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思政教育范文
时间:2023-03-28 08:0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思政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模式
(一)网络思政教育以传统思政教育模式为主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网络思政教育属于全新的传播方式之一,其重要特点就是新颖性和易于接受性,以此来促进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顺利进行。因此,在网络思政教育实施过程中,传统思政教育属于基础性地位。同时,在时代不断发展过程中,对传统思政教育所提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必须实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确保思政教育内容与其生活场景和思维方式相符合,确保良好的传播效果。对于大学生而言,要使其认识到网络思政教育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在网络空间内,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对社会热点和时事问题进行讨论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规范的价值观念[1]。
(二)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以主要观察和主要解决方式为主网络思政教育,基于网络世界可以实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情况,如心理状况和思想状况等。在传统思政教育中,大学生主要借助辅导员自身对学生的了解来搜集信息,以此来认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况等,但是一些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较被动。而在网络思政教育中,可以在网络的帮助下,自由表达自己的心声。高校思政工作者在进入网络空间后,可以对学生生活进行充分了解,比如寝室关系、学习状况等。基于此,思政工作者可以对学生不易发现的心理动态予以关注。网络思政教育所发现的问题,与现实的社会环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在对学生的问题进行本质性的探究以后,与复杂的家庭关系和成长背景等密不可分。要想顺利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有赖于现实社会。
(三)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的紧密配合现阶段,诸多学生对网络比较依赖,一些学生对电脑游戏比较痴迷,这已经成为高校思政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之一,但是这并不要求全面禁止学生上网。因此,反映出一个社会现实,就是要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关系进行协调处理,这已经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2],而在这一问题上,理性教育方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对正确规范的网络方式进行宣传、引导。同时,通过传统思政教育形式的开展,如班会等,可以引导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生活状况进行真实表述。通过讲述历史进程,并分析社会时事,可以使学生借助正确的价值观念更好地认识和观察社会。借助责任感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努力、负责任的重要性,同时,由于当前就业形势比较严峻,也可以使大学生迅速适应社会,彰显自我价值,从而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二、高校网络思政教育和传统思政教育互动的可行性因素分析
(一)高校网络思政教育1.开行性。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突破了学习时间和空间方面的限制,实现了思政教育学习范围的拓展。大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思政教育,将思政理论方面的指导和讲解整合在一起,而且在网络上,还可以下载最新的学习资料。2.个性化。对于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来说,其教育资源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与因材施教要求相符合,从而不利于贯彻落实思政教育改革的基本要求,也与素质教育要求悬殊。而对于网络思政教育来说[3],可以从学习者的实际学习能力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在实质上,网络思政教育作为学习空间,具有显著的虚拟性特点,学习者可以借助网络途径,将其传送给教师。基于此,教师不仅可以充分了解学习者的思政学习情况,而且还可以有针对性地指导,有效指导薄弱化的环节,从而使教育方式与个性化整合在一起。
(二)传统思政教育在体验性方面,在传统思政教育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可以与原材料真实接触在一起,然后自己进行加工和处理,从而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从而使学习者在传统思政教育学习中获得良好的体验感。
三、高校网络思想教育与传统思政教育的互动策略分析
(一)加强高校思政网站建设在社会不断发展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与互联网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大发展趋势,也可以顺应思政教育的改革发展潮流。但是,现阶段,高校网络思政教育仍然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统一指导和管理有待改进,而且在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站时,标准化的统一管理也严重缺失。基于此,各个高校必须提高对建设校园思政网站的高度重视,统一管理网站[4],并加强长远规划建设,将统一领导落实下去,对校内思政教育予以全方位、多角度领域的管理。同时,要充分掌握高校网络思政教育的发展方向,将综合发展模式纳入到高校思政教育网站,为提高思政教育水平创造有利条件,从而满足大学生思想和情操方面的培养需求。
(二)加强高校互动机制的构建要基于全国性视角,加强思政教育联盟的构建,不断提高高校互动机制的完善性,为高校之间的交流和配合创造有利条件,突破以往传统的封闭模式,加强网络资源的合理应用,从而有效推动高校网络思政教育。此外,在建设高校思政教育网站时,还要明确其主题[5],内容也要确保高度的合理性,彰显网络的开放性和互动性,更好地与高校思政教育融合在一起。
篇2
当今的时代是文化作用日益彰显的时代,在网络发展全球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文化的因素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许多政治家、学者注意到文化在国际关系、制度变迁、人类进步等领域产生的重要影响以及所起到的重要作用。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在其《文明的冲突》一文中指出,人类发生冲突的可能性将不再是源于经济因素或者意识形态的因素,文化方面的差异将成为人类分歧和冲突的主要原因,主宰全球关系的将是“文明的冲突”。亨廷顿的这一观点虽然有些过激,但是提醒了我们文化在各个领域中的重要作用。文化是一个内涵极为丰富的概念,它是人的生命存在方式和生命生成方式,宽泛地说,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也是文化的产生过程,文化是人类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社会活动的总和;文化一旦产生,对人有着教化作用,所以在希腊语中,文化一词就有“耕种、培育、教化”的意思。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给文化定义为:文化是指包含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1]。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也是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从历时性角度来看,在人类发展初期,文字还没有产生时,人类的文化便是以语言为载体的语音文化,伴随着文字的产生,文字为载体的符号文化便应运而生。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互联网的发明为人类文化开启了新纪元,基于计算机信息为载体的网络文化诞生了,人类文化从此进入了以网络、计算机和信息资源为基础的新阶段。互联网萌芽于上世纪60年代末。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利用节点或数据包交换机第一次把交换机和电脑主机联系在一起,实现了主机对主机的交流。研究人员后来将这一发明称之为Internet的第一声啼哭。80年代初,形形的网络如雨后春笋应运而生,网络之间互相联通的需要也日益加剧,引致了当今互联网协议TCP/IP的诞生,从此以后网络世界开启了发展的新纪元。1987年9月20日22时55分,北京计算机应用研究所向世界发出了中国第一封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标志着中国开始进入互联网。1989年11月,中关村地区教育与科研示范网(简称NCFC)正式启动,1993年NCEC主干网建设,实现了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院校网的互通。1994年NCEC首次实现了我国与Internet的直接连接,翻开了互联网在中国发展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截至2013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达6.18亿。随着互联网络的普及,网络文化的发展异军突起。时至今日,网络文化已经发展为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网络文化主要是指在网络上以声音、视频、图像、文字等众多形态呈现出来的文化成果。网络文化的内容非常广泛,外在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网络新闻、网络游戏、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论坛等。相比较传统媒体,网络有信息量巨大、传播速度快、多向度互动等传统媒体难以企及的优势。
二、网络文化的基础及特征
网络文化有其物质基础和价值基础。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的信息革命使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成为可能,用曼纽尔•卡斯特的概念来概括就是信息技术范式构筑了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2]。开启于20世纪70年代的电子信息基础与20世纪90年代的世界互联网共同支撑起网络文化的物质基础。信息技术范式使比特信息流符号化成为可能并成为现实,网络文化的文化气质与文化精神就凭借比特信息流的符号化,而在一个个节点的电脑屏幕界面上流淌着,与此同时,借助电脑屏幕界面塑造着他者并被他者所塑造,网络文化就在多向度、多维度、多层次、多场域的塑造与被塑造中而被塑造出来。网络文化的价值基础就在于可能性,恩斯特•卡西尔对乌托邦的赞扬可以很好地诠释网络文化的可能性价值:乌托邦的伟大使用就在于,它为可能性开辟了地盘以反对对当前显示现实事态的消极默认。正是符号思维克服了人的自然惰性,并赋予人以一种新的能力,一种善于不断更新人类世界的能力[3]。网络文化不是乌托邦而是客观存在,但客观存在的网络文化却于客观存在的必然性中彰显其独特的可能性价值。从历时性角度可以将文化分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从共时性视角可以将文化分为器物层面的文化、制度层面的文化、观念层面的文化等。自从网络产生后,依托网络所产生的文化打破了传统文化的旧有格局。相比较传统文化而言,网络文化又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
(一)网络文化具有超时空性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使地球真正成为村落,不论是远隔重洋还是阻隔万山,在网络的世界里都可以达到近如邻居的状态。网络信息是按电子运行速率来传递的,一种文化观点可以瞬间传遍有网络的每一个角落。它的传播不受传统印刷行业的制约,不受时空限制,无论你在地球的任何角落,只要你在具有网络的终端,你就可以尽情地冲浪、灌水。网络文化的超时空性带来了“去中心”的结果。在旧有文化的格局中由于受到印刷行业、媒体行业的限制,所以产生了许多的权威,甚至垄断。一些弱势群体在这种格局中没有发言权,甚至逐渐被边缘化,“中心”和“边缘”就此形成。网络诞生以后,这种旧有的格局被打破,文化的传播不再受到传统的束缚,也就无所谓“中心”与“边缘”,所以在网络文化的世界里,草根文化、弱势文化进入了狂欢的时代。正如英国学者约翰•诺顿认为“:计算机世界是我所知道的唯一真正把机会均等作为当代规则的一个空间[4]。”
(二)网络文化具有平等性
网络文化是一个开放型的文化,参与主体不受屏障限制,只要有网络的计算机终端,任何主体都可以参与。在网络的空间里每个主体都是平等的。网络世界的主体不但是网络文化的传播者,同时又是网络文化的接收者,所以他们既是主体又是客体。随着网络的普及,使用网络的成本越来越低,人人平等参与成为可能[5]。在网络的世界里没有身份的区分,没有性别的区分,没有权威的区分,不论你在现实世界中是何种身份,在网络世界里,你都可以随意点击你所喜欢的页面,随心所欲地去浏览、下载。网络文化的平等性不单单体现在参与主体之间的平等上,同时还体现在网站之间的平等。在网络空间推行公平竞争,网站之间的发展机会是均等的,无论规模大小,只要你能赢得网络主体的信赖与认可,网站就具有无限的发展空间。这也是互联网得以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
(三)网络文化具有虚拟性
传统社会,网络没有诞生时人们都是生活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从传统的生活方式进入到网络社会后,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人类主体由原来物理空间单一的生存,变为在不同的空间中进行转换。在传统的物理空间中建立起来的固有的人际圈正在被网络世界的全新空间所取代。这种网络世界的空间具有“虚拟性”,这种虚拟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运用科技手段与数学模型,将客观存在的主体与客观世界“数字化”后成为一种符号。基于此所形成的文化就是网络文化,所以虚拟性是网络文化的基本特性,网络文化的创建过程就是其虚拟的过程。二是虚拟意识,虚拟意识是指人们在网络社会中形成的观念。在网络社会中,人们的交流和互动依靠的是虚拟技术,因此,在网络社会中使用网络的主体可以以虚拟的身份出现,在网络平台上进行交流时主体可以隐藏自己的性别、年龄、相貌、身份等,更重要的是人们在网络空间中可以摆脱物理空间中的种种束缚和压力,使人达到自由的境界。正是借助网络的虚拟空间,彻底地解放了主体的思想和本性,主体在网络空间中才找到了真实的自我。在虚拟空间中,人们所表现的东西往往是内心深处的一些道德情操、思想观念等。网络文化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贯通起来,它不仅是真实世界的符号化,同时也是虚拟世界的真实化。网络文化造就了网络虚拟性与真实性的辩证统一,它一方面使真实世界得以延伸,一方面使网络世界成为一种虚拟的现实,并且由于虚拟性,网络获得超现实的无穷魅力,为实现不可能提供了可能性。
三、网络文化视域中建构思政教育新路径
基于网络文化所存在的许多特性,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学习方式、生活习惯以及行为模式、生活态度、心理发展、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创新能力等方面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效率观念、平权意识、全球视野和多元知识的形成,为全面提高大学生素质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和手段[6]。我们注意到网络文化优势的同时也要看到网络文化的弊端,因为网络文化是一柄双刃剑,网络文化所产生的消极影响我们万万不可忽视。中国的高等教育在网络发展的浪潮中被推向世界舞台,随之而来既有机遇又有挑战。大学生是各高校的主体力量,他们能否积极应对网络文化,理性分析网络文化的弊端,吸收网络文化中的优秀成果,直接决定了高等教育能否顺利融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去。在网络文化视域中面对庞大的学生群体,如何充分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如何去关注他们的思想动态,这需要我们在网络文化的视域中建构出一套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一)建设思政队伍,强化网络学习
首先学习网络方面的知识。作为思政教育工作者,应该紧跟时代步伐,及时学习了解网络知识,及时掌握网络上的动向。当前的各种思想动态往往最先在网上呈现,思政工作者首先要上网。每天能够浏览网页,如校园的贴吧、学生的微博、学生的QQ群等。通过许多网络途径及时了解网络舆论,然后加以教育引导。其次不断学习思政知识,自我强化。思政教育不是一个僵死的一成不变的模式,随着网络媒介的发展,思政教育也是瞬息万变的。网上各种思想蜂拥而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还未完全建立,他们涉世未深很难辨别什么是真消息,什么是假消息;什么对自己有益处,什么对自己有坏处。他们往往会随波逐流,这样他们就会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所利用,容易产生很强的负面影响。作为思政工作者,此时就要引导青年接受正确的思政,抛弃糟粕。
(二)缔结网络联盟,构建网络文化
首先,建立平台,营造氛围。在校园当中每个部门都应该建立自己的网页、自己的微博。每个学院、系、班级、协会等建立自己相应的微博、QQ群、微信。然后指定政治素质高的老师或者学生进行专人管理。每天一些思政教育方面的新思想、新动态,让所有的受众都处于正能量的氛围当中。其次,谨慎选择,大力宣传。在相关的网络平台,做到每天都有更新,每天都有正能量。例如,在微博上开辟党史上的今天专栏、时事政治专栏、传统文化诵读专栏等。让学生自无形之中接受了思想政治教育,达到润物无声的目的。最后,开展网络活动,树立典型人物。通过各班级、各协会之间网络平台的评比,定期评选出微博达人、网络明星等,将那些切实宣传正能量的老师、同学进行大力宣传,树立典型。在校园之中形成人人追明星,人人成达人的氛围。
(三)加强心理咨询,防患于未然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由心理问题而引致的形形的事件不断发生,高校不但要重视网络文化的营造,还应该加强学生心理问题的干预。在现有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基础上,建立起一支懂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将思想政治教育从单纯的政治教育转变为全面的思想教育。首先,派出相关思政老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通过培训考试,拿到心理咨询的相关资格。其次,做好大学生心理咨询的普查工作,给每个大学生建立完整的心理档案。对有异常动向的同学进行专门的跟踪观察。最后,开展主题为“我爱我”的心理卫生知识普及活动,让相关辅导员、班主任集中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咨询,同时利用QQ、微信、飞信等方式进行匿名咨询服务,为大学生提供及时高效的心理支持。
(四)建立长效机制,融通校园文化
篇3
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网络技术具有两面性,不仅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机遇,同时也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面临巨大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地位受到了挑战。在传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具备完善的知识和较强的专业背景,能够帮助和引导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学习。但是,网络时代的到来,学生能够从网络中获得更多的知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知识储备量正在逐渐缩小,教师的工作地位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第二,思政教育工作的思维方式受到了挑战。在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普遍采用“教师教学,学生接受”的传统教学方式,教师讲解的内容很少受到学生的质疑,因此,教师的思维方式是孤立的、静止的。但是,在网络时代下,学生可以通过网络获得很多知识,对教师的讲解内容产生更多的疑问,促使教师不断地解决学生的问题,从而不断地转变自身的思维方式。第三,网络时代对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不利影响。例如:一些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不愿意与他人进行交流,受网络不良环境的影响进行违法犯罪等等。这些都加大了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对思政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二、网络环境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创新途径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网络为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提供了众多的机遇和挑战,传统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因此,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协助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迎接网络环境提供的机遇,同时避免网络环境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媒介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时代的到来是必然的趋势。因此,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应该积极抓住这一机遇,不断完善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媒介,促进高校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发展。第一,加强高校的校园网建设工作。校园网可以让学生和教师方便地获取信息,使得高校的思政教育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而且,利用学校的校园网建立对学生的管理网站,可以积极宣传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内容,拓宽高校思政教育的传播途径。第二,建立师生的网上交流平台。网络环境下,学生和教师的交流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上,还可以利用电子邮件和博客留言等方式,与教师进行平等的交流,促进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进步。第三,在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引入网络媒体,能够拓宽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思政教育的课堂效率。例如:可以推荐给学生一些网络读物;教师建立精品课程,方便学生的预习和复习等等。
(二)加强高校思政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
通过以上的分析和论述可知,在网络环境下,教师原有的地位和思维方式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使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能够在网络时代下顺利开展。第一,加强教师对网络教育的认同感,网络教育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教师应该积极面对网络提供的机遇,充分认识到网络教育的重要性。第二,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我修养,不断地学习。网络环境下,知识的更新速度是非常快的,因此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才能够促进自身的发展,才能够更好地开展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对学生起到积极的引导作用。第三,提高教师进行网络教育的责任感。虽然网络世界是虚拟的世界,但是教师在网络上发表言论时,就需要具备一定的责任感,避免发表和传播过激、错误的言论。
(三)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
大学生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在网络环境中,一些不良的言论容易对大学生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进行高校思政教育的工作中,必须要对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规范,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第一,加强大学生的法治和网络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法律意识,充分学习相关的法律知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避免违法犯罪现象的发生。同时,对大学生进行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大学生在虚拟网络中的行为。第二,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大学时期的校园生活是比较自由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工作也比较宽松,很多大学生无法抵抗网络的诱惑,从而沉迷于网络荒废学业。因此必须对大学生的上网行为进行正确的引导,促使大学生能够正确使用网络,避免长时间上网等行为。第三,促进教师和学生的积极交流,使得教师能够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对于出现问题的学生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引导,避免其在错误的方向上越走越远。
(四)净化网络思政教育环境
篇4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缺乏吸引力
很多高校建设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只是做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上网,或利用网络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如果只是满足于有了思想政治教育网站,后期没有积极跟进,那将很难达到充分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同时,网络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效益,有的网站可能就是形同虚设,造成资源闲置和浪费。
2.思想政治教育者网络素质不高
在当前高校中,能够熟练地将网络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并合理运用的专家非常少。要想提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具有较高的网络水平,同时能积极利用自己的专业素质和职业技能,努力提高网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才能使网络的优势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发挥。
3.思想政治教育者时于罔络的参与不足
由于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占用教师大量的课余时间,而鉴于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工作量日益增大,使得很多教师没有充分的时间去学习和加深网络知识。再加上一些领导对专职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网络教育中的作用认识不足,宣传力度不够,造成很多教师对利用网络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这就导致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堂教育产生脱节,使网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有的作用和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4.传统的教育观念不能适应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
“两课”的教学、报告会、座谈会及社会实践等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式。在网络环境下,传统的教育方式存在着许多的局限性,它不能适应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个性化和创新化要求。当前,不少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只是单纯地运用网络的形式,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课堂照搬上网络,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填鸭式灌输”的模式。这种照搬的模式没有充分利用网络的功能,没有新鲜感也就不可能吸引学生更多的关注。
5.高校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缺乏必要的引导和规范
现代的大学生个性张扬、思维跳跃,在网络发达的条件下,很多大学生喜欢在网络上发表自己对人或事的见解。然而由于网络信息缺乏必要的监管,一些大学生又缺乏较强的信息选择与价值判断能力,再加上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容易被感情和网络的言论所左右,所以在受到一些负面信息的影响和缺少必要的网络伦理道德宣传的情况下,大学生往往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权威产生质疑。
二提高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的途径
1.丰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网络条件下,当代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接受信息的形式等方面都发生着重大的变化。根据这些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充分发挥网络娱乐性及交互性特点,创造性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和网上丰富多彩的娱乐形式相结合,并与学生的学习和课余文化生活相交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感染和影响学生,从而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2.培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复合型人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和普及,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师资队伍、教育主体的适应程度将直接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和实效。这就要求高校走专业化道路,培养一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专业性人才,不断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和知识水平,使他们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通才”。
3.建立网络思想政治工作的奖惩机制
高校分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要有超前的意识,能够积极主动接受新技术、新思想。重视网络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作用,鼓励思想政治教育者学习网络知识。对于能够充分利用网络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并取得较好效果的教师给予一定奖励,同时,对于在学校网站出现的非法行为,或者以网络教育的名义进行非法行动导致发生恶性事故的,要加大惩处力度。
4.转变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和模式
由于网络教育在师生交往、情感交流和营造校园文化方面存在的距离问题,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模式都需要进行改革与创新。同时,要想方设法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吸引力,在宣传教育的手段上应多样化并努力遵循学生的网络心理进行教育。迎合学生心理,探究一条切实有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方法,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5.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
在网络环境下,网上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不可少的方式,高校应主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的阵地作用,对网络信息进行必要的监管。同时要认识到,网上教育并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全部,网下教育仍然是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和不可或缺的重要方式,依然起着基础性作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只有实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与现代网络新技术的有机结合,加强对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正确引导和规范,才能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
篇5
(一)开放性
社交网络虽然建立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但其与现实生活也有着紧密的联系。在社交网络的帮助下,用户可以建立属于自己的朋友圈,随时随地与熟识的好友进行交流,并通过好友的朋友圈与更多的好友建立联系。通过社交网络,很多人找到了多年未联系的好友。另外,通过社交平台的参与,用户可以与完全陌生的人建立联系,并在网络上完成交流。
(二)实名制
在当前的社交网络中,很多都是采用实名制的方式来进行管理,这种方式加大了网络信息的真实性。用户在申请社交网络的账号时,必须输入自己的真实信息。如果申请者不想对外泄露自己的信息,只需在主页中加以设置即可。实名制的建立使网络走出了虚拟的时代,使交流更具现实意义。
(三)平等性
社交网络具有一定的平等性。在社交网络中,没有身份和地位上的分别,人们可以畅所欲言的表达自己的想法。用户可以将自己的观点在论坛中发表出来,其他人也可以自由进行评论。在社交网络中人们的个性得到展示,也得到了他人的尊敬。在自己的观点获得积极的评价后,能够使网络用户心理上的需求得到一定的满足。
二、社交网络文化冲击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策略
在社交网络文化的冲击下,高校学生的思想道德难免会受到影响。高校教师在教育工作中必须了解社交网络的特点,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不应企图将学生带离网络环境,而是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利用网络环境的优势对学生进行管理,让社交网络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贡献力量。
(一)加强对网络实名制的利用
在传统的QQ、BBS等交流平台中,缺少实名制的管理,学生在网络交流中往往使用虚拟的身份,对学生的心理发展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交网络的管理形式也逐渐演变为实名制的管理,如SNS社交网络就是一类实名制管理的网络平台。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要提醒学生注意保护自己的隐私,告诫学生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做到诚实守信,表里如一。近年来,由于网络不良言论而引发了多起民事纠纷,我国法律也明确规定了禁止传播网络谣言的相关事项。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将这些案例展示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散播网络谣言的严重性,从而严格规范自身的行为。
(二)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关系
适当的网络交流能够锻炼学生的交际能力,使学生更好的融入到集体环境中。但过度的沉迷于网络就会使学生脱离现实生活。因此教师要对学生在社交网络中的思想动态予以把握,同时进行引导,使学生能够正确的利用网络而不是沉迷于网络。教师可以为学生建立一个以学校为单位的交流平台,并鼓励那些平时不善言辞的学生积极发言,让学生建立自己的朋友圈,完成与同学和校友间的交流。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个平台与更多的人相识,从而扩展自己的交友范围。同时教师也要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为学生组织真实的社会活动,让学生能够走出网络,又通过社交网络的交流性、外向性和开放性融入到真正的社会集体中去。
(三)鼓励学生参与话题制造
网络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很多网络热点话题也会对学生的思想造成影响。因此,教师必须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鼓励学生参与有意义的话题制造,让学生在在社交平台中传播正能量。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主题,并鼓励学生围绕这个主题进行网络话题的制造,并让学生收集评论,在同学间展开讨论。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设置一个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主题,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话题的制造。学生在这样的话题制造中交际能力得到了锻炼,收获了自信,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也要积极的与学生进行交流,了解学生的思想现状,以便于对其做出针对性的指导。
三、结语
篇6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一)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人才目标培养的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以及如何培养人的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遵循大学生思想行为形成和发展的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完善大学生人格、解决各大学生各类思想问题的教育实践。是确保党和人民的事业代代相传,是实现中华民族奋斗目标的重要保证。网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平台,新一代大学生追求平等、自由,对社会有着强烈的责任感,网络为这种价值观提供了实现的空间。新一代大学生成熟、理性,但是他们在现实中也避免不了产生困惑,甚至错误的人生观,因此利用网络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才能培养出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以为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传播离不开网络媒体的支持,网络媒体作为一种具有巨大影响力的传播媒介,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宣传手段。利用网络环境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需要。因为大学不仅是知识创新,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的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阵地。因此,要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网络的主流声音。
二、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涵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相结合的教育实践活动,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在互联网上的延伸和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种现代化方式。以网络技术为载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利用网络的虚拟性和隐蔽性进行的教育实践,通过潜移默化的引导使受教育者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偏重于思想观念的灌输和道德的说教,受教育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简单,形式枯燥。网络时代,网络技术的发展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网络媒介这一独特的优势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生了新的变化,它改变了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观念、内容、形式以及方法,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领域。
三、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网络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认识不够深刻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的,它不同于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它不只是思想政治教育网络形式上的改变,而是在内容、方法、规律上都应建立自己独特的体系。而随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无法完全适应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因此应该拥有不同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专门人才培养机制。
(二)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科学的理论指导。然而,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断发展过程中,对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点、规律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都缺乏科学的理论指导。因此只有从理论上为网络环境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才能最终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四、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创新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教育的内容和模式网络环境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关键是主动探索并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内容、方法和规律。网络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传播途径,在互联网环境下,一些大学生会面临着政治意识淡薄、思想迷茫以及政治信仰危机的考验。因此,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利用互联网开展教育,指导大学生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保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形成主流的正确信念。在方法上,利用网络技术从不同角度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利用网上讨论、电子邮件、网上交流等手段来丰富学习和交流的模式,从而改变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机械、呆板以及学生被动接受的形势。
篇7
关键词:供给;需求;高校思政教育工作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25.070
1关于市场、需求和供给的解释
1.1一般的经济学涵义
(1)市场。
要认识市场,先要了解产业。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种或同一类产品或服务的生产者的集合。所谓市场就是产品或服务的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显然,市场由产品或服务的供需双方组成,两者缺一不可。
(2)需求。
是指在每个价格水平下,消费者愿意并且能够购买的商品数量。它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3)供给。
是指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价格水平下愿意而且能够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数量和提供的服务。它同样也是愿望与能力的统一,两者缺一不可。
1.2高等教育框架下的各要素涵义
(1)高等教育市场。
高等教育产业生产的“产品”是“教育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其一方面具有一定公益性,它不仅能给受教育者个人带来收益,而且对整个社会也有积极的外部效应和深远影响;另一方面又具有强烈的私人产品属性,即“谁花钱谁受益”的排他性特征,是属于具有私人性质的“价格排他性”型准公共产品。
(2)高等教育需求。
高等教育需求指建立在愿望和制度能力基础上的需求。微观层面指个人或家庭对接受教育的渴望和意愿,为使受教育者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竞争力的“个人需求”(或称“家庭需求”);宏观层面是为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培养现代化建设接班人和建设者的“社会需求”。
(3)高等教育供给。
高等教育供给是在一定的单位教育成本下,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的教育,表现为教育机构培养一定数量、质量、结构劳动者的能力。该观点将高等教育供给指向培养劳动力,强调高等教育供给的核心价值是为社会提供生产者和劳动力,满足对高等教育的“社会需求”。学术界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高等教育供给是指在某一时期内,一国或一地区高等教育机构所能提供给受教育者的机会。该观点指向受教育者,其意义在于满足对高等教育的“个人需求”。
2高等教育“产品”的分类
(1)文凭。这是受教育者通过一定时间来接受一定层次教育的纸质证明。
(2)个体充实或综合内涵的提升。这是精神层面的能力和修养,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受教育内容、周遭环境、教育人员素质等综合因素影响而发生的潜移默化的结果。
(3)单项培训技能。如参与计算机、外语口语等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能独立承担一定领域的工作任务,其“产品”优劣能够通过工作成绩来体现,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4)知识产权类的物品。如研发出的计算机软件、专利技术等,这也是物化的成果。
在四类“产品”中,只有第二类是“无形”产品,其数量、质量和效果因人而异,是相对难以把控的一个类型,同时也是极具提升空间的一个环节。高校思政教育就处在此环节。
3供需的非均衡及“双需求”的不匹配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尽管我国一直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从大体上看,应试教育模式的弊端依然存在。如:教育目标单一、教育内容枯燥、教学手段陈旧、教学方法生硬等,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具备“考试机器”的“优势”,但在动手能力、综合运用、应变水平、创新意识等方面严重欠缺,这是教育供需失衡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由于高校大学生的家庭背景、所处社会环境、认知能力等方面的不同,导致“个人需求”和“社会需求”存在较大差异,如何充分认识此差异,探求高校思政教育产品在“社会需求”和“个体需求”上的一致性,这将是决定高等教育办学成效优劣的一个重要评价标准。
4探索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4.1尊重学生“个人需求”,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机制
网络教育环境中,高校思政工作本身不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思政教育的对象也不再是头脑简单,听话乖巧的小孩子,而是思想活跃、情感丰富的一群青年人。所以,高校思政教育不能再通过简单命令式的方式规定大学生的行为方式,而应巧妙地运用网络媒体来营造思政教育的氛围,在尊重大学生合理的“个人需求”的基础上,注重引导教育,不断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思政教育环境和机制。
4.2利用高校思政教育的“创造性供给”解决“需求差异性”
大学生的“个人需求”往往是建立在满足个人身心基础上的享乐的需求。如大学生喜欢上网游戏、娱乐、购物、聊天等,这些都能够满足他们的各类欲望,带来他们快乐。但如果从事这些活动的时间与学习有所冲突,那么他们的学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严重者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在此过程中,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要根据国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创造性地形成思政教育“有效供给”,为大学生正确分辨主次、合理分配时间指引方向,及时为大学生提供符合思政教育规律和时代特点的高校思政教育产品,提倡发扬大学生积极的“个人需求”,抑制和疏导大学生消极的“个人需求”;同时通过思政教育为大学生的未来指引方向,引导学生知晓“社会需求”,认清他们肩负的历史使命,并将其作为进一步的努力方向和发展轨迹。
4.3不断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的素质,主动接触关注学生
思政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思政教育工作者,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思政工作的成效。传统意义的思政教育工作通过“两课”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展开,受教学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教师往往也只能在课堂上“传道、授业、解惑”。但在网络时代,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两课”教师和辅导员),通过网络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局限和大学生们共同探讨他们关心的一些热点问题,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把学生对学校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意见和建议进行收集,并及时回复和处理,尽可能地营造一个和谐平等的师生交流环境,为后期思政教育工作的有序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思政工作者要不断学习专门的知识和技术,如计算机日常软件处理、网页设计、心理咨询、就业指导等,创造机会接触学生内心、了解学生真情实感、懂得学生观察思考问题的特点,掌握他们所关注的焦点。
4.4增强思政板块吸引力,提升网站思政教育功能
网络时代,思政教育网站成为了教育者和学生集中的阵地,只有不断充实先进的文化内容和探索适合思政教育的新形式,才能赢得大学生们的喜爱。首先可以从版面布局、字体颜色和插图等方面下功夫,再加以明确的思政版面和主题,要求内容紧扣现实,是学生们关注的社会焦点、学校热点,这样有助于拉近与大学生之间的距离。同时网站内容要做到不断补充更新,以满足大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需求,进一步发挥思政教育工作的功能和作用。
参考文献
[1]马永霞.高等教育供求主体利益冲突与整合[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5,(04):1925.
[2]季俊杰.中国高等教育市场垄断现象的经济学研究[D].桂林:广西师范大学,2015,(04):2632.
[3]韩亚菲,蒋凯.理解高等教育市场:理论综述与比较[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3,(05).
篇8
关键词:大学生;思政教育;网络时代;机遇与挑战
引言
信息技术发展至今的一个最重要表现就是网络的快速发展,目前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网络的影响已经越来越普遍。在带来更多的信息接收渠道与更大的信息是的同时,也对人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和干预。作为与网络接触比较频率的大学生,其受到网络的思想上的影响则更为明显。大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这一群体对新事物,特别是来自于网络的信息接受能力极强,接收速度也非常快。而这些来自于网络的信息类型多种多样、水平良莠不齐,大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远远不足,因此极容易被网络信息所迷惑,造成思想上的偏差或观念的误区。
一、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机遇和挑战
1.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机遇。网络的信息化技术是本世纪最重要的信息工具之一,大学生在网络世界中能够寻找到几乎任务自己想要的信息。同时网络教育平台的不断发展,使得网络上的信息交流更为简便,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更广,这对学生的思政教育来说无疑是非常好的机遇。同时随着网络营销体系的不断推广,许多企业、部门等都以网络为平台建立起自身的文化和形象宣传网站,推进了文化信息的传播。学生在面临多样性与复杂性、多面性与自主性并存的网络信息时,能够运用自身良好的信息选择原则进行信息的检索、择优等,对于自身信息量的补充与扩展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在教师方面来说,网络时代的信息技术是良好的教学工具。传统的教学往往会让学生通过书面的内容或多媒体形式的内容进行被动的接受,这些内容对于学生来说缺乏真实的切身感受,因此学习效果必然会受到相应的影响。而网络时代信息多元化的条件,正是教师实施思政教学的最佳工具。教师如果能够有效的对这些信息工具进行合理的筛选,有效的利用,必然能够将网络化的信息带到学生心中,以更为直接和方便的形式传达给学生,促进思想教育工作的高效开展。
2.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挑战。网络信息的普及在为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为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网络世界中的各种信息与价值观念会深切的影响到大学生的思想与心理习惯。在网络信息环境中所关注与提倡的是最大化的信息自主性与自由平等的交流环境,这种完全平等与相对自由的特点深深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习惯。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的主动灌输式教学方法,正在不断的被学生所反对。由于在网络上他们能够享受到自由言论的,因此在现实学习中也同时深化了对自由、自主学习的需求。面对这种网络信息环境所带来的对教育的影响,高校思想教育工作的开展必然要对这一现象正视,并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才能更好的开展一切教育工作。
二、大学生思政教育在网络时代下的途径
1.教育工作者积极转型。作为新时代背景下的高校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应当正视网络化时代教育所面临的新挑战,正视时代背景下的学生教育和信息需求,利用合理的教学方法,选择易于被大学生所接受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改变自身传统的教育观念。广大高校教育工作者应当将网络环境中的自主性与平等性带到教学行为中来,提高学生对教育内容的接受水平。
例如针对学生对网络易于接受的特点,建立专门的高校网络平台,将学生的日常行为、思想政治面貌、校风等信息在平台上展示,给予学生是校园和时代主人的感受,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思政教育。
2.拓宽教育阵地。网络时代下教学活动的开展有了更多的工具,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当能够有效的利用这些网络工具,将思政教育工作开展落实到课内课外,增加学生的互动交流活动平台。同时,丰富思想交流形式,帮助学生自身思想水平的全面提升。
例如教师以教学目标为课题,建立起微博、QQ群、微信平台等形式,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实行相应的课题讨论,让学生能够在不断的交流中,活动思维,加深沟通和交流,促进思政教育效果提高。
3.创新教育内容。思政教育本身就是一项缺乏趣味性的教学课程,学生对于趣味性缺乏的内容普遍是持逆反态度的。即使强迫被动的接受这些信息,也无法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有效接收。面对网络环境带来的丰富多彩的信息传播形式,教师应当能够针对学生的兴趣点,实施教育内容的创新,以丰富的内容、多彩的形式为学生展现出思政教育不一样的一面。
例如面对社会上不断增多的犯罪行为年轻化现象,进行反而教材的论述,通过网络资源将这些信息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够更深刻的体会这些负面行为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提高对自身的自律性,加深对思政教育的认识。
4.遵循网络环境下的教育原则。网络环境除了具有一定的教育优势之外,还存在着许多弊端,思政教育的开展应当避免学生接触这些不良信息,或者能够加强教育的手段使学生自身提高对不良信息的防备。根本原则就是无论哪种教育工具,都不能违背国家的发展观、价值观、安全观。这就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在开展教育行为时,不能完全依赖于网络或者以网络为参考,而要坚持自身对思政教育的正确理解,实施科学教学,应当将网络系统放置在工具的位置上,坚持自身在教育工作中的主导地位。
5.积极引导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主要是以科学的价值观为原则,实施学生的思政教育。面对当前网络环境下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过度相信、依赖,只有建立起积极的引导方案,提高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自主判别意识与判别水平,才能使学生在独立进行网络信息接收与交流时拥有足够的自由能力与合理的思想政治认知。教师的积极引导可通过加强学生对网络信息的评价交流来实现,建立专门的课题,让学生自主寻找和选择相应的网络信息,并以交流会的形式开展信息评价交流。教师则作为辅导帮助学生向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提高学生的信息选择和筛选能力。
6.加强网络培训。利用网络工具的特点加强对学生的网络培训,也是提升大学生思政教育水平的重要手段。正是由于网络培训的形式易于被接受的特点,在大学生这样一个自主性意思极强的年龄阶段,需要选择最容易实现与学生交流互动的形式来完成教育目标。网络培训强化的主要途径有建立专门的教育网站、建立思政教育信息平台、完善网络系统的信息过滤功能、深化师生、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等。将这些形式运用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逐步推进并落实网络化教育,必然能够取得优秀的教育效果。
结束语
无论是对于高校来说,还是学生本身,网络工具都已经成为教育和学习行为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网络信息化系统为教学带来良好的机遇同时,由于网络信息可操作性困难的特点,使得学生的自主选择空间也更大,这就造成了思政教育对学生思政控制或引导能力的减弱。要使大学生合理的运用网络信息工具,实现自身思想政治行为与知识接受的合理化、科学化、积极化,只有加强校园自身网络体系的完善,增强教师网络教育体系的推进,同时强化师生之间的网络互动,才能随时掌握学生的思政教育效果。最终,适时进行思想上的合理干预与科学引导,帮助学生建立起科学的思政观念,才能促进思政教育工作的科学开展。(作者单位: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牵引学院学办)
参考文献:
[1]陈贞.积极应对网络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机遇与挑战[J].文教资料,2009,06:207-209.
篇9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中高等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显著的时代特征和现实意义。网络的飞速发展,给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现实挑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崭新的课题摆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前,如何处理好思想政治教育和网络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涵,学界尚无定论。对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界定,目前也还处于起步阶段。倪洪章在《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研究述评》一文中给出如下定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体根据传播学原理和思想宣传的理论,抓住网络本质,针对网络影响,利用网络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大学生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和信息素养教育方面的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网上双向互动的虚拟实践活动。罗树新在《试谈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一书中作出以下概括: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指以网络的数字化传播为手段,以特有技术平台为载体,以平等、自由、交互为理念,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及网络信息教育影响,使他们形成符合一定社会发展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养的教育活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别于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科技的结合。它既具有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特征,又具有其自身鲜明的特点。笔者认为,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拓展,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一种创新,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照搬,我们只有在不断探索中前进。
二、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新形式。大学生作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对象,又是未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中坚力量。搞好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进程。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兴衰成败。因此,开展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二)它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发展的需要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领域,其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竞争力。19世纪物理学和化学的发展给西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使西医学得以飞速发展,这是一个典型的科技与学科相结合促进学科发展的先例。网络技术作为潜力巨大的新型技术,如果能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必将给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充足的原动力。
(三)它是提高大学生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的需要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世纪,大学生能够接触的信息量空前巨大。21世纪同样是人才的世纪,大学生作为未来人才大军的主流,担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使命。培育和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也是赋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历史责任。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紧紧抓住网络发展的历史契机,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理论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与不足
近年来许多高校的一些有识之士也认识到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并做出一些积极的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滞后性目前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还未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不能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潜在意义,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还不完善,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仍占有很大的比重,无法体现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前瞻性和实效性。传统的理论灌输模式很容易割裂人性、忽视人的全面发展。
(二)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供需矛盾当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只是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简单搬家,嫁接在网络平台上,形式单一、内容枯燥,与大学生追新求异的心理需求和特点不适应,缺乏互动性,实际的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三)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不匹配一方面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中存在断层现象,往往潜心于理论素养的提升而忽视了网络平台的技术运用。一些理论水平高、经验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年龄的原因与网络新技术难以完美同构,一些理论水平高又有网络技术水平的思想政治科教园地教育工作者又在经验上有所欠缺。
四、大学生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一)认识上高度重视,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要坚持用理论来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沿阵地建设,树立科学发展观,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用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来指引思想政治教育的前进方向。另外,要努力完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改进传统理论灌输的模式,教育材料要体现时效性,教育方法要有策略性和针对性。
篇10
现如今,演变为社会现象的网络文化不仅对人们的生活、工作产生了影响,而且已经深入到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方方面面。网络文化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中是无法阻挡的趋向。固然网络文化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利弊共存。网络文化满足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种需要,丰富了教学资源,提供了更多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学习了国外更多更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等。网络文化对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表现在许多方面:网络文化有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如果能够正确利用好网络文化,那么就会保持与时俱进的方向,不断创新。同时,网络文化有利于拓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结合起来极大地拓宽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范畴,使思想政治教育不必局限于课堂教学。
二、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1.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和新颖独特的教育课题。更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充满新鲜能量的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大理论成果和实时资讯,通过网络文化这一纽带、这一桥梁为各高校提供,极大地丰富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资源。同时,网络文化的丰富发展激起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极大研究兴趣,努力开发新课题并进行理论突破创新成为了他们不可推卸的责任。诸如在网络文化背景下,应该如何借鉴吸收国内外有关公民教育的好经验?怎样在网络文化多元化的冲击下占据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席阵地?这一系列课题都亟待解决,从而也成为了网络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课题。
2.改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无论是以往还是现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多停留在传统的枯燥无味的灌输式教育模式中,然而网络文化的丰富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网络所独有的运作模式,将转变过去思想政治教育单一乏味的讲授模式。利用网络创新的多媒体技术及多种高端的现代化教育手段讲解各种生动形象的案例,将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改变得有趣、具体、全面,使高校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更好地接受思想政治教育。
3.提升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思想政治教育效率高得益于网络信息交换的快捷高效性。网络文化传播的快捷高效使我们不必像以前那样只以传统的课堂教学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间、地点可以不固定。当今社会受到大家追捧的微博,我们所关注的名人名事,如郭明义的微博所传播的正能量,使关注他的微博的学生在无形之中所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在课堂之中受到的思想政治教育更直接、更形象、更有效。这样便打破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种种限制,高校学生可以时时刻刻通过接触网络文化在无形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这样便极大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三、网络文化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1.网络文化很容易成为某些国家进行思想渗透的工具。网络文化的全球共享性,使其很容易成为意识形态渗透的工具,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在大学生缺乏坚定的理想信念,人生阅历浅显,没有形成完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特殊时期,对其有着不可低估不可小觑的影响。他们利用先进的网络文化技术,通过各种途径渗透资产阶级政治观念,对社会主义制度进行抨击。长此以往,使大学生向西方的拜金主义、本位主义价值观逼近,逐渐造成大学生理想信念的不坚定和转变。
2.高校学生过度迷恋网络文化导致严重的身心问题。网络文化使在现实中无法得到满足和价值实现的大学生或者是在人际交往等方面存在缺陷的高校学生对网络文化产生强烈的“好感”,逐渐由依赖到上瘾,最后沉迷于网络文化这个虚拟世界,将自我封闭起来。他们与现实世界产生越来越大的距离,无心学习,成绩快速下降,整日沉迷于网络这个虚拟世界中。他们会逐步脱离现实,产生严重的身心问题。长久下去,他们疏远家人、朋友,造成集体团队意识缺失,陷入一个孤独无人的虚拟世界中无法自拔。
3.大学生不道德行为甚至违法犯罪行为增多。网络文化所独有的特征,为高校学生在各种压力的逼迫中提供了宣泄爆发的场所,有的学生通过微博、QQ、微信等聊天软件宣扬一些不道德、不健康的虚假信息。然而,由于他们还无法对一些事情做出完全正确的判断,很容易陷入极端主义,走上网络犯罪的道路。在他们眼中,比尔•盖茨放着哈佛不念,不照样当上世界首富,还有很多年轻有为的人不仅没上过大学,甚至有的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现在不也是有名的企业家吗?于是有些学生效仿他们抛弃学业,自以为是。有些学生利用自己掌握的技术专长,将自己打造成网络“黑客”,恶意攻击其他网站。更有甚者,利用网络文化的虚拟隐蔽性,对他人进行污蔑、造谣等,社会影响极其恶劣。
四、利用网络文化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1.创建更加完备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既然网络文化已经是我们不能拒之门外的新时代产物,我们何不更好地适应网络文化时代潮流,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网络文化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更加完善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网站。第一,前卫的理念。拒绝形式主义理念,网站的建设在理念上要以服务学生,引导学生为宗旨,开展丰富多彩的网站活动。第二,新奇特别的网站形式。网站的形式一定要做到新颖独特,符合年轻人的兴趣爱好,我们在开展之前,一定要深入学生群体,开展问卷调查,充分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兴趣集结点,同时也在调查的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宣传网站的效果。第三,与时事新闻紧密结合。我们可以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时事新闻紧密联合起来,把学生们感兴趣的一些娱乐新闻融汇其中,达到在无形中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第四,过硬的技术。只有过硬的网络技术,才会在各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的网站中占有一席之地,吸引高校学生的目光来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网站。
2.组建优良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不管是传统社会还是当代社会,教师这一职业都神圣不可侵犯、不可替代。而一支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师资力量,在网络文化时代显得极其重要。首先,更大的资金投入。高校要加大这部分的资金投入,可以组织教师出访留学,学习其他各大高校,或者是去国外学习更先进的思想、技术等。其次,组建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专研小组。短时间内提升所有教师的综合素质是极其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先组建一个优秀团队,再通过优秀团队带动全体的方式,聚少成多。另外,组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委员会。组建学生组织,能够更有针对性地去解决他们所了解的学生问题。
3.加强对大学生校园网络行为的监察管理。第一,增强网络技术水平。各高校要采取更先进的网络技术手段,对校园网上的信息通过设立不良、不健康信息过滤器,以及进行加密处理等,对网站信息进行实时监控,及时清除不良信息。第二,经常性宣讲网络管理规定。要经常性通过各种途径向学生宣讲我国有关网络管理规定,如《计算机网络管理暂行规定》、《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可以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制定网络使用规章制度,如《高校计算机网络管理规定》等,达到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道德观念,规范自身的上网行为的目的。第三,弘扬道德的自我提升。可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种网站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提高自身判别事物的能力,增强自身免疫力,正确利用网络文化。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网络监督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