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人才范文
时间:2023-03-18 10:00: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国际化人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济全球化使竞争全球化,提升国际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方面是要有国际化的人才队伍。如何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国际化人才队伍,是一个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重大课题。
一、国际化人才的概念
何为“国际化的人才”?有些学者认为:国际化人才是那些具有国际著名大学文凭、在国际知名跨国公司有就职经历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或者有在合资企业工作的经验,熟悉国际惯例,熟练掌握外语的人才。也有学者认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如下品质:较强的沟通能力,有商业意识,有创意,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熟知国际商业管理,无论要求怎样,完成任务都尽力去做,愿意接受和估价他人的反馈意见;了解对同事、领导和客户所负的责任,并通过不懈的努力维护所在的部门和公司的利益。还有一些学者指出国际化人才应具有的六大特征:全球化的视野、全球化的思维模式;随时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熟悉国际规则,具有国际运作能力;具有良好的跨文化沟通能力,熟悉多元文化,具有国际交流交际能力;具有海外留学、工作的经验和经历。许多专家和学者对国际化人才的含义或者素质特征进行了研究,表述也各不相同。笔者认为国际化人才的含义应该是:国际化人才是具有国际化视野,通晓国际惯例和规则,熟悉本专业的国际化知识,同时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人才。
二、国际化人才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一,具有国际化的知识和市场观念。国际化人才的知识结构应以扎实的文化、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专业为骨,既有较深的专业造诣,又有较宽的知识面;既精通专业与管理,又熟悉国际惯例与法规;既具备国际经贸、商务行情、国际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又了解一些有关国际礼仪、风土人情、人文地理、政治经济等方面的知识。了解国际市场动向,熟悉国际市场规则;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客观分析,预测未来我国及世界经济的走向。只有在知识结构方面既具有很高的融合度,又具有强烈的辐射性的复合型人才,才是我们需要的适应全球化背景下激烈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第二,具有良好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创新能力。国际化人才的能力结构应是多元复合: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开发和实践应用能力,具有灵活的应变能力和果断的决策能力,具有公关谈判能力等。创新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面对激烈的竞争,国际化人才不仅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且要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能在新的环境中创新工作。为迎接未来科技和市场经济竞争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勇于创新,我们要不断进行科技创新,发展高新科技,增加产品的科技含量,使之具有更强的竞争,能够占领更广阔的市场,我们必须要有一大批具有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第三,具有良好的心理状态和与人合作沟通的能力。在全球化背景下,我们将处在机遇与陷阱、成功与失败等种种不确定因素并存的环境中,因此要求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理素质,以便在面对压力、挫折和打击时,正确认识国际竞争的激烈性,具备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胆识,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坚持不懈的奋斗精神。同时,经济全球化,我国将面临更加复杂的环境、更广阔的市场,各民族、各国家、各种利益集团的关系错综复杂,因此必然要求人才具有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善于处理各种复杂多样的关系,能与他人更好地合作。
三、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方法途径
第一,正确处理内部培养与外部引进的关系。国内企业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培养一大批国际化人才。目前,我国国内企业具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基础和良好的人才培训条件,内部培养符合企业现状。完善内部培养机,培养一大批“土生土长”的国际化人才,是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内在要,也是应该长期坚持的策略。因此,引进外部国际化人才是企业人才开发的重要内容,也是全方位配置人才资源的必然选择。
第二,正确处理人才国际化与人才本土化的关系。人才国际化重在使本国人才走向国际市场,也是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初期培养人才的重要内容;人才本土化重在使用市场所在国的人才,是跨国经营成熟阶段的成功经验。目前,我国企业处在国际化的起步阶段,外派员工较多,主要是人才国际化为主,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培养国际化人才。由于企业进入市场的国家和地区环境复杂,利用所在国人力资源,推动人才本土化也是应该选择的策略。近年来的实践证明,一些企业实行人才本土化,推动了国际业务的开展。随着国际化经营的逐步成熟,人才本土化将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必然趋势。
第三,正确处理人才培养与人才流失的关系。随着国际市场竞争加剧,人才争夺将更加激烈,人才流失已成为国内企业绕不开的问题。事实上,国际化人才流失之所以成为问题,培养不够也是重要原因。相当一部分国际化人才正是由于没有得到培养和重视,阻碍了职业生涯的发展,才被迫“另谋高就”。人才流动是必然趋势,国际知名企业的人才流动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但并没有影响到企业的发展。这主要得益于这些企业有一整套完善的培养人才机制,维持了人才队伍,特别是核心人才的稳定。因此,国内企业要采取积极措施,加大培养国际化人才力度,有效解决人才流失,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张喜林.“国际化人才”界说[J].中国培训,2002(11).
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经贸学院课题组.入世对广东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影响和对策[J].国际经贸探索,2001(3).
3、邹凤玲.人才资源全球化竞争策略与管理创新[J].云南科技管理,2002(3).
4、申渝.加快国际化人才的培养[J].中国人才,2002(9).
篇2
(一)举办ACA特色实验班
项目为适应教育国际化、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会计人才,满足经济全球化对国际会计审计人才的大量需求,同时为加快学院国际化办学进程,提高学院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拓宽并促进学生就业与海外继续学习的需求渠道,2012年哈尔滨金融学院与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EWI)合作成立了“哈尔滨金融学院EWI国际会计教育中心”,双方签署了合作备忘录,约定在培训项目、海外交流和高端会议讲座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共同推进国际化高级财会人才的培养。借助这个平台,哈尔滨金融学院以合作办学的方式,引进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在注册会计师教育方面的先进理念和考试体系,从2012年起在会计学专业学生中选拔培养ACA特色实验班学员,开始了国际会计人才合作培养的尝试。2014年,在总结前两年工作的基础上,学院开办了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成建制实验班。
(二)项目建设目标树立拔尖
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培养卓越会计人才,探索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将实验班打造成为我院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样板,拓宽学生就业渠道,满足学生海外学习深造的需求,逐渐扩大社会影响,形成办学特色,培养国际化师资,树立专业品牌。通过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对课程、教材、考试、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改革,引入国际化、职业化的教学内容,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和氛围,使培养的学生既符合我院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同时在专业英语、专业能力、专业素质和国际交流能力等方面有较大提升,将来能够适应会计职业国际化发展要求、更具就业竞争力、成为高层次专业人才,并为其出国留学和将来成为ACA会员奠定基础。
(三)项目主要内容
1.实验班在新生入学时选拔设立,属于学院正式的全日制本科会计学专业的一个教学班。实验班执行独立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参加分级教学。
2.实验班采用“嵌入式”教学,将ACA证书阶段6门考试课程嵌入会计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并置换相应课程。嵌入的6门课程分别为Business&Finance(商务与金融)、ManagementInformation(管理信息)、PrinciplesofTaxation(税法原理)、Accounting(会计)、Law(法律)、Assurance(鉴证),每门64学时,共计384学时。置换的课程为公共选修课(6门108学时)、专业选修课(4门138学时),以及专业必修课中的财经基本技能(28学时),置换的课程共计274学时。
3.实验班师资队伍为整合全院资源,由名师、教授、教学新秀组成的跨系部教学团队,其中ACA考试课程由合作方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授课。
4.实验班ACA考试课程使用英文原版教材,参加ICAEW英国总部安排的ACA全球统一考试。课程结业由主讲老师命题并制定考核标准。
5.在实验班开展实践教学改革,以赴英国海外移动课堂取代学年实习。实验班学生学习期间可自愿选择赴英国参加海外移动课堂,其所修课时折算的学分可用于置换学年实习的学分。
6.学院为实验班提供带有标识的专用教室,除课程教学使用外,还可供学生自习、研讨、召开学习交流会、召开主题班会等使用。
(四)项目取得的效果
1.项目开办3年来,学院共聘请了6位由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授权机构派驻具有国际注册会计师资质的优秀教师,采用中英文双语为实验班学生的ACA考试课程授课,将优秀教育资源引入我院。
2.学院先后邀请了多位ACA会员来院举办学术讲座,英国EmileWoolfInternationa(l简称EWI)总裁Gra-hamDurgan先生作了题为“国际会计人才的未来职业化发展”的专场讲座。英国皇家特许会计师、中国注册会计师、EmileWoolfInternational大中华区执行董事于梅女士作了题为“国际会计行业现状及未来人才应具备的能力”的讲座。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大中华区总监Mr.JamesLee(黎日忠先生)作了题为“财会专业大学生未来职业选择及发展”的主旨演讲。他们作为成功的国际化会计人才的代表,用自己在职业发展中的亲身经历和体验,给同学们上了非常生动的一课,将国际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研究成果第一时间带到课堂,让学生了解到作为一个优秀的国际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各种能力。
3.有3名学员由于学习目标明确、态度端正、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并在学员中起到了带头作用,被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ICAEW)授予优秀学员称号,受ICAEW(英格兰及威尔士特许会计师协会)会长MrMartynJones的邀请参加ICAEW大中华区2014年度颁奖典礼活动。
4.有3位同学经过刻苦的学习,分别通过了Busi-ness&Finance、ManagementInformation和Accounting科目的考试,获得ICAEW大中华区颁发的奖学金和荣誉证书。
5.实验班学员一起到会计公司开展会计职业体验活动,还共同游览了第二故乡。每学期召开总结交流会,同学们在总结本学期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的同时,分享和交流本学期学习ACA课程的收获和感受,建立师生间、同学间的沟通与交流,增强团队的凝聚力,激发学习热情与动力。
6.成功举行了国际化及创新拔尖人才培养研讨会,与会人员就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讨和交流,共同探讨了实施开办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改革(ACA特色)实验班人才的甄选标准、培养目标、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培养、运行模式、组织实施等内容。通过交流研讨,进一步深化对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理解和认识,理清建设思路,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二、对深化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的思考
(一)重新定位国际化
会计审计人才培养目标知识的学习是逐渐内化的过程,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培养不应把培养目标局限在通过几门课程考试上,而是要通过课程的学习开拓视野,思考未来职业发展方向。有很多的学员在交流时谈到,更看中的是这种学习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不断矫正自己,塑造更精彩的人生。与目标调整相应地,对学生的考核评价方式也要有所创新,应设计一套综合性的指标对未来发展潜力进行评价。
(二)建设体现会计审计教育国际化的实践教学
基地国际化会计审计人才的培养同样需要强化实践,需要构建校内外、海内外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模式。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大多数高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模式,缺乏教学实践环节,难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为此,我们与会计师事务所、会计公司及一些企业合作,建立了较为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校内外结合的实践模式已经形成。目前我们急需建立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下一步我们将通过EWI公司联系一些具有国际背景、拥有国际业务的大中型企业及具备承办外资业务资质的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实践基地,并通过海外移动课堂的方式带领学生走出去,去境外进行课程学习并对境外企业进行参观考察,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聆听世界级大师的教导、探讨全球著名的商业案例。
(三)努力实现会计审计教学师资队伍的国际化
篇3
关键词:复合型 国际化会计人才 主要素质 培养模式 存在问题 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2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9-135-02
一、前言
当前,我国的大部分会计工作者都属于普通财务人员,而高层次、素质全面的会计人才却相对缺乏。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会计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面对这种情况,我国高校对会计人才的培养不能再延续传统的教育模式,而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复合型能力,使其能够满足我国经济的发展需求。因此,我国各高校应该充分了解国际化市场规则,多吸取外国的先进教育理念,并对传统老旧的会计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进而培养出符合时展要求的高层次会计人才。
二、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应该具备的主要素质
1.具备全面的知识结构。随着全球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培养高层次的会计人才已经成为我国各高校的重要任务之一。复合型人才强调的是具备综合、全面的知识结构,并能够将这些知识充分运用到会计工作当中。由于会计工作所涉及的知识面相当广阔,会计人才除了需要具备基本的会计核算能力外,还要掌握其他的多门知识,例如:信息技术、法律、公司运营管理以及历史、科学等方面的学科知识。会计人才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知识结构,才能游刃有余地将会计工作做好。
2.具备良好的变通能力。当前,我国经济日益走向国际化发展道路,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密切,跨国业务的快速增加催生了一些新的会计问题,因此,我国的会计人才应该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变通能力。新时期,会计人才培养应注意加强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分析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这样才能与外界进行很好地沟通、交流。
3.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提高会计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目标。为此,高校应该和实务界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关系,及时掌握实务界对会计人才的能力要求,并适时调整人才培养策略,加大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内容,以丰富的实践教学方式来提高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从而增强会计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
4.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各个行业对工作人员的基本要求,会计行业对财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同样有很高的要求,为避免会计造假的情况出现,加强会计人才的职业道德显得至关重要。因此,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应该重视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会计工作的重要性,从而树立起较强的责任心、法律意识和职业素质。
三、目前我国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当前,我国各高校在制定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时,没有考虑实际的经济环境,目标定得过于空泛。有一些培养目标仅是指出了大致的方向,却没有具体的人才标准,使得培养目标难以实现。会计人才的培养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分为不同层次,主要包括本科教育、硕士和博士培养,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都不一样,就算在本科会计教育中也有会计专才和通才之分。并且还有“重实践”与“重理论”的区别,因此,高校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应该按照具体的层次要求来设定合理、可行的教学目标,切记不可采用“一刀切”的教学理念来开展会计教学,否则会导致会计专业的毕业生出现“眼高手低”、实践能力差等问题。
2.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在会计课程的设置上,一些国际化知识课程没有归类为必修课范畴,且课程学时较短,对教师的课程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许多国际化知识内容在相对短的时间里无法讲解到位,大大降低了课堂教学的效果。同时,高校会计专业的核心课程通常以我国的企业业务实例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涉及的国际业务较少。另外,会计专业课程中的非会计类课程较为缺乏,例如:国际金融、跨国企业管理、国际贸易等国际化知识课程却未能纳入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使会计课程体系中的知识结构难以满足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需求,导致会计专业学生缺乏全面的知识结构,不具备国际化的知识视野。
3.忽视学生的能力教育。相比其他学科,会计学科更注重操作性与实践性。当前各高校的会计教育对会计专业的相关知识已经十分重视,但是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在一些高校的会计教育中虽然开设了少部分的实践操作课程,但这些实践操作课程大多强调考核学生的账务核算的正确性与规范性,通常情况下,仅要求会计学生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不适应会计实务界的操作要求。另外,现有的会计教育模式忽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在经济发展环境日益复杂的背景下,大部分经济业务不像会计教材上讲解得那样规范{3},要求会计人才具备良好的分析能力和变通能力。当面对不熟悉的经济业务时,具备良好变通能力的会计人员可以根据基本的会计准则来对经济业务进行正确分析与判断。因此,会计教育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变通能力。
四、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的培养路径及策略
1.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我国各高校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已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知识结构需求,由于会计教育是分层次的学科教育,各个层次的培养目标不同,高校应该按照具体的层次需求对学生开展具有针对性的课程教学,与此同时,要参照国际化的人才标准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当前,我国许多高校中的会计教育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也没有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标准,造成培养目标与实际教学相互脱节的问题出现,因此,在完善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完善现有课程体系应该对会计专业的课程体系进行精简改革,即在整合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设国际化的学科课程。此外,要加强学科知识的完整性与综合性,增设管理、经济等方面的学科课程,同时加强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转变“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学观念,进而提高学生运用会计知识的实践能力{4}。
2.加强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教材作为知识的重要载体,在传授知识方面起到主要的引导作用,因此,加强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加强会计专业的教材建设,应该了解最新的会计知识动态,及时更新过时的知识内容,教材改革尽量做到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首先,应该及时更新原有的教材体系内容,在会计教材中增加国际化的会计知识内容,推进教材内容的国际化改革,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和知识动态;其次,在教授会计知识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吸收外国会计理论中的新成果和先进知识,这样既可以丰富会计教材的理论知识,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最后,可适量引进国外的原版学科教材,结合我国的教学大纲要求对其进行改编和整合,以适应国际化的教学需求。
3.改进会计专业的教学方式。我国的会计教育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仍旧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法,这种教学方法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国际化经济发展对会计人才提出的要求,高校应该推行导向型的问题教学法,强化对学生分析能力的培养,重视调动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和学习积极性,以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将教学方式由单向灌输式教学转变成以学生探讨为主的互动教学。同时,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应强调理论知识和实务知识二者的平衡并重,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思考问题和独立处理问题的能力。
4.有效推进会计专业的师资建设。教师的自身素质对教育起到很大的影响作用。高校在培养高层次会计人才的同时,应该加强会计专业的师资建设。建设出一支知识全面、业务精良、技能高超、思维严谨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是推动我国会计教育走向国际化的关键所在。推进师资建设主要通过以下几个路径:首先,要明确会计专业师资建设的指导思想,师资建设应与会计教学目标相统一,使师资队伍的结构得以优化,进而建设一支具备高素质、高能力的创新型师资队伍。其次,加强双语教师的业务培训和深造教育,高校应制定稳定合理的师资培养计划,定期组织会计专业的教师到国外进行深造学习,加强同国外会计学术界的交流与学习。最后,选拔一些年轻教师到外资企业或会计事务所等实务型部门进行带职实习{5},促进会计教师职业技能和经验的不断丰富,从而提高会计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
五、结束语
综合上述,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是经济全球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我国各高校在培养会计人才时,应该注重提高会计人才的复合型能力。会计人员只有具备了全面的知识结构和良好的综合素质,才能很好地适应国际化经济发展需求。为了切实提高会计教育的教学质量,高校应对传统的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进行深入改革,转变原有的单向灌输式教学,进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以此提高学生灵活运用会计知识的能力。同时,教师应该注重吸收外国的先进理论和新成果,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添加国际化知识内容,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和掌握国际化的会计准则和知识动态,从而培养出高层次、高素质的复合型国际化会计人才。
注释:
{1}张林,宫冰.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林区教学,2015,18(6):23-24
{2}姚美娟,柳翔.高校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2(3):87
{3}李禹桥,黄颖莉.优化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及考核体系[J].经济师,2014,10(5):201-203
{4}蓝图.构建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教学评价体系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2(3):361-362
{5}程杰.我国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8(1):124-125
篇4
近年来,国内酒店业国际化趋势日益明显。我校作为苏州酒店人才培养基地,早在2004年就开始与国外院校合作培养,目前招生已遍布世界。为进一步拓展合作项目的影响力,培养符合国际化要求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笔者对该项目毕业生及用人单位进行深入调查,并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人才培养的模式。二、研究方法
(一)问卷调查
1、样本选取。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学校中澳项目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苏州万豪酒店等65家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
2、调查内容及问卷设计。问卷分为两类。一类针对毕业生,即《酒店员工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毕业生基本情况,包括个人信息、工作级别、工作时间等;第二,毕业生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建议等;第三,影响毕业生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包括酒店管理知识、国际化视野、各类操作技能等。另一类是针对人力资源主管的,即《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内容涉及三部分:第一,个人基本情况;第二,对中澳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包括项目毕业生与其他毕业生的差别,以及改进意见等;第三,人力资源主管对员工的基本要求,包括招聘时对员工的学历要求,以及对员工所需要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要求。
3、问卷调查实施。2011年4、5月和9月,笔者采用定向抽样法,对项目毕业生和65家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进行了问卷调查,以了解他们对该项目人才培养模式的看法,在此基础上重新审视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二)专家访谈
笔者个别访谈了该项目校外专家委员会成员,就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现状和人才建设的需求、职业教育的必要性和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等问题进行了咨询。
(三)实地考察
笔者从2010年4月到2011年9月分别赴北京、上海、三亚、深圳等地20余家五星级酒店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为本文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一手资料。
三、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与分析
1、《酒店员工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
笔者针对中澳项目毕业生共发放问卷103份,回收98份,回收率为95.1%,有效问卷97份,有效回收率为94.2%。
(1)该项目毕业生感知到的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他们在沟通交流、英语水平、个人内涵气质、个人操作技能等方面比其他院校毕业生具有更大的优势,还能更快胜任酒店岗位,在职业生涯中能够快速提升职位,但在理论知识的深度、中餐的实际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差距。
(2)该项目毕业生对培养模式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毕业生普遍认为教学过程中使用的软硬件设施设备特别是前厅的软件需要更新、师资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3)影响毕业生酒店工作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1、图1。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未来发展的各个因素的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位的英语表达能力到最后的写作能力。分析可见,从毕业生角度出发,在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员工流利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和国际化视野。尤其是一些五星级酒店,外籍客人的比例达到70%以上,必须站在他们的角度看问题,必须熟悉他们的文化和思维方式,用英语提供服务,而且现状是在这些酒店中高层甚至中层管理人员都有很多外国人,员工除了要有西方式的思维方式,英语也是基本的工作语言。同样看重的是良好的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高星级酒店客人的层次较高,需求具有多变性和随机性,这使酒店服务的难度很高,与此同时,员工犯错误所可能引起的后果更为严重,因此,沟通能力和遵规守纪也就显得尤为重要。之后是形象气质、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电脑操作能力。酒店对员工个人形象比较重视,学校要加强招生面试。此外,酒店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做的也是对人的服务,所以人力资源管理能力也很重要。还有,目前高星级酒店普遍使用Fidelio、Opera等信息系统进行管理,要求员工掌握计算机能力。分列其后的是各类操作技能,这些是基本要求。
(4)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内容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各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802,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素分析;通过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见表2)。对该部分的15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结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4个因子,参见碎石图(见图2)。
各因素的因子负载、共同度、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3。根据变量载荷情况,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15个因素分为4个公因子,笔者分别归纳为国际化能力、专业技能、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该项目毕业生认为,对职业生涯而言,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和近中期岗位需求的能力,远期高级管理岗位需求的能力影响最小。这样的认知和他们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大多数尚处于一线操作或初级管理岗位有关。
2、《酒店人力资源主管调查问卷》统计结果与分析。笔者对用人单位人力资源主管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8份,回收率为97.1%,有效问卷65份,有效回收率为92.9%。
(1)主管们感知到的该项目毕业生与其他院校毕业生的差别分析。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毕业生在国际化视野、沟通交流、英语水平等方面优势明显,但在理论知识、中餐中厨房服务和烹饪等操作能力方面还有较大的差距。这是因为该项目目前不教授中餐中厨知识,全部是西餐。
(2)主管们对该项目培养模式上的改进建议。分析发现,主管们普遍认为该项目教学过程中知识讲授的深度、设施设备和师资水平还有待提高。这是因为由于全英文授课,不可避免带来理论深度不足,还有由于项目运行已近8年,部分软硬件有待更新。此外,碍于公立学校人事招聘体制限制,目前中方教师均为从应届生招录,虽然学历均达到了硕士研究生,也全部在国外进修,在酒店实习过,但是理论知识、技能水平等仍然有待提高。
(3)主管们对不同工作级别员工的学历要求分析。统计分析发现决策层(部门副经理、经理)的学历要求为本科(占75.4%),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6.9%),最后是硕研及以上(占7.7%);督导层(部门主管、领班等)的学历要求为高职、大专(占76.9%),其次是本科(占23.1%);对于操作层(部门基层员工)的学历要求是中专、职高、高中(占38.5%),其次是高职、大专(占15.4%)。
(4)主管们对酒店员工所需的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的重要性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第二题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描述统计量见表4、图3。根据以上调查和分析的结果,主管们认为影响酒店员工未来发展的各属性的重要性排序从第一位的遵规守纪到最后的写作能力。分析可见从主管们的角度出发,与毕业生不同的是,在目前经济发达地区高星级酒店业对从业人员所要求的知识、能力与素质中,除去年龄、工作经验的要求以外,用人单位最看重的是遵规守纪,这体现出酒店管理人员对一线员工的基本要求。另外,高星级酒店作为高端服务业,形象气质也是招聘新员工极为重要的要求,除此以外,大多数和毕业生的认识相同。
(5)主管们认为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因素分析。针对问卷第三部分第二题进行统计分析。经相关系数检验可知各因子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变量间偏相关性的KMO统计量为0.757,因此各变量间的相关程度无太大差异,数据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通过球形假设被拒绝,表示变量间并非独立,取值是有关系的(见表5)。对该部分的15个题目进行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抽取因子,进行正交旋转,结果特征值大于1以上的共3个因素,参见碎石图(见图4)。各因素的因子负载、共同度、贡献率、累计贡献率见表6。根据变量载荷情况,主管们对影响酒店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的15个因素分为3个公因子,笔者分别归纳为国际化能力、专业技能和管理能力。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主管们认为,对员工职业生涯而言,国际化能力的影响最大,其次是专业技能,管理能力的影响最小。这样的认知反映出酒店管理方认为,一线员工做好本职最重要。晋升受到很多因素影响,目前阶段,中方员工要晋升到高层管理很困难,甚至很多中层管理岗位也是外籍。四、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成就通过调查不难发现我校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具体表现为:
(一)优质的合作方
合作项目的外方是澳大利亚著名酒店管理学院,是32所通过世界旅游组织认证的学校之一,也是国际优秀酒店教育协会(ICE)的成员。
(二)先进的教育理念
该项目的教育理念是建立三大支柱,即掌握知识、掌握专业技能、抓住个人发展机会,使其更好地结合在一起。焦点在于帮助学生获得专业知识和技能,强调服务态度的重要性,从而提高个人发展能力,逐步成为优秀的国际酒店从业者。
(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该项目引入外方专业课程与教学理念,中外教师共同教学,外方教务长全程监督教学质量。采用全英文教学模式,口头报告、个人演讲等多样化教学方法。中外学生同班上课培养了国际交往能力;项目研究及个案调研培养了学生创造能力;小组讨论作业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
五、我校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具体表现为:稍显落后的设施设备、专业技能有待加强的中方师资队伍以及全英文教学模式与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矛盾等。
六、国际化视角下未来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一)端正心态,从基层做起,同时要树立远大的目标
笔者调查发现,一般来说,在知名酒店集团晋升到总监至少要15年,到总经理要18年。说明毕业生必须经过一个漫长的职业发展的过程,而起点是脏、累、苦的一线。为此要教育学生正视过程,端正心态,也要明确职业发展的方向。
(二)加强英语学习
笔者调查的酒店一致提出语言交流是招聘中考虑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要强调英语的教学,培养语言环境,提高听说读写能力,也不可荒废中文。
(三)重视人际交往的能力
酒店本身是以人员管理和为人提供服务为主的企业,我们不但要在课程设置中突出人际关系、沟通技巧、心理学,还应该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培养与人交往的能力。
(四)正确对待实习
酒店是个操作性很强的行业,但操作是大学生的弱项。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重视实习,将实习作为自身职业发展的起点,勤学苦练,深入了解酒店的运作。
(五)加强管理类基础知识
酒店经营成功最基本的因素在于对外市场开拓、对内运作管理以及财务控制等方面。因此除专业课外,还要加强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等课程的学习。
七、基于国际化视角的酒店管理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对策
(一)采用全景化、全英文的人才培养模式
所谓全景化,即整个教学过程要在高仿真实训室进行。学生自由组合成若干小组,可以分别以学习者、顾客、服务者或管理者的角色进行体验式学习。在不同的角色下学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教师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考核。而且完全采用英文进行授课,这种融合先进理念的教学模式的实施,会使学习效果更有效,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管理素质。
(二)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
学校新实训楼投入使用将大大提升硬件水平,今后可考虑借助酒店力量,不断提升软硬件水平,尽可能使实训条件跟上发展的形势。
(三)严格师资培养,提高教师素质
要尽可能安排能够全英文授课的高职称、高学历、高技能教师任教。平时,要多提供教师到酒店实习的机会。还应让这些教师每隔两至三年重新回到澳洲本部或者其他发达国家进行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技能。
(四)校本教材建设
与国际接轨就要求教材也要与时俱进。对于原版引进的资源,必须进行充分地消化吸收并创新,将之改编为适合中澳项目使用的校本教材。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方法:结合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经验,分析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结果: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应立足于课程建设,注重师资建设,并加强教学方法的改革。结论:本研究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 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培养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1.063
随着国际间交流活动的日趋频繁和涉外医疗机构或综合性医院涉外门诊的不断开设,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各护理院校陆续通过加强与国外院校交流合作,开展师资与学生互换,开设涉外护理专业或者涉外护理方向班等多种形式,培养不同层次的国际化护理人才。关于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对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或是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等方面,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的研究报道较少[1-2]。明确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模式的改进、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培养方法的改革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3]。本研究将结合国内外文献及临床实际需求,就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进行理论阐述,并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进行探讨,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评价指标的构建提供理论支撑,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和任用提供参考依据。
1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定义的界定
能力是指个人完成某项工作所具备的才能。而核心能力(competence)则强调个体深层次的潜在特质和工作属性,它涵盖了满足岗位需求的个人特质,如个体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行为模式等[3]。护士的核心能力是建立在护理职责基础之上的知识、技能、态度、价值观的综合优势,是提供安全、优质、合乎伦理道德的护理服务上的反映[4]。护士核心能力是护士综合业务素质的反映。各专科护理人才所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应体现专科特色。因此,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是在国际化护理过程中,提供安全、有效、合乎伦理道德法规的护理服务的综合能力的反映。
2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
2.1专业能力是基础专业能力是指完成某项专业工作所具备的专业才能。专业能力关系到护士是否能够胜任护理工作,关系到护理的质量和安全,在国际化护理人才应具备的核心能力中应处于首要地位。关于专业能力所包含的内容,根据国内外文献及临床护理工作需求,确定专业能力应包括日常护理工作所需的知识、态度、技能等。知识是从事护理工作的基础,应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相关专业知识;技能是从事护理工作关键的条件,应包括护理评估技能、护理问题的确定及优先次序的排列、各项操作技能等;对护理工作的态度同样关系到护理工作完成的质量。
2.2语言能力是桥梁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是人,要掌握服务对象的病情及需求,与服务对象之间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语言能力是顺利完成护理工作的桥梁。因为国际化护理人才所面对的服务对象是外籍人员,掌握和灵活运用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尤为重要。在与服务对象的交流中,不仅需要使用公共语言,更多的涉及专业术语,需要使用专业语言。因此,语言能力应包括公共语言能力及专业语言能力。要求能听懂服务对象所使用的语言,并用相应的语言给予应答,可以读懂外文文献和病历,并可以正确书写外文病历。
2.3其他综合能力是补充为了更好地完成国际化护理工作,除了需要专业能力、语言能力外,还需要其他综合能力作为补充,如遵循护理伦理与法律、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自主学习能力等。护理工作应遵循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尊重服务对象的个人隐私、知情同意及自主选择的权利;护理工作的对象是病人,他们因为生理和(或)心理的痛苦,需要护理人员的帮助,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需要具备极强的爱心、责任心和敬业精神,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风俗习惯,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尊重服务对象信仰与习俗,尊重服务对象的价值观;现代社会瞬息万变,先进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术日益更新,要求国际化护理人才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主动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为病人提供更先进、更有效的服务。
3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策略
3.1立足于课程建设高等教育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合理的课程设置,要培养国际化护理人才的核心能力,首先应从课程设置入手,合理的课程设置包括课程的种类及比重的设置。 首先在课程种类的设置上,应使课程种类与核心能力对接,使课程种类设置体现出对核心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如对专业能力的培养应设置相关专业课程,包括基础课程及专业课程,对语言能力的培养应设置语言课程,包括公共语言课程及专业语言课程,注重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可突出与国际接轨的特点,设置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ISPN)等相关课程,其他综合能力的培养可设置相关课程,包括《护理人文》、《伦理与法规》等;其次,在课程比重的设置上,应体现出核心能力各项指标的重要程度,即较重要的条目相关的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重,其他相关课程所占的比重可稍轻。根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要求,应体现涉外特色,侧重专业课程、兼顾语言课程、补充其他课程;加大实验课及实践课的比重,调低理论课比重,可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学部分相关理论知识。
3.2注重师资建设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要优良的师资,尤其是国际化护理人才语言能力的培养离不开高素质的师资,应着重引进和培养具有海外学习经历的师资。在政策上支持现有专业教师通过海外学习取得学历学位,或进行短期进修,学习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提高语言应用能力,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保驾护航。另外,还可以通过聘请外教,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环境,以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3.3改革教学方法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培养需要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语言能力的培养,传统的讲授法已满足不了人才培养的需求,急需探索出新的、行之有效教学方法。语言能力应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而国人语言学习的普遍现状是“哑巴英语”,针对这一现象,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增加学生口语练习时间,结合护理专业特点,可以设计案例场景让学生进行全英文练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从被动地听讲变为主动地“要讲”,将课堂时间交给学生。在专业能力的培养方面,也应该想方设法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可灵活运用案例教学法、PBL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
4小结
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核心能力的培养,因此,应明确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首先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定义做出了较为科学的界定,并对国际化护理人才核心能力的内涵做出了较为全面的解释,对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的策略进行了探讨,为国际化护理人才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并可以为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1]张淑玲,闺秀静,刘莉. 构建医学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和国际化护理人才培养一体化教学模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6):917-920.
[2]余薇,陈文松. 涉外护理( 专科) 国际护理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实践[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9):784-786.
[3]王章安,黄宝芹,韦艳华.护理核心能力的概念分析[J].中华护理杂志,2012,47(6):562-564.
[4]徐少波,叶志弘.护士核心能力概念和构成要素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8):764-766.
篇6
人才培养国际化是高等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指一个国家的教育或高等学校在国际意识、开放观念的指导下,以面向世界的相互交流与合作为基础,以多种形式培养与
国际接轨人才的一种发展过程或趋势,具体包括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观念、国际化培养方式、国际化教育内容、教师队伍和学生来源的国际化等内容。其中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一直是研究者和高校实践者关注的一个重要环节,采用何种具体方式和途径不仅是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的具体制度依托,也是表现某一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理念倾向、关注方向和投入等问题的主要指标。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与供求主体(一)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第一,为培养高质量的国际化人才,目前国内不少高校都在加强与世界高等教育的合作交流,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与联合培养。通常情况下,学校会与国外大学签署学分互认的校际协议,学生根据协议跨校修读课程,经审查后予以承认。这种联合培养的方式直接将学生置于国外文化之中,能够增进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国际交流能力,同时又获取了国际教育资源。
第二,教师在教学中采用国际化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一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外语水平,学习和尝试采用国际通行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研讨式、探究式等;另一方面,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与国际接轨的硬件环境,如网络覆盖课堂,网上课堂论坛等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改进教学效果。
第三,学生培养方案是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化形式,在人才培养国际化的背景下,制定培养方案时要更多体现这一导向。比如在培养要求中,可以明确对学生国际化素质和能力以及国际交流经历的要求,并在教学计划的具体安排中落实国际化的课程体系。
第四,双语(全英)教学课程是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途径,众多高校也都在积极实施,一般在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考试之后的学期开设,选择部分专业课程实施。这一课程形式要求教师采用英文教材、英文课件,根据学生外语水平决定双语授课比例,以这种方式促进学生对国外经典教材的学习,既学专业,又学语言。
第五,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机会也是高校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留学生教育的开展为学校吸引了国外留学生,既提高了学校在国际教育市场的竞争力,又为本校学生营造了多元文化的校园环境,给他们提供实际锻炼对外交往和运用外语能力的机会;另一方面,各种国际交流项目的实施,也让一部分学生能够走出去,有机会与国外学生沟通交流。第六,积极介绍和引入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项目、国际文化体育交流和科技竞赛活动、国际会议等活动,并鼓励学生参加,也是培养学生的国际意识并增长国际交往技能的一种形式。
(二)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供求主体
从一般规律和目前高校的实践来看,学校和教师是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设计者和实施者,即供给主体。学校通过调研分析为学生提供各种直接或间接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式;而学生在这一过程中扮演的角色则主要是需求者和接受者,因此,大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实施的重要工作就是获得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参与。课题组将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学生需求进行调查,了解现实中学生对各项主流培养方式的评价、参加程度和需求程度,研究学校和学生之间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认知差别,从而为类似高校完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提供借鉴。
三、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生需求调查
(一)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问卷第一部分为人口统计量表,包括对性别、年级、院系等进行的统计,题目不设分值。第二部分为多维量表题,从不同维度调查学生对学校国际化人才方案和培养思路的认识和评价,主要包括学生对该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的知晓程度、参与情况、评价水平和需求程度。此次调查的样本是从学校13个院系,大一到大四共四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原则重点抽样确定的。调查历时三个月,共发放问卷600份,回收549份,回收率为91.5%。问卷的统计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
(二)调研数据描述
1.人口统计资料分析。被调查的549名学生中男性占37.9%,女性占62.1%。被调查对象的年级分布情况为:大一占15.5%,大二占20.9%,大三占47.9%,大四占15.7%。院系分布情况见表1。
2.被调查学生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首先调查该校学生对目前学校采用的几种主要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其中由于宣传投入比较大,对留学交换这一方式学生知晓程度最高,被调查学生中的82.7%都知道这一方式;排在其后的是双语(全英)课程,知道这一方式的学生占61%,这也与近几年该校对这一培养方式的大力推进和落实有关;而增加相关国际问题课程、普通课堂上国际化素质培养、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和参加国际性学生项目(活动)则因宣传较少,在该校尚未得到全面普及,学生的知晓程度比较低,均未超过30%。
3.被调查学生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调查发现,学生对这些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并不乐观,排在前两位的双语(全英)课程和外籍教师授课或讲座,都仅有31.9%和29.5%的学生参与过。同时发现,这些学生参与程度相对较高的方式都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大多仍是被动的接受。此外我们发现,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31.7%的学生认为自己没有参加过上述任何一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活动。考虑到调查学生中包含部分刚入校的大一学生,剔除了其中的一年级被调查者,仍然发现被调查学生中,有27.3%的人提出从未参与过所列的任何一项培养方式。
4.被调查学生对现行国际化培养方式实施情况的评价。在了解了学生对目前该校国际化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和参与情况之后,调查组具体调查了学生对目前各项国际化培养方式实施情况的评价。对实施情况的评价得分划分为五个等级,请学生从低到高以1到5分给予评价,1分为非常差,5分为非常好。调查结果并不乐观,在列出的八项主要方式中,平均得分在3分以下的占七项,仅有“留学交换”一项得分超过了3分,说明近几年该校大力推广和引入的留学交换项目确实取得了一定成绩,得到了学生的肯定;但学生对大部分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目前的实施情况并不认可,均处于中等以下的水平,其中评价最低的是“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得分仅为2.54。
5.被调查学生对现行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实际需求情况。接下来课题组调查了学生对学校目前实施的各项国际化培养方式的实际需求水平,仍以1到5分进行打分,1分为完全不需要,5分为非常需要。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列的八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需求程度都处于中上水平,得分均在3.5分以上。同时我们还发现,学生对八项方式需求得分呈现了趋同的趋势,并没有明显的差别,其中需求得分最高的是外籍教师授课或讲座,得分为3.82,最低的是参加国际比赛(会议),得分为3.50。这里有两个问题值得思考和进一步探讨,其一,实际上,调查组所列出的八项培养方式在国际化程度、活动开展方式、涵盖人群、学生互动程度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别,但学生的评分却没有呈现出显著差别,这在某一方面说明作为实施者的学校可以有更大的操作空间,不必拘泥于或特别重视某一项方式的实施,因为学生并没有对培养方式表现出“区别对待”;其二,结合前文学生对培养方式实施状况的评价也可以发现,由于对实施现状普遍不满,因此学生对各项培养方式都表现出了类似的比较强烈的渴求。下面将进一步详细了解学生的需求状况。
6.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与需求情况的关系。根据学生对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知晓情况将每一组分为两类,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项目的知晓情况直接影响了其对该项目需求程度的评分,除了“在普通课堂上有意识的培养国际化素质”一项外,对某一培养方式了解或知晓的学生对这一项目的需求程度也相对比较高。这一发现对实践的启示在于,学校在开展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案时,宣传和普及的意义不容小视,只有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和知道培养方案,才会激起学生更大的兴趣和参与的意愿。
7.学生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参与情况与实施情况评价的关系。下一步重点分析参与过和未参与过某项培养方式的学生对该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区别和需求程度的差异。首先是实施情况评价,表3显示,“留学交换”和“开展相关国际问题课程”这两项,参与过的学生对实施情况的评价低于未参与过的学生,此外的六项,参与过的学生对实施情况的评价均高于未参与过的学生。实际上,是否参与过某一项目,对学生对该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价内容会产生较大影响,未参与过的学生在评价时更多的是评价和相对主观的判断,如学校对这一项目的重视宣传程度、周围同学参与后的评价等,而参与过的学生则更多是对该项目实施状况、运行水平、实际效果等内容的评价。因此可以认为,“留学交换”和“开展相关国际问题课程”这两项培养方式,其实际运行的水平可能会略逊于宣传的水平,学生参加后的评价低于未参加的学生,因此应该将工作重点放在项目的具体开展和运行中;而其他各项则可能相反,目前仍需尽可能地扩大参与范围,将更多的学生纳入进来,提高项目参与程度,并进一步提高其实施效果。
四、结论与思考
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调研的结果,我们发现了一些很有意义的结论。
第一,学校作为制度供给者与学生作为制度需求者,在各项国际化人才培养方式的选择和偏好上存在一些偏差,并未对接统一。从目前各高校的实践来看,大部分高校会将投入重点集中于国际交流、留学交换项目等直接与国外产生关联的项目,但学生的需求热点却并未显著地集中在这些项目上;相反,一些在实践中并未受到更多关注的间接项目,如开设国际化课程、在普通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素质等,却得到了学生的认可。
篇7
“2010年也是美国的人口普查年,我们也参与了。除了网络报送和入户调查外,通过邮寄调查表获取普查的人口数据是美国人口普查的最主要方式,大约有70%的人口普查工作通过邮寄问卷的方式完成……”
我们学有所成
2010年10月11日上午,在熟悉的108会议室,北京政府统计系统第二届赴美国罗斯福大学培训班总结汇报会正在热烈地举行。来自北京统计系统的赴美学成归国者,面对分别一年现在却近在眼前的北京统计局队的领导和同事们,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式,汇报了在美国学习生活的情况。
“你们寄给我的贺卡,我收到了。祝大家新年好!”这熟悉的声音,是今年春节时,苏辉局长通过互联网,向大洋彼岸的赴美培训班同学致以的春节问候。
当汇报短片里这一幕又再现时,现场的观众,仿佛也被带到了大洋的彼岸,感受着时间的飞逝,同时也和他们一起,分享这一年来的收获和感受。
在本次培训班班长于超代表全班作了总结报告后,22名同学分别从美国统计工作概述。2010年美国人口普查、美国国民经济核算和美国之行感悟四个方面作了主题报告。
本次培训班的团长耿淼,回来后似乎瘦了一圈,但眼睛仍然很有神。他总结说:“这次汇报,远远不是我们在美国学习生活一年的全部内容,回来之后要把所学所得积极投入到工作实践中去,用实际行动和工作业绩向大家继续汇报。”
汇报会的最后,局队领导纷纷向培训班的学员们提出了希望。
“希望大家回来之后不要丢了英语,英文好有助于统计工作,北京统计需要借鉴国外好的东西,国际交流日益频繁,这些都离不开外语。”
“希望大家把新的思考、新的感悟带到统计改革和建设的事业中去。”
苏辉局长最后总结说:“听了大家的汇报,觉得大家是满载而归,不只是在学习上,也在生活上。你们感受了甜酸苦辣,得到了磨练,人生中有了一段难得的经历。我们要源源不断地培养国际化的统计精英,通过人才兴统,使统计事业目益兴旺发达。学习是为了有所用,希望你们尽可能地结合我们的统计工作,在实际中将所学转换为强劲的动力,把统计工作做得更好。”
不一样的知识和技能提升
让我们把时间回溯至2009年8月21日星期五下午7时,北京局队统计系统平均年龄为27.7岁的7男15女共22名学员顺利抵达芝加哥,开始在罗斯福大学一年的求学之旅。
先是一个月专门的语言训练,加上全英文的授课环境、大量的文献阅读、频繁的写作训练以及经常性的演讲锻炼,大家的英语水平提高很快。
“现在看英文原版资料我再也不像以前那样频频翻字典了,看外语电影也不需要看中文字幕了”,在谈到英语水平提高时,工业处的李阳这样告诉记者。
实习是这次赴美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员们被分配至不同单位的不同部门进行为期6到8周的实习,实习单位从美国政府部门到非营利机构,覆盖了美国公共管理部门的各单位,如联邦总务管理局、库克郡政府、芝加哥都市信息中心等。实习为学员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美国社会的机会。大家观察和学习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模式,深度体验了美国文化。
在美国联邦总务局实习的黄玉翠告诉记者:“我有一个感受是,美国有一个相对成熟的诚实信用体系,例如政府和纳税人之间就能够做到很大程度的互相信任,政府为纳税人服务的理念深入人心。在这个基础上,人口普查时,政府相信居民邮寄回来的调查表真实可靠,居民也相信自己的隐私会得到有效的保护。这较大程度地节省了成本、提高了效率,也保证了普查数据的质量。”
参观过芝加哥大都市信息咨询中心的于超认为:“他们把统计数据挖掘得比较深入,数据的颗粒度比较细,这样便于数据的统计分析,公众普遍相信并且喜欢用统计局公布的各种数据。”
一年来,全体学员顺利完成了12门核心课程的学习和实习,提升了语言能力,更新了知识结构,增强了协作本领,拓展了文化视野,完善了综合素质,为适应未来多元化的大都市统计工作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把国际化统计人才培养工作继续做下去
学员们回来后,说的最多的就是感谢北京统计局队的培养,才能有这么好的机会开拓视野、提高自身。事实上,北京统计局队为国际型的统计人才的培养付出了很多努力。
《北京市政府统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人才支撑系统是北京统计两大支撑系统之一。人才培养,尤其是国际交流性人才培养工作得到了高度重视。早在2005年,结合北京的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统计发展规划,北京局队研究决定,培养、建立一支高层坎、高素质的大都市统计人才队伍,解决我市国际化统计交流人才的紧缺问题,加快高层次、复合型统计人才的培养步伐,以带动全市政府统计系统人员全面提高统计业务水平。于是计划每年选派15―20名外语基础较好、熟悉统计专业知识的人才,以公派出国留学、攻读学位、或参加中长期境外培训等形式进行定向培养。
2006年,市局总队专门印发《北京市政府统计系统国际交流型人才培养方案》,即京统发【2006】101号文件,从培训内容、选拔条件、选拔方式、管理办法等各方面进行了严格的规定。
至今,通过选拔,已分期派出63人分赴美国、法国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包括2006、2009年度赴美国罗斯福大学的43人,以及2007年度赴法国国立科学技术与管理学院的20人。他们现都已顺利归国,利用自己的所学,为北京的统计事业发挥着光和热。
“回国学员普遍的一个反映是,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式和以前相比不同了,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和能力得到增强,能够更加综合、长远地分析问题,这些都将在以后的工作中发挥作用。”耿淼深有感触地说。
篇8
在当今国际化发展的大环境下,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和学科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和发展,其机遇是十分难得的,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本文就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通识教育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环境专业人才的一些举措,作出了具体的阐述。其措施多样,能够全面的培养专业人才的能力,比如:开设全英文授课课程,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助推学生出境短期留学访问,建立健全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内部组织课题组轮转研究,学生自主参与课题组科学创新实践等。除此之外,复旦大学还进行了进一步的工作设想,比如开设研讨型课程,让学生自主思考和研究,增强自身的探索精神和能力。再比如对学生进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使学生全面而完整的发展自己,成为一个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通识教育研究型人才。
关键词:
环境科学;全英文课程;国际合作办学;实习基地建设;科创实践
实施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前提是大学生接受了比较完整的通识化教育,而在复旦大学,这种前提已经完全具备,因为复旦大学的通识教育已经贯穿了整个大学本科阶段。学校的整体通识教育理念统筹着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的顶层设计,因此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必定符合通识教育的发展目标。大一的学生除了要学习通识教育课程,还要学习基本的文理课程。自2013年起,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学生被编入自然科学的大类招生,进校之后暂且不进行院系的细致分类,与原系学生共同学习基础科目,只到大学二年级才开始进行具体院系的分类。在大二时让学生突破专业基础课,并在大二的下学期进行专业方向的分配,这样可以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全面的发展和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和兴趣,从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在大三和大四的阶段中,学校将会按照环境科学,环境工程和环境管理的专业分类来对学生进行专业课的教授和培养。另外,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实践实习和科创项目也会贯穿始终大学本科阶段,以方便学生更好地将学到的专业知识与实践技能的习得相结合,更好的培养自己的能力,向着通识教育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方向发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在近年来不断提升自我,从制度建设改革和专业活动开展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提升和创新,以此作为提高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的质量的方法,并制定了一系列详细的改革措施。例如:(1)在教学过程开始之前,了解学生和教师的意见与建议,充分尊重学生的发展意愿,并照此对于学生培养方案和教师教学大纲进行梳理,并作出相应的调整和创新,以适应学生和人才培养与时代的发展需求,促进学生更好地进行自我发展。(2)明确对于教师从事教学的奖惩制度,通过系教学指导委员会对于教师的教学进行检查和反馈,以便严格把控教学进度和教学质量,保证通识教育大背景下对于国际性视野研究型人才的培养能够顺利进行。(3)加强宣传。通过进行专业宣讲会、组织讲座、参观实验室、参观环保企业、进行暑期社会实践等方式对新生和低年级学生实施专业宣传,加强他们对于专业的认同感和热爱程度,激发他们在本专业的兴趣,使他们更好地学习本专业的知识,促进高素质人才的发展。(4)对于课堂教学、实验教学、野外实习、生产实习、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一定要严格把控,力求每一个环节都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培养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保证毕业生的专业素质。(5)完善导师制度,通过实行“寝室导师”等方式,加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与互动,让学生和老师处于一个平等沟通和交流的状态,而老师也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身份与言辞,学会用自己的幽默和理解等品质发挥出自身的人格魅力,用自身的科学精神熏陶身边的学生,为学生解决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引导他们更加积极勤奋的学习专业知识。这些举措的实施使得巩固学生专业知识、加强学生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等方面收效显著。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于复旦大学的环境专业人才培养特色等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究和分析,从而得到了进一步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方法。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有四个大的方向:通识教育、个性化培养、专业训练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复旦大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四大特色方面。本文在以下篇幅中将着重介绍通识教育背景和理念下的国际化视野(包括全英文课程教学,学生出境交流访学,国际交流合作办学)和研究型人才(野外实践与实习,学生课题组轮转,科创项目开展)。
一、通识教育背景下的国际化视野
复旦大学是国际知名性大学,着力于培养与国际接轨的高质量人才,并且,复旦大学的本科毕业生大都会选择大学毕业后进行研究生的考取或出国深造,而期间需要的资料查阅,科学研究和出境交流都需要用英语,大学中的全英文课程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另外,复旦大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办学,互相承认学分,也能够满足国际交流和交换生的需求。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为本科生开展的全英文公共选修课包括“能源与环境”、“气候变化与能源”,以及专业选修课“大气化学”、“全球环境变化”“环境水文学基础”、“仪器分析”、“水环境化学”、“环境纳米技术”也使用全英文教学。而其中“能源与环境”获选“2013上海高校外国留学生英语授课示范性课程”的称号。而对于研究生的全英授课复旦大学也采取了中欧大气化学暑期学校和研究生课程“FIST”项目(FudanIntensiveSummerTeaching,暑期集中式授课)等形式。开设全英语授课课程对于师生双方都有很大的挑战性。国内老师的母语都不是英语,所以全英文授课备课过程是十分艰难而且必要的。而学生面临的挑战在于在课堂上要随着老师的语速快速的理解授课的内容并作出反应,若语言基础不够扎实,不仅课上提出疑问和探讨会受到阻碍,而且理解授课内容也将成为一项困难的任务。复旦大学积极接受海外留学的教师,鼓励他们开展全英文课程,并在课时上进行一定的计算和倾斜也是顺应了国际化程度提高,英语应用范围愈发广泛的大趋势。同时复旦大学也挑选英语水平高的研究生担任助教,帮助后进学生加强英语学习。经过不断的努力,复旦大学通识类全英文课程覆盖面不断扩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复旦大学在2009年和2011年与国外高校签署了环境科学与工程“2+2本科生联合培养项目”,即在复旦大学学习两年,在合作高校学习两年,累积够相应的学分就可以在毕业后得到两所高校的毕业证书。这个项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并促进了国际交流。同时为了培养本科生的考研意识,复旦大学也进行了研究生双学位和联合培养项目的探索。复旦大学为了开阔本科生视野也进行了本科生短期出境访学的活动。这样的活动在系内进行选拔,公派一定名额的学生出境,这样不仅在系内形成了勤学的风气,也使得出境的学生拥有更高的学识和品格,传播复旦大学的学风的同时也进行了国际间的交流。而对于入选的学生,复旦大学也做好了相应的接洽工作,保证学生的学分获取。
二、研究性人才的培养
复旦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大学,也希望在学生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激发出更多学生的创新和兴趣,培养他们成为研究型人才,所以为避免知识与能力的脱节,复旦大学也为学生们准备了许多实践性课程。复旦大学联系了多个生态基地和示范区,为学生的实践实习寻到了一个好地方。而学生们的实践实习内容也是多样化,可供学生自行选择的。实习内容包括统一讲解要求,实习讲解做法,实地采集数据和测量,样本分析,数据处理和实践报告等。最后还会有实结,方便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进一步了解实践研究和野外实习的区别,更好的将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以求将来更好的学习和工作。同时,复旦大学也根据学生的不同实习效果进行了更方面的总结,也为不同细致专业的学生提供了更适合的实习地点。为了更好的培养研究型人才,复旦大学在2014年起在环境科学与工程系推出了一项全新的项目,即学生内部的课题组轮转研究学习。即要求学生在大学二年级时,在本系的四个课题组里进行研究实习,在每一个组的研究实习时间不少于一个月,这样做不仅可以使学生接触到多个研究课题,进行多元化的研究实习,一个月的最低时间限度也可以避免课题组轮转而带来的研究不彻底,草草了事的情况的出现,保证了学生能够高质量的完成每个课题组的研究实习活动。实习的内容也包括许多:开始课题研究前对于实验室安全规范的了解和学习,对于日常实践内容的重复和检验,对相关文献进行调查研讨,参加小组会议进行交流讨论,参与教师和实验室研究生指导下的部分辅研究课题等。在学生完成所有的实验室实习项目后,要针对自己的实验室实习过程与结果写出相应的实习报告,对于实习中的各个重要过程、环节和实习进展作出一个具体而完整的总结归纳,并详细阐述自己对于实习的感受,以便于日后的反思和经验的提取总结。复旦大学通过对学生实施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培养了学生对于研究的感性认识,熟知研究型课题的过程与进展细节,培养了他们对于研究课题的兴趣和热情,有利于学生在日后作出“双向选择”从事研究性工作,成为研究型人才。除了课题组轮转的制度创新,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也十分重视学生的科创实践活动。即学生进行自主的科创项目的申请书,并自我完善,在科创项目通过公开答辩后,就可以进入指导教师的课题组进行课题研究活动了。在课题进行过程中,会应用相应的中期考核和结题报告等形式对于学生的研究进行及时的监督和管理,并在过程中对于学生的研究方法与技能进行指导,促进他们能力的提高,最后对于他们的科研结果进行评估,并给予指导意见。学生的科创项目有望道学者计划,曦源项目,团委科创项目,登辉项目,创新性实践计划等多个科创项目。除此之外,为了促进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本科学生参加科研实践活动,从中发现顶尖人才和好苗子进行进一步培养,复旦大学还特意开展了“拔尖人才计划”,每年都在大学二、三、四年级中选拔出品学兼优,热爱本学科的2-3名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重点培养和教导,在此期间对这些学生的能力进行提高,致力于将他们培养成高素质的研究型人才。让学生进入实验室自己动手进行实验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也更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对于实践活动的兴趣和参与度,也为学生打下了坚实的科研基础,同时,在指导学生的过程中也有利于老师观察每个学生的素质和能力,选拔出更好的人进行重点培养。在这种环境下,有相当比例的学生在大学二年级就选择了进入实验室进行科学研究活动。经过这些年的经验积累,在学生科学研究创新这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果,近年来复旦大学本科生的率在不断上升,更是有许多学生的论文在AppliedCatalysisB:Environmental、AppliedCatalysisA:General、JournalofHazardousMaterials、Industrial&EngineeringChemistryResearch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过第一作者论文。本科生科创活动对他们日后的发展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的学生有三分之二都选择在毕业后进入更高的学府进修科研项目或者直接投身于科研项目的研究,这也是复旦大学实施各项制度活动的目的所在。
三、进一步设想和实践
除了以上措施,复旦大学也在不断探索着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一)在未来的教学中,复旦大学将会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进行课堂知识的传授,反转师生角色,以学生为主体,调动课堂气氛,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实践探讨能力,为研究型人才的培养打下坚实基础。同时指引学生将知识与实践相互结合,不断提高自身能力。
(二)实行本硕博一体化培养,这样既可以保持学生学习的连贯性,又可以在长期的培养中挑选出更适合的人才,分类培养,因材施教使得人才的能力得到更大的发挥。与此同时更可以检验此项制度的优点和漏洞,进行及时的弥补和优化,以便更好的服务于人才培养。
综上所述,目前环境科学与工程人才培养机遇与挑战并存,为今的出路就是不断进行创新,与国际接轨,在通识教育的大背景下培养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型人才,不断发展通识教育,推进国内外交流,促进自身更好的发展。
作者:刘涛 单位:鞍山师范学院国际交流学院
[参考文献]
篇9
一、引言
目前,我国高校设置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根据1998年教育部对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第四次调整方案。在此次调整中,原有的“世界经济”、“国际贸易”和“工业外贸”三个本科专业被合并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以下简称国际贸易专业),一直延续至今。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已成为我国高等院校招考的热门专业之一。目前,全国已有700多所本科院校开设了国际贸易专业,广泛分布于财经类院校、语言类院校、综合类院校、理工类院校、师范类院校以及农林等不同类型的院校,并已成为28个财经和工商管理类本科专业中招生学校和招生人数最多的专业之一。最近几年全国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规模大约在9万人左右。从培养现状来看,700多所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在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等方面都存在趋同现象,缺乏人才培养的特色和层次性,不能适应主流用人单位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的需求。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档、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的新常态,我国对外贸易正面临结构优化、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的深刻调整,这些对国际贸易领域高素质国际化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需要大量具有宽广的国际视野、掌握国际贸易理论、通晓国际市场规则、熟悉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贸易人才。但是,从人才市场反映出的供求情况来看,近年来国内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出现了“供过于求”的趋势,这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背景下我国外贸转型发展有关,同时也与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不能全面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关。因此,如何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质量成为当前高校的重要教研课题。
对高校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问题已有一些理论与实践研究。张建中研究了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新型国际化商务人才需求背景下广西财经学院对国际化商务人才培养的课程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1]。黄莺、苟建华和傅昌銮分析了浙江高校在培养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改革与做法[2]。邱伟芬论述了财经类高校实施课程国际化的必要性和基本途径[3]。无锡作为中国近代工商业的发源地,一直是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范围内经济发展较快、综合实力较强、经济开放程度较高的重要城市,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具有巨大的需求潜力。江南大学商学院是无锡地区国际商务人才教育和输出的重要基地,近几年致力于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研究与探索,本文对此进行系统分析,以期为我国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与参考。
二、我国高校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现状与问题
从我国高等院校尤其是财经类重点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情况来看,目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中外合作办学,按照外方高校课程体系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二是中外高校联合培养模式,如“2+2”“3+1”,即前2年或3年在国内高校学习,后2年或1年到国外高校学习,学生分别在中外高校完成相关课程学习,中外双方高校课程学分互认,学生可同时获得中外两所学校的本科学士学位;三是本土高校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学生在国内高校学习,但增加了国际化课程和国际化实践学习内容[4]。这些不同的国际化教育模式显示,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和特征,并基本形成了中外高校联合办学、学生互换、学分互认、教师互访、学者互派等多种国际交流与合作形式。在上述三种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中,本土高校主导的国际化人才培养仍然是当前我国高校的主流人才模式,因此,本文主要分析这一模式下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师资国际化滞后于课程体系国际化
目前,相关高校比较重视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计的国际化,结合外贸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聘用标准和涉外岗位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要求以及行业发展趋势,突出了国际商务实践与国际企业运营方面的课程设置,增加了双语课程或全英语课程的开设,更多引入和采用英文原版教材,丰富和充实了课程教学中的国际化内容。然而,随着国际化课程的不断增设,师资国际化面临捉襟见肘的尴尬境地,传统的理论教学型专业教师难以适应国际化课程的教学要求,因此高校急需培养和建设既懂理论又通外语且熟悉企业国际化运营实践的国际化师资队伍。一些高校通过短期进修培训、海外人才引进和外籍教师聘用等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际化师资不足的问题,但如何构建适应课程国际化要求的师资国际化常态机制仍是值得重视和探索的课题。
(二)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
国际化人才培养同质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化课程教学语言大多偏向于使用英语,采用非英语语言(如德语、法语、西班牙语、越语)的外语教学课程偏少,不能适应“一带一路”战略下的新型开放格局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要求。随着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自由贸易区、中韩自由贸易区的建设与发展,高校需要加强国际化课程的阿拉伯语、俄语、韩语、西班牙语、越语等非英语外语教学,着力提高毕业生的跨语言文化交流能力。二是国际化人才培养特色不够鲜明,严重缺乏对适应用人单位要求和主导进出口产品特点的应用型国际贸易人才的培养,只有个别高校有针对性地培养特定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如东华大学在国际贸易专业开设了纺织商品学课程等,有针对性地培养纺织出口行业的国际贸易人才[5]。在培养方案设计中,需要加强国际贸易专业与其他专业知识的交叉,以突出不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培养特色,适应企业和社会对国际贸易专业人才的个性化需求。
(三)国际化实践教学环节比较薄弱
目前,大多数院校主要通过国际商务综合模拟实验来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化操作技能,但对实践教学环节的管理与考核比较粗放,缺少对实验过程的全程监管和结构化的过程考核,多数通过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来考核学生的综合实践技能,考核流于形式,不能真实反映综合实验教学效果,急需改进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到国际化企业实习是提升国际贸易专业学生实践技能的重要途径,大多数高校的学生毕业实习由院校统一安排或学生自主联系,能够进入在华跨国公司和具有国际化经营业务的本土企业实习的学生所占比重不高,能够去中国境外企业实习的学生更是少数,高校难以全景模拟国际化企业的运作模式和运营环境,需要努力开拓面向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毕业实习渠道,并改进和完善实习环节的教学评价。
三、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在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背景下,江南大学商学院在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和改革,不断提高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水平。
(一)加强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
对于国际贸易领域的从业人员,不仅要熟练掌握国际商务方面的专业技能和国际交流本领,还需要了解与贸易对象相关的特定行业和特定产品知识。江南大学商学院通过面向全校所有非经管专业学生开设“国际经济与贸易”第二专业,促进商科与工科、商科与人文学科的合理交叉,培养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江南大学被誉为“轻工高等教育明珠”,食品科学与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设计学、纺织科学与工程等进入第三轮全国学科评估前五名,来自这些优势学科的学生在系统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同时补充学习国际商务知识和技能,为未来进入特定行业从事国际商务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来自英语、日语、法学、化学、机械等专业背景的学生,通过国际贸易第二专业课程的系统学习,也有利于培养其成为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江南大学将优势学科专业与国际贸易专业的交叉融合,充分发挥学校优势学科的影响力,利用人才培养的行业特色优势,打破了“外语+国际贸易”的传统学科交叉模式,拓宽了跨学科国际化人才培养路径。
(二)强化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养
熟练运用外语进行国际交流和商务沟通是国际化人才的必备技能,因此,在突出基础英语教学的基础上,学院增设了第二外语课程和双语课程,以提高毕业生的国际商务沟通与运营能力。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方案中,大学英语和英语听说等基础英语课程均连续开设四个学期,加强了学生对基础英语的学习和积累,为后续双语课程的开设奠定了基础。在后续四个学期中,相继开设外贸英语函电、国际商务沟通、商务谈判、国际结算等双语课程,不仅增强了学生对相关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也提高了学生在国际商务中的英语应用能力。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长达一年的第二外语教学训练,使毕业生至少能掌握两门外语,以适应经济全球化对外贸人才的语言要求,大大增强学生跨文化沟通能力。相对于“外语+国际贸易”的双专业嫁接式培养模式,这种将外语整合于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中的培养模式更有利于提高国际化人才培养效果。
(三)提高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
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需要师资国际化的支撑和保障。学校从事一线教学的教师大多具有很高的理论水平,也有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同当地企业和企业家有广泛联系,为课堂理论教学打下一定基础,但大多数师缺乏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实践经历和经验,对国际化课程的教学理念及教学方法与现实岗位要求尚有差距。学院不断改进与完善教师参与国际交流的激励机制,鼓励教师走进国际化经营企业和跨国公司,熟悉其国际化运作;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际学术交流和学术论坛;加大选派教师赴国外高校进行国际化课程教学的进修和培训力度;加快引进有国外留学背景和教学经历的专业教师;积极探索与合作高校定期互派教师,通过多种途径提高了国际贸易专业教学团队的国际化水平,为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有力的师资保障。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借鉴同类高校对外合作交流经验[6],结合学校目前中外合作教学与国际交流的实践,探索和完善了包含学生留学、海外游学、参加国际性学术会议与学术论坛、邀请国外教师开设讲座、国际合作办学等多种形式和途径的中外教学合作交流模式,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学生参加国际经贸竞赛,以此促进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短期海外游学可以帮助学生实地亲身体验跨文化交流,在实际生活情境中提高外语沟通能力。通过邀请海外教授来校面向学生开设专题讲座,传递企业国际化运营和国际学术研究动态,拓宽学生的国际化视野。目前,学校已与美国加州大学河滨分校、美国加州富勒敦州立大学、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田纳西大学、丹麦哥本哈根工程大学、芬兰拉赫蒂应用科学大学、韩国仁济大学等国外学校开展商科专业的校际交换生项目,能为本科生提供时长3个月至1年的国外留学机会。参加校际交换生项目的学生按规定完成相应的课程及学分要求,可以获得中外高校学分互认,为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提供了有效途径。江南大学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合作举办“3+1”的本科教育项目,学生满足规定条件可分别获得江南大学和蒙纳士大学的管理学(商学)学士学位。同时,积极发展留学生教育,吸引留学生来院学习。加强对留学生的教育管理,将留学生与中国本土学生混合编班教学,促进了教师与留学生、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之间的跨文化交流与学习。
(五)构建多层次国际化实践教学体系
国际贸易工作岗位面临的国际商务环境复杂、业务环节多,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对学生的外贸实践能力和独立开展业务能力的要求较高,因此,实践教学在国际化人才培养中更有着其他教学方式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和实习两个模块。为便于统一管理和安排全院的实验教学,学院成立了实验教学中心,中心的教学实验大体分为验证性实验、模拟(仿真)性实验、研究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四大类。目前,学生可利用学院实验中心开放的实验平台,进行外贸单证、国际物流、金融理财、金融投资、电子商务、企业资源计划(ERP)沙盘企业经营模拟、国际结算业务模拟、国际贸易实训仿真等各类实验项目。随着跨境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外贸企业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7],为适应复合型跨境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需求,学院还增设了国际贸易电子商务模拟实验项目,模拟网络环境下的国际商务运营。
实验教学活动旨在鼓励学生“学以致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与实践的积极性与创新性,提高学生将国际化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有助于培养既精通理论又勇于实践、善于思考的国际化专门人才。学院现有国际贸易专业的实验教学以模拟或仿真教学为主,实验模拟教学环境与真实的国际商务环境尚有一定差距。由于缺少真实的外贸平台实际操作经验,毕业生在进入外贸企业后还需花费时间来熟悉外贸电商平台操作,或接受电商平台相关培训后才能从事具体的外贸业务工作。根据毕业生的实习和工作反馈,借鉴相关院校的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经验[8],目前学校也在探索增加基于外贸电商平台的实践教学内容,准备在与本地中小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基础上,依托“阿里巴巴全球速卖通平台”让学生进行客户拓展、产品推广、合同磋商、接受订单、发售货物、售后咨询等环节的业务操作,既帮助学生积累外贸电商平台的实战技能,也帮助本地合作企业完成产品推广和销售,实现中小企业开拓产品国际市场的目标。
实习环节包括认识学习、业务实习和毕业实习三个不同层次,学院充分利用在长三角地区的社会影响力和丰富的企业家辅导员的资源优势,为本科生安排实践教学基地。无锡小天鹅集团、无锡国联证券、无锡智慧能源、华泰证券等知名企业都是江南大学商学院本科生的固定实习基地,今后学校仍需努力创造条件,让更多的学生获得去外向型企业、跨国经营企业及海外企业实习的机会。
四、结语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江南大学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国际贸易专业毕业生的英语六级合格率不断提升,毕业生出国留学、考研和就业的竞争力不断增强,去国外留学、进入涉外企业和海外企业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呈上升趋势。根据麦可思公司对学校2013届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就业情况进行的质量跟踪调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月收入居全校前列。然而,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一项复杂而长远的系统工程,仍然需要国际贸易专业教育工作者跟踪调查和研究国际贸易发展新形势、社会和企业对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化人才需求的新动向,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培养环境和评价体系等方面不断改进、创新与总结,以持续提高国际贸易专业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篇10
>> 2015信息化应用国际会议开幕 基于地方常规性国际会议的MTI笔译实习探索 中东国际会议:各有各的盘算 从国际会议看中国的CEO 国际会议的财务运行管理 一次意义深远的国际会议 国际化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区域国际化会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创新型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构建校企合作国际化软件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SID’08国际会议概况 国际会议安全管理初探 风与光的雕琢,深圳大学城国际会议中心 国际会议目的地特征与培育研究 同声传译与交替传译在国际会议中的应用 创新性实践课程《国际学术交流英语与国际会议实务》介绍 石油企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创新模式探索与实践 国际化财经人才培养与创新实践 有色矿企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 解读东京国际会议中心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fr=aladdin.
[参考文献]
蔡宏波,蒙英华.国贸专业本科生教育国际化问题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02:70-74.
[2]陈命家.转变护理教育理念适应国际化的护理教育[J].中国医院管理,2004,06:46-47.
[3]程振强.我国教育国际化发展的路径[J].人民论坛,2010,32:184-185.
[4]杜育红.关于教育国际化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12:6-7.
[5]韩民春.教育国际化与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3,01:42-44.
[6]蒋笑莉,王征.研究型大学学科国际评估的探索与实践――以浙江大学为例[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3,10:44-48.
[7]李刚,田雪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9,02:50-52.
[8]李海云.教育现代化与本土化、国际化及其关系[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1:203-205.
[9]李辉.国际化外语教师教育改革路径及创新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3,09:65-68.
[10]刘彬让.研究型农业大学国际化办学问题的思考――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3,06:30-33.
[11]刘贵华.教育国际化:21世纪的教育理念[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5:11.
[12]买琳燕.高职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与构建[J].职教论坛,2014,01:49-52.
[13]倪东生.构建我国国际化采购人才培养体系的研究[J].中国流通经济,2005,10:32-35.
[14]任杨.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办学国际化的探讨[J].教育探索,2014,07:94-95.
[15]沃意琳.国际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青年志愿者工作的实践与探讨[J].职教论坛,2013,20:88-89.
[16]项贤明.教育国际化与比较教育研究[J].比较教育研究,1999,06:1-7.
[17]颜黎光.论我国高等教育国际化与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成人教育,2013,13:58-60.
[18]尹志国,薛艳.地方综合性大学教育国际化发展战略的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2,24:23-25.
[19]张瑜彬,樊鹏,李忠云.我国研究型大学国际化发展路径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4,09:148-152.
[20]周燕,刘舒.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理念[J].江苏高教,2011,02:90-92.
[21]朱益明.以国际化视野审视教育改革与发展[J].北京社会科学,2014,07:11-16.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国际金融专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