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网络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09 11:0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数据网络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数据网络调查报告

篇1

像SSD一样普及

在采访中,马丁・达林始终强调的是,QLogic拥有齐全的产品线,包括FC、以太网、iSCSI和以太网光纤通道(FCoE),可以全方位满足存储、服务器以及数据网络等细分市场的用户需求。QLogic从FC HBA产品起家,目前占据全球FC HBA市场56%的份额,而且此份额还在不断扩大。正是基于在FC HBA产品上的技术和经验,QLogic过去两年中在FCoE领域取得了重大突破。QLogic刚刚推出可以大规模商用的单芯片FCoE适配器。据Dell'Oro预测,FCoE市场的年增长率将达到200%,到2013年,全球FCoE市场总额将达到4亿美元。

FCoE的概念虽然被炒得很热,但是记者看到一份调查报告,84%的受访企业表示近期不会部署FCoE产品。据记者了解,在中国,甚至没有用户愿意测试FCoE产品。

“FCoE诞生之初,厂商对概念谈得比较多,但是没有推出成熟的可以商用的FCoE产品,导致用户的认可度较低。在推出第一代FCoE概念型产品后,QLogic如今已经推出了可以商用的聚合网络适配器(CNA),可以让用户亲身体会到FCoE带来的种种益处。”马丁・达林分析说,“当初,EMC在高端和中端磁盘阵列中加入固态硬盘(SSD)时,也引起了业界的争议。许多人认为,SSD的容量小、价格高,并不适用于企业级存储。但是仅仅过了一年,业内一线存储厂商都已经推出了嵌入SSD的企业级存储阵列。SSD在企业级存储领域的普及速度远远超过了人们的预期。我们相信,FCoE的普及速度也会像SSD一样。随着技术不断走向成熟,成本逐渐降低,FCoE将在企业数据中心整合中发挥巨大的作用。”

端到端的FCoE解决方案

从某种程度上说,FCoE技术脱胎于FC HBA,而QLogic在FC HBA方面有10年经验,这为QLogic研发FCoE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CNA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虚拟化,而QLogic的CNA产品可以对VMware、思杰和微软的虚拟化技术提供很好的支持。目前,IBM已经采用了QLogic的FCoE产品。马丁・达林告诉记者,未来几个月内,许多一线的服务器和存储厂商也将采用QLogic的FCoE产品。

篇2

【关键词】地裂缝地面沉降 空间数据库 设计与实现 汾渭盆地

一、引言

地裂缝与地面沉降属于缓变型地质灾害,相对于突发性地质灾害(如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而言,具有隐蔽性和长期性,容易被人忽视。为了查清灾害现状,长期全面监控地裂缝与地面沉降的发展趋势,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的建立是极其重要的。从整个数据库建立的过程来看,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是将勘查、监测、评价、形成机理和防治对策等多项成果数据集成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不仅地域跨度大、内容多、数据杂,而且应用技术复杂,整个数据库的创建工作有较高的难度和相当的挑战性。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是一种地质灾害专题型的空间数据库,本研究拟以汾渭盆地为例,ArcSDE 9.3 for Oracle为先导,Oracle10g为基础,基于ArcCatalog 9.3环境,采用具有面向对象特征的地理数据库模型Geodatabase进行地裂缝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专题型的空间数据库设计和实现,以期高效管理各类数据,全面满足研究应用需要。

二、数据库设计

针对地裂缝地面沉降特点,按照国家规范和相关行业标准要求,以汾渭盆地为例,合理设计专题型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研究区范围包括太原盆地、忻州盆地、渭河盆地等,研究内容以地面沉降地裂缝相关数据为主,涵盖了地质、水文、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多种专题。

(一)数据内容与分类。

在综合分析汾渭盆地已有数据的前提下,并参照西安市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空间数据库分类,将数据分为基础地理数据、专题数据、属性数据库。基础地理数据包括定位基础、水系、居民地及其设施、交通、境界与行政区、地貌和植被与土质、影像数据等;专题数据涵盖基础地质、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地裂缝、地面沉降五个专题;属性数据库存储相关属性数据。

(二)图层分类编码原则。

图层编码标准的设计关系到整个数据库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为了系统、全面地表达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信息,本次编码主要依据GB/T 13923-2006《基础地理信息分类体系与代码》、GB 2260-1995《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代码》和西安市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信息编码规范,制定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图层编码共13位,前9位编码依次为库别码(1位)、字库码(1位)、行政区代码(6位)、比例尺码(1位),后4位编码依次为大分类码(1位)、中分类码(1位)、子分类码(2位)。

(三)结构设计。

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数据量庞大、结构繁琐,如果不进行合理的结构设计而直接入库,不仅占用大量的存储空间,而且影响查询效率。因此,数据库结构设计对数据库的建立极其重要。

三、数据库实现

(一)数据格式转换。

为了便于存储,需对现有数据进行格式转换。本文研究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数据组织方式为Geodatabase,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将MAPGIS、CAD等格式的数据转换为FeatureClass格式。

数据格式转换后,首先,依据图层分类编码规范,在File Geodatabase中对要素图层命名,删除无意义的字段,添加标准字段,并在ArcMap中通过属性表填写编码。其次,以格式转换后的数据为基础,对地图编辑、整饰,建立拓扑关系。最后,检查数据拓扑,无误后即可入库。

(三)数据入库准备。

数据入库的具体过程因数据格式不同而不同,本文归纳了数据入库的一般过程供读者参考。首先,使用数据库创建向导创建地裂缝地面沉降数据库,设置Oracle_SID(数据库实例名),并配置Oracle监听器与本地net服务器。然后,安装ArcSDE软件,创建表空间和用户,启动数据库和ArcSDE相关服务。最后,通过ArcCatalog连接到Oracle数据库,将数据存储到数据库中。

(四)数据库实现。

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数据库以ArcSDE 9.3和Oracle10g共同管理。Oracle10g是甲骨文公司推出的一款大型关系数据库管理管理系统,由于其优越的数据库管理功能,它的应用非常广泛。ArcSDE是一种空间数据库中间技术,它以Oracle数据库为后台存储中心,为前端的GIS应用提供快速的空间数据访问[7],减轻了网络负荷,既为关系数据库实现了面向对象的无缝空间数据库管理,也为大型数据库的数据网络共享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

四、 结束语

作为汾渭盆地地区首次建立的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不仅为地裂缝地面沉降成因和防治的研究提供了科学有效的数据支持,而且也为地裂缝地面沉降灾害信息有效管理发挥了巨大作用。通过对汾渭盆地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的研究,本文归纳出地裂缝地面沉降空间数据库设计与实现的一般过程,为同类大型空间数据库建设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参考文献:

[1]贺秀全.山西省地面沉降与地裂缝调查报告[R].山西省地质环境监测中心,2009.

篇3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管理

1.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作用和地位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及管理是将水能转换为电能的综合工程设施生效的平台。一般包括由挡水、泄水建筑物形成的水库和水电站引水系统、发电厂房、机电设备等。水库的高水位水经引水系统流入厂房推动水轮发电机组发出电能,再经升压变压器、开关站和输电线路输入电网。

1.1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是清洁的可再生能源,它的利用是社会进步到现阶段的产物,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实施中,技术是它的根本,只有技术作保障才能在艰巨的重大工程中完成工程建筑的施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技术将直接关联作用到水电水利的效益和产生的影响,它并不只是简单的一个工程而已,它是构成整个水电水利工程的一个重要要素。只有将技术含量高与社会相紧密联系的技术用到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水利水电工程建筑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

1.2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管理的作用和地位水利水电工程建筑在施工过程中若仅有技术和资金等硬件,而没有管理的软件,则它将会成为一盘散沙,没有目的没有纪律没有指挥的工程将会是没有灵魂的走肉,并不会发展成为任何的大项目并运用于人类,只有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把管理运用好,管理好了各种设施及整个建筑工程的实施,那么项目才会真正的发挥作用,才会是建筑工程的每块发挥作用,从而使整个建筑工程达到质的另一个提升。

1.3 所以综上所述,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中技术和管理都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只有把管理和技术同时运用好,才能使工程发挥作用。

2. 建立现代化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的管理和技术相糅合

2.1 技术管理。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存在工程规模大,建设周期长,施工技术复杂,质量要求高,工期限制严格,以及工作环境艰苦、不安全因素相对较多等特点,技术管理是对水电厂生产中的一切技术活动进行科学的管理和严密的组织,使科技转化为生产力,从而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效益的保障是安全,安全的核心是管理,管理的结果是效益。运行管理单位,实行企业管理,一是内部生产经营管理粗放,缺乏激励机制,二是传统就业制度过于包容,致使企业人员文化程度低、技术素质差,大部分职工末受正规培训,缺乏应有的知识。加强技术管理,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应做到以下几点:

2.1.1 建立健全技术组织管理制度。相关项目负责人应建立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工作网,实行分级负责管理,责任到人。建立技术信息的收集,事故及故障分析、整理、反馈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技术经验交流,工作总结,技术革新及合理化建议等活动。组织有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活动成果进行分析、归类并进行技术攻关。建立健全各项制度,加强技术管理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检修及事故或故障等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提高设备的利用率,减少设备损坏率,起到增收节支的作用。技术档案应由专业人员负责管理,确保其资料的完整性、系统性、准确性,应认真收集和整理归类有关文书数据、图表,机组的原始数据资料(设计、施工、安装、调试、试运行记录、设计文件图纸资料、运行、检修、试验、检验记录等)。特别注意收集散落在各工作面、车间、班组的数据,并将其分类汇编归档,同时还应建立健全文档查阅制度。

2.1.2 加强运行管理,完善管理制度。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有关规程,结合实际,制定《安全生产管理岗位责任制》、《生产事故调查实施细则》、《生产管理办法》、《电厂及变电站通讯中断事故处理办法》、《反事故措施计划》、《工作票、操作票签发制度和工作许可制度》等以适应生产经营管理的需要。在运行中严格执行“两票”“、三制”(操作票,工作票,交接班制,巡回检查制和设备缺陷管理制),做好设备运行记录,改正不良的习惯操作行为。同时还应建立运行分析制度,即对运行中通过仪表指示、运行纪录、设备巡检和操作等反映的各种问题和现象进行分析,及时找出产生各种问题和现象的原因、规律,并采取相应措施及对策。

2.1.3 加强维护检修管理,加强技术监督。在“质量第一、安全第一”的前提下,结合本厂实际进行挖潜,技术更新,技术改造工作。逐步把恢复设备性能转变到改进设备性能上来,延长检修周期,缩短检修工期,保证设备的检修质量。要努力学习新技术,掌握新工艺,熟悉新材料的物理化学性能及使用方法;改革传统的检修方法和步骤,充分利用网络计划技术,制定检修网络图,使检修质量提高,工期缩短,耗材降低,工力减少。运用各种科学试验方法进行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验和检测,了解掌握设备的技术状况及在运用中的变化规律,保证设备有良好的技术状况。加强仪表监督、绝缘监督、金属监督和技术监督。技术监督还是一个薄弱环节,有待于进一步加强。

2.2 强化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中的生产和经济运行考核制度。

(1)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经济考核由于其生产过程复杂、业主及管理方式的不同,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和公认合理的标准。国家电力公司时期曾推出过水能利用提高率指标,并纳入到达标创一流标准的评定,但因该法对水量和综合出力系数的计算存在较大误差或不确定性,其程序的计算结果难于取得管理方和相关部门的认可,结果没能切实推行。

(2)从维护水电厂正常生产秩序的要求出发,水电厂生产运行指标应能充分体现各项工作的成效,反映设备管理维护和水能利用的水平,至于具体工种、岗位的工作成效应作为发电厂对各部门和员工的考核指标,它们综合起来反映发电厂宏观的生产和经济运行管理水平。

2.3 抓安全促生产,提高工作人员技术水平,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2.3.1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技术管理工作应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应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组织制度,采取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强有力的制度来约束人。狠抓落实,用血的教训说明安全生产与每个职工切身利益密切相关,使职工增强执行规程制度的自觉性。并对各类大小事故认真开展调查分析及时写出调查报告和事故通报。用安全规章制度约束人,用事故教训教育人,以奖优罚劣激励人。在职工中形成“抓安全就是抓生产的综合性治理”,从而使职工做到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平时加强职工培训,提高整体素质,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中属技术密集型企业,对人的素质要求高。

2.3.2 职工人员要身兼电气、机械和运行工作,检修人员也身兼电气、机械检修两职,有的厂站甚至没有检修工,设备检修时才抽调运行人员出来参加检修。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少小水电厂已广泛应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现有职工缺乏应有的知识,在工作中感到吃力。所以加强职工的技术培训,提高职工的技术水平是小水电厂发展的必由之路。技术培训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派员参加省级水电主管部门举办的各种专业培训班。

(2)利用每年冬闲时间举办水电技术短训班。

(3)参加大中专院校的函授、证书班学习。

(4)采用请进来的办法与市内院校联合办学,采取函授与面授相结合,使职工能在理论学习中工作,在工作实践中提高。

(5)结合职工受教育程度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采用干什么学什么的岗位培训方法。

(6)请厂内的老师傅或其他单位的技术人员以传帮带的方式进行。

3. 结束语

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施工需要同时通过不同的方式提高其技术和管理,才会发挥水利水电工程建筑的应有作用,所以在施工中,技术和管理要相互通过不同的方式使用,并高度重视他们的交互使用才会使工程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强.论电力施工企业的工程造价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6,12.

[2] 熊文钊.张步峰为南水北调的法治路径[J].望新闻周刊,2010,30.

[3] 梁莉.水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的数据网络建设[J].高科技与产业化,2010,7.

[4] 廖文根.旱灾之后更应加快水电建设[J].电力设备,2010,5.

[5] 吕兆才,姜德智.浅谈供水工程测量的工作步骤[J].水利天地,20104.

篇4

中国移动互联网2012年发展概况

中国移动互联网在2012年的发展是全面的、均衡的。用户规模、基础设施、智能终端、应用与数据流量、技术支持等都获得了全方位发展,既有量的扩张,也有质的提升,在广度与深度方面都有实质性拓展。

一是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持续扩大。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和《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2012年6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用户,达到3.88亿,而台式电脑网民只有3.8亿;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达72%,手机成为我国网民第一大上网终端;到2012年12月底,我国手机网民规模增加到4.2亿,较2011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增长18%,而同期台式电脑网民只增长了3.8%,手机网民在总体网民中的比例提升至74.5%。以上数字,只统计了中国手机网民,移动互联网用户还应包括平板电脑上网用户、各种电子阅读器上网用户,以及其他通过移动网络、移动设备上网的用户。很显然,移动互联网用户要多于手机上网用户。

二是移动网络接入提速。3G方兴未艾,4G时代正在加速到来,TD-LTE规模试验初见成效。2012年启动的中国移动TD-LTE扩大规模实验网已经在15个城市建设了超过2万个基站。2012年12月18日,中国移动香港有限公司、中兴通讯和爱立信共建的全球首个TD-LTE/LTE FDD融合网络——香港TD-LTE网络正式投入商用,不仅开启了香港4G网络的一个新时代,更极大推动了TD-LTE及LTE FDD技术在全球的商用化进程。

3G和Wi-Fi正在持续蚕食2G网络接入份额。工业和信息化部统计显示,截至2012年11月底,我国手机用户数已超过11亿,其中3G用户超过2.2亿,3G用户渗透率达20%;截至2012年底,3G基站突破100万,覆盖全国所有城市及88%的乡镇。据百度的《2012年Q3中国移动互联网趋势报告》显示,2012 年第三季度超过 77.7% 的Android、iOS 用户选择 3G 或 Wi-Fi 接入移动互联网,虽然仍有 76.7% 的用户选择使用 2G 接入移动互联网,但占比持续下降。

三是移动智能终端爆发式增长。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显示,2012年,我国智能终端出货量达2.58亿部,增速达到167%,在第二季度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超过功能手机。智能手机已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的重要载体。美国市场研究公司NPD Display Search数据显示,在2012年,中国平板电脑出货量首次超过笔记本电脑;全年销量达879.5万台,增长78.6%,销售额达到248.96亿元。中国已跻身世界第二大平板电脑消费市场,占据了全球平板电脑消费市场27%的份额。

四是移动应用规模与应用深度空前。相对于Web,应用程序(APP)是目前智能终端移动上网的主要方式和主导平台。2012年APP的总使用频率比2011年增长16倍,总使用时长增长12倍,用户对移动应用的依赖大幅提升。全国iOS活跃用户已达8500万,Android活跃用户达1.6亿,苹果和安卓设备组成的高端智能机用户成为中国价值最高的用户群体。

相比2011年,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人均使用的应用个数由4.6个上升至5.5个;各类应用使用率也有所上升,搜索、微博、电商等手机应用,增幅较大,一些用户黏性高、使用时间长的视频和商务类应用被广泛看好。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上半年,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的移动数据流量分别增长184%和112.4%,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对基础电信业收入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50%。

五是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稳步增长。移动互联网逐渐成为网民购物、社交、娱乐、阅读的综合性平台,经济效益的前景诱人。根据艾瑞咨询的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达549.7亿元,增长率为96.4%,受到智能终端和移动网民规模快速增长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高速增长。其中,移动购物和移动游戏等是移动互联网增速较快的细分领域。2013年,移动互联网市场发展的关键在于创新商业模式和提高变现能力,而这两个方面目前还未见实质性突破,艾瑞预计,未来几年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的增速将趋缓。

总体上看,2012年移动游戏和移动电商市场规模实现了快速的增长,同时手机游戏、手机阅读、手机音乐市场仍存在用户付费难的瓶颈,移动广告市场继续低位探寻。受国内整体经济环境、投融资市场的影响,加上商业变现的压力,整个移动互联网市场难有高速发展,但将会继续保持平缓发展。

六是移动互联网投资趋稳。2011年的第一波移动互联网创业热潮已过,包括应用商店、移动社交、即时通讯在内的第一波跑马圈地已暂告一段落,新的机遇尚未充分显现,加上经济相对低迷,2012年不是移动互联网投资的年。据投中集团统计,2012年共披露移动互联网投资案例46起,相比2011年减少37.8%;投资总额5.94亿美元,相比上一年度增长17.4%。移动领域投资活跃度下降而投资总额反而上升的主要原因是小米科技新一轮融资的完成 ,此轮共融资2.16亿美元,占全年46起投资案总额的36%。

2012年,在细分行业方面,社交娱乐应用及生活服务应用最受投资者关注,移动电子商务、手机游戏等领域投资也相对活跃。总体上看,移动互联网的创业和投资都趋向稳健,仿佛进入了深耕细作期。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分析

2012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虽未遍地开花,却也收获颇丰。移动支付开启千亿级市场,移动游戏成为最赚钱细分市场,移动购物增速超快,移动视频流量攀升,移动广告小有成绩,而微信、二维码、智能语音、移动云成为行业应用领域的亮点。

(一)细分市场纵深发展

1.移动支付开启千亿级市场,增长超过预期。近年来,经过资本和产业链各方在移动支付领域的积极布局,加上智能终端、移动互联网技术与应用的飞速发展,移动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带动了移动支付需求的急速增长。第三方支付牌照陆续发放和移动支付行业标准出台,2012年移动支付成为移动互联网市场增长的新蓝海。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中国移动支付行业年度交易规模突破千亿,达1511.4亿元,同比增长89.2%,市场增长大大超过预期。

移动支付能够极大地提高交易效率,也能够带动整个移动支付产业链的发展,前景诱人。但是,目前移动支付仍然面临产品创新和宣导不足、金融监管有待完善、用户消费习惯有待培育等问题,依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走出“叫好不叫座”之困仍需时日。

2.移动游戏超规模爆发,成最赚钱细分市场。智能手机出货量和销售量爆增,尤其是千元级智能手机快速普及,带来了移动游戏市场的繁荣。可以说,在移动广告发展缓慢、移动电商利润尚薄之时,移动游戏正主导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经济。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发展十分迅速,据中国出版协会游戏出版物工作委员会的《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的数据,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用户达到了0.89亿人,比2011年增加了73.7%;市场占有率为5.4%,高于上一年的3.8%;并且,2012年中国移动游戏市场的实际销售收入为32.4亿元,比2011年增长了90.6%。

经过2010年萌芽、2011年发展、2012年成长的移动游戏,无论是在网络速度、用户数量,还是在付费习惯、开发团队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2012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国内使用移动游戏的用户数量占网络游戏用户总数的40%;2012年初安卓市场最高收入的产品只有百万元/月,年底最高收入产品超过2000万元/月,用户付费习惯提升明显;同年第三季度中国移动游戏开发者数量已经达到5000多人,而2011年的第四季度仅1000多人。

3.移动购物增速超过互联网购物。2011年以来各大电商企业就开始积极布局移动端购物,2012年借助移动智能终端普及和移动支付应用推进,网民的移动购物习惯开始形成,移动购物的交易规模随之迅速增大。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移动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550.4亿元,和2011年相比大幅增长380.3%,第四季度交易规模为210.9亿元,移动购物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发展最快的细分行业;移动网购在整体网购中的交易规模占比呈增大趋势,2012年达到4.2%;市场份额方面,2012年淘宝无线、手机京东商城、手机腾讯电商分别以76.4%、5.2%和3.9%的占比位居前三。

以支付宝为例,2012年支付宝手机支付人数增长223%,手机支付金额增长546%,430余万人的手机支付金额已经超过电脑支付。

4.移动视频流量攀升,视频网站加速布局。目前国内网络视频用户增长迟缓,已逐渐趋于饱和。视频企业逐渐开始向多终端化发展,未来移动端将成为视频企业争夺用户的蓝海。2012年中国移动视频用户增长了77%,超过1亿,全球移动视频流量已占到所有移动数据流量的59%。易传媒2012年的调查显示,39%的移动互联网网民每天至少在手机上观看一次视频。2012年初移动终端流量占爱奇艺的总流量不到4%,2012年底已接近28%。优酷移动端日播放量过亿,来自移动终端的流量已超过其整体流量的20%。乐视网官方宣称,其移动客户端总装机量已超过5000万,来自移动端的流量在峰值时可达到全站流量的30%。友盟数据显示,2012年,平均每个用户每日使用视频类应用的时长从9分钟增长到31分钟,增长了259%,使用频率也增长了24%。

为分享移动市场的大蛋糕,视频网站不仅大力发展APP,还推出相应的服务,以满足移动网民的消费需求。如迅雷看看把PC、手机和电视机三者打通,实现内容的无缝链接;而搜狐视频实现了新浪、腾讯、人人网、百度、淘宝等第三方账号登录及互动分享的功能;百度与爱奇艺宣布达成APP应用内搜索合作,使用Andriod系统手机的用户可以通过百度APP完成从影视搜索到高清播放的全部过程。

5.移动广告在“困局”中探索。迄今为止,移动广告形式上虽有突破,但还没有形成有效、可持续的盈利模式,仍以两面(广告主和应用开发者)烧钱的移动应用广告平台为主要模式。但是2012年,移动广告市场还是有所斩获,多数业界人士认为,移动广告市场具有非常大的增长空间,其未来值得期待。据统计,2012年中国品牌广告主移动广告费用在5亿元上下,这个数字大约是年度广告总投放的1/600,是互联网广告投放的1/80。虽然移动广告市场整体份额还小,但是品牌和行业广告主对于移动广告的认知度和认可度已大大提高。市场研究公司eMarketer数据显示:除短彩信外,包括移动展示类和搜索广告,中国大陆2012年移动广告的市场规模已达到1.92亿美元,相比2011年上涨80%多,预计这一数字将在2013年达到3.14亿美元。

目前业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移动广告“前景美好、现实严峻、道路艰辛”,并认为关键问题在于时间点——移动广告甚至移动互联网整个产业尚处于发展的早期,网络速度、网络费用、广告形式、用户习惯和客户接受度等尚待成熟,这是导致移动广告逡巡不前的主要原因。这些问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自然得到解决,到那时移动广告的问题就不成问题了。互联网广告也是这么走过来的。

(二)行业应用:创新引领服务

1.微信成移动互联网最大平台应用。2011年1月微信上线,14个月后用户数突破1亿,又用了6个月时间用户数突破2亿,2013年1月,微信用户突破3亿,已经超过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的手机用户数。微信是2012年移动应用领域的最大亮点,发展势头超越了微博。从最初的1.0版聊天工具到实现短信和语音通信功能,再到类似Path、Qzone的熟人社区,再到公众平台的移动营销、财付通的移动支付,还有QQ邮箱、QQ新闻、QQ音乐、美丽说等插件,微信的服务功能越来越多,在O2O领域也创造了巨大的可能性和想象空间。微信已经对社交网络、移动运营商的业务造成冲击,给移动互联网的生态系统埋入了颠覆的种子。

2.二维码成入口“标配”,为O2O模式添翼。2012年9月11日,腾讯公司马化腾在中国互联网大会上提到“二维码将成为连接线上线下的关键入口”,用微信引燃了二维码营销的热情。新浪微博也积极推出了二维码相关服务。其实,二维码诞生十几年来,已经辐射到超市、汽车、IT、旅游等多个行业,而2012年,餐饮、电子商务、广告、传媒、社交等成了二维码应用的主要领域。随着移动网络的提升、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识码软件的大量出现,二维码应用领域将更加广泛,它使多种媒体平台相互融合、转换,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跨媒体通道。

微信、大众点评、支付宝、淘宝、1号店,甚至QQ浏览器、360手机卫士、UC浏览器等应用和产品都加入了二维码功能。随着巨头们参与竞争,市场先驱者、小公司纷纷“出局”,不少历经市场培育期才刚见曙光的中小型二维码企业,只能转身成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以保一席之地。二维码正成为融合移动互联网、电子商务、云计算等领域的下一个金矿,当然也需要切实解决所带来的安全问题。

3.智能语音加剧移动互联网入口之争。苹果Siri的流行带火了消费端产品语音控制的概念,2012年语音成为搜索的重要技术,语音门户也成为移动互联网兵家必争之地。谷歌、百度、搜狗等搜索型的互联网公司一直非常重视这项技术。苹果iOS6增加了中文语音输入、百度推出语音助手、中国移动入股以语音立身的科大讯飞、联想推出乐语音、360推出手机语音助手、手机浏览器加入语音控制……从用户、企业到投资界,2012都在关注智能语音。

当前,语音智能交互在全球市场还处于起步和培育期,包括微软、谷歌都还没找到好的盈利模式。吸引更多的用户数比找到盈利模式更为现实,而语音云涉及的互联网业务对语音服务提供商意义较大,市场前景广阔。

4.移动云市场不断升温,大品牌彰显号召力。个人云与移动云的兴起,成为2012年云计算领域的热门趋势。2011年,移动云服务从喧嚣阶段进入到“过度炒作”的阶段,2012年则开始迈向主流应用阶段,在个人应用市场和企业应用市场快速铺开。移动云是“云+端”的模式,是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的无缝结合,创新产生了巨大的威力,让网民和企业用户体验了从未有过的便捷。

2012年4月24日,微软SkyDrive在线云存储服务正式推出;4月25日,谷歌Google Drive正式;7月20日,腾讯微云正式上线;9月3日,百度正式开放个人云注册……2012年,随着巨头们纷纷推出移动云服务,这一市场不断升温。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的《个人云服务用户使用情况调查报告》显示,我国网民个人云使用率为8.9%,相当于用户数突破5000万,显示出云应用市场的广阔前景。

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趋势

移动互联网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它仍处在发展的早期,“变化”仍是它的主要特征,革新是它的主要趋势。

趋势一,移动互联网超越PC互联网,引领发展新潮流。目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已经更加明显:有线互联网(又称PC互联网、桌面互联网、传统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早期形态,移动互联网(无线互联网)是互联网的未来。PC机只是互联网的终端之一,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阅读器已经成为重要终端,电视机、车载设备正在成为终端,冰箱、微波炉、抽油烟机、照相机,甚至眼镜、手表等穿戴之物,都可能成为泛终端。这些终端全都会通过移动网络连接,甚至不排除PC机也能通过移动网络连接。因此,未来的互联网将是以移动网络为主的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是近两年互联网发展变化的最大亮点,它还将引领互联网发展变化之潮流。

趋势二,移动互联网和传统行业融合,催生新的应用模式。移动互联网是互联网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在重构移动端的业务模式下,传统行业甚至互联网传统业务在多终端、移动接入时代呈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移动互联网将会融入到传统行业和企业应用管理之中。例如:利用智能手机终端高效准确的GPS系统及LBS定位,预约出租车;以移动为核心的SoLoMoCoBo(SoLoMo为社交-本地化-移动,Co为礼宾,Bo为预订)模式,改造旅游业;金融业务办理不仅可以延伸至手机上实现,手机支付还将扩大金融领域的交易能力;以手机等移动设备为中心,以各类传感器设备作为信息采集终端,进行远程医疗服务……这些领域目前还是一片蓝海,创业者在这里应该大有可为。

趋势三,不同终端的用户体验更受重视,助力移动业务普及扎根。不同大小屏幕的移动终端,其用户体验是不一样的。适应小屏幕的智能手机的网页应该轻便、轻质化,其承载的广告也必须适应这一要求。而目前,大量互联网业务迁移到手机上,为适应平板电脑、智能手机及不同的操作系统,开发了不同的APP,HTML5的“自适应”较好地解决了阅读体验问题,但是,还远未实现轻便、轻质,有的虽然“轻”了,但不美、不好用、不人性化,缺乏良好的用户体验。例如移动电子商务、移动支付等,仍基本照搬传统互联网的网页。PC电脑可以同时打开多个网页,任用户反复比较商品,可是目前的智能手机、平板电脑都只能打开一个网页,不能反复比较,移动网购的体验很不好。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应根据不同终端提供不同的网页,以达到最佳的用户体验。

趋势四,移动互联网商业模式多样化,细分市场继续发力。从互联网发展的历程来看,找到清晰而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需要经过很长的一段摸索期,移动互联网也一样。随着移动互联网发展进入快车道,网络、终端、用户等方面已经打好了坚实的基础,不盈利的情况已开始改变。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开复曾表示,移动互联网已融入主流生活与商业社会,货币化浪潮即将到来。移动游戏、移动广告、移动电子商务、移动视频等业务模式流量变现能力快速提升。

从具有良好发展态势的细分市场来看,移动游戏越来越吸引用户注意力和时间,用户付费的意愿加强,移动游戏将进入回报期;移动电子商务如果能够解决好诚信和支付问题,未来发展潜力也巨大;随着手机屏幕的变大,网络的提速和资费的降低,移动广告的潜力也会展现出来;而移动视频可以很好地移植PC端的视频广告模式,收费APP的小额支付模式也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流量是基础,人气旺必然财旺。随着移动互联网应用的进一步普及和深化,赢利模式会更加成熟,现金牛会日益强壮。

趋势五,用户期盼跨平台互通互联,HTML5技术让人充满期待。APP Store开创了一种全新的模式,移动终端的应用程序原来由厂家开发,操作系统自带,现在可以由第三方开发,终端使用者可以自由选择下载,这是具有极大进步意义的。但是,目前形成的iOS、Android、Win8三大系统各自独立,相对封闭、割裂,应用服务开发者需要进行多个平台的适配开发,同属Android系统,也要根据不同终端厂家进行适配开发,用户也不能跨操作系统下载。这种隔绝有违互联网互通互联之精神。不同品牌的智能手机,甚至不同品牌、类型的移动终端都能互联互通,是用户的期待,也是发展趋势。如何互联互通?HTML5技术的创新应用让人充满期待。

HTML5是HTML的一个新版本,是下一代Web技术的代表,其第一份正式草案已于2008年1月22日公布,HTML5的规范已于2012年12月17日正式定稿,但现在仍在完善之中。HTML5大受关注的主要原因是它的跨平台性,能够降低对适配终端和应用的技术门槛,使跨平台跨网络快捷方便,改变现有操作系统封闭、割裂的状态,将Web带入一个广阔的生态平台。目前全球都在完善HTML5技术。我国在这方面有良好基础,许多互联网大企业、移动终端生产厂家、IT软件公司以及三大运营商都在布局,多家企业也积极参与了万维网联盟(W3C)HTML5国际标准的制定工作,百度、腾讯、UC、海豚等浏览器平台在HTML5兼容性测试中表现不俗,阿里巴巴自主研制的阿里云操作系统将承载基于HTML5的云应用。如果在HTML5技术改进完善方面获得突破,中国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有可能实现“弯道超车”。

趋势六,大数据挖掘成蓝海,精准营销潜力凸显。随着移动带宽技术的迅速提升,更多的传感设备、移动终端随时随地地接入网络,加之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的带动,中国移动互联网也逐渐步入“大数据”时代。在2012年9月11日的中国互联网大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说,过去短短的18个月,中国移动互联网流量增加了10倍,占到全球互联网流量的10%。知名市场调研机构IDC的全球季度手机跟踪数据监测,中国智能手机用户的月均数据网络流量已经接近100M,如此大的流量为“大数据”的分析提供了数据资源,而移动端一般具有更精确的身份标识,数据更具有商业价值。

目前业内专门进行移动数据统计分析的研究机构已有不少,像国内最早跻身这一领域的友盟,还有CNZZ,以及2012年成立的后起之秀百度移动统计等,都在为开发者提供全面的应用数据统计分析服务。目前的移动互联网领域,仍然是以位置的精准营销为主,但未来随着大数据相关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数据挖掘的不断深入,针对用户个性化定制的应用服务和营销方式将成为发展趋势,它将是移动互联网的另一片蓝海。

作者官建文系人民网副总裁、人民网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