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艺术范文
时间:2023-03-17 19:10: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综合艺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李健(1988.12-),性别:男;民族:汉;籍贯:山东省;学历:研究生。单位:辽宁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综合绘画。
摘 要:材料是装饰绘画的主要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说,材料的发展史也是一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翻开艺术史册,我们不难发现,不同时代的艺术品有着不同的材料运用,这体现了各个时代的文明程度和发展轨迹。在传承、交融和演化了多种文化的今天,综合性的材料越来越多的被运用于艺术领域。当代艺术家们在立足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探索研究新材质、新工艺,通过材料的丰富及工艺的多样化,打破传统艺术的局限,向着多元化、自由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从本质上突破了传统艺术形式对材料的束缚,极大的丰富了艺术的表现语言。多种多样的材料不仅为当代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拓展了艺术创作的空间,而且顺应了现代人追求多变的生活状态,满足了人们在视觉与情感上的双重享受。
关键词:综合材料;表现语言;当代艺术;运用
一、什么是综合材料绘画艺术
综合材料绘画是相对于现代绘画中的部分非传统材料的绘画作品来讲的,可以理解为以综合材料为媒介的绘画作品,而并非单一的画笔作画。艺术家们通过材料的特殊性能,让画面具有特殊肌理,纹理,运用装饰规律和表现方法来加强其艺术效果,形成具有装饰意味形式感的画面,打破传统绘画作品精细,规整的绘画效果来表达他们的主观情感。它是自由的、创新的被附着在几大画种之上,只要可能,任何可以想到的材料都可以被冠以艺术的名义所利用,就算是一块石头,一堆废纸或一些废弃金属或布片等等这些普通不过的材料只要被艺术家安放到画面上,它们便能以艺术的名义登堂入室,成为响当当的艺术品。综合材料艺术的首次出现是在1908年的西方,当时以毕加索为代表的一批画家运用一种新的技术与材料,将墙纸、乐谱、油画布、硬纸板等材料拼贴到画面中。并模仿油漆匠利用类似梳子的工具制造木纹的效果,他们把沙子、木屑及颜料混合以制造特殊的质地,试图制造出各种肌理效果,后来这一创作时期被称为“综合的”或“拼贴的”立体派。立体派分为三个阶段:一是1907年到1910年的初期立体派,呈现了多视点的表现法。二是1910年到1911年的分析的立体派,这个阶段的立体派画面风格趋向空间平面化。三是综合的立体派,画家们将不同状态及不同视点所观察到的对象,集中地表现于单一的平面上,造成一个总体经验的效果。立体主义逐渐改变了艺术家创作观念和综合材料的运用。艺术家陆续采用混合材料,他们突破传统艺术形式,开拓新思维。演变至今天,综合材料绘画已不仅仅是作为一种绘画形式存在,而是由于本身媒介材料的自由多变和技法风格的复杂新颖,它已渐渐发展成为一种艺术思维而存在。不仅仅是受到了艺术家们的喜爱,同时它也满足了人们在艺术审美上的多种需求,为人们带来多样化的选择与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二、综合材料的表现语言
(一)材料的审美性。任何材料都具有它自身的美性,《考工记》将“材有美”确认为艺术作品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在综合材料装饰画中,材料作为其内容的载体,是表现的工具。不同的材料会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和触觉感应。材料拥有重量、体块、硬韧度、色彩及肌理等固有属性。我们的生活本来就处在一个物质材料的世界中,每天都在有意或无意的接触者各种各样的物质材料,使得我们早已熟知他们的属性。例如:平整光滑、坚固凝重的石质材料;纹理清晰的木质材料;给人以亲切柔和温暖感觉的竹质材料;反射性强、坚硬牢固、张力强大、冷漠,却美观新颖、高贵具有时代感的金属质材料;而纺织纤维品,如毛麻,丝绒,锦缎与皮革质地材料给人以柔软舒适、豪华典型之感;玻璃材质则是洁净、明亮和通透。
不同自然属性的材料美,在艺术家的视觉中转化成不同的心理感应美,经过他们恰当的艺术表现,赋予材料一种特定意义的审美价值,产生极其丰富的心理效应。
(二)材料的情感性。被运用于装饰画作中的材料,不仅是要体现画面的视觉美感,而它也是艺术家们积极交流情感的媒介,赋予材料以人文含意和组合特性,并运用于绘画中,使画面成为一个和谐而又复杂的系统,一个富有表现力的天地。我们所看到的优秀的综合材料绘画,正是因为艺术家能善于抓住材料的情感,并正确运用的结果。由于艺术家的加工设计,在艺术作品中所表现的都已经不再是物质材料本身,而是彻底改变了材料的审美性,赋予了它们新的精神内涵。当材料被运用于绘画中时,它的就已从视觉领域进入了情感领域,而两者却也是紧密相连的。我们所能感受到的作品的情感力度的变化就是艺术家们在创作时情感状态的变化。这样一来,所有艺术品便有了不同的情感格调,或激昂宣泄、或粗犷豪放、或潇洒随意、或深沉细腻,就如生活中形形,不同性格的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情感。
三、综合材料在当代艺术中的运用
谈到综合材料的运用,这不得不说到当代一位著名女艺术家尹秀珍,她的作品通过利用对旧物的拼接,传达了对于现代社会全球化与同化问题的探索。她利用回收的材料形成一种雕塑性的记忆文献,在高度城市化、现代化以及全球经济增长的急速变化中,试图将那些通常会被忽略的事物个性化,以暗示生命的个体性。艺术家解释说:“在高度变化的中国,‘记忆’似乎比任何事物都消逝得更快。所以保存记忆已经成为了另一种生活方式。”尹秀珍将记忆作为审视其周围政治、社会以及环境构想的批判工具。作品的主题包含了记忆、过去和当下,以及人与其生长在其中的不断变幻的社会之间复杂的关系。通过将旧物聚集在一个新的语境之下,尹秀珍成功地将过去的经历与当下的体验和状态编织在一起。就这样,在试图传达全球性变化之下个体生命状态的过程中,她将“记忆”与“经验”融合起来。她的装置作品《思想》是一个典型的代表,衣领和袖子从巨大的蓝色大脑雕塑表面伸出或吊下来;这些被废弃的衣服似乎要挣脱集体意识对灵魂的掌控。这件雕塑还有一个小口,个人可以从中进入到里面,对这一结构精心的金属框架进行更深一步的思考。她的作品里“软绵绵”的气质源自艺术家由此而成名的材料:二手服装的面料。
材料的创新和运用,让装饰绘画艺术从平面走上立体,从单一走上多元。中国在不断的对西方的学习中,把综合材料艺术演变到当代艺术中来,这是一个必然。传统绘画中只依靠看到的客观自然作画,所表现的只是自然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速度和多变,机器对人的帮助和制约,绘画自然也被要求表现出多样复杂性。由此可见,为了适应时代潮流的发展,综合材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形式。
只有符合时代感的艺术才是有感染力的艺术。综合材料在绘画艺术中的运用,符合时代主题,不仅改变了传统绘画艺术在外部形式的变化,综合多种材料,工艺和表现手法而且带来了创作思维,意识及格调的更新,更加丰富和完善视觉艺术的魅力。(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滕非《材料新视觉》湖南美术出版,2000.
[2] 张国龙《当代艺术,材料,空间》吉林出版集团有限公司,2006
[3] 辛敬林《装饰设计新语言》重庆出版社,2001
篇2
结题报告
上虞市实验小学 刘均波执笔
1、问题的提出:
新艺术课程标准提出艺术学科综合及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将作为我们艺术教学的1个很重要的标准。这也将给我们带来1次“革命”——课程的“革命”。
当然,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艺术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剧场、戏院、音乐厅、美术馆,而是更为广泛地进入电视、电脑、网络等大众媒体,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和学习不可分割的部分。越来越多的人文学者、科学工作者和工程技术人员尝试从艺术中吸取灵感、想象、创造等能力。已成为现代社会需要的综合型人才所不可缺少的素质。而这种素质应该是1种综合的艺术能力,所以培养学生综合的艺术能力已成为我们艺术教育的1个重大目标。
从艺术发展历史的眼光来看,艺术的各学科的形成、发展总是互为促进、相互渗透、整体呈现的。哪怕是1幅史前壁画,还是器皿上的1组图案,还是原始人的”化妆舞会”和现代的影视作品,都体现着艺术的整体性。它们都集中体现着说、唱、舞、画、刻等艺术。我们有什么理由将他们完全分开进行教学?我们又怎么做得到单纯的单科的教学?
成功的艺术家及成功的艺术作品,还有其他各个领域的成功者无不告诉我们,他们的成功得益于艺术的综合能力及艺术给他们的那种灵感。
同时,我们回过头来审视我们的艺术,就会发现艺术的互融性。1幅画里,能让人感受音乐的流畅美、节奏美;1段音乐作品能让人想象意深远的画面;书法是1段音乐;舞蹈能理解音乐……这就提示我们的教学,应该是各门艺术学科互为渗透的综合艺术教学。
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也告诉我们:在1个人的童年时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1体的。而我们小学阶段教育又处于这段时期,艺术课程的综合就更适合他们,而且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手工艺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
也是基于此,新艺术课程标准指出:基础教育阶段的艺术课程日益走向综合,不仅音乐、美术开始交叉融合,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进入艺术课堂。
然后,长期以来,学校的艺术课程设置分课显明,教师分工明确,教材专业性强等多方面的原因,学生综合艺术能力长期得不到培养。而实践应用往往需要学生发挥综合艺术能力,这就大大限制了学生艺术能力的综合应用和创造能力的发展。当前出现的1些课程整合大多也只是搞加法算术,将两个或几个叠加在1起,或是因为要整合而勉强凑在1起。找不到有机融合的方法,做不到真正的课程综合。不能使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得以真正的培养。更有甚者连什么是综合艺术能力也不清楚,以为是简单的艺术能力叠加。也许有那么几个比较成功的课例,但还是不够深入,更不用说有何操作方法供大家参考。所以,艺术课程综合化和学生综合艺术能力提高的研究,有其迫切性和实时性。
2、实验的意义:
1、课程的综合化研究是新1轮新课程和教育之于人的整体发展的必然趋势。
课程综合化和培养学生综合艺术能力的课题研究是在审视当代教育的弱势形态的前提下提出的1个研究人与艺术、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综合课题。课题指向于人的整体发展;指向于课程间的互通、互融性研究;尤其是课题中重点探索“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对人格的整体发展、全面提高人的生活质量起着极其关键的作用。
2、课题的实施进1步拓宽了教育视野,为我们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的教育提供了极广阔的空间。
课题的研究重在抛砖引玉,为其它学科提供1种借鉴。课程的综合化研究也不可能只在艺术课程上作作文章,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必然得具备“生活即教育”的大教学观。由此而引发的教学大讨论、大改革必将轰然兴起,我们作为这1课题的实施者欣然期待。
3、课题将对弥补国内这1领域的实施途径、方法的研究和结累起积极意义。
国内在以往的教学中出现了1些综合类活动、方法和教学实例,新的课程标准也提出了艺术学科的综合,但缺乏更多的实践和理论,没有有效的操作方法。对大家来说还只是1个新名字。也没有类似的很成功的专门课题实验。此实验必将推动这方面的发展,研究出1些较为有效的操作方法。
3、实验的理论依据:
1、《新艺术课程标准》对艺术课程综合化提出了1定的要求。
《艺术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艺术课程是1门综合的课程。它有意识地强化音乐、美术、戏剧、舞蹈以及媒体艺术之间,以及这些艺术学科各元素之间的联系,使各科、各元素的学习结成1种互补、互利的生态关系。这1理念下就给我们提出了进行这1课题研究的要求,给我们的研究指明方向。
2、培养人的综合艺术能力是大艺术教育观在教学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艺术课程本身就是1门综合性极强的课程。作为1门人文学科,它必然具备了科学性与历史文化的特性。也就是说,对人的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将直接影响人的价值取向和世界观的形成。值得1提的是:小学生的年龄结构、心理特征决定了这1阶段的人群具有最强的可塑性。因此,把握这1个黄金时期,对其进行综合艺术能力的培养将对其1生的生命质量产生无以伦比的感染力。
3、 多元智能发展理论给我们的启示:
如同电影,它是以多种艺术融合来感染人的。这时你的眼泪是音乐感染了你,还是故事情节,还是那红色,还是那演员的演技?其实它给人的是多种信息交织在1起的、立体的呈现,多元智能的促动。你所获得的信息是来自于各个领域,你也是以各个与其对应的智能区域去整体感知的。电影的导演制作更需要的是1种“综合艺术能力”,说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更多的是以综合艺术能力去解决问题,而不光靠单学科艺术能力,这就呼吁艺术学科的整合化学习。
4、 “整体学习”理念支撑下的课题研究:
人之学习最为有效的方法就是整体地进行学习,既多感管、多角度、综合性地学习。基于此给设计1些综合学习的环节,培养艺术综合能力,让学生养成艺术综合思考的习惯的教学思路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5、 艺术的起源理论与儿童的心理发展理论。
人的成长、发展规律也告诉我们:在1个人的童年时期,说、唱、舞、画等艺术活动经常是自然地融为1体的。而我们小学阶段教育又处于这段时期,艺术课程的综合就更适合他们,而且这种多类艺术形式的综合,也是艺术学习的最佳环境。它使艺术学习变得更轻松,更活泼多样,使综合艺术能力的获得变得更自然、更容易。
4、实验的实施:
课题根据研究方案计划,在教师查阅了有关史料和专业资料后动手试验,结累1定感性经验的基础上,开始了课题实施。课题的实施分为研究1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整合,研究同1学科不同元素之间的整合,研究课堂内外艺术活动的整合等3个方面。
艺术课程整合
1科切入,兼及数科 同1学科不同元素 课堂内外艺术活动
美术与其它艺术整合 音乐与其它艺术整合 书法与其它艺术整合
1、 研究1科切入,兼及数科的教学方法,来实现艺术课程整合的效果。
在实验的实施阶段,我们首先以1科切入,兼及数科为实施途径进行研究。研究采用课题研讨课的形式进行:
(1) 阶段预期目标及论证;
(2) 确定实验内容,集体备课;
(3) 研究人员分散各自备课;
(4) 确定施教老师,由施教老师综合各人思路备课,并加以研讨;
(5) 实施教学;
(6) 总结研讨,改善方案;
(7) 再施教,再总结。
我们分别以美术、音乐、书法等学科切入学科,综合了美术、音乐、书法、舞蹈、表演、诗歌等艺术学科,研究:
如何以1科为主,有效综合其它艺术学科?
有什么可操作的方法使之融合?
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艺术能力是否有效?如何更有效?
A、美术与音乐、舞蹈、表演等其它艺术学科整合;
实录及思考分析:
奇妙的手型
俞亚萍执教
教学理念
当新《课程标准》走进校园,走进课堂,我们的美术课也在推陈出新、日异月新。《奇妙的手型》这课教学思路的设计,本着“艺术课程日趋走向综合,不仅音乐与美术学科开始相互渗透、融合,而且戏剧、舞蹈、影视等也走进艺术课中,让学生体验视觉、听觉、动觉等活动带来的愉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审美情趣,了解多元文化。并运用多种材料在广泛的文化情境中创造新作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教育理念,以自己的双手为载体,在愉快学习、合作学习、创造学习、探究学习、综合学习中发展学生的综合艺术实践能力。在教学尝试后,另人耳目1新:
1、《奇妙的手型》是适合小学4年级学生的1堂创编教材。人人都有1双灵巧的手,从生活中常用的手势受到启发而进行趣味设计。以自己的手为载体,摆出各种生动的手势造型,通过联想,运用自己喜欢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最后以化妆舞会的形式参与表演。让学生体验从未接触过的行为艺术带来的乐趣,给他们1种全新的感受。
2、本课教材为综合性美术实践创作课。“奇妙的手型”承载的信息不仅是美术造型、色彩、技法那么简单,还融合了音乐、舞蹈、表演等相关信息,促进知识的迁移。课中化装舞会的音乐从开始的渗透到乐句的联想,再为舞会伴奏,同1主旋律《在森林》贯穿着整节课。本课从舞蹈导入到舞蹈的欣赏,最后回到舞蹈表演,也深入贯穿着整节课。这两者的渗透也更好地为美术教学服务,将综合学科知识应用于美术创作中,培养他们的综合艺术表现能力。
3、本课是自编教材,无教科书,在教学中教师作了大量的资料收集,相关的视听影响资料,适合的主题音乐等,运用多媒体来呈现,加强美术教学的效果,促进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4、本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4年级学生,与1至3年级学生相比,他们已有了1定的创作基础,对美术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知识有所掌握,以初步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理解能力也发展到1定的水平。
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日常生活中手势的特定含义;
2、用喜欢的材料为自己的手进行造型艺术的创作;
3、通过手型的联想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结合多种艺术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根据手的形状进行联想并添画,创造出更美、更有趣的造型。
教学难点:
1、造型的联想巧妙;
2、创作时巧妙运用现有材料;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料、水桶、调色盘、笔、黑色弹子、彩色纸、双面胶。
教室布置:
将所有的桌椅分成6组并置,每组7-8人,每组放两个小水桶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
1、我们班有没有会绕口令的同学?那有没有听说过绕手令?想不想见识1下?(师在实物投影仪下示范)
2、谁也来试试?(请1学生表演)是这样的吗?看起来简单做起来难,把它教给表现(师用手语“棒”表示)这样的同学吧!
1、手语造型联想
1、知道这个手语的意思吗?你会用手语吗?来,做1个不同的瞧瞧!
2、(手语交流)大家看,这是什么意思?还有不同的吗?
3、这些手势都表达了特定的语言,但从它的造型来看,(师手语“耶”)又像什么?再看看你刚才做的手语,它又像什么?
4、这就是“奇妙的手型”(课件出示课题)经过大家的想象,变得更有趣了,看来(课件出示“艺术需要联想”,生读)。
2、孔雀的造型美化
1、(师做孔雀手型)瞧,谁呀?让它活动1下(动手指),干嘛呢?跳舞的孔雀更美呢!1起来欣赏(课件播放孔雀舞录像)
2、真漂亮,还能让它变得更漂亮吗?(实物投影)这里有很多的材料,谁来打扮它?再请1位同学来帮帮他。(指导学生给孔雀手型美化)他们先来美化孔雀的羚毛,用了什么材料?还可以用什么来代替?还需要美化哪些部位?(嘴、眼睛、脖子上的羽毛)如果嘴不用纸卷套上去,还可以怎样做?(可以画--在手上画时颜料要厚1些、贴--直接剪贴或撕贴、粘--用橡皮泥粘上去……)
3、办法真多,你想不想试试?给大家3分钟时间,用你的方法快速地美化1只孔雀。(播放音乐《在森林》)
4、(学生美化手型,教师巡视指导)你的孔雀变漂亮了吗?音乐停,必须展示出来。
5、(音乐停)伙伴们,快把你的孔雀举起来,看哪个组速度最快!认为你的孔雀很美的请站起来,认为最棒的就走到中间来,有自信才会成功!让这些孔雀自由地活动活动吧!(播放音乐)(师生表演几个孔雀舞中的动作)真是1群漂亮的活孔雀,让它们休息1下。
3、启发深入联想
(1)不同的手型
1、大家把孔雀化妆得这么漂亮,不如我们来开个化妆舞会吧。听,谁唱着歌儿赶来了?(播放乐句:蜜蜂)这段音乐的速度、节奏都很快,可能是什么动物飞来了?(蜜蜂、蚊子)你能用手型来表现吗?让它飞得快1点,试试?
2、在蜜蜂的引路下,谁也走来了?(播放乐句:大象)速度挺慢的,听起来沉沉的,可能是……?(大象、老牛)谁能用手做大象?(展示大象手型)怎么做?学1学,中指做大象的鼻子,其余的手指当作4条腿,会做吗?再让它走走看?笨重应该是怎样的呢?谁能给大家示范1下,(节奏很慢,身体很沉,师示范)明白吗?把你的大象放在桌上,跟着音乐的节奏再来走1走。(播放音乐:大象)
3、你想请谁参加舞会呢?用手型来告诉大家吧!(交流学生做的手型,教师引导)这是谁呀?能让它动1动吗?(变得更有趣了)用双手配合的动物造型(有创意,与众不同)这么难的造型,你也会做,不简单,让我们来学1学!加上手臂,变成谁了?(长颈鹿)如果把手转过来,又是谁呢?(小猫)1个手型就能想到那么多,真不简单!
(3)舞蹈手型欣赏
1、舞蹈艺术中也是如此,演员们用手型结合身体来表现(课件播放舞蹈片断)
(欣赏:看,伸出的手臂多像两个牛角;
舞蹈中的手型不仅来表现动物,还有的表达某种情境,她在表现什么?〈弹琴〉;
更巧妙的是用手型来表现自然现象,听,是什么声音?〈风〉;
最后的现代舞中,请你猜1猜,又在表现什么?-- 火、小苗生长、小鸟)
2、舞蹈的手型带给我们很多启发,你还能用手型来表现其它物体吗?(树、蘑菇、花……)好想法。
4、作品欣赏
1、(作品欣赏:树、其它动物)看,有些朋友已经化好妆了,你喜欢谁呢?用什么方法美化的?用了哪些材料?哪个部位比较特别?有趣的树也化了妆,成为舞会中漂亮的1员了。
2、为了舞会更热闹,把谁给请来了(作品欣赏:弹钢琴、吹笛子者)这个手型做的多巧妙,选1个学1学。
3、既然乐队也准备好了,我们也赶紧给其它朋友来化妆吧!这里有个化妆经验,(课件演示)请1位同学来读1读——
(化妆经验:
(1)、用自己认为最合适的材料来美化;
(2)、每人必须化妆1位朋友;
(3)、双手造型时,可以请组内同学相互帮助。)
4、明白吗?马上行动!(播放音乐《在森林》)
5、学生创作
1、教师巡视指导;
2、有些同学已经完成了,想1想,怎样摆出最优美的姿势,等会儿让它活动的更漂亮。其他同学可要加油了!
3、(音乐停)请大家马上停下来。
6、舞动展示、讲评
1、(课件演示:“化妆舞会”出示),化妆舞会马上要开始了,首先要了解舞会活动规则(课件出示)
首先,请大家听音乐,以最优美的姿势自由表演;
然后,边跳边去认识1到两位你认为漂亮的朋友,跟它说说话,交流1下;
最后,音乐停止时,以最快的速度返回你的座位。
2、(音乐停)音乐结束了,找到漂亮的朋友了吗?谁愿意和你的朋友上来介绍1下?(师引导)你为什么找它做朋友?它什么地方吸引你?(师点评)这位朋友的颜色挺丰富的,特别是…部位;还用上了各种点、线、面来画身上的花纹,不简单;这个朋友造型真有趣,和别人都不同,你是怎么想的?为他与众不同的想法鼓掌。
……
3、相信更精彩的作品还在同学们的手中。
7、课堂小结
1、这么普通的1双手,在你们的创作下,竟成了1件件活的艺术品,真为你们感到高兴。
2、就把藏在大树里的礼物送给你们(师点击),谁来打开它?(请1学生)“艺术贵在创新”,读1读。
3、把这句话送给4(2)班的每1位同学,希望大家带给我们更多奇妙的作品。
教学效果
当学生兴奋地舞动着自己的手,1件件千奇百怪的活动艺术品呈现在我面前时,我被深深地震撼了,究竟是什么点燃了他们的创造火花?是什么让他们在美术课中迸发如此激情?又是什么使他们的表演生动活泼?……
是多种艺术信息的融合培养了他们综合的艺术能力。这堂美术课中并不是单纯的学习美术造型技能,却承载着音乐、舞蹈、表演诸多教学信息,这些信息不是形式上的整合,也不是杂乱地堆砌,而是通过手型这1载体巧妙、自然地融为1体,又不失美术课的特性。教师的教学除了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以外,还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听觉、触觉、思维等多种感官,他们的收获是多元的。
篇3
关键词: 材料选择 雕塑创作 综合性
在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下,新材料不断涌现,雕塑艺术不断提高,惊世之作不断地在大环境下呈现。七年留学经历,我对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一、雕塑中的综合材料
何谓雕塑的综合材料?所谓的综合材料就是利用两种及两种以上的材料,被一件雕塑作品所运用,体现材料本身的肌理因素、材质因素、构成因素、技术因素等形成的一种新的材料语言与物质属性。
雕塑的综合材料具有以下特性:
(1)具有协调性。雕塑的综合材料各有属性和相互间隔性,通过艺术家对材料的色和质的把握,达到协调统一。
(2)具有情感性。雕塑的综合材料的形式语言是艺术家表达对世界的认知和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表达特定内涵的中介体。
二、雕塑艺术中的材料运用
世界各国的雕塑艺术都是在单一的雕塑材料及艺术创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雕塑一般运用的材质大多有泥土、石膏、石材、青铜、树脂、玻璃、纤维、不锈钢等材料,传统的以泥塑为基础的铸铜及木雕、石雕等雕塑形式。传统雕塑材料依然可以看到客观的材料,所表现的仅仅是雕塑本身的一个局部和一个片面。西方雕塑材料已由单一走向综合,我国雕塑材料也开始从单一走向综合,单一的雕塑材料日益衰落,雕塑的综合材料逐渐兴起。工业文明的到来,为雕塑在材料的选择上提供了丰富的材料,选择性有了前所未有的多种可能。作为现代工业文明特征的各种新颖的材质很自然就被运用到雕塑中。随着科技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与材料相配合的技术在现代雕塑中的比重不断增加,综合材料成为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必须考虑的因素。
三、综合材料在雕塑中的运用
社会进步,科技发展,新材料不断出现,为雕塑艺术提供了许多新的材料,雕塑的创作活动不再受任何单一风格的支配。综合的雕塑材料日益兴起。在雕塑领域中,新材料的使用范围在不断扩大,种类日益增多。同时种类繁多的综合材料为雕塑艺术增强了丰富多彩的艺术表现力,使雕塑创作更具灵活性与生动性。
1.综合材料在雕塑的创作中手法更具多样性和灵活性。
雕塑中的材料语言作为艺术表现的肌理体态,是一种可以利用机器或者人为的拼接、折叠、转换、演绎的特殊语言形式,不同的材质呈现出极为丰富多彩的肌理效果,材质的刚与柔、细腻与粗糙、厚重与轻柔等比较,其不同的材质特性在作品中相映生辉,不断刺激着人的视觉神经,强烈的肌理视觉效果引起强烈的心理反应。不同的材料拥有不同的属性,在使用和制作工艺时展现出它们的特质,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应和心理认知。艺术家在选择和运用材料时,最初也许会被它们的肌理、品质吸引而受到启发,并激起对雕塑创作的欲望。
俄罗斯籍雕塑家达尼柳科・波利斯是一位非常注重综合材料语言表现力的民族艺术家。他喜欢选择熟粘土、水泥、清漆、石膏粉同胶水混合堆接形成的抽象雕塑,使这些抽象雕塑作品取得特殊的肌理效果。其徒弟廖莎,平时喜欢收集废金属、树根及形态很奇怪的石头,把这些材料进行焊接、拼贴和胶合,其中废金属有生锈的痕迹有时可以直接使用,有时要用锤子把金属砸扁、烧熔和变形,有时他干脆使用烧焦的木块,最后将形态各异的石头把这些材料进行混合使用,这些材料被重新提取、夸张和重新组合构成的抽象雕塑不仅大大丰富了艺术的语言表现力,还有利地强化了他的独特的艺术观念。
2.综合材料在创作中更具随意性和不可复制性。
艺术家要利用材料与人文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发挥材料的综合魅力。我毕业创作期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迪马,在他的雕塑创作中广泛地运用和被转换成特质的各种材料,他在不停地尝试着新材料,在表现形体和空间中寻找着具有特色的材质语言,揭示并发现了材料的另一个动人世界。他可以在制作的过程中很娴熟地将坚硬材料制成的形态各异的器皿,可以很随性转换成另一种柔软的视觉效果,亲近而又疏离,时而又将固体的材料瞬间转换成流动的形态,在各种形体间交流穿梭,充满了超现实的幻觉,瞬间形成一种有时光流动的“动感雕塑”。他用特殊的手法将硬质材料堆砌出的列车飞驰的造型,材料显示出了速度感和疏密感。作品很有动感,并被简化到抽象的程度。这作品一反传统的材料处理方式,发挥出了材料的随性。迪马比较有意思的一个雕塑作品是拿有弹性的废旧轮胎堆积成为雅典娜神庙的形状。材料的质感又是那么显眼,能够感受到作品在空间中的巨大的张力。这两件雕塑作品其实是迪马对不同材料实体的直接随意的拼用和衔接,其实是一种材料表现的随意性和偶然性,并且具有鲜明而强烈的视觉形象,从而到达心理领域去体悟和感受纯净的自我情感。这些强烈的视觉冲击,在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艺术家们对材料的敏锐掌握,材质感的运用和创作时瞬间蹦出的灵感,从而发挥出材料的独特魅力。
闻名遐迩的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的不可复制的惊世之作《包裹德国国会大厦》,用超过10万平方米的丙烯面料和1.5万米绳索,包裹了整栋德国柏林国会大厦。单是材料与质感的转化已足够使人脉搏加速。在这个公共空间中巨大的艺术品存在的那段时间里,人们似乎被这个熟悉又陌生的建筑物给迷住了,人们从四面八方向他聚集、讨论、拍照、狂欢……被包裹的国会大厦展出时间仅两周,但是吸引游客的人数则多达500万人。
四、综合材料在雕塑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现代人的生活变化,客观与微观、节奏与速度、机器对人的帮助和制约下雕塑自然也按要求表现出多样化。近年来,在中国当代雕塑中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使用综合材料,综合材料是现阶段乃至今后长期应用,已被广泛认识和使用。如今,雕塑逐渐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时期,在材料这个领域里,综合材料的艺术语言使用趋向于综合性。综合材料只是雕塑的前提条件,不是雕塑艺术的全部,艺术家会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新的比较和探索,这表明艺术走向综合发展的趋势。中国在对西方艺术的不断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把综合材料艺术演变到当代艺术中来,这是必然。
参考文献:
[1]石德全.造型材料[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3-19.
[2]赵兰涛,刘乐君,刘水淼.综合材料艺术实验[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61-66.
[3]贺万里.中国当代装置艺术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8:24-28.
篇4
关键词:陶瓷艺术;综合装饰;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5-0050-01
一、创意美
其一,装饰手法的独创性。现代陶瓷艺术受当代艺术“突破”、“实验”、“反传统”等的影响,创造性地利用传统陶瓷的瑕疵,如:断裂、起泡、缩釉、变形等毛病,在工艺方面,常常有意地利用这些反技术的缺陷肌理,将这些缺陷发挥得淋漓尽致以追求特殊效果。在装饰制作方面,保持并显露手工制作痕迹,追求肌理效果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其二,艺术效果的奇妙性。在近千年的陶瓷艺术发展过程中,陶瓷艺术形成了一套独特的美感语言。其中,陶土、釉料的可自由发挥度与烧制方式带来的不可预期性的奇妙结合,给艺术家的想象、智慧提供了极为开阔的活动空间,使技艺、思想和激情可自由发挥于一件陶瓷综合装饰作品当中。
艺术不是自然的再现,艺术要比现实生活更高、更美、更理想。艺术的生命贵在创意美。
二、工巧美
“工艺美术通过工巧,以体现出具体的物化形式。工巧本是一个中介的表现手段,但是,在它根据特定的目的进行物化的形成过程中,却也表现出它的独特本质,即它的程度和它的能力;因而,可以将工巧美分为两个范畴,前者为技术的工巧,后者为表现的技巧。技术的工巧是一种外在的体现,是具象的;表现的工巧是创造智慧在技术上的体现,是一种内在活动,是抽象的。”我们常常在欣赏一件陶瓷综合装饰作品时,不禁惊叹它的精巧、工整、光泽等。这些就是技术达到特定的要求,而引起人们的美的感受。技术的工巧是外在体现,表现的技巧是内在基础。如果说技术的工巧是巧艺,那么表现的技巧是巧思。
陶瓷综合装饰的工艺美,从以下两方面得以充分体现:
一是工匠、艺人在认识材料特征的基础上,发挥材料的性能和驾驭材料的能力。
二是工匠、艺人在认识材料表现的可能性的基础上,对材料进行完美地加工,充分显现他们技术的精湛和坚韧的毅力。
三、和谐美
创作一件美好的陶瓷艺术作品,必须依据艺术审美的规律进行艺术构思和艺术创作。这个构思和创作的过程,实际上是追求‘和谐’的过程,是通过运用自身的特殊语言,如:处理手法、表现形式、意境构思、材质选用、造型风格、色彩情调等一系列因素,创造一个完美的统一体,从而使人们得到和谐美的艺术愉悦。
和谐是装饰中矛盾对立的因素达到统一的结果。对于陶瓷装饰的欣赏,人们的视觉是在装饰各种因素的变化中寻求情趣和韵昧,并且在这当中得到兴奋与刺激。和谐则是使心理上达到平衡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
和谐是陶瓷艺术创作的首要法则。由于综合装饰涉及的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装饰元素,而是多个元素的结合,因此更必须把握整体的和谐、统一。
首先,色彩方面的处理;即“花色”好的作品十分注重色调的统一谐和,有一主题色调。单纯的色彩(如青花、釉里红等)要单而不简,所谓“墨分五色”,色彩以高雅、和谐为上。当色彩运用于具体的陶瓷装饰中,必然与装饰图案的结构、面积、情调和所描绘的内容发生关系。
装饰技法处理,当创作者将多种装饰手法运用于一件陶瓷作品当中,各个装饰技法有各自独特的审美表现力。由于综合装饰运用的手法是几个形式、技法的综合,因此装饰手法要有重点和主次之分。其次,装饰材料与装饰手法也要相适应,即不同质地、性能的装饰材料要用相适应的加工处理手法。不管是釉上还是釉下的彩绘技法都有装饰造型形象的能力,因此绘画题材要与装饰造型相适应,装饰题材、纹饰与造型、装饰手法之间不能生硬的接触,而是相互融合。
四、结束语
实践证明综合装饰是适应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需要,这样可以发挥各种陶瓷装饰的特点和各种陶瓷工艺的长处,推动陶瓷艺术的发展。我国陶瓷艺术善于学习和吸收其它艺术,如绘画、书法、雕塑、建筑等特长,无论在时代风格及地方风格上,以及在题材、形式、表现技法上,都密切相关,从而丰富了自身的艺术创造,增强了艺术表现力,满足当代人们的审美需求。
参考文献:
篇5
中国戏曲表演最显著的特征是一种综合性,海纳百川,汲取各种精华并不断创新,是诸多艺术因素综合而成的一种特别的戏剧表现形式。
中国的戏曲是综合的艺术形式,它融合众多艺术形式于一身,并且赋予了新的艺术生命,中国戏曲富于个性,在中国的艺术形式中独树一帜。戏曲艺术主要包括舞蹈、音乐、诗歌,而且还包括化妆、造型、服装、美术等方面。中国戏曲的这些艺术因素综合起来都遵循着一个规律就是艺术美。首先是需要一个完美的剧本为基础,这样,才有可能表演出绝伦绝美的戏曲,获得更多观看者的赞赏。在这其中,音乐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为故事情节配乐,为其增添色彩,使其变得更加形象生动。让表演出来的戏曲更加深入人心。戏曲表演是离不开音乐的,它以音乐为核心来组织自己的艺术语言。因此,音乐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不可或缺的。
清末学者王国维说过:“谓以歌舞演故事也”,一言道破了戏曲的特点。中国戏曲与中国的话剧都是戏剧形式的一种,但是中国戏曲的艺术形式更加丰富,戏曲是运用音乐化的对话,和舞蹈化的动作去表现人物的特点和故事的情节。各种表现形式都离不开舞蹈 ,所以说,舞蹈是中国戏曲表演艺术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戏曲有着简单但又不平凡的舞台布置,整个舞台布置只是简单的“一桌二椅”,给表演者留下更多的施展空间和表演空间,使其充分发挥表演才能。而西方的舞台结构复杂繁多,中国与之截然不同。相反,中国的戏曲表演更注重表演时所用的道具,如:有着艺术气息的服饰和惟妙惟肖的脸谱等,让起舞台效果更加鲜明。而简化了舞台布置。
其次, 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唱,指唱腔技法,讲求“字正腔圆”,主要用来塑造鲜明的人物形象和性格特点以及对故事情节推波助澜;念,即念白,是朗诵技法,要求严格,所谓“千斤话白四两唱”;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指表演中的武打动作,是在中国传统武术基础上形成的舞蹈化武术技巧组合。这四种表演技法有时相互衔接,有时相互交叉,构成方式视剧情需要而定,但都统一为综合整体,体现出和谐之美,充满着音乐精神(节奏感)。中国戏曲是以唱、念、做、打的综合表演为中心的富有形式美的戏剧形式。
再次, 由于各地方言不一,各个剧种又有不同的艺术风格。无论是典雅如幽兰的昆曲,还是被誉为南国红豆的粤剧,以及田园牧歌式的花鼓戏,高亢激越的梆子,低回委婉的越剧,在风格上均各不相同,绰约多姿。例如中国戏曲是一种综合艺术,它包含有文学、音乐、表演、美术等各种成分,这每一种成分都有各自的艺术特性,但当它们进入戏曲以后,就又都或直接或间接地与融合在了一起。又例如,中国戏曲剧本的文学类型多种多样,丰富多彩。如小说、散文、诗、词、大赋、小赋等等。中国戏曲有着不同的艺术形式 。中国戏曲这种汲取精华于一体、海纳百川的综合性表现手段,与中国“和”是万物的根本的美学思想是一脉相承的。中国古代美学讲究万物和谐,就像一滴水最总要流入大海一样。在待人接物上,“和”也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戏曲,各种艺术形式和表演形式的综合,正更加鲜明地印证了“和”这种美学思想,与之是密切相关的。
另外, 诗、歌、舞相结合的形式是戏曲的一个重要的艺术特征。而影响戏曲艺术综合性特征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应该是我国古代文人作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歌、舞相结合的特点。我们知道,诗是最富乐感的,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起,都能入乐、歌唱。中国常把诗与歌连称,曰“诗歌”,也时常伴有舞蹈,“乐以诗为本,诗以乐为用。”《通志.乐略》,中国戏曲是诗的戏剧,一般称“剧诗”,它发源于诗,是诗的世子,始终带着它母体的特点,不但语言是诗,手段、构思、形象、意境也都是诗。连《楚辞》,都是伴有音乐和舞蹈的。
参考文献:
[1] 杨慧芹.中国戏曲表现的程式性特征探析[J].齐鲁艺苑. 2009(02).
[2] 魏莉. 湖北地方戏曲的历史成就[J]. 戏剧文学. 2007(07) .
[3] 子午. 元杂剧“戏眼”模式与中国戏曲架构的美学精神[J]. 南国红豆. 2007(04) .
篇6
[关键词]艺术语言;媒材;现状
[中图分类号]J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1)01-0170-2
今天,材料艺术被我们所认识和理解,并且确认它为一种新颖的视觉媒介艺术形式。当诸多的艺术问题出现在人们面前,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艺术程式?或者人们怎样去检测艺术语言中的问题?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一、综合媒材艺术创作现状
(一)综合材料在架上绘画中的介入
材料介入艺术作品,仅以材质的特征改善、丰富或加强艺术作品的外在表现力,作为一种创作手段的补充,无疑使许多人感兴趣。事实也证明,与使用材料相关的精密制作技巧确实有诱惑力,但这仅仅是材料在艺术作品表达过程中的辅助手段而已,可以说不过是材料在艺术表现中的初级从属阶段,而材料的质性表达要真正进入审美语言阶段,即材料的表现,除了形式上的要求之外,它还内含材料本体的质地语言。
例如塔皮埃斯的作品,它抽取某些物质的特性,像水泥、钉子、钢管、木块、砖瓦、皮革、棉絮、草根等东西,在材料表现上,起到了一定程度上的观念与图像的文化认识作用;杜比菲特的烟灰、沙砾可以被看成是一种直接刺激感官的艺术语言;而在法国克莱门特的纸屑和锌皮等材质作品上,我们可以感受到材质肌理的表现力度,以及它的真实性、可信性、确定性和感染性。这是传统意义上的描绘式作品不可与之相比拟的,材料因此在作品中成为一种可以随意嫁接、转换、擅变、演绎的特殊文化形式。但是,除了审美功能,材料的表现必定是为某种目的而存在的,即材料作品在艺术中的表现,无论其文化联系如何都应该是一种态度的表明。如脱离这种基本事实,材料仅是子虚乌有的摆设而已。因而,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材料作品,总是趋向某一思想、观念的主题,才能反映本身的材质意义价值。如德国博伊斯的《无题・1948-1950》综合材料作品,它通过青铜、腊、树胶、纸板和铅笔,解析了一对男女簇拥相抱的“”。这里,材料的硬软、轻重的质感和表现的方法以及空间处理等完全弥合了形式与主题的统一关系。尽管这件材料作品尺寸只有24×12.5×4em,却深刻揭示了二战血腥杀戮之下的人性之美。原始材料的物质属性一旦变成艺术家的意志形式,其物质属性就成了主观材料――肌理语言,成了一种具有灵性的、感动的、脱俗的超然存在之物。它表明:当材料表现其外延作用时,它实际上已切入了“表现”的内涵,其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的。
(二)媒材在装置艺术中的运用
装置艺术和现成品艺术如今已被视为一种观念艺术。装置的材料语言媒介本身具有广义性,这体现在装置所使用的往往是日用品、工业品等具有较明确生活意向喻指的材料,然而当它们经由艺术家创作处理之后,错位化的处理往往使它的所指变得模糊化了,从而超越了艺术家原先的意图局限。
装置艺术最重视媒介材料的潜在艺术表现力的选择,重视对媒介材料的艺术表现可能与这种材料原有的生活意象之间的关联。木板、铁皮、玻璃、橡胶、沙子、鞋帽衣物等媒介从工具性材料通过艺术家的艺术构想而升华为艺术性话语,成为艺术人文精神与创造精神的载体。
20世纪90年代以后,作为纯粹的观念艺术,装置艺术开始“走向社会”。这一阶段中国艺术界开始关注装置作品语言传达的可能性,这亦是中国当代装置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它一方面表现在对装置艺术所使用的材料与现成品的质地的研究与重视,从创作主题的表现需要出发,去研究选取不同材料、不同质地物品的装置组合。另一方面是对装置的物品与材料的外在形式的关注。这一时期出现了不少优秀的装置作品,如周啸虎的《谎言时代》、黄一翰的《我们是一群长不大的孩子》、尹秀珍的《冼水》、谷文达的《人发装置》等。谷文达、尹秀珍等人通过作品去触及当代人的视觉心理和生存状态;戴光郁、陈箴等人则运用东方艺术观念,强调虚空、时间性和组合关系,在世界资讯背景中去揭示人类面临的精神问题和文化问题;黄永兵更是以一系列颇有力度的装置作品批判了既成的文化制度和文化关系。
(三)新媒体艺术的崛起
在信息泛滥的全球一体化的后现代语境中,艺术逐渐失去了以媒材分类的准则。21世纪信息时代的新媒体技术,泛指一切以高科技手段为媒介的艺术,包括观念摄影、录像艺术、电脑数码艺术和Flash等。这一时期,中国实验艺术的主潮在媒介上开始由装置和现成品艺术向摄影和录像艺术媒介转移,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开始加入到观念摄影和录像艺术的创作,人类开始进入一个空前的视象(视觉信息)时代。
随着高科技的发展、研发与应用,人类生活进入了全面依赖数字化科技的21世纪。艺术家、设计师的身份将因数字化环境而变得身兼数职。创作的流程将因计算机软件的应用、操作而分工复杂,而且必须互相支持、配合成团队联动作业。
(四)全球化语境下的综合媒材艺术创作
在全球政治、经济、文化一体化的格局中,艺术家的语言表达必然是与西方接轨的。在这里我们有必要对西方材料媒介艺术发展再作一番考察:材料作为一种媒介和可传达的符号,在西方始于立体派,早在20世纪头十年,勃拉克和毕加索就开始“贴纸革命”。1913年杜尚用自行车和圆木凳创作了他的第一件现成品艺术。从拼贴和实物开始,艺术必须是手艺(绘制和塑造)的界限被打破,非手艺的选择和组合成为艺术思维与艺术活动的组成部分。艺术外延向非艺术拓展,艺术精神向观念化迈出。那些媒材不仅带有文化的含义,而且还有很强烈的地域的特点,又都具有鲜明的现代感。
二、综合媒材创作的价值意义与拓展空间
材料艺术语言领域的无限扩大,使得“综合媒材”的概念早已突破了传统仅仅对自然材料的运用和转换,生活中的所有物品都可能成为艺术表达的工具,无论自然生长物或人的身体和社会行为,无论历史的传统形态还是现实生活场景、声音或思想、观念、基因或自动遥控系统,甚至不同种族的行为方式等,都可以作为艺术创作的媒介。
综合材料媒介本身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我们不能停留在材料的表面来接受材料,更应关注的是其文化内涵和精神负载。今日艺术不再以英雄姿态去直面问题,而是存在于问题之中。都市中生存的艺术家很难以居高临下的方式去体验生活,我们只能生活在“生活”之中,凝视生活,以思考的权利,去揭示植入我们肌体和精神的问题,通过质疑,保持个体精神的可能性。因此以一种具有区域文化背景和个人思维特点的方式去言说、去反省、去体验当今世界普遍性的问题及直面城市化生存中的种种生存体验,已成为艺术家运用多种媒材进行艺术创作所要面临的挑战。艺术家完全可以通过对多种媒材的试验与拓展,以一些更为深入的、触及当代问题的主题来演绎自己的文化角色。
[参考文献]
[1]陈心愁著.综合绘画材料与媒介[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3:3
[2]邹建平.装置艺术[J]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170.
[3](加)麦克卢汉著,何道宽译.理解媒介一论人的延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10
[4]徐敏.陈箴现代装置艺术参展作品简介(1955-2000)[EB/OL],http:/larts.省略
篇7
因此,林友华强调,判断一件红木家具有无收藏价值,应该在文化、艺术、科学和实用价值这些标准上来做综合性考量。
一直以来,在林友华雕刻的作品中,尽量保留那些适用现代生活的古代制式,理性调正不适宜的制式,并积极汲取西方家具设计的优点,做到“洋为中用,中西结合”,以适应现代生活的需要。
近几年来,林友华一直努力强调家具的文化品位,力争摆脱低端,向高附加值发展。他强调将目光放在如何为消费者提供达标的产品以及个性化服务上。他告诉每一位来他这里的消费者和收藏者:应该考虑购买更有实用性、更具文化底蕴和更适合自己的红木家具。对于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林友华开始提供定制服务。林友华成立了专门负责售后的工坊,消费者在使用中若因人为因素造成损坏,“轻伤”可免费维修。
为了让消费者放心购买,林玉华特地要求在自家签订的每份家具买卖合同都必须填写官方名称及使用比例,原材料必须带有保真证书。
目前,林友华在大连、山西、陕西等地都开设了连锁店,年创产值利润超过2亿元。林友华的事业也有力地推动了特色产业、块状经济的发展,家乡的木雕生产厂家每年出口额都能达到2000多万元。
篇8
[关键词] 艺术 分化 综合 整合创新 舞蹈教育
时间的脚步已迈进二十一世纪,随着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信息与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也促进了传统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互相影响、整合创新已成为国际性的发展趋势。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也成为应对竞争的策略。培养既有专业技能又有综合能力、既有基础课程又有整合创新综合课程的教学理念更被社会所需要。
一、在古代艺术就呈现综合的特点
音乐、舞蹈、诗歌、和绘画是诞生较早的古老的艺术种类。古人说“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三者本于心,然后乐器从之。”在古代。诗、歌、舞是融为一体的艺术,诗言志,以语言为特征:歌咏声。是声音为主要特征:舞动容。以人体姿态为特征。三者可以融合也可分别发挥本身的特征。
在古代往往是诗、歌、舞、乐多种形式结合来表达和抒感。绘画、雕塑与人类精神生活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古代的许多岩洞壁画艺术可以看出。它是真实记载古代人民艺术生活的重要载体。而舞蹈中的构图、造型与绘画、雕塑有相似之处。
二、艺术的交流、分化及时代的发展促使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分工也越来越精细,原来的诗、歌、舞、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逐渐有了分工。舞蹈逐渐形成风格各异的民间舞蹈、表演舞蹈、社交舞蹈等。近代的舞蹈发挥了舞蹈本身的特性: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诗歌、音乐、舞蹈、绘画分道扬镳、各行其是。但美的特征和规律性的东西往往是相通的,既是一体的又各有其特点。
不同民族、地区的漫长历史发展过程,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文化艺术。各艺术领域在分化的同时,也进行着综合发展。有将舞蹈与歌曲相结合的歌舞戏《参军戏》。歌曲与舞蹈结合的民间歌舞:如汉族的《秧歌》、蒙族的《盅碗舞》。取材于敦煌壁画的《飞天》和从戏曲中提炼语汇的《春江花月夜》等古典舞佳作:还有根据历史事件改编的舞蹈剧目《鱼美人》、《小刀会》等和国庆十五周年推出的《东方红》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以宏伟的气势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光辉历史。
近二十年的作品随着中国从封闭走向开放的历史变革。陆续涌现的优秀作品:《黄河魂》、《金山战鼓》、民族风格的《奔腾》、具有兵马俑雕塑特点的《秦俑魂》、舞剧《丝路花雨》、以及文学名著改编的《红楼梦》在题材、语言、技法等方面无不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社会的进步、经济的繁荣促进了艺术的分化和发展,也出现了专业的创作者和表演者。与此同时,舞蹈教育走向专业化。
三、艺术的发展、新科技的成果更需要艺术教育的整合创新
艺术种类的产生、存在与发展。依存于它能否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社会的进步决定了人们的要求也不断提高,那么各种艺术形式也从大自然、社会吸取营养、重新整合。只有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需求。
舞蹈艺术是多元化发展的。当新时代需要新的舞蹈语言体系时,改造原有的就显得特别突出。一方面、浓郁的风格性舞蹈语言给作品带来很强的异域风格,仍是中国民族舞蹈的精华。另一方面鲜明的舞蹈人物很容易在强大的风格魅力中减弱。所以中国舞蹈转变非常重要,舞蹈革新成为时代之风。如《丝路花雨》的“S”体态来源于壁画:《文成公主》的藏族舞蹈与汉族戏曲风格的结合。
电视舞蹈、新科技成果的发明。促使一些新型艺术手段的生成。一些传统艺术形式与电视相结合成为MTV音乐电视。舞蹈与电视相结合成为电视舞蹈。摄像机的出现,舞蹈的表演平台从剧场、户外环境走向了家庭电视机。随着网络技术的猛进,舞蹈制品的网络传播,迎来了一个新的呈现平台,这些不仅没有消弱舞蹈本身的力量。反而让更多的人参与舞蹈。包括残障人士或非专业人士的舞者:如《千手观音》。
而在艺术教育方面,长期存在着追求单一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倾向,设立综合训练课程培养综合人才已是发展趋势。基础教育日益走向综合音乐、美术、戏剧、舞蹈、影视等艺术形式进入课堂,对学生的情感、文化素养产生直接与间接影响。既要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还要培养学生整合创新的能力。
四、培养综合型人才、艺术教育开设综合课程的必要性
篇9
关键词:艺术教育重要性 影响因素 策略 展望
一个人的思想感情、理想追求、价值取向、文化素养、思维方式、审美情趣以及行为习惯的培养,是教育最基本的内涵,而建立和完善综合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也是实现人类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任务是要培养人的综合思维能力,提高人的感知、想象和创造美的能力,在乐中寓教,陶冶情感,树立正确的理想,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精神得到升华,进入至高的人生境界。正如,艺术的眼睛应该不为美术家所独有,每一个发展全面的人都应具备。
一、艺术教育的重要性
艺术作为人之心灵最活跃、体验最丰富状态下的创造物,反过来又以其丰富的精神营养滋润着人类的心灵,丰富着人类的经验,它与人类共存,与文明共生,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孔子听乐后三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乐记》中的“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1]再到南朝画家画龙点睛后龙竟然活了并破壁飞腾的传说,我们处处都能感受到艺术与生命和文化血肉相连的关系。人类历史上出现的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和反映着人类自身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始终忠实地记录着人类智慧所达到的高度和人性所达到的深度,始终积淀和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激发着人们深刻的哲学思考。比如观赏龙飞凤舞的中国书法和虚实相生的中国绘画艺术,不仅能从中感受到变化莫测的“道”、超拔的气势与飘逸的神韵,还会感悟到中华民族独特的哲学和文化精神。
艺术不仅给人以哲学启示,还给人独特的愉悦感和满足感,也就是美学家所说的审美体验。在审美体验中,不仅感情得到激发,还会有一种奇特的发现:组成艺术品的不同元素之间突然有了联系和联通,而又进一步生出一种独特的意义或意味,这一发现不仅使人突然感受到艺术的美,还会使人感到自我的扩大和提升。
此外,艺术更能创造和谐,它是指通过各种异质要素或性质之间的相互对话,不断生出新的要素和性质。其中所传达的意思,就是让人们在和谐中感受生命和生活的本义。经常接触和欣赏艺术的人就有可能成为一个和谐的和发展完美的人,而一个发展完美的人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如果一个社会由这样的人组成,整个社会也就成为了和谐的社会。
二、影响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
艺术如此重要,可惜当今社会中,在一定程度上人们并不懂得艺术,或者并不重视艺术,或者将艺术看做是一种人自身在社会中地位的标志和虚假包装物。更遗憾的是,很多人过着远离艺术的生活,就好像艺术是一个遥远星球上的事情,与己无关,可有可无。艺术虽然能净化心灵,能使人的精神更加空灵和高尚,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接受艺术之恩赐。对艺术的创造、接受和欣赏,是一种高级的文化素质。而获取这种素质的重要捷径,就是艺术教育。然而,不是所有的艺术教育都具有这种功能。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有使人文化素质和艺术能力越来越强的艺术教育,也有将人培养成艺术呆子和艺术工匠的艺术教育,而后者又在目前这一时期占据绝对优势。这种艺术教育就是一味向学生灌输艺术技法的教育,而很少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美学的和历史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学生用不着动脑筋,学不到什么知识,更不能提高智慧。既然学艺术已不能获取知识和开发智慧,也就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无关了。大体而言影响艺术教育发展的因素有如下几点:
1.艺术教育观念相对滞后;
2.对艺术教育的概念和内涵理解狭隘;
3.艺术教育的专业化倾向;
4.过分强调艺术教育的“辅德,益智”功能;
5.艺术教育的非课程化倾向。
我国艺术教育虽然存在着以上这些差距和不足,但在理论和实践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也不能小视,艺术教育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陶冶学生道德情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中发挥了其他学科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了弥补这些差距和不足,我国艺术教育就要立足于时代要求的战略高度,从未来人才的综合素质需要的角度来分析和探索。
三、建立和完善综合艺术教育的策略
综合艺术教育具有下列几个最重要的理念:(1)它是一种促进音乐、舞蹈、戏剧、视觉艺术和其他人类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的教育,它所说的综合,不是上述各种艺术的机械相加,而是建立一种使各门艺术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2)它是一种将艺术学习必须经历的感知与体验、创造与表现、反思与评价贯通为一体的艺术教育。也就是说,学生的任何创造和表现必须有感知与体验作基础,而感知与体验必须有一个创造和表现的任务作为驱动力。(3)它是一种将艺术与人的生活、情感、文化、科学认识联通一体的教育。这样的教育能把艺术学习与产生艺术的大环境紧密联系起来,使艺术学习变得更加容易和自然。简言之,学校建立和改善综合艺术教育的策略重点就是要融人文性、普遍性、融合性、愉悦性、创造性为一体。
综合艺术教育既然有丰富的理念作为指导,那么针对性的综合艺术教育就要有种种行之有效的策略。
1.灵活运用生态式教学,建立各门艺术互补互生的生态关系。
当今方兴未艾的综合艺术教育是对以往那种由机械式科学观造就的陈旧教育观的巨大挑战。在它看来,与机械科学观对应的近代教育,仅仅是为了培养一种具有专门知识的专业人和技术人,而不是培养一种综合了高级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的智慧人。这种教育在分科过细的情况下,各科之间必然各行其是,相互之间无任何联系,很难建立起学科之间的生态关系。一个在分科教育中的学生也许学习了很多门课程,每门课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成绩,但由于其各种专业知识之间很少发生“关系”,无法形成一个动态的整体,所以也就无法得到与这个整体对应的真正的智慧。要知道专业知识不能等同于智慧,知识仅仅是获得智慧的一个前提。如果硬是把各种知识塞进学生脑袋,每一种知识在头脑中各占一格、互不联系,那么知识塞得越多,心灵中“自我思考”、“自我想象”、“自我判断”的领地就越小。
而生态式教学法则相反,它是将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建立起一种生态系统,相互之间形成一种紧密的联系,具有碰撞、对话和交融的机会,就有可能产生智慧,人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智慧的人。在这种生态式艺术教育中,不仅有各种知识之间的对话和交融,还有构成自我的各种要素:感觉、意象、观念、感情、生活态度、信仰、知识之间的碰撞、对话和交融。这些异质要素之间相互碰撞出智慧的火花。一句话,智慧决不是纯粹的信息,而是信息与自我深层碰撞对话的结晶。通过这种对话和联系,综合性教育培养的是一种“开放型”的人。这种人就是现代社会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智慧的人”。
2.合理运用生成式教学,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生成式教学法所依据的前提是对学生自然创造能力的无比尊重,教师必须基于学生自己的动作、声音和设计开展启发式教学活动。教师为学生提供的技术支持和帮助,是为了促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自然喷发。因此,作为一个艺术教师,决不能一上来就把自认为最基本的技能和知识强加给学生,而是在创造活动进行时自然地将它们诱导和呈现出来。换句话说,教师必须耐心诱发学生对创造的自然需要,而不是急于激励他们追求所谓的艺术结果。教师必须根据课堂的发展和学生的心理变化进行灵活的掌握。(1)教师必须特别重视并引导学生对周围环境作多方面和多角度的直接知觉,以丰富他们的内在意象。并通过各种手段,刺激其感性记忆,唤起他们的感情,诱导他们的动作和行为。为鼓励他们为知觉到的意象和早期经验赋予形式,教师应积极引导他们作联想、想象和符号运作活动。(2)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合作,一起动手做事,鼓励他们把内心创造出来的或唤出的意象用特定的媒介和形式表现出来。可以说,每一艺术领域都以其特殊的方式为学生提供实现或再现其内在意象的手段,使学生熟悉和实践这些不同手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步骤。(3)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观看、倾听或欣赏自己本专业同学或其他专业同学作品的机会。通过鼓励学生对自己体验到的东西的反思或思考,他们就能把握自己的作品或其他人的作品中展示出的情感层次。在很多时候,这种反应或反思又会转变成新的刺激,激发出新一轮创造过程,产生新的作品。
3.做到联通一体,使艺术学习更加轻松和愉悦。
如今综合艺术教育已不仅仅是教学生如何画画和唱歌,还要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所产生的种种经典艺术和其他伟大文明成果,而对这些艺术与科学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又能全面而有效地提高学生艺术创造能力和文化素质。这样的艺术教育不仅包括学习艺术创作,还包括学习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等。当然,其他如哲学、人类学、考古学、心理学、社会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也应当适度地融合进去。更进一步说,这种综合式艺术教育不仅注重各门艺术之间的对话、交叉和贯通,还注重艺术精神向生活以及情感中渗透,更加人性化,让艺术学习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
4.统筹兼顾地来建立和完善学校综合艺术教育。
(1)加强综合艺术教育政策法规的建设。当前综合艺术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法律法规建设还不完善,急需进一步规范和管理。要真正把学校综合艺术教育纳入法制化的轨道,做到有法可依,有据可查,这应是我国综合艺术教育当前迫切需要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2)切实加强综合艺术教育的管理和领导。将其纳入高校年度工作计划和学校发展规划之中,确立专门的校级领导负责,统筹安排学校各项艺术教育工作。
(3)加强学校综合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通过艺术课程和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各学校结合实际开展各类艺术类选修和定性选修课程,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结合地区和民族特点,组织编写各种富有特色的艺术课程教材。其次,高校要合理地安排艺术课程设置,建立和健全正常的艺术教学程序。根据我国高校当前大学生艺术总体水平不高,以及学生的迫切需要等实际情况来自主开课,学生选修,要把艺术课程纳入总的教学计划之中统筹安排。推进艺术教育与校园文化建设、社区文化建设的结合。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根据自身条件,经常性地举办各种大学生艺术节、电影节、书法展、美术展、舞蹈比赛等活动,同时要加强对学生文艺社团的管理和指导,丰富校园基层文化艺术生活。
(4)加强高校艺术师资队伍建设,配备一支科学合理的专、兼职艺术教师队伍。
(5)不断改善艺术教育的教学条件,确保综合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目前还有一些高校缺乏综合艺术教育必需的场地、设备和经费,综合艺术教学不能正常进行,艺术活动无法开展,综合艺术教育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使艺术教育缺乏实效。学校要根据综合艺术教育教学和活动的基本需要,在学校的年度经费中确立一定比例的艺术教育经费,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设置综合艺术专用教室和活动场地与其配套的设备是必须的。总之,学校应积极创造条件,努力来改善综合艺术教育各方面的教学条件。
当然,上面所说的还没达到完美无缺的程度,还需要进一步地改进和提高。它的长足发展,需要学校和社会在观念方面作出彻底转变,真正来认识和开展综合艺术教育。尽管一时之间很难完成,需要一个长期的认识过程,但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
四、对综合艺术教育的展望
必须看到,在当今世界,知识经济全球化的大趋势下,艺术已成为展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能否立足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依据。只有把人的文化素质考虑进去,才能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提高文化素质最迅速的途径,就是实施健康而有效的综合艺术教育,它极具现实性和前瞻性。
篇10
人类历史上尽管有不同的文明和文化,但有一点相同的,那就是都离不开艺术。只要有人类的地方就有艺术,文明与艺术同时产生,不管在哪个文明和哪种文化中,艺术都是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艺术滋润着我们的心灵,丰富着我们的经验。没有艺术,我们的生活就缺少色彩和光泽,艺术总是为我们提供一个多姿多彩,令人心驰神往的世界。从孔子听到韶国的音乐后沉醉其中,3月不知肉味的故事,到南朝画家张僧繇画技传神,为画布上的龙轻轻一点眼睛,龙竟然复活而破壁飞腾的传说,都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艺术所具有的神奇魅力。这形形、丰富多彩的艺术,始终表现着人类的感觉、情感和经验世界,形象地记载着人类智慧和人性的深度,凝结深化着人类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艺术有史以来就是人类自身不可分割的有机组成部分,艺术常常是时代精神的敏锐导体、文明变迀的内在动力。艺术风格类型的变迀往往对应甚至先行启示着文化文明的变迀。正如英国美学家科林伍德所说:“没有艺术的历史,只有人类的历史。”可见,艺术与人类同在,艺术史就是人类的心灵史,伟大的艺术作品正是人类密切协作审美心理和文化心理的集中体现。
正因为艺术如此重要,所以从远古时代,人们就开始了艺术节教育。中国早在三皇五帝时代,就己经用音乐培养统治者人选。至周代,周公开创了“制礼作乐”的历程。在西方,古希腊人一直把艺术教育作为公民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方面。艺术活动成为普通古希腊人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在近代和现代社会中,由于对科学学科的过分偏重,学校教育逐渐忽视艺术,这一点在西方尤其明显。19世纪早期,不管是美国还是英国,艺术教育都是与教育的总体目标相脱离的。学校艺术课就是教授学生唱歌和画画的技巧,艺术老师绝不会指导学生阅读和讨论与艺术作品有关的资料,更不注意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欣赏和批评能力。
至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随着心理学和人类行为学的发展,点燃了人们对儿童画的兴趣,人们开始探察儿童画是怎样揭示出人的情感和精神的发展的。很多人开始把艺术视为儿童的自我表现和创造性表达,艺术课被视为对学生进行情感和个性培养的机会。到了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西方世界受杜威教育思想的影响,艺术教育越来越强调培养儿童的个人创造能力和自由表现能力,开始把儿童视为“儿童艺术家”,因为儿童都是以一种天真的和独特的个人视野来观看和表现这个世界的。20世纪60年代以后,一种综合性艺术教育的思潮得到逐渐发展和壮大,至90年代,己经成为世界艺术教育的主流。
二、幼儿艺术教育综合实施的操作性定义
实际上,综合性艺术教育是对下面两种观点的综合和超越。第一种观点是,艺术教育的重要性在于,从艺术中学生可以学到有关我们自身和世界的知识、信仰和价值,这些知识、观点、体验和意义是任何其他学科不能提供和代替的。因此艺术教育是公民教育必不可少的和关键的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开展艺术教育,不仅是因为艺术本身值得教和值得学,更重要的是它还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带来好处。一方面,艺术为学生的情感表达和创造冲动提供了一出口,使学生心理更加健康;另一方面,通过艺术进行的普通教育,是更生动活泼的教育,也是最成功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学生不仅学到应学的知识,而且学得更自然、更愉快。这种观点进一步发展,人们又认识到,艺术教育强化了学生的知觉能力和表现能力,进而使其语言交流能力、表现能力、批评性思维、解决问题能力大幅度提高。基于对上述两种观点的综合和提炼,加之这一时期许多艺术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对知觉问题、读者反映问题、交叉文化问题和系统和精密的研宄,人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艺术不仅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展,还有利于儿童认识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不仅教会儿童画画和唱歌,还使学生有机会接触人类迄今为止的大多数伟大文明成果,对这些伟大成果的知觉、理解、欣赏和评论,有利于全面提高儿童的文化素质。艺术教育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综合式艺术教育或多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
三、幼儿艺术教育综合实施的策略
1.加强艺术教育领域内各种艺术表现手法的相互联系和有机结合。一方面,表现在艺术作品之间的形式综合,可以某一内容为切入点,以显性形式带动隐性形式进行感知、体验、表现、创造。比如,从音乐欣赏切入,感受、理解和表现作品的旋律和节奏,继而可以发现文学和美术中的旋律和节奏同时,将各种艺术形式结构引起主体的不同情感体验之间的对应性和沟通性进行综合;还可以从不同艺术形式中提取相关的要素或概念综合,用同一个主题组织教育活动或围绕不同艺术形式的相关要素,用不同的主题组织教育活动。
2.体现艺术教育的多功能性。《纲要》在艺术领域目标中明确了艺术教育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对艺术的感受和体验,培养幼儿健康的情感和态度,满足幼儿对艺术的表现与表达。这一理念明确提出并加以强化,在认识上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步。在幼儿园的艺术教育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对周围生活环境和艺术作品的欣赏,使之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培养幼儿对艺术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启发幼儿学会从不同距离、不同角度通过视听器官和更多的动觉参与去感受和体验艺术的美;创设丰富的艺术环境使幼儿有机会选择自己喜爱的方式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形成粗浅的艺术经验和艺术能力,使艺术教育真正成为幼儿自由表达、精神创造的活动。
3.发挥艺术教育的中介作用。当代教育趋向整体化、综合教育、主题教育等模式的共同特征之一就是将艺术活动作为中间环节把各领域协调融合成一体。所以,艺术教育在不同领域的交叉和融合过程中发挥的中介作用是其他各领域所不能比拟的。所以,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与健康、科学、语言和社会各领域呈交叉关系。发挥艺术教育在其他教育领域中的中介作用,要求教师根据教育内容的需要,将艺术教育作为一种途径、背景在其他教育领域中进行渗透。
4.重视幼儿日常生活的艺术性。《纲要》明确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的艺术活动充满着游戏性,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即兴性,因此,幼儿园的艺术教育不能仅仅局限在教师预设的教育活动或特定的环境中,应渗透在幼儿曰常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应利用幼儿生活中的各种资源,有意识进行艺术教育,使生活环境成为幼儿学习艺术的重要途径,充分拓展幼儿热爱真善美率真天性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