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文化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4 09:15: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湖湘文化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生育文化; 湖湘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R715.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4-0194-03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生育文化的内涵
所谓生育文化就是建立在一定经济、社会条件下的生育观念文化与建立在一定科技发展水平之上的生育科学文化的合称[1]。显然,生育文化包括:(1)属于社会文化范畴,建立在生育主体价值判断基础上的生育观念;(2)属于生育科学范畴,含与生育相关的知识、技术、工具、设备、手段等,其内容包括避孕节育、优生优育、生殖健康、人工生殖等。
生育观念包括三方面的认识:一是对生育目的和意义的看法,也就是对孩子效用的认识;二是生育意愿,指生育的性别取向、对生育子女数量的期望、对子女素质的期望;三是生育时间和方式的选择。生育观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主要有:(1)特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是对生育观念的形成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生产方式的变迁是生育观念转变的终极原因;(2)制度与组织因素,包括对生育起影响或控制作用的社会、经济、婚姻家庭、政治法律等制度,宗族、家庭、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组织。其中,婚姻家庭制度、宗族和家庭组织与生育的关系最为密切;(3)精神文化因素,包括影响生育意愿与行为的信仰、心理、价值观念、风俗习惯、道德规范、舆论评价等;(4)生育科学因素,与生育观念共同构成生育文化总体的生育科学本身是影响生育观念的重要因素,例如,避孕节育技术所带来的对受孕的随意控制,生殖保健水平提高所带来的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都曾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的生育观念和行为;人工生殖技术的发展更是影响人们婚姻家庭生育观念的潜在的巨大因素。
(二)生育文化的特征
由于生育文化受到社会和经济条件的制约,它是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自然形成的。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社会环境,其生育文化的特征也是不尽相同的。
1.我国传统生育文化的特征
我国传统生育文化是指形成并存续于以小农经济为主的我国传统农耕社会的生育文化类型。其特征表现为:(1)生育认识上,由于生育具有社会、经济、精神等多方面的显著效用,生儿育女,尤其是生育男孩被视为人生第一位的重大使命;意愿上,早婚早育,追求多、男,重男轻女,其中,追求多、男是传统生育观念的根本特征;方式上,抚养、教育局限在宗教内部,极少的婚外生育。(2)生育科学方面,对生殖规律一无所知,生育知识贫乏,怀孕、分娩、母婴健康皆顺其自然,主要取决于自然的机遇,这是由传统社会生育科学的极端落后决定的。
2.现代生育文化的特征
现代生育文化是与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工业社会相适应的生育文化类型。现代社会的经济、社会因素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对人口数量,则需要由社会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从宏观上进行调控,实行合适的人口政策,力求达到符合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最优人口规模。数量调控、无性别偏好、优生优育应成为现代生育文化的根本特征。传统生育文化重点在于生,而现代生育文化关键在于育。
现今西方生育文化的特征体现为:获取心理和感情上的满足是生育的主要目的;接力模式,即父母抚养子女,子女对父母没有抚养责任的模式;数量上的少育与相当数量的自愿不育;发达的托幼组织、较多的单亲抚育;基本无性别偏好;避孕节育普及,生育健康水平很高。
我国20世纪70年代推行的计划生育大大加速了我国传统生育文化向现代生育文化的转变过程,生育数量已降到很低的水平,1992年全国平均TFR为2.0,已低于更替水平。随着经济、生育科学的发展,避孕节育知识的普及,优生优育、生殖保健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初步形成了适应发展的数量调控、优生优育的现代生育文化特征。
二、湖湘文化特征及其对生育文化的影响
湖湘文化和齐鲁文化、燕赵文化、吴越文化等一样是中华民族绚丽多彩的地域文化中的一种,指广泛存在于湖南各族人民中具有地域特色的民俗、民风、社会心理、社会意识、科学文化等的总和。湖南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湖南人认同天道变化无常的道理和不屈的奋斗与抗争精神。湖南的地形东西南三面环山,对北敞开。冬季,凛冽的西伯利亚寒潮滚滚南下,长驱直入湖南全境,达南岭脚下郴州永州一线,被阻于南岭。夏季,南方的阳光烈日加上湘北洞庭湖大水面的蒸发,使三湘大地热气郁积而不得散发,致使盛夏酷暑可达41℃,夜晚气温仍高达33℃。春秋两季,三湘大地时而受西北的冷锋控制,时而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故气候多变,时晴时雨,骤冷骤热。因此,号称鱼米之乡的湖南,自古却属于居住条件恶劣的荒蛮之地。汉代以后,湖南逐步开发,虽然成了鱼米之乡和粮仓,但三湘人民祖祖辈辈所感受到的气候的恶劣与变化无常,培养了湖南人对天道无常变化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曾指出,中国传统的生育伦理观念是小农经济的产物。生育观念中的“养儿防老”是小农经济中极为重要的部分,男婚女嫁则体现了小农经济中的劳动力转让。在小农经济基础上,人口多,特别是男性人口多,意味着劳动力资源丰富。传统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是一种薄型平面垦殖,产量的增加主要依靠不断追加劳动力投入。因此,客观上,小农经济对劳动力,从而对生育行为有着源源不断的需求。从家庭本身来说,在代际交换中,父母有培养子女长大成人的义务,而子女则有赡养年老父母的义务;父母有维持和保护家庭财产并分配给儿子的义务,而儿子则有继承家庭财产的义务;等等,所有子辈所需担负的责任只有儿子才能承担,女儿则因外嫁而不负责任或负很少的责任。因此,父辈倾向于生育儿子。一个儿子在死亡率很高的古代社会是不保险的,一旦夭折,就可能意味着没人养老送终、没有人继承遗产等,因而多生育儿子是必要的,而多生育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或途径。湖南古时恶劣和变化无常的气候,使人们易于产生对天道的疑问、适应和反抗精神,在这样的湖湘文化背景下,以“多、男生育”为特征的传统生育价值观念得到了强化。即便是现在,这种反抗精神对计划生育政策的实行无疑产生一定的阻力。
古时移民对湖湘文化有着深刻的影响。湖南自古为南北兵家首征之地,元代初年及明末清初,湖湘大地遭受战火多次蹂躏,土著族十室九空。元代和清代有两次在中央政府鼓励和安排下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主要来自江浙、江西和四川等地,湖南省境内有多达45种方言,如湘乡新化、常德湘西、衡阳、平浏、澧陵等方言。移民的进入给湖湘文化提供了厚实多元的基础。近代有人论说,湖南之所以名人辈出,盖因湖南是移民省的缘故。这种移民文化也体现在湖湘文化特性中的包容并蓄方面,其经世致用的核心决定了它是一个能够不断自我更新的文化,因而具有显著的开放性特征。湖南既是南北交通的要冲,又是东西往来的枢纽,在这种交往比较便利的地方生长起来的湖湘文化必然带有开放性特征。尤其是两晋以后,南方经济不断发展,加上中原地区战火不断,迫使中原人纷纷南迁,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加速南移,湖南的地理位置在全国的地理格局中日益重要,近代以来更加明显。伴随着近代中国三次留学的出现,湖南一批又一批有识之士走出湖南,走出中国,走向世界,到日本、欧美等资本主义先进国家,学习、译介和传播西方文化;同时,西方文化大量地涌入湖南,与湖湘文化碰撞、融合。湖南人士一直所倡导的“经世致用”原则,实际上已经成为湖湘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的理论基础。从一般意义上来讲,坚持经世致用原则的学者或文化流派是易于接纳异域或外来先进文化的,也会采取相当主动的态度与其沟通、交流与合作,以修正和完善自我,即具有一定的开放精神。湖湘文化自形成之日起,就以经世致用为最高准则。湖湘学派的创始人胡宏、张不仅以其学术思想精湛称于世人,更以坚持经世致用原则而卓然孓立。胡宏在运用体用、致知力行等范畴对通经与致用的关系进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致用”必须从关心现实的实际政治、经济、生产活动出发。张在岳麓书院办学时,曾明确宣称办学宗旨就是为“造就人才,以传道而济斯民也”。进入清代,湖湘文化的经世致用原则得到了进一步发扬和光大[2]。湖湘文化中的开放性,使人们易于接受新事物、转变旧观念。生育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最关键的是观念的转变。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在建国以后即已开始发生转变,其表现是小农经济基础的摧毁、家族制度和宗法组织的废除。但生育观念没有明显转变,生育行为表现为一种自发的状态,这种自发生育在舆论导向和政策倾向的作用下演化为50、60年代的高生育率和快速的人口增长。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讲,开放性的湖湘文化有利于现代生育观念的转变和现代生育文化的建立。
三、新型湖湘生育文化建设途径选择
湖南的人口控制虽已取得很大成效,但仍未实现生育文化的变迁,其难点就在于,由于农村特殊的社区环境给没有男孩的家庭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压力,广大农村地区还盛行强烈的性别偏好。另外,新型生育文化的一些内容与传统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存在矛盾,使文化认同难以实现,进而阻碍着生育文化的变迁。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湖湘生育文化的建设应发挥湖湘文化的优势,通过以下途径进行建设。
(一)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城市化水平,改变社区环境
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导致的,其生产方式是自然经济的,与传统社会的小农经济之间没有重大差别。在这样的家庭经营条件下,作为生产力要素的劳动力,其数量较质量而言仍更为重要,从而促使农民们为发家致富而追求多育。农民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自然下降只有在生产方式发生质的变化,包括农村生产力发展到相当水平、市场化取得长足进步和劳动力素质普遍提高后才会实现,因此,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社区环境对生育文化的影响是相当大的,社区环境建设的内容和形式也是多姿多彩的,特别是乡村和城市,其社区环境的差别就更大了[3]。城市化的发展以及由此而导致的乡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有利于消除来自农村社区的文化压力,从而可以促进生育文化变迁的实现。因此,要加快城镇建设步伐,提高城市化水平,实现社区环境的改变。
(二)充分发挥湖南教育的优势,提高人口文化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高低对先进生育文化的接受程度是有影响的。人口文化素质高的群体易接受先进的、科学的生育文化。在北京、上海等人口文化素质较高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不到1%,而在贫困山区、边远地区,妇女总和生育率超过2%。因此,要实现生育观念的根本转变和进行新型生育文化建设,必须从提高人口文化素质这个根本问题抓起。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的主要途径是教育。通过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等手段,可使受教育者具备一定程度的文化水平,提高文化素养,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开阔视野。湖南的基础教育乃至高等教育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地位,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高区域内人口文化素质。人口素质的提高,为我们通过教育改造生育文化提供了可能性。生育文化的变迁是在内外因共同作用下实现的,其中内部因素处于主导地位,而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改变这种内部因素的作用方向。例如,通过教育可以使人们充分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识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依赖性,认识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从而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认识生育问题,这种认知的提高必然会直接影响到生育文化的变迁。
(三)强化宣传教育,引导生育主体对人口政策的理解与支持
政府在贯彻计划生育政策时,不仅要依靠行政强制力,还要靠大量的宣传、教育、引导工作,引导生育主体对当前人口生育政策的理解和支持。要通过各种丰富多彩、务实有效的活动,搞好政策宣传。若政策宣传引导不到位,就不会得到生育主体及家庭对生育控制政策的理解、支持与采纳,相反会引起生育主体对生育控制政策的抵触,即使靠强硬的行政控制,工作效果也不会长久的保持,甚至导致生育主体无视生育政策的存在,做出违背政策的生育选择。所以,要重新审视计划生育工作,探索建设与时俱进的新型生育文化,充分运用生育文化的内控作用机制,引导生育主体从根本上理解支持计划生育政策,主动摈弃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树立新型婚育观念,使生育意愿自觉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一致,为人口与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 从培养社会公德入手,营造新型湖湘生育文化的氛围
社会公德是全体公民在社会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准则,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对公民社会公德培养的过程中,注意把新型生育文化建设融合进去,提倡遵循国家现行的生育政策,提倡夫妻和睦、敬老爱幼等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形成男女平等、少生快富、晚婚晚育的科学文明的现代婚育观、家庭观、养老观,增强全民人口控制意识和生育道德修养,使公民清楚地认识到,遵守现行计划生育政策不仅有利于自己还有利于国家,是富民强国的重要一环,从而真正能从思想意识上自觉地接受新型生育文化的规范,自觉追求新道德,自觉地履行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和义务。这样,新型生育文化建设传播普遍化、大众化所构成的浓厚氛围,就会影响生育主体根据价值标准和行为取向调整决定自己的生育行为。
参考文献:
[1] 赵文琛.论生育文化[J].人口研究,2001,(6):70-72.
[2] 王耀中,李金龙.论湖湘文化的开放性及其现实意义[J].湖南社会科学,2002,(4):105-107.
[3] 胡厚翠.关于新型生育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J].法制与经济,2009,(6).
篇2
关键词:湖湘文化;谭嗣同;创新;经济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09)一06-0001-03
湖湘文化是一种区域性的历史文化形态,它有着自己稳定的文化特质,也有自己的时空范围。从空间上说,它是指湖南省区域范围内的文化形态,从时间上说,它是两宋以后建构起睐并延续到现代的一种剥区域文化形态。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博大精深,湖湘文化的精华可以概括为八个方面: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理想信念,认准奋斗目标而坚忍执着,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思变求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经世致用,躬行实践的务实精神;融合百家,兼收并蓄的开放精神;敢作敢为、不怕牺牲的斗争精神;倔犟勇武、舍身取义的大无畏精神;艰若奋斗、吃苦耐劳的创业精神。
一、政治上经世致用的务实精神的发展与创新
湖湘文化传统中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是重“经世致用”、重“躬行实践”即不尚空谈,而求务实,湖湘历代学者都十分重视实践的需要。但是其也存在自身的缺陷和不足。湖湘文化的求实精神从湖湘学派开始,由经世派进行发扬,但湖南地处内陆,经济相对落后,湖湘文化具有开拓性和开放性严重不足,因此,湖湘文化具备务实与创新相辅相成、先进与保守兼备的特征。到维新运动时,便在湖湘大地上发出一股强劲的重实学的风气,并促使了一大批新式学堂的诞生,其直接的结果近代的湖潞文化开始与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大门时,首先喊出“师夷长技以制夷”口号的是湘人魏源,而最早接受这个口号付诸实践的是湘人、左宗棠。然而,近代湖湘文化表现出通变、求新的开放精神;并在近代史上大放光彩删是具有创新意识的是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代表,与地主阶级的经世派、洋务派相比,他们主张在更高的层次上和更广阔的范围内阿西方学习,在继续强调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的同时,更多地关注西方的政治体制。
经世致用之学强调对现实政治的参与,关注的是治国救民之道。同时,近代中国又面临强国御侮、变革政治制度的任务。经世之学的价值取向和近代中国社会现实的迫切需要。影响和造就了谭嗣同的政治上的创新思想。从到时期,具有经世学风的湖湘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正是的面世态度和参与意识,促使他们直视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投身改革和革命。他们继承了前辈学者的学术传统,并把它发扬光大,丰富了经世之学的内涵,从传统的学问转向近代西方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从本质上说,经世致用属于传统学术的范畴,但是它倡导的积极面世的态度,又使它成为连接传统学术和近代学术的桥梁。反映了湖湘文化经世传统自我完善、与时俱进的适应能力和强大生命力。
进入近代以后,湖湘文化的这种开放胸襟和融合精神突出表现在向西方学习上。而中国近代史上第―个喊出“冲决一切罗网”,并且为了维新变法而流血的人是谭嗣同。发生后,不少人劝他出逃,他满怀豪情地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谭嗣同所代表的实际上也是湖湘文化的一种奋斗精神和创新精神。
二、经济理论创新
篇3
Abstract: Brand force should rely on the culture connotation of brand, and is the cultural heritage in the operation, it represents the interest cognition of businesses and consumers and their emotion attribution, is the summation of the brand and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corporate personality image. Enhancing the brand force by brand culture can not only better achieve the business purposes of business promotion, but also effectively carry the social functions of corporate. Shaping brand culture helps to develop brand loyalty group, it is an important brand barrier.
关键词: 广告;品牌;广告文化
Key words: advertising;brand;advertising culture
中图分类号:F71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35-0151-02
回顾从1979年中国最初的广告到现在这二十多年来,中国广告走过了不平凡的发展历程,中国广告产业实现了整体量的增长和扩大,却没有实现质的升华,中国优秀广告人的形象正在发生改变。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广告界处在高涨的学习极端;活跃的广告创意和涌向戛纳国际广告节的庞大中国代表团、京沪穗等大中城市多种广告评奖项目的设立、中国更趋密切的广告界交流、1999年中国广告人开始不断赢得国际广告奖等等,这些都显示出中国广告界的实质进步和上升趋势。
现代广告是中国社会中最年轻而又最蓬勃发展的一种文化形态,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有很多路要走。广告文化学就是站在新旧世纪的交汇处,在整个全面开放的大背景下,在完成中国广告的又一次痛苦的蜕变的进程时,用文化的理论来审视现代广告。这种审视,并非是以看图说话的形式对现代广告给以浅显的解释,而是力图进行理论的阐发,给现代广告的理论研究和实际运作提供一种新思路,注入更多的文化力。
广告致胜的灵魂在于必须具有优秀的文化内涵。文化概念不是狭义的,是内涵丰富,外延广阔。中国是具有世界上最悠久和最灿烂文化的国度,唐诗、宋词、明清小说、以及秦俑、唐三彩、剪纸、布老虎等等,汇成了一条多么绚丽的文化长河,这蕴含了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营养和灵感。聪明的广告人总是能将文化的意蕴倾注在自己的广告作品上,使自己的广告作品具有一种难以抵御的艺术魅力。广告文化就是用文化学的理论,从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广告,探讨广告活动和广告事业发展中的规律性。
通常人们对现代广告艺术的文化分析,往往是从表现风格、品味的“雅”与“俗”着眼的。透过诗歌、文学和艺术的视角。从共时性的角度去看,现代广告是现代整个社会文化体系中的子系统,也就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亚文化。正如雷蒙德·威廉斯所说:“我们正在根据经验重新拟定我们的方式,因为我们逐渐了解到,孤立的利用自然环境的任何一部分都是愚不可及的。我们正在逐渐学习注意我们的整体环境,从那个整体,而不是从它的零碎部分汲取我们的价值——从这些零碎的部分汲取价值,会很快取得成功,但会带来长远的浪费。与这种学习紧密相连,我们终于也慢慢地认识到,只要支配的气氛扩展到人类自身,人类也被孤立地利用、剥削,无论暂时获得什么样的成功,最终的结果将会在精神上丧失物质的收获所提供的全部机会。”很显然,这里告诫人们的是:要从整体中把握局部,否则貌似成功,最终却证明是一种失败。广告文化就是要超越广告自身从整体上,即从社会与时代中把握广告;从现实存在中,即从民族、地域、亚文化体系、艺术形式等等的区别联系中认识现代广告。这是广告人的共识,也应该成为广告人的创造活动和自我完善、升华的选择。
广告文化是整个文化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继承,是现实社会政治文化和经济的折射,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广告文化和其他文化样式相同,是一种复杂的文化存在。广告文化与商品经济、市场经济的关系构成了广告文化与其他文化相区别额相对独立的一面。从广告文化的结构来看,广告文化与社会整体文化盘根错节地联系在一起,而广告文化本身又是众多文化要素的有机体。广告文化集美术、音乐、舞蹈、雕塑、摄影摄像、影视等等艺术形式于一身;广告信息以报纸、杂志、电台、电视、灯箱、车身、POP电子屏幕及计算机网络等各种媒介为载体。这促使现代广告文化成为一种力,一种文化张力,对现代广告活动是有制约作用的。广告品牌宣传活动是广告文化的具体体现,广告文化又是整个广告品牌宣传活动的有机构成。二者是水融的关系,构成了二者的相互制约。例如美国广告创意人伯恩巴克为金龟汽车作广告时就因发挥了广告的引导功能而取得了成功。美国公众在二战以后由于经济上的成就,奢靡成风,追求豪华气派。在这个背景下,伯恩巴克提出了“简朴才是财富”的文化理念,取得了广告上的成功。广告成功首先来源于对广告的正确理解,而这种富有意义的理解直接产生于一定的广告文化。人们的生活经验、管理经验、经营意识、消费意识、思想观念等等属于文化内涵的范畴,共同地影响着人们对广告事业和广告活动的理解。
广告的品味就是广告的艺术和美。广告的品味,决定了广告品牌的可持续性。从创作角度说,关系到广告主题的提出、广告媒体的选择、广告技术技巧的运用以及广告艺术风格的形成。每则广告都是按照创作者的艺术品味和风格去创作的,由此构成了风格迥异、多姿多彩的广告作品。现代广告对市场文化有不同的促进作用:促进市场信息品牌化,促进市场交流广泛化和市场品牌竞争活跃化。现代广告文化增强着人们民族文化观念中的市场意识。消费者已经走出了清教徒式生活误区,生产者已经跳出了保守的小生产的藩篱,愈来愈关系瞬息万变的市场,广告品牌的脱颖而出正适应了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们相信,中国现代广告品牌和与各种文化创意活动是可以互动共赢的,在有重大事件的时候,新闻媒体拼的是创意策划。媒体创意策划的核心是故事、感动和争议。无论是一项活动、一次讨论,还是一个事件,创意意识强、策划水平高的媒体总是力求把它演绎成一个精彩的故事。中国是一个有着上千年文明历史的的文化大国,但却没有形成大规模的创意文化产业,这无疑是产业发展的一大遗憾。力求振兴中国的创意文化产业,正是中国现代传媒发展的大背景。社会化媒体的出现无疑打破了传统媒体单调的形式,丰富了信息的载体。传媒产业意在打造一个信息交流的平台,无论新旧媒体,竞争中最重要的是明确各自的定位与分工,进而提升传媒行业的整体水平。高质量内容是传媒的核心竞争力,传统的媒体是高质量内容的拥有者,也拥有最专业化的队伍。为提高中国现代传媒业的在文化市场化的进度,新闻出版署已经建立了动漫游戏,数字出版,版权产业等21个产业基地。现代中国传媒业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密不可分。目前,“数字技术正在成为支撑所有传媒的存在基础、技术标准与发展取向,正在改变不同形态传媒的边界”,正在成为广告文化发展的方向。
广告的品牌创立从本质上是西方文化的产物,中国人做广告,应先认真吸收西方广告文化中的精华,再结合本土文化而创新。品牌力要依托于品牌的文化内涵。是品牌在经营中逐步形成的文化积淀,代表了企业和消费者的利益认知、情感归属,是品牌与传统文化以及企业个性形象的总和。通过品牌文化来加强品牌力,不仅能更好地实现企业促销的商业目的,还能有效承载企业的社会功能;品牌文化的塑造有助于培养品牌忠诚群,是重要的品牌壁垒。品牌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对品牌的经营管理产生巨大影响和能动作用。它有利于各种资源要素的优化组合,提高品牌的管理效能,增强品牌的竞争力,使品牌充满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军.浅谈中国广告业的管理问题[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9(07).
篇4
关键词:管理模式 企业文化 措施 意义
每个企业的文化都是不同的,它主要体现在企业的价值、使命、 信仰和行为规范。事实证明了企业的成败关键是文化,可以说文化是企业的重中之重。企业文化和企业的每个职能都是紧密相连的,他也体现了一个企业的能力的强弱,决定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当管理理论和员工的需求发生变化,企业管理也会随着文化管理发展,因而为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应在财务管理上采取更多措施。
一、创建优秀文化对企业的重要性
随着企业发展理念的不断更新,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以被大多数人认可,但目前管理者对企业文化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缺点,如执行措施不配套、目光不长远等问题,因而制定正确的企业文化发展计划非常重要。
一个企业文化的好坏在企业竞争中往往起决定性作用。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给企业提供正确向导,使员工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方向相一致,把高层领导决策引向科学的方向。第二,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约束员工。企业文化对于每个员工的斗志、人际关及企业内部风气都有影响。制度规范能够约束员工的行为,在这种约束之下, 企业的团队精神得到建立。第三, 一个好的企业文化更利于凝聚员工的战斗力。使员工有着共同奋斗目标和信念, 这种信念也让员工紧紧凝聚在一起, 这样企业就能更好的发展进步。最后,优秀的企业文化起到激励的作用,企业文化能让员工之间相互关心和支持, 员工感觉自身价值得到体现 , 在这种情况之下提高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有利于树立企业的良好形象。
二、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的关系
财务管理和企业文化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企业的核心是企业文化的建立,在整个企业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一)财务管理最核心的内容就是企业文化并且对财务管理制度的建立有重要的决定作用
企业文化指导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 是企业的核心,同时企业文化的体现需要财务管理做为一种介质。企业能否正常经营并得到高效的回报, 取决于正确的准则和精神指导, 这样才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加强员工之间的交流合作,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企业文化里面最关注的是它是否追求和企业财务管理制度一致性,这不仅能够让企业获得很大收益,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员工都能够从中收益。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基石, 唯有合适的企业文化,方可更好的建立财务制度。总之财务管理建设和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不可分开的。
(二)企业文化的实施以财务管理作为平台,加强财务管理有利于企业文化的实施
企业文化能否有效实施需要决定于财务管理的好坏。因为财务管理制度是建立企业文化的基础之上,所以企业可以通过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这一平台来推动企业文化的传播。可以说, 企业财务管理制度落到实处是企业文化的一种表现, 它能够将企业文化有形体现出来, 使得文化这一无形的内容落实到企业职能中。
三、如何加强财务管理来有效促进企业文化建设
建立合适的财务文化、完善财务组织结构化以及加强人性化管理模式的建设都有利于加强财务管理。
(一)树立强化风险的理念,创建注重风险管理和效益管理的财务文化
企业文化在企业的财务管理中占据了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正确的指导公司的未来财务发展方向,更能够通过文化的魅力来感染更多的企业员工,能够给企业的财务人员树立一个非常好的榜样。随着企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企业需要更为高效的利用自身的财务资源, 来提高企业财务资源的配置效率。在这种大环境影响下,企业财务应财务管理的风险应对能力, 提高财务管理的效率。 同时能够准确把握市场的需求,为企业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使企业科学化,高速化运作,使企业文化能够有效的贯彻。
(二)考虑多方面的利益,创建多元化的财务目标
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只有多方面的考虑利益相关,提高自身多方面的收入,建立起多元化的财务目标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在激烈的竞争之中打败自己的对手。因此企业在设立财务目标时应考虑到利益相关者的自身需求,通过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结合在一起, 多种方式去发放配置资源, 体现出高效利用资源的理念。
(三)优化管理模式,有步骤地进行人本化财务管理
在企业文化重点强调的一点是要尊重其他人,这也是人们为之奋斗的一个目标,能够不断促使人们的行为能够迎合当前财务管理的一些需求,这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对未来起了一个重要的指导作用,更能推动企业的发展。财务管理需采取多样化措施来实施企业的创新建设,加大对产品设计的投资力度。所谓的财务管理即资金上的管理,人本化的财务管理主要体现在资金上筹集、使用以及分配等环节上。领导者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基础上正确灵活的调整投资的结构框架,制定正确的企业的资金战略。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企业财务管理与企业文化建设两者之间相辅相成,企业文化是财务管理制度的基石,财务管理制度能否高效有效实施决定于企业文化的支持力度,两者目标一致,联系紧密。
参考文献:
[1]徐显玲.浅谈现代企业财务文化建设[J].商业文化,2011
篇5
现在,专业性艺术观赏舞蹈已从相对专业而又狭小的舞台上走了出来,逐渐延伸到社区、学校、公园等社会的各个角落,与自娱性舞蹈一道成为社会生活中最活跃、最普遍、最受群众欢迎和广泛参与的艺术活动。群众文化推动了舞蹈艺术的社会性发展,舞蹈则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形式和内涵。可以说,改革开发30多年来,各项艺术事业飞速发展,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舞蹈一再显现出其独特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幼儿教师就通过舞蹈来锻炼小朋友们的肢体协调能力。青少年们在课余、节假日或是在兴高采烈时总爱用欢快的舞蹈,比如以街舞等来表现青春热情。青年人作为社会的主力军,也把舞蹈当成一种时尚的娱乐方式和休闲方式。中年人处于事业和家庭两方面的压力“负重行军”期,很多人以舞蹈作为“减压阀”,以求得一个生理和心理的平衡。至于老年人,在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则披上舞衫,放开手脚,在舞蹈中获得极大的乐趣。每天早晨,市区各露天休闲场所几乎被中老年舞蹈爱好者占领,秧歌、交谊舞、民族舞……许许多多,千姿百态。如果问他们为什么也跳得这么“high”?老人们会说:“不为别的,就为乐呵!”由此可见,舞蹈伴随着人的一生,人的一生不可缺少舞蹈,特别是当人们处于欢乐的时刻,舞蹈就是表达这种欢乐心情的最佳手段。舞蹈是在发挥其“自我娱乐,抒怀”的功能,这就是先人所说的“舞以达欢”。
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是舞蹈创作的基础。但是,有了源泉和基础,并不等于就有了舞蹈作品。正如有了土壤并不等于能长出庄稼,能结出果实一样。生活是浩瀚的海洋,社会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人物,人们的所作所为,有善、恶、美、丑……对于舞蹈者来说,只有在情感上引起共鸣的生活现象,激起情感浪花的人和事,才可能是提供创作的基本生活素材。也就是说,社会生活进入舞蹈者情感世界的部分,才可能是未来舞蹈作品的题材内容。此外,对于舞蹈的题材内容,还要找到与其相应的艺术形式――舞蹈体裁,也就是把舞蹈作品要反映和表现的生活内容投放到一定的舞蹈形式的审美规范之中。舞蹈结构的艺术处理,舞蹈主题动作的展示、发展和变化,舞蹈表现手法和各种表现技巧的运用,等等,必须符合一定舞蹈形式审美规范的要求。这样才能创作出充分发挥舞蹈表现力和体现出舞蹈特点,在艺术上比较完整,与群众的属性很好地结合的舞蹈作品。人类在生产劳动之余,需要自我娱乐,实行自我调节与自我完善,而被文化生活需求所驱动,就以活动的形式消除疲劳,达到愉悦的功效,然后便产生了群体文化和群体行动,以获得自身的满足和快乐。可以说这是群众与文化紧密联系的产物,从而产生群众对文化活动涌动不息的自我参与,进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
经常性地参加群众活动中的跳舞表演还可以增强体质,青春常驻。由于舞蹈不仅是一种经过组织、美化、节律化的人体运动,而且是一种比一般意义上的运动更为高级的艺术运动,因此参与者在旋律优美和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下跳起舞蹈时,不但能达到健身的目的,而且能在自娱自乐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进入艺术表现的境界,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调适和发展,尤其对中老年人保持一颗年轻的心,延缓衰老,延长青春是大有裨益的。在人们健康意识日益增强的今天,舞蹈作为一种欢快、节奏感强的群众文化形式,健身的作用是无可替代的。在公园、广场的早晨,老人们,也包括一些年轻人都热情洋溢、兴致勃勃地投身到以健身为目的,如鼓舞、秧歌舞等舞蹈中,那样陶然,那样乐此不疲,这或许就是人的生命活力、生存本能最直接、最充足的流露和抒发。以舞健身,以舞求美,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找寻舞蹈的快乐正在成为时下人们的普遍追求。
篇6
关键词:呼伦贝尔;饮食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5-0-01
呼伦贝尔独特的地缘、民族、宗教、资源、生态优势及近年来的经济交流使其饮食文化更加的多姿多彩,对其多样化的饮食的进一步的研究、分类与规划,使其进一步融合,形成合理的布局,发挥其优势,弥补其不足,提高旅游产品在市场上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有利于呼伦贝尔旅游的全面发展。
一、呼伦贝尔旅游饮食文化的发展状况
民族传统饮食文化是重要的旅游资源,呼伦贝尔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区,境内居住着以蒙、汉、鄂温克、达斡尔、鄂伦春等为主并包括回、满、朝鲜、藏等族的32个民族,由于各民族历史传统和所处阶段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自然地理条件等诸因子的影响,不同民族之间经济活动、生产方式、生活习俗等也各具特色,使呼伦贝尔草原成为绚丽多彩的“民族文化园”。
呼伦贝尔丰富多样,特色鲜明的饮食文化及相应的饮食产品,有利于满足游客的多样化的就餐需求,突出当地的民族风味特色;饮食原材料,烹饪方式的原生态绿色化,极大的迎合了游客追求的“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消费理念;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及当地政府对旅游饮食的重视,为多样性的饮食文化的开发提供了契机和平台,有利于合理的规划,实现与旅游产品的优化组合;各地区和国内外饮食文化的交流和合作、人才培养,推动了本地饮食文化的宣传开发,创新提高等等,这都是呼伦贝尔在目前旅游开发中发挥饮食文化多样性的条件。
二、开发利用本地区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建议
同时,我们也发现,呼伦贝尔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在目前旅游开发中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亟待完善,如:特色饮食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传统特色没有突出,创新能力差,营销体系不完善,没有实现与旅游产品优化组合,外部竞争激烈,受环境影响大等等。
据此,审时度势,因地制宜,提出开发多样化的饮食文化的几点建议。
(一)突出传统特色,树立民族饮食文化品牌
呼伦贝尔的传统饮食,尤其是蒙古族、三少民族、俄罗斯族、朝鲜族的特色风味都各有其独特的民族传承,特殊做法,鲜美的味道等等。如手把肉的做法,可以从选羊、杀羊、剥皮、分裆取料、煮肉、吃法、骨头占卜等各个环节,以各种形式让游客参与,并加入蒙古族的各项饮食习俗,以此为基础,深入开发,加深游客的对旅游活动的印象。同时,还可以创建一些民族食铺与民族风情展示的项目,在特定的旅游点或村民寨,把饮食文化揉进浓郁的地方民族风情、民俗习惯,便构成了一道多情有趣的风景线。
(二)加强开发整合,优化饮食旅游资源
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时,首先应该挑选那些最有代表性的、最具有声望的资源,然后加以优化组合,对于菜肴的合理搭配、文化内涵的联系做出评价,结合旅游者的心理因素、旅游目的地的旅游活动的开展,适时有目标性的推广,以举办佳肴品尝游、药膳保健游、民族风味美食节等多种方式开发多种特色饮食文化旅游活动。呼伦贝尔在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应打破传统单一的开发模式,在保证优质的前提下,力求多样化和创新化,如推出俄罗斯族特色饮食时,可以着重介绍其饮食传统,列巴、果酱、土豆泥的做法,并将其加以包装,展现特色商标,赠与或出售给游客,以丰富旅游内容,提高游客满意度。从特色菜品、旅游线路、旅游纪念品和旅游建筑设施等多个角度进行旅游亮点开发;建立特色饮食中心、饮食文化展示馆,举办美食文化节,与其他节日如祭敖包、伊慕额、瑟兵节、篝火节、杜鹃节、那达慕形成互动,进行连锁经营等旅游形式,找到促进呼伦贝尔旅游业及地区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新途径。
(三)树立绿色饮食观念,建设优美消费环境
树立绿色的饮食观念,提倡“绿色、自然、和谐、健康”的生态饮食消费理念,要求我们在消费意识、服务理念、营销理念及消费环境等各个方面积极建设,科学实用,与时俱进,促进饮食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优美消费环境对饮食文化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呼伦贝尔一定要加强其环境卫生的整治,给游客树立一个良好的饮食文化消费环境、首先是要做好呼伦贝尔的城市风貌和环境卫生的管理,加强绿化,给游客一个干净卫生的城市印象。其次要加强游客集中的景区景点、街区、车站码头的餐饮区、餐饮点的卫生管理,规范市场,搞好卫生,使游客吃的放心,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饮食文化作为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旅游资源开发中扮演的只是旅游产品中的配角而已,必须大力发展饮食文化旅游,使其从幕后走向台前,从配角变为主角,以促进饮食文旅游的共同发展。呼伦贝尔独特的,多样化的饮食文化如能发挥优势,回避不足,整合结构,使其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将会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呼伦贝尔旅游接待能力上的一个缺口,有着极为广阔的开拓空间和无穷无尽的发展余地。并会因其特色形成强大的吸引力,有很大的潜力,这需要我们更深入的去探究。
参考文献:
[1]徐文苑.中国饮食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2]杨丽.试析饮食文化特色旅游[J].云南地理环境研究,2001(02):41-46.
[3]高爱仙,谢松明.试论沙县地方饮食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J].三明学院学报,2005(04):474-477.
[4]何宏.饮食文化对旅游发展的影响[J].社会科学战线,2007(02):311-313.
篇7
关键词: 不稳定型心绞痛;人性化护理;疗效
2007年1月~2008年12月,我们对3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开展人性化护理,效果满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在我科住院治疗的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诊断符合WHO推荐的冠心病诊断标准,排除其他相关疾病诱发的不稳定型心绞痛及伴有严重并发症(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与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人性化护理,比较两组的疗效。
1.3 疗效评价
陈永凤等.人性化护理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疗效的影响 症状改善参考加拿大心血管病学会(CCS)劳力性心绞痛分级标准。(1)显效:劳力性心绞痛分级改善>2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1 mV,或心绞痛分级改善1级,ST段恢复正常;(2)好转:心绞痛改善1级,缺血性ST段下移减少0.5~1 mV;(3)无效:症状体征及ECG无改善。运动耐受改善按心绞痛分级方法较前改善1级即为运动耐受改善[1]。
1.4 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治疗结果
实验组显效15例(50.0%),好转12例(40.0%),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显效11例(36.6%),好转10例(33.3%),总有效率为69.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运动耐受情况
实验组运动耐受改善26例,有效率为86.7%;对照组运动耐受改善20例,有效率为66.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人性化护理是由美国人华生(Watson)首先提出的“人性照护”护理模式发展而来,所谓“人性照护”即护士必须有人性科学的认知,给予患者人性化照护。实施人性化护理是21世纪护理工作的一种突破,是在护理服务全程中以人为本,为服务对象提供精神的、心理的和情感的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其要求,把他们看作是有思想、有情感且生活在特定环境之中的完整的社会人[2,3]。
人性化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是护理的升华,是整体护理的具体实施,不仅为患者提供了最优质的服务,而且极大地推动了护理事业的发展,真正把以患者为中心推向了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发展轨道。
3.1 加强护患交流
现代护理把尊重患者意识自觉的融入到日常护理工作中,开展人性化服务,不仅把患者看作是生物、心理、社会的人,更重要的是为患者提供情感服务,倡导感动服务[4]。良好的护患关系能增进护患间相互沟通、理解和尊重,使各项护理工作得到相应的信任和配合。另外,良好的护患关系本身就具有治疗作用,它能满足患者心理上的需要,使患者心情舒畅、功能增强,达到辅助治疗的效果。主动的交流可以了解患者的病情、需求,帮助他们解除紧张和陌生的心理。适时的心理慰籍和支持、消除其紧张焦虑情绪,减轻负性心理,帮助他们增强战争疾病的信心,从细微处体现了人性化服务[5]。
3.2 严密观察病情
严密观察患者意识、面色、体温、呼吸、脉搏、尿量等生命体征变化。对持续心电监护的患者,要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及时发现心率、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记下,标明时间,为治疗提供依据。
3.3 用药护理指导
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中经常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治疗前应向患者及家属进行药名、剂量、作用及使用注意事项的必要告知。如患者输液速度不宜快,不得擅自调节速度;为防止低血压的发生,患者应卧床避免因突然改变和用力而出现的血压下降、头晕、冷汗、心悸等症状。输液及输液期间应定时检测血压。另外应用抗凝药物时,要注意观察患者的皮肤黏膜出血、尿血、便血以及其它部位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计数、凝血时间等试验指标,如有异常及时通知医师。
3.4 生活护理
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一切护理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宜是提高患者满意度的有效措施。我们制定详细的生活护理常规,保证患者在任何时候均可得到周到满意的生活服务。饮食方面给予高维生素、适量纤维素、足量蛋白质、低脂、低盐、清淡、容易消化、少产气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病情稳定后逐渐改为软食或普食,进食不宜过饱,可以少食多餐,限制动物内脏的摄入。指导患者调整和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强制戒烟,同时由于烟草中的尼古丁可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儿茶酚胺引起心肌损害,故此应远离吸烟环境。保持大便通畅,避免用力排便增加心脏负担,可以预防性使用通便药物,同时经常轻轻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发生。吸氧可以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早期合理有效的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的发生[6]。另外,适宜的声响、光线、气味、温湿度能提高环境的舒适度,安静的睡眠是患者康复的有力保障,应该合理有续安排治疗护理时间,尽量避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从而有利于疾病和情绪的好转。
3.5 健康教育
篇8
关键词:湖湘文化;建筑元素;现代设计
中图分类号:J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99-02
在“产业”的语境下“创意设计”已不仅仅是个“设计”的概念,其更多涉及的是经济学与社会学的范畴,甚至上升到国家战略的层面,比如“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国家文化“软实力”等等概念的提出就是例证。这些概念的实现要有两方面的基础:首先要有支持可以被“创意”的个性化地域文化,且这个“文化”一定有区别与其它地域“文化”的看点或买点;其次还要“设计”出可被消费的产品,且这个产品即承载有某个地域性文化,又在消费者自身文化可理解的范畴之内。可见,创意设计产业的发展一定是也必须是“地域性文化”与“现代性设计”的完美结合。近几年,我国大力提倡创意设计产业,从国家到地方相续出台了很多的支持政策和规划,各地创意设计产业也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在各地发展的效果上看有四方面的不足:一是产业形式过于单一,缺少文化产品的多样性,比如大家都发展动漫、动画产业;二是创意产品缺少“在地”文化内涵,大多产品都呈现的西方的文化观念,缺少与当地文化关联,以至于现在的年轻人反而对本土文化不慎了解;三是产品还停留在“商品”的阶段,远没达到“百姓日用”的层面,也就说文化产品没有真正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去;四是过度注重“硬”的产品,对“软”的文化缺少思考,在区域文化的营造方面涉足较少,使得创意设计产业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其实,反观我们的传统文化,大到中华文化圈,小到一村一镇,我们的先民们都营造出一个独特的文化“场”,无论是建筑、器物、衣着、行为等等都非常有序的在这个“场”中运行。从这个层面讲,我国的“创意设计产业”古已有之,并且发展的很有系统性。就以湖湘建筑元素为例,建筑的造型、建筑物上的绘画或雕刻的精美图案,这些大都是有关劳动、伦理、生活等情节或形象,在文化教育和传播媒介相对不发达的古代,这些无疑是传播文化的最好载体。站在今天的创意设计产业的视角看,矗立于三湘四水与青山碧水间的古老湖湘建筑,同样是湖湘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并已深深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湖湘儿女的艺术情趣、思维审美和人文取向。这些古老湖湘建筑不仅是艺术设计的物质载体,同时也是艺术品赖以在时空中存在的物质实体。有了这些物质载体,艺术家就能将艺术想象中创造的虚幻世界确定在一定的客观物质材料上,成为物态化的东西,也只有在这物态化的过程中,这个想象中的幻想世界才能在不断的现实的修改中真正获得实现,转化为艺术品,当下创意设计产业是很有借鉴与开发的意义。
湖湘大地的建筑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新石器时代。然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建筑文化也具有各自不同的艺术特点。以岳麓书院、衡山南岳庙等为代表的湖湘古建筑,有134处列为国家省市文物保护单位。民居建筑群之中,尚有湘中地区的体仁堂、柏荫堂、韦伯堂,湘南的阳山何氏、板梁刘氏等古民居尚未列入其内。湖湘建筑尤以自上古沿续至今的干栏式建筑(俗称“吊脚楼”)和明清时期府第式、庄园式和街衡式建筑,最具特色,尽显了湘人浪漫的建筑情怀与和谐的人文理想。
湖湘建筑的装饰,多采用的形式为石雕和木雕,并配以精美华丽的壁画。而雕刻或壁画的题材也非常丰富,有取自于神话传说中的龙凤瑞兽,也有自然界的花鸟虫鱼,更复杂的还有演义传说与戏曲故事的演绎。除了使用壁画进行彩绘,湖湘人家也喜爱用书画来装饰屋宇,如湘南阳山何氏古建筑研经堂内壁尚可见到一代名流何绍基、、左宗棠、李鸿章等人的题壁手迹。这些建筑也为现代计等提供了参考和素材。
一、岳麓书院与现代设计
湖湘古建筑中最具有人文气息的要数岳麓书院。岳麓书院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山东面的山脚下的湖南大学校园里面。岳麓书院把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和谐的融为一体,书院前临湘水,后枕岳麓山,古树环绕,幽静雅致。岳麓书院是湖湘文化的“圣殿”,它作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标志着湖南地区文化教育落后局面的打破和湖湘文化的崛起。而湖湘文化的诸多特质,特别是思想学术方面的特质,均在岳麓书院的学术传统、教育传统中得到鲜明的体现。岳麓书院是书院园林建筑的典范,其建筑风格为“天人合一,朴实无华”,具有深刻的湖湘文化内涵。它既不同于官府园林的隆重华丽,也不同于私家园林的喧闹花俏,而是反映出一种士文化的精神,文人气息十分浓郁,具有典雅朴实的风格。其格调崇尚自然,取景于自然,不求雕饰和华丽,讲求宁静、清幽、雅淡,院内古木参天,青草铺地,建筑依山势逐步升高,与山景融为一体。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中,我们可以借鉴和参考它的造型样式、结构布局等。
正由于岳麓书院承载了湖湘文化,是湖湘文化的象征,所以,很多设计作品当中,都喜欢用岳麓书院作为图形元素来表现湖南,诊释湖湘文化。如何继承湖湘文化传统来适应现代设计呢?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说:“照搬过去建筑语言自然是复古,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用现代方法进行抽象、提高和再创造,就不是复古,而是尖端。”因此,我们要使传统纹样在现代设计当中得以延伸发展,打造新的湖湘文化形式,就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延其“意”,从而传其“神”。取其“形”当然不是简单的照搬照抄,而是对传统纹样的再创造,以现代的审美观念对湖湘文化中的典型造型元素加以改造、提炼和运用,使其富有时代特色,用以表达设计理念,体现民族个性。
如郭天民设计的《湖湘文化精神与二十世纪湖南文学))一书的封面就是采用马赛克效果的岳麓书院作为背景图片,用岳麓书院这一典型的视觉语言象征湖湘文化。
又如《长沙印象》系列招贴中,设计者即是用中华民族的国粹之一――书法艺术的形式写就的“千”“年”“学”“府”几个大字巧妙地与岳麓书院的造型异形同构,融为一炉,用岳麓书院这一视觉元素抒发对于长沙乃至湖南的印象“惟楚有材,于斯为盛”。这里的岳麓书院已经不是写实、具象的形象,而是在取法自然的基础上经过提炼、概括、抽象出来的视觉符号。
另一幅《长沙印象》招贴也是选用岳麓书院作为其中的设计元素,但创意点却与前例迥异,饰有汉代最有特点的典型纹样流云纹的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漆碗,近处的碗口边沿是岳麓书院古建筑群的剪影,远处的碗口边沿却是长沙现代城市建筑群的剪影,古今对比强烈,传统与现代在对比中却又一脉相承,紧密联系,共同诊释湖湘文化的意蕴,将对长沙的印象言简意赅地表达了出来。
当然,除了岳麓书院之外,湖南还有很多极富特色的典型古建筑如爱晚亭、天心阁、岳阳楼、石鼓书院等,不仅其本身造型别具一格,是优秀的建筑典范,而且也可以为我们的设计提供不竭的创意灵感。
二、湘西吊脚楼与现代设计
湘西吊脚楼在国内享有盛名。吊脚楼是湘西各族人民长期以来的传统建筑之一。它是一种半杆栏式建筑,是湘西南苗、侗、土家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最常见的民居,也是湖湘传统民居建筑样式中最为世人所倾倒的特色建筑物。吊脚楼大都依山傍水而建,即所谓“山地水居”。《楚辞・湘夫人》记载着:“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可见这种建筑形制至少也有两千多年的悠久历史了。因长期共同生活,境内土家、苗、汉等民族在建筑形式上日趋同化。早期的吊脚楼由杆栏式建筑发展而成,形成“楼阳台”。屋檐采用单檐悬挑、屋面反翘的结构,名“飞檐”。布局上,一户一栋,无一定规。或避风向阳,或临溪谷,或傍山腰,随山就势,依地而建,错落有致。近代吊脚楼,逐渐讲究工艺,重视装饰,屋顶多为歇山顶,栏杆及柱子、横杨等均雕、画各种吉祥图案。现代吊脚楼更讲究结构和造型。出现砖木结构或钢筋混凝土仿木制结构的吊脚楼。使用预制板、小砌块等建筑材料,内墙外壁注重装饰和色彩,屋顶保留飞檐翘角,建筑环境更趋庭院园林风韵。
建筑师和环境艺术设计家们若能深入研究探讨,将传统居民建筑与现代民居住宅科学而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既可以为湖南西部地区传统民居建筑艺术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也可以为现代建筑增辉添彩。
如由湘西自治州建筑规划设计院设计的吉首武陵综合楼,建筑面积8350平方米,立面清秀挺拔,结构紧凑,局部楼廊采用仿吊脚楼模式,雨棚饰以琉璃瓦,建筑风格颇具民族特色。
又如李渔“兰泉”酒包装设计的创意灵感也是来自湘西的建筑景致,用湘西民居、湘西少数民族的姑娘和小伙儿作为其包装设计的造型元素,散发着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作品中,设计师极力表现一种承接自然之美,运用湘西的独特建筑和民族色彩传达出一种民族质朴和高雅的审美情趣,在承接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尽可能地把湖湘文化内蕴与现代设计理念结合起来。
湖湘文化的精神文化是看不见的、内在的东西,要将湖湘文化作为一种视觉元素传达给受众,我们就必须寻找其典型的、可视的语言作为一种视觉载体。我们可以研究湖湘文化中的物质文化部分,发掘其中的形体、纹样、线条、颜色等形式符号,用以作为现代设计中的造型元素,将湖湘文化加以继承和创新。这种“形”的延伸是民族主题的继承和延伸,也是现代设计工作者进行创作的灵感之源。值得注意的是,每一个图形的产生都与它所属时代的审美标准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我们不能仅仅是对过去资料的照搬和简单的删减,而是要根据现在的审美标准和技术手段重新设计。使用现代的审美标准重新演绎传统图形,也是国际设计发展趋势的要求之一。
本文为2012年湖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12C0598),项目名称:“两型社会”背景下湖湘文化与创意设计产业结合研究
参考文献:
[1]胡彬彬,张同标.湖湘文化的建筑情怀.湖南日报,2005年10月21日.
[2]蔡栋,朱汉民.湖湘文化三谈.湖南日报.2001年9月9日.
[3]李渔.设计世界之星一一著名设计家李渔20年设计录.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
篇9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学 旅游职业技能 湖湘特色 渗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1)03(c)-0189-01
随着我国中部的崛起和国际交往的日益频繁,湖南省涉外旅游事业极大地发展起来,富有湖湘特色的“红色旅游”、“生态旅游”、“民俗风情游”、“休闲旅游”等丰富多彩的旅游服务项目引来四海游客流连忘返。然而在我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既掌握了较高的专业知识又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高素质的旅游从业人员十分匮乏,于是许多高职院校相继开办旅游相关专业,这对针对这类专业的学生的一向使用全国通用教材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使得传统的高职英语教育不再满足时代对我省开放型应用型旅游职业人才的要求,其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研究的意义
作为高职院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师,只有将高职英语教学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相融合,体现地方旅游特色,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才能让毕业生在工作岗位上体现英语应用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成为既具有较强的外语表达能力,又熟悉旅游知识及导游业务的复合型人才。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进行的2009年湖南省高等职业教育英语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是适应新一轮高职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的1。本项目提出在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渗透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培养,是将理念在实践中转化成可借鉴的模式和经验,无论是对于英语学科教学还是对于旅游专业课程的发展都具有一定的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2 研究的内容
本项目是通过对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3个旅游相关专业班进行改革实验,探究出高职英语教学中渗透湖湘特色旅游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新路子,真正实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为学生的专业服务、为地方服务的目的。本项目的实践教学改革将从高职英语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调整、师资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研究,提高学生把英语作为工具获取湖南旅游行业信息和在本地相关行业岗位上用英语进行简单有效的涉外交际的能力,最后总结归纳。
3 研究的特色
3.1 研究目标的高职特色
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是通过主讲教师在实验班进行实践教学,将湖湘特色旅游专业知识和技能渗透到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探索出一条有高职特色的英语教学新路子,真正让公共英语课为学生专业服务,为学生就业服务,为高职院校旅游专业“订单式”人才的综合素质和英语应用能力的提高、为这我省高素质的旅游专业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培养做出应有的贡献。同时提高英语教师的教研教改水平,培养一批复合型英语教师。建立湖湘特色旅游行业英语语料库,建立研究档案,完成研究材料的汇编和结题报告,通过结题验收,形成相关学术论文等系列学术成果。
3.2 研究内容的地域特色
高职英语教学应根据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要求,贯彻分类指导、因材施教的原则,以适应个性化学习的实际需要,鉴于我校旅游、酒店等专业的学生以湖南本地籍为主,因此在针对我校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我们主要渗透我们湖南地域特色的旅游职业技能培养,基本上所有模拟情景和学习案例都是从本土相关行业的实践中搜集和攫取,设计的学习任务尽可能以湖南本土旅游活动为背景,研究的成果特别依赖于本土行业专家和从业人员的帮助以及主讲教师在本土行业岗位上的社会实践和顶岗实习的经验和教训。
3.3 研究的创新特色
我国高职英语教学为学生专业服务、尤其是为本省特色的涉外旅游高职人才培养服务的实践与研究在高职高专层次的教学研究领域中还处于探索阶段,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是本着“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因材施教,服务专业”的基本原则,探索如何使高职英语课程适应旅游类专业的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的具体要求,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从传统的“学科型”或“知识型”中解放出来,放到整个高职高专教学体系中重新定位,通过对高职英语教学的理念的创新、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内容的删减与整合、教学方法的革新、教学评价的调整、师资的培养几个方面进行具体的试验研究,并在试验班开展试验教学,充分利用我校的导游模拟实验室、饭店餐厅实验室、前台接待试验室、客房服务试验室开展情境模拟英语口语训练,组织学习小组,开展小组讨论、课堂演讲、辩论会、导游讲解比赛、景点推介活动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主动学习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建设多媒体语料库,搭建课堂与课外师生网络互动平台,与其他院校进行教学方法和经验交流,鼓励教师参加导游、餐厅服务、酒店服务等顶岗实习,提高针对旅游相关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的质量,努力开创富有湖湘特色的旅游专业的高职英语教学研究和改革的新局面,尽可能发挥高职英语课程为我省旅游专业高职毕业生零距离上岗的高素质技能型“订单式人才”的培养目标的服务作用。
4 结语
总之,体现“湖湘特色”的旅游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的实践性教学对我校针对高职旅游相关专业的学生的公共英语教学的渗透正是“高职公共英语教学中湖湘特色旅游职业技能的渗透实践”这一研究项目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参考文献
[1] 宋丽萍,王莉.高职旅游英语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以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外语系旅游英语专业为例[J].中国成人教育,2009(1).
[2] 袁江.基于能力本位的教育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3),卷首语.
[3] 刘法功.论基础英语与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1).
[4] 宋梅梅.高职公共英语教学服务于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J].辽宁高职学报,2007(11).
篇10
论文摘要:优秀的品牌文化可以使消费者对其产品形成一种文化的自觉,拉动经济增长。在两型社会建设中,发展文化产业具有重要意义。长株潭群具有雄厚的文化产业基础,在某些方面形成了独特的区域品牌,但在发展中仍然存在不少问题。因此,在文化品牌的建设中,我们必须将文化与市场相结合,开展文化企业强强联合,开发新的文化品牌工程,坚持“走出去”战略,开展文化的主动和系统输出。
1982年12月,时任湖南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长张萍向湖南省政协四届六次会议提交议案“把长沙、株洲、湘潭在经济上联结起来,逐步形成湖南的综合经济中心。”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获批为“两型社会”改革实验区。
两型社会是指“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整个社会建立在节约资源的基础上,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核心是节约资源。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一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其核心内涵是人类的生产和消费活动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冲突越来越明显。在这种冲突中,为了保持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我们必须做好经济结构和社会结构的转型。而文化产业适应了此次转型的要求。文化产业作为一种特殊的经济形态,是具有精神娱乐性的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活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中充分运用文化产业的隶属精神文化具有环保特征,形成了长株潭群独特的文化品牌,进而有效推动了湖南“两型社会”的建设。
一、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文化品牌发展现状
湖南文化产业拥有雄厚的发展基础,长株潭群更是湖湘文化的集群区。在传统文化方面,湘绣、浏阳花炮、花鼓戏、木偶皮影戏等,都独具特色。在文化产业上,长株潭群形成了极具发展潜力的“湘军”: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体育湘军。1996年到2005年,湖南文化产业产值年均递增12%,2006年文化产业全行业增加值,比上年131.94亿元,增长率为24..65%。(资料来源:《湖南统计年鉴(2007)》)。
文化产业逐渐长株潭乃至整个湖南的经济新增长点。借助于湖南报业、广电、出版和演艺四个车轮,长株潭文化产业迅速崛起。另外,在市场上,长株潭文化产业的发展不仅拥有了广阔、稳定的省内市场和国内市场,并且在国际市场上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充分利用湖湘文化优势,积极发展文化产业,形成了该城市群独具一格的文化品牌。在电视业上,湖南影视制作是中国电视娱乐节目的重要的生产基地。至今,湖南卫视的收视率稳居中国省级卫视第一。从《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超级女声》等娱乐节目到湖南卫视自制大型电视剧《一起来看流星雨》、《恰同学少年》、《丑女无敌》等节目,湖南卫视获得了全国观众甚至海外观众的一致好评,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出版业上,长株潭群中各大学院校拥有了较为健全的出版机构,开展相互合作,促进了湖南出版成为中国地方出版实力的三强之一。具有头等影响力的体育类报刊《体坛周报》在国内外享有盛名。
在“两型社会”建设下,长株潭经济发展迅速,精神需求也逐渐变得重要。文化产业适应了人们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产业在各大行业涉足,并形成了对应的文化品牌,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平衡发展。
二、文化品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长株潭文化产业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品牌,但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
1.文化产业行业分布不平衡。长株潭群文化产业形成了文化品牌,“电视湘军”、“出版湘军”、“动漫湘军”、“演艺湘军”享誉国内外。文化产业集聚在广电、出版、动漫及演艺方面,而在纸质新闻一块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缺口。这样限制了长株潭群的均衡发展,更会束缚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的进程与效果。在社会需求千变万化和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必须要重视新闻平面媒体及相关创意产业的发展,与时俱进。
2.文化产业软实力不强。文化软实力的实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文化的影响力、凝聚力和感召力,它本质上是与一个国家和地区发展的强盛和自信相伴随的。长株潭群文化源远流长、底蕴深厚,文化产业发展迅速。然而在长株潭群也同时存在着文化体制改革盲目市场化的问题,从而造成文化单位国有资产的流失。
3.文化贸易发展较为落后。在所有长株潭群文化产业中,只有湘绣和部分动漫产业正在开展着“走出去”战略,而在具有雄厚文化底蕴的长株潭地区尚存在许多可以积极进行对外贸易的产业,这些产业的销售市场还仅仅局限于国内甚至省内。究其原因,文化企业自身创新能力尚有欠缺,且缺乏正确积极的对外贸易战略。
4.文化产业链衔接度不够。长株潭积极开展“两型社会”建设,但在文化的产业链上并没有形成很好的衔接度。长株潭的文化产业必须带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比如酒店、餐饮、旅游、休闲、商业、娱乐等部门,通过文化扩大长株潭群企业的影响,提高经营层次,从而激发整个城市圈的文化潜力。而长株潭群在这根产业链上出现了断层。
三、文化品牌建设对策
1.积极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文化品牌,开发具有代表性的长株潭文化遗址、艺术画廊等文化品牌工程。同时充分挖掘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品的附加值。长株潭具有极具特色的文化元素,如湘绣、花鼓戏和皮影戏等,我们可以充分借助群众力量,打造时尚与传统有机结合的文化品牌。例如,在传统的湘绣上,我们可以将湘绣用于时尚的装裱,在服装和饰品上融入具有时尚感的刺绣,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2.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对传统文化产业进行改造提升。在长株潭两型社会的建设中,传统文化产业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但是结构过于单一,且文化产业行业分布不均衡,这将影响到长株潭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们要促使传统文化产业行业多元化,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融入多元文化元素。同时,长株潭群需加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建立一批设备齐全的文化创意产业园,显现文化产业独自的特色,并逐渐形成强势品牌。
3.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不仅需要政府的强有力宏观调控,更应该充分运用市场“无形的手”来进行调节。首先,长株潭群需尽快建立适合各类文化产业行业发展的市场,通过对文化产业行业的探索,为其打造出专业的市场,促进文化产业的技术创新、资本运作等有效开展。
同时,需加强文化产业的整合。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文化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长株潭在两型社会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整合不同文化特色,将各种民间传统习俗融合,从而形成一批具有民族风格的民间文化品牌。对长株潭乃是全省全国文化进行整合,将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塑造区域特色经济,从而提升文化产业的整体软实力。自古湖湘文化有“经世致用”、“心忧天下”、“敢为人先”之说,我们需要将这种精神形成一种促使长株潭群打破地域局限,整体发展的理念,推动长株潭朝着共同的经济发展目标努力,形成一个更紧密的经济整体。在两型社会建设中,长株潭群并不是通过简单的组合,而是要通过沟通、合作和创新来促使三市文化实现融合,然后形成整体文化优势。
通过建立有序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长株潭文化资源和文化要素得到合理开发与利用。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健全文化生产要素市场网路体系,从而构建出长株潭地区同一的文化大市场。
4.培育品牌,增强文化软实力。依托深厚的文化底蕴,长株潭可以将丰厚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文化产业优势。比如,我们可以积极打造一批娱乐机构,该机构属于民营。通过民营产业,将长株潭民间优秀传统文化推向产业化和市场化道路。
5.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在长株潭群文化产业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走出去战略,促进文化的互动,进而提升文化的穿透力和成长力。
长株潭文化产业应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开发名牌文化产品,创造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品牌。同时,我们要集中力量保护好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标品牌,努力扩大国际知名度,将长株潭地区建设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产品出口地。
另外,我们需努力推进长株潭文化产业走向国际化。做好保底工作时,加强动漫、影视、出版等文化产业的出口贸易,加强跨国公司建设,在传播湖湘文化的同时,扩大和巩固出口外贸市场的基地。并与国外相关文化产业开展合作,形成强强联合,形成国际统一的大市场。
参考文献:
[1]胡晓明,肖春晔.文化经济理论与实务[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