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学范文

时间:2023-04-10 11:54: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教学

篇1

关键词:基础素描艺术设计教育教学

基础素描作为设计类专业基础教学中的一门重要学科,以其科学的观察方法,严谨的造型规律,开拓性的思维拓展,在培养艺术设计人才的创造性思维方面和表现手段方面,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重视。对于基础素描与设计关系的讨论,也延续了近十年,在探讨基础素描的教学方式方法上,各地各校也作了大量有益的探索,本质上推动了基础素描的发展。但是,随着艺术设计专业近几年来的热招以及图形图像学的快速发展,一些院校进行基础素描课程的教学改革,且美其名曰为“结构素描、设计素描”。这些只是片面理解了基础素描作为造型基础训练的一个部分,没有全面和辩证地理解基础素描训练的本质和目的,其结果是对艺术设计教育教学的严重误导。

自然界的形态和法则是造型活动中最广泛的基础,而素描则是研究自然形态与人之视觉关系的第一步,它应该包括视觉表现的基础法则和规律。所以德加说:“素描画的不是形体,而是对形体的观察和理解。”早期的素描,作为收集素材和预想草图的辅助表现形式,没有成为一个独立系统而存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达?芬奇,通过素描为后人留下了大量的设计草图,记录了他的所思所想。1919年以后,以包豪斯的成立为标志,现代设计主义运动开始进入世界性的普及阶段,并在各个艺术领域飞速地发展,伊顿、保罗?克利、莫霍里?纳吉等人开创了形态研究基础课。通过造型基础课、自然分析课,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素描等于纯艺术和再现的观念束缚,开创性地在理论和实践上完成了基础素描与现代艺术设计的最优化的尝试,倡导基础素描为设计服务,培养眼、脑、手互动的全面艺术素质提升。

“师以自然”,大自然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基础素描的练习则是以研究自然为起点的模仿——再现——发现——表现的递进关系,它的最大特点就表现在由传统的信息传授型教学,向能力培养型教学的全面发展,并通过与三大构成课程的优化组合,使设计教育体系的基础更为坚实,为现代设计教育服务。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归纳总结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目的是探寻设计与基础素描的最佳契合点,两者的内在联系以及互补和制约关系,力求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的最优化。

一、针对性

现代设计的发展,使设计的门类、分工越来越细。基础素描的训练在作为一般意义的观察、分析、表现功能基础上,针对不同的艺术设计门类,基础素描的服务、辅助功能也应该有所不同,应该体现出很强的针对性。对于工业设计、服装设计、室内设计、建筑设计等专业,基础素描的教育教学就应更侧重于手绘能力的表达,以培养学生对形态构造的捕捉和再现能力,力求精准,培养观察表现能力为首要目标,为以后的专业设计服务。而针对平面设计、广告设计、染织设计、包装设计等专业来说,基础素描的侧重点就应该放在对形态形式美的探寻方面了,以美的侧面去把握形态的特征,去提炼概括,以人的知觉、视觉规律为中心去思考和表现自然形态。这样的基础素描训练针对性强、目的明确,是艺术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有益的沟通和衔接。

二、关联性

基础素描训练从属于某一学科专业,是造型训练的要求,而特定的设计学科也应该选择相适应的素描训练内容和方法与之相适应。打破基础素描传统的写实技能训练误区,从功能和创意的角度来强化设计与基础素描内在的关联性,通过基础素描的教学过程,去分析研究与艺术设计相关的内容。比如,光影效果的研究、材质肌理的研究、空间形态的研究等,有目的加强这方面的训练,具体的实践操作可以通过以单元教学的方式,分别对要研究的课题内容进行集中的观察、体会、整理、提炼、总结,并配合有经验的设计教师进行分析、点评。加深学生对本单元目标性的理解,达到艺术设计与基础素描的完美互动。

三、协调性

人类任何一种行为和思想要被他人接受,必须通过一定方式加以表达,现代设计中设计意图的表达主要是通过视觉化的方式达到的,而视觉化方式的运用离不开两种最基本的能力:一是表示;另一个是表现。所谓设计中的“表示”,是指在具体发展设计构想、计划和创意时必须的视觉化技巧,又叫做“内在设计”。它主要包括素材的搜集、设计草图,制图与图表几种形式。手绘能力、速写能力、画草图能力就是对“内在设计”最好的体现。所谓“表现”,也就是造型的形式,在设计中,造型行为是以服务于功能和实用为目的的,在视觉形式上表现为多功能性和形式的广泛性。如建筑、工业设计中的设计效果图,视觉传达设计中包括的动画、广告等。要实现“表示”与“表现”的能力,必须通过基础素描来配合眼、手、脑之间的协调,完成所要表达的对象,基础素描就是构架手与创意之间一个协调的桥梁。

结语

设计与基础素描的最优化教学研究,实质上是对创造性思维结构中聚合思维(归纳)和扩散思维(概括)的研究。系统论原理告诉我们,基础素描的准确描绘能力——结构分析能力——明暗表现能力——构想创造能力的递进系统,反过来就是设计原理中,我们一直探索和表现的东西。从针对性的分类策划、关联性的整体考虑到协调性的全面认识,为探索设计与基础素描之间的优化关系,提出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实践中需要我们不断完善,并以运动和发展的眼光去理解两者的关系,抛弃基础素描对设计的无用论和万能论的两个错误认识,还原基础素描的本质功能,去适应和服务现代设计的多元化和个性化,实事求是地促进现代设计的教育教学。

参考文献:

篇2

自本世纪60年代,特别是80年代以来,由于语言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诸

多学科突飞猛进的发展,外语教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在过去的二十

年中,国外学者对外语学习的普遍规律,学习者的特点和具体的教学方法做了

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很大的进展。那么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情况又怎样呢?我

们从50年代就提出了要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外语教学法体系。40多年过去了,

我国的教学研究也成果显著。例如在引进国外外语教学法流派,并结合中国国

情加以应用方面做出了很大的成绩,对提高我国英语教学水平起到了重要的作

用。但是也不得不承认,我国英语教学界迄今为止还没有独立走出一条由坚实

的理论作基础的英语教学路子,特别是在中小学基础英语教育方面,更是缺乏

系统的研究。为了更清楚地了解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的现状,并指导今后

的研究工作,以推动我国外语教育的发展,笔者做了一项调查。

调查的资料是最近三年(1995~1997年)我国主要两种中小学外语教学期

刊中的全部675篇文章。这两种期刊是北京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外语教学》

和华东师范大学主编的《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调查分五个方面,即研究方法类型、数据类型、研究范围、研究对象和研究

层次。

经统计发现,在675篇文章中,有189篇(占28%)属于语言知识,对此

我们不做分类。以下是对其他486篇文章的统计结果:

研究方法数据处理

理论描述实验思辨介绍总统计不依数据总

性性性性性计数据赖数罗列计

据1995年1753965181621514161621996年1450117117163

15131171631997年25462251171612812310161总计5614942187

524865839533486%11.530.78.638.510.710011.981.36.8100

研究范围研究对象

小中一总教教教测学总

学学般计法材师试法计1995年1389601629322121421162

1996年13876316310321223141631997年8955816110318619

15161总计3427118148629961205650486%755.837.210061.512.6

4.111.510.3100

研究层次

本体论实践方法论总计1995年1852921621996年1057961631997

年134999161总计41158287486%8.432.559.1100

(另外,其中涉及到相关学科理论的研究文章共有17篇,占3.5%;针对

新教材、教法讨论的文章有112篇,占23%)

注:思辨性方法指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时仅随意举些例证。

从研究方法和数据处理情况来看,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大部分采用的是

思辨性和描述性的方法(总共占69.2%)。也就是说,教研重点一是对教学工

作发表议论和看法,且在论述过程中举一些例证;再就是对一些具体操作过程

的描述与记录。这类文章往往缺乏理论性指导,带有较强的主观性,难以令人信

服。这种现象反映在数据处理类型上,就是绝大部分的研究(81.3%)都不依

赖数据,没有进行量化分析;结果仅限于经验总结或对某些事迹的报道。实际

上,通常所说的总结经验,如果不是以系统地收集、分析和解释数据的方式来进

行,并不能推动我们学科的发展,不应该被当作我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法。个人

的经验,在实践中产生的想法、观点或体会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或一个假设,成

为我们研究工作的起点,但是它们本身不应该成为我们学科的研究成果,不应

该代替科学研究工作本身。

大体上说,研究方法可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大类(Nunan1992),

而定量方法的使用已成为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定量方法才是认识事

物的科学方法。近几十年来,外语教学研究方法大的转变莫过于定量研究方法

的广泛运用。据Henning统计,1970至1985年期间,美国两种主要应用语言学

杂志(TESOLQuarterly和LanguageLearning)发表的定量研究的数量分别增

长了49%和68%。在1985年,这两种杂志刊载的定量研究文章分别占发表文

章总数的61%和92%。而在我们的研究中,只有8.6%是采取了实验性的手段,

11.9%使用了统计方法去处理数据。这说明我们在研究方法上还有待改进。另

外,在为数不多的实验性研究中,实验的规范性也颇不令人满意。受试的选择,

变量的控制,实验对照组的设置,以及结果分析方面都存在着较大的问题,所

以尽管文章作者宣称作了一次实验,很大程度上是对使用新教材和教法的一次记

录,最后以平均分数来说明其结果。这样,实验(如果可以称为实验的话)的

内部效度和外部效度都不高。我们知道,实验的内部效度指实验样本结论的真

实性程度,或者说是研究实验的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否真实的程

度;外部效度是指实验总体结论的真实性程度,即实验的样本结论推广到特定范

围的总体时的有效程度。实验缺乏内部效度则其本身的科学性不强,精确度不

高;缺乏外部效度则推广价值不大,这项实验就会失去其实用价值和普遍意义

(Seliger1989)。如此看来,我们研究方法的现状令人担忧。根据Nunan(1992)

和Seliger(1989)的理论,实验要有明确的理论依据,要提出实验假设,要

把变量交代清楚,并描述实验对象和科学分析结果等。但我们的实验却缺乏这

方面的陈述,从而影响了实验的科学性和规范性,也不利于实验结果的普及、

推广与运用。

看来,提高实验者的外语教学理论水平,加强外语教学研究方法的必要性的

指导已成为当务之急。为此,我们确实应该在大学开设研究方法及其有关的(如

统计学)课程。

笔者认为,以后我们的外语教学应加强定量研究,不仅在数量上要增加比例,

在质量上也要提高;并在合乎实验规范的基础上,更多地尝试运用推断统计,

多变项分析等科学的方法。

从研究范围来看,中小学外语教学研究有过于偏重中学之嫌(小学仅占到7

%)。固然,中学阶段的英语学习占有主导地位,无论从所学内容还是从持续

时间来看,都显得更重要一些。但随着小学英语课的普遍设置,对小学英语教

学的研究也不容忽视。

首先,根据语言习得规律和儿童善于模仿,勤于开口等特点,对外语教学进

行研究。例如在语音、书写及浅显的日常交际用语等方面对学生进行适度的训

练,使之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从中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为中学及更

高阶段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可以为中学的外语教学提供一个较高的起点。

但如果不注意对小学生学习心理、学习规律以及教学方法的研究,教学不适宜,

就容易挫伤学生的积极性,过早出现"两极分化”,对以后的进一步学习造成不

良影响。所以,小学英语教学也是引导学生入门的关键所在。而且,从应试教

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也必须在小学英语教学上有所体现,这同样需要我们深入研

究小学英语教学的特点。

其次,只有对小学英语教育做了充分的研究,才能搞好中小学教学上的衔接,

实现顺利、高效的过渡。否则势必在人力、物力和时间上造成浪费,也会给中

学的教学带来困难。目前,我国小学英语教学比较混乱,缺乏统一的教材,各

地、各校都各行其是,这对教育的发展极为不利。

所以,在谈到基础英语教学研究时,一定要给小学英语教学足够的重视,充

分发挥这一“准备阶段”的积极作用。

从研究对象来看,除对教法进行重点探讨外(61.5%),也兼顾了对教材、

教师、测试、学法等方面的研究。这说明我国的研究工作者已意识到了教法以

外其他影响教学效果的因素。这与"长期以来,我国外语教学研究局限于对具

体教学法优劣的无休止的争论"(束定芳,庄智象1996)相比较,是一个积极

的进步。另外,自使用新教材以来,对新教材、教法的讨论占到了总体研究的

23%,这说明我们对变化并非麻木不仁,而是在积极探求一种更适宜的教学方

法,并努力提高教材的编写水平和教学水平。

在进步之中,笔者感到,稍嫌欠缺的是对教师和学法方面的研究相对不足。

首先,对于有些教师缺乏系统的外语教学理论方面的学习和培训,以及教学能

力不强等现象应予以重视。实际上只有加大对如何提高师资水平的研究力度,

才能更大地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教师队伍直接关系到教研成果的推广和教学法

的实施,是联系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的中间环节,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几年

来微格教学就是一项积极而有用的教研成果,它可以对教师的十种技能进行训

练,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外语教师培训形式。今后我们还需要在这方面做进一步的

研究,为切实提高教师素质服务。

另外,我们知道,60年代以前,外语教学研究的重点是"教",即教法和

教的过程;进入60年代以来,开始转向了对学习过程的研究,不仅探讨学生怎

样"学会"外语,更重要的是要探讨学生如何"会学"外语,因为"授人以鱼,

供一饭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不尽",而我们对这一变化似乎还不太敏感。

很多文章只是描述作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该如何操作,却没有对学生一方给

予充分的重视。"教师讲,学生记,课后完成作业就了事"的现象仍严重存在。

关于学法研究方面的文章不但很少(10.3%),而且主要集中在解题方法的研究

上,更缺乏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实际上,学法研究不仅包括学生智力的开发,

还包括学生非智力因素,如兴趣、动机、信心等的培养。如果我们不注意这方

面的研究,不指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学习方法去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就很难获

得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可以借鉴前人的理论体系,例如学习的特征、学习过程

的结构、各种学习类型的意义、学习的生理机制、影响学习的各种内部因素等,

使学法研究更具科学性。只有把教法研究和学法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促

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因为外语学习活动的主体是学生,教师的教学计划、目的

通过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才能实现。重视学法研究已成为中外外语教学改革的共

同趋势,所以我们也需要加大学法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从研究层次来看,一半以上(59.1%)的研究限于具体的方法论,而只有

8.4%为本体论层次的研究;涉及相关学科的研究更少,仅占3.5%。本体论研

究的是语言和语言使用的本质,语言学习的本质及外语教学的本质等;实践论

研究的是外语教学的组织实施、教学大纲的制定、教材的编写、听说读写能力的

培训,以及外语测试等;而方法论研究的则是具体的方法和手段(束定芳,庄

智象1996)。看来,目前我国中小学外语教学理论研究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层次,

大部分教研成果来自于方法和手段实施方面的经验,缺乏有力的理论指导,也没

有吸取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这对提高我国外语教学的整体水平,对提高我国外

语教学理论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极为不利。理论来源于实践,而又高于实践,

指导实践;反过来,实践又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并对理论进一步深化,从而使

人的认识不断螺旋式上升。在外语教学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关系也是如此。所

以,今后我们必须提高外语教学研究的层次,在理论上多下功夫,弄清几类本

质问题,以便更好地指导实践。

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局面的原因有二:一是本体论的研究需要有较高的

理论水平做基础,而这是许多教研人员,特别是广大教师所缺乏的;二是这类

研究的结论或成果虽然对教学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但对一般教师来说,往往不

能"立竿见影"地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不能直接用于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

因此对于这类研究也只有"望洋兴叹"了。然而,这类研究的缺乏会导致贯彻

教材指导思想时的力不从心或盲目跟从,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所以,我们

一定要加强理论层次的研究,再也不能忽视合理的理论指导,而模仿自己的老师

或根据自己认定、熟悉的教学方法来授课了。

最后要指出的是,对于本体论的研究,我们既要实行"拿来主义",吸收国

外教学理论的先进成果,也要立足于我国国情,具体分析;既要借助相关学科

的成果,又要注重本领域的研究,真正为我国的外语教学服务。在研究过程中,

要尽量避免科研和实践脱节,应该鼓励广大教师加入到科研中来,把本体论、实

践论、方法论三个层次的研究有机地结合起来,推动外语教育事业的发展。

从以上的调查及分析中我们看到,我国目前的基础英语教学研究工作,无论

从研究领域、研究方法,还是研究层次来看,都具有了相当的水平,对教学质

量的提高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同时也发现了一些有待改进或提高的方面,

例如对理论的研究比较欠缺,研究方法的掌握还不够完善,对小学的研究偏少偏

轻,对学法研究不够等,这些是我国教研现状的不足之处,同时也为我们今后

更进一步的研究指引了方向。

搞好英语教研工作与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相辅相成的。英语教研工作以提高

教学质量为目的;提高教学质量则应以教研工作为基础。教研工作主要有五方

面的作用,即参谋作用、导向作用、预测作用、伯乐作用和培训作用(王克非,

篇3

关键词:设计基础教学现代陶艺作用

一、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现状

现代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性的交叉学科。不同的民族、时代、经济模式、社会形态下,会有不同的艺术追求与艺术设计。现代艺术设计是物质与精神、科学与技术、实用与审美、经济与文化的有机统一。以往那种以工业化为基础的设计教育观念和体系,在以信息化、数字化为基础的知识经济时代已经突显其自身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势必要求设计教育发生相应的变化,以适应时代的发展,满足社会的需求。

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现代设计教育改革应率先从设计基础教育开始。倘若没有系统、科学、合理的设计基础教育,实现设计教育改革目标就无从谈起。目前各校课程设置至今仍囿于“三段式”和“三大构成”的局限。这样的课程设置虽然优势和特点明显,但如不能从整个人才培养标准的高度,对其作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构成来看,完整课程体系被条块分割的情况就不可避免。结果课程安排成了简单的排列组合,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严重脱节,使得学生在专业设计上突显出创造力的缺失,这与我国艺术设计教育“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综合性、创造性人才”要求相悖。

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问题分析

设计基础教学的目标是培养有持续发展能力和创新能力的设计人才。面对上述问题,设计基础教育必须重新审视自身,进行理性分析,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信息化和数字化时代,知识与观念更新的时间在不断缩短,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日益加强,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在日益淡化,且向边缘化发展。基础教学也应具有时代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这样才有益于培养具有综合素质、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如果基础阶段过于强调专业教育,无形中将抑制学生的发展空间和选择的余地,将使其潜能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和挖掘。这样即使学生将来毕业了,获得了一定的文凭,也较难适应社会发展。

三、把现代陶艺引入设计基础教学的思考及其作用

现代陶艺是现代艺术设计的一部分。现代陶艺主要传达现代人的观念和心声,特别强调对泥、釉及成品的实验性和探索性,强调创新意识,以充分展示设计者的观念和材质的美感。从本质上说现代陶艺并不是以时间来界定,而主要看作品中体现的观念和形式。这些特质正是把它引入设计基础教学中的重要的原因之一,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培养创新意识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从幼儿园到大学教育中普遍实施陶艺教育,目的不只是为了培养艺术家,而是作为提高人的创造力和综合素质的一种有效手段。借助陶艺这种手脑并用的教育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此外,我国作为陶瓷古国,普及陶瓷艺术的知识、弘扬优秀传统的民族文化艺术也是每个教育者的责任和义务,更重要的是可以开拓教育对象的心智,培养他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陶艺创作既是创造性活动,也是技术性很强的活动。从选料、成型到施釉、烧成,每个程序、每个环节、每道工序都有非常大的可塑性和变化的可能性。比如成型的方法很多:手捏、泥条、泥板、压模、挖空、拉坯等。其中任何一种方法都有着很多“意外”,为表达创作者的理念和创意提供了种种可能。因此,吸引着创作者不断地去探索各种造型、施釉和烧成的方法,使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乃至艺术天赋得以激发和释放。陶艺的介入为基础教育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介质。陶艺活动能让学生快乐地学会动脑与动手,设计思维和肢体的协调能力能够得到训练,这样不仅使设计基础教学的内容得到拓展,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2.拓宽文化视野

设计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和载体之一。在设计基础教育中体现文化性也是时代的呼唤。设计基础教育应作为多元化、多层次、立体开放式的综合体而存在。陶瓷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除了可以丰富学生技术知识之外,还能陶冶情操、优化知识结构、扩大其知识储备。很多基础扎实的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的创作中显得平淡和乏力,没有广博的艺术修养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是重要的原因。凡艺术大师无不是广泛涉足,博采众长。这也是现在所倡导的“宽口径、厚基础”。

3.塑造职业品质

在学习实践中,一些学生难以静下心来投入到设计中去,缺乏坚韧的品质和勇于探索的激情。一件优秀的作品决不是偶然产生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就业是一种双向的自主选择的活动,有着良好的职业素养必然将是一种优势。现代陶艺不同于别的材质,而是土与水、土与火的艺术。由于它的媒介物是可塑性极强的泥,可变性极大的釉料,以及烧制过程难以控制的火候,所以陶艺创作时常呈现出超越创作主体的艺术动机、艺术预期的现象,并且在没有成为作品之前随时都可能失败。因此,制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心态与调节能力。陶艺的制作有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新晨

4.提高学习效果

现代陶艺的教学是一种教与学的双向过程,同时也是引导学生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性思考的有效途径。设计教育从本质上说是“训练设计思维能力和培养设计创造能力”的教育,建立起以培养人的创造力为核心的设计基础教育教学模式,一直是各类设计院校积极探索的重要课题。现代陶艺的特定环境类似于一个工作室,教师与学生处在一个平等的空间中,在这种学习氛围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间的互动会更加的流畅。教师的引导更为直接,教学指导具有针对性,更有利于因材施教,教师的制作理念、制作技巧也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这将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有利于调动教师在教学改革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从而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结语

设计基础教学要找准其自身的位置,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标准来进行教学活动。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虽然陶艺的介入不能解决设计基础教学所有的问题,但探索的脚步一刻也不该停。

篇4

【关键词】中职学校 会计教学 趣味性

现阶段,中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与其他学科相比,会计教学不但没有动听的旋律,同时也没有生动形象的语言,又没有优美的教学情节,所以学生们也就根本无法对这门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很多学生根本就没有学习这门学科的信心。对于一些基础知识较为薄弱的初学者来说,获得知识通常都是要靠教学直接的讲解和引导的,所以教师怎样才能把学生领进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加会计课堂的趣味性,从而提高学生们的学习信心,这就是很重要的问题了。结合笔者的心得体会,在进行会计基础教学工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会计基础教师在进行一章新的教学内容时,需要高度的重视课程内容的导入环节。而课程内容导入工作的关键就是在教学一开始时就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且引起学生重视这门课程。法国著名教育家卢梭说:“教育的艺术就是使学生喜欢你和你所教的东西。”只要学生们重视了老师所教授的内容,就能使学生们较快的进入学习状态,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这样会计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效率才能得到真正的保障。所以,会计基础教师在新章节的教学时,要精心的设计这个新内容的导入环节,争取尽快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当我们在讲授会计平衡公式以及经济业务与会计平衡公式的关系的内容时,在进行课堂导入环节时,笔者拿出天平,分以下几个程序进行导入:第一,天平两边都不放砝码,看天平是否处于平衡状态? 第二,是在天平两端砝码盘分别加入两个砝码,看天平是否平衡状态? 第三,在天平两端砝码盘分别减去一个砝码,看天平是否平衡状态? 第四,在任一端砝码盘中加一个砝码,并在原砝码盘中上减去一个相同的砝码,看天平是否平衡状态? 其实答案很明确,这四种情况的天平都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在天平两端砝码盘同减或是同加—个相同重量的砝码,天平肯定也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只不过平衡的重量发生变化;而在天平一端的砝码盘一加一减相同重量的砝码,天平也还是处于平衡状态的,因为加减的重量抵消了。通过这个物理实验导出会计平衡公式:资产=负债十所有者的权益,学生们就较为直观和类比的记住了。

第二,教学举例要结合生活。教师在会计教学的过程中,对会计的理论通常以讲授为主,那么教师在快就教学时以照本宣科和解释有关条例原则的方式进行授课,课堂中满堂灌,肯定就无法激发出中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反倒容易使其在课堂上打瞌睡。要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就要求教师应在课堂教学角力时要生活。例如,在讲固定资产的内容时,就“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原有形态的物质”这句话的解释时,就举例为:我们的教学楼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变成茅草屋吗? 公共汽车行驶一段时间后会变成拖拉机吗? 学生们自然会发出笑声并充分理解其含义。再举例来说,教师在讲解利润表是动态的报表,而资产负债表是静态的报表的时,就类比用拍手机照相和拍视频进行举例,利润表是一类反映某个公司或企业一段时间经营成果的报表,就像手机拍视频它是记录一段时间的动态效果,所以是动态报表;而资产负债表则是反映某个公司或企业某个特定的时点的财务状态的报表,就像手机拍照片是定格某个特定时点的画面,所以说资产负债表是一类静态的报表。

第三,语言应生动形象。会计基础中的专业术语是很多,教师教学中,应依据会计学的本质特点,自拟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原本抽象的概念和知识点尽量的生动形象化,并切合各知识点,这样学生才能生动的记住。例如,会计的发展史笔者就叫称为“会计的前世今生”,在讲解会计要素的构成时,笔者也把资产、所有者权益、负债、费用、收入以及利润称为“六大门派”,会计准则笔者称为 “会计门规”;又如,很多学生存在着写错会计科目的问题,比方说将将“银行存款”写成了“存款”等等。所以笔者对学生们强调会计科目就好像是人的姓名一样,人的姓名可以简称,或者我们还会取一些昵称,同学刚开始还不熟悉时我们会叫其全名,熟悉并了解后我们就给他取一些简称,但是在会计科学中,“银行存款”是否可以简称为“存款”或是“银子”呢? 当然是不行的了,这样学生们在听到后就心领神会的发出笑声,并且在以后的运用中也不犯类似的错误

第四,注重记忆方法。会计基础这门课程中,很多的会计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要求学生背下来,那么为了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并且愉快的学习与记忆,使课堂的学习气氛活跃起来,会计教师就应注重记忆方法。例如,在讲授应付职工薪酬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学生们很难记住社会保险包括哪些,笔者讲解时用“生老病死”来概况,“生”为生育保险,“老”为养老保险,“病”为医疗保险,“死”引申为失业保险,这样学生们心领神会了。

综上所述,在中职学校《会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提高趣味性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十分见效的,同时,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进行趣味总结的习惯,从而使学生扎实的学好《会计基础》这门课。

参考文献:

篇5

摘要:基础会计教学改革应该在选择教材、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期末考核和辅助手段方面有所突破,本文对这五方面结合教学经验提出了突破口,希冀在基础会计教学中一反面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的问题,同时也能解决学生不易理解会计科目和会计流程的问题。

关键词:会计;教学;方法

基础会计教学在会计教学中处于初级阶段,是学生认识会计、接触会计的桥梁,但是,基础会计的教学往往容易陷入两难的境地。一方面,因为基础会计里包含会计科目、会计原理较多,往往会挫伤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影响其积极性;另一方面,如果过多注重学生学习会计的兴趣,过多引导,又容易造成学生对会计科目理解不深刻,对会计流程不熟识,不能以谨慎的态度对待会计票据,在学习会计的道路上走不深远。所以,怎么让学生既能深刻理解会计科目,又能保持对学习会计的兴趣,是基础会计教学中的一大难题。本人认为主要有以下五个关键点需要把握。

一、选择教材方面

选择教材方面,应尽量选择多例题多案例型教材,例题量即要大,又要简单,切合教材的每章节。让初学者觉得较容易,才有进一步学习的欲望。在教学过程中,基础会计学教学内容与中级会计乃至高级财务会计内容有交叉,但事实上,好的系列教材交叉部分不会很多。所以,在选择教材上主要注意以下三方面。

第一、所选择的教材配有课后习题,且题量大,题目较容易。

从初学者介入会计行业学习来看,有大量的初学者因为入门较困难,过多会计科目要记忆,往往对学习会计失去兴趣。所以,较容易的课后习题会让初学者产生学习的兴趣,另外,题量大能帮助初学者记住会计科目的各种用法,通过题目能使初学者更为深刻的理解会计科目。

第二、所选择的会计学教材应有案例,并有案例分析答案。案例分析题营造了相应的社会环境、工作环境,所以能让初学者通过想象真实地感受到会计从事工作的范围。并且案例分析题应该配有答案,使初学者在通过大量的案例分析思考和理解参考答案后,进入会计的思维状态。

第三、解释语言浅显,但道理深刻。一般初学者对于会计语言,比如固定资产、流动资产、折旧、转出、转入等等都要理解很久。这些名词对于会计来说经常接触,讲授的人往往自己觉得很容易理解。但是,初学者会觉得这些词语很深奥,所以作为一本好的教材,应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式,将会计术语逐渐导入教材中。

二、教学手段方面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运用使教学变得轻松、便捷,增大了课堂含量。打破了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严格界限,采用讲练结合的方式,将账、证、表等实物及填制过程直接展示给学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方面

首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提升学生的自学能力。将一些难以在课堂上全部讲授给学生的会计法律法规、案例材料以及参考文献等用新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接触。比如,采用提供给学生资料名称或搜索途径,由学生自行查找,再组织课堂讨论的方式扩充教学内容,使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自主性进一步加强。

其次,利用情景教学的方式,让学生对于会计流程有比较深刻的认知,比如让学生分组形成模拟简易报表小组,给出案例,由学生制作简易报表,然后将学生分组,对于简易报表的制作流程,以及简易报表的财务分析,进行展示、报告。最后根据报告的情况评定成绩。

再次,利用电视剧、电影等资源诱发学生对于会计的兴趣。将反贪电视剧或者各种形式的电影中部分涉及会计的内容截取,在讲授时,给予学生适当展示,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会计的作用和在实务中会计工作的具体步骤。

四、期末考核方面

应改进期末考核的方式方法。将理论考试作为半期考试,而期末考试可以设计案例实作。比如将财务数据和单据给学生。让学生从会计凭证的填制到日记账的登记、总账的登记等,最后到报表的填制。其考核要点包括:1、帐户和复式记帐:(1)为有关经济业务编制各种会计分录;(2)编制发生额及余额试算平衡表。2、会计凭证实训:(1)认识各种不同类型凭证的区别和联系,(2)练习原始凭证的填制与审核;(2)练习记账凭证的编制、审核及会计凭证的装订。3、日记帐的登记:(1)根据已经编制好的收款凭证和付款凭证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手续登记日记帐。4、永续盘存制与存货明细帐的登记:(1)练习永续盘存制下存货明细帐的登记;(2)对总账与所属明细帐进行核对。5、错帐更正,练习采用适当方法更正帐簿中的错误。6、记帐规则与结账:(1)月末,结出本月发生额及月末余额;(2)年终,结出本年累计发生额及年末余额;(3)年终,将本年余额结转下年。7、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1)查找未达帐项;(2)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8、科目汇总表帐务处理程序:(1)编制帐项调整和结帐前科目汇总表;(2)根据帐项调整的会计分录(记帐凭证)编制帐项调整后结帐前的科目汇总表;(3)编制科目余额表;(4)根据科目汇总表和科目余额表登记总账并进行结帐。9、财务报表的编制:(1)编制科目余额表;(2)编制资产负债表;(3)编制利润表。

五、实践辅助教学方面

现在《基础会计学》实践教学主要采取以下三种方式:(1)在会计实验室中手工模拟会计核算的整个流程和业务。(2)上机操作财务软件,用计算机实习会计核算的整个过程。(3)实地到企事业单位和会计师事务所进行教学实习。

《基础会计学》课程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应该熟悉基本的帐务处理程序,掌握基本的会计操作技能。所以,教师应该准备合适的模拟操作的题材和会计用品(包括原始凭证、记账凭证、各种账页、科目余额表、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等),创造和布置好实训的条件。

总之,让初学者对会计学产生兴趣,尽快完成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化,必须要从以上多方面下手,齐抓并进。(作者单位:重庆文理学院)

基金项目:重庆文理学院201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项目编号110115.

参考文献:

篇6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要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人才,必须要建立起一套与会计改革实践相适应的教材体系。从中职校实际情况看,其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一是教材适应性差。表现为质量好的中职教材很少,替代教材内容深浅不适宜,深则增加了教与学的难度,浅则不能说清内容,激不起学生学的兴趣,影响了教学质量;二是教材内容更新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出版时间长,修订不及时,许多新的知识不能及时地在教材中得以反映,而这些新知识又必须是应知应会的内容,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会计教学效果。因而,在教材使用上,应打破现有的模式,给学校和专业教师以教材选择权,把优秀教材引入教学中来,在教材选择上,应该着重衡量该教材是否内容规范新颖、体系科学完备、层次鲜明突出;各门会计是否界限分明,模块清晰;在各门会计交叉内容处理和基础会计与专业会计内容衔接上,是否做到整体一致性和配套。因此,综合考虑以上各因素,我认为可以参考最新考试大纲编写的会计从业资格考试和初级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指定辅导教材给教学予补充。其理由有:一是它们是根据最新会计准则和财税制度编写,新内容得以及时反映,知识体系较为完备;二是内容难易程度适中,同时通过教学辅导,从实践和心理上提高了学生参加资格考试的信心,有助于学生通过相应的考试,为其今后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改善理论教学是《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

《基础会计》课程是亦文亦理的课程,很多专业知识与制度和法规联系在一起,由于课程的刚性而显得枯燥乏味。理论是实践的指导,学习《基础会计》课程必须先有足够的理论准备,纯理论教学又是非常枯燥无味,难以接受的,而这种现象在各学科课程教学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要改善理论教学的可接受性,就必须在理论教学中坚持理论结合实际的原则。为此,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改善理论教学。

(1)加强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中,我以简单但又能涵盖大部分的会计核算基本技能为原则适当添加案例。例如:以一个小型生产企业一个月的资料为依据,选取其中有代表性的供、产、销业务和月末转账业务设计成案例,让学生三人一组,分别扮演企业会计部门的出纳、会计和会计主管的角色,按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完成从建账到凭证填制与审核、记账以及错账时的更正,直到月末编制出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整理、装订凭证和结账一个会计循环的全部工作。三人一组既符合实际工作情况,也使得学生在做案例遇到问题时可以互相讨论,取长补短,发挥各自所长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这样一个案例,也可以使学生对会计核算组织形式有进一步的认识。时间允许的时候,还组织学生按科目汇总表核算组织形式或汇总记账凭证核算组织形式进行账务处理,让学生有更深、更全面的理解。

(2)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涉及有关单据、凭证、账簿及报表等会计资料时,我通过实物展示。例如:讲到原始凭证时,让学生真实接触各种不同的原始凭证,看一下实际工作中原始凭证是如何记录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讲到记账凭证的填制时,让学生看一张完整的记账凭证是如何填制出来的,所依据的原始凭证是如何附在记账凭证后面的,期末又是如何把全部的记账凭证进行整理并装订成册;讲到账簿的启用、登记,期末结账时,让学生感受到实际工作中会计人员启用账簿时要做哪些工作、登记账簿时应怎样做,期末结账是如何进行的。从而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促进理论学习及消化。

(3)加大练习量。会计基础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讲练结合、讲做结合显得尤为重要,既可避免教材的枯燥无味,又有利于逐步巩固所学的知识。为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安排一定时间让学生练习填制有关单据、凭证或账簿、报表等,边学理论,边进行练习,以便及时更好地掌握填制会计资料的方法和技巧,这样就避免了把填制会计资料都集中到基础会计模拟实训,因为过于集中的实际操作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化所有的实务操作方法及技巧,影响实训环节的教学效果。

三、组织模拟实训是《基础会计》课程实践性教学的关键环节

《基础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作为会计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更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以往,学生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大多都是学生在毕业时到外面的企业进行实习来锻炼的。通过我多年的会计工作经验和社会经验,我发现下到企业的实习,结果往往是流于形式,达不到预期效果,这是因为:

1.接受实习的单位的经济管理和会计管理方面的记录有很强的法律严密性和一定的保密性。

2.学生除了书本知识外,既无生产经验又无社会经验,在实习过程中,事事要实习单位人员带教,影响企业正常业务。

3.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较弱、主动性不强、实习效果不佳,反而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由于上述原因,大量学生亟待解决的问题是提高实践能力,为使学生一毕业就能胜任实际工作,缩小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为解决学生实践问题,我感觉到在教学中一定要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大实习力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结合中职校的实际,我认为应该建立财会模拟实习室,安排财会实验教学,组织学生进行毕业前的综合模拟实习。通过会计模拟实验的训练,达到理论与实践的统一,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篇7

【关键词】感性认识 形象思维 身体语言 多媒体

所谓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为完成教学任务而进行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活动途径。心理学认为:人的思维离不开感知,思维是在感知所提供的大量感性材料基础上进行的。《机械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很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促进的机械类工种技术基础课,其教学内容多为生产上使用的零部件和机构等的实例,专业技术知识理论性、技术性、实践性都比较强,其中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很抽象,如果仅用语言或文字描述,这对没有接触过实际生产的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认识,抽象思维能力不足,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因此,笔者在二十几年的教学过程中认为采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的感知性认识,帮助学生更容易领会和接受知识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运用活动教具及与教材配套的挂图

活动教具的主要作用是把机构的工作过程再现出来,使学生产生一种具体的形象思维,再配以挂图进一步分析工作原理使学生易于接受。活动教具有:

1.模型:如带传动齿轮传动棘轮槽轮机构及其调节机构等。

2.自制教具:对于没有现成教具的内容,可自制一些简易的教具进行教学演示。如渐开线的概念―在平面上,发生线沿着一个固定的基圆作纯滚动时,发生线上一点的轨迹,称之为渐开线。学生对“纯滚动”与“发生线上一点的轨迹”难以理解,可用有一定厚度的硬板裁一个圆盘,在一直木条的一端及长度范围上任一位置各挖一小孔放一小截粉笔,先用直木条与圆盘相切演示纯滚动,然后把圆盘用一只手按紧在黑板上,另一只手用直木条与其相切作纯滚动,让学生看到木条上粉笔画出的痕迹―即为渐开线,这样的演示与讲解不仅给学生完全理解了渐开线的概念,而且为讲“渐开线的性质”埋下了伏笔。又如:“铰链四杆机构及其演化”部分内容,笔者应用以下自制教具,分别演示了铰链四杆机构的三种基本形式及常用的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形式的工作情况,死点位置,运动不确定的现象,形成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形式的各杆长及静件的关系,急回特性等,使学生对铰链四杆机构的特点有了深刻的了解。

以下为自制铰链四杆机构:

在“液压基本回路”的讲解中,可按液压元件的图形符号制作一些彩色小卡片,如:

使原有的挂图变成活动挂图,而且用色彩代表了正在工作的状态,加深了学生对液压基本回路工作原理的理解。

3.实物:如虎钳,机床拖板上应用的螺旋传动;牛头刨床上的曲柄摇杆机构、导杆机构等,有些实物教具(如上述)结构庞大不宜带进教室,就安排学生到现场进行教学,若为小件的实物如:链条、单个齿轮、轴承等就带到教室让学生传看。

二、利用身体语言、辅助有声语言

身体语言是一种无声的语言,又是一种独特而有效的语言,是有声语言的辅助,也是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大胆地采用。

在讲“齿轮啮合传动”时,因齿轮副模型较小,学生能观察到主、从动轮转过的齿数关系,而对轮进入啮合和脱离啮合的过程看不清,就可以用两手演示:张开两手,用手指代替轮齿,摆动手掌,一只手的手指一对一地分别嵌入、退出另一手的手指间。

讲“侧齿式离合器”时,虽有挂图,学生还是无法想象出它的结构及两半离合器是如何接合和分离的,这时可结合挂图,用两只手臂代表两轴,而两手各代表联接两轴的半个离合器(作单手拿球状)然后把两手手指与指缝嵌合起来,即表示两轴联接,两手分开即两轴分离,在这一合一分的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侧齿式离合器的结构,还明白了为什么侧齿式离合器不能在高速下联接两轴(两半联轴器侧齿相碰撞无法相嵌)。

又如表述用联轴器联接的两轴可能出现的相对位置关系时,可用两个食指演示:轴向、径向、偏角、综合位移,既比画图快又比画图生动形象。

实践表明只要身体语言运用得当,不仅能丰富有声语言的内涵,而且增强了有声语言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三、形象比喻、通俗易懂

比喻是利用相同或相似的道理,举出通俗的例子,用打比方的方法把问题讲清楚,这种方法不仅能使学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地认识问题,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情绪,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在讲超越离合器时,学生无法理解:超越离合器能使同一轴上有两种不同的转速。笔者告诉学生自行车的后轮采用了超越式离合器,然后叫学生回忆跨自行车下坡时,脚踏板是否向后车轮一样在飞速的转动?学生回答:不是。因此前后链轮都没有向后轮一样飞速转动,显然装在同一根轴上的后链轮与后车轮的转速不同。

在给汽修专业讲行星轮系时,笔者与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教师:汽车为什么能转弯?

学生:因为汽车左、右驱动轮转速不一样。

教师:为什么不一样呢?

学生:因为有差速器。

教师:差速器的原理是什么?

学生:不知道。

教师:是利用行星轮系的运动原理。

在讲差动螺旋传动的位移计算式L=n(Sa±Sb)前,笔者与学生进行以下对话;

教师:假如我坐在汽车上不动,汽车往前开了2米停下来,我的位置相对原位距离有多远?(以公路为参照物)。

学生:2米。

教师:假如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往前走了0.5米,这时车停了下来,我的位置离原位有多远?

学生:2.5米。

教师:假如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向后走了0.5米,车停下,我的位置离原位有多远?

学生:1.5米。

教师:若车往前开了2米的同时,我在车上向前走了2.1米,车停下,我的位置离原位多远?向前偏还是向后偏?

学生:向前偏了0.1米。

教师:若我是向后走了2.1米,情况又如何?

学生:向后偏0.1米。

接着画出右图分折:

L=n(Sa±Sb)式中,取“+”、“-”

计算的原因及计算结果为“+”或“-”的活动螺母的位移大小及方向,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在讲液流连续性原理时,这是一个颇令人费解的问题,为了让学生清楚地认识这个原理,笔者引入了生活中学生实践过的事情作为例子引入这一理论。即:当我们用胶管接自来水冲洗地板时,常用捏小管口的方法获得较快的流速,这时我们发现水流并没有因管口变小而受阻不畅,甚至聚集在胶管的某一处胀裂,相反,照样能及时畅流。根据物质不灭定理,液体在管中流动时,既不增加,也不减少,因此,说明:“液体在流经无分支管道时,每一截面通过的流量相等”这一液流连续性原理。学生在接受事实的同时,也认识了这一原理。

除此之外,教材上还有不少可以用比喻的方法讲解的内容,如泵的工作原理可用上钢笔水打比方,讲压力控制阀时可用高压锅的气阀作例子等等。

从教学效果看,借用学生熟悉的事情作比喻,要比直接解释更有效,由此可见,比喻具有深入浅出之功效,能把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复杂的问题浅显化,并能使人由此及彼地引发联想,触类旁通。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篇8

【论文摘要】正确处理传统绘画基础和艺术设计基础教学的关系,强调艺术设计绘画基础教学的目的性。在艺术设计的绘画基础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运用恰当的评价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科发展更规范、更完善,为社会培养更多更优秀的艺术设计人才。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对艺术设计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多,“美术高考热”不断升温,每年报考艺术类院校的考生日趋增加,艺术设计学科逐渐成为热门的学科,全国各大专科院校也纷纷增设艺术设计专业,如平面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包装设计、服装设计等专业。但对于报考艺术设计专业的考生和已经进入高等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说,不能简单地把设计专业等同于绘画专业,尤其是在艺术设计专业中的绘画基础教学方面,不能轻易认为用绘画造型可以替代艺术设计中的造型基础,从而忽略艺术设计造型基础的独特个性。艺术设计中的绘画基础教学定位的是否准确,直接影响到我们艺术设计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

素描、色彩,是所有学习美术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绘画课程,在艺术设计教学体系中,把它们作为基础绘画教育课程,有我国多年艺术教育的历史原因。长期以来,素描、色彩课程一直被认为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但在学习设计的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很难把基础绘画课和设计专业结合在一起,只注重绘画写生和技法的训练,而忽视艺术设计的专业性,牵制了学生设计思维的发展。在过去,我们的艺术教育强调基础,强调绘画功底,在这种情形下着实培养了一批批写实功夫和艺术表现力过硬的画家,以至于这些画家至今还陶醉于花费数月表现一个比真的还真实的手工绘画作品的满足感受中。现在的书店里,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素描、色彩书籍被命名为“正规画法、正规范画”的字语,难道除了他们的画法外,其他人的绘画风格都是旁门左道吗?何谓“正规”,艺无止境,但凡形成一定的范式或风格,即是走到了终点,接下来就是必然要打破它,超越它,这样艺术才能进步,我们才能创新。如今是一个数字技术、多媒体影像可以轻松去复制作品,可设计艺术却不能去重复、去拷贝,因为设计追求的是原创性和创新性;目前我们的创新设计、原创设计和国际上一些优秀的设计相比显得有些滞后,看看近年来一些产品造型专业的萎缩状况,一些大型的优秀建筑环境艺术设计、服装设计都来自于国外的设计师即可而知。我们的一些设计师的创造力相对就显得有些苍白,这是不是过分强调基础忽视创造力培养的结果,是不是所谓“正规”的绘画基础教育造成的?这就需要每个从事设计艺术教育工作者重新思考、重新定位我们的“绘画基础”和功底的了。

过去,我们传统的素描、色彩绘画基础课的教学内容过分强调物体的造型、色彩搭配、明暗调子、质感、体积、透视关系等方面的要求,这在传统绘画教学中能体现出其合理的教学目的性,因为那毕竟是在培养画家;但在现在的设计教学中如果还过分强调虚实、强调素描明暗调子,而忽略艺术设计教学目标的目的性,忽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花上过多时间去进行追求光影的虚实和物象的体积、质感的表现时,会不会觉有些得太奢侈,会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呢?既然我们培养的是设计人才,而不是画家、艺术家,那么它的必要性又有多少呢?一味的对着物象去表现、再现,对着石膏像磨来磨去,会使我们学生失去自己敏锐的观察力和表现力,更谈不上创造、创新了。所以把传统的绘画基础课放在课下,把能培养学生快速造型的设计素描、设计速写、设计色彩放在教学首位,不失为一种目的明确的基础训练。

篇9

1现行《中医基础理论》形成性评价体系的问题与不足

1.1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评价薄弱化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在任何学科中都是教学的核心目标所在。结合中医学自身特点,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较其它科目更为重要。但现行《中医基础理论》评价体系中,对此并没有充分的体现。受长期以来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当前本课程的考试仍以闭卷为主,开卷较少;笔试为主,专题汇报或答辩较少;单一识记类考试题目为主,综合分析运用类考试题目少或无。这样的考核方式操作简单,便于管理,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但知识覆盖面狭窄,考核代表性较差,并不能全面地反映学生的学习效果及学习态度等多方面情况[3],更无法体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所以中医要发展和进步,必须在中医入门之时,就高度重视对学习者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评价,以激发其创新精神。1.2中医思维评价边缘化中医临证诊疗水平的高低,主要取决于认知主体—医生认知感悟能力的高低,或者说医者思维水平和能力的高低。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活动,还是人类的一切发明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思维,思维能力是学习能力的核心。同时,对中医学习者思维能力和水平的评价也就是对其学习过程中分析综合运用知识能力的评价,这与形成性评价既注重学习效果,也注重学习过程的主旨是完全一致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学生中医思维的培养,在教学评价中更应重视和突出学生中医思维能力的评价。这是中医人才培养最为基础也最为核心的环节所在。但在目前的评价体系中,包括注重学习过程的形成性评价在内,对此基本没有体现或没有充分明确的体现。1.3信息(知识)获取评价忽略化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指获取、分析、加工和利用信息的能力。21世纪是信息世纪,是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信息(知识)获取能力是高素质人才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对当代大学生而言,学习已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创新的前提是充分了解本学科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最新动态。换言之,要创新就必须有足够的信息获取能力。中医学是多学科体系交叉渗透的产物,内容广博深奥,要做到临证自如,同样需要扎实全面的知识积累及与时俱进的知识获取能力。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即是中医广博积累深入获取知识的典范。因此,在学习中医之初,就应将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评价纳入学习评价体系,并给与足够的重视。但目前总体来看,包括《中医基础理论》在内的中医课程信息含量及知识覆盖面明显不足,对这方面能力的评价也基本没有体现。

2改进意见及建议

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入门课和基础课,要使形成性评价在内的教学评价充分发挥其指导作用,应做到:2.1评价客观化多元化作为教师应该明确形成性评价成绩的运用不是为了给学生一个量化的分数或等级,而是要在全面掌握学生学习情况的基础之上,促进和加强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换言之,评价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和鼓励学生,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这个角度上讲,评价应在关注个体差异性的同时,力求客观化多元化。因此,应将学生在课堂内外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等多方面相结合,才能对学生做出相对客观全面的评价。首先应结合《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特点和地位作用,通过校内外调查研究开展教学评价讨论,如召开教师及学生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师生深入分析探讨,以确立本课程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其次,可根据课程特点,以考核学生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自主命题。再次,评价的方式也可以采取自评,学生互评以及教师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的方式和方法,在实现客观全面评价学生的同时,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学会欣赏自己、欣赏别人。此外,各高等中医院校之间,亦应加强沟通交流,在促使形成形评价客观化多元化的基础之上,使之更加趋于科学化,有效化。2.2以中医思维为导向注重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培养与评价思维能力是理解力、论证力、判断力等多种要素组成的综合能力。思维能力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爱因斯坦曾说过:“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的能力,应当始终放在首位,而不应当把获得专业知识放在首位”。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指导理论及诊疗手段的医学体系。思维方式也与现代医学有着较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高度重视中医思维方式方法的培养,如重合轻分,重用轻体,重象轻形,重时轻空,重悟轻测等。而中医思维的过程,也就是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过程。对中医思维的评价,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因此在教学评价过程中,也应注重这一方面的评价。并将对学生中医思维及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评价这一主线贯穿学习评价始终。如此一方面可帮助学生逐步构建起中医思维模式,强化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为中医临床奠定扎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帮助学生解除中西医思维方法的反差与碰撞带来的学习困惑。2.3拓宽信息获取途径强化信息(知识)获取评价信息(知识)获取能力的培养不仅是高等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信息化时代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学习,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中医学是理法方药密切结合的信息集合体系。因此,中医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应在课堂内外增加信息传递量,拓宽知识覆盖面。具体可根据课程学习需要,选定学习主题,教师提供与主题相关的资源目录、资料搜集方法及途径(包括社会资源、学校资源、网络资源等),指导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分类和筛选综合,并以电子文稿、电子幻灯片等形式制成作品,向全体同学进行展示[4]。同时,教师及同学相互间可对此进行评价,并按适度比例纳入形成性评价成绩中。如此可极大地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最为持久和深刻的学习。同时信息获取过程中十分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激发。这对以“遵经守典”为特点的中医学而言,意义更加重大。温病大家吴鞠通曾说过“遵经太过,死于句下”。总之,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学的奠基科目,教学评价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基本环节,它发挥着整体调节,信息反馈等多方面的作用。形成性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结合的集中体现,应力求客观全面而有效,以发挥其在中医教学中的导向作用。

作者:包海燕 单位: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篇10

【关键词】基础日语;学习;教学方法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大量日资企业对华投资,日语人才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为顺应潮流、满足社会和企业对日语人才的需求,很多高等院校开设了日语专业,或者是将日语作为第二外语或者是选修课程,用以满足市场的需求。在很多高等院校,学习日语的学生绝大多数以前是没有学过日语的,更谈不上有日语基础了,学生需要从零开始系统地学习日语。而且因为日语不是专业课程,学习的时间自然很少,如何让学生尽可能多的学习并掌握一定的日语知识,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等院校学生学习日语现状

笔者目前所带的班级,全校性选修课2个班,共有学生大约120人左右。但是就整个教学过程而言,大部分同学通常会出现以下情况:(1)虎头蛇尾。通常是刚开始上课的前几周人人信心十足,学习兴趣很浓,然而,能坚持到最后的同学寥寥无几。(2)过眼即逝。这次课上的内容,到了下次,全部又还给老师了。因此,不得不在上新课前又花大量的时间复习旧的内容。(3)哑口无言。日语其实跟英语一样,都需要发音准确,但几乎所有的同学都不愿意开口,老师领读单词通常都不能很顺利地跟读下来,更谈不上流利地朗读句子和课文了。

二、简析这种学习现状的成因

目前在我国,高等院校开设日语专业或者是日语选修课的数量也在逐年增加。由于学生基础较为薄弱,况且面对一门新的语言,作为选修课或者二外学习,课时少,每次课讲授内容多,一时让一些学生望而却步。而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初级的日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对日本的经济、政治、文化、历史等有一定的了解,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基础。所以,对于面对这种较高要求的教学目标和基础薄弱的学习群体,必然出现厌学、不愿意开口、不能坚持到最后这样的情形。

三、基础日语教学方法

我们这里所说的基础日语教学的对象是高等院校参与选修课程或者是作为二外学习的学生。由于学业时间短,想要学生在短暂的时间里让他们从日语最基本的发音学起,一直到能够流利运用,是并不切实际的。(1)语音学习阶段以模仿为主。作为选修课,学习日语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学过日语,对日语没有感觉、对日本社会和日本文化基本是一无所知。在教授假名时,可以用唱歌的方法来让学生尽快掌握五十音图的顺序和发音。《あいうえおの歌》是一首掌握五十音图的歌曲,简单易学易记。学生基本会唱《あいうえおの歌》时,教师再逐行逐个假名进行抽查纠音。在抽查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在跟着老师发音时能正确地发出所有假名的发音,可轮到他自己独立发音时,由于受到母语和方言的影响,有些假名的发音就开始发生偏差,甚至混乱。如假名[し]和[す]、[な]和[ら]、清音和浊音的发音常常混淆不清。此时,老师要及时纠正,并给他们鼓励和信心,当学生能正确发音时予以表扬,让他们尽快掌握假名正确而纯正的发音。(2)词汇学习要归纳对比。基础日语的学习有很多基础单词要掌握,对很多学生而言是个很大的挑战。针对这些情况,教师在教授单词时要给学生信心,首先让他们明白:踏实掌握五十音图和单词的发音规则就能快速掌握单词的发音。对一些容易产生歧义的单词要解释,同时穿插一些有趣味性的单词活跃课堂气氛。如“娘、大、丈夫、大丈夫、汽、老婆、春雨、手、人参”等这些看起来和中文的汉字一样的日文汉字,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时,与汉字字面上的意思完全不同,它们表达的中文意思分别是“女儿、够呛、结实、不要紧、火车、老太太、粉丝、信、胡萝卜”。当学生们了解到这些单词的意思时,觉得有趣,课堂气氛会活跃起来,对日语学习产生更大的兴趣。而兴趣恰恰是打开求知大门的钥匙。有了求知的欲望,加上正确的学习方法,离学好日语就不远了。(3)课文学习以朗读、背诵和换词练习为主。基础日语课文虽然简单,但涉及的语法比较多而复杂,在课堂上进行所有语法解释既消耗时间又比较枯燥,学生一下子也记不清掌握不了,还容易产生厌学情绪。针对这一现象,老师只需要解释一些重点的语法,让学生知道句子表达的意思就可以了。剩下的就是让学生熟练朗读和背诵课文。与此同时就课文中出现的句型做换词练习。如最基本的句型“名1+は+名2+です”,老师可以给出一个例子,然后让学生模仿,进行换词练习。老师可以说:「私は教です。学生可以换词成:「李さんは学生です。小野さんは日本人です。……单是「~は~です这个句型就可以让全班学生每个人都造一个句子。让学生带着成功的喜悦去学习,就能提高习的积极性和学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