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类专业范文
时间:2023-04-09 05:33: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工程类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教学改革 实训平台 科技创新
【中图分类号】G5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9(a)-0256-02
按照教育部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精神,和“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类专业为突出学生的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训练,以培养有特色的高素质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对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初步设计了一个突出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有特色的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方案。
1 农业工程类专业实践教学现状
农业工程类专业具有工程科学技术、生物科学技术、经济与管理科学相互交叉渗透的特点。在人才培养上本着“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培养复合型人才”的原则,坚持机、电、自动化并重,各专业方向的课程相互渗透,使学生既兼顾机、电、自动控制的基本方法又在各方向有所侧重,其目的在于培养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今后拓展人才的适应性奠定基础。这一教育理念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才市场的需求变化、高等院校竞争意识的增强应运而生的。为此新专业或新的专业方向不断涌现,使农业工程的专业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旧的实践教学模式以及实验室功能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新形势下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以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为例,该院有农业工程一级学科,这个学科有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农业电气化与自动化、农业建筑环境与能源工程、农业水利工程四个专业。近年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农业机械化工程、食品机械与工艺、机电一体化、运输工程、动力与能源工程、农畜产品加工、工厂化设施农业、地方电力系统自动化、生产过程控制自动化等专业方向。此外又新增加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工业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四个专业。同时在这些专业的基础上又拓展了软件设计开发、网络技术、电子工程、信息工程、机械设计制造及应用、流体传动及控制等专业方向。这些新办专业虽然属于农业工程学科以外,但由于智能农业、精确农业、物理农业、生物环境技术等学科领域的发展,这些专业都与农业生产、加工息息相关,都是推动现代化农业发展不可缺少的高新技术基础,在这里也将其归属于农业工程类范畴。
以上这些专业或专业方向都具有实践性较强的特点,实践教学是整个教学体系的重要一环。但实验课程如何设置,其实验内容从教育理念、人才培养需求、办学成本等各个方面全面衡量是否合理,已经设置的实验课程是否能真正开得出来,存在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1)实验内容的设置因课而定,缺乏统筹安排,没有形成以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的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2)实验室建设相对零散,没有形成综合性试验平台,各种实验之间的联系与衔接不明显,存在与上述教学理念相违背的现象,不利于复合型、创新性人才的培养。
(3)由于专业方向的细化,造成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同时,由于专业隶属于不同的系、部,有重复建设或内容相近的建设,造成资源浪费。
2 实训平台建设的重要意义
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着眼于国家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树立“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知识传播与能力培养相融合、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相融合”的教育理念,坚持“加强基础,拓宽口径,重视实践,培养能力,激励创新,发展个性,讲求综合,提高素质”的培养要求,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努力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从事高等教育人员不可推卸的责任,要完成这一历史使命必须重视实训平台(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的建设。
所谓的实训平台,是指某种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这种实验室集中管理的运行机制环境的最终体现就是实验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工程学院工程实验中心是一个大平台,在此平台下又按学科功能划分为几个小平台,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这种实训平台的优点有:
(1)实验中心单独建制,成为一个独立或相对独立的实体,这样有利于实验中心日常工作的顺利开展。
(2)最大限度的实现资源共享。实验仪器的共享、不同分室之间仪器设备的相互调度及人员的调配和管理等。
(3)最大限度的发挥了各实验分室的利用率,满足实验教学及开放实验的需求。
(4)最大限度的利用好每年学校拔给的设备经费,从根本上避免了旧体制下出现重复购置仪器设备的矛盾。能根据各实验分室的实际需要,合理的添置新设备。
(5)能及时高效的保障教学实验的开出率和实验仪器的完好率。
(6)有利于各种先进的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实施。
3 建设指导思想与方案
3.1 实训平台建设的指导思想
针对上述问题,以学院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方向为前提、与课程体系建设相结合,提出建立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和与之相应的综合性试验平台的指导思想。
一个好的实验室是学科发展的一个关键,学科建设推动了实训平台的建设,实训平台建设又促进了学科的建设。一流的学科需要有一流的实训平台。以按类招生教学改革为契机,以工程训练中心建设成果为基础,对现有实验室进行整合,建设综合性试验平台,进行相应的实验指导教材建设,对农业工程学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按照“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知识面、注重工程实践”的教学指导思想,对本科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进行了认真的分析和研究,为满足当今高教改革和评估体系的需求,当务之急是必须对实验教学体系进行整体规划,选择突破口,对实验内容更新,那么,加强综合性实验的开设与创新就成为必然。
研究理论课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机结合,拟定相应的教学计划,紧紧围绕办学理念和培养方向,解决因专业方向的细化带来的办学成本与实践教学需求的矛盾。研究通用综合实验室、专有实验室的管理办法和实验课指导方式,形成以教学理念和培养方向为大前提的实验内容设置总体思想,使实验内容和实践教学自成体系。
建设服务于多种专业的综合性实验室,按照复合型,创新性人才培养要求,形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科学研究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
3.2 平台建设方案
3.2.1设立与专业课对应的专业实验课体系
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专业为例,把《汽车拖拉机学》、《农业机械学》、《农业机械化生产学》、《农业机械化管理学》等课程中的实践环节结合起来,开设具有高度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建立“发动机性能测试实验、汽车与拖拉机整车性能测试实验、拖拉机带农具作业性能实验、发动机用到联合收获机上综合性能实验”系列综合性实验体系,使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方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自成体系,知识综合性强、实验设计性强,对提高该专业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3.2.2 针对一门实验课进行实验分级
(1)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 先在系列基础实验中建立一个综合设计性实验初级平台,以机械类专业为例,教师和实验室管理人员为学生讲解实验的内容,设计一个零件,工艺设计,选材料,安排工序,然后由学生自己进行加工,通过初级平台建设培养学生运用专业所学知识和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
(2)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中级平台 建立综合设计型实验室,开设大型综合设计性实验和现代综合分析实验,作为综合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操作主平台。其操作方式可分为两类:一是课内式的综合设计性实验,是专业学生必修的;开设的全部实验以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并将设计装置加工出来,最后对产品进行品质分析为主线,学生参与实验设计为背景,相关老师积极参与为保障,并以本校及各相关专业的特色为基础。二是开放式的设计性实验,在教学计划中作为实验选修课,定出选修实验时数和选修实验方向,学生可根据所学理论、实验知识及自己的兴趣,结合专业方向,自主选择实验,然后完成实验方案设计、产品合成与性能测试。
(3)创新、研究性实验高级平台 创新、研究性实验,从三年级开始,每学期开学时给学生列出教师的科研课题中可供学生开展研究的内容,以供学生选择,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时间自己选题和组合,老师在课外时间开放研究室进行指导,并提供材料和设备,由学生完全自主、自动地进行研究性实验,完成报告。科学研究实验不同于基础实验和综合实验,要求学生运用现代科学实验技术、方法和手段,围绕教师的科学研究课题或学生自己感兴趣的科学问题、生产实际问题等,开展创新研究。
3.3 实训平台的管理
实训平成搭建以后,实行综合管理,按照专业门类的相关性,实现实验中心统一协调管理,实验中心由学院直接管理,突破了以往具体系管实验室的分散管理体系,具体的各个实验由实验教师牵头负责,实验室人员积极配合,在实验开设、内容设计,实验过程控制等环节由与实验相关人员和学生共同完成。
4 结论
以加强大学生实践和科技创新能力的训练,培养复合型、创新型工程研究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本着实验中心单独建制、资源高度共享、运行高效等原则所建立的东北农业大学农业工程实训平台经过几年的建设与运行证明对教育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以及最大限度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具有突出作用。同时,随着实践经验的积累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以平台为特征的实训环境构建思路及运行模式可对其它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建设提供有益的指导与借鉴。
参考文献
[1] 傅丽凌,扬平.机械专业综合性实训平台建设[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7).
[2] 黄兆信,大类招生现代大学人才培养趋势[J].中国高教研究,2004(2).
[3] 朱静,学科建设离不开实训平台建设[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4(2).
篇2
关键词:工程学科;独立实践课程;考核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7-00-01
当前不少工科高校都开办了工程类专业,在长期的办学过程中,不断完善着各专业的培养方案,也设置了一系列与社会应用相关的独立实践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如何在这些独立实践课程考核中更为有效地监督学生的学习过程、检验学生的知识运用和延伸能力、创新能力还缺少针对性的办法,本文尝试构建这样一种评估体系,以提高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一、现行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现有高校就业考评政策的指引下,工程类专业的实践课程也不可避免地以结业考核为目的,仅强调了设计任务的最终成果是否完成,忽视了对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学习效果、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这类考核方式的形成与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学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独立实践课程受时间、经费和安全因素限制,难以与项目实际近距离接触。大多数工程类独立实践课程均会结合实际项目给学生下达设计任务,大部分设计对象位于校园外,校方出于安全和经费限制的考虑,往往对这类外出实践活动要求较为严格,因此,学生对设计对象的了解通过书面资料获取,或者通过视频、仿真资料了解,缺少直观认识。
(二)学生对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存在问题,普遍把其当成作业看待。现有轻过程重结果的考核模式使得更多的学生把实践课程当做普通作业,只需提交上去就能完成考核,从而产生“轻视”实践课程的学习态度。
(三)理论与实践能力均强的“双师”型任课教师缺乏。鉴于工程类专业的应用性较强,承担独立实践课程的教师既需要掌握相关理论课程,又需要对实践环节非常熟悉,如此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解答学生的疑问,从而提高实践环节的培养质量。
二、工程类专业独立实践课程新型评价体系结构
结合前文分析的现有考核问题,设计出如下图所示的实践课程考核体系,从四个大的方面综合评价学生的实践课程,并将成果审查答辩环节引入独立实践课程的考核,从问与答的交流中了解学生对实践内容的理解程度和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等[1-4]。
三、工程类专业实践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建议
为了使得上述专业实践课程考核体系真正发挥作用,还需要做好以下配套改革:
(一)改革考核理念,扭转教与学观念,提升对实践课程的认识。实践课程的考核应突出其三大目标,一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培养;二是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搜集文献、解决问题[4]。三是评测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
对照上述目标,交通工程专业的实践课程考核改革首先应转变教、学观念,重视实践环节学生独立思考、搜集文献、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其次,实践课程的考核应从重结果向重过程、重学习效果方面转化。
(二)优化各独立实践课程与相关理论课程的时间安排,为独立实践课程教学提供固定场地和时段,以实现集中辅导与个人引导相结合的灵活教学手段,也有利于中期过程监控。
(三)独立实践课程的考核可以分时段与轮次,建立课程阶段性考查――含教学单元考查、项目任务教学考查、期中考核、期末考核等相结合的全过程考核体系[5-6]。
(四)独立实践课程的任课教师应丰富实践环节教学实例,完善教学手段。
能否运用符合工程行业发展和教学规律的教学方法,提供有针对性、科学的教学实例,是教师能否胜任实践教学的关键。任课教师除应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外,还应设法了解工程类学科的课程体系、社会需求或相关应用技术基础,积极参与科技服务社会的咨询任务,在此基础上,搜集教学素材、丰富自身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交流。
四、小结
本文提出的实践课程评级体系是作者从教多年来的思索和总结,所提出的与实践课程考核配套的教学改革建议涵盖了学校、社会、教师、学生四个方面应作出的努力和改变,在各门实践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还应积极探索具体课程考核的多样化方式和现代化手段,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考核与评价体系,以使工程类本科专业的课程考核更好地反映时代需要。
参考文献:
[1]王浩钰.设计类课程多元化考核体系研究[J].当代教育论坛,2010,(06):105-106.
[2]简晓春,叶勇.工科学生毕业设计(论文)质量评价体系研究[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2006,(5):107-110.
[3]陈棣沭,韩睛.中美大学课程考核方法之比较分析[J].教育与现代化,No.2,2010,(6):91-96。
[4]黄亚红,曹弋.对当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思考[J].高等函授学报,No.2,2007,(02):67-68.
[5]邵进,吕浩雪.大学课程考试的功能、形式及改革刍议[J].江苏高教,2001(6).
篇3
学校经过近40年的建设,已发展成一所学科门类齐全、办学特色鲜明的高等学府。学校作为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首批试点高校之一及全国十二所“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示范建设高校之一,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持续提高教育质量。目前,学校拥有4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2个二级学科硕士点,3个专业学位硕士点,75个本、专科专业(含方向),全日制在校生20000多名,硕士研究生1500多名。学校各本科专业(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除外)实行完全学分制,标准学制4年,学生可在3至6年内完成学业。学校始终坚持“依托上海现代产业,主动服务地区经济”的办学宗旨,坚持建设现代化工程应用型特色大学的办学定位,构建了以产学研战略联盟为平台,“学科群、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和技术链”的办学模式。学校坚持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育人理念,按照德才兼备、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卓越工程教育为引领,构筑了与行业协同育人、协同办学、协同创新的“三协同模式”,着力培养熟悉国际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具备综合能力,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的高等工程应用型人才,成为优秀工程师、经济师和设计师的摇篮。
一、招生计划、专业
2017年预计招收艺术类四年制本科生500名(其中上海331名)。
专 业
参考总计划
其中上海
就读地点
招生省份
专业考试科目
视觉传达设计
50
30
松江校区
(龙腾路333号)
上海、吉林、黑龙江、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
美术与设计学类专业省统考
艺术与科技
25
15
产品设计
50
25
数字媒体艺术
25
18
环境设计
25
18
服装与服饰设计
125
55
摄 影
50
30
数字媒体艺术
(中韩合作)
50
48
服装与服饰设计
(中法合作)
100
92
长宁校区(仙霞路350号)
注:最终招生专业、计划和统考要求以各省(市)公布的2017年高校招生专业目录为准。
二、录取办法
以学校正式公布的2017年招生章程为准。
三、收费标准
1.学费
艺术类专业每生每学年10000元 [沪价行〔2000〕120号]
中法合作办学艺术类专业每生每学年30000元[沪价费〔2004〕007号]
中韩合作办学艺术类专业每生每学年25000元[沪教委财〔2003〕34号]
2.住宿费
每生每学年不超过1200元[沪教委财〔2012〕118号、沪价费〔2003〕56号、沪财预〔2003〕93号]
四、联系方式
咨询电话:021-62750183
篇4
【关键词】“大文科”类专业 工程训练 教学体系
【基金项目】黑龙江科技学院教学研究项目:“大文科”类专业工程训练教学内容与体系的研究[项目编号:JY13-186]。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254-01
工程训练是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展而提出来的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通过近年来工程训练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与实践,形成了“多层次、分阶段、模块化 ”的实践教学体系。目前几乎全国的工科大学和综合性大学都建立了工程训练中心,开设了工程训练课程。在高等工程教育过程中,工程训练中心作为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工程技术教育和工艺技术训练的实践教学平台,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一、工程训练课程的建设理念
我校的办学特色之一为坚持“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办学理念。所谓“大工程”教育理念,是以工程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实践为背景,以工程为主线,着力于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的现代工程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大工程”的思想要求我们学校所培养的学生必须在“工”上形成特色,即学工的人要精通工,学工的人要懂得文, 懂文才会致工精通。非工的人要懂得工,非工的人要围绕工而学,此方可致文为利器。在培养学生方面,注重工程意识的积淀和人文精神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思想,更注重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从而保证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进一步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二、针对“大文科”类专业开设工程训练的重要作用
在应试教育的传统教育模式下,学生从小学到中学一直与学校、老师、课堂和考试打交道,几乎没有机会与社会生产和工程实践接触。因此,在成长过程中严重地脱离社会环境、生产实际和工程实际,这就需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工程实践环境予以弥补。在机械工程训练教学中,学生一方面接触各种机械设备和操作加工技术,接触机械产品加工的生产环境,弥补自己在实践知识和经验方面的不足;另一方面,在学习中学生有机会接触工人与工程技术人员,能够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长期的实践教学经验说明,德育教育和工程素质教育只靠理论的灌输远远不够,必须与广泛的社会实践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它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将起着重要作用。
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学生加强人文素质的培养已经被工科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所接受;而人文、管理等“大文科”专业类学生也需要加强工程技术素质培养。所以开设工程训练,通过工艺知识的学习、零件制造的训练,加强工程意识,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使学生初步建立起安全、群体、法律、经济、管理、团队、竞争等工程意识,这种意识是“大文科”专业类的学生必不可少的。尤其是针对文科类学生动手能力差的特点,通过参与工程训练各环节,促进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专业知识,优化其知识体系结构,获得感性认识和工程实践能力。
三、基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工程训练课程设置
教学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定位于教学主导型,人才培养规格为应用型。应用型人才的就业主要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主要致力于社会现实问题和生产实践问题的研究与探讨,主要从事将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应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树立“学以致用”的人才培养理念;应用型人才与研究型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差异在于其必须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着力于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特色。
教学应用型工科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了工程训练课程的建设应体现出现代工业背景下的多学科交叉及工程与经济管理、人文科学、法律方面的融合。我校目前工程训练课程教学体系分为四段式:第一阶段为工程教育,即工程认知阶段,是对学生的通识教育;第二阶段是学生实训的初级阶段,称为机械工程训练;第三阶段是学生实训的中级阶段,称为专业技能训练;第四阶段是学生实训的高级阶段,称为综合创新训练。
四、工程训练课程内容的选择
针对“大文科“专业类的学生开设的工程训练课程应在原有的机械工程训练课程的教学内容上进行重组和优化,精选教学内容。可以采取两种方式:一是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操作和创作,并完成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操作内容;二是可根据学生专业,确定不同的训练内容,通过“预约式”教学,选择必修和选修实训项目,促进“个性化”人才培养。这样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部分训练项目在指导教师讲解完基本操作技能后,由学生自由发挥、自主进行实习物品的制作。教学手段包括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现场教学、学生操作,教学录像片和触摸屏等先进教学工具。
五、结束语
我校一直重视学生的工程能力培养,通过多年的工程实践表明,系统地开设工程训练课程对于在提高大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对“大文科”专业学生开设工程训练课程,进行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与实践,不断改进训练内容,完善学生实践机制,扩展工程训练内涵,建设系统完整和功能多样的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体系,促进工程训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赵国刚.树立“ 三大”教育理念改善应用型工科人才培养 [J].中国高等教育.2006.(23)
[2]李文双.构建工程训练实践体系 培养大学生的工程素质 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12)
[3]付水根.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程实践教学体系[J].现代大学教育 2004(7)
[4]张立红.工程训练系列课程教学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设计与研究 2008(35)
[5]徐志农.大工程背景下工程训练课程项目设置于建设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2.9第31卷第9期
篇5
>> 高职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共享型教学资源库构建与思考 提高职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质量的实践与探索 机械类专业校企合作加工产品提高实训技能的探讨 技校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的实践 中职机械类专业实训教学“四化”探索与实践 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综合实训的探索与实践 轮机工程技术专业课程集体备课探索 与行动导向教学模式相匹配的工程机械维护专业实训基地建设 基于STCW公约马尼拉修正案的轮机工程技术专业教学的探索 行动导向教学在高职轮机工程专业实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农业类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产学研结合实训基地建设探索 机械类专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与探索 轮机工程专业大学生多元化实践动手能力实训体系建设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成本管理实训基地的建设 论高职院校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职园林工程技术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高校非机械类专业工程图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探索 工程认证背景下机械类专业“传热学”课程教学的探索与改革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训基地建设的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3]湘政发[2011]35号.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水运发展的实施意见[DB/OL].
http:///c/2011/12/02/2449531
[4]厦门海洋职业技术学院.轮机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R].2011-12-21.
[5]唐大学.2013年暑假下企业[DB/OL].
http:///SpaceShow/Index.aspx
[6]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船舶轮机专业技能评估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报告[R].2007-01.
篇6
关键词:高校;机械工程;创新教育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有了创新,时代的脚步才会向前迈进。创新教育一直是教育行业所关注的重点,它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同时,创新教育也是我国实行科教兴国的重要支撑。目前,我国高校的机械工程类专业,虽然相对以前而言,在创新教育上,有所进步,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需要改善。
一、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存在的不足
(一)对创新教育的意义不明确
传统的教育观念并不是很明确创新教育的意义所在,只是简单地把创新教育当做学生的课外活动,教师对此也没有多加关注,自然而然,学生对于创新教育的认识也不够深刻。创新不仅仅是一种表象的教育内容,它实质上是用来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以及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高校的教师及学生需要真正理解创新教育的意义,明白它的实质。由于高校对创新教育的本质认知不足,没有领悟到创新教育的真正意义,从而使得在高校中,创新教育工作的开展受到了阻碍。
(二)学生创新意识淡薄,且条件有限
虽然大学教学没有高中那样紧张,但是科目繁多,想要真正学好一门科目,学生就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所以基本上没有多余的时间去进行创新实践。尽管当前很多高校已经建立了创新社团,但由于创新意识淡薄,学生们大都不会参加。高校虽然一直都在鼓励学生进行创新,但在实践过程中,高校可以提供给学生们进行创新的场地、设备都非常有限,使得学生本来就不强的创新意识,变得更为淡薄,不会自主进行创新活动。
(三)高校创新教育力度不够,师资不足
所谓创新教育,当然就不能继续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在教学的内容及模式上要进行全面革新。虽说道理大家都很容易明白,但是实践起来却困难重重,并且支持创新教育的师资力量也非常缺乏,即便有学生想要进行创新研究,由于教师忙于工作,也没有时间和精力去进行引导,时常采用小组、小范围创新研究模式,这根本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大大阻碍了创新教育的发展。
二、高校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改进措施
(一)提供更多动手实践的机会
在机械工程类专业的教学中,教师需要为学生们提供更多的实践动手的机会,不能一味地只进行课本知识讲解,没有实践,学生们对创新教育的理解也不会深入。俗话说得好:“实践出真知。”学生们在实践中可以不断探究,发散自己的思维,进行创新。机械工程类专业本来就是理论知识多、步骤流程复杂的学科,如果教师只是在课堂上对学生们进行理论及图表、步骤的讲解,相信学生们也难以理解清楚,并且会失去学习兴趣。因此,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让他们在动手实践中积极思考,培养创新意识,达到创新教育的目的。
(二)教师需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创新
教师是进行创新教育的关键人物,他们负责对学生的教学内容进行组织安排,对学生的学习成绩进行评定。教师在进行创新教学时,需要给学生们提供一个舒适宽松的环境,使得学生们可以大胆地发挥自我的创造力。教师需要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同时,教师不能只将学生的考试分数来作为判断学生成绩的标准,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着重培养他们的发明创造力。例如,在课堂上,教师可以给学生展示最新的机械发明,为学生讲解其发明过程,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结合原理,进行创新思考,看是否能创造出一些有趣的机械产品。
(三)建立激励创新机制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途径,高校进行创新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的意识和能力,更是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所以,高校需要制定一些奖励机制,激励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望。例如,高校可以组织机械创新设计大赛,获奖者除了可以获得证书以外,还能得到一定的奖金,以此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结语
创新是社会文明、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只有不断创新,国家才会不断进步。与国外的机械工程类专业的创新教育相比,我国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创新理念传达不够,学生创新意识不强,师资力量不够等,高校需要针对这些问题,采取有效的改进措施,提高我国机械工程类专业创新教育的质量。
参考文献:
[1]姜国栋,赵鹏起,殷宝麟.机械工程类专业本科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5):28-30.
[2]魏文杲.工学结合模式下高职机械工程类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探索[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2(12):235-236.
篇7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需求分析;教学改革
现阶段应用型高校在全国700 多所本科院校中有600 多所,在校生规模占据全国高校本科生规模的大多数。然而专门针对此类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的研究却十分稀少,针对此类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更是一片空白。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本地区现代化建设培养复合型、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本科大学以应用为指导,课程体系设计强调学科和应用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把学科教育和应用教育两种教学理念结合起来,构建应用型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应强调其应用价值,加强学生语言产出能力,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大学英语教学不能孤立于学生的专业知识而单独存在,进行大学英语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为指导,以商丘工学院建筑工程专业为例,探讨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问题。
一、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分析
本论题研究期间,笔者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谈话等方式详细调查了建筑类专业学生的知识需求。随机抽调了商丘工学院2012级建筑专业2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8份。
表1 2012级建筑工程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满意度调查
该调查结果显示,有50%以上的学生对目前学校开设的英语课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不满,认为目前所使用的教材、教法、课程设置及教师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
表2 2012级建筑工程专业学生知识需求调查
通过上面表格的数字我们可以看出,学生除了需要学习英语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之外,90%以上的学生都认为需要与行业知识相关的英语词汇学习及英语技能培训。并且在是否应该开设专业双语课这个问题上,95%的学生答案是应该。该调查问卷的结果表明,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衔接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而且是迫在眉睫的。
二、建筑类专业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实施方案
要想实现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建设的有效衔接,实现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大学英语改革就必须要走语言文化教学、技能教学与专业课双语教学相结合的专业课程教学道路。在教学方法上要突出学生的中心地位,将语言知识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结合起来,并通过现代多媒体教学技术,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教材的改革创新等途径来实现学生语言知识的增长,语言应用能力的提高以及专业素养的提高。
应用型本科高校建筑类大学英语改革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构建新的课程体系
大学英语专业化建设的主要目标是综合发展学生的英语语言文化基础、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及使用英语的听说读写译技能进行输入输出语言文化和行业专业知识的能力。新课程体系的建设不仅要参照大学英语教学大纲,更要重视工程类专业正在实施的CDIO教学大纲对毕业生在行业跨文化基础和英语能力方面的要求。应用型本科高校重点是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课程体系专业化建设也就不仅仅是英语基础课和听说读写译等技能训练课的模式,更应当是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课程与一些专业双语课相结合的课程体系。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过程中,传统的综合英语应作为分级教学中基础较差学生的英语基础课,而基础相对较好的学生应直接在1-4学期开设更能够培养学生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及与学生专业知识基础相关的英语英语应用型课程,以及能够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文化欣赏课程。3-6学期开设一些双语建筑专业课程及实践课程、同时开设实用性较强的建筑行业实用英语写作课程、建筑专业英语口语交际课程、建筑行业知识文化英语阅读等选修课。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中可以培养学生用英语输入输出专业知识的能力,同时发展了英语语言知识技能和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
(二)实施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
大学英语与学科建设的衔接需要师资队伍专业化。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是指教师要具备与学生需求相一致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任务、内容、活动要与学生的专业需求相一致,打破学生英语知识和专业方向之间的知识壁垒、学科鸿沟,让英语成为学生的信息载体、促进专业学习和行业发展的工具。
大学英语专业化建设必须以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为前提。师资队伍的专业化建设不仅仅要求教师在英语知识和技能以及教学能力方面的提高,还要求教师要积极的学习学生的专业知识及技能。
以我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为例,目前,我校的专业英语课程主要由高学历的英语较好的专业教师承担。但是,由于缺乏专业的英语语言素养,英语较好的专业课教师所讲授的专业英语课常常让学生不知所云。这种专业英语课教学不仅浪费了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还加剧了学生对英语的反感。 而如果由英语教师去学习那些专业信息和技能要求不是太高的建筑理论和实践课程,外语教师是完全可以学会的。目前,我校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现有大学英语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学校组织教学业务能力较强的中青年英语教师通过自学、跟班学或攻读第二学位等方式学习一些专业课程,同时还鼓励广大教师积极投身行业进行业务实践。第二阶段是专业教师队伍的长远建设。为了完善大学英语师资的专业化结构,我校根据建筑专业英语教师的需求计划,从英语较好的专业学生或专业技能较强的英语学生中选拔人才,派送到其他高校进行硕士学位或博士学位的研修,从而量身打造该学科的专业英语老师。尽快实施教师的学科专业化建设不仅是大学英语改革形势所逼,也是实现教师职业发展的需要。
(三)以学生为中心,改革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即为以学生工作、生活所需能力与素质的综合发展为中心。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要实现这个目标,改革教学法和改革教学内容以及师资的专业化建设同等重要。尽管在教学改革中“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呼声喝高,但教学实践中真正能做到“以学生为中心”的并不多。究其原因,很多教师没能抛弃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不能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来思考、设计、组织教学。此外,广大教师对“以学生为中心”教学理念还村存在很多认识局限。简单地认为“以学生为中心”就是让学生实施主要教学活动,实际上,“以学生为中心”的更加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以学生工作、生活所需能力及素质的综合发展为中心”我们的大学生需要的不仅仅是提高交际语言的使用能力,更重要的是要综合发展英语语言和行业专业知识,最终在英语技能的帮助下掌握和运用行业内外的知识和技能。因此,“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应遵循 “读写为先”的外语学习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实施并维持一个主要由学生实施的、包含学生读写译听说技能和多种素质共同训练的、主题式和内容式学习研究相结合的综合学习体系。教师应根据课程设计出相关的单元主题和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对比性读写相关的语言、文化、技能基础知识以及行业专业知识。
“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通过一次次有针对性的教学任务、实用的教学内容、课堂中合理的个人与集体活动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研究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积极主动的个人和集体学习研究过程掌握语言、文化或行业专业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业务基础并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习研究能力,学术论文写作能力,实践能力,组织能力,交际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等。学生通过研究不同学习任务,参与不同目的和意义的学习活动过程中学习语言知识、培养专业技能、感受进步、提高修养,并且可以逐渐消除被动学习惰性,提高学习兴趣。
(四)建设实用教材体系,完善教学资源数据库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另外一歌重要任务就是建设既符合校内外同专业学生实际需求,又有助于实施教学方法改革,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以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教材体系。
为了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的有效衔接,我校教材体系建设初期教师借鉴市面上与学生专业需求关联度较高的中英文课本、专著或文章。但由于这些教学材料在实践教学的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要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全面改革,就要求大学专业英语教师队伍去积极发展并开发适合应用型本科高校学生能力培养要求所需要的英语教材及专业双语教材,努力编写出能够适合“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课本。
这种新的教材不再只是罗列知识项或操作步骤或者技能训练所需要的材料,而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个体和集体的各种活动学习研究英语语言知识及行业专业知识,发展英语知识和专业技能。
教材的整体设计以及各单元主题任务与活动的设计应遵循有利于建立起“研创式”综合培养过程的原则,并确保“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得到有效实施,让学生能够在完成学习任务的自然活动中掌握知识进而培养多种能力和素质。在教材体系的建设过程中,还应努力构建一个尽可能涵盖建筑类相关知识的开放式教学资源数据库。这个数据库里应该包括各种中英文文字材料、视频资料、相关网络资源,甚至学生的作品等。高校不仅要不断完善数据库,而且还可以将数据库的使用频率和效果与学生的评价联系起来,使之真正的起到促进学生学习的作用。
(五)改革课程考核体系
改变原有的终结性评价模式,采用过程性评价方式,重视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同时升级学生考核评价标准,在原来只考查学生的英语基本能力测评标准之上,同时增设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学习效果的测评标准,把考察学生英语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以教学课程改革为基础,专业性教学升级为依托,双考核测评为保障,体系化专业化完成英语教学改革。
三、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必须正视学生的知识需求,清醒地意识到现有的纯粹的语言知识型教学模式将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有悖于应用型本科高校旨在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这一中心目标。因此,开展大学英语教学与专业发展的衔接研究迫在眉睫。在教学改革过程中要充分认识英语作为媒介或工具的本质,把英语教学与专业教学高效结合起来,积极开展教学模式、教材体系建设、教师队伍建设以及评价体系方面的改革。努力实现应用型本科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宗旨和目的,实现外语教学改革最广泛的社会价值。
参考文献
[1] 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02).
[2] 蔡基刚.转型时期的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特征和对策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7(01).
[3] 范谊.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的框架构想[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07).
篇8
一般来说,工程实践能力就是指将相关专业理论知识运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以及具有综合运用各理论知识及工程技术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工程基础实践能力和工程应用实践能力。对于实践性强的工科类专业,如何培养高质量的工程专业技术人才是当务之急,就是要突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
1.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国际工科类专业改革的趋势
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工程教育掀起了“回归工程”的浪潮,提出建立“大工程观”的理念。这一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工程教育过分强调专业化、科学化,从而割裂了工程本身这种现象提出来的。“大工程观”包括宏大或复杂工程视野、工程的多学科视野及其所需要的科学基础素养,此外还应包含相应的人文情怀及工程组织素养。由此可见,当今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不但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备工程实践能力,如:多学科视角审视某一工程的能力;工程实践应用、创新的能力;自主学习、自我教育的能力;将工程与人文、管理、经济、自然、社会协调综合的能力。
2.突出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符合人类认知的客观规律
“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是人类认知规律的本源,工程的最大特点是具有很强的实践性,这就要求高校在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上应该回归到这个认知规律的本源上,变传统的专业教育为素质教育,树立融知识、能力、素质为一体的观念,尊重人类认知规律,针对不同的实践教学阶段进行有针对性的实践训练与锻炼。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做到重视书本知识与实践经验的结合,不仅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更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未知领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既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又造就学生坚实的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基础理论、科学素养、创新能力、适应社会变革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提高。
3.培养工程实践能力是提高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在针对工科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专业教学中存在的薄弱环节的调查中发现,学生的工程技术能力普遍缺乏整体性和全面性,不能满足工程实际要求,走上工作岗位后普遍存在工程实践能力较差、进入工作状态慢、难以满足市场的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与长期以来轻视实践教学有关,传统意义上的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目标往往仅局限于验证学生的理论知识是否掌握,只重视校内课堂实验,轻视校外生产实习;追求仪器设备的更新,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重视实践教学的统一性、固定性和定式化,忽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和学生的个性发展。近年来,随着对实践教学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人们充分认识到:加强高校工科类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强化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势在必行的任务。
二、当前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所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我国高校教学资源日益吃紧,工科类专业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问题也日渐突出,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1.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调查中发现,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工科类专业应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不宜过分提倡综合性、研究型,尤其是对于本科生。笔者调查发现,工科类专业的毕业生反映:在学校里学到的是若干个理论知识片段,实践机会较少,参加工作一年比在学校四年学的东西都实用。当前,在“大工程”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大多数工科类专业都是强调宽口径与通识能力的培养,开设的理论课程涵盖工科类专业工程师应掌握的理论知识,所开设的实践项目也基本包括工程实验、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实践项目。可是在采用“宽口径”教育模式的同时,由于不少学校制订培养方案时不是据专业特点来设置各课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与实践环节的衔接问题,致使职业导向不清,行业衔接缺乏,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教育不足,结果学生虽然学了很多课程,却没能真正掌握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技能。
2.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
工科类专业不同程度地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课内轻课外的“三重三轻”现象。究其原因,对实践教学认识不到位是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上至学校领导,下至教师和学生,普遍认为实践教学是理论教学的辅助部分,直接由理论课教师负责完成就行。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有分工又有协作,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有很多独特之处,认识不到这一点就很难做好实践教学工作,就谈不上培养应用型的工科类专业人才。
3.教师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偏低
当前,高校教师队伍中青年教师占相当一部分比重,绝大部分青年教师因备课上课或提高学历层次的压力较大,加之目前的教师系列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制度对科研成果的硬性要求使得青年教师没有时间与精力进行工程实践,致使青年教师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实践能力不足。在工科院校,中青年教师大都是从校门到校门的“双门型”教师,他们学到的理论知识很多,却很少走出校门接受工程训练,导致他们普遍缺乏现代工程意识、工程素养和工程实践经验。试问,实践教学指导教师没有真正的实践,指导出来的学生实践能力又能怎样?这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
4.实践教学基地建设薄弱
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不仅要在校内有实验实习基地,而且要深入工地、工厂、车间、实验室,但总体来看,高校校内的实验实习基地建设得到明显改善,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仍然薄弱。尽管高校建有数量众多的实习基地,但大多数企业或实习单位接收学生实习的实践积极性不高,在实习或实践的过程中多是由带队指导老师或现场技术人员对工程概况与施工技术进行讲解后学生自己参观,工程实践环节往往流于形式。如果短时间实习只能看到工程的某个局部或某个工序、流程,很难了解工程的全过程;而且由于时间和经费的限制,一次实习也不太可能到多个不同实习单位。这样,学生实际动手参加生产实践的机会少,使得学生对工程项目的具体内容及组织管理难有深入、全面的了解。
5.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不力
这里存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实践教学相关软件不健全,如实践教学没有完全胜任的指导教师,没有适用的、较理想的指导书,实践环节没有相配套的教学管理实施细则,也没有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系统,无法对实践教学质量进行监控与考核;二是即使有了相关的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措施,往往存在考核管理不严格、监控不到位的情况,从而导致实践教学出现不同程度的“放羊”现象,教师的指导作用相对弱化,最终导致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工程实践的能力薄弱,难以培养学生在复杂工程现象中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三、深化工科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是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必然选择
教育部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文件中指出:提高教学质量,“要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采取各种有力措施,确保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推进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实践表明,在工程教育人才培养过程中,实践教学不仅是工科类专业的特色,而且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要有效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必须树立“大工程化”的教育理念,重新认识新时期的工程需求,以工程实践为基础,回归工程科学实践性、实用性。
1.把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放在突出位置,制订科学的工科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市场经济条件下,实践教学改革成败的评价标准是市场,准确地说,是看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适应人才市场的要求,能否直接或很快上岗工作,能否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因此,工科类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必须紧密结合市场需要,把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构建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的平台,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加强顶层设计,从总体上构建实践教学目标体系、内容体系、课程体系、保障体系。采取分层次、分阶段、循序渐进的模式,由浅入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外结合,并通过开放式实践教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的协调和统一,着力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2.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是实践教学工作的一项基础工程,建设一支素质好、教学和工程经验丰富、指导能力强的实践教师队伍是提高实践教学效果的关键。因此,采取得力措施提高教师的工程素质和工程实践能力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工科类专业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接受必要的工程实践训练,使之从“双门型”教师向“双能型”教师转变。要鼓励和吸引青年教师到企业接受一定时间的工程训练和实践锻炼,提高他们的工程素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采取相应措施和政策,不断提高“双能型”教师队伍的待遇,像培养学科带头人那样,培养一批实践教学的带头人优化实验教学队伍的年龄、学历与职称结构,稳定实践教学队伍。
3.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
坚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开展行业、地方和学校合作,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包括共建校外实习基地等不同模式的固定合作关系。在此基础上,按照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的原则,充分利用校内校外两种教育资源,形成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加强校企的联系与合作,可以请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客座教授,进校指导和开展教学;还可以依托企业、依托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通过校企双方导师的共同指导开展毕业设计,学生毕业后可以直接进入相关企业工作,不仅可以满足企业优化人才队伍的需要,而且也开辟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
4.建立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完整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重视工程实践教学、促进工程实践教学质量快速提高、加强宏观管理的主要手段。因此必须对现行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强化对工程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建立和完善科学的工程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标准。质量评价标准和考核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注重平时考核、现场考核、过程考核,重点考核学生掌握工程实践技能的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9
随着近年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工程素养作为目前电子信息类专业培养规格中的核心指标之一,已受到越来越多的高等教育者的关注,尤其是地方性本科学校正在接受更加严峻的挑战,且很多国家都将工程科技人才培养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虽然电子信息工程类专业学生的培养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多种原因,学生的工程素养培养大打折扣,无法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学生的就业压力也日益加大。本文结合当前实际,探讨电子信息类专业学生工程素养培养模式的科学合理构建,以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工程素质,迎合社会发展需求,为尽快提高办学水平和质量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工程素养的定义
众所周知,工程素质是工科学生最重要、最基本的素质之一,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有良好的数学、自然科学和相应的人文科学知识基础;有比较扎实和比较宽广的技术学科基础;接受过必要的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的训练;有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初步能力。北京大学资深教授、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沈伯弘先生曾结合清华大学、上海交大及哈佛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培养模式,明确指出了当代大学生应具有的工程素质的基本涵义:是在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设计与创新能力、初步的研发能力,能适应新世纪社会对人才需求的一种综合体现。因此,工程素养就是一个工程师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一定的工程实践训练、严格有素的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及综合的工程能力。
二、学生工程素养薄弱的原因分析
1.对工程素养的认识不够全面
很多人对其根本涵义的理解仍停留在传统意义上,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误解,认为只是基本技能的综合训练,本文由收集整理而忽视了其核心的设计与创新内容,或把设计与创新和工程素质割裂开来,也没有包含工程意识和工程习惯等内容。这就无法适应21世纪现代化建设对培养高素质、高层次的创造性人才的要求。
2.工程素养培养模式较单一
现行的工科教育模式本身也具有严重的弊端,主要是专业面过窄过细,在培养方式上,重专业轻基础、重知识轻能力、重技术轻素质,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在很窄的专业范围内发挥作用,缺乏对知识和技术的综合、重组和创新能力。在培养过程中,教学的相对独立始终是一个通病,教学缺乏实用性和时代性,尤其是实践环节,设计和创新成分少,只停留在实验教学的层面,且现有的校外实践过于形式化,起不到实际作用。
3.任课教师的工程素养不足
当前,高校很多教师是从学校到学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多为理论知识,很少接受工程训练,也缺乏工程实践经验。教学过程中,只从书本到书本的教师很难说能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工程概念,且对学术前沿较少涉及,无法激发学生的工程兴趣。
4.培养工程素养的工程氛围较淡
一方面,课堂授课内容多为理论教学,学生参与实践的机会较少,参与面也不广;另一方面,学校的实验室并未最大限度地对学生开放,更没有单独的学生创新实验室。
三、工程素养培养体系的构建
1.以卓越工程师计划为契机,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期待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的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高校可以行业企业对人才的标准与要求为导向,强化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教育部陆续公布了两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名单。然而,学校的师资队伍并不符合“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培养需求,这就要求学校人事部门建设高水平工程型师资队伍,优先聘用有工程经历的优秀教师,鼓励企业专家参与高校教学任务,并创造条件鼓励校内教师到企业工作;同时,改革工程型教师的评聘与考核制度,将对他们的评聘与考核从侧重评价理论研究和,转向评价工程项目设计、专利、产学合作和技术服务等方面。
2.以加强教学改革为中心,提高学生的工程能力
学校教务部门应主要从课程体系、专业课程教学方法和实验教学环节以及课程设计等方面进行改革。学校教务部门引入“以科学方法论为主线”的新课程体系,包括科学方法论、人文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主修专业课,增加了“唯物辩证法”“科学方法论”等类似课程。一方面,在制订专业计划时给予统筹安排,将对学生工程素养的培养列入任课教师的教学任务,配套建设强化工程概念的新教材。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意识到对学生进行工程素养教育的
迫切性和重要性,自觉实践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让学生充分地了解将来可能会从事的职业,同时,向他们多传授课本以外的专业知识。实验教学按照从低年级到高年级三个层次的拓展能力和素质训练计划进行:大学一、二年级强化基础;三年级培养专项技能与工程实践;四年级训练综合能力,增加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内容比重,开放实验室,鼓励学生在感兴趣的研究领域做探索。课程设计要求学生从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出发。
3.以“产学研”联合培养为抓手,多渠道推进工程素养培养
“产学研”结合要求高校从学校内部培养走向开放和多元的校企合作培养,教育部和行业部门都在积极促成此事。这一合作培养模式可以多样化,合作可以全方位,共商人才培养方案、共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共创教学实验室、共施培养过程、共督培养质量。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的优势,提供各自的条件,互为补充,共同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如,与企业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提供生产管理的真实氛围,社会交往情景和职业情景,可以促进教学相长,提高学生从事和胜任职业岗位的能力,在学以致用中进步和成长。
4.以职业指导体系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工程思想、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感
篇10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是土建类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必修课,该课程需要培养学生利用投影原理在图纸上准确表达空间形体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和绘制工程图纸的能力。掌握好该课程,便掌握了设计人员和施工人员沟通的语言。然而考试成绩和调查结果表明,很多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不够,特别是在复杂形体的想象表达、绘制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给以后的工程设计与建设埋下了隐患。帮助学生学好该课程,提高其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其准确识图能力,为工程设计和建设输送优秀人才是该课程的重要任务。
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课时为64学时,与80年代原国家教委要求的教学参考学时相比减少了近一半 [1],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借助多媒体教学方式高效地开展教学[2],但该课程具有听课容易、习题难做的特点,课堂上的高效教学容易造成学生上课能听懂、课下完成练习很困难的局面。另外,
由于大一学生缺乏建筑、水利等方面的基本知识,造成其对建筑物各部分形状功能的图形表达不理解、不明白,学完后记忆模糊等问题。为此,对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显得尤为重要。
二、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在绪论中增加课程起源的介绍
画法几何与工程制图课程为什么叫画法几何,与几何有什么联系,也许是大一学生首先想到的问题。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引导思路,我们在教学中加入了“几何之父”欧几里得、“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和“画法几何之父”蒙日的介绍,这样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以前学习的知识与这门课程的联系,增加对这门课程的兴趣以及对课程重要性的认识。这一过程的讲解,可以通过介绍公元前300年“几何之父”欧几里得所著的《几何原本》中的勾股定理、正弦定理、多边形相似等学生都已经学过的内容,使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的初等几何的概念,再进一步介绍17世纪“解析几何之父”笛卡尔在病床上看到蜘蛛网后,发现几何图形是可以放入坐标系中应用数学方程表示,从而建立了解析几何,使学生认识到解析几何与初等几何的区别和联系。最后引入18世纪中期以前人们借助初等几何和解析几何知识来修建工程以及制造机械构件的工作是非常繁杂的而且常常出现错误,直到“画法几何之父”蒙日运用二维的平面图形来表示三维空间中的立体,形成了工程界通用的“语言”,推动了各国机械工业和工程建设的发展,使学生认识到画法几何与初等几何、解析几何的区别,并且认识到该课程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二)引入BOPPPS教学方法
BOPPPS教学方法为台湾大学王秀槐教授多年研究的成果。王秀槐博士毕业于麻省理工大学,主攻教学方法,其提出的教学方法包括B(bridge in)引入、O(object)目标、P(pretest)前测、P(process)过程、P(posttest)后测和S(summary)总结5个部分。我们通过王秀槐教学工作坊的培训,熟悉了5个部分的组成,并将该教学方法引入课堂教学。首先是对原有的课件进行修改,使其体现这5个方面的内容;其次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提问进行前测,以了解学生的现有基础并引导其进入将要学习的内容;然后根据测试结果,安排重点讲解和略讲的课程内容,在讲完教学内容之后,通过练习进行后测,以了解学生掌握程度;最后进行课程内容总结。经过该教学方法的引入,我们发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所提高,并且课堂中疲劳、走神、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有所减少。
(三)应用实体模型、多媒体技术展示空间形体和工程构筑物
展示于课件中的立体模型,通常只能呈现一个角度,不容易从各个方向观察。对于大一学生而言,他们缺乏水利、土木工程构筑物方面的基础认识,因此通过对缩尺模型各个角度及方向的观察和认知,可以让其充分理解立体或工程构筑物的构成及多面投影的意义。
画法几何部分的实体模型展示能够增加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3],但实物展示也存在缺陷,特别是在60多名学生共同上课的课堂上,学生的视角不同,加之实体模型通常较小,学生观察不清晰。这时可以引入先进的多媒体技术,利用三维软件,生成所需的各种模型。这些模型图像逼真,尺寸较大,并且可连续地上下、左右、前后旋转展示,学生能够更加清楚和细致地观察模型,展示效果得以提升。
(四)增加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的举例
学生作图的过程通常具有一定的习惯和自己的认识,做出一道题通常也付出不少辛苦,但当做错时,如果不对其指出错误原因而只讲解正确做法,学生通常不能深刻认识到错误的原因,从而改正自己固有的认识和习惯。在课堂教学特别是讲解习题作业时,对正确做法与错误做法均举例,提高学生对该课程的掌握程度。比如在讲解贯穿点投影时,给出图1(a)已知投影,求直线与圆柱体的贯穿点投影。根据直线与圆柱体在正面和水平投影上有4个交点,可根据学生习惯思维假定1、2是空间实际贯穿点的投影,得到错误做法,如图1(b),再询问学生是否正确,检验出2是2’与圆柱面在水平面的重影点而非贯穿点,然后得到正确做法,如图1(c)。这种教学措施通过先不给学生正确答案,引导其思考和判断,可以达到纠正其错误习惯和认识的目的。
(五)应用Soilidwork建立立体模型库
在讲授建筑形体表示方法中的剖面、剖视图时,课堂所用课件中的立体模型有三维视图,而作业中还没有构建立体图。通过Solidwork?件制作这些立体模型并进行剖切后截面的展示,一是可以提高学生作剖面图和剖视图的能力;二是学生在学习绘制剖面、剖视图时,立体模型能辅助其进行空间想象和分析[4];三是教师在作业讲解时,能够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空间想象立体与实际立体的差别,从而达到矫正的作用。
(六)作业及时修改,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单独辅导
在批改习题作业时做到每题批改和及时批改,让学生能够及时知道自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共性问题在课堂讲授,个性问题引导学生根据批注或提供的答案进行比对改正。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和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因其学习基础较差,需要对其进行单独辅导,通过讲解作业出现错误的原因,使其达到提升掌握该课程水平的目的。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工程造价预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