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消费范文
时间:2023-03-17 04:20: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居民消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金融;消费信贷
一、我国消费现状及其重要性
西方经济学四部门经济中,总需求等于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和净出口的总和。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指的是最终消费,由政府消费和居民消费构成。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上可以看出,近十年以来,我国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50%,居民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为37%。通过中国、美国、德国、法国和发达地区对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的比较,美国占80%以上,近几年接近90%,第二是法国,中国还在后面。对比金砖四国的情况,巴西接近于发达国家的水平,俄罗斯和印度总体水平相仿。对比中美两国政府和居民最终消费的比重,中美两国政府消费非常接近,最大的差距是居民消费,美国的居民消费占到国民生产总值的70%,对比中国的37%左右,相差了近一半。通过不同国家地区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发达国家最终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较高,而我国的最终消费比重在这里面是比较低的。近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和出口。为了扭转这种发展模式,我们需要启动消费的力量,尤其是居民消费,它的巨大潜力对推动经济的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通过消费的增长,不但可以发展生产、提高就业率,更可以推动技术的进步,从而实现一个经济增长的良性循环。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不仅需要从消费意识入手,更要推出能够刺激消费的服务,而消费金融则在这种时展潮流下应运而生。
二、消费金融的发展及对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
消费金融作为一种金融服务,是为了满足居民消费需求而提供的它主要包括这些要素:消费信贷、支付方式、风险管理工具。消费金融作为金融和经济学的重要研究领域,是金融机构为满足消费者的消费需求而提供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金融发展理论和消费函数理论的依托下正在逐步快速发展。我国消费金融萌芽于1987年,我国银行开始开展大宗物品信贷业务。1999年央行《关于开展个人消费信贷的指导意见》,允许商业银行开展个人信贷业务。2009年银监会正式《消费金融公司试点管理办法》。我国消费信贷业务迎来了春天。到2015年消费信贷市场规模已增长到19亿人民币,发展迅速。随着我国消费金融的平稳发展,金融机构对消费金融产品的开发和创新力度正逐步加强。消费金融的产品趋于多元化,主要有信用卡、个人大额耐用消费品贷款、个人汽车贷款、个人住房贷款、助学贷款和旅游贷款等,几乎涵盖了居民生活支出的大部分内容。消费金融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居民消费的提高。兆程(2016),在《消费金融对我国城镇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一文中证明了这点。他通过分析这几年消费信贷余额和居民消费支出的相关统计数据,对我国消费金融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验证了消费信贷余额和居民消费支出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他还指出,消费信贷是消费支出的格兰杰原因,但居民消费支出并不是消费信贷的格兰杰原因,两者之间只存在单向的因果关系。
消费信贷能有效地满足消费者的跨期消费选择,平滑整个生命周期中的均衡消费,实现消费预期,增加现期消费,提升消费水平。消费信贷能实现消费者在其一生中的效用最大化,引导消费者选择均衡合理的消费决策,改变传统或是固守的消费观念,加强科学的消费意识的形成,提高消费者的消费素质。除了消费信贷之外,支付工具、风险管理工具也对居民消费需求的提高有着显著的影响,也会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具有便捷高效安全简易等特点,新型非现金支付方式的发展壮大也不断刺激了新消费方式的出现。并且,新兴出现的非现金消费方式的不断应用,正在改善着当前的消费市场环境。安全便捷的非现金消费方式的不断出现也促进了新兴消费方式的不断完善,节省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人们越来越满足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使用,由此也带来了更多的消费需求。风险管理工具的发展完善能在一定程度上保障居民的资产,减少消费者对未来不确定性风险的忧虑,提升消费者的消费需求信心。金融资产所产生的财富效应能刺激消费需求的增加,消费欲望会随着资产的增加而增强,金融资产的相应增长也同样会促进商品的消费需求。
三、消费金融目前存在的问题
虽然消费金融在20世纪80年代萌芽开始快速发展,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消费金融市场发展的还不是很成熟,所以消费金融还不能充分发挥其对居民消费的刺激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保守的消费观念
“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很多居民都秉持这个保守的消费观念,把自己的很大部分的可支配收入用于储蓄,相应减少了消费,即减少了消费需求,制约了消费金融的快速发展。
2、分布及发展不平衡的消费金融地区
目前来看,我国还是以商业银行作为消费金融市场的主体,而且目前存在的几家消费金融公司大多数是有商业银行进行控股,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相对较少且实力不雄厚,此外,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消费金融的发展。
3、缺乏竞争力的消费金融产品
在目前我国的消费信贷中,住房贷款和汽车贷款占据了很大的比例,根据人民银行公布的数据,居民消费信贷中有75%是住房贷款,其他一般消费品与耐用消费品只占比较小的部分。
4、不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
我国的个人征信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社会信用意识缺乏、个人信用法律不健全、个人信用资料不完全以及个人信用惩奖机制的缺失,导致了我国个人征信体系还不够完善,还不能适应我国消费金融的发展。
5、不健全的消费金融法律
关于消费金融的立法比较滞后,目前还没有专门的法律法规来对消费金融进行详细的阐述以及有力的规范和约束。虽然现行的《商业银行法》、《担保法》等法律对我国消费金融领域有一定的涉及,也出台了《消费金融信贷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还不能面面俱到,很好的适应消费金融的发展。
四、发展消费金融的建议与对策
1、积极宣传消费金融知识,转变居民消费观念
随着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如何转变偏好储蓄的消费观念,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要不断引导居民消费需求的多元化,除了满足基本消费需求,也要鼓励向其他层次的消费,积极倡导新的消费观念,加强宣传消费金融的知识,鼓励居民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使用消费信贷,并使自己的消费需求得到满足。
2、发展消费金融机构,促进消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
我国消费金融市场的消费金融机构比较单一,需要扩大消费金融的攻击主体,发展除商业银行之外为主体的消费金融机构。此外,也要对消费金融产品进行创新,改变消费金融产品结构单一的局面,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需求,促进消费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3、完善个人信用体系,防范信用风险
完善的个人信用体系是消费金融市场健康发展的有力保障。我们需要制定专门的个人信用法律制度,宣传个人信用的重要性,同时要建立一个科学、合理、统一的信用评判标准及惩罚机制,注意个人信用信息的披露,防范信用风险。
4、健全消费金融法律
我们目前关于消费金融的法律法规还不够完善,需要进一步建立健全消费金融法律,以给消费金融公司、居民以及其他消费金融参与者提供一个稳定的金融环境,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有力可靠的法律保障,促使消费金融市场的健康稳定发展。
5、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可以保障居民的基本生活,解决居民的后顾之忧,居民可以不用为了保障自己今后的生活而把自己大部分可支配收入进行储蓄,从而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增强他们的信贷消费的信心,从而促进消费金融的发展。消费金融对于扩大居民消费,拉动内需,促进经济增长有着很重要的意义。我们在大力发展消费金融的同时,也要对消费金融的进行风险控制,促使消费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对经济的增长发挥更长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亓鸿莹.山东省消费金融发展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2]许俊雄.我国居民消费金融使用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D].哈尔冰工业大学,2015.
[3]郭莹莹.我国消费金融产业发展对居民消费需求影响分析[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6.
[4]兆程.消费金融对我国诚征居民消费需求影响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
篇2
“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将是2009年我国政府的工作主线,而提高居民收入、扩大居民消费是扩内需的关键。
那么,2009年和2010年农村和城镇居民在42个产业部门的消费潜力(即下一期可增加的居民消费额)及其出口替代能力(即下一期可增加的居民消费额占基准期出口额的比例)分别是多少?居民消费潜力的消费乘数是多少?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对2009年和2010年各个产业部门增加值和整个经济系统GDP的拉动作用分别是多大?这是政府部门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时必需的重要参考依据。中科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应用投入产出分析和计量经济方法,分别就上述问题进行了测算,并根据测算结果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
测算结果表明,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为2319亿元。在42个产业部门中,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住宿和餐饮业,243亿元;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220亿元;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07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192亿元;金融保险业,178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2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154亿元;教育,136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119亿元;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89亿元。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为2506亿元,农村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08倍左右。
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为5048亿元。在42个产业部门中,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673亿元;农业,562亿元;燃气生产和供应业,360亿元;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348亿元;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347亿元;房地产业,346亿元;金融保险业,299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88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275亿元;教育,250亿元。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为5653亿元,城镇居民消费潜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12倍左右。
2009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平均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2.2倍。其中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房地产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的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分别为农村居民的13.5倍、4.6倍、4.1倍、3.1倍和2.4倍。2010年,城镇居民的消费潜力平均为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2.3倍。
农村居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
在42个产业部门中,2009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和其对应数值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961.1;金融保险业,2.6;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2;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5;住宿和餐饮业,0.4;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1;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其他制造业,0.06;交通运输及仓储业,0.04。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08倍左右。
2009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和其对应数值分别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1143.2;金融保险业,4.1;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8;农业,0.73;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63;住宿和餐饮业,0.57;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0.33;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24;邮政业,0.19;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12。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最大的前10个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12倍左右。
居民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如果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9年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农业,531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305亿元;金融保险业,282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269亿元;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237亿元;化学工业,237亿元;房地产业,217亿元;住宿和餐饮业,185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169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167亿元。2010年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08倍左右。
如果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各个产业部门的增加值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2009年42个产业部门中,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产业部门及其数值分别是:农业,1708亿元;批发和零售贸易业,680亿元;房地产业,617亿元;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608亿元;交通运输及仓储业,567亿元;金融保险业,565亿元;化学工业,535亿元;住宿和餐饮业,349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347亿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302亿元。2010年增加值的增加量排在前10位的产业部门与2009年的相同,其数值分别为2009年对应部门数值的1.12倍左右。
从整个经济系统来看,居民消费潜力的消费乘数为1.83。如果测算出的2009年和2010年农村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将使2009年和2010年GDP增长1.4%和1.5%;如果测算出的2009年和2010年城镇居民消费潜力可以实现,将使2009年和2010年GDP增长3.3%和3.4%。总体来看,居民消费潜力将使2009年和2010年GDP增长4.7%和4.9%。
政策建议
根据测算结果,针对2009年“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政府工作主线,提出如下政策建议:
1.针对居民消费潜力大的产业部门,制定相应的政策、法规,建设基础设施等配套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产业部门的居民消费潜力。农村和城镇居民消费潜力都比较大的产业部门为:住宿和餐饮业;服装、皮革、羽绒及其制品业;食品制造及烟草加工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事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及仓储业;批发和零售贸易业;教育等。
2.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将是一些产业部门扩大居民消费的关键。在1987年~2005年投入产出表中,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属于完全由政府消费的产业部门,如果没有管理体制的较大变动,2009年和2010年它们的居民消费潜力仍为0。
3.扩大居民消费可成为部分产业部门保增长的主要动力。这些产业部门是: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金融保险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农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住宿和餐饮业。它们的居民消费潜力的出口替代能力大于1。
篇3
摘要: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必须实现升级。
关键词:居民消费;结构调整;经营方式
国民经济活动按照产品用途可以划分为投资、消费和出口三大类,其中消费又可以分为生活消费和生产消费。居民消费作为生活消费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发展变化对其他两类国民经济活动具有引导作用,尤其对投资和生产。改革开放以来,在适应消费结构“吃—穿—用”的逐次升级过程中,投资结构、产业结构实现了升级。本文以山东菏泽为例,论述居民消费积极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意义,仅供参考。
一、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一般规律
世界银行按人均收入分组划分的居民消费结构表明,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食品、衣着类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居住、医疗、教育、交通等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上升。
1.生存消费比重普遍下降。美国、西德、英国等国家和地区基本生活(食品、衣着合计)支出比重平均下降了11个百分点,多数国家和地区食品类支出比重下降到30%以下,衣着类支出比重下降到10%以下。
2.居住比重普遍提高。人均GDP1000美元阶段,多数国家和地区居住比重在7%—16%之间;人均3000美元阶段,居住比重则提高到10%—18%,提高1—7个百分点。
3.医疗保健、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比重普遍增加。在医疗保健方面,法国提高最多,达3.5个百分点;在交通和通讯方面,西德增加最多,达8个百分点;在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方面,中国台湾省增加最多,达5.2个百分点。
二、未来居民消费趋势与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根据菏泽市“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到2010年人均GDP将达到3300美元。按照目前经济发展速度,在未来十年内,菏泽市人均GDP毫无疑问将超过4000美元,进入富裕阶段。菏泽市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趋势是:物质消费的增长将低于服务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比重上升,生存消费比重将进一步降低;各种高档消费品,如住宅、汽车的有效需求上升,对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要求将进一步提高等。
1.消费安全意识增强,绿色、环保产品受欢迎。消费安全意识是指产品和服务应满足消费者在生理健康方面的要求,是近年来随着环保运动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更为理性的高层次的消费观念,是居民消费观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重要特征是各种产品安全标准的出台以及“绿色食品”、“环保家电”“环保汽车”等产品纷纷出现并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安全标准一般是强制标准。菏泽市企业要跟踪国际和国家产品安全标准变化,改进产品生产环境、材料、工艺,积极研发安全产品,淘汰非安全产品,避免因产品安全问题对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
2.信息技术将改变生活和消费方式。信息技术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广泛应用,将造就一种全新的、现代化的生产、生活与交往方式,居民消费方式也将被彻底改变。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要加大信息技术在生产过程控制环节的改造和应用力度,提高控制精度,降低生产消耗和工人劳动强度;积极改造成套机械、电子等类产品,提高产品性能;强化信息流接收与处理,提高生产管理的信息化程度和效率。积极鼓励、支持信息技术产业的发展,以高校为依托,大力发展软件产业,为菏泽市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3.教育消费进入质量提高阶段。菏泽市城镇居民教育消费目前占全部消费的7%,比十年前增长1.3倍。随着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居民对知识需求日益增强,教育将继续成为居民消费的热点。未来义务教育应重点提高质量,改善教学环境,发展特色教育;高中、职业和高等教育应规模与质量并重,降低费用,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并突出为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特色,为提高地区人力资源质量服务。积极发展育教育相关的图书出版、计算机教学软件、信息服务等行业,使教育产业成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
4.旅游消费将继续以生态、观光、度假等休闲游为主体。近年兴起的生态旅游满足了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态需要,菏泽市花卉旅游的迅速发展正是反映了居民的消费需求。菏泽市依托本地旅游资源,拓宽旅游产品,提高游客半径和滞留时间,带动餐饮、住宿、特色商品经营等行业的发展。
5.服务消费支出将有较大增长空间。当前,许多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早已超过一、二产业产值之和,就业人数在总就业人口中的比重也达到70%以上,而菏泽市目前都不足30%,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未来5-10年居民消费将更多投向劳务和精神产品,从而拉动第三产业迅速发展。
发展第三产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足够的消费群体,如菏泽市体育产业和文化产业的消费群体明显不足。一方面要不断加快城市化进程,吸引更多的居民来中心城区安家;另一方面要逐步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让居民在闲暇时间不再呆在家里看电视,而要走进体育馆、剧场等。
6.医疗保健需求旺盛。随着消费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富贵病和老年病增加带来医疗保健需求加大,特别是慢性病患者增多,导致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菏泽市医疗单位应积极提高医疗水平,发展专科及特色医疗服务;企业界应强化医药、保健产品生产资源的整合,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品疗效和知名度。
7.个性化消费趋势日益突显。近年来,展示居民个性魅力、风采的消费品和服务,如时装、珠宝等受到消费者的追捧,消费需求的个性化趋势日益明显。个性消费行为的发展对企业营销方式将产生重大影响,产品设计周期更短,花色、款式更新更快,产品批量越来越小。消费者对企业单方面的诱导日趋弱化,要求按照新的生活意识和消费需求,共同开发能产生共鸣的个性化商品,更多的个性商品和服务将走向市场。
8.奢侈品消费逐步增加。根据有关机构研究报告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奢侈品消费市场年增长率达15%以上,到2015年,我国将登上全球奢侈品消费市场的巅峰。百万元级的高级汽车、私人飞机、豪华游艇、高级别墅将登场,奢侈品消费在中国发展势头引起欧美的奢侈品制造商们极大的关注。菏泽市应消灭奢侈品生产上的空白。
9.食品消费向营养、保健、方便和休闲方向发展,制成品水平进一步提高,饮食业继续快速发展。菏泽市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年比1996年增加了5065元,用于食品支出增加了614元,即居民收入增加一元,一角二分钱用来增加食品消费,其中6分钱用于饮食业,其余用于食品制成品。目前,居民饮食业消费占菏泽市城市居民食品支出的17%。在发达国家,食品制造业产值是农业产值的2∽3倍,工业制成品占全部食品消费的70%∽95%,菏泽市在食品制成品水平方面与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都不足45%。
未来居民食品消费的制成品比例将继续提高,粮、油、肉等粗加工食品比例继续下降,食品制造业和饮食业将大有可为。菏泽市食品工业应发挥资源优势,追寻居民食品消费方向,发掘潜力,尽快建立满足居民小康、富裕阶段的产品结构。
三、积极转变企业经营方式,提高捕捉机遇的能力
伴随消费结构转变的还有消费方式的变化。如:消费多元化,使需求变化多端和日益细化;消费个性化要求产品设计时,要更多考虑消费者的要求:消费档次的提高,要求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档次、服务应相应提高。如:在上世纪九十年,白酒行业流行二十元左右的主流产品,菏泽市企业也曾抓住机遇,兴旺一时。现在主推五十元左右的产品,汾酒、仰韶酒等产品又开始旺销。菏泽市企业只有遵循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积极运用市场开发的各种工具,跟踪预测消费趋势,才能变被动为主动。(一)加强专业市场调查研究,摸准市场走向,推动营销观念的转变
目前菏泽市绝大多数企业没有进行系统、深入和专业的市场调研工作,没有专职市场调研部门和专项市场调研预算,委托专业市场调研机构进行市场调查的企业更是屈指可数,企业市场营销整体处于生产观念向市场观念转化的阶段,与沿海地区相差一个或两个阶段。
只有具备一定的规模、成熟的、具有长期战略眼光的企业,才能真正地将企业营销由生产观念、产品观念转变为市场观念,并接受以消费者为中心的营销观念,将市场调查作为企业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增强质量和创新意识,提升产品档次
从小康向富裕阶段的居民消费,消费的产品档次逐步提高。如:居民在”行“方面经历了从自行车、电动自行车向摩托车、汽车的变化,衣着消费则经历了布料加工和成衣为主阶段后,转向以时装、名牌、休闲为标志的新阶段。在诸如此类的转化过程中,都伴随着产品档次提高的过程。
从目前情况看,菏泽市企业界对产品档次偏低的状况缺乏足够的重视,尤其是轻工行业。对轻工业产品调查显示,居民和商户认为菏泽市产品档次偏低的比例高达80%和60%。提升产品档次的途径有很多,主要有:
1.提升原有产品的品质,强化产品功能,丰富产品体系。菏泽市产品结构基本上是温饱阶段建立起来的,过于老化,不能够适应小康阶段和富裕阶段居民消费的需要,多数产品市场处于萎缩状态,企业陷入不景气。如酿造厂生产的酱油、醋等产品,二十多年来,也仅仅把散装改为袋装而已,与乡镇、个体企业陷入恶性竞争,市场价格维持在0.9∽1元(350克袋装)。其他地区的同类产品,如”加加“、”海天“则不断提高品质,不断加入其他营养元素,形成专用、细化的产品体系,加之有效的产品促销,占领了菏泽市中高档酱油市场的很大份额,售价相当于”风帆“酱油的五倍以上。老产品有没有提升品质的需要,要看这类产品在整个消费市场处于的状态,即处于扩张、维持,还是处于萎缩状态。如果处于前两者状态,则还有提升的必要。
2.加大新产品的研发力度,满足不断增长的消费需求
根据国外企业管理的经验,企业用于研发的比例一般不应低于销售收入的3%,否则企业就缺乏长远发展的能力;如果低于2%,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必将被淘汰。
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从产品结构调整入手。从居民消费结构变化的几个标志来看,在上世纪七十年代,自行车、缝纫机、手表等百元级的”三大件“是温饱阶段家庭消费重点;八十年代,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千元级”三大件“成为居民消费的潮流;九十年代,空调、摄像机、电话、电脑、手机等成为城市居民消费新宠。消费热点产品不仅改善了消费结构,而且有效的改善了生产地区的产业结构。
3.积极创建名牌产品,提供完整的产品服务
名牌商标蕴涵并传达着企业从产品设计、生产、管理、销售、售后服务、企业文化等全方位的信息,名牌商标就如同企业的”脸面“,它是企业机体运作功能的综合的、整体的反映。根据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经验,小康阶段是名牌产品的成长期,居民对名牌产品的认识逐步加深;进入富裕阶段,名牌产品在居民的消费和思想中逐步成熟,进入品牌忠诚期。
菏泽市2002年实施名牌带动战略以来,鼓励企业积极争创名牌,市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获得名优产品称号的有功人员及集中推广宣传经费的补助。2005年底,菏泽市拥有省级以上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1家(11种产品),其中”中国名牌产品“生产企业1家。但从整体上看,依然没有改变菏泽市企业不注重自身的宣传,市场知名度偏低的通病。在众多的新闻媒体中,菏泽的产品广告寥寥无几,特别是在国家级和省级新闻媒体上更是少见。在国际上,产品广告投入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某些产品可以达到20%或30%。菏泽市轻工企业广告投入占销售收入不足千分之一,少的非常可怜。
4.要有冲击中高档市场的勇气。开拓高档次市场和国际市场历来是大企业和大公司的重点,虽然初期企业经营可能比较困难,但可以使企业产品档次、经营观念和管理水平处在较高水平上,容易在消费市场树立企业及产品形象,尤其是企业在经营上容易跟踪市场的发展趋势,对企业今后的发展非常重要。
(三)把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作为地方经济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论述了消费从两方面生产着生产的道理:一方面,”产品只是在消费中才成为现实的产品“,另一方面,”消费创造出新的生产的需要……消费创造出生产的动力“。马克思的这段话可以理解为:消费为国民经济的循环提供最原始、最强大的动力。
发展地区经济必须更充分、更有效利用消费提供的强大动力。怎样才能利用消费的动力呢?
首先:强化地方市场建设,吸引资本流入。目前,吸引外资的政策重点是土地出让、税收减免等方面,而对本地市场档次和市场容量建设重视不够。从国际上看,美国的西方发达国家,无论在人力成本、市场竞争程度等投资环境比中国、印度的发展中国家以及新兴的工业化国家要高,但这些国家的资本流入依然十分强劲,吸引了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许多资本,产生了所谓的资本倒流现象。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消费群体的扩容是市场建设必须得到强化的因素。
篇4
在经济新常态下,消费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其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现实中其过程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的探讨。本文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解为数量、结构与质量效应,采用超效率DEA方法对1990-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数据进行分析,测度居民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结果表明,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相对有效,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和质量效应相对无效,二者呈现“U”型,即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其主要的原因是受市场机制的不健全、消费的偏好、收入分配的影响。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可有效地缓解失业压力,尤其是结构性的失业压力,为更好地以消费促进就业提供实践指导意义。
关键词:
居民消费;就业效应;超效率DEA;效率分析
消费在宏观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作用,使得其成为缓解当前就业压力的重要途径(徐敏,2015)。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趋于放缓,使得各个行业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劳动力市场正处于十分严峻的时期。当前中国的就业市场不仅存在着数量上的供求失衡,结构性失业问题十分突出,尤其以大学生、农村剩余劳动力、下岗失业人员等群体较为严重。就业问题不但直接影响着人民的生活质量,也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因此,分析我国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及其如何以消费促进就业是我国现阶段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消费和就业情况得到了很大的提升。消费方面:从1978年到2014年,我国居民消费得到了快速增长,无论是消费总量还是人均消费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1978年我国的居民消费率为48.48%,2014年这一数值为35.1%。从消费的结构来看从衣食转化为住行。就业方面:就业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从1978年的41.71%上升到2014年的56.8%。这一比例的上升,很大程度上归因于改革开放以来,处于劳动年龄的人口在总人数中比重的上升。本文以消费可以促进就业唯理论前提,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成质量效应、数量效应和结构效应,从有效性的视角研究消费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效率。
一、文献综述和理论分析
(一)文献综述关于以消费促进就业的理论关系研究主要有凯恩斯理论、消费与产业发展相关理论和人力资本理论。凯恩斯理论认为,总需求总是低于总供给,边际消费倾向的递减造成了供需不均衡。消费与产业发展理论建立了“消费——产业——就业”的路径机制,阐述三者的互动机制,其中以库茨涅茨的理论被广泛接受。舒尔茨、贝克尔以及名赛尔从人力资本的视角对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做出了论证,其结果表明通过教育的消费,可以增加就业的机会,并且其收入也会随之增加。综上可知,可以看出可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成三部分即数量效应、质量效应和结构效应进行分析。实证分析方面,Randolph(2014)采用DEA研究表明每一百万美元的消费可促进整个经济增加24个就业机会;Kristian(2015)建立面板模型分析教育消费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国内学者也对消费的就业效应进行了大量的研究,魏浩(2012)运用15个国家的25个行业数据分析得出消费的就业效应很低,甚至出现负向影响;林锦国(2015)研究指出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和城镇化水平对需求动力结构的调整具有反向冲击效应;秦珑(2015)研究指出消费品商贸流通体系对扩大消费的作用整体上不断提升。本文借鉴消费就业效应理论分析时将其分解为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选取超效率DEA的实证分析方法,可以有效地区分效率的大小,并进行排序,可以更好地说明消费就业效应的趋势和程度。
(二)理论分析消费需求的上升,可以促使企业增加原材料及劳动力的投入,或进行新的投资,从而对劳动力的需求产生影响。流通部门与生产部门的调整,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劳动力需求产生影响。一是在原有生产设备的基础上进行扩大生产,劳动力的需求也会增加。二是进行新的投资扩大生产规模,这也会引起对劳动力需求的增加。基于总需求的消费对就业的影响机制如图1所示。1.居民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萨缪尔森指出,居民消费需求是经济出现周期性波动的关键因素。当经济处于衰退时期,失业人员增加;当经济正处于高涨状态时,居民收入增长,推动投资,从而增加人力资本的需求,促进就业(彭军华,2015)。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1:居民消费的增长会对经济的发展和非农就业人数带来正向的促进作用。2.居民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居民消费对劳动力的需求结构与供给结构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一方面,消费需求结构的不断变化,对生产不断提出新的要求,新技术、新产业对劳动者所需要具备的技能不断提出新的要求,这就影响到劳动力需求结构(孙中刚,2014)。另一方面,消费结构在变化的同时,会使人们的劳动力供给状况发生改变,造成供给结构的变化(王蔚,2014)。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2:居民消费的产业结构、城乡结构以及行业结构,会对就业的相应结构产生影响。3.居民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就业质量(国际劳工组织提出了“体面劳动”概念,共包括就业机会、收入、工作、社会保障、经济和社会因素等11个方面)是衡量就业的一个重要方面,提高就业质量也是我国政府工作当中长期而紧迫的一项任务。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与改善,对就业质量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金延梅,2015)。因此,本文提出假设H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和教育投入的增加会对就业质量产生影响。
二、基于超效率DEA的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效应实证分析
(一)模型选取和变量设定1.模型选取。本文在分析消费的就业效应的过程中,将消费的就业效应分为:消费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与质量效应。在分析这样多输入、多输出的复杂问题时,若采用传统的黑盒DEA分析法,只能将其分为有效的决策单元和无效的决策单元,难以对其内部进行排序,不能更好地分析其效率程度与趋势,因此本文选取超效率DEA进行分析。数据包络分析方法是由Cooper在1978年共同提出的基于相对效率的多投入多产出分析法。但是黑盒的DEA模型无法判断各个DMU的效率大小,无法按照效率大小进行排序,难以进一步区分有效的DMU的顺序。针对这一情况,Banker等(1989)首次提出在测算时将有效DMU从参考效率前沿面分离出去,在CCR模型的基础上构建超效率DEA模型,最终1993年Anderson提出了DEA的扩展模型超效率模型。假设有s个部门或决策单元(DecisionMakingUnits,DMU),这s个决策单元都是具有可比性的。每个决策单元都有m种类型的“输入”(生产要素)和n种类型的“输出”(决策单元在消耗了资源之后表明成效的一些指标)。2.变量设定。本文在数量方面,选用居民消费支出和人均消费指数作为输入指标,总量意义上的指标和排除了价格因素干扰的指数指标相互结合,能够更准确地来描述居民消费数量上的变化;相关输出指标选用了非农就业人数作为输出指标,这主要是因为受统计方法、居民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失业率并不能准确衡量我国的就业情况,相比之下非农就业人数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我国就业情况,此外,按照前文的分析,人均GDP和劳动参与率受到消费的影响,且是与就业相关的重要方面,因此这两项指标也被列入数量类输出指标。在结构方面,选用消费与就业第三产业比例、城镇消费与就业比例,以及制造业消费与就业人员比例来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指标,以此为代表来衡量消费与就业的结构。在质量方面,由于恩格尔系数、居民教育支出、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劳动者收入水平密切相关且是衡量消费与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因此,将这四项按照消费与就业,分别作为输入和输出指标。
(二)数据来源与处理1.数据来源。本文消费与就业的数据主要来自我国1990-2014年国家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网站所公布的九年的投入产出表(国家统计局网站只公布了1990年、1992年、1995年、1997年、2000年、2002年、2005年、2007年、2010年的投入产出表),本文以这九年中的每一年作为一个决策单元,考察我国居民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2.数据处理。为了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需要对上述得到的数据进行信度分析、效度分析和F检验,并使用Levene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其分析的基本结果如表1所示。根据上述的结果显示,所有的数据信度值都大于临界值0.7,所有的数据效度值都大于临界值0.7,所以可以认为上述数据都是有效的。并且所有的数据F检验的P值都小于临界值0.05,所以可以认为上述数据都是显著的,可以进行下述的模型估计。
(三)模型估计首先,对消费就业的数量效应、结构效应和质量效应的上述输入输出指标进行超效率DEA分析,可以得到各个决策单元的相对效率值和其排序值。进行了效率评价和有效性分析,接下来将对每一年度的就业效应进行综合的效率评价,得出各DMU综合效率,按照其效率进行排序,并观察其中的变化趋势。首先确定3个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本文采取专家打分的方式,作者向五所高校(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的研究宏观经济与就业方面的10位专家发出邀请,对其进行咨询打分。通过设计指标评分表,以电子邮件的方式发放调查问卷向各位专家进行咨询。经分析,10份调查问卷中,有1份不合格,共获得9份有效问卷。根据各位专家的评分,构造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指标(U1)、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指标(U2)、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指标(U3)在目标层下的判断矩阵bij。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到各一级指标的相对权重wi,再进行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表3所示。其中主要的参考指标λmax=3.0005,CI=0.0002,RI=0.5180,CR=0.0004,说明专家间的打分是一致的。根据表2各个指标的相对效率hij(i为第i个一级指标,j为第j个决策单元),再依据AHP所确定的权重对其进行加权计算,可以计算出各DMU的整体效率值。计算公式为:,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所示结果,可以得出这九年间综合效率值,以及三种就业效应的效率变化图,如图2所示。
(四)结果分析从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来看,一些年的消费指标处于DEA有效前沿面上,即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的增长,具有较高的效率,而其他年份则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资源未合理利用问题;从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来看,大多数年份的消费结构都有效地促进了就业结构的改善;从消费的就业质量效应来看多数年份则存在着无效的情况,且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都未达到相对有效,因此导致了总体效率相对偏低。总体而言,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在这九年间呈现出小幅波动的态势;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质量效应的效率值变化情况,则与综合效率变化趋势类似,均呈现出“U”型,效率先下降后上升。导致我国消费就业效应的效率相对无效的原因是因为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的影响。而影响技术和规模效率的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机制的健全程度、居民消费倾向、收入分配和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等。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本文从数量、结构、质量三方面运用超效率DEA探讨居民消费对就业促进作用的效率,结论如下:消费的就业数量效应方面,居民消费的扩大能够使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但这一过程的效率偏低,呈现“U”型变化趋势。消费的就业结构效应方面,消费结构影响着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某一产业或行业消费比重的增加会对该领域内人员的就业产生正向促进作用。消费的就业质量方面,居民消费的改善能够促进人力资本的提高,从而促进劳动者就业能力的提升和工资收入的增加,但这一效应的效率偏低。
篇5
[关键词] 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居民消费;原因分析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2 . 17. 030
[中图分类号] F293.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2)17- 0054- 02
1 引 言
近年来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居民财富结构发生显著变化,房地产财产性收入占居民全部收入的比重不断上升。但迅速攀升的房价成了中国政策制定者们面临的紧迫问题之一。按照经典经济理论,Ando and Modigliani(1963)认为房价上升具有收益特征,会对消费者未来的现金流产生影响,并通过决定消费者的初始财富水平影响其边际消费倾向,从而促进社会消费的增加。他们将这一现象称为房价的财富效应。国内学者也通过大量的实证分析得出结论,认为房价具有财富效应。刘建江 等(2005)以消费函数理论为基础,研究认为持续上涨的房地产市场,既增加公众财富,又增强市场信心,扩大短期边际消费倾向,促进消费扩张,进而推动经济增长。邬丽萍(2006)认为房价财富效应存在并影响居民的消费决策、消费支出总额及结构,进而影响社会总需求并最终影响宏观经济增长,房价上涨的财富效应是造成居民收入差距拉大、贫富悬殊的重要因素。但是,刘丽(2005)、姚玲珍(2007)及刘国风(2008)等通过对天津、广东以及全国数据的分析,认为房价上涨并没有刺激居民消费,反而对消费有一定抑制作用。由此引发对房价上涨推动或抑制消费的争论,同时对于其产生的原因,也是研究者不断探析的问题之一。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探析房价上涨对居民消费的影响。
2 重庆市房价上涨与居民消费的关系研究
对房价的财富效应分析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从消费函数入手进行理论推导和计量检验;二是在房地产价格指数与居民消费之间建立模型进行计量检验。本文选择第二种方法。
2.1 建立模型和检验
以房屋销售价格指数(HP)和土地交易价格指数(LP)共同衡量房地产价格(RP)水平;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作为居民消费(C)的衡量指标,截取重庆市2004年第1季度至2011年第4季度的月度数据并采用X-11方法进行平滑处理,转化为季度数据(CSA)①。引入通货膨胀率(π)作为财富幻觉的变量。
建立对数模型:
α1和β1分别是方程的系数。α1i和β2i分别表示在考虑通货膨胀条件下,房价RP对居民消费C的影响以及居民消费C对房价的影响;t表示变量各期时间;i表示滞后阶数;μ是白噪声误差项。
应用Eviews 6.0软件对数据分别进行相关性检验、ADF单位根检验、JJ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显示:CSA与HP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而CSA与LP、CSA与RP之间相关性较弱且程度接近,但方向相反;各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ADF统计量小于5%显著水平下的临界值,是一阶差分后平稳序列;重庆市居民消费、房价和通货膨胀之间存在一个长期稳定的经济关系;房价变动和居民消费之间存在长期的单向因果关系②。
2.2 ECM模型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明确居民消费和房价之间的关系,利用Eviews 6.0计量软件,可以得出两者的ECM模型(括号内为t值):
Δln(HP)=0.004+0.558ΔlnHPt-1+0.158ΔlnHPt-2-0.217ΔlnCSAt-1
(0.259) (2.111) (0.594) (-0.8634)
+0.044ΔlnCSAt-2+0.750Δlnπt-1-0.940Δlnπt-2-0.641ECt-1
(0.223) (1.553) (-2.721) (-2.057)
R2=0.668 2 Ad-R2=0.489 67
F= 2.684 75 DW=2.193 3
Δln(LP)=0.047+0.029ΔlnLPt-1-0.339ΔlnLPt-2-0.221ΔlnCSAt-1
(1.804) (0.094) (-1.394) (-0.588)
-0.668ΔlnCSAt-2+2.231Δlnπt-1-0.56Δlnπt-2-0.58ECt-1
(-1.794) (3.016) (-0.821) (-1.389)
R2=0.610 3 Ad-R2=0.382 98
F=2.684 7 DW=2.274 5
lnCSAt-1的符号为负,表明重庆市居民消费和房屋销售价格存在异向均衡关系,即房地产价格上涨抑制了重庆市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
3 房价上涨抑制居民消费的原因分析
基于统计意义的研究,我们发现现阶段重庆市房价的财富效应为负。即房地产财富的积累,并没有扩大居民的实际财富边界,持续的房价上涨,抑制了社会居民的消费。
篇6
关键词:居民消费;消费外流;外流控制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升,居民的消费支出也越来越多。本地居民的消费支出是拉动城市经济发展、促进城市建设的源动力,但是当今社会交通越来越便捷、信息传播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受到种种因素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居民的消费行为基本发生在居住的区域范围内,但是如今居民的消费不仅可以跨城市,甚至可以跨越国界,城市就会出现居民消费顺差和居民消费逆差。对于一个城市而言如何尽可能地留住本地居民的消费资金,这成为了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因素。
浙江省金华市是浙中区域内的中心城市,同时又是交通枢纽,与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的交通非常便捷,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使得越来越多的金华居民在其他城市进行各类商品和服务进行消费,金华市居民消费外流的情况非常严重。消费外流使得金华区域内的百货业、旅游业、零售业等一蹶不振,发展停滞不前,这些会严重影响金华GDP的水平,各产业的发展都会受到或多或少的影响,产业发展不好居民就越觉得本区域内能够提供的各类消费约差,就会更加出现消费外流的情况,长此以往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的怪圈。图1本地消费外流恶性循环怪圈示意图。通过对金华市的商业环境进行深入地调研走访,采用了个别访谈、专家访谈法、调查问卷等各种方法,大量收集各方面信息和数据,对所收集的信息进行筛选和整理,在此基础上对金华市目前的商业环境进行了梳理分析,最后运用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建立居民消费外流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居民消费外流影响因素的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A:总目标层,就是居民消费外流的影响因素;第二层次B:准则层,包括城市商业建设,居民因素,周边城市建设三个方面;第三层次C:指标层,包括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商品种类、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宣传、购物环境、交通便捷等因素。影响居民消费外流的因素主要包括本城市的商业环境建设、居民因素和周边城市建设三方面,首先,本城市的商业环境建设会直接影响本地居民的消费,本地的商业环境建设包括购物环境、物价水平、商品种类等因素,城市购物环境好可以吸引本地居民进行消费,而且目前信息发达,消费者能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广泛,消费者能够对其将要购买的商品在网络上面进行询价,所以物价水平成为吸引本地消费者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购物渠道的多样化,如果消费者在本地总是买不到自己想买的商品,逐渐就会对本地的商业环境失去信心,所以本地的购物场所能够提供充足的商品也是防止消费外流的有效方法之一。其次居民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居民的消费地点,而且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是一个长期积累形成的因素,所以这两个因素对于居民消费地点的选择影响重大且持续时间很长。最后是周边城市的建设也是直接影响本地居民消费是否会外流的重要影响因素,如果周边城市的购物环境远远好于本地,且交通便利,同时周边城市又经常在本城市进行宣传引导,那么本地居民的消费最容易流向的就是周边的城市。
篇7
关键词:幸福;居民;消费行为;家电
0引言
幸福是什么?
美国经济学家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在《经济学》一书中从经济学角度给出幸福方程式:幸福=效用/欲望。该公式说明,幸福程度与效用成正比,与欲望成反比。效用一定,欲望越小,或欲望一定,效用越大,人们感到越幸福。因此,幸福取决于效用与欲望的相对大小,获取幸福的途径有两条:增加效用或减少欲望。经济学利用实证数据分析收入对幸福的影响。美国经济学家伊斯特林(Easterlin)在1974年发表的《经济增长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提高人们的快乐》中提出“伊斯特林悖论”,即经济增长不一定导致快乐增加。在收入水平非常低的时候,收入与快乐之间关联度较高,但是当收入超过一定水平后,这种相关性就会弱化甚至消失。除此之外,经济学还试图研究其他影响幸福的因素,如结婚与否、是否是独生子女、学生干部等。
近年来,我国政府越来越关注民生,注重提升人民幸福感受。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那么,从消费角度来看,什么样的消费才是幸福的消费?立足于幸福的消费初衷,居民消费时会受哪些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家电为例,从幸福的视角分析安徽省居民的消费情况,以期更深入了解居民的真实需求,完善居民消费模式,提高居民的幸福水平。
1实证分析
1.1研究对象及过程
1.1.1 调查对象
在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区随机抽取了479户城乡居民进行调查,并对典型个人进行了深入访谈,完成有效问卷343份、访谈记录15份。本次调查中,男性占总样本的56.3%,女性占43.7%。年龄在20岁以下的有26人,占7.6%;20至30岁的有111人,占32.4%,所占比重最大;30至40岁的有62人,占18.1%;40至50岁的有92人,占26.8%;50岁以上的有52人,占15.2%。受教育程度为小学及其以下的占17.6%,初中及高中的占49.4%,大专及其以上占33.3%。家庭人口为有3~6人占到85%以上;家庭年收入为10000元以下的占总样本12.4%,10,000至50,000元的占71.2%,50,000至80,000元的占9.4%,80,000元以上的占7.0%。
1.1.2 调查过程
根据幸福经济学理论和居民消费理论设计了“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的调查问卷,其内容包括家庭信息、消费现状、消费心理及消费预测等多个方面。经过培训,2010年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安徽居民消费行为研究”调查团队深入安徽合肥、六安、滁州等地选取343名居民进行实证调查。调查过程中,对初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居民当场发放问卷由居民自己填答并及时回收,对于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居民由调查人员逐一口述每个项目及选项,被试做出口头选择后,再由调查人员帮助填写答案,最后利用SPSS11.0对343份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1.2研究结果
1.2.1 幸福消费理念分析
根据幸福方程式,当效用和欲望的比例达到最优时,个人幸福感达到最大。对众多居民来说,适度消费是适当、合理的消费,其消费数量和质量通常能达到个人欲望和实际购买力的平衡,消费行为带来的效用和个人被满足的欲望形成的比例在此平衡上容易达到最优。因此在通常情况下,适度消费能给居民带来最大化的效用,即最大化的幸福感。在对消费理念的调查中,选择适度消费、保守消费、超前消费的被试分别占78.1%、19.3%、2.6%。大多数居民的消费偏好受传统理念和客观经济水平的影响,无法接受超前消费,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也反对滞后消费。居民在长期的消费实践中形成了适度消费的偏好,认为其最符合自己家庭消费的实际,也最能满足自身消费欲望,达到了客观实际情况下的最大效用。
1.2.2 幸福消费动机分析
1)内部诱导因素分析
(1)物质基础动机
对于不同收入水平的居民来说,相同消费所带来的效用是不同的,因而消费产生的幸福感也会不同。以购买促销产品为例,居民对待促销产品的态度不一。图1所示,居民对促销产品需求量上,中等收入水平的较大,高收入和低收入的较小,其中高收入的需求量最小,基本无需求。一般而言,促销产品能使居民在收入水平有限的情况下获得性价比较高的产品,实现效用最大化,获得较强幸福感,因此中等收入水平的居民愿意购买促销产品,且需求量较大。而对于低收入的居民来说,促销产品不一定是必需品,由于收入水平的限制可能无力购买;对高收入的居民来说,购买促销产品所带来的幸福感边际递减,这部分居民对产品的外观、档次等方面有更高的要求,为追求消费效用最大化,可能会放弃对促销产品的购买。
(2)情感需要动机
消费行为由居民的物质基础动机和情感需要动机共同促成。居民的情感需要因人而异,产品能否满足差异化的个人情感需要,是影响居民消费决策的重要因素。如图2所示,在购置家电的幸福感来源的问题上,认为幸福感来源于使用需要满足的居民占67.8%,家电质量、服务好的占16.7%,和谐家庭氛围的占13.7%,获得同事友人赞扬羡慕的占1.8%。数据表明,只有满足居民差异化的情感需要才能使其产生最满意的幸福感。
(3)特殊需要动机
居民消费过程中除了考虑物质基础与情感需要外,有时还追求某些特殊的需要。攀比和炫耀消费动机作为较为常见的特殊需要动机,通常是为了保持相较于外界的优越感。对少部分居民而言,能满足其攀比和炫耀的心理会使他们获得较大的心理满足。
攀比和炫耀心理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到底有多大?图3所示,选择较小和非常小的分别占34.7%和20.7%,而选择非常大和较大的仅占2.9%和11.7%。这说明绝大多数居民是理性人,宁愿退而求其次也不愿消费超出自己能力承受范围的产品。但对于少部分居民来说,奢侈品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异化为一种地位象征。由于职业需要、工作环境影响或其他原因,他们认为必须消费一部分高端或奢侈品来维护自己的外在形象,对他们来说消费奢侈品会产生更大效用,别人的赞誉比实用品更能带来幸福感。
2)外部刺激因素分析
(1)产品本身的影响
消费行为决策主要根据产品自身的特征。家电等耐用品具有单位价值高、购买频率低、使用时间长等特点,因此居民消费时会衡量产品能否最大化满足自身需求。表1数据显示,居民消费受价格、品牌、质量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从影响程度来看,选择价格、品牌、质量、售后服务影响大的居民所占比例都超过50%,其中认为质量影响大的占85.9%,而广告和促销的影响则相对较小。这说明了居民最看重产品的质量,其次品牌、售后服务、价格等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居民的消费观念、消费行为是受产品整体影响的结果,不局限于产品的某一特征,综合满意才能最大限度的影响居民的消费行为。
(2)相关群体分析
人们通常会根据心理距离远近将周围的群体从影响最大到最小依次分类,然后选取影响最大群体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期望达到的人为参照点去评估一个结果。表2数据显示,在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群体中,家人占73.6%,亲戚占8.7%,朋友、同事、同学分别占7.8%、3.6%、1.5%,另外有钱人、明星、专家等相关群体共占2.1%。可见人们消费时通常参照与自己心理距离最近的家人亲友的意见,结合与自己相似或接近的群体习惯做出决策,此类消费评估的结果多为积极的幸福体验,有利于消费幸福感的增加。 转贴于
(3)优惠政策影响
当居民产生消费欲望时,如有相应的优惠政策作为外部刺激,居民通常容易迅速做出消费决定并因此获得最大限度的满足。目前国家为刺激消费,特别是农村市场的消费,实施了“家电下乡”、“以旧换新”等优惠政策。研究发现虽然这些政策会影响消费,但是居民普遍认为其具体实施效果一般。在对“家电下乡”政策的态度上,34.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49.7%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在对“以旧换新”政策的态度上,31.2%的居民认为影响一般,51.0%的居民认为影响较小。由此可见,居民希望政策能给自己的消费带来优惠,从而获得额外的幸福附加值。但实际上政策带来的满足度较低,政府需要更贴近实际地为居民考虑,从多方面权衡政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切实满足居民的消费欲望。
1.2.3 追求幸福消费的顾虑
由于客观环境和条件的限制,当幸福消费的目标不能最大限度满足自身欲望时,居民通常会退而求其次来规避可能遇到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居民产生顾虑,从而在消费过程中限制或降低了居民的消费幸福感。表2数据说明,居民在购买家电产品中的确存在一些顾虑因素,而最为主要的是家电产品的自身问题,其比例占总比重的38.9%。担心市场价格降低和家电政策变化为第二和第三大影响因素。同时调查也发现仍有部分居民存在社会保障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顾虑。因此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帮助居民消除这些顾虑,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让居民放心消费。
2结论及建议
通过对安徽省343份有效问卷的分析,本研究得出如下结论及相应建议:
2.1适度消费为主,适当鼓励超前消费。
适度消费是中国目前的主流消费理念,它倡导过一种理性的、合宜的物质生活,人们在这种消费方式下能获得欲望的满足与消费的平衡。但由于经济危机影响,中国需要通过消费拉动经济。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适当鼓励超前消费,制定相应政策来刺激消费、扩大内需,从而使中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促进经济进一步发展。
2.2消费需求多样,多层次开发产品才能满足居民幸福消费的不同需要。
幸福感受内部诱导因素与外部刺激因素的影响。由于物质基础、情感需要、相关群体等方面的差异,居民对幸福消费的目标定位不同,因而产生了不同层次的需要,只有针对居民不同需要开发不同层次的产品,才能满足人们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2.3政府应改善客观消费环境,深入贯彻并适时调整优惠政策,增加居民消费的幸福附加值。
社会保障不健全、基础设施不健全等大环境问题会遏制居民消费欲望,影响居民的幸福程度,政府应采取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社会保障、加强对产品的监督等措施,从多方面对其进行调整从而造福于民。对于优惠于民的政策要贴近实际、适时调整,以适应人们时刻变化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郜燕群.经济学视角下“幸福方程式”的理解[J].市场论坛,2010(3):88-89.
[2] 顾明毅.论幸福对微观经济学效用最大化法则的修正[J].经济问题,2009(9):20-23.
[3] 王国聘,郭兆红.构建面向节约型社会的消费观[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9-12.
[4] 邹陆林.和谐社会构建之消费伦理[J].企业家天地,2010(2):153 -155.
[5] 苗元江.影响幸福感的诸因素[J].社会阅览,2004(4):20-23.
[6] 张映芹,魏鹏.幸福经济学的发展轨迹探析[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0(3):183-188.
[7] 陈景秋,唐宁玉,王方华,C.K.Hsee.从幸福学角度对和谐消费的阐释[J].心理科学进展,2010:1081-1085.
[8] 王芳,陈福国.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5(6):575-576.
[9] 陈都.简论幸福消费[J].科技信息,2008:57-58.
篇8
【关键词】居民消费需求 抑制因素 措施
扩大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一、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程度日益加深,但在经济危机下国际市场风险加剧。加之国外贸易壁垒不断形成,造成外贸出口难度加大,订单下降,许多工人被迫下岗,只有拉动内需才能拉动相关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企业的发展。二、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地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民生活由温饱向小康过渡,在这个过程中消费需求也发生了改变,但无论是市场容量还是未来发展,潜力都十分巨大。三、扩大居民消费对稳定社会秩序具有重要的作用。拉动内需,扩大居民消费,可以增加许多工作岗位,提高就业率。这对还没有完全走出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来讲尤为重要,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四、扩大居民消费时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措施。从世界范围来看,消费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终极动力。这些年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国内消费也快速增长,有效地拉动了经济的高速运转,这对于仍处在经济危机阴云的中国来讲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制约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
城镇居民。一、消费群体分析。城镇居民的高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可以满足基本需求,如垄断行业的职工在前些年住房可以通过集资盖房来实现,其他的福利可以满足他们的基本需要;中等收入的群体由于收入有限,考虑到子女上学、老人赡养、自身医疗、失业等方面的因素抑制了消费需求;低等收入的群体则由于收入有限,只能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对于汽车、电脑、住房的需求,由于受到收入的限制,所以消费需求就很低。二、房价过高。我国房价近年来持续攀高,在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如果想买一套房可能要20年时间,这还是对于收入相对较高的群体,其他收入较低的群体在这些城市购房可能就是一种奢望;而在二线和三线城市,对于大部分购房者来说,也需要用10~20年的工资才能购买一套住房。并且大部分购房者都是通过贷款买房,购房后要精打细算还贷,从而造成其他方面消费不足。三、不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导致消费信心不足。自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开始,市场消费模式逐渐取代福利性消费体制,原来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看病、住房、教育等消费,转由居民个人承担,但是像商品房、医疗、教育等消费支出超出绝大多数人的工资增长几倍甚至几十倍,为了防范于未然,居民往往将很大一部分收入存储到银行,而不是进行消费。这也是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下岗人数增加。随着工业结构调整和市场化的推行,在企业改组和并购中城市下岗职工人数增加,下岗职工由于年龄多为“40、50”人员,下岗后再就业较为困难,加之这部分人群几乎都处于“上有老,下有小”的阶段,孩子需要抚养,老人需要赡养等造成这部分人群的消费被抑制。
农村居民。一、子女的教育费用增长幅度大大超过农民的实际收入增长水平。孩子的教育费用是现代农民主要消费之一,由于自身文化和学历较低,使得其无法找到较好的工作来改变自己的生活和命运。因此,送子女读大学就成为农村居民改变未来的希望,但高涨的教育费用却使农民难以承受,如一般本科一年的学费在5000~5500元,一年的住宿费大概在500~800元,一年的生活费大概也需要5000元,这样一名大学生一年的消费大概在12000元左右。子女的教育费用占了农民收入的很大比例,大大超过了农民的经济承受能力。二、落后的消费观念抑制了消费的增长。良好的消费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着市场消费,然而农村存在一些不良的消费观念,如婚丧嫁娶的大操大办、赌博、随礼等,在一定程度抑制了日常的正常消费。三、农村基础设施跟不上消费层次的变化,抑制了消费的扩大。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全国的农村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道路、配电设施、农村商业网络建设等方面与城市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基础设施薄弱,消费环境差,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村家庭的消费,影响了农村消费市场的健康发展。农村居民虽然不存在购房、下岗等问题,但在子女教育、子女结婚、老人赡养、自有住房建设方面负担较重,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村消费市场消费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消费层次升级缓慢,在客观上不利于拉动需求。综合城乡居民的消费分析可以看出,城乡居民收入普遍较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加之中国传统的消费观念根深蒂固,这都是阻碍扩大消费的主要因素。
利用综合政策来扩大消费
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减小城乡差距,培育消费市场。首先,从国家层面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最低工资制度和工资协商机制,以此来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只有不断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才能培育一个可持续、良性发展的消费市场,才能够使居民放心消费。因此,在国家层面应积极出台政策来完善产业结构和就业政策,通过逐渐提高城乡居民实际的可支配收入来支撑消费市场。对从业人员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是提高其收入的一条途径,2010年农业部、教育部等部门将开展不同的培训计划,以此来促进就业,来增加收入。对于农村居民而言,进行特色养殖或者特色种植也是扩大收入的来源,并且这种模式下,农民不需要离开家乡即可实现增收,从而避免了留守儿童和空巢的现象。对于城乡居民收入差别,可以利用国家在再分配方面的调节功能来逐渐实现。其次,加大财政投入,积极运用财税政策工具,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继续完善“汽车下乡”及“汽车以旧换新”等各项优惠政策。2009年3月开始的“汽车下乡”政策,自实施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有效地拉动了农村居民消费。2009年财政部、商务部和环境部开展“汽车以旧换新”活动以来,据不完全统计,到2010年5月,共有12.7万车主办理了汽车以旧换新,享受的补贴额共计17亿,带动的新车消费总额达到150亿,有效地促进了汽车工业的良性发展。但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一、补贴额度较小,虽然补贴额度在2009年12月由3000~6000元提高至5000~18000元,但很多车主还是愿意将自己的车放入二手车市场,以得到更大的收益。所以,如若能够加大补贴额度,车主对以旧换新的积极性将会有更大的提高,进而扩大了居民的消费需求。二、购买汽车时,会涉及到交通、税务等众多部门,造成居民的办事成本相应增加,如果能够成立类似行政服务大厅等一站式服务的机构,则会大大简化办事程序,使购车者能够方便、快捷的办理。三、根据汽车企业所受理的以旧换新业务来将车补直接补贴给企业,企业则直接将参加“汽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的车型价格降低,这就能够使消费者直接享受购车补贴。
篇9
随着市场价格形成机制的逐步完善,居民消费价格已成为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敏感信号,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宏观调控和生产经营者自主决策的重要依据。为进一步提高我省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数据的代表性和准确性,为推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可靠的决策依据,经国家统计局同意,省政府决定调整和增加我省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加强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工作,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健全网点,增强调查数据的代表性我省现行的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是19*年抽选确定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和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效能的提高,原有调查网点明显偏少、代表性逐渐减弱、实效性逐步降低,因此需适度增加和调整调查网点。根据国家统计局有关调查制度,结合我省实际,增加和调整后的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将覆盖全省21个市(州)及其相关县(市、区)(见附件),具体调查方案由国家统计局*调查总队负责制定并组织实施。新增加调查网点的市(州)、县(市、区)从20*年1季度起开展调查工作。
二、密切配合,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居民消费价格调查是一项技术要求高、涉及范围广、工作难度大的常年性工作,各级调查队、统计、物价等部门要加强协作,密切配合,共同做好数据的调查采集、分析评估和使用等工作。要把居民消费价格调查网点及其代表品种与物价部门开展的价格监测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实现调查资源共用;要建立起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会商工作制度,进行价格资料交换和价格数据的评审,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共同研究对策建议,充分实现价格政策信息和统计调查信息的共享。各市(州)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上级部门审定后,由*调查总队、省统计局、省物价局按季度联合对外。
篇10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城镇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 向量回归模型
问题的提出
1979-2010年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了年均9.9%的高增速(黄涛,2011),创造了经济发展的奇迹。与此同时,我国的经济发展也受世界经济波动的影响。目前,通胀成为世界经济形势基本面中潜在的重要风险因素,同时欧元区债务危机持续发酵,给世界经济复苏增添了新的变数。如何保证我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就显得尤为重要,“稳增长、调结构、保民生、促稳定”成为2012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在三大需求之中,消费需求仍然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然而近年来消费需求出现持续低迷的态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持续下降。根据西方经济学的传统理论,物价、利率、金融资产、消费信用、收入预期、社会保障等诸多因素从不同方面影响消费,消费者对于价格水平与价格预期的反映存在显著的差异性(赵彦云,2000)。自2007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经历了大起大落,居民购买力不断下降,央行采取多项举措,通过调整利率等信贷措施,来刺激消费信贷、扩大内需。
从1990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率与物价增长率的变动来看,物价的持续变化与居民消费需求增长率的变化基本同步,波动剧烈时间基本吻合(见图1和表1)。作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重要指标,物价与居民消费互为影响,研究物价波动与消费波动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防止物价与消费大起大落、保持人们生活水平稳定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关于物价对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多以定性分析为主,如余根钱在2007年上半年经济运行状况分析中,认为适度涨幅的物价会增强居民的消费需求;韩志荣(1995)利用回归方法估计农产品需求会对零售物价总指数产生影响。鉴于此,本文将在这些相关研究的文献基础上,利用向量回归模型建立相应的函数,对1990年以来物价、居民消费需求的影响进行分析及测算,然后结合这些特征给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模型的构建
(一)考察问题及假设
第一,研究指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及居民消费支出。
第二,不考虑产品因素、结构因素、市场等因素的影响。
第三,只存在一种居民类型,即城镇居民消费;居民消费仅取决于物价。
(二)数据说明及处理
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网站及《中国统计年鉴》(2011),所用数据时间跨度为1990-2010年。
数据选取。消费数据为“城镇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栏目下历年相关数据,物价指数为“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栏目下历年相关数据。
相关数据是以1990年为基期并进行了可比价的调整。
为保证指数的连续性及可比性,本文仅分析物价变动与城镇居民消费行为的内部联系;由于统计口径前后不一致,本文忽略物价变动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
(三)实证分析
首先从Granger因果检验的角度来分析物价指数与人均消费支出的协动性。Granger因果检验要求变量是平稳变量,因此本文首先对1990-2010年间的两个变量的单位根进行平稳性检验。原假设是有一节单位根,即非平稳,所以继续对两个序列进行一阶差分平稳性检验。从表2中可以看到,物价指数ADF检验t统计量值为-4.162277,其相应的概率值P很小,因此拒绝物价指数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1是平稳的,即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是一阶差分平稳的;同理,城镇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也是平稳的。
经Granger因果检验,在滞后期为2、显著性水平为1%的情况下,人均消费支出的变动是物价指数的成因,且因果关系非常显著。因此,用物价指数作为解释变量、用人均消费支出作为被解释变量建立回归模型是可行的。
宏观经济学的消费理论认为,物价指数与人均消费支出存在很强的线性关系。在建立模型之前,为保证模型的合理性,需要分析居民消费价格与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之间的相关性。经OLS估计及人均消费支出单位根检验,居民消费价格函数的估算方程为:
CPI=112.0777- 0.0011SUM (1)
(33.5)(-2.3)
R2=0.23,s.e=6.28
在方程(1)中,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都很显著,且相应的概率值Prob.﹤0.05。因此,至少在99.99%的置信水平下,可以认为常数项及消费系数的估计值都显著不为零。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见表3),R2=0.23,R2=0.23都接近于1,说明回归方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变量SUM对应的系数(家庭人均全年消费)的估计值为-0.0011,说明当消费每增加1元时,物价就会相应下降0.0011个单位。同时,回归散点图表明(见图2),物价与消费之间确实存在线性相关,二者拟合效果不是很理想,与R2结果较小相一致。因此,有必要通过模型进行检验。
下面采用ARMA模型验证上述结论。以居民消费价格(CPI)为因变量,家庭人均全年消费性支出(SUM)为自变量,构建模型如下:
(2)
模型估计结果显示(见表4),R2=0.25, R2=0.30,F统计量=14.99,其相应的概率值非常小,说明模型整体上是显著的,而且模型的拟合效果非常好。从图3可以看到,随着向后预期的增加,预测置信区间变化不大,序列CPI的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对误差较小,且均小于5%。这就表明模型的预测效果比较好。
结论及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继1994年的通货膨胀之后,我国政府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加上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控,成功控制了物价。之后又出现通货紧缩迹象,从1998年开始,我国一度出现增长型通货膨胀局面。从未经处理的原始序列(见表1)来看,1990年以来,我国物价波动有明显的周期性:物价波动周期有所缩短,同时波峰值也有所下降。与之对比较为明显的是,这20年间波谷变动反而不大。这就说明,我国一直面临通胀的困扰,通缩压力相对较小。从标准差的变化上看是前期大后期小,表明我国的物价波动已从大起大落演变为小幅震荡,反映我国政府控制物价的措施较为得力,效果较为明显,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稳定性也大幅增加。
再从消费上看,从一定意义上说,消费的变化与同期的制度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程度是息息相关的。近年来,随着城市生活成本的上涨,使得城市居民消费空间被大大压缩,而这与本文得出二者呈反比的结论相吻合。
从根本上说,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满足居民消费在数量方面的增长和结构方面的改善,这有助于促进投资水平的提高,进而有利于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物价的调控方式应立足于疏导而并非强制,况且垄断本身就是市场经济的天敌。在缺乏选择的情况下,居民因物价上涨而增加的支出,对消费需求的扩大和消费结构的升级必然会产生一定的挤出效应。部分物价调整虽在短期可能会产生一些积极的变化,但从长远看,这种缺乏基础的变化不仅无助于解决问题,还可能会加剧供求矛盾。因此,若要解决长期需求不旺的问题,除有效控制物价外,增加居民收入、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等措施也都是必不可少的,控制物价不是刺激居民消费的唯一途径。
参考文献:
1.黄涛.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周期的分析[J].调研世界,2011(10)
2.赵彦云.宏观经济统计分析[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