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术语范文

时间:2023-03-26 01:1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术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术语

篇1

关键词:中医学,情志,情绪,翻译

中图分类号:NO4;H059;R229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3-8578.2016.03.010

Abstract: In the Ming dynasty, Zhang Jingyue put forward the term “Qing Zhi Jiu Qi” in Lei Jing, and soon the word “qingzhi” has been used widely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since then. Although “qingzhi” had been translated as “emotion” before as a term of TCM, not like what “qingxu” did in psychology and physiology. This paper aims to provide support evidence for modern translation by comparison between “qingzhi” and “qingxu”.

Key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qingzhi, qingxu, translation

“情”“志”二字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合用。《说文解字》言“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解“志”为“意”。今谓“七情”源于《内经》,定名于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云:“喜、怒、忧、思、悲、恐、惊,七者不同”。“五志”则源出《内经》“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明代张景岳在《类经》中首次将情志并称,提出“情志之伤,虽五脏各有所属,然求其所由,则无不从心而发”,“情志”名称由此确立[1]。由此可见,传统中医学认为“情志”为“七情”与“五志”的合称,作为人精神情感变化的外在表现,囊括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基本情志。

而现代研究却给出了有异于此的定义。比如:金光亮[2]认为情志本质为一种内心体验,是在外界多种刺激因素的作用下,五脏精气变动而产生的倾向性的态度表现。乔明琦等[3]通过文献研究提出:情志是人和高级动物共有的对内外环境变化产生的复杂反应;它具有特有的情志体验、情志表情和相应的生理和行为的变化;它发生在特定的情景之中,其表达方式与个体生理、心理状态密切相关。以上各家对情志内涵定义皆有不同之处,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传统意义上的“七情”“五志”之说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研究的需要,百家争鸣的现代化理论研究的目的正在于完善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难言对错。

既然如此,情志和情绪能否画等号呢?

情绪,通常由情绪体验、情绪表现和情绪心理三部分组成,作为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是一种复杂的心理现象或生理过程。由于概念的产生必然经历理解和再理解的过程。心理学各家的理解也是各有异同。《简明牛津英语词典》载:“情绪是一种不同于认知或意志的精神上的情感或感情。”《情绪心理学》[4]则称:“情绪是人或动物所有的一种心理形式,不同于认识活动,具有独特的主观体验形式(喜怒等感受),外部表现形式(如面部表情等),及独特的生理基础(皮层下等部位的特定活动)。”

宋炜熙等[5]进行过多角度和多方位评析后认为,情绪与情志的内涵有很多相通之处,但情志并不等同于情绪,因为情志除包括七情与五志外,也涉及五神的内容。既包含了部分现代心理学的情绪,也包含了认知、意志的心理过程。邢玉瑞[6]通过比较认为情志应该视为一个独立的概念,基本等同于现代心理学的情绪。故对情志的定义也应包含发生基本机制,以及情绪体验的基本要素。乔明琦等[3]认为情绪具有东西方双重含义,古代文化中指特定的情绪状态和一般的心情心境,西学东渐,情绪被早期心理学赋予广、狭二义。而且现代情绪理论极大地深化了情绪概念,情志是对现代心理学情绪、情感的特有称谓。此观点契合邢玉瑞的观点,他认为情志概念相当于人的情感系统或过程,其代表心理成分分为情感、情绪与心境,三者在心理功能和外显表征方面常难截然分开[7]。

由此看来,情志与情绪并不完全等同,却也难分彼此。所以,乔明琦认为情志是中医对情绪的特有称谓,未尝不可。事实的确如此,因为情志是中医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而“中医情志学”的学科概念已然被提出,现有《中医情志学》[8]一著,构筑了中医情志学学科的理论框架。情志属中医心理学范畴,而情绪是西方心理学范畴概念,但二者发展至今早已是现代化阐释过的概念。凑巧的是,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情志理论,用现代科学理论阐释中医情志学,在《中医情志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而且该书与普通心理学、心理生理学、实验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心理医学等交叉甚多。Noteexpress论文数据显示,情绪被译为“emotion”引用次数最多达1310次,这个现象很好解释,毕竟这一译法已得到大家公认。而情志的最多引用也是“emotion”,见表1。

而《柯林斯英汉双解大词典》对emotion定义有二:(1)An emotion is a feeling such as happiness, love, fear, anger, or hatred, which can be caused by the situation that you are in or the people you are with;(2)Emotion is the part of a persons character that consists of their feelings, as opposed to their thoughts。而检索词典可发现,emotion的中文译名有情感、感情和情绪,但并无情志一说,见表2。原因多在于中医术语尚未形成规范,而Noteexpress结果显示,现今文献中emotion中文译名为情绪。所以相关术语的规范化应用势在必行。

现今,诸如心理学和生理学等学科的专业术语早已形成规范,不仅相关书籍有据可查,网络资源也查之有据。而中医学术语仍有一部分尚未得到规范。特别是,中医情志学早已形成独立学科,情志学相关术语却未成体系。综上所述,现有的研究中,多把情志译为emotion,共识已有,何不趁势促成相关规范,以免初学者视听混淆,难辨术语真意,影响交流。

参考文献

[1] 杨巧芳.情志内涵探析[J].辽宁中医杂志,2008,35(9):1320-1322.

[2] 金光亮.论情志与情志病因[J].中国医药学报,1997,12(3):9-11.

[3] 乔明琦,韩秀琴.情志概念与可能的定义[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 21(4):258-262.

[4] 斯托曼,燕云,心理.情绪心理学[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

[5] 宋炜熙,胡随瑜.论情志与情绪的异同[J].山东中医药大学学报,2003,27(4): 250-252.

[6] 邢玉瑞.中医情志概念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7):2278-2280.

篇2

人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主要指的是人体的体液,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人体的一些分泌液,如涕、泪、唾、汗、尿也称为津液,它们都是津液所化生的。

津液的作用主要是滋润和营养人体各组织器官、化生血液、运输废物。与血液相比,津液尤以滋润作用为主。津液在代谢过程中,能把机体各部代谢废物收集起来,运输到排泄器官排出体外,以保证各组织器官生理活动的正常进行。

血寒证

血寒证是指局部脉络寒凝气滞、血行不畅所表现的证候。

常表现为手足局部冷痛,痛处肤色青紫,得温痛减,遇冷剧痛,畏寒肢冷,或妇女小腹冷痛,月经后期,经色紫暗,夹有淤块。

预防的策略为多参加运动,可以产生更多的热量,也会加快血液循环,多做手足和腰部的活动。多吃一些性属温热的食品,以提高机体耐寒力。常见的温热食物有:牛肉、羊肉、鸡肉、大蒜、辣椒、生姜、山药、桂圆等。

血热证

血热证是指血分有热,或者火热之邪侵入血分而出现的证候。

常表现为血液妄行、发热,甚者神昏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多因烦劳、恣食辛热、恼怒伤肝、过度等因素引起。

治疗血热可以选择清营汤、犀角地黄汤、犀角大青汤等。

元气

元气又名“原气”,是人体的原始之气,又是人体的根本之气。原气来源于先天,所以又称为先天之气,其禀受于父母的肾气,盛衰一部分取决于先天禀赋,另一部分与后天脾胃消化吸收的水谷之气以及肺吸入的自然之清气密切相关。

元气藏于肾中,以三焦为通道,流布到全身,脏腑、经络、形体官窍等组织器官无所不至,具有温煦和推动等作用,使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维持正常的生理活动。

机体的元气充沛,体质就会强健,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活力就会旺盛,因而健康少病。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因后天失调、久病耗损,以致元气生成不足或丧失过多,就会形成元气虚弱,并进一步导致其他种种病变,甚至危及生命。

命门

名门是生命的关键、根本的意思。命门是人身阳气的根本,生命活动的动力,对男子所藏生殖之精和女子胞宫的生殖功能有重要影响,对各脏腑的生理活动,起着温煦、激发和推动作用,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运输,以及水液代谢等都具有促进作用。

近代的观点倾向于命门之中有火,即命门之火,火属阳,命门实即肾阳。肾阳是人体各脏腑阳气的根本,因此,要用“命门”二字突出肾阳的作用,认为其为机体生命的关键。

三焦

三焦是上焦、中焦和下焦的总称,为六腑之一。

三焦是一个综合性的功能单位,而不是一个单一的形态器官,它是对人体某些部位和内脏等生理功能的概括。

上焦部位,一般指横膈以上的胸部。有时也将上肢与头面部归属于上焦。

篇3

关键词:目的论,中医术语,问题与方法

中图分类号:N04;R286;H0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78(2011)02-0038-03

中医与京剧、中国画被誉为是中国“三大国粹”,其内涵博大精深,近来越发引起国内外各界的重视。中医术语的英译在中医走向世界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传播中医科学知识以及让世界了解中医有重要的意义。

一 目的论

目的论是由德国的汉斯・维密尔(Hans J,Vermeer)20世纪70年代提出来的,后由诺德发展,是德国功能派翻译的核心理论。该理论认为,翻译和人类的任何行为活动一样,是有目的的行为,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行为,任何一种行为都有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过程的最主要原则是翻译的目的,它摆脱了单纯的语言对等的束缚,而是翻译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方法。目的论有三个法则:目的法则、连贯法则和忠实法则。目的法则是其首要法则,该法则认为翻译面向接受者所要表达的目的决定翻译的过程;连贯法则是说译文具有连贯性,让目标读者可以理解;忠实法则是指原文和译文的连贯一致。目的论认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总是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以某个译文接受者群体为对象,使译文在目的语环境中具有某种功能。在中医术语汉英翻译中,译文接受者是决定译文目的的主要因素,译者既要具有中西医专业知识,又要具备中英文字功底,努力找出精确表达中医概念的英文词汇,保留中医传统特色,使接受者通过译文了解中医,达到中西医交流的目的。特定翻译任务的目的,决定了翻译过程中是用直译、意译还是音译等翻译方法。

二 中医术语翻译

中医常常融合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和文学表达,它是一门集大成的,蕴含丰富哲学思想的学科,因此在发展过程中,就形成了其用语既科学又古雅的特性,并且含有大量古汉语词汇和四字短语,如“天人相应”“妙手回春”等。对于这些表述,很难做到既把其医学内涵翻译出来,又把其蕴含的文学色彩表达出来,因此会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中医语言最重要特点是术语众多,用语又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繁杂而又不统一的中医术语对理解中医文本造成极大的障碍。另外,中医术语中常常发生这样一种现象,本来有明确和特定意义的词汇表示的却是不确定而多变的概念,造成歧义和冲突,如,膏在中医中可以指油膏(paste,oint―ment,piaster,salve)、软膏(ointment,paste)或煎膏(decocted paste)等,也就是说,一个概念或术语在不同地方所指不一定完全一样,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在谈到医学专有名词的翻译时候也提到过,药品、疾病、症状或身体的某一部分在一个国家是一个名字,在另一个国家就可能有不同的名称。如“阴阳”一般均可以音译成yin and yang,但在某些特殊的情况下却不可以这样译,如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阴阳合,故能有子”一句,“阴阳”属于委婉语,指sexual intercourse。“气”一般音译为Qi,但在“四气五味”中,“气”指药物“寒、热、湿、凉”四种性质,只能译作property or na―turet。那么,中医术语翻译究竟要遵循什么方法呢?

三 翻译原则与方法

李照国围绕中医术语的翻译提出过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1)薄文重医,得“意”忘“形”。我们翻译的主要目的是要把中医古老的医学知识传达给读者,而不是传达它的哲学和文学韵味,因此翻译应本着客观、准确和科学的原则,一定要把中医的精髓给翻译出来。(2)比照西医,。中医语言有其独特性,虽然英语语言中缺乏中医对应语,但医学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知识有其共性的,因此中医的一些术语的翻译可以参照西医现有的医学名称。(3)尊重国情,保持特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医学体系,有着独特的民族性。因此有些名称的翻译可以采用创造法或者释义法,从而把中医独特的内涵表达出来。中医术语的翻译的目的就是让接受者了解中医药知识,让中医在世界传播,把握这一目的,就要采取一系列的翻译方法来准确、透明地翻译中医术语。

1.直译法

一般名词如身体、器官以及表示环境的词语(如“风”“火”)可以直接翻译成其对应词,因为这些词汇在西医中也有存在,译入语读者可以理解,如“风”译作wind,“火”译作fire,“心肝脾肺肾”分别译作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

2.意译法

目的论认为,翻译的目的决定了翻译所应采取的策略、方法,中医术语翻译的目的就是表达出来中医内涵,让目标语读者了解和接受,比如,“肝不芷血”译作liver failing to store blood或者inabihty ofthe liver to store blood等,“小儿麻痹”译作infantilemalnutrition。“白虎历节”(即游走性关节疼痛)译作acute arthritis。

3.音译法或音意结合法

有些中医特有的术语缺乏相应的英语词汇,使用音译法,既能体现术语的简明性,又能传达中医特有的概念。但在直译不能明白表达意思,意译又过于冗长,音译又无法达意的时候,就可以用音意结合的方法,即先音译,再意译,比如,“精气”译作Jingqi(essence),命门Mingmen(gate of life)。“三焦”译作sanjia0(three warmers,triple burners)等。

4.术语替代法

一些与西医相近或者相同的中医概念,可以用西医术语代替,如“心悸”译作palpitation,“便秘”译作constipation。“牛皮癣”译为psoriasis,而不是翻译成oxhide lichen。“带下医”(即妇科医生)则译为gynedologist而不是直译成doctor undemeaththe skirt,

运用这一方法时候需要注意的是,虽然西医和中医作为自然科学有其共性,但又不能简单地对号入座,因为有些术语在两种语言中虽名同但实际所指却大不相同,这时候就要理解各自所指,据实翻译。如中医中“伤寒”和西医上的“伤寒”所指是不同的,中医中,“伤寒”有三层含义,(1)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2)感受寒气而引发的病症;(3)冬季受寒。而西医中,typhoid指伤寒杆菌引发的病症。所以,中医上的伤寒是不能译作typhoid的,而应该是cold attack。

四 结语

篇4

关键词: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及译法;中医英语教学

一、中医药术语及翻译标准简介

中医药术语源自中医基本理论、生理、病理、各科临床治则、医史等领域,它们作为中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的基石,具有中华文化色彩浓厚、内涵深奥抽象、规范性差等特点。中医药术语一般分为基本理论术语和名称术语两大类。在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工作中,一词多义、一义多词等现象较为普遍,翻译难度往往较大。目前涉及中医药术语的英文翻译比较权威的国内外标准主要有:《中医药学名词》(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2004)、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2007)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2008)。这三部术语标准是我们从事中医药名词术语翻译、科研工作的基础,对中医英语教学工作也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中医药术语翻译原则

关于中医药术语英译原则,不同的学术组织、个人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委员会的研究成果《中医药学名词》应用的中医术语英译原则有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回译性及约定俗成,并提出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既要反映中医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这些原则成为其他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制定的重要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制订中医术语翻译标准时认为:要准确反映中医术语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不创造新英文单词,与WHO标准针灸术语保持一致等,并着重考虑对医学意义进行翻译。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的《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的英译原则在制订过程中,经多次会议探讨,认为应遵守以下基本原则:对应性、简洁性、同一性及约定俗成。在中医英语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综合考虑以上各种原则,尤其要把握好对应性、简洁性及约定俗成原则。

三、中医药术语英译方法

中医药术语英译常见方法有直译、意译、音译及仿造法等。当代中医英语翻译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杰(Nigel Wiseman)和谢竹藩等。魏杰认为在译入语中创建词汇有四种最基本的方法:①使用现有的名词;②借词,即音译;③仿造;④根据原文定义创造新词。他倾向于以仿造为主要译法,他的模式是选定对应词程序的系统化原则。非专业名词宜以非专业对应词翻译,如:“鼻”nose,“心”heart;专业名词宜以仿造翻译为主,如“命门”lif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仿造法未能产生合理对应词时则根据定义造新词,如:“证”pattern,“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尽量少用音译法。他反对应用西医名词进行翻译,只在可确保中医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医概念之处使用西医名词,如:“舌苔”tongue fur, “遗尿”enuresis,“疫”epidemic等。谢竹藩教授等人认为魏杰的这种译法不顾汉语中以词为意义单位的原则、不顾汉字多义性事实,把这种对汉语认识有严重错误的译法换成一般仿造翻译法。关于西医名词的选用,谢竹藩不同意以一般认知作为选用西医名词的原则,而应考虑词义的对应。对于他不反对向西方的普通群众传播中医,但作为一门医学,首先须考虑西方的医学界。

四、中医药术语翻译及教学

中医翻译教学的重点首先需要掌握英、汉两种语言及其文化的差异,其中最明显的一点是:英语多用名词或名词结构,汉语多用动词。英语常用名词来表达汉语中用动词表达的概念(如,抽象的行为名词),而且动词的兼类情况非常明显,加之英语有词形变化,许多动词词尾加上后缀,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变成名词。相反,汉语却是动词的使用占优势,而且一个句子可以几个动词连用,这种特点造成了在进行中医翻译过程中,汉语中的动词也常译成英语中的名词或名词结构。所以,在英汉翻译教学中要首先要引导学生注意词性的转译,即将汉语的动词转译成英语中的名词。其次,通过阐述文化渊源以加深对中医理论及术语的理解,增强对术语翻译处理的意识。譬如在讲解中医“气”的概念时,可以比较生活中的“气”、古代哲学的“气”和中医之“气”的区别。再次,教师在教学中可辅以比喻、形象化等手段使教学生动起来,便于学生从生活实践的观察中加深对中医药术语的理解。最后要重视中医英文版教材的选用。国内编写的版本,往往存在英语翻译的问题,但是能更好地让人把握中医的原意,建议选用刘占文教授主编的Essentials of Chinese Medicine,左言富教授主编的《中医基础理论》(英汉对照),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主编的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这些译本各有优点及不足,可以互相对照参考。国外编写的参考书英译规范、观念新颖,可作为教师备课及学生自学的参考书。在此推荐三本:Choa. G. H. 编写的“Heal the sick” was their motto: 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Karyn.K. L. 编写的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和Unschuld.P. U. 编写的 What is medicine :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healing。

关于译法,笔者认为应以意译为主,必要时配合使用音译法。鉴于中医药名词术语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理念,其中很多词蕴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意译能够更好地促进外国读者的理解。有些中医药术语找不到能确切表述其内涵的英译词,可以采用音译法处理。如,有学者把“气”译为“energy”,但它无法解释中医“气”的全部内涵,因为中医之“气”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因此建议把“气”音译为“qi”。此外,中医术语中还有很多词跟“象” 有关,譬如:天象、气象、色象、面象、脉象、舌象。为了确保“象”之翻译不失原意,建议音译为“xiang”, 不建议使用“imagery”。只要阐释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也能理解“xiang”的含义。有时既不能完全意译,也不能完全用音译,就可音译加注解。如:有人把“失笑散”翻译成“powder for lost smiles”,会让读者误以为“失笑散”是治疗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闷不畅的药物。建议译为“Shi Xiao San”,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有译者将“黄帝内经”直接音译成“Huang Di Neijing Su Wen”,这样外国人很难理解;也有译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s”,需注意的是此处译成“S色的帝王”有失偏颇,“黄帝”的“帝”也并非现代意义上的帝王,因此建议译成“Huang Di’s Inner Classics”较为妥当。此外,还要避免简单的直译。譬如,中医学讲的“天气”往往不是指weather或climate,其内涵和外延更为深奥和广泛, 在《黄帝内经・ 阴阳应象大论篇》中有“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笔者建议采用“heavenly qi”释义天气。中医学文献中的“伤寒”,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狭义伤寒指外感寒邪即发的疾病,英文词“typhoid”是感受细菌所致,二者有区别,因此中医之“伤寒”我们建议译为“cold damage”比较合适。还有“肺痨”,现代一般认为是肺结核病,故而把它翻译成“tuberculosis”,其实从“痨”字本意来讲是指积劳损削之病,即消耗性疾病 (consumptive/wasting diseases)。这种消耗性疾病在其他脏腑也会出现,如《诸病源候论・虚劳候》所提肺劳、肝劳、心劳、脾劳、肾劳等“五劳”。所以建议把肺痨或肺劳翻译成“lung wasting”。

当然对于一些约定俗成名词之译法,教师在教学中需要跟学生反复阐明其差别,避免误解。譬如,中医的五脏六腑之各个脏器名称,“心” heart,“肝”liver,“肾”kidney,“脾”spleen 等,与西医中的概念差异迥然,教师应跟学生强调是heart system、liver system、kidney system等,避免学生理解上的混淆。此外,很多中医典籍读起来朗朗上口,因为它们包含诗词的结构,音韵的平仄。翻译时,在体现典籍原意的同时,也应该尽量使音韵如诗歌般平仄优美,让读者感受到中医经典之美。 譬如,《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纪纲,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文树德先生之译法值得学习借鉴: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中医翻译近百年的历史跨度、目标语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译者主体的差异,这些都会给不同的译本打上明显的时代烙印和文化标记。譬如早期译本,Ilza Veith套用了大量的西医术语,把经脉翻译成动脉或静脉arteries (veins),将天癸翻译成menstruation(月经)。如此翻译虽然提高了西方人的接受性,但极易造成读者的误解。随着中医药逐渐传入西方世界,外国人对于中医药知识的渴求也越来越强烈。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末,译者们主要侧重于传达中医学知识,多以释义为主。教学中我们推荐采用德国慕尼黑大学医史研究所专家文树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的译本,他侧重翻译与研究并重,而且重视原文的深刻内涵。

五、总结

中、西医学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医疗体系,中医的英语教学应在把握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强调中医的语言特色,根据授课对象的文化背景,多引用国内外相关文献,采用比喻、情景、图示等形象教学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医学基本理论、掌握好中医药术语的真实内涵,在做好中医药翻译教学的同时促进中医的对外传播。

参考文献:

[1]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Z].2007.

[2]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中医;中医术语翻译;目的论

中国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37-03

作者:李延林,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陈琛,中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长沙,410075

基金项目:湖南省高校教改立项项目([2005]280):中南大学精品课程大学英语

中医药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对草药的巧妙运用,独特的理论系统及有效的疗效而备受世人瞩目,其重要地位和科学价值已经被世界公认。使得中医药学的地位与自身价值得到提高的功臣应该是有关中医学的翻译,其别是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因为它是外国人了解中国医药学的最直接的手段。

目前,中医药术语的翻译还存在很多问题,翻译质量良莠不齐。如何做好中医药术语翻译已经成为广大中医译者普遍关注的一个问题。就中医药术语的翻译来说,要求译者在具备一定英文功底的前提下,必须具备相关的中医药学的专业知识,并在相关翻译理论的指导下,实现对外推广与普及中医药文化的真正目的。作者认为,在众多的翻译理论中,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的目的论对中医药术语的翻译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一、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问题

中医药术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同一术语的译文尚待规范

中医药术语的翻译还存在不统一的问题。在作者所见到的几部汉英中医词典中,同一术语的英译文表达方法也不尽相同。例如,“三焦”一词被译为threewarmers,three heaters,triple warmers,tripleheaters,triple energizers,Sanjiao,等等。再如“相火”一词,有译作prime minister fire,有译作premier fire,有译作mini ster fire,也有译作xi-ang fire等等(李照国,1996:32)。中医养生学中的“气功”一词,有将其译成Qigong的,也有译作medita-tion的,还有译作Chinese Yoga,等等。相应的“气功疗法”则出现了Qigong therapy,breathing tech―nique therapy,fresh air therapy等多种译法(曹山鹰,2002:13)。

类似这样的例子已经不胜枚举。对于同一名词术语的多种解释往往使不了解中医药文化的外国读者无所适从。

(二)译语冗长

中医药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但在英译时,它的这一特点便丧失殆尽。如“八纲辨证”在几部较为流行的汉英中医词典中分别被译作differen-tial diagnos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ightprinciple syndromes,analyzing and differenti-ating pathological

conditions

in accordancewith the eight principal syndromes,diagnosisaccording to the eight guiding principles等等(李照国,1996:32)。

以上对“八纲辨证”这一术语的翻译简直就像是对该术语的解释,但是却仍然没有清楚地表达出该术语的意思。这种冗长的译法是目的语读者所排斥的。

(三)译语生搬硬套,释义不明

中医药术语有其特定的表达法,在中文特定的语境里有其自身的医学意义。若对一些中医药术语照其字面死译,则会使目的语读者不知所云或误入歧途。这只数目译者缺乏基本的中医理论知识。

例如,有人将“失笑散”译为“Powder.for LostSmiles”。而中医的“失笑散”,按《医方发挥》的解释,应为:“本方具有行血止痛祛瘀,推陈出新的作用,前人用此方,每于不觉中病悉除,不禁欣然失声而笑,故名‘失笑散’。”由此可见,“Powder for Lost Smiles”的译法明显欠妥,纯粹是望文生义的结果(曹山鹰,2002:14)。又如“金实不鸣”,在一些汉英中医词典中都被译作solid bell cannot ring,令人不知所云(李照国,1996:32)。

二、目的论一功能翻译理论的核心

20世纪70年代,德国功能派翻译理论家凯瑟琳娜・赖斯(Katharina Reiss),汉斯・威密尔(Hans Vet-meer)等著名学者提出了翻译行为理论(Theory ofTranslation Action)与翻译目的论(Skopostheory),这无疑为翻译研究和翻译批评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凯瑟琳娜・赖斯在其于1971年出版的《翻译批评的可能性与限制》(Possibilities and Limitationsin Translation Criticism)一书中提出了功能派理论思想的雏形。她把对等理论作为她的整个理论的基础,提出翻译批评的依据应是原文和译文两者功能之间的关系,她认为理想的译文应该从概念性的内容,语言形式和交际功能上与原文对等。但是在实践中,赖斯发现有些等值是不可能实现,而且有时也是不应该追求的。翻译应该有具体的翻译要求(translationbrief)。有时因特殊需要,要求译文与原文具有不同的功能,在这种情况下,赖斯认为译者应该优先考虑译文的功能特征,而不是对等原则(Nord,2001:9)。

赖斯的学生威密尔突破了以原语为中心的对等理论的限制,发展了功能派的核心理论,即该流派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目的论(Skopostheory)。他根据行为学的理论提出翻译是一种人类的行为活动,而且还是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活动。翻译时,译者根据客户或委托人的要求,结合翻译的目的和译文读者的特殊情况,从原作所提供的多源信息中进行选择性的翻译。威密尔还特别强调因为行为发生的环境置于文化背景之中,不同文化又具有不同的风俗习惯和价值观,因此翻译也并非一对一的语言转换活动(Nord,2001:11)。

威密尔所提出的目的论是功能派翻译理论中最重要的理论。“skopos”一词源于希腊文,它的意思就是“目的,动机,功能”。这一词语在目的论中有三种解释:译者的目的(如赚钱);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 使用某种特殊翻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而采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法)。在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目的(Nord,2001:27~28)。

目的论包括三个基本法则:目的法则(skoposrule),连贯性法则(coherence rule)忠实性法则(fi-delity rule)。目的论者认为,所有的翻译遵循的首要法则就是目的性法则,目的性法则指的是任何翻译行为都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即“结果决定方法”(Nord,2001:29);连贯性法则指的是译文必须符合语内连贯的标准。所谓语内连贯是指译文必须能让接收者理解,并在目的语文化以及使用译文的交际环境中有意义;忠实性法则指原文与译文之间应该存在语际连贯一致。语际连贯类似于通常所说的忠实于原文,而忠实的程度和形式则由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译文目的决定的。目的性法则是目的论的最高法则,其他的两个法则都从属于目的性法则,忠实性法则又从属于连贯性法则(Nord,2001:32)。

三、目的论法则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应用

依据目的性法则,译者应该依据译文的预期目的,选择最佳的译法,根据译文在译语语言和文化里的预期功能,调整自己的翻译策略。中医药术语翻译的目的是向国外推广我国的中医药文化,使国外读者了解中医药文化。这一目的决定了译者在翻译中医药术语时应采用多种译法,而非单纯地采用一种翻译策略。

中医文化博大精深,中医的五行学说和阴阳学说在西医中无对应的概念。就那些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词汇的中医药术语而言,译者宜采用音译法,如“阴”“阳”可音译为“yin”与“yang”。因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中医名词是不可以逐字翻译的,否则会使目的语读者误解其意思,此时也应该采取音译法。如“青龙白虎汤”,如把它译成“Blue Dragon and White Tiger De-coction”,则会使目的语读者误以为是用青龙和白虎做成的汤药。这便达不到对其翻译的预期目的了,为避免出现这一情况,译者可将其音译为“Qinglong BaihuDecoction”。

就能在英语中找到对应语的中医药术语而言,译者可使用意译法,这样能使读者一看就懂。例如,“疳积”可译为“infantile malnutrition”,“伤寒”可译为“a febrile disease”。

忠实性法则说明译文和原文之间应该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但并非要求二者在内容上一字不差,认为原文不再是译者首要考虑的因素,而仅仅是为其提供的信息。但这并不否定原文的重要性,忠实性法则强调的是内容上的忠实,而非形式上的忠实。中医用语的文学色彩很浓,许多译者主张译中医药术语时应尽量保持其文学风格,原汁原味地译以便体现中医的特色,如有人将“带下医”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 theskirt”,这种翻译使不了解中医文化的外国读者一头雾水,无法理解其真正含义,从而无法实现翻译的最终目的。由此可见,单纯地追求形式上的忠实是不可取的,如果译者根据其含义,将其意译为“gynecolo-gist”,则会使读者一目了然。

另外,中医药的“心、肝、脾、肺、肾”的概念与西医有所不同,西医中这五个概念仅是指五个器官,中医中,这五个器官不但是解剖概念,也是功能概念,中医书籍上对其解释是:心主神志;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肺司呼吸,通条水道;肾主精。因此,译者若将其直译为与西医相对应的"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就不能将中医中的这五个概念的意思完整地表达出来,译者应依据目的性法则和忠实性法则将其译为“heart、liver、spleen、lung、kidney”并加注释以准确表达其含义。

四、译者在中医药术语翻译中的地位

目的论对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目的论是首次提出把译者看作专家的理论,认为译者是翻译链上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在翻译过程中,他首先得到原文和翻译要求,然后研究分析翻译要求是否可以接受,是否可行,译文是否必要,最后做出决定并执行。简单地说,译者要以翻译要求为指导,从特殊的翻译任务中总结出译文的交际目的,在交际目的的指导下完成翻译任务。译者要对其翻译负责,要精通原语和目的语,并掌握与翻译内容相关的知识。

中医药术语的特点决定了其翻译难度大,对译者的要求也比较高。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英语表达法,还要有较高的汉语修养(包括古汉语和现代汉语),此外,他还要懂得大量的医学知识(包括中医和西医)。

在早期的中医翻译中,因译者的水平有限,且缺乏相关的中医药知识,所以中医药译文中错误百出。如前面所说的将“带下医”译为“the doctor underneaththe skirt”,可能就是因译者本人不了解“带下医”是指妇科医生所致的误译。译者只有具备了中医翻译所需的素质,才能正确地表达出中医药的本意。

篇6

关键词:中医;特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建设平台

翻译能力是衡量个体英语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复合型、应用型英语翻译人才在我国的缺乏已成不争的事实,尤其是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对翻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在我国的祖国医学发展中,其面临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翻译的问题,很多特殊名词无法得到正确的翻译,导致在推行中困难重重。同时随着中医药科技、文化的推广,必然会涉及到中医术语翻译及标准化的问题。由于深受中国传统哲学及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医术语往往蕴含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若片面追求文字的对应,不假思索地直译,会导致读者如坠云端、不知所云。语料库是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一项重要的标志性研究成果,而这一成果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英语语言学、英语教学等等领域之中。本文为此具体探讨了中医殊英语翻译的要求与语料库建设平台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中医殊英语的翻译要求

众所周知,传统文化在中医药翻译中的体现比较困难。比如按照WHO的统一规定,所有的植物在国际上的通用名都是拉丁文。黄芪、柴胡等这些中药名,因为都是植物,如果按照WHO的规定,只能用拉丁文。事实却是,这样的翻译连外国专家都看不懂。反而用拼音却能让国际中医药学界的学者都能够听懂。但如果单纯地使用拼音,却又使其中的文化内涵难以再现。而在直译中更加存在比较复杂的情况,比如将“龙骨”译为“dragon bone”,事实上,“龙骨”只是一种入药的化石,并非龙的骨头;将“齿痕舌”译为“teeth-printed tongue”,其实“齿痕舌”只是一种植物的名称,并非“牙齿咬过的舌头”;将“失笑散”译为“powder for lost smiles”,其实“失笑散”只是因为这味药效果太好了。当前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工程》最新成果、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出版项目《东医宝鉴》于2012年12月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正式出版。连同《伤寒论》、《金匮要略》、《本草纲目》和《黄帝内经》,以及已完成译稿的《千金方》、《医心方》和《医方类聚》等中医典籍英译著作,将有利于全世界对中医药学交流史实研究、对医史文献学研究都有重要的价值,标志着我国在中医典籍研究与英译向世界传播的工作走到了世界前列。

2 语料库与语言研究

2.1 语料库的含义与优势分析

在上个世纪,因为技术的落后,当时的语料库研究手段主要依赖卡片制作和人工检索,其成果主要是用作辞书、语法书、字词典编纂的参考。进入新世纪,随着计算机科学的迅猛发展,利用计算机技术来整理语料,并完成检索工作,使语料库语言学被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语料库是应用计算机技术对海量自然语言材料进行处理、存储,以供自动检索、索以及统计分析的大型资料库。语料库作为一种研究工具,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2.1.1 语料的真实性

语料的收集基本都是通过随机采样从真实的语言文本或口语中收集而来。例如BNC语料库中的语料既有口语语料,又是文本语料,而文本语料又分为报刊文本、书籍文本、学术文本和其他等等。语料的选取十分广泛,且都是真实自然的。由于语料的真实性,那么基于这些语料的研究也就是从实际出发,而不是空谈。

2.1.2 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

基于语料库的研究,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依赖计算机技术处理大量的数据。当然这个优势要根据所研究的目的而进行选择。在应用中,完全可以把学习者语料库和本族语语料库进行对比分析,从而找出中医特殊英语在使用翻译时的言语失误,利用语料库来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可谓优势明显。

2.2 语料库语言学的内涵分析

语料库语言学就是基于现实生活中语言运动的实例而进行的语言研究,一是利用语料库对语言的某个方面进行研究,二是依据语料库所反映出来的语言事实对现行语言学理论进行批判,提出新的观点或理论。在语言研究中,语料库方法是一种经验的方法,它能提供大量的自然语言材料,有助于研究者根据语言实际得出客观的结论,这种结论同时也是可观测和可验证的。在计算机技术的支持下,语料库方法对语言研究的许多领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影响。各种为不同目的而建立的语料库可以应用在词汇、语法、语义、语用、语体研究、社会语言学研究、口语研究、词典编纂、语言教学以及自然语言处理、人工智能、机器翻译、言语识别与合成等领域。我国在语料库的应用上还处于起步阶段,在计算语言学和语言信息处理领域,

3 中医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平台的建设

建设该平台的意图在于辅助翻译课堂教学,让翻译教学基于篇章语言学、功能语言学等研究理论进行,使翻译教学变得更具可教性和可操作性,以避免传统翻译教学中可能出现的、依据印象来评判译文优劣的做法。

3.1 平台要求

中医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平台与中医、英语翻译与科技技术支持下,形成了“多语言智能信息服务系统”、“多语言随行向导”、“多语言服务平台”、“多语言机器翻译平台”、“多语言辅助翻译平台”、“行业知识库”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支撑系统。中医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平台由多语言信息服务平台和多语言信息服务管理平台组成。多语言信息服务平台由多语言辅助翻译引擎、多语言信息管理系统、多语言语音合成引擎、语音识别引擎等模块组成。该平台可对多语言信息业务进行全流程管理,通过辅助翻译模块和海量的双语语料库提高翻译效率、规范译文的质量,严格的信息翻译质量控制保证信息的品质,完善的保密措施能保护客户资料。多语言信息服务管理平台能对多语言信息实施全面细致的信息处理与分析,充分利用多语言服务平台的功能为信息处理提供良好的解决方案,并能优化资源,合理配置资源,使多语言信息服务平台的运行效率最大化。

3.2 平台建设

(1)语料库语言学理论研究:语言研究就应该客观的描述语言事实,而不是用我们有限的语言直觉去过度概括它或者缺省概括,然后再用我们得来的所谓语言规律,取舍多样的语言事实作为例证。开放型语料库平台,能够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研究的共时和历时方面做出有益的探索。围绕语料库语言学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但是其发展、功用、前景,会在语料库语言学理论建构和研究实践中逐步显现出来。(2)翻译研究:基于平行语料库开展双语文本对应研究,是语料库语言学及翻译研究的一个新趋势。进行基于翻译实例的翻译研究,进行对应单位翻译转换对比分析,充分尊重语言事实,尊重翻译事实,这样做既能应用于翻译教学和翻译实践,也可以验证翻译理论假设。对翻译研究中,脱离翻译文本,片面注重理论研究,不顾翻译事实的倾向能起到一种反拨作用。将翻译研究中理论务虚的和翻译实例事实考察结合起来。(3)语言教学和学习:语料库语言学研究的出发点是自然语言,其研究成果的应用也应回归到自然语言。在基于网络的语料库平台上,利用文本语料库平台可以进行词汇教学、语法教学、作文写作、教学测试等工作,利用语音语料库平台可以进行听力、口语教学和学习。只要有网络的地方就可以利用这个平台进行教学和学习,语料库驱动的学习,学习者利用语料库进行发现式学习。(4)语言研究:开放型网络语料库平台,不仅能够像传统的语料库一样,为进行应用研究和理论研究提供强大的后盾,而且能够使得面向用户的个性化语言研究和共享成为可能。在这个平台上,用户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上传语料,构建自己的语料库。也可以利用平台选择组建一个供自己研究是使用的语料库,就是利用已经实现了共享的语料,这是一个共建共享的平台。当前语联网已被国家发改委列为下一代互联网项目,在世界范围内,两位不同语言使用者各自使用母语,通过这样一个平台可立刻中转为对方的母语,实现实时无障碍交流。

4 中医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平台的应用

一个语料库建成以后,是否能得到充分的应用,其关键就在于该语料库是否具备能够满足使用者要求的检索功能。为了适应中医特殊英语语料的特点,在检索工具的功能上,要能够做到对中医特殊语料进行双向检索,并能够提取与检索结果相对应的译文语料,同时在计算机的同一个平台上实现中医特殊的同屏显示。本系统充分考虑到windows平台的多语言技术特点,将本语料库的主要开发平台选定为windows操作系统。同时,为了使语料库具有广泛的通用性和较强的兼容性,中文语料采用了GB2312内码存储,中医语料采用了SHIFTJIS内码存储。这样既可以适应各种版本的windows平台,并且经过简单转换以后又可以在其他平台上使用,充分提高了语料库的应用价值和学术价值,并为最终实现中医特殊同屏显示和多功能检索奠定了基础。本语料库提供的检索工具主要是在windows2010和ie8.0上,利用数据库技术开发研制的。在显示检索结果时针对不同文种使用不同字体,有效地解决了中医特殊同屏显示的问题。而且,由于分别采用了医学与工业标准代码存储语料,使得在不同语种检索中出现的内码冲突问题也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同时为语料库数据的二次开发利用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针对语料库主要用于语言研究的特点,本语料库提供的检索工具,除具备一般语料库所要求的简单的字符串检索功能以外,还具备了句型检索、特定组合形态词语检索、使用频率检索、正则表达式检索等适应各种语言研究复杂要求的检索功能。其检索速度也完全达到了实用的水平。

5 中医殊英语翻译语料库平台的配套措施

5.1 加强语言学教学与学习

教师应该加强对语言学理论知识的学习,尤其是认知语言学理论的学习。认知语言学从认知的角度观察词汇的组织和规律,以人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规律为基础来反映词汇产生、发展和习得的内在机制。对于教师,掌握这些理论知识,才能更好的理解运动动词在使用时所投射的认知机制,从而在教学中才能深入浅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语料库辅助词汇教学,语料库所收集的大量真实语料对于词汇来说如同情景再现,用这些情景来进行词汇教学无疑是有益的。运动动词的使用本来灵活多样,利用语料库可以编辑专门针对运动动词的教学资料,给学生提供真实自然的词汇情景。

5.2 进行中医翻译复合人才培养

中医不同于西医之处,在于它是人文医学,而非纯粹的科技产物。目前的中医外语从业者大部分为英语专业出身或中医专业出身,精通二者的复合型中医人才非常缺乏。事实上,中医和外语两门学科都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而两者的融会贯通更需要时间和精力。现在中医英语虽然已经是一门学科了,但是要使所有从事中医工作的人都能够熟悉或者使用好,还需要很长的时间。我们需要组建中医外语学科团队,不断加强中医英语学科研究生人才培养。

5.3 实行中医翻译的标准化建设

由于中医名词抽象难懂,以往一个名词往往有十几个不同的英语翻译。当前我国已经对急需使用的5700多个中医名词术语进行标准化翻译,下一阶段将标准化翻译扩大到1万条以上,基本满足医疗、科研、教授等方面国际交流所需。针对国外中医良莠不齐的情况,世界中联会已经启动国际中医师资格认证考试,全球统一考试大纲、题库,目前通过认证的中医师及针灸师近5000人。制订统一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满足现代医学教育、培训医疗、研究、讯息交流的需要,我们还将继续把中医药国际标准的制订和推广作为重点,促进已有中医药国家标准的国际化。

总之,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语料库是构建中医特殊英语翻译模型的基础,在当今世界国际化进程与中医标准化不断加快的今天,中医殊英语翻译的要求与语料库建设平台的应用为语言学、教学以及语言习得的研究者提供了宝贵而真实的材料,将促进我国中医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和平.再论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J].中国翻译,2000,(4).

[2] Croft W and D A Cruse.2004.Cognitive Linguistic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 Dirven R.2001.English phrasal verbs:theory and didactic application.In M Putz N Niemeier and R Dirven.Applied Cognitive Linguistics 117 Language Pedagogy[C].Berlin:Mouton de Gruyter.3-27.

[4] 魏令查.翻译理论和翻译教学[J].外语教学,2011,(3).

[5] 卢思源,吴启金.展望21世纪的翻译教学与研究[J].中国翻译,2011,(1).

[6] 邓耀臣.2007.学习者语料库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述评[J].外语界,第1期,16--21.

[7] 邓耀臣.2005.基于CLEC语料库的中国学习者英语分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8] 穆雷.翻译教学:翻译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J].中国翻译,2004,(4).

[9] Adolphs S &V Durow (2004).Social-cultural integr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formulaic sequences[M].In N Schmitt,2004,(107-126).

[10] Barlow M.(1996).Corpora for theory and practice[M].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rpus Linguistics,J,1-37.

[11] Biber D,Conrad S&Cortes V(2003).Lexical bundles in speech and writing:an initial taxonomy[M].In Wilson A ,P Rayson&T McEneryCorpus Linguistics by the Lune:A Festschriftfor Geoffrey Leech.

[12] Peter Lang,Frankfurt Biber D,Conrad S&Cortes,V(2004).Ifyou look at…?Lexical bundles in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textbooks[J].Applied Linguistics,25(3),371-372.

篇7

关键词:课堂;教师;数学;语言;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1-0025

数学是一门科学,但数学教学却是一门艺术。斯托利亚尔在《数学教育学》一书中指出:“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语言能直接体现教学思想,是课堂交流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在整个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数学知识的传递、学生接受知识情况的反馈,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等,都必须依靠数学语言来进行。因此,要提高教学课堂效益,就必须研究数学课堂的语言艺术。

一、课堂语言要有亲切感、幽默感

古人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亲切、感人的教学语言最能使学生保持积极舒畅的学习心境,能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学生黑板上完成所做的题后,如果这位学生计算错误,你是批评、讽刺,还是置之不理,还是一行一行地查看,表扬学生好的方面,善意指出不好的方面。当然是最后一种课堂语言,既维护了学生的自尊心、上进心,又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不过,表扬学生在恰到好处,见好就收,不然会使学生的虚荣心增强或认为教师虚伪。

二、课堂语言要具有逻辑性、知识性

课堂语言具有逻辑性与知识性,才能使学生掌握所学知识。由于部分中学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只有课堂才是他们用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的主要场所。如果一味追求课堂气氛活跃,而忽略了课堂语言必须具有高度的知识性,即在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吸收到不同程度的新养分,这就会使学生背的“知识债”越来越多。在新课程改革开始阶段,就出现过课堂语言的知识性不强,有的知识点学生未掌握。所以既加强对40分钟课堂的兴趣,也要注意提高教师课堂语言的知识性。同时,数学课堂语言不等同于诗歌等,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性。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的教学。”一位数学课堂语言有严密的逻辑性的教师会使学生学习终身受益。

三、课堂语言要具有精确性

数学教师对定义、定理的讲解要准确,不应使学生发生疑问和误解。教师应做到如下两条:一是对概念的实质和术语的含义必须自己有个透彻的理解,比如整除与除尽、数与数学,增加与增加到,除与除以,数与位数、切线与切线长等如果混为一谈,就违背了同一律;又如讲“圆锥的体积等于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就忽略了“同底等高”的条件;学生画图时说“这两条平行线画得不够平行”“这个直角没画成90度”等,就违背了矛盾律;而“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最小的整数是0”等语言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缺少准确性。二是必须用科学的术语来授课,不能用生造的土话和方言来表达概念、法则、性质等。比如:不能把“垂线”讲成“垂直向下的线”,不能把“最简分式”说成“最简单的分式”等。

四、课堂语言要具有生动性、通俗性

教学语言既要精确,有逻辑性,也应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知识明朗化。通过驱动学生的数学想象,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首先,要用形象化语言去解释抽象的数学概念,一般来说,对人的感官富有刺激性的语言,最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其次,要精心锤炼描述性的语言,把学生带入美的意境,数学教学偶尔出现几句诗情画意的语言,效果更是不同凡响。

五、课堂语言要具有激励性

有效的数学学习来自于学生对数学活动的参与,而参与的程度却与学生学习时产生的情感因素密切相关。让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得到教师的肯定,能很大程度上激励学生更好地参与数学学习。因此,教师在课堂中要适时地启发诱导、及时评价,提供榜样,鼓励进步并寄以希望,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为了激发学生的尝试精神和创造精神,教师用鼓励的语言去启发学生,如“这道题老师还没有教,谁会算?”“谁敢试一试”“谁能试一试,自己来解决”“我相信你们能自己想出来”“能不能想出更好的办法”“看谁的解法最多”等等。

教育家赫洛克作了一个有名的实验,他把学生分成四个组,学习同一难度的内容。第一组为受表扬组,经常受到表扬,成绩扶摇直上。第二组为受谴责组,责备经常不断,这些责备,开始起点作用,后来就“疲”了,成绩就持续下降。第三组为忽视组,只是在一旁静听前两组所受到的表扬与谴责,自己既得不到直接的表扬,也不遭受直接的谴责,学习成绩比前两组都差。第四组为控制组,既不给予表扬与谴责,也不让他们听到对前两组的表扬与谴责,学习成绩最差。由此赫洛克得出结论说:“奖惩都是必要的,不给予奖惩会引起学习下降,而奖励比惩罚对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大。

六、课堂语言可使用无声语言

数学中的无声语言包括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等,这些无声语言可辅助有声语言实现教学目的。作为一名教师,不能没有表情,我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就是说眼睛可表示出各种各样的感情,如高兴、气愤、赞成、反对等。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常常靠眼睛来联系,用和蔼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的视线,让眼光洒遍教室的每个角落,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教师在注意自己,这样在无形中就起到了控制课堂的作用。教师可以用严肃和警告的目光去批评课堂中的违纪同学,这种无声的批评学生更容易接受,且不影响大部分同学的注意力。

当然,课堂教学中运用非语言艺术应达到面部表达富有表情;眼神表达富于变化;姿态表达优雅;手势表达自然恰当;距离表达注意找时机。总之,在课堂上,教师总是用亲切的目光去捕捉学生视线,让每一个学生感到教师的关注。教师的表情语言、手势语言和体态语言给学生传递着丰富的信息。让无声语言给课堂增添独特的魅力。

篇8

 

关键词:艺术教育 艺术行为 艺术实践 艺术素质 

 

一、艺术教育现状 

 

艺术教育的内容一般分为:(1)艺术理论知识;(2)艺术专业技能;(3)艺术行为。当前,我国的艺术教育机构大概有师范类艺术院校、专业类艺术院校和综合类艺术大学等。不同的艺术教育机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有强调艺术理论知识的,有重视专业技能培养的,还有理论和专业相结合的。有一种观点认为:针对艺术教育,完成教学工作无须过高的专业技术要求,重在教育理论和艺术理论的掌握,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帮助学生获得更为全面的艺术教育,而不应以掌握某种专业技能为目的。过分强调技能训练,最终可能会过分依赖技能手段而丧失艺术创作的真实感和纯粹性。而另一种观点则认为:艺术教育如果没有技术含量作为保证,就不能称为艺术的教育。没有良好的技术水准,必然导致低水平的艺术创作。就算掌握再多的理论知识也只是纸上谈兵,不能实际运用。 

 

二、艺术实践的重要性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过程中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艺术教育的最终目的都必须通过“艺术行为”来体现。艺术教育的现状往往过分强调理论或是过分强调技能,从而将知识教育、技能培养与艺术对于个人的要求(个人艺术素质)分离开来,忽略了艺术行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的价值。前文所述的两种观点,无论是重理论还是重技能,笔者认为都忽视了以下问题:首先,艺术教育应该是针对人的教育;其次,艺术教育应该是以艺术为前提的一种区别于其他学科的教育,即一种更加强调自我的、开放性的、非形式规定的教育。在理论和技能的前提保障下,我们更应该重视艺术实践的教育。通过实践才能真正解决艺术对于个人所具有的意义及个人的艺术素质。美国的一位艺术教育家玛丽·埃里克森曾经谈到:“与其说艺术只是一件东西,还不如说艺术是一种活动。”艺术行为就是通过艺术的各种实践来实现的。艺术应该认为是一种活动的思想,一种变化的、充满活力的形式。所以在艺术教育过程中,艺术实践应该是最为重要的教育方面。 

当然又会存在一种观点,艺术专业的学习和训练不就是艺术实践么?比如声乐练声、绘画练习素描、演员练习形体台词等等。但是这种“实践”其实是片面的。笔者所说的“艺术实践”,并不是指艺术院校的学生所进行的艺术技能学习与创作实践,而是指学生把自己所学习到的理论知识通过自己的思考运用到生活中去。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要有一些动手参与的部分,更要有动脑思考的过程。不是简单地像普通人一样发现生活中美的东西,而是通过思考如何从生活中去挖掘自己身边鲜活的事物,并经过自己的思考实践变为自己的艺术观点、思维方式,从而形成各自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创作手段。所以光靠着学生闷在房间里苦练声乐、绘画、形体台词,是远远不够的。而是要求学生把审美的思想,个人对于艺术的理解、思维方式、观察角度与自己的社会实践、生活实践相结合,明确技能和自我的关系、自我和艺术的关系、自我和艺术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等等,从而达到提高审美修养、个人艺术素质的目的。因此,艺术实践不是一个简单的动手实践的过程,而是一个思想实践和动手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三、艺术实践深入分析 

 

为什么要提出艺术实践这个问题呢?笔者要从对艺术的基本认识来探讨。艺术实践不单纯的是一种机械的对理论知识的实际运用,或者对专业技能的反复熟练,而是必须进入到社会生活中,带着一种艺术的审美,对视觉、形式的思考去观察现实生活中的人、物、事件冲突等。现有的艺术教学方法一般是在原有“艺术精英”的教学模式下,学生主要是在课堂上听一些比较枯燥的艺术理论知识和美学概念,或者是教师传授的一些艺术创作经验。一些学生因此把自己当做一个局外人,完全没有进入到对艺术的兴趣和艺术本质思考的过程中。但是作为一个艺术学生或者艺术创作者,每个人都要有强大的艺术感受力。这种来自内心的对生活对自我情感的一种表达就要靠艺术实践来实现。艺术的本质是通过艺术的活动实现对现实的体验,通过某种情感的行为方式来实现对

现实精神的谋和。艺术心理学有关研究表明,艺术体验方式和思维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关联。阿恩海姆认为:艺术的意义就是对生活本身最充实、最纯粹的体验。艺术的体验性特征要求我们的艺术行为,首先是在生活实践的基础上实现认识的目的。从事表演艺术的学生之所以从声台行表学起,不仅是为学习基本的表演技能,其目的还在于培养用听觉、视觉、触觉、感觉等多种方式对事物进行体验和传达的能力,建立艺术的行为意识。 

笔者认为艺术教育应该从课堂走向生活,不能用大量苍白的知识和僵化的技巧掩盖生活的缺失。艺术教育应该使学生意识到个体生命存在的快乐,使他们意识到这种快乐并不遥远,而就在他们的身边,甚至是与生俱来的,学生由此将获得一双发现的眼睛。学生要动态地了解艺术的常识、美学的原理、专业技巧与自己参与创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断地挖掘自身的各种精神体验和创造力,通过各种方法和媒介加以表现。在这个过程中,没有一个方法或者一种体验是绝对的。答案就是在不断的艺术实践中得到确立,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对生活的艺术洞察力、艺术的思维方式和独立创作的能力。我们可以把它概括成为:从艺术教育到生活,再从生活到艺术教育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更加全面的艺术实践的过程。德国的艺术家博伊于斯曾经说过:“人人都是艺术家。”这句话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成为视觉艺术世界中的一句经典之语,很多艺术家都曾经被这句话所鼓舞而投入到艺术创作中去。艺术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会独立思考、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会感悟生活,在生活中寻找文化源心的人才。在艺术实践中,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感知美、感知艺术,特别需要通过艺术实践从各方面用多样化的形式创造和表现生活。 

 

四、结束语 

 

篇9

要想有效地理解技术和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必须要对艺术设计的概念具有充分的了解,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有效的结合才产生了艺术设计这样一门学科,设计观念由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也出现了较大的进步,而要想有效地促进艺术设计的不断发展,就必须要充分的认识技术和艺术这两者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

艺术设计的概念

古代文献中的“技”与“艺”就是所谓的技术和艺术,技术和艺术在古代属于一体的,而且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近代。作为一种历史范畴,技术和艺术的概念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含义,随着历史的变化和发展,技术与艺术的概念也出现了较多的变化。艺术在十八世纪被人们划分为两大类,也就是使用实用艺术以及优美艺术,所谓的实用艺术指的是工艺以及建筑等各种艺术,而作为的优美艺术则指的是音乐、文学以及绘画等艺术。从字面的意思上来说,设计和艺术这两个词共同的组成了艺术设计,其属于文化艺术以及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一门交叉性的学科。总而言之,所谓的艺术设计就是在设计的过程中采用艺术性的方法或者运用艺术性的行为,同时还要对具体的设计对象进行充分的考虑,以制作工艺的可行性以及生产技术条件为根据从而开展的创造性活动。作为生活和美学相结合的一种产物,艺术设计与大众生活之间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其在衣食住行方面向大众提供了很多服务。在生活当中需要设计,生活是设计服务的对象,同时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创造了生活。艺术设计能够使人们生活的质量的有效提升,可以帮助人们更加美好的生活创造出来。

技术与艺术在艺术设计中的关系

1.技术与艺术之间存在着两面性的关系

两面性的关系在设计艺术概念中具有十分突出的表现,艺术与技术相互之间正是由于在西方国家的设计历史上出现了分离,才使得人情味儿在技术产品中越来越缺乏,并且产生了“新艺术运动”以及“装饰艺术运动”等很多潮流。不管是何种起因导致艺术潮流的形成,其最为主要的目的就是能够充分地解决艺术和技术两者在设计艺术中的关系。正是由于这种发展背景,于是就诞生了现代化的设计艺术教育。设计艺术教育的目的就是对艺术与技术的相互统一进行充分的追求,而且对两者之间的社会背景进行了充分的考虑。经过长期的发展,设计艺术学已经变成了一门具有独立形式的新兴交叉学科,从其体系的构成来看,其能够有效地展现出设计艺术学交叉性的特点,比如,设计发生学主要是研究设计的发展、风格以及来源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同时还会与考古以及历史等学科之间发生关系。而设计艺术现象学则主要是针对经济、消费以及艺术之间相互的关系进行研究,并且能够进一步的生成艺术设计经济学等学科;通过有效的融合计算机技术以及艺术设计,又能够进一步地生成计算机图形图像学等学科。

2.技术和艺术之间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

艺术在数字化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体现了十分关键的重要作用,艺术设计是数字化技术发展的主要基础,而发展数字技术的主要目的就是要很好的解决艺术设计问题,艺术设计则可以将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和空间提供出来。在我国的艺术设计发展过程中,艺术和技术这两者得到了有效的融合,现在我国已经有将近几百所高校都对关于数字艺术相互之间的关联性进行研究的学科进行了设置,而且学生的数量也已经突破了几十万。学生在这些专业中能够对艺术设计中相关的技术和艺术进行系统的学习,并且还能够有效地结合两者之间的关系,最终能够保证两者之间的相辅相成,利用一定的设计流程将具备视觉震撼感以及富有艺术特色的艺术作品创造出来。现代化设计艺术文化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潮流之一就是数字技术与艺术的相互结合,数字技术与艺术之间的相互结合能够有效地消除单方面存在的缺陷以及出现的各种问题,最终能够有效地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以及人类的文明的前进。人们通过对现代化数字技术的利用除了能够更好的开展设计工作之外,其还能够将更多形式的设计发展方案提供出来,这样就能够使设计主题变得越来越丰富,并且有效的推动了多种形式的设计表达方式的出现,从而能够有效地促进设计效率的提升。与此同时,更多方面的事艺术设计领域由于新型数字技术的运用而被开辟出来,即能够将更多的思路、内涵、题材以及形式提供给艺术家,并且有效地转变现阶段的人们交流方式、娱乐方式以及工作方式,而且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人们观察问题、思考问题及感受问题的方法。

结语

篇10

关键词:艺术教育;工业设计教育

一、艺术教育现状

在艺术教育启蒙的幼儿园和小学阶段,艺术教育过于模式化、简单化,基本起不到开发儿童艺术潜质的作用。从根本上讲是由于整个社会对艺术教育的忽视而造成的。进入到初高中,除了那些专门培养艺术考生的中学,普通中学基本已将艺术课程省略,一代代沿袭下去,导致学生的艺术修养水平低下。即使是艺术类的考生基本也都是为了培养应试能力而学习,教师也是为了应试而教学,注重应试素质的培养而忽视了艺术教育的本质,直接将艺术教育引向了“不归路”。如此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思维使得艺术类的学生将学习艺术当作成一种实现大学目的的一种工具,而不是因对艺术的热爱而献身艺术。这种工具理性的思维方式直接导致的结果:一是艺术教育界对中国艺术教育现状的无奈与失望;二是中国艺术类学生的艺术素质越来越低,因为艺术已经变成了一种手段,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与追求。

二、在中国作为艺术教育的工业设计

1.工业设计的价值要求

目前,我国除了几所较为知名的美术专业院校开设的工业设计课程比较专业、系统外,大多数艺术高校根本没有达到工业设计的教育标准,因为在许多时候我们忽视了工业设计的价值和意义。

日本一直是一个设计强国,其中他们的工业设计非常强大。工业设计的成功直接影响着工业产品的销量,这就是工业设计的经济价值,把眼光再放远,好的工业设计业装点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例如,走在大街上散步,橱窗里摆满了样式各异,花色繁多,让人目不暇接的工业产品,城市的工业品无疑成为了城市文化的一角,人的艺术审美和艺术修养,就在不经意的观看时改变提高了,环境造就培养了人们的审美素养。工业设计意义在此刻得到了最好体现。在日本以及国外的一些设计强国,他们早已将工业设计与产品结合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体的文化,成功的产品必然也有好的工业设计,我个人以为,其实工业设计的价值就好比是艺术产品的价值,究竟怎么定位定价,没有定论,作为艺术品它要得到艺术界的认可,则须有高超的技法以及突出的艺术审美价值。作为工业设计,它的设计价值要求表现在两点上:一是产品的功能与设计结合的完美度。也就是说一个产品的工业设计为产品功能的发挥发挥了多大的作用,即这个产品的工业设计能否帮助且最大发挥商品的使用价值。因为我们知道消费者购买商品最先看重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好的工业设计就理应与产品的功能结合,放大和美化产品的功能性,使之满足对产品的宣传和装饰。因此,工业设计是对产品外形的补救和对产品功能的诠释。二是消费大众对产品工业设计的认可度。也就是说产品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审美的需求。同样是商品,在性能及质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产品的外观设计自然成为了取胜的关键;甚至出现一些产品的品质虽然低劣,但是商家仅通过外观取悦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从而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虽然这种做法是不长久的,但从另一面说明了审美心理在消费过程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作为工业设计的教育价值正是以上所提及到的两点的给养和延伸。

2.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中国工业设计教育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对工业设计价值的忽视,导致产品不是单纯去追求形式上的美观而忽略了功能设计,就是只注意功能的设计而忽略了消费者的审美需求。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中国的工业设计并没有得到中国设计界的重视,工业设计其实自古就有,但它的价值只被少数人所理解。

其二,中国的工业设计起步较晚,中国设计教育界没有完整、系统、成规模的工业设计教育理念。整个工业设计教育领域呈现落后、散漫、不正规态势。没有构架起合理的教育体系,现有的教育模式多是对国外院校不完整的抄袭,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三,中国企业对工业设计人才的不够重视导致工业设计教育缺乏市场的激励。中国企业普遍没有意识到一个好的工业设计能给企业带来很大的商机,少部分企业拥有自己的工业设计部门,大多是将设计交与设计公司独立完成,造成产品的功能和审美分离,很难成就成功的工业设计产品。只有品质没有审美,产品外形呆板老派,很难被人们日渐提高的审美水平所接受,没有审美体现的产品最终只能是被时代所淘汰。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广泛流传的日韩货品,品质与国货相差无几,但却很讨消费者喜欢,价格也是国货的好几倍。显而易见,消费者喜欢的就是它们时尚精美的外观。由此类推,国际上很多知名的品牌也就是赢在细致,企业考虑到了每一处细节,产品的工业设计可谓佳作,看似简约实则内有玄机,这个玄机的开创就是考验设计者与产品的“相熟”程度,像日本的SONY公司、美国的可口可乐这些大型企业都是拥有自身设计部门的国际大品牌。企业自身带有设计部门就会成就对企业产品高度熟悉的设计团队,企业的设计部门和企业的研发部门间及时高效的沟通,才能使产品的功能达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也达到了产品功能和消费审美双赢的局面。

正是因为工业设计人才的需求方企业对工业设计长时间的无视及忽略,导致了工业设计失去了它本应有的鲜活的生命力,使得教育界整个对工业设计长期的呈现“无力状态”。

3.中国工业设计教育未来的发展

中国工业设计的发展壮大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培养出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工业设计教育事业在国外发展至今已有上百年的历史,尤其是德国的贡献尤为突出。德国的包豪斯不仅培养出了一代代优秀的工业设计师,将近代的工业设计推入了一个高峰;更是为工业设计的教育事业奠定了基本严谨的教育模式。他们最大的特点就是将设计理念与实际的动手操作结合为一体,这正是今日的中国工业设计教育界最为缺乏的。有了动手操作的场所与机会,才能使得工业设计者,切身的体会到每种材质的特点以及优缺点,只有领悟到这些之后才能将其设计的产品更为贴切的表达、表现出来才能称其为工业设计。目前,我国工业设计教育最为缺乏的就是对学生的动手能力的培养,缺乏了动手能力则又无法避免的缺少了,对各种材质的了解和实际操作学习,可以说是“纸上谈兵”,使得学习缺乏能动性和实践性,从而无法将学习引入更深的层次。解决这个问题,有以下几个途径:

其一、就是在设计院校内建立工厂以及工作室,让学生能够在学校里随时对自己设计的产品进行实际操作,充分将设计理念合理化、真实化。其二、联合大型企业的设计部门,进行参观交流,让学生在实际观察中不断让理论联系实际,将自身的设计理念逐步完善,完成空想到合理的过渡。其三、学校联系自身没有设计部门的企业,让在校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到各种工业产品的设计要点,领悟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其四、倡导社会多多组织工业设计大赛,以此激励更多的设计人才在工业设计领域不断进步,得到良好的社会效应。其五、将人体工程学设置为必修科目,对其进行系统深入学习,运用科学合理的设计思维为更多的产品设计服务,使得工业设计更加的人性化。

参考文献:

[1]曹意强.《中国艺术教育大系》[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

出版社,2007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