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7 20:2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乡村旅游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乡村旅游市场

篇1

[关键词] 乡村旅游 市场营销 现状 创新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1.产品开发项目单一、城市化、粗放型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程式化活动中。由于乡村旅游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从而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忽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设计,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点)附近,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家庭出游的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敏感性较强,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销售尚不成体系,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我国不少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致使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营销方式毫无新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传单或发名片。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三、营销创新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旅行社经营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微利,使旅游促销更加专业,原来促销是单打独斗,各唱各的曲,各拉各的调。现在是集中促销,既节省成本,又容易出效果。从目前来看,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我国乡村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

2.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大推动力。耕地广阔,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远离现代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新路,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坚定地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的工业时代营销做法,实行“洁净化”生产,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即进行营销创新。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 2l世纪的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应追求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营销观念:(1)乡村旅游营销的亲情观。亲情的乡村旅游营销观念强调把游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参加农活劳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2)乡村旅游营销的知识观。乡村旅游应当集学习知识、考察、娱乐于一体,对游客起着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的作用,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途径。(3)乡村旅游营销的绿色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者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要努力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杜绝破坏性开发。

2.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 提升产品的质量。

3.体验营销

旅游业的本质是出售体验和旅游经历,乡村旅游者期待的是不仅能观光,而且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如“做一天茶农”、“当一天农民”。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度假、休闲等生活元素的摄入。实现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应该从主题提炼、体验线索设计、场景设计、体验氛围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入手。其中,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强化旅游体验;活动是主题的载体,没有好的活动项目的支撑,美好的体验只能成为泡影;在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场景、氛围等细节加以强化,才能让游客的美好体验成为现实。

4.口碑营销

乡村旅游口碑营销是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方或经营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发顾客对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服务及企业形象的谈论和交流,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 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1)“员工和顾客是上帝”,“先有员工的满意,才有顾客的满意”。一线员工与游客接触的时间最多,也最了解游客的需求,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要使员工向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旅游企业就必须首先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搞好内部营销,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对员工进行口碑传播培训,使之掌握口碑营销技巧;要注重收集口碑传播信息资料,整理成《口碑传播信息手册》,并不断更新,使员工有信息可传播,有标准可参照。 (2)创新“4C”道路。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营销专家劳特朋(Lauterbore)针对4P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销的4c理论,4c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4C理论的关键在于真正重视消费者的行为反应。4C理论的提出,使市场营销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4P)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4C)。当旅游者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超过其心理预期时,旅游者就会主动成为该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口碑传播者。旅游者满意程度越高,其口碑传播的积极性越强。反之,当旅游者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或服务品质远低于心理预期,则可能引发负面口碑。

5.网络营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目前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所以应该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建设地方性的乡村旅游网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国振:旅游营销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志远 林云:旅游营销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高谋洲 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 (21)

[4]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F].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2006(9);

篇2

关键词:乡村旅游;冬季;市场营销;策略

在乡村旅游的发展中,冬季是旅游淡季,农作物生长并未全面开始,天气寒冷干燥,相关乡村旅游活动难以开展,市民也尽量避免冬季的乡村游,但笔者经过对冬季乡村市场的分析发现,开发乡村冬季旅游市场是可行的。

一、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是在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一种旅游模式,游人不再执著于旅游景点和文化古城,而是将目光放在了城市郊区和乡村,通过参与乡村的相关活动,如农作物收割、种植等达到放松身心的作用。

我国的乡村旅游目前已经得到大范围推广,在这种形势下,乡村旅游有着特有的发展趋势:

第一,乡村旅游促使乡村农业向景区化发展。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巨大,地方政府在推动乡村旅游的过程中,会对乡村农业发展进行适当的引导,同时,乡村农民也会进行相关调整,从而为游人提供更好的旅游条件。

第二,乡村旅游促使农民身份的转变。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巨大的商机吸引农民转变经营模式,由单纯的农民转变为半农半商,形成以旅游促进乡村发展的主要模式。

第三,乡村旅游促使乡村由单一的农作物耕种转变为具观光、休闲为一体的旅游景点,农作物产品化加强。

第四,农业发展模式转变为观赏性与休闲型并存的多产化模式。乡村旅游的活动有农作物种植、观光、采摘等,同时,生态游的推行推动了乡村自然农作物的种植,农业发展的同时,服务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二、我国乡村旅游的不足

(一)乡村旅游特色不明显

乡村旅游虽然得到城市居民极大的欢迎,但在实际操作中,乡村能够被挖掘的旅游点很少,各地的特色景点未能形成,另外,乡村由于发展的滞后,相应卫生条件和居住条件较差,难以吸引更多的游客。

(二)乡村旅游的专业型人才较少

发展乡村旅游需要有专业型人才对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规划与安排,根据乡村的特点开展相应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这方面的人才较少,发展乡村旅游大多是乡村农民自己经营,地方政府进行适当引导,易造成旅游市场混乱,对乡村旅游长期的发展不利。

三、冬季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市场营销策略

市场营销是基于市场上顾客的需求而进行一系列的商业活动的过程。市场营销以顾客为导向,围绕产品、价格、渠道、促销四个方面开展营销活动,从而确保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

在进行市场营销过程中,需要遵循如下原则:首先,要以诚实的态度进行相关营销活动;其次,要坚持互惠互利,在确保自身利益的同时,也要兼顾他人的利益;最后,对待市场变化,要进行理性的思考。

(二)我国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推进战略

推进我国冬季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结合市场营销理念,并通过对乡村特点的了解来具体的开展。

首先,当地政府要明确的制定出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乡村旅游需要有战略目标的指导,只有明确了发展方向,相关旅游活动才能够有针对性,进而推动具体的季度目标的制定。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前文已经作了陈述,而怎样开发冬季乡村旅游市场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当地政府在明确了旅游战略目标后,冬季乡村市场才能够渐渐明朗,同时,相应的营销举措才能够得到全面的开展。

其次,开发冬季乡村旅游市场需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推出符合顾客要求的旅游景点,开展目标群体明确的营销活动。冬季乡村旅游需要当地政府进行适当的宣传,通过对乡村冬季旅游特色的挖掘,形成乡村冬季特有的景点,另外也要形成独有的旅游文化,确保乡村旅游市场不会因季节的变更而出现惨淡现象。

最后,发展冬季乡村旅游需要当地政府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人才的运用能够很好地推动冬季旅游的发展。乡村旅游有着良好的前景,一方面,国家政策的支持,另一方面,低碳环保理念的盛行。乡村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能够形成自己的发展经营模式,但相关方面并不完善。进行专业型人才的培养,不仅要能够对乡村旅游概念有所了解,更需要根据乡村的特点,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与安排。

冬季乡村旅游市场的开发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推动,更离不开专业型人才的参与。乡村旅游在冬季的开展是有一定难度的,市场特色不明显是阻碍其发展的关键,只有在提高相关人员的市场敏锐度的同时,注重人才在市场规划上的学习,才能够推动冬季乡村旅游的发展。

结束语

冬季乡村游的进行需要结合乡村的具体发展特点,建立起乡村的文化特色和特有景观标志,打破季节的局限性,通过对旅游市场进行合理的开发,并对人群心理进行相关研究,进而推动乡村冬季游的发展。市场营销观念的运用在乡村旅游中能够发挥极大的作用,在进行了全面的市场研究后,地方政府和部门才能够转变旅游模式,加快乡村冬季游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果文力,邓少初.浅析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J].中国集体经济,2012(1)

[2]王文辉,朱创业,陈春燕.体验经济视角下成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策略研究[J].技术与市场,2011(4)

[3]张琳琳.肥城市乡村旅游发展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1(6)

[4]张娴.乡村旅游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估模型研究[D].四川农业大学,2009(3)

篇3

考虑到调查的针对性,在市区发放问卷时先作了口头咨询。为保证调查的广泛性和代表性,笔者在呼和浩特市的居民生活区、公园、学校附近、如意广场和新华广场等不同场所、不同地点、不同时段,针对不同的人群,陆续发放调查问卷500份,收回4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为93.6%。

一、调查数据统计与分析

(一)居民基本特征

1.调查显示,从性别比例构成看,其中男性253人,占54.05%;女性215人,占45.95%。男性稍微多于女性,性别比例比较均衡。

2.在年龄结构中,21-30岁,31-40岁,41-50岁,51-60岁,分别占17.3%,26.8%,25.5%,13.7%。20岁以下和60岁以上的人则较少,分别是7.8%和8.9%。 调查结果显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主要客源年龄以中青年为主。

3.文化程度方面,初中或以下占1.1%;高中占8.6%;大专23.2%;本科50.7%;研究生16.4%。调查说明,在乡村旅游中文化程度较高的人明显多于文化程度较低的人。

4.职业构成方面,学生占15.6%;教师19.5%;公务员和企事业人员占23.6%;商业服务人员16.7%;个体和自由职业者占17.3%;工人5.5%;离退休者占1.8%。失业和无业者为0%。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的客源市场基本上是以公职人员、教师、自由职业者和学生为主体。

(二)旅游需求特征

1.认知途径

调查显示,居民了解乡村旅游的途径,38%的人是通过朋友介绍了解的,其它了解途径依次是电视21.77%、网络15.68%、报刊杂志8.95%、宣传册8.12%,最后是旅行社7.93%。这也说明在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营销宣传中,游客口碑的宣传作用很太重要,从另一个方面也揭示了乡村旅游开发必须重视游客经历对潜在市场的作用。

2.出游形式

在出游形式上,与家人一起出游的占38.5%,与亲朋好友出游的46.8%,独自游的7.3%,单位组织的占4.9%,跟团的2.5%。可以看出,呼和浩特市居民在乡村旅游出游的形式中注重亲情,更愿意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出游。

3.出游时间

在出游的时间上,62.2%的人愿意在周末双休日出游,28.3%的人选择在节日期间出游,9.5%的人选择在自己额外的假期出游;出游停留的时间上,选择1日游、2 日游(住1宿)、3日游(住2宿)的分别占 66.2%、30.2%、3.6%;在季节上,选择秋天出游的较多,有41.2%;春夏居中为20.9%、36.7%,冬天最少,为1.2%。表明呼和浩特市居民喜欢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去乡村旅游,但不愿意停留时间太长;出游季节的选择上受当地气候特征影响明显,呼和浩特市地区春寒料峭,风沙较大,冬天寒冷,夏、秋才是最美的季节。

4.出游方式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以自驾车为主,占81%;自行车占8% ,公交车占6%,摩托车占3%,出租车1%。

5.乘车出游距离

在乘车出游距离上,38.5%的游客倾向于1-2小时,36.3%的游客倾向于1小时之内,17.1%的游客倾向于2-3小时, 8.1%的游客倾向于3-4小时。调查说明,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出游距离基本以中短距离为主,居民乡村旅游的理想距离围绕1-2小时车距双向递减,集中度明显。其中又以40公里左右的距离出游意愿最强烈。这个距离是当天能够轻松往返的距离,而且已经走出了城市郊区, 因而最受欢迎。

6.旅游动机

呼和浩特市居民出游的动机,观赏田园风光、游山玩水的占 58.1%,休闲放松的有27.3%,体验乡村生活、了解民风民俗文化的为7%,康体健身活动的是4.6%,怀旧、探亲访友的是3%。

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是为了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远离城市,放松身心。

7.影响出游的因素

居民的出游,往往是综合因素促成的,这些因素既有居民出游的动机偏好等推力,也有外在的拉力,如景区的吸引力等。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的出游受外在拉力影响的大小是不同的,40.6%的居民认为道路的可达性是重要的,景区吸引力占37.2%,景区环境卫生是8.1%,景区饮食质量是7.2%,景区服务水平是6.9%。可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很看重。可达性无非是道路的远近和好坏问题,过远的景区自然会影响人们对景区的选择,同样,无路可通或道路崎岖也是居民出游受阻的重要因素。

8.景点光顾率

旅游者对某一景点的光顾,可以反映出该景点的综合吸引力。为此,笔者从不同角度、不同区位选择了呼和浩特市十个最有代表性的景点作为选项,来调查呼和浩特市居民对某些景点的光顾率。本题是多项选择题。调查显示,呼和浩特市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但因景点距离远近、知名度大小及可入性的难易等不同,不同景点的光顾率有很大不同。光顾率最高的是半亩地莜面大王,占95%,其他依次为乌素图森林公园占88%,哈素海度假村为75%、哈得门森林公园是68%、小井沟生态园占65%,南山生态园占45%,敕勒川人家为30%、一遛弯旅游区是25%,五道沟农家乐是18%、老牛湾为16%。

半亩地农家乐在呼和浩特市通往武川的呼武公路的5公里处,有山有水,环境优美,以武川特产莜面餐饮为主要品牌,呼和浩特市居民来往方便,所以光顾率高。五道沟农家乐在武川,离城约30公里,它的来客主要是参观完哈德门森林公园顺便来游览就餐的,呼和浩特市居民专程前来光顾的人数较少。

老牛湾在清水河南端,距离市区130公里左右,开发的时间短,知名度不大,虽然景区有独特之处,市民的光顾率却最低。哈素海在呼和浩特市西,距市区70公里左右,处在呼包二市之间,呼包高速和110国道可直达景区,而且开发较早,知名度也较大,虽然在近年来开发建设缓慢,但光顾这里的游客仍然很多。这些现象说明,受客源随距离增大而衰减规律的影响,呼和浩特市周边的景区景点光顾率较高,随空间距离的增大,光顾率出现衰减趋势。但旅游地等级层次与知名度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与距离衰减规律共同作用,影响旅游者目的地的选择行为。

(三)体验和期望

1.旅游满意度

乡村旅游者的满意程度会影响旅游者的重游率,也会影响对该旅游地的口碑宣传。乡村旅游者旅游体验大于旅游期望就会产生满意,反之,就会产生不满意,当二者相等时,就会认为乡村旅游地一般。本调查问卷为有针对性地调查城市居民乡村旅游的满意度,设置了“旅游产品”、“服务”、“饮食”、“住宿”“娱乐设施”与“总体感受”六个项目,每个项目有“满意”、“一般”、“不满意”三个等级。调查结果如下表:

统计结果,游客对餐饮的满意度较高,“满意”率是46.6%,其次是娱乐设施、旅游产品、住宿和服务,满意率分别是36.2%和34.8%,33.1%与31.8%。居民中“不满意”的住宿占19.3%,服务占18.7%,旅游产品占17.4%,娱乐设施占14.7%,餐饮占13.6%。在“总体感觉”上,满意的占35.7%,一般的占40.2%,不满意的占24.1%。也就是说,大多数的游客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感觉是一般的,这说明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2.居民对景点类型的期望

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景点开发类型的期望,调查显现,认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开发生态旅游的占35.5%,休闲度假区的占32.8%,农业观光的占20.5%,文化古迹旅游景点的有11.9%,其他的占4.7%。可见,大部分呼和浩特市居民期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

二、调查结果的总结

总结这次调查结果,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有以下特征:呼和浩特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认可程度较高,市场潜力巨大;职业较稳定、学历中等偏上的中青年是最主要的游客;出游动机以休闲观光旅游为主;出游信息主要来自朋友和同事的口碑宣传;出游形式以家庭和亲朋好友结伴出游为主;自驾车出游是首选;出游时间上多集中在夏季秋季,以一日游为主,行车距离在一小时左右;影响出游的最大因素是通往景区道路的可达性;居民光顾率最高的是呼和浩特市周边景点,而且,光顾率随空间距离的增大而出现衰减趋势。呼和浩特市居民的乡村旅游虽然受到距离衰减规律的影响,但这一影响并非是绝对的,景区的综合吸引力对居民乡村旅游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人们期望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应该大力开发建设生态旅游景点和休闲度假区。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和建设在很多方面还存在差距,远没有达到人们期待的局面,需要在整体上加以改善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使乡村旅游者有满意的乡村旅游体验,才能更好地满足乡村旅游者多方面的需求。

三、调查结果的启示

通过对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市场需求的调查,获得以下启示:

1.发展乡村旅游的根本在于乡村性。乡村的田园风光和幽静清新的环境是对城市居民最有吸引力的因素,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确保乡村旅游的乡村性特点,才能保持对城市游客持久的吸引力。

2.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开发必须依托一定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这样才能对城市居民形成较大的吸引力,否则很难取得良好的效果。

3.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中,要在保持乡村氛围的同时,必须改变乡村环境中脏乱差的面貌,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在乡村旅游的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建设中,也需要尽可能满足城市游客对方便舒适的和卫生的要求。

4.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的游客基本是呼和浩特市的居民,这就决定了乡村地区发展旅游必须以呼和浩特市为依托,具有较好的地理区位。一般情况下,以距离城市40至80公里的乡村地区较为理想。距离城市更远的乡村,除非具有对城市居民有特别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否则,不适宜发展乡村旅游。

5.乡村旅游也包含了城市居民对乡村生活的体验。只有当地居民参与到乡村旅游的开发决策和经营活动中,旅游经营成为当地居民生产生活中的一部分,游客才能体验到真实的乡村生活。因此,呼和浩特市乡村旅游开发经营过程中,必须把当地社区居民的参与作为重要的和优先考虑的方面。

6.通往景区景点道路的可达性,直接影响着旅游者的旅游行为。所以,城市到乡村旅游区的便捷的交通条件是乡村旅游开发的基本要求。

7.从游客需求变化来看,随着旅游产业进一步深度发展以及游客旅游次数增多,游客注重的游览内容逐渐从景区观光体验向全过程体验转变,游客在整个游览过程中除了关注景区是否有特色和吸引力之外,对交通、景区、住宿、餐饮、购物、卫生、安全等等多方面都提出了更高要求,追求的是全过程体验,在整个游览行程中任何环节出了问题,游客的满意度就会大打折扣。这里就有旅游要素空间布局优化的问题,如何打造与景区等级相配套的服务设施,如何优化组合各类旅游要素,如何发挥所有旅游要素的综合效率和效益,这都是乡村旅游开发中的重要的现实问题。

篇4

这些人群选择乡村旅游的深层需求归纳起来主要有体验、养生、求知三种。据统计,目前参加河南乡村旅游的人大多数年龄在25~45岁之间,因此青年市场和学生市场是河南乡村旅游的支柱市场,且在河南乡村旅游市场所占的比例正逐年升高;男性和女性游客比重基本相等,大量游客选择乡村旅游仍是着眼于较低的支出费用,对于深层次体验的需求并不强烈。河南乡村旅游者主要以家庭、亲朋好友自助游的方式为主,以单位组织、旅行社组团等团队集体出游方式为辅。现阶段以短线旅游为主,平均出游时间较短,一般为1~2天。不过近年来,游客在旅游地逗留的时间正在逐渐延长。旅游者选择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包括:体验乡村生活、欣赏田园风光、了解人文历史、调剂假日生活等。其中,几小时式观光客逐渐减少,度假、休闲、考察、体验类游客的比例正在逐年提高。

二、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扶持力度不够,旅游配套建设落后。

河南省虽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扶持乡村旅游,但是由于未设立用于宣传和促销的专项资金,大部分乡村旅游基地都是针对河南省境内旅游人群进行服务。而目前河南乡村旅游大多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经营活动,所以在宣传资金上的投入有一定难度,政府专项资金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开拓省外市场的力度。目前,乡村旅游还未成为全国主流旅游形式,加之河南省名胜古迹繁多,政府资金投入有限。在古迹名城的光辉下,乡村旅游自然暗淡许多。由于政府资金投入的不足,一些乡村的交通设施和旅游配套都远远无法满足现今人们对旅游的需求。以中国传统村落河南郏县张店村为例,村里很难找到一个设施齐全、干净卫生的公共厕所。在游玩的途中不时还能看见污水长流,垃圾成堆。每逢旅游旺季,停车管理较为混乱,一旦出了问题互相推卸责任,整个旅游行程让人感到没有安全保障。同时,村民对于文物保护的意识较为淡薄,这也在某种程度上加剧了村落历史、生态、人文环境的破坏。加强乡村旅游基地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合理维护原生态环境势在必行。

(二)旅游层次较低、管理人才匮乏。

河南乡村旅游多数还处于初级状态,以“农家乐”形式出现为主,游玩模式为自种自摘、喝茶打牌、嬉水钓鱼、农家茶饭等,其缺少了在乡村旅游特色、文化和民俗上的深层次挖掘。河南省各地乡村旅游多如牛毛,但有特色能让人流连忘返的基地却没几个。旅游项目的开发和规划,旅游设施的建设与管理都需要大量专业人才,而河南乡村旅游项目多数以本地村民自我管理为主,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综合开发和管理能力严重不足,已经成为制约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一个弊端。其结果就是未掌握乡村旅游之精髓,使游客乘兴而来、扫兴而归。

三、河南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科学路径选择

(一)政府主导,规划先行。

加强政府主导,做好合理规划,提高旅游服务认识。要使乡村旅游持续、稳定和健康发展,就应采取当地政府为主导、村乡民参与、社会配合和市场运作的模式。合理制定乡村旅游发展的未来规划,依地挖掘特色旅游资源,在追求特色的过程中,不能以牵强附会的方式“挖掘”历史的凝重内涵。它要求经营者正确认识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独特点,例如:文化历史、劳动生产的智慧、山清水秀、民族风情等。只有这样,才能在制定旅游项目规划时,制定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项目。最终将特色旅游资源与特色旅游产品形成产业一体化,达成有农有特,以特吸旅,以旅兴农。

(二)培育人才,优化管理。

旅游业作为现代服务行业中一支大军,在不断地向前发展。景点为吸引高端客户群,提升服务水平,提高旅游产品质量,打造旅游文化品牌,都离不开“人才”。因此,各乡村旅游基地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提高其经营管理水平。同时,要开展针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专业培训,使其成为有大局观;能服从管理;讲诚信、受礼仪的现代乡村旅游从业者。为了更好地管理旅游从业者,相关管理机构也应当制定出系统的考核办法,有奖有罚。例如:可以实行“旅游接待证制度”,对参与乡村旅游开发的农户进行评定考核;实行“上岗证制度”,对接待人员进行培训考核,并定期检查。实行“星级评审制度”,推行评优活动,对条件较好、服务质量优秀的农户或单位进行星级评审,并挂星级牌。同时,还应该建立乡村旅游投诉点,对旅游过程中的违法违规现象进行及时处理。通过采取这些切实有效的举措,来规范经营、塑造形象、打造品牌,使乡村旅游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

(三)调动资源、创新营销。

篇5

关键词: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产品完整性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精神需求的要求也随之上涨,中国地大物博,五千年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诸多的文化瑰宝,这就为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世界旅游组织于2011年对旅游行业的调研显示,截至2011年上半年,旅游行业已经成为世界炙手可热的顶级产业之一,其吸金量已经超过了石油甚至军火,成为新时期推动各个国家发展的直接动力。就当前旅游业的总体发展趋势来看,电视剧《乡村爱情故事》为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步入市场化奠定好了发展基础,而近期作为大型亲子栏目而出现的《爸爸去哪儿》更是将中国各地的乡村美景及人文景观推上了市场化、品牌化的历史舞台,成为当前旅游行业炙手可热的热门旅游产品之一。

一、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及表现

乡村旅游产品的兴起并不是偶然,就江苏省来说到2010年年底,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就已经步入了一个较高的层次。全省的农业旅游示范区域达到99家,其中苏州占有比例最大为30家,依靠乡村特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资源而斧凿的乡村旅游产品在近些年的旅游风潮中为江苏省带来了不可估计的利润,而南京市的“打造绿都建设人文旅游文化城市”规划立足点更是为各种休闲农村、花木世界、生态园、风光带等乡村旅游产品的创建提供了滋养的土壤。仅就南通市近两年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来看,从2010年的2家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到2013年的10个国家A级旅游示范区域、4个3A级旅游景区、5项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乡村旅游项目等,从此点来看,乡村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前景非常乐观。

二、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表现

市场是检验产品效益的试金石,随着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选择率的提升,乡村旅游产品自身的机构也逐步向多层次化方向发展,就当前的层次机构来看,乡村旅游产品已经从包含乡村文化、乡村田园、自然生态等的观光消费过渡到了一乡村民俗风情文化体验、乡村养生保健、乡村休闲旅游度假等为主的提升层次,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包含乡村商务会议、乡村探险、乡村体育综合训练、乡村休闲式度假等为核心价值点的特级旅游服务方向。乡村旅游产品的雏形仅仅是为了满足消费者休闲娱乐而存在的基础猎奇层次的产品开发,如农家乐、渔家观光园等,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升级才会出现的基于养生和对文化风情享受而出现的升级产品,如度假村、休闲农庄等,以及对特级旅游产品的开发时出现的主题庄园、乡村商务会所等综合型乡村旅游产品。

从单纯的自然田园风光和乡村文化的体验旅游到多种资源整合并举的度假探险式专业层次的特色旅游,很明显消费者对乡村旅游产品的逐渐提升的服务需要以及各行各业对乡村旅游产品种类和层级改革的需求,导致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势日渐明晰,随之而来的市场激烈竞争化模式下,特色乡村旅游产品的质量改革和品牌化发展及未来的多效并举整合营销,也将伴随我国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和乡村地区对资源的进一步开发而接踵而至。

三、解析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趋向

(一)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的趋向土壤

乡村旅游产品主要以乡村当前的村野资源为基础,利用特色的人文和自然景观来吸引消费者,而消费者的主体多为城市或者城镇居民,回归自然、返璞归真则成为乡村旅游产品进行推广的最好宣传口号,从这点来看,可以说对于乡村旅游产品的消费主要是从体验入手进行回忆型和自然型消费,并享受相应的服务,从消费者心理角度来看,近些年来服务经济模式的转变和旅游产业的升级所带来的旅游者的消费心态和消费观念都随之进行了改变,相对于旅游购物需求来说,他们的心理需求和情感融入需求更为强烈。因此,相对于当前旅游业中出现的各类历史人文景观和文化古迹来说,这种自助式生活共融的参与体验则更符合当前旅游行业消费者对心灵疏导和压力释放的需要。

(二)乡村旅游产品市场化发展中存在的障碍

就当前乡村旅游产品的架构和相关服务来看,以体验和参与为消费切入点的乡村旅游产品对消费者心态的把握和分析虽然已经能满足当前消费者的普遍需求,也相当于符合了市场需要,但是从其内涵和外延来看,尽管乡村旅游产品以市场化为发展重点,如取原汁原味的农家产品和环境,建立多种帮助旅游者可以在乡村环境中体验乡村生活的项目,如采摘等,但是从总体来看,依然无法摆脱市场激烈的竞争所带来的同质化、产品开发落后、服务质量与消费者需求无法同步等问题,尽管乡村旅游产品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按照不同的消费者层次,主题分明地构建了不同的消费产品,并按照产品包装和宣传的正常需要进行推广,但其乡村旅游产品在开发时所存在的完整性缺失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如垂钓项目在乡村旅游产品中多有体现,但是其他的捕鱼方式却尚未被普及和推广,此问题的出现极其不利于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化发展,更不利于某乡村旅游产品从与其他同类项目的区隔化竞争中脱颖而出。

篇6

[关键词]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创新

一、乡村旅游的发展历程

乡村旅游起源于19世纪中期的欧洲,被普遍认为是一种阻止农业衰退和增加农村收入的有效手段而在全世界各地迅速推广。1863年,托马斯•库克组织了到瑞士乡村的第一个包价旅游团。1865年,意大利“农业与旅游全国协会”的成立标志着现代乡村旅游的诞生。20世纪60年代以来乡村旅游快速发展,在欧美国家己经成熟发展为规模巨大的产业。进入20世纪90年代,在世界旅游组织和其他国际组织的大力推动下,乡村旅游作为生态旅游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开始向发展中国家推广。目前,乡村旅游己成为现代世界旅游的主要发展方向之一,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前景。

我国的现代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50年代开始萌芽,20世纪80年代末期才逐渐兴盛起来。伴随着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置身激烈竞争旋涡中的人的精神不堪重负,人们的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崩溃。在这样的情况下,远离城市、远离污染、远离竞争、回归自然、寻找休闲的生活方式便成为人们生活的急切需求,愈来愈多的城里人到乡村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世外桃源”。1998年,我国国家旅游局推出“吃农家饭、住农家院、做农家活、看农家景”,全国各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的热浪。21世纪初,国家旅游局又推出各主题年活动,乡村旅游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出现了一大批具有鲜明乡土特色和时代特点的乡村旅游地与乡村旅游区。正是因为乡村旅游对于繁荣乡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就业等方面具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乡村旅游的发展已经引起了国内外旅游界和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06年中国乡村旅游的主题口号是“新农村、新旅游、新体验、新风尚”,2007年的口号是和谐城乡游,这些都大大地推进了乡村游,己经渐渐成为旅游业的新亮点。

二、我国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现状

1.产品开发项目单一、城市化、粗放型经营

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主体方式是观光旅游,丰富的农业旅游资源未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利用,对其深度的挖掘不够,使活动形式过于单调,落入了“春季赏花、秋季摘果”程式化活动中。由于乡村旅游供给尚处于卖方市场阶段,导致乡村旅游开发者片面追求效益,不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过分依赖非自然的技术手段,大兴土木使其城市化、人工化,从而失去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忽视游客的满意度、旅游形象塑造和长远发展设计,缺乏创新设计和文化品位的乡村旅游产品,损害了游客的旅游感受和乡村旅游的形象,从而大大影响了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采用低价的产品渗透价格

我国的乡村旅游在知名度、资金实力方面相对于风景名胜区都处于弱势,目前,我国开发的乡村旅游多是处于城市近郊或者景区(点)附近,其客源以城市周末、节假日休闲度假游客为主,家庭出游的比例大,主要出游形式为散客旅游,需求弹性大,对价格敏感性较强,所以在价格方面以低价为主,采取慢速渗透策略。

3.营销意识不强,营销手段落后

我国乡村旅游目前的销售尚不成体系,农户的自我销售意识不强,我国不少地方现在仍存在着“先等当地旅游发展起来,再拿钱来宣传促销旅游”的落后观念,难以引起人们特别留意,更不用说形成一套属于自己的预定和销售系统了。由于没有形成有序的横向和纵向的网络体系,使开发乡村旅游的地区与当地或周边大城市的旅行社、附近的知名景区(点)联系不密切,没有形成整体营销。很多地方的乡村旅游经营者和从业人员以当地农民为主,文化水平较低,缺乏先进的营销知识,致使乡村旅游营销缺乏系统性,营销方式毫无新意。目前,我国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多依靠传统方式招徕游客,采用最多的宣传促销手段是发传单或发名片。有少数经营者在互联网上设立了宣传网页,取得了一定的营销效果,但由于网页的知名度有限,再加上信息量少、功能简单等原因,还无法对乡村旅游形成强有力的支撑。这就使得乡村旅游的经营者和旅游者双双蒙受效率损失。

三、营销创新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必然选择

1.激烈的市场竞争

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旅游市场越来越细分化,旅行社经营进入微利时代。面对微利,使旅游促销更加专业,原来促销是单打独斗,各唱各的曲,各拉各的调。现在是集中促销,既节省成本,又容易出效果。从目前来看,进入到营销主导时代的我国乡村旅游业必须用科学、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来武装自己,把现代先进的旅游市场营销理念引进中国乡村旅游事业。

2.绿色营销的市场需要

农村是受污染和被破坏较轻的地方,恰是人们向往“绿色”的最好去处。现在中央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而乡村旅游正是这个精神的强大推动力。耕地广阔,提供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环境优美,一些乡村处在山区里,远离现代的污染,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乡村开展绿色营销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可持续发展优势。

3.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是指一种既能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发展要走新路,就是要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必须改变先污染后治理的被动局面,必须在加快发展中坚定地走生态经济、和谐发展之路。这就要求企业放弃传统的工业时代营销做法,实行“洁净化”生产,探索新的营销方式,即进行营销创新。

四、乡村旅游市场营销创新

1.乡村旅游市场营销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是乡村旅游市场营销的先导。2l世纪的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应追求与21世纪相适应的新营销观念:(1)乡村旅游营销的亲情观。亲情的乡村旅游营销观念强调把游客当“朋友”或“亲人”,通过“农家乐”的形式,吃农家饭,住农家,参加农活劳动建立一种新型的亲情关系。;(2)乡村旅游营销的知识观。乡村旅游应当集学习知识、考察、娱乐于一体,对游客起着拓宽视野和增长见识的作用,尤其对于青少年学生,知识的乡村旅游为游客提供了一种深入了解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途径。(3)乡村旅游营销的绿色观。绿色营销观念强调经营者在营销活动中要把市场需求与环境保护有机的结合起来,大力开发绿色产品,尽量减少乃至消除环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要努力探索发展旅游与保护生态环境之间的内在规律,杜绝破坏性开发。

2.乡村旅游产品创新

全力打造富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是发展乡村旅游的第一要务。旅游资源的同质化,导致旅游产品的同类化现象普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愈是乡土的愈是有个性,愈是本土的愈有特色。因此,对乡村旅游产品开发时,应更多地糅入地域的乡村民俗、怀旧的节事、农事农活、家乡菜等乡土化的素材。在实施产品策略时,必须采用新思路、新方法,提升产品的质量。

3.体验营销

旅游业的本质是出售体验和旅游经历,乡村旅游者期待的是不仅能观光,而且能有乡村生活的经历。如“做一天茶农”、“当一天农民”。因此,乡村旅游产品在设计时要注重体验、度假、休闲等生活元素的摄入。实现乡村旅游的体验营销,应该从主题提炼、体验线索设计、场景设计、体验氛围营造、活动策划和体验过程等方面入手。其中,主题是体验的基础和灵魂,主题鲜明的旅游产品能充分调动消费者的感觉器官,使之留下难忘的经历,强化旅游体验;活动是主题的载体,没有好的活动项目的支撑,美好的体验只能成为泡影;在主题鲜明、活动丰富的基础上,对乡村旅游产品的场景、氛围等细节加以强化,才能让游客的美好体验成为现实。

4.口碑营销

乡村旅游口碑营销是指乡村旅游产品供给方或经营者运用各种有效手段,引发顾客对该乡村旅游产品的品质、服务及企业形象的谈论和交流,并激励顾客自发地向其周边人群介绍和推荐的旅游市场营销方式。正所谓“金奖银奖不如客户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客户的口碑”。(1)“员工和顾客是上帝”,“先有员工的满意,才有顾客的满意”。一线员工与游客接触的时间最多,也最了解游客的需求,他们的服务态度、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直接影响到游客的体验和感受。因此,要使员工向游客提供满意的服务,旅游企业就必须首先把员工当作自己的顾客,搞好内部营销,使员工掌握必要的服务知识和服务技能,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要对员工进行口碑传播培训,使之掌握口碑营销技巧;要注重收集口碑传播信息资料,整理成《口碑传播信息手册》,并不断更新,使员工有信息可传播,有标准可参照。(2)创新“4C”道路。20世纪80年代,美国企业营销专家劳特朋(Lauterbore)针对4P理论存在的问题,提出营销的4c理论,4c即Consumer(消费者)、Cost(成本)、Convenience(便利)和Communication(沟通)。4C理论的关键在于真正重视消费者的行为反应。4C理论的提出,使市场营销从过去的“消费者请注意”的模式(4P)转变为“请注意消费者”的模式(4C)。当旅游者感知的产品或服务的质量超过其心理预期时,旅游者就会主动成为该产品和服务的正面口碑传播者。旅游者满意程度越高,其口碑传播的积极性越强。反之,当旅游者感受到的产品质量或服务品质远低于心理预期,则可能引发负面口碑。

5.网络营销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信息的网络化,旅游业与互联网的结合使乡村旅游网络营销成为了可能。互联网是一个规模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可以说互联网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人们可以互通信息,交流思想,又可以获得各个方面的知识、经验和信息。目前有些地方的乡村旅游还是“羞羞答答的玫瑰静悄悄地开”,仅仅靠“回头客”及口碑传播,影响小,见效慢。所以应该利用互联网发展乡村旅游,也可以建设地方性的乡村旅游网站,真正实现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李国振:旅游营销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

[2]刘志远林云:旅游营销策略[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01

[3]高谋洲李红岩: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J].商业研究,2006(21)

[4]杨达源等:乡村旅游开发理论与实践[F].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5]李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营销行为[J].发展研究,2006(9);

篇7

关键词: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特征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发展大多数是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到80年代,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到90年代,进入成熟发展时期。而到20世纪与21世纪之交,其乡村旅游更呈现出持续发展的强劲势头。乡村旅游已成为当代欧美国家的主要旅游形式之一。如2003年,美国去农场度假的有1800万人次;法国的乡村旅游收入达100亿法郎,占该国当年旅游总收入的1/4。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从产生到现在已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经历了从起步、发展,到相对成熟的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其乡村旅游的发展,呈现出许多基本特征。其乡村旅游发展上所呈现出的基本特征,对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1.旅游景点的经营特征

1.1私营化

欧美国家的乡村旅游大多是在私营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随着乡村旅游的发展,其农场主同时也是旅游业经营者;其乡村旅游景点的经营则为家庭私营。在美国这样的“度假农庄”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度假。他们可以住在农家与农场主人一起生活。游客在观光度假之余,亦能尽情欣赏田园风光,体验农家生活,亲身参与农场生产活动。度假农庄的民宿房舍大多利用农家空出来的房间或农舍稍加改建整理而开放经营。

1.2小型化

欧美国家乡村旅游的基本经营单位,大多数为一个农场或一个家庭。这种小型化的经营特征,既符合其乡村旅游是在家庭农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历史,同时也恰好迎合了旅游市场的需求。英国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就是如此。从旅游开发经营的面积看,虽然各个家庭农场的面积大小各异,但是,旅游者在其中活动的空间却都不大。政府为了防止农庄走上商业化经营,规定农庄了的民宿床位,一般为2~6个房间,可提供4~15个床位,低于这个限度可以享有免税优惠。从所雇佣的旅游从业者看,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其农场主平均雇佣全日制的旅游从业者大多数只有10名左右,农场主化在旅游上的投资,大多数平均也只有5万英镑左右。由此可见,其旅游经营规模是很有限的。

1.3兼营化

欧美国家的农场主,大都是一方面在从事农业生产的同时开展多种经营,另一方面在开展乡村旅游经营时依托农业生产的支撑。在他们看来,乡村旅游与农业生产密切结合,不可分离,彼此双赢,和谐共进;即使是乡村旅游的收入远远大于农业生产的收入,也不可对农业生产轻视、懈怠、甚至放弃,相反,要真真实实进行,一丝不苟经营;否则,如果将农业生产表演化,那就势必失去乡村旅游的原汁原味,削弱乡村旅游对外来游人的应有魅力。

1.4分散化

欧美国家庞大的乡村旅游需求市场与小型化的乡村旅游经营规模,必然导致乡村旅游多点式、分散化的发展格局。近年来,欧美国家乡村旅游分散布局表现十分明显。到2006年底,法国推出的“农庄旅游”,全国有1.6万户农家建设了家庭旅馆,开展旅游接待;意大利开展的“绿色乡村旅游”,其农庄已有6500家;巴西有5000家农场旅馆;美国仅纽约就有1500家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而夏威夷州则多达5500个农场。众多的乡村旅游景点分散吸引了庞大的乡村旅游群体,在满足旅游市场需求的同时,又保证了农场的旅游产品质量不会因游人的过度集中而受损。这种多点分散、小型化的布局是旅游市场需求的必然产物。

2.旅游产品的类型特征

2.1观光参与性产品

乡村的观光参与性旅游产品,是近几年来随着旅游市场的需求而产生出来的旅游产品。乡村旅游观光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观赏整体农村的自然风光,接触大自然,欣赏大自然,体验大自然,回归大自然;其二是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生活习俗和田园风光,这种产品是绝大多数乡村旅游产品经营者都自然或不自然地为外来旅游者提供的产品。为了更好地观赏乡村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农场主往往有意将一些生产方式和生活习俗呈现出来,让旅游者参与进去,借以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增加旅游业的经济收入。夏威夷的农场主就将自家咖啡加工的全过程有计划地展示给旅游者,并让有兴趣参与咖啡加工的旅游者当一回咖啡加工工人。一些地方在开展乡村旅游时十分注重这种参与性旅游活动。在秋收季节,或果实采摘季节,旅行社组织城市居民到乡村去参加生产劳动。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到乡村租种耕地,全过程地从事农业生产劳动和农业经营活动。而农场主则成了旅游者的田园看护人。针对旅游市场的这种需求变化,许多农场都纷纷推出旅游者可以参与、能够参与和乐于参与的游览项目,如家畜家禽饲养、成熟果实采摘、秋季庄稼收割和捕鱼生产活动……此举,既可延长旅游者的滞留时间,又能增加农场主的经济效益。

2.2娱乐休闲型产品

农场为了更好地满足旅游者追新猎奇、求乐求知、求健求美等需求,往往开展多种形式的娱乐休闲活动。美国许多农场就举办西红柿节、甜洋葱节、土豆装袋节等活动。而更多的农场则因地制宜,相继推出骑马、乘马拉车、雪橇、滑翔、登山、漂流、徒步、钓鱼等活动。还有的农场请专家将玉米地种植设计成迷宫形式,推出玉米地迷宫游览活动,给旅游者带来了极大的乐趣。因场制宜地推出娱乐休闲型旅游产品,虽然有的已超出了乡村旅游范围,但是这种扩展对乡村旅游的发展却十分有益。这不仅拓展了乡村旅游的项目产品,而且避免了农场资源的闲置浪费。

2.3住宿餐饮服务产品

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既是乡村旅游服务中最基本的服务,也是开展乡村旅游的最重要服务项目,更是能否接待旅游者和接待多少旅游者的最基本的条件保证。而且,这往往是欧美各国衡量其乡村旅游发展水平的最重要的标准。目前为旅游者提供住宿和餐饮服务的农场旅馆,巴西有5000家,意大利有6500家,法国有16000家。这些农场旅馆为旅游者提供的旅馆及床位是当地的风格,为旅游者提供的饮食是当地风味,使当地乡村旅游的特色得到了充分展示。

2.4旅游购品

欧美各国各个农场在开发乡村旅游时往往推出一些旅游购品以满足旅游者购物需求,并借此推销农副产品,以从中获取更多的收益。这些旅游购品,首先是农场出产的农产品和农副产品。如蔬菜、瓜果、粮食、咖啡、干酪、奶油等土特产品。其次是农场推出一些编织等手工艺品和旅游纪念品。这些旅游购品销售收入往往是全部乡村旅游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夏威夷来自农副产品的直接销售收入竟占其乡村旅游总产值的1/3。在一般情况下,外来旅游者在同类产品中更愿意从农场直接购买。特别愿意购买自己直接从农场亲手采摘的蔬菜水果和农场当面加工的奶油、咖啡及从农场酒窖中取出的葡萄酒等。

3.旅游市场的取向特征

3.1本地化

在欧美乡村旅游市场中,本地旅游者在旅游者总人次中往往占七成以上。在英国,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2~3小时车程之内;在西班牙,这些本地旅游者从居住地到旅居地为100~200公里范围内。产生这种格局的原因有二:其一是乡村旅游景点众多,广泛分布在各个地区,人们对乡村旅游景点有较大的选择余地;其二是乡村旅游者对乡村旅游景点的选择性并不很强,只要有较好的环境、和谐的氛围、相应情境,就可满足游客需求,他们不会对具体内容过分苛求,也就无需跨区旅游。

3.2城市化

欧美国家的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大都在70%以上。城市人口既是国家人口的主体,又是国家旅游人口的主体,更是乡村旅游市场的主体。乡村旅游市场正是立足城市人口的旅游需求而产生的。繁忙的工作生活压迫着城市居民的神经,他们更加向往重返没有城市污染和工业污染的大自然,向往能使人耳目一新的异域环境,这就构成了城市居民进行乡村旅游的主要动机。有的城市居民甚至在乡村拥有一块土地,每年用于度假之用。

3.3家庭化

据英国一些农场的旅游景点调查分析结果表明,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乡村旅游客人占景点旅游者总数的40%左右。由此可见家庭游客的比重是比较大的。在欧美国家,近距离经常性地利用双休日进行以家庭为组织形式的自驾车旅游也是较普遍一种的形式。乡村旅游也是如此。乡村旅游中的观光、休闲和参与性旅游更是如此。

3.4学生化

学生是乡村旅游的重要群体。其主要原因是,城市学生需要学习知识,认识自然,了解社会,特别需要了解和认识农村、农业和农民。针对这种情况,学校或旅行社便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乡村旅游。农场也针对学生旅游市场需求,开发乡村旅游产品。德国、法国等许多开展乡村旅游的农场都开设农业课堂。生长在城市的学生对农村、农业和农民完全陌生。他们有着追新猎奇、求乐求知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愿望。因此,乡村旅游的学生市场有着巨大潜力。

参考文献:

[1](英)约翰·斯沃布鲁克.景点开发与管理[M].张文译.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篇8

一、“十一”黄金周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

二、“十一”黄金周旅游市场特点

1、从来**区游客的客源地来看,我区旅游客源市场还主要集中在福州、厦门、漳州、泉州、石狮、广东的梅、潮、汕等周边县市,约占游客总量的50%以上,省外游客只有不到20%。

2、新老景点、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区的客源构成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乡村游景区新推出来不久,知名度还不高,游客主要来自周边客源市场,市场集中度较高,龙崆洞作为一个老景点,它的客源辐射面要广一些,虽然省内游客在总接待量中所占比例也达到70%以上,但是中远程、周边客源市场的游客比例只有20%左右。云顶茶园景区、东肖森林公园的客源构成,客源市场范围更广泛一些,中远程市场上的游客比例达到了15%以上,其中南京、广州、上海、四川、北京游客比例达到了10%。

3、上海、北京市场是今年我区重点开拓的市场,从市场的反应来看,呈明显增长势头,黄金周前进行电话咨询的人增加了很多,在我区景区总接待量中均占到了15%以上,与去年相比增幅较大。

4、从出游方式来看,大部分都是散客,团队游客较少。家庭自助游、自驾游市场红红火火。

三、“十一”旅游黄金周取得佳绩的几个积极因素

1、领导重视。为做好“十一”旅游黄金周工作,我局组织召开了旅游相关部门和所有旅游企业参加的黄金周工作布置会,现场办公,解决各旅游企业在黄金周准备工作中遇到的许多实际问题。

2、旅游相关部门的积极配合。区交通局除了强化黄金周运力配备外,还对运营旅游线路的客运车辆进行了监督检查;区公安局安排了专门人员和车辆对旅游交通环境进行了治理,利用电视字幕广告对黄金周出行游客进行温馨提示,并安排警力做好节日值班和旅游道路的巡逻巡视。区工商局对全区旅游市场进行了检查整治,规范全区旅游市场秩序和经营行为。区卫生局对各旅游景区餐饮经营户的食品卫生进行了一次集中检查,食品卫生安全得到了很好地保障。

3、各旅游企业准备工作做的好。各旅游企业在黄金周来临之前都召开了动员会,对黄金周工作进行了布置,明确职责分工,开展环境卫生清理、宣传促销和教育培训。龙崆洞景区对洞内危石进行了处理,对景区内旅游商品经营户进行了整顿。各景区全面细致的工作安排,保证黄金周旅游接待工作的健康、有序进行。

4、宣传促销工作有声有色有效。“十一”黄金周来临之前我们强化了旅游宣传促销工作,共投入资金,做了旅游广告和线路介绍;在报刊、杂志、电视台上进行了密集宣传,还准备了展板、制作了图片,开展宣传,均取得了良好的宣传促销效果。

5、强化旅游项目开发,丰富了我区黄金周旅游市场。积极推广龙门镇洋畲乡村旅游发展经验,整合全区乡村旅游点及其餐饮、住宿、土特产、民俗文化等资源,推进建设了一批乡村旅游景点、农家乐、生态休闲园,培育具有**特色的乡村旅游产品。这些项目的建成、完善,改善了我区旅游形象,增加了我区黄金周旅游市场的游览内容。

四、“十一”旅游黄金周存在问题

篇9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文化水平提高、多元化休假制度日渐成熟,越来越多的人希望在闲暇时参与一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旅游活动。在繁杂、喧嚣、多污染城市生活的老百姓,更愿意去亲近大自然,感受乡村清新空气,欣赏秀美自然风光,还可以体验到浓厚的地方民俗,因此乡村旅游成为现代旅游市场新亮点之一。

一、乡村旅游背景和意义

(一)乡村旅游

指在农村地区开展,以乡村人为主体,以特有乡村居住环境、田园风光、民俗文化、农业生产为基础的旅游活动。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游客对旅游活动需求不断提高,更加注重对城乡相异文化的体验。美丽自然的田园风光,安静祥和的生活氛围,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动,吸引着众多城市游客到乡村旅游。

(二)发展乡村旅游的意义

1.促进了城乡精神文化交流。城市游客把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等信息带到农村,使农民提高素质,转变观念,接受现代化意识观念和生活习俗。乡村的民间文化,各种节庆活动、礼仪风俗、民间建筑、工艺美术等,赋予深厚的文化底蕴,具有深刻的淳朴性和神秘性,对城市游客来说,具有强大诱惑力和吸引力。

2.改善乡村环境,提高生活质量。大力投入建设乡村旅游景区,道路改善、住房改造、植树种草、美化环境,使乡村生活环境,农村社会服务体系大幅改善,让乡村居民生活质量大幅提高,为新农村建设带来较好的经济基础,更好的迎接城市游客。

3.乡村居民依托当地自然景观、农业资源参与投资、经营旅游业,靠自身力量获得财富,实现“生活宽裕”的目标,解决了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乡村旅游不是单一的观光旅游,还包括娱乐、民俗、访祖等在内的多功能、复合型旅游活动。如:度假+采摘+民俗活动体验,能让游客体验到乡村民风民俗、农家生活和劳作形式,在劳动的快乐之余,还可购得满意的农副产品和民间工艺品。

4.发展乡村旅游,激发当地乡村居民保护好自身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目标。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现状

1.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现在国内旅游市场,主要以“吃农家饭、住农家房、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的采摘旅游活动,例如:江西庐山脚下的农家饭庄及农家果园开放观光,游客可自行采摘、品尝草莓、葡萄等果品,满足于人们参与收获过程的心理。

2.目前国内乡村旅游市场大多为短途游、周末游。城郊乡村有着良好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人文环境,地域的优势,交通的便利,大中城市的上班族,利用周末或短期节假日来放松身心,形成了近距离、短时间的出游。这是因为:一、我国上班族的休假以短暂的法定休和周末休为主;二、我国旅游业的配套交通设施如铁路、公路等还没有那么发达,限制了短时间内的长途旅游。三、我国大多数工薪阶层的薪水难以负担通常的长途旅游费用。因此,我国出游者大部分选择交通便利、出游费用不那么高的城郊乡村游,感受不一样生活。

(二)我国乡村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当前我们面临着一个重要问题,对乡村旅游理解层面不够,许多农村受到传统农业的制约与影响,不能“跳出农业看农业”,简单靠山吃山,或以现有的农田、果园、养殖场开发利用建成旅游景区,结果很多游客去了一次,便不会去第二次,因此越办越差,直到停业。其实乡村旅游业是一种农业和旅游业相交叉的产业,不能以单纯的农业观光为主,农业和旅游业应交融,互为补充,形成特色产业。

2.产品单一、档次低、层次浅。乡村各类资源未能充分有效利用,而过分依赖农业资源,缺乏文化内涵,地域特色文化不突出,项目单一。如观光果园只供游客观光、采摘果实,乡村旅游产品创新设计和深度加工不够,文化品位不高,特色不明显,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乡村旅游地形象,无法跟上现代旅游市场需求多样化、个性化的趋势。

3.经营者缺乏经营管理理念。其一、经营者大多数是民营资本投入后,采用家族式管理,任人唯亲,用人制度不够完善,服务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造成管理混乱; 其二、在经营理念上,许多经营者停留在注重饭菜质量、味道上,而游客更加注重的特色农家风味、绿化环境、服务水平却没有放在重要的地位上,造成游客乘兴而去败兴而归。

三、小结

篇10

[关键词]“三农”问题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开发对策

“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决定性问题。2004年、2005年国务院1号文件先后两次将“三农”问题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国家旅游局为更好地发挥旅游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优势和作用,确定2006年全国旅游宣传主题为“中国乡村游”。发展趋势正浓的乡村旅游业,因具有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正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突破口、助推剂和旅游扶贫的“试金石”。

一、对乡村旅游的认识

从时间上来看,中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才在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和中西部省会中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逐步发展。通常认为,乡村旅游可分为传统乡村旅游和现代乡村旅游。前者出现在工业革命以后,主要源于一些来自农村的城市居民以“回老家”度假的形式出现,活动主要在假日进行,当时没有有效地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也没有给当地增加就业机会和改善当地的金融环境;而现代乡村旅游是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在农村区域的一种区别与传统乡村旅游的新型的旅游模式,旅游的时间不仅仅局限于假期,旅游者在旅游时充分利用农村区域的优美景观、自然环境和建筑、文化等资源,对农村经济的贡献不仅仅表现在给当地增加了财政收入,还表现在给当地创造了就业机会,同时还给当地衰弱的传统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旅游不仅是基于农业的旅游活动,而且是一个多层面的旅游活动。目前,我国发展的乡村旅游形式主要是指现代乡村旅游,即以各种类型的乡村为背景,以乡村文化、乡村生活、乡村风俗和乡村田园风光为旅游吸引物而进行的兼带观光、度假、休闲性质的旅游活动。从目前情况分析,还是一种比较新颖的旅游形式,其市场需求正随着我国都市化进程的加速和人口结构的变化呈不断上升趋势。

二、当前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及存在的矛盾分析

从供给方面看,近年来由于我国乡村旅游接待进入的门槛低、机会成本小、短期效应显著,在市场的催生下,农村居民积极响应,使得乡村旅游在短时间内“异军突起”,规模急剧扩大,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各地乡村旅游开发主要以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为主、并向以观光、考察、学习、参与、康体、休闲、度假、娱乐等为一体的综合型方向发展。如现在起步较快、发展比较好的一是以成都“农家乐”模式,主要依托乡村旅游的代表,类似的还有北京的民俗村;二是贵州的“村寨游”模式,依托特色村寨及其群落开发的乡村深度体验型产品,这种旅游产品文化的特性非常突出,此外还有山西晋中的“社火节”等。在一些边疆地区,工业文明尚未辐射到或一些感受极微弱的地区,至今还保留着近乎原始而秀美的自然环境、传统的农耕文化和淳厚、完美的民族习俗,带有极强的文化与生态色彩;一些在大都市发达的工业文明辐射下的郊区,如东南沿海地带,已进入现代农业文明阶段,现代农村聚落景观、现代科技农业景观、融入现代美观念的各种观光农园,以及美化了的自然环境构成大都市郊区的农业观光特色。除此,还出现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采摘旅游和以春节、十五、端午、重阳等民间传统的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俗节庆旅游。

从现阶段分析,我国乡村旅游呈现总体规模大、单体规模小的特点,但由于我国乡村经济基础薄弱,加之对外宣传力度偏弱,游客选择旅游目的地尚难纳入计划,环境意识淡薄与不文明旅游行为并存,旅游开发主体法治意识淡薄,本位利益恶性竞争,整体开发呈现重复建设等现象。此外,还存在乡村旅游市场定位不当,促销手段比较单一,产品开发深度不够,旅游知名度不高,这些问题已经成为目前困扰乡村旅游发展的制约因素,使得国内游客参与率和回游率比较高的乡村旅游项目仍然围绕“住农家屋、吃农家饭、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内容和特色的民俗风情旅游;以收获各种农产品为主要内容的务农采摘旅游和以民间传统节庆活动为内容的乡村节庆旅游等几个方面。

三、乡村旅游在加快解决“三农问题”中的重要意义及助推作用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乡村旅游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全新突破口,发展中可以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和扶贫开发精密结合起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作为农村脱贫奔小康、改造农村和使农民足不出户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还可使乡村旅游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新样板,成为落实“五个统筹”的最佳载体,形成特殊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减城乡差距,增强农民环保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和社会和谐。

1.发展乡村旅游是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须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存在着许多矛盾和问题,突出的是农民增收困难。增加农民收入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乡村旅游可以看作当前解决这一问题的敲门石,乡村旅游是利用农村资源开展的旅游活动,依托的主要是城市周边以及比较偏远地带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田园风光,这些资源的发展主要由当地农民参与开发和管理。农民作为经营者和劳动者二位一体,劳动力与土地、资本相结合投入自主经营,是创造财富后的直接受益者,近几年我国不少地区的农民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走上了致富路就是最好的事例;另外,发展乡村旅游,农民足不出户,就可以从当地旅游业中受益,解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使剩余劳动力得到有效利用。

2.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旅游“二次创业”和旅游经济新突破的必需乡村旅游作为传统农业的后续产业,有助于地区经济机构的调整,第一,可促进以农产品加工和服务为重点的农村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优化农村经济结构;第二,可吸纳农村富裕劳动力就业;第三,可促进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改善基础设施和条件;第四,可扩大内需,增加农民收入,促进社会和谐。单从经济效益方面讲,乡村旅游已成为我国促进社会消费、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因素,成为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的重要取向,成为山老边穷地区脱贫致富的重要路径。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城乡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增强文化吸引力,推进建农村竞争力新突破的必需旅游的实质是精神体验和文化消费,旅游产品的灵魂是文化,我国传统文化底蕴丰厚,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农村旅游作为一种休闲旅游在我国可以说是刚刚起步,毫无疑问,在当前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方面是最为广泛的文化产业依托和载体,另一方面,乡村旅游包容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能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 目前,农村旅游市场在行业法规和市场运作上还不成熟不完善,在思想观念转变上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指导。因此,政府在法律法规和市场规范上的引导,宏观上的调控,将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沿着正确和健康的方向发展。

四、开发我国乡村旅游的对策及程序

我国乡村旅游存在着诸多如农民的投资能力有限、市场意识淡薄、旅游产品单一趋同、基础设施滞后、交通不便、相关产业发展不配套等问题,外来投资掠夺经营利润,导致环境污染严重,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中,乡村旅游的开发思路一是要坚持“产业链本地化”,二是要坚持“经营者共生化”,利用本地资源包括原材料和人力资源等,在本地生产和销售产品,形成完整的产业链;在发展乡村旅游的过程中,避免同质化的恶性竞争,共同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

1.开发对策

(1)政府部门的主导力度还需加大。发展乡村旅游任务艰巨,需要改造、改善乡村的基础设施和环境,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为此,政府部门应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主导和引导作用。在当前,有条件的地方应把发展幸存旅游纳入当地旅游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鼓励乡村旅游的发展,把乡村旅游作为全新的增长点和扶持对象。

(2)在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的同时,还应注重市场的基础性配制作用,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实现乡村旅游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在开发中应注重产品的特色化品牌化,避免开发上的重复,应注重提升区域竞争力。

(3)加大宣传力度,实行政策倾斜,鼓励多元化投资,注重吸收企业单位、农民个体合伙经营,使一些有实力的企业或集团介入我国乡村旅游的开发。

2.开发程序

(1)提高对开发农村旅游市场的认识,加强对资源的综合评价,根据社区利益拟议旅游开发项目,抢占制高点,确定乡村旅游的类型。

(2)由开发机构与社区居民双向沟通、确认影响项目因子的因素,进行社区咨询以获得支持;就目标市场、经济状况进行分析、进行可行性研究、修订。

(3)强化对农村旅游市场的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旅游的兴趣,增强“全民”旅游意识和农村居民在旅游产品方面的创造力。

(4)项目实施,开发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以农家乡村风景为依托,以观光旅游产品开发为主导,以专项旅游产品建设为支撑,突出“行、游、购”三要素,形成一批适应居民消费心理和消费需求的旅游产品。

(5)做好农村旅游市场开发的服务,不仅要热情回答他们关于旅游方面问题,介绍相关旅游知识,而且还要设身处地,从游客角度出发来帮助他们选择适合自己的旅游产品。

五、结语

总体来看,我国乡村旅游市场尚处在初级开发阶段,各个方面并不成熟、完善,但这一世界上规模最大的乡村旅游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开发潜力。虽然我国乡村旅游业在日趋成熟和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必然的问题,但只要我们对此有理性的认识,乡村旅游一定会沿着健康的轨道发展,也必将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助推剂,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参考文献:

[1]魏小安:中国休闲经济[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2]李万佰:旅游业拉动地区经济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旅游报,200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