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范文
时间:2023-03-24 00:13: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调查问卷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经销商客服问卷调查报告简述
企业要抓好两只队伍即业务员和经销商队伍的建设,现在企业销售通路分为7点:
(1)工厂——批发企业——零售企业
(2)工厂——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3)工厂——交易会——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4)工厂——消费品批发市场——商业(批发、零售)企业。
(5)工厂——商——零售企业
(6)工厂——配送中心——零售企业
(7)工厂——最终消费者
对于区域性冲突的解决办法:
• 在划定的区域市场内进行产品销售,不得跨区域销售。
• 按规定的价格进行产品销售,不得低价倾销,也不得高价销售。
• 在规定的期限内完成销售目标,并符合产品品种比利的要求。
• 按合同中规定进行回款,并采用规定的付款方式。
• 按照厂家的规定开展有效的促销活动,避免擅自促销而造成的不良结果。
• 负责辖区内的政府、媒体公关事宜,处理突发事件并维本文来源:文秘站 护厂家的利益。
• 对滞销产品,在规定的时间内申报调货处理。
• 变更接货地点需要提前通知或自行支付额外运费。
• 遵守并执行供销合同中的其它事宜。
从技术方面来看,均反映为外包装精美,质量性能稳定,款式更新较慢等。
从服务及沟通方面来看,经销商一般希望厂家:
篇2
关键词:反倾销;应诉;会计举证
一、反倾销立案前的会计举证问题
面对日益增多的反倾销指控,企业要想在国际贸易中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在反倾销应诉中作出充分的举证,就必须将有利于应诉的许多准备工作分解并融合到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当中,做好事前的预防与准备。
(一)规范的会计管理系统是企业做好反倾销应诉的基础
1.基于反倾销应诉目的的会计信息的组织与构建。企业在反倾销应诉的过程中需要提供许多全面、详细的资料,如企业经营的基本法规资料、产品销售资料及数据、产品财务成本资料等。因此,在日常的会计管理工作中一方面应将企业的重要文件和资料分类妥善保存;另一方面在设计日常核算账户时可以考虑进一步明确二级或者更细致的子科目,以便对出口产品的型号,尤其是技术相对低端、价格水平较低的易涉案型号按照销往国家的国别明细分类,为产品成本及销售信息能合理、及时地分离出来做好准备。
2.营建诚信企业文化,规范日常会计实务操作。企业日常的会计处理方法、过程、结果符合会计准则和其他会计规范的要求是企业反倾销应诉的基础,而有些企业管理者为了谋求短期利益授意会计人员进行一些不规范的操作,这种做法的危害非常巨大。因为一旦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局在核查过程中发现应诉企业提交的会计证据所依据的基本会计体系存在问题,就很难相信企业提交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企业管理者要有反倾销的危机感和预判能力,避免短视,提高会计人员的诚信程度,保证企业财务制度的严肃性和规范性。
(二)企业应事先进行客观的反倾销应诉自我评价
1.评价企业的会计处理是否符合会计准则。国外反倾销调查当局在核查、评估过程中会全面了解、核查企业调查期内业务的会计处理方法、处理过程和处理结果,并对照会计准则进行评估,二者是否相符是评估应诉企业是否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重要依据。
2.评价企业物流与会计处理过程及成本核算方法是否一致。在反倾销应诉中,成本是核查的重点,而核查企业成本计算、成本处理是否正确和公允,主要方法就是核查企业物流账目是否账实一致、是否与产品材料构成配比、是否与会计核算同步、原材料等的采购价格是否符合市场价值等。
3.评价会计记录的完整性和会计凭证、附件的有效性及合法性。在应诉过程中,要求会计记录能完整地记录业务事项的全过程,并且所附的会计凭据能充分证明经济业务的发生及处理情况。
4.评价企业的会计处理与相关法律遵守的情况。在反倾销核查中,核查方会重点从会计处理中寻找企业是否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经营,如企业与员工之间是否按《劳动法》要求处理,地方政府是否有超出法律范围的对企业的补助、扶持行为等。
(三)建立反倾销会计预警体系
企业应将应对反倾销调查前置,也就是在国外未对我国出口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之前,制定并实施会计战略,最大限度地避免反倾销调查事件的发生。会计预警可从对内战略和对外战略两个角度考虑。
1.对内战略。(1)企业在制定出口规划时应了解出口产品的价格和成本,以避免触犯或尽量少触犯当地生产商的利益;(2)会计参与企业出口产品的定价决策,其基本原则是出口产品的价格不能低于其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格,在此前提下根据目标市场的价格状况,安排相关的生产和销售;(3)强化出口产品更为明细的核算,及时计量出口产品进入一国市场的速度和数量。
2.对外战略。(1)通过各种现代管理方法搜集和分析竞争对手的财务与非财务信息,并以此为依据推断其将来可能的行为与动作;(2)搜集各“替代国”的商品价格、计算数据、成本资料,包括生产规模和生产技术的相似性、获得原料途径的相似性、国内市场价格的合理性、替代国对国内产业的保护水平等;(3)收集各国特别是判例国的反倾销案例及我国应诉反倾销案例的资料和评论;(4)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支持,将多种来源的信息汇总、加工、综合。信息在综合的过程中,各级政府要把建立健全国内反倾销应诉机制作为自己的职责并要形成国家反倾销数据库和案例库;行业协会要建立行业产品生产、消费及价格变化的预测分析系统,对可能发生的反倾销指控提供预警信息。
二、反倾销审核过程中的会计举证问题
(一)申请市场经济地位的会计举证
目前,一些国家和地区将我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或“有条件的市场经济国家”,原则上将“替代国”制度适用于我国出口产品或经过苛刻的审查才能获得“市场经济国家”的地位和待遇。这种对我国企业采取的歧视性做法对相关行业的发展具有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会计举证方面,首先,企业应建立一套符合市场经济地位要求的会计账簿体系;其次,国际化经营的企业应该按照国际会计准则和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再次,通过翔实的会计资料来说明企业是按市场经济体制运营的;最后,填写于市场经济地位申请表的会计数据能够经得起推敲和检验。
(二)填答调查问卷的会计举证
应诉国外反倾销调查,关键在于答卷和抗辩,会计人员要配合律师准确地回答问卷问题,并通过会计抗辩来反驳对方的指控,证明自己的观点。
1.认真研究调查问卷并填写相关会计问题。总体上来讲,针对中国的反倾销问卷包括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两类。企业在回答问卷问题时,应当在与律师充分沟通的基础上注意填写策略,不仅要按照问卷来回答,还要明白该问卷的结构与内容以及调查当局的意图,做到有的放矢。
2.全面、准确地回答反倾销问卷的会计问题。反倾销问卷实质上是一套完整、系统的测评方法,需要应诉方提供大量数据,并对应诉方进行现场核查,收集查证有关数据的工作底稿和计算依据。因此,贯穿于整个应诉过程的会计数据必须真实、可信,并可与供应、销售、生产及劳动工资等方面提供的数据和情况相互作证。另外,由于反倾销问卷中的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是针对反倾销的不同角度设计的,故他们之间存在严格的对应关系并能够被证明其真实性,也就是说,调查问卷和市场经济待遇问卷应与审计报告的数据保持一致。
3.有针对性地进行会计抗辩陈述。在反倾销应诉中,企业可有针对性地对申诉方指控的要点,从法律和事实上围绕应诉企业会计信息通用问题、被调查产品成本分配问题、替代国及替代国价格问题、被调查产品低价销售问题、申诉方所述的产业损害问题进行会计抗辩。
4.注意调查问卷回答时对商业秘密的保护。在反倾销调查过程中将不可避免地涉及应诉企业的一些商业秘密,如不有意识地保护,这些商业秘密可能被外国竞争对手获知,使其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谈判的劣势地位。
(三)应对实地核查的会计举证
1.了解实地核查的目的和会计内容。实地核查是为了验证应诉企业所提交的答卷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准确性,了解与案件有关的信息,以便公正地作出最终裁定。实地核查涉及的会计内容主要包括应诉企业所提交答卷中涉及的所有会计信息和资料、应反倾销调查当局要求提供的补充答卷中涉及的会计信息和资料、应诉企业主动向反倾销调查当局提交的其他会计信息和资料等。
2.实地核查中会计举证的准备。一般在核查人员进入企业前,反倾销当局会根据被调查公司问卷答复的信息列出实地核查大纲,确定将要核查的基本内容。企业应在核查人员实地调查前对这部分工作做好充分准备,尤其需要合理确认以下事项:从企业成立至今每年的完整账册,包括审计报告、总账、明细账、记账凭证和原始凭证,准备解释与成本相关科目的基本会计方法;公司自成立以来的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明细账以及折旧计提、无形资产摊销是否正确、是否准确计入成本;银行贷款清单、还款和付息证明、其他借款的相关证明等。3.实地核查的支持环节。在整个实地核查过程中,建立信任非常重要,要使核查人员感到被调查公司所提交的信息是真实可靠、有据可依的。检查人员把未解决的问题或资料列示出来,直到得到答复为止,这就需要被调查公司能尽快找到相关的支持文件。因此,核查时的人员安排也很重要。核查时关键部门要有专人负责,分工明确,并能够透彻地理解核查人员提问的意图,快捷反应,提供信息支持。
三、审核结果形成后的会计举证问题
在审核结果得出后,企业应马上对财务工作进行总结,在受到不公平判决时及时提供财务举证资料是最终获得胜诉的重要保证。在审核过程中,核查人员如果以非充分理由否定中国企业的市场经济地位,企业应积极向政府部门反映,并提供更加详尽的举证资料,迫使核查人员改变错误判断。另外,无论反倾销应诉是胜诉还是败诉,企业都应该很好地对自己的财务工作进行认真的总结和反省,总结已取得的有效经验,同时找出问题和差距,把反倾销工作看作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一个契机,为今后的反倾销应诉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会计举证是反倾销应诉的一个关键问题。目前,我国反倾销会计工作才刚刚起步,企业在遭遇反倾销时胜诉率低或不敢应诉。因此,必须不断总结已有的经验和教训,强化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会计技能,进一步发挥会计举证在应对反倾销中的作用,不断提高我国企业应对国际反倾销的能力。
【主要参考文献】
[1]孙铮,刘浩.反倾销会计研究中的若干问题辨析[J].会计研究,2005(01).
[2]颜延.会计学视野下的反倾销[M].中信出版社,2003.
[3]徐柯芝.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在反倾销会计举证中的作用[J].财会月刊(会计),2005,(4):38239.
[4]周友梅.试论反倾销会计的若干问题[J].当代财经,2003,(11):1092113.
篇3
行业需求拉动了化工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开设石油和化工及相关专业的普通高等教育本科院校由100多所增加到500多所,高职高专院校由少数几所增加到500多所,中等职业学校由100多所增加到700多所,总在校生人数由上世纪末的不到20万人增加到90多万人。每年有数十万本科、高职及中职毕业生加盟石油和化工行业产业大军,行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层次结构明显改善,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促进了行续快速发展奠定了基础。为探索行业企业深度参与职业教育培养过程,将石化工业先进的文化精髓,融入职业教育的各个领域,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申报并组织相关会员单位参加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
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一“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子课题研究工作。自竞争力的不断提升,为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持2研究目的及特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对人力资源素质的核心要求。在职业教育中融入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理念是对技能人才职业素质培养内容和途径进行深层次探索的重要课题,对行业后备人力资源队伍的建设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通过深入调查研究石油和化学工业文化建设的内涵与特点以及校企合作中石化企业文化对接的现状,审视和思考校企文化对接的核心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以成功声例的形式推选出典型的文化对接方案或模式,为石油和化工职业教育的校企合作的深入推进提供初步的解决方案,并为政府行政决策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研究的特点是:
(1)依托行业组织,贴近石化企业。行业搭台,石化企业、院校共同参与研究。课题由协会企业职工教育工作委员会和职业技术教育工作委员会,协同中国石油和化工联合会企业文化研究会共同完成,190个石化企业和42所职业院校参加了本次课题调查研究工作。
(2)注重企业调研,科学布点取样。注重地域异和企业性质的差异。依靠协会在全国六大区域的作组联系会员单位开展课题研究。以典型化工企业调查样本,兼顾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以及地域特点,注重点面结合。取样企业涉及我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3)校企共同研究,促进文化渗透。参与课题每所院校到4一5个企业考察访谈,以课题研究为体,加强校企深度贴近和文化融通的互动性。
(4)严密策划组织,开拓研究渠道。出于对课题研究内涵和意义的认同,化工教育协会扎实推进研工作,为课题研究设计了《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访谈表》,有效提取了来自企业的意见。
(5)调查实证研究,资料交流分享。注重企业调查数据的提炼规整,经验案例的分析研究,汇集资料的沟通共享。(6)在研究石化工业文化特征的同时,提炼石化行业企业文化内涵,屏弃文化糟粕,科学引导校企化的有效对接。用行业的视角、企业的语言全方位解读职业教育文化育人的改革途径。2010年9月至今,中国化工教育协会“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课题组完成了丰富的中期成果:收集课题基础资料《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186份,课题研究实证案例38份,企业《职工手册》、《文化手册》57册。本报告为石化课题组中期成果之一:《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数据统计及分析研究一以行业、企业的视角审视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的对接。3((企业人力资绝负资人调查问卷》初步解析
(l)石化子课题调研企业类型特点课题组分华东、华北、东北、中南、西南、西北6个区,通过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形式,对全国186家国有、外资、合资、股份制、民营及其他类型石油化工企业进行实证调查,其调研企业分布情况如图1。企业调查问卷以国有大中型企业为主体,年销售总额超亿元的企业占87.4%。提供调查表的企业职工总数超过40万人,企业职工平均2200人。参与调研的国有企业占45%;民营企业占28%;合资企业占10%;外资企业占5%;集体企业占3%;其他企业占9%。石化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与职业院校联系密切,院校调查中,国有和民营两类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73%。外资和集体两类企业占被调查企业的8%。
(2)被调查企业新录用员工学历情况被调查石化企业2008年至2010年新录用6万余名院校毕业生。其中本科以上学历23.14%;高职高专学历38.42%;中职学历38.科%(见表l)。2010年调查结果与三年前的同类调查相比,可以得到如下结论:近三年来,石化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需求比例明显提高,从2007年数据看,本科、高职、中职各占三分之一到目前职业教育占到四分之三强。在职业教育范畴,企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需求上升幅度更大。石化行业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3)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的评价表设计了8项内容,见表2。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在八个评价指标中满意率均低于60%(非常满意十满意)。说明企业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素质满意度不高,即职业院校的教育与企业需求还有较大差距。企业满意度排在最低的两项(低于45%)是:对企业文化的认知情况和对石化企业相关法规的认知情况。依次升高:工作效率;胜任工作的能力;相关专业知识。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迫在眉睫。
(4)企业对职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石化课题组设计了企业对职工综合素质及企业文化认知情况的要求的调查表,选择了16项重要的素质项目,目的是了解企业人力资源部门对员工各项要求的层次,指导职业院校贴近企业需求的教育教学改革。结果见表3。从企业对职工素质和能力16项要求排序情况可见:安全第一是石化企业对员工的第一要求,体现了行业企业特色,也是企业文化涉猎的关键内容;对职工的精神层面的素质要求高于技术能力的要求;对企业文化范畴的内容有很高要求(相关项目均排在化工生产操作技能项之前);对生产过程的理解和生产操作技能的要求,高于基础文化知识(排序后三位:计算机使用能力、普通文化知识(语文和数学)、外语知识)。调查结果凸显石化企业文化特色与内涵。劳动安全和保护意识、质量意识、节能与效益意识、绿色化工及环境保护意识均排在了较高位置。也是我国先进石化企业文化正在着力推行“责任关怀”涵盖的主要内容一HSEQ(健康、安全、环境、质量)。
(5)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向企业是否愿意加强与职业院校的合作的调查取了八项内容请企业作答,结果是企业与职业院校的合作意向不强。部分企业对其中六项填写“不愿意”或“非常不愿意”,表明校企合作的不对等和企业的不愿合作的意向,调查结果见表4。企业明确表示不愿意合作的项目位居前列的依次为:为学校提供教学设备(18.7%);企业开办职业培训单位或职业学校(15.6%);为学校提供兼职教师(巧.6%);委托职业学校进行在职职工的培训提高(12.5%);为学生提供实习场所(6.2%)。进一步表明校企合作的现状是院校的主动和企业的被动。校企之间的深层次合作,必须从国家立法的层面,以经济制约强力推进,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契合。
(6)石化企业文化建设的思考石化企业文化建设尚在发展中。调研中,只有近30%的企业提供了《职工手册》或《文化手册》。相当部分企业没有形成文化管理理念。调研资料显示,发达地区或大型企业文化建设情况较好,如华东、华北和东北地区参加调研企业提供的《文化手册》比例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大型国有、集体和外资企业注重企业文化建设,中小型企业文化建设欠成熟,我国石化企业文化发展不均衡。表5对17家企业提供的《企业文化手册》内容进行分析,统计数据可见,多数企业比较重视对企业精神、企业宗旨、人才理念、核心价值观、管理理念、经营理念的宣传,而本应在石化企业摆在十分重要地位的安全、质量、服务、环保等重要理念企业却提得较少,不能不让人们感到意外,表明我国石化企业文化与“责任关怀”等国际先进理念及价值观还有一定差距。引进企业文化不等于全盘接受,石化企业也有落后文化与急需摒弃的文化糟粕。调研中可见少数企业:重利轻法,无视生命;盲目发展,无视环境;金钱至上,无视责任;膜拜神完,封建愚昧的现象。职业教育在学习先进企业文化的同时,也负有培育文化精神,推进和传播行业先进企业文化的重要职责。4企业调查问.分析结论对企业人力资源负责人调查问卷的分析,了解来自企业的声音,仅仅是课题研究工作的基础。“职业教育与石化工业文化对接的研究与实验”工作将在大量资料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拓展。
(1)石化企业文化与职业教育的深层次对接应作为人才培养目标和过程设计的重要内容,要使对接成为实现培养目标的有力措施、创新人才模式的突破口、提升院校核心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强化石油化工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重要载体。
(2)石化工业文化对接是校企深度合作的纽带。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的目的是合作育人。校企文化共融是校企合作的高级形态和最佳境界。
篇4
关键词: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满意度
作者简介:吴荣(1966-),女,侗族,贵州剑河人,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
基金项目: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批准号:CTF120702)之子课题“项目课程实施中的高职教师适应研究”(编号:GGZ1440204),主持人:吴荣。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5)15-0075-04
对于高职院校即将毕业的学生来讲,顶岗实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顶岗实习就是把学生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一个过程。期间,学生可以得到专业素质的综合训练,培养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环节是学生进入社会之前的一次大演练,也是培养学生行业认知的重要过程。
酒店管理类专业较强的实践性决定了顶岗实习环节在学生整个培养过程中的重要性。本研究的出发点在于了解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在企业顶岗实习过程中的满意度情况,以及在实习过程中影响满意度的因素,以期为以后酒店管理类顶岗实习提供借鉴性建议[1]。
一、研究回顾及问题提出
目前,国内外对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满意度的研究为数不多。大多集中在会计类专业及医学相关专业。笔者主要通过在中国知网(http://)进行关键词搜索,搜集与实习满意度相关的资料。此类研究成果较少,仅有19篇文献,其中17篇期刊文献,2篇硕士毕业论文。
所有文献中,包括5篇酒店管理类专业实习满意度文献,14篇医学类专业实习满意度文献,可见酒店管理类专业实习满意度的调查研究,至今没有被国内学者重视。
通过对以上文献关于实习满意度影响因素研究的总结,发现影响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实习满意度的因素主要包括五大类:工作报酬、工作条件、人际关系、工作本身和管理水平。但是这五个方面仅仅对企业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学校作为顶岗实习的发起者与策划者,其对顶岗实习满意度的影响也是不可忽略的。
通过对以上相关研究的回顾,现提出本研究的假设:
工作报酬、企业的工作条件、工作内容、管理水平、学校安排实习时间的长短、实习指导老师的指导对酒店管理类专业实习生顶岗实习的满意度有显著影响。
二、样本与研究方法
(一)样本选取
本研究选取贵州省三所高职院校(贵州职业技术学院,贵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贵州交通职业技术学院)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共计243名学生,其中男生58名,女生为185名。共发放调查问卷238份(5名学生请假,未在实习岗位),回收238份,去掉无效问卷12份,问卷回收率100%,有效率94.95%。
(二)研究方法
本论文运用多种方法对高职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习满意度进行了研究,具体有以下几种:
1.文献分析法。通过收集、整理与分析有关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企业顶岗实习的相关资料,为本研究选题提供参考;通过对酒店管理类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相关文献的回顾,对该选题研究现状有了准确的把握;通过满意度相关理论的回顾与梳理,为本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2.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运用访谈法对学生和相关专家进行访谈,为建立实习满意度指标体系和问卷提供一手资料。运用问卷调查法对贵州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情况进行调查,获得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的第一手资料。
3.统计分析法。运用 SPSS17.0 统计软件,分析贵州省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问卷的相关数据,并对假设进行了验证。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问卷信度与效度分析
1.信度分析。信度指测验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信度通常用一种相关系数(即两个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表示,相关系数越大,信度则越高。当系数为1.00时,说明测试的可靠性达到最高程度;而系数是0.00时,则测试的可靠性降到最低程度[2]。一般情况下,系数介于两者之间。
如上表所示,量表的总体满意度为0.916,对学校的满意度为0.788,对顶岗实习企业的满意度为0.896,均高于0.70。这说明该调查问卷的设计表现出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水平。
2.效度分析。效度(Validity)即有效性,它是指测量工具或手段能够准确测出所需测量的事物的程度,即所测量到的结果反映所想要考察内容的程度,测量结果与要考察的内容越吻合,则效度越高;反之,则效度越低[3]。
满意度量表的效度主要从两个方面来分析:内容效度与结构效度。本研究中的内容效度主要是在搜集文献的基础之上,通过对专家的访谈修订调查问卷,也就是说,该调查问卷是经过了比较充足的准备,因此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4]。本研究中的结构效度主要是对其中的6―8个因素进行分析,计算他们各自的方差贡献率有多少,如果超过45%则说明结构效度良好,否则,结构效度比较低。结构效度分析表如表2所示。
(二)实习满意度统计与分析
本次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学生顶岗实习的总体满意度不容乐观,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关注与深思。按5点计分法计算(如表3所示),酒店管理类专业学生实习的总体满意度为3.297,其中,对实习过程中的指导满意度为3.828,对形成性考核与总结性考核的满意度为3.628,对顶岗实习的工作条件的满意度为3.429。不难发现,在所有的项目内容中,学生最满意的应该是实习中的人际关系方面,其他依次是实习指导、实习考核、工作条件,最低的项目为工作报酬,其次是工作本身。可见,在酒店管理类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给实习生的工资低,工作机械乏味成为最明显,也最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各因素差异性分析
为了论证前面所提出的假设,对问卷进行了差异性分析。通过spss17.0单因素方差分析对这几个因素进行分析对比(仅选取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间长短为例进行分析)。其结果如下:
表4到表6显示,在工作条件不同,工作内容不同,工作时间不同的条件下,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满意度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小于0.05。由此可说明,工作条件,工作内容及工作时间的长短对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的满意度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证实了我们所假设的结论。
四、结论
通过对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学生满意度的调查进行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
1.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满意度为2.879分,总体分数介于2到3之间,即“不满意”与“一般”之间,但是更接近“一般”的水平,反映出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满意度较低的现状[5]。
2.在所有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满意度的评级指标体系中,“工作报酬”一项得分最低,该项指标对总体满意度的影响也最显著,由此可说明,在学生顶岗实习过程中,工作报酬较低,已经成为一个较大的问题,亟待高职院校与企业协商,提高顶岗实习期间的报酬,从而提高实习的满意度[6]。
3.就实习企业规模及规范程度而言,企业规模越大,规范程度越高,实习生的满意度越高。企业规模大及规范程度高,说明企业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因此其企业文化就越具有吸引力。这也提示高职院校在选择校企合作的对象的时候,应该侧重于规模大、管理规范的企业。
4.在实习时间方面,不同时间长短的实习生实习满意度有显著差异。其中,实习时间集中于3-6个月这一段时间的实习生实习满意度最低的,而且与实习期在6个月以上的学生实习满意度有显著差异。根据前面的分析结果以及与学生的访谈结果可知,实习期在1个月以下的学生对于所有东西都还处于好奇与陌生的阶段,其工作量较小,甚至对土建的各项工作还不完全了解实习就结束了,所以其满意度一般;而实习期在3-6个月的学生由于面临巨大的工作任务,而其技能还不太熟练,所以其满意度最低;而实习期在6个月以上的学生,由于其实习时间长,其对环境熟悉了、工作技能提高了、人际关系理顺了,因此其工作压力减小了,其满意度较高[7]。
5.对于学校方面,学生对实习期间指导老师的实习指导满意度也比较低。实习期间,学生面临着人生角色的初次转变,无论是心理以及工作技能方面都需要有人进行沟通与指导;而学校在这方面却做得差强人意,对实习缺乏全面计划,没有科学的实习指导制度,实习变成了单纯的打工挣钱,而实习生成了其挣钱的工具。由此造成学生对实习管理的不满和对酒店管理专业的兴趣丧失。
五、对高职院校酒店管理类专业顶岗实习的启示
针对酒店管理类实习满意度较低的现状,为了防止和避免旅游院校培养的大量专业人才出现众多学者讨论的“低进入率”现象,避免专业学生在择业时就发生流失,根据本研究的相关结论,结合满意度相关理论以及旅游管理专业酒店实习现状,拟提出以下建议:
(一)选择高起点的实习企业
通过本研究发现,五星级酒店的实习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其他级别的酒店。这主要是因为五星级酒店在对客服务设施以及员工服务设施等硬件方面要显著高于其他级别酒店,同时,五星级酒店拥有更为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成熟的企业文化、高素质服务人员队伍。所以在五星级酒店实习的学生实习满意度要显著高于在其他级别酒店实习的实习生。
因此,作为实习的发起者,学校选择的实习基地一般应具有以下要求:①酒店管理者愿意并积极与学校合作,共育人才,重视对实习生的培训、培养;②酒店应具有较强的企业文化氛围,有健全的管理机制,尤其是有一整套的人力资源培训制度;③酒店应具有一定规模,一般应是四星级或四星级以上的酒店,且最好在沿海大型城市或政治、文化中心城市。
(二)安排适宜的实习时间
不同的实习时间长短对实习生酒店实习满意度的影响也较为显著。其中实习期在一个月以下的学生实习满意度较低,3至6个月期间最低,而6个月以上的学生实习满意度最高。一个月以下的学生实习满意度之所以介于其间,是因为学生们还有没正式进入角色实习就结束了,其对实习的评判还属于不完全客观的评价。排除这一时间段,从其他时间段的满意度结果看,我们可以得到实习时间越长实习满意度越高的结论。这说明,伴随着实习的深入,学生对酒店业的认知度越来越高,其满意度就越高[8]。
作为学校来说,安排多长的实习时间,各个学校都有自己的考虑,基本要遵循教学计划来制定。但是笔者建议,实习时间不宜安排过短,过短的实习时间造成实习生对酒店还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实习已经结束,其结果是学生不仅不能达到实习的目的,而且还对酒店实习留下了较低的满意度评价,甚至对酒店行业产生了不好的评价。所以建议学校一定要重视实习,不能走马观花,为实习而实习。
(三)做好实习前的教育工作
学生实习前期待程度与实习满意度呈负相关,这一方面是因为酒店方面表现的差强人意,另一方面是因为学校在实习前的教育工作做得不到位。教育工作不到位一方面导致学生没有较高的技能准备,导致学生迟迟不能进入角色,从而产生工作压力;另一方面,可能导致学生对实习有过高的预期,面临复杂的工作环境,从而产生心理落差。这两方面都可能导致学生较低的实习满意度。但现实是很多学校不重视实训课程和见习工作,认为学生的服务技能可以通过实习去锻炼,实训和见习是多此一举。对学生的心理教育更是无从谈起[9]。
(四)灵活协调实习与考试、考研、就业的关系
从问卷结果来看,学生们对于学校在协调实习生实习与考试、考研、就业的关系这方面满意度较低。通过走访得知,很多学生为了参加学校的统一实习,不得不放弃参加一些考试,如导游资格证考试、重修课程考试、研究生考试等等。另外还有很多学生有了理想的工作单位,但是因为统一实习而不得不暂时放弃。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影响,也对其实习满意度产生了影响[10]。
(五)完善实习考核制度
通过实习成绩的考核,学校方面不仅可以详细了解实习教学的效果,其考核结果还可以作为对实习生进行奖惩的依据。因此,作为学校来说,必须建立完善的实习考核制度。
在建立实习考核制度时一定要科学、全面。邓振锋,温卫宁,林增学(2008)就提出,对于学生实习成绩的考核,除了实习鉴定上单位的评语和分数外,还应该严格考核实习笔记和实习报告等实习成果,鼓励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创造性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及时表扬在实习过程中表现突出的人和事,正确引导学生从更高层次上去理解酒店实习的意义。将优秀事迹、优秀实习笔记、优秀实习报告汇编成册,为今后的酒店实习提供学习素材。
参考文献:
[1]范东生.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以自己为资源[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3(5):93-96.
[2]戴锐.辅导员工作理念转变与研究型辅导员的成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224-228.
[3]张臣,仲维娟.美国教师专业化的特点及启示[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4):86-88.
[4]罗维振.以校本教研促教师专业化发展[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4(9):121-122.
[5]曹菱红,等.WTO与我国高校师资建设的对策[J].比较教育研究,2003(3):77-81.
[6]刘宇.美国教师专业发展的范式转换及其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4):43-46.
[7]曹仲岗.教师专业化与现代教师的培养和提高[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5):109-122.
[8]李卫斌,李宗领,刘冰.构建新型教育实习模式的几点思考[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6):99-101.
篇5
统计执法检查抽查
根据上海统计执法大检查的重点抽查计划安排,市级检查组于7月中旬至8月下旬分别对部分企业单位和区县(调查队)进行了重点抽查。近日,上海调查总队对全市房地产价格统计调查企业进行抽查。本次抽查有针对性地抽取了在日常报表统计中存在问题的部分调查企业。
通过抽查,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对价格统计工作不重视,人员不稳定;统计法制意识不强、不按要求上报报表:对统计指标口径理解不清,采价不准;未建立基层统计台账等几方面。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调查总队责令调查企业进行整改,同时向企业有关领导及统计人员开展统计法律法规宣传,强调统计工作的重要性和提高源头数据准确性的意义,并对企业统计人员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明确报表填报口径,从而规范企业基础工作。
抽查工作完成后,上海调查总队还将进一步加强与调查企业的日常沟通,并利用统计年报布置会等方式,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有针对性地加强企业业务培训和指导,不定期地开展统计检查工作。
广西总队:力保工业品价格原始数据同质可比
近期,广西调查总队根据国家统计局工业品价格改革要求,结合工作实际,采取三项措施,在常规检查的基础上,加强工业品价格基础数据同质可比性的检查工作力度。
一是实地考察企业产品生产过程。通过实地考察调查企业的产品生产过程,进一步了解调查企业主导产品的生产流程,核实最终产品生产情况,避免以中间产品替代主导产品的情况发生。
二是核实企业上报的产品价格。将企业领导介绍的情况与统计员上报的数据相互印证,以了解上报的产品价格是否剔除了不可比因素。
三是确认主要规格的产品价格。对生产多种规格产品的调查企业,实地调查主要规格产品价格与企业调查员上报的产品价格是否相符,并通过台账检查判断是否存在使用平均价格带来产品价格不正常波动的情况,及时对多种规格产品选择不当进行纠正,切实保证调查产品价格持续可比性。
江西总队:调研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
近日,江西调查总队组成了财政支农政策落实情况调研组,就当前财政支农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本次调研时间紧、任务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在调研工作时间紧的情况下,总队从接到文件通知,到制作调查问卷、深入农户家调研再到形成分析报告送省财政厅,只有短短两周时间。期间调研组成员克服了工作繁忙、酷暑炎热等困难,较圆满地完成了调研工作。
篇6
在金融危机进一步对欧美实体经济产生冲击的情况下,欧美有可能采取新的经济贸易政策,反对大量低价进口产品,保护及扶持本国产业。因此,笔者认为,自2009年起欧美可能会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亚洲国家或地区展开更积极而且更严厉的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笔者从事两岸反倾销辅导工作多年,深切感受到出口导向企业只有加强对“反倾销”及“反补贴”的了解与认识,才能在出口竞争市场立于不败之地。因此,本文将逐一分析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的逻辑概念及行政程序,希望能对入门读者有所帮助。
一、欧美反倾销、反补贴的调查程序
(一)欧洲反倾销调查程序
1.调查流程(见图1):
2.流程说明:
原告向欧委会提出反倾销诉讼后,欧委会首先刊登立案公告(Official Journal),然后公布反倾销选样(Sampling)问卷及市场经济地位(MET)问卷。应诉企业必须自行或通过欧洲律师尽快取得调查问卷,并在立案后10天和15天内,分别向欧委会递交选样问卷及市场经济地位问卷。MET问卷看似简单(英文原件共30余页),但其要求的内容在交卷时至少要包括以下附件:营业执照、公司章程、验资报告、最近两年注册会计师审计报告、调查期间出口欧盟逐笔售价、按月计算的内销平均售价、原材料采购价格及供货商名称、水电及能源耗用量、职工人数等等。问卷除了必须以英语作答外,所有附件还必须翻译成英文,如此一来答卷至少会有300页以上。如果以立案后仅仅不到15天的工作时间(因为必须扣除律师选择及律师费议价时间),对应诉企业或者承接律师都是一种煎熬与考验。选样问卷递交后2~4周左右,欧委会将依参加企业的家数及出口比例公布选样结果。根据以往案例,欧委会公布选样结果后,有两种做法:一是要求被选样企业在选样结果公布后37日内,先递交反倾销大问卷A 卷(一般信息)、B卷(涉案产品数据)、C卷(财务会计统计)及D卷(外销欧盟逐笔资料);欧委会调查官员会到应诉企业先进行市场经济地位(MET)核查,待公布市场经济地位裁决结果后,再进一步通知“过关”的企业递交大问卷的E卷(内销)及F卷(生产成本)部分。调查官员收卷后会再度到应诉企业进行大问卷的实地核查,然后公布反倾销初裁,6个月内会再公布终裁税率。二是要求被选样企业在选样结果公布后37日内,除了市场经济地位问卷外,必须同时递交整套大问卷(A、B、C、D、E、F);然后同时进行市场经济地位和大问卷核查;实地核查后,进行反倾销初裁(立案后9个月)和终裁(初裁后6个月)。以上两种方式并无一定原则,由调查官员依工作量或政府预算来决定。一般而言,如果应诉企业面临第2种方式,而欧委会最后又未同意给予MET,换句话说,计算倾销税率的主要依据,“正常价格”是以第三国或其他替代值来取代的话,应诉企业所提供的E卷及F卷都是白填了。笔者建议政府积极与欧委会交涉如下事项:
(1)将MET 15天的交卷时间延长或并于37天的大问卷中(与美国之程序类似);
(2)被抽样应诉企业应有固定的或一致的调查模式,这样不但能争取较多的工作时间,更不致于白做工作浪费律师费。如果政府能就以上两项要求交涉成功,那么对于被抽样或未被抽样的应诉企业都会有好处。
(二)美国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程序
1.调查流程(见图2):
2.流程说明:
原告向美国商务部(Department of Commerce, DOC)提出反倾销或反补贴诉讼后,DOC刊登立案公告。随后发出反倾销、反补贴选样问卷。根据最近案例,DOC反补贴的选样程序是依据海关税则编号(HTS Code)的复杂性来决定是否发出反补贴选样问卷。如果海关税则编号能具体表达涉案产品,则不必发出反补贴选样问卷。DOC会根据美国海关(CBP) 进口数据直接进行抽样。但我们发现这样的选样方式会导致许多误解,因为某些企业是通过例如维京群岛或开曼群岛的境外控股公司来开立商业发票或者其交易是通过外贸企业进行的,CBP的数据就未必能反映真实状况。
美国反倾销及反补贴案的调查期间分别为6个月和1年。一旦立案后,45天之内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ITC)会依职权进行就是否有“实质损害”或是否有“损害之虞”进行投票表决。总体而言,产业损害在初裁阶段的抗辩有难度,因为调查委员共有6位,要赢得初裁必须说服至少4位委员投反对票。由于“是否有产业损害之虞”的判断过于抽象,因此大部分委员在此阶段都会倾向于先投赞成票,将来视反倾销调查税率的初/终裁决结果作为产业损害终裁时的投票参考。若产业损害初裁投票结果获得通过,则由DOC继续向反倾销调查程序推动;否则,案件将终止调查。
DOC将在收到选样问卷(Quantity and Value)的2到4周内公布选样结果。在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DOC选样的依据一贯都是以“数量”而非“金额”为准。立案后60天内,所有应诉企业均须递交个别税率申请(Separate Rate Application,SRA)问卷,否则将获得惩罚性最高税率。个别税率是用来证明注册在中国大陆的企业是采取市场经济的模式运作而没有政府干预。一般而言,台资或外资企业比中资企业更容易获得个别税率。
被抽样企业则需陆续递交反倾销大问卷,A卷是有关企业介绍及其独立运作情形,C卷是有关销美国逐笔资料(Transaction by Transaction,T-by-T),D卷则是生产要素(Factor of Production, FOP)的相关信息。由于美国仍把中国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无论申请企业是否得到个别税率,为计算C卷中的“净出口价格”所需扣除的项目例如内陆运费、报关费及保险费,以及D卷中所有的原材料、直接人工与能源的生产成本(生产要素, FOP)都一概以替代国(Surrogate Country)及其替代价格(Surrogate Value)来换算为正常价值(Normal Value)。除非原材料、物料或包装材料与海运费全部或大部分是向市场经济国家进口或购买其服务并且是以外币支付,符合这个原则就可免去被替代的风险及不确定性。
调查问卷的发出次数,欧美大不相同。欧盟案件中,欧委会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某些案件中,出口国自始至终不知道方的代表律师是谁。但美国原告及其所聘用的律师则是扮演尖锐和挑剔的角色。他们不仅对涉案企业提交的问卷内容进行深入的研读,还会想尽办法找出任何的疑点,有时甚至吹毛求疵,就同一个事实采用不同的角度来发问,企图让应诉企业陷入前后答题产生的自我矛盾陷阱。因此,美国商务部在申诉企业的压力下会发出大量且多次补充问卷。
所有答卷递交完毕后,商务部将根据所递交的书面资料分别进行反倾销及(或)反补贴的初裁公告。初裁之后调查官员会分别到应诉企业进行反倾销(原则上5天)、反补贴(原则上3到4天)实地核查。初裁后6个月内则会进行最后阶段的终裁公告。如无意外,两周之后海关则会进行最终课税。
二、应诉企业面临的抽样问题
在反倾销应诉过程中,许多应诉企业经常被抽样问题所困扰。某企业一旦被抽样,虽然会有“劳民(员工加班)又伤财(支付昂贵的律师费、加班费等等) ”的考虑;但如果从正面角度来思考,则会有“能得到自己适用税率(例如为零税率的结果)”成为大赢家的机会。例如最近美国新立案的冰箱架(Kitchen Appliance, Rack and Shelving)案件中,某一被抽样企业调查期间对美国的总出口金额不到100万美元,而美国律师对于反倾销及反补贴双案的报价至少在30到40万美元之间。在成本与胜算的考虑之下,这家企业只得被迫放弃与DOC配合,当然最终会取得惩罚性税率。如前述,目前欧美反倾销或反补贴调查时的抽样原则均以“数量”为标准,其目的是想抽到数量大(具代表性),单价低(倾销税率较高)的企业来应诉。在这种情况下,某些企业纵然调查期间出口单价很高,但出口数量排不上前几名则没有机会被抽样,来争取自己想得到的税率,无奈只能适用加权平均税率。
另外一个问题,由于美国的反倾销(依据选样问卷)与反补贴(依据美国海关进口数据)是采用不同的选样方式及不同的调查期间(半年及1年),如此则造成某些企业在反倾销阶段被抽样强制应诉,但在反补贴阶段却未被抽样应诉。此抽样结果会使企业陷入进退两难的局面,因为如果积极应诉反倾销,则反补贴方面只能获得加权平均税率。应诉企业即使花了很大的成本,也未必能取得理想的税率。但是如果这个企业放弃反倾销的强制应诉(Mandatory Respondent),则又会得到惩罚性税率的待遇。这种现象确实发生在2007年的工程轮胎(Off-the-Road Tire,OTR)案件中。所幸这家企业在倾销终裁结果得到零税率,课税满1年后(即2009年)则必须再参加反补贴的行政复审。
三、反倾销定义――欧美对市场经济国家(Market Economic Country,ME)及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ic Country,NME)倾销幅度的认定方式
(一)美国反倾销法对非市场经济国家“倾销”的定义
1.有无倾销取决于销美净售价(A)与推算正常价格(B)的比较;若A>B,则无倾销; 若A
2.销美净售价(A) =商业发票售价减去与销售直接相关的费用(如:运保费,折扣折让等)。
3.推算正常价格(B)=投入生产要素(FOP,改以替代国的约当值换算)加上替代国(例如印度)同业内销的销管研费用的百分比加上替代国同业内销利润的百分比。
4.投入生产要素(FOP,以替代国的替代价换算),计算方式如下:
(1)直接材料和包装材料。若为自市场经济国家进口,且以外币支付货款者,以实际支付成本计算。若在国内采购,用每单位(公斤)产成品耗用数量乘以替代价值,加上从供货商运送到工厂的距离(公里)乘上替代价值,其结果等于换算后制造成本,但可以减除下脚或副产品的回收值。
(2)直接人工。各制程耗用的熟手工及生手工工作小时数并换算替代国(印度)的人工成本。
(3)制造费用。基本上采用替代国(例如印度)的百分比,除了能源耗用数量及间接人工工作小时数是采用替代国的能源/间接人工成本;其他项目(例如折旧)则都是以百分比来换算。
图解补充说明如下(见图3):
(二)欧洲反倾销法对“倾销”的定义(假设非市场经济国家厂商已取得市场经济待遇)
1.若内销数量高于外销数量的5%,且内销有利润,则有无倾销取决于外销净出厂价(A)与内销净出厂价(B)比较。若A>B,则无倾销;若A
2.若内销数量低于外销数量的5%,或内销无利润,则有无倾销取决于外销净出厂价(A)与推算价格(C)比较。若A>C,则无倾销;若A
3.外销净出厂价(A)=商业发票的售价减去与销售相关的费用(例如:运保费,折扣折让等)。
4.内销净出厂价(B)= 增值税发票的售价减去与销售相关的费用(例如:内陆运费,折扣折让等)。
5.推算价格(C)=制造成本(原材料、人工、制造费用) 加上内销销管财费用的百分比再加上内销利润的百分比。
图解补充说明如下(见图4):
四、如何与美国商务部(DOC)进行销售及成本完整性测试(Completeness Test)
DOC近年来已要求应诉企业在递交问卷时,同时递交销售勾稽及成本勾稽的工作底稿,此要求与以前年度是在实地查证时才进行截然不同,可见这项工作的重要性。
(一)销售完整性测试(Sales Reconciliation)
销售勾稽的目的是将C卷所填报的销售逐笔资料与审计报告及销售总账做相互勾稽,并将其差异合理解释给商务部。
(二)成本完整性测试(Cost Reconciliation)
美国反倾销的成本勾稽的目的是将D卷所填报的生产要素(FOP)与审计报告的销货成本(Cost of Goods Sold) 相互勾稽,以证明所填报的生产要素正确反映了其实际耗用。成本完整性测试通常分为以下3个步骤来进行:
1.从填报给商务部D卷中的主要原材料、人工工时、能源的单位耗用量乘以产量得到总生产耗用量,换算成人民币加上未申报的折旧费用等,然后勾稽到全年总账上的制造成本(COM)。
2.将调查期的总制造成本(COM)勾稽到调查期的销货成本(COGS)。
3.将审计报告中损益表的“销售成本”勾稽到财务会计系统(总账或试算平衡表,或称会计科目余额表)。
五、如何与欧盟委员会(EC)进行销售及成本完整测试
与美国反倾销的要求不同,欧洲反倾销并未要求应诉企业在递交答卷时应递交销售勾稽与成本勾稽的工作底稿。
(一)销售完整性测试(Sales Reconciliation)
尽管欧委会不要求应诉企业分别递交销售勾稽的工作底稿,但其C卷(尤其是Table C-1) 所涉及的所有表格相互之间已经包括了销售勾稽逻辑。欧委会设计C卷表格的目的就是测试对会计数据勾稽关系不清楚的企业或律师在交卷时,自行申报的数字有无产生自相矛盾的现象;甚至在实地核查中仍不能给予合理的解释,裁决时将会被引用最高税率(Article 18或Facts Available)。
(二)成本完整性测试(Cost Reconciliation)
欧盟反倾销调查时对生产成本的完整性测试通常是用于实地核查,相对美国的做法也较为简单。此成本勾稽不需要考虑生产要素耗用,而直接以答卷中及账务上平常使用记账货币,即人民币生产成本来进行勾稽。
六、欧盟对符合MET申请的5大原则
(一)企业关于产品对价格、成本和投入等的决定是根据反映供求关系的市场信息作出,没有政府的重大影响,主要原材料足以反映市场价值;
不符的事例:政府对企业的内外销比例加以控制、企业董事有一半以上由官派人员担任、国有股份占多数、接受政府补贴(例如政府以固定资产为资本,或以低于市价的固定资产价值出售给企业)。
(二)企业有一套完整的依照国际会计准则且经独立审计的基本会计记录,这套审计报告适用于任何用途;
不符的事例:固定资产折旧提列不符合会计原则、不按国际会计准则计提坏账损失准备、会计账务没有反映关联或非关联企业间的借贷成本、从政府取得无息贷款、对固定资产的折旧不符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没有遵照土地使用权合约内容按时按金额支付土地所有权费用、章程上注册资本与会计账上注册资本不符、关联企业之间的资产及薪资在会计账上分配不清楚、固定资产折旧率有变化但不能举证变化的原因、企业成立后来年才建立会计账务、原材料的采购及耗用未有相关发票或单据凭证、企业使用的会计软件不能完整的披露相关信息、注册资本的来源解释不清楚、审计报告未能正确反映税后利润、会计账上所使用的折旧率与审计报告所述不符、未能证明土地买卖的实际付款、章程上注册资本额与会计账上有所差异但未提供合理解释、企业会计账没有按国际审计准则作业,例如企业没有遵从会计师的审计意见或调整分录在企业账册内做相应的调整、会计师对资产或存货等出具保留意见、会计师未在审计报告附注中说明近年企业的会计政策发生重大变更、对同一客户的应收账款和预付账款记在同一科目下。
(三)企业的生产成本和财务状况不存在由以前非市场经济体系遗留的重大扭曲,例如在资产的折旧、易货贸易、冲消贸易以及债务抵销等方面;
不符的事例:土地使用权的价格比其他地区偏低或以显著不相当的价格取得。
(四)企业受破产法和资产法的约束,该法保证企业运营的法律确定性和稳定性;
(五)外汇兑换是以市场汇率进行。
不符的事例:企业外币交易的汇率调查期间内仅使用了一个固定汇率或会计账上没有记载汇兑损益的科目。
我们曾以最近3年的案例做分析,发现大部分应诉企业申请MET被拒绝的理由都是源于企业情况不符合前述(一)(二)两点。因此,我们呼吁所有应诉企业在面对欧盟反倾销调查的第1天起就应该针对这两大要求进行仔细的检查。
七、美国在反补贴案件中所主张的补贴项目
(一)中国政府长期以来为了支持一些国内产业,利用国有银行对相关行业或其他涉案企业有低利贷款或利息补贴的现象。例如钢铁行业、精细化工行业等。
(二)大型出口企业如果达到某些标准(例如出口金额达到人民币2亿元),就可得到低息优惠贷款。而国有商业银行发放大量无法使银行盈利的低息贷款,从而影响银行的经济效益。
(三)中国政府以贷款的形式在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方案中实质补助东北企业。例如中国进出口银行大连分行提供的外销补助。
(四)中央政府评定了一批“荣誉企业”,包括例如柠檬酸生产商在内的一些企业,如果这些企业的出口量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获得低息贷款。
(五)中国政府在外汇兑换方面针对不同企业的种类给予不同幅度的优惠政策。
(六)中国政府对于外资企业(制造业且营业期限10年以上者)提供自获利年度起“两免三减半”的税务优惠。
(七)中国投资的外资企业享受两免三减半后,如果出口量达70%以上者,可继续享受所得税减半优惠。
(八)外商投资企业的外国投资者,将从企业取得的利润直接再投资于该企业,增加注册资本或者作为资本投资开办其他外商投资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投资申请,经税务机关批准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已缴纳所得税的40%税款。外国投资者将其从企业分得的利润在境内直接再投资兴办、扩建产品出口企业或先进技术企业,经营期不少于5年的投资申请,经税务机关批准全部退还其再投资部分己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税款。
(九)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或者设在国务院规定的其他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低税率优惠。原企业所得税法规定,设在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在经济特区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的外国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沿海经济开放区和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城市的老市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24%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设在经济技术开发区的生产性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设在西部地区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在2001~2010年期间,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者。
(十)中国政府对于设立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外商投资企业,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十一)中国企业所得税法第三十条对所称之研究开发费用给予特别扣除。
(十二)中国对外商投资企业购买国内机器设备享受所得税优惠。设备成本的40%, 可用于下一年度为应纳税所得额的抵扣项。
(十三)新企业所得税法第二十七条第(三)项所称符合条件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项目,包括公共污水处理、公共垃圾处理、沼气综合开发利用、节能减排技术改造、海水淡化等,有享受税务上的特别优惠。
(十四)某些省分涉案产品的制造商享受出口退税优惠。
(十五)某些被鼓励的外资和中资企业在进口设备时,享受免征进口关税优惠。
(十六)外商投资企业在购买国产设备时,享受免征增值税优惠。
(十七)某些产品出口企业和先进技术企业,除按照国家规定支付或者提取中方职工劳动保险、福利费用和住房补助基金外,免缴国家对职工的各项补贴。
(十八)中国设立技术改革项目基金发展东北及西部的工业技术改革。
(十九)中国政府对国有亏损企业给予税额补贴来维持就业率。
(二十)中国钢管制造业者以低价采购热轧钢(钢管的主要原材料)的形式享受补贴。
(二十一)中国政府控制电和天然气的价格,并给予特殊产业电价上的补贴,例如某些钢铁企业已开始享用此政策。
篇7
关键词: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人才培养;调研报告
一、调研目的
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发展,国务院在《装备制造业标准化和质量提升规划》中,要求对接《中国制造2025》,提出“逐渐形成重大技术装备、高新技术产业装备、基础装备、一般机械装备专业化合理分工、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使机电行业所需自动化控制技术集成应用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原来复杂的机械装置和简单的电气控制相结合的机电一体化逐步向被由机械技术、电气技术、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控制技术、气动技术、液压技术、传感器技术、PLC技术、网络及通讯技术等学科的强烈相互渗透而形成的“机电一体化技术”所取代。
为获取机电一体化行业分析、 岗位职业行动领域分析、 职业岗位群和相应的岗位职业能力分析等信息,我们针对企业和学校的具体情况,拟定具体的调研问题。调研过程中以上述问题为调研的基本诉求点,通过现场考察、走访座谈、调查问卷、专题研讨等方式,结合企业的调研对象直接或间接反映出的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通过调研,确定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定位,并给出结论和建议,为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促进机电专业一体化专业的建设。
二、调研对象与内容
企业调研主要范围为广州周边地区相关企业,包括广州造纸厂等15家具有代表性的机电一体化企业,如表1所示。调研对象是这些企业的机电一体化一线技术员工、班组长、人事部门等。
本次调研共发出五种表格:包括面向专业技术岗位一线员工的实践专家调查表(56份),实践专家访谈记录表(37份),面向专业技术岗位班、组长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面向企业人事部门的用人单位意见调查表(15份),以及企业座谈会议记录表(8份)。调研要了解以下内容:
1、机电一体化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情况;
2、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数及从业人员(包括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生)的基本情况;
3、机电一体化专业对技能人才综合职业能力要求;
4、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课程设置在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5、机电一体化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与思路;
6、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及培养层次的定位。
三、调研分析
(一)行业企业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
机电一体化技术是制造业实现自动化、柔性化、集成化生产的基础,将向创新性、高效性、节能性、可靠性、智能化、模块化、系统化等方面发展。它的发展和进步依赖并促进相关技术的发展,它是许多科学技术发展的结晶,是各种技术相互融合,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和产物,机电一体化技术的发展前景也将越来越光明。
(二)技能人才需求状况与岗位职责要求
1、技能人才需求状况
对企业人才结构及来源调研显示:相关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的学历主要包括本科学历、大专学历、中职学历等,他们绝大部分直接从中职、高职和大专院校等学生中招收,从社会招聘的人员和企业自行培养的人员较少,从事维护、维修、安装、调试工作的平均年限是4-26年。从15家企业调查中获悉,从企业现有机电一体化技术人员以及未来3年对机电一体化技术人才需求情况如表2所示。
机电一体化企业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在机电一体化企业中约占76.8 %。机电一体化技术在企业中应用主要两个方面:制造机电一体化产品和利用机电一体化设备进行生产。 前者主要需要完成机电一体化产品的装配、安装、 调试和售后服务等工作;后者主要包括机电一体化设备操作和设备的维护保养。不同企业对技能要求的类型和技能型人才的规格也有不同的要求。 机电一体化技能人才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2、岗位职责素质、能力要求
通过走访调查行业企业、回访毕业生及召开专家研讨会,共确定了4个典型工作岗位及相应的素质、能力要求,求如表3所示。
3、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
针对现行技工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开设的课程,对从事机电一体化相关工作的员工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内容是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由不重要的0分到很重要的10分依次给分),取调查数据的平均分,得到表4。从各门课程知识模块平均得分情况看,机械类和电气类课程较为重要,如机械识图、机械装配、电工技术等课程;而文化基础课和非专业课程较为不重要,如数学求解、英语阅读、计算机编程等课程。当然,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到,不同企业或同一企业不同岗位,各门课程对从事此工作岗位的重要程度有较大差异,例如:销售人员岗位对应用写作、计算机应用和英语阅读等课程较为重要,而设备操作和装配岗位认为这些课程不重要。
四、调研结论
(一)人才培养方向定位
通过分析机电一体化专业对应的行业、企业的发展现状与技术发展趋势,分析行业、企业内生产类、维修类、技术支持类、服务类的相关技术岗位。结合近年来我校、我系多年的机电一体化专业办学经验,将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定位为:面向机电制造业、机电设备安装及维修公司、使用自动化生产设备等的各行业、企业,从事机电设备的操作与维护、机电产品的装配与调试、机电设备的维修与改造、生产现场工艺技术人员、生产一线管理人员、机电产品的销售与技术服务等岗位,培养从事机电设备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的复合型、技能型人才。
(二)人才培养层次定位
通过用人单位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相对应的岗位人才层次分类以及紧缺岗位人员数量需求,了解各企业岗位工作职责和工作任务及所需专业资格证书等。本专业人才培养层次可定位为:机电一体化(机械)方向、机电一体化(电气)方向、机电设备管理方向,各方向设置中、高级技工层次,通过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规范的操作与团队协作完成设备的安装、调试、维修、维护等任务,同时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系统设计能力、制定元器件加工工艺能力、简单数控加工能力。人才培养方向与层次的定位如表5所示。
依托行企开展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为我们今后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提供依据。通过企业调研活动,我们体会到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还有许多细致繁杂的工作需要我们认真地完成。但只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组织实施,通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不断探索,认真总结,相信一定会完成机电专业一体化课程改革,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职业教育,为造就更多更好的适应本地区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服务。
参与文献
[1]王京,苏月,张松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企业调研报告[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5(7):25~26.
篇8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让群众满意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开展“联百企、走千村、访万户”大调研、大走访、大服务活动,宣传环保工作,普及环保知识,传播环保理念,进一步转变干部作风,深入一线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环境问题,在活动中实现自我教育和提升,牢固树立群众立场、群众观点、群众方法,提升环保干部形象,提升部门形象。
二、活动内容
(一)密切联系企业,送政策、送服务,帮扶企业做大做强
深化环保服务制度,拓宽服务范围,丰富服务内容,全市重点企业由环保系统专人,主动服务,超前服务。不定期到企业调查走访,及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状况、污染治理情况,积极为企业环保手续;引导企业改进工艺,推行清洁生产,建立应急体系,提高治污水平,促进达标排放;提高企业自觉守法意识,优化企业外部发展环境。定期组织专家到企业会诊,为企业提供环保政策咨询和前沿信息,积极为企业发展建言献策,帮扶企业做大做强。
(二)深入农村社区,摸底数、出实招,改善基层生态环境
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召开座谈会及恳谈会等形式,对镇(街道办)、村(社区)基层环保情况进行全面、深入地调查了解,摸清各镇、村企业布局和产业重点,掌握当地大气、河流、土壤等基本环境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查摆存在的突出环境问题和环保工作的薄弱环节,提出整改意见和措施,明确责任,推进生态乡村建设。
(三)走进千家万户,贴民心、集民智,解决群众所需所盼
走进田间地头,走进千家万户,与群众贴心交流,调查群众对周边环境的切身感受,了解群众对环境的迫切需求,解决群众身边的环保热点问题。送知识进门,送政策入户,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宣传环保科普知识,推介环保政策措施,倡导低碳生活方式,呼吁共建美好家园。了解公众对当前环境现状和环保工作的意见和建议,释疑解惑,问民所需,加强沟通,增进感情。发现并宣传节约能源、爱护环境的典型事迹和先进人物,充分调动“两代表、一委员”以及热心环保事业的党员、群众参与环保的热情,调动更多的人关心环保、支持环保。
(四)开展自我教育,走基层、接地气,提升干部队伍形象
坚持一切以群众满意为出发点,深入开展自我教育、群众路线教育,通过进村入户,与群众交流,向群众学习,使环保干部掌握调查研究的方法,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群众观念,提升个人素质,展示部门形象。
三、方法步骤
采取“企地统筹、市区联动、镇村一体、干群结合”的活动模式,以镇(街道办)为主要活动单元,强化“市、区、镇、村”四级环境监管,加强基层环保力量。坚持“一线工作法”,密切联系群众,广泛调查研究,使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同时,充分发挥环保监督员、环保志愿者的作用,激发参与环保的热情。活动开展重点把握以下几个环节:
(一)发动动员阶段(5月15日-6月5日)
1、动员部署阶段(5月15日-6月4日)。初步摸清全市镇(街道办)、村(社区)及所辖主要企业基本情况,确定联络对象。召开动员部署会议,明确活动意义、内容和方法步骤,公布环保联络员名单,编发活动指南,广泛动员发动。
2、正式启动阶段(6月5日)。6月5日,在市政府广场举办启动仪式,由市领导致辞,授旗,正式启动。
(二)组织实施(6月5日-10月31日)
1、集中调查走访阶段(6月5日-7月30日)。以镇(街道办)为活动单元,走访调研与宣传活动相结合,集中走访与分散走访相结合,针对各镇具体情况,确定不少于村总数的1/3重点村集体走访,其他村分散走访,每村至少召开一次不同层面的村民代表调研会,至少召开一次村“两委”参加的环保恳谈会,每人至少走访十户村(居)民,对老党员、五保户及特困户要重点走访慰问。通过座谈交流、入户走访、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调查村居的基本情况,摸清经济及产业情况、环境基本情况、特别是环境污染及环境情况,建立座谈记录和走访笔记,详细记录了解事项、走访对象以及群众反映的问题或提出的建议、意见,鼓励、支持基层环保监督员开展环保工作。
2、情况梳理汇总阶段(7月30日-8月15日)。以镇(街道办)为单元,对集中调查走访阶段掌握的情况,包括基层环保情况、重点环境问题、中肯的意见建议进行逐一梳理、归类整理、全面汇总,明确各镇(街道办)的主要环保问题,并做出专题调研报告。
3、落实推进整改阶段(8月15日-10月31日)。以镇(街道办)为单元,对梳理、汇总的主要环保情况和环境问题上报至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根据职责范围和分工,逐一研究,明确责任,细化措施,分解落实;对于不属于本部门职能的,要及时向上级报告,协调相关业务部门落实解决。活动办公室负责活动开展情况推进、调度与督查,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三)总结提升阶段(10月31日-12月31日)
市环保局对活动开展情况进行调查、督查验收,总结提升。召开活动总结报告会,选取活动中涌现的典型做法、先进事迹以及走访的感悟体会,开展报告会、演讲会、展览会、札记评比等活动。召开活动总结汇报会,以区、镇为单位,推选不同层次代表总结发言,推广典型,交流经验。同时,新闻媒体跟进报道,扩大活动的影响。
四、组织保障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全市“联百企、走千村、访万户”大型环保行动领导小组,由局党组书记、局长同志任组长。活动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环保局办公室,对活动统筹协调、调度督查,按照活动方案要求,扎实推进活动开展,及时编发活动简报和督查通报,反映活动动态,加强工作指导。
(二)强化典型引路。全市环保系统要创新思路方法,创造有力条件,多角度、全方位推进活动开展,培育亮点,发现典型,鼓励各镇(街道办)、村(社区)在环保阵地建设、污染治理、难题解决等方面大胆创新,适时召开现场会,推广好的经验做法,推动活动纵深开展。
篇9
关键词:财务管理 课程定位 教学内容 改革
目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存在定位不准、内容实操性差、教学与实际差距大等问题。为此,笔者发放问卷,主要调查企业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人员要求等内容。结果显示,大部分高职毕业生就业于中小企业,绝大多数企业仅设置专人进行财务管理工作,由会计、会计主管和财务经理承担大部分工作,工作内容中以成本控制、营运管理、财务预算和分析居多。基于此,本文认为,高职财务管理课程应作为职业发展核心课面向中小企业的初中级管理人员;重构教学内容模块,将重点向营运资金部分倾斜;使用真实案例,重点培养财务思路和Excel运用技巧,使学生真正学以致用。
一、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现状分析
(一)面向大型企业,面向中层以上财务管理人员。当前高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体系与本科基本无异,以风险价值观念为主线,以开展专门财务管理工作的大中型企业为主体,以完善的资本市场为背景,讲解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所需的知识,侧重对外的资本运作部分,仅比本科降低了知识难度而已。但实际上,高职毕业生就业后很难达到如此职业高度,就业方向以中小型民营企业为主,而他们真正亟需的财务管理知识在学校却没有被系统强调。如此一来,学生毕业后能否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值得怀疑。
(二)内容上重视理论完整性,弱化实践应用性。财务管理教学内容,为勾勒出系统的资金运作体系,以企业筹资、投资、营运、分配为模块,强调理论完整性,但弱化了实践应用性。其实,仅有少数企业全面系统地开展财务管理工作,大部分企业只开展部分工作,中小企业尤为如此。而高职学生一方面在学习前期未进入过财务管理工作“现场”,缺乏实践经验,对教师所讲财务管理实例并不一定真正理解和消化;另一方面在学习后期带着“大而空”的理论知识进入职场,缺乏企业所需细致且具体的财务技能。
(三)知识内容多运用数学模型。财务管理使用西方理论体系,课程本身含有较多数学知识;运用数学模型分析问题、理性决策,也是财务管理本身特色。加之教学内容重视理论体系,课程中就会包含很多数学模型,而高职学生数学基础普遍薄弱。所以面对财务管理课程,学生大多存在畏难情绪,学习积极性差;教师也会因为学生难以调动而缺乏教学激情和改革动力。
(四)教学案例缺乏,实训多为简化的模拟练习。财务管理教学实践环节少,且多为课内实训、校内实训。课内实训基本停留在教师授课时的例证,再通过布置复习思考题和练习题来巩固课堂所学知识。而校内实训,多采用各类软件实训平台,大部分财务管理软件只是一些习题的集合,仅需要学生运用书本上的方法对所给的数据进行简单演算,并没有案例分析或模拟财务管理实践全程教学,不能发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的作用。
(五)教学人员缺乏财务管理实践,只能照本宣科。高校部分专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以前基本没有理财工作经验。由于实践经验的缺乏,课堂教学只能以教材为中心,以理论讲授为主,导致理论脱离实际,使学生面对实际问题束手无策。不仅如此,由于财务管理工作的复杂性和持续性,使得一些教师即使短期下企业顶岗实习,也无法真正接触到财务管理工作,无法提高相关技能。
二、企业问卷调查分析
针对目前财务管理课程现状,为了解企业财务管理现状及需求,提高财务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操作性,进一步改进财务管理教学,笔者进行了问卷调查,以反映市场需求。
(一)调查情况概述。本次调查主要依托毕业生就业单位,配合网上问卷,不分企业类型,对广东省内的企业财务管理岗位和人才需求进行调研。此次共发放问卷156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06份。问卷填写人员主要为企业中级以上财务管理人员,问题内容包括企业基本情况、财会机构设置及财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财务管理岗位设置、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如何看待高职毕业生及校企合作意愿五个方面。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企业基本情况统计。调查结果显示,参与调查的企业有60家是有限责任公司,占总数的56.6%;56家是制造业企业,占总数的52.83%;500人以下的中小公司36家,占67.92%,其中包括20人以下的微型企业。
2.企业财会部门设置及财务管理开展情况分析。部门设置方面,80家企业(占比75.47%)没有区分财务部与会计部,但设置专人从事财务管理工作;18家企业(占比16.98%)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8家企业(占比7.55%)财务与会计同属一个部门,且无专设财务管理人员。
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占86.8%;最少的是投资,占26.4%。其他的财务管理工作包括: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各占81.1%;税收筹划,占75.5%;利润分配决策、内部审计,各占50.9%;财务制度设计,占47.2%;筹融资,占28.3%。
我们普遍认为,财务管理工作开展的细致程度会影响到企业财会部门的设置。为了研究二者的关联,本文以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为自变量X,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为因变量Y,进行交叉分析。得到的结果显示,当企业开展了专项、定期的筹融资工作时,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例是最高的,达总数的46.67%;接着便是开展投资工作的企业,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的比重也较高。其他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则对部门设置影响不明显。
3.企业财务管理岗位设置分析。在企业的财会岗位中,从事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三个是:会计(69.81%)、会计主管(62.26%)、财务经理(62.26%)。由于企业财会部门设置不同,岗位分工也会不同。所以,在对企业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岗位进行分析时,本文采用了交叉分析的方法。以部门设置为自变量X,岗位分工为因变量Y进行交叉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除财务经理、会计主管和会计外,其他人员承担财务管理工作的程度随着部门设置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即,当企业分设财务部和会计部时,除以上三者外,承担财务管理工作较多的是税务会计(纳税筹划工作)和资金主管(投融资工作)。企业只设立了单一的财会部门,但设置专人负责财务管理时,则会由会计助理承担更多的财务管理基本工作。值得一提的是,此类企业中,有5家在选择财务管理岗位时,勾选了“其他”项目,且均详细填为“出纳”岗。这是由部门设置简单、分工笼统所造成。企业既不分设部门,也不设专人的,则基本没有财务管理工作,企业的财会岗位基本上只集中于两个:对内的记账员和对外的报税员。这一分析结果,与上面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企业一旦开展了定期、专门的投融资工作,就容易设置专门的财务部门,并由专门的资金主管负责投融资工作。其他方面的财务管理工作则大多与会计工作融合,由会计人员兼任。
4.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要求分析。调查结果显示,企业在聘用财务管理人员时,半数要求最低学历为本科(52.83%);其次是大专(37.74%)。企业聘用财务人员,初步筛选时首要考虑的因素排名前三位的是:学历学位、会计相关专业(86.79%);熟练使用财务软件和办公自动化软件(81.13%);有会计从业资格证(79.25%)。然后是有相关工作经验(75.47%),账务处理能力强(69.81%),善于沟通、团队合作能力强(69.81%),英语水平好(9.43%)。
在对企业要求从业者具备哪些财务管理知识的调查中发现(见图1),92.45%的被访企业认为从业者需要具备资产管理知识。除此之外,企业更重视筹资成本和财务预算分析方面的知识。只有35.85%的企业认为财务管理人员需要具备投资预测知识。这些数据是与企业开展的财务管理工作内容相符的。
在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能力的要求方面,企业表现出统一的态度:重视数据分析能力、撰写财务报告的能力、预测未来财务状况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见表1)。
5.企业对高职毕业生看法及校企合作意愿统计。虽然近年录用过高职毕业生的企业占被访总数的64.15%,但半数以上的企业(54.72%)认为高职毕业生暂不具备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能力,还需从会计基础工作做起。在被问到高职学生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工作能力的原因时,企业的回答是:专业知识薄弱(79.25%)和缺乏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62.26%)是最主要原因;接下来便是学历较低的问题(35.58%)。其他原因还有:缺乏沟通协调能力(28.3%),眼高手低、责任心不强(28.3%),书面及口头表达能力差(24.53%)。
值得庆幸的是,绝大多数的企业愿意或可能接受高职学生实习或观摩(占98.11%),同时也有88.68%的企业表达了与职业院校进行校企合作的意愿。但是这只能说是企业良好的态度,现实中如何深入开展财务类专业及课程的校企合作,仍是亟需解决却十分棘手的问题。
根据调查问卷显示,大多数企业财务部门与会计部门是合并的。在此情况下,主要进行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营运资金管理、财务预算、财务分析;由会计、财务主管/经理、财务助理、出纳共同承担;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知识主要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通过调查结果分析可以看出,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重点应是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而利润分配与投资可作为发展知识讲解。
三、高职财务管理课程改革建议及措施
(一)将其定位于职业发展核心课,而非基础核心课。调查显示,大多初入职场的高职毕业生,亟需的技能仍是基本的账务核算、税务申报能力,用到的财务管理技能并不多。但是,不同于中职教学,高等职业教育不能只教授学生最基本的工作技能,还需要引导学生有职业发展的眼光和能力,那么财务管理就是会计学生职场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相应的,与财务会计等基础核心课不同,财务管理课程的教学内容,应更偏向于财务理念的传授、财务眼光的培养和财务分析能力的取得,应将其作为核心课。
(二)侧重中小型企业,针对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高职毕业生大多就业于中小企业,从事基础的核算工作;在积累一定经验后,会进入职业上升期,进入初中层管理岗位,从而拥有更多选择和更大发展。面对有如此职业发展轨迹的学生,教学目标要从面向大中型企业的财务管理人员,调整为中小型企业的中层及以下财务人员。同时,教学中还可结合全国会计专业技术中级职称考试大纲的要求将一些操作性强、实用性强的内容引入教学。这样可进一步增加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帮助学生职业晋升,满足社会对财会应用型人才知识面的要求。
(三)分析岗位工作内容,整合课程,重构教学模块。财务管理课程之前的教学,主要按照企业财务活动逻辑顺序,重点讲解筹资、投资、营运、分配活动,略讲财务预算和财务分析。但通过企业调查发现,大多数中小企业要求财务管理人员具备的财务管理知识是资产管理、筹资成本控制、财务预算和分析。传统教学中投资、利润分配这两个重点部分,在被调查的企业中并未被作为工作的要点。所以,应调整财务管理课程教学,将重点向营运资产管理、筹资成本分析、财务分析和财务预算倾斜。
调查中,企业开展最多的财务管理工作是成本费用控制,而且有52.83%的企业是制造业企业。这就需要整合以往的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课程,如变动成本法是管理会计学的知识,也是财务管理众多决策的依据;资金需求量预测不仅是财务管理的要点,也是管理会计中预测会计的内容;而责任会计也同时出现在管理会计和财务管理的知识点中。
(四)课堂多讲分析思路、Excel应用,少讲数学公式、模型。财务管理课程本身具有数学公式多、理论模型多的特点。面对突出实践的教学目的和数学知识薄弱的高职学生,教学过程要轻公式、重应用;轻模型、重思维。如资金时间价值,可略讲或不讲P、F、A的计算公式及推倒,重点讲明P、F、A的概念及生活中的应用,教给学生如何使用普通计算器、科学计算器、网络上的复利计算器解决问题。在这里必须提到,应着重培养学生利用Excel建立财务模型、解决财务计算、分析财务问题、形成财务报告的能力。财务管理模型甚多,教学时不应以教学单个模型为目的,而应以分析模型思路为主,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模型,学会用财务的思维分析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举一反三,在实践中解决问题。
(五)使用真实资料、真实案例。案例教学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形式。现实中都会发生企业资产管理、投融资成功或失败案例,在学生学习和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剖析案例,让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企业的实践活动。首先,由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重点、难点、目的引入真实案例;然后,案例在课堂上由学生讨论,教师引导、提示、总结。笔者认为,可在财务管理课程结束后,专门安排案例分析实训,采用完善的案例教学法,透彻分析一两个案例,使学生完成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但需注意的是,务必要解决真实案例的复杂性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的矛盾。企业真实的财务管理案例通常内容复杂,牵扯面广;而高职学生的知识功底和分析能力有限。如何挑选典型案例,并引导学生从中挑选有效信息、利用知识分析案例、做出结论,是财务管理教师要解决的问题。
(六)深度校企合作,将企业财务人员引入课堂。教师要培养出符合企业需求的学生,自身首先要符合企业需求。为此,一方面,可以通过有计划地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中长期的实践锻炼,提高其实践工作能力。另一方面,定期组织教师下企业进行短期访谈,及时将社会的需求引入教学。再一方面,可通过聘请一批社会知名度高、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业务专家作为兼职教师。兼职教师以各种形式全程参与专业改革、教学、专题讲座,开阔学生视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这样才能形成一支过硬的专兼结合的教师队伍,大大提高财务管理师资的实践水平。X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调查
中图分类号:F2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2-0161-02
一流企业需要一流的管理人员,企业的发展关键靠管理人员的改革与管理创新,而改革、管理创新离不开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提升。作为企业的中层管理人员,不仅要执行好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还要很好地将工作分解到基层员工。他们是上司的左右手、下属的领头羊、联结上司与下属的纽带、部门工作事务的直接管理者、部门管理问题的报告人和联络人,对企业的所有经营管理活动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某公司为了了解企业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升办法,组织了关于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的调查工作。
一、调查概况
某公司隶属制造型企业,已有五十多年的历史,近年来快速发展,逐步由地区性的单体企业成长为拥有员工近8 000人,下属50余家分子公司,年销售额超百亿元的特大型企业。该公司不仅在企业经营效益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而且更注重对企业管理的改善与提升。
为了进一步了解现有中层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情况,公司组织进行了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现状调查。调查主要采用的是一对一访谈法、小组座谈、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等多种方法。在调查样本选择上,为了保证收集信息的全面、客观,设计了360°全方位样本体系。包括调查对象代表、调查对象上级、调查对象下级、人力资源管理人员等代表。
对调查对象上级采用一对一访谈方式,共有18人接受了访谈;对调查对象自身、下级及人力资源管理人员采用小组座谈方式,共进行了3场小组座谈,共计106人参加座谈;同时对调查对象自身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调查问卷64份。
二、调查结论及分析
(一)中层管理人员优势分析
1.实践经验丰富。公司中层管理人员的平均年龄在40岁左右,大部分是刚参加工作就来到了公司,从基层员工一步步提拔上来,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这种实践经验是岗位胜任能力所必须要求的。
2.专业技术水平高。公司中层管理人员大部分是某个专业领域的技术能手,甚至有的是某个专业领域的专家。高超的专业技术水平为管理人员快速解决现场问题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自我提升愿望强烈。在调查访谈中,发现绝大部中层分管理人员都表示出有强烈的培训愿望,他们感觉到自身的素质能力亟须提升,特别是管理理念和管理技能的提升。
(二)中层管理人员管理技能不足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发现目前公司的中层管理人员亟须提升的管理能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六个方面。
1.管理意识:角色错位。中层管理人员常常仍保留着“业务骨干”“技术能手”“排头兵”的角色,工作重点不在统筹组织、重点管理和有效推进上,遇事喜欢“自己干”,崇尚技术本位、生产本位,还有些错位成“传达员”或“民意代表”,不大会当管理者、领导者。有的也抓管理但不明白规则,常常局限于具体事务,最大的问题是常“抓芝麻丢西瓜”,抓几点不抓系统,安排多监督控制少,没有抓更重要的管理工作,不能把精力集中于绩效提升上,同时还使部门的运转维系于个人一身,人一离开就问题百出。
2.缺失系统思维。管理人员是公司的中坚力量,公司的战略、目标能不能真正得到落实取决于他们的系统思维和把握全局的能力。但目前管理人员常常局限于自己所负责的部门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中,不能站在更高的平台上进行全局考虑,不具备战略思维能力,也不能把公司的战略目标分解,传达给每个员工。
3.沟通协调技能有待提升。目前公司的管理人员大部分不清楚如何有效地与自己的上司、同事、下(下转173页)(上接161页)属、外部客户进行沟通,如何让下属愉快地接受工作任务。下属有问题或困惑,私下里相互传播,也不愿与管理人员进行交流,管理人员也不能掌握下属的真实想法。作为上传下达,沟通上级领导和下级员工的中间桥梁,以及公司部门间协作的主要联络者,中层管理人员的沟通协调技能是其非常重要的管理技能。管理人员沟通协调的能力决定了公司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部门内部、部门之间一旦沟通协调不畅,必然增加组织内部的内耗。沟通可以为团队提供内外部信息,供决策参考,可以调节人际关系,还可以改变人的行为和态度。沟通的价值就体现在减少组织内部的内耗,让大家都充满激情地工作,体现团队的价值。
4.团队建设不佳。有些部门存在团队士气低落,工作关系紧张,常常出现扯皮、推诿、冲突、对抗等现象,这些现象与管理人员的团队建设能力息息相关,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部门成员就不会协调一致地行动,甚至会产生内耗,这样就不会产生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协同效应。一个有高度战斗力的团队,必须有“团队精神”作引领,没有团队精神的部门将成为一盘散沙。部门“团队精神”的形成,则往往是靠管理人员自身影响力引领的结果,并通过多种激励手段和有效的激励员工技巧,调动整个团队的工作积极性。
5.缺乏目标管理能力。很多中层管理人员都能认识到目标管理的重要性,但是很多管理人员还是缺乏目标管理能力,时常要去“救火”“应急”“打蛇”。如果管理人员都能对每一项工作进行有效计划,执行过程中进行高效组织,对工作结果及时评价和考核,工作自然是高效的、有效的,可避免大量时间成本的浪费。要做好管理工作,尤其是作为公司中层管理人员需要有目标和任务逐级分解的能力,能使自己与公司的发展协调一致的能力。
6.不能很好培养下属。有些中层管理人员事必躬亲,只有他们在公司,工作才可以顺利进行,如果他们没有在现场,员工就会不知所措、毫无方向感;有些管理人员知道的知识很多、专业技能也很娴熟,但不知道如何传递转移给其他人。这些现象说明大部分管理人员没有把很好地做好对下属的培训工作,视为是自己工作中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优秀管理者的绩效不仅仅是其个人的工作绩效有多非凡,更重要的是他培养出了多少个像他那样优秀的下属。一个好的管理者,不仅仅要展露自己的才华,更多地是成全下属,充分调动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发挥下属的长处,最终才能实现组织的共同价值。
三、建议通过管理技能培训来提升管理技能
每个企业的每个管理层都或多或少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都存在需要提升的素质能力,关键是对存在问题的正确认识及积极主动地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培训,持续改善和提升绩效。针对某公司中层管理者管理技能提升,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要进行系统思考,从众多亟须提升的素质能力中,寻找关键性切入点,分层次、分重点、分批次进行培训。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