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道德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31 17:00: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学术道德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学术道德教育

篇1

一、导师在研究生学术道德培养中的作用

(一)示范作用

唐代韩愈曾对老师的作用进行了明确的描述“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也指出:“教师的职务是用自己的榜样教育学生”。可见,老师对学生具有言传身教、榜样示范的作用。研究生读研期间,大多数学生都以导师为核心,围绕导师给予的课题或者自己的论文研究方向,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导师是研究生进行学术研究过程中观察、学习的对象,因此,导师在传道授业解惑过程中的敬业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勤奋严谨的科研态度、良好的学术道德对研究生学术道德的培养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据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的赵莹所做调查显示,认为导师的言传身教对研究生“影响很大”或“影响较大”的受访者比例高达79.1%。导师总体上学术道德素质较高,能够在科研活动中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但不可否认,研究生导师群体中不乏学术道德败坏者。“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研究生导师自身的学术道德素质低劣,科研行为不端,会给学生带来不良的示范,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治学态度。因此,导师应严格遵守科学道德和学术规范,不弄虚作假,杜绝各种科研不道德行为,给学生树立良好的道德榜样,在研究生的学习和未来的人生中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二)规范导向作用

从导师与学生的学术指导关系上来看,导师在研究生学术研究中具有学术规范和引导的作用。因此,导师应大力提倡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学风,教育研究生自觉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在学术讲座、指导课上,导师应该向学生大力宣传和解读有关学术道德教育的规范性文件,通过对科学道德规范的全面深入解读,使学生在学术伦理、学术素养和学术能力等方面得到培养。具体地,导师要利用上课时间或课外交流的机会有意识地向研究生介绍著作权和写作论文的基本常识,如撰写论文引用他人著作要注明参考文献,不要一稿多投;督促研究生在学习及进行科学研究的过程中自觉遵循学术道德规范,向研究生灌输只有严谨、求实、创新的文章才是好的学术作品,只有严格遵守学术道德规范才能在以后的学术生涯中有所发展的思想;要使研究生明白,做学问要先做人,只有先做好人才能做好学问,德才兼备、具有高尚的品德素质才可称得上是“人才”。

(三)监督管理作用

研究生阶段采取的是“导师负责制”,导师同研究生的接触、交流领域更为广泛。所以导师要担当起对研究生的管理职责,不但要管理他们的学习、生活,更要管理他们治学的态度。导师作为学生学术、人生道路的指导者,应该指导学生学业,尤其在研究生发表科研成果和学位论文写作阶段,要做好监管。在学生投稿前,要对文章进行检查,若发现学术不端现象,应立刻禁止学生投稿,并责令重写。导师应严格按照学位论文管理办法规定,对学位论文的开题报告、中期检查报告和终稿的全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使学生认识到要取得真正的研究成果必须付出艰辛的劳动,以此引导学生走上积极向上,健康发展的科研道路。

二、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

导师是研究生培养工作中最直接、最主要的具体实施者,在研究生学术道德行为养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导师对研究生学术道德教育有效作用不够,成为研究生学术道德失范现象产生的主要原因,具体表现为:

(一)导师自身学术道德失范,示范作用失效

随着社会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利益最大化”、“金钱至上”的观念日趋为人们所接受,社会功利化思潮不断涌现,这种思潮也渗透进了学术界,使学术价值染上了功利的色彩。部分研究生导师在面对金钱和名利的诱惑时道德的天平失衡,学术目的日趋功利化,违反学术规范。在这种功利风气渗透影响下,研究生学风也渗入了功利的思想,导致抄袭、剽窃等违背学术诚信现象频频出现。

(二)导师忽视学术道德教育

有的导师潜意识里存在这样的观点:研究生的科研时间有限,应当用来完成本职科研工作,道德教育是研究生管理部门的工作。此外,研究生是有民事行为能力的成年人,应当知道做人做事的道理,更应当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学术道德源于做人最基本的道德,所以导师不需要多加强调说明,在导师群体中的这些思想观念是导致学生学术道德意识不强的重要原因。

(三)导师与学生缺乏思想沟通交流

随着研究生的扩招,导师指导的研究生数量也在增加,导师与研究生的比例严重失调,加上导师自身有着科研、教学工作等方面的压力,时间与精力有限,与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和沟通的时间非常有限,对研究生进行学术规范和学术道德教育以及引导不够,研究生难免会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在学术失范行为的成因调查中,49.2%的研究生认为“导师缺乏明确的学术规范和诚信指导。”

三、发挥导师在学术道德教育中作用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导师自身队伍建设

目前,很多高校对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做出了一些明确的要求,但大都忽视了导师本身的道德品质对研究生的激励及影响作用。导师不仅要“教书”,更重的是“育人”,而导师要育人必须先提高自身的道德品质,在学识学风、为人处世方面“率先垂范”,“以身作则”。因此,要加强对导师的学术道德教育,加强导师自律意识,担任导师的教师,就应当本着“教书育人”的宗旨,不断提升自我修养,以严谨的治学态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其次,在评选导师的工作中,不仅要考虑导师在科研成果方面的条件,更要注重对其师德和学风方面的筛选。最后,对导师要经常进行专门的学术规范培训教育,要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提高科研工作者遵守学术道德,规范学术行为的自觉性。

(二)完善导师责任制

学校应该把“导师教书育人”纳入教师评价体系,实行“导师负责制”,把负责培养研究生良好的学术道德品格作为导师培养研究生的一个重要方面,强化导师是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的观念。同时建立和健全“导师教书育人”的管理和监督制度,把研究生导师能否做到培养研究生形成良好的学术道德作为对研究生导师工作绩效考核的项目之一,强化导师责任意识。使得导师注重对自己学生的学术道德品质的培养。另外,学校要制定一系列政策和规章制度,明确规定导师对于学生学术不端行为的连带责任,学生如果出现学术不端行为,导师将负连带责任,并受到严惩,通过这些规定和措施使得导师重视对学生学术行为的规范和管理,负起自身作为导师的责任,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改善学术不端现象。总的来说,“导师责任制”一方面强化了研究生导师的“为人师表”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教、学互动,有利于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

篇2

论文摘要:为了防范高校教师的学术不端行为,我们应该加强对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教育应该结合社会现实和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包括基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的教育。同时,应该注意形成有效的教育机制,实现教育的改进创新以及建立教育引导与制度保障相结合的机制。

中国高校有少数教师在学术研究工作中违背学术道德规范,存在学术不端行为。这些学术不端行为,影响了高校学术声誉,其“低投人、高收益”的特点导致了学术上“劣币驱逐良币”和“马太效应”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学术进步。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与我们的学术制度体系不健全有关,也与对高校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不足有关。“我们在培养年轻的学术接班人时偏重于他们各自的学术领域,却忽视了那些让他们成为成功的负责任的学术公民所必需的其他知识和技能。”因此,我们必须要在高校教师中进行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以在高等学校建设一支具有强烈学术使命感、学术作风严谨、研究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学术队伍。

一、商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方式

学术道德规范是学术研究活动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既包含学术内在伦理要求,也包含基本学术规范要求,是提高学术水平、实现学术积累和创新的根本保障。然而,我们在高校的师德教育中,对于学术道德和学术规范的教育却是个弱点。因此,高校主管机构和各高校应该重视教师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工作。在工作中,应该注意教育的方式,以便取得良好的成效。

1.结合社会现实进行教育的方式。高校教师也具有社会人、经济人的属性,受到社会的影响,因此与社会现实联系起来进行教育才是一个有说服力的教育。当前实行的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深刻变革,必然给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文化生活带来多样化。市场经济功利性和工具性的特点,一方面激发了人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也容易引发人们的私欲膨胀,导致利己主义和功利主义等思想蔓延。应该说,当前高等学校出现的学术泡沫、学术不端愈演愈烈现象,恰恰是社会上浮躁心理和功利思想在高校教师身上的集中映射。因此,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认识到市场经济特性给学术研究领域带来的影响,学会辩证地看待商品交换法则和功利主义观念,防范信念迷失和道德滑坡;要教育教师淡看获得名利和荣耀的结果,而着重审视获得名利和荣耀的过程;要鼓励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宁静致远,走内涵开掘、科技创新之路,而不能急于求成,走外延拓展、低水平重复之路。

2.结合师德教育的方式。师德包括教师的职业道德品质、思想观念、职业精神等属于意识形态领域的诸多内容。学术道德规范教育是师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结合师德教育来进行。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教育教师自觉维护学术界良好的社会形象,努力以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术服务于人民群众,回馈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尊重;要置身于科教兴国的伟业之中,以培养人才、繁荣学术、推进社会进步为己任;要增强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正确对待学术研究中的名和利,反对沽名钓誉、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要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忠于真理、探求真知,自觉维护学术尊严和学者的声誉;要通过教育,努力使高校教师成为良好学术风气的维护者、严谨治学的力行者、优良学术道德的传承者。

二、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

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学术道德教育和学术规范的教育。

1.学术道德教育。第一,进行学术道德精神的教育。学术道德是学术共同体内形成的为保障其学术活动的有效、有序与健康的社会目的学术研究的基本道德规范。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进行经常性、有组织的学术道德教育活动,使形成高尚的学术道德追求成为教师的一种精神追求。要把国家和社会对高校教师学术道德品质的要求内化为教师自身的学术道德诉求,促使严谨学风的回归和科学精神气质的重塑。要通过广泛深人的学术道德教育,使高校教师在致力于学术科研工作时明辨是非,树立以创造性的学术研究为荣、以投机性的学术研究为耻的道德观念;通过道德塑造,形成求真务实、勇于创新、严谨自律的治学态度和科学精神,努力做学术道德和良好学风的维护者、践行者和弘扬者。第兰,进行学术诚信教育。“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诚信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一直处于核心地位。从制度经济学的视角看,社会与学术机构、学术人员之间存在的“委托一”的契约关系也需要信守和践履承诺。诚信在学术研究活动中既具有认知的意义,又具有社会道德的意义。西方许多大学深刻地认识到学术诚信的重要意义。普林斯顿大学的学术章程《前言》中写到:“普林斯顿大学是一个知识分子的社区,这一社区拥有丰富的知识、技术与信息资源,可供师生们共同追求学术兴趣……从各个方面来讲,诚信是这一知识分子社区的核心道德。”

国内许多大学以前对学术诚信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现在必须要加强。我们应该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的课程中设置有关科研诚信以及科学家和工程师社会责任方面的内容;在青年教师岗位培训中进行诚信品德和“科学研究伦理”的教育。要通过网站、宣传短片和定期出版科研诚信刊物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宣传教育来培养和督促学术诚信,营造一个良好的学术诚信氛围。

2.学术规范教育。学术规范教育包括学术法律规范、学术引文规范、学术成果规范、项目研究规范、学术评价规范等方面的教育。

关于学术法律规范:要使教师通过了解《著作权法》、《专利法》等学术研究的相关法律、法规,牢固树立法制观念,增强学术法律意识,承认并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不钻法制的空子。同时使教师了解国家有关部委颁布实施的学术规范的文件,如教育部《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学术规范(试行)》,科学技术部《国家科技计划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试行》等,并在学术研究中严格遵守以上规范的原则、精神和具体规范。

关于学术引文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论著写作中引文的原则和正确方式。了解引文应以原始文献和第一手资料为原则;凡引用他人观点、方案、资料、数据等,无论曾否发表,无论是纸质或电子版,均应详加注释;不得将未查阅过的文献转抄入自己的引文目录或参考文献目录中;引证内容不得构成创造性作品的主要部分或核心内容;对已有学术成果的介绍、评论、引用和注释,应力求客观、公允、准确,等等。

关于学术成果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尊重他人知识产权的重要性。要教育教师在学术研究中充分尊重和借鉴已有的学术成果,注重调查研究,在全面掌握相关研究资料和学术信息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研究方案;要了解学术成果不应重复发表,另有约定再次发表时,应注明出处;学术成果的署名应实事求是,署名者应对该项成果承担相应的学术责任、道义责任和法律责任。

关于项目研究规范:要使教师了解项目申请时的真实性要求与项目研究规范,认识到申请课题只重视“拿到”而不重视“完成”项目是非常错误的观念;在科研项目实施的全过程中,应该依据包括项目申请书、计划任务书与项目预算书等正式承诺,按时、按质、按量完成约定的义务;在科研项目研究过程中,所有的科学研究活动应该严格遵守目前科技界公认的行为准则。

关于学术评价规范:要使教师了解学术评价的基本运作程序,以及学术评价中客观、公正、公开的原则要求;了解对基础研究成果的评价,应以学术积累和学术创新为主要尺度;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应注重其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了解学术评价中的同行专家评审制、回避制度、民主表决制度、结果公示和意见反馈机制等的内容和实施办法。

三、高校教师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首先,我们要努力形成主要领导亲自抓、相关部门各负其责、有关方面大力支持、全体教师共同参与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要将端正学术风气,加强学术道德建设纳人学校校风建设的整体工作之中,进行统筹规划和分步实施。教育管理机构和高校要多渠道、分层次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道德规范教育,要经常开展以学术道德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师轮训,并使其制度化。要充分利用高校各种资源,以多种渠道和途径加强宣传和教育工作力度,营造教师严格自律的良好学术道德氛围。

篇3

论文摘 要: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中职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具有专业技能,又具有高尚职业道德操守的高素质人才是中等职业教育的重要任务。而中职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往往只局限于政治课,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却很少体现,很难使专业技能与职业道德更好地结合在一起,也很难达到培养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因此,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有计划、有目的、科学系统地渗透职业道德教育,对培养高素质人才会起到关键作用。

随着社会分工的不断发展和专业化程度的不断增强,整个社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观念、职业态度、职业技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因此,中职学生毕业后能否履行工作岗位职责和发挥应有的作用,不仅要看其专业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的高低,而且要看其对待工作态度的好坏和责任心的强弱。由此可见,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是具有重要意义的。下面,笔者以电子技术课程为案例,谈谈在专业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一、加强专业学科与政治学科间的整合,达到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中职学校开设政治课的主要目的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培养学生对工作的热爱之情和敬业精神,是为学生学好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胜任工作岗位服务的。而专业学科教学也为职业道德教育提供了一个知言行合一的实践平台,因此,必须将二者有机地整合在一起,通过制订并实施行之有效的教学计划,发挥出职业道德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在专业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职业道德教育可以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的任意一个环节,在操作实施中既不要占用专业课堂大量的时间刻意去做,也不要刻板地拘泥于形式,更不要走过场,重点是在教学计划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在教学环节及教学过程中创设一个适合于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真正形成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1. 在教学目标中凸显职业道德教育

德育目标是教学目标中的重要组成,是教学与社会需要发生联系的“中介”,社会需求和教学活动都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密切相关。所谓“凸显”,就是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中起到引领教学、服务教学的作用。在教学目标环节中,教师应当在研究学生的兴趣、动机、意志、知识和能力水平以及社会需求上下工夫,使得在教学活动中明确追求什么目的,要达到什么结果,使学生产生要达到目标的愿望,激励学生向既定的目标努力学习,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目标中引起共鸣。

例如2011级电子(1)班的学生大部分都有强烈的表现欲和虚荣心,又有争强好胜的心里动机,喜欢动手操作,满足于成就感,但缺乏团队合作意识。“音箱的制作”是一次需要互相合作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任务的实训课,根据学生的特点,我将“知荣辱、共进退 ”确定为德育目标,目的是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积极向上的精神,达到让学生知道“以团结协作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的效果。因此,笔者将课堂活动以4人为一组,哪一组做得最快、最好、音质最佳即为优秀。上课伊始,首先明确德育目标,学生很兴奋,各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最终这堂课学生不但知识、技能掌握得好,而且学生的职业道德行为表现更是令我眼前一亮,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2. 在教学过程中巩固职业道德教育

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是形成学生职业道德的基础。19世纪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提出了“教学的教育性”这一命题,他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一般说来,任何知识体系都渗透着一定的思想、政治、道德的因素,具有潜隐的教育性;同时科学性的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的发展依存于对知识的传授,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坚定不移地执行既定的德育目标,努力创设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的氛围和情境,使职业道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巩固。

笔者在讲授“二极管整流电路”时,将“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确定为德育目标。根据知识的特点,笔者打破常规教学思路,创设“一切为了企业和消费者利益”的教学情境,以产品的“性价比”为线索展开。例如在电解电容的参数选择上,若容量选得过大,则冲击电流大,影响元件的使用寿命;若耐压值选得过大,则成本高,如若其他元件的选择仍然不合适,就会造成产品的性价比过低,使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下降,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企业的效益;同时,也会降低产品的使用寿命,给消费者造成一定的不便或经济损失。这样,在授课中就让学生深切体会到,产品的质量是企业的生命,产品质量低下,企业就没有信誉可言,消费者也会感觉受到了欺骗。因此作为企业的一份子,要做到“爱岗敬业、诚实守信”。

3. 使职业道德在课外作业中得到提升

社会实践是职业道德行为养成的根本途径。离开社会实践,学生既无法深刻领会职业道德的内涵,也无法将职业道德品质和专业技能转化为造福人民、奉献社会的实际行动。课外作业就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组织得好,不但能使学生的知识、技能在活动中得到发挥,而且会使学生的职业道德得到展示和检验。例如笔者在“五一”黄金周之前,根据实际情况布置了课外作业——推销电子产品。此次活动既要面向商家,又要面向消费者,对学生而言,做好这项工作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很高的职业道德素质。所以,笔者要求学生亲自联系一些销售家用电器的商家,指导学生写推销计划,根据产品特点设计推销方案,面对消费者进行培训等,争取使学生把学到的职业道德知识和规范运用到实践中去。在活动中,笔者以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指导学生的实践,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引导学生利用专业知识,努力做到对产品的宣传要合乎实际、童叟无欺、实事求是,一言一行要达到职业礼仪的基本要求,让他们用自己的才华服务社会、感动社会。可见,课外作业会给学生一个在实践中推销自己、展示自己的舞台,让学生感受到“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从而躬行践履,提升他们的职业道德素质。

4. 在实习期间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实习教学是一种可以促进学生自我教育的教育活动,从某种意义上也可以说是学生走向职场前的一次“彩排”。学生会通过实践转变观念,增强岗位意识,增强社会经验,当然,学生能否在职场这个“舞台”中做得更好,笔者认为学生在“彩排”中能否促进“自我”,自觉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们在实习期间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资格,充分发挥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创设一个适合于学生“自觉”发展的空间。例如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笔者在2010级学生实习前的动员大会上主要提出了几个问题:(1)你在实习中感觉缺少了什么?(2)你在实习中获得了什么?(3)你为企业做了哪些小的贡献?(4)实习结束回校后,你再准备做些什么?问题不多,压力不大,创造了以学生为主体、令人欢欣鼓舞的自我教育氛围,学生既感兴趣,非常乐意接受,又能深切感受到实习的目的、意义和老师的殷切希望,有利于学生完成“自我”,积极、主动、自觉地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

总之,在专业学科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真正精心营造出一个适合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氛围,不仅需要教师的辛勤劳动,还需要各方面的相互协作、相互支持、相互影响。笔者相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就一定会为国家培养出更多“德技双馨”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篇4

论文摘要:文章在深入分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当前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关对策与思考。 

 

高校教育是一种全面的、系统的和科学的教育事业,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舞蹈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和开展有利于丰富大学生对生命、社会和世界的审美体验和感知能力,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对于促进校园文化建设,构建和谐人际关系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然而,由于历史因素和现实诸多条件的共同制约,当前我国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仍然远远落后于大学生对舞蹈艺术和自身发展的强烈需求。本文结合徐州某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艺术团的发展状况,对此展开具体分析。 

 

一、舞蹈艺术教育的基本内涵与特性 

舞蹈艺术是以提炼“加工”的人体动作为基本表现手段,综合运用舞蹈语言、节奏、表情和构图等多种要素,塑造出具有直观性和动态感的舞蹈形象,借以表达人们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舞蹈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构成中的特殊形式,有利于培养受教育者对舞蹈艺术的兴趣,以此引发对其他艺术的广泛兴趣和爱好,促进受教育者形成健康的个性心理;有利于强化受教育者的观察力、记忆力、感知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对于受教育者的智力开发、心灵培育和审美取向等都有较强的教化和塑造功能。舞蹈艺术教育具有以下两个方面的特性: 

第一,在教育形式上,舞蹈艺术具有生动的形象性、互动的愉悦性和强烈的感染力。因此,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的问题上,以舞蹈为媒介的教育形式要明显优越于空洞抽象的理论说教,更能提高受教育者对事物的直接观感,使之更好地接受这种寓教于乐的教育形式。舞蹈艺术教育还具有“说理移植”功能,可以将思想道德教育的具体内涵进行生动而形象的移植与转化,促进道德内容的抽象灌输转化为人性美的形象化展示,从而利于有效唤醒受教育者的同步感受与生命认知,促进他们的心理意向明朗化,实现道德知行的有机统一。 

第二,在教育效果上,从艺术实践上来看,舞蹈艺术教育是追求身心和谐、团队协作的教育形式。在这种强化密切协作的教育模式下,通过激发参与者的表现诉求,有利于塑造和培养受教育者的动作协调能力与生命感知能力,有利于增强个体的责任感、认同感和集体荣誉感与团队协作精神。通过对舞蹈作品的体悟和感知,能够有效缓解压力、愉悦身心,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真、善、美的艺术熏陶与感染,全面提升与发展自我。 

 

二、舞蹈艺术教育的现状与原因探析 

应用型高校是在我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为扩大高等教育内涵,适应市场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方面要求而产生的,主要是培养本科层次的应用型人才,促进知识、技能和职业的结合,直接为地方经济建设服务的高校。本文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分析并总结目前我国应用型高校大学生舞蹈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1.缺乏专业的舞蹈课程和训练场所,舞蹈教育覆盖面不大。目前,舞蹈艺术教育仅限于丰富校园文化生活,更多的是通过参加各类演出和比赛来学习舞蹈作品,多为短期集训形式,没有固定成系统的舞蹈训练,校园普及的软硬件基础都不具备。突出表现在学校舞蹈艺术社团规模较小,只能覆盖到有一定舞蹈基础的学生,对于大多数普通学生,虽然他们内心向往,但缺乏足够的组织容量,特别是理工科专业学生,能接触并被纳入到舞蹈艺术社团的更少。据调查,徐州某高校在校学生中,有9%的学生喜欢不同种类的舞蹈艺术形式,其中,有5%的学生对舞蹈艺术非常感兴趣,希望接触并学习舞蹈。然而,该校大学生(不包括艺术学院音教系的艺术生)中,在入校前接触过舞蹈艺术或者曾有过舞蹈学习经历的学生仅占0.1%。虽然该高校已于2001年成立了校大学生舞蹈团,但是至今都没有专业的舞蹈课程设置和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学校只是以选修课程的形式在体育学院和艺术学院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体育舞蹈形体课、健美操和舞蹈形体等5门相关课程,远不能满足学生对于舞蹈艺术的追求。 

2.舞蹈艺术的内容定位不够准确,形式单一,与其他学科的融合贯通度不高。目前,我国非艺术类高校的舞蹈艺术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多以舞蹈形体课、健美操课程为主,鲜有开设舞蹈欣赏课程,更少有开设中国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在教育形式上多以选修课为主,这种课程选修体制又以任选课和限选课为基本方式,因而缺乏必要的制度保障。据调查,徐州某高校从未开设过舞蹈欣赏课程,其所开设的舞蹈课程都是体育舞蹈类和其他舞种(国标、瑜伽、肚皮舞等),更没有开设中国舞、中国民族民间舞蹈课程,缺乏对传统舞蹈艺术的正确认知和准确定位。舞蹈艺术不仅是肢体动作的形象展示,在更大程度上也是一种情感表达的基本方式,是一种情感构造、抒发和情感体认的过程,是一种教育主体双方有效互动的艺术欣赏过程。因此,舞蹈艺术的教育应该与美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建筑学等融合贯通,综合转化为独特的艺术感受力,进而促使大学生将自己的独特感受拓展和延伸到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中,达到丰富和完善艺术素质教育的目的。在这方面,我们的工作还有差距,突出表现在舞蹈艺术教育与其他人文社会学科脱节的现象比较明显,活动组织过于独立,活动实施过于分散,活动效果不高。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从思想上看,对舞蹈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受传统“知识教育”观念的限制,高校在教育内容的选择方面,更注重文化知识的学习,一定程度上轻视了舞蹈艺术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至今很多应用型高校还没有正式成立大学生艺术教育中心,这必将影响和制约大学生综合素质尤其是艺术修养的提升。 

第二,从条件上看,缺乏有力的资源支持和制度保障。当前,各应用型高校的现有资源很难满足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现有的文艺团体普遍缺乏专业的舞蹈师资队伍和舞蹈设施。以徐州某应用型高校为例,该校仅有舞蹈教师1人,没有专门的舞蹈训练场所和舞蹈训练器材。此外,由于课程设置等制度性因素的存在,直接导致了舞蹈艺术理论研究和学术交流氛围的匮乏。 

 

三、高校发展舞蹈艺术教育的措施选择 

1.统一思想认识,加大舞蹈艺术教育宣传普及力度 

要端正舞蹈艺术教育的指导思想,加强教育宣传力度,统一家庭、社会和学校的思想认知,促进师生同心协力、校社共建,树立正确的艺术审美教育观,共同营造舞蹈艺术教育的良好氛围。具体到高校自身,要在校园内通过各种方式营造舞蹈艺术的学习氛围,做到讲座与交流融合、活动与演出并举、比赛与学习同步,加强并支持新闻宣传报道,最大程度地激发理工科学生对舞蹈艺术的热情和参与度。 

2.构建“三位一体”的舞蹈艺术教育驱动机制 

21世纪的艺术教育尤其是舞蹈艺术会被提升到与语文、数学、历史等核心课程同等的地位,不仅如此,舞蹈艺术课程将从单一的舞蹈教学演变成综合的艺术欣赏课程。为此,需要构建一种以学校管理为前提、以培育师资队伍为核心、以培养艺术骨干为关键的“三位一体”的长效机制。一是学校领导思想重视。领导重视并给予制度保障是舞蹈艺术教育发展的前提。二是充实舞蹈师资力量。挖掘高校内对舞蹈艺术感兴趣,并有较丰富的舞蹈活动经验的教师,鼓励他们承担起舞蹈艺术教育的重任,发展舞蹈艺术教师队伍。三是注重骨干培养。在普及舞蹈艺术教育的同时,选拔并培养有一定舞蹈艺术特长的学生,对其进行素质拓展与能力开发,培育强劲的学生舞蹈力量。 

3.在舞蹈艺术教育的实施上坚持“三步走”战略 

根据徐州某应用型高校舞蹈艺术教育现状,“三位一体”的长效驱动机制需要分阶段进行,不可一蹴而就,可以分三步实施: 

第一,“请进来”战略。引进国家、省、市级高水平的各类舞蹈艺术团体来校演出,有组织、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舞蹈审美教育。邀请专家学者讲解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普及舞蹈艺术欣赏,将舞蹈艺术请进校园,培养学生的兴趣与爱好。 

第二,“深扎根”战略。一方面,鼓励专业的舞蹈教师与其他教师通力合作,采用各种方式和渠道,在校园内普及舞蹈艺术教育;另一方面,调整课程结构,把舞蹈艺术课程纳入学校总体教学计划。在文科学院的全体学生当中,开设舞蹈形体基础必修课程,逐步推广为理科学院乃至全校的舞蹈形体必修课程;在全校范围内开设舞蹈欣赏选修课,尤其是中国舞和民族民间舞的选修课。 

第三,“走出去”战略。鼓励师生多与社会进行文化交流,形成以进校园为主、学校和社会互动的“舞蹈艺术审美教育”新格局。要加强舞蹈艺术教师的队伍建设,将具有一定舞蹈基础的教师外送学习和深造。此外,要将爱好舞蹈的学生与有基础的学生糅和在一起,加强日常训练,提高舞蹈队整体水平。积极创造登台表演的机会,在更高的平台上展示艺术特长,拓展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陶国富,王祥兴.大学生审美心理[m].立信会计出版社,2004. 

[2]黄明珠,中国舞蹈艺术鉴赏指南[m].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引导;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0

一、引导学生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主动力和源泉,是学生最好的教师,大多数创造发明都源于创造、发明者的兴趣,正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要抓住学生个性发展的方向和特征,激发和培养学生对数学知识产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本身产生兴趣,使学生在自觉主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去体会过程中的乐趣,逐步培养学数学的兴趣。上课时我们可采用故事开头、巧设悬念、设疑质疑、游戏导入等方法,使课堂授课伊始,便让学生对本节数学课产生兴趣,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大脑中产生追根问底的想法;在课堂授课中,可利用数学教材中存在的游戏、现实生活的数学小故事、数学家轶事、数学谜语播放配套的光碟,或开展数学小知识竞赛等有趣的活动,促使学生思维动起来,活跃起来,达到激发和培养兴趣的目的。

二、指导学生学法

以前多数数学教师常问学生的话是"懂没有"、"学会了吗",如今我们的教师要问的是"会学了吗"。这是数学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飞跃。"授人以渔,仅供一餐之食;授人以渔,则终生受益无穷"就是讲教人要教人方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理解掌握数学知识的基础上,检查、分析学习过程,对如何学、如何巩固等问题进行审查,并深入的剖析加以校正,掌握其中的规则和内在联系。学法指导则是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思维,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为学生发挥和挖掘潜能创造条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知识,重要的是授予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掌握其规律,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真正起到穿针引线、画龙点睛的作用。陶先生的主张是"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因此教师在授课计划酝酿时就要抛弃向学生灌输知识这一"着眼点",以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动手、自我控制、拓展思路、发展个性为突破口,改变"学会知识"这样的单一目的和最终目的,要从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入手,正确引导帮助学生去体会数学学习过程本身的收获,不断反思、琢磨内在因素,达到"会学"的目的。

三、引导学生思维

成功的人都是善于思考,具有良好思维方式的。对学生而言,数学学习中的思考是至关重要的,善思者,会经常对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回忆、想象、梳理、对比归纳,这样可以加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成,印证"学起于思"。教师在传授数学知识时,要善于点拨疏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特别是在教学时,要创设丰富的智力开景,把学生的思维引导到矛盾的焦点上,促使学生主动、积极开动脑筋。当学生苦于"山穷水尽疑无路时",教师因势利导,步步为营,深化教学内容,着力指点学生拓宽思路,丰富学生想象力,以收到"船到桥头自然直"或"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与此同时,还应鼓励、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改变思维习惯,积极调动学生潜在的能力,产生新思路,达到求新、求异的目的,从而锻炼和发展思维能力。

四、引导学生创新

学以致用,用而创新,社会才会发展。创新意识和能力是学生应具备的素养,因而数学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素质"才是最终任务,通过引导实现这一目的:一是教师要努力营造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数学学习环境,为培养学生创新素质造就条件;二是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敢于据理力争,敢于质疑;三是给学生创造动手、动脑的机会,在课堂上允许学生积极参与,给足学生时间,鼓励提出某些不同意见。这些是提高学生创新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只有质疑才能调动思维,只有思维活跃才能产生创新的意识。我们应多开展课外活动,参加各类数学竞赛,让他们在竞争中去思考,去求新立异,去创新。

五、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如果你在课余时间与学生聊天,就会发现现在大多数小学生很有主见,对某个人、某件事都有自己明确的见解,爱憎分明,喜恶清晰。但不少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正偏离着"正常轨道",逐渐在"出轨",当然,这只是少数,如果对此漠不关心,让其蔓延下去,那后果真的不堪设想。由于独生子女的增多,家庭教育逐步走向溺爱、娇宠的歧途,学校教育也失去了"惩戒功能",学生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念也逐渐形成"以我为中心"的局面。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也严重的影响着少年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学生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的引导。第一,宜从正面去引导,如尊重别人、知恩图报、、明辨是非、有正义感,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等等;第二,我们以活动为教育契机,多渠道、多方式地引导学生养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再者,可借助各种媒介从正面去引导,让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得到提升。

1.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轻松的掌握数学规律,在课堂教学中,我力把学生引入生活实际中来,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观察和实践来理解数学概念,掌握数学方法,逐步培养学生抽象、概括、比较、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对于一些教材中实践性较强的数学知识,我尽力为学生提供大自然的舞台,把课堂教学的主阵地--教室转移到室外,让学生处于实际环境中学习新知。

比如,学习小数时,我带着学生到商店去了解各类商品的价格,观察商品的标签,了解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学习实际测量时,我带着学生拿着测量工具到操场上去测量两点之间的距离,并组织学生利用步测方法来计算操场面识。经实践证明,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学习新知,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深入学生现实生活,应用新知。

新的教学大纲指出,学习数学的重要目的在于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每学到一个新的知识,我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深入生活实

际,去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篇6

关键词:榜样作用;知识分析;教学过程

小学数学枯燥而充满机械性,按照一般的认识只要教会学生运算和解题就算了,德育教育似乎不关小学数学教学的事。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的,小学数学中的那些阿拉伯数字和运算符号中也蕴藏着德育教育的玄机,就看我们教师怎样去开拓和发掘。新课程的培养目标指导我们:“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主义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要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这进一步让我们明确了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德育教育的必要性和不可推却性。小学数学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开展德育教育也有不同于其他学科迥然性。

一、教师应充分发挥榜样作用,以自身人格魅力感染学生

众所都知:德育过程既是说理、训练的过程,也是情感陶冶和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自身的形象和教师体现出来的一种精神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直接的。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例如:带领学生大扫除时,我与学生一道擦窗子、抹电扇,重活我领头做,有危险的工作我单独干,这样大家个个积极干,总会出现热火朝天的场面。锻炼时,我与学生一同打球、做游戏、赛跳绳,人人都会积极参加锻炼。升国旗时要求学生站正行礼,我首先自己严肃认真,站在队伍里我就端端正正,学生也就自然照样守纪律了。要学生守的规矩,我们自己要做到,只有教师以身作则,为人师表,才能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因此,我们老师必须身体力行,走入孩子的心灵深处,用我们慈爱的目光,慈祥的笑容影响他们,用我们温柔的话语感染他们,处处做学生的表率,以自己的人格和言论感化学生,让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威宁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成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亥0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教材中,还有许多像“你知道吗?”的小知识栏目里的小知识,既可以让学生学到一些知识又可以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如:第八册教学小数的意义时,就有一段小知识是这样的:“你知道吗?小数是我国最早提出和使用的。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这样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四、充分利用数学活动和其他形式来开展德育教育

篇7

数学语言是伴随着数学自身的发生和发展而逐渐成长起来的,是储存、传承和加工数学思想信息的工具. 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 数学语言是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的载体,数学知识与数学思想最终要通过数学语言表示出来并获得理解、掌握、交流和应用. “数学语言具有精确、简约、形式化等特点,能否恰当地运用数学语言及自然语言进行表达与交流是评价的重要内容”,要注意“提高数学表达和交流的能力”.[1]所以,数学教学必须加强数学语言的教学.但是教材上的数学语言大都是冷冰冰的学术形态,学生一般不易理解、不善表达,这就需要教师“吃透”数学语言,领悟其精髓,深入浅出,使之转化为活生生的教育形态.“数学课程要讲逻辑推理,更要讲道理,通过典型例子的分析和学生自主探索活动,使学生理解数学概念、结论逐步形成的过程,体会蕴含在其中的思想方法,追寻数学发展的历史足迹,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2]

二、数学语言的分类与特点

为有效地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加深对数学语言的理解和认识是必要的. 数学语言是一种非日常和非自然的语言,其中一部分是被规定或定义的,用来表示理想化的数学对象,数学语言一般分为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三类.

文字语言是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或者称为自然语言中的数学语言.自然语言常具有模糊性,而数学是严谨的,容不得含糊.所以,数学中的文字语言不是自然语言文字的简单移植或组合,而是经过一定的加工、改造、限定、精确化而形成的,并且这些语言具有数学学科特指的确定的语义,常以数学概念、术语的形式出现.如“绝对值”“正值”“中线”“中位线”“有理”“无理”等都是对自然语言中的文字进行限定的结果;数学中的“直线”“全等”“连续”“区间”“组合”“相似”“极限”“轨迹”等都是自然语言的精确化; “增加几倍”“扩大几倍”“概率”“正弦”“可微”“可积”等都是具有特定含义的数学文字语言.

符号语言是数学中通用的、特有的简练语言,是在人类数学思维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数学的效能来自数学符号”,符号语言是数学语言的主要表达形式.

图表语言是指包含一定数学信息的各种图形与图象或表格,可细分为图形语言(几何图形、统计分析图、集合维恩图等)、图象语言(函数图象或统计折线图等)和表格语言(统计数据表、分析表、框图等),它们是数学形象思维的载体和中介,也是数学思维的重要材料和结果,而且还是进行抽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工具.值得注意的是,图表也是一种数学语言,是数学的一种直观性语言,是对其他两种语言的补充,它与数学概念、术语、符号与式子等一起构成数学语言系统.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语言具有精确性、简约性、符号化与形式化等特点.数学语言的精确性与简约性是指数学中每个词语(概念、符号、术语等)都有其精确的含义,而且简洁、明了、无歧义.数学语言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符号化与形式化. 数学语言是一种以符号表达为主的高度抽象的专业语言,符号化是它的标志性特点,而形式化的一个主要表现是“变元的使用”,由于使用了各种变元,数学语言能够很好地表达一般规律.如自然语言“从2到10的所有自然数”,10包含与否就模棱两可,而数学语言“x∈[2,10],x∈N”就很精确与简约,也很好地体现了数学语言的符号化与形式化的特点.

三、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几种策略

根据数学语言分类与特点,笔者结合近二十年一线教学的体会,提出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的几种策略,以飨读者.

1.符号语言引入的自然性策略

符号语言是最具数学特征的语言,在数学符号语言教学中,要注意符号引入的必要性和自然性.英国数学教育家豪森(A.G.Howson)指出:“没有必要引入任何符号或缩写,除非学生自己已经深深感到了这样做的必要性,以至于他们自己提出这方面的建议.或者至少,当教师提供给他们时,他们能够充分体会到它的优越性.”所以,新的数学符号引入之前要注意创设一种“自然”“必要”的情境,引入之后,还应让学生体会其优越性.事实上,数学符号语言又分为三种:象形符号语言、缩写符号语言以及约定符号语言.如几何学中的符号、、∥、、∠等都是原形的压缩改造,属于象形符号.缩写符号是由数学概念的西文词汇缩写或加以改造而成的符号,比如自然数N、实数R、虚数单位i、函数f、概率P(A)、排列数、组合数、极限lim、正弦sin、最大max、最小min、存在?埚、任意?坌等符号均为此类.约定符号是数学共同体约定的,具有数学思维合理性、流畅性的数学符号,如运算符号+、×、∩、≌、∽、>、

有些数学语言本身还具有比喻或象形意义,如扇形、补角、射影、倒数、锐角、钝角、参数、数列、行列式等数学词语,似乎能给人一种语言直观,使人较为自然、容易地领会和理解.

另外还可以应用类比的方法使学生理解符号语言引入的自然性与合理性.如集合语言可类比于不等式符号和逻辑语言:

2.分析数学句法特点、调整语句顺序,遵循固定搭配的策略

数学语言的简约性使得数学中的句子呈现简约的特点,用较少的词语刻画所描述的对象、法则和性质,使用嵌套关系缩短表达,如“a,b两数的倒数和”“a,b两数和的倒数”这样的表达几乎简约到不能再简约的地步了;“a的平方与b的和的倒数”“a的平方与b的倒数的和”这样的嵌套关系表达简约,但结构复杂、易混,可能会给学生学习理解和转换带来困难,这就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分析数学句法特点,使用自然语言做出相应的补充、解释,使数学语言从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

另外调整语句顺序,遵循固定搭配也是常用的转化策略.如数学语言“?坌x1∈Df,总?埚x2∈Dg,使得g(x2)=f(x1)”中g(x2)=f(x1)的顺序不宜改成f(x1)=g(x2),虽然它们满换律,因为g(x2)=f(x1)是与“总?埚x2∈Dg,使得…”相对应的.当然“?坌x,p(x)都(总、恒)成立;?埚x,使得p(x)成立”都属于固定搭配,不宜更改.

3.把数学语言适度“通俗化”的策略

(1)引入情境

简易逻辑中“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学生感到比较抽象,尤其是必要条件的理解有困难.笔者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flash故事情境:一位数学家从一间办公室前走过,听到室内有两人在大声吵闹.大款p对小秘q说:“有我p在,就有你q吃香的喝辣的!”小秘q很不服气,气急败坏地说:“你的底细我可全清楚,我完蛋了,你也完蛋了!”两个人都气急败坏,互不相让,这时数学家上前不紧不慢地说:“你们所说的正是数学逻辑学中的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问题,大款是小秘的充分条件,而小秘是大款的必要条件.”

这样通过鲜活的生活实例引入课题,生动自然,既渲染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恰当地引入课题,把数学的学术形态转化为乐于接受、学生易于的教育形态,同时又告诉学生,数学就在身边,鼓励学生数学地看待周围的世界.当然要教育学生正确地看待这一社会现象.

(2)直观形象

抽象性与符号化是数学语言的重要特点,如果我们“以形助数”,使数学语言直观形象化,眼见为实,学生就易于把握理解.

记min{x1,x2}为x1,x2的较小者,若f(x)=2-x2,g(x)=x,求h(x)=min {f(x),g(x)}的最大值.

如图1,用铁丝做一条直线和抛物线,并涂上荧光粉,用手电筒从下向上照,被镶上亮边的部分就是h(x)的图象,显然h(x)在点A处取到最大值.这种做法可谓直观形象、简便易行、印象深刻.在研究一元二次函数在区间上的最值问题时,这种方法也非常直观有效.

再如椭圆的离心率与椭圆扁平程序的关系:离心率e越小椭圆越圆,e越大椭圆越扁.我就形象地引导学生这样理解:因为椭圆离心率e∈(0,1),如图2,e越小即越靠近0,因为0比较圆满,所以椭圆越圆,e越大即越靠近1,因为1比较扁平,所以椭圆越扁.(可以把0和1写得夸张一些) 这样椭圆的离心率与椭圆的扁平程序的关系就形象地牢牢地“画”在了学生的脑子里,永远不会忘记![4]

另一方面,既要充分利用图表语言的直观性,又要防止过度依赖使用图表,因为图表语言有时会给人们错觉.例如,如图3,一电工沿着竖立的梯子LN往上爬,当他爬到中点M处时,由于地面太滑,梯子沿墙面与地面滑下,则M点的轨迹是( ).

由于梯子滑行的直觉表象,读者常会选A.而实际上,根据直角三角形“斜边中点到直角顶点距离是斜边长的一半”,其轨迹是以原点O为圆心、OM为半径的圆弧,应选C.

(3)恰当比喻

运用贴切比喻通俗化,就是抓住主体(数学语言)与喻体(现实生活)的本质联系,通过贴切的比喻使数学语言深入浅出,转化为教育形态.

在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中,往往是直线与圆锥曲线的方程联立消去y(x),得到关于x(y)的一元二次方程.我们把这个方程比喻成“母式”(还可以把“母”字写得夸张一些、胖一些、母一些).由“母式”可派生出韦达定理,判别式Δ、弦长公式、中点坐标公式等等这些“子式”.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母亲有病,那么所生子女也是畸形,而且是先天性的,所以直线与圆锥曲线的问题首先要保证“母式”的健康!再如,研究有关参数的问题往往是“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好腿”(等量关系),一条是“瘸腿”(不等关系),二者结合就可以求出参数的范围.

如图4,已知椭圆+=1,试确定实数m的范围,使该椭圆上有不同的两点A,B关于直线y=4x+m对称.

解析:设直线AB的方程为y=-x+b,代入+=1,得13x2-8bx+16b2-48=0(母式),由Δ>0得b2

这里就把消去y(x),得到的关于x(y)的一元二次方程与韦达定理、判别式、中点坐标公式比喻成母子,把求参数范围比喻成“两条腿”走路,等量关系是好腿,不等关系是瘸腿.既形象生动又深入浅出, “谈笑间重点水落石出,难点灰飞烟灭!”

4.扬长避短,灵活转换三种数学语言,利用其相辅相成的策略

三种数学语言各有优势与不足:文字语言通俗、易懂,但描述起来是线性的,不易表露知识的内在结构;数学符号虽然抽象,但十分简洁,描述起来给人以结构感;图表语言比文字语言和一般符号语言更具直观性,容易形成表象,但不怎么严谨.所以,一种数学思想内容的表达常常是数学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和图表语言的扬长避短和有机融合.这一点在立体几何中得到充分的体现,如直线与平面平行的性质定理的文字语言为:“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这条直线的平面与这个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符号语言为: a∥α

a∩β

β∩α=b a∥b,图表语言如图5所示.顺便指出,正如上文所说,这里符号语言中a∥α,a∩β,β∩α=b三者的顺序不宜改变(即便这种改变不是错误的),因为这种顺序是与文字语言相对应的.

加强三种数学语言及其自然语言之间的相互转换沟通是提高数学语言表达能力的正确途径. 如符号语言:“实数x,y满足x2+y2=1,求x+y-2的取值范围”,可根据其几何意义,理解为单位圆上的任意点到直线x+y-2=0距离的倍,也可以令t=x+y-2,其中t+2是平行直线系y=-x+t+2在y轴上的截距,利用线性规划解决.这样通过符号语言与图表语言的转换沟通了代数与解析几何的联系,使问题变得简单易求.

5.注意数学语言学习的审美情趣的策略

由于作为学习主体的个体,身心特性天然地具有一种趋美冲动,所以,学习中不断展示学科美,体验美的感受,对提高学习效率将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事实上,数学可谓处处皆美,正如罗素所说:“数学,如果正确地看它,不但拥有真理,而且也具有至高的美.”在数学学习中,数学带给学习者的绝不只是冷冰冰的符号,而应当是一个有着诸多美点缀成的五彩缤纷的万花筒.数学语言学习应充分展现数学文字语言的精确美、简约美;数学符号语言的简洁美、优雅美;数学图表语言的对称美、和谐美. 让学生感悟数学语言系统的内在美,以唤起学习主体的生命激情和自由感受,获得审美情趣.

就数学的平衡和谐之美,从儒家的中庸之道到佛教的世界大同、天地合一;从物理学的能量守恒到当今社会的和谐科学发展,无不体现了阳与阴、正与负的平衡和谐.经过多年的教学,本人越发感觉到数学中也有大量的阳与阴,如加与减、乘与除、正与负、增与减、正弦与余弦、正切与余切、奇(函)数与偶(函)数等等,下面举两个具体的例子. 如余弦定理:在ABC中,若角A,B,C所对的边分别为a,b,c,则a2=b2+c2-2bccosA.这个公式是完全和谐平衡的,如cosA不能换成cosB,否则角C不答应;如果把2bc换成2ac,那么边b会感到不公平. 再如半角公式tan=,因为正弦与加法属阳性,是正面人物;余弦与减法属阴性,是反面人物.只有把正弦sinα或1+cosα作为分母放在下面,才重心稳定,让人感到放心踏实.

四、结语

把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转化为教育形态,是为了使学生易于理解,这仅仅是学习数学语言的一层要求,语言是用于交流的,因此学习数学语言更重要的是准确、规范地数学表达.这是学习数学语言的更高要求.然而数学语言正确的理解与规范的表达绝非一日之功,需要师生相当一段时间的共同努力.一方面教师言传身教、引领示范,使学生潜移默化地掌握;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放手让学生去闯,去理解,去表达.学生通过教育形态化数学语言的理解、消化与吸收,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再加工并适度形式化,使得行文通顺流畅、语言规范简练、推理清晰明了,呈现出数学语言的学术形态.这样数学语言从学术形态―教育形态―学术形态―教育形态……就形成了螺旋上升的良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逐步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理性精神,这正是我们数学教育所追求的!

参考文献: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114;4.

篇8

数学教学中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转变人才观念、质量观念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转变观念的关键在于努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促成学生主动、全面而且各个不同的发展,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健体、学会创造。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不仅培养他们的数学素养,更要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使之成为具有一定创造性的人。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的发展和志趣、特长不尽相同,学生之间存在着个体差异,教师要创设条件,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其次,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自觉地把素质教育融于教学中。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和途径有以下几点。

一、思想素质的教育

1.贯穿爱国主义教育。①通过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②通过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编拟既联系实际又有思想性的数学题目,反映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等有关内容,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热爱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国情,激发他们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的精神。

2.贯穿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特点、量变到质变的特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的教育。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在教学中,如果能注意挖掘这些因素,自觉地使用唯物辩证法观点阐述教学内容,就能更深刻地让学生领悟数学知识的内在联系。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学好数学知识,提高唯物辩证思维能力,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的教育。数学教育的目的不仅在于传授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通过数学学习和实践,使学生逐步掌握良好的行为方式(正确的学习目的、浓厚的学习兴趣、顽强的学习毅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等),并把这些良好的行为方式转化为他们的习惯,终身受用之。所以培养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也是数学教学工作的一项基本任务和重要目标。

二、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能力

1.重现知识形成的过程,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讲授这些数学知识,而忽视对其原型的分析和抽象。我们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抽象、概括,弄清知识抽象的过程,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从而使学生形成对学数学、用数学所必须遵循的途径的认识。这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对激发学生学数学的兴趣、增强学生用数学的意识大有裨益。

2.加强建模训练,培养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建立适当数学模型,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解应用题,特别是解综合性较强的应用题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建造一个数学模型的过程。在教学中,我们可根据教学内容选编一些应用问题对学生进行建模训练,也可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生产、科技和当前商品经济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如利息、股票、利润、人口等问题),引导学生观察飞、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3.创造条件,让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为学生创造运用数学的环境,引导学生亲手操作,如测量、市场调查和分析、企业成本和利润的核算等。把学数学和用数学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用数学的快乐,学会用数学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达到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的目的

三、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

数学思想方法是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的总称。数学思想是对数学知识与方法形成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根本策略。数学方法是解决问题的手段和工具。数学思想方法也应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之一。现行教材中蕴含了多种数学数学和方法,设计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渗透、反复强化、及时总结,用数学思想方法武装学生,使学生真正成为数学的主人。

四、强化思维能力的培养

思维品质的优良与否是国民素质的重要决定因素。为了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思维活动,必须研究思维活动的发展规律,研究思维的有关类型和功能、结构、内在联系及其在数学教学中所起的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从这个角度讲,数学本身就是一种锻炼思维的手段。我们应充分利用数学的这种功能,把思维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五、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

篇9

【关键词】数学 学导 演练 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8-0140-01

学导与演练的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地改变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现状,突出在教师指导下,最大限度地让学生获得学习的主动权。其根本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参与课堂的教学互动,营造乐学、善学、好学的氛围,发挥学生的个性,有效地改变不少学生厌学的被动局面。

一 将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入课堂

小学生对生活有了一定的认识,对身边的事物充满新鲜与好奇。教师要抓住学生的这一心理,将生活中的熟悉事物与数学知识联系起来,将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学习圆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问学生,生活中哪些是圆的,学生会列举很多事物,那为什么要把这些设置为圆的呢?如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是圆的?这样的导入结合生活实例,学生非常熟悉,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学生学起来就不会感到枯燥无味。有些数学知识相对小学生比较抽象,可能一时无法理解,但每个数学知识都能在生活中找到相关的例子,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知识拓展到生活中,让学生亲自去演练和实践,才能让学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最终理解并掌握知识。如学习克和千克时,学生不能准确的估算,这时可以让学生拿出自己身边的物品,亲自来称量,这样才能对克和千克有一个比较明确的认识,同时也积累了生活经验。又如在教学小数大小比较一课时,我为学生展示了CCTV“青年歌手大奖赛”的选手成绩;在学习简单的统计时,播放操场上踢足球、打乒乓球、打羽毛球等体育活动的录像,让学生统计哪一种球类比赛最受同学们欢迎;在教学百分数的意义时,引入了球场比赛 “谁进球最多”“谁失球数最多”和“谁进球的可能性高”等百分数的意义。

二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把学导与演练巧妙结合

学导与演练的结合,改变老师一味地教,学生盲目地学的教学方式,真正做到优化教学过程。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对于问题的设计一定要考虑学导与演练的过程,紧靠目标,设计既能勾起学生对知识的回忆,又能启发学生运用数学思想解决的问题。当然,过于简单的问题无法激发学生思维,会使学生降低学习热情。设计问题时可以对已学过的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回顾和复习,让学生联系已学过的内容。而过于复杂的问题则容易让学生有挫败感,从而对课堂教学出现抵触心理。例如在圆的面积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长方形、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什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是如何推导的?今天我们用所学的图形进行分割、拼摆,转化成学过的图形,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然后,我出示一个圆,提问:谁能联系我们学过的图形面积知识,说一说圆的面积的定义是什么?学生回答后,我归纳:圆所围成的平面的大小叫作圆的面积。那么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我展示由“曲”变“直”的渐变图。引导学生逐层观察圆周曲线的变化情况,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圆周曲线就越来越直,当我们继续分下去,最后就变成一条近似的直线段了。

三 突出体验,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主渠道。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获取知识、培养能力,也是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以人为本的理念的具体体现。因此在教学活动中要活用教材、用活教材,把一些数学知识设计成学生实践操作的活动,让人人参与动手操作,感知感悟,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学习完有关圆的知识后,我让学生动手去测量操场相邻跑道的周长相差多少?从而确定起跑线的位置。学生可能很少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起跑线的问题,这样的问题有利于学生对于同心圆的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学生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价值,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 学导与演练的有效教学关键在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篇10

[关键词]:导学式教学法 小学数学 应用

现在,在我国的教育改革中,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差、学习效率低下并且实践能力比较差已经成为了非常严重的问题,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以往的教学方法无法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调动起来,这对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是非常不利的,而将导学式教学法运用到数学教学中去,能够很好的改变这个现状,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激发出来,从而保证学习效率的提高。

一、对导学式教学法概念进行分析

导学式教学法本身是和教育学、心理学以及教学论的规律相符的,在导学式教学法中,引导是非常重要的,指的是老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引导,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这种教学方法很好的将教学的最基本特征揭示了出来,并对老师在教学中的地位进行了确定,在教学的时候确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老师的主导作用,并且这种教学方法的运用还能够提高学生实践方面的能力。

二、将导学式教学法运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去的主要意义

(一)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现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掌握和数学水平差别都比较的大,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本身的创造性以及积极性都比较的差,这是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经常会存在的问题,所以必须对其进行改革。数学本身便是比较抽象的一门课程,学生在掌握的时候比较的困难,并且很多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只重视将学生传授给学生,却没有真正的认识到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这也直接导致了学生在进行知识掌握的时候比较困难。而导学式教学方法摒弃了以往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将课堂还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分i为,并在这个基础上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引导,将其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更好的调动了起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二)导学式教学法是符合新课改需要的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非常的重视学生的知识经验和实际的心理结构作用,特别是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老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应该改变这种情况,不再将自己当成教学的中心和教学的权威,真正的做到每一步都为学生服务,将新的教学理念体现出来,充分的发挥出导学式教学法的积极作用,保证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三、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导学式教学法的实际应用

(一)对学生提问进行积极的引导

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学生本身的兴趣有时候会直接决定教学效果。所以老师必须做好教学内容的设置,保证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将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真正的调动起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权和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情境的创设有利于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提高学生自身的思考能力。所以,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必须更好的进行思考,保证创设出来的情境是有效的,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老师还应该采取手段将学生引入到情境教学中去,将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出来,这样学生在学习数学的时候学习兴趣便会有明显的提高,在思考的时候也会更加的积极认真。

(二)鼓励学生进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更好的巩固自己所学的知识

通过情境的创设,学生能够更好的把问题提出来,并且还能够利用小组合作、动手实践等方式进行分析和交流,将数学知识更加直观的表达出来,将学生对将要学到的知识的探究欲望激发出来。但是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方面的特点,更好的把握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将数学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突出出来,鼓励学生进行意见的发表,这样老师便能够更加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想法,然后再经过讨论、交流以及辩论来达成共识,确保教学目标能够更好的完成。比如说在讲到加法和减法的时候,老师可以给学生讲两个小白兔拔萝卜的故事,讲完之后让学生判断哪个小白兔搬的多,这样学生的兴趣很容易会被激发出来,在讨论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自信认真,从而得出问题的解法。

(三)能够通过层次递进进行应用实践

在导学式教学中,层次递进是非常重要的,这一个步骤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进行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比如说在学习倍数的时候,老师可以跟同学们说爸爸36岁,小明12岁,然后问学生爸爸的年龄和小明年龄之间的关系。

(四)重视课后知识巩固

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能够让学生对需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大致的掌握和应用。但是小学生比较小,比较爱玩,若是在下课之后并没有及时的巩固学到的知识,那么便很容易忘掉。所以,老师必须重视学生下课后的复习,老师可以有意识、有针对性的布置一些课外练习,这样学生便能够通过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并且,老师还可以有意识的举行一些和数学知识有关的课外活动,这样不但能够将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还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巩固知识,在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

结语

导学式教学法本身便是一种和数学教学改革相符合的教学方法,其能够满足时代的实际需要。老师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将导学式教学法运用进去,能够更好的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提高学生数学乃至其他学科学习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邱小琴.论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J].大众科技,2013(04)

[2]李培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12)

[3]李霞.学导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有效实施[J].中国校外教育,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