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教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05:51:0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现代文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现代文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文章写作所要用到的主要的方法,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使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能、写作思路,换而言之,现代文教学与作文教学相辅相成,现代文教学为作文教学奠定了重要的写作基础,而作文教学则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写文章的意义。
二、当前我国作文教学的现状
作文教学是中小学生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难点,很多中小学生都反映写作特别难,重要的原因是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中存在较多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生主体性地位缺失
在所有的教学活动中,学生都应该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作文教学有其自己的特性,强调的是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培养,因此更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很多的中小学教学老师在作文教学中仍然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就只是一味的将作文的相关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而没有让学生自己去体味,去表达自己的情感,甚至有的老师的教学出现模式化的现象,就是给一个模板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套用模板,这样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学生的作文呈现出很大的相似性,学生的思维也受到了很大的限制。
(二)与现代文教学相脱离
现代文教学与作文教学都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的教师在教学上对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上却存在偏颇,人为地将两者割裂开来,认为两者之间不存在任何的关系。但是实际上两者却关系密切。现代文教学的作用在于提升学生情感的感知能力,对于文章思想的理解能力,对于语文语言的表达能力等,因此它是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
三、现代文教学对提升作文教学质量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
(一)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情感,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
《文心雕龙•情采篇》中曾经说:“故情者文之经;词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也就是说文章有感情是好的文章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学生来说,要能写出好的文章,培养学生的作文情感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中小学生的人生阅历大多比较少,且感受情感的能力也比较弱,要使其从生活中得到情感的源泉,来提升作文水平,有点过于勉强,现代文教学正好弥补了学生身上的这一缺点,它能帮助学生从别人优秀的文章中获得情感的丰富,提高情感的表达能力。例如课本的余光中的文章《听听那冷雨》,蕴含着深刻的爱国情感,表达了作者对人性的呼唤,对人生哲理的体会,如果能使学生深刻理解这样的情感内容,那么无疑可以使学生的情感感知能力得到提高。教师在进行作文教学的时候,以此为基础,无疑学生将能很多理解老师所讲的内容。例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深刻地感受父子之间的那种感情,尤其是父亲对孩子的爱以及作者对于自己以前不懂事的一种“悔恨”,还有就是对自己父亲深深的思念,以此为基础,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感受与自己父母之间的感情,激发学生对自己内心世界的反省。
(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为作文写作奠定基础
孔子曾经说过,“辞达而已”,写文章的目的就是要将自己的思想和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中小学生由于积累的语言材料并不多,在运用语言表达思想的能力上还比较差。主要表现在语句不通、语句较为拖沓等,现代文的教学正好能够使学生感知其它作者运用语言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用最简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将语句写的有感染力。换而言之,就是现代文的教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还能提升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为作文教学奠定学生一定的写作基础。例如《安塞腰鼓》这篇文章,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句、比喻句等,语言的写作非常的优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重点学习作者优美的语言,使学生在语言表达能力上能够获得提高。
四、结语
篇2
面对现实,如何落实“核心素养”,使“学生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如何使生活在信息时代的莘莘学子适应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如何克服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种种弊端,让“面目可憎”的现代文阅读教学得以改观,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笔者以为,我们应该思考以下问题并付诸实践。
一、“多而快”便于吸收海量信息
所谓“多”,有三层含义:一是大量地读,二是反复地读,三是天南地北地读。大量地读,“指泛读,包括海量的搜读,这有利于搜集信息,积累语料;反复地读,指精读,包括诵读、美读、深耕地研读,有助于加深理解与记忆,培养语感。因为学习语言,无论是‘习得’还是‘学得’,都必须经过大量与反复的‘学’和‘习’才能有所‘得’,这个‘得’,就是体验、收获、体会、心得。”①胡立根也同样指出,之所以说阅读教学的出路在于“海量的阅读刺激”,是因为阅读教学时“课内的刺激太少,课内教师的喋喋不休不能替代学生的阅读。语文作为一种非知识性学科,其学习方式主要不应是外显型学习,而应是内隐型学习。内隐型学习不是靠讲解一些方法就能解决问题的,靠的是大量和反复的刺激,在反复实践中学习领悟。”②而天南地北地读,指的是阅读面要广,经史子集、三坟五典、文学的、科技的、政论的、消闲的,无一不囊括其中:这有利于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工作学习的需要,为使之成为具有现代公民素养(信息素养、公民责任与社会参与素养)的合格公民。总之,无论采取哪种方式去读,其终极目的都是:扩大阅读范围,开拓学生视野,允许快速浏览,强调耕耘的乐趣,不斤斤计较于收获的多少,但到头来必会有收获。③当然,对于“新课标”规定的阅读篇目、经典作品还是要细嚼慢咽,仔细体会的,甚至于还要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做做笔记、摘要和卡片,将它们化为精神食粮,以补“速读”之不足;切不可狼吞虎咽、囫囵吞枣。
所谓“快”,就是高效率。这是培养适应新世纪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的重点之一。阅读如何才能快,首先理解须正确,吸收得快。快容许略,不容许粗,更不容许错。“快速阅读的能力不是一个孤立的能力,是理解、记忆、速度三个方面构成的阅读能力的整体。”(张志公《语文学科的现代化问题》)换言之,就是排除阅读障碍的速度快,准确无误的获取信息快。而且要达此目的,当然离不开训练学生的筛选概括的能力和授以适当的方法技巧。训练可以这样进行:第一,审明题干的限制因素,包括范围、方向、句式、句数和情境;第二,筛选相关的信息和材料,并按要求辨别;第三,找准两三个关键点;第四,把关键点换成自己的话;第五,把关键点按要求的句式、方式、字数和情境用自己的话组织起来,并加以调整贯通。④
二、“巧且会”有利于阅读多样文本
所谓“巧”,指的是抛弃愚笨的办法,追求事半功倍地引导智力较为平庸的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正如钱梦龙先生所说的那样,“最好的教学法,就是那种能够帮助最普通的教师教好最普通的学生的方法”⑤。它有三层意思:一是要体现出“教是为了不教”的阅读教学理念,二是要进行率先垂范的阅读教学实践,三是要出现“挤干(了)水分”、抓住(了)精髓的“一课至多只用一课时读完”的“毕其功于一役”的课堂快节奏。其策略有三:第一,从“无疑点”(指的是那些看似无疑,实则深藏着丰富内涵,一旦疏忽,就会从眼皮底下溜走的部分)切入;第二,从“随意点”(是指文中那些看似漫不经心,随意为之,但仔细品来,却韵味无穷的部分)切入;第三,从“空白点”(是指文本中作者有意没有明说而意味无穷的部分)切入。
所谓“会”,指阅读的熟练度。即一定的阅读技能。课文是提供给学生学习的例文,教这些例文,旨在通过向学生传授语文知识,来培养学生能力。为此,就要讲规律,教方法,传习惯;就要巧妙设计,精讲精练。吉林大学鲁弘老师认为,“抓住‘关键词’是答好语文题(指高考现代文阅读题)的关键”。她以现代文为例加以阐释。对文学类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能够揭示小说主题和散文主旨的关键句。要尽量利用这些关键词串联成句,形成答案。对于实用类文本阅读来说,“关键词”是那些原文中出现的能够表明作者观点或情感态度的相关语句,学生要善于抓住这些点进行分析概括、总结归纳,进而得出答案。如此这般地训练,假以时日,学生阅读现代文时就会得心应手、准确无误。
三、“用以美”恰巧适应公民需要
篇3
论文关键词:有关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点看法
现代文阅读在语文课的教学中的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因为它包含了理解、分析、概括和表达等过程。整个过程中,对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以及精细程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综合能力的提高往往不是一蹴而就的,所以在语文教学中,现代文阅读就成了一株让老师和学生又爱又怕的扎手的玫瑰。
怎样做才能行之有效的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我认为分解式阅读训练是一种很值得重视的方法。
(一)题型分解化难为易
要想把综合能力提高,就一定要先把基础工作做好。而要抓好基础,就要从题型入手,找寻阅读中的基本规律。现代文阅读题型很丰富,可以说是色彩纷呈。但万变不离其宗,所考的知识点比较固定,这等于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作为教师,我想应该把围绕每一个知识点的题型整理出来,使之系统化。在综合训练之前,先分项训练,目的是化难为易,化复杂为简单语文教学论文,这符合人们认识由浅入深的规律。
我这里所说的题型分解就是要打破文体的束缚,把现代文阅读的所有出题点细化到最小,然后再从这些点出发进行有目的的训练。这样能使训练更集中,能够直击要害,学生也容易掌握其中的规律。比如过渡句题型,考查语段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的句子。出题角度多为辨识过渡句、结合语段指出句子的作用以及拟写过渡句等。围绕这几个角度所设置的题干有很多,带领学生做这个题型训练时要把相关阅读中涉及到此方面的问题汇聚到一起,让学生反复地练习,以起到理解强化的作用。这样的工作需要备课的时间会很多,而这样做的结果使学生在阅读面前更能建立自信。因此我们的付出是很值得的。若把阅读比喻成一座山,那么我就先认识山脚下的一棵树、一根草和一块石头,目标设置得让学生容易做到,也就不至于在阅读这座大山前迷惘而不知所措了。
(二)年级分解建立阅读序列
学生的认识水平会有差异,按年级分解题型,就是抓住学生的差异,制定符合他们思维水平的阅读训练,建立起相应的序列,使之系统化、条理化,并且使阅读训练能从低年级到高年级形成连续的、递增式的发展轨迹论文的格式。年级分解要遵循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年级学生所应达到能力的规定,然后根据设题的难易度,归类到不同的年级。简单的问题放在低年级解决,复杂的问题放在高年级突破。既保证了学习的连续性,又能保证学习深入性。如论点的寻找这个题型,按论点的提出位置寻找比较容易,文中也会有比较明显的信息可供提取。这类题,初中二年级的同学能轻松完成的。但对高年级同学,这样的题显然简单了些。他们需要面对的语段是没有明确的语句可供提取,需要独立归纳概括甚至要根据论据推断的题。
有了一套具体的阅读目标,才能够对学生的阅读能力做出更为准确的判断。也能让阅读教学更有章可循。很多学生对阅读感觉很惧怕,主要是不知从何入手语文教学论文,实际上并不是孩子的能力差,真正差在了我们的阅读教学目标不够明确,或者目标太模糊。有时候给学生设置的题太难,超过了他们的认知水平。就好比一个人穿了一件很华丽的衣服,不合身材,很难达到美丽的效果。盲目的认定能力有问题,会导致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和信心。如果能在教学中按分解的目标评价学生,无疑是更客观,更理性的评价方式。
(三)小阶段综合检验效果
篇4
一、充分运用教材,培养学生阅读兴趣
中学语文课程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精选学习内容,使全体学生都获得必需的语文素养;还顾及学生在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激发学生的潜在能力,增强课程的选择性,为每一个学生创设更好的学习条件和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所选的现代文也不例外,是我们进行阅读训练的极好的材料,因此我们要充分运用教材。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也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写作的熟练技巧。”对于这个“例子”广大教师要给学生质疑解难的具体方法,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具体途径。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法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的“矛盾”之处着手,使学生掌握从课文“矛盾”之处生疑,分析课文,感知课文。这样,围绕“疑”有的放矢地阅读就能逐渐达到解难释疑的目的,从而调动学生读的积极性。同时,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文时,针对阅读内容,适时地提出问题,设置悬念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创设情境,搭桥铺路,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从而启发引导他们阅读的兴趣。教师在课堂上时,可结合教学内容,推荐、介绍一些相关相似的作品供学生阅读。
二、授之以“渔”,提高学生解题能力
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意适时帮助学生归纳解题的方法,让学生明确:现代文阅读命题紧扣阅读材料,尽管文后的几道问题考查的角度和形式不同,但其思维大都指向全文的中心,答题时需要按认知规律对文章进行略读品读精读,在整体感知主要内容、文章中心的前提下,按题干要求逐一解答。对于不同体裁的文章,整体感知的目标让学生心中有数,按先文后题、先整体感知后局部研读、先析命题意向再找准命题点分析求解的思路,指导学生有条不紊地从容答题。对于七年级的学生而言,记叙文的阅读训练比重较大。而记叙文阅读中对文章主人公的判定是个难点。记得在做课外现代文《大年初一没下雪》练习题时,针对“谁是文章的主人公”这一问题,学生产生了很大分歧,有相当多的同学认为主人公就是小女孩,理由是文章对小女孩的描写最多。面对学生证询的眼神,我没有马上给出结论。通过类比几道同类试题的解答后,我告诉学生要依据文章的主题,最能体现文章主题的人物才是该文的主人公。这样学生很自然地得出结论:《大年初一没下雪》这篇文章的主题是写父爱,所以文章的主人公应该是小女孩的爸爸。从而澄清了学生以为文中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一般就是主人公的错误认识。由此可见,如果教师能够帮助学生适时归纳题型特点,指点解题思路与技巧,这不仅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对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也是大有裨益的。
三、要重视合作学习的实效性,不能流于形式
合作学习应该说有两种目标,就是说从学习者的角度讲,一个是解决学习上的问题,比如疑难问题大家讨论解决,这是学业目标;还有是合作技能的问题,就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学会合作,养成合作的意志,这是情感态度的目标。它往往比学业目标更重要。因此,我们在组织合作学习时,除了关注解决学生知识方面的问题,还要关注意识的养成,还要培养态度的端正,还要做方法的指导等等非学习方面的问题。这个问题,要引起大家的重视。
四、充分发挥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作用,避免走入评价误区
篇5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要想提高学的语文阅读能力,就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生在进行阅读的过程中,从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是一个飞跃的过程,教师采用的阅读教学模式应该以阅读方法的训练为基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通过大量的自我训练实现读写能力之间的迁移,有效提高学生在现代文阅读过程中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引导学生学以致用,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在中考的现代文阅读题型中,评论分析类的题目占有比较重的分量,在答题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能够有效组织语言,表达出自己对文章的见解。根据语文的学科特点,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在课程标准的要求中,要求学生能够多角度地解读文章的内涵,这就要求学生具有比较强的表达能力,能够在理解教材中的现代文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并学以致用。
二、以丰富的课外阅读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外延,课堂上的语文现代文教学应该注重方法的培养,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之后,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在阅读中进行感悟和体会,可以使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得到提升。在课余时间进行的课外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教师在选择和推荐阅读材料时,应该有针对性,既要符合学生的学习要求,又要使学生享受到阅读的乐趣,合适的阅读材料能够实现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目的,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的感知力得到提升。
三、初中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的创新思路
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文的教学占据比较重要的地位,教师在选择教学模式时,应该关注大纲对学生的阅读能力的要求,结合阅读教学的能力培养重点,通过课堂教学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以下简单介绍引导学生以日常基础知识积累为基础,以合理的阅读顺序进行阅读,关注重点句子以及代词用法的现代文阅读教学模式。
(一)引导学生做好基础知识的储备工作
要想实现阅读能力的提升,首先就要做好语文基础知识的储洌这个过程是枯燥而繁琐的,教师应该做好有效的引导工作,储备的基础知识除了基本的字词知识,还包括必要的文体知识。根据中考的题型规律,文体知识的教学应该贯穿于整个现代文的教学过程,如常用的表达方式、修辞方式、写作手法等,根据文章的不同类型,也有不同的侧重点,如说明类的文章注重说明顺序以及说明方法,记叙类的文章注重记叙的顺序以及线索,议论类的文章则关注文章的结构以及论据。
(二)通过合理的教学步骤使学生掌握阅读顺序
为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在课堂教学时必须有合理的教学步骤,在讲解教材中的现代文时,要注重引导学生掌握合理的阅读顺序。合理的阅读顺序一般分为三个部分,首先全面阅读文章,掌握文章的写作主旨,记叙类的文章要抓住主要事件以及关键人物,议论文则要抓住主论点和分论点;其次要根据课后习题的引导找出与题干相关的句子和段落,并加以分析;最后是对筛选的句子和段落进行总结,通过调整语言表达的方式,用自己的话概括出习题的答案。
(三)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感受作者的写作主旨
无论是课堂上对教材中现代文的讲解,还是学生在课余时间进行的阅读,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的目的是为了获取知识,因此应该注意文章本身表达的道理和作者要表达的主旨。作者的写作主旨可以从文章的关键句子,以及文章整体上的脉络进行分析,在对教材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的重点句子,在关注首句、过渡句、承上启下的句子的同时,要注意寻找文章的中心句,以概括出文章主旨。
(四)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
在现代文的阅读过程中,文章中的代词运用一般比较灵活,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代词的指代含义,只有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意训练,学生在独立进行现代文阅读时,才能根据阅读需要对代词的使用效果进行有效的分析。代词的作用一般是替代,有具体的指代以及不定的指代,根据代词的指代原则,学生要能够进行有效的分析;另外还有文章中使用的特殊指代,像小说中的人物,如孔乙己、闰土、范进、于勒这些形象,往往有其特殊的指代含义,在讲解课文时,要注意分析这些指代形象的含义。
(五)师生共同探讨,帮助学生赏析重点难点
篇6
现代文教学的基本步骤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现代文全过程的最主要、最常用的形式。由于这种形式能使教者有序,练者有格,因此,它是语文教学中反映现代文教学本质、体现现代文教学规律的高质高效的程式。它已被许多优秀教师运用于教学实践中。
现代文教学基本步骤分为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准备工程
早期准备工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课文。实施的关键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突出一个“变”字,即“变教为学”。这一工程有两种设计形式:
一是“先问后读”式,即教师先提出课文的学习要点(或投影展示或口头表述),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二是“先读后问”式,即先让学生阅读课文,然后教师提出该课的学习要点。
这是现代文教学前期准备的两种设计方案。实施这一工程,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
第一,体现了教师的“导向”作用。确定了学习要点,也就确定了教师的导学方向,从而明确了教师在这一环节的作用就是“指路”和“搭桥”。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导向”既包括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即学习要点;还包括指导学生使用一定的学习方法,尤其是对初一、初二年级或水平较低的班,指导方法是非常必要的,如怎样查阅字词典、怎样释词、怎样速读等,甚至有时还要为学生补充一些必需的背景知识和资料。
第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确定了学习要点,也就确定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要点,一般来说,学生都会认真对待、积极思索,或借助工具书细读课文,领悟文章主旨,并在疑难处圈、点、划、批、注、评等;或苦思深探,对课文进行纵向或横向的对比研究,努力寻出寓于文章之中的各种知识与信息。
第三,为学生在第二阶段钻研课文、提出问题,做了充分的准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阶段:中期主体工程
中期主体工程,是指师生共同钻研课文。实施的关键在于师生共同活动、双向交流,突出一个“活”字,即“活教活学”。
这一工程有三种设计形式:
一是“师问生答”式。即教师利用各种方法自然而巧妙地引导学生围绕学习要点,深入钻研课文,回答问题。这是基本的教学形式。
二是“生问生答”式。即教师指定学生替代自己组织课堂并指出课文的学习要点。一般情况下,教师应不予干涉,只在必要或适当时给予指点和补正。这是目前的一种比较新颖且可行的教学形式,因为它生动体现了教学民主的原则,适合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
三是“生问师答”式。即师生换位,学生提出问题,教师进行回答。这种形式一般应在完成“学习要点”之后进行。对于学生提出的各种问题,无论对错,教师对其积极性都要给予肯定和保护。
以上是现代文教学的中期主体工程的三种设计。实施这一工程,具有以下几种明显的作用:
第一,大大改变了“教师讲、学生听”的单一课堂结构形式,变“满堂灌”为“满堂学”,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第二,活跃了课堂气氛,融洽了师生关系,创设了乐教乐学的教学环境。
第三,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使二者达到最优的结合。
第四,较好地启迪了学生的思维与想象,培养了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当然,作为现代文教学的中间环节和主体工程,在实践过程中,若实施不合理会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因此,在实施这一工程时,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法与学法要力求多样实效,或反复阅读(泛读与细读,朗读与默读、单读与合读、男生读与女生读),或定题问答(教师定题或学生命题),或质疑解难(抓疑难重点进行分析),或分组讨论(同桌、前后、男女)。
第二,既要反对“放羊式”(放而不牵),又要反对“牵羊式”(牵而不放)。该放要放,放在“绿草地”;该牵则牵,牵在“不毛地”。
第三阶段:后期配套工程
后期配套工程,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巩固并发展所学知识。在这一阶段里,教与学的相互结合达到最高和最佳境界。实施这一环节的关键是教师致力于把“教”变为“学”,把“会教”变为“会学”,突出个“会”字或“用”字。这一环节分先后两种设计形式:
一是温习巩固式。即根据课文学习要点温习巩固该课所学知识。其方法多种多样,或由教师归纳总结,进行评定;或由学生思索,自我消化;或双向交流,互为补充。
二是训练发展式。即教师精心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适度训练,达到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目的。设计这类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练习应本着如下原则:①形式上力求多样化,既有单项的,又有综合的;既有听、读的,又有说、写的。②内容上注意启发性,在巩固的基础上着眼于创新,如设置造句、改写、仿写等练习。
实施这一环节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第一,巩固了所学知识,并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篇7
一、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研究的意义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语文教学受到了全社会前所未有的关注,社会各界人士给语文教学提出了很多意见和建议,对语文教学提出了很高的期待,促使语文教学改革必须要全面、彻底、深入、有序地进行。而现代文阅读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所要进行的改革也成为了大家关注的焦点。传统的阅读教学突出的是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教师讲授字、词、句、语法、修辞等基础知识、语法知识和文体知识,分析阅读材料,布置作业,学生按照教师的讲解进行训练,一般也是关于字、词、句、语法、修辞等方面的练习。在这样的阅读教学中,完全忽视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割裂了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使语文成为一个个枯燥、单调、支离破碎的知识点,完全没有了生命。这样的教学对于学生情感的培养、学生能力的提高是没有益处的。因此,进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研究就成为摆在语文教师面前亟待探索的重要课题。
二、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的内容和具体措施
在现代文阅读中进行整体结构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符合素质教育的大趋势,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尝试进行整体教学。具体而言,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树立新型的阅读教学观念。《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的教学建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体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也就是说,阅读过程是学生、教师和教材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而非教师一人可以决定的。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理念,树立新型的阅读教学观念。具体到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就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去设计教学流程,一切为了学生着想。教师要清醒地认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双方不是单纯的“施”与“受”的关系,而是学习的合作伙伴。因此,教师要尊重学生的想法和观点,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积极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发言,肯定学生的每一点进步。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激发出来了,就会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来,主动获取知识,从而使学生、教师、教材之间产生情感的碰撞,闪耀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二)确立教学目标,构建教学模式。进行阅读教学的目的就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发展学生的健全人格,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所以在教学中,就要构建现代文阅读的整体结构教学模式,通过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双向、动态的语言实践,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1. 创设情境,巧妙导入。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学生具有好奇心重、好胜心强的特点,新颖的方式能够引领他们进行定向探究活动。所以,在阅读教学的开始,教师要积极创设情境,使之思想受到耳濡目染的熏陶,引领学生进行阅读,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学生的思想处于开启状态,阅读动机强烈,积极参与阅读教学活动,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 通读全文,整体感知。这是整个阅读教学的基础,关系着阅读教学的成效。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整体快速阅读,弄清文章的大致内容,也就是通读全文,不求甚解。但是,要注意对学生进行直觉训练,即学生在通读全文后,要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印象,要求学生明白文章的大概内容,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思想感情,等等,初步了解作者的意图,完成对文章的整体感知。
3. 具体分析,品味解读。这是培养学生分析与比较思维能力的阶段。在整体感知文章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教学目标精读文章,具体分析文章的细节问题,品味文章的内涵,解读语段意境,增强语言感知能力。具体到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字、词、语句的基本意思和在文章中的具体内涵,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观点,分析文章的结构层次,掌握文章语言运用特点,等等。总之,教师要帮助学生深入、透彻地理解、掌握文章的知识要点。
4. 综合把握,全面理解。这是对文章进行全面认识和理解,培养学生概括、抽象和综合能力的阶段。教师要帮助学生将之前学习中得到的知识要点进行整理、组织,通过概括、提炼,将知识综合成整体,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综合把握,进行全面的理解。具体来说,教师要帮助学生总结中心思想,领会作者的写作思路,进行写作特点、艺术手法的归纳,等等。
5. 发散思维,审美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文章用心品味,体验感悟,揣摩文章字里行间的言外之意,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提出质疑和新颖见解,从有限的信息里生发出无限的可能,进行审美创新。
篇8
一、活动前的准备工作
1.指导学生课前预习
由于在高中语文教材中,现代文的篇幅通常都比较长,同时,在个别文章中还存在较多生字词,再加上高中语文所蕴含的思想内涵非常丰富,要求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以及领悟能力,所以若学生在课前未能好好预习,只是单方面地被动接受教师所讲解的内容,缺乏自己的独立思考,长期下来,不便于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同时还会造成其语文学习能力下降,最终使学生对现代文学习产生厌烦心理。针对这种情况,要想有效组织现代文课堂教学活动,首先必须做好学生预习工作。
第一,加强基础知识的预习。在现代文基础知识中,常遇到的障碍一般有陌生的文化知识或者生僻字词等。这就要求在现代文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应该让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借助于字典或者有关参考资料的查阅来解决这些问题。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阅读完课文后将文章中的内容进行慨括,并要求学生将有疑问的内容记录下来。
2.编制相应的教学方案
第一,在编制教学方案前,可通过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来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内容:学生学习能力与水平、学生自身学习的意志与动机、学生所产生的疑惑和疑虑等。基于对这些问题的了解再来编制相应的教学方案。
第二,教学目标的编制和叙写。在现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所编制的教学目标,其合理性与规范性将直接关系到课堂目标的实现程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目标应具体化和细化。
3.合理设计课堂学习活动
第一,所设计的教学活动应满足文体特点,比如散文和诗歌一般适合齐读,当然也可朗诵,其主要的目的就是体会文章文字所产生的美感;而由于小说通常情况下篇幅较长,可将其改编成为课本剧,或者让学生进行快速阅读,使其能够及时了解和掌握故事的大致内容;对于议论文而言,由于文章自身逻辑性较强,通常情况下,可由师生共同进行探究。
第二,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且科学地应用各种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带给学生多方面刺激和感受,要便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一个生动、轻松且有趣的教学环境。通过多媒体使课堂活动的内容更为丰富,但是要注意的是不可过杂或者过多,以免对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造成影响和干扰。
二、活动中教学方法的应用
1.角色体验法
所谓角色体验法就是让学生来扮演教材内容中某一个角色,通过学生对该角色言行的模仿,使其深刻体会到人物心理活动发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赏析教材文本的精妙处。
比如《雷雨》属于话剧,若单纯地应用常规方式进行教学,不仅不便于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还会使学生学习兴趣下降,最终导致教学效果低下。
2.知人论世法
即通过对一个人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其人生经历的讲解和了解来对文本进行解读。如果学生对于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的了解非常少,怎样才可使学生更好且更为合理地理解作者的信念以及情感?可通过知人论世法来进行教学。
比如在讲解《相信未来》这首诗歌的时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事先进行诗歌创作背景的介绍,阐述郭路生的人生经历,让学生能够及时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从而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诗歌所蕴含的深刻涵义。在实际应用这种方法时,应恰到好处,将同级教材中同一作者所写的各种文章的相关信息有效地联系起来,以便于学生理解文本知识。
3.比较阅读法
即将内容或者形式相对、相近的两篇文章,采取对比阅读的教学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课文。在对比阅读过程中,通过两篇文章相关内容的对照与比较,活跃学生的思维,不断扩宽其眼界,使学生对文章的认识更加深刻和充分,掌握每篇文章特点,从而增强学生的综合鉴赏力。在采用这种方法时,应注意文本间要具备一定可比性,同时切入点必须要小,通常情况下,比较的内容有写作方式、语言的风格以及思想内容等。
如在学习老舍先生的《想北平》这篇文章时,可与林语堂所写的《说北平》进行对比,通过这种比较阅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更加容易地发现二者之间的异同。两篇文章的相同点是作者对于北平的喜爱,而不同点则在于老舍先生所表达的是远离故乡,对北平的一种思念之情,林语堂先生则是身处北平,所表达的侧重点在于对北平的喜爱、欣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从文章思想内容方面来实施对比。
三、活动后的作业设置与教学评价
在高中现代文课堂教学活动中,还有一个关键的环节就是作业的设置。作业通常情况下分为两种,即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所谓短时作业就是学生应该在短时间内完成的作业。相对于长时作业而言,短时作业的内容相对集中和明确,具有一定针对性,对于学生语文基础水平的提高和学生语文学习基本能力的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长时作业则对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和视野的开阔有着巨大的作用。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常常会忽略掉长时作业的重要性,一味地布置短时作业,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能力。鉴于这种情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将短时作业和长时作业有效结合,科学合理地进行作业布置,以此为学生打好阅读基础,提升其语文综合素养。
在进行作业的布置时,应针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布置相应的作业,作业必须面向所有的学生,问题必须具有针对性和广泛性,确保每一位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均得以充分发挥,留给学生自由选择的时间与空间。
篇9
结合自己多年现代文阅读教学的经验,我觉得好的“主问题”设计一般应具备这样几个特点:(1) 新颖别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2)迅速集中思维,让学生直奔学习重点;(3)准确抓住整篇文章的要害,“一石激起千层浪”。
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常用的“主问题”设计方法有以下几种:
1.着眼标题法
教学《向沙漠进军》时,可以引导学生依据题目提供的信息,自主设计这样三个“主问题”:(1)为什么要向沙漠进军?(2)怎样向沙漠进军?(3)向沙漠进军的前景怎么样?这样,全体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领下,经过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自主完成了所有学习任务,可谓事半功倍。
又如《死海不死》,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1)为什么叫死海?(2)为什么又“不死”呢?前后不矛盾吗?学生在接下来的探究环节中自然可以快速发现问题的答案,进而完成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再如《最后一课》,根据题目的暗示,可以设计这样几个“主问题”:(1)这是一堂什么课?(2)为什么是“最后”一课呢?(3)是谁给谁上的最后一课?上课的过程中都发生了哪些事情?学生带着这些悬念学习,效果是极好的,积极性也是极高的。
2.着眼重点段法
《松鼠》第一段“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乖巧,驯良,很讨人喜欢”是全文的重点段。根据这段在全文中的地位以及与下文之间的联系,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让学生找出文中具有“总说”作用的第一段,并概括出松鼠“漂亮、乖巧、驯良”这三个特点,然后明确这三个特点分别具体写在哪些自然段中,进而在逐段的探究中把学习不断引向。
又如《社戏》,引导学生抓住结尾段“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设计如下“主问题”:(1)那夜吃的是什么豆?果真那么好吃吗?(2)那夜看的是什么戏?果真那么好看吗?(3)该怎样理解这个结尾呢?这一组问题直奔中心,省时高效。
3.着眼关键句法
在不少课文中,一些语句,或者能标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或者在写人叙事状物方面富于表现力,或者含意深长、耐人寻味,或者最能表现作者的情意,这样的语句就是“关键句”,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
如《苏州园林》第二段中“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以及第七段中“游览者必然也不会忽略另外一点,就是苏州园林在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这两个句子在全文中就是“关键句”。在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后,找出这两个关键句,并且有针对性地设计如下两组“主问题”(第一组,针对关键句1):(1)怎样才能做到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2)这些做法具体写在哪些段中?各自有些什么特点?(第二组,针对关键句2):(1)文中写了哪几个角落?(2)这几个角落是怎样注意图画美的?以上两组“主问题”的设计就可以使接下来的探究学习有了明确的目标。
又如《背影》,开篇的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就是全文的“关键句”,具有很强的表达作用。这一关键句,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思念,为全文定下了感情基调,又提示了全文内容核心。突出背影,可使读者产生如下悬念:(1)作者为什么最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2)作者是在什么情形下看到了父亲的背影?(3)围绕着父亲的“背影”,发生了哪些故事?而这三个悬念正好揭示了文章的中心,也完全可以作为本课学习的“主问题”。
再如《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这仅是闻一多先生的一个方面,――作为学者的方面。闻一多先生还有另一个方面――作为革命家的方面。这个方面,情况就迥乎不同,而且一反既往了。”这是一句在全文中起过渡作用的“关键句”,它明确暗示了文章前后两个部分内容的不同,以及闻一多先生前后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引导学生找出这个关键句,对接下来的自主学习确实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4.着眼文章结构法
教学《在烈日和暴风雨下》时,学生朗读课文后,引导学生根据文章明显的结构特点把文章分为两部分,并先后设计如下“主问题”:第一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烈日和祥子在烈日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烈日之“烈”?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第二部分 (1)勾画出有关描写暴雨和祥子在暴雨下拉车感受的词语,并谈谈自己的体会。(2)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暴雨之“暴”?这对描写祥子起到了什么作用?
又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后,能很快找出写百草园和三味书屋两部分内容的起止句以及中间的过渡段,从而对文章结构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之后,从结构入手,可以设计这样的“主问题”:(1)文章前半部分写百草园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2)文章后半部分写三味书屋的生活特点是什么?是从哪些语句看出来的?(3)把前后两部分内容联系起来思考,你觉得文章要表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着眼主人公法
教学《信客》一文,可抓住年轻信客这个人物,设计这样四个“主问题”:(1)作者重点写了年轻信客什么事迹?为什么重点写?(2)年轻信客的一生在哪里是一个转折?年轻信客的一生印证了哪一句话?(3)作者在写年轻信客之前,为什么要先写一个老信客?(4)年轻信客为什么死后要与老信客葬在一起?
又如《阿长与〈山海经〉》,学生在自由朗读课文后,可围绕“阿长”这个人物设计如下“主问题”:(1)文中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为什么不写她是怎么买到的?为什么此前此后反倒写了不少?(3)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来写“阿长”的?(4)为什么题目不用“长妈妈”而用“阿长”?
再如《伟大的悲剧》一文,可以根据感人至深的英雄群像,设计出这样三个“主问题”:(1)文中最感动你的人物是哪一个?是怎样感动你的?(2)文中写到的“恐惧”、“胆怯”、“惊慌”、“悲惨”等字眼是否有损英雄形象?(3)为什么这个悲剧是“伟大的”?在接下来的合作探究中,学生自然就会顺着这些问题,有的放矢地去阅读思考了。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2―0055―01
现代文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现代文阅读教学,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呢?笔者围绕“阅读与鉴赏”和“表达与交流”这两个中学语文教学的总体目标和内容,探究高中现代文阅读教学的一般策略,试图通过“诵读课文,选词造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尝试表达,万虑归诗”的“四段式”现代文阅读教学,切实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一段:诵读课文,选词造段。(课外完成)
学生用普通话放声朗读课文2遍以上,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选取课文中自己J为用得最好的或最精妙的8-10个词语,然后利用注释或工具书,明确这些词语的意义。再围绕一个中心,用这些词语写一个150字左右的语段。
设计这一环节的出发点是:
第一,语文学习不能仅靠课堂。新课程实施后,语文学科的周课时数明显减少,高一、高二只有4课时,这还包括作文在内,教学时间捉襟见肘。要求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学习语文很有必要。
第二,朗读能力要加强训练。高中学生要“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从目前情况看,大多数学生的朗读水平达不到这个要求,必须加强训练。
第三,解词、造句是提高语文水平有效途径。学生不理解词语的意思,就不可能恰当地运用词语;不能准确地用词造句,就不可能联词成段;不能写好语段,想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就是空谈。
二段:交流选词,欣赏语段。(8-10分钟)
这一环节可按以下四个步骤进行。
第一,以小组为单位,交流各自所选择的8-10个词语,并简要解说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语文学习要“注重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学生通过充分交流,相互借鉴和提高,且在交流中,懂得与他人分享所得。
第二,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欣赏各自围绕中心用所选词语写成的150左右的语段。这样做,既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
第三,教师指名或小组推荐优秀语段全班交流,教师精要点评。通过教师点评,学生可以认识自己或同学的选词和语段写作的优劣,从而提高鉴别欣赏词语和语段的能力。
第四,教师展示自己所选词语和所写语段。语文学习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示范。教师的示范,就是把教师的选词标准告知学生,并通过语段的展示,教师对学生起到榜样和引领的作用。
三段:多重对话,赏析文本。(25分钟左右)
第一,语言赏析。语文姓“语”,文本的任何价值都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实现的。因此,文本赏析首先应该从语言赏析开始。语言赏析,主要是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字、词、句等语言要素加以理解和揣摩,体会语言运用的精妙。
第二,整体赏析。学生面对的文本,通常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相统一的整体,离开了这个整体,赏析活动就只能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文本赏析应该以整体把握文本的内容为前提,在对文本的基本内容、情感和立意等方面有了初步的然后是综合的印象后,再进行写作思路的梳理,课文要点的概括,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理解等。否则,文本赏析只能是苍白、干瘪的。
第三,探究赏析。高中学生对现代文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着诸多可能性。当学生凭借自己的经验积累和知识结构进行阅读时,实际上是在进行文本意义的再一次建构。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发现问题、提出疑问,会对文本作出自己特有的分析和判断。
四段:尝试表达,万虑归诗。(10分钟左右)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现代科技发展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