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导艺术范文
时间:2023-04-11 07:53: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编导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因人选材
群众舞蹈是要以普及为主,不能因舞蹈而选人,只能因人去选舞蹈。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群众舞蹈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他们是以社区为单位,水平参差不齐,既不能因为谁没上过舞台而放弃他,也不能因为谁基础好就将编排难度加大。太专业不适合他们表演的舞蹈尽量不要选。比如,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我们醴陵市文化馆做过一次调查,有社区文艺团队46个,年龄、专业水平存在很大的反差。因此,我们下去进行辅导时必须要因人因团队水平来进行编导。在选材时最好是选择一些接近他们生活的题材或他们喜欢并接触过的舞蹈形式。
因材构思
“构思”是所有舞蹈编导中的基础,是很具体的。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编导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例如,我在排练舞蹈《媒婆》中,就体会到,在构思中,我结合他们的特点,很多大妈都看过媒婆在戏曲、电影中的形象,它们也很快能接受,所以在构思中我的编排也很形象化。在几次演出中都获奖。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地进入创造!
音乐选择
音乐的选择在群众舞蹈编导中是非常重要的,它不仅关系到舞蹈的韵律感觉,更关系到那些业余演员的内在的表演情绪,没有内在的表演,任何的艺术表演都是空洞的。音乐选择要根据舞蹈的构思进行,要注意舞蹈结构,要注意使那些群众文化舞蹈演员能听懂,还要使他们懂得音乐的节奏,不能选择那些太高雅大深奥的音乐,如果他们找不到音乐感觉,要编导好他们的舞蹈是不可能的。音乐可以采取使用一个完整音乐,也可以根据舞蹈构思来采取音乐剪辑,但剪辑的音乐必须在剪辑中求得完整,编导作品才能完整,使群众舞蹈更加完美。
动作设计
动作设计包含元素动作设计和动作组合设计。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我认为动作设计是舞蹈编导中直接关系到作品的美感视觉,这种动作的设计最好是在群众中去发现,选择他们最喜欢的动作,再进行艺术加工。这也是群众舞蹈编导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
激发激情
大多数的群众舞蹈演员在表演过程中难以激发他们的表演情绪,我们这些编导老师就要想办法去激发他们在表演中的激情,使作品更加完美。激情来自于自发性。它包括运动性的和情景性的瞬间感悟,舞蹈者遵循各种引导,启发他探索的指令,用身体去寻求。首先我们就这样从技术性和情感性的各个不同的方面来涉足启发他们将要表现的舞蹈内涵。每个建议都为阐明主题服务,帮助接近我们最初所选择的主题。其次找些即兴舞蹈练习,用身体探索,在探索中找感觉,在感觉中去体会舞蹈的内涵。
编导中的其他问题
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问题,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道具和布景可能是各种属性的:木质、皮质、金属、织物等等。它们或是实用的或是不实用的,或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椅子、石块、一种塑料模型……运用道具或布景的舞蹈作品的特征,体现在编舞者所设计的舞者与这些物品的接触形式上。在群众舞蹈中道具和布景要尽量地符合他们的年龄层次,可以夸张。
组织编排问题 ,群众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篇2
【关键词】 电视新闻纪录片;新闻性;纪实;受众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个时间阶段的“文献”,其发展受到政治、经济等客观外部环境的制约和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纪录片从创作模式到表现内容都呈现出多元发展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的纪录片以两种不同方向行进,一个是以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由90年代初“独立制片人”的方式开始,以“地下”的形式向国外送展。另一种是通过电视台运作,以栏目的形式存在。中央电视台《纪事》栏目诞生于2000年,经过多次改版,《纪事》以“行进中的影像中国”为节目标语,选题更加重视新闻性,成为新闻频道惟一的长纪录片节目。
一、《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节目选题:普遍个体与大时代背景关系结合
中国电视纪录片的表现内容与中国的三种文化形态密切相关:“官方主导文化”、“民间大众文化”及“学界精英文化”。这三种文化决定了中国纪录片的三种主要形态:主旋律纪录片、大众文化纪录片和精英文化纪录片。处于“体制内”的《纪事》无疑是作为大众文化纪录片的形态存在的。
《纪事》在节目选题上秉承电视新闻纪录片的传播方式与形态,兼有专题类新闻节目和评论类新闻节目的特性,在对选题的选择和把握上,完全舍弃了纯人文类的题材,而是偏重于对重大事件和新闻人物的跟踪记录和拍摄,通过普通个体的悲欢离合故事来投影当下中国的整个时代背景,凸现新闻性与纪实性在新闻纪录片这种节目类型中相结合之后获得的更加撼人心魄的力量,真正做到了记录“行进中的影像中国”。对于同一新闻题材的报道,《纪事》总是能够找到独特并且常常是高于一般消息类新闻节目的视角。《变形记》系列中的张静和郝璐璐的整容,引发了中国人的爱美风潮,此后“人造美女”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这部系列纪录片在媒体的争先恐后浮光掠影的报道中不动声色,以沉静、细腻、敏捷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剥离掉主人公的面罩,还原人物的心态,同时,将媒体纳入整个事件中,作为一个观察角度,让人们看到主人公在媒体的进入过程中,一步步脱离事物原来发展的轨迹,揭示出媒体的浮躁;《解密航天员》跟踪记录了航天员生活训练的故事;而《守望》则把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航天员的家庭;《赤脚讨薪路》跳出了事件与人物本身,从农民工劳资关系,投向农民工生存状况。同样重大新闻题材独特处理的节目还有很多,京城首例性骚扰案的《证据》;透视现代人因生活、工作压力而产生心理压力的《抑郁症》;展示了现代都市人利用网络书写自己情感、兴趣、生活的节目《你博客了吗》等等。
《纪事》着力关注小人物的命运,关注时映在他们心里的喜怒哀乐,从他们的变化中看到时代的背影。《挣扎》中有民工律师之称的周立太如今却要无奈的站在原告席上将民工告上法庭;表现忙碌都市白领一族感情快餐的《爱情工场》;10岁的孩子考上大学之后展示教育分歧的《家有神童》;《遭遇梦想》中的王思思一举成为观众推举的明星后何去何从。
在常态的生活下面发掘人物的非常状态,显现出生活的斑斓多彩,同样也可以看到这个时代的特质。《毕业生》中的陈志勇作为扩召之后第一批毕业的大学生,怀揣一颗不平常心,想选择一份如其所愿的工作,梦想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梦想虽然破灭了,但他终于踏上了现实之路。《一种农民》展示了进入城市寻梦的农民工的生活状态;《北方的沉浮》中的劳模欲拍卖五一劳动奖章的窘境揭示老工业基地就业形势的严峻;《折断的翅膀》中显示家暴已由寻常百姓家进入到知识女性的家庭中。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状态、精神面貌也是我们所关心的,《纪事》推出真实电影式的随机访问纪录片《你想要什么》;《幸福在哪里》让人们看到当下国人的所思所想,看到他们的生存状态。
二、《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矛盾:纪录片的精雅与新闻的时间性平衡
就传播受众类型分析来看,纪录片观众通常是“高收入、高学历、高职位”的人群,代表高雅文化;而新闻类题材节目的受众则是普通大众,代表大众文化。而新闻纪录片,就是大众文化与高雅文化的融合。于丹教授认为纪录片是一个过程和点进,应把持其应有的从容;制约于电视传播的特质,时间的限制,以新闻作为主要选题的新闻纪录片栏目应抓住事件的横断面与转折点;当时间无法从容时,应使张力最大化,形成多元的价值判断。
《纪事》作为新闻纪录片节目,大部分选题都触及重大新闻事件,纪录对细节和过程的追寻决定了这些选题不可能抢占新闻的第一落点,怎样平衡纪录与新闻的时间差,新闻事件可以成为《纪事》的日常选题吗?时间的延展性是新闻事件向前或向后延伸的空间,即对事件原因背景的探询和事件影响的完整,这部分空间是《纪事》游刃有余的空间。《纪事》从大编辑部的思维出发,围绕时间和社会,对同一事件从不同角度选取适当的表达方式。《纪事》努力记录改变人们生活的事件,让观众从故事中看到人物的命运,从命运中看到生活的变迁。如反映小区居民维权这样凸显城市民主的《小区故事》。如《走出阴影的村庄》反映河南省直机关干部进驻艾滋病高发村,进村干部的生活工作情况,艾滋病患者的治疗与现状,都在镜头面前真实出现,这些节目的视角是别的媒体所忽略了的,但又是时下中国社会生活的真实面貌。如《始于7月13日》记录了那忠和他的乡邻,为了2008北京奥运会,离开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那种朴实的牺牲精神直指人的内心。
三、《纪事》节目编导艺术之――传播受众接受心理分析
接受美学认为,人们对一部作品有怎样的反应,取决于各自的期待视野或先在结构。期待视野或先在结构是由个人的人生经验、文化修养、审趣味、道德情操以及直觉能力、领悟能力等诸因素共同决定的,而其他干扰性的可变因素也会在受众对于媒介信息之间起调和作用。受众作为不同个体的聚合,是具体的,具有相当大的差异性。个人的期待视野不同,使用媒介的原因、动机便不尽相同。不同的人从各自的需求出发,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使用”媒介,得到不同的“满足”。因此,在现实生活中,面对不同的作品,人们会作出不同的选择,表现出不同的喜好;即使是面对同一部作品,每个人的理解和阐释也迥然相异,从而作出不同的反应。
纪录片作为一种文化进入消费时,受众的要求绝非仅仅是感官的愉悦刺激,满足情感需要也是受众的愿望。受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总是聚集着一定的情感欲望,时时要求得到满足和释放,但这种内在愿望在现实世界中又受到种种文明规范的制约,不可能总是得到满足。弗洛伊德认为,梦能够使人的压抑情绪得到宣泄,替代性地满足人的潜意识欲望。纪录片同样能让受众在影像世界中获得情感的倾泄憧憬和迷醉,使人的心理从不平衡走向平衡,由不和谐变得和谐,整个身心进入愉悦状态。纪录片能抚慰个体的挫折委屈,弥补现实的匮乏残缺,给受众提供一个类似于梦的代偿性的满足。在以自然风光为题材的纪录片中,人们可以走出真实生活的狭小一隅,拥抱大自然的美;观看破案追凶的纪录片时,懦弱的人同样能够追随镜头除暴安良,开拓新生活;在充满浓浓人情味的中,人们得以品味人间真情的甜美,抚慰现实中的无奈。
后结构主义的电影理论在阐释精神分析学的主体与客体同化的理论时提出了“镜象阶段论”。这一论述认为,婴儿在第6到第18月期间已开始察觉到自己与他人的区别,这时婴儿的运动机能尚未成熟,但他能通过镜子来认识和发现此时尚被看作是“他人”的自己的镜象,从而确认自身,确认自己与自己的镜象同一及与他人的区别,这就是主体对自我镜象的第一次认同。镜中婴儿的情境与影视观众的情境具有类似性。由于纪录片能逼真地表现现实生活,受众更愿意如同婴儿向自己的镜象认同那样,与屏幕上的影像产生认同。受众往往把自己的目的与欲望投射到片中人身上,同喜同悲。事实上,中国纪录片是以情感认同的社会功能而首先获得受众认可的。在《纪事》中,观众在那些普通平凡的小人物身上找到了共鸣。如《纪事》在2006年2、3月间推出了一组风格新颖的实验纪录片《交换》系列,其中包括《郭家有儿初长成》、《山与海》、《大话校园》。这组纪录片,选择在父子、城乡、师生之间存在沟通、理解等方面问题的人物,通过编导前期主动介入,促使他们在一段时间里互换位置,让他们站在对方的角度和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从而达到彼此间的理解和沟通。这种形式新颖的节目播出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节目让观众感同身受,可谓是纪录片走向市场的成功之作。
通过纪录片来认识现实世界也是受众的心理欲望之一,马斯洛认为人的无意识深层有一种探索内驱力,它使人产生认识和理解客观事物的愿望,因而学习和发现未知的事物会给人带来满足和愉悦,好奇心是受众对于纪录片的一种心理期待。纪录片将受众的视线引向了未知的领域,在影像所营造的世界里,人的好奇心被无限激发,并在及时的释疑解答中获得了莫大的心理满足。
参考文献
[1]欧阳宏生.纪录片概论.四川大学出版社,2004.
篇3
群众文化是具有特殊性的,所以,在编排群文作品时,需要注意的问题也就比较多。首先,是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再去谈舞蹈的结构和作品的意义。
我们来了解一下编舞的步骤。
首先是选材。怎样的题材才是比较适合的,这很关键。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群众文化是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包括演员的水平不能按专业演员来要求,所以有很多作品不适合他们表演,同样,很多题材也就不适合。比如,首先古典舞对于他们就有很多局限了。我们三明地处山区,有大量的劳动题材作品可供参考。而且我们还有深厚的文化基础,作品可挖掘的深度还有很多。
选好题材,接下来就是“构思”了。“构思”是所有编舞工作的基础。“构思”有时很具体,有时仅是一种感觉。它就像一个安装在发动机上的启动开头一样在我们这些愿意创作的人身上起作用。对于“构思”我是这样界定的:它不是类似剧情的故事梗概,不仅仅受戏剧主题的支配。它更属于情感、感觉和思想世界。对世界人、事、物产生疑问或感受、印象,“构思”必然地会显现出来,最终迫使自己像马达那样投入创作。
构思,在我的感觉中,它来自这一或那一瞬间感受到的激动:听一段音乐,看一幅画,领略一片风光、日常生活的情景。我常以劳动为例来阐明怎样观察能够促进我们进入创作:“……看吧,人们怎样劳动……男人、女人…力量…创造……
这样就有了节奏、方向、活力、各种表现力……
这个例子向我们挑明了我们的创造力取决于我们对世界的敏感性。世间万物千象中蕴含着无数的暗示和信息。懂得如何去听、去看、去感觉、去触摸,用你的身体和心去倾听围绕在我们周围的一切:领悟了!于是就可顺着许多条路自由自在的地进入创造!
其次就是舞蹈的即兴。
“构思”有了,怎样把这个“构思”发展成舞蹈呢?光有灵感是不够的,第二阶段就在于面对“构思”的各个方面进行思考和通过身体的研究找到相对应的素材。
素材包括元素动作和组合。
这时的元素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已经同时想清楚了,它可能包括部分选材前采风得来的动作,这些动作可能来源于劳动时动作的艺术化,也可能来自于想象中,或者来自于已经存在的动作组合。
对于这一阶段来说,即兴舞蹈的运用是最重要的,它能使“构思”呈现出来,并赋予其活力。通过即兴舞蹈,人们能看到“构思”找到它身体动作的载体和估计出这一构思的潜力。这时的舞蹈直接把动作连接起来,成为一个一个段落或直接成为一个舞蹈作品的雏形。
对我来说,我把即兴舞蹈视为最主要的、必须的创作手段。因为它给舞蹈者完全的自由。他们能无节制、无限止地舞蹈,他们的动作经常超出他们的意识之外,就如人们所说:“身体会不由自主地发出一些动作。”
根据即兴舞蹈的特性,即兴舞蹈通过游戏激发自发性。它包括运动性的和情景性的瞬间不品,在没有任何方式方法准备的情况下进行。根据编舞者的建议,舞蹈者遵循各种引导启发地他探索的指令,用身体去寻求。最初的“构思”作为主题,所有的建议都服务于这个主题。我们就这样从技术性和情感性的各个不同的方面涉足将来的舞蹈。每个建议都为阐明主题服务,帮助接近我们最初所选择的主题。即兴舞蹈练习是为舞蹈作品找到有用的素材,而不打算就此把它作为已经编成的舞蹈。
用身体探索,即兴舞蹈能由编舞者自己练,或由编舞者引导一批舞蹈演员进行。在大量的练习和齐心协力的研究中,编舞者和舞蹈演员之间会形成一种默契。
想象展开了,动作就会自发地产生。但不是所有的动作都有同样的价值,同样的用途。有些将很快被忘掉。相反,有些则明显地表现出来。编舞的材料有了,但舞蹈还不存在。为了使它取得形式,应该在各种素材中确认出能够用于作品的成分,发及将它们有机地纵使起来。
需要提示的是,这一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我们编排的作品是要面对怎样水平的演员,并根据这些演员的水平和条件来合理设计动作。
在舞蹈编排工作中,还有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能帮助涉及“构思”。这是一种能吸引观众注意力的,给他们充当参照物的有功效的物质性装置。它将编导的意图最直接地体现出来,它使“构思”具体化。
道具和布景可能是各种属性的:木质、皮质、金属、织物等等。它们或是实用的或是不实用的,或是大型的,或是小型的:椅子、石块、一种塑料模型……。运用道具或布景的舞蹈作品的特征,体现在编舞者所设计的舞者与这些物品的接触形式上。比如秧歌中大量使用到扇子或手绢花,古典舞中大量使用到的长绸或剑等,这样的作品包括《东北秧歌》、《红绸舞》、《弈》等。
根据物体的性质、形式、大小挑选出来的道具已不再是原来意义上的物品了。舞蹈创作在于将改变它的用途,达到超越这一物体的生活原型的目的。艺术的语言赋予所展现的艺术行为以普遍的价值。比如,不再感兴趣于舞蹈者(作品中的人物)仅仅坐在椅子上,而致力于表现他的疲劳和产生这种疲劳的原因。
以上我们陈述了有关编舞的主要因素。显然,创作不仅是各种不同因素拼凑在一起的“烹饪”。创造性的一个方面取决于完全无法检验的品质。然而,编舞的最系统的知识能获得行为的自由,能帮助克服在确定特征和创造中必然碰到的困难。
最后才是组织编排。
以上工作都完成后,开始进行作品和音乐的完整合成。最后这一阶段在于选择。在挑选中有所取舍。在即兴舞蹈中出现的这些素材是否都将被运用、加工和进一步开发呢?
这是困难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对于很多人来说,靠能力发挥作用。一个明智的方法,就是在选择中编制舞蹈:选择动作,选择舞者之间、舞伴之间的联系,把这一切置于空间,然后整体平衡,规定舞段的长度……。杰出的、决定性的做法就是应避免“我不知道做什么”的盲目性,使舞蹈作品不只是表现一个简单运动系列。
群众文化的舞蹈作品通常都大量地使用群舞形式,也就是常说的“人海战术”,这一方法虽然存在不少缺点,但同时也可以避免了水平差异带来的一些作品缺陷。所以,在合成作品时,多考虑队形变化及音乐的协调配合非常重要。
同时,可以考虑编排意境强的舞蹈,这样的作品适合演员多的作品。舞蹈作品的意境,从字面上解释,意是指作品所表现感情和思想,境是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客观环境。舞蹈作品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舞蹈意境的创造主要是通过形象的情景交融艺术特写与描绘,把观众引入到艺术想象的空间,进而获得更丰富的审美感受,从视觉冲击到灵魂感受。在舞蹈意境创造过程中,情景交融有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其结构层次表现为:景-情形-象-境(意境)。
篇4
根据江苏教育考试院公布的《2016年江苏艺术高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须知》得知,2016年江苏艺术高考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联考报名时间如下:
报考条件及办法
符合江苏省教育考试院规定的高考报名条件,身体健康,有志于从事广播电视艺术工作的考生均可报考。
联考报名采用网上申请的形式。考生须登录南京师范大学本科招生网,按要求进行网上确认信息和网上缴费。网报系统实行考生个人确认,支持银联卡付款。考试费按每生4门考试科目共240元收取。网报时间为2015年12月14日-17日(截止时间为:2015年12月17日17时)。
篇5
群众文化舞蹈扎根于群众之中,有无限的艺术生命,有无穷的艺术魅力,只要我们文化工作者不断的留心生活,挖掘其文化内涵,赋予其时代的气息,就能开发许多新的舞蹈,就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要。
一、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
(一)把握题材的群众性
题材是舞蹈艺术创作的基本元素,它来源丁客观的现实生活或是历史资料,舞蹈创作者根据自身的创作意图、创作主题来选择构成舞蹈文本和舞蹈作品的原始材料。作为舞蹈创作的起步,好的题材选择和处理是成功的一半,能够为舞蹈作品的创作奠定坚实又雄厚的基础。由此可见,题材对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要性,而由于群众文化舞蹈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特殊性,所以在创作群众文化舞蹈的首要标准是:把握题材的群众性。部优秀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需要为群众所喜闻乐见,是广大人民群众所熟悉的、能够接受的题材,而非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的题材。因此,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需要深入了解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需求,把握广人人民群众的生活背景、知识水平、审美兴趣等,从而选择具有平民性、通俗性且广大人民群众可直接参与的客观现实生活题材。广大人民群众才是群众舞蹈创作的主要对象,满足他们的喜好和参与才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所追求的根本目标,而群众性的题材更易十吸引和带动广人群众对群众文化舞蹈的兴趣和参与积极性。
(二)力求形象的亲和性
舞蹈作品中的形象包括艺术形象、人物形象、拟人化的动植物、器物、景物等形象,这些形象的塑造足构成整部舞蹈艺术作品形象的基础,展现了舞蹈艺术作品的基本格调,足给予欣赏者的第一印象。人们常说良女f的形象塑造是成功展开后续活动的有效保障,也是激发和调动他人兴趣的首要前提,因而在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中需要考虑合理树立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要求的舞蹈形象。与题材的群众性原理相似,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若想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和接受,那么就需要力求群众文化舞蹈形象的亲和性,如此才能拉近广大人民群众与群众文化舞蹈的距离,才能让广大人民群众对群众文化舞蹈心动。一些成功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那些作品都有一个相同的特征,即形象的亲和性,如东北大秧歌舞蹈中的“小人物”形象;汉族民间舞蹈中的龙和狮子等。这些舞蹈作品中所塑造的形象大多是人民群众熟悉的、敬仰的,极具亲和力,因而也更易于取得群众的青睐。
(三)侧重情感的平民性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都是人们抒感、表达情感、传递情感的渠道,而舞蹈艺术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最高手段,无须更多声音的表达,所有浓郁、深厚的情感都可通过各式各样的形体动作来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超常审美效果。因而,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需要重视情感的抒发、表达和传递,同时还应侧重情感的平民性,舞蹈作品中的情感应表达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普遍心声,以传递老百姓真正的情感。曾指出,只有具备人民性的、符合人民生活的东西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才能永久流传,这方面有许多成功的例证,如《红绸缎》中抒发了建国初期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翻身解放、当家做主的喜悦之情。一般情况下,广大人民群众情感共鸣的起点较低,只要是自然的、真挚的情感抒发和表达都能够很轻易的打动广大人民群众。所以抒发平民情感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中之重,通过舞蹈形体动作来抒发人民群众之情,达普通老百姓之意,这是群众文化舞蹈创作的重要任务,也是为群众文化舞蹈奠定广大人民群众基础的必备条件,需要引起创作者的高度重视。
(四)注意风格和样式的地域性、通俗性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众多,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特色,而鲜明、独特的地域特色恰好是我国与其他国家的主要区别。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有地方色彩的更能为别国所注意,更容易在世界上凸显魅力。因而,立足于民族性的、地域性的艺术更具发展前景,所以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应加强重视风格的地域性,凸显和强化不同地域文化的风格特色,这是促进群众文化舞蹈多样性、多元化发展的关键所在。同时,由于群众文化舞蹈的主体是广大的普通民众,为了更易于普通民众接受群众文化舞蹈,以及在人民群众队伍中广泛普及群众文化舞蹈,群众文化舞蹈的创作还需要满足样式上的通俗性。群众文化舞蹈创作者需要创作出具有简单易学且不失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样式通俗性、风格地域性这是群众文化舞蹈艺术成熟的重要标志。
二、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
(一)基于群众文化的特殊性进行编舞选题
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部分,是反映时代精神和社会风貌的重要载体,对广大人民群众有着一定的引导和激励效用。因而,群众文化舞蹈作为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舞蹈的创作和编导需要专业编导认真对待,充分基于群众主体和群众文化的特殊性来进行编舞选题,精心构思、巧妙编排出能够反映当今社会现象且适合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群众文化舞蹈作品,以适应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在编舞选题时舞蹈编导可将一些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关注的热点问题作为选材,结合群众文化特殊性对这些原始素材进行提取和处理,以能够吸引群众关心和参与性的舞蹈选题来激发更多民众的关注。
(二)巧妙编排构思,充分发挥即兴舞蹈的作用
考虑到广大普通人民群众的表演水平和既有条件,群众文化舞蹈的编导应尽可能的满足可操作性和普及性,在舞蹈选题完成之后开始精心构思舞蹈作品的编排。舞蹈编导需要从广大人民群众现实生活中找寻熟悉适用的素材,结合普通群众的特点进行合理的舞蹈动作设计,同时注重充分、巧妙的发挥群众舞蹈演员的即兴舞蹈创作能动性,以此达到超常的编舞效果。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能动性不容忽视,因而舞蹈编导可以深入到普通群众的文化活动当中,从中找寻有用的舞蹈素材,根据群众的即兴舞蹈创作提取优质的动作,以获取舞蹈编排构思的灵感。如此编排出的舞蹈作品更易于符合广大普通群众的特性和需求,以良好的默契来提高舞蹈编排的质量,达到理想的艺术表达效果。
(三)围绕舞蹈主题进行音乐制作,营造意境
在完成舞蹈选题和编排之后,就需要进行音乐制作的关键环节。音乐能否与舞蹈完美合成,这要求所制作的音乐需充分围绕舞蹈主题来进行,音乐伴奏需要与舞蹈队形变换实现默契、协调的配合,通过贴切的音乐来凸显舞蹈主题,营造更为丰富的舞蹈意境,从而让广大群众通过舞蹈作品的演绎感受到视觉、听觉和内心的多重震撼。一般来说,音乐是舞蹈的最佳“配料”,合理、恰当的音乐能够丰富舞蹈作品的审美性、思想性和动作性,使得舞蹈动作和舞蹈情感、舞蹈主题绝妙融合,从而为观众营造出完美的艺术境界,帮助观众接受和理解群众文化舞蹈作品。如此可见,音乐是群众文化舞蹈的良配,在舞蹈编导过程中需要充分发挥音乐的积极作用。
(四)巧妙灵活的运用道具和布景,增添修饰效果
道具和布景所发挥的积极效用与音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也是群众文化舞蹈编导需要把握的要点。在群众舞蹈编排的过程中巧妙、灵活的运用道具和布景不仅能够增添作品演绎的修饰效果,而且也是最直接表达舞蹈意图、吸引观众注意力的有效方式,使得整个舞蹈构思具体化,充分提高了舞蹈的编导质量和表现效果。多样性舞蹈辅助道具的选择和运用,以及表演舞台的布景,这需要舞蹈编导的深思熟虑和巧妙灵活的创新,如此才能更深刻的表达舞蹈的主题、中心思想和情感,从而达到画龙点睛的辅助作用及增添修饰效果。因而,鉴于道具和布景的重要性,舞蹈编导需要充分运用好这些附加要素,以进一步提高群众文化舞蹈的审美性。
篇6
近年来兴起的排舞深受广大群众的青睐,公园广场内随处可见的老年人的集会活动、青少年的群舞、甚至是乡镇农民的秧歌…既是锻炼身体的活动,又可以从中得到自我娱乐;既增进了人们相互间的情谊,又丰富了业余生活。同时,人们对素质教育的认识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视,许多学校的教学目的及形式也进行了转变。更加侧重于学生的素质教育,并开设了舞蹈训练小组和一些演出活动等。当然家长们的观点也随之得以更新改变,更加重视孩子们的素质教育培养。
一、群众舞蹈的编排
(一)编排选材舞蹈的选材是舞蹈编排的核心,也是整个作品的灵魂,又是群众舞蹈文化艺术编排的一大法则。介于群舞文化本身具有其特殊性(演员的舞蹈水平基本不能按照专业人士的来衡量),因此,具有高难度技巧的编舞内容题材便不适合群众文化的编排。群众文化活动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所在,所以,建议选材应该是一些既能够反映社会现象,又能够吸引人关注又能激发群众热情的舞蹈题材。例如:红色思想、抗震救灾等热点问题都可以被作为题材。这些题材能更好地反映现今的社会精神和社会风貌。舞蹈编导需要对这些题材进行构思编排等加工,最后呈现出美轮美奂的作品。另外,地方性、特色性的题材也能充分的表达出舞蹈的民族性和特有性。
(二)编排的构思通过编导们的精挑细选找到相应的素材,并将生活中常见的素材进行艺术构思和巧妙编排,使其以艺术的形式展现在舞台上。其中,舞蹈元素动作和组合动作在选材时就应该进行初步的构思,并且必须在选材时获取动作,一定要与舞蹈主题有着密切的关联。最主要的是舞蹈编导必须要考虑群众表演者的水平程度,并合理的编排与设计其舞蹈动作。那么,即兴舞蹈潜力的运用是很重要的,它是一种随意地无任何限制的舞蹈思维,通常会在意料之外创造奇迹、给人惊喜;它能够巧妙地将构思勾勒出一幅有活力的画面,将最完美最具艺术的一面呈现在舞台上。
(三)编排动作的组合动作组合舞蹈的基本组成语言,是舞蹈艺术的重要表现手段。而舞蹈的主题动作是舞蹈编导根据主题的构思和舞者的身体形态及心理形态的表达而形成的。动作的组合在作品中担任着突出主题、刻画人物特点的任务。另外,编导需考虑到群众舞蹈的演员由于技术水平能力等关系,很多技巧性动作对他们是有很大局限性的。总之,需要扬长避短,避免类似事件出现。
(四)编排的队形队形,即舞蹈构图。是编导老师塑造的一个舞蹈形象,也是突出主题和交代情节的重要手段之一。由表演者的游离状态而形成的画面,是舞蹈在时间和空间中的一个升华。可以充分的表现出各自的特有兴致。一个群众舞蹈作品的编排,在考虑构图时,应该清楚的考虑到主题的大小、人员的多少以及动作的幅度问题等。也可以,运用几种线条移动综合交叉,使其队形显得更加丰富多彩,更能给人以新鲜感。
(五)编排的道具在舞蹈的编排过程中,少不了道具和布景的运用。道具和布景的属性有:木质、皮质、金属、织物等。有了道具和布景的衬托,才能更加充分的体现作品的主题和意境。这是一种能极力够吸引群众眼球的装置。
二、群众舞蹈的创新
(一)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的观察和逐步积累,大量的收集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素材,并对这些素材进行缜密的科学分析,从中筛选出最具典型的人、事作为艺术材料进行加工提炼。舞蹈编导在具有精深专业技术之外艺术知识结构也应该得以完善。创意的成功是一个优秀艺术作品成功的根本!舞蹈编导除了应该具备创造性思维外,同时创作者的主体意识介入也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用创作者独具特色的思维切入到舞蹈艺术,使创作过程赋予新形象的审美感,做到思维的独创性。但是,创新并不是像武侠小说那样的虚幻,而是源于生活的真善美。每一个动作都源生活并高于生活。
(二)时代精神的创新具有激昂的精神、奔放的激情的社会主义文艺,深深的感染着祖国亿万人民,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发挥着无与伦比的作用!在不断促进群众舞蹈艺术发展中,我们必须有计划的传授成品舞蹈,编创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节目。与国内外的优秀作品进行交流与借鉴,从而达到大家共勉、共同提升的成效。同时,提高对群舞意识的审美情趣,定期的对新人才进行专业化的培训和指导。
(三)国际化的思维能力无论是在文艺创作还是在科学发明中,思维创造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故此,对创造思维领域的研究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舞蹈创造思维为发散思维和辐合思维相互交替的作用。
发散思维方法,就是在思索对象的基础上,充分的自由的联想;辐合思维方法,就是把发散思维牵引回来,是目标集中,突出本质。舞蹈编导需要对中外文化进行深入了解,并从中择优而用,从而获得更高一层次的艺术作品。与此同时,编导应注意:每个民族都会有格局特制的文化主体定向,而这种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的文化精神正是在各自的生存环境下所形成的(即有它传统的根)。因此,他和群众的文化生存价值观始终保持着一致性。所以,在借鉴国外艺术的同时,一定保持本民族的特色文化。这将是人类思维活动的巅峰状态,是结合已有知识和外来创新意识并加以想象力的结晶,也是舞蹈艺术的一种升华状态。
篇7
笔者最近对高中数学圆锥曲线部分的教材进行了分析,发现新课标下高中数学不再明确提出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从而原来以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为基础的练习题也就被放弃了,如:
问题一:过椭圆■+■=1(a>b>0)的左焦点F1作倾斜角为60°的直线交椭圆于A、B两点,若|AF1|:|BF1|=3:2,求椭圆的离心率。
解法一:(椭圆第二定义)
设椭圆的左准线为:l
■
过A、B分别作l的垂线,垂足分别是A1、B1,
过B作AA1的垂线,垂足是H,设椭圆的离心率为e,
|AF1|∶|BF1|=3∶2,可设|AF1|=3m,|BF1|=2m。
由椭圆的第二定义得:■e?摇|AA1|=■=■,
同理:|BB1|=■,AH=■,
又AB=5m,∠ABH=90°-60°=30°,BHAH
AB=2AH,?摇5m=2■,e=■
解法一利用椭圆的第二定义,回避了联立方程组,不失为一种巧妙的解法。但已不适合新课标的要求,若设l的方程为:
y-0=■(x+c)(其中c?摇为椭圆的半焦距)
且设A(x1,y1),B(x2,y2)
将直线方程代入椭圆方程,由韦达定理求出x1+x2和x1x2与a、b、c的关系,再由|AF1|∶|BF1|=3∶2得(x1-c)∶(c-x2)=3∶2,然后联立求解,是最自然的思路,但运算量太大,不可取。所以该题一度被弃用,但笔者经过研究找到一种利用双曲线定义结合余弦定理的解法:
■
解法二:连接|AF2|、|BF2|,
|AF1|∶|BF1|=3∶2,可设|AF1|=3m,|BF1|=2m。
在AF1F2中,|AF1|+|AF2|=2a
|AF2|=2a-|AF1|=2a-3m,
又|F1F2|=2c
由余弦定理得:
|AF2|2=|AF1|2+|F1F2|2-2|AF1|*|F1F2|cosAF1F2
(2a-3m)2=(3m)2+(2c)2-2(3m)×(2c)cos60°
解得:m=■
同理:在BF1F2中,解得:m=■
■=■
12a-6c=8a+2c,4a=10c,e=■=■
这一解法运算量小,且不超纲,关键是发现了与余弦定理的联系,综合运用了各章节的知识,回避了联立方程组的过程,简单明了地解决了问题。
按照这一思路,笔者又试着找了一些需要利用椭圆和双曲线的第二定义解决的其他问题,发现有的问题也能用此法解决。如:可以把问题一里的椭圆换成双曲线,不过要注意弦的两端点的位置可能在同一支上,也可能分别在两支上,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试着解一下。
篇8
如此强势的CEO,拿出的业绩如何呢?——2013年4月,任天堂的2012财年合并财报显示,营业损益为亏损364亿日元。亏损额比此前预期增加164亿日元。原因在于:其力推的拳头产品家用游戏机“Wii U”和软件销售大幅低于原定计划。这已经不是任天堂第一次爆出巨亏,可以说这两年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游戏产业的版图已经大幅改变,昔日霸主任天堂日益边缘化,外界也调侃其游戏明星人物超级玛丽大叔也很难拯救这场危局。
别被变化打垮
作为昔日游戏行业的风云人物,岩田聪似乎很难适应如今的变化,2011年他就曾放言,绝对不会开发移动游戏,因为开发移动游戏,就意味着任天堂不再是原来的任天堂。而今年再次爆出巨亏之后,他也承认任天堂还需多加努力,但此次和股东大打出手,却让外界开始忧心这位昔日的游戏创新大师似乎很难调整自己的状态,毕竟时移事易,任天堂在日文里的意思就是“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但如果谋事的人出了问题,成事就不是光靠老天给面子了。
对于这种有点儿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战略之道,著名管理学家亨利·明茨伯格有着特殊的观点,他指出,大多数时候,组织会沿着某个特定的战略方向前进,但有时,社会和时代的改变,偶尔会掀起剧烈的波澜,此时组织的战略方向也许会与外界不相适应,企业家必须作出抉择。
明茨伯格认为,此时有些企业因为以前就可以包容不同观点,对于创新持开放态度,他们可以迅速纠偏,找寻全新的方向,并再次出发。但此时也有许多企业会因此迷失,因为他们误以为固有战略就是一切的核心,但这种固化思维,也许就意味他们被时代彻底抛弃。明茨伯格指出,战略就像是做陶器一般,不一定全都来自事前的深思熟虑,很有可能是在实践中逐步形成,特别是如今的社会,业界的变化如此激烈,管理者已经很难抱着原有的目标不放。
作为当今最负盛名的管理思想家之一,明茨伯格在其30年的研究历程中,似乎总在扮演揭开皇帝新衣的孩童角色,他被很多正统学者认为是离经叛道的代表人物,但也被很多企业家奉为灵感源泉。其第一部著作《管理工作的性质》曾经遭到15家出版社的拒绝,但一经出版却轰动全球,因为他以真正的“旁观者”心态揭示了真正的管理过程和管理者的真实心态。随后,他更是由于抨击僵化的MBA教育体制得到舆论的广泛关注。
明茨伯格对战略制定的分析,以及对动态管理的推崇,都直指互联网时代科技发展之后某些传统产业面临巨大冲击时该何去何从。以任天堂为例,2006年岩田聪一手领导开发的第七代家庭游戏机Wii,一度在业界掀起浪潮,体感游戏的普及也曾经使得任天堂重新焕发生机。但随着竞争对手Xbox和Playstaion的强势出击,任天堂很快再次失去市场领导地位。之后,整体电子游戏行业转化为更加轻松娱乐为主的基调,但任天堂依然固守自己的游戏理念,即便了解市场需求,也依然执著于自己的百年情怀,其游戏机页面设置过于复杂。虽然Wii系列机型的推崇是为了吸引全家人一起玩游戏,特别是希望吸引更多的女性客户,但遗憾的是最终的市场效果却背道而驰,任天堂依然是某些传统游戏的骨灰级个性粉丝的最爱。而从2009年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小型创意游戏软件提供商。以愤怒的小鸟和水果忍者为例,他们基于智能手机厂商提高的系统平台,老少皆宜,动动手指就可以完成轻松互动。这些全新的变化使得玩游戏再也不需要煞有其事端坐在游戏机和电视机前,而是随时随地想怎么玩就怎么玩。
这样的变化,任天堂看在眼里却似乎一直在逃避,工程师背景出身的岩田聪,一直以业界的超级玛丽著称,其带领下的任天堂多年来一直在吃老本,即便是到如今已经出现巨亏之际,他依然表示,自己的游戏主机是最好的产品,虽然业界一直在质疑他们抄袭苹果的产品。
高效管理的艺术
在愤怒的小鸟游戏中,当体型更大也更厉害的猪已经占领了自己的巢穴时,小鸟们只能将自己像石块一样回击过去,虽然壮烈但却效果有限。任天堂的现状很有些与此类似。岩田聪的愤怒和痛苦,让人唏嘘,更让人醒悟。明茨伯格曾经指出,管理者本身处于高度压力和繁忙事务中,绝对不是所谓的伟大战略执行的指挥者,而是真正的实践者和行动者,对于市场和产品必须保持高度的敏感性,才能做到因地制宜,否则从最终的市场反应来看,某些管理的失误其实就是管理者本身的失败所造成的。
他也进而指出,管理绝对不是一门单纯可靠计算和理论复制的所谓“科学”,在复杂多变的时代,高效管理更依赖艺术,尤其仰仗技艺,特别是艺术绝对是建立在“直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洞察力”和“想象力”,而技艺则需要从经验中不断学习和摸索进而获得提升。
篇9
问题 已知:
(1)当x∈[0,1]时,求f(x)的值域;
(2)对任意x1∈[0,1],总存在x2∈[0,1]使得g(x2)=f(x1)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
分析 本题第(1)问较为简单,详细答案略,f(x)的值域为[0,1],难点主要集中在(2)问上,学生主要对题意理解有障碍,不能准确深刻理解“对任意x1∈[0,1],总存在x2∈[0,1]使得g(x2)=f(x1)成立”这句话,实际上它主要阐述的是当x∈[0,1]时,f(x),g(x) 这两个函数值域之间的关系.解答如下:
由(1)问知f(x)的值域为[0,1],另g(x)的值域为[5-2a,5-a],记f(x)的值域为集合A,g(x)的值域为集合B,则由题意可知AB,故有5-2a≤05-a≥1得52≤a≤4,所以a的取值范围为:52,4.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消化,我们可作如下小结:
结论1:对任意x1∈D1,存在x2∈D2,使得g(x2)=f(x1)等价于函数f(x)在D1上的值域A是函数g(x)在D2上的值域B的子集,即AB.
在问题第(2)问理解的基础上,教师在课堂上,可在题目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作适当变式,以帮助学生攻克难点,列举如下:
变式1:是否存在a,使得对任意x2∈[0,1],存在x1∈[0,1]使得f(x1)=g(x2)成立?若存在,请求出a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此变式相当于要求g(x)的值域A为f(x)的值域B的子集,即BA,解答过程仿照上面,答案略.
变式2:是否存在a,使得对任意x1∈[0,1],x2∈[0,1]都有f(x1)=g(x2)成立?若存在,请求出a的范围;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此变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全称量词“任意”的理解.本例实际上是要求f(x)的值域A与g(x)的值域B相等,即A=B,解答过程略.
变式3:若存在x1∈[0,1],x2∈[0,1]使得f(x1)=g(x2)成立,求a的取值范围.此变式的目的是帮助学生进一步加强对特称量词“存在”的理解.本例实际上是要求f(x)的值域A与g(x)的值域B相交非空,即A∩B≠,解答过程如下:
f(x)的值域为[0,1],g(x)的值域为[5-2a,5-a],记f(x)的值域为集合A,g(x)的值域为集合B,则由题意可知A∩B≠,所以a>05-a1,故a的取值范围为:a>5或0
引导学生可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2:存在x1∈D1,存在x2∈D2,使得f(x1)=g(x2)成立,等价于函数f(x)在D1上的值域A与函数g(x)在D2上的值域B的交集不空.
以上变式均是围绕“f(x1)=g(x2)成立”这个角度展开的,实际上强调的是等的关系,等的关系体现了数学的对称美和统一美,而不等关系则体现了数学的奇异美,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还要教会学生辩证地去分析问题,可以再来研究不等关系.
变式4:对任意x1∈[0,1],总存在x2∈[0,1]使得f(x1)
分析 此题既含恒成立又含有存在性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由等到不等,是个难点,老师在处理时可以各个击破,先分别把一方当作常数处理然后找到关系式.此题我们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先把题目看为:(1)对任意x1∈[0,1], f(x1)
由题意“对任意x1∈[0,1],总存在x2∈[0,1]使得f(x1)
在实际解题中,可能最值不是这么容易求出来的,这时候我们可以抓住一个函数处理,转化为恒成立或存在性问题处理,针对变式4另解如下:
解法一 若函数g(x)最值明确,f(x)最值不明确时,可转化为:对任意x1∈D1,f(x1)
解法二 若函数g(x)最值不明确,f(x)最值明确时,可转化为:存在x2∈D2,使f(x1)max1,即存在x∈[0,1],使得成立ax+5-2a>1,得x>2-4a在x∈[0,1]上有解,故1>2-4a,所以0
上述两种解法在课堂教学中既可以开拓学生思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又可以通过一题多解沟通已学知识的相互联系,培养敏捷思维的习惯,寻找最佳的解题技巧,确保解题的准确性.
变式5:存在x1∈[0,1],对任意x2∈[0,1]有f(x1)
分析:此题与变式4解答过程类似,转化为f(x)min0,故a的取值范围为0
依此类推我们还可作如下两个变式:
变式6:任意x1∈[0,1],x2∈[0,1]都有f(x1)
篇10
【关键词】幼儿幼儿舞蹈创编舞蹈
舞蹈是一种形体艺术,是声、色、形、动的综合活动。幼儿舞蹈是可以开发的幼儿内在潜能,若能用行之有效的方法进行开发,并将这种能力潜移默化于幼儿的各项活动中,必然会对幼儿创造性人格的培养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幼儿舞蹈活动中,培养鲜明、生动、灵活的节奏感,能动作优美地表达感情,并培养幼儿运用动作造型以及动作的速度、力度变化去传情达意,使幼儿在用动作传情达意的舞蹈活动中,感受舞蹈美,领悟舞蹈的内涵,这就是舞蹈的目的。所以一个好的舞蹈作品,能够使幼儿在受到美的熏陶的同时,还能受到潜移默化的启迪与教育,从而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和谐发展。由于幼儿的生活经验、认识事物的思维方式与成人不同,因而幼儿舞蹈的编排在构思和方法上与成人舞蹈有着很大的区别。创编幼儿舞蹈的前提是要了解幼儿,必须从幼儿的身心特点出发。所谓了解幼儿就是要了解幼儿的生理、心理特点、动作发展水平和身体动作的接受水平,追寻幼儿思维的奇特性,从孩子们所喜闻乐见中,所想和所做中取材,即所谓的“求童心,唤童趣”,同时必须追求主题的新颖性及教育性。这就要求教师在编舞前先“童化”自己。这样,创编出来的舞蹈才会有儿童的特点和情趣,而不应该是成人化、专业化。
第一,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选择能够反映幼儿心理特征的主题
好奇、好动、易幻想、内心感情容易外露、注意力不集中、思维形象具体都是幼儿心理特征。针对幼儿的这些特点,创编舞蹈必须在选材上注意主题鲜明、简洁,健康,浅显易懂,新颖别致。同时作品必须具有儿童特征,情节发展清楚有趣,易于幼儿理解、接受,能引起共鸣,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想象力。可采用拟人化的手法,在游戏的情境中使用童话或神话故事,以其特有的形体语言来表达幼儿的体验,又反过来发展幼儿的动作。如环保舞蹈《龟兔赛跑》,该舞蹈没有什么复杂的情节,表现的是一群可爱的时装模特,用一些塑料袋,一次性纸杯,一次性筷子等制作的环保时装,随着富有童趣的音乐响起依次出场,小乌龟和兔子的比赛也在这里拉开了帷幕,但是主题围绕一棵受伤的小树展开,为了救助受伤的小树,乌龟和兔子放弃了比赛,他们这种环保第一,比赛第二的精神,简明地体现了环保主题内容。孩子们演过节目后懂得了“地球”是我们的家园,大自然是我们的朋友,呼吁周围的人都应该保护地球,爱护我们目前的生存环境,做环保小卫士。
第二,了解幼儿的生理特点,幼儿舞蹈来源于儿童生活
学龄前的幼儿骨骼较软,容易变形,肌肉纤维细,弹力小,收缩力差,大脑的发育很快,兴奋过程强于抑制过程,容易产生疲劳感,因此幼儿的平衡能力、控制能力、节奏能力都较差。所以为幼儿设计动作时,一定要从幼儿生理发展的实际特点出发,充分考虑幼儿身体发展的自然素质,动作力求舒展有力,节奏欢快,充分体现幼儿活泼可爱的一面。儿童的生理特点之一是活泼好动,他们的生活动作棱角突出,喜欢手舞足蹈,同时,受身体比例的影响,动作短促节奏快,动作的幅度、活动量都不宜过大,应是幼儿力所能及的;要快慢适度,富有儿童情趣;动作的衔接和变化要有规律,主题动作设计应生动、流畅、形象、富有趣味,便于幼儿记忆。舞蹈要动静交替,有静有动。“动”是有规律地动,是反复有变化地动。选择合适舞蹈生活事件进行表现。“静”是相对而言,一个舞蹈不能让幼儿不停地动,可适当地配以姿态、造型等相对静止的动作,这样表演可使舞蹈变化有致。创编舞蹈动作要表达幼儿内心情感,动作难度不易太大,创编一两个动作为主,辅以队形,位置的变化,这样也可满足幼儿求异心理。如创编的舞蹈《奥运宝贝》,我们在幼儿配合音乐进行表演的时候,穿了我国的民间特色“二贵摔跤”、快板等,这样既让孩子们了解了我国的民间文化特色,加深幼儿对我们民间文化的热爱,又使舞蹈表演富有童趣,幼儿也更容易表演投入。
第三,选择幼儿易于理解的音乐,保障舞蹈作品的艺术性
音乐是舞蹈的灵魂,选择合适的舞蹈音乐是至关重要的。只有音乐与舞蹈相辅相成,才能保障舞蹈的艺术性。音乐的乐句要短小活泼,旋律流畅,节奏鲜明,富有感染力;音乐节奏要欢快愉悦、情绪高昂,才能引起幼儿的动感;音乐形象应生动具体,便于幼儿理解;歌词应通俗易懂,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跳舞的欲望。只有选择了音乐鲜明,新颖别致,富有儿童情趣,才能够激发幼儿的创作热情,活跃幼儿的想象思维,易于幼儿的情感抒发与表达。当幼儿在音乐中畅游时,音乐带给幼儿的是一种美的体验,音乐和幼儿发生了互动的作用。幼儿在充分体验音乐后,做出自己认为贴切的动作,使幼儿能够利用舞蹈进行感情交流,知道自己的肢体语言所表述的意思,所以舞蹈时自然会表情丰富,轻松活泼。让幼儿充分融入到音乐中,让幼儿的想象力与音乐对话,那样幼儿跳起舞来就会神采飞扬,成为音乐中舞动的小精灵。
第四,以童心追求童趣,舞蹈表演要强调儿童化
童心是幼儿舞蹈创作的焦点,童趣是幼儿舞蹈的主要审美特征,以童心追求童趣,是幼儿舞蹈创作的出发点。所以幼儿舞蹈应反映幼儿生活和情趣,绝不是成人舞蹈和专业舞蹈的改头换面。要创编好的幼儿舞蹈,就必须注意在创编幼儿舞蹈时,教师首先应带着一颗童心深入到孩子们中间去,要用幼儿的眼睛观察事物,用童心去感受世界,用适合他们口味的东西去满足他们的好奇心。创编幼儿舞蹈必须从“童心”出发,时刻以幼儿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凝炼生活,根据幼儿的思想、情感、生理,动作发展水平加以变化,发展成为适合幼儿表演的舞蹈,创编出反映幼儿生活的舞蹈。在创编幼儿舞蹈时要熟悉儿童生活,动作设计要适度夸张和美化,通顺连贯,对比鲜明,做到既有动态性、直观性,又有表演性和审美性。
另外,幼儿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表达方式,为了更好的突出其个性特点,作为教师应该积极为幼儿提供创作空间,鼓励幼儿说出自己喜欢的表达方式,用他们对事物的理解去诠释舞蹈的元素,让幼儿成为舞蹈的创编者,真正成为幼儿舞蹈的主人。不仅要让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而且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想象大胆去表达。让每个幼儿积极、主动、自信地参与到表演中去,既满足了幼儿的自我表现需要,又注重了孩子们的个体差异,让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都有表现的机会。使平常比较内向、没有表现机会、体会不到自己表现能力的幼儿有了展示自己的机会和舞台。例如:在舞蹈《同在蓝天下》中,音乐一响,先让幼儿欣赏、理解音乐内涵,根据欢快的音乐情景自己创编动作,选出好的动作编入舞蹈,让幼儿相互教自己创编的动作,老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这样既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又树立了自信心。有了幼儿的参与,舞蹈成为一种幼儿思维的载体,间接的反映出幼儿的喜好和兴趣及对事物的一些看法。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要幼儿对舞蹈有了兴趣,就能把他们的积极性调动起来,给这些爱美、善良、纯真无暇的孩子们插上理想的翅膀,真正创编出孩子们自己的舞蹈,让孩子们真正成为舞蹈活动中的主体。
第五、感情是舞蹈的基本要素,情感使舞蹈作品富有生命力
在平常的舞蹈教学中,幼儿往往只注意舞蹈步伐和动作而表达不出感情。在日常训练中,要启发幼儿的内在感情,首先要训练幼儿的眼睛,让幼儿的眼睛随着老师所指方向移动,能在空间利用假设目标而转动。幼儿的表情丰富多彩,喜欢夸张,高兴时哈哈大笑,前仰后合。生气时,就会拍桌子跺脚,或者坐在地上哭。他们常常借助面部表情来代替语言的表达,而这种表达是没有心灵伪装的,是最真实的情感流露。所以,在创编幼儿舞蹈过程中,表演吃惊时,故意张大嘴巴,眼睛瞪得圆圆的不停张望;而生气时又把嘴巴高高噘起,通过这些表达方式,突出了幼儿的稚气,表现出了情景的真实。另外,由于幼儿阅历不深,不易体会出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在排练舞蹈前,教师应先将舞蹈表现的内涵编成故事,在该舞蹈音乐的伴奏下有声有色地讲给幼儿听,让幼儿充分理解舞蹈的内容,激发他们的情感。比如我们改编的情景剧“皇帝的新衣”“龟兔赛跑”等,通过反复用故事的形式给孩子讲解剧情,在表演时孩子们能很快进入角色,仿佛自己就是那个身着环保时装神奇的小皇帝、就是那棵受伤求救的小树,在感情上产生共鸣,在音乐中去感受,去表现,孩子们都参与了创编,整个舞蹈不再生硬,而显得生动感人,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舞蹈对幼儿来讲,是一种游戏,一种趣味,一种追求,一种表现。而在这种表现、这种追求中,孩子们获得了美的享受,获得了想象的,获得了创造的愉悦。因而,为幼儿编排的舞蹈,从进行构思的时候起,就要想,怎样把一个舞蹈,哪怕是一个简单的律动,歌表演或集体舞,编成孩子们感兴趣的小游戏让孩子们来做,使孩子们觉得跳舞就像做游戏那么好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