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留守儿童范文

时间:2023-03-31 12:23:3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村留守儿童,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村留守儿童

篇1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监护类型 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Summary of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LI Shengxi, LEI Yuming

(Politics and Culture Research Center, School of Marxism,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070)

Abstract Rural children left behind has caused a high degree of social and government attention, and related to the distribution of education fair and education resource. In this paper,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ldren left behind in rural areas, educational status, psychological status, social and guardianship five types of existing research literature to collate, attempts to clarify the situation of rural left-behind children and future research directions.

Key words children left behind; monitor type; review

2004年5月,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召开了“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研讨会,标志着留守儿童问题开始进入政府的议事程序,成为留守儿童问题的报道、研究和改善“升温”的重要助力(谭深,201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相关问题的大规模正式研究始于2004年,如今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的文章已经非常多了。并且留守儿童面临的困境已经引起了政府和社会的关注与重视。搜理文献发现学术界关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研究,教育状况研究,心理状况研究,社会融入研究,监护类型研究。

1 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研究

现有研究中,段成荣等对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做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归纳总结:(1)目前留守儿童规模庞大,成为一个需要给予高度重视的弱势群体;(2)留守儿童主要分布在广大的农村,农村集中了高达87%的留守儿童;(3)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地分布在四川、广东、江西、安徽、湖南、海南等省;(4)半数以上的留守儿童没办法与父母生活和学习在一起;(5)留守儿童小学阶段的在校率最高,但是进入初中阶段之后其在校率逐渐降低(段成荣、周福林,2005)。

截至2010年底,中国共有5800万留守儿童(全国妇联,2011)。段成荣、杨舸利用2005人口普查数据得出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现状为:(1)规模多达5861万人,增长十分迅速;(2)性别比偏高,年龄结构金字塔呈瓦罐型;(3)农村留守儿童集中于四川、安徽、河南、广东、湖南和江西等省;(4)重庆、四川、安徽和江西等省份的每10个农村儿童中就有4个是留守儿童(段成荣、杨舸,2008)。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状况研究

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状况:(1)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李根寿、廖运生(2005)指出,留守儿童的监护缺乏应有的家庭氛围,隔代监护人如爷爷、奶奶等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多限于吃饭穿衣等。并且,蒋平、阳德华(2008)认为家庭教育的弱化对农村留守儿童青春期性教育有重要的影响,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2)家庭教育的不合理和错位。某些隔代监护人对儿童视留守儿童为掌上明珠,对其不合理要求也尽可能满足,从而导致很多留守儿童的不健康人格及心理的产生,并最终影响到留守儿童的方方面面(范方、桑标,2005)。

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学者关于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存在不同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留守儿童较之非留守儿童学习成绩更差,如胡枫、李善同(2009)实证调查得出父母外出务工会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习产生不良影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是否留守对学习成绩不造成影响,父母是否外出或者是否留守对学习兴趣及学习成绩不造成消极影响(谭深,2011)。

3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研究

留守儿童整体的心理状况:留守儿童心理安全感明显低于非留守儿童(朱丹,2009)。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很多留守儿童出现了自卑心理、逆反心理、人际交往障碍、性格与行为偏差等问题(熊磊、石庆新,2008)。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比较严重,其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状况不容乐观,心理健康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密切相关(赵洁、林艳艳,2008)。

不同特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刘宗发(2012)认为留守儿童留守时间长短、父母一方还是多方外出打工、父母外出打工地远近等都会对留守儿童心理产生不利影响,而且年级、性别等不同特征的留守儿童受到影响也不尽相同。

4 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研究

留守儿童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化:留守儿童行为失范现象危害中国新农村建设,影响和谐安定社会环境的构建(宋风波、王沛,2012)。留守儿童与同伴交往存在一定的障碍,表现为不愿意与人交流、沉浸于自己的小世界、易与他人发生冲突,并且碰到问题与困难时,不愿意向他人求助(孙晓军(下转第223页)(上接第196页)等,2010)。留守儿童与家庭的联系紧密程度差于非留守儿童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社交焦虑及孤独感显著强于非留守儿童(张介平,2012)。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刘霞、武岳等(2007)发现,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不同的是,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更多来自老师和同伴,而非留守儿童更多地从家庭得到足够的社会支持,留守儿童从学校获得家庭缺失的社会支持,如此来缓解内心的孤寂。

5 留守儿童监护类型研究

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是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的新课题。李庆丰(2002)将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分为隔代、上代和自我监护3种。而段成荣、周福林(2005)认为留守儿童的家庭构成结构包括儿童单独留守、儿童与父亲留守、儿童与母亲留守、儿童与母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父亲和其他亲属留守、儿童与其他亲属留守等6种类型。叶敬忠(2005)在研究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监护类型主要有隔代监护、单亲监护、上代监护、同辈监护四种情况,其中以单亲监护和隔代监护居多。李孝川(2012)总结了留守监护的四种类型:隔代监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健在的均采用祖辈抚养的隔代监管方式;委托代管型,父母双方都外出打工,把留守儿童交给亲戚朋友或老师监护,这种监护模式不会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单亲监管型,这一类型的监护是父亲一方或母亲一方实施的,儿童主要是与其中的一方生活在一起,大部分情况是与母亲生活;自我监管型,因不具备上述的监护可能,或因没有找到合适的监护人,一些年龄比较大一点的儿童,就只能自己照顾自己。

农村留守儿童研究文献不断增加,研究视角呈多样化,以差异和实证的研究为主。从结论来看,研究中消极结论多,学术界的研究与社会各界的关注过度,极大夸张了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程度(万明钢、毛瑞,2010)。从研究主体、研究视角、研究内容三方面来看,农村留守儿童相关研究正在走向多学科、多方法、多视角的细分研究,但在研究方法、研究内容、研究目的乃至研究主体方面尚存在一定的非合理性因素,研究结果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混乱。未来研究应适当加强研究者的方法论意识、研究目的的实践性、研究内容的综合系统性、研究主体的协同性以及研究的实用性等(张务农,2012)。

参考文献

[1] 段成荣,杨舸.我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J].人口研究,2008(3):15-25.

[2] 范方,桑标.亲子教育缺失与“留守儿童”人格、学绩及行为问题[J].心理科学,2005(4):855-858.

[3] 胡枫,李善同.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基于5城市农民工调查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09(2):67-74.

[4] 谭深.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11(1):138-150.

[5] 熊磊,石庆新.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与教育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32-133.

[6] 朱丹.初中阶段留守儿童安全感的特点及弹性发展研究[J].中国特殊教育,2009(2):8-13.

[7] 刘宗发,冉汇真.留守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育评论,2012(3):63-65.

[8] 孙晓军,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的同伴关系和孤独感研究[J].心理科学,2010(2):337-340.

[9] 宋风波,王沛.留守儿童行为失范与社会干预体制的构建[J].河北学刊,2012(5):115-118.

[10] 马多秀,朱小蔓.留守儿童心灵关怀研究:学校教育视角[J].中国教育学刊,2012 (7):21-24.

[11] 邹宇量.黔北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和抚育现状定性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12 (7):837-840.

[12] 李庆丰.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对“留守子女”发展的影响[J].上海教育科研, 2002(9):25-28.

篇2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C91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9)21-0035-02

一、留守儿童的含义及其种类

1.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中,其中绝大部分是青壮年劳动力。他们用自己的劳动和汗水为社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而他们的未成年子女却留在了农村,每年与父母相见的时间甚少。这些在成长的道路上缺乏家庭温暖,没有父母照料,被留在农村的孩子,被我们称为“留守儿童”。

2.留守儿童,基本有这以下几种类型:一是父母双方在外打工,孩子留在农村交给祖父辈监护,也就是隔代抚养。二是父母一方外出打工,由另一方在家抚养孩子,类似于单亲抚养。三是把孩子寄养于亲戚朋友家。四是把孩子送到寄宿学校。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作出的一份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的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1]。

根据2005年中国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分析显示,中国农村留守儿童大约5800万人。和2000年的2000万数字相比,2005年的农村留守儿童数量增长十分迅速。在全部农村儿童中,留守儿童的比例达28.2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中就有一个多留守儿童。

二、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分析

1.情绪消极。留守儿童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容易产生沮丧、孤独、焦虑等不稳定的情绪,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和生活。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情绪不平衡的占42.4%,其中焦虑的26.3%,抑郁的24.2%。四川省心理学家游德良对井研县门坎小学近400名留守儿进行心理调查后发现,这些孩子中近八成存在心理问题,其中106人存在焦虑心理,107人有抑郁症状,88人属易怒性格[1]。李宝峰的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在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等等的分值均高于全国常模,而抑郁、敌对已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2.认知水平较差。儿童对于公众的道德价值观念和主流的行为模式地学习,最早来自父母。学到的价值观念将内化为他们的思维方式,最终转化为行为准则。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对外界十分敏感,同时缺少父母的言传身教,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没有积极引导,导致认知水平较差,甚至出现偏差。这种偏差,具体表现在自我认知和价值观上,对应的如自信心不足,自卑感强烈和享乐主义、功利主义。有资料显示,父母双方外出打工的留守儿童在认知上偏差程度高于单亲外出打工的,而父母皆在身边的儿童在认知上比前两种情况要好。

3.内心失衡。黄爱玲在《“留守孩”心理健康水平分析》一文中,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中,心理不平衡的占28.3%。留守儿童缺乏足够的亲情,得不到同龄儿童应有的温暖,在心理上有失衡的倾向。有的自闭,不愿与人交往;有的虚荣攀比,父母会用金钱补偿留守儿童在情感上的缺失,在有充足经济来源的前提下,留守儿童用物质来掩盖自己的自卑,在攀比中,获得较多的自信心;有的逆反或者仇世。留守儿童的自卑和错误的价值观,导致他们把得不到的亲情的原因归结于社会和金钱,对社会充满敌意,做出一些逆反的行为。

4.人际交往障碍。留守儿童处在身心迅速发展时期,对生理心理以及人际交往方面遇到困扰和疑惑,然而父母常年在外,使得他们得不到帮助和引导,内心的烦恼得不到解决,进而导致他们缺乏基本交流的能力,以及缺乏基本的安全感,大多活在自我保护和摸索碰撞的世界里。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相比较与家庭完整的儿童,在心理上有落差,觉得家境不如别人,父母不如别人,没有其他孩子讨人喜欢,进而沉默寡言,封闭自己,在人际关系上不和谐。

以上的各种心理问题,归根结底,根源在于亲情的缺乏。心理学认为,儿童对父母有着强烈的无可替代的依恋,人们出生以后最早接触的是父母,在长期的生活和感情交流中,父母给了子女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支持,满足了他们的情感需求。这个过程中,子女对父母慢慢由“依”到“恋”,形成了所谓的亲情。这种亲子关系使得儿童获得心理上最坚强的支持力量,内心充实安全,使得他们面对外界的时候,有基本的安全感。然而姚芸在《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中调查显示,家长出外后半月或一个月才能与孩子交流一次的占到60%,甚至一年节日见一次的也占到10%。有关数据显示,“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有24.2%的留守儿童与照顾他们的成人很少或从不聊天。”三、如何解决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1.家庭方面。第一,父母应当尽量避免一起外出。如双方都外出,最好把孩子安排在所工作城市,一起生活。如果留守儿童由他人或者一方监护,父母要经常给儿童写信,打电话,加强和留守儿童的情感沟通,而不仅仅是停留在物质保障上。除了衣食住行外,更需要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以及思想情况,留意其心理变化,给予正确积极的疏导,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安全感。留守儿童父母应该摆正工作和子女教育的关系,不能以牺牲孩子的健康成长和未来为代价来换取眼前暂时的利益。同时社会也要体谅农民工的艰辛,给予他们更多的便利,减少他们工作压力,使他们有更多精力关爱孩子。第二,家长应该主动加强和学校的联系。如工作有变动,联系方式有变动,应及时通知学校方面。随时了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上的情况,以便掌握心理变化,并对他们进行及时的疏导。第三,利用节假日,寒暑假多和孩子团聚。对于寒暑假,最好把子女接到身边,给他们机会体会家庭温暖、父母关爱以及工作的艰辛。有可能的情况下,尽量带孩子去公园,动物园等场所加强亲子关系。这些场所也需要针对他们减少相应的收费。第四,加强监护人的监护责任感。监护人也要随时向留守儿童父母以及学校反馈他们的情况,在监护过程中倾注更多的亲情和关怀,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这一点,父母在选择监护人时要做好沟通,监护过程中要加强和监护人的联系。

2.学校方面。第一,“教育部门应加大力度解决农民工子女随父母入学就读的问题。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切实保障农民工子女能在城市接受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权利,免除不合理收费,使农民工子女在教育方面享受与城市儿童同等的待遇。”[2]使农民工子女有平等机会进入公办学校接受教育,这个需要政府在户籍制度方面针对这些特殊人群,稍作调整。对于那些随父母进城的孩子,教育部门也可以加大教育投入,成立专门的民工子女学校,这样家庭既不用担负民办学校的高额费用,孩子们又有着相似的经历和相近的学习成绩,能避免心理上的落差和环境的不适应感,比较容易唤起他们的自信,进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对集体的归属感。学校可以在课程设置、教师配备以及课外辅导、校车接送等方面更有针对性。第二,在农村建立专门的留守儿童学校。教育机构增加教育投入,添加教育人员以及教育设施配置;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监护,为留守儿童配备一定数量的监护老师和心理老师,在生活和学习以及心理上给予更多的关怀和帮助。第三,建立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档案。以班级为单位,学校应调查留守儿童和民工子女的具体情况,包括学生姓名、家长姓名、家庭详细住址、父母工作所在地、家长联系电话、监护人情况、监护人联系电话,要把学生的学习情况、生活状况、思想表现等随时通报给其父母以及监护人。第四,开设心理辅导课和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定期安排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安排班主任学习心理知识,以便及时发现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并帮助解决。

3.社会方面。第一,留守儿童和父母交流见面,社会可以为之提供更多的便利。比如农村当地政府可以探亲,城市可以为农民工及其子女提供一些免费的亲子活动日。第二,社会加大宣传和舆论监督,呼吁全社会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成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通过有组织有规模的方式,来传递爱心。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十分突出,最根本的原因是亲情缺失,同时也有教育缺失,监护缺失的因素。教育主要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监护也主要是学校监护和家庭监护。对于未成年人,亲情、教育以及监护都离不开家庭,学校也负担着部分的教育和监护,而学校和家庭必然离不开社会,所以加强家庭、学校和社会的联系,给留守儿童营造一个安全健康温暖的成长环境,解决留守儿童在心理上的隐患,这不是哪一方的问题,需要整个社会对他们倾注关爱,更需要有关部门给出具体的措施。这是可持续发展、以人文本、和谐社会的题中之义。

参考文献:

[1]解占彩.农村“留守儿童”成因及对策浅析[J].经济论坛,2007,(9).

[2]杨晓玲.关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J].中国市场,2007,(2).

[3]李宝峰.农村“留守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及其干预[J].教育探索,2005,(5):82-83.

[4]刘正奎,高文斌,王婷,等.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的特点及影响因素[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7,(2):177-179.

[5]姚芸.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及教育应对:第25卷[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4).

[6]周宗奎,孙晓军,刘亚,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71-79.

[7]黄雪松,刘克纾.农村“留守子女”教育问题的成因、影响及对策探析[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5,(5):9-11.

篇3

留守儿童 教育现状 儿童成长

所谓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者一方在户籍地以外的地方谋生,把未成年的子女留在户籍地而产生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大多与一方父母或者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甚至是父母的亲戚、朋友等。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较之其他孩子而言,他们的成长环境是不够健全的,他们从小缺乏父母亲的关爱,使得他们极易在认识、价值观等问题上产生异常。

一、留守儿童受教育现状

1.九年义务教育难以保证

由于留守儿童大多是属于隔代监护,尤以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来抚养为主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素质低下,思想教育落后,或者是年事已高,很大部分老人已经无法承担留守儿童的学习教育问题。还有的老年人重男轻女思想较为严重,他们总是认为,让女孩子上学是“花钱给别人家教育孩子”,所以,留守儿童中女童的受教育权利往往总是很轻易地就被剥夺了,加上农村学校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各方面的监管不够严格,很多孩子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他们中有的读完小学就得外出打工,打工的过程中结婚生子,他们的孩子再一次成为留守儿童,悲剧再一次重演。

2.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

对于现在的留守儿童来讲,他们的父母有大部分是现在所谓的“80后”,而他们的爷爷奶奶大部分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人,由于年纪太大,加上思想水平的落后,很多老年人根本无法履行他们的监护责任,或者是用他们曾经教育子女的思想来教育孙子女,这种隔代教育的结果往往无法满足现代孩子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3.学习能力不强

存在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个最普遍的问题就是学习能力较差。由于他们从小缺乏家庭教育,较之其他的孩子,他们起步较晚,用一句通俗的话讲叫“输在了起跑线上”。不够自觉、缺乏自律、心不在焉等都是现在留守儿童普遍存在的问题。或者由于家庭原因,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整个家庭缺乏学习的氛围,导致留守儿童对学习的兴趣不浓,甚至厌学、逃学等。

二、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缺失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个课堂,是孩子学习的主要阵地,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而对于留守儿童而言,他们从小就缺乏了这样一位“启蒙老师”,在他们的生活中,从来就没有人教育他们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什么事情是对的,什么事情是错的。在遇到一些他们自己没法解决的问题的时候,由于缺乏父母的知道,他们往往是迷茫的。加上农村教育意识的淡薄,总认为孩子只要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而不管孩子心理上的教育,总觉得“那么小的一个孩子,他懂什么”,不懂得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2.农村教育条件的制约

城乡二元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农村小学教育条件较之城市的学校来讲,要落后得多。这种贫瘠落后的农村文化以及严重的小农意识的影响严重地阻碍着先进文化的传播,很大程度地禁锢着人们的思想意识,使得农村小学教育难以得到健康的发展。

三、如何加强留守儿童的教育

对于农村小学而言,留守儿童占了一个相当大的比重。那么,如何加强对留守儿童语文教育的监督力度,如何让留守儿童跟其他儿童一样,享受一个健康的受教育环境?笔者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

1.多一份关心,多一点爱

留守儿童大多是缺乏关爱的,他们的内心较多缺乏安全感,自卑心态比较容易产生。在一个课堂上,留守儿童往往比较胆小、不敢当众讲话、不善于表现自己、羞怯等。所以,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就应该多多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尤其是那些特别胆小特别害羞的,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照,让他们有受重视的感觉,让他们不断克服自卑心态,敢于在公众场合大胆地展现自己。例如,在课余时间可以多和留守儿童交流,让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想法表达出来,课堂提问的时候,多提问那些比较害羞的学生,并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的鼓励,让他们敢于在课堂上表现自己。

2.尽可能地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

作为一名教师,面对如此多的学生,其精力总是有限的,因此,和留守儿童父母沟通,让他们多抽时间关爱自己的子女,也不失为一个比较好的办法。例如,对于大部分留守儿童而言,由于各方面的原因,他们大部分不会去买课外读物,从而减少了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而在儿童时代,他们获取知识的能力和速度是相当强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和留守儿童的父母沟通,告诉他们孩子在这个阶段学习的重要性以及他们的孩子哪些方面有所欠缺,让他们多花心思在孩子身上,就算通过电话沟通也可以,让父母更多地参与到留守儿童的教育过程中来。

3.重视留守儿童心理教育

一个人的价值观往往决定未来的选择,所以,在儿童时代,价值观的培养显得尤其重要。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缺乏学习氛围的家庭往往导致他们对学习的热情不高,由于他们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挣钱,所以,在他们的生活中,对打工的理解也许比对学习重要性的理解多得多,并且还容易产生“读书无用论”的观点。因此,对留守儿童的心理教育已经成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例如,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给他们灌输知识才能改变命运、读书才能改变未来的思想,告诉他们,只有好好学习,将来才不会重演他们父母的悲剧。

篇4

少年儿童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未来,留守少年儿童更是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未来,关系到农村千家万户的未来。解决农村留守少年儿童问题,不应该视为只是农民工自身和农村的问题。更是希望你、我、他,乃至全社会每一个爱心同胞都来共同努力,为留守少年儿童创造享受教育和健康成长的环境和空间。在他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爱的种子,让这些“留守的花朵”越开越美丽。请献上您的爱心,关爱留守儿童。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壮年农村人口进入城市,其中一部分孩子随父母涌入城市。但是更多的孩子没有条件随父母流动到城市,只好继续留在在农村。他们由自己的祖父母或其他亲戚照料,这类未成年的特殊群体称为留守儿童。简而言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进城或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被留在老家的那些孩子。这些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亲情的关爱、父母的有效教育和管理,他们的健康成长已经成为当前社会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留守儿童存在哪些问题

记得曾经看过…一个留守儿童在他的作文里这样写道:“‘个人就是一个家,一个人想,一个人笑,一个人哭。我很小的时候父母就出去打工了。不知道什么是父爱什么是母爱,就连他们的样子都记不清了。我考试从来都不及格,自信心有多差就不用说了,上学期我考了最后一名,这学期我不想考最后一名了。”这是许多留守儿童的心声,读后不免让人揪心。在亲情长期缺失的状态里,这些孩子已经产生了一系列心理、道德、学习等方面的问题,归纳起来丰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安全问题

留守儿童虽然有:定的监护人,但父母所委托的监护人如长辈家属、亲戚以及家长等,由于年龄、经济、生活等等各方面的原因,无法对孩子进行有效的监管和教育。

第二,心理人格问题

据大部分有关留守儿童的调查显示:心理健康和人格发展问题是留守儿童最容易出现的问题,也是最突出的问题。由于留守孩子缺乏与父母沟通交流的机会,存在严重的“亲情饥渴”,而其他监护人替代不了父母应该要履行的完整的监护职责。所以留守孩子在遇到成功、失败、进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没有自己信赖的长辈可以倾诉和指导,往往只能自己处理。尤其当他们遭遇挫折时,他们不愿意与监护人交流,在心理、性格上很容易走上极端。

第三,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一般为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刻。所以他们的自制力和自控力特别差,如果没有及时给予指导,很容易走入误区,甚至走向犯罪的道路。

二、如何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不仅会危及这些孩子的健康成长,而且会给农村的教育以及社会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能否解决好这一问题意义重大。这个问题的解决将有助于农村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真正落实和质量的提高。而这个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家庭、学校、社会、政府多方面的共同努力和合作。1.从家庭教育角度讲。首先,父母在委托监护人之前,应该慎重考虑被委托人是否具备监护能力。其次,父母应该利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对留在老家的孩子的学习、生活各个方面加以关心、教育和指导。第三;如果条件允许,尽可能的将孩子带到自己务工的地方上学,让孩子在自己的身边成长。最后,提高父母对孩子教育问题的认识。2.从学校教育的角度讲。学校教育应该成为影响留守儿童成长的主渠道。努力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形成合力。3.从社会的角度看。留守儿童较之普通儿童只是由于生活环境中约束因素、沟通与指导因素的缺失,而具有一种被周围不良环境影响的更高的可能性。4.从政府的角度看。彻底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需要各个部门和各级政府的协作才能完成。5.从国家的体制与制度角度看。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是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保证,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存在,某种程度上是由于“不为”,而非不能。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不仅对家庭、学校而且对我们整个社会教育体系都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目前各项教育远未善学校教育还没有条件深入到留守儿童学校生活之外的情况下,留守儿童的教育任重而道远。由于“留守儿童”这个特殊的群体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年龄,他们的数量、他们的生活和教育状况以及由此带来的对社会的影响,我们理应给予积极地关注。

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走入城市,在广大农村也随之产生了一个特殊的未成年人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问题,是我国城乡一二元体制的一个衍生物。本文主要以英德市大洞镇苗花管理区的留守儿童在文化教育、心理健康、社会侵害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调查和分析的重点,发现该管理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与父母关系紧张、生理与心理健康欠佳、容易受到社会上的各种侵害等问题。本文主要提出留守儿童问题的严峻性与解决该问题的重要性,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一些构想与对策,从而更新社会与家长对留守儿童问题的认识,使社会及广大家长广泛关注留守儿童。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进程加快,以及农村青壮年人口外出就业的数量不断增加,在中国广大的农村中产生了一个特殊未成年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是指其父母一方或双方在外打工而被留在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照顾,年龄在十六岁以下的儿童。即没有能够跟随外出务工的父母前往城市接受教育,而是被留在家里,在当地农村上学的农村流动人口的子女。孩童时期是人的身体发育、性格养成、知识积累的关键时期,缺乏父母关爱与呵护的留守儿童,由于没有得到正确的教育和引导,他们极易在心理、生理、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产生很多偏差性的问题。在我们湘西这片的留守儿童群中,甚至越来越多的留守儿童走上了犯罪的道路。虽然国家在近几年加大了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力,也出台并实施了一系列的有效政策与措施,加强文化与心理的教育与引导力度、保护留守儿童的合法权益等以改善留守儿童的现状,但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覆盖了整个社会,而且留守儿童的数量持持续增长的趋势。据新华网的全国妇联的最新研究报告给出的最新数据指出:目前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约有5800万人。

篇5

【关键词】农村 留守儿童 教育 管理

随着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外出务工人员的增加,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也在增加。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难度相对较大,教育中的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三个方面就缺少了一个,缺少了家庭教育的孩子也很难得到良好的社会教育,教育中不能缺少的三个因素就得不到完整的统一。在教育中我们发现,班上许多问题学生基本上都是留守儿童,还有极少的属于家庭有问题,所以家庭教育在教育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毕竟是孩子的启蒙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孩子是很难成材的。农村留守儿童没有了家庭教育,教育的重担就落在了学校教育的身上,我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经过长时间的调查、摸索、总结、整理,认为留守儿童的教育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在用“心”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很多都是缺乏管理的。在教育中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对班上的留守儿童进行统计,然后进行家访,虽然家长都是外出打工了的,但他们在离开时把孩子交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管理,有的是把孩子交给叔叔、伯伯或者邻居照看,更有的是直接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大的孩子照看小的孩子。我曾经调查过这样一个家庭。孩子的父母都已经外出务工,留下三个年龄不一的孩子,大的13岁,男孩,念小学六年级。老二是女孩,念小学三年级,10岁。最小的一个男孩,8岁,念小学二年级。这几个孩子是自己照顾自己,大的做饭给小的吃。早上用辣椒炒点饭吃就来上课,下午放学回家就开始做晚饭,晚饭菜基本上都是做一个炒土豆(这地方盛产土豆)。吃完饭后由于时间还早就到外面找小朋友玩,一直玩到天黑才回家,回家后家里有一台电视,几个孩子(有时还召集邻居的孩子)就坐在电视机前面看电视。大的孩子困了就洗脚上床睡觉,小的孩子困了就直接上床睡觉。因为睡眠不好,第二天上课经常迟到,小的孩子给人的感觉就是几天都没有洗脸的样子,身上的衣服很脏,很久都没有洗过了。在班上,没有同学愿意跟他们坐。这种情况的留守儿童占一部分比例。针对这样的情况,我们分两步走:一是把自己调查到的情况和孩子在班上的情况用电话通知家长,让他们了解孩子在家的一个情况,并尽量建议至少让一个家长回来照顾孩子。父母听到孩子在家是这么个情况,应该会有所触动,毕竟是自己的孩子,听到孩子在家象个流浪儿一样生活,父母一般都会克服困难,听从老师的建议。二是把几个孩子都叫到一起,对他们进行谈话教育,告诉他们父母为什么在外面务工,条件有多苦,让他们在家好好学习,父母在外面才能安心工作。然后给他们制定一些可行的学习和生活计划,包括早上应该做什么?中午、放学应该做什么?晚上多少时间必须睡觉等,由大的孩子监督实施完成,在单独教育大的孩子要他做好榜样作用。过段时间老师要回访,看看实施得怎么样,在回访时做得好的要表扬,没有做到或者做得不好的要监督更好的完成。通过这两步,这种情况的留守儿童应该会大有改变。

在教育中,我们对孩子的教育要用“心”,这里所说的用心是指要抽出很多的时间针对留守儿童的情况作家访,找到留守儿童在家是一个什么情况,是属于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隔代溺爱产生的教育问题,还是没人监督产生的问题,有的是把孩子寄养在亲戚家,由于是亲戚关系,也不好怎么管理,只是保证生活没有问题,在学习上很难照顾到。我家访过这样的一个孩子,他的亲戚是这样说的:“哎呀!反正也没有办法,读书呢靠他自己,我们只是保证他吃穿没有问题,人家在我们这儿也不一定呆多长时间,人家父母回来就带走了。况且我们还有自己的事情,也抽不出太多的时间来管理他的学习。”“读书要靠自己”这句话我们是很赞同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我们不禁要问:“失去了监督与管理,能有多少孩子是自觉的呢?”所以,对于留守儿童,我们要用心,要深入调查,看是属于什么情况,然后作具体的分析,找到切实可行的教育方案,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这样的教育效果会更好。

二、对留守儿童的教育重在有“爱”

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要有“爱”,“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爱自己的孩子是人”固然不错,但这更多的是出于人的本能,人的本能中有生物性、动物性的作用在内,实际上许多动物也能做到这一点。而“爱别人的孩子”却不一样了,这不能仅仅依靠人的本能,还应是人的道德规范要求,我国自古就有“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等道德要求,人类应倡导这样的美德。教师这一职业特点决定了我们除了要做普通的人之外,还要有做“神”的思想,因为要教育好孩子,你首先就要学会爱孩子,没有爱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这是母鸡也会做的事。可是,要关心教育他们,这是国家的一件大事了,这需要才能和渊博的生活知识”。所以说,爱孩子也是要讲究方法和艺术的。留守儿童最缺少的就是爱,没有来自父母的爱,缺少社会的关爱,还有的留守儿童在班上成绩不好,属于问题学生,于是得不到老师的爱,这些原因导致留守儿童成了一个很难教育的群体。

面对班上所有的学生,我们都要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无论他们多么顽皮、多么不听话,我们都要象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样相信他们,通过一定的方式去引导他们。我家访过许多家长,他们都能说出孩子许多优点,即便是老师认为在班上是非常调皮的学生。于是我有了很多感触,为什么我们老师不能象家长相信自己的孩子一样相信自己的学生,我们应该给学生博大的爱,让学生在宽容、博爱中健康成长。我调查过许多学校的老师与学生,即使在《未成年人保护法》《教育法》《教师法》提得这么响的今天,教育主管部门一再强调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而他们在学生违反纪律或犯错后仍然采用传统的体罚教育方式,有上课迟到在门外不允许进教室、不交作业罚抄书、不扫地罚冲厕所,还有个别老师的体罚方式更是层出不穷,例如:“面壁思过啦、有的直接让学生跪在教室里”。我跟这些老师大多数都交流过,他们的答复是:“不给他们点颜色看看,其它学生就不好管理”。当然,我理解这些老师管理的难处,毕竟我也教了十多年书,当了十多年的班主任,但我不赞同他们所使用的方法。我作了一些调查,这些老师平时大多数都比较溺爱自己的孩子。我不禁要问,体罚学生的老师们,如果换成自己的孩子,您还会使用这样的教育方法吗?还有,被体罚过的孩子对老师是不是多少心理上会产生一些阴影,他们还能认真听您上课吗?还能取得更好的成绩吗?留守儿童是一个有着多方面问题的群体,本来他们就失去父母的爱和监管,如果在学校也得不到老师的关爱,他们的心理发展势必会畸形。他们的心就没有归属感,教育就会变得更加艰难。对于这些容易犯错的孩子,我采用的方式是原谅他们,给他们改正的时间和机会,原谅也不是一味的迁就,第一次原谅,第二次再原谅,并作提醒,第三次批评,如果有第四次我就会严厉地批评。一般的孩子都不会有第四次,因为调皮的孩子都容易违反纪律,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分故意和无意,故意的我们要适当的批评并教育改正,无意的我们要原谅他们。对学生的教育最好是让学生感动,或者让学生佩服。一个老师要让学生感动我们就要付出更多无私的爱,要让学生佩服我们就要学习更多的知识,把您的课堂变得精彩,才能留住学生的心。

三、制度化约束留守儿童自身的行为

我们知道,留守儿童的行为往往是散漫的,因为他们失去了父母有效的监护,跟着爷爷奶奶外公外婆一起生活的孩子大多数都得到隔代的溺爱。这些孩子在教育中容易出现旷课、迟到、不交作业等违反学校纪律和规章制度的事情,因为这一部分孩子已经淡化了制度、确切来说没有遵守制度的概念。这些问题就要求老师在教育中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学校的管理、老师的教学、学生的生活假如都没有了制度,孩子就会变得自由散漫,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这样的孩子是无法搞好学习的,并且对他以后的人生也是很不好的事情。将来孩子要走入社会,无论是工厂、学校还是任何单位,都要有管理制度,不能遵守制度,是难很好地搞好工作的。所以,对留守儿童,我们必须要有一定的制度约束。具体的定什么样的制度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跟学生一起定。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自我约束能力是很弱的,这时需要老师给予帮助,针对他们的实际情况作一些要求,并时刻检查孩子完成得怎么样,更多的给予鼓励,孩子在老师的鼓励下、制度的约束下才会慢慢转变学习态度,才会取得更好的成绩。

四、感受集体温暖,找到另一个“家”

魏书生老师曾这样说过:“班级就像一个大家庭,同学们如兄弟姐妹般互相关心着、帮助着、互相鼓励着、照顾着,一起长大了、成熟了,便离开了这个家庭,走向了社会。我常常觉得班级就像一个小社会,社会上有什么,一个班级便可能有什么,学生们走出家庭,通过这个小社会实习,才具有了一定的适应大社会的能力。”留守儿童由于缺少父母的爱,对家的温暖也非常渴求。老师就应该在学校或班上给学生以“家”的感受,让留守儿童感受集体的温暖,把学校、班级当成他们的另一个家。这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去完成:一是组织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例如:“运动会、歌咏比赛、作文比赛、书画比赛”等,在学校举行这些活动时,尽量鼓励班上同学参加,能拿到名次固然好,拿不到名次也不要失望,继续鼓励孩子来年争取。我们发现班上顽皮的学生往往都有一定的特长,有的在体育、书画、艺术方面有突出的才能。老师要善于观察,发现孩子的特长,让他们在这些活动中展示自己,找到自信。二是把班级装扮成家。这一个要求不是要老师把教室装扮得多么漂亮,而是引导学生把教室当成另一个家。有家就有了责任。我们可以用话语这样引导孩子:“你们的父母与你们组成了一个家,所以作为家长的他们有责任和义务把你们抚养好,让你们不挨冻受饿,让你们过上幸福生活,他们才出去打工挣钱,我们作为孩子的要理解他们,理解他们的辛劳,而我们自己也应该有责任和义务把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为这个家排忧解难”。在班上,我们就是一个家庭,每个同学都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我们也有分担家庭事务的一份责任。我运用了魏书生老师的管理模式。力求让班上调皮的学生都有事情干,例如班上的黑板、垃圾篮,教室每道窗户的玻璃、教室门、讲桌、擦桌子的布等都有专人负责,课间操的排队、红领巾的佩带等也有专人负责,班上的大多数同学我都给他们安排了任务。我又经常强调,我们是一个家,老师不希望你们做出有辱家庭名声的事,希望你们都能为这个家增光添彩,学生们害怕因为自己没有做好给家丢脸。都会努力把自己的工作做好,留守儿童也会慢慢在这个家中找到快乐和信心。

总之,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老师们在教育过程中只要有心、有爱,再给一定的制度约束,让留守儿童尊重你们、尊敬你们,让他们找到家的温暖,留守儿童的教育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

【参考文献】

1.伍棠棣等主编: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第3版。

2.魏书生的班级管理。

3.孙锦涛、纪登训主编:成功班主任全书,人民日报出版社,2000.1.

4.林建华、曹树主编:中学班主任与心理指导,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

(1)家庭教育被淡化。很多老师肯定都会跟我有同样的感受,那就是绝大部分的问题学生都来自于问题家庭。父母离异之后,受打工热的影响,很多父母双双外出打工,留下许许多多的留守儿成了我们实施教育的一大难题。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强调:“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他首先强调母爱的精神及其作用。因为母亲是儿童的第一位教师和向导。母亲是最爱孩子,最了解孩子,也是最能观察到孩子的需要,并尽力使孩子的天赋能力在自我活动中得到充分的发展的人。所以,作为人类情感中最纯洁的情感的母爱无疑是教育的基本动力。他其次强调家庭教育是一种最好的方式。因为爱是家庭生活的粘结力,所以,在充满爱的家庭环境能对儿童教育产生好的影响。“如果公共教育要对人有任何真正价值的话,它必须模仿家庭教育的优点”。在他们成长中的这个关键时刻,做父母的怎么可以离开呢?我们可以试想:父母外出后,谁给予孩子们爱呢?是老师还是家里年迈的老人,就算是他们可以给,甚至是毫不吝啬,那又如何呢?

我自认为自己也是一个很关心学生的人,尤其是对留守学生,因为我能理解他们父母的一翻苦心,平日里经常会跟同事们交谈留守学生的管理问题,也曾经想方设法去帮助他们,苦口婆心地去劝导他们,还做过一些尝试。为了能使一个原来成绩不错的学生“回心转意”,我让他从学校宿舍搬到我家住了一个学期,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他的监护人(伯父)也很关心他,我清楚地记得他在作文里这样写道:“在我心里,我的大伯已不是我伯父,他就是我的父亲”,简单的一句话,却浓缩了这些年伯父对自己的恩情。即便是这样也没能改变不了他,因为谁也不能取代父母给予他的爱,我不能,“伯父”也不能。还有据我了解,“伯父”家本身负担就很重,家里三个孩子也都在同一所中学读书,加上他的父母把自己跟念六年级的弟弟交给“伯父”,其中的艰难就可想而知了。所以即便老师对他再好,“伯父”对他再爱,每次的家长会,逢年过节父母都缺席,对于一个聪明的孩子,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呢?

(2)家庭教育被忽视。我在跟同事们闲聊的时候,同事告诉我,有这样一个家庭,家里两个男孩成绩都不错,小学时一直名列前茅,上了初中后也还不错。老大上初二,老二上初一时,家长考虑到两个孩子成绩这么好将来上高中将要一笔不小的开支,于是二老决定外出打工,解决两个孩子的后顾之忧,便将孩子交由家里年迈的父母看管。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才出去不到一年,两个孩子的成绩都明显下降,老大还学会了逃学,由于父母年高,请了许多同族从山上找到学校,都不见他们的踪影。后来,别说中考,连毕业考试都没有参加。父母的梦破灭了,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更多的思考。

篇7

关键词: 留守儿童 农村 儿童群体

1.实证研究调查范围――厉山镇简介

随州市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143所,在校学生34.83万人。小学学校总数200所,小学生总人数14.47万人,其中小学生中留守儿童4.7万人,占所有小学生总数的32.5%(随州市教育局提供,数据截止2011年底)。

厉山镇位于随州市西北郊,距市区20公里。厉山版图面积239.5平方公里,有6.2万亩耕地,1.55万亩水面,15万亩林场。其中镇区面积4平方公里,辖27个村(居)委会,总人口7.8万人,劳动力3万人。2008年实现工企业总产值11亿元,农业总产值4.2亿元,完成财政收入8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100元。

2.调查数据处理与分析

本次调查对象为随州市厉山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1~6年级在读学生,年龄分布在6~12岁之间。厉山镇4所小学总人数1938人,其中留守儿童553人,占所有儿童总数的29%。4所学校位置情况如下:厉山镇中心小学在厉山镇上,条件较好,人数众多,留守儿童总数较少。其他三所全在周边村子里,尤其是王岗中心小学,离镇区远,交通不便,条件不好,学生全部寄宿在学校,留守儿童比例较高。三河中心小学是调点,因其留守儿童众多,存在问题最大,全校286人,留守学生200人,占70%(所有数据来源于厉山镇各个学校提供,截止2014年12月)。我们走访了全部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老师,也走访了学校附近的各个村,发现农村70%的青壮年外出务工,其中务工者中30%是夫妻双双外出务工。打工赚得的劳务费是当地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大量人员长期外出务工,使当地百姓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在远离乡镇较远、自然条件相对艰苦的王岗等地,外出务工人员比例上升到88%。我们面向小学各个年级450名学生(包括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发放问卷调查表,收回425份。按照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分类进行分析研究。

2.1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3 农村儿童抽样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3可以看出,在抽样学生样本中,从父母外出打工情况看,父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高,占27.9%,其次为父母同时外出打工,占12.3%,母亲单独外出打工比例最低,占9.8%,三类合计比例50.0%,说明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比例相对较高,若按此比例计算,全市约有7万名6~12岁农村留守儿童。

2.2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分析

表4 随州市农村留守儿童样本基本特征

从表4可以看出,在随机抽取的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样本中,留守儿童平均年龄较低,为9.5岁。小学留守儿童比例较高,说明农村留守儿童可能还会呈现上升趋势。在监护方面,9.8%的留守儿童由父亲监护,15.7%的留守儿童由母亲监护,由祖父、祖母或外祖父、外祖母监护的比例高达72.5%,说明隔代监护现象较为普遍。

2.3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分析

表5 随州市外出农民工样本特征

从表5可以看出,在抽样外出农民工样本中,男性占72.6%,女性占27.4%,男性比例远远高于女性,外出农民工平均年龄36.2岁。在文化程度方面,小学文化程度占23.6%,初中文化程度占43.0%,高中文化程度占30.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4%,说明外出农民工整体文化水平偏低。在对子女的学习期望值方面,期望值高的占92.0%,期望值一般的占6.8%,没有期望的占1.2%,说明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都抱有很高期望。从中可以看出,虽然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学习都抱有较高期望,但是由于受到家庭条件的影响,随州市外出农民工对子女的年教育投资平均值为2612元,按照目前教育投资需求显然偏低。

2.4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在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中,男性占47.0%,女性占53.0%,女性比例高于男性,监护人样本的平均年龄57.6岁。在文化程度上,文盲的占13.7%,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9.4%,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5.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2.0%,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总比例占到82.3%,说明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整体文化水平偏低。

表6 随州市厉山镇农村留守儿童监护人样本特征

2.5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分析

表7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沟通联系情况

从表7可以看出,父母重点关注留守儿童的学习情况,而对留守儿童生活关心不够,尤其对留守儿童为人处世等做人道理的教育不够。

篇8

农村留守儿童的现状

随着外出打工人员增多,留守儿童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以广西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白马乡中心小学目前留守儿童统计数字为例,在校小学生230名,其中留守儿童72人,占在校生总数的31.3%。留守儿童中单亲监护占19%,隔代监护占16%,亲属监护占6.25%,多数留守儿童能在一年中与父母见一、两次面。大部分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居中等或偏下,成绩优秀的较少,沉迷于游戏、网络的较多。

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问题

行为偏差 留守儿童正处于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在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由于父母长期外出打工,监护人大多数年老体弱,教育观念陈旧,方法简单,对孩子的各种不良行为缺乏及时、严格、有效的约束管教,不少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具体表现为迟到、旷课、说谎、欺负同学、沉迷于网吧、游戏室等,这些不良行为问题,对其健康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

性格缺陷 留守儿童正处于情感、性格变化的转折时期,他们缺乏心理的抚慰与正确的引导,相互交流少,容易出现消极、抑郁情绪。长期下去,极易使他们的性格变得孤僻、自卑、悲观、嫉妒。监护人一般不太在意他们的情绪变化,又往往对孩子比较溺爱,无形中助长其自私任性、蛮横霸道、逆反心理等极端性格。

亲情缺失 亲情缺失是留守儿童成长最严重的问题。调查中发现,一些留守儿童远离双亲,缺乏完整家庭的亲情呵护;一些留守儿童与父母见面太少,对父母感觉很陌生,亲情关系出现障碍;一些留守儿童遇到成功、失败、忧郁、悲愤、孤寂等不同的情形时,得不到父母的鼓励和安慰,对父母产生怨恨情绪。随年龄的增长,这种亲情的缺失将导致他们与父母的隔阂越来越深,不利于家庭的和谐。

安全隐患 农村地域广阔,有山岭、水田、河流、池塘等,安全隐患较多,孩子们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差,在上下学、节假日等自由活动时间里,家庭监管不力,留守儿童的活动极易发生意外。

学习成绩偏差 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监护人大多文化水平低,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不仅无法得到有效的帮助和辅导,甚至还要应付繁重的家务和农活。孩子学习缺少主动性、积极性,所以抄袭作业、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不写作业等不良学习习惯在留守儿童的身上显得较为普遍,大部分留守儿童的学习质量不断下降,产生厌学情绪。

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的对策

留守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解决农村留守儿童出现的问题有赖于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多方面的共同努力。

政府要高度重视,深入解决教育中的问题 一是进一步改革城市教育管理体制,将流动人口家庭子女教育纳入城市教育整体布局和规划中,为留守儿童到父母工作地就近入学创造条件。二是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和农村中小学基础建设投入,发展农村寄宿制学校。三是必须大力发展地方经济,加快当地的二、三产业发展,大力招商引资,增加农民本土就业机会,从而减少留守儿童的数量,创造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家庭环境。

加强学校教育,强化家庭的责任 学校要健全关爱留守儿童的制度,建立完整的留守儿童管理档案,并实行跟踪管理,建立长效监督机制。教师要时刻关注留守儿童的思想品德、学习和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帮助解决;要积极引导留守儿童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让他们融入集体之中,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自卑感;设立亲情电话,多鼓励留守儿童与父母进行电话沟通,使外出家长能够随时了解孩子的思想动态及学习情况。教师要努力培养留守儿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确保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不断提高;定期做好家访工作,教师要深入留守儿童的家庭明确家庭教育的责任,并指导家长或亲属如何教育孩子。外出家长也要主动与教师联系,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正确引导孩子成长。

整合各方力量,强化社会关爱 解决留守儿童的问题,还要充分发挥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的作用。提高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教育部门要强化学校对留守学生的监管和教育力度,制订留守儿童教育计划、管理制度与措施,加强监督和检查,形成教育合力。公安部门要加强学校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要坚决杜绝网吧和游戏厅接纳未成年学生的行为。司法部门要深入学校开展法律宣传教育活动,增强留守儿童的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民政部门要关心贫困留守儿童的生活,把贫困留守儿童列入救济对象,把关爱留守儿童的工作落到实处。

篇9

关键词:信息技术;留守儿童;关爱;策略

伴随我国城镇化、工业化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大量剩余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他们的子女受制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无法随迁进城,而成为教育实践中的特殊群体—留守儿童。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农村留守儿童难以获得正常的生活照顾、安全保护及教育培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弱势群体。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为广大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创造更好的环境已经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1]。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为改善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提供了创新的实践思维和丰富的技术手段。在短期返乡就业及随迁进城难以实现的背景下[2],探讨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1农村留守儿童的生存现状概述

我国人口流动主要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农村留守儿童因而占据了留守儿童的主要比例。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外出务工连续3个月以上的农民托留在户籍所在地家乡,由父、母单方或其他亲属监护接受义务教育的适龄儿童少年[3]。由于父母长期外出务工、经商,留守儿童出于户籍、经济、入学等因素限制,只能留在农村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其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1.1心理问题

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生活,缺乏亲子交流的机会,难以获得父母的适时关爱,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亲子关系表现疏离。留守儿童的苦闷、烦恼、压抑、恐惧等情绪往往积压内心,无法找到倾诉出口及途径。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留守儿童对外部世界产生不安全感和不信任感,自信心不足,少言寡语,胆小懦弱,害怕与他人交流交往,以至自我封闭,变得自卑孤僻[4]。

1.2学业问题

农村留守儿童离开父母,托养于祖父母等亲人、亲戚、朋友甚至独立生活。一方面父母外出务工无暇关心和顾及孩子的学业状况。另一方面以祖父母为代表的托管方,更多着眼于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在面对孩子的学业问题上,由于自身较低的文化水平而表现得心有余而力不足。留守儿童因而极易对学校产生疏离,出现孤立感、无意义感、无力感和无规范感[5],具体表现为学习动机缺乏,厌学、逃学,不求上进,不服管教;学习习惯不良,自觉性较差;学习基础薄弱,学业发展产生重重困难。

1.3安全问题

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由于自身天性好动,生活经验不足,安全意识薄弱,防范能力较差[6]的特点,极易陷入各种风险之中;其次,由于父母外出务工,对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及安全教育减弱,留守儿童被拐卖、受侵害、意外伤害事件时有发生;最后,学校教育由于侧重文化教育,加之学习资源缺乏,面向留守儿童的安全教育实践薄弱,留守儿童所应具有的安全风险意识及风险防范知识较为缺失。

1.4道德问题

由于父母常年离家外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十分缺乏。家长难以通过身体力行,点滴示范,树立榜样,实现有效的道德引导,进而影响留守儿童正确是非观的树立,具体表现为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横行霸道,任意妄为。在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下,极易养成不良生活作风及行为习惯,误入歧途。

2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优势分析

2.1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形式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补充、延伸和创新传统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活动,基于留守儿童关爱创设虚拟、多媒、开放、共享的协作交流、资源获取、工作管理的社区平台。活动开展形式更具时代性和技术性,使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更为灵活、高效。

2.2突破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时空限制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能有效地突破时空限制,增强信息交流的直接性和便捷性,为农村留守儿童、父母、学校三方之间提供随时随地的同步或异步交流,创立多维的沟通交流体系,为留守儿童关爱提供了畅通的信息交流基础。

2.3弥补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

以多媒体互联网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实现了图、文、声、像多种媒体素材的高度集成以及信息资源的开放共享传输。其能满足关爱留守儿童、关爱实践工作需要,提供多媒化的留守儿童宣传素材,加强留守儿童问题的宣传效果,营造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氛围。此外,基于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和关爱需求,充分利用各种信息终端,设计和开发立体化、形象化、网络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文化教育资源、安全教育等资源,从而丰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实践资源,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的可行性、和实效性。

3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策略设计

3.1打造家校合育互动平台,缓解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

心理问题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过程中的核心问题。要实现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的沟通协调和共同努力。以学校信息化软硬件环境为基础,创建家校合育互动平台,实现留守儿童、家长、学校之间多维、开放、高效沟通交流,能有效改善留守儿童心理现状,健全留守儿童人格发展。首先,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和家长提供了在线团聚功能,双方可利用平台的文字、语音、视频功能进行聊天、留言、评论等交流活动。多媒体信息传递,缓解了子女与父母间的思念之情,增进了双方的相互了解。留守儿童在突破时空限制的沟通交流中,体会到父母的艰辛和无奈,感受到父母的关心和疼爱,进而获得心灵抚慰。其次,家校合育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媒体,过程性记录了留守儿童学习、生活、思想情况,便于家长受孩子成长点滴,及时进行评价和鼓励。“家校在线交流”功能实现家长和学校针对留守儿童教育开展沟通交流,帮助家长深层次了解孩子心理状况,家校协助共同解决孩子教育问题。最后,家校合育平台为留守儿童提供“在线心理咨询”功能,及时解决心理问题。当留守儿童感到孤独无助、苦闷压抑时,可在线求助学校教师,通过倾诉和对话的方式,及时排解心理不适,进而投入到正常的学习生活之中。

3.2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克服农村留守儿童学业问题

学业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的核心任务,学业问题因而成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实践的关注焦点之一。纵观诸多因素,学习动机缺失是导致留守儿童学业问题产生的重要根源。基于信息技术视角,在文化学习中推进信息化教学改革,能实现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其学业问题,实现学业成绩提升。首先,学校应加大投入,加强信息化软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使信息化教学实施与推进成为可能。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适时、合理、有效地引进信息化教学,以新颖、先进的教学形式吸引留守儿童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应科学、有效地实施信息化教学。运用信息技术实现知识内容的多媒呈现与高效讲解,激发留守儿童学习兴趣,帮助其建立牢固的知识基础,获取学习成就感。运用信息技术拓展知识内容学习,加强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及应用,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学习的意义所在,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运用信息技术变革学习形式,实现从以听讲为主的传统学习形式向基于信息技术的自主学习、小组学习等新型学习方式转变,逐步培养留守儿童的自主学习与自我规划能力,强化人际交往能力。在新型学习形式中,留守儿童初始由于学习形式新鲜参与尝试,随即在过程中获取学习成就感,体会知识学习快乐,学业成绩逐渐得以上升。

3.3巧用信息化学习资源,强化农村留守儿童安全教育

由于缺乏父母的日常监护,人身安全是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传统实践上,提升留守儿童安全意识,强化安全风险普及和风险知识获取,是以学校为主体,实施安全教育课程。其实施形式单一,以课堂教授、专题讲座等说教的形式为主;学习资源较为单一,以课本、简单音像材料为主;内容呈现缺乏情境性、可参与性以及可视化特征,忽视了从留守儿童学习需求及学习特点出发,进行课程与教学设计,学习效果并不理想。信息技术手段的不断革新,各种基于学习者视角,强调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新型学习资源不断涌现,例如目前流行的教育游戏、微课等。教育游戏以传统游戏活动为原型,通过多媒化、情境化、虚拟化的学习环境将安全教育内容以游戏活动形式进行呈现,有效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通过设疑、通关、奖惩等学习环节,实现留守儿童对安全教育内容的深入认知和理解。微课则是基于某一知识点或主题内容颗粒度,以一般不超过5~10分钟视频为主要呈现方式的多媒化、网络化的自主学习资源。可将留守儿童需要了解的安全教育知识加以碎片化,形成安全教育专题系列微课。其不仅适合教师用于拓展安全教育课堂的内容及资源,而且合适农村留守儿童通过计算机、手机等信息终端,在课外进行安全教育学习的延伸、强化与巩固。富媒体化、情境化、教学设计精细的安全教育微课,有效契合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需要及特点,有助于深层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动机。微课中内嵌的问题思考、模拟操作、练习评价便于营造安全风险场景及氛围,通过多次重复播放帮助留守儿童提升安全风险意识,深化安全教育知识的认知与记忆。

3.4建设思想道德微信平台,提升农村留守儿童道德修养

道德修养是影响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发展关键因素。加强农村留守儿童的思想道德修养,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需要重点关注的教育问题。目前,留守儿童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实施途径为开展思想道德课程教学。为拓展和延伸思想道德课堂,可利用当前快速发展的微信公众平台,建立思想道德修养的培育社区。平台设置思想道德学习、名人成长传记、同辈榜样掠影、励志名言警句、思想交流论坛、思想变化日志等栏目。通过多媒化、可视化的信息资源推送,回顾课程讲授,感受名人成长,学习同伴事迹,感悟励志文字,让农村留守儿童浸润于思想修养的正能量环境中,进而抵御不良思想和风气的侵袭。通过思想交流、思想记录与呈现进行自我反思,提升道德修养。

4结语

关注和帮助农村留守儿童,是当前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在心理、学习、安全、道德各个层面关爱留守儿童,最大限度地弥补情感关怀和教育缺失,才能促进其健康快乐发展。

作者:廖倩 单位:钦州学院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17-02-25)[2016-02-14]..

[4]卢利亚.农村留守儿童心理症候探析[J].求索,2016(11):57.

篇10

发现二: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在地区差异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好于西北和西南地区。在性别差异方面,男生好于女生。

发现三: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与其跟父母见面、联系的次数有关。与父母见面次数少于每年1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经常见面的儿童;与父母联系次数每月少于3―4次的儿童,明显不如与父母联系次数较多的儿童。

一、问题与方法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由家中其他长辈或父母其中一方抚养的儿童。不同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年龄界定差异较大,一般有18岁以下、16岁以下、6―14岁、6―18岁、0―14岁等多种界定方法。[1]根据父母外出情况,农村留守儿童可以分为父母双方都外出、父亲一方外出、母亲一方外出三种情况。

近年来,许多学者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大量研究。从研究内容来看,研究者大多从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出发。从研究视角来看,研究者们普遍假设留守儿童是有问题的群体,加之各种媒体中频繁出现的关于农村留守青少年犯罪的统计数据和典型案例,进一步加深了人们将留守儿童看成问题儿童的印象。

并不是所有的研究者都认定留守儿童在各个方面存在问题,一些研究者发现儿童的学习成绩和学习问题与父母是否外出打工没有明显关系,甚至一些留守儿童在学习信心和学校效能感方面还略高于父母在家的儿童。一些研究表明,尽管亲子分离为留守儿童带来不少困难,但儿童个体自身成长的力量也是不容忽视的,不同留守儿童表现出较大的个体差异,一些留守儿童具有较高的心理复原力(心理弹性)。

为了深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心灵状况,2014年10-12月,“上学路上”公益组织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留守儿童进行了问卷调查,从亲子沟通、学业学习、课外生活、情绪状态等方面,反映农村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与心灵状况,重点关注不同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系统分析地区、性别、学习、生活等因素对留守儿童心灵状况的影响。

本调查采用自编问卷,对我国东部、中部、西北、西南的六个省市农村地区的3―5年级小学生进行了调查。发放问卷2 218份,回收有效问卷2 131份,回收率96%。在2 131份有效问卷中,东部地区的问卷来自山东省的4所小学,共323份,占15.2%;中部地区的问卷来自河北省的2所小学,共301份,占14.1%;西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甘肃省陇南市的6所小学,共455份,占21.4%;西南部地区的问卷来自贵州省、广西省、云南省的11所小学,共1052份,占49.4%。

本调查通过询问家人外出打工情况判断被调查的学生是否为留守儿童以及留守的类型。具体说,对于“家里有哪些人长期(半年以上)在外或经常(每月或每星期)外出打工(可多选)”这一问题,选择“无人外出”或“哥哥或姐姐外出”的被判断为非留守儿童(父母均在身边);选择“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都外出”被判断为留守儿童。

调查采用情绪词自我评估的方法,了解学生最近一段时间的情绪状态。调查采用二维模型的分类,选用了20个情绪词,分为四组。其中,第一组为描述积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开心、愉快、轻松、好奇、有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愉悦度”(Pleasure);第二组为描述积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镇定、平静、舒适、满意、有安全感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平和度”(Peaceful);第三组为描述消极高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烦乱度”(Disorder);第四组为描述消极低唤醒情绪的词汇,包括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5个词汇,对应的潜变量命名为“迷茫度”(Confusion)。

在调查中,对每个情绪词,要求学生判断其与自己最近情绪状态相符合的程度,按照1-5的等级做出判断:1―最不符合、2―不符合、3―不确定、4―比较符合、5―完全符合。将属于同一潜变量的5个词汇的得分计算平均值,作为衡量该潜变量大小的数值,分别称为“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根据5等级评分的规则,各种指数的最低分为1分,最高分为5分,低于2.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低,高于3.4分判定为符合程度较高。“烦乱指数”“迷茫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烦乱度和迷茫度较高;“愉悦指数”和“平和指数”高于3.4分,表示学生的愉悦度、平和度较高。

“烦乱指数”“迷茫指数”“愉悦指数”“平和指数”四个潜变量的内部一致性系数(a系数)分别为0.643、0.697、0.559、0.542,基本达到心理测量的要求。

二、结果与分析

(一)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对比

本调查将父母外出情况分为“父母均在”“父亲外出”“母亲外出”“父母均外出”四种情况,其中,“父母均在”的情况为非留守儿童,其他三种情况是留守儿童的三种类型。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四个情绪变量的分值见表1。

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迷茫指数、烦乱指数、平和指数三个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不同情况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在愉悦指数这一变量上,父母外出四种情况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

图1显示了非留守儿童和三类留守儿童在情绪状态四个变量上的得分情况。根据图中数据,并参照差异检验后的多重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

1.在烦乱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烦乱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烦乱度的影响更大。

2.在迷茫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均也显著低于三类留守儿童的得分(即迷茫程度较低),母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显著高于父亲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母都外出留守儿童的得分差异不显著,反映与父亲外出相比,母亲外出对儿童迷茫度的影响更大。

3.在愉悦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三类留守儿童之间的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性水平,三类留守儿童得分之间的差异也不显著,说明父母是否外出以及外出的不同情况对小学阶段农村儿童的愉悦度没有显著影响。

4.在平和指数方面,非留守儿童的得分与父亲外出、父母外出两类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父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与母亲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与父母都外出儿童的得分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这一结果说明,父母都外出的孩子在平和度方面不如其他儿童。

总体来看,留守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更可能表现出寂寞、孤独、无聊、迷茫、缺乏信心、伤心、害怕、紧张、忧愁、心烦意乱等情绪。这一结果与罗静等人对留守儿童研究的评述[2]相一致。

(二)农村小学儿童情绪状态的性别差异

不同性别农村儿童四种情绪状态的描述性指标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

1.在烦乱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t=-3.6,p= .000),具体说,女性儿童的烦乱指数(2.93)略高于男性儿童(2.80)。这一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早于男性儿童,也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遭遇到更多的现实不利条件。

2.在迷茫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显著(t=-2.364,p= .018),具体说,女生的迷茫指数(2.73)略高于男生(2.64)。这一结果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结果一致。究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儿童的身体发育和心理发展早于男性儿童,并更早地思考有关未来生存条件的问题。

3.在平和指数和愉悦指数方面,不同性别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不显著,并且都达到较高水平(分别为3.5和3.7,均超过3.4),说明农村儿童的平和度和愉悦度总体上处于良好的水平。

不同性别农村儿童在四个情绪变量中得分超过3.4的儿童所占比例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女性儿童烦乱指数高于3.4的比例明显高于男性儿童(25.4%>19.8%);女性儿童迷茫指数高于3.4的比例略高于男性儿童(17.6%>15.9%);女性儿童的愉悦指数高于3.4的人数也高于男性儿童(75.4%>65. 8%),女性儿童平和指数高于3.4的比例与男性儿童基本相同。

(三)农村小学儿童情绪状态的地区差异

不同地区农村儿童情绪状态的描述性统计量见表4。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在烦乱指数和迷茫指数方面,不同地区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在平和指数和愉悦指数方面,不同地区农村儿童之间的差异也都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广泛的地区差异说明农村儿童情绪状态受到与地区有关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如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方文化和生活习俗、地区自然条件、不同地区的家庭教育方式等。

不同地区农村儿童在四个情绪变量中得分超过3.4的儿童所占比例见表5。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在烦乱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高的是西北地区;在迷茫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高的也是西北地区;在愉悦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多的是东部地区;在平和指数方面,高于3.4的比例最多的也是东部地区。根据这一结果,可以推测,西北地区存在更多导致农村儿童出现烦乱和迷茫等消极情绪状态的不利因素;而东部地区则存在更多导致农村儿童出现愉悦与平和等积极情绪状态的有利因素。

图2呈现了不同地区农村儿童在四类情绪状态上的得分情况。根据图中数据,并参照差异检验后的多重比较,可得出以下结果:

1.在烦乱指数方面,除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说,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烦乱指数较低,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烦乱指数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烦乱度越高,说明儿童对现实生存条件越不满。

2.在迷茫指数方面,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迷茫指数较低,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迷茫指数显著高于东部和中部地区。迷茫度越高,说明儿童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越不明确。

3.在愉悦指数方面,除中部和西北地区之间的差异不显著以外,其他地区之间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具体说,东部和中部地区学生的愉悦指数较高,西北和西南地区学生的愉悦指数明显低于东部和中部地区。

4.在平和指数方面,东部地区学生的平和指数较高,其他三个地区明显低于东部地区。

综合来看,西北和西南地区农村儿童的情绪状态明显比东部和中部地区儿童的消极,这一状况需要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四)与父母见面或联系次数对留守儿童情绪状态的影响

在三类留守儿童中,有11.1%的学生与父母每月见面3―4次,32.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5次以上,11.7%的学生一年能见父母3―4次,29.4%的学生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15.1%的学生一年都见不到父母。按照全国6102万农村留守儿童总数测算,全国约有近1794万农村留守儿童一年只能见父母1―2次;有921万孩子一年都没有见过父母。

分析结果表明,一年内与父母见面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越高。(见图1)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见面5次以上”与“每月见面3―4次”两种情况下,儿童的烦乱度没有明显差异,但“一年见面3―4次”儿童的烦乱度显著高于“一年见面5次”以上的儿童。与父母联系次数对农村小学留守儿童烦乱度有显著的影响,总的趋势是,一年内与父母联系次数越少,儿童的烦乱度越高,与父母几乎每天联系的儿童烦乱度最小。(见图2)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年内与父母没有联系的儿童,其烦乱度竟然小于见面次数在每月3―4次、每年3―4次、每年1―2次三种情况。说明长期与父母不联系使得儿童的情绪状态受父母的影响减弱。但其中所蕴含的亲情的缺失可能是更为深刻的,而且是难以弥补的。

三、讨论与建议

从总体上看,农村儿童的迷茫度和烦乱度处于中等水平,而平和度与愉悦度处于较高水平。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与非留守儿童在愉悦度方面差异不显著,在平和度、迷茫度、烦乱度三个方面的差异显著。

根据情绪状态的二维模型,愉悦度属于“积极-高唤醒”的情绪状态,这一情绪状态一般在个体感知到当前生存条件比较有利、不存在明显危机的情况下产生,主要功能是使个体愿意关注外部环境中出现的新情况,以维持当前有利生存条件能够持续。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愉悦度方面差异不显著,并达到较高的水平,说明从总体上看,农村儿童对自己当前的生存状态是比较满意的。

平和度属于“积极-低唤醒”的情绪,这一情绪状态一般在个体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比较明朗和乐观的情况下产生,主要功能是使人避免产生盲目的行动,从而导致对未来有利的生存条件产生干扰。父母都外出的留守儿童在平和度方面显著低于其他儿童,说明父母都外出导致儿童对未来生存条件产生不确定感。

烦乱度属于“消极-高唤醒”的情绪状态,这一情绪状态一般在个体感知到当前生存条件的状况不利甚至存在明显危机的情况下产生,主要功能是促使人产生某种应激行为,以改善当前不利的生存条件。三类留守儿童的烦乱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对当前生存状态不满意。

迷茫度属于“消极-低唤醒”的情绪状态,这一情绪状态一般在个体对未来生存条件的前途不明确甚至比较悲观的情况下产生,主要功能是使个体从现实中回避和退缩,以获得必要的时间和空间来思考最有利的应对策略。三类留守儿童的迷茫度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说明留守儿童对未来生存状态不自信。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地区和性别差异。针对这一情况,需要探讨导致地区差异和性别差异的原因,尤其需要对西北和西南地区的农村儿童给予充分的帮助和关注。

根据与父母见面次数对儿童迷茫度和烦乱度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的父母至少每年应与孩子的见面1―2次;与孩子的联系次数至少应保持在每月3―4次以上,最好每周不少于2次。

针对留守儿童所面临的不利生存条件,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应该采取积极措施帮助他们。几点建议是:(1)研制留守儿童生活与心理状况监测标准,对留守儿童的生活与心理状况进行系统、持续的监测;(2)在农村地区建立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中心,切实解决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实际困难;(3)对农村学校的教师进行关爱留守儿童的专项培训,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辅导,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亲子沟通和情感联结;(3)在进城务工人员输入地区建立针对留守儿童父母的心理援助中心,帮助他们增强生活的乐趣和信心,加强与自己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不管采取何种辅助措施,生活中总会存在困难和挫折。心理学研究表明,在导致困难或挫折的外部突发事件中,个体的不同应对方式对自身情绪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因此,进一步了解农村留守儿童在困难或挫折情境中的应对方式,不仅可以从一个新的视角来解释不同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差异,而且可以为改善留守儿童的情绪状态提供一个新思路。

参考文献:

[1]罗国芬.农村留守儿童的规模问题评述[J].青年研究,2006(3):8-14.

[2]罗静,王薇,高文斌.中国留守儿童研究述评[J]. 心理科学进展,2009(5):990-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