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范文

时间:2023-04-05 18:08: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内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内科

篇1

第一次是在内科门诊与中医老教授抄方学习,让我受益非浅。我经常与肾病的中医专家王荣欣老师谈论中医的各种学术问题。我们畅所欲言,我的很多问题也得到了解决。最后我们既是师生,又是好友。她常借我买的一些书看,我也经常到她的门诊去听她看完书后的体会,我就能比较和我看完书后的体会有何不同。那三周和后来的几次拜访是我学到东西最多的时间。

后来就是连续的病房实习。那时我深刻体会到这些医生对中医知识的缺乏。我有时问自己:“这是中医院吗?”因为他们看病治疗几乎都是以西药为主。中药只是补一补正气,提高一下免疫力之类的,根本不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手段。他们还含笑而说:“周四是开大方的日子。”而开一些很大的方,很多味药,价格也很高。不仅如此,他们还让学生开这些方,“看着差不多就行”就下医嘱了。偶尔有时候会改方,但原因竟然是学生开的某几味药太便宜,换几个差不多功效的而价格高一些的药。难道这就是我将来要工作的我们中国的中医院的情况吗?

在神经二病房的时候,我的同学因没在带教老师陪同下去与患者交流而被主任痛骂。他只是想去补充收集一下老师没有收集完整的中医四诊资料而已。

篇2

关键词:普通内科 中医内科 作用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879(2012)06-0171-01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飞速发展,大举现代化旗帜的当今社会,许多传统的传承与发展总是困阻重重,中医学在发展中亦是如此。但是并不代表中医在医学中的作用也随之越来越弱。普通内科并不是一个新的概念,是在专科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对医疗模式进行反思后的重新认识。目前医疗中提出了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观念,服务的终极目的并不只是治疗某种疾病,而是提高人体的健康程度,普通内科正是适应了这种要求应运而生。而这与中医内科的许多观念,机理是相一致的,达到人体精、气、血、津液的真正协调,阴阳的平衡。

1 中医学的整体观、辩证观对内科疾病的准确诊断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1.1 不可否认,现代医学的迅速发展,医疗设备的不断更新,使得疾病的诊断更加直观,更加精准,但是设备再精良也只能针对某一特定局部病变进行特定的诊断,其局限性是很明显的,而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自身的各个脏器,腑器之间都是相互关联的,如肺与大肠相表里,临床通过泻下通腑法,使肺热下行,多选用桑菊饮,银翘散加减,两方共具辛凉解表,轻清宣肺功能,对肺系症状咳嗽,流涕,咳痰黄稠等进行治疗,同时治疗其所致的大便干结,小便黄赤。是整体机能得到恢复。而西医主要通过对病变部位病毒,病菌的抑制而达到治疗目的,在病毒早期应用抗病毒药物,常用利巴韦林。原发或合并感染时,根据感染程度选用抑菌药物口服或注射治疗,如大环内酯类红霉素,罗红霉素等,青霉素类如阿司匹林,都是针对病变部位细菌,局限性治疗,且易形成耐药性。

1.2 普通内科是内科疾病的大集合,在这里我们能看见几乎所有内科疾病,对于它们的治疗,应用针对性专科治疗是必要的,但是也不能忽视中医所提倡的“同病异治,异病同治”这有利于对疾病的正确诊断,也有利于医疗资源的合理使用,例如,虽然同为咳嗽,内伤咳嗽与外感咳嗽虽都为咳嗽,但是在治法上是不同的,外感新病多属实邪,治当祛邪利肺:内伤多属邪实正虚,治法当祛邪止咳,扶正补虚,分别主次处理。物只需炮制,而西医则如上所述,多为抗病毒治疗,且易形成耐药性,所以在治疗是急性期采用西药进行病情控制,进入缓解期是则用中药辨证治疗,疗效更佳。

2 对中医内科的重视是普通内科发展的需要

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及医疗保险体制的改革,提出了以低廉的价格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特别是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老年病人免疫力低下,往往集各种病于一身,为此普通内科重视中医内科的发展是必要的。中医内科强调从整体把握疾病,尤其是对老年疾病,同时中药的使用更适用于老年病人,其药性更温和,副作用相对较少,对于老年保健中医也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太极拳、六段锦、易筋经等功法的练习对疾病后期的恢复及疾病的防护,老年体质的增强作用很明显,而且是无需什么医疗费用。

20世纪90年代后,主治医师以上职称医生每次门诊都是看专科,专科医疗水平有所提高,但是由于长期接触不到其他疾病其知识面越来越窄,对于其他专业问题常常需要求助于其他专科医师,患者看一次病要历经几个专科医师之手。而作为中医内科学对疾病的诊治,都是在四诊的基础上进行具体的辩证,通过对气、血、精、津液盛衰的分析,运用脏腑辩证、八纲辩证等对疾病进行分析,中医内科并不像西医有很精细的专业分类,一个内科医生一般能看所有内科疾患,而且中医诊断也并非只循旧法,对于诊断仪器的运用,各种化验检查的结合使用,与西医诊断相结合能够提高效率与准确度。

3 中医内科对于某些慢性病的治疗具有比较好的疗效

针对慢性疾病病程长、多脏器损害的特点,中医药包括中药、针灸、按摩等丰富的疗法,具有简、便、验、廉、安的特点,能够更好地发挥整体调节、综合干预的优势,更适合脏腑功能减退,代谢功能较差,罹患慢病的广大的人群。

中医治疗慢病是在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理论指导下,系统地认识人体,针对不同机体疾病状态,建立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使机体逐步恢复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在治未病理论指导下,减少慢病发病率;完善慢病防治早期干预措施,提高慢病患者生存质量。

篇3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慢性湿疹;除湿汤

临床上常出现一种较为常见的内科疾病--湿疹,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炎症性皮肤病,它具有以下临床特点:形状多样、发作时溺水并向四周侵润,患者伴有瘙痒剧烈,难以忍耐。湿疹属于反复发作性疾病,运用常用方法难以得到很好的效果,常年存在病患体内的病毒会存活较长的年限,并且在患者体内繁殖,有扩散趋势,难以根除,就本院收治的73例患者进行总结,并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诊断与纳入标准

临床上多参照《皮肤性病学》的诊断标准进行临床诊断,诊断标准中包括:年龄、性别、病程等,但不包含以下情况的患者进行湿疹治疗:准备妊娠的男女患者、处于妊娠期货哺乳期的妇女;以及患有患有心、肝、肾病合并皮肤病的患者;难以确诊的患者;在短时间内使用过多的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菌药;药物过敏者等。

2、临床资料

本院自2009年以来收治了湿疹患者共73例,其中男性患者共42例,女性患者31例,从年龄阶段来划分:幼儿发病率较高,老年发病率较低,资料显示:不足1周岁的患者共45例,属于最高发阶段,2至5岁的患者共8例;28岁以上不足38岁的患者共12例,55岁至65岁之间的患者8例。从病程上划分:一周以上不足3年。患者发病部位划分:患者中发生在头部的共45例,发于其他部位的18例,发于四肢的11例。

3、治疗方法

中医治疗湿疹主要选择疏风、解毒、凉血、利湿,煎服中医。药方:15g,花粉6g,栀子花15g,白鲜皮9g,滑石12g,生地黄12g,桑皮9g,苦参9g,杏仁6g,甘草6g,蛇床子6g,每次服前用加温。同时辅助饮食,介辛辣、刺激性食物。疗程为1月左右,涂抹西药膏。

二、结果

总治愈了达到90%以上,比单独使用中药治疗或者西药治疗的治愈率较高。

三、讨论

内科湿疹的发病机理阐述。中医认为,湿疹的发病机理多是由于日常生活的不规律性活动造成的。例如,患者在生活中饮酒无度,致使脾胃受到损伤,或患者饮食规律不佳,对一些辛辣刺激食物贪吃多吃,造成身体刺激加剧,身体湿热不均,此外由于外部环境的原因会导致患者外感风湿热,内外博弈,对肌肤造成不同程度的浸。患者身体虚弱时,多为脾湿过重,造成肌肤失调。或由于身体蕴含湿热过久,化燥生风,对身体阴血造成耗伤,最终导致风燥血虚,这些不同的因素都极易引发患者内科湿疹。以湿疹的症状和诊断为依据,可将湿疹分为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和急性湿疹。

慢性湿疹。亚急性湿疹与急性湿疹是慢性湿疹的病发基础。当亚急性湿疹或急性湿疹没有得到根除时,或体内病毒重新发作时,慢性湿疹变会产生。慢性湿疹临床症状不明显,其发病无明显规律,且每次发病程度不同,瘙痒程度也大相径庭。慢性湿疹常病发于患者身体的某个特定部位,例如阴囊、女阴、手背、肘窝、小腿等,病发部位界限明显,炎性具有不显著反应特征。慢性湿疹的病发部位多为褐红或褐色,表面呈现肥厚粗糙、脊沟明显等特征。慢性湿疹病发部位一旦破损,会出现新的湿疹或水疱,瘙痒感加剧。

湿疹病症疹断。对湿疹进行的病症诊断,不同于传统的接触性皮炎类疾病,湿疹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属于慢性病。临床上进行的诊断,主要在于鉴别接触性皮炎和急性湿疹;神经性皮炎同慢性湿疹的差别。药方功效方向主要集中:疏风、解毒、凉血、利湿为主要功效。

栀子花花自古有亲热解毒的良好疗效,性甘微寒芳香,温热凉血保胃,温柔芬芳的香气能够沁人心脾,却邪;花粉同时可以增加精气神,强健体质,美容,并能够快速的解除患者的疲劳,延缓衰老,清热利尿、泻火除燥。白鲜皮能够祛热散风,清热湿燥;滑石能清热收湿;生地黄有清热凉血、益阴生津之功效;桑皮煎剂有抑菌作用;苦参清热燥湿,杀虫,利尿;杏仁具有抗炎、镇痛作用;甘草清热解毒;蛇床子温肾壮阳,燥湿,祛风,杀虫。因此,该配方能对症下药,并能祛风解毒、凉血。本研究中中药治疗效果较慢,但辅以西药则能恢复较快。

篇4

【关键词】  痤疮治疗;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1  从肺胃治疗

        1.1  泻白散加减  通过李氏方法对68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所选择的药物配方按照医学资料记载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黄岑、知母、麦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适当调整。经治疗后,36例痊愈, 25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0%。

        1.2  银翘散加减  通过马氏方法对54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结合银翘散加减对肺胃热盛型痤疮加以治疗。药物配方: 野30g、红花10g、金银花20g、黄苓10g、竹叶10g、泽泻20g、龙胆草10g、枇杷叶15g、连翘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麦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槟榔18g;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剂量。经过治疗后,34例痊愈,13例显效,4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7%。

        2  从脾胃治疗

        2.1  积实导滞汤加减  苗氏理论研究中提出痤疮病主要是因为脾胃失运、湿热内积、熏蒸于颜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结合清化湿热法,以积实导滞汤化裁对40例痊疮病人加以治疗。具体配方: 积实6g,川芎9g,生大黄6g,茯苓9g,黄等6g,黄连6g,生白术4g,生山碴15g,连翘9g,防风6g,赤芍9g;持续用药10d 则为1个疗程。若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囊肿依旧无法消除,则添加半夏9g、莱菔子6g、陈皮6g;月经患者则添加香附9g、当归6g;对舌体胖大、齿痕的病人则需添加黄等减量3g、黄连2g,白术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泽泻6g、陈皮6g。持续2个左右的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5.2%。

        2.2  二陈汤加减  陈氏方法中采用二陈汤加减方法,对16例脾虚痰湿型患者治疗。具体配方为: 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陈皮5g,苍术、山植、车前子各10g。经过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87.5%。

        3  从肾部治疗

        3.1  三才封髓丹加减  宋氏方法中,参照了当前临床理论中痤疮是因雄激素分泌过多,采取了借助于中药补肾泻火的方法。本组研究了三才封髓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病人。经过治疗后,26例痊愈,1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4.3%。

       3.2  二至丸加减  卢氏理论里提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痤疮因肺胃血热,上薰面部肌肤后造成该病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肾部情况处理,选择滋肾泻火、清肺解毒等方法,使用二至丸化裁对65例实施治疗。药物配方: 鱼腥草15g、连翘15g、女贞子15g、早莲草15g、知母10g、黄柏10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丹参30g、生地20g、枇杷叶15g、甘草6g,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经过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处理,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达43%、35%;好转率达52%、45%;无效率达5%、20%。两组疗效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4  从肝部治疗

        柴胡疏肝散加减  何氏方法中提出女子痤疮具备肝郁、肝热的病机,通过疏肝清肝方法对32例女性病人实施治疗。药物偏方:柴胡、香附各10g,赤芍、丹皮各12g,茜草20g,黄等6g,夏枯草、丹参、白鲜皮各15g,随兼证加减。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之后, 19例治愈,10例好转,3例疗效不显著,治愈率59.4%,好转率达90.6%。

        5  从心论治

        5.1  三黄泻心汤加减  胡氏方法中提出一清胶囊对62例病人治疗,36例对照组结合vitb6、安体舒通、四环素。观察组治愈率达29.0%,总有效率达87.1%;对照组治愈率达16.67%,总有效率达72.2%。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疗效高于对照组。

        5.2  连翅败毒丸加减  戴氏方法中对42例患者采取治疗方法,病人主要症状表现为丘疹型、脓疮型,日常生活中病人情绪不稳定,常出现口疮,目赤,小便黄,舌边尖红,苔薄黄,脉弦数。选择“连翅败毒丸”加减进行清心解毒。药物配方:生大黄15g、香附9g、连翘12g、苦地丁12g、黄连10g、穿山甲9g、木贼12g、丹皮12g、白花蛇舌草30g、桅子10g、淡竹叶10g、甘草3g;持续使用20d为一疗程。经治疗后, 30例治愈,8例出现复况,二次治疗痊愈;8例好转;4例无效,总治愈率达71.4%,总有效率达90.5%。 

参考文献

[1]  陈力.痤疮的中医药辨治概况[j].江苏中医药,2003,(10).

篇5

(1 浙江中医药大学第三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2 浙江中医药大学医学技术学院)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医专业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根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学历的执业中医师,每年职业技能考试通过率仅为70%左右[1]。即使是通过技能考试和理论考试,取得了执业资格,还是有相当一部分中医师不能很好地运用中医理论知识从事临床工作,不能成为好的中医师。究其原因,最根本的是在学习阶段,尤其是后期临床实习阶段没有养成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这种能力的不健全或缺失,直接导致走向临床的中医师不能把握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特点,不能经过望、闻、问、切四诊方法收集病历资料,更不能通过收集来的资料进行辨病和辨证。因此,学生后期临床教学至关重要,是理论学习向临床实践过渡的关键环节。所以,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是提高中医内科临床带教质量的关键。笔者结合多年的后期临床带教经验,谈谈如何帮助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培养中医临床思维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医内科临床带教质量。

一临床教学要注重中医传统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中医观

思维方式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知识储备为基础。中医临床思维的形成同样需要以相当丰富的中医文化知识储备为基础。中医学蕴含着厚重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它融汇了秦汉以前的天文、气象、哲学、数学、农学等多学科的成果,在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指导下, 通过医疗实践经验的积累, 并经过归纳总结和推理演绎,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形成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中医学的人文特征要求中医大学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修养,才能掌握传统文化中的思维方法。南京中医药大学王旭东教授曾有关于中医体系中“中医文献”和“中医学体系”的比喻,如果中医学体系是一棵大树,那么中医文献就是这棵大树的根,而中医药文化则是这棵大树周围的空气、水和土壤,是滋润、养育、装扮这棵大树的,中医药文化要靠中医药人才吸收和输送营养,中医药文化的环境、氛围反过来可以影响整个大树的成长和壮大[2]。传统文化知识教育不足,直接弱化了学生对中医理论的理解和掌握。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和广博的人文知识做基础,建立直觉思维之上的“悟性”非常重要。而现在的学生由于教育体制原因,在基础教育阶段就很少接触和系统学习中国传统的“国学”知识,受数、理、化的长期训练,形成了逻辑化、概念化的思维习惯。在中医院校课程安排上除医古文外,基本没有开设其他人文知识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的取象比类思维存在先天排斥心理。在临床实习阶段,我们的老师和同学组成传统文化兴趣学习小组,医院图书馆专设有中国哲学史、中国传统文化概论、古代汉语等书籍,给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机会和平台,帮助学生了解中医学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统一性, 理顺其思维模式及其与中医发展的关系, 为中医思维模式的建立打下基础。

二坚持中医临床教学中医化,避免中医西化

目前中医院校在课程设计上,中医、西医并行并重, 对学生中医思维方式的建立产生了不利影响。众所周知,目前很多中医医院西化明显,在进入临床实习阶段,临床带教老师在病房里传授的不是中医临床思维,而是彻头彻尾的西医思想。比如,一个肺炎患者出现发热、咳嗽、咳黄痰,老师首先想到的是呼吸道细菌感染,在治疗时首先想到的是各种抗菌药物,而忽略了中医的“望、闻、问、切”,不去思考患者是哪种中医的病和哪种中医证型,不去想采用哪种中医治法和方药。即使想到使用中药或中成药,也是在想哪种中药或中成药有抗菌和抑菌的作用,而不是在想中药的性味、归经和主要功效以及诸药的配伍规律,更想不到中医各大经典里有何种论述。老师不想中医或不用中医思维方式去想,又如何能带出一个合格的中医学生?还有诸如片面追求专方专药、单纯仅以辨病使用中成药、根据西医理论使用中药、根据西医病位确定中医脏腑病位等违背中医基础理论的临床行为固然与当事者中医基础不扎实有关,但主要是西医理论干扰了中医临床思维[3]。中医类别的临床带教老师在门诊或查房过程中要坚持中医思想的传授,注重采用纯正的中医理论诊断和处理疾病,并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看到中医治病的优势,才能提高学习中医的兴趣,形成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

三在临床中学医典,在医典中学习中医临床思维

中医经典是指《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和《温病学》四门中医经典学科,俗称“中医四大经典”,是中医学的根源与精髓, 是中医精华所在,是继承和发展中医的主要内容, 亦是中医教育的核心和主要内涵,它是衡量中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准。中医四大经典是奠定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古典著作,经典理论课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思维模式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中医经典课理论历史悠久、博大精深, 客观上给经典课教学带来一定的困难, 这一直是困扰经典教学的主要问题, 原有的教学模式已远远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可以尝试在临床中学习中医经典,比如在一次门诊中,一位患者诉“口苦、咽干”,脉象为弦脉,处方为“小柴胡汤”,学生问为什么开这个方子,我反问他《伤寒论》中“小柴胡汤”证条文的内容,学生不知道,我就让他下去自己翻书查,明天来告诉我,并告诉我他对这一条文是如何理解的。通过在临床中学经典,学生就不再觉得那些经典只是一些没有实用价值“老古董”,增加了学生学习中医经典的兴趣和主动性。坚持不懈的这样做,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是可以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后期临床实习过程中,仍需加强中医经典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扎实的中医理论功底和建立良好的中医临床思维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运用中医经典理论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促进中医药事业健康繁荣发展[4]。

四经常开展教学病例讨论,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

病例讨论是通过对典型病例诊治过程的系统回顾、分析和讨论,培养实习生临床诊断、治疗、预后估计等决策思维能力的重要教学活动。开展教学病例讨论,不但教给学生相关的理论、具体的方法, 更能培养他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每次病例讨论前, 应要求学生认真准备, 查阅资料, 归纳总结出自己的诊治意见,提出自己的临床思路, 以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习惯, 增强临床思维水平,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病例讨论是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书本上是先讲什么病,再讲它有什么临床表现。而临床上却要透过临床表现,甚至是错综复杂的表现。再追朔诊断是什么疾病。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采集病史、体格检查等方法收集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和逻辑思维活动来实现。因此,我们精心挑选病例,让所管学生汇报病例,由学生们先分析病例,提出中西医诊断及治疗方案。再由带教老师通过提问、文献复习, 进行讲述与讨论,而后对学生们在讨论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评。教师要积极鼓励每个学生都参与思考发言, 并尽量引导学生中医思维, 深入争论,以促进学生深化对问题的认识和对知识的理解。通过案例教学, 使学生能强化和巩固已学过的基本知识, 有利于课堂理论与临床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也就是临床思维能力。

五定期进行中医小讲课,扩展学生的中医临床知识

中医小讲课是中医内科临床教学过程中常采用的教学形式。这种小讲课不同于院校大课,注重理论教授,而是要紧贴临床实际,内容可以是临床中一个小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对一种疾病的病因、病机、转归及理、法、方药的全面阐述。通过小讲课,及时解答学生们的疑点困惑,纠正错误,扩展他们的临床知识,提高教学效果,及时纠正实习医师在逐步形成中医临床思维过程中走的弯路。带教老师不仅要指导实习医师学习中医内科疾病的发展历史及基础理论,还要结合中医诊断学、方剂学、中药学等一些相关学科的知识将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相结合,使学生对疾病有更加全面地了解,增强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

讲课教师以临床经验相对丰富的主治及以上医师担任,备课应有教案或较详细的书面提纲。新担任此项工作的教师,教研室应以集体备课形式给予指导,并安排有关教师听课。课后对讲课情况作出评价,需改进之处应及时向讲课老师反馈。在小讲课中,教师应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鼓励提问,提倡师生互动,不能束缚学生思想,培养主动探索、自由思考的精神,改善教学效果。

中医振兴,首先中医人要坚守中医的世界观,坚守中医临床思维,并做好中医学思想观念的传承工作。在临床实习阶段,注重中医文化教育,开展丰富多彩的中医临床教学活动,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提高中青年临床教师的中医理论水平是培养中医学生中医临床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临床带教质量的关键。

参考文献

[1]史伟,谢丽萍,唐佳星,等.中医本科医学生定向实习优势初探[J].中医教育, 2010,29(1):62-65.

[2]张宗明.中医药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发展———访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王旭东教授[J].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2(2):63-69.

篇6

【关键词】中医内科;偏头痛;治疗效果;临床分析

偏头痛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和任何阶段,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可能与人体神经血管功能出现障碍有关,现代中医认为,外感六和脏腑功能失调均能引起偏头痛[1-2]。近年来深入的研究使人们对偏头痛病因、机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西药治疗虽可快速缓解头痛症状,但难以彻底治愈,且有较多的不良反应,且容易反复,影响患者生活[3]。随着临床对中医理论应用的渐趋成熟,本文观察中医内科治疗偏头痛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10月江西省鄱阳县鄱阳镇卫生院门诊中医内科收治的偏头痛患者160例,均符合偏头痛诊断标准,且给予中医内科辨证分型[4],男61例,女99例;平均年龄(44.51±3.06)岁;平均病程(3.25±0.28)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2组患者各项一般资料、辨证分型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经过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或其家属均知情同意,并且已签署知情同意书。

1.2方法

1.2.1对照组:平常做到生活规律,避免诱发因素如含酪胺的食物、直接晒太阳等。盐酸氟桂利嗪5mg顿服。患者急性发作时应回到安静、光线较暗的室内休息,药物治疗时需参考过去发作时对药物的治疗反应、发作的严重程度及年龄指导用药,疗程为8周,以镇痛和镇静剂为主,轻度偏头痛者尽早给予非特异性止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每次300mg,每隔4~6小时服1次;亦可每天服用阿司匹林50~100mg;中重度患者采用的药物主要是非甾体抗炎药,亦可给予麦角胺咖啡因片(每片中包含咖啡因100mg、麦角胺1mg),每次服用1~2片,若效果不明显,每隔0.5~1小时再服1次,每天最多4片;伴恶心、呕吐、烦躁时给予甲氧氯普胺、劳拉西泮等药物。

1.2.2观察组:给予中医内科治疗。针对患者的中医辨证分型给予相应的中药治疗,以适量水煎煮药物取药汁,一剂分为早、晚2次服用,疗程为8周。(1)瘀阻脑络型:采取通窍化瘀、活血益气作为治疗原则,以血府逐瘀汤治疗,药方中主要包含红花、生牡蛎、生龙骨及川芎等中药。(2)肝郁气滞型:采用疏肝解郁、活血止痛作为治疗原则,以柴胡疏肝散治疗,药方主要成分包括珍珠母、川芎、白蒺藜、醋元胡及丹参等。(3)肝肾阳虚型:采取的主要治疗原则是补阳、止痛,以滋补肝肾汤治疗,药方主要成分包括茯苓、天麻、丹皮、山茱萸、山药、熟地、、枸杞子及白蒺藜等。(4)风阳上扰型:采取的主要治疗原则是熄风通络、解郁开窍、平肝潜阳,以天麻钩藤汤治疗,药物主要包括天麻、钩藤、全蝎末、炒栀子及生牡蛎等。

1.3观察指标

比较2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活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生活质量评分标准采取满分为百分制,评分≥90分为优秀,75~89分为良好,60~74分为一般,<60分为差[4]。1.4疗效评价标准[5]控制:治疗后头痛消除且1年内未反复出现;显效:疗后痛症大幅减轻,且发作次数减少;有效:疗后痛症减轻但持续时间、发作频率如治疗前,或虽发作次数减少但疼痛程度改善不明显;无效:头痛症状、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均无改善,或更加严重。总有效率=(控制+显效+有效)/总例数×100%。1.5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两样本率采用卡方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50%,高于对照组的73.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025,P=0.002)。见表1。

2.2生活质量

观察组患者生活质量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3.646,P<0.05)。见表2。

2.3不良反应

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75%,低于对照组的22.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36,P=0.017)。见表3。

篇7

关键词:慢性支气管炎 中医 治疗效果

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疾病的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很难根治,随着疾病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会称为阻塞性肺疾病,甚至发展为肺心病,严重影响到患者的正常生活。本研究主要探讨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采取中医内科治疗方式的效果,具体研究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以本院于2019 年1 月~2019 年12 月内收治的168 例慢性支气管炎患者为例,按照患者的病情不同分成中医组(84 例),西医组(84 例),两组患者均确诊为慢性支气管炎,均意识清醒,自愿配合研究。如表1 所示,两组患者可进行对比,(P>0.05)。

1.2 方法

西医组患者采取抗生素控制感染、糖皮质激素、和支气管舒张药物进行治疗,治疗的同时根据患者的情况给予吸氧治疗,治疗时间为一个月。中医组根据患者的情况将患者分为以下四种不同的类型,并采取不同的药物搭配,开具不同的药方,每周复查,复查时根据病情的进展适当增减。肺肾两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盗汗头晕眼花、胸闷气短、干咳痰少等。药方为麦冬15g、太子参30g、五味子6g、获菩6g、陈皮6g、半夏6g、批把叶10g、熟地黄12g、甘草6g。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整体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肾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胸闷气短、痰多、尿频、腰酸等。药方为白术15g、附子15g、甘草10g、熟地15g、党参25g、1 陈皮10g、淮山药25g、肉桂10g、获荃20g、半夏15g、泽泻15g、茱英10g[2]。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肺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痰多、痰液有粘性等。药方:白前6g、半夏15g、紫莞6g、获菩12g、灸甘草6g、苏子12g、12g杏仁、厚朴15g、百部12g、桔梗12g、灸麻黄12g[3-4]。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脾虚型慢性气管炎:这种类型的患者脉象平缓,主要临床表现为夜晚咳嗽加重、痰多且粘稠等。药方为五味子9g、党参12g、山药20g、白术9g、黄蔑20g、获菩9g、甘草3g、防风6g。1 剂/d,用温水煎服,早晚各服用一次,持续7d后进行复查,医护人员需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发展并酌情调整药方,治疗时间为一个月。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患者分别经过了一个月的治疗后,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治疗效果:显效: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肺部功能恢复正常;有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有所改善,肺部功能有所改善;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肺部功能无明显改善,甚至与治疗前相比病情加重。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患者的治疗效果、年龄、性别等数据均采用SPSS19.0 软件进行分析,P

2讨论

慢性支气管炎这一疾病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咳嗽、咳痰,主要发病人群为中老年人,主要是由于吸烟、病毒感染、空气污染、气候、职业粉尘等因素导致,最大特点就是容易反复发作,且治疗时间长,而且随着病情的进一步发展,还会导致患者发生心肺疾病或者导致患者呼吸困难,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体健康。而且慢性支气管炎会对患者的呼吸道和气道粘膜带来很大的损害,如果不及时治疗,病情会进一步发展,最终出现肺部损伤、肺源性心脏病等。目前临床上主要治疗方式为西药治疗,给予患者抗感染、平咳治疗,虽然能够在短期的时间内控制疾病的发作,但是无法根治,治标不治本,治疗后还容易再次发作。中医认为慢性支气管炎属于咳喘范围,主要与患者的肝、肺、肾等脏器有密切的关系,需要调节脏器的功能,通过对不同的患者采取不同的对症治疗方式能够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降低再次复发的可能性。麦冬中含有大量的氨基酸、维生素等,能够抗疲劳、降血糖、润肺清心、主要治疗肺燥干咳、内热消渴,还具有润喉的作用,对于慢性支气管炎的预防和治疗有积极的作用;太子参是一种补品,能够健脾养胃,益气生津,可以治疗因肺虚导致的咳嗽、脾虚导致的食欲不振等,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和体质,改善心肺功能;五味子的主要作用是收敛肺气,养阴固精、生津止渴;获菩能够健脾益胃,宁心安神;陈皮则是一种常见的中药,主要的功效是理气健脾、调中燥湿,可以治疗脾胃不调,祛痰平喘,对支气管有扩张作用;半夏的主要功效是燥湿化痰,临床上常用半夏治疗咳嗽、喘息,半夏中有一种生物碱能够抑制咳嗽,还能够抑制唾液的分泌,有很好的祛痰作用;批把叶性微寒,能够清肺止咳,主要用于治疗肺热咳喘、痰稠等症状,是临床上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常用药物;熟地黄能够补血滋阴、生津止渴,治疗肝肾阴虚,还能够增强免疫功能;甘草能够镇咳祛痰、补脾益气,能够促进咽部和支气管分泌粘液,促进痰液的排出,同时甘草能够促使药方中各项药物相互和谐,有调节药性的作用;白术可以补气健脾、温肾助阳;附子能够改善血液循环,可治疗脾虚阳虚,补肾阳、温脾阳;熟地则是补血养阴的一味药材,对于肝肾阴虚者能够滋补肾阴,益精髓,治疗肝肾不足;党参能够增强免疫力和肠胃功能,健脾益肺、去咳止痰;淮山药能够益肾气、健脾胃,增强抵抗力;肉桂在主要功效是温补肾阳、暖脾胃;茱英能够健脾胃,补肝肾;白前是一种下痰止咳的一味中草药,能够清肺热、平喘、止咳、消痰、对于多痰的患者而言有较大的作用;苏子、杏仁是常用的止咳平喘的药物,能够用于多种咳喘疾病。灵活的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病情选择药材,能够清肺化痰,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调节脏器功能,补肝肾,健脾益肺,保护患者的气管,从而帮助患者彻底治愈慢性支气管炎,避免慢性支气管炎的再次发作。本研究中,中医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均优于对照组,足以表明了中医内科对症治疗效果佳,能够避免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不良反应,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临床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宁文虹,曹长伟.中医内科治疗慢性支气管炎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9,7(12):157-158.

[2]唐晓伟,曾泽生.对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给予中医内科治疗的效果观察[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7,17(20):21-22.

篇8

关键词: 痤疮治疗;中医内科;临床应用

        1  从肺胃治疗

        1.1  泻白散加减  通过李氏方法对68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所选择的药物配方按照医学资料记载要求:桑白皮、地骨皮15g;黄岑、知母、麦冬、五味子各10g;桔梗6g;根据病人的具体状况适当调整。经治疗后,36例痊愈, 25例好转,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0%。

        1.2  银翘散加减  通过马氏方法对54例病人进行治疗研究,结合银翘散加减对肺胃热盛型痤疮加以治疗。药物配方: 野30g、红花10g、金银花20g、黄苓10g、竹叶10g、泽泻20g、龙胆草10g、枇杷叶15g、连翘15g、炒桅子10g、天花粉10g、焦麦芽18g、焦山植18g、焦神曲18g、焦槟榔18g;可根据患者病情合理调整剂量。经过治疗后,34例痊愈,13例显效,47例无效,总有效率达87%。

        2  从脾胃治疗

        2.1  积实导滞汤加减  苗氏理论研究中提出痤疮病主要是因为脾胃失运、湿热内积、熏蒸于颜面、胸背等所致。在治疗过程中需积极结合清化湿热法,以积实导滞汤化裁对40例痊疮病人加以治疗。具体配方: 积实6g,川芎9g,生大黄6g,茯苓9g,黄等6g,黄连6g,生白术4g,生山碴15g,连翘9g,防风6g,赤芍9g;持续用药10d 则为1个疗程。若经过几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囊肿依旧无法消除,则添加半夏9g、莱菔子6g、陈皮6g;月经患者则添加香附9g、当归6g;对舌体胖大、齿痕的病人则需添加黄等减量3g、黄连2g,白术加量15g,此外,生苗仁12g、泽泻6g、陈皮6g。持续2个左右的疗程后,总有效率达95.2%。

        2.2  二陈汤加减  陈氏方法中采用二陈汤加减方法,对16例脾虚痰湿型患者治疗。具体配方为: 半夏、惹芭仁、茯苓、扁豆各15g,陈皮5g,苍术、山植、车前子各10g。经过治疗后,痊愈9例,显效4例,有效1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达87.5%。

        3  从肾部治疗

        3.1  三才封髓丹加减  宋氏方法中,参照了当前临床理论中痤疮是因雄激素分泌过多,采取了借助于中药补肾泻火的方法。本组研究了三才封髓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治疗53例病人。经过治疗后,26例痊愈,19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总有效率达94.3%。

  3.2  二至丸加减  卢氏理论里提出肾阴不足、相火过旺,痤疮因肺胃血热,上薰面部肌肤后造成该病的出现。在治疗过程中需结合肾部情况处理,选择滋肾泻火、清肺解毒等方法,使用二至丸化裁对65例实施治疗。药物配方: 鱼腥草15g、连翘15g、女贞子15g、早莲草15g、知母10g、黄柏10g、桑白皮10g、蒲公英15g、丹参30g、生地20g、枇杷叶15g、甘草6g,可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经过持续2个疗程的治疗处理,治疗组、对照组的痊愈达43%、35%;好转率达52%、45%;无效率达5%、20%。两组疗效对比存在显著性差异。

篇9

【关键词】

内科学;教学;体会

作者单位:476100河南省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临床医学系中医教研室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专业的主干课程,不仅是基础各科的综合,亦是临床学科的基础,在中医学术领域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教学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中医内科学是最难掌握的一门课程。作者在《中医内科学》[1]的课堂授课过程中,体会到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 备课充分。知识宽广

《中医内科学》涉及内容相当广泛,涵括中医基础和中医临床各科知识,备课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对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做到心中有数,清楚明了各章节的内容,作到了如指掌,融汇贯通。同时要求教师具备广博的知识,参阅古今中外优秀文献、参考书、网络及相关的经典著作等,持续不断的学习,丰富教学内容,做到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据此编写教案和讲稿。唯有备课充分,才能在授课时胸有成竹,概念清晰,运用自如。如“郁证”不重在药物的攻补,而重在医者构思灵巧,灵机活法,使患者移情易性,可补充七情相胜的典型病案加以说明。

2 突出病因病机的讲解

病因病机是导致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原因和机理,它是临床辨证论治的依据,又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指南,一般来说,任何疾病绝没有无原因的证候,任何证候又都是在某种病因的影响和作用下机体所产生的一种病态反应。只有对病因病机有了清晰的把握,才能真正在实践中得心应手,将理论运用到实践指导中去。作者在教学过程中,也发现不少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多注重讲授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而忽略了结合病证重新对病因病机进行诠释讲解。事实上,中医内科病证都各有自己的临床特点和病机变化,只要掌握不同病证的特点和病机,就有利于从整体上把握各类疾病的发展脉络及其不同病证的鉴别。如:对肺系病证进行分析时,首先就要找出这一类疾病病因病机的规律性是以外感病因为主,导致肺气失于宣发肃降的病机特点,其次应找出每种病证的特殊性,如感冒、咳嗽、哮病皆可因外因引起,其中感冒以风邪为主因,常夹寒热之邪,故以风寒、风热之证多见,因病邪在外,病机则以卫表不和为主;咳嗽以“风寒”居多,在病机上强调以肺气上逆为主;哮病有其发病的病理基础,就是伏藏于肺的痰,每因外邪等因引动而触发,病机则以痰阻气闭,肺气失于宣降,引动伏痰为主。

3 重点讲解辨证论治

既要有教书育人的思想,又要有科学育人的方法[2]。《中医内科学》学习的中心部分就是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论治,这就要求掌握各病证的辨证要点。如厥证辨证首先要辨虚实,这有助于进行急救;胁痛的辨证应注意辨气血。同时要求掌握每个病证的常见证型、病证特点、治法及代表方剂。如内伤发热,阴虚发热证以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不欲近衣为特征,同时伴随阴虚症状;血虚发热证以低热为特征,同时伴随血虚症状;气虚发热证发热以劳累后发热或加剧为特征,同时伴随气虚症状;阳虚发热证以发热而欲近衣,形寒怯冷,四肢不温为特征,同时伴随阳虚症状;气郁发热证以低热或潮热,热势常随情绪波动而起伏为特征,同时伴随气机郁滞症状;痰湿郁热证以低热,午后热甚,心内烦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痰湿阻滞症状;血瘀发热证以午后或夜晚发热,或自觉身体某些部位发热为特征,同时伴随瘀血停滞症状。因此临床上针对不同病症,分别采取滋阴清热、益气养血、益气健脾,甘温除热、温补阳气,引火归元、疏肝理气,解郁泻热、燥湿化痰,清热和中、活血化瘀的治疗方法,从而确立治法选择方药。

4 精湛的讲课艺术

通过吸取其他教师的教学经验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做到以下几方面可以达到上述目的。①充分运用语言艺术,使课堂讲授的语言简单、精炼、生动、幽默,适当运用恰当的形象比喻等。特别是在授课开始时开场白的应用非常重要,运用特别的语言吸引同学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②适当穿插一些图表、图片式内容,使学生产生视觉上感受。③用适当的课堂即时提问的方法,调动同学们的开动脑筋,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知识解决课堂讲授中的问题。④典型的临床病案举例,加深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印象。

参 考 文 献

篇10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 分析编码体系 行为统计

一、研究背景

教师从事课堂教学观察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课堂是学校教育的基本单位,是学校教育真正发生的地方,也可以说是研究教与学最适当的场所,它蕴藏着丰富的、有价值的研究要素。但是平时,教师在课堂上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学生以及学科知识的传授上,这使教师很少对自己的行为有自觉意识,也就无法认定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是否有效。

课堂观察就是指研究者或观察者带着明确的目的,凭借自身感官及有关辅助工具,直接或间接从课堂情境中收集资料,并依据资料作相应研究的一种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根据是否借助辅助工具来划分,课堂观察可分为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传统的听评课观察法属于直接观察法。该方法实施比较简单,能得到具体、生动的印象。但是,人的感官接受和保存信息的能力有限,难以形成对被观察现象完整、精确认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片面性。利用摄录仪器对授课过程进行间接观察的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法,不仅可以有效地弥补以上弊端,而且能够使得研究更加地细致、深入和科学化,更能有效地改进课堂教学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用这种方法研究课堂有着独特的优势:(1)使得一次性的、单向的课堂教学过程真实再现,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观察者的主观回忆和主观判断,更重要的是为课堂的精细研究提供了必要条件;(2)有助于授课教师真实地了解自己的课堂行为,从而有利于教师自觉地进行教学反思,使其问题的解决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3)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使得课堂教学成了可以反复观察、研究的资料;(4)可对一系列课例进行综合和比较,从根本上突破了传统的一节课的孤立研究方法,从而使得研究结果更加可靠。

我们选择讲授《中医内科》与《西医内科》的两位教师及所在班级进行研究,将他们分别记为A教师和B教师,所在班级则为A班、B班。这两门课程皆为2012年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通过多年教学实践与教学改革,已形成各具特色的固定的教学模式。两位教师均为在教育一线工作多年的教师,其中A教师比B教师工作年限更长一些。本研究所选取的两节课,均可体现本课程的课程特色,遵循了本课程的教学模式,具有代表性。

二、研究方法

对于课堂教学录像的研究,可采用定性观察与定量观察两种角度。定性观察是以质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且资料以非数字化的形式(如文字等)呈现的课堂观察;定量观察是以结构化的方式收集资料,并以数字化的方式呈现资料的课堂观察。在此我们重点研究定量观察法。

定量观察法中经常使用分类测评工具,分类测评工具将那些准确反映观察目的的目标行为进行分类,从而建立比较具体的观察框架供观察记录时使用。编码体系是观察调查法中常用的一种观察工具。

首先,编码体系要求确定要观察的具体行为,然后对准备观察的具体行为进行编码。观察者在指定的一段时间内,记录下观察对象特定行为的编码。弗兰德斯师生言语互动分类体系(FIAC)是国外较有影响,被广泛使用的编码体系。近几年来,我国在课堂观察量表开发方面,比较著名的是华东师范大学崔允教授领导开发的 LICC 模式。本研究结合国内外编码体系的要点,结合这两门课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节,有针对性的编制了一套编码体系,如表1。

在整节课录像观察过程中,利用专门的播放软件使教学录像在播放时每隔3秒暂停,观察者就依照上述分类记下最能描述教师和学生行为的相应编码,记录在数据表中,录像方能继续播放。根据弗兰德斯建议,如果同一个3秒钟内发生了两个事情,应记录更为突出的那一个,如果同样突出则都应记录下来。全部记录完毕,将号码整理成矩阵图,作为分析的依据。通过统计软件统计可以得到表2。

三、研究结论

(一)教师行为比较

两堂课皆为实训课,通过统计结果可以看出两位教师的教学操作演示所占的比例大,分别为25.85%、21.58%,但两位教师在知识陈述方面所占比例差距明显,分别为14.22%、31.71%,说明B教师在授课时更注重知识的陈述。再一个差距较大的为提出任务或预设场景行为,分别为6.95%、1.31%,说明了A教师更加擅长使用案例导入教学法。

(二)学生行为比较

A班的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数据为4.20%高于B班的1.69%,可以看出A教师要求学生在实训中多理解,实训结束后要进行实训总结或汇报操作。B班的学生实训数据为34.15%,高于A班的13.09%,说明B教师更偏重于学生个人的动手操作或场景演练。

(三)交互行为比较

此分类中的数据,除了沉默与等待一项A教师的数据低于B教师外,其余项均高于B教师,我们可以看出A教师调动课堂气氛的能力较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问题并加以指导或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及时向教师咨询。

(四)整体教学结构比较

从课堂教学录像的教学行为统计可以看到两位教师的行为分别占到49.92%、56.29%,在整堂课的比例皆为一半左右的时间,给学生留出了大量的练习与交互的时间。

B教师的主体行为略高于A教师,且B班级的学生行为比例高于A班级,但是在交互行为中A教师及所在班级的比例远高于B组,这除了能说明A教师教育经验比B教师丰富外,还可以看出两门课的授课结构不大一样。中医课程的学了记忆外,还需要大量的经验,而教师在实训时就可以通过实训指导将自己积累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学生,故实训指导占到总行为的20.52%。西医课程的学习可以借助于丰富逼真的实训环境,需要学生更多的去适应环境,熟悉各种器材,故学生自主操作的比例为34.15%,要高于中医课程的13.09%。

四、研究价值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不同专业的课程,在课程评价时不能用同样的授课行为比例去评价,因为专业的不同就决定着它的性质不同,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的方法手段也会有所不同。

现在我校所有教室皆安装了教学监控系统,使得教师从事课堂教学录像研究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通过对自己和同事的课堂录像观察,统计出每堂课各个环节的行为比例,可以审视自己的一些教育教学行为所占比例是否合理,增进对自己行为的意识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责任心,提高自己自主性的专业判断力,并通过课堂教学录像研究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使学生、学校得到发展的同时,也促进自己的专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郭绍青等,“有效教学”课堂录像分析方法与工具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3(237),1:68-71

[2]王兴华,黄强.运用录像分析法提高校本教研实效[J].教育链接2010,(100)4:70

[3]叶立军,李燕.基于录像分析背景下的初中统计课堂教学提问研究[J]. 数 学 教 育 学 报2011(20),5:52-54

基金项目:

本文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二五”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课堂教学观察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GJYJL12008。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