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范文
时间:2023-03-26 14:13: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磁器口产业发展现状
如今的磁器口,文化底蕴丰厚,巴渝文化、沙磁文化、红岩文化、宗教文化,各具神采,按照“云南有丽江、江苏有周庄、重庆有磁器口”定位,努力将其打造成世界级旅游品牌。但是因其相对封闭的环境氛围、狭小的地域范围,加上传统产业势微、新兴产业单一,磁器口古镇的发展现状和其旅游定位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通过假期的实地调查和走访,笔者对磁器口古镇的产业发展进行了调查和研究。产业分布具体如图1、图2所示。
在磁器口产业链中,饮食业与工艺品业所占比重最大,分别为41.5%和29.7%。它们较多地集中于磁器口正街和黄葛坪一街,这两条街人流量比较密集,为小吃与工艺品带来了较大的商业前景;从分布位置的角度分析,没有造成某些店面过分集中而导致人流聚散集中的问题,基本做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小吃与工艺品不仅在数量上有极大的优势,而且在种类上各具特色。比较有名的小吃是素有“三宝”之称的毛血旺、软烩千张和椒盐花生,以及后来逐渐兴起的糍粑、鸡杂、牛肉等,它们有的鲜香麻辣,有的松软酥脆,可谓香飘十里,让人垂涎三尺。而工业品比较出名的便是竹雕与木雕,那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巧夺天工的雕刻技术使其理所当然成为游客购买纪念品的首选。除前面提到的两种产业外,还有纺织业、杂货业、画艺业、游艺业、风水业、香烛业等。纺织业相对均匀地分布于正街和黄葛坪一街上,主要包括各种民俗服装、手饰等;杂货业主要分布在黄葛坪一街;画艺业零星分布于3条街上;风水业和香烛业则靠近宝轮寺,展现了人们对佛的崇敬与向往。
磁器口产业发展问题
以上所列举的产业,在整个磁器口的地理位置分布上相对满足了生活娱乐的需要,但从另一个方面看,磁器口饮食业的极快发展逐渐动摇着古镇作为历史传承者的传统地位,在越来越多的人看来,磁器口不再是传统文化的代表,而是偏古风的“好吃一条街”,因此相关部门应找出磁器口发展方向的定位,着重发展特色产业,重点保护特色文化,同时以其它产业的发展作为推动力,辅助特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值得一提的是,许多游客一般不会在此地留宿,当天游完当天便走,不难发现,这是因磁器口无晚间娱乐活动而导致的。在其它许多古镇,晚间便有一些篝火晚会,当地人穿着民族服装与游客一起唱歌、跳舞,既可以展现民族文化,又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是一箭双雕的好办法。同时,磁器口的周围供游客下榻留宿的旅馆也寥寥无几。
磁器口产业发展对策
通过以上分析,特提出以下一些产业发展建议。
*拓宽古镇开发地域范围,通过一些基础设施,将还没有开发的广大区域开发出来。并通过配套设施将游客一日游改为深度游。
*保护古镇悠久建筑。老旧建筑更能体现古镇韵味,不能全拆换新,要修旧如旧。
*改善古镇周边环境。古镇周边特别是清水溪的环境,脏乱差现象突出,极大影响了磁器口古镇的品牌效应和人气集聚力。
*突出古镇特色。目前中国古镇的千镇一面问题突出,磁器口古镇也不脱窠臼。当前亟需打造其特色文化和特色产品,而不是进行跟风。
*打造古镇地理标志,扩大古镇知名度。通过文化活动、产业推介、媒体广告等活动,将古镇打造为重庆城区游览的地理标志,同时扩大其影响力。
篇2
一、中国烟草市场发展现状
实证资料表明,烟草制品是适合以大集团、大公司形式组织生产与经营的,集中度是决定产业整体结构优化程度和经济效率高低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从世界范围看,烟草业是个高度集中的产业,奥驰亚公司(原菲利普•莫瑞斯公司)、英美烟草公司、日本烟草株式会社、帝国烟草公司等4家全球最大的烟草企业占到了中国以外市场份额的60%以上。万宝路、万事发、骆驼和L&M4个品牌占中国以外市场份额在19%以上。
在此,我选用各企业的产量数据作为集中度的测算指标,算出2000一2005年烟草行业的指数分别为:16.3、15.4、16.4、19.6、21.2、22.4,而26.3、25.2、26.8、31.4、36.9、38.6。由此可以看出中国烟草业的集中度也在稳步提高,2001年,全国共有113家卷烟工业企业,平均每个企业的规模只有31万箱,最大一家企业的市场份额不到7%。到2005年底,全国共有44家工业企业,平均每个工业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8813万箱,最大一家企业达到26315万箱。说明到2001年左右,制约烟草业发展的行政垄断等体制达到空前的程度,中国烟草业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这些问题。2001年后,烟草业的决策者通过工商分离、加快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弱化了体制和非市场因素的影响,使得烟草业的产业重组和结构优化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二、中国烟草企业发展现状
从企业结构来看,虽然小烟厂数量在不断减少,但部分优势大企业正“由强趋弱”,行业集中度略有提升,但仍处在较低水平上。近些年来,中国烟草企业的格局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红塔集团虽仍占据老大的位置,但整体形象和地位都下降不少,由于企业投资过分分散使得企业利润迅速下滑。2002年红塔集团的利润为36.1亿元,到2005年却降到只有31.7亿元。尽管“中华”烟在高档卷烟市场的地位不可撼动,但“牡丹”、“大重九”这样曾经响遍大江南北的老牌子很难再见其身影。昆明卷烟厂的“云烟”、黄果树烟草集团的“黄果树”这些历史知名品牌也经历着相同的命运—逐渐弱化。传统企业、传统品牌的弱化,一方面与其经营决策失误不可分割,另一方面也是地区封锁,假冒伪劣产品危害以及地方卷烟企业兴起所产生的必然结果。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开始,地方烟草企业加大了设备改良的力度,积极引进人才,改善经营管理;同时,由于烟草企业为地方税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地方政府也给予企业大力支持,因而地方烟草企业迅速崛起,如长沙卷烟厂、常德卷烟厂、宁波卷烟厂、杭州卷烟厂、山东将军集团等,它们在较短的时间里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三、中国烟草产品发展现状
从品牌角度分析,卷烟产品由多牌号竞争开始向牌号集中转变。2001年,全国共生产1049个卷烟牌号,平均每个牌号的生产规模不到3万箱,最大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为3%,最大4个品牌的市场份额不到9%。只有一个品牌产量超过50万箱,没有一个品牌产量超过100万箱。2004年8月,编制卷烟产品百牌号目录,促进卷烟牌号整合,推动重点企业规模扩张。截至2005年,全国共生产325个卷烟牌号,平均每个品牌生产规模近12万箱,最大一个品牌的市场份额为3.41%,最大4个品牌的市场份额达到11.64%。前10个牌号卷烟生产集中度为26.4%,名优卷烟生产比重为39.5%,扩大了名优品牌市场占有率,年产量超过50万箱的卷烟品牌有16个,其中超过100万箱的品牌有4个。
但产品结构相对单一,无论是烟叶,还是卷烟、烤烟型产品都占据着国内相当大的市场份额,中国卷烟消费市场上烤烟型卷烟依然是主流。1995年到2005年烤烟型烟叶收购量几乎占烟叶收购重量的95%以上,2005年烤烟型卷烟占卷烟总产量的80%以上,吸食混合型卷烟的人口只占总人口的12%左右,但消费混合卷烟的人数正在逐步上升。在国际市场,混合型卷烟市场己占有20%以上的份额,在许多国家其份额超过80%,因而这种单一的产品结构不利于开发多样性市场需求。从世界卷烟市场发展状况来看,高香味低焦油混合型卷烟是未来发展方向。随着外烟的不断进入,这一消费方式必然对长期吸食烤烟型卷烟的中国消费市场产生深刻的影响。
四、中国烟草产业技术发展现状
篇3
(一)产业转型升级战略
根据__镇原有纺织、食品、花木、油茶、机械制造、花炮以及具有一定发展潜力的商贸、休闲旅游业进行分析。在__镇规划期内,选择花炮花木、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作为主导产业。
1、农业富民
(1)着重发展花木及其配套产业:__镇将以绿色健康为主题,发展以油茶种植为主的特色农业。目前__已引入湖南粮食集团在园区食品工业基地成立了湖南金霞油茶科技有限公司,拟投资8-10亿元打造油茶生态文化博览园。同时,__拟依托电子市场建设的良好条件,做强做大花木种植、交易、集散产业,按照特色化、规模化、专业化的要求,推进规模经营。在现有产业发展基础上,做精做细,发展赏花,看花,木雕,精油等相关配套产业,将__镇建设成为“中国花木之乡”。
(2)加强区域协作:依托柏加镇的花木发展的辐射优势、__镇电子交易市场及较好的交通条件,将浏阳市百里花木走廊的花木资源交易集中到__镇,不断促进资源的积聚和影响范围的扩大。
(3)跨行业发展:加大农业与工业、服务业的合作,确定农业在食品工业、旅游业产业链中的地位。
2、工业强镇
(1)环保科技示范园建设:浏阳市委、市政府批准设立浏阳市环保科技示范园。园区实现产业定位转型,退出印染产业,定位为以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医疗器械、油茶综合开发、大型食品企业为主的综合型园区,形成一园二基地(机械制造基地和食品工业基地)的格局。机械制造基地争取引入整体实力较强、创新能力较强、与区域关联度较强的企业,及与区域大型企业合作能力较强的零部件生产企业。食品工业基地则争取依托当地特色菜肴发展熟食加工,如黑山羊制品,湘未蒸菜等,打造独具品牌,同时在巩固现有食品工业的基础上,将生物技术、有机食品以及食品饮料产业作为主要发展方向,打造知名品牌,做强入园企业。
(2)对接长株潭产业:长株潭产业的基本特点为以产业园为依托集聚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产业集群已经基本形成,产业逐渐向“两型”方向发展。__镇将以明星产业和新兴产业为主要对接对象,改变高端产品不足而低端产品相对过剩的局面。
(3)从区域产业带为重点:区域产业带经济主要以贯穿__镇的岳汝高速公路和即将建设的南横线为依托形成,因此__镇产业将与经济带上产业对接,对接中强调差异化发展,以填补产业带上产业的空白。
3、旅游兴区
旅游业将以__镇区和北星社区为主。
集镇区主要发展油茶生态游,风情小镇体验游。依托油茶生态园,发展观光、采摘、休闲体验、餐饮聚会、滨水游戏为主的生态旅游。加快改造镇区风貌,建设独具特色的酒吧、旅店等服务设施。
北星社区主要发展佛教疗养游、休闲农家乐。以钟佛寺为依托,发展佛教参观、疗养、禅修等活动。在北星社区重点发展互动式农家乐,依托当地特色优势,发展踏春、农耕、探险等休闲娱乐活动,面向长株潭范围内短期度假游。
(二)产业空间发展策略
__镇拟遵循“一心、三片”的产业空间发展模式。“一心”指中心镇区,将重点发展食品、机械制造、休闲旅游。“三片”指北部交通服务片区、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北部交通服务片区包括跃龙村、双桥村、金牌村,主要发展花木油茶种植,交通互通口配套设施。中部综合发展片区包括甘棠村、金田村、田坪社区、连山村、涧口塅村、土桥村,主要发展食品工业,花木油茶种植集散、休闲旅游业。南部休闲旅游片区包括北星社区、柏树村、南门村、江东村,主要发展花木种植和休闲旅游业。
(三)区域联动战略
1.区域联动的空间结构
规划联动柏加镇,共建花木产业发展带;土桥陈昌故居,北星钟佛寺联动云龙示范区形成南部旅游经济圈,同时依托211省道形成贯穿区域南北的经济发展带,与区域北部的岳汝高速发展带及北部休闲路旅游发展带形成互动发展关系。
2.区域联动的交通框架
篇4
一、产业集群效应
从全球范围来看,产业集聚是工业化过程中的普遍现象,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现阶段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产业集群可提高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同时增强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化中期阶段的重要推动力。
1、合作—竞争效应
产业集群会带来原料供应商和产品经销的批发商的集聚,有利于实现企业间纵向合作。这种合作建立在相互需要的基础上,没有固定的约束,随时可以根据需要更换合作伙伴;纵向合作是介于纵向一体化和市场交易之间,在资金投入不多、投资风险较低的情况下,可获得相对稳定的资源和客户。企业间的相对稳定合作可增强信息交流,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扩散,产生集体效率,同时,产业集群内部竞争又会促进企业的发展,扩大集群的竞争力。
2、范围经济和规模经济效应
围绕一个产业的系列产品,厂商间分工密切,每个厂商负责一道工序,相互协作。专业性分工带来了高效率,产品联合生产比单独生产节约成本,从而形成范围经济效益。集群生产规模的扩张带来的单位固定成本的降低、地理位置的集中,减少了能源和原料损耗,缩短了原料和产品运输距离,从而节约了生产和运输成本,提高了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企业就通过产业链的专业分工以及相互之间的竞争与协作,享受到了规模经济效应。
3、外部经济效应
行业规模的扩大使个别厂商得到好处。如服务、运输、人力资源、信息,知识溢出等方面的方便条件,从而降低厂商的成本。集群内各种发达的市场,降低了采购成本,人才的聚集使搜寻和使用成本大大降低,产业集群竞争力明显。产业集群所形成的区域品牌资源使每个企业的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得到提高。
4、区域品牌效应
通过“区域品牌”效应,如法国香水、意大利的时装、瑞士的钟表,一方面使每个企业都受益,可降低企业广告费;另一方面,“区域品牌”与单个企业品牌相比更形象、直接,是众多企业品牌精华的浓缩和提炼,更具有广泛、持续的品牌效应。单个企业的品牌持续效应的维持难度过高,而集群内部所遵循的优胜劣汰竞争规律,只要不是外部原因,区位品牌的效应更易持久。
5、学习与创新效应
集群发展可培育企业学习与创新能力。企业相对集中,更能感受到竞争压力,迫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组织管理创新。集聚对创新的贡献还在于同行业之间的非正式交流,不同公司员工之间直接接触,能激发新思想、新方法的应用,促进学科交叉和产业融合,使新产业和新产品不断出现。此外,由于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能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受到启发建立新的企业。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其他地区容易得多。
二、产业集群与城市化
产业集群是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从世界范围来看,产业集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工业化进行到一定阶段后的必然产物,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来源和集中体现。
1、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推动城市化进程
产业集群有利于提升城市竞争力。通过产业集群形成地方产业分工,形成有利于创新的环境;创造更好的内生增长机制;打造区位品牌,吸引更多的资金和技术;根据本地资源基础,走适应区域发展特色道路,从而提高城市竞争力。
城市竞争力的提高过程也是城市化不断推进的过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城市要在竞争中求发展,就要参与在世界范围内的资源重新配置过程。只有城市竞争力得到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资金、技术,促进城市发展。所以,提高城市竞争力不仅能促进城市的发展,还能推动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增强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产业发展,扩大了城市化的经济基础,是城市化的重要途径。
2、产业集群对城市化进程中区域产业结构产生影响
产业集群可改变产业在不同地区转移的规律,因而对区域间城市化进程产生影响。按照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发展的观点,产业在地区之间的转移存在“梯度转移”规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轻工、纺织等产业随着经济发展会逐步由东南沿海地区向内陆地区转移。东南沿海地区的先天优势,如区位(交通便利)优势和政策(改革开放从此开始)优势,随着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而逐步减弱或丧失。但产业集群使东南沿海地区形成了非常重要的“后天优势”——高度专业化分工基础上的产业配套条件,这正是如今投资者选择投资地点时非常重要的决策因素。在我国劳动力市场日益完善的情况下,作为中西部地区的相对优势——较低的劳动力成本,东南沿海地区同样可以分享。而东南沿海地区一些产业集聚条件形成后,就增加了中西部地区要获得这些条件难度。在劳动成本优势与产业配套条件的组合中,中西部地区处于明显不利的地位。因此,中西部地区要发展,就不能等待东南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而应充分掘和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为产业转移形成相对应的产业配套条件,才得以充分发挥劳动成本优势。
三、产业集群与城市圈的关系
产业集群与以大城市或特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经济圈的崛起,是当今世界区域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重要趋势,也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市与区域发展的重要趋势,它是实现区域一体化,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而城市圈的建立和发展,又和产业集群的建立密不可分,二者相辅相成。
1、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了城市圈经济的发展
首先,产业集群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结构的升级,推进城市圈内城市化进程。产业集群促使第二产业的急速发展,并带动与此相匹配的第三产业的发展,从而使该城市圈的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日趋合理。同时,由于产业集群的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城镇化、土地价格上扬、劳动力成本提高,促使产业集群向周边地区扩散,带动周边地区城市化。相同的产业结构会把城市联系起来,形成城市圈。城市圈形成后又促进产业集群的发展。没有工业化的产业集群就没有工业化,也就没有城市化。
其次,产业集群的发展有利于城市圈形成专业化产业区,促进圈内各地区各产业的融合。产业集群发展促使区域发展为专业化产业区,即大量企业集中于一个主要产业,以生产经营性企业为主,同时包括关联类、依附类、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基础设施,通过劳动分工提高生产率,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城市圈的竞争力。以长三角为例,随着长三角区域内经济差距的缩小,区内产业梯度效应递减,长三角的发展正从产业梯度转移模式向产业分工协作模式转变。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集群,加强区域内的竞争与合作,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促使不同地区不同产业集群融合发展,在提升整个城市圈竞争力的同时,也进一步提升自身的竞争力。产业集群一般以中小企业居多,相对于大企业,中小企业不易发生区位移植,其形成的产业集群更具有地方根植性,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像浙江特色产业区中的中小企业,不仅具有很强的经济活力,而且能带动整个圈域经济的迅速发展。
再次,产业集群有利于城市圈持续发展。产业集群持续创新的重要基础是依靠本地企业与企业间、企业与支撑机构间集聚所形成的“区域创新系统”,形成一个由完善、发达的供应商,有经验、挑剔的客户群,垂直、水平联系的众多企业和各个支撑机构之间共同作用,形成知识和技术创新及其有效的扩散系统。从创新的支持力量上看,集群内的相应支撑机构,如地方政府、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产业创新中的重要支持力量,使产业创新后劲十足。在产业范畴上,集群的范围广于专业化,参与、引导和影响产业的发展因素更多,甚至包括客户,这样有利于收入在圈域内的再分配,避免了专业化圈域中因职业不同而出现的收入差异大的现象,有利于社会公平。同时,对政府而言,产业集群更有利于政府管理,增加政府税收,解决就业,有利于圈域和谐社会的建设。
最后,产业集群的培育有助于推动政府角色转变。通过培育发展符合区域特色的产业集群,能够促使政府走出狭小空间的利益局限,从城市圈整体竞争格局出发,转变政府的角色定位,向服务型政府方向发展,调整公共支出的方向,将投资重点放在改善产业集群的市场环境、基础设施,实施激励研究开发、教育培训等政策,影响产业集群的发展。
篇5
一、产业规划
1、目标规划。从年起,每年新植高产优质油茶3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3万亩,到2020年,全县油茶林面积达到100万亩,年产茶油5万吨以上,实现油茶产业年综合产值100亿元人民币。
2、区域规划。按照相对集中、突出特色的原则,实行区域化布局,在全县25个乡镇产业发展中,等乡镇以发展油茶为主,力争形成一乡一业的产业发展格局。
3、林地规划。要坚持两个结合:一是要结合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抓油茶开发。凡是海拔500米以下,坡度30度以下,土层60公分以上的火烧迹地、采伐迹地、宜林荒山、荒滩地(除县政府土地开发交至工程处)要全部种植高产油茶林;二是要结合森林防火工作抓油茶工作。今后,全县25个乡镇每年都要新建5公里以上的油茶为隔离带的高标准防火带;山区农村房屋后山、农田田坎和墓地周围山一律用油茶树营建宽度20米以上的生物防火带,充分发挥油茶林的经济、生态、社会效益。
4、作业规划。要做到三个注重:一要注重生态保护,实行山顶戴帽,保持水土,蓄养水源;二要注重高标准建园,凡是坡度在25度以下的山地都要高标准进行整带,并与农村土地开发整理结合起来,建设反坡梯田;三要注重林区道路建设,不仅要建设油茶林区主干道,而且要重视抓好林区工作道建设,形成完善的路网。
二、山地流转
1、从本《意见》下发之日起,油茶产业规划区范围内的山地原则上必须依法流转给油茶开发企业用于开发种植油茶,禁止其他企业或个人到规划区内买山、租山。如发现其他人员到规划区内买山、租山的,各乡镇要立即报告,林业部门要及时制止,否则要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2、目前已在油茶产业规划区内购买和租赁山地,与林农签订了山地流转协议的企业,原则上按照国县油茶产业发展规划的要求,统一开发种植油茶,不得只砍树不开发。凡是自己不开发种植油茶的,必须依法流转给油茶开发企业。
3、鼓励林农和企业将山地流转给油茶开发公司开发种植油茶。山地租金指导价为:荒山5-8元/亩·年,油茶山15-18元/亩·年,对自愿流转开发种植油茶的林农或企业,其林木采伐指标可以根据我县油茶产业发展作业规划的要求实行单列,已采伐山地未造林的造林押金可以用于奖励油茶开发者,未采伐山地的造林押金由油茶开发公司负责承担,对荒山林权所有人不造林的,对其荒山收回集体经营。
4、为进一步规范山地流转工作,今后山地流转要统一按照《关于进一步规范我县林地流转工作的通知》(林字[]98号)文件要求,即我县所有林地出售或转让都必须到国县林业产权交易中心和江西省南方林业产权交易处公开交易,对未进行公开拍卖或挂牌交易的林地一律不予办理林地过户手续。
三、奖励扶持政策
1、油茶产业规划区范围内的主干道列入林区道路规划,由林业部门牵头,交运部门配合做好路网规划和项目申报、立项工作。
2、新开发油茶基地面积达到1万亩以上的,由县政府协商县移动公司建一座移动通讯塔,以解决基地内通讯不畅的问题。
3、按规划开发种植油茶涉及的林木采伐指标实行计划单列,优先保障;涉及的规费除造林押金外,育林基金、检疫费、规划设计费等有关费用实行减半优惠。
4、由财政、扶贫、林业等有关部门向上争取油茶产业发展专项经费,对林农和大户开发种植油茶进行扶持补助,具体补助标准为:凡是集中连片新造50亩以上的,每亩给予200元的整地补助(以年终县组织验收数据为准);集中连片实施低改50亩以上的,免费提供优质种苗。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协助企业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凡以企业名义独立争取的项目资金归企业所有。
5、鼓励规划区内林农实行移民搬迁。凡居住在规划区内,自愿依法流转山地的农户,可参照享受移民扶贫政策,具体由基地所在乡镇和县扶贫和移民办负责做出规划,建设若干个移民新村。
四、油茶综合开发
1、规划建设一个高新技术油茶产业园区。依托全县100万亩优质高效油茶基地,引进外商投资新建一个年生产能力10000吨以上的茶油精制加工厂,并以此为基础,鼓励外商与科研院所、大专院校合作,开发油茶化工、有机肥料、生物制药等项目,形成一个从良种育苗、基地建设,到综合精深加工的较为完善的油茶产业链,实现油茶产业的产业化。
2、新办企业工业用地和涉及到的其他税费按照国县招商引资优惠政策执行。
五、组织领导
1、组建机构,成立国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成立由县委副书记、县长任组长,县委常委、副县长、县人大副主任、总工会主席任副组长,县政府办、林业局、财政局、公安局、发改委、国土局、交运局、水利局、农粮局、扶贫和移民办、农发办、农行、农发行、农信社、移动公司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国县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于县林业局,由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同志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办公室配备3名以上责任心强的技术人员专职负责油茶产业的日常工作及生产调度。各有关乡镇也要成立以主要领导任组长的油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协调解决油茶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篇6
1.1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为老年人提供良好的社会服务和优质的老年产品,使老年人在有保障以及健康的社会条件下安度晚年生活,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实现全面小康目标的重要前提之一。
1.2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必然要求
只有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才能够充分满足和改善老年人所需商品和服务的市场供应,满足老年人的医疗保健、健身娱乐、养老服务设施等方面的需求,才能不断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1.3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老年人是总人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口的生活质量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与进步。发展老龄产业有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的进步。
1.4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必然要求。它的适时构建和发展不仅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老龄问题的解决,还会给经济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老龄产业是国民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老龄产业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我国老龄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在国内各个产业竞争日益白热化的市场条件下,老龄产业这个细分市场逐渐显现出其无限的商机,这主要由于以下四方面的原因:
(1)人口老龄化加速为老龄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外在的基础条件。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的过程,目前我国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近11%,2025年到2040年又将从2.84亿增长到4亿多。在未来的半个世纪中,我国老年人口将一直呈迅速增长的发展趋势。
(2)我国老年人的需求市场已经发展充分。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提供的数据,2010年我国老年人市场的年需求达到1万亿,而目前我国每年为老年人提供的产品不足1000亿元,供需之间存在巨大商机。
(3)家庭结构功能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建立老龄产业。空巢家庭的增多使部分老人往往难以得到家庭的照料。家庭结构的变化,要求社会必须承担起照料老人的责任,老年服务的社会化势在必行,家庭结构变迁呼唤老龄产业的建立。
(4)老年人收入的不断提高,为老龄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的空间。我国城市60~65岁的老年人口中约有45%的人还在业,他们除有退休金之外,还有额外的收入;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城市老年人中有42.8%的人拥有储蓄存款,另外,退休金一项到2020年就将增加到28145亿元,2030年为73219亿元。这将为厂商提供巨大的商机,使老龄产业的发展前途无量。
3我国老龄产业现状
虽然市场潜力巨大,但老龄产业作为一种新兴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一定的产业规模和产业链,其发展严重滞后于老年人口的增长和老年消费群体的需求,主要原因如下:
3.1缺乏有力的政策支持与引导,发展动力不足
我国还没有一套全面系统的老龄产业发展战略和产业规划,鼓励和推动产业发展的制度建设和政策指导较为滞后。同时,我国政府职能部门在老龄产业的管理上处于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的局面,而且管得多,服务得少,这都造成老龄产业发展后续乏力。
3.2政府和社会投入不足,缺乏资金来源
一方面,政府对老龄产业的资金投入增长缓慢,公办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资金来源单一,多为依靠民政等部门拨款,资金运转困难。另一方面,由于缺乏明确的产业政策支持及获利周期长等原因,老龄产业对民间资本缺乏吸引力,一些民办老龄产业面临资金、贷款等方面的困境。
3.3缺乏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发展秩序混乱
我国老龄产业的市场管理和运行机制大多延续计划经济的模式,缺乏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市场规范,许多产品和服务质量无法进行评测和监督,企业管理和服务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无权威行业标准、无专业行业分类与知名品牌、无规模化生产基地、无成型商业渠道、无专业交易市场是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现状,而这种情况直接或间接制约了我国老龄产业的发展。
3.4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有效消费需求不足
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职工退休金和养老金显著增长,但与老年人口密切相关的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尚未完成。社会保障的不完善制约了老年人的消费欲望,使相当一部分现实购买力转化为储蓄。同时,我国老年人受传统观念影响,重积累、轻消费,消费结构单一。这使得老年人口有支付能力的现实消费需求相对不足且增长乏力,制约了老龄产业的发展。
4促进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老龄产业的发展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应遵循“政府扶持、需求导向、公平优先”的原则,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老龄产业发展道路,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产业模式。
4.1加快制定老龄产业发展规划和目标
应制定全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将老龄产业发展列入“十二五”规划,明确老龄产业发展的目标方向、重点领域和实现这些目标的措施手段、政策机制。各级政府应积极加强对老龄产业的研究,制定具体的老龄产业发展规划,把发展老龄产业提上议事日程。
4.2加强对老龄产业的政策引导和产业扶持
政府应该制定有利于发展多层次老龄产业的政策,及时产业动态,加强信息沟通和中介服务,吸引资金、培育市场,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一是逐年加大财政投入,把老龄产业所需资金列入财政经常性预算项目,优化公共财政投向,完善养老保障网络。二是要制定产业扶持和优惠政策,如可以对老年生活服务市场采取抵税或免税优惠,可根据老龄产业发展的投入给予一定财政补贴,在用地、用电、用水、信贷、税收、营销和流通等方面给予必要的优惠政策,简化老年产业企业的审批、立项等准入手续和程序。
4.3完善法律体系
建立老龄产业法律法规体系是老龄产业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目前,世界上很多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建立和实施了与老龄产业相关的法律,涉及老年人生活的各个领域。相对于国外很多国家,我国相关老龄产业的法律法规仍需健全。一是各级政府应在试点的基础上尽快制定引导、鼓励、扶持老龄产业发展的法规和规章。二是加强对老年产业企业和老年消费者权益的保护,规范市场秩序。
4.4鼓励全方位多渠道投资老龄产业
政府应制定相应政策,鼓励全社会共同参与,多渠道筹措资金。其一,政府直接投入。国家和地方财政应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相应地增加对老龄产业的资金补贴或税收优惠,提供企业发展用地等政策,大力扶植尚在起步阶段的老龄产业。其二,鼓励民营资本自主投资经营,政府帮扶。其三,积极引进外资,多形式经营。其四,实施信贷政策优惠。对资金不足,但有偿还能力的老龄产业机构,银行应放宽贷款条件,延长贷款期限,给予低息照顾。最后,通过政府或企业共同发起设立老龄产业风险基金,并委托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进行管理,该基金可以帮助中小企业规避投资风险,也可以促使科技含量较高的老年产品开发项目得到充足的资金,迅速转化为生产力。
4.5培育老年产品市场
投资主体应重视老年人的需求结构和需求层次的差别,进行合理的市场划分,不断开发简单方便、人性化的新产品和服务项目。同时通过舆论引导老年人树立新的消费观,帮助老年人形成科学的消费观念和心理。
4.6规范行业标准,制定统一的产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
一是政府应尽快制定老年产品和服务的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养老机构服务规范,强化服务质量监控,加大老年产业人才培训,加快培育老年服务中介组织,逐步实现老年产品多样化、市场化和养老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二是国家及各地区应建立统一的“非赢利”老龄产业鉴定、评估、管理机构,制定统一的行业标准和分级管理制度。比如养老院、服务人员等级标准;高龄老人护理等级、护理师等级、老人家政、心理工作等级和社区工作等级标准;老人心理、生理健康状态等级标准(如生活自理型、半自理型、不能自理型),这样以质收费、促进市场规范、有序竞争和发展。同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加强资格认证和管理。日本就成立了由消费者和厂商代表及学者等组成的“银色标志认证委员会”,对符合条件的社会养老机构、老龄产品和服务及其厂商等进行认证并公布于众。
4.7加强老龄产业决策和管理科学研究
老龄产业是一个新型产业,发展老龄产业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诸多领域与各行各业。对于其许多基本的理论我国仍处于探讨之中,老龄科研部门应该加强有关理论的研究。建议国家通过设立老龄科学研究基金,支持开发、研制老龄产业项目,支持老龄产业发展机制、政策的研究,为政府制定老龄产业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篇7
1.1 本区域茶产业发展的特点
1.1.1 政府关注,扶持力度加大。2012年江西省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茶产业发展的意见》(赣府厅发[2012]51号)文件,明确了对茶产业的支持政策。为贯彻落实这一文件精神,2012年省财政筹集安排资金专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茶产业项目建设,按照“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的方式实施,项目建成并经验收合格后按照完成情况给予补贴。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补助标准为500元/667m2,其中:省级专项资金补助400元/667m2、县级财政补助100元/667m2。各主要产茶县也相继出台了有关政策,各地用于支持茶产业发展的资金都有提高,发展新茶园667m2补助资金在600元以上。婺源、遂川、上犹等县2012年对茶产业的扶持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
1.1.2 面积、产量稳步增长,产值提高。2012年江西省茶园面积约6.67万hm2,较2011年增长8.5%,其中开采面积5.13万hm2,较2011年增长7.9%,无性系茶园3.4万hm2,较2011年增长19.9%。干茶总产量4.26万t,较2011年增长12.7%,其中绿茶产量3.49万t,较2011年增长12.2%,红茶产量0.63万t,较2011年增长14.5%;茶叶农业(一产)产值约26亿元,较2011年增长14%。婺源、浮梁、修水、遂川、上犹5个茶叶主产县的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五县茶园总面积约3.93万hm2,较2011年增加8.9%;产量2.27万t,较2011年增加16%左右;产值13.2亿元,较上年增长39%;平均单产37.9kg/667m2左右,较2011年增长6.8%;开采茶园平均产值3144元/667m2,较2011年增长25.7%。靖安和资溪2个特色白化茶产茶县统计,开采茶园平均产值10000元/667m2。
1.1.3 品牌宣传力度加大,扩大了品牌影响力。省级品牌“江西绿茶”建设初建成效。“狗牯脑”、“宁红工夫茶”、“双井绿”、“浮梁茶”、“上犹绿茶”、“婺源绿茶”、“资溪白茶”、“靖安白茶”等区域品牌宣传力度加大。2012年,遂川县被授予“中国名茶之乡”,“狗牯脑”获“江西省著名商标”称号,“浮梁茶”、“宁红工夫茶”、“双井绿”等品牌进入全国百强茶叶公用品牌行列。
1.1.4 良种和特色品种仍受欢迎,区域良种选育工作开始起步。2012年各地发展新茶园在品种选择上仍是良种优先,适当发展区域特色良种,安吉白茶在少数县仍是发展重点,黄金茶等品种也开始在我省小面积引种。另外针对我省传统产茶区群体品种产品品质特点突出,而自主选育良种少的问题,上犹和遂川县都开展了品种选育工作,各有一个品种参加全国第五轮区试。
1.1.5 茶产业投入增加,投资方式呈多元化趋势。2012年各地对茶产业的投入都有增加,除加大开发新茶园外,对加工机械给予了重点投资。修水县引进北京更香茶叶有限公司投资1.5亿元兼并重组宁红集团,兴建现代化红茶加工厂和“江南国际茶城”,南洋、方成茶叶等企业也落户修水县。为扩大外贸出口,鄣公山茶叶实业有限公司投资9000万元,建设万吨婺绿标准化加工生产线。为延伸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聚芳永茶业有限公司投资2.7亿元,建设茶叶精深加工生产线。
1.1.6 产品向多元化发展,资源利用率提高。绿茶生产仍占主导地位,但受“金骏眉”等红茶产品营销市场的带动,传统红茶宁红、浮红呈恢复性增长,产品向高品位发展,遂川、婺源县等传统绿茶产区也开始试制高档红茶,市场反映良好。资溪县等特色茶产区利用春季后期及夏秋季原料开始研制工夫红茶。全省红茶产量呈增长态势,价格居高不下。受乌龙茶在江西销售量和价格的影响,也带动了江西乌龙茶产业的发展,目前乐安、南城、瑞金、新余、宜春、兴国、黎川、崇仁、金溪等县都有引种乌龙茶品种,并开始试制乌龙茶。受湖南黑茶产业的带动,修水县正在酝酿发展黑茶。
1.1.7 市场向外拓展,产品知名度提高。产区内销售一直是江西名优茶主要销售形式,但随着产量的增加,产区市场拓展难度增大,政府开始引导企业和茶农向外拓展市场。遂川县由政府支持在北京、上海、广州、天津、辽宁、陕西等大中城市建立销售窗口。浮梁县在江苏常熟设立了“浮梁茶”代储代售联络处,实现了产地市场与销区市场的有效联姻对接。
1.1.8 茶叶质量安全水平保持良好。从2012年江西省茶叶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得到的数据表明,该实验室2012年抽取本省婺源、浮梁、德兴、遂川、修水等县的企业和市场产品29个,有20个样品19项农药残留均未检出,其余样品虽然有少数农药被检出,但指标均未超出国家农药残留限量标准。
2 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企业规模不大,发展不平衡
纵观江西茶产业发展现状,凸显的问题仍是产业规模过小,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差,市场拓展能力和品牌升级打造能力仍然不强,缺少规模型的深加工企业。不同区域、不同经营模式,发展极不平衡,茶园单产高的超过千斤,低的仅有十几斤,667m2产值高的超万元,低的只有几百元等等,品牌龙头企业平均单位面积产值较一般规模企业高50%以上,较茶农高1倍以上,发展不平衡。
2.2 劳力紧缺,生产成本上涨过快
江西茶产业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名优茶产业的发展,而劳力资源直接关系名优茶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对于仅生产春季名优茶的江西,劳力对产业的影响更大,春季采摘劳动力供应不足,采摘工资大幅增长,生产成本上涨过快,已严重制约了江西名优茶的发展。
2.3 高效绿色植保产品欠缺,产品质量安全压力大
江西有机和绿色茶叶认证面积大,受有机产品价格优势的影响,企业和茶农都希望能生产达到有机和绿色食品要求的茶产品,但除少数茶园病虫害可通过自然调控得到有效控制以外,大部分茶园依然存在病虫害危害,农药防治仍然是茶园管理必不可少的措施,企业和茶农都希望能使用既有效又没有残留的植保产品,但购买困难,而且还存在农药产品本身的质量安全风险。
2.4 产业链不完整,制约了茶产业的发展
十一・五以来,政府对茶产业的支持力度加大,产业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园面积在稳步增长,“产、供”环节已有较好的基础,但市场营销环节薄弱,市场拓展进展缓慢,产能未能得到较好发挥。
2.5 技术力量弱,服务体系建立难
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匮乏,产、学、研、社(行业组织)资源与能力有限且未能形成合力,科技支撑能力、行业指导协调能力、从业人员素质严重滞后于产业发展。省、市、县、乡四级茶叶技术推广机构不健全,信息服务设备和技术人员欠缺。
2.6 政策支持资金分散,缺乏大型企业
政策给力还不够,茶企普遍小而弱,尤其缺乏“规模总量大,经济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行业龙头企业和在全国叫得响的品牌。
2.7 茶产业链条中的利润分配不均
茶农是茶叶的主要生产者,所得利润太少,影响积极性。茶农合作社(协会)、农产品协会运作模式基本上由挂靠企业说了算,茶农自主能力太弱。
3 2013年茶产业发展趋势分析
3.1 政策优惠,支持加大,面积增加
继省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以后,各地都在酝酿出台相关政策,估计有条件的市县都会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茶产业发展,面积增加,由传统产区扶持向加工和开拓市场倾斜。
3.2 红茶市场活跃,名优绿茶仍是重点
2012年红茶市场活跃,销售形势看好,价格居高不下,估计2013年江西红茶市场仍保持良好态势,红茶产量继续增加,但春季前期仍以生产名优绿茶为主,名优绿茶生产仍是春季生产的重点。
3.3 劳力紧缺,成本上涨,春季名优茶产量增长缓慢
从业人员老龄化,劳力资源减少,茶园采摘面积增加,面积集中区域的春季鲜叶采摘工紧缺会进一步加剧,春季名优茶产量增长小于面积增长,采摘成本仍会上升。
3.4 茶园管理机械需求迫切
机械化可节约劳力已被广大企业和茶农所认识,为了解决劳力问题,茶园管理机械的需求将更为迫切。
4 2013年茶产业发展建议
4.1 强化部门配合,明确重点,加大支持力度
各级政府发改、财政、农业等部门要积极配合,充分调研,明确支持方向,重点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创新金融方式,给予信贷扶持;国土、商务、工商、质监、税务为茶产业建立绿色通道,增强茶产业后劲。
4.2 规范农药生产和销售,确保质量安全
农资管理部门要加大对农药生产企业的监管,规范农药标识。茶叶主产区应制定茶园农药使用技术规程,禁止禁用农药销售和使用。加大纯生物和植物源新农药的研制和推广,确保茶叶质量安全。
4.3 完善培训体系,服务企业和茶农
省级“产、学、研、社”资源整合,加强与茶叶科研院所合作,引进“才智”,增强专家队伍。鼓励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新技术研究,为企业和茶农提供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企业和茶农。集中资金让对口的部门和专业技术机构承担培训任务,以培训基层和企业技术人员、茶叶专业户和茶农为重点,实施对口培训,提高培训效率。
4.4 依托科技,挖掘茶文化,促进茶叶产业链延伸
充分利用江西“山川秀美、生态优越,茶产业源远流长,茶文化底蕴厚重”的独特优势,开发茶文化资源,拓展茶产业外延,着力打造“茶文化”、“茶旅游”等新型复合型产业。依托省(市)茶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加强茶叶新技术、新产品研发。鼓励企业积极开展夏秋茶和中低档茶的综合利用产品研发,拓展茶叶发展领域,扩大茶叶深加工的产品应用范围。
4.5 重视市场营销体系建设,拓展市场
鼓励民间资金投资建立茶叶交易市场,南昌以龙鼎和鹿鼎两个茶叶市场为基础,政府为其搭建宣传平台,做大做强茶叶交易市场,扩大交易量,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扩大茶叶消费。支持在茶叶主产县(市)建设茶叶交易市场,为企业和茶农进入市场提供方便,鼓励茶叶企业跨区域开设连锁经营。支持茶叶中介组织发展,进一步发挥茶叶中介组织的桥梁与纽带作用。支持专业销售企业(公司)或其它投资主体在茶叶主产区的乡(镇)、村投资新建茶青交易市场和茶叶加工厂,引导茶叶生产的社会化分工。
4.6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篇8
关键词:动漫;动漫产业;发展前景
近年来,我国提出了推动动漫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在宏观政策和一系列鼓励扶持动漫产业发展的专项政策支持下,中国的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由代工走向原创,对促进文化产业结构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其发展前景也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一、动漫产业发展历程
中国动漫的起点其实并不低,早期中国动画出现了许多精品,这些作品以国画、泥塑、木偶、橡皮等为制作工具,动作细腻,感情含蓄,完全是中国格调的动画,其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表现手法,和迪斯尼卡通片中的趣味迥然不同。中国的动漫产业一直以民间的方式发展,其发展时间甚至比日本同期同类产业发展的时间早得多,也精得多。但是在国际动漫迅猛发展的70~90年代,国内的动漫产业发展因受到诸多方面的影响而停滞了。近年来,我国经济高速崛起,也带动了包括动漫在内的文化产业的复苏。但是,中国动漫产业的发展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和不断发展的市场需求之间还有很大差距,在原创能力、人才、技术、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管理体制等方面,还没有出现根本改观。
二、动漫产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动漫产业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中国动画产业链条不完整,且存在诸多问题:前期创意不足,中期制作急功近利,后期发行交易存在瓶颈,各地的动漫基地之间和动漫企业之间孤立发展,缺乏有效引导,无法形成大规模、完善的产业链。
面对市场人群单一,缺乏市场细分,多数作品仅限于儿童群体。大部分动漫制作和播出企业并没有抓住国际上动漫产业成人化的趋势所带来的产业机遇,而把成人排除在目标消费者之外,缺乏市场意识,没有以市场为导向,极大地制约了本土动漫产业的发展。
缺乏原创性动画。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原创作品,优秀作品产出难,主要成为发达国家的代工厂。中国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并不缺乏好故事、好题材,但是所作出的动画脚本缺乏创新性、想象力、幽默感,以致无法迎合市场,抓住消费者的心理,只能是沦为动漫发达国家的代工厂,做一些低附加值的工作。
衍生产品市场建设不完善,衍生产品开发能力有待提高。动漫产业不仅只是完成一个作品就完结,必须要完成出品和出版、宣传、推广,建立销售渠道,再通过衍生产品沉淀利润。中国动漫尚未进入投资与回报的良性循环轨道,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有限,不能有效延长盈利时间,对动漫的进一步创作和制作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尚未实现产业链的良性循环。
三、动漫产业发展前景
1.建立完善的产业链
打通动漫创作、出版、发行等环节,为动漫产业提供更加畅通的出版渠道。只有不断完善国产动画的产业链条,使得产业化的每个细节和步骤都能合理衔接和发展,才能制作出可以与国外动画并驾齐驱的经典作品。
2.加强市场细分
目前我国的国产动漫在定位上还是比较单一的,大多数只是针对低幼人群开发的。而在日本等动漫大国,却有针对不同的受众目标的不同系列动漫,例如,少年动漫、少女动漫、青年动漫、成人动漫等等。这样受众目标明确,创作也能更好地把握好消费者的情感需求。
3.抓住新媒体市场
影视动漫创作的高风险的特性,从周期、工作量、受众局限、盈利困难、严格审查各方面来说,想要盈利非常困难,但是随着网络与手机的发展,使这个情况出现了转机,打通了新媒体产业链条,就能够实现动漫内容的跨平台共享,降低内容制作和产品推广成本。
4.加快建设衍生品市场
对于整个产业链,“衍生产品”是最能够实现收益的环节。因此只有这个环节做好才能更好地推动动漫产业的发展。加强动漫产业与服装、玩具、食品、文具以及其他产业的合作以及提高企业衍生产品的开发能力。
5.重视创意型高端人才的培养
高端动漫人才培养并不像很多动漫培训机构所说的那样简单、快速,而是需要一个长期实战培训和经验积累的过程。要着重发展“商业项目驱动式教学模式”,在动漫培训课程中,实行全程实战,使学生参与具体的商业项目制作中。产教结合培养出真正具有实战能力的高端动漫人才。
中国有自己特殊的国情,而中国动漫产业发展的问题也是确实存在的,我们同国外动漫大国无论是从制度建设、市场准备、人才储备等诸多基础领域都存在着明显差距,但机遇也是显而易见的,尤其是在国家加大了对动漫产业投入的时候,我们不能等各方面条件成熟再去做,那样我们很可能就失去了先机,所以需要我们大胆尝试并在实践中摸索,不断尝试新的创作道路。
参考文献:
[1]李子蓉.美、日、韩动漫产业发展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世界地理研究,2006.
篇9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旅游文化;可持续旅游发展
近20多年,我国旅游产业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经过对传统发展观的反思,人们意识到经济增长只是手段,经济发展才是目的,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成为普遍关注的中心议题。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发展观,为旅游业的未来发展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旅游产业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从而构筑旅游业发展的新优势,实现旅游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文化内涵的阐释
现代旅游是在人们的基本生活需求得到满足后,主动追求更高质量的生活方式而出现的一种综合性大众活动,文化要素对旅游活动影响很大。
文化的内涵,一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笔者结合众多学者的观点和理解,总体上对文化的内涵得出以下认识:
1.文化的广泛性。文化是一个大的范畴,包括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人们对文化多角度、多侧面的研究也正说明文化内容丰富,外延宽广。从不同视角可以把文化进行细分,旅游文化是其中的一个分支。
2.文化的层次性。文化具备特有的层次结构,包括表层的物质文化、核心层的精神文化、中间层的制度文化和中介层的教育文化。所以“物态文化和心态文化互为表里地对立统一于整个旅游活动中。而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则是由物态到心态的中间性过渡环节,具有承上启下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制度文化是保证服务质量,提高旅游层次,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具有保证方向和指南的意义”。因此,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应当多方位、多层次思考。
3.文化的模糊性。由于文化涵盖面广泛,有学者提出文化天然就是一个模糊的概念,其内容既具体又抽象,“模糊的文化和文化的模糊,使得我们在理解、研究文化时,有时不得不不求甚解”。理解和掌握旅游文化内涵必须分门别类,层层递进。
4.文化的差异性和发展性。文化是历史发展中各地区各民族实践中创造的产物,存在着明显的差异性。当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文化作为一个不断进行物质和信息交换的动态开放系统,在稳定与发展的对立中不断实现自我保持和自我更新。文化与时俱进的发展进程中,人居于中心地位。要以人为本,客观地看待由旅游人群流动带来的文化交流,旅游客源地与目的地的文化差异并不能说明两地文化孰优孰劣。
结合旅游产业理解文化,旅游文化不是旅游与文化的简单叠加,它不仅仅局限在民族传统文化的领域,也不是仅仅关注文化旅游这类文化表征比较明显的旅游形式,而是要将旅游作为一种文化现象,进一步揭示其内在的固有规律,以利于其可持续发展。旅游文化和一般文化形式相同,也包括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多层次结构体系,“既涉及历史、地理、民族宗教、饮食服务、园林建筑、民俗娱乐与自然景观等旅游客体文化领域;又涉及旅游者自身文化素质、兴趣爱好、行为方式、思想信仰等文化主体领域;更涉及旅游业的服务文化、商品文化、管理文化、导游文化、政策法规等旅游介体文化”。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旅游的文化内涵,将使旅游文化建设更具目的性、针对性和实际可操作性。
二、文化在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1.先进的旅游文化引领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旅游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产业,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的文化本质特征必然要求在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优先发展旅游文化,用先进文化引领旅游可持续发展。现代旅游是旅游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要而实施的一种高级消费,旅游者最大的收获就是精神的愉悦和一段回味无穷的美好记忆,所以没有文化就没有旅游,旅游产品和旅游产业的经济性、文化性是统一的。只有充分重视旅游产品的文化性,挖掘其文化内涵,展示文化特色,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才能吸引旅游者,才能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2.文化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旅游业的竞争本质上是文化的竞争,文化因素成为旅游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在旅游活动中,旅游者物质方面的需求是较低级的需求,易于满足;但是其最终目标是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属于高级而复杂的需求,较难于满足。由于各地域、各民族的文化差异性往往为一个地域、一个民族所独有,很难模仿和复制,可比性较低,易于创出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形成发展旅游强有力的竞争能力,文化中所带有的民族和地域的独特信息,往往是不可再生也是不可替代的,突出旅游文化特色形成区域间文化特质,是培植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随着旅游开发逐渐向深度发展,文化象一只无形的手支配着旅游经济活动,只有通过文化创新才能保持旅游经济基业长青。
3.文化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驱动力。知识经济时代,文化经济一体化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重视文化因素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是世界性现象。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份报告中强调:实现发展的动力实际上存在于文化之中,文化是发展的摇篮。国际旅游发展的经验显示,旅游业的收益越来越不依靠人数的增加,而来自于多元文化含量的旅游产品和特色旅游服务,旅游与文化交流结合程度愈高、旅游文化因素越多,旅游经济越发达。以北京大观园为例,从160万元《红楼梦》电视连续剧的制景费起家,不断发掘红楼文化,按《红楼梦》小说中的菜谱开发红楼宴、红楼宴舞,靠挖掘文化内涵使得企业发展成为国内旅游企业的知名品牌。在旅游资源走过普遍开发阶段之后,文化成为将旅游业发展引向深入的重要驱动力。
4.文化旅游是旅游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旅游业在近年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我国悠久深厚的文化资源。2002年,海外游客对中国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调查中,五种游客最感兴趣的旅游资源,文化类型就占了四种,其中对华侨的调查,文物古迹名列第一位。这体现了旅游对文化的依附性以及它本身具有的文化属性,中国独有的历史文化延续性、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繁多的文化资源种类,有利于开发结构完善、选择适应面广的旅游产品,形成优质品牌。目前,文化旅游市场开发方兴未艾,大力发展旅游文化、开发以文化为特色的旅游景点和旅游活动内容,可以满足游客的高层次文化需求,是中国旅游面向国际市场和竞争的必然选择,推进文化旅游的发展,才能使我国由旅游大国成为旅游强国。
5.旅游与文化相互作用。旅游者通过旅行活动,学习了解到旅游目的地的文化,同时也将自己本地区的文化带给了旅游目的地的居民,传播和交流了两地的文化。同时,为了吸引旅游者,旅游目的地也日益重视文化资源的开发和保护,这对于文化的发展无疑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众多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的有关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旅游者大规模持续来访,对旅游目的地文化影响更多的是消极部分,最明显的是使当地文化不正常的商品化,这类变化对于那些原本以独具特色的文化和地方社会风情民俗为基本的旅游资源吸引旅游者来访的目的地是致命的,它将使这些目的地失去原有吸引力,失去旅游产业持续发展乃至维持其基本生存的基础。
三、旅游文化内涵建设促进旅游可持续发展
实现旅游产业利益最大化和不断发展,关键在于开发利用各种文化资源,满足人们对旅游产品和服务中的文化需求,在深度挖掘旅游文化内涵的过程中,建立产业良性的内部运行机制和外部发展关系,从而提升产业素质,获得可持续发展。
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旅游发展观念。我国旅游业起步较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提出“以旅游养旅游”、“五个一齐上”等发展思路,曾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使人们对旅游从外事接待到事业再到产业的认识逐渐明晰,一些项目在一定时期内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但是这种外延式扩张的粗放型发展,片面追求经济效益,对于旅游目的地的自然资源和社会文化资源造成的破坏难以用经济数字来计量。科学发展观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旅游产业发展从数量型转向质量型和效益型,通过挖掘旅游文化内涵、提升产品附加价值,向深度发展。2.坚持政府主导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我国现阶段的生产力发展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条件下,形成了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模式,并由此形成的政府主导、市场主体、企业运作、全民参与的产业发展态势,在旅游目的地,旅游投资经营者、游客、当地居民三者之间的利益交织在一起,只有政府才能协调好他们之间的现实矛盾,追求并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文化效益的统一,因此,政府管理部门要提高管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水平,摒弃短期行为,做先进文化的代表,引导当地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并由此全面发挥旅游产业功能。
3.构建旅游企业文化营造和谐旅游环境。随着我国旅游法制建设的逐步健全,促进了旅游市场环境的规范,但是旅游行业恶性竞争、虚假广告、合同欺诈等各种短期行为仍然在侵蚀着旅游经济本不健壮的肌体,严重威胁着旅游产业的长远发展。营造诚信公平的经营环境,改善旅游行业形象,是旅游经营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依法治旅完善旅游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一定程度地规范市场秩序,更重要的是依靠旅游经营企业的自律,通过构建旅游经营企业的企业文化倡导诚信守法经营。
4.深度开发旅游资源以品牌促发展。旅游资源开发中的文化内涵开发是差异化竞争的重要手段。旅游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核心是文化创意,在分析地方文脉的基础上确定文化的开发方向和主题格调,明确定位围绕主题进行内容组织,进而通过旅游产品加以体现,并不断丰富文化内涵,进行创造性的升级改造。其中,对旅游资源文化主题的感知和把握并经由旅游产品外显是关键,其本质在于对旅游文化资源进行概括、发掘、升华最终凝聚区域特色的个性化精神,然后通过物化、创新,实现更深层次的整合,将文化内涵渗透、表现在旅游产品的各个层面,形成特色品牌,强化旅游吸引力。
5.重视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做好前瞻性研究。我国旅游产业起步较晚,旅游经济基础比较薄弱,缺乏市场的纵深拓展能力;另一方面,羽翼尚未丰满,恰逢中国加入WTO的巨大变革,刚刚蹒跚学步就面临着信息化和全球化的挑战,客观上使得中国旅游产业不可能亦步亦趋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发展模式。同时,正是由于我国旅游产业发展的历史很短,旅游产业发展的焦点集中在经济领域,加上旅游对社会文化的影响不如它对经济和环境的影响那么直接和易于察觉,往往需要比较长的时间,其结果才逐渐显现出来,可一旦结果显现,其后果也就无可挽回,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远远落后于旅游对经济和环境影响的问题研究。我们必须重视这个现象并做好前瞻性研究,现阶段研究的内容主要包括旅游接待地区社会文化商品化问题、传统文化衰退问题、民族文化异化问题以及游客带来的文化示范对旅游接待地的文化影响问题等等,从事这些研究的不仅包括旅游工作者,还包括人类学家和社会学家,所以还应当重视做好成果共享和研究成果在实践中的应用推广。
6.加快人才培养夯实旅游产业发展基础。旅游产业链较长,属于劳动力密集型产业,实现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素质,充分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长期以来,我国旅游专业教育是置于经济学范畴内的,旅游文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学科,对旅游人才文化素质的提高重视不够。而实际上旅游产品设计、资源开发和规划、旅游服务都是基于文化基础上的,但旅游从业人员文化层次偏低,对文化的认知度不够,旅游文化内涵的“白化”环节缺失,无法做到帮助不同文化背景旅游者感悟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旅游活动只能停留观光的浅显层面,不能适应现代旅游的发展要求。因此,要加快旅游人才培养,逐步从单纯的生产性投资转向人力资本投资,提高旅游从业人员业务素质,提高他们对所处环境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了解程度,既要做好服务员,又要做好讲解员,通过每一位旅游工作者的一言一行给与游客全方位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享受,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旅游产业是兼有经济、文化、社会和环境四大功能的产业,但是一味追求经济效益忽视文化及其他功能的现象在很多地方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永续利用要求提升产业素质,整合文化要素,进行品牌运作。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研究精神文化,开发物质文化,打造制度文化和管理文化,推进教育文化,由政府以及与旅游产业有关各方参与,深度发掘旅游文化内涵,积极实践,促使旅游产业走向成熟,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谢春山.旅游文化——中国旅游业参与国际竞争成败的关键[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1,(3).
[2]安宇,沈山.和谐社会的区域文化战略:江苏建设文化大省与发展文化产业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篇10
1.1产业地位不甚突出园艺业的作用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与南京这样特大城市的地位不相称。虽然全市园艺作物总面积已达到91万亩,但与园艺产业发达的上海、浙江杭州等地相比,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在效益上,都有比较大的差距。即使与同属苏南地区的苏州、无锡相比,也存在明显差距,与南京市作为长江中下游重要区域中心城市的地位不相称。
1.2产业发展速度不快虽然南京市园艺产业有明显发展,但发展速度仍显缓慢,总面积平均每年仅以5%的速度增长。分析其原因如下:第一,园艺产业投资门槛偏高。第二,技术难度大。园艺业属于技术密集型的产业,由于担心栽培管理技术不到位,市场营销难度大,也使一部分投资者退却。第三、产业风险较大。农业属弱质产业,而园艺业则是农业中的弱质产业,规避风险能力不强。园艺业面临的最大风险是市场风险,由于园艺产品市场需求弹性大,也影响投资者的投资信心。第四,投资环境欠佳。由于郊区经济实力不强,对业主支持力度不够,也流失了一些实力较强的投资者。
1.3生产水平还不够高主要表现在园区或基地规划起点较低甚至没有规划,品种选择不合理,栽培管理粗放,由此导致产业效益不够高。特别是近年新发展的经济林果基地,因受政府各类补贴的利益驱动,只注重面积的扩大,忽视品种、技术和市场等内涵建设。表现在规模化的高水平基地和园区较少,品种虽多但每类品种的规模不大,高效典型虽多但整体水平不高,设施栽培发展虽快但高档次的不多。
2园艺产业发展对策
2.1产业定位南京市园艺产业总体定位为三大功能产业:具有支撑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功能的高效富民产业;具有美化城乡环境、绿化山水田园功能的现代生态产业;具有满足城乡居民优质安全园艺产品需求和精神与文化享受功能的新型都市休闲产业。
2.2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南京丘陵资源丰富和区域性大都市的优势,结合城乡统筹战略,不断调整和优化园艺内部品种结构和园艺产业形态结构,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利用城市资源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同时进一步拓展园艺产业功能,使园艺作物种植与休闲、体验、观光有机融合,提升园艺产业的综合效益。
2.3工作重点
2.3.1创品牌、树名牌,实施园艺产品质量工程战略园艺业的发展必须要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品牌。南京园艺业虽然形成了诸如汤泉苗木、绿王大自然西瓜、江心雨露葡萄、钟山雨花茶等省市名牌产品,但品牌数量和市场知名度都还很有限,要参与到全省乃至国内国际农产品市场的竞争,还需要不断的努力。首先,应做大做强现有品牌,如“绿王大自然”牌西瓜、“汤泉”牌苗木、以及“钟山”、“华平”、“雪松”等品牌雨花茶,利用雨花茶成功申请原产地保护的契机,做强做响雨花茶品牌;其次,不断创建新的品牌并打造成名牌,在花卉苗木、茶叶、水果和西瓜甜瓜等四大园艺产品中,推出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覆盖范围的名牌产品,形成一批在省内外知名的园艺观光休闲园区;再次搭建平台,加强品牌的策划包装和名品的宣传力度,通过举办(主办或协办)综合性节庆活动,如“农业嘉年华”,或专业型节庆,如雨花茶节、西瓜节、葡萄节、苗木节等,巩固名牌产品在消费者心目中的认知度和忠诚度;充分发挥政府导向作用,进一步整合园艺生产及品牌资源,避免重复建设、分散经营,降低生产能耗,把扶持培育名牌农产品作为资金投向的重点之一,推动企业创建名牌的步伐。
2.3.2加快示范园区建设,带动区域产业发展今后园艺业将重点推进引导产业向现代园艺示范区、支撑品牌发展的产业园区、具有行业特色的专业特色园区和园艺产业与园艺文化相结合的综合性都市园艺产业园区等四类园区的建设。现代园艺示范区是在溧水白马建设以黑莓、蓝莓生产加工为主的现代果品生产加工示范区,参照工业园区的建设模式,吸引各类从事黑莓、蓝莓及其他果品生产、加工、贮运和物流的企业进驻园区,建成国内最有影响的南京莓产业园区。支撑品牌发展的产业园区主要包括包括浦口汤泉花卉苗木产业园区、盘城葡萄产业园区、溧水晶桥、洪兰茶叶产业园区、江宁横溪西甜瓜产业园区等。建设重点是充分发挥现有的品牌优势,生产高端产品,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专业特色产业园主要包括高档盆花园、水生花卉园、笋用竹园、生态茶园、优良特色果苗繁育园等,园区建设应突出特色,重点体现园艺品种与技术的先进性,引进、示范和推广园艺新品种、新技术,注重新、奇、特。都市园艺产业园区以溧水付家边现代农业园、高淳龙敦湖现代农业示范园、浦口雨发生态农业园、六合竹镇高效农业试验示范区等综合性都市型高效园艺园区为建设重点,融合高效园艺、设施园艺、种苗园艺、网络园艺等产业功能,融合生态园艺、有机园艺、景观园艺等生态功能,融合都市园艺、休闲园艺、体验园艺、养生园艺、创意园艺等社会文化功能,形成产业加休闲的园区。
2.3.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优势产业发展水平技术进步是提升园艺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园艺产业园区是园艺新品种引繁、新技术推广、新理念辐射的主要载体,高投入、高产出的园艺产业项目以及设施园艺建设等都应向各类园艺园区集聚和实施,通过园区带动辐射面上园艺生产水平的提升。在花卉、西瓜、果品、茶叶等一批优势园艺产业中引进、推广一批新品种,建立新品种引繁基地,以品种为突破,提升南京园艺产品的科技含量;推广实施标准化和高效设施栽培配套技术,扩大优势产业规模,提高园艺产业的生产水平;大力推进园艺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园艺无公害产地面积的比例达到80%(可食用园艺产品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园艺产品200个。
2.3.4挖掘园艺产业的文化内涵,建成一批旅游观光基地园艺包含“技”与“艺”两个方面,在研究“技”的同时,更应在“艺”上加大挖掘力度。园艺产品在为人们提供物质享受的同时,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主动渗透,全方位融入,抓住观光休闲农业的发展良机,挖掘园艺产业的文化内涵,开发园艺观光产品,打响园艺休闲品牌,引导市民高品位消费,拓展园艺产业发展的空间。诸如组织茶道、茶艺表演,开展插花艺术、盆景造型、葡萄酿酒等参与体验活动,建成一批园艺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2.4重点工程
围绕工作重点,重点实施四大园艺工程。
2.4.1生物育种工程依托在宁农业高校(南京市农业大学、南京市林业大学等)和科研院所(江苏省农科院、中国科学院植物所等)的成熟研究成果,以产业示范园区为成果转化基地,大力开展园艺生物育种工程建设,扩大西瓜嫁接苗、高档花卉穴盘苗、无性系茶苗、优质果品和绿化苗木的组培脱毒苗等园艺种苗的繁殖规模,以优新品种、稳定苗源推动产业快速发展,花卉苗木、茶叶、果树(草莓、葡萄)、西瓜甜瓜等产业在各区县至少建立良种育种中心和良种繁育场1~2个,初步建立起全市较为完善的园艺业良种繁育推广体系。计划重点打造溧水白马现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示范基地,加大以下种子种苗基地建设:金陵绿谷现代农业园(草莓、葡萄)、南京市园艺站(茶叶)、南京市蔬菜科学研究所(花卉、西甜瓜)、南京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草莓、花卉)、浦口盘城葡萄园(葡萄)、浦口苗木标准化示范区(绿化苗木)。
2.4.2创意园艺工程创意农业是观光休闲农业的重要内容,是都市型农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标志,也是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以园艺产业为载体,以园艺文化为核心,引入现代创意文化产业理念和经营方式。积极引导、培育和创建创意农业企业,建立不同形式的创意农业园和基地,培养创意农业规划设计和创意农业产业开发人才,开发创意农业产品,提炼有人气的创意活动,形成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的创意产业形态。
2.4.3有机园艺工程在南京市选择生态环境符合有机农业生产标准的地区,根据园艺产业特点,按照有机农业要求,使有机园艺生产总面积达8万亩(现有有机园艺面积2万亩,新发展6万亩),结合南京市现有产业基础,重点培育有特色和市场影响的有机园艺生产企业10个,带动30~50个有规模的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形成有影响力的有机产品品牌。培育组织化程度较高的营销企业或经济合作组织30个左右。培育和引进有竞争性的加工出口企业30家以上。
2.4.4品牌创建工程以品牌建设带动产业发展,通过品牌优势推进产品开发,拉动南京市园艺产业总体水平的提升。在现有品牌建设成就的基础上,创建国际有影响的园艺品牌1~2个,增强园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创建国内知名品牌3~5个,提高产品在全国的覆盖率;创建江苏省品牌8~10个,增加南京园产品在省内市场的占有率;创建南京市品牌15~20个。为南京消费者提供具有信誉保障、品质保障和数量保障的园艺产品和园艺服务。
3保障措施
3.1科学论证,搞好产业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先行。首先应在充分调研和分析论证的基础上,确定南京市优先发展的园艺品种和产业形态,以及适宜的发展区域,只有发挥区域优势,实行区域化种植,才能形成规模效益,这也是世界各国农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明确发展的框架、具体目标和中长期发展重点,使园艺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向优势经营者集中,以利于城乡资源的整合、比较优势的发挥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最终实现园艺产业结构的优化、功能结构的调整,生态环境的协调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这一系列目标。并将规划分解落实到区县,各区县再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区域园艺业发展规划。
3.2制定优惠政策,加大扶持力度园艺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园艺业生产特点决定了园艺业必须走适度规模经营的路子,才能生存发展下去。园艺业大多在丘陵岗地种植,然而多数丘陵岗坡地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因此,园艺业发展要有突破,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扶持。发展园艺业一般基础性投入在每亩5000~8000元(含种苗、肥料、开沟整地、种植抚育等),因此每亩补助标准应在2500~4000元左右。同时,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分别在扶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组织、加速土地流转、实施高效农业、设施农业和绿色南京工程等方面予以的项目扶持。与此同时,广泛吸纳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开发,才能保障充分的资金投入。
3.3优化品种结构,建立良繁体系优良种苗是园艺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和发展优质、高效园艺业的根本保证。要以实施三项更新工程为契机,大力引进国内外名特优园艺业新品种;大力引进应用国内外先进的、实用的优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采用工厂化育苗等先进的育苗设施和技术,扩大西瓜嫁接苗、高档花卉穴盘苗、无性系茶苗、优质果品和绿化苗木的组培脱毒苗等园艺种苗的繁殖规模,初步建立起全市较为完善的园艺业良种繁育推广体系。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产业链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