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8 13:5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翻译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物专业英语;翻译技巧;拆句法;倒置法
中图分类号:H319
生物专业英语是在高等院校中由生命科学专业开展的一门专业选修课程,通常在学生学习完基础英语课程和相关专业课程后开展的。该课程是以使学生能轻松阅读国外相关的专业文献和了解国内外本专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能使用英语进行专业学术交流,并拥有能检索专业英语文献和撰写英语专业论文能力为教学目标。生物专业,是描述自然界生物的特点和发展过程等。同时生物专业英语表达要求客观精确,句子的结构严密。生物专业英语通常具有词汇的词形较长,被动句出现频率高、专业高、词性转换频繁强等特点,较为枯燥乏味。在教学中,发现学生主要是被专业文献中的难句和长句翻译所难住。因此,难句和长句的翻译是教师提高生物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重要突破点与难点,也是提高学生实际阅读生物英语参考文献能力的关键所在。
一、以it引导的强调句或主语从句的翻译
it引导的主语从句和强调句在生物英语专业中是非常常见的。通常情况,强调句型是为了强调某一成分,主语从句则是为了保证句子结构的平衡。进行这种句子的翻译要注意汉语的语法规则与逻辑顺序:有it引导的主语从句只用译出句子中的逻辑主语意思即可;由it引导的强调句,主要是为了强调,需在译文中加上相应强调词,如“就是’“正是”等。
二、将被动转换成主动
生物专业英语作为科技英语的一种,通常是表达事理,常不用说出当事人;而且,常为了表示客观,通常会避免使用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的主动时态,而是尽量使用被动语态。汉语则不同,其用被动时态的频率远低于同种英文文章。因此,为了让译文更加符合汉语规则,更适应中文读者的习惯,在翻译时,我们常常需要把翻译英文时我们需转被为主。
有时候在译成中文时,则要补充泛指性的词(像大家、人们等)作为的主语。如:To determine if mechanistic models of isotopefractionation can reproduce the find effect of precipitationacross all ecosystems, the equilibrium global vegetation model B10ME4 was used to plot e agains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译文:为弄清同位素分馏机制的模型能否再现己经发现到的全部生态系统的降雨效应,有人B10ME4模型来绘制e和降雨的关系。再如:It is believed that properties of the cell cytoplasm control the cell cycle. 译文:人们相信是细胞质的特性对细胞的周期具有控制权。
当然,也不是科技文献中全部被动都转被为主。有些着重被动的被动句,则要翻译成被动句,以突出其的被动意义。
三、分句法
分句法是指分开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当定语从句的结构较为复杂时,或着定语从句只描写、叙述或解释了先行词,而不限制时,如果将定语从句译成前置定语,是与汉语的表达习惯不相符合的。此时,便可以使用分句法。
例3 Qauantitatie trait locus(QTL)mapping depends on a given cross which is only related to two parents and the parents are always of lowerbreeding value In practice. 分析:句子基本结构为Qauantitative trait locus (QTL)mapping depends on a given cross and the parents are always of lower breeding value In practice,其中Which is only related to two parents是which引导的定语从句,是来修饰cross的,该句就能翻译成将定语从句与主句并列的一个分句。
翻译:数量性状位点的作图需一个固定的杂交群体,该群体只关联两个,而这两个亲本在实践中常常育种价值较低。
四、结构分析法
定语从句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它们的结构虽然有共同点但是在结构上依然还是有许多不同点的,故对它们的翻译要求也是有所差别的。限制性定语从句对先行词的修饰范围是改变的,与先行词有紧密关系,且定语从句和先行词无需用逗号。有限制性定语从句的句子,光主语的是不足以表达作者的本意,也就是句子的原意的,还从句的补充,看完全句才能明白意思。如去掉,则会产生歧义,甚至会扭曲原意,产生和原意完全不同的意思出来。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和先行词关系较为小,它只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要在主句和从句间使用逗号。非限制性定语从句既能修饰修饰整个句子,也能修饰单个词语,具有较大的灵活性,从而又加大了我们翻译的难度。
例1 To overeane this probian we generate a new series of BIFC vectors that are based on thefluorescent proteins Venus and SCEPA,which are known to exhibit significantly brighter fluorescence emission than eyfp and CFP,respectively
分析:基本结构…we generated:new series of BIFC vectors...,其中,that are based on the fluorescent proteins Venus and SCFPA,是有that引导一种限制性的定语从句,对先行词BIFC vectors which are known..进行修饰.则是Which的非限制性定语从句,先行词是the fluorescent proteins Venus and SCFP3A。翻译: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搭建了许多以荧光蛋白Venus和SCFP3A为基础的BIFC载体,我们都知,荧光蛋白Venus和SCFP3A所发射的荧光信号分比eyfp和CFP强很多。
参考文献
[1]蒋悟生.生物专业英语[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1 -302.
篇2
期望从事职业:- 翻译(英语翻译)、广交会外语翻译、专职外语翻译
期望月薪:3500元
工作经历
2012年1-3月,在广州冰福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当外籍经理助理,主要协助外籍经理处理工作,及负责产品销售推广工作;
2011年7-8月,在云浮青少年宫暑假培训班当辅导老师,主要负责一年级到高一年级学生英语、数学等科目的学习;
2010年7-8月,在云浮市旭升国际货运有限公司当文员,主要负责沟通客户、校对跟单以及相关文件的翻译工作等;
业余时间进行礼仪小姐、街舞商业演出以及贸易相关邮件的中英文互译等兼职。
教育经历
毕业院校:2008年9月-2012年6月,就读广州外语外贸大学,外语系,高级翻译专业。
主修课程:高级日常英语,高级休闲英语,高级职业英语,高级时事英语,高级英语写作,跨文化交际,变化中的英语文学阅读与欣赏,英语综合实践,英美国家概况,英语报刊选读,翻译理论与实践(口语),高级综合英语 外语水平:CET-4计算机水平:硬件维修技师其它培训情况:
个人优点
适应能力强、勤奋好学、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勇于接受新的挑战。重视诚信,讲原则,说到做到,绝不推卸责任;有自制力,做事始终坚持有始有终,决不半途而废;有问题不逃避,愿意虚心向别人学习;自信但不自负,不以自我为中心;愿意用谦虚态度接纳优越者、权威者;会用100%的热情已精力投入到工作中;平易近人,脚踏实地、有较强的团队精神,工作积极进取,态度认真。有较强的组织能力,乐于助人,诚实守时。
自我鉴定
篇3
关键词:模拟课堂;条件;设计;效果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4107(2016)03-0034-02
随着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发展,两国在政治、外交、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与交流也不断扩展和深化,近年来我国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及文化服务走出国门,建设文化大国的新战略,特别是“一路一带”战略的提出和落实,需要大批各层次俄语翻译人才和懂俄语的技术人才。所有这一切都迫切要求高校俄语专业教学解放思想,革新教法,拓宽思路,切实提高翻译教学水平,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能够服务国家战略目标和社会现实需求的高水平翻译人才。
然而,我国高校俄语专业长期以来对俄语语言、俄罗斯文学、俄罗斯问题、俄汉互译等方向不加区分,笼统地放在俄语专业里一起培养,只是在培养的过程中开设与这些方向相关的课程。就翻译方向来说,学生只能凭个人的喜好在这个方向多花一些时间和精力,靠自学去了解一些翻译理论,靠自悟得出一些道理和技巧,靠自觉完成一定量的翻译实践。但在这种前提下学生掌握的理论知识不成体系,翻译实践的量极为有限,加之无人校对和评点,翻译水平很难得到有效提升。鉴于此,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于2010年在全国率先开设了本科翻译(俄语)专业和开展了翻译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俄语口笔译)的招生和培养工作,把俄语翻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项专门的任务来对待,按照翻译人才培养的自身规律设置课程。
一、新的探索――模拟课堂
模拟课堂是俄语翻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中一项有益的尝试。那么什么是模拟课堂呢?顾名思义,模拟课堂就是在翻译课堂上模拟一些真实的生活或工作场景,由师生共同完成这种模拟交际任务,解决任务过程中随时出现的具体现实疑难问题。
(一)开设模拟课堂的必要性
1.用人单位一般不会把较为重要的外事活动的翻
译任务交给在校大学生或研究生去做;2.在校大学生和研究生由于学力尚浅和缺乏经验,没有勇气承接较为重大外事活动的翻译任务。如此便形成一个真空地带。模拟课堂填补的正是这样一个真空地带。实践表明,在这个地带学生拥有了模拟实战演练的机会,心理素质得到锻炼,翻译技巧和水平以及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提高了。
(二)开设模拟课堂的可能性
开设模拟课堂要求教师必须有丰富的翻译实践经验,既可以驾驭生活工作场景中的双语翻译,还要处理执行翻译任务中出现的无法预见的各种复杂问题。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在这方面具备以下条件。
1.拥有一支口译经验丰富的教师团队。邓军、赵为教授均是全国知名的优秀口译译员,曾多次担纲国家、省、市等各级部门重大对俄活动的主译工作;吴迎春、于洪声等一批中年教师有着长年在国外生活和工作的经历;贾旭杰、白文昌等一批中青年教师多年从事翻译实践工作,一直活跃在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的翻译舞台上,他们能很好地胜任模拟会议课堂所需要的训练任务。特别可喜的是我们自己培养的韩博文、徐美玲、黄雅婷等一批高翻专业硕士毕业生(在读博士)目前也走上了教学岗位。另外,还有徐睿、王骁骞等在俄罗斯长大的青年教师,假以时日,他们必将成为该专业教学的中坚力量。
2.广泛的社会联系,大量的翻译实践。黑龙江大学俄语学院MTI方向的师生曾为上海合作组织、大庆油田公司、国家档案馆、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等许多单位翻译过大量的材料,为上海合作组织、中俄立法会议、中俄博览会、哈科会、中俄高层经贸论坛、城市建设规划国际论坛、世界冰雪旅游组织、世界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等国际、国家、省、市各级大型活动承担口译(含同声传译)工作。通过这些活动,教师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材料,也熟悉了组织这些会议的一般程序,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3.拥有精通汉语的俄罗斯籍外教。俄语学院的俄罗斯籍教师一直保持在5―10名,他们当中有2名在中国工作的时间已经超过10年,而且还攻读了中国的法律和哲学专业博士学位,也是黑龙江省对俄活动翻译舞台上的积极分子。这又为开设“模拟会议翻译”课程提供了难得的优越条件。
4.大批通晓汉语的俄罗斯留学生。在黑龙江大学学习的俄罗斯籍留学生近500名,其中不乏汉语水平很高而且对翻译,特别是口译很感兴趣的学生。他们的加盟增加了“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的真实度。
5.有口译工作经历的学员。俄语学院的MTI研究生中有许多长期从事翻译(含口译)工作的学员,如省市外办、各单位外事部门的译员等。这些学员的参与既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组织课堂,也带动了其他学生的积极性,使模拟课堂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6.大量的“观众”出席。模拟课堂是一门开放的课程,除了本年级MTI口译班的学生,还有不少其他方向的研究生和本科生,甚至还有部分其他学校的学生和教师也以观众的身份列席模拟课堂。他们的列席增加了该课堂“模拟”的真实度,使学生真正感到了“大场面”的紧张度。
7.同声传译实验室。黑龙江大学拥有一间设备先进的同声传译实验室,该实验室有正式席位40座、译员间8个和相应的软硬件设施,完全可以满足举办小型国际会议的需求。这是保障模拟课堂的物质条件。
二、模拟课堂的实际操作
(一)本科“经贸俄语”之“索赔”
教师提前7天指定三名学生作为买方代表充分论证索赔依据,另外指定三名学生作为卖方代表与之合作,就买方所提索赔要求一一表态:驳回或认可;双方就索赔问题达成共识,形成决议。在课堂上由教师随机为买卖双方各指定一名翻译。谈判开始后,教师和其余学生以旁观者身份跟进谈判过程。在此过程,教师根据实际情况适时暂停谈判:指出译员工作中出现的问题,也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还要掌握时机,在恰当的时候指定新一轮译员,使更多的人得到实际操作的机会。谈判结束后,教师和学生们一起总结课堂过程,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征求意见,为上好下一堂课做好准备。
(二)MTI研究生之“会议翻译”
教师提前一周告知会议题目,如“中俄教育改革的成绩与问题”;指定两名会议组织者:一名主持人、一名译员。要求每位学生设定自己的身份,如俄远东大学校长、黑龙江省教育厅副厅长、大学教师、学生家长等等,并以该身份撰写发言稿。学生应在课前将自己的身份和发言题目报给主持人。在课堂上,主持人按照一般会议的程序主持会议进程,教师随机为每个发言人指定翻译。每位发言人结束发言,也就是每个译员结束翻译后,教师请学生们评价该学生的翻译质量,最后进行点评和总结,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布置下一课内容。
本课堂模式可以推广到各种类型的会议口译活动中:如领导会谈会晤、学术研讨、项目推介和论证、成立国际组织、商贸谈判、大型会展和庆典等活动。课堂教学的几个关键环节都是按照实战要求设定的。(1)课前准备。提前一周布置会议主题,让学生自行分配角色,准备会谈(演讲、报告、发言、推介)内容。提前布置主题符合实际举办会议(会晤)时译员事先知晓会议主题的事实,学生准备发言也使他们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主题的知识和词汇,类似于实际翻译的准备工作。(2)随机组合。在模拟课堂上,由学生扮演不同身份的参会者进行发言,由教师随机为发言者指定译员为其翻译。发言者和译员的随机组合模拟了实际开会时发言人临时调整讲话、即兴发挥等常见场景;角色分配使得每个人都有机会以主持人、领导、组织者、专家、贵宾等身份参会,这就为他们尝试各种风格的发言和翻译提供了机会。(3)讨论评点。教师密切关注课堂训练过程中的每个细节,在每两位学生发言/翻译之后引导全体学生讨论。此时的讨论,特别是中俄师生一起参与的讨论针对性极强,既能及时解决很多翻译问题,又能扩展每位学生的思路,效果极佳。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应该主导讨论的方向和用时多少,并在讨论后及时进行评点和总结。(4)专家评点。模拟会议可以根据实际条件不定期邀请资深专家和有经验的译员参与教学,由这些专家对学生的翻译质量、心理状况、疑难处理等情况进行评点,也可请专家现场示范。(5)实战演练。在开设模拟课堂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条件带领学生参与一些真正的大型国际会议翻译活动,让学生观摩真实的会议翻译过程,也可以创造条件让个别优秀的学生进行适当的实战演练。(6)课程考核。“模拟会议翻译”课程结束后,要举办一次比较正式的模拟国际会议,由学生现场翻译,采取评委打分的形式进行考核。
经过六年的探索和实践,模拟课堂教学模式在翻译人才培养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1)学生在接受了模拟课堂训练后,自信心大大提高;(2)一部分学生在模拟课堂之后,承接了部分重要外事活动的同传工作;(3)黄长梅、刘丹慧两位学生的同传质量得到我国前驻俄罗斯大使李凤林、商务参赞孙敏教授的赞许。赵鹏翔学生的翻译得到教育部国际合作司于继海副司长的好评;(4)黑龙江大学“模拟会议”翻译课受到俄罗斯学生的欢迎,还吸引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理工大学等外校中俄学生的参与。
三、“模拟课堂”的发展前景
篇4
关键词:翻译硕士;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建议
引言
随着经济、市场、贸易全球化以及我国奉行的“走出去”政策,语言无疑不成为了传播信息的主要媒介之一。受全球化的影响,各国有必要通过翻译介绍本国特色来引进国外投资,同时也通过翻译来了解国外市场动态,从而初步实现“走出去”政策,达到国与国之间的双赢。直至近年来专业型翻译人才的培养才开始在各大高校建立起来。然而很多高校尽管开设了此课,但大多还停留在表面介绍阶段。以下通过对国内高校(以湖南为例)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与英国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现状对比,来解决这一问题并提出建议。
一、湖南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与英国各大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之间的差异
笔者在2011年4月-2011年6月期间分别在不同时间段对长沙理工大学、湘潭大学、湖南师范大学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课程进行了相应的调研。进行走访,发现以上三所学校均有开设计算机辅助翻译这门课程,且大体都采用相似的教学方式。
与国内对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认识不足相比,国外高校翻译人才的培养则更加注重计算机在翻译中的应用。就拿英国而言,利兹大学、斯旺西大学、伦敦帝国学院和诺丁汉大学等大学都开设了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与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比,国外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呈现以下特征:
第一,开设的课时多,而且还有相应的辅助选修课程开设。如:利兹大学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在课程设置上,硕士生第一年必修课中,“计算机辅助翻译”跨两学期,共45学分;选修课中的翻译技术课程有“机器翻译原理与应用”(15学分),“译者的技术交流:软件文档”(15学分)和“面向译者的语料库语言学”(15学分)等。
第二,师资力量雄厚。如:利兹大学的(吴大明);诺丁汉大学的语言中心主任Oranna Speicher教授。他们都是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与研究的专家,然而我国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的任课教师有些根本没有计算机辅助研究的背景。
第三,教授多种常见的翻译软件。如:伦敦帝国学院学生要学会使用SDL Trados、Wordfast和DéjàVu X等3种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而国内的大多院校还主要是针对某一种翻译软件进行介绍,这种单一性会制约翻译人才的实践操作能力,因为不同的翻译公司可能采取不同的翻译软件,因而造成翻译人才无法迅速对接翻译公司。
第四,语料库的建立。不少学校都有自己的专用语料库,如牛津大学的“牛津文本档案库(Oxford Text Archive,OTA)”,兰开斯特大学与利兹大学共建的“兰开斯特-利兹英语树库”,等。而在中国内地大部分地区由于资金问题或者重视程度不高使得语料库的建立始终只是空想。
通过对湖南高校开设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和英国开设的计算机辅助课程相比,我们可以看出来国内虽然在扩大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和教学资源来培养翻译专业硕士(MTI)人才,但是,与计算机辅助翻译成熟的国外课程相比,我国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的时间不是很长,且还处在起步期,所以问题众多。
二、对国内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开设的几点建议
从翻译的历史进程而言,翻译从刚开始的人工翻译到机器翻译再到计算机辅助翻译,由于人工翻译耗时大、任务重、翻译繁琐从而被后来的机器翻译所代替。然而,随着人们大量使用机器翻译,人们发现机器翻译对文本语言的标准化的程度要求更高。某一文本是否可以被计算机正确翻译取决于它是否可以被计算机“理解”,也就是说,原文必须是一种“受控语言(controlled language)”,即文本没有超出计算机的词典库范围的词汇和术语,而且词汇和术语必须和词典库的词汇具有相同的释义。所以掌握计算机辅助翻译应成为翻译专业硕士学生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一门技能。笔者针对文章第二部分所凸显的缺陷,提出如下建议:
(1)高校与企业合作来联合培养翻译人才。
(2)高校应在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上更加注重“走出去”政策。
(3)开设各种与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相关的其他课程。
(4)将翻译运用到各种学科中来。
像伦敦帝国学院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伦敦帝国学院人文系下属的翻译学科组于2001年成立时即率先推出了“运用翻译技术的科学、技术与医学翻译硕士学位”。一来不仅可以解决本专业对人才的需求,二来可以解决在国际交流中难以找到懂本专业的合适的翻译人员而使国际交流难以进行。
三、结论
中国要想在贸易全球化中取得主动权,单单靠扩大专业翻译硕士人才的招生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对翻译人才培养的教育问题应该注重反思。尽管在各大高校开设具有前瞻性的计算机辅助翻译课程,但是往往由于资金不足、教育重视程度不够等原因,使得培养出来的翻译人才从根本上而言不具备社会适应性。总之,尽管计算机辅助翻译在翻译专业硕士(MTI)教学中目前仍问题重重,但其前景不可估量。(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何安平.语料库语言学与英语教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4.
[2]杨蓓.国内翻译市场发展情况剖析[J].科技资讯(学术论坛),2010(9).
[3]袁亦宁.国外计算机翻译的发展和近况[J].上海科技翻译,2002(2).
[4]仲伟合.翻译硕士专业学位(MTI)及其对中国外语教学的挑战[J].2007(4).
篇5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摘要: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常出现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误译,究其因,大多为学生努力不够、教师培养不足、社会环境不佳。鉴于此,为培养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教师应打牢实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关键词:误译;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教学
中图分类号:GG64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4107(2015)09-0031-02
收稿日期:2015-01-23
作者简介:关秀娟(1975—),女,辽宁沈阳人,黑龙江大学应用外语学院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翻译学、外语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俄汉)全译语境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研究”(11YJC740029);黑龙江省教育厅规划课题“服务于翻译教学的误译研究”(GBC1213061);黑龙江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外语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三位一体’培养模式研究”(JGXM_YJS_2014026);黑龙江大学青年基金项目“多模态理论的符号学阐释”
(20140031)
“经贸翻译”是本科俄语翻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其宗旨是培养学生熟练运用翻译方法、经贸知识完成经贸翻译活动,使其胜任未来的经贸翻译工作。学生在翻译练习和翻译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误译现象,有必要进行分类,探究其中的原因,以便有针对性地改善教学策略,完善俄语翻译人才培养体系。本文误译指,“人或机器在将甲语转化为乙语的过程中偏离、遗漏或歪曲甲语文化信息,导致译语与原语信息量不等,译语受众无法获得与原语受众极似的交际效果的活动。”[1]
一、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类型
学生在经贸翻译练习中暴露了各种误译,但大体可归为语言基础类、翻译方法类、综合知识类等三大类,三类就错误的程度而言,可分别对应不对、不当、不准。
(一)语言基础类误译
语言基础类误译是因双语语言基础欠缺而造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低级误译,主要体现在语法、语义、语用三个方面。三方面的误译均可出现在理解和表达阶段,体现于原语和译语两个角度。语法性误译最为常见。俄译汉时,原文语法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却出现了语法错误,更有甚者,原文语法理解已经出现错误,汉语表达时意思必然歪曲。汉译俄对于中国学生来说难于俄译汉。此时,原文语法理解虽不成问题,但译文表达时语法错误较多,大多影响意思的传达。语义性误译略少。俄译汉时,原文语义理解正确,但汉语表达时选错了个别词、短语或小句,影响了原文语义的传达,或者原文语义理解失误,汉语表达意思偏差较大。汉译俄时,原文语义理解尚可,但译文表达时词、短语或小句所传达的意思与原文差距较大。语用性误译偏少。偏少是相对前两者而言,因为经贸翻译的对象大多为合同、说明书、信函等具有一定规范的文本,这些文本的翻译一般停留在语义对等层面,只有少量广告、商标词、经贸会谈等领域的文本体现一定的创造性,翻译时一般会追求语用对等。学生往往拘泥于语法和语义意义层面的转换,对语用意义的传达不够灵活,俄译汉、汉译俄均可见。
(二)翻译方法类误译
翻译方法类误译是因翻译方法不当而产生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中级误译,主要体现在全译、变译策略和方法使用不当。如上文所述,经贸翻译涉及领域广泛,不同领域的文本应采用不同的翻译策略和方法,如经贸合同属法律文书,语言严谨、精确,需采用全译策略,将原文逐字逐句译出,而翻译转换过程中为解决原文与译文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矛盾需运用其中的对译、增译、减译、转译、换译、分译、合译等方法。学生往往对原文过分依赖,不能灵活运用各种方法促进译文的顺利表达。再如,基于几十份材料翻译出一份市场开发调查报告,变译策略是最好的选择,运用其中的摘译法选择关键信息翻译,省时省力且效果良好。学生大多没有变译概念,也不敢尝试,一是认为没有完成翻译任务,二是不能选对核心信息。
(三)综合知识类误译
综合知识类误译是因综合知识不足而形成的误译,属双语转换过程中的高级误译,主要体现在专业术语、专业知识、社会经验三方面。经贸翻译,不同于通常所做的日常生活、语言文学类翻译,是经贸领域的专业翻译活动,涉及大量的专业术语,且译者应有良好的经贸专业知识基础和丰富的社会经验。学生往往把一个专业术语译成普通词汇,从而影响了整句、甚至整篇的理解和表达。经贸领域中的某些文本,无论是原语还是译语,都具有自身特有的模式和规范,翻译时应遵照译语规范进行转换。学生在双语转换时往往忽视甚至漠视不同语言文本间的差异,从而使译文显得不地道。社会经验是译者重要的财富,缺乏社会经验,文本中大量的百科知识难于理解,译文自然显得生涩难懂。学生这方面有很大欠缺,平时不注意积累,翻译时又懒于查找资料,错误便不可避免。
二、俄语翻译专业误译问题溯因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所体现的种种误译,大多应归因于自身基本功不牢,而教师不够完善的培养方式和不理想的社会环境也是重要原因。
(一)学生努力不够
首先,学生没有良好的基本功。俄语是一门较难的语言,俄语专业学习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然而,学生用功不够,语言基础不牢,低级错误常见,某些句段翻译得支离破碎。其次,学生对课程不够重视。学生认为“经贸翻译”不是专业基础课,未来也未必搞经贸翻译工作,所以不肯付出大量时间钻研,不肯努力追求更好的译文。再次,学生分不清翻译教学、教学翻译。学生仍然以为,经贸类文本的翻译如同专业基础课上的翻译练习,目的是提高译的能力,只是换成经贸类文本而已。其实,“经贸翻译”课是专门培养学生经贸翻译技能和翻译理念的翻译课,而非学生理解的作为提高语言能力的教学手段。
(二)教师培养不足
首先,翻译基础打造不足。教师之间没有形成良好的对接,“基础翻译”阶段没有为学生打造优良的翻译基本功,学生对一些基本翻译理念和翻译策略概念模糊,没有内化在心。其次,翻译方法引导不足。学生大多凭自身经验翻译,不大讲究运用翻译方法,即便使用了某种方法,也不自知。教师没有及时地将这种自发的行为引入自觉的状态,使其升华为自身经验的总结。再次,实践练习提供不足。教师提供的翻译练习多数为教材上的资料,鲜活性较差,语境性不强,学生不能体会到实际工作的快乐与责任。少量的社会实践不能满足学生培养的需要。
(三)社会环境不佳
首先,合适的经贸翻译类教材少。经贸翻译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材,全面的教学资料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然而,“教材建设刚刚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出版量少,存在教材编写理念陈旧、商务语料不足、理论支撑不够、理论与实务结合不紧等诸多问题。”[2]这样的条件下教师缺少材料,学生没有抓手,翻译磨炼不勤。其次,经贸翻译实践机会少。东北地区与俄罗斯接壤,俄语使用环境相对较好,但社会上能够给学生提供经贸翻译实践的机会还是太少,偶有公司招聘此类实习生,也是杯水车薪,学生很难作为一个真正的工作人员在鲜活语境中进行翻译实践。
三、教学启示
俄语翻译专业学生的误译现象提示教学工作者调整思维,找准切入点,改变工作方法,全力培养学生的翻译能力,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渠道。
(一)打牢双语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听、说、读、写、译是外语专业学生的五项基本功,是外语专项能力培养的基础,翻译能力的培养也基于此。从低年级开始,特别是零起点的学生,打牢外语语言基础,从语法、语义、语用不同层面强化学生的语言能力。听力、口语、语法、阅读、写作、翻译等不同课型都要围绕提高翻译能力开展。同时,兼顾本族语语言能力的提升,这也是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一项重要任务,因为误译现象多次表明,本族语的低水平影响了翻译效果。语言学习过程中时刻提醒学生关注俄汉语在语法、语义、语用方面的异同,双语对比是翻译的基础。
(二)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师生充分互动,让学生成为课上、课下的主人,可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进入良好的翻译学习状态。翻译材料的选择可由学生参与,轮流坐庄,庄家先试译后与教师商定选题,全班译后进行课堂讨论,再由庄家就选题、译法、译悟作总结报告,与全班分享。模拟翻译情景也是良好的教学方法,师生扮演不同的角色,各自完成自己的翻译发起人、翻译管理、翻译实践等工作。翻译工作坊是国内外比较流行的翻译教学模式,“该模式能训练自主选材、共同提高、体悟过程、自我总结等方面的能力,学生因此而增强翻译意识,提高翻译技能。”[3]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多组同时进行,通过彼此竞争提高学生的主动性。
(三)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为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增加实习机会,可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校企合作有利于整合校企优势资源,有效衔接学校培养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缝隙。”[4]学校与翻译公司、涉外企事业单位建立长期合作,不同学习阶段的学生轮流到适合的岗位参观、实习,使学生真正体会翻译工作的全过程,并安排校外导师进行指导,或聘请一线翻译工作者开设实用性课程,让学生全方位积累经验,以免日后发生不必要的误译。特别鼓励学生参与机助人译的翻译团队进行实习,体会最现代的翻译模式,为未来的工作做最充分的准备。同时,建议学生自己寻找、发现实习机会,特别是在网络发达的今天,在不耽误学业的前提下,可以网上求职,网上兼职翻译,参与网络群组讨论。
综上,俄语翻译专业学生学习中暴露出的语法、语义、语用等语言基础类误译,全译、变译等翻译方法类误译,经贸术语、经贸知识、社会经验等综合知识类误译,误译原因除学生自身努力不够外,教师培养方法不当、社会为俄语学生提供的环境不理想也是重要因素。因此,在中俄关系良好,急需应用性复合型俄语翻译人才的大背景下,教师应努力做到:打牢双语语言基础,加强学生翻译能力培养;搭建师生互动平台,提高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建立校企合作机制,推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
参考文献:
[1]顾俊玲.释“误译”[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2]关秀娟.商务俄语翻译教材建设现状、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1,(6).
篇6
[关键词]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 专业八级翻译测试 反拨作用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2)03-0049-02
引言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有着重要的影响,二者相互作用,不容分割,它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评估手段。因而国内外语言研究者及其爱好者在研究语言测试时青睐于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的作用,即语言测试的反拨效应(backwash or washback)。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英语在国内的影响力也日益重要,各高校对英语专业也随之加大投入力度。英语专业八级考试是目前检测英语专业学生水平的重要手段之一,是一种标准参照性考试。翻译作为“听、说、读、写、译”五项基本技能之一,在英语水平测试以及学生就业方面都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顺应这一潮流,英语专业八级测试将翻译纳入测试范围之一,因而大学英语教学中对学生翻译能力更为重视。本文着重研究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从而探讨了该项测试对英语翻译教学的影响,也即反拨效应。
一、独立本科院校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反拨作用――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的影响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有着很大的反拨作用,即对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产生很大影响。其影响主要体现在对教师所设定的教学目标和动机,学生学习目标和动机,从而影响教学关系中师生选择的教学材料。因而本文主要从这三个方面阐述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产生的反拨效应,既有正面影响,也包括负面作用。
(一)教师教学目标以及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英语专业八级测试需要,教师的教学模式侧重于翻译真题的特点,进行针对性训练。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也得以体现,即促使教师有目的地进行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同时检测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不断提高和改进,这是反拨效应产生的正面影响。然而,其负面影响我们也不容忽视。教师目标严重受限于考试大纲,即提高考生专业八级通过率,而忽略了提升学生的真正翻译能力。从而使学生在职业选择中受到很大限制,不能满足公司翻译要求的翻译水平。长期以来教师对如何实施教学缺乏科学的研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加之对学习者、传授者(教师或学校)、社会需求三者之间关系处理不当,翻译教学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只是侧重于提升八级考试通过率,而忽视了学生的真正能力。教师大多采用以讲授为主的授课模式,重语言知识传授、轻翻译技能培养,其教学步骤大致如下:
1.教授翻译理论与技能知识;
2.课堂上选取一些所谓的经典句子让学生翻译;
3.针对专业八级考试翻译评分特点揣测翻译;
4.教师讲述真题,逐字逐句进行分析;
5.提供“正确”译文;
6.选取与试题类似的材料进行大量的模拟训练。
这种教学模式深受教学目标即提高专业八级通过率的影响,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大大限制了教学内容和形式。同时教师在教学中起主体作用,忽视了与学生的互动交流,重在根据大纲要求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因而致使学生基本能满足考试最基本的要求,但是却无法胜任翻译工作。另一方面,从学校大环境而言,独立学院作为一种新生的办学模式,很多方面是仿照公办大学的模式进行教学,不可避免地出现一些弊端,比如完全的应试教育,忽视平时对学生活学活用能力的提高与培养;课程教育缺乏新意与及时性;考试结构单一,与社会现实结合度不够等等。这些都是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应该考虑进行调整的。
(二)学生学习目标以及存在的问题
翻译部分作为英语专业八级测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利于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目标,即通过英语专业八级考试真题,并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而其负面影响是限制了学生翻译学习的真正目的,严重局限其视野以及真正操作能力。学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通过考试”而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只是被动接受,驾驭语言能力不足,在平时训练中也只是注重相关翻译材料,这样就使翻译能力的真正提高大打折扣。在教学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获得的是零碎、片面的知识,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动机难以得到有效激发,造成知识的消化不良,因而学生对翻译“没有感觉”,也就难以提高实际翻译能力。而且独立学院的学生自身的一种不自信对平时的学习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进而影响到考试的效果。
二、利用翻译测试的有益反拨作用指导教学
Hughes提出:“考试对教学产生的反拨效应是有两方面的,积极的促进作用和消极的反拨作用。”测试的结果从有益的方面来讲有利于教师对自己教学效果的评价,使学生能够比较认识到他们的语言所达到的程度。另外还指出:“测试应该支持有益的教学,纠正不利的教学。”将教学分为听、说、读、写、译,分步提高学生的翻译水平是我国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做的。本科英语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对教师来说主要是给教师及时了解信息、教学目标方面和方法的调整等。有助于翻译课堂教学的改革是翻译测试主要的反拨作用。有助于反映学生在翻译考试中的表现,促进并推动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找出与自己既定目标之间存在哪些差距,而且还有助于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势与不足。
作为出翻译题的教师,要知道为了测试学生的哪种语言能力应该出怎样的翻译题型,而不是在不了解自己翻译目的的基础上随便设计一些题目,就让学生去翻译。在出翻译题时考虑到了学生已经具有的文化语境则有助于提高翻译测试的效度。整篇的短文,意思比较完整独立的段落有助于测试学生的翻译能力,有助于翻译测试的效度。由著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实际相关的应用文等共同构成的翻译材料是比较好的。社会实际和考生背景等在翻译测试中是教师在出翻译题时应该考虑的因素。然后要经常地评估并分析所出的翻译测试题。要使翻译教学的反拨作用长期有效,那么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做到利用翻译测试所得出的结果,能够做出一些有价值的评估和分析。
教师在设置翻译测试题型时应考虑到测试的信度和效度要高。翻译题型的多样化是教师必须要考虑到的,根据测试要达到的目的和学生层次的不同要有重点地出题,还要做到对于不同的题型来说,应有其各自不同的要点、目标、参加考试的学生的层次,为了使测试的效果更合理、更有效,教师应设置适合不同学生的题型,其中的根据就是学生的具体情况。而非常有助于提高翻译测试的信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在出翻译试题时试卷中要有多种题型。不要像传统的翻译测试在题型设计流于单一,多为句子和段落翻译,最新翻译测试的特点就是针对性和目的性要强,对象要明确。最后所出的试题要有一定的语境,这样才能达到对学生实际运用语言能力的检测。注意测试被测试者的真实语言运用能力。所以教学机构检查学生的翻译策略能力在语境中展开是很必要的。
三、结语
英语专业八级翻译测试的反拨效应对教学产生正面的影响,如检验教学成果,促进教学方法的改进,使教学双方在教与学中有一定目的性,等等;也包括负面的影响:局限了教师的教学模式和方法,限制学生的视野,从而影响翻译能力的提高。通过英语专业八级的反拨效应产生正负两方面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中吸取经验教训,减少负面反拨作用的影响,创造良好的积极的教与学的氛围,培养学生的综合翻译素质,从而满足社会需要。
【参考文献】
[1]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2]Alderson,C.&D.Wall.Does wash back exist?[J].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2):213,120-121.
[3]Prodromou,L..The wash back effect:From testing to teaching[J].ELT,1995,49(1).
[4]Madaus,G.F..The influence of testing on the curriculum.In Tanner,L.N.(Ed.).Critical Issues in Curriculum:Eighty-seventh yearbook of the 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study of education[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98:83-121.
[5]张艳莉.英语专业八级翻译[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
[6]穆雷.中国翻译教学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7]韩宝成.语言测试的新发展:基于任务的语言测试[J].外语教师与研究,2003(05):352-358.
篇7
【关键词】应用型 翻译能力 培养
【课题项目】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立项课题《应用型英语专业本科生翻译能力培养研究》(项目批准号GH1347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7-0010-01
一、引言
随着当今世界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频繁,因此翻译作为一种专业技能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几乎所有高校的英语专业都开设与翻译相关的基础课和方向课。国家教育部颁发的《英语专业课程描述》也对翻译课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穆雷教授在《翻译教学发生的途径》中指出:翻译教学本应“以培养职业翻译能力为目标,通过各种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从业技巧”。应用型英语专业的培养目标要突出应用性和实用性,既要扎实语言基本功,又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的现状
目前,应用型本科英语专业教学存在一定的薄弱环节,其中比较突出的是:学生语言的基本功不够扎实、受母语影响严重和工具书使用不恰当。
2.1语言基本功不扎实
大部分学生的词汇和语法基础薄弱,无法理解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多义词和特殊句式。同时,学生对翻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不好,缺乏翻译训练。还有一些学生,必要的英汉文化常识贫乏,对英汉语言的差异与关联不够了解,这样就会使他们在翻译练习中双语转换能力较差,从他们的作业和试卷当中可以看到很多错误。
2.2受汉语的影响严重
英语作为第二语言,难免会受到母语的影响。汉英两种语言受中西方各自文化的影响是有一定的差别的,许多学生不能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这些差别,经常用汉语的表达方式来翻译,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地道的中式英语,翻译的东西也不符合标准。学生的母语干扰了英语的能力,翻译能力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2.3工具书使用不当
随着现代高科技的发展,不同形式的电子词典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利用,例如快译通、电脑桌面词典、手机词典等。许多大学生也因此变得懒惰,当遇到生词时过分依赖于电子词典。电子词典和纸质工具书相比确实方便、快捷,但有些电子词典的释义过于简单,而许多学生在翻译时直接照搬,缺少通过网络及百科全书去查证的过程。
三、翻译能力的培养在英语专业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学生翻译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其阅读能力的增强,在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比较难懂的句子,而将两种语言进行准确的翻译转换势必有助于理解。同时,具备良好的翻译能力也有利于写作水平的提高。在翻译训练中,可以潜移默化的提高写作能力,树立自己英语学习的信心,英语的学习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学习的兴趣也因此变得更加浓厚。并且,翻译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学生英语综合运用能力也是密不可分的。学生通过有关翻译的理论学习和翻译技巧的掌握,可以提高翻译的水平,因此增强了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学生也可以利用英语这种语言工具通过网络等各种方式来了解世界。
四、翻译能力培养的策略
基于对以上应用型英语专业学生翻译能力培养问题和重要性的分析,本文从以下五个方面对英语教师给出翻译教学的建议,以提高翻译教学水平。
4.1夯实语言基础
英汉翻译是两种语言的相互转换,学生首先要对原文的意思深刻理解,然后是要用译文准确地表达原文的意思,解决了这两个根本问题才能顺利实现翻译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敦促学生必须很好的掌握两种语言,夯实基础,培养学生较强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4.2传授翻译理论和技巧
翻译是一项细致而富有技巧的工作。前人在自己的翻译学习和工作中总结了大量适用的理论和经验,这为我们的翻译学习积累了宝贵的财富。所以,在翻译课堂上,教师要传授给学生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翻译技巧,学生理解相关的理论并将翻译技巧充分的运用到翻译实践中一定会提高翻译水平和效率。
4.3选择合适的翻译材料
随着翻译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巨大变化,翻译的题材也在日益更新。广告、旅游、经贸、新闻、科技等题材的翻译比重逐渐超过了文学、宗教等题材的翻译。应用型英语专业的翻译课程要突出其应用性与实用性。所以,在选择翻译材料的时候要跟进当前的翻译需求与市场走势,这样学生在毕业时才能用得上所学的知识,做到真正的学以致用,以尽快适应社会实际工作的需要。
4.4积累丰富的文化知识
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固然决定着翻译水平的高低,但广博的知识储备同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翻译材料的内容涉及到生活的各个方面,天文、地理、科技、影视等无所不包,非常宽泛。所以,学生要通过博览群书、上网等多种方式大量阅读,汲取各方面的文化知识,来增加自己的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这样才能精准的处理翻译材料。
4.5运用恰当的翻译课程教学方法
应用型本科翻译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不断的翻译学习与实践,锻炼并形成翻译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翻译教学中要关注社会的发展趋势,将翻译教学与翻译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翻译专业知识,如翻译基本原则、方法和技巧等应以教师讲授为主。而翻译实践部分,可以安排学生和老师一起讨论完成,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总结经验和发现方法,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语言转换能力等。教师还要合理利用多媒体辅助翻译教学的模式,在课下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适当的练习,循序渐进的提高翻译能力。
五、结语
翻译能力是综合运用语言的重要技能之一。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要不断更新翻译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夯实语言基础知识和技能,并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不断进行实践并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并通过各种渠道来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为今后的翻译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这样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需要。
参考文献:
[1]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翻译理论与务实丛书)[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2]孔令翠.谈翻译教学中几个关系的处理[J].教育与职业,2005(32).
篇8
关键词: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23-0068-02
应用翻译不同于表达美学意义和传达情感的文学翻译,其所翻译文本包括科技文章、法律文书、政府文件、商务信函、技术文书、产品说明书等各类文本。所谓应用型翻译人才,是指具备将翻译技能与英语知识应用于翻译实践,并从事各个行业实用翻译实践的专门人才。目前,我国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工作存在的诸多问题以及教学成功经验的不足造成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供需不平衡现象日渐凸显。因此,改革优化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更快更好地培养更多符合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应用型翻译人才,成为我国各教学相关部门需要认真思索与解决的重要课题。
据统计,目前我国国内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仍有较大需求。全国约有职业翻译 4万―5 万人,翻译从业人员大约有 50 万人,正式注册的翻译公司约有 4 000 余家,但是,能够完全胜任翻译工作的合格人才仅占市场需求量的百分之十[1]。不仅数量上并且在人才培养的质量上也存在严重的供需不平衡。毕业生实际的应用翻译能力与市场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2],传统的翻译教学重视文学文本翻译的译本译法与技巧的对比,而忽视了应用翻译技巧的训练[3]。本文尝试从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实习实践教学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各方面探讨应用型专业翻译人才的培养。
一、明确培养目标、优化课程内容
首先,明确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前提,更关系到该专业的生存和发展。根据市场对应用型翻译人才的主要需求,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结合院校的专业和办学特色,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为导向,将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基础理论扎实、翻译实践能力优秀、不仅可从事翻译工作还可以胜任自身业务工作的本科应用型翻译人才,满足各类企业以及重大涉外活动的口笔译人才需求。
翻译水平的高低体现的是译者各个方面的语言综合能力的水平,包括其词汇量、语言与语法知识、篇章理解能力、汉英语的口语与书面语表达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等等。任何汉英语语言能力与素养的欠缺都会制约翻译技能水平与实际操作。因此,应用型翻译专业课程体系应首先注重加强英语基础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效率与水平。其次,适当删减文学语篇翻译课程内容所占的比重,增加政治、经济、科技与文化各领域不同类型应用文体翻译的比重,使学生掌握相应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在未来翻译工作实践中有的放矢、得心应手。
二、改革传统教学方法、加强实习基地建设
在应用型翻译专业课程的教学中,教师还应增加翻译实践能力培养教学的比重,以真正提高学生的翻译实践能力为教学指导思想,不断增强学生翻译自主学习和创新意识。积极建设模拟商务谈判和各种外事会议的翻译工作室,通过使学生进入译者角色来增强他们的翻译实践积极性。翻译项目式教学、以任务为驱动的翻译教学、翻译工作坊等教学模式能够合理地将翻译技能训练与翻译理论知识的学习有机结合。要不断尝试如有声思维法等新的翻译教学方法改变传统费时低效的教学模式;可借助网络教学资源和网络辅助教学手段使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更多、更新和更实用的翻译实践语料及应用文体翻译技能与技巧。
翻译本身是一项要求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作,学校通过寻找与公司或社会企事业单位的合作,提供给学生实习及应用翻译实践的机会,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产学研合作将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另一方面,通过校企双方订单式人才培养或开展师资、项目合作等方式,可实现开放式实践型、复合型、应用型的翻译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教学资源的配置,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并改善以往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的状况。
三、加强翻译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从未从事或接触过真正翻译活动的教师在教学中按照教材内容进行知识填充,所教授的学生是难以适应翻译实际工作的。因此,高校应多渠道补充师资力量。首先,大力开展应用型翻译专业人才培养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双师型教师是指既掌握翻译理论知识又具备翻译工作的实践经验,能帮助学生完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提供学生更多专业和职业指导的教师。学校对于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应有具体的培养规划。一方面,可将在校教师送到企业参加进修学习,丰富知识与实践经验;而另一方面,可邀请相关行业的专家来校进行专业知识讲座等的教师培训,或者聘请校外实践经验丰富的从业者担任兼职教师进行授课以及实践教学的指导。其次,通过采取校内不同专业联合、校校专业教师联合以及校外合作方式引进外聘教师,弥补本校本专业翻译师资力量薄弱、教师缺乏专业翻译经验的问题。可聘任本校其他院系有翻译经验的专业课教师授课,或跨校聘请优秀有经验的翻译或专业课教师授课,或聘用社会各界翻译专家和学者、翻译企业的翻译人员为客座教师,通过鲜活的翻译案例提升学生的翻译认知和感知,使学生接受更专业的行业训练。
参考文献:
[1] 黄映秋.地方性本科院校应用型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广西财经学院为例[J].高教论坛,2010,(6): 78-91.
篇9
摘要: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包含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和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几对矛盾,运用辩证法原理辨析相关性,把握规律性,用以指导翻译教学,从而全面、灵活、辩证地思考翻译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避免翻译教学中的盲目性、片面性,克服思路窄、教得死的毛病,以取得良好的教学实效。
关键词: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关系;基本原则
中D分类号: H059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6720539(2017)02010805
一、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法纵观
英语专业翻译教学给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是因为它是语言教学,师者必须具备较高的包括本族语在内的双语能力;二是因为翻译本身同其他学科一样是一门精密的科学。“教授翻译的老师,自身起码也应该是一位译者,而译者也应该是‘有实无名’的作家兼学者,若以战争为喻,则翻译教师不但是军事学家,最好还是名将”[1]196。我国的翻译教学到目前为止虽然没有一部系统的、全面的教科书,但专业教师和学者对于翻译教学的研究已卓见成效,不仅研究出了好的教学法,而且在这些非常实用的方法指导下,自编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教学内容。翻译教学法已从过去单一的语法翻译教学法向多层面、多角度教学法发展。有些学者借鉴西方教学法、教学理论和翻译理论,对我国翻译教学提出了翻译作坊式教学法、建构主义理论教学法、功能目的论与翻译教学法;有些学者利用网络和计算机技术提出了网络交互式翻译教学法、计算机辅助教学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教学法;还有些学者研究和创新了操作性强的翻译教学法,如语篇翻译教学法、“自主―协作”翻译教学法,等等,无不为我国英语专业翻译教学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在实际教学和教改过程中,如果长期盲从某一种教学方法,会使翻译教学片面、枯燥,失去趣味性、系统性和科学性。基于他人的研究,笔者认为可用辩证关系来探讨翻译教学,进而比较以上各家长短,综合创新适合本专业特色的教学法,提炼出相应的教学原则,结合市场和社会的需要在翻译课堂和课外予以实施。
二、英语专业翻译教学中的辩证关系
好的翻译教学法必须有好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必须符合系统科学的教学理论,这就离不开辩证关系的指导。通过英语专业笔译课程的多年教学实践,笔者认为,翻译教学实践过程存在的问题,不但有迹可寻,解决之道亦有章可循,如果能运用辩证关系着重处理好翻译教学中的问题,则尤可得运用之妙。
(一)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
翻译理论来源于翻译实践,又反过来指导翻译实践。翻译理论必须密切联系翻译实践[2]73,指导翻译实践,揭示翻译活动的规律。否则,翻译理论就会失去它的生命力。翻译实践的发展,必然会牵动翻译理论的发展。在中西翻译史上,只要翻译实践出现发展,翻译理论就势必会随之出现发展[3]214。各个时期的翻译实践总是带动了同期翻译理论的发展,因而使翻译实践与翻译理论在互动共进的传统中构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翻译教学既要重视翻译理论,也要重视翻译实践。翻译实践决不是毫无理论指导的盲目行为,非凡的译品来自译者的素养和才智、原则和方法――即翻译理论。翻译实践必须有翻译理论的指导,决不是单凭翻译经验。有的老师在课堂上只讲自己认为“应该怎么翻译”,不讲甚至不希望学生问“为什么只能这样翻译,而不能那样翻译”。这样就造成学生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有的教师面对学生的提问只简单地回答:“这是语感问题,没有多少道理”或“一切凭经验”。这种长期止于感觉和表象的经验只是初级层次的感性认识。语感虽然是可贵的经验,但它只是一种表象,认识不能止于感觉、止于表象,必定要有超越具体经验的理性认识,才能获得理论的正确指导。
(二)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的辩证关系
巴黎大学让・德利尔教授在其专著《翻译研究与翻译》中把翻译划分为实用翻译和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注重作者的主观思想,文学文本所传达的是作者对世界的主观看法和对现实的个体认识,作者总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自己的反应和自己的情绪;而实用翻译注重客观事实,实用文本往往不署名作者,其指称意义多于内涵意义,主要目标是传递信息。
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两者并行不悖,并且相互联系、相互补充。两者的翻译方法和翻译理论原则都有很多相似之处。翻译教学既要把文学翻译内容列入教学大纲,提高学生的美学鉴赏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想象能力等,同时要兼顾实用文本的翻译教学,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认知能力、交际能力、语用能力等。应把两者结合起来,相互比较,相互借鉴,不可使两者孤立。鉴于文学翻译难度大,笔者在教学课时设置时笔墨浓重,并补充实用文本的翻译进行比较教学;同时,对于专业性、实用性较强的实用文本的翻译,因课时有限,除进行基本翻译技能训练之外,更要鼓励学生多选择适应其志趣和能力发展的多样化选修课程,主要涉及新闻媒体、科技资讯、财经商务、法律政务等,以扩大知识面。
(三)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关系
语言是翻译的载体,翻译是语言学习的手段。对于翻译教学而言,两者不可能独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互相贯通的。因此要求既重视语言教学技巧,又重视翻译理论和实践教学。
如何学会应对与翻译相关的问题不完全等同于语言本身的学习,虽然它们经常结合在一起。如修饰性语言、特殊文化术语、宗教文本和其他与功能相关的文本类型的翻译都有很多困难[4]32。为了取得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双成功,教师应该把他们认为最好的语言教学技巧与翻译教学技巧结合起来。在揣摩翻译和语言技巧时,应注重翻译理论的回顾,忽略这一点易致学生思维混乱、缺乏动机、对课程失去兴趣。
要做到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统一,不仅要教学生英语学习技巧、正确的表达方式、翻译理论、翻译技巧等,还要注意不同民族的思维习惯以及文化差异,这有利于翻译教学的成功实施,因为“对于成功的翻译,译者的双文化能力甚至比双语能力更重要,因为只有文化才赋予词语以真正的含义”[5]110-111;[6]75。但单靠教科书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再好的语言教程和翻译教程也难以弥补文化及常识方面的严重不足,而且文化及常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是传授不了的。因此,教师在搞好课堂语言教学和翻译教学的同时,还要注意养成学生课余积累与语言和翻译紧密相关的多民族文化常识的习惯,为翻译课堂教学打基础。笔者在翻译课堂教学时,常会有意识地插入一些因文化冲突而给语言学习或语言翻译带来的尴尬,既为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为强调异域文化习得的重要性。
(四)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
个体思维是集体思维的构成因素,没有个体思维就没有集体思维。在翻译教学过程中,既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个体思维,又要注意引导集体思维的交流与撞击。如果时间充分,最好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不可将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一咕脑儿“打包”给学生或一开始就讨论。知识是需要每个人独立掌握的,掌握科学的思维过程也必须独立进行。这是其他任何人也代替不了的。有了独立性,大脑才能处于积极、主动的活动状态中,才能深入领会知识的真正奥妙。
有效的教育包括鼓励学生通过主动学习法和小组讨论法来习得。教学应该采取阅读、演讲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形式。因此,除学生的个体思维外,还需组织学生合作学习。在翻译过程中,学生们互相交流,通过合作的方式来解决翻译中的实际问题,交换思想和看法。“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之后各有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之后却各有两种思想”。小组讨论法能促进学生在比较和互助中学习,通过翻译实践学习翻译理论,这也符合“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规律。教师在小组翻译活动中起主导作用,既是组织者和监督者,又是向导和顾问,而学生是翻译过程的主体,是当事人、学习者和合作者。
笔者在翻译课堂教学时,总会把教学班级(30人一个班)分成6个翻译兴趣小组,每组5人(最好每组都有男生),学生自由组合。当课堂练习需要以小组讨论形式进行时,先让大家独立思考,独立完成,再按组讨论。课堂上讲解练习时,每组自选一名代表按讨论后所达成的一致结果发言。通过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相结合的统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涨,有了“集体智慧的结晶”之后,课堂抢答声不断,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大增。这种教学法类似于“作坊式”翻译教学法,能大大增加学生的自觉性和自律性,通过提高翻译活动参与者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主动地学习翻译技能,而不是像传统翻译教学法那样用单纯由上而下的方式把翻译知识灌输给学生[7]32。
教师除了组织学生从个人到小组的课堂练习外,还要指导学生课外多参加各种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实务、帮亲戚朋友翻译各种说明书等。这些课外任务由公众和市场对他们做出评价,学生更乐于接受。笔者除教学生做好以上课外活动外,还别开生面地布置了一些课外作业,如要求学生检查校园内所有中英文标识语的翻译得体性、以分组的形式利用寒暑假到大城市宾馆、地铁、公厕以及旅游景区核实中英文的翻译情况等,小组通过BBS或QQ小群把得出的最后讨论稿和他们在现场拍摄的照片做成PPT,再分组上交。收集上来的结果将作为平时成绩的一大参考,到下学期再分析讲解一些有代表性的课外作业。这种课外作业的补充无疑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展了学生的知识面,也使学生增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并锻炼和交流了翻译技巧。
三、翻译教学原则设想
翻译教学课时有限,缺乏科学性、系统性教材,正处在摸索阶段。根据上文所论四个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可以推演出以下四条翻译教学原则,以科学地、合理地实施翻译课堂教学。
(一)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
我国翻译教学和研究发展到现在,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仍然呈现“两张皮”现象,特别是科技文体教材及教学,大都是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的罗列,对于各种特殊句型“不惜笔墨,具体而微,但读后给人的印象却是杂乱、零散、不得要领”[8]52,缺乏翻译理论和翻译原则的宏观指导,不注重对翻译过程的描写,不注重跨学科理论的指导,读者依然不知其所以然,只能看着所提供的译文又是羡慕,又是嗟叹。
再好的翻译教材和教师都难以从微观的角度穷尽翻译实例和翻译技巧问题,却可以尽可能多地从宏观的角度比较成熟地把翻译理论、语言学理论、语用学理论、篇章分析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以及其他边缘学科理论整合到教材中或直接传授给学生(见表1),而这些理论正是我们当今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所缺乏的,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应该与这些跨学科理论相结合,在系统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合理地、科学地把它们应用于翻译教学实践当中去,打破以往仅介绍翻译技巧的教学模式,加强翻译教学的理论基础。笔者在翻译课堂除了介绍一般翻译理论知识和各类跨学科理论以外,国内重点介绍了严复、鲁迅、刘重德、傅雷、钱钟书、林语堂等的翻译思想,国外重点介绍了奈达的形式对等和功能对等理论、纽马克的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理论、韦努蒂的归化和异化策略等。同时,因材施教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该注意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或例示)在整个课堂或教材中所占比重的协调合理(见表1)。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全学期课时总数的比例理论
教学中外著名翻译理论;翻译史;语言学理论;文学理论;文化学理论;文体学理论;教育学理论;心理学理论;美学理论等40%翻译
实践文学文本翻译;实用文本翻译;翻译测试;翻译竞赛;计算机辅助翻译;网络交互式翻译等60%(二)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
翻译实践课堂要做到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不可偏废。彭娜[9]指出,目前翻译教材和翻译课堂译例的选择大多倾向于文学文本题材,学生所学的基本上是文学翻译的基本技巧和评价标准,而当他们走上社会面对纷繁复杂的翻译实践时,他们才发现文学翻译的经验并非对任何文体都具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他往往对实用文体翻译个案束手无策。非文学翻译在翻译技能课中也要占相当大的比重(见表2),原因很简单,包括商贸、医学等应用文体翻译在内的应用翻译“已成为翻译实践的主流”[10]49。因此,我国高校英语专业的翻译教学除了必须继续强调语言基本功训练和翻译技巧的传授以外,还要加强各类实用文体的翻译训练,多开设与实用文体相关的选修课程,加强经贸、法律、新闻、医学、广告等专业知识的培训及其翻译技能培训(见表2),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课程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文学文
本翻译中国古典文学文本翻译;中国现代文学文本翻译;国外现代文学文本翻译等60%实用文
本翻译法律翻译;医学翻译;新闻翻译;旅游翻译;菜单翻译;商务翻译;企业产品翻译;经贸翻译;政论文翻译;广告翻译;涉外合同翻译;外宣翻译等40%(三)语言能力培养与翻译能力培养并重原则
语言水平是翻译的根本,英、汉语言水平是英汉互译所依赖的根本语言能力。要想获得一定程度的翻译能力必须先从语言能力上开始,然后以英汉双语的形式对翻译学习者分别输入广博的知识,这是培养翻译人员要遵循的基本模式。因此,要想获得和提高翻译能力,译者必须从培养双语能力这一翻译的根本做起,同时兼顾,齐头并进。
双语水平是翻译的根本,提高翻译能力首先要加强语言能力。翻译能力是一种建立在语言能力根本之上的结合行业知识发挥出来的语际言语行为,要获得和提高这样的语际转换能力,首先就要具有足够的双语运用水平,然后在翻译工作过程中积累行业和专业知识以及翻译经验,从而逐步完善个人翻译能力的职业化。语言基础训练是翻译训练的第一基本功。没有语言能力作保障,就没有翻译输出的语言质量;没有充分的行业知识与专业术语,则没有专业的准确度和翻译职业水准。因此要搞好翻译教学,除了教好理论和指导实践外,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双语能力,包括英语语言技巧和汉语水平以及不同民族文化习俗知识;同时,要多传授学生翻译技巧,多举实例进行练习、讲评、分析、对比和赏析,以提高学生翻译能力(见表3)。有了这样的充分准备才能使以后的翻译训练进行得更为顺利。
内容讲授内容约占翻译实践课内容的比例语言
技巧词汇;语法;句子;段落;篇章;修辞;语用;语义;现代汉语;文化知识;各行专业知识等50%翻译
技巧重复法;增译法;减译法;词类转译法;词序调整法;分译法;正说反译, 反说正译法;语态变换法;释义加注法;褒贬法;具体抽象法等50%(四)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
翻译课的课时设置偏少,一般为两个学期72个课时,有的高校翻译教学课时甚至设置得更少。要想在这样短暂的时间内既让学生掌握好上文提到的翻译理论、翻译技巧、语言知识等,又做好课堂翻译实践,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因此,教师要注重运用辩证思维方法,在翻译理论的有力支撑下,把翻译教学延伸到课外,精心安排和引导学生参与大量的课外实践活动,包括个人活动和集体活动(见表4),以作为课内知识的补充,消化课内知识。同时要注意活动的趣味性、实效性,做到有的放矢。通过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学生在互动和交往中能动地学习,互动和交往能引发、保持和促进对学科的兴趣[11]189。参与各种活动以后,学生能养成独立学习和思考的习惯,也能借助工具和他人的帮助,相对独立地获得认识,并常常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推断式的思考。其中参与“作坊式”五人组活动,学生会关注他人的想法,通过了解他人的观点修正自己的观点,同时学生之间关系密切,彼此合作,互相帮助。
内容指导内容约占学生总活动的比例个人
活动参加翻译比赛;加入翻译协会;参加翻译资格证书考试;承接翻译业务;帮亲戚朋友翻译相关资料等70%集体
活动“作坊式”五人组活动;班级活动;跨年级活动;自愿者活动;网络讨论活动;实习活动等30%四、结语
翻译教学有章可循。翻译教学存在着辩证关系,即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辩证关系、文学翻译与实用翻译的辩证关系、语言教学与翻译教学的辩证关系以及个体思维与集体思维的辩证关系。专业教师、学者、编者明辨这些辩证关系无疑会给翻译教学带来长足的发展。而基于以上四种辩证关系所确立的翻译教学原则,即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相结合原则、文学文本翻译与实用文本翻译相结合原则、语言能力的培养与翻译能力的培养并重原则以及个人活动与集体活动相结合原则能给一线教师提供很好的宏观指导,把握翻译教学的总体方向,在翻译教学原则的指导下综合、合理运用先进的教学法和教学理论,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交际能力,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从而成为“打开窗户让光线进入房间的人,敲开硬壳让大家吃到杏仁的人,拉开帷幕让大家看到更加神圣的地方的人,揭开井盖让大家取到井水的人”(钦定圣经英译本序言)。
参考文献:
[1]余光中. 余光中谈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2.
[2]刘晓丽,温惠娟. 翻译研究中的辩证思维[J]. 外国语学院学报,2000,(1):71-73.
[3]谭载喜. 翻译学[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4]Peter Newmark,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1.
[5]Eugene A. Nid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1993.
[6]Ma Huijuan, 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003.
[7]Xiao Hong. Translation Workshop: An Effective Approach in Translation Teaching, Teaching English in China [ J ]. 2005,(3):31-36.
[8]刘季春. 加强中译外教材的研究[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2-55.
[9]彭娜.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下的大学英语翻译教学改革[C]//戴炜栋.外语教学法的机遇与挑战――第二届中国外语教学法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海:上海外语教学出版社,2007.
[10]n子满. 应用翻译研究[J]. 中国科技翻译,2005,(4):48-51.
[11]钟启泉. 教学论基础[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2期彭爱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辩证思考
篇10
关键词: 非英语专业 翻译能力 培养策略
语言本身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信息的输入和输出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在英语的五种技能——听、说、读、写、译当中,如果把听和读看成是语言的输入,说和写是语言的输出,那么翻译就是集语言的“输入”与“输出”于一体的一种双向活动。翻译是语言综合技能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的综合应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译。语言综合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积累,听、说、读、写、译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听和读是获取知识的途径,是语言习得的主要源泉,说和写是语言输出和语言交际的主要手段,翻译是语言交际中两种语言转换的桥梁。“译”可被理解为“听说读写译”的中心环节,它是信息收集、加工、转化、输出,最终形成概念和认识的枢纽,是外语学习者语言和知识各方面能力的综合体现。翻译的过程就是两种语言的转化过程,这一环节可以通过输出加强和巩固已习得的语言知识,同时可以刺激和引导更多的语言输入,提高学习和输入的主动性。由此可见,语言学习者的翻译能力在语言学习过程中非常重要,不可忽视。
随着中国在经济、文化、科技等领域同国外交往的增多,英语的实用性和交际能力要求在我国日益突出,社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专业的翻译人才有限,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求。大学英语缺乏对公外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因此,将翻译教学贯穿到大学英语中,培养公外学生的翻译能力成为解决我国翻译人才匮乏的一个有力渠道。
2005年2月,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对大学英语四级的考试内容和形式做出了重大改革,翻译题型的改革很大,其命题形式变革的目的是测试考生对常用句子、短语或习惯用语的汉译英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实际运用英语语言的能力。自2013年12月的考试起,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委员会将对四、六级考试的试卷结构和测试题型进行再一次的改革和局部调整。调整后,翻译题由单句翻译变成与考研题相同的整段翻译,原单句汉译英调整为段落汉译英,翻译部分的分值提升15分。翻译难度有所提升,翻译内容涉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等。四级长度为140~160个汉字;六级长度为180~200个汉字。这一改革为大学英语翻译教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促进了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培养。
二、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的现状
我长期致力于大学英语教学的第一线,对目前我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深刻的了解。大多数学生的听和读的能力相比较说、写、译的能力要强一些,换句话说,学生的语言输入能力强于输出能力。在学完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之后,我对期中考试中学生汉译英部分的得分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学生翻译题部分平均分只有6.126分,及格率仅有17.2%,是所有题型中得分最低的一项,远远不能达到新大纲所提出的对学生翻译能力的要求。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现状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点原因。
第一,英语教育政策的导向影响。自2005年2月四六级改革以来,四六级考试中虽然加强了翻译能力的考核,但是翻译部分只占整个试卷比重的百分之五,比例非常小。在这种政策的导向下,很多英语教师忽略“翻译”的教学,把主要精力放在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很多年轻教师更是着重构建全英文的交际教学环境,抛弃传统的语法翻译教学。这种教学环境直接导致了非英语大学生翻译能力普遍较低的严重后果。第二,学生翻译技巧的普遍缺乏和翻译练习的不足。在目前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很多教师并不重视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很少讲授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策略,也很少布置翻译的相关练习作业。翻译理论的讲述和翻译策略的掌握对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反复的翻译练习能够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能力。第三,西方文化知识贫乏。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它不仅是中西方两种语言和文化的相互交换,更是两种思维的相互碰撞和交流。语言翻译的根本任务就是传播和交流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将大量的心思用在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上,虽然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大大提高,但是学生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明显不足,这直接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影响了学生的翻译水平。
三、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
2013年12月的新四级考试增加了翻译题型的比重,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越来越受到社会和教育界的重视,必将受到高等院校的重视,教师有责任在大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如何培养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翻译能力呢?
(一)从翻译的基本理论和策略抓起,循序渐进。
很多非英语专业的学生掌握的词汇量并不少于英语专业的学生,可是仍然对翻译无从下手,其主要原因是不了解中英两种语言结构的差异,缺乏基本的翻译技巧,因此大学英语教师有必要在课堂上传授翻译方法和技巧。 一方面,教师可以在课本文章的学习中,精心挑选一些疑难冗长、结构复杂的句子,适当有效地传授一些基本翻译理论和技巧。另一方面,教师可以安排时间集中进行翻译理论的专块讲解和练习,系统地讲授翻译理论知识,如:省略、增添、重复、选择词义、引申词义、词性转译、颠倒、句型的变换、肯定与否定、分与合,还有正反译法、分译法、增词法、各种从句的移植与替换、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等。向学生讲解技巧并训练,可以使学生对翻译形成初步的认识,打下翻译的基础,也可以提高学生对翻译的兴趣,增强自信心。由于课堂的时间有限,教师可以推荐课外书目,同时也需要学生配合完成翻译的课外练习,要求学生多利用课外时间进行有效的翻译练习。翻译练习的形式不要过于单一,可以多样化,激发学生的兴趣。练习形式包括学生的自我练习、小组练习、合作学习、任务学习等。简而言之,翻译是一种实践,只有经过大量的练习,将所学的方法和技巧付诸实践,翻译能力才能得到提高。
(二)增强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了解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语言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土壤,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在翻译过程中除了要通晓两国的语言文字外,还要学习所学语言国家的文化,具有一定的文化功底,深刻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例如,在中国,白色代表死亡;在西方,白色则代表纯洁。“black sheep”不是黑羊,而是指品行不好的人。因此,在日常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课本的相关内容,加强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了解,如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历史事件、宗教文化和寓言神话等。教师通过讲授中西方的文化,有助于学生了解文化,使用正确的语言,提高翻译质量,同时提高语言学习的趣味性,增强学习英语的自信心。
随着社会对翻译人才的要求进一步提高,以及大学英语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行,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翻译能力刻不容缓。教师需要在翻译教学上改变以往忽略翻译的教学现象,进行前所未有的探索和努力,加强学生翻译能力的培养,最终全面提高非英语专业大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重视大学英语翻译教学 提高学生英语应用能力[J].中国翻译,2003(1).
[2]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1.
[3]刘戈.解读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改革[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9(3).
[4]孟继有.翻译与大学英语教学.北京大学学报,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