强化企业各部门之间的协同,构建复合型管理团队,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效能;再次,为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针对当前经济环境的变化,中小企业应重塑组织结构,建立适应环境变化的柔性新型组织结构,实施扁平化管理,并把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应用到组织管理中,提高组织管理效率,盘活企业经营管理存量,提升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篇2

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水平也处于较低的水平,许多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企业资金的管理水平较低,大量的资金闲置使得企业的发展空间得不到提高,另一方面,企业的财务部门管理机制不完善,使得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着较大的漏洞。

二、提高中小企业经济管理及市场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1.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降低投资风险

中小企业在其发展中,往往面临着许多问题,融资困难,资金不足等问题时有发生,这就需要企业在进行投资的时候要面向市场,对市场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对每一笔投资进行风险评估,制定合理的投资计划,合理利用资金,降低企业投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还应当加大创新力度,用技术和创新引导企业的发展和转型;与此同时,加强对于创新性和技术性人才的引进,为企业的发展储备相应的专业人才。对于投资而言,应当坚持分散投资和辅助投资等方式综合使用,从而减少企业投资的风险性。

2.树立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

由于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其管理理念也受到了较大的限制,而中小企业要想在市场经济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下得到长足发展,其管理者就必须摒弃陈旧的经济管理观念,树立先进的经济管理观念,对当前市场情况和自身发展状况进行充分的了解,从而根据自身状况制定出适应自身发展需要以及市场需求的新的经济管理观念。与此同时,中小企业还应该借鉴一些定位类似,同行业中成功企业的经济管理观念,并根据自身条件进行改造,找到适应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的发展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和自身发展需求,使我国中小企业得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3.建立健全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机制

在企业的经济管理中,财务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经济管理水平的发展,因而财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能够为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的提高提供相应的保证。然而,我国中小企业中,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其内部管理机制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这就使得我国中小企业的经济管理水平大打折扣,因而,必须完善我国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这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当面,加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透明度,这就需要我国中小企业的管理者对于我国相应的法律法规有充分的了解,再符合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与此同时,还应注重财务管理中的自我监督机构,从而为财务管理的安全和科学性提供保证以及支持;另一方面,还应对财务部门的各个岗位进行明确的分工管理,保证各司其职,使得财务管理的实施更加科学合理,对于财务人员应当加强监督,加强任职的资格审查。最后,中小企业应当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并保证审计与财务系统的分离,是其保有一定的独立性,从而更好地对企业进行监督管理。

4.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加强中小企业的融资能力,增加其融资渠道不仅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的努力,还应政府部门的扶持,政府应当为中小企业制定相应的融资优惠政策,为其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建立相应的社会服务体系,成立相应的资金等。这些政策的实施,保证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才能促进中小企业的良性可持续发展。

三、结语

篇3

关键词:中小企业;经营;财务管理;体系;问题;风险意识

由于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利润最大化与股东最大化弊端,并且随着社会经济的复杂化发展,使得企业可持续发展竞争力处于薄弱的地位,所以,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适应企业周围环境的发展,企业只有保证“心脏和血管”的健康,才能保证企业“血液流动”也就是企业财务管理的健康。由于企业经济的发展,中小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由于受规模范围及经营方式的影响,只有对企业财务管理不断的创新及优化的同时提高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才能为财务管理经营活动奠定坚实的财务理论基础。

一、小企业财务管理新体系

对于财务标准和规范而言,通过人工去控制,往往是很难能达到一个理想的效果。会计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种,如果靠人工,在账务处理过程中,不自觉会受习惯影响,导致走偏。所以“中小企业”公司,如果能通过财务系统进行账务处理,科目体系依附于系统,而非个人,则更能进行有效的控制。“企业的供血链”---FI•AF财务管控体系:FI•AF财务管控体系是由达标管理咨询公司,专门针对中小微民营企业开发设计的一套财务管控体系。该体系主要是帮助中小民营企业经营者,建立科学、专业、系统、规范财务管控体系,解决因经营者无财务管理理念,无法根据系统财务数据,实现企业科学经营决策及企业理财,导致企业财务失控,最终企业经营失败。

二、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发展背景

中小企业作为当代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稳定发展。但由于规模较小资金投入[1]较小的原因使得中小企业在财务管理方面仍然存在弊端,导致中小企业的自身发展与市场经济协调不适应的情况,导致企业财务管理面临巨大的挑战。

三、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原则

(一)货币时间价值原则

决定货币时间长短及收益率高低决定了货币的价值。期限越长,利率越高。财务管理中必须充分考虑货币时间价值的同时遵循货币时间价值原则,充分合理地运用资金。

(二)风险、报酬平衡原则

股东最终的目标管理化是平衡风险及盈利的关系。对于一些风险越大的投资项目,最终它所期望的利润相应也会越高。

(三)合理配比原则

追寻资金与负债的对等平衡关系,短期资金对短期负债,长期负债对长期资金的原则进行财务管理实务的借款筹集[3],如果过多的长期资金去融通流动资产的需求,会给企业的利润带来减少的影响。如果固定资产用短期资金来融通,则会导致资金的短缺。

四、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核心

企业的财务管理活动离不开企业经济的长期发展,财务管理指以实际的企业价值对企业生产经营方式综合性的决策及控制的管理活动。

(一)首先是对财务报告有效的解读

财务报告指用财务专业术语对财务过程进行分析,最终对企业利润起着管理与控制的过程。财务报告最终影响着企业目标的实践及战略性企业管理能力的执行。

(二)加强成本控制[3]及管理的过程,完善预算管理手段

全面完善预算管理系统[4],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控制企业风险,协调企业经济管理活动,为预算的执行结果及绩效评估提供了量化依据及理论依据。

(三)突破内控局限

建立良好内控制度以便有效防范风险,只要企业发展就会存在风险,内部控制是通过一切规范的流程、制度和程序,把人制转为法制的一种管理概念,其主要目地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经营目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合规性。作为企业的决策者,内部控制手段尤其重要。

(四)依据实际企业情况对企业进行

正确的投资决策,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是企业资金的增长及利润最大化原则[5]。固定资产增加必定会引来企业的扩张。企业的投资决策关乎全局战略性管理目标的实施。总之,好的企业财务管理必须加强企业的成本、内部控制及投资方面的管理,逐步完善财务管理体系,促进企业长期稳定的发展,而这则需要一个优秀的决策者,对企业的日常进行正确的管理及决策,才能让企业获得更大的利润及促进企业的长期发展。

五、中小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

企业管理目标各个企业都有所不同,伴随着经济社会的到来,企业所面临的问题越来越复杂,面临的挑战局势也越来越严峻,为了保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力,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必须适应社会环境的发展,知识经济社会,企业的管理目标必须具有创新性。

(一)企业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

财务目标必须考虑所有者资本增值最大化、债务人偿债能力最大化、政府社会经济贡献最大化的企业需求。加强企业税后利润分配管理。

(二)企业财务责任社会化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既要考虑企业资本投入的财务需求,又必须兼顾企业社会化责任的需求,并且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

(三)财务流程规范透明化

在当代社会中,许多人都会利用财务不透明而暗自操作,严重影响财务最终的审计工作。

六、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筹资困难[7],资金严重不足

筹资不畅限制了企业发展,同时迫使企业的资金规模受到限制。由于我国没有面向中小企业的优惠政策,使得中小企业以贷款形式获得融资,因为融资成本过高,渠道不易,最终迫使中小企业出现资金问题,而且受资金来源的局限性影响难以扩张范围。

(二)没有完善的财务管理目标

且最求利润最大化成为企业的原动力,由于中小企业受规模的局限,资金不足,而且还要面临还债的成本风险[8],迫使企业活动注重短期资金行为,为了尽快资金回笼同时追求利润最大化已成为小企业发展的唯一途径。而且企业决策者只追求利润,而忽略了企业的长期规划。

(三)财务控制监管力度差

中小企业管理人员综合素质理论知识意识薄弱,现金管理不严现象缺失严重,造成闲置资金不足。1.企业经营活动中偏重于用现金交易,造成资金的闲置和利息收入及投资收入方面的损失。2.应收账款周转缓慢[9],加大坏账呆账的风险。加强对存货的控制,造成资金周转缓慢。中小企业的竞争激烈,大多企业为了争取客户,采用赊账方式,加大了坏账呆账风险率。

(四)企业管理活动受限于传统模式的经营

造成企业管理权利集中影响财务管理的最终效绩。许多中小企业管理者在管理机构设置上层次不清,责权个人制不明确造成财务管理混乱,而且财务管理人员使用老套的管理模式,缺乏管理的创新技能。

七、小企业财务管理制度

(一)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采用集权制财务管理体制的企业一般为总公司和下属的子公司,由于联系紧密对于一些突发的情况反映迅速,一般来说,对于所发生的事情总部及时的进行决策,对子公司进行支持和分配管理。有利于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配置。但相应的也会有弊端,当集权过度的时候子公司会缺乏主动性,慢慢的企业就会失去活力,进而失去市场的弹性,从而失去市场机遇。

(二)分权型财务管理体制

分权型很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总公司的自。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负责人员对经营成果进行控制。所以对本单位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决策措施,进而因地制宜的安排好各项业务。同时,分权型机制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9],财务人员的工作专业水平也相应能够提高。可是,如果企业长期采用这种分权型管理体制,很可能导致大家各自为政,背离最初的总目标。

(三)集权与分权相结合型财务管理体制

在制度上,企业总部制定统一内部管理制度,明确财务权限及收益分配方法,重大决策集中于企业,而各所属单位遵照执行,依据自身的特点加以补充,在管理上,利用企业的各项优势及实际情况,对部分权限集中管理。在经营上,充分调动各单位的积极性,建立正确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确保财务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

八、如何做好小企业财务管理

(一)要深刻理解老板的运营理念及

公司发展思路,具有抵御财务风险的专业财务管理能力。加强预算管控能力及固定资产的控制管理,强化财务管理机制,突破融资的瓶颈,打开融资市场,加大中小企业融资力度[10],制定切实可行融资市场方案,主动赢得融资市场。

(二)要开始探索多公司的资金以及

预算管理同时加强投资管理,强化资金预算及投资可行性。且投资管理必须以市场调研为基础。提高资金和预算管理风险意识,企业的发展离不开财务管理活动,建立准确的财务管理系统,为企业决策者奠定了坚持的财务理论基础,同时为财务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数据理论依据[11]。

九、结束语

由于中小企业内部与外部环境的影响,面临着很多的资金问题,从而导致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及最终利润最大化的实现。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建立正确完善的财务管理系统,同时重视资金的管理及流动情况,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实现企业目标利润最大化。由于企业面临着严峻的市场经济局势,企业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尤其是中小企业,因为受规模范围及经营方式的影响,适应市场的能力日益加强,随着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财务管理不断的创新,企业财务管理风险意识不断加强,为财务管理经营活动奠定了坚实的财务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林梅娜.浅谈中小企业经营中的财务管理实务[J].经营管理者,2015(18).

[2]贾晖.浅谈如何提高中小企业财务管理水平[J].商场现代化,2016(16).

[3]冯娟.浅谈中小企业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市场周刊,2015(10).

[4]赵宗广.浅谈财务会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财经界,2014(14).

[5]董宏伟.浅谈中小企业的财务管理问题[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3(6).

[6]刘文开.试论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创新的对策[J].商业会计,2014(2):41-43.

[7]吴杨.浅谈财务管理在提高企业投资效益中的作用[J].中国市场,2013(41).

[8]金影.浅谈中小企业会计与税收的差异[J].经济视野,2012(9).

篇4

摘要: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在1990年代由美国学者提出,并被学界和企业界所推崇。核心竞争力理论具有价值优越性、资源集合性、能力整体性、异质性和动态性等特征。长期以来核心竞争力理论均被使用在大型企业的资源整合和长期竞争优势的构建。本文认为构建核心竞争力同样对我国中小企业具有紧迫性,并带来了中小企业经营理念的变化。

关键词:核心竞争力;中小企业;经营理念;转变

随着我国中小企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缓解就业压力、技术持续创新和活跃市场方面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中小企业的成长战略问题也成为理论界和实业界共同关注的课题。我国中小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一个突出的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能力薄弱,抗击市场系统风险的能力低下。从2008年以来的金融危机也曾给我国中小企业的生产经营造成严重影响。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中小企业只有培育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并不断提升,才能走上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生存、壮大和发展。

一、关于核心竞争力的内涵的研究

(一)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核心竞争力又称之为核心能力(Core Competence),它是企业竞争力的基础和获得竞争优势的根源。对于具体企业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等量齐观的。1990年,帕拉哈拉德(G.K.Prahalad)和哈默尔(Gary 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了《公司的核心竞争力》(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一文,明确指出:核心竞争力是组织对企业拥有的资源、技能、知识的综合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知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整合各种技术流的知识”,并据此创造出超越其他竞争对手的独特的经营理念、技术、产品和服务[1]。这篇论文一被发表,立刻引起理论界和实业界的巨大反响,成为《哈佛商业评论》历史上被引用频率最高的管理学文献之一。自那以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已成为企业经济学和企业战略管理领域的主要研究课题。

在企业核心竞争力在工商管理实践中应用的同时,世界各国经济学家、战略管理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核心竞争力理论作了诸多研究,并取得瞩目的成果。目前关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观点包括:①技术观,认为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差异是企业异质性存在的根本原因(Patel and Pavit,1997);②知识观,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使企业独具特色并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的知识体系(Barton,1992;魏江,1997);③组织观,认为企业组织的协调能力、整合能力和灵活性是企业保持竞争优势最为关键的因素(Prahalad and Hamel,1990;魏大鹏,2000);④文化观,认为企业中难以完全仿效的有价值的组织文化是企业最为重要的核心竞争力(Barney,1986;Durand,1997)。[2]

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被引入中国后,引起了理论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吴敬琏认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获得长期稳定的竞争优势的基础,是将技能和运作机制有机融合的企业自组织能力,是企业推行内部管理性战略和外部交易性战略的结果[3]。康荣平指出:核心竞争力是一个企业所具有的在本行业独树一帜的、难以复制和模仿的能力,可实现用户看重的、高于竞争对手的价值,可提供进入广阔市场的潜能,从而是长期利润的源泉[4]。管益忻则把企业特有的足以胜过对手的市场预测、研究开发、市场营销、加工制作、经营决策、品牌战略、企业文化、战略管理以及企业的产品开发、制度创新等一系列的关键程序、能力、资源、机制均看作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因此,核心竞争力是资源、知识、技能、信息和价值的集合体,不仅包括对已有的知识、资源、技能的融合和运用,而且包括敏锐感觉市场要求、准确把握市场机遇和及时为顾客提供价值的能力和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可以表征或外显为市场预测能力、研究与开发能力、资源整合能力、生产制造能力、产品营销能力、经营管理能力、资金投入能力、企业文化氛围、战略决策能力、价值增长能力、组织学习能力等等。企业一旦形成其核心竞争力,实际上,它已经有了自己的独特的竞争力的组合关系。[5]例如,Intel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能够凭借自己的微处理技术和知识在很短的时间内推出高质量的微处理器,并促使消费者接受其新产品而获得价值增长。

笔者集合各位学者的观点认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就是企业适应外部环境,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的能力。企业核心竞争力实质是企业独具的,使企业能在一系列产品和服务取得领先地位所必须依赖的关键能力;它是企业所拥有的各项技术和技能的有机集合,并与企业的内部独特的组织运行机制和环境相融合,最终形成了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源泉。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征

企业竞争力是企业或企业家在各种环境中成功地进行设计、生产、销售产品及劳务的能力。企业的竞争力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在获取资源及经营管理上相对竞争者所具有的优势;独自享有的技术能力和强大的经营能力等等。但是,对于具体企业而言,不是每种竞争力都同样重要,这就要求企业能够从各种竞争力中识别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为核心竞争力的培育和提升奠定基础。[6]核心竞争力可以把企业之间具体产品和业务单元的竞争直接升华为企业整体实力之间的对抗,以避免企业目光短浅的行为。那么,企业拥有的各种竞争力哪个是核心的,它又具有什么特征?

1.价值优越性

核心竞争力是企业独特的竞争能力,应当有利于企业效率的提高,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同时,它能够为顾客创造独特的价值和利益。

2.资源集合性

建立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想,就是将企业的资源集中于少数关键的领域,以便使自己在这些领域中建立优势,成为价值增值链中一个不可替代的节点。例如Microsoft(微软)有极其强大的软件设计能力,它把自己的资源集中用于开发桌面操作系统和办公软件,奠定了自己在IT业中难以撼动的地位,其Windows操作系统几乎成了桌面操作系统的一个标准,其它软件厂商开发的程序软件不得不考虑与Windows操作系统的兼容。

3.能力整体性

一般情况下,它是企业内部不同能力的集成组合,很少有企业的单一能力能够成为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它是企业跨部门人员不断学习、获得知识、共享知识与运用知识而形成的整合知识和技能。这也是为什么一家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不容易被竞争对手模仿和复制的原因。单一的能力比较容易模仿与复制,但是要仿制经过整合了的核心竞争力就困难得多。因为核心竞争力的整合机制与相关的企业文化环境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4.异质性

正是因为核心竞争力的能力整体性,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才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不具备或至少暂时不具备的。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性和效率差异性。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地打上了企业特殊组织机制、特殊经历或其他烙印。那些内在于整个组织体系,建立在系统学习经验积累之上的专长,比建立在个别专利、个别技术骨干或某个出色的管理者基础上的专长,更具有持久性。

5.动态性

技术是有生命周期的,产品也是有生命周期的,外部环境更是不断变化的,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企业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不断优化和提升,做到“人优我更优”

二、培育我国中小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企业核心竞争力问题已客观地摆在我们面前,无论是大型企业还是中小型企业,都面临着培养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要求。笔者认为,培育我国中小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有其重要性与紧迫性,主要原因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由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

改革开放30余年来,我国的中小企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据国家经贸委提供的最新资料表明,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工商登记的中小企业从数量上说已达到4153.1万户,其中中小企业达1023.1万户,个体工商户达3130万户,站全国企业总户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60%左右,上缴税收约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提供了75%以上的城镇就业机会。中国65%的专利、75%以上的技术创新、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都是由中小企业完成的。近年来的出口总额中,有60%以上是中小企业提供的。可见,中小企业对我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由我国微观经济的现实性所决定

我国中小企业严峻的现实同中小企业在微观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资料表明,在美国的中小企业中,约有68%在第一个5年倒闭,19%可存活6-10年,只有13%寿命超过10年。中国的中小企业命运又如何呢?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家经贸委中小企业司、国家统计局工业交通统计司《中小企业发展问题研究》联合课题组指出: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整体发展状况不容乐观。我国仅有三成左右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成长潜能,而七成左右的中小企业的发展能力是很弱的,平均寿命只有2.9年。

(三)由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所决定

我国加入WTO后,企业的竞争不再是国内同行之间的竞争,而是直接与世界强劲对手展开竞争。企业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迅速加快,企业间的竞争将愈演愈烈,如果企业缺乏竞争力,就会被逐出竞争的舞台而趋于倒闭。

我国的中小企业可以利用分工协作优势、灵活调整优势、快速反应优势、技术创新优势、电子商务优势,集中自己有限资源发展价值链中某一个或几个关键环节机会发展自己,就这一点来说,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的大舞台上具有比较优势。

三、基于核心竞争力理论我国中小企业管理理念的转变

企业核心竞争力作为一个带有里程碑意义的全新概念,对企业管理尤其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与实践正产生极其深刻的影响。[7]那么,核心竞争力理论的引进,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又有哪些启示和影响呢?

(一)中小企业应加强对核心性中间产品市场份额的争夺

核心竞争力理论认为企业之间的竞争虽然是表现为企业最终产品之间的竞争,但从深层次分析,却是企业素质的竞争。帕拉哈拉德(Parahaled)和哈默尔(Hamel)在《竞争大未来》一书中指出,核心性中间产品的竞争是企业竞争层级中最关键的环节,把握了核心性中间产品的竞争主动权,就把握了整个市场的主动权,并将实现最终产品的竞争主动权。

传统管理理论是,企业应将自己独家生产的最优秀的关键性中间产品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只许用于自己的最终产品生产,以此确保企业在市场上的竞争主动权。而核心竞争力的观念是,只要企业生产的关键性中间产品具备有核心竞争力的独具性质(难以模仿或模仿的成本极高),企业就应该鼓励竞争对手采用本企业的关键性中间产品作为他们的外协部件,并使他们逐步形成对本企业所提供的关键性中间产品的依赖性。

(二)中小企业应从做好全面管理转向注重集中做好关键环节的管理

传统的企业管理注重管理的全面性,要求企业做好经营管理方方面面的工作,诸如全面质量管理、全面营销管理、全面顾客满意管理等。希望企业全员都来重视并参与管理,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到很好。但事实上不可能每一个环节、每一件事情都能做得最好。若要凡事都做得很好,又必然形成眉毛胡子一把抓,分散管理层的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全面铺开就会影响对关键部门、关键环节的投入,实际上制约了这些方面的发展,进而对全局产生负面影响,因为中小企业拥有的资源总是极其有限的。

中小企业要达到的发展目标总是无止境的,而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战略资源比起大型企业集团更是非常有限,决策者们时时感到捉襟见肘。核心竞争力理论提倡资源使用集中的原则,它强调企业要把自己的物力、人力、财力、信息投向企业的经济管理关键环节上去,而对非关键的环节仅要求做到合格,达到正常运转状态即可。只要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关键环节得到强化,就能带动其他环节的提升。只有中小企业某一关键性竞争力比竞争对手优越的,才能使企业具备独特的竞争优势,才能确保企业获得长期的竞争主动性。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集中中小企业所拥有资源、精力和时间,创造关键环节上的绝对优势,形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中小企业要注重对价值链关键环节的把握

迈克尔•波特的价值链理论认为:企业是增加值的创造者,而增加值的创造是由一系列环节完成的,许多企业沿着从最初的原料生产开始,经由中间产品生产、最终产品生产到产品流通经营的全过程,这就构成了一条产业价值链。

核心竞争力理论与传统管理理论强调的全方位控制产业价值链不同,它突出强调的是:企业必须成为产业价值链某一环节,尤其是关键环节上最优秀的生产厂家,这样企业就能把握竞争的主动权,确保自己在行业中的强者地位。因此,中小企业应该努力创造在产业价值链关键环节上的独特优势,把握这一环节生产经营的核心技术,从而获取这一关键环节中间产品的最大市场份额。

以上三个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观念的转变可归纳为两个根本性的要点:一是从资源优化配置角度出发,企业从原先分散配置资源转向集中配置战略资源。核心竞争力理论强调企业应尽可能地将资源和优势集中到有限的关键环节,反对资源使用上的“平均主义”;一是从竞争优势培育角度出发,企业从原先的培育全面性竞争优势转向培育差异化优势。努力把企业经营管理的关键环节做强,要在与大部分竞争对手所具备共同优势的不同方面上实现超越,才能有真正的持续性的竞争主动权。

结论

企业核心竞争理论不应该是大型企业或者拥有大量资源企业的专利,同样对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理念。当然,我国中小企业要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从经营理念上发生根本的变革。要从以前传统的“做大”,追求规模的扩张,转向“做强”,成为价值链中充满优势的一个关键环节,同时这个优势还将赋于中小企业可持续的竞争优势。只有这样我国中小企业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追求更大的发展。

(重庆教育学院工商管理系;重庆;400067)

参考文献

[1] C.K.Prahalad and Gary Hamel.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Harvard Business Review.May-June,1990.

[2] 徐康宁.《现代企业竞争战略》[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201 页。

[3] 吴敬琏等.《核心竞争力:企业重组中的一个新概念》[J]经济工作者学习资料,1999。(3)

[4] 康荣平.中国国有企业的成长――核心竞争力分析模型与实践[J]中国社会科学辑刊,2000.(3)

[5] 管益忻.《论企业核心竞争力――开创战略管理新纪元的第一选择》[M]中国经济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策略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以乡镇企业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得到了迅速发展,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是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企业之间的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不少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而难以自拔,有的甚至已被市场无情地淘汰。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中小企业要想摆脱同类型企业造成的竞争压力,获得能与大企业相抗衡的竞争优势,就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把社会需求和企业的现有能力结合起来,选择适合于自身特点的创新方向和发展策略,才能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一般来说,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可以创新的领域有很多。根据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的观点,企业“创新”概念包含下述5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采用一种新的产品或一种产品的一种新的特性;二是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三是开辟一个新市场;四是获得一种原料或半成品的新供给来源;五是实行一种新的企业组织形式。

虽然熊彼特的创新概念比较全面地概括了企业经营中的各个创新层面,但考虑到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创新中具有经营体制灵活、生产的专业化程度较高,以及承担风险的创业冲动易于激发等比较优势,我们认为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和管理创新是中小企业应该重点加以关注的3个领域。针对不同的领域,可以采取适合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创新策略。

一、产品创新

中小企业在开展产品创新活动时,要学会用“整体产品”的概念来指导开发工作。一般说来,现代产品的整体概念包括3个层次:一是核心产品,是指顾客从产品的使用或消费中所得到的基本利益,如购买家用计算机是为了处理各种信息;二是形式产品,是指核心产品借以体现的具体形态,如计算机的质量、功能、款式、包装、品牌等;三是延伸产品,是指顾客购买产品后得到的附加服务,如对计算机用户提供安装、使用指导、维修,以及软件知识培训等。

中小企业的产品创新一般可以从完善形式产品层次着手,包括改进产品质量、增加产品功能、设计新的款式和包装,以及采用新的品牌等。此外,由于中小企业具有反应灵敏、行动迅速等特点,在开发新产品时,一定要特别注重从延伸产品方面多做一些创新的工作,如提供新的维修项目、采用新的付款方式、开展新的培训与指导工作等,这样就可以在与大企业的竞争中突出自己的比较优势。

二、市场创新

中小企业在进行市场创新时,一般有两条途径可走。首先,要善于利用已存在的市场缝隙。这种市场创新的基本思想是:任何市场总会存在一些大企业的触角伸不到的经营缝隙,中小企业可以凭借自己规模小、机动灵活、适应性强的特点,及时进入这些不引人注目的市场空隙。例如,有的产品是用户有特殊要求的,大企业嫌麻烦一般不愿生产;有的产品批量小,大企业可能看不上眼而主动放弃。这部分市场就是中小企业应该及时占领的新市场。

其次,要善于借助市场细分来发现潜在的市场需求。所谓潜在需求,是指现有的产品或服务不能满足的、隐而不现的市场需求。根据消费者在性别、年龄、收入水平、心理个性等方面存在的差异性,把某一产品的整体市场细分为若干个消费群体,可以发现很多的潜在市场需求。例如,日本口香糖市场曾一度为某大公司所垄断,其销售重点是在儿童身上;另一小公司通过市场细分发现,成年人对口香糖的需求正在扩大,于是当即决定生产专为成年人所喜好的口香糖,迅速赢得了25%的市场份额。

三、管理创新

所谓管理创新,就是及时更新观念,放弃旧的管理模式,创建或引入新的管理模式及其相应的方式和方法。目前中小企业在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忽视战略管理,即缺乏全局性、动态性和系统性的管理,其结果是导致了两种常见的经营弊端:要么得过且过或裹足不前而使企业丧失商机,要么急功近利地冒进而浪费了企业宝贵的经营资源。

为了消除上述现象,中小企业必须注重战略管理模式的引进,并把战略的重心放在未来的机会管理上。这是因为我们正处于信息革命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原有的行业正在发生深刻的变革,这一切都将改变现有的产品结构、服务结构和产业结构,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在所有这些变革中,都存在着大量的市场机会。所谓机会管理,就是在充分了解有关市场信息的基础上,注重对未来市场变化趋势的预测,并根据这些预测结果,抢先进入尚未引起他人关注的新市场。从某种意义上看,抓住了机会管理,就等于抓住了中小企业的创新之源。

由于大多数中小企业建立的时间较短,家底薄,顾虑少,进取心强,没有大企业那样多的旧传统和惰性,从而在竞争的压力下更容易接受外界的新信息,果断抓住各种瞬间即逝的发展机会,敢于承担创新失败所带来的各种风险,由此而激发出来的创新冲动和开拓市场的精神是大企业在创新中所难以比拟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营运资本管理效率 营运资本政策 经营绩效

营运资金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营运资金管理有利于提高企业的资金周转速度和利用效率,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目前,我国大部分企业的营运资本管理发展不健全,特别是中小企业尤其严重。因此,研究中小企业资本结构的合理安排,提高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企业经营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Lazaridis(2006)、Uyar(2009)分别以雅典(2001-2004年)、伊斯坦布尔(2007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得到现金周期与公司绩效负相关的一致结论;Afza&Nazir(2007)通过分析1998-2003年卡拉奇股票市场的公司样本,表明营运资本投资和融资政策越激进,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两人在2009年又重新选择1998-2005年的公司数据,研究得出与之前不一致的结论,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Dr. Pranam(2011)选取2005-2010年印度的上市公司为分析样本,实证发现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绩效显著正相关,而流动负债比例与其显著负相关。

(二)国内研究现状。辜玉璞(2006)以制造业上市公司为实证样本,得出流动资产比例对经营绩效无显著相关性,而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张宁(2010)以1999-2008年的上市公司为样本,发现现金周期与企业绩效负相关,营运资本周转率与企业绩效正相关,而流动资产比例、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负相关,但流动负债比例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并不显著;李克娜(2014)选取2009-2013年深市中小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表明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负相关,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

可见,对于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期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中外学者一致认为两者之间负相关。但在营运资本政策与公司绩效的关系中,结论有一定的差异,这可能是由于研究对象、股票市场、研究方法等的差异引起的。

二、研究设计

(一)模型及变量选取。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有很多,符合多元回归的研究特点,鉴于前人的研究成果,本文运用两个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自变量与因变量的相关性进行检验。

模型1: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α0+α1(CCC/100)+α2WCP+α3SIZE+α4DEBT+α5SG+ε

模型2: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回归模型

ROE=β0+β1CAT+β2CLT+β3SIZE+β4DEBT+β5SG+ε

研究选取一定的变量组合分别表示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中小上市公司的经营绩效用净资产收益率(ROE)来衡量,作为研究的因变量。营运资本管理效率用现金周期和营运资金周转率两个营运能力指标代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用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两个结构比率指标代表。另外,为避免控制变量对回归结果的干扰,借鉴前人的经验,选择资产负债率、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性作为模型的控制变量。具体见表1。

(二)研究假设。

现金周期越短,表明资金周转速度越快、利用效率越高,公司的经营绩效越好。

假设1: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转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营运资本周转率越大,说明公司对营运资本的使用率越高,公司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2: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周转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一般来说,流动资产比例越小,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3: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过高的流动负债会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短期偿债风险和破产风险。因此,流动负债比例越大,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弱。

假设4:中小上市公司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国内外学者研究表明,公司规模可以影响组织结构和决策能力,进而影响公司绩效。

假设5:中小上市公司规模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由于负债存在一定的税盾效应,当资产负债率处于较低水平时,企业绩效会随负债比重的增加而增加。但当资产负债率到达一定水平再往上升时,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由此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就会增大,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假设6:中小企业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与经营绩效负相关。

企业的成长性与企业盈利能力密切相关,营业利润增长率越高,企业的盈利能力越强。

假设7:中小上市公司营业利润增长率与经营绩效正相关。

(三)数据来源。本文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制造业2011-2013 年深市A股中小上市公司作为分析样本,其中剔除了数据严重缺失和分布在4个标准差之外的异常值的公司、被*ST 或 ST 公司、 2011至2013年间主营业务由其他行业转为制造业的上市公司之后,最终剩下397家样本公司,有1 191个有效观察值。数据来源于国泰安数据库GSMAR,数据处理由Excel和stata11统计软件分析完成。

三、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从表2可以看出,样本企业的现金周期、营运资本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和流动负债比例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均存在较大差距,表明各样本企业间的营运资本管理效率和营运资本政策不尽相同。同时,样本企业的资产负债率和成长性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同样存在较大差距,会对结果产生一定影响。从企业规模的最大值、最小值和均值来看,样本企业规模大小相当,对分析结果造成的影响不大。净资产收益率最大值为0.3804,最小值为-1.0346,差距较大,反映不同的营运资本政策和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下,企业经营绩效明显不同。

另外,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现金周期偏长,平均值138天,营运资本管理效率低下,且公司间差距较大,最短为负93天,最长达到526天。流动负债比例平均值高达88.39%,有些公司甚至达到100%,并且,流动资产比例平均达到60%以上,反映出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偏向适中偏保守型的投资政策和激进型的融资政策。

(二)相关性分析。从表3可以看出,现金周期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049,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1;营运资金周转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1206,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2;流动资产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2100,且在5%的统计水平下显著正相关,说明净资产收益率会随着流动资产比例的增大而提高,与之前预期不一致,假设3不成立。流动负债比例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系数为0.0245,不显著且接近于0,假设4不成立,表明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的负债结构与经营绩效无直接关系。控制变量中企业规模和成长性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正相关,初步验证假设5、7。资产负债率与净资产收益率显著负相关,初步验证假设6。

(三)回归结果与分析。下页表4中,回归模型R2为0.2236,说明模型1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8.26>2,sig.

1.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ROE)显著负相关,假设3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两者的相关系数为-0.0084322,表明现金周期延长100天,公司经营绩效将降低8.43%。

2.营运资本周转率与公司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4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企业绩效会随着营运资本周转速度的加快而明显提高。

3.控制变量公司规模与公司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5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表明公司经营绩效随着公司规模的增大而有所提升。

4.公司资产负债率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假设6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这是因为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资产负债率已经处于较高水平,如果继续上升,那么企业的偿债能力就会降低,从而面临较大的财务风险和破产风险,导致经营绩效下降。

5.公司的成长性与公司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假设7成立且与相关性分析结论一致。

表5中,回归模型R2为0.2151,说明模型2具有一定的解释力,即模型2中的自变量可以解释净资产收益率21.51%的变动。回归模型的显著性检验中F值为64.94>2,sig.

1.流动资产比例与企业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假设1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流动资产比例相对于流动负债的比例来讲低得多,在偿债高风险的情况下,好的资产流动性能降低公司短期偿债风险,从而提高公司的经营绩效。另外,我国中小上市公司大多处于成长期,融资难,资金匮乏,抗风险能力低,需要充足流动资产维护企业经营环境的的安全性,因此企业偏向持有更多的流动资产。

2.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存在正相关关系,但不显著且相关系数非常低,只有0.0016679,假设2不成立,但与相关性分析的结论一致。从表2中发现,我国制造业中小企业流动负债比例非常高,这是因为我国中小企业主要还是依赖间接融资中的银行融资。但由于中小企业与银行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导致其很难获得银行的长期贷款,企业营运资本的筹资来源只能是短期借款。因此对于融资难的中小企业来说,流动负债比例的增大意味着公司有足够的营运资金确保其正常运转。再者,在流动负债中应付账款占比较大意味着企业试图延长应付账款周转期以缩短现金周期,从而提高经营绩效。另外,流动负债比率增大可以总体降低企业的资本成本提高收益。样本公司的流动负债比例一直处于高水平,变化不大,因此对企业经营绩效影响不大。因此,至少从现阶段看来,高流动负债比例带来的高风险还没有从企业绩效中体现出来。

四、研究结论与启示

通过实证研究我国制造业中小上市公司营运资本管理效率、营运资本政策与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得出现金周期与经营绩效显著负相关,营运资金周转率、流动资产比例与经营绩效显著正相关,流动负债比例与经营绩效微弱正相关且不显著。该结论与之前普遍的研究结论有一定差别,主要体现在营运资本投融资政策与经营绩效的关系上。这主要是因为现阶段我国中小企业大多处于成长期,与大型企业不同,他们普遍存在融资难、资金缺乏的问题,因此采用适中偏保守型的营运资本投资政策以及激进型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对企业经营绩效来说是有利的。

鉴于研究结果,本文认为现阶段的中小企业应适当缩短现金周期,加快营运资本周转速度,利用有限的资金资源,以获取最佳的经济效益。适当提高总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例,保持较强的流动性,以应对成长期突发的资金需求。由于研究得出筹资方式的选择对公司绩效影响不大,因此企业在采取激进的营运资本融资政策时更要加强风险管理,控制过高的短期债务带来的财务风险。另外,中小企业应理性扩大企业规模和提高成长性,只有这样才能将企业做大做强。X

参考文献:

1.Ali Uyar.The Relationship of Cash Conversion Cycle with Firm Size and Profitability: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in Turkey[J].Intern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2009,(14):186-193.

2.辜玉璞.我国上市公司营运资本政策的实证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6.

篇7

一、 对KA门店要有选择性的合作

随着中国零售业的开放,外国零售巨头沃尔玛、家乐福、易初莲花、欧尚等都到中国这片投资热土发展,每年有会有10家以上的门店开业,这些门店由于分散过大,位置不同,各门店的生意并不是都是兴隆的。若这时中小企业和这些卖场合作,不分区域和门店的好坏就进行全面合作,那么就有可能会被那些质量差的门店给拖累;一来门店生意不好,可能会积压过多库存,占用供应商的资金;二来卖场有可能会因为库存偏大而延长供应商的付款时间。所以做为中小企业和卖场合作千万不要想着贪多,就是费用高些也要选择优势门店进行合作。

二、 品项管理

根据80/20法则,20%的产品销售占了80%的销量,反之80%的产品销售只占20%的销量;公司有几十个SKU,甚至是上百个SKU,但并是每个单品都 销售的很好,所以企业在进卖场之初就要对公司的产品进行选择,选择公司的强势品项引进卖场,提高产品在卖场周转率,缩短公司回款期限。

三、 做好门店巡访工作

业务巡访工作是销售管理的基础管理工作,同时也是非常重要的工作。业务每天到卖场除了理货、定货、维护基本的客情,还有一项重要的工作,那就是门店的库存管理;和卖场合作有时候库存多些是件好事,特别是在节假日时,将货提前屯到卖场的仓,抢占卖场仓库资源,打压对手,只要你货进了仓,基本上就等于销售了。但卖场库存偏大又常常成为卖场拖欠供应商货款的理由;对于卖场库存何时大些好,又何时小些好呢?销售高峰来临时应加大库存,当卖场要进行盘店,供应商有开始回款时就应该小些,月底卖场盘点,供应商要主动提出库存偏大的货物。对于卖场库存的管理即要讲究个科学管理又要讲究个技巧。

四、 财务、业务沟通不畅

在很多中小企业里,财务和业务都身兼数职,比较繁忙,由于其事情较多,所以放松了对卖场回款的跟进工作;财务人员和业务人员互相推拖,就这样因沟通不及时而延误了上交增值税时间。其实对卖场的回款应该是财务和业务共同来完成;财务要清楚卖场什么时候是出帐日?什么时候又是最后交票期限?及时提醒业务将票交到卖场。对于超帐龄的货款要及时分析,跟业务相关人员沟通,由业务人员出面解决,以期将货款早日回到公司的帐上。

五、 准确理解KA合同中的帐期

卖场帐期对很多中小企业来讲还是没有搞明白,自己有多少货款自己也不清楚。现在我跟大家讲讲卖场的帐期算法:比如说合同中的帐期是月结30天,这还要看卖场对这一帐期的规定,有的是指收到增值税发票后再顺延30天;假如卖场规定指收货到货后30天结款,那就是说你每月1日—30日送的货,那要到下下个月付款,但那也要等到付帐日那天才能付款,一般又要等个半个月。你在卖场中签的帐期是多少天,你必须清楚,还要知道卖场对这一帐期的规定,以免耽误了你的回款。

六、 结款方式不清楚

现代卖场都采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推出了自己的EC平台,供应商可以在这个平台查到每天每个门店的销售和库存,就是对帐也在EC平台上完成,所以供应商要非常熟练的操作卖场的EC平台,对于不懂或不清楚的地方要虚心学习,不要因为不懂操作而耽搁了回款。另外对于卖场的费用,如地堆费、管理费、赞助费等各项费用要问清楚是帐扣还是交现金或支票,对于交现金或支票一般是在交税票之前就必须将各项费用交齐。

了解了中小企业在经营KA有可能对回款的几种影响因素,,我们知道原因的所在就要对症下药,才能做到药到病除,来保障企业的正常资金运转,那么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 卖场筛选及资信考察

现在卖场门店数目众多,很多卖场为了抢占资源,不是很注重开店的质量,这时如果企业不对将要合作门店进行筛选,盲目跟进,有可能就会被那些质量查的门店给拖累资金周转率。

每个卖场在开业之初都会宣称自己的资金实力是如何的雄厚,是国际上那个大财团在投资,供应商千万不要被卖场的这些光环所迷惑。当初普玛特、乐客多不也宣称自己的资金是如此雄厚,未来几年要在中国开多少家门店吗?但没过几年,很多供应商的资金都被给套在里面,供应商别说赚钱,很多供应商的费用还没赚购呢。

二、 调整合同谈判方向争帐期

卖场合同费用名目众多,条码费、EC平台费、新店开业赞助费、节庆费等等,这么多的费用名目,很多供应商在谈合同之初总想将各项费用给降下来,而在现实的环境中那只能说是供应商的一相情愿;既然费用很难降下来,供应商就要调整谈判方向,适当增加固定费用来换取合同帐期的缩短。虽然固定费用增加了些,但那对比资金周转来说不算什么。企业有了正常的资金周转你才能争取更多的商业机会。

三、 强化财务管理体系

对于财务上的管理,要建立各卖场帐龄分析表,给每个卖场建立资信预警机制。对于超过受信额度的卖场必须跟业务部门沟通,让业务人员到卖场沟通,让业务和财务共同对该卖场进行评估,以便采取何种方式处理。如再给一定时间期限,若还是不回,有必要采取减少供货甚至是断货处理。

四、 把回款纳入业务考核体系中

只会销售的业务那不就叫真本事,你把产品给 人家不收钱,算什么能耐,业务既要将货给销售出去,还要把货款及时回收,那才算是完成售卖。若不将回款纳入业务考核体系,那么业务只会到卖场压货,至于什么时候回款他才不关心呢,卖场因库存偏大不回款他还会帮其找借口;这是非常不正常的,所以中小企业应将回款跟业务薪资挂钩。如按回款考核业绩,按销售回款那销售提成,或回款占总体业绩考核多少百分比来计算。不管采用何种考核方式,都要结合企业和市场实际情况来定。

五、 客情的维护

篇8

一、关于对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中的认知

管理会计(Management Accounting)即内部报告会计,顾名思义,它产生于企业内部,是调整企业发展策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专业手段。它结合了传统财务会计的原有技术基础和现有财务资料,对其进行二次加工并帮助企业进行经济活动的规划与控制,研究经济活动动因,预测结果,最后帮助决策,所以管理会计集合了企业战略、业务与财务管理三位一体,是一套综合有效的企业运营工具。

(一)管理会计的技术性

管理会计是一种经济管理技术,它不仅强调对历史信息的加工,也注重对未来信息的预测,这也是管理会计不同于财务会计的地方。另外,管理会计是能够服务于企业管理人员并进行重要经济决策的,这是从“泰罗科学管理理论”发展到西蒙的“决策管理理论”而形成的一套经济运行技术和方法[1]。

(二)管理会计的企业价值增值持续服务体系

“管理会计能够提供价值增值,为企业规划进行设计和计算,并能够对财务与非财务信息系统进行持续的管理和改进,并通过这个过程来指导管理行动,做到激励、支持和创造,实现企业的组织战略和经营目标,营造企业的文化氛围和文化价值。”这一段话来自于97年的美国管理会计师协会,它重新定义了管理会计的内涵并予以创新思维。这种“持续改进”的理念对于管理会计的革新意义重大,它既为企业提供了持续的创新动力,也让企业在创新中提高了质量和降低了成本,从而增强了企业自身的市场核心竞争力,让企业永远保持生机。

二、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应用

管理会计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有许多种应用,比如对企业经营项目的成本预测、决策管理、盈利分析以及成本核算等等,本文以某煤炭企业作为背景,探讨一下该企业利用管理会计方法所进行的成本核算。

(一)作业成本法

煤炭企业中传统的产品成本计算方法不能满足现代煤炭行业的发展与要求,同时往往会遭遇到同行的竞争而不得不临时进行决策改变,这些改变可能会打破预期,造成煤炭企业损失。所以某煤炭企业为了降低这种经济损失风险,准备采取作业成本的方法将整个成本核算过程分为两个阶段,间接将成本分配给相应的煤炭产品。在首个阶段,就要确认作业,比如以企业中每种作业所消耗的资源比例作为依据,然后将生产所消耗的间接费用成本再分配到各项作业之中。

(二)确认作业

一般情况下,作业成本项目主要分成4个类别,分别为单件层次、批别层次、产品支持层次以及机构或整体运营层次。这4个运营层次分别代表了煤矿企业产品作业成本库中的单件层次作业以及设备所需工时。还包括了对生产准备、煤炭收货、煤矿材料处理、以及煤炭发货等环节。而煤矿企业的整体运营层次则负责承担管理企业生产过程中的间接成本,比如煤矿管理人员的薪水、煤矿相关开采费用、煤矿设备维护、设备折旧以及保险费用等等[2]。

(三)确立成本动因

确立煤炭作业之后就要进行成本动因的确立,成本动因能够指导成本发生的典型事件或作业。确立成本动因首先就要进行煤炭企业内设备成本单件层次作业,这其中就包括了对设备的日常维护、折旧处理、硬件支持、备品备件等成本的预计和评估。管理会计推荐通过设备运行工时作为设备成本的动因,表明设备工时越长,它所要承担的机器消耗成本就越高。

(四)基于管理会计的成本核算实质

关于传统以产品数量为基础的成本计算法,它的不足之处就在于它过分高估了一些高产量的矿井煤炭成本,另一方面它却忽略了煤炭的生产工艺。而相对来说煤炭产量较低的矿井煤炭生产成本,主要依靠高产量煤矿生产成本进行成本方面的平衡。所以该煤矿企业利用作业成本法的目的就是要做到不同矿井的成本平衡,保证煤矿企业生产的均衡合理性。举例来说,该煤矿企业的A矿井每吨煤炭的成本如果多记录9元,那么1000吨煤炭的成本费用就将多记录9000元,如果B矿井的一吨煤炭多记录18元,1000吨B矿井煤炭就将多记录18000元。那么这些多记录的成本就必须由C矿井的煤炭来承担,如果1吨C矿井煤炭少记录27元,那么就需要1000吨C矿井煤炭总共少记录27000元才能平衡AB矿井的总成本,达到生产成本的均衡。问题的实质就在于通过传统成本核算方法,以数量基础计算成本会高估AB矿井的成本,同时忽略复杂工艺与低产量的C矿井。此时如果以单一的人工成本作为总成本核算的动因,而按照此动因进行间接费用的计算,就会使得产量较高的AB矿井分配掉过多的间接费用。而相对来说,C矿井煤炭由于工艺复杂所消耗的间接费用超出了其预期制定的间接费用标准。所以一方面是AB矿井消耗小但间接费用指标高,另一方面是C矿井消耗大却间接费用指标低,总体来说这样的分配是不合理的,所以应该共同均衡考虑三个矿井的平均间接成本消耗。管理会计的作用就是利用作业成本法重新整理三个矿井煤炭的作业成本报告,然后通过讨论作业成本分配来合理反映每一个矿井的应有成本,对三个矿井所生产的煤炭进行重新的价格定位,并优化它们的生产过程,保证三各矿井的获利与效益都能有所提高。如此实行一个季度之后,三个矿井的盈利状况都有所好转,而且煤炭产量和煤炭销量都能按计划准时完成。该实例就充分说明了在煤矿企业经营中运用管理会计的优势,那就是结合煤矿企业自身特色,从煤炭的生产过程融入管理会计思维,并实时的做出符合于实际的决定,这一环节最能反映煤炭的真实成本,对成本核算大有帮助。所以管理会计对于煤炭的准确定位、准确定价以及成本的控制都非常有利,是最能体现煤炭企业价值的一种经济管理手段。

篇9

一、人才需求市场特色定位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培养服务于广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中小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应用型创业及基层管理人才。中小企业从创业初始,中低层管理人员往往是家族内部人员,因为家族内部人员之间的信任可以降低交易费用。但是这些中低层管理人员往往没有经过专业培训,尽管实践经验丰富,但是知识有限,管理理念与方法比较落后,管理水平和能力提升的空间十分有限。这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转型升级,具体表现在许多企业管理成本偏高、市场开拓能力薄弱、产品渠道拓展不力等,从而导致企业失去成长机会或急速陷入失控和衰败的陷阱。因此,这些中小企业需要补充大量的高素质应用型基层管理人员,调查中发现,珠三角中小企业学历在大专以下的职工占62.85%,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职工比例偏低;有79.17%的中小企业缺乏管理人才,有75%的中小企业缺少具有销售能力的人才,91%中小企业表示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有招聘经营管理人才意愿,这表明中小企业对管理类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很大。

然而,中小企业难以吸引和留住著名高校毕业生和高层管理人才,相当部分本科、MBA毕业生眼光较高,不肯低就于中小企业。有关资料显示,多年来,广东地区工商管理类中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广州、深圳两大核心城市的大型企业,约占70%,而二、三级城市中小企业所占比例较低,特别是占广东省土地面积65%的粤东、粤西、粤北等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县域、城镇更是难以吸引、留住人才,其中小企业普遍缺乏高素质管理人才。人才预测表明,今后5~10年内广东地区中小企业管理人才的供需矛盾仍将非常突出。显然,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为中小企业培养“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应用型基层管理人才,大有用武之地。

二、人才培养类型特色定位

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把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与企业管理能力培养有机整合,培养既能创业又能胜任中小企业经营管理岗位的复合型人才。广州工商学院地处珠三角中心,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生源主要来自广东,他们大多文化基础较差,学习热情较低,但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对创业充满激情和理想,对企业经营管理表现出迫切的愿望和期待,毕业后自主创业和管理家族企业比率高。经调查了解,广州工商学院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70%以上学生家庭具有家族企业或经商背景,家长们都希望孩子能成为第二代企业家。据东莞市政府所做的《东莞新一代民营企业创业者调研报告》分析,未来5~10年,东莞企业将进入接班的高峰期,这批接班人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终将会成为东莞的主流。无数事实表明,新经济时代要求第二代“发展型”(或“二次创业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现代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知识和能力,还需要具有创业创新素质和能力以及一定的经营决策能力和良好的人文素养。中小企业创业与经营专业一个显著的特色和优势,就是将创业与经营管理相融合作为一个专业领域加以系统整合,针对创业的不同阶段和新创企业的成长过程,遵循创业与管理教学的内在规律和特点,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形成完整的教学体系、教学计划与教学课程,强化创业及其管理的实践教学,突出具有创业与经营管理相融合的教育特色,以培养适应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和经营管理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特色定位

篇10

一、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环境的因素分析

目前形势下,影响中小企业运营环境的因素主要可归结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是全球化趋势。自世界经济体制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和金融自由化环境逐渐成型;通讯、交通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资金、技术、商品能够在世界范围内自由转换;跨国公司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生产基地,区域性经营模式逐步转化为全球性经营模式,导致中小企业经营压力骤然倍增;第二类,是产业结构变化。当前,世界各国企业纷纷进行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调整,不少跨国公司的加入了促进国际社会分工和投资方式的变革队伍中,给我国企业的产业结构升级带来了重要影响,也使得企业行业竞争范围全面扩散至各国;而中小企业多属于粗放密集型产品,所以国际竞争力不强,在激烈竞争中遭致淘汰的不在少数。第三类,是技术进步。科学技术的不断出现,是以计算机为首的电子产品技术快速发展,信息技术在各个行业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信息技术的应用对企业经营模式提出更高的要求。由于这些先进技术创新,不仅对中小企业的“老”技术产生很大冲击力,且对其规模化生产模式也提出全新的挑战。

二、新形势下中小企业面临的相关挑战

据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组织2014年实施了“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发现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下行压力以及企业面临的困难依然不小。具体地说,中小企业当前经营发展中遇到的最主要困难是产能过剩、利润率太低、资金紧张、缺乏人才、需求不足、招工困难、成本持续上升、融资环境偏紧、发展动力不足、社保和税费负担过重等,其中68.0%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本行业产能严重过剩,78.6%的中小企业经营者认为市场竞争压力逐年增加,更有92%的经营者认为企业人工成本比上一年度增加过多,由此,这些困难和压力共同组成了我国新常态时期的中小企业经营特征。同时,在这一新常态下,企业“暴利”时代已经结束,发展脚步渐渐慢下来甚至停滞下来,管理短板开始凸显,内部管理的各种问题不断暴露出来,且相互影响,并因此制约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使不少企业变得困惑、迷茫,不能适应新的环境和形势,以致踌躇不前。

三、促进中小企业持续发展的工作构想

(一)加快管理信息化人才开发和培养

中小企业信息资源与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实施,是一个系统性的综合工程,取得成功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企业化人才的配合和支持。只有从根本上提升人员素质,才是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坚实保证。在现代数字化社会中,人才是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的坚实基础。在全世界范围内,高精尖的信息化人才都是非常稀缺,且大部分专业人才在留学深造后都选择了待在国外继续工作。对此,中小企业想完善内部信息资源与经营管理等信息化建设,必须强化企业自身条件,规划企业发展前景,以吸引各地信息化人才的加入;同时,加快内部经营管理信息化人才的开发,形成良好的信息化人才培养的和流动机制,切实为企业的经营管理信息化提供动力。具体地说,中小企业在构建经营管理信息化队伍时,应以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辅以专业的信息化人才,特别是相应计算机的技术人员,应依据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和需要,因地制宜,确保制定出的发展规划与企业自身发展相契合,从而目标明确地进行人才培养,分步系统实施的策略。此外,在实施过程中,还应有目的性、针对性的调动参与人员的积极性,使之努力克服客观的执行阻力,降低人为干扰的机率。

(二)改善企业内外部经营和经济环境

在经济体制和金融体制的改革中,经济体制的改革明显快于金融体制的改革,使后者对前者的进一步发展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要提高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既要完善企业融资的内部环境,又要改善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换言之,企业要顺应经济发展的潮流,增强竞争力,改善内部信息化投资融资环境,通过改制,形成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的组织形式和经营形式。以市场目标为导引,充分发挥企业自身优势,提高管理水平和创新能力;密切与银行之间的关系,努力获得银行稳定的信贷支持和金融服务,充分利用现有的金融工具,强化资金管理,完善内部信息化财务制度,建立良好的信用金融机制,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内部融资环境。与此同时,也要积极配合政府,加速改善企业融资的外部环境。通常,中小企业的经营困难多由于金融体制的缺陷和不足造成的,如,企业外部信息化投融资环境的恶劣情势,就集中表现在企业的运行机制与市场的金融机制不相匹配方面,落后的金融体制进一步制约了经济运行机制的转换发展。因而,针对目前的情况,中小企业管理规范化改革应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标,增强企业外部投融资能力,同时引入竞争机制,才能有助于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切实提高。

(三)夯实企业文化并促其转为生产力

就管理学理论而言,企业文化和企业管理制度是相互促进的,但在实际操作中,两者往往有不一致的地方,如果企业文化不能有机结合管理制度,而是浮于表面和形式,甚至与企业管理制度的某些内容相冲突时,企业文化反而会变成一种负担,阻碍企业的发展。因此,中小企业不应以“人”少,而忽略“人”的重要,应充分重视并运用好“人”这一资源,创建和谐、稳定的人文和制度环境,创造积极、健康的工作和学习氛围,为员工提供向上发展的空间,激发员工的主动性、进取心和创造力,引导员工把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把企业当成一个大家庭,在企业中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理想目标,鼓励员工在创造价值、实现企业目标的同时,积极主动地实现个人价值。同时,把“以人为本”理念深入运用到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使企业员工生成强大的凝聚力和执行力,与企业发展目标协调共振,从而将个人的价值追求与企业的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以企业管理制度内化为自觉的个体行动,继而在日常工作中互相约束和和鼓励,形成“你追我赶、争优创先”的大好局面,推动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更为规范与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