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市场范文
时间:2023-03-16 04:00: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粮食市场,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进一步做好粮食流通工作,充实地方粮食储备,确保市场粮食供应,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加强和充实地方储备,优化储备布局和品种结构,同时结合本地情况储备适量的能应急供应的粮食品种。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各级粮食储备将成为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目前,全国粮食库存虽仍保持较高水平,但地区分布很不平衡,特别是粮食主销区商品周转库存普遍比较薄弱,一旦发生异常情况极易引发粮食市场波动。因此,各地要抓住当前粮食市场供过于求、市场粮价较低的有利时机,主销区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28号)规定的“6个月销量”的要求,抓紧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已经实行购销市场化的地区也要比照粮食主销区“6个月销量”的要求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未实行购销市场化的粮食主产区应根据本省实际情况建立必要的地方储备,增强省级人民政府对粮食调控的责任和能力,为应对可能出现的市场波动打好物质基础。同时,各地还要根据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实际情况,进一步调整充实地方粮食储备。农业发展银行按有关规定对各地充实地方粮食储备所需信贷资金积极给予支持。
二、加强对粮食供求和市场形势的分析预测和跟踪监测,并抓紧建立粮食宏观调控预警系统。目前我国粮食供过于求只是阶段性的、暂时性的,从长远来看,我国粮食是供求偏紧的形势。对此,各地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切实做到未雨绸缪,有备无患。在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新形势下,粮食流通面临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为加强粮食宏观调控、稳定粮食市场,各地要加强对本地区粮食生产、消费、库存、价格、储备和市场动态的分析预测和跟踪监测,切实做好本地区粮食总量平衡工作,确保粮食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同时,要结合本地实际抓紧研究建立粮食宏观调控预警系统,形成信息搜集、反馈和网络。要研究确定调控预警指标,实施先兆预警,并及时发出预警信号,引导粮食生产和消费。
三、进一步完善粮食应急预案,健全快速反应机制。“非典”期间,各地按照国粮电[20**]4号文件要求,已制定了本地应对突发性事件、保证粮食市场供应的应急预案。随着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稳步推进,我国粮食流通的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粮食流通的多元化将增加粮食宏观调控的难度。同时,近几年我国水、旱、地震等自然灾害和突发性事件较为频繁,这些都可能成为引发粮食市场波动的因素。因此,为保证粮食市场的基本稳定,各地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粮食应急预案,着眼于防范各种市场风险,健全快速反应机制,特别要注意做好成品粮油的市场供应。各地粮食部门要根据粮食应急加工的需要,掌握和联系一些大型粮油加工企业作为应急加工指定企业。要根据城镇居民、当地驻军和城乡救济的需要,进一步健全粮食应急销售或发放网络,在充分利用现有国有粮食系统的零售网点、军粮供应站(点)作为应急粮食供应点的同时,也可选择一些经营信誉好的连锁经营超市、商场及私营粮食零售企业,委托其承担粮食供应任务。
四、加强对粮食工作的领导。各地要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国发[20**]28号)明确的粮食省长负责制的要求,请各地计委(发展改革委)、粮食局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研究本地粮食生产、消费、储备和库存情况,分析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及薄弱环节,提出切实可行措施,并将有关情况及时主动向省级人民政府汇报,做到未雨绸缪,当好参谋。
请各地按照本通知精神,加强领导,周密部署,落实责任,认真做好粮食市场供应工作,确保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基本稳定,并及时将有关落实情况报告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粮食局。
国家发展改革委
国家粮食局
财政部
篇2
*年,按照“*”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全面落实区委、区政府和省、市粮食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实际,以做好军粮供应和市储粮保管轮换为基础,以暑期首长粮油特供为重点,加强社会粮食市场管理,进一步深化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带领广大干部职工,团结一致,开拓进取,全面完成了各项年度目标任务,粮食工作再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1、固本强基,自身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加强思想理论学习,扎实开展“双学、双守、双做”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学习“*”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特别是党的*大精神,不断强化领导干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知与行相统一。二是加强民主集中制建设。充分发挥领导班子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广泛征求广大干部职工意见,做到重大事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防止重大事项决策出现较大偏差。三是继续开展“树、讲、求”教育活动。围绕粮食工作中的重点工作,调动每个干部职工主人翁意识,唱响树正气、讲团结、争先进、促发展的主旋律,从党员领导干部做起,带头营造气正人和的健康氛围。四是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围绕区委、区政府提出的创建世界一流名区设想,组织领导干部外出参观考察,学习先进地区的理念、经验和做法,解放思想,激发热情,讨论制定出我局未来五到十年粮食工作远景规划、目标任务。五是加强廉政建设。在领导班子成员中以“廉洁自律”为主题,切实抓好“述、评、纠、建”和正面典型教育和反面警示教育,增强忧患意识、公仆意识、节俭意识,增强纪律观念和道德约束力,时时刻刻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
2、强化服务,军粮供应稳步运行。面对市场经济的新形势、新问题,我们军粮供应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加强和驻区部队的沟通联系,始终把服务质量放在第一位。一是把好入库关。无论是省市定点采购的面粉还是省市集中采购的大米,我们一律实行一批一检一报告制度,坚决把不合格的粮食拒之库外。二是把好保管关。对库存粮食勤检查、勤倒垛、勤通风,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三是把好供应关。我们承诺质量与样品不符、等级与价格不符的包退包换,部队一个电话打到军粮供站,军粮立刻送到官兵食堂。四是把好售后关。我们通过走访、座谈和发放征求意见卡等形式,广泛征求官兵意见和建议,和部队的关系越处越融洽。
3、组织有力,暑期特供万无一失。暑期中,我们继续贯彻“安全、新鲜、货全、价廉”八字物资供应方针,全员树立“特供无小事、责任重泰山”意识,坚持每批特供粮油购进都要货比三家,供应前都要经过精挑细选,坚持“三过”即过眼、过手、过筛,在供应中都要进行严格的卫生质量抽检,坚持“三查”,即查库温、查虫迹、查卫生。在组织保障上继续实行专点调拨、专点加工、专车运输、专人挑选、专仓储存、专人保管、专柜供应、专册登记,注意从各个环节保证暑期特供粮油的绝对安全。做到了让首长满意,让各级领导放心,暑期工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再次被区委、区政府评为暑期工作先进单位。
4、加强监控,管好社会粮食市场。按照国务院出台的《粮食流通管理条例》及国家六部委《粮食流通监督检查办法》赋予粮食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今年以来,我们积极争取监督检查机构设置、人员配备、经费保障,认真学习研究《河北省粮食流通管理细则及实施办法》,联合工商、质监、卫生、物价等有关部门,对辖区内粮店、超市和粮食经营企业展开巡回检查,搞好粮源统计调查,发现问题及时要求整改,及时敦促粮食企业和个体户规范粮食经营行为。社会粮食市场监管趋于合理化、规范化、法制化,确保了*年粮食价格出现较大上浮全区人民用粮安全、情绪稳定。
5、周密部署,加强储备粮管理和轮换。*年是我们1万吨市级储备小麦装仓保管的第二年,尤其夏天高温、潮湿、多雨,经验不足却足的是责任心。结合我库实际,我们制定周密细致的仓储保管方案。本着对政府负责和自身命运负责精神,依据科学仪器和人工手段对库内粮食温度、水分、害虫密度进行实时监测。不论是春夏秋冬,不论是严寒酷暑,不论是刮风下雨,信科学不唯科学,总是要爬上六、七米高梯,踏上松软的粮垛,亲自看一看,瞧一瞧,取一些样品测一测,不放过任何影响粮食变质的因素。通过多次通风降温、集中消杀,确保了市级储备粮安全存放。同时我们抓住岁尾粮食上涨有利时机,搞好储备粮轮换,目前已售出市储小麦2500吨。
6、整合资源,深化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年我们按照省、市粮改确定的目标,继续推进国有粮食购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在军供、储备库改制各自实现正常经营的基础上,我们争取审计、财政、工商、土地、房产、银行等部门支持,进一步整合国有资产,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和现代企业制度,积极作大作强国有企业。目前,整合后的军供储备有限公司净资产已达1125万元。做好附营企业改制扫尾工作,今年我局对安一路粮站进行了改制,变现国有资产167万元,解决了49名承诺等退、内退、退休、职工遗属安置费用问题。并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了历史遗留的原下属3个公司涉及28.8万元外欠款问题。
篇3
旱情频发导致粮食减产
作为世界最大农产品出口国,美国目前正面临半个多世纪以来最严重的旱灾。根据美国国家干旱减灾中心的数据,目前美国本土48个州已有三分之二的区域遭遇了中度以上干旱灾害,为历史最高水平。美国农业部数据显示,2012作物年度,美国共有33个州的1496个县成为干旱受灾区。
干旱天气损害了玉米、大豆等作物的生长和成熟,主要农作物产量毫无疑问会受到影响。美国农业部最新预测报告显示,受持续干旱和高温影响,今年美国玉米产量预计为108亿蒲式耳(约合2.74亿吨),比去年下降13%,是2 00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豆方面,预计今年产量为26.9亿蒲式耳(约合7290万吨),比去年下降12%。
作为国际市场主要小麦出口国的俄罗斯今年也出现了异常干旱天气,并导致粮食减产。俄罗斯农业部副部长伊戈尔·马内洛夫7月底宣布,全俄共有16个联邦主体遭受旱灾,受旱耕地面积440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5%至6%。其中,已有150万公顷农作物死亡。
俄农业部日前表示,由于形势发生变化,农业部近期将下调俄今年粮食产量预期至7000万至7500万吨,这比此前的预计减少11%至17%。
与此同时,乌克兰、哈萨克斯坦等主要粮食生产国也相继出现不同程度的干旱天气,粮食生产前景堪忧。乌克兰东部和南部地区7月份遭遇持续干旱,特别是8月初遭遇百年不遇的高温。截至8月6日,乌克兰夏粮基本收割完毕,共产粮2466万吨,比去年同期减少约20%。乌克兰农业部预测,今年的粮食总产量将达到4530万吨,比上年减少1100万吨。
哈萨克斯坦农业部长马梅特别科夫日前表示,因今年罕见的旱情,全国共有9.4万公顷粮田绝收,仅33%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良好,55%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一般,12%的耕地粮食作物长势欠佳。
粮价攀升粮食安全受关注
自美国干旱灾害在今年5月底确定以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玉米价格已上涨约50%,突破每蒲式耳8美元,大豆价格也上涨近30%,升至每蒲式耳16.3美元附近,均接近或创下历史最高水平。另外,联合国粮农组织日前的一项涵盖55种食品的价格指数在7月份上涨了6.2%,是2009年11月以来的最大涨幅。
全球粮价持续上涨引发担忧,世界银行日前警告称,美国、俄罗斯、印度等主要产粮国的旱情已在推动国际粮价上涨,将威胁到世界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
专家指出,美国农产品直接挂钩世界粮食市场,随着美国农业部大幅下调今年农业产量预期,可以预见未来全球粮食供应会更加趋向紧张,粮食价格还会进一步上涨。
面临严重旱灾,美国、俄罗斯等国政府纷纷出台援助措施,缓解灾情对农牧民的影响,确保本国粮食安全。美国政府出台的救助措施包括:将紧急农业贷款利率从3.75%降至2.25%;释放大量休耕土地当作紧急牧草和放牧区域;为农牧主争取农业保险费用宽限期等。
俄罗斯方面,俄总理梅德韦杰夫日前责成农业部出台支持农业生产者、防止粮价暴涨的一揽子措施。据当地媒体报道,措施将包括:对粮价进行干预,出台有关设置粮食最高售价的法令草案;提供资金补贴,拨款160亿卢布(约合5.1亿美元)支持各地的农业生产者;在必要情况下延长用于采购农业设备的贷款期限。
中国粮食市场运行平稳
与国际粮价大幅上涨不同,近两个多月来,中国国内粮食市场运行平稳。我国政府对粮食生产高度重视、粮食库存充裕等是粮食市场表现稳健的主要因素。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7月我国粮食价格同比上涨3.0%,环比上涨0.2%,1至7月平均同比涨幅为4.1%,呈温和上涨态势。
今年我国夏粮上市后,受丰产等因素影响,小麦市场价格出现小幅回落。随着托市收购的启动,小麦价格有所回升并保持基本稳定。据国家粮食局8月5日监测,主产区白小麦、红小麦、混合麦(中等品质)平均每百斤收购价格分别为102.8元、102.6元、102.3元,继续保持稳中略升的价格水平。
篇4
关键词:粮食经济市场结构粮食流通体制
粮食走向市场化,用市场解决市场中的问题,实质就是要提高粮食经济发展的效率。粮食经济的市场化首先应实现粮食经济制度的市场化。
粮食流通问题的核心,是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益,用市场化的手段实现对粮食生产的支持和对粮食消费的保障。在市场主体、市场体系、市场结构、市场规则、企业战略、政府职能等方面进行体制性和机制性的改革,建立企业完全市场经营,政府适当调控的运行体制;建立自主经营,自我约束的国有粮食企业经营机制;建立市场化的农民利益保护机制,粮食安全保障机制;粮食产业化引导机制和粮食企业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机制,是粮食市场的结构设计的重点。
1.粮食是生活的必需品,价格弹性小
εP=需求变动%/价格变动%=ΔQ/ΔP·P/Q=LimΔQ/ΔP·P/Q=dQ/dP·P/Q
ΔPo
粮食如果涨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量不会减少很多,如果降价,人们对它们的需求也不会增加多少。粮食的价格比较低,即使上涨一倍,人们对需求量也不会有多大的影响。因为这笔支出在人们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小,涨价不会影响个人总的经济状况。粮食保护价格在一定时期可以促进粮食经济的发展,一些国家使用这个政策也起到了作用,但它只能是一种一定时期的经济政策。
粮食支出在人们收入中所占比重比较小,价格弹性就小。粮食作为商品,从长期看,其价格弹性就大;如果是短期,价格弹性就小。粮食涨价,短期看,人们会注意节约粮食,但不会节约得太多,从长期看,这种节约对粮食需求量可以进一步减少。时间长,消费者就有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来改变他们的爱好和技术条件去使用替代品,其价格弹性就大。反之其价格弹性就小。
2.粮食定价时必须考虑产品的价格弹性
不能把价格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如果定在非价格弹性需求上,就不能实现企业利润最大,这个时候应当提高价格,提价不仅不能增加总收入,还能因产量减少总成本支出,从而使企业的支出相对稳定。粮价连百价,粮食价格每涨0.01元,全社会商品价格涨0.20~0.26元,导致粮食经济的马太效应。
恩格尔系数的研究告诉我们:当社会人均达到2000美元时,人们对粮食和食品的支出占总支出的比例变化,已趋近等于零,粮食和食品的支出相对稳定。
粮食行业的社会特征和垄断方式,决定了完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的弊端:高价格。完全竞争企业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完全垄断价格高于平均成本,伤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产量不足。完全竞争的企业,它的产量从社会资源合理配置的角度来说,是最优的,在垄断的行业和企业,产量未达到最优,企业产量不足,再增加产量还可以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福利;生产效率低。企业利润最大化,产量并不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规模经济未被充分利用,缺乏竞争,缺乏技术创新和强化企业管理,资源浪费。
粮食垄断市场结构的特点:一是行业中的企业数量比较多;二是进入这个行业是自由的,长期看,企业的经济利润会趋于消失;三是各个企业生产同种产品是有差别的。
3.市场结构的主要类型
市场结构是影响粮食流通效率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所谓市场结构,是指由于市场主体(在微观经济学中称为厂商)数量的多寡和行为的差异而导致竞争程度不同的市场类型。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由于需求曲线的差异,市场供求均衡点与价格的决定是不同的。
微观经济学按照竞争程度这一标准,从厂商数量、产品差异程度、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以及厂商对产量和价格的控制程度等方面将市场划分为四种结构类型:完全竞争、纯粹垄断、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我们假定厂商是以追求最大利润为目的的独立生产或经营单位。厂商对自己的决策承担风险和享有利润。我们将会发现,在不同的市场结构下,厂商行为和市场均衡点是不同的。
完全垄断寡头垄断垄断竞争完全竞争
强控制价格的能力弱
少卖者的数量多
大产品差异程度小
大进入市场的障碍小
3.1完全竞争市场。现代经济学规定,具有以下特征的市场为完全竞争市场: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由于他们单个的交易量在供求总量中占很小的比重,因而任何单个的买者和卖者都不能影响市场价格,而只能是既定价格的接受者;②任何厂商都可以自由地并且非常容易地进入市场;③所有卖者向市场提供的产品或服务都是同质的,对买者来说没有任何差别;④生产和经营某种商品的所有资源都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
3.2纯粹垄断市场。微观经济学将垄断定义为一个厂商控制一个全部供给的市场结构。在垄断市场下,不存在产品相近的代替品的竞争,也就是说,市场上只有一个卖者,而又没有其他替代品的竞争对手在纯粹垄断市场结构下,厂商与行业(或市场)是完全重合的两个概念,行业中唯一的厂商就是垄断企业,这个垄断企业也就构成了一个行业或市场。
3.3垄断竞争市场。完全竞争和纯粹垄断是两种极端情况,现实中普遍存在的是所谓垄断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又叫不完全竞争,是指一种既有垄断因素又有竞争因素的市场结构。微观经济学对垄断竞争市场有如下的假设:①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卖者和买者,以致于某一卖者(或买者)可以忽视其他卖者(或买者)的行为对自己利益的影响;②卖者(厂商)的产品存在着差异,但同属一类产品,相互间有着密切的技术替代关系(指它们都满足同样的需求)和经济替代关系(指它们有类似的价格);③一个生产集团中各个厂商具有相同的需求曲线和成本曲线;④厂商能够比较容易地进入或退出市场(生产集团)。
当垄断竞争厂商和其生产集团在短期内获得超额利润时,除了原来的厂商会扩大生产规模外,新厂商也会进入市场。竞争的结果使价格下降。价格从短期内大于平均成本下降到长期内等于平均成本。同们当厂商在短期内出现亏损时,价格会因为厂商缩减生产规模或退出市场而提高,一直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为止。
4.市场结构与经济效率
微观经济学认为,不同市场结构,经济效率是不同的。这种经济效率上的差别,源于市场竞争程度的不同。竞争程度越高,经济效率越高;竞争程度越低,经济效率也就越低。因此经济效率最高的是完全竞争市场,其次是垄断竞争市场,再次是寡头市场,效率最低的是垄断市场。
一个行业到底适合何种市场结构,取决于对如下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由产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行业对社会化程度的要求。有些产业或行业,如钢铁、汽车工业等,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高。在这些行业,保持一定的产量规模是企业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一些达不到社会平均规模的企业在竞争中被淘汰或兼并,而新企业的进入往往因为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的约束而成为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因此这些行业适合于垄断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相反,对另外一些行业(如服装、食品加工业等)来讲,对经济规模的要求较低,社会需求变化较快且呈现多样性特征,企业进入的障碍较少,因此适合于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结构。二是社会经济制度。社会制度的不同最终体现为产权关系以及由此决定的分配关系的差异。显然,在一个倡导公平与效率兼顾或共同富裕的社会里,不会允许垄断者对大部分行业的支配。而在一个单纯强调效率及允许收分配差距无限扩大的社会里,垄断者对经济生活的支配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
我国粮食市场选择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是不可取的,也是不现实的。首先,完全竞争市场的长期均衡是纯粹依靠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来实现的,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频繁而剧烈的市场波动。粮食生产周期较长以及粮食消费具有不可替代的性质,决定了社会无法容忍粮食市场过于剧烈的波动。其次,市场交换关系在我国粮食流通中尚未完全建立起来,粮食市场的发育尚处在较低层次,在这种情况下,完全放任市场对粮食流通的调节,必然会引发过度的市场投机行为,其结果是少数人从中渔利,而广大的生产者、消费者和经营者则深受其害。1993年粮食经营和价格放开后粮食市场出现的混乱局面足以说明这个问题。第三,完全竞争市场对经营者(厂商)行为和市场信息的传播等方面有极其严格的假设和要求。当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时,市场的效率将大打折扣。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这些要求现在达不到,恐怕将来也达不到。即使是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里也不存在完全竞争的市场。
篇5
一、健全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农产品期货在期货市场中的重要性明显增强,已上市的18个各类期货品种中,有9个品种与农产品相关,为促进农业发展、保障农民利益、稳定农产品价格发挥了积极作用。早籼稻期货的上市,将进一步扩大期货市场的服务范围,完善农产品期货的品种结构,形成较为健全的主要粮食和经济作物及相关产品的农产品期货市场体系,这种体系的完善将在稳定市场、引导预期、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水平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二、发挥价格发现和套期保值功能
目前,我国稻谷主要是根据现货市场供求来定价,由于我国分散、传统的现货交易难以形成真实反映供求情况的市场价格,未来价格变化趋势也不能很好地得到判断,加上近几年来粮食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程度在增强,价格的波动幅度明显扩大,保持国内粮食市场稳定的难度在增加。这次早籼稻期货的上市,将随着交易规模的逐步扩大,通过利用信息的共享性和网络的便利性,使广大期货参与者能及时、准确地收集到大量的市场供求和价格信息,并通过透明的期货交易机制形成较为合理的市场预期,有利于准确地判断未来价格变化趋势,进而科学、合理地指导生产和经营,促进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改变现有的价格形成机制,实现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另一方面,由于市场竞争压力在逐渐加大,稻米加工和贸易企业对早籼稻价格的变化比较敏感,其避险需求较为强烈。通过参与早籼稻期货交易,企业可通过在期货市场买进或卖出与现货数量相等、但交易方向相反的早籼稻期货合约,以期在未来某一时间通过卖出或买进期货合约,来补偿因现货市场早籼稻价格不利变动所带来的实际损失,从而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实现稳健的生产和经营。
三、提高粮食价格国际影响力
受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影响,去年四季度全球粮食价格出现剧烈波动,其中大米价格大起大落。我国虽然是稻谷生产和消费大国,但国内稻谷价格对国际市场的影响很小,国际市场稻谷价格走势基本不参考我国市场价格,国内外市场价格之间的相关性很弱。早籼稻期货上市后,由于国内外期货市场之间的信息共享与交流会明显增多,再考虑到全球稻谷的主要消费区域在亚洲东部,且稻谷在美国农产品中属于小品种,产量不到全球市场的2%。近些年,我国的稻谷生产和消费量约占全球稻谷产销量的30%,在稻谷期货上拥有一定竞争优势,随着早籼稻品种逐步走向成熟,可能会使我国成为全球最大的早籼稻交易中心和价格中心,从而真正形成一个权威的、有影响力的早籼稻期货价格,这将既有利于我国稻谷市场稳定,又会对国际稻谷价格产生直接影响。
四、保障农民收益,更好地服务“三农”
据统计,我国早籼稻总产量在3100―3200万吨。早籼稻品种期货的上市,首先将为早籼稻生产和经营提供及时、全面的市场供求信息,改变以往收购、流通、消费环节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状况,使农民能及时掌握信息,科学安排生产,合理进行销售。其次,将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种植结构,种植优质稻谷品种。第三,将推动发展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订单经营模式,改变农民原有的分散生产方式,实现生产规模化,同时也利于产销关系的稳定,进而促进相关产业链协调发展。
但一个稻谷期货从上市到成熟并发挥其功能,要经历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的过程,培养的时间也会比较长。短期来看,早籼稻期货品种上市,对我国粮食价格特别是稻谷价格影响有限。今后一段时间,早籼稻期货对国际市场的影响仍比较小。
篇6
供应压力致米价回落 受主产区稻谷供应充足、价格下跌的影响,11月以来,作为主销区的北京市场大米批发价延续上月跌势。北京玉泉路粮油批发市场数据显示,东北大米批发价格出现明显下滑,较月初降幅约为1%,较上月降幅约为4%。
同时,买涨不买跌的心理造成终端需求放缓,出现“旺季不旺”现象。据介绍,餐饮等大宗消费群体减少了一次性采购量,以少量多次的方式应对米价持续下跌。
基于丰产预期压低米价、稻谷水分偏高不利储存等因素,一方面主产区加工企业入市收购积极性下降,采取以销定进的方式采购稻谷;另一方面南方采购商收粮的时间也相应延期。在供应充足、需求不旺的情形下,秋粮上市后东北大米批发价格持续走低。
此外,东北地区近期出现持续性强降雪天气,给稻谷收购及道路运输造成不便,进而影响市场收购进程。不过,随着益海嘉里、中粮等大型企业陆续入市收购,对缓解当前季节性供大于求、稻谷价格持续下跌具有积极作用。业内预计后期东北大米行情将逐步趋稳。
小麦推涨面价受主产区粮源减少、收购困难的影响,原粮小麦行情有所抬头。在成本上涨的带動下,面粉市场升温,本月北京地区面粉批发价继续呈小幅上涨态势。根据玉泉路监测数据,与上月相比,面粉价格上调幅度为1.39%-4.05%。
玉泉路市场信息部高红霞表示,每年9月份至春节前后是面粉消费旺季,其行情也有小幅反弹的走势。随着销售回暖,面粉加工企业的小麦需求量上升,采购小麦热情提高。然而,随着国家托市收储以及各类粮食企业大规模收储活動的结束,市场上小麦可流通量相应下降。在收购困难的情形下,厂家只能提价收粮,进而推高面粉出厂成本。
现货市场小麦行情走高的同时,国家临时存储小麦成交价格同样上涨。上周,国家临时存储小麦实际成交36.25万吨,成交率49.1%。成交量连续三周保持在36万吨左右的较高水平,且与10月中旬的4万吨相比大幅提高逾700%;成交价也出现上涨。由此使得下游面粉市场随之“水涨船高”。
业内分析认为,今年我国小麦实现“九连增”,粮食供应充足;同时,国家临储小麦定期竞价交易机制比较成熟,已成为近几年小麦、面粉市场的“稳压器”。预计后期面粉批发价格稳中略涨,但上涨空间有限。
食用油将继续走低
玉泉路监测数据还显示,随着节日效应的消退,北京市场上大豆油行情呈现出持续小幅下跌的走势,与上月相比,多个品牌大豆油下调幅度达到1%-3.29%。
篇7
关键词:粮食批发市场市场体系现状
粮食批发市场作为一种经济组织,为买卖双方及其人提供粮食批量交易的场地、设施及交易服务。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一是在农产品商品主要集散地、交通转运中心和消费者密集的大城市建立全国性的跨地区跨部门的大型中央粮食批发市场。二是区域粮食批发市场又称“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它一般设在产地。三是自由粮食批发市场,它交易的规模较小,甚至也进行少量的零售交易。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一)政府对粮食市场实施宏观调控的有效载体
目前,粮食批发市场成为我国储备粮轮换的市场渠道。我国储备粮在三年内必须轮换,有时还会有大量的陈化粮的销售,以前这些运营主要采取行政分配的形式,改革以后采取在粮食批发市场公开拍卖。国家和地方储备粮在批发市场竞价销售,是政府调控市场与市场发现价格的有机结合,有利于储备粮的正常管理与运作;是政府积极培育和利用市场,促进粮食有序流通的有机结合;可以减少用粮企业资金占压,缓解企业库存和流动资金紧张的现状。
(二)促进粮食价格形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逐渐放开了粮食的零售市场价格,改变了以往那种粮食价格主要依靠指令性计划来确定的做法,转变为粮食的少量收购价格由政府确定,其价格更多地通过批发市场来形成。随着批发业务的发展及其信息功能的增强,按照规范化建立的粮食批发市场,除了采用由批发市场工作人员组织下的协商成交方式协商价格之外,拍卖成了交易成交的一种重要方式。由于粮食批发市场具有较大范围内集散粮食商品的功能,来自全国各地的粮食商品同场竞争,同一种粮食商品就可以通过比较,按质论价,有利于反映粮食商品价值和供求关系的价格迅速形成。粮食批发市场所产生的价格比较真实,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稳定粮食商品市场价格的作用。
(三)合理配置粮食资源
我国地域广博,各地的粮食资源千差万别,互为优势。区域间的粮食批量交易主要通过批发市场进行,批发市场成为实现粮食产区与销区联结、南粮北调、北出南进、北粮南运、北粮南储的重要渠道。粮食批发市场的信息功能对于合理配置粮食资源极为重要。粮食批发市场联接着产需两头,粮食信息来源比较多,加之粮食批发市场拥有多样化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一个良好的收集、整理、信息的场所,实际成了粮食信息中心。
我国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现状
(一)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且市场规范不完备
我国粮食市场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粮食批发市场启动和市场运行的手段街接到位性差,粮食市场本身抗风险性能力较弱以及现有大型批发市场模式滞后于粮食市场外部环境变化等方面。
由于我国粮食主产区市场和主销区市场利益没有理顺,市场管理委员会、理事会基本上以主产区所在地省政府、主办单位上级主管部门构成,主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地方政府,承办单位一般是主产区粮食主管部门、粮食企业,这种构造的市场在一定程度上很难处理好粮食主产区和主销区之间的利益关系,往往出现倾斜于主产区利益的市场政策,造成产销利益的不公正。粮食歉收年,主销区到主产区让渡利益大,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繁荣景象;粮食丰收年,“卖粮难”现象严重,销粮省择购权大,主销区让渡主产区利益小,主产区办的批发市场呈现萧条现象。
(二)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不合理且缺乏统一规划和有效管理
由于我国粮食市场法规建设滞后,缺乏国家统一规划和行之有效的管理,导致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低水平重复建设、盲目和趋同投资建设等现象,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从而不利于粮食统一市场体系的形成。我国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不是按照经济区域而是按照行政区域布局的,层层人为造市场的做法显然违背了客观的经济规律,结果到处是市场,到处都有成交价格,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辐射范围有限。
我国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管理缺乏有效的法律依据。随着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与国际粮食市场逐渐接轨,迫切需要制定规范粮食交易市场行为的相关法律法规,以明确粮食市场运行的基本规则,主要包括:批发市场资格审查制度和政府授权制度、交易商入市登记制度、交易商资格审查制度、商品质检制度、保证金制度、结算制度、出境准运制度等;国家专储粮通过批发市场吞吐轮换办法;粮食批发市场的各种职能;粮食进出口管制;粮食零售等。
(三)交易行为不规范且场内交易不活跃
现阶段我国粮食现货市场基本处于集贸市场水平,新建立的地市县粮食批发市场,由于基础设施不健全,辐射和影响力较小,有些地方的市场投资者与管理者合二为一,甚至以经营者或变相经营者的身份参于交易,市场运行缺乏公开、公正的准则规范,不仅造成场内交易不活跃,区际交易频繁、效率低,而且严重损害了市场监管的权威性和公正性。另外,一些粮食经营者行为不规范、违法、违约行为突出,在计量和质量方面,严重危害消费者的利益;粮食加工、储存、包装、质捡方面达不到有关的标准;盗用其他经营者的商标、品牌、商号等侵权行为严重。
由于我国多数地、县粮食批发交易市场交易行为不规范,粮食批发市场的交易量较小,且交易不活跃,“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的现象同时存在。多数地、县没有规范化的粮食批发交易场所,粮食交易主要在乡、镇自发形成的混合型集贸市场进行,规模小、分布散、秩序乱,缺乏专业性。
(四)部分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功能过于单一
我国一些粮食批发市场,尤其是那些自发形成的区域性粮食批发市场经营规模较小且分散,缺乏规模效益,物流成本高,与市场经济的大市场、大流通的矛盾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市场投资主体单一,主要是私人单一投资。而单一投资带来的问题是资金不足,短期行为,严重制约交易和市场的发展;功能单一,主要作为粮食集散场所,而不是批量、原粮成品粮兼营,批发市场的其他功能更无法发挥;由于市场是自发的、私人投资的,相互之间缺乏联系和互动,各自为政,不能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削弱市场整体功能的发挥,交易层次、交易方式不能适应粮食大流通的需要。
许多粮食批发市场主要是作为粮食批发交易的场所,而其他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化粮食批发市场应有的功能还包括集散功能、结算功能、价格功能、配送功能、信息功能、质量检验功能、展示功能以及生活服务等多种功能。
加快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的策略(一)重视粮食批发市场的战略地位
加强我国粮食批发市场建设必须重视并确定粮食批发市场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粮食批发市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控制和现代粮食企业制度三者是市场经济不可分割的主要组成部分。粮食批发市场是联系后二者的中心环节。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一定要通过粮食批发市场,公开、公正、公平地进行。同时,主要粮食品种的省间大批量交易要通过政府指定的粮食批发市场进行,并吸引公私粮食企业进场交易。在粮食主产区的县以上城镇尽快建立和完善各县、各地区的粮食批发市场,不断提高批发能力,满足销区粮食批发企业和单位到产区采购粮食的要求,做到资源充足,保障供应。要加快粮食企业的改革,尽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强化市场管理并规范交易行为
加快市场立法,建立健全粮食市场交易规则,提供公开公正的交易场所,改善交易条件,克服目前粮食交易无章可循、零乱无序和有法不依的现象。依靠和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强化市场管理,管好管住收购市场,严格实行粮食批发准入制度,积极引导和支持粮食经营企业和用粮单位进入市场交易,有效遏制私商粮贩的非法收购行为。同时规定任何地区和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阻碍在县以上粮食市场交易和委托收购粮食的运销,赋予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合法运销权,以增强交易吸引力。
对于粮食批发市场的发展,国家除了要制定优惠政策,繁荣市场,还必须实行统一的交易规则,管理者不参加经营,经营者不参与管理,管理与服务两分离,以保证管理的公正性和权威性,保证经营者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还要加强粮食批发市场的整合管理,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要求,对现有的各类粮食批发市场进行规范。对盲目建设、有场无市、经营困难的粮食批发市场,要采取兼并、关闭、转向等方式进行整合。要结合当地市场建设规划,统筹考虑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问题,可以通过土地置换调整粮食批发市场布局,但要充分利用粮食批发市场的辐射范围,以防止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和无序竞争。
(三)加强不同层次的粮食批发市场建设
加强粮食批发市场建设既要重视全国性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建设,又要加快区域和地方粮食批发市场建设。通过建立和完善粮食市场管理法律法规,改善粮食市场建设环境,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消除地区封锁,为创建全国性的中央粮食批发市场发展创造条件。在统一规划下,主要通过竞争和自然选择,在全国形成运作规范,功能齐全,交易集中,现货、期货、中远期合同交易都运作的覆盖全国的大型粮食中心批发市场、交易所,真正发挥粮食批发市场组织交易,集中竞价,发现价格,规范流通秩序,降低流通成本等功能,促进全国统一的大粮食流通实现,为国家调控粮食市场和吞吐储备粮食提供立足点。
参考文献:
1.戚维明.关于我国粮食批发市场体系建设的几点思考[J].中国粮食经济,2001(09)
2.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中国粮食物流特点及发展趋势探析[J].农业经济,2006(05)
3.胡非凡,施国庆,吴志华.试析我国粮食物流中心发展现状及趋势[J].经济问题,2007(02)
4.朱东红,慕艳芬.国外粮食物流发展概述及启示[J].世界农业,2007(03)
篇8
首先,社会各界对于粮食期货的认识与理解不够,期货经营机构、专业的从业人员尚未充分发挥教育大众的作用,普及教育程度不深,行业协会、商品交易所、农业专业合作社的引导作用也没充分发挥,在农产品相关经营各方中,深入进行农产品期货规避农业风险的套期保值知识讲座宣传不够,帮助企业进一步完善介入期货市场的相关保值、交割、风险控制制度不完善。
其次,农产品经营机构进入期货市场套期保值操作方面存在制度障碍。在农产品发达的美国市场,银行在给涉农企业贷款时,必须附加有企业参与期货套期保值的要求,否则很难从银行获得贷款。相反,目前我国的一些政策性银行、商业银行等限制在其进行贷款的企业进行期货套期保值操作,银行和期货公司之间没有达成协议,对市场的大规模扩张造成障碍。
第三,粮食期货品种少、规模小。总体上看,我国期货市场规模与一个粮食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相对于国际上80多个期货交易品种,我国进入期货市场交易的品种明显过少,有些期货品种基本上没有形成交易规模。粮食期货交易品种的多少,不仅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活跃程度,还决定了粮食期货市场的作用大小。如果期货市场中期货交易品种较少,规模过小,则不易发现粮食期货产品的真实价格,也就很难使套期保值者顺利实现风险转移;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期货市场上增加一个交易品种,也就相当于为期货市场参与者提供了多一种选择机会,为企业提供了更多的规避风险的机会。
最后,粮食期货市场监管制度仍存在不足。作为一个粮食大国,如果没有一个完善的价格形成机制和发达的粮食期货市场,粮食价格必然会受国外市场控制,只能被动接受国际市场价格波动,这不利于增强国家对粮食的宏观调控。我国虽然已初步建立了粮食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体系,但仍不是一个统一有序的全国性大市场。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联系不紧密,市场价格对价格的预期作用不明显;期货市场上中小投机者比重较大,粮食期货市场投机特征显著,粮食期货价格与现货市场需求状况背离程度较大。现货市场的局限性制约了期货市场发展。
粮食期货市场是发现农产品价格与规避农业市场风险的重要场所,它是现货市场的高级形式,具有更严密的组织和交易管理制度,具有发现价格和转移风险的功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功能为粮食的生产和流通服务,从而确保粮食安全。然而由于中国期货市场整体起步较晚,粮食期货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当前,国内众多粮食企业和贸易商并没能实际利用期货市场实现套期保值以减少价格风险,更不用说对期货不甚了解的广大中国农民。因此,大量培育机构和个人进入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和投机交易,对于扩大市场影响、发现价格等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培育现代农民,培养期货专业人才,规范专业机构行为加强农民在金融知识方面的教育。当务之急不仅要加强对农民的科技知识的教育,更要加强对农民以及政府管理人员的金融知识的教育,以形成有组织的生产销售及管理。引导农民走出过去精通生产不懂市场的状况,要将分散的农民通过市场组织联合起来适应市场新形势,有效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加强对农民的市场知识培训,培育现代农民;加强对农民的信息服务,特别是推动期货市场价格信息传播,引导农民利用市场信息种地卖粮;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或推动农民与龙头企业合作,提高农民抗风险能力,并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转移现货风险,保障农民收益的稳定。为保障投资者的利益,降低风险及损失,各粮食生产、经营者,特别是龙头企业,要加快期货专业人才的培养。可逐步放开对粮食期货参与资金的限制,试点设立粮食期货投资基金;稳妥推进粮食期货市场的对外开放,进一步推动粮食期货市场升级。
利用粮食期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和风险规避功能指导农民优化种植行为科学的种植结构离不开科学的价格信息和市场供求信息,而这正是政府和现货市场难以做到的。期货市场以科学的定价方式给农民提供了一个远期的价格参考体系来进行种植行为的决策,这样既能减少市场风险,又能增加农民收入。鼓励和支持粮食购销企业、粮食加工企业等国有粮食企业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的采用套期保值交易手段,合理利用农产品期货市场规避价格风险。积极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参与农产品期货市场,发展农村合作组织,引导农民通过合作社参与期货市场,并逐步学会利用期货市场规避农业经营风险。期货交易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商品所有权的转移,而是通过同时进行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的合约买卖来进行套期保值,规避现货价格风险。粮食生产者和经营者可以通过进行与现货经营数量相当、方向相反的套期保值交易,规避粮食现货价格风险,锁定经营利润。可以通过稳定“公司+农户”的合作模式,结成利益共同体,不仅降低了粮食产业化经营的风险,降低了成本,又相对地提高了粮农的收入和种粮积极性。
篇9
2015年7月16日-17日上午,国家粮食局在广西南宁市召开全国粮食局长座谈会暨粮食系统政策法规工作会议,总结交流贯彻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和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精神,推进粮食流通各项重点工作的进展情况,深入分析当前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困难问题,研究提出推进今年下半年及明年粮食流通工作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期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张秀隆参加座谈会。
在认真听取与会代表的发言后,任正晓局长作了讲话。任正晓指出,今年以来全国粮食系统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粮食安全战略,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主动适应和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发奋工作、积极进取,粮食收购工作抓得主动,粮食市场供应平稳正常,粮食库存保持历史较高水平,粮食流通基础设施建设方兴未艾,粮食企业经济效益回升向好,粮食流通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法制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上半年粮食经济运行继续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好态势。
任正晓强调,各级粮食部门要准确把握当前粮食流通工作面临的形势,切实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意识和责任意识,按照年初的既定部署,抓收购,保供应,管库存,增储备,促改革,稳市场,始终守住“种粮卖得出,吃粮买得到”的粮食工作底线。今年下半年,要全面完成贯彻落实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制度建设,突出抓好粮食收储尤其是秋粮收购、增加地方储备、库存监管等三项重点工作,抓紧推进粮食仓储物流设施和质检体系建设,着力抓好“十三五”粮食行业规划编制工作,认真抓好党的建设、党风廉政建设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
国家粮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徐鸣出席座谈会并主持召开粮食系统政策法规工作会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粮食局主要负责同志和政策法规处长,国家粮食局有关司室、中心主要负责同志参加了会议。
篇10
关键词:产业组织;SCP范式;粮食市场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化,粮食作为一种商品不可避免地受到市场化的影响。在这一市场中,农户虽然是唯一的生产者,但是在竞争中基本上处于被动地位,其在生产和贸易方面所能做出的选择只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中较为优惠的方案。借助产业组织中SCP范式研究模型,从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3个方面分析粮农在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和行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发展建议。
1.粮食市场结构与竞争
1.1生产者数量与规模 粮农的被动地位首先来自其所处的市场结构。国内粮食种植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在粮食生产中,粮农的产出留作自用后多余的部分作为商品粮进入市场交易。在家庭经营之外,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国有农场。据统计,2008年国有农场1885个,产值国内占比16.00%;2009年国有农场1818个,产值国内占比20.00%。在美国,规模最大的2.00%-3.00%的生产者生产了国内50.00%的农产品,但这2.00%的生产者由大约2.7万家农场构成,生产者的绝对数量决定了这样的市场被认为是高度竞争的。而国内不仅国有农场绝对数量不低,农场中生产单位数量也非常多。因此,国内粮食市场从生产者角度而言也是高度竞争的。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决定了农户在其中只能是市场的跟随者,虽然占据着供给的重要地位,但没有太多的市场话语权。
1.2市场需求 由于需求的主导,粮农只能对消费者选择被动反应。粮食作为日常消费的主要产品,需求在整个粮食市场中占有主导地位,消费者需求决定了产品。同时也正是因为其在日常消费中所处的地位,粮食需求整体上波动不大。在这2种势力共同作用下,粮食需求从根本上压制了粮农生产。对于市场而言粮农只能是服从,不可能通过市场手段来影响公众饮食习惯或需求模式从而发挥市场供给者的影响力。
1.3粮食市场竞争状况 粮食市场的低进出壁垒,加强了市场竞争的程度。在国家的农业政策范围内,基本上所有公民都可以从事农业生产。同时粮食生产本身对机械和资金投入要求不高,生产中也不存在难以获得的技术,市场进入限制极低。另外,农民放弃生产虽然要损失前期投入的成本,但其损失可以通过转向非农产业来弥补,市场退出壁垒也相对较低。
众多农户汇聚于粮食市场内,根据市场需求进行生产。虽然粮食作物作为商品会由于地域不同存在一定差异,但作为粮食本身其差异所能产生的影响效果有限。加之粮食生产进入与退出的低壁垒,粮食市场是一个典型的完全竞争市场。但是,同传统完全竞争市场不同,粮食市场中农户相较于消费方而言地位更为被动,其生产除了受资源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受控于市场需求。在很多层面上,粮食种植户基本上完全受控于市场需求,市场需求完全的引导粮农生产。
2.粮食产品的供给
粮农在被动的市场地位中可以通过选择供给和销售供给方式获利,但结果并不一定如愿,不过其选择行为却为社会资源配置起到促进作用。
2.1预测的生产与实际的供给 传统均衡理论认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需求和产出共同决定商品价格和供给,生产者根据市场价格能够灵活调节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但是在粮食市场中,粮食作物存在不可调节的生产周期,农户不可能因为价格的上涨而迅速增加产出。加之土地条件和消费者饮食文化的限制,农户的生产只能是根据上一年的市场价格和需求来对本年进行预测,进而组织生产。
通常一个种植期内粮农无法调整已经在土地中播种的作物,粮食供给缺乏弹性。在粮食收获时期作物的供给甚至是完全无弹性的,不管市场价格中粮食价格如何,除了自留以外农户只有将粮食投放市场。在粮农预测市场进而组织生产过程中,如果情况顺利实际同预测相差不大,农户能够获得预期收益。但如果出现难以预知的灾难,按原先的生产方式,农户的产出将少于预期。在没有国家大规模开放储备粮供给的情况下,市场上的供给会是一条垂直的直线。供给减少,需求不变,市场价格出现上浮。这种情况下一部分粮农的收益较预测略高,但这种收益增加是受灾地区农户把正常年份的收益让渡出来的牺牲结果。这一被动让渡会在以后的时期以相同的方式收回。所以从总体来看,粮农的收入总体变化不大。
2.2市场价格与粮食供给方式 粮农从事粮食生产根本目的还是为了获得收益,在被动的供给者角色上同需求的博弈不占优势。但这不意味着粮农在供给方面没有任何作为。粮农在出售粮食作物时可以选择经销商承销或自己销售,即契约型和自由型2种销售方式。作何选择取决于粮农收益。但实际上粮农的选择还是很有限,交易中他们信息搜集和获取能力终归还是弱于中间商,分销能力就更弱。因此,市场上还是以契约型为主。
虽然短期内销售选择空间不大,但在长期内生产可以调节,粮农在供给方面有一定主动权。通常情况下,长期内粮食种植对价格下降的敏感度比价格上升时表现的更为明显。当作物价格下降时,农户可以选择完全种植次一级作物;或者减少该种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次一级作物种植面积。此时粮农的选择能力要强一些。但价格上升时,因为土地面积的限制增加种植面积可能性不大,供给增加有限。因此,长期内粮农的市场地位能够获得提升。
2.3资源配置 通过对市场预测,粮农有效组织生产,把有利资源投入到生产中,自发的参与了资源配置过程。价格下降,农户减少相应农作物的生产。虽然在当期看来,已经投入到种植中的资源无法收回,但是这种调节却把资源释放出来用于更有效率的生产中去。首先在收获期内,面对价格下降的作物,农户采取粗放式的管理方式,释放的劳动力进行非农生产。同时对于已经放弃种植的某种粮食作物而言,随着时间推移,原本已经投入的资源被消耗殆尽并且无法更新。本来要用于对其进行更新的资金、继续种植的劳动力等资源就被完全释放出来,用到能够获得更多利润的生产中去。但是应该注意到资源配置是从整个社会角度而言的。资源从粮食土地上释放出来是粮农被动牺牲的结果,资源配置的优化,迫使粮食种植户不得不离开熟悉的领域去谋求生存的保证。
3.技术投入与资源配置
农户面对相对被动的市场供给地位和微不足道的价格影响能力,为了增加收入最有利的途径就是增加土地单产和品质。然而对单个粮农而言技术进步所做的努力在开始就预定了自我终结。高利润会驱使其他供给者效仿,供给的增加使价格下降,最终能够增加的收益也逐渐减少。1999-2010年,技术投入不断增加,农业收入增涨87.68%,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降低11.5,看似有了长足的进步。但考虑到农业税减免和国家农业补贴之后,技术进步对农户增收的促进作用将受到削弱。
虽然技术进步给农户增收的帮助不大,但却提高了整个市场的产出水平。技术投人使得资源在有限的土地上利用效率更高。但是这样的市场效果并一定如期望的那么美好。被动的地位使得粮农在增加收入的努力中又把自己推向一个尴尬的境地一机器劳动挤占人工劳作。被挤出的劳动力被迫进入陌生的领域,农户在新的环境中又一次需要谋求生存的保障。粮农又一次以牺牲的方式促进社会发展。
4.结论与建议
从竞争市场的角度而言,粮食市场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例子。农户面对相对被动的供给地位,努力地适应市场变化。在市场中获得收益的同时也促进了市场供给。从社会角度而言,供给增加是竞争给市场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