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建设范文
时间:2023-04-01 18:03: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区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住的社区。总的来说,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高的社会,其社区结构类型一般为社会分层型,与此相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较低的社会,其社区结构类型一般是自然产业型。
由此可见,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与社区结构状况密切相关。从静态角度看,一定的社区结构状况是一定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反映;从动态角度看,社会发展或社会转型必然带来社区变化或社区转型。那么,当前中国社会的社区结构类型究竟是自然产业型,还是社会分层型呢?笔者认为,随着中国社会正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当前中国社会的社区正在从自然产业型向社会分层型转变,其具体表现是改革开放以来特别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而出现了楼房区、别墅区等不同等次的居民住宅区,这些新生的社会分层型社区虽然在我国城市中所占比重还不大,但它反映了社区结构演变和发展的趋势。这种社区转型给社区建设又会带来哪些影响呢?从当前中国社会现状看,这种影响至少表现为如下方面。
首先,社区转型将使社区建设主体发生变化。在自然产业型社区模式中,社区建设的主体主要由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和居民工作单位三部分构成。而在社会分层型社区模式中,社区建设的主体主要由社区居民、社区管理者、物业开发或管理者三部分构成。这两种模式,从外延到内涵,从现象到本质,都存在许多不同从外在表现看,两种模式中的第三构成不同,即前一种模式中是居民工作单位,后一种模式中则是物业开发或管理者。这种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经济条件及其运行机制的不同,因为前一种模式中的居民工作单位一般是计划经济条件下居民福利房的提供者,而后一种模式中的物业开发或管理者则一般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居民商品房的提供者;从内在涵义看,两种模式中第一构成虽然都是社区居民,但前一种模式中的社区居民只是福利房的享用者,后一种模式中的社区居民则是商品房的享用者。相对来说,前者的主体意识要弱于后者;从内在联系看,两种模式虽然都是由三部分构成,但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不同。相对来说,后一种模式中三者之间的关系除了管理与被管理、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外,还有一种经济利益关系,其具体表现是在社区建设过程中,物业管理者和物业享用者(居民)存在一种投入与回报的交换关系:一方是通过经济投入而获得非经济回报,另一方则是通过非经济投入而获得经济回报。这种经济联系的持续和有效又是建立在双赢基础上的。
篇2
社区问题包括社区环境、社区交通状况、社区配套及功能结构、社区安全和管理等方面。产生的具体问题也都是围绕这几个方面,简单列举以下这几大问题。
1.1社区环境
1)居住社区以牺牲绿化面积为代价,随意减少绿化面积、改建停车场,对已有绿化苗木没有相应的养护管理措施和方法,致使苗木大量死亡或者杂草丛生、蚊虫滋生等现象,使绿化环境变恶化环境。
2)人口的聚集、居住区密集、车辆的汇集、垃圾堆积、技术低级等原因,都使我们的居住环境在进一步的恶化。人们虽然住进了新居,但是喝不上清洁的水;虽然享受着城市的便利和舒适,但是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虽然城市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收入,但是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夜晚不能够享受到彻底的安静。水资源污染、空气污染、噪声污染等等,可以说是城市化的副产品,严重制约着城市人居环境乃至整个国家环境的健康发展。
1.2社区交通传统社区的交通组织和布局相对单一,早已不能满足现代社区的要求。
1)社区内停车位不能满足居住者的使用,随意乱停、占道停车、占用消防通道、随意圈占等现象屡见不鲜。
2)社区道路功能和等级不完善,导向性不强致使社区内交通不畅。造成社区出入不便、机非混行、交通拥堵。
3)公共交通不发达。很多社区周边的公共交通站点及设施不健全,给使用公共交通带来极大的不便。
1.3社区配套及功能
1)社区内和周边没有公共空间和可供周边居民活动、健身、娱乐的场地及公园,居住者没有开放的空间可以相互交流,致使邻里关系陌生、人与人之间的关心程度降低,使人们感到孤独、冷漠。
2)社区周边的配套服务跟不上,没有幼儿园、学校、医院、银行、邮局、超市、便利店等,给人们的居住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不能够感受到新建社区的便利,享受不到现代化生活的便利。这也是很多社区逐渐空置的主要原因。
1.4社区安全和管理社区服务管理跟不上,治安环境差、安全没有保障。新的社区建成了,但是无人管理,居住者各自为政,随意乱停乱放、随意丢弃垃圾、随意堵塞消防通道等等不文明的行为屡见不鲜。社区无人管理,最常见的是电梯无人定期检查养护、各种配套设施无人监管,导致各种人身伤害的不安全隐患增多,人们的安全感下降,心理的不安感使人们变得焦虑和抑郁。
2新的生态社区建设策略
2.1新的居住规划和建设理念新的居住环境,不是传统观念下单一的住宅环境,它应该是带有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居住环境。它应该是以居住的健康、舒适为前提的居住环境。新的居住环境,不应搬抄传统城市住宅社区的模式,应该结合当地的风俗和文化传承特色。风俗与文化其实多半沿袭的是生活方式,几代人的生活习俗,所以新的社区建设目的在于逐步稳妥的改建,而不是大张旗鼓的重建或新建。引导型的规划建设也是需要建立在文化和民居风俗的基础上的。从新型城镇化规划中我们不难看出,新的生活、建设和发展理念,主要体现在“绿色”(绿色经济、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环境……)和“生态”(生态规划、生态建设、生态文明、生态利用……)上。这就要求规划和建设者们改变传统观念与认识,把规划和建设的重心从追求城市居住空间快速的、大规模的扩张,转变为以追求提升城乡文化、建设宜人环境的高品质居住环境为目的。把绿色生态的理念贯彻应用到城镇化的规划和建设中,站在较高的起点来规划、建设和营造我们新的居住社区环境。
2.2绿色交通在社区规划布局中引入绿色交通理念,引入机非分离、慢行系统、公交换乘无缝接轨等多种交通措施。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同时依托公交系统网络的开发和完善实现绿色出行。
2.3绿色建筑
1)根据不同城镇区位关系和城镇发展定位指导建设以人为核心的居住社区和居住建筑。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进行规划定位,科学合理的进行空间布局,同时依据新的设计标准,利用现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建设出绿色、经济、节能、舒适度高的新型住宅。
2)按照生态社区的总体定位和要求,逐步实现100%绿色建筑的目标。广泛使用绿色、环保的建筑材料,降低对各种资源的消耗,并对资源和能源充分利用,这也是生态社区有别于传统社区的特色所在。
2.4加强社区的基础设施与综合配套建设基础设施的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基本保障。没有健全、完善的基础设施为基础,就谈不到社区环境的改善与提高。生态社区建设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摆脱落后的居住和生活条件,享受现代化城市便捷优质的生活。如果基础设施建设跟不上,何谈现代化的生活。综合配套建设是生态社区的品质保障。完善的综合配套建设,能够很好地保障居民的生活品质,提高居住社区的凝聚力和吸纳力;能够使人们享受到快捷便利的各种服务,满足人们的不同需求;也能够通过综合配套建设带动和解决社区及周边地区的部分人口的就业、养老、托幼、医疗等各种社会问题。
2.5加强绿色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建设自然、生态、和谐的生活环境是现代人向往的生活环境。但是享受这种生活环境必须从三方面着手:一是保护现有资源和环境;二是合理的建设和利用资源;三是发展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循环利用资源。例如:我们日常生活的垃圾的分类处置,各种废弃物的回收与再利用,通过科学、绿色、生态的手段来改善社区环境中的空气质量、饮用水环境、噪声污染、光污染等,都是营造健康社区环境的方法和手段。
2.6加强服务与管理,实现综合服务与自我管理的有机结合想让环境更好的服务于人,首先得实现对居住环境和自然环境的科学管理。管理好人和环境才能使之服务于人和环境。能够提高服务意识和质量,完善管理制度,加强管理力度,是提高居住社区环境综合素质的前提。
3结语
篇3
工作举措
1、加快中心社区规划编制。根据街镇区域总体规划和中心社区的地理区位、产业基础、人文底蕴、人口规模等,科学确定中心社区功能定位,高标准编制中心社区建设规划,做到土地利用规划、农村土地综合整治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有机衔接,并向群众公示。通过规划引导,合理配置资源,促进中心社区快速发展,避免原街镇行政中心所在地出现服务弱化、经济滑坡、投入减少、环境恶化等现象。2、加快中心社区人口集聚。加快推进村(居)撤并、村改居工作,将中心社区周边规模偏小、基础较差、经济薄弱的村居,与中心社区优化整合。按照生产方便、生活宜居、环境优美的要求,统筹推进中心社区供水、供电、交通、商业及垃圾处理、污水治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具特色的农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促进农民居住向中心社区有序集中。3、加快中心社区经济发展。坚持走以特色产业推动经济发展道路。通过管好集体资金、盘活集体资产、开发集体资源、优化集体资本,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保持更大的投入和更强的招商势头,进一步做大做强原有工业集中区和农业园区。按照“一社一品、一社一业”要求,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引导中心社区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农家乐休闲旅游业,鼓励中心社区建设、购置物业用房,发展村级物业经济。加快中心社区土地流转步伐,提高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到2015年,中心社区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80%。4、加快中心社区服务配套。按照“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要求,切实做到原有的经费投入不减、专业队伍不散、日常机制不乱、责任要求不变,按照精简、高效的原则设立中心社区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承接好政府部门依法延伸到中心社区的政务服务及有关公共服务,搞好公共文化、体育等设施配套,在中心社区为农民群众提供与基本生活和保障密切相关的“一站式”便捷服务。结合“动迁拆违,治乱整破”和“三清两整一提升”行动,加快中心社区街道和农村环境提升,使群众生活更舒适、出行更便捷、环境更宜居、办事更方便,让广大群众切身感受到区划调整带来的变化、成果和实惠。
组织保障
1、加强组织领导。区相关部门和街镇党(工)委、办事处(政府)要高度重视,将加强中心社区建设列入重要工作日程,成立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切实加强管理和监督指导,确保中心社区建设取得实效。中心社区书记原则上由1名街道工委副书记或办事处副主任兼任,同时配备2-3名社区副书记,可以由区管干部兼任。社区居委会干部通过法律程序依法产生。要强化舆论宣传,引导广大群众积极支持、主动参与中心社区建设。2、加强阵地建设。以“三强一化”为目标,不断夯实社区党建工作基础,创新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大力开展以建设“阳光家园、爱心家园、康乐家园、学习家园、和谐家园和红色家园”为主要内容的“六个家园”建设活动,巩固提升社区党建水平。推进“阳光村居”建设,强化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规范资产处置程序,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3、加强责任考核。中心社区所在街道党工委和办事处对中心社区建设负有第一责任,要把中心社区建设纳入街镇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考核目标,加快推进中心社区科学发展。区委农工委、区民政局负责中心社区建设监督与指导,区委组织部、区委社建委、区住建局、区城管局、区人社局等部门要积极探索中心社区行政管理机制改革和干部队伍建设的有效途径,研究制定促进中心社区建设发展的政策措施,完善中心社区服务体系。
篇4
党建工作进社区,包保工作落得实。他们对社区党员实行分类管理,在社区党员中成立了流动党员支部、下岗党员支部、退休党员支部、复员军人党支部,调动社区党员的积极性。今年上半年,朝阳镇社区党员实施“党群连心”工程,在8个社区建“连心楼”75栋,发放“连心卡”70多张,结对包保帮扶贫困党员群众80多人。
卫生服务进社区,为居民营造良好环境。他们提出创建国家级卫生城目标,社区服务中心组织县城朝阳镇8个社区,加大城区卫生清扫保洁力度。今年以来,各社区出动300多人次,共清理垃圾200多吨,清理巷路边沟3000多延长米,种植绿化花木近1万多株,社区卫生保洁水平明显提高。8个社区都建立基本医疗保险经办窗口。社区医疗服务站提供一般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等诊疗服务,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可以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
计生服务进社区,提高计生工作质量。社区计划生育实行与户籍人口同宣传、同服务、同管理,建立了流动人口管理档案。上半年,各社区计生员累计为社区育龄妇女免费发放避孕药品、药具300多人次。县城朝阳镇8个社区计划生育率达到100%。
文化、体育进社区,丰富人们文化生活。各社区普遍建立了书法协会,门球协会、歌舞协会、锣鼓队、秧歌队等群众业余文体组织,开展群众性书法、歌舞、秧歌、锣鼓表演和乒乓球、羽毛球、排球、篮球、门球等比赛。
安全服务进社区,确保群众安居乐业。县社区服务中心与朝阳镇公安分局联手,建立了人防、物防、技防相结合的社区治安防范机制和防控网络。每个社区都设立了警务室,配备5名治安民警。社区组织群众义务巡逻队,主动配合公安机关,建立了警民巡逻巡查制度。近5个月,富强社区和工农社区建立民事纠纷调解中心,成功调解各类民事纠纷32件,促进了社会稳定和社区和睦。
就业服务进社区,解除居民后顾之忧。社区服务中心打造社区就业服务平台,与劳动保障部门和县内各用人单位联手创建了市民创业学校,开展失业登记,发放养老保障补贴,提供就业咨询和就业培训,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促进了灵活就业。今年上半年,已成功帮助社区200多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仅在大鑫选矿企业安排50多名残疾人就业。
社会保障进社区,为千家万户造福。加强对社区失业人员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对象动态管理,做到了“应保尽保”。为强化“扩面减员”工作,通过“阳光操作”,将31名生活困难群众纳入了城市低保范畴。
工会组织进社区,维护企业职工权益。县社区服务中心与辉南县总工会联合行动,在社区小型零散非公企业中建立工会组织,有效维护和保障小型零散非公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
价格监督进社区,保持市场繁荣稳定。县城朝阳镇8个社区都建立了社区价格监督服务站,设立县物价局举报投诉电话和举报投诉点。价格监督员深入全县批发零售企业、市场和超市进行明察暗访,定期或随时组织座谈,倾听监督员意见和呼声,维护了居民的合法权益。
篇5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路径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各地区各部门应基于乡村振兴战略优势,做好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布局,提升发展体系、行政管理机制及产业结构的优化能力,使各地区能运用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更好融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新环境。
1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现实意义
2016年2月,国务院了《关于深入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若干意见》,其中重点提出:“加快农村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事业发展,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化农村社区建设试点[1]。”至此,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及文化发展体系,提升农村地区社会资源、经济资源及市场资源整合能力,为未来阶段农村发展创造更优质的环境及发展条件,成为新时代农村地区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从发展需求角度来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了传统城乡融合发展结构,提高了农村地区经济建设发展、服务网络构建的主导能力。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资源的合理化分配,弥补早期阶段农村社区建设改革存在结构性缺失,解决使农村地区行政管理职权分化问题,为农村地区生活条件、卫生环境及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改善夯实基础。因此,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非单一在原有体系上进行改革优化,而是从发展结构上作出调整,将农村地区农户衣食住行与城镇地区进行对接,在不改变原有生产劳动方式及社会基础产业结构的前提下,提升农户总体生活质量,强化农户生活幸福感及获得感,为农村地区经济建设、环境经济及产业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乡村振兴背景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面临的困境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及文化等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然而,在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同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具有负面影响,需要通过深入分析予以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问题,多数集中在行政管理及资源分配两个方面,做好对行政管理体系的完善,并制定科学的资源分配方案,有助于深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稳步推进。
2.1行政管理
行政管理要求在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等方面做好协调。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将多个行政村进行合并的基本模式。其中,各地区社区服务、管理调度及社会福利方面或多或少存在一定差异。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如何制定福利补贴标准、规范社区服务体系及优化管理调度模式,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思考的问题。从经济结构上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促使农村产业建设形成发展合力,强化农村产业发展核心竞争力。其社会福利标准、社区服务质量及管理调度执行性势必有所提升。但从实现环境的发展视角分析,部分地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解决农村发展融合行政管理权限重叠的问题,加速农村发展环境现代化治理,提升农村经济发展上限。但各地区乡村发展存在内部矛盾,仍然未能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得以有效解决,内部矛盾的产生必然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形成影响[2]。新型农村社区专业服务人才匮乏、社会保障及福利制度单一,管理调度时效性不足等问题,仍然困扰了后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针对以上问题,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应在充分了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本特征的同时,做好对各项建设发展、管理工作的优化,进一步建立长效化发展机制,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时展接轨,并有效吸纳城乡融合发展经验,提升新时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水平。
2.2资源分配
资源分配问题主要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利益分配、人力资源配置及市场资源调度四个方面。目前,新型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主要由政府机构与企业提供支持。但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形式分析,上行经济固然对农村建设创造便利条件,但政府机构及企业同样面临经济转型及市场产业升级的压力,如何做好基础设施建设的职权划分,并在合理范围内为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企业提供政策优惠,则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需考虑的问题。利益分配主要指农户之间居住资源及经济资源的分配。部分地区大刀阔斧的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基于大拆大建进行农村改造。该方式的确加速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进程,但不利于对农户核心利益诉求的满足,容易促使农户与政府机构之间产生嫌隙,从而,导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社会资源的调配,也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解决的主要问题之一。各个乡村产业优势及产业发展需求不尽相同,针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以推动经济发展、优化居住条件等作为底层建筑。因此,有效发挥不同地区产业优势,强化产业集约化发展,对于缓解经济资源、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调配矛盾具有一定积极作用。
3乡村振兴视角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特征
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提供诸多便利。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充分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特征主要体现在产业化、中心化及统筹化三个方面。其中,不同建设特征也代表了不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模式。未来阶段,我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要充分做好对不同发展模式下建设经验的积累,开拓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视角,为未来阶段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总体实效性提供有利保障[3]。
3.1产业化
产业化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产城联动为主导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该模式利用对产业资源的聚集优化,优化本地区产业资源配置,降低传统模式对产业发展的限制,使各乡村产业发展形成一体化联动。通过对人口资源的社区化集中,提升农村地区对部分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率,改变农村土地资源闲置及居住资源紧缺的问题。基于产城联动模式的构建,充分加速土地资源的流转,优化农村地区产业发展生态,能够进一步提升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则给予农户更多的居住选择权,帮助农村环境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降低单一土地资源结构对农村农业产业发展的影响,最大限度满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基本需求,为后续阶段强化各地区产业建设一体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3.2中心化
中心化是指由乡镇企业与政府机构协同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采用产业资源、服务资源及配套设施的集中化管理,进一步打造以农村地区中心发展为载体的舒适生活圈,围绕对优美环境、良好服务体系及多元市场生态的建立,实现对农村地区发展面貌的改善[4]。这一特征主要体现对于资源的合理配置,通过建立中心化发展模式,实现将资源共享理念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有效运用。中心资源的共享可以更好控制成本支出,推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位一体发展,使政府资源、民间资本及商业资本等均可参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民间资本与商业资本的加入,将为提升农村地区生活质量及改造生活环境提供有力保障,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需求与企业利益诉求充分契合。以此,为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创造积极条件。
3.3统筹化
统一协调、统筹管理,是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特征。传统模式下农村行政管理,存在管理结构单一及管理覆盖范围不足问题,部分地区由于行政管理职责划分缺乏合理性,导致部分农村地区形成三不管地带,农村地区产业升级及产业结构改造因此受限。围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统筹管理,则将管理职权进行统一分配,提升各地区行政管理执行力,实现行政管理全面性覆盖,为农村地区市场发展统一规划、社会资源统一调度及产业资源协同配置等奠定良好根基。因而,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长效化视角来看,统筹化管理是基于大局观视角,为农村社区建设及环境发展改造创造良好条件,实现农村生产水平、生活质量及生态治理等多方面提升,进一步满足新时代农村地区建设发展需求,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多元化对接。
4基于乡村振兴战略影响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路径及科学策略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一定程度改变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面貌,提升部分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充分突出乡村振兴战略发展优势,强化对产业结构产业布局的优化,明确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定位,提升新型农村社区总体社会服务质量,有效为农户及企业发展提供社会保障。以此,排除农户及企业的后顾之忧,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为后续阶段政府机构进一步从多个视角提供发展政策的支持创造条件。
4.1优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
面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做好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有助于从产业经济发展的角度,为农村发展资源的整合提供良好机遇。因此,各地区应围绕协同共助、合力助推的中心思想,优化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资源配置,基于充分发挥农村产业发展优势及助力产业融合,改变新型农村社区的产业结构,确保新型农村社区能持续为优势产业及支柱产业发展输送新鲜血液,进一步构成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另外,新型农村社区对于产业结构及产业布局的优化,不应采用一以贯之的发展改革理念,要在不影响当前产业独立发展的前提下,做好多方面产业发展规划,逐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产业发展试点改革,适时做好对产业发展方向的调整,基于产业发展中弹性化策略的运用,为新型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提供支持[5]。从而,化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经济矛盾。
4.2明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行政管理与社区服务精准定位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面向提升农户生活质量及为农户生产劳作创造便利条件两个方面做好行政管理规划,确保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社区服务工作的开展,能围绕以上两个方面内容制定科学方案。在此过程中,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应摒弃传统行政管理及社区服务理念,面向农村发展的城镇化对接构建行政管理新体系,并根据各个行政村行政管理工作现状,统一行政管理工作标准及内容,实现各个不同行政村之间行政管理工作的步调一致。避免在社会福利、社区服务及管理调度等方面产生严重的差异化问题,使农户能真正意义上成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受益者,降低外部因素干扰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工作稳步推进的影响,促使新时代背景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达到更高水平。
4.3完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社会保障体系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是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主要面向企业、医疗机构、教育机构及农户等提供经济、人力资源及市场资源方面支持,降低新型农村社区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结构性阵痛问题,使企业、教育机构及农户等能尽快适应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新环境,排除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中存在阻碍。为此,政府机构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做好对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第一,政府机构应面向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等做好在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根据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卫生发展、文化建设及环境治理等要求,做好与企业、医疗机构及教育机构的对接,缓解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改革中存在压力。第二,政府机构应为农户及农村就业人员发放住房、失业及医疗等方面经济补贴,加速农户对于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基于政府兜底为新型农村社区的建设发展保驾护航[6]。
4.4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服务功能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改变传统农村发展结构,提升农村地区信息化及现代化发展水平。为更好提升新型农村社区中农户生活品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注重对社会服务功能及行政服务功能的完善,切实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的实际有效性,确保相关水、电建设及治安管理水平能达到较高标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目标的实现做好铺垫。另外,丰富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服务功能,不仅要面向外部发展做好合作,同时,也应针对内部经济发展循环及本地区农业资源开发进行优化,最大限度发挥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优势,从生活环境、经济水平、社会影响力等多个方面,提升农户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认同感,使农户在新型农村社区环境下能更好履行自身义务及社会责任,提高农户基础生活幸福感。
4.5强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与政府支持
政府做好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政策倾斜,可以更好解决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不完善问题,降低经济、环境等因素对于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的制约,实现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多元化、系统化及科学化推进。对此,新型农村的社区建设应立足当前、着眼未来,合理做好行政村管理融合的决策,最大限度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保证农户核心权益。在充分为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发展夯实基础的同时,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上限,使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能为未来农村发展转型做好充足准备。除此之外,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要根据当前发展需求,持续做好合村并点工作的深化,既要发挥各个机构及各个部门社会服务功能,也要维持良好发展改革秩序,进而促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视角下的良性发展。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极大提升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水平,加快了农村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等迈入时代新纪元。各地区应紧抓时代机遇,积极做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管理协调及发展优化,加速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改革,提升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总体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王俊.乡村振兴战略视阈下新时代乡村建设路径与机制研究[J].当代经济管理,2019(7):6.
[2]王生章,崔佳慧.乡村振兴背景下我国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初探[J].行政科学论坛,2018(10):47-50.
[3]张艺颉.乡村振兴背景下村民自治制度建设与转型路径研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4):8.
[4]魏文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空心化治理与社区建设融合探究[J].南方农业,2021(17):3.
[5]王思瑶,马秀峰.新型职业农民人文素养提升的应然路径[J].中国成人教育,2021(8):76-80.
篇6
通过对兰州市一些社区进行调查发现。新建社区与老社区差异很大。老社区空间格局更为紧凑,基础设施不完善,设备老化。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是其客观地理因素,另一方面是因为由于这些老社区规划建设较早,缺乏低碳和可持续发展理念。社区居民为拓宽自己的生活空间,见缝插针,社区内部空间格局比较杂乱。社区绿地面积狭小,甚至是仅有绿地被居民占领种植蔬菜等,不足以起到改善社区环境的作用。社区生活垃圾处理不及时,甚至某些社区垃圾随意堆在道路两旁,严重影响居民出行和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低碳社区建设还面临很多问题。
1、资源利用不合理
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社区居民低碳生活。低碳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是节约资源,减少碳排放,推动社区由高污染、高能耗向低污染、低能耗转变。但是太阳能等可再生资源利用率低,很多家庭没有安装太阳能热水器。由于相对干燥,对于雨水和中水的循环利用不完善。节能冰箱、节能空调比例较小。冬季取暖特别是棚户区仍然采用传统取暖模式。
2、居民低碳环保意识薄弱,实践性低
由于我国长期重视重工业发展,再加上人口众多,在解决人民温饱的过程中忽视了环境问题,忽视了生活空间质量。近年来环境日益恶化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但是一部分居民却在实际生活中不能自觉践行低碳理念。一方面抱怨社区环境差,城市环境差。另一方面却不能以身作则,从自己做起。大多数居民并不了解低碳生活,甚至认为低碳生活的实现主要责任在于大企业,自己的力量是薄弱的。这种意识上的缺失和实践上的不作为,是低碳社区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3、低碳社区建设推行不力
尽管国家制定了推动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的法规政策,例如《节约能源管理条例》、《节约能源法》等,但是效果却不明显。而低碳社区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推动,居民处于被动状态。社区中居委会和物业成为了低碳社区建设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是非营利性的,缺少资金是低碳社区难以继续推进的主要问题。我国低碳社区建设处在起步阶段,对于老社区改造更是任务艰巨,面临众多问题。总结起来可以概括为两方面,一是政府方面的,二是社区自身的。低碳社区需要政府和社区自身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
二、城市低碳社区建设的对策建议
篇7
2、切实树立创精品、突亮点、出形象的工作思路,着力抓好模范特色社区创建工作。要以完善社区功能、丰富居民群众生活,改善人居环境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认真贯彻工作思路,全面提升社区建设整体水平。要高水平创建和谐社区,建立社区基础配套服务设施,健全社区管理、社区服务制度和机制。将社区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人(残疾人)康复活动中心、图书阅览室等直接面对普通居民群众服务的功能项目有机结合起来。
4、全面开展星级社区建设工作,加快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逐步构建起连接街道和社区,覆盖全区社区建设、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信息网络体系,突出牌楼路社区特色。
5、大力发展社区服务,积极探索社区服务发展模式,完善社区服务网络体系,夯实社区发展基础。以社区为载体,从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入手,提高社区服务质量。结合实际,因地制宜,继续做好便民利民服务和下岗失业人员就业服务,建立健全针对低保户、五保户、残疾人、老年人和优抚对象等弱势群体和特殊群体就医、就学等救助救济服务体系。
6、加强社区干部队伍建设与管理,有效提高社区干部队伍的整体水平,有利于社区居委会自治功能的发挥。建立和强化社区干部培训机制,并适时组织社区干部学习交流,不断提高其业务素质和工作能力。
篇8
根据市政府工作精神,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领导下,在区有关部门指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结合社区实际,广泛开展建设健康小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活动,积极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以迎接国家卫生区复查为契机,巩固、发展国家卫生区创建成果。侬靠地区各种资源,在社区各单位、各部门大力支持配合下,努力完成各项任务,为社区经济持续协调发展而积极努力。
一、总体目标
加强环境综合治理,全面推进环境建设,结合老城区改造,加快旧房改造和公共绿地建设,实现天蓝、地绿、水清、居佳的治理目标,为人民群众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活居住环境。
实施以人为本的发展战略,大力发展社会福利事业,推进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整合社区资源。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完成健康社区建设各项任务,为地区居民提供一个健康文明的社会生活环境。
二、主要任务与措施
(一)大力宣传,提高共识
1、工作目标
强化宣传,提高宣传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让广大市民了解健康城区的理念,掌握健康知识和技能,形成政府、社会、市民互动的良好局面。
2、主要措施
(1)开展建设健康城区一系主题宣传活动。结合爱国卫生月、世界卫生日、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水日等活动,整合各方力量,共同参与健康城区宣传。
(2)开展一系列健康知识与技能竞赛。组织开展健康相关知识竞赛、市民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竞赛,不断提高市民的自我保健意识和技能。
(3)年底组织群众看、评健康城区建设成果的活动。
(二)倡导健康行为活动
1、工作目标
大力提倡和引导广大市民树立公共责任意识,形成公共健康行为。年内继续组织开展五个“人人”行动,即人人参加一项健身运动、人人掌握一项救护技能、人人测量一次血压、人人承诺一次自愿无偿献血、人人规范一类公共健康行为。
2、主要措施
(1)全面普及科学健身知识,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组织各种项目的体育锻炼活动,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居民参加一项固定的体育运动,使居民的健身活动具有更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开展系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市民卫生意识,自觉规范公共健康行为。组织市民参加培训,使市民了解和掌握一项救护技能,
(3)继续做好血压测量活动的组织发动工作,充分发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专业技术、设施资源和人才资源上的优势,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点、红十字站、及小区的活动室等场所,定期设置血压测量点,倡导社区内35岁以上的居民能够参加社区组织的免费血压测量活动,35岁以居民对自身血压的知晓率≥50%。
(三)积极开展建设卫生小区、健康单位、健康家庭、健康城市志愿者市级先进系列活动
1、工作目标:
今年拟创建鹤庆苑小区、鹤北新苑小区为市级卫生小区;二水厂、三菱公司、交大、电机厂拟创建市级健康先进单位;争创市级健康先进家庭100户;争创市级健康城市志愿者先进个人10名。
2、主要措施:
(1)4月份街道召开社区卫生工作动员大会,有居委主任、单位分管领导和具体工作人员参加,传达上级创建工作精神,布置街道创建工作任务,发放有关资料。
(2)街道组织人员对各小区和单位进行定期检查项检查,抓进度、抓质量,确保如期完成任务。
(四)继续组织开展16项重点推进活动
1、工作目标
组织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清洁家园”等16项重点推进活动,进一步提高公众参与程度,在去年工作基础上取得新的发展。
2、主要措施
各部门各单位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责,统一部署组织参与16项重点推进活动,并借此载体,加强部门间、部门与单位间的协作联动。整合社会资源,调动社区单位、社会中介组织、各类志愿者队伍等各方力量,积极营造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以重点推进活动推动建设项目的全面完成。
(五)加强环境建设,营造健康环境
1、工作目标:
创建市容环境规范区域,加强重点地区、重点项目的综合整治,中心城区河道基本消除黑臭,实现“面清、岸洁、水净、有绿”,截污纳管达92%以上;城区生活垃圾收集率达70%,无害化处理率达95%;全社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9.3%,人均公共绿地达全区中等以上水平;城区主要道路专业保洁率达100%,主要道路清洗率达45%。烟尘控制覆盖率达100%,大气质量达2—l级;巩固市政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街道,全面提高环境总体水平。
2、主要措施:
(1)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加大环保监察工作力度,取缔生活用燃煤炉,改造2只生活煤用炉,严格控制居住区餐饮业数量:加强对区域内废水、废气、污水的排放治理,严格控制污染源。巩固东新河、东二河等四条河道整治成果,基本消除黑臭。继续治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达到国家排放测定标准。环保管理同国际接轨,建成一批环保合格单位,巩固安静小区。
(2)搞好绿化环境创建。年内新创园林小区1只,新创区级花园式单位1只,搞好绿化科普进社区大型宣传活动。
(3)加强市容环境建设。完成鹤庆路改造工程,巩固提高1个优美景点广场,巩固5条景观道路,新建3个绿色小区。
(六)整合社区资源,加强文化阵地建设
1、工作目标:
整合社区资源,大力发展社会公益服务事业,完成居家养老360个,完成1所托老所改建,改建1所0—3岁早教中心,改建1所1.5万平方米面积的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每个小区配置室外健身点1个,社区体育指导下人数达千分之1.5,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70%,创造一个安居乐业的良好生活环境。
2、主要措施:
(1)结合地区内文化、体育单位属地管理的深化和现有资源条件,从规划、人口布局、社区发展等方面,对资源进行整合,提高资源利用的最佳社会效益。
(2)加强小区文化阵地建设,今年创标准化老年活动室2只,每个小区室外体锻活动场所达300平方米。
(3)加强对学校体育活动场地的开发利用,协调2所学校场地向社会开放。
(4)加强特色文化小区培育和建设,巩固和提高特色文化小区质量,推进群众文化的普及提高。
(5)通过举办家庭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社区文化四大文化节、科技节和体育节等各种形式的文化、体育、科技活动,丰富市民业余文化生活,营造社区文化氛围。
(七)开展健康促进,建设健康单位
1、工作目标:
(1)开展市民健康促进活动,市民对合理营养知晓率重点人群达85%,心理卫生知识知晓率达60%,生殖健康、艾滋病预防、慢性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5%。
(2)围绕健康社区建设目标,开展健康单位建设,新建3个健康市场,90%的市场达到健康市场目标;抓好社区健康学校工作,全地区100%学校实现健康学校目标。
2、主要措施;
(1)今年集中安排2~3次大型培训活动,以生活小区为重点,通过宣传画廊、会议讲座、知识竞赛等活动形式,提高人群听讲率。
(2)把重点行业、单位列入地区建设重要目标组织实施,明确工作目标任务要求,建立定期督查评估考核机制。
(八)加强有害生物防制规范管理,巩固达标成果
1、工作目标
加大有害生物防制工作力度,根据今年计划,搞好有害生物防制示范路段和示范小区建设活动,强化孳生地控制,进一步降低有害生物密度。
2、主要措施:
(1)加强有害生物控制日常督查。强化日常防制为主的管理措施,以明查暗访相结合,加强对有害生物控制工作的指导与检查,切实推进有害生物控制的长效管理,提高防制工作质量。
(2)加强专业队伍规范管理。进一步明确除害服务站、社区公益卫生保洁服务社两支专业队伍的工作范围及作业人员岗位职责,落实作业质量检查考评等管理制度,适时组织从业人员专业知识、技能的培训和演练,切实提高有害生物控制工作质量。
(九)加强公共卫生服务,提高健康保障水平
1、工作目标:
加强公共卫生建设,强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六位一体”功能,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处置及时率100%,有效控制率100%,把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全区平均水平以下,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及时率达到规定标准;开展艾滋病性病的社区综合防治,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管理率达到规定标准,性病的年发病增长幅度控制在10%以内;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分别控制在15/10万和6‰以下;精神病、糖尿病、高血压病的管理率、控制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
2、主要措施:
(1)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职能,改进服务机制,调整服务方式,强化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宣传和计划生育指导“六位一体”功能,面向社区,提高卫生防病保障服务水平。
(2)完成居民健康档案建档工作,建立慢性病、高血压患者自管卡监管制度。
(3)加强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为居民提供就近、方便、快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4)加强食品卫生食品安全监察,完善食品卫生监管和社会监督机制,坚决取缔不洁流动摊点,打击食品假冒伪劣和地下加工非法行为。
三、主要做法:
1、统一认识,加强领导
巩固国家卫生社区称号,建设一项全区性的系统工程,今年又是第二轮三年行动计划的第二年,街道要把巩固工作和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计划作为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实践,列入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工作计划,按照“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思路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要求,切实加强领导,做到思想到位,组织到位。确保人财、物的投入。街道主要领导亲自抓,对建设健康城区行动计划实施过程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2、各负其责,团结协作
社区各职能部门,在巩固国家卫生区工作中,尤其是在建设健康城区行动中,制订具体的实施方案,组织好各项任务的实施,从资金、技术、人力等方面予以保证和支持。相关职能部门要从全局出发,对这一行动予以积极支持配合。各部门、各行业要抓紧各个环节的工作启动,并随着工作的深入,拓宽视野,拓展思路,总结经验,提高国家卫生区和建设健康城区的实效。
3、广泛宣传,提高共识
要紧紧围绕当前上海城市发展的总体目标,结合年世博会主题,加大宣传发动力度,总结经验,发掘先进,树立典范,弘扬新风,批评监督各种影响人民健康的现象。充分发挥媒体作用,配合健康城区建设每一阶段的工作,进一步确立各个时间段的不同宣传定位,在开展各项公益宣传、知识普及、新闻报道和专题讨论的过程中,突出重点,细化方案,优化选题,强化效果。通过开展宣传,让广大干部群众认识建设健康城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明确个人在建设健康城区中的责任和义务,增强对建设健康城区发展前的信心。
篇9
国有农场社区是伴随着国有农场的建立与发展而逐步形成的,主要是指聚居在国有农场区域范围内的职工、家属和子女及外来人员所组成的社会共同体。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是农场经济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新的发展时期所面临的一项全新任务,尤其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形势下更显迫切。为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国有农场社区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不断提高国有农场社区成员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现就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打造“平安农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是国有农场从传统社区向现代社区转变,不断提高农场职工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随着国有农场改革的不断深化,经营机制的进一步转换,国有农场办社会职能基本剥离,职工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住房、医疗、养老、就业等各项制度改革的深入,农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要求愈来愈迫切。推动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有利于提高农场居民生活质量,有利于促进农场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与协调发展。
二、主要目标按照以人为本、服务场民,理顺关系、管理有序,因地制宜、循序渐进的原则,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社区建设。在当地党委、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建立以地域性为特征的农场新型社区,理顺社区管理体制,逐步纳入当地城镇社区管理的组织指导体系。以拓展社区服务为龙头,不断丰富农场社区建设内容,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农场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充分利用农场社区资源,大力发展文化教育体育事业,不断提高农场居民的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努力把国有农场社区建设成管理有序、服务完善、设施配套、环境优美、治安良好、关系和谐的现代农场新社区。
三、主要任务
(一)开展国有农场社区体制改革。各地要根据农场的不同类型、不同情况,以及本地社区建设的实际情况,逐步推进农场社区建设。规模较大,人口较多、具备条件的农场,经县级人民政府批准,可以单独组建社区居委会。规模不大、人口不多、紧靠城镇社区的农场,应商当地人民政府纳入就近的社区居委会管理。暂时没有条件单独设置社区居委会或纳入社区居委会管理的农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搞好社区化服务。
(二)大力加强国有农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落实浙政办发〔2*〕96号文件精神,依据城乡一体化规划统筹考虑,将国有农场的社区建设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千万农民饮用水”“乡村康庄”、“万里清水河道”等工程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农场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切实改善农场职工生活条件。同时,切实解决农场社区的办公服务用房,不断完善社区的基础设施和服务功能。单独组建的农场社区居民委员会要建立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做到有“六室”,即有劳动保障与社会救助室、卫生服务室、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信息服务室和农场居民议事室。
(三)努力优化国有农场社区生活环境。按照资源节约、环境良好、城乡一体和创造较好人居环境的要求,搞好国有农场生活区的规划建设,对现有布局分散的农场居住小区和职工居住点进行适当整合与改造;加大农场居民生活区环境的治理,美化生活区。积极推进国有农场生态家园建设,全面治理国有农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努力使国有农场社区在居民相对集中居住的基础上,完善对国有农场居民生产、生活服务体系,建设管理有序、场容整洁、生活舒适的现代新型社区。
(四)着力提升国有农场社区公共服务水平。针对城郊规模较大,外来务工人员较多的国有农场,重点抓好社区服务中心或社区服务站的建设与管理。开展面向老年人、儿童、残疾人、贫困户、优抚对象的社会救助和福利服务;开展面向社区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开展面向社区范围内各类组织的社会化服务;开展面向失业人员再就业及职工子女就业和社会保障的社会化服务。有专人负责社区医疗卫生、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不断完善公益性群众文化设施,组织开展创建文明家庭活动,利用社区内的各种专栏、板报宣传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篇10
前进路街道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特色社区创建活动之四
前进路街道铁南第四社区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试点活动中,按照街道党委“一社区一特色”的方案精神,结合社区的实际情况,以服务群众的为宗旨,以“创法治社区,建平安家园”为主要内容,吸纳社区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平安社区创建工作。
一、创建活动成员组成有特色
社区创建平安社区领导小组在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社区领
导小组基础上,进一步向特色社区创建层面倾斜。由街道综合治理办公室主任亲自包干负责,并广泛动员社区退休老党员,居民代表和外来人口代表,以及辖区单位、社区物业等社会力量参加进来。此外,组建了一支治安义务巡逻队,邻里守望,排查隐患,有效的弥补了警力不足造成的治安巡逻空当,同时大大提高了居民自我防范和治安联防意识。
二、增强居民安全意识方法有特色
为使广大社区居民能够深刻体会到创建平安社区的工作意义,树立起“平安情系你我他,综合治理靠大家”的安全意识,进一步增强知法、守法、用法的法律意识和能力,社区开展了“平安千秋福,家和万事兴”为主题的“群防群治”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组织社区“闲事婆”、“和事佬”到群众中去带头宣传法律知识,及时调解民事纠纷,化解邻里矛盾,从引导全体居民创建平安社区,最终构建文明和谐家园。
三、开展安全教育活动有特色
一是以点带面,拓展宣传范围。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宗旨,主动入户,上门服务,以市场、门店、旅社、大院等地带为重点,向群众免费发放《告居民的一封信》,温馨提示居民提高自我安全防范意识。挂横幅,出板报,向社区居民发放《禁毒法》、《妇女权益保障法》宣传单、宣传教育读本和《居民常见法律知识问答手册》等法律法规宣传材料近千余份。
二是室内讲座,讲求宣传深度。举办了一系列“警民携手,共建平安”安全知识主题讲座,邀请综治、公安、消防、交通等部门的专业人员与社区居民沟通思想、学习科学、培育友情、提高素质,广泛征集居民的合理意见和建议,共同研究协商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安全防范措施,维护社区治安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