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护理范文
时间:2023-03-14 06:21: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急救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在护理管理中急救护理管理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如何评价急救护理质量,是检验护理管理者能否胜任角色的标准之一。护理管理者必须更新观念,掌握急救护理管理质量评价的新方法、新内容,及时做出准确全面的质量评价,以促使急救护理管理向着高水平的方向发展。
1 急救护理管理存在的问题
1.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律意识的增强,医学模式的转变对急救护理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人们对急诊服务的要求已经从单纯的治疗疾病发展到要抢救快速,效果显著,收费合理,服务周到,解答耐心。而护理队伍的整体观念尚未完全跟上这一形势发展的要求,而只是满足完成日常工作,不是积极地观察治疗效果及反应不能主动地与患者沟通,听取患者与家属的意见,帮助患者解决身体和心理的需要,对患者和家属不能进行必要的健康教育和康复指导。
1.2 抢救设备的普遍应用对护士的实际操作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我国的急救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仪器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于临床,进口呼吸机、除颤仪、心电监护仪、心肺复苏器、专门的呼吸系统等操作均需一支高层次的急救护理队伍。然而,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由于受教育体制、教育经费、护理专业技术培训、质量考核标准等多种因素影响,与现代技术发展的要求仍有一定的距离。
1.3 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医疗体制的改革向着提高护理水平和管理更有利于患者的方向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使医疗卫生事业引入经营竞争和价值观念,达到了优胜劣汰,促进自身建设的目的。而护理管理者观念的转变仍未跟上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要求,受着传统的、陈旧的条条框框的束缚,管理手段滞后等。因而急诊工作存在与医院整体配合不协调,不同步,急诊患者切实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仍较难,急救护理质量管理局限于表面形式等问题。
2 急救护理管理的提高与改进
2.1 急诊抢救“急”是抢救工作的特点及标志 急诊科是一个医院的重要窗口单位,急诊管理是医院管理的缩影,急诊科的护理管理更是护理管理的集中表现[1] 。护理人员在工作中即要突出一个“急”字,有严格的时间观念,又必须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娴熟的抢救技术。管理要做到抢救工作标准化、程序化和高效能,对提高工作效率,避免医疗纠纷,提升医院的形象及竞争力有着重要作用。
2.2 护理人员配备合理及协调合作是急救工作的基本保证 急诊患者病情危重且变化快,各班人员人力配备齐全,技术力量搭配合理,良好的团队精神,可以有效地保证工作质量,提高工作效率,减少医疗纠纷。现我院急诊护理人员配备每班次最少4人由主管护师带班,且注重队伍的相对稳定,保证100%护理人员经过护理专业技术培训、护理质量考核标准达标。80%以上护理人员从事急诊工作5年以上,其他护理人员配合抢救、缝合、输液等处置的完成,做到了稳、准、快,提高了抢救的成功率。
2.3 完善制度是急诊工作科学化,制度化的重要保证 建立建全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各项护理操作流程,将危重疾病抢救流程图明示于墙上,以便提高工作效率[2]。我院急诊科制定详尽的各室规章制度,各班工作职责,各级人员工作职责,各项护理操作常规,各种疾病护理常规,抢救流程等。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可以最大限度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即保证了患者的权利,也维护了护理人员的合法权益利和义务。
2.4 持续质量改进是急诊工作永恒的主题 科室成立质量管理控制小组,有明确的质量改进管理目标和切实可行的达标措施,护士长每天进行质量控制,质控小组人员每月检查,考核和评价,对未达标人员进行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提出改进措施,使全员质量管理意识及持续改进意识不断增强,而急诊急救护理管理工作得到快速提高。
3 讨论
急救工作只有通过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标准化。才能提高急救护理管理质量。有助于建立和建全护理管理制度,确定管理内容,改善和选择有效的管理方法。充分发挥个人力量和潜能,激发护理人员的参与与创造性,客观的评价管理者的管理能力,可作为评价护理质量高低的依据。对实现科学管理,提高护理质量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急诊科必须制定科室的管理目标及明确的考核标准。护理管理者的检查方法和力度,质量评价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结合急诊护理工作新特点,新要求,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护理质量考核内容及标准;管理者经常调整视角和改进思维方式,把视角放在急救护理质量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上,使影响急救护理质量技术管理及人的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以人员的质量,工作的质量确保服务质量、规范质量行为,以适宜的护理质量管理,有效的体系和有竞争的价格来为患者提供最满意最优质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作者单位:138000吉林省松原市中心医院外科(高萍);吉林市吉化总医院一院(马方)
创伤病情一般都比较重,其处理是否及时和正确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功能恢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交通工具日益增加和不断向空间发展高大建筑物,事故不断增加,创伤人员也在不断增加。因此,必须十分重视的急救中处置护理,特别是早期急救处置护理。不同的创伤处置和护理方法有所不同,但基本原理是一致的。平时创伤多为交通事故、工伤和生活中意外损伤,我院自2000~2010年共急救21500例,其中包括心肺复苏、呼吸骤停、呼吸道通畅、出血和包扎固定运送等,现就我院创伤急救处置护理进行总结分析如下:
1 急救护理
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在处理复杂伤情时,应优先解除危及伤员生命的情况,使伤情得到初步控制,并尽可能稳定伤情,为转送和后续确定性治疗和护理创造条件。
1.1 复苏 心跳、呼吸骤停时,护士配合医生从现场开始行体外心脏按压及口对口人工呼吸;接着在急诊室(车)用事先准备好的呼吸面罩及手法加压给氧或气管插管接呼吸机;在心电监护下电除颤,电除颤若无效果,护士提前为医生准备好开胸用品配合医生进行开胸心脏按压;备好急救药品准备药物除颤,并兼顾脑复苏。这一环节必须提前准备好,分秒必争,否则错失抢救时机,生命难以挽救。
1.2 保持呼吸道通畅
呼吸道发生阻塞可在很短时间内使伤员窒息死亡,抢救时必须争分夺秒地解除各种原因,维持呼吸道的通畅。护士以最简单、最迅速有效地方式予以通气。主要方法有:①手指掏出法适用于颌面部伤所致的口腔内呼吸道通畅,呼吸道通畅后将伤员头偏向一侧或取侧卧位,有利于口腔内分泌物或血液流出,避免呼吸道二次阻塞。②抬起下颌适用于颅脑伤舌后坠及伤员深度昏迷而窒息。用双手抬起伤员两侧下颌角,即可解除呼吸道通畅阻塞。必要时用手掰开下颌,查看口腔内是否存有异物,若有予以清除。③配合医生做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前准备。
1.3 止血
大出血可使伤员迅速进入休克,甚至死亡,所以必须及时止血。判断出血性质有助于出血的处理,特点是:①动脉出血呈鲜红色,迅速快,呈间歇性喷射状。②静脉出血多为暗红色,持续涌出。③毛细血管损伤多为渗血,呈鲜红色,自伤口缓慢流出。止血最常用方法有:指压法、加压包扎法、填塞法和止血带法等。护士提前准备好无菌棉球和敷料、纱垫和无菌器械包,然后配合医生进行止血处理。指压法实用于动脉经过骨骼表面部位,达到止血的目的。加压包扎法最常用一般小动脉损伤出血均可用此方法止血。填塞法用于肌肉、骨端等渗血。止血带法用于四肢上大出血,而且加压包扎无法止血的情况。使用止血带时,接触面积较大,以免造成神经损伤。在紧急情况下,也可使用橡皮管三角巾或绷带等代替,但止血带下放好垫衬物。禁用细绳索或电线等充当止血带。我们多年护理经验总结出止血带使用原则是:①不必捆扎过紧,以能止住出血为度。②应每隔1 h放松2~3 min,松开时伤口要加压,以减少出血,使用时间不超过4 h;上止血带的伤员必须用显著标志,并注明启用时间,优先后送。④松解止血带之前,应先输液或输血,补充血容量,打开伤口,准备好止血用的器械,然后去除止血带。以上操作不是紧急情况下,可以进行常规消毒,局部麻醉,然后进行止血缝合,出血凶猛可先止血,后期进行彻底清创。
2 包扎
我们知道包扎的目的是保护伤口、减少伤口污染、压迫止血、固定骨折、关节和并止痛。常用物品是绷带三角巾和四头带。无上述物品时,可就地取材用干净毛巾、包袱布、手绢、衣服等替代。
3 固定
我们护士清醒认识到固定是一个重要环节,特别是四肢和骨关节骨折必须固定,因为固定制动可以减轻疼痛,避免骨折端损伤神经和血管,并有利于防治休克和搬运后送。较重的、面积较大软组织损伤也应局部固定制动。固定前应尽可能牵引伤肢和矫正畸形,然后将伤肢放到合适位置,固定于夹板或其他支持物上。固定范围一般应包括骨折处远端和近端的两个关节,既要牢靠不移,又不可过紧。急救中如果缺乏固定材料,可行自行固定法,如将上肢固定于胸廓上,受伤下肢固定于健肢上。开放性骨折固定时,外露的骨折端不要还纳伤口内,以免造成污染扩散。固定夹板不可与皮肤直接接触,须垫以衬物,尤其是夹板两端骨凸出部位和悬空部位,以防止软组织受压损伤。所以固定也是急救重要环节。
4 搬运
篇3
关键词:多发伤;急救;护理
现代创伤中多发伤发生率高,是平时、战时都十分常见的,伤情重,变化快,且多合并休克及低氧血症,是现代创伤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多发伤的早期处理,包括急救、复苏、重要脏器伤的专科处理等一系列问题,无论哪一个步骤处理不当都会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而医院创伤急救事正确、合理的急救护理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由于多发伤可涉及身体多处组织器官,伤情轻重不等,互相掩盖,因而,早期急救护理中易发生漏诊、误诊或加重继发性损害。为此,我科自2002年以来在抢救、分析387例基础上,总结临床工作,扬长避短,制定和实施了对多发伤患者的急救护理。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387例,均系2002~2008年12月,伤后未经医务人员处理直接送入我科的病例。患者分类符合多发伤诊断标准。临床资料收集自我科危重患者抢救记录,其中闭合性损伤320例,开放性损伤67例;受伤部位2处伤125例,3处伤179例,4处伤83例。
2 急救护理
按A、B、C、D、E5步骤初步评估伤情与按V、I、G、C、F实施急救护理。
2.1评估患者伤情 患者入急救室后由护理组长负责,按照A(Airway呼吸道)、B(Breathe呼吸动度、频率)、C(Circulation脉率、血压、末梢循环)、D(Directe神经系统)、E(Extremity肢体活动,有无畸形)等5个顺序做出伤情的初步判断,明确处理重点,通知有关专科,在我科预先设计好的急救护理计划单上做出明确标志,详细列出具体护理措施。在医师到达后进行第2次评估伤情,做出最后诊断。
2.2保证呼吸道通畅V(Ventilation)严重多发伤患者常常伴有呼吸道梗阻以致窒息。必须吸引或用手及时清理口咽分泌物、呕吐物、血凝块、泥土等,向前托起下颌,把舌拉出并将头转向一侧,窒息可以很快解除。有舌后坠者常规放置口咽导管108例,有呼吸衰竭者(56例)均由护士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2.3维持有效循环I(Infusion)本组患者合并不同程度休克者达82%。使用动、静脉套管针迅速建立静脉通道2~3条,保证大量输液、输血通畅。本组有84例血压在8kPa以下者,在第1个30min内输入平衡盐水3000ml,然后输入胶体液、全血,其中72例休克得以复苏,为进一步专科治疗赢得了时间。
2.4观察伤情变化G(Guardiaship):观察记录患者的意识、瞳孔、呼吸、脉搏、血压、尿量、出血量及伤情变化等,以助于判断伤情、估计出血量和指导治疗。特别是对合并头部伤后躁动不安患者,可能提示为继发颅内血肿、脑疝的先兆。本组有19例患者首次扫描为脑挫裂伤,在观察6~8h后出现躁动时,经CT扫描证实为颅内血肿,及时入专科手术行治疗。5例合并多发肋骨骨折患者在观察期间发生气胸、血胸,其中2例在夜间发生张力性气胸患者,均是由值班护士发现后立即向患侧胸部行穿刺排气,使呼吸困难症状及时得到了改善,然后由胸外医师行闭式引流而挽救了生命。
2.5控制活动性出血C(Control bieeding):是早期急救护理的重要手段。本组对四肢开放伤及皮肤撕裂伤等76例有明显外出血的患者,迅速控制伤口出血,最有效的急救止血法是指压法,压住出血伤口或肢体近端的主要血管,及时用加厚敷料包扎伤口,简易夹板固定,并将伤部抬高对减轻出血效果显著。仅有4例加用气压止血带。
2.6密切配合医师进行诊断性操作F(Follow):对有手术指征患者做好配血、皮试、血气分析、备皮、留置胃管、尿管等术前准备,对无紧急手术指征的患者给予监护或一般观察。
3 小结
篇4
【关键词】 严重 创伤 急救护理
随着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交通事故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创伤日渐增多,创伤原因日益复杂化、多样化,特别是严重创伤,它是护理工作中常见的一种急危重症,由于它病情重、伤情复杂,变化快、易误诊、漏诊,是现代创伤死亡的主要原因。因此,及时、有效、准确的采取救护措施,对提高抢救成功率起着至关生重要的作用。我科于2008年1月至2009年1月共收治创伤患者97例,介绍如下:
1 临床资料
我科收治的97例患者中,男性71例,女性26例,年龄最大的78岁,最小的3岁。创伤部位,颅脑外伤19例,胸外伤5例,肝脾破裂7例,四肢骨折37例,复合伤25例,烧伤4例。
2 急救护理
2.1
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 及时给氧,迅速处理呼吸道梗阻,取出口腔内活动性假牙、碎牙、血块等异物,清除呼吸道分泌物,采用鼻腔或面罩给氧,氧流量4—6L。并做好气管插管及呼吸机的准备,保持呼吸道畅通。
2.2
补充血容量 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路。
宜先用上肢静脉等大血管,避免关节弯曲处,用较大的静脉穿刺针或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液体,首先输入平衡液,并根据血压、尿量、CPV调节滴速,晶体液与胶体液的比例为3:1,使其快速恢复血容量,补充功能性细胞外液,又能达到稀释血液,改进血液动力状态的目的,有利于氧的输送。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着重要作用。
2.3
紧急止血 创伤所致的大出血,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死亡。伤及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生清创、缝合、止血。骨折伤用肢具固定。对于大出血病人,护士应当机立断,在止血的同时给予快速补液。
2.4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 严重创伤的特点是闭合性与开放性损伤,隐蔽伤容易被忽视,在多发伤的观察中,应处理好局部与各种创伤联系起来,防止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在某些表面现象上。如骨折时只注意骨折而未考虑到大血管及肝脾破裂等。所以在整个抢救过程中,应做好生命体征的监测。不能一味的依靠B超、CT等仪器检查定论。因为病情是变化的,而仪器的检查只代表一时的伤情,是静止的,应根据伤者伤情,积极配合医生进行腹穿、胸腔闭式引流、伤口清创缝合等,密切监测血压、脉搏、尿量、瞳孔等变化,监测血氧饱和度,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的急救措施。
2.5
做好术前准备 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病人及时做好采血、心电图、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相关科室做好准备,护送病人进手术室,并做好相应的护理记录。
2.6
篇5
关键词 脑出血;急救;护理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出血,大多数是由于动脉硬化脑内小动脉破裂所致。是临床常见的一种脑血管意外,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患者病情变化快、死亡率和致残率高[1]。主要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呕吐、偏瘫、失语及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重症者出现昏迷。护士必须争取有效的救治时间,积极配合医生迅速急救是提高抢救成功率的根本保证。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96例,男50例,女46例;年龄21~40岁2例,41~60岁30例,61岁以上64例,平均59岁,中老年发病率占98%。
2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
2.1严密观察病情变化
严密观察神志、瞳孔、生命体征及头痛、呕吐等变化。
2.1.1意识、瞳孔
脑出血昏迷患者,如各种深浅反射消失提示病情进一步加重。瞳孔变化可反映出血部位及出血程度。大脑半球出血可先出现双侧瞳孔缩小,严重时,出现病灶侧瞳孔散大,当双侧瞳孔散大,提示病情危急。
2.1.2体温
颅内高压可出现中枢性高热,体温高达40 ℃以上,采取物理降温或药理降温,如在头枕部置冰袋、大动脉冷敷等,降低脑细胞的新陈代谢,减少耗氧量。
2.1.3血压、脉搏
本组脑出血昏迷患者85%既往有高血压史,观察血压,脉搏变化相当重要。发病初期,表现为血压高,脉搏慢。当血压持续过高,可用降压药,如利血平。每隔5~10 min检测1次,一旦呼吸心搏骤停,立即胸外心脏按压或除颤,静脉推注肾上腺素1 mg,呼吸兴奋剂,必要时配合医生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2]。
2.1.4呼吸
由于颅内压出血的加重,患者常呈潮式、点头式和叹息式呼吸或出现呼吸暂停。有舌根后坠者呈鼾声呼吸。观察呼吸的节律,深浅。当呼吸不规则,每分钟少于8次/min,应立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行机械通气。
2.2保持呼吸道通畅
将脑出血昏迷患者放置成安全舒适的:平卧位,头偏向一侧,便于口腔黏液或呕吐物流出[3];昏迷患者留置口咽管,防止舌根后坠阻塞气道引起窒息;及时清除口腔及气管内分泌物。
2.2.1吸氧
由于脑出血、脑水肿,大脑处于缺氧状态,尽早吸氧,可改善脑部缺氧状况,保护脑组织。氧流量4 L/min~6 L/min,氧浓度30%~40%。
2.2.2吸痰
吸痰时应以无菌等渗盐水湿润吸痰管,插管前先夹闭负压,轻柔插入气管后,放开负压螺旋向上吸引。吸引时压力为80~120 mmHg(10.7~16.0 kPa),不可过高,时间不可超过15s,不应在插管过程中吸引,避免呼吸道黏膜的损伤或因吸痰不当而致呼吸困难,导致缺氧加重。
2.3保持静脉通畅
一般可建立1~2条大静脉通道,最好采用静脉留置针穿刺。脑出血重症患者一般颅内压增高,应立即快速应用脱水剂[4]。快速静脉点滴20%甘露醇注射液250ml治疗,严禁外渗。临床多以20%甘露醇250 ml在30 min内输入,加入5 mg~10 mg地塞米松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降低颅内压。伴有高血压危象者,应予速尿20~40 mg静脉推注。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用立止血1 u静脉推注并及时补充血容量。
2.4避免过多搬运
应保护头部,动作轻柔,抬高头部15°~30°,同时塑料袋盛装冰块置于头枕部及沿颈动脉走行处给予冰袋冷敷,以利于止血,降低脑代谢,保护脑细胞,减轻脑水肿。做辅助检查时的抬抱过程中,应尽可能不改变患者。
2.5注意安全,防止坠床
极度烦躁的患者应加床栏或上约束带,适当运用镇静剂,如安定10 mg或异丙嗪25 mg肌肉注射,防止烦躁促使再出血。
9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中,除16例由于就医较迟,抢救无效死亡,80例通过医护人员的及时有效的积极抢救,精心的护理和严密地病情观察,病情得到了控制,甚至转危为安,抢救成功率达到83%。
2.6做好抢救记录
抢救过程中详细、准确记录病情、药物和患者的出入量等,为进一步治疗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 杨振华、张光儒.急症手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5,15.
[2] 杜丽红.106例脑出血昏迷患者的急救护理.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15):1415.
篇6
200601~200712我院急救中心共救治创伤病人364例,回顾救治工作体会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364例,男293例,女71例,年龄4.5~67岁。交通伤155例,压砸伤97例,摔伤77例,刀砍伤24例,烧伤9例,电击伤2例。
1.2 急救时患者情况 意识障碍53例,呼吸衰竭48例,现场心肺复苏27例,死亡7例,多发复合伤34例,余195例为轻症。
2 急救护理
2.1 快速反应 急救中心护士接到急救电话,问清出事地点及接车地址、联系电话(做记录),立刻通知急救小组成员,同时迅速准备急救用品。白天3min、夜晚5min 内救护车出发,到达现场后,迅速给予就地紧急救护。
2.2 伤情评估 运用“一听二看三摸四问五测”的快速检诊程序,对病人伤情评估:(1)耳听呼吸,有无通气不良。(2)眼看口唇有无苍白或发绀、颈动脉怒张,胸部运动是否对称。(3)手摸桡动脉及颈动脉,触脉搏跳动情况。(4)问伤情及受伤过程,判断意识状况。(5)测血压,对意识不清患者判断休克程度。通过以上检测即可对病情做出初步判断,进而实施初步救护措施。
2.3 现场急救
2.3.1 基础生命支持[1](Basic life support,BLS):对危重病人进行紧急处理,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刻行心肺复苏,快速开放气道,人工呼吸胸外心脏按压。
2.3.2 进一步生命支持(advanced life support,ALS):BLS后,立刻行气管内插管,给予有效氧气吸入,并继续心脏按压或心电除颤等,持续心电监测,快速建立有效静脉通道。
2.3.3 妥善处理伤口:出血病人迅速给予止血处理,常用方法:①加压包扎止血法。用于较小创口出血,局部生理盐水冲洗、消毒后无菌敷料加压包扎。抬高伤肢,增加静脉回流和减少出血。②指压止血法。动脉出血时用此法,手指按压出血动脉近心端,压闭血管,阻断血流。压迫时间不宜太长,以免远端组织坏死和增加感染机会。③止血带止血法。用于四肢大出血。在伤口近心端上10cm处捆扎止血带,松紧适宜,以出血停止,远端触不到动脉搏动为宜。放松1次/30min,2min/次,连续使用不超过4h[2],不可在同一部位反复绑扎,需要时可在另一稍高平面扎绑。
2.3.4 安全运转及途中监护:给病人以紧急救护、生命支持后,迅速将病人转运至医院。转运途中,通过心电监护、给氧、保持呼吸道通畅、机械通气、保持静脉通道给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观察创面出血情况及受压肢体末梢循环等,不间断实施有效救护措施,给病人以继续生命支持和监护。转运途中曾有1例心电监护发现室颤,立即给予电击除颤;5例发生颅内高压(可疑脑疝形成)立刻给降颅压处理; 15例BP下降,给快速补液,用升压药物、止血药;1例呕吐窒息立刻给予吸痰、清理呼吸道、吸氧等。以上22例经途中及时有效抢救,均化险为夷。同时转运途中及时与医院联系、报告伤情,使有关科室做好接收和急救准备,以使伤员在到达医院后能及时迅速地得到专业救治。
3 体会
3.1 重视对护理人员急救意识的培养 急救中心护士应具有较全面的知识和应变能力,具有对各种伤员快速、准确地进行评估和判断能力,才能进行针对性的有效现场救护。并具有强烈责任心,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急救意识,随时处于应急待命状态。
3.2 有效的呼吸道管理 通畅的呼吸道是基础生命支持及进一步生命支持的关键。尤其脑外伤病人、胸外伤病人常因舌后坠,血液痰液阻塞呼吸道而导致呼吸困难、窒息,因此迅速有效地清理呼吸道,解除梗阻,对院前救治效果尤为重要。
3.3 快速建立静脉通道 对创伤严重,有休克现象者,应于全面评估前建立静脉通路。一则可快速补液扩容,用药治疗,二则可避免检查造成时间耽搁使失血性休克病人静脉塌陷,造成穿刺困难。穿刺时应使用大号穿刺针,为加压输液快速抢救提供条件。
3.4 紧急处理危及生命的伤情 救护人员到达现场后首先迅速果断地处理直接威胁病人生命的伤情或症状。本组66例有呼吸困难,给氧气吸入; 3例肋骨骨折致创伤性气胸出现严重呼吸障碍,迅速给予胸腔穿刺排气,吸氧; 1例股动脉断裂,立即钳夹止血。经以上紧急处理,病情得以有效控制,使患者转危为安。
3.5 护理体检要全面 全面体检避免遗漏,清醒病人询问受伤经过,进行护理体检时,原则上尽量不要移动病人身体,尤其对不能确定的创伤病人,移动有加重伤情的危险。
3.6 创伤病人的心理护理 突然的意外伤害,使病人缺乏思想准备,尤其是成批车祸和煤矿创伤,伤情轻重不一,当看到危重或现场死亡病人,会对其他病人产生极为不良的情绪影响。主要表现为惊慌失措,迫不及待地要得到最佳的治疗和护理,甚至有过激行为。抢救人员应采取轻重缓急,先病危后一般的抢救程序,并妥善处理死亡病人。救护中不仅要重视“急的救护”,还要重视“急的心情”[3]。要适当运用非语言交流手段,以从容、镇静、急而有序的态度,纯熟、精湛、准确的技术,敏捷、快速地处理病人的行为,给病人以安全感、信任感。
4 结论
快速有效地院前急救,对保证病人生命,减少院前期病人病死率、致残率至关重要[3]。而急救护士强烈的急救意识,快速的急救反应,敏锐的观察力和迅速的伤情评估,熟练的急救技术,有效的基本生命支持,以及伤口的有效处理,肢体的妥善固定,安全转运是院前救治成功的必要保证。同时,要关注病人心理,减少负面情绪,引导病人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参考文献】
1] 王庸晋.急救护理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5.
篇7
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8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胸部损伤的患者54例,男37例,女17例,年龄12-67岁,平均37.2岁。受伤原因:刀刺伤15例,交通事故伤31例,坠落伤3例,摔伤4例,砸伤1例。其中闭合性损伤26例,开放性损伤28例。
2 急救护理
2.1 急救措施。胸部外伤的早期处理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患者是否能够生存,因此,护理人员要立刻配合医生,了解患者病情,采取有效的抢救措施[1]。给患者插入鼻导管进行吸氧,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变化,必要时需要气管插管,保持呼吸道的通畅。对于闭合性损伤患者可能出现肋骨骨折的状况,单处骨折,用胶布固定胸壁,多处骨折,要防止发生反常呼吸运动,护理人员需要用敷料填满软化区,然后用胸带加压包扎固定。对于失血过多的患者要及时补充血容量,建立静脉通道,并彻底止血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整个急救的过程中,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
2.2 一般护理。
2.2.1 心理护理。由于患者突然遭受意外伤害,心理上还很恐惧,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有足够的耐心,帮助患者解除不必要的顾虑和担忧,争取让患者积极的配合医生的救治工作。
2.2.2 护理。对受伤的血气胸患者,搬运时,动作需轻柔,保持水平位,勿扭曲或者牵拉造成不必要的再损伤。
2.2.3 补液护理。对胸部损伤的患者补液的原则:宜慢不宜快,补液量控制在每天1000ml以内,补液应给右旋糖酐(胶体液),因为患者对晶体液较为敏感,所以如果给患者补晶体液极易造成肺休克或者急性呼吸窘迫综合。
2.2.4 引流护理。护理人员要保持引流管的通畅,防止引流管的扭曲或者受压,可以将引流管固定在床上[2]。另外,引流管是一个密闭装置,护理人员要叮嘱患者在翻身或者活动时动作要轻柔,不要造成引流管的连接处松动,同时护理人员要经常检查引流管,保持引流装置处于密闭的状态。每天记录引流液的量、颜色和性质。如果连续3小时,引流液超过150ml/小时,且颜色是鲜红色,应考虑患者胸腔有活动性出血,应向主治医师及时汇报。
2.2.5 并发症的预防。①肺部感染的预防;保持呼吸道通畅,痰液较多时,遵医嘱进行雾化吸入,2-3次/日,15-20分钟/次,并进行呼吸功能的训练。②压疮的预防:对患者进行翻身,1次/2小时,翻身时,要避免身体扭曲,左右两侧交替进行,并经常检查患者受压部位有无异常。③尿路感染的预防:要保持会阴的清洁卫生,每天更换尿袋,2周更换尿管,并注意观察尿液的性状和颜色。
3 结果
患者经过积极的护理,胸部损伤的54例患者中,只有2例患者,由于失血过多导致失血性休克,进而引起全身多个器官功能衰竭,抢救无效最后死亡,其余52例患者经积极的救治均逐渐好转,最后痊愈出院。存活率为96.3%(52/54)。
4 小结
本组54例胸部损伤的患者经过积极、准确的急救护理,有52例逐渐好转,最后痊愈出院,存活率为96.3%。通过对这54例患者的急救护理观察,胸部损伤急救护理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病情,并给予及时,有效的急救护理。这样不仅能有效的防止病情进一步加重,同时可以避免其他并发症的发生。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休克;急救护理;补液速度;休克指数
[中图分类号] R47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3)04(b)-0135-02
休克是由各种强烈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流严重不足,以至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障碍的全身危重病理过程。对休克患者进行紧急治疗,直接影响到患者预后。为研究休克患者在急救护理中的补液速度的护理运用,本研究选取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门诊急诊收治的110例休克患者,并对其进行紧急补液治疗,现回顾性分析相关资料,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将本院2010年10月~2012年11月门诊急诊收治的110例休克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平均年龄(38±3.5)岁;对照组55例患者中,男37例,女18例,平均年龄(40±2.5)岁。所有患者从受伤到入院治疗的时间均在2 h内。110例伤者中,因交通意外导致大出血者73例,因锐器受伤导致大出血18例,由高处坠落导致大出血者11例,因压砸导致大出血者8例。所有大出血患者入院治疗时均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烦躁、面部无表情等症状,患者血压均有所下降。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根据最初的休克情况设定补液速度,期间不更改补液速度,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
观察组患者运用休克指数公式进行补液速度的调整来对患者进行补液治疗,具体护理方法:在患者出现休克症状的早期阶段,给予患者以15 min内输入500 mL的速度快速补充平衡液,当平衡液的输入量达到300 mL后进行输血补液[1]。在抢救患者的过程中,随时观察患者的休克指数[2],根据休克指数的变换不断地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避免补液速度过快或过慢所引起的心力衰竭或肺水肿。并注意对各临床指标进行观察:(1)休克指数:即每分钟脉搏跳动次数与收缩压之比;休克指数是用于对患者休克程度的评价,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患者体液盈亏的状况;补液速度要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而改变,在补液迅速时可使休克指数迅速降低。(2)中心静脉压:当中心静脉压高于正常值时,则表示右前心所承担的负荷过高,必须对补液速度和补液量做出限制,当中心静脉压低于正常值,则需增加补液量和补液速度。(3)心功能:心功能显示患者机体对所补液体的运输能力的评价;若患者病情严重,则心功能差,心脏对血液的运送能力弱,此时不宜迅速大量补液,以避免引起肺水肿、肺淤血的发生。(4)酸中毒:当患者机体乳酸量过高时,可加速增量补液,使微循环改善,缓解酸中毒现象[3-5]。
1.3 临床观察指标
对两组休克患者采用不同补液速度的疗效进行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统计学分析选用SAS 8.0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结果提示,观察组患者的补液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05),见表1。
3 讨论
对于休克患者给予及时的呼吸支持、纠正体内酸碱平衡、扩容血管以及补液是治疗的基本措施,其中补液是治疗休克的关键[6-8]。本文中采用根据休克指数公式计算休克指数并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对患者迅速大量补液,抗休克良好52例,复苏失败3例,补液速度准确率为94.55%,由此可知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对休克患者进行补液效果显著。
医护人员需对休克患者进行护理观察的内容为:(1)密切观察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每15~30分钟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变化进行监测,病情危重者需随时监测[9];(2)观察休克患者的尿量,如尿量大于30 mL则说明患者血容量已基本正常,可减缓补液速度;(3)对患者所出现的疼痛、肌肉紧张等情况进行观察,当发现患者出现伤口渗血、皮肤表面有出血点发生时,可能为弥散性血管内凝血[10]。
综上所述,在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中采用根据休克指数公式计算休克指数,并根据休克指数的变化来对补液速度进行调整,疗效显著,可使患者快速恢复,且计算简单,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卢瑞红,赵会民. 多发伤早期休克复苏的护理策略[J].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4):337-338.
[2] 祝滢. 创伤性休克的急救护理体会[J],中国中医急症,2010,19(2):351-352.
[3] Schweer L. Pediatric trauma resuscitation:initial fluid management[J]. J Infus Nurs,2008,31(2):104-111.
[4] 吴雪赞. 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3):25-26 .
[5] 廖小春. 创伤性休克患者急救护理补液速度的体会[J]. 中国中医药咨讯,2011,3(23):502 .
[6] 姚伟丽. 脾破裂出血并发休克的临床急救护理[J]. 中国社区医师,2011,14(24):262-263 .
[7] 李春. 液体复苏在创伤性休克抢救中的应用[J]. 当代医学,2012,18(35):39.
[8] 梁立新. 休克患者的临床护理进展[J]. 中国医学创新,2012,9(1):159-161.
[9] 张贵田,潘爱群,刘国海,等. 两种补液方法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临床研究[J].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21):2363-2364 .
篇9
关键词:急性喉梗阻;畅通气道;急救护理
急性喉梗阻是喉部或邻近组织的病变致喉腔急性变窄或阻塞而引起的以吸气性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综合征[1],如不及时进行快速的抢救治疗可引起严重后果,甚至危及生命。我科于2006年4月至2010年8月救治急性喉梗阻患者26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6例,男17例,女9例,按喉梗阻引起呼吸困难分为四度,其中Ⅰ度喉梗阻11例,Ⅱ度8例,Ⅲ度5例,Ⅳ度2例。按病因急性会厌炎15例,急性喉气管支气管炎6例,过敏引起喉头水肿3例,咽喉部异物2例。患者喉梗阻的临床诊断符合《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标准[1]。
2急救护理
2.1严密监测呼吸变化,及时消除病因:喉梗阻患者主要表现为吸气性呼吸困难,要严密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尤其是呼吸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根据患者呼吸困难的程度,结合病史,及时做出病因判断。如为炎症,要及早使用抗菌素和激素,控制炎症,减轻水肿;对咽喉部异物要及时取出,解除喉痉挛;对过敏引起的喉水肿,立即切断过敏源,皮下注射0.1%的肾上腺素。
2.2迅速建立静脉通路:一旦诊断患者为急性喉梗阻,要及时建立静脉通路并妥善固定,遵医嘱及早足量静脉推注射糖皮质激素,以达到快速有效地缓解喉梗阻症状。
2.3保持呼吸道通畅,确保有效供氧:吸氧对喉阻塞患者有一定的治疗意义,开始给氧不宜过大,以免发生呼吸骤停[2],但喉阻塞通气不良,单纯吸氧不可能解除其呼吸困难。
因此, 对Ⅰ度、Ⅱ度、Ⅲ度喉梗阻患者,在应用糖皮质激素的同时,要保证气道畅通,酌情使用口咽通气管,也可采用托双下颌角的方法,如若为异物阻塞应迅速取出,并给予氧气吸入,及时改善缺氧状态。本组1例Ⅲ度喉梗阻患者为72岁老年男性,因吃饭时被一大块牛肉堵塞声门造成梗阻,经及时取出后,呼吸困难缓解。Ⅲ度喉梗阻患者在应用足量糖皮质激素和给氧治疗缓解不明显时,要及时做好气管切开的准备。Ⅳ度喉梗阻患者则立即行气管切开,畅通气道。本组2例Ⅳ度喉梗阻患者来诊后,表现为严重缺氧,口唇紫绀,面色青紫,大汗淋漓,烦躁,脉搏细弱,血压下降,明显三凹征,立即行气管切开术,高流量给氧,待患者缺氧改善,由烦躁转为安静,血压回升,生命体征稳定后转入病房继续治疗。
2.4做好急救准备:气管插管术和气管切开术是解除喉源性呼吸困难的有效措施,对病因不明或病因一时不能去除并有呼吸困难症状的Ⅲ度喉梗阻患者,应立即行气管切开术,Ⅳ度喉梗阻患者,则不论其是什么原因,必须争分夺秒实施气管切开术,若情况十分紧急时,可先行环甲膜切开术。因此,要积极备好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包等急救用物,根据患者情况,一旦需要行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则迅速配合医生在最短时间内完成。
篇10
我院急诊科2005年1月至2006年6月共抢救多发伤病人88例,急救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88例中,男71例,女17例,年龄最大74岁,最小4岁,平均44岁。车祸伤68例,坠落伤7例,塌方砸伤2例,刀砍伤11例。受伤部位以四肢骨折、颅脑损伤、肝脾破裂、肺损伤、大面积软组织撕脱伤、五官损伤、泌尿系统损伤等为主。接诊时心跳、呼吸停止5例,处于频死状态10例,其余均处于休克状态。治愈52例,好转11例,死亡25例,病死率28.41%。
2 急救护理
2.1 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充分给氧 迅速处理呼吸道阻塞,取出口腔内活动性假牙、碎牙、血块等异物,吸净呼吸道分泌物。予鼻导管或面罩吸氧,氧流量4~6L/min。本组9例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呼吸,潮气量维持10~15ml/kg,吸/呼比值为1.5:1。3例因伤势过重死亡,6例送ICU继续救治,治愈出院。
2.2 建立静脉通道,迅速补充血容量增加有效血容量是抢救创伤性休克的重要措施。根据休克程度建立2~3条静脉通道,宜选用上腔静脉系统大血管,采用8~12G一次性输液器或16~20G静脉留置针,以便快速输入大量液体,补充有效循环血量,其中一条静脉通道用输血器,为输血作准备。首先快速输入平衡液,并根据血压、中心静脉压、尿量随时调节滴速。如收缩压8~12kPa者,争取在30min内输入平衡液1500ml,收缩压
2.3 紧急控制出血创伤引起的活动性大出血,因在短时间内丧失大量血液,直接造成血容量锐减而发生休克甚至急死。伤处表面立即用敷料加压包扎并配合医师清创缝合止血,骨折用夹板固定。本组6例因颈外、颈内、股静脉等大静脉损伤破裂,发生明显大量出血。急诊护士当机立断,直接加压止血,同时给予快速输液,经紧急手术,均治愈出院。
2.4 用监护仪持续监测心电图、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留置导尿管,记每小时尿量。根据监测结果,及时采取相应抢救措施。
2.5 对有紧急手术指征的病人,及时做好采血、配血、备皮、药物试验等术前准备,通知手术室、麻醉科作好相应准备,护送病人进手术室,并与手术室护士作详细交接。
3 护理体会
3.1 规范化、程序化的护理措施,使抢救工作急而有序,行之有效 我科根据多发伤的特点,制订了规范化的预检、抢救程序。接诊护士按照ABCD程序,对伤情作出初步判断。即呼吸道是否通畅、呼吸节律、频率(A),循环状况、血压、脉搏(B),意识、瞳孔(C),四肢活动度(D)。及早发现伤情重点,采取紧急措施抢救生命。对严重创伤者按3人小组配合抢救,即甲护士负责呼吸道管理,开放气道,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做好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的用物准备,呼吸机各参数调整;乙护士负责循环系统,建立静脉通道,及时给药。做好心电、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监测,准确及时作好重病记录及床头交接班;丙护士负责各项检验标本采集,保证各种急救药品、物品供应,护送病人去相应科室作辅助检查,做好各科之间抢救协调工作。规范化、程序化护理措施简明扼要,易于掌握,使抢救工作忙而不乱,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3.2 快速、敏捷的应急能力与急救技术是提高抢救效果的根本保证在早期抢救过程中,一切抢救护理措施按照规范化程序,快速准确到位。首要的是解除呼吸道梗阻,迅速作好气管插管准备,备好呼吸机,熟悉呼吸机使用方法与故障排除,掌握气管内吸痰技巧,保证呼吸道通畅。休克复苏时,快速建立多条静脉通道,并迅速扩充血容量,对稳定循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还必须掌握各种监测仪器的使用方法,熟记其正常值及异常信号。牢记抢救药物的使用剂量、药理作用及毒副作用。抢救药物、用物做到“四定”。急诊科内抢救物品完好率保持100%才能在抢救中临阵不慌,得心应手,提高抢救成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