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范文

时间:2023-03-19 16:47: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疾病预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疾病预防

篇1

第一条为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的卫生行政部门或者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照工作任务数量和考核结果给予适当补偿。

第六章附则

篇2

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促进社会

稳定与经济发展,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重点是:加强国家、省、设区的市、

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基层预防保健组织建设,强化医疗卫生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的责任;建立功能完善、反应迅速、运转协调的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健全覆盖城乡、灵敏高效、快速畅通的疫情信

息网络;改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和实验室设备条件;加强疾

病预防控制专业队伍建设,提高流行病学调查、现场处置和实验室检

测检验能力。

第三条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遵循“统筹规划、整合资源,明确

职责、提高效能,城乡兼顾、健全体系”的原则,坚持基础设施建设

与完善运行管理机制相结合,加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队伍建设,建

立稳定的经费保障体系,保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落实。

第四条卫生部会同有关部门负责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的规划

与指导,负责国家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各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的建设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的规划指导,管理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发挥辖区内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作用,提高

辖区疾病预防控制的综合能力。

第五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在同级卫生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开展职能范

围内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承担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和上级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第六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当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及有关规定,承担

相应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七条城乡基层预防保健组织接受所在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

导,具体落实疾病预防控制任务。

第八条国家组织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研究和技术创新工作,鼓励、

支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有关科学技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设置与职责

第九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分为国家级、省级、设区的市级和县级四

级。

第十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根据疾病预防控制专业特点与功

能定位,以及本地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实际,明确职责和任务,合

理设置内设机构。

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认真履行自身的职责,

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十一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职能是: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

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

素监测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

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

第十二条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实施全国重大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规划,开展质量检查和效果评估;

组织实施全国性重大疾病监测、预测、调查、处理,研究全国重大疾

病与公共卫生问题发生发展规律和预防控制策略;

㈡建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与预警机制,指导和参与地方传染病

疫情和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处理,参加特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的处理工作;

㈢开展免疫规划策略研究和实施效果评价,对预防性生物制品应用

提供技术指导;

㈣建立质量控制体系,促进全国公共卫生检验工作规范化;负责国

家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网络技术管理和菌毒种保存管理;

㈤建立国家级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网络平台,管理全国疫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和健康危害因素等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㈥建立食品卫生安全、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

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体系,研究和推广安全性评价新技术、新方

法;

㈦组织实施国家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项目;

㈧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负责指导全国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㈨负责疾病预防控制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技术培训和省级疾病预防控

制机构业务考核;为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指导医疗机构开展传染病

防治工作提供规范性指导;

㈩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开发和推广先进技术;拟订

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三条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本省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对重大疾病流行趋势进行监测与预测预警;实

施辖区免疫规划方案与计划,负责预防性生物制品使用管理;开展疫

苗使用效果评价,参与重大免疫接种异常反应及事故处置;

㈡组建应急处理队伍,指导和开展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查与处

置;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及毒物与污染物的检验鉴定和毒理学检

验,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实验室质量控制;

㈣建设省级网络信息平台,管理全省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网络;

㈤组织开展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开展卫生学评价和干预;

按照国家统一部署,组织开展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

卫生等领域危险性评价、监测和预警工作;

㈥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及技术

仲裁工作,承担辖区内职业病诊断鉴定工作;

㈦指导全省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和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㈧开展对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和人员培

训;组织实施设区的市级、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业务考核;规范指

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㈨参与开展疾病预防控制应用性科学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参与拟

订国家公共卫生相关标准。

第十四条设区的市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国家、省下达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的指令性任务,实施疾病

预防控制规划、方案,组织开展本地疾病暴发调查处理和报告;负责

辖区内预防性生物制品管理,组织、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调查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险因素,实施控制措施;

㈢开展常见病原微生物检验检测和常见毒物、污染物的检验鉴定;

㈣开展疾病监测和食品卫生、职业卫生、放射卫生和环境卫生等领

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管理辖区疫情及相关公共卫生信息;

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㈥组织开展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

㈦负责对下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和业务考核;

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传染病防治工作。

第十五条县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主要职责为:

㈠完成上级下达的疾病预防控制任务,负责辖区内疾病预防控制具

体工作的管理和落实;负责辖区内疫苗使用管理,组织实施免疫、消

毒、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

㈡负责辖区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监测调查与信息收集、报告,落

实具体控制措施;

㈢开展病原微生物常规检验和常见污染物的检验;

㈣承担卫生行政部门委托的与卫生监督执法相关的检验检测任务;

㈤指导辖区内医疗卫生机构、城市社区卫生组织和农村乡(镇)卫生

院开展卫生防病工作,负责考核和评价,对从事疾病预防控制相关工

作人员进行培训;

㈥负责疫情和公共卫生健康危害因素监测、报告,指导乡、村和有

关部门收集、报告疫情;

㈦开展卫生宣传教育与健康促进活动,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第三章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与人员管理

第十六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实行以岗位责任制为中心的综合目标管

理责任制和自查、抽查与考核相结合的定期考核制度。

第十七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关于实验室管理

的有关规定,规范实验室建设,建立健全管理制度,确保实验室安全。

第十八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使用统一的专用标志,专用标志由卫生

部制定。

第十九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配置,按照编制部门核定的编

制数执行。严格执行执业资格、岗位准入以及内部考核制度。改革人

事管理制度,实行人员聘用制,逐步实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

定酬,合同管理。

第二十条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人员要以维护人民身体健康为宗旨,热

爱疾病预防控制事业,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恪尽职守、遵纪守法、

廉洁奉公、依法办事,不断提高业务技术水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第二十一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配备能够熟练掌握疾病与健康

危害因素监测、流行病学调查、疫情信息管理、消毒和控制病媒生物

危害、实验室检验等相关技能的人员,在疫情暴发和突发公共卫生事

件发生时,能有效开展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应急处置等相关工作。

加强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具备

现场流行病学调查能力人员数量的比例在规定编制内为:国家级和省

级20~30%、设区的市级30~40%、县级40~50%。

第二十二条加强队伍建设,调整优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人员队伍结

构,提高人员素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主要领导应由专业人员担任。

第二十三条建立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培训机制。加强对业务技术

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保证业务技术人员按照规定参加培训。

第四章保障措施

第二十四条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经费,

按照财政部、国家计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

财社[2000]17号)和《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

社[2003]14号)的规定,由同级政府预算和单位上缴的预算外资金统

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各级财政、计划等部门要按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编制内

人数和预算定额落实人员经费,保证其履行职责的必要经费,根据实

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重点疫

情监测、重大疾病预防控制、计划免疫等项工作的合理需要。

第二十六条中央和省级财政对困难地区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涉

及面广危害严重的重大传染病预防控制、地方病和职业病的预防控制、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重大灾害防疫等项目给予适当补助。

第二十七条在建立和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同时,卫生部配合有

关部门按照完善公共卫生财政经费保障体系的要求,在深入研究疾病

预防控制机构经济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制定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

机构财政补助有关政策和办法。

第五章城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网络

第二十八条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要加强城乡基层预

防保健网络的建设,合理安排城市社区、农村基层疾病预防控制经费

和建设资金,保证开展疾病预防控制服务所需的基础设施和条件,保

障城市社区、农村基层传染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第二十九条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可由政府举办的卫生机构提供,

并按其服务数量与质量,予以合理经费补助;也可向符合条件的其他

医疗机构或者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按照服务的数量与质量购买,

所需经费列入卫生经费预算。

第三十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上级疾病预

防控制机构的管理指导下,承担基层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坚持预防为

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做好以下工作:

㈠实施预防接种工作;

㈡传染病疫情、疾病与公共卫生事件相关信息报告;

㈢指导有关单位和群众开展消毒、杀虫、灭鼠和环境卫生整治工作;

㈣开展健康教育,普及卫生防病知识;

㈤承担乡村(社区)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工作;

㈥受县级卫生行政部门委托承担公共卫生管理职能。

第三十一条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置的预防保

健组织,实行人员聘用制度,按照服务人口、工作项目等因素核定预

防保健人员。业务、机构建设与发展等经费列入县级财政预算,根据

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二条充分发挥村级卫生人员在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中的作用,

村卫生室承担卫生行政部门交办的预防保健任务,协助开展疾病预防

控制工作。

第三十三条乡村医生和个体开业医生承担预防保健任务的报酬,由

县级卫生行政部门或者乡(镇)卫生院等机构根据其承担的工作任务

和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

第三十四条提高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素质,建立健全继续教育制

度,加强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知识和技能培训,鼓励有条件的乡村

医生接受相关学历教育。非卫生技术人员要有计划地清退,对达不到

执业标准的人员要逐步分流。

第三十五条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应接受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指导和考

核,协助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标本采集,依法承担

职责范围内的传染病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传染病隔离治疗、

院内感染控制等疾病预防控制工作。

第三十六条医疗机构承担疾病预防控制任务所需经费,由交办任务

篇3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一】

最近一段时间,流感在学校大范围传播,影响较为严重。春天由于气候变化异常,是各种常见病的高发季节,它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望通过本次主题班会能使学生对春季传染病预防知识作一了解,以便学生有效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发生,从而使学生能以健康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

一、传染病的高发季节成因

冬春交替之际,人体内部系统还来不及适应气候变化,加之初春天气忽冷忽热,早晚温差大,人体免疫系统来不及调节、适应外界变化,病毒、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较冬季趋于活跃,就容易患病。

二、春季常见传染病:

1、流感(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其发病率占传染病之首位。潜伏期13日,主要症状为发热、头痛、流涕、咽痛、干咳,全身肌肉、关节酸痛不适等,发热一般持续34天,也有表现为较重的肺炎或胃肠型流感。

2、流脑(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它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强。流脑发病初期类似感冒,流鼻涕、咳嗽、头痛、发热等。病菌进入脑脊液后,头痛加剧,嗜睡、颈部强直、有喷射样呕吐和昏迷休克等危重症状。

3、水痘

水痘是传染性很强的疾病,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水痘的典型临床表现是中低等发热,很快成批出现红色斑丘疹,迅速发展为清亮的卵园形的小水疱,24 小时后水疱变浑浊,易破溃,然后从中心干缩,迅速结痂。临床上往往丘疹、水疱疹、结痂同时存在,呈向心性分布,即先躯干,继头面、四肢,而手足较少,且瘙痒感重。

4、流行性腮腺炎

俗称乍腮,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全身性感染的传染病,一般2周左右可治愈。典型的临床症状是发热、耳下腮部、颌下漫肿疼痛,腮腺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前、后、下方蔓延,可并发脑膜脑炎、急性胰腺炎等。传染源是腮腺炎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病毒经过飞沫使健康人群受感染。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预后良好,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5、风疹

风疹是一种由风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春季是风疹的高发季节。开始一般仅有低热及很轻的感冒症状。多在发病后1到2天出现皮疹,疹的形状及分布与麻疹相似,出疹迅速由面部开始发展到全身只需要1天的时间,发热即出疹,热退疹也退,这些是风疹的特点。

三、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病能够在人群中流行,必须同时具备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这三个基本环节,缺少其中任何一个环节,传染病就流行不起来。

1、传染源

传染源是指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病原体在传染源的呼吸道、消化道、血液或其他组织中生存、繁殖,并且能够通过传染源的排泄物、分泌物或生物媒介(如蚊、蝇、虱等),直接或间接地传播给健康人。

2、传播途径

传播途径是指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病原体传播主要途径有:

(1)飞沫传播:当学生在讲话、咳嗽、打喷嚏时,通过唾液飞沫、空气飞沫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2)灰尘传播:患者的痰液、鼻涕里都含有大量病菌,由于平时不注意卫生,随地吐痰、拧鼻涕。

这些脏物干燥后,病菌就夹在灰尘中随空气到处飞扬,结果被健康人吸入就会感染。

(3)直接接触传播:手是传染病菌最直接的途径。在传染病流行期间,患者手上都沾有大量病菌。

他们所接触的物品表面都留下大量病菌。如果健康人不注意,直接接触患者的物品,这是病菌就有可能从鼻腔进入呼吸道引起感染。

3、易感人群: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该病的人群。

下面以流行性感冒的流行为例,来说明传染病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当流感患者讲话、咳嗽、打喷嚏时,会从鼻咽部喷出大量的含有流感病毒的飞沫,悬浮于空气中,周围的人吸入了这种带有病毒的空气以后,病毒进入呼吸道,就有可能引起流行性感冒。可见,流行性感冒的传染源主要是流感患者,传播途径是飞沫、空气传播,易感人群则可以包括大多数人。

四、预防传染病的注意点

不同的传染病有不同的治疗方法,但基本的预防措施是相通的,我们只要注意以下几点,就能有效地减少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1、合理膳食,增加营养,要多饮水,摄入足够的维生素,宜多食些富含优质蛋白、糖类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禽蛋、大枣、蜂蜜和新鲜蔬菜、水果等;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多到郊外、户外呼吸新鲜空气,每天散步、慢跑、做操、打拳等,使身体气血畅通,筋骨舒展,增强体质;

2、不到人口密集、人员混杂、空气污染的场所去,如:农贸市场、个体饮食店、游艺活动室等;

3、勤洗手,并用流动水彻底清洗干净,包括不用污浊的毛巾擦手;

4、每天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尤其宿舍、电脑室、教室等;

5、合理安排好作息,做到生活有规律;注意不要过度疲劳,防止感冒,以免抗病力下降;

6、不食、不加工不清洁的食物,拒绝生吃各种海产品和肉食,及吃带皮水果,不喝生水。不随便倒垃圾,不随便堆放垃圾,垃圾要分类并统一销毁;

7、注意个人卫生,不随便吐痰,打喷嚏;

8、学生应学会进行自我观察,如有发热、全身疼痛、头痛、呕吐、咳嗽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告诉家长或教师,以确保早发现、早治疗。

【2017年春季疾病预防主题班会二】

一、主题班会的目的:

通过这次班会,使同学们认识到,我们在学校时要注意个人卫生和防护,在家里同样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这是预防春季传染病的关键。

二、主题班会活动准备:

1、提前安排主持人,布置活动步骤。

2、提前安排参加活动和讲故事的同学。

3、课前在黑板上写上 健康 快乐 生活

三、主题班会的过程:

1.有主持人宣布班会开始:

开场白:阳春三月,万物复苏,是一年中最美好的季节,也是由冬寒向夏热过度的时期。春天气候往往变化无常,一会儿是阳光普照,春风送暖;一会儿又是阴雨连绵,寒气袭人,故有人把它称为百草发芽,百病发作的季节。每到春天,各大医院的门诊部内往往人满为患,鼻炎、流感、肺炎、麻疹、心脏病、精神疾病等,一时之间众症齐发,有人因此把春季戏称为多病之春。那么,我们如何在春季有效地预防疾病呢?

2.表演小品《体育课》

3.看完小品后同学们谈谈自己平时的做法。

4.表演的小品《COOL》

5.春季防病三招:

①增强体质。主要是多参加户外体力活动,包括各种体育锻炼和体力劳动,以增强机体免疫力。譬如可根据自己的爱好,参加跑步、打球、做操、打太极拳、郊游等。

②调节情绪。春天宜酌情增加一些富含苯乙胺、咖啡因的饮食,诸如绿茶、咖啡、香蕉、巧克力等,这些食品能兴奋神经系统,消除疲劳,防止春困和情绪低沉。另外,处事不要过激,力求心平气和,情绪安定。

篇4

2、冬季天气干燥,饮水不可少。空气比较干燥,适当饮水可预防疾病发生。

3、合适饮食,加强营养。做好冬季预防疾病知识,饮食是必不可少的,平常可食用一些养生粥、汤之类,本身有各种疾病的人,可在医生的嘱咐下,选择合理的药膳调理。冬季饮食选择合理的水果、干果也是必不可少的。核桃可预防哮喘,榛子可降压降脂,杏仁对降低胆固醇效果好,腰果可长衰老等。同时要注意冬季饮食调养要遵循少食生冷,但也不宜躁热,有的放矢地食用一些滋阴潜阳,热量较高的膳食为宜,也要多吃新鲜蔬菜以避免维生素的缺乏,如:牛羊肉、乌鸡、鲫鱼,多饮豆浆、牛奶,多吃萝卜、青菜、豆腐、木耳等

4、加强体育锻炼。人们在冬季往往变得“懒惰”,不喜欢运动,这时候更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有氧运动,可增强自身抵抗疾病的能力,提高机体免疫力,增强体质,对预防疾病有很好的效果。

篇5

本次调研地点选在湖南省湘乡市,被调查地区基本属于山村,环境优美,但交通闭塞,村里没有私企之类的民营工业,大多数青年农民选择在外务工。调研时间为2014年7—8月份,接触到的农村居民中老人、妇女和小孩所占比例较高。本次调研通过发放并回收调查问卷、入户走访等形式,对当地居民关于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与保健的态度进行了实地调查。本次调查问卷共发放问卷600份,收回有效问卷592份,有效回收率高达98.67%。运用频次频率分析法、交叉分析法等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居民在饮食、睡眠、医疗等方面对慢性疾病预防和保健关注度有所不足。由于部分慢性疾病不构成传染,是长期累积形成的,居民们对它的治疗也不太积极,许多人都是在严重时吃一点药缓解病痛。这符合其他省份官方数据“提示还有大量的重点慢性病病人未得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管理服务。”调研人员在分析数据之后,就当地实际情况对当地居民慢性疾病的预防、治疗、保健提出了具体的可行性意见,并及时反馈给当地村委会与部分群众。鉴于调查人员存在专业知识面、调研时间与水平的限制,在结果分析及提出建议的广度、深度方面,会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总体而言,本次调研秉承科学、严谨的态度和方法,所形成的调研报告真实性强、可控误差小、可信度高,对我国农村地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应具有一定价值。回收问卷后,整理本次调查统计数据,显示受访者中男性为40%,女性为60%。30岁及以下人群为7%,30—39岁人群为6%,40—49岁人群为26%,50—59岁人群为21%,60—69岁人群为23%,70岁及以上为17%。如年龄数据中老人过多,将影响调研数据的客观性。有学者研究认为:“有相当比例的老人(79.5%)不能完全理解免费提供的健康资料,而已经采取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控制慢性疾病的比例则更少。”分析受访者性别、年龄数据可以看出,受访者以女性居多,并且其年龄在40—69岁者较多,但总体而言,性别、年龄数据分布较为合理。如年龄数据中如果老人过多,将影响调研数据的客观性。本次调研预设对慢性疾病预防和保健知识的认知与农民文化程度正相关。实际数据显示受访者文化程度为:小学文化的人群占41%,初中文化的人群占38%,高中或中专的人群占12%,未读书的人群占7%,大专及以上的人群占2%。受访者中文化程度为小学、初中文化的农民比例较高,整体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可见,文化程度整体偏低可能是导致(慢性病患病率)“农村增加比例略高于城市”的原因之一。受访农民家庭人均年收入情况: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在5000元以下的占34%,在5000—15000元之间的占35%,在15000—25000元之间的占16%,在25000元以上的占15%。由此可以得出,受访者家庭人均年收入在5000—15000元之间的占大多数,说明该地农民生活较为贫困,生活水平不高。

二、农民慢性疾病预防情况及数据分析

本次调研农民慢性疾病预防情况主要涉及到七类型数据:家庭2013年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分析、医疗保险参加、饮用水净化、日常饮食结构、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对预防慢性疾病知识认知、患有慢性疾病后应对措施等。摘要分析如下:

(一)受访农民家庭2013年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分析

家庭每年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与家庭人均可支配年收入之间的比例必须趋于一定的合理性,就医购药消费水平不宜过高,否则就超出了家庭的负担能力。卫生政策的研究者与制定者往往致力于寻找二者之间的精细平衡:卫生服务者有足够的补偿、人人能够负担得起卫生服务。本次调研,家庭2013年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在500元以下的占受访农民家庭的35%,消费金额在500—1500元之间的占23%,消费金额在1500—2500元之间的占12%,消费金额在2500元以上的占30%。由此得出,大部分受访农民家庭2013年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相对集中在500元以下和2500元以上区域,说明农村地区用于就医购药的消费金额家庭差距较大大。

(二)参加新农合或者其他医保比例分析

该村受访村民家庭全体成员都参加了新农合或者其他医保的占92%,比例较高。家庭部分成员参加了新农合或者其他医保的占3%,全家没人参加新农合或者其他医保的仅占5%。由此看出,该村绝大部分村民医疗保险的参保意识还是很强的,当地卫生部门与基础政府对于新农合等医保工作的重视程度与实际效果都值得肯定。

(三)饮用水是否有净化措施,与村民饮用后有无不适情况关系分析

受访农民饮水来源为井水的占96%,饮水来源为河水的占2%,饮水来源为自来水和购买的矿泉水或纯净水的各占1%,由此得出,该村大部分村民饮水来源为井水。根据统计数据,受访农民中用明矾等净水的占2%,购买了饮水机或净水机等的占7%,没有什么净化措施的占91%;该村村民饮用水后有不适情况(如拉肚子、恶心反胃等)的占12%,没有不适情况的占88%。从数据分布中可以得出,该村大部分村民饮用水没什么净化措施的占大多数,且没有什么不适情况出现的占大多数,说明该村水质较好。

(四)日常饮食中结构是否合理、是否会摄入较多(日均300克以上)的高蛋白质食物(如肉类和大豆类)分析

受访农民日常饮食中摄入高蛋白质食物(如肉类和大豆类)比较多(日均200克以上)的占43%,比较少(日均50—200克之间)的占46%,很少吃这些的(日均50克以下)占11%。由此得出,该村有四成左右的村民摄入较多的高蛋白质食物。

(五)村民对当地建立一个排放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工业园的态度

受访农民对当地建立一个排放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工业园持赞成态度的占44%,不赞成的占40%,对此事不关心的占16%。由此得出,大部分受访农民赞成在该地建立一个排放对人体有害物质的工业园,说明在经济不发达的情况下,村民对经济发展的需求超过了对环境污染的忧虑,疾病预防意识并不是很强。根据本次调研统计数据,受访农民认为当地政府对排污和环境污染比较重视,严格把关,定期检查的占17%;认为政府重视程度一般,偶尔检查的占36%;认为政府通常不管的占36%;不了解情况的占11%。认为此地环境状况很好,适合生活居住的占67%;认为此地环境还行,存在一些小污染的占30%;认为此地环境状况较差,正在不断恶化的占3%;认为此地环境状况很差,各种污染特别严重的占0.5%。并从图表5—2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受访农民认为该地环境状况良好,约四成村民认为政府对环境污染重视程度一般,还有约四成村民认为政府对该地环境不够重视。

(六)是否愿意改善饮食生活习惯来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在通过改变饮食生活习惯来预防慢性疾病的问题上,仅有12%的人表示不愿意。在愿意改变生活方式来预防、治疗疾病的人群中,选择可以视情况改变一部分和只要知道就愿意改善生活方式的人所占总体的比例相当,前者为45%,后者为43%。由此可以看出,当地村民整体的保健意识还是比较浓厚的。

(七)患有慢性疾病后应对措施

发现自己患有慢性疾病但病情不严重后,超过半数的人会选择马上去医院治疗;选择询问有经验的人自己去采药的人占受访群众的27%;也有将近两成的村民选择听天由命,在自己慢性疾病还不严重的时候不会将自己的病放在心上;只有3%的受访群众表示自己会注意改善生活习惯,以防止病情恶化。恩格斯指出:“(事物)与自身的同一,从一开始起就必须有与一切别的东西的差异作为补充。”受访农民在发现自己患有慢性疾病但病情不严重后所选择的应对方式存在较大差异。由此可以得出,该地相当一部分村民的健康意识比较好,但也有一部分人平常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够重视。

三、基于调研数据形成的建议

(一)对相关政策的建议

1.形成一套有效的长效慢性疾病管理机制。坚持政府主导,乡、村结合各自实际情况组织实施的管理模式,推进农村慢性疾病预防与治疗工作。2.建立慢性疾病预防与治疗经费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对农村的农业、林业、扶贫、卫生等部门的相关项目资金进行整合,分批分期实施。可以实施以奖励代救济。3.配备农村环境保护与节能减排基础设施。政府列出专项资金建立垃圾池、垃圾处理设备以及组建保洁队等,统筹、建设、收集、储存、运输和处理设备。4.进一步宣传,提高村民参加保护环境和医疗保险的积极性。通过报纸、电视、网络等途径把参加保护环境和医疗保险的权利、义务通过各流程宣传到千家万户。5.健全管理监督机制,真正做到取信于民。形成定期审计监督制度,确保相关基金运作的规范、透明和高效,加强医疗服务,规范医疗机构管理,合理诊治,有效控制医疗经费。积极推进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建设,扩大受益面积。

(二)对受访农民的建议

篇6

[关键词] 山羊养殖 疾病预防 治疗措施

[中图分类号] S858.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12-0216-01

一、 规模化山羊养殖疾病的预防

1. 环境卫生

养殖场地的选择应当根据山羊的习性来决定,一般选择地势较高,比较干燥的地段,确保养殖场地不会出现积水。方位应当是坐北朝南,保障山羊在冬季时节能有充足的光照。羊圈内所有的养殖工具和基础设施必须进行严格消毒,保证其清洁、干燥、无病菌隐患,坚持每天清扫,每个3天左右对粪便进行集中堆积发酵,在进出口处应当设置消毒池,定期更换消毒液。

2.饲养管理

养殖户尽可能在自家圈养的羊群中选出体格健壮的良种母羊外引进的良种公羊进行繁殖,提高养殖场的养殖质量和生产效益,一般要选择到有正规检疫程序的市场购买健康的母羊,切不可随意购买,最好的选择是到较大规模养殖场进行购买。

3. 疫病的免疫

规模化山羊养殖一旦出现传染性疾病会很难控制,因此在发展规模化养殖时必须根据羊舍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以及山羊的发病规律,有针对性的进行免疫接种。

3.1 山羊痘。污染区山羊,每年一般进行两次正常剂量的山羊痘弱毒苗的接种,上半年在3~4月份之间,下半年在9~10月份之间;发生疫情紧急预防时,确保每只成年羊每次接种正常剂量的3~5倍,羔羊为两倍份;清洁区的羊群一般每年在开春时节3~4月份接种1~2倍剂量的疫苗即可。

3.2 口蹄疫。一般每年在春秋两季分别接种同种型号的口蹄疫灭活苗。

3.3 羊快疫、羊瘁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一般每年春季分别接种一次羊快疫、羊瘁疽、羔羊痢疾、羊肠毒血症三联四防灭活干粉疫苗。

3.4 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一般每年接种一次山羊传染性胸膜肺炎氢氧化铝菌苗,皮下或者肌肉注射,选择春季或者秋季接种。

3.5 羔羊痢疾。一般对待分娩的母羊进行接种,在分娩前10~20天和20~30天分别进行皮下接种,每次接种羔羊痢疾氢氧化铝菌苗的剂量为3ml和2ml。

3.6 羊口疮。羊羔出生后一周后进行接种,其他山羊每年春秋两季各接种一次羊传染性脓疤弱毒苗。

3.7 羊大肠杆菌病。一般每年春秋各进行一次皮下注射羊大肠杆菌病菌苗。

二、山羊疾病的诊断

1. 一般生病的山羊行动比较迟缓,常常落单,反应迟钝,不吃草也不反刍,毛色比较暗淡粗乱,精神不振,身体瘦弱。

2.正常山羊的体温范围在38~40℃,一旦发烧则为传染病的症状,低烧则为中毒或者低血糖的症状。

3. 正常山羊的心跳次数在70~80次/分钟,如果出现次数增加或者较少的现象,并且伴有杂音、不均匀、间歇性停止跳动等症状都是疾病造成的,若有听诊器,则放在第3-6肋间听诊,若没有听诊器则用手触摸,触摸动脉的脉搏。

4.正常山羊呼吸的次数为12-30次/分钟。次数过多或者过少、不均匀、有杂音或者奇怪的声音,都是病症表现。

5.正常山羊的粪便为球状,光滑且一粒一粒的,若出现拉稀、恶臭、带血或者粘液等现象,都是病症的表现。

三、 常见山羊疾病的防治措施

1.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一般发生在出生不到一周的小羊身上,病菌多从脐带、消化道或者伤口感染而入。早期的主要症状为腹泻拉稀。先为粥样,继而转为水泻、灰白色、黄白色、黄绿色并伴有恶臭。病羊精神萎靡,不吃奶,身体弓背,眼球下陷,24小时内便会死亡,发现该病后应立刻将病羊隔离治疗,将其垫草焚烧。

治疗方法:每天注射5-8万单位的青霉素,连续注射三天;每天口服一次土霉素,每只每次0.2g,连续喂三天;还可以搭配喂肠胃消炎片,每隔四个小时喂一次,可以与土霉素一起口服,连续喂两天。

2. 感冒流鼻

发病的羊一般表现为精神萎靡,流鼻涕,常伴有咳嗽,食量下降。行动迟缓,粪便干燥,耳、鼻、四肢发凉,呼吸急促,脉搏加快,全身颤抖。

治疗方法:每天肌肉注射1~2次的复方安基比林5~10ml,连续注射三天左右;每天肌肉注射1~2次的安痛定或者安乃近5~10ml,连续注射三天左右;对于发病较重的个体,可以每天肌肉注射1~2次的40-80万单位的青霉素或者50-100万单位的链霉素,连续注射两天。也可以采用中药治疗方法:10g的桑叶、、连壳、杏仁、桔梗、薄荷、牛蒡子,6g的银花、甘草,15g的生姜,煎熬汤灌服,一天三次,连续两天。

3.有机磷农药中毒

一般病羊的主要症状是口流涎液、出汗、流泪、有鼻涕、瞳孔缩小、磨牙、肠音亢进、腹痛、腹泻、呼吸困难、抽搐痉挛、吐白沫、昏迷、大小便失禁,很快便导致死亡。

治疗方法:用清水或者浓盐水洗胃,保证在500ml以上,灌入后再使其吐出来,接着用口服硫酸镁100g;也可以注射特效解毒药,例如解磷定、氯磷定、双磷定等,一次用1g左右与生理盐水配成5%左右的溶液,每隔三四个小时注射一次,同时肌注1支阿托品,病情严重的个体可以肌注5ml、20%的尼可刹咪等强心药。

4.氮氨酸中毒

症状突然出现,导致病羊呼吸困难、口流涎液、全身痉挛麻痹、腹痛、结膜潮红、脉搏加快。

治疗方法:静脉注射0.5-1%的亚硝酸钠,每千克体重注射1ml,随后再静脉注射5-10%的硫酸钠溶液,每千克体重2ml。中药治疗可以选择50g银花和250g绿豆,煎熬汤灌服。

5. 胃肠炎

篇7

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可存在于这样一些食品和食品原料上:加入食盐、牛奶、鸡蛋和成的面团做的食品、奶油馅的烘烤食品、奶制品、发酵粉,酵母(片)、生家禽、生牛肉、生鸡蛋、以及生的小虾等。未清洗的水果和蔬菜上也可能有沙门氏菌。沙门氏菌病的症状一般是在吃了被污染的食品后6~48小时内发生,表现是:恶心、腹部疼痛性痉挛、腹泻、发烧以及头痛。婴儿、幼儿、老人以及患有慢性病的人症状最为严重。在美国,沙门氏菌病患者死亡数每年约为1000人。

沙门氏菌很容易被高温所杀灭。因此预防沙门氏菌病的办法有:

对可能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进行充分地加热。

避免交叉污染。不要在曾经放置过生肉或生鸡蛋的器物表面上放置即将入口的食物,除非此器物表面已经做过卫生处理。

不要吃未做熟的鸡蛋或含有生鸡蛋的食物原料或食物,例如:做甜酥饼干的面团、用面粉、鸡蛋、牛奶等调成的做糕饼用的糊状物、色拉调味品以及冷蛋黄酒等。

手在接触过生肉、生鸡蛋或者宠物、昆虫或其它不干净的东西后,都要充分洗手。食物或者盛食物的用具在接触过前面提到的东西后,也要清洗。

空肠弯曲杆菌

家禽、羊、家畜的粪便使这种细菌的主要来源;小猫、小狗、小鸟等小动物的粪便都有可能被这种病菌所污染。人们可能会因为这样一些情况而感染空肠弯曲杆菌,例如:吃过未做熟的家禽、处理过生家禽或生肉、饮用了未用氯气处理过的水或未经高温消毒的奶,处理过人或动物的粪便等。症状在食入被污染的食物后2―5天内发生,表现是:腹泻(常常带血)、恶心、呕吐、发烧、腹部痉挛而疼痛。这种细菌遇热后也容易被杀灭。为预防该病菌引起的疾病,不妨采取以下办法:

对于肉类和家禽食物,烹饪时加热要充分:做菜时要使其温度保持在140华氏度(等于60摄氏度)或以上。

摸了宠物之后要洗手,处理完宠物粪便后要洗手。做饭之前要洗手,处理完生肉后也要洗手。

要充分地冲洗所有接触过生肉的器具。

只饮用那些经过高温处理过的奶和灭菌处理过的水。

大肠杆菌

有几种大肠杆菌能引起腹泻。最常见的是O157大肠杆菌,它能严重破坏肠道的内壁。这种大肠杆菌由这样一些食物传播:未做熟的或生的汉堡包、意大利腊肠、苜蓿芽、莴苣(又叫生菜),或未经高温处理过的奶、苹果酒及苹果汁或污染了的井水。症状通常在食入污染了的食物后2―5天内发生,表现为:恶心、呕吐,严重的腹部疼痛性痉挛,多水的或带血的腹泻以及疲劳。这种感染还可能引起罕见的,但却是极为严重的并发症―溶血尿毒综合症。预防大肠杆菌感染的方法有:

对于牛肉以及牛肉制品,特别是牛肉末,烹制时加热要充分。

只喝经过消毒处理的牛奶。

不喝未经消毒处理的果汁和果酒。

水果和蔬菜在使用和加工前要洗干净。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肉及肉制品,特别是肉汤、汤类、剩菜、炖肉、馅类等常常会引起这种疾病。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耐热,因此,烹调过程可能不会杀灭所有的病菌。通常,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食物病是由于未能保持食物的热度引起。随着食物的温度降低到某一较低的温度,病菌就会繁殖并且产生可导致疾病的毒素。症状一般在食用污染物后8―12小时内发生,表现是:腹痛、腹泻,有时也有恶心和呕吐。

预防感染产气荚膜梭状芽胞杆菌病的办法有:

在上菜之前要保持食物的热度。

对于吃剩的菜,包括素菜、肉菜、肉汤、汤类、以及炖肉(或菜)要迅速冷却。要把剩菜放到小容器内冷却,这样他们就会尽可能快地降温,从而减缓了病菌的生长。

总的建议:

经常洗手。应当经常用肥皂和温水充分地洗手和手指甲,尤其是在处理和加工食物之前。

保持适当的温度。低温常常阻止细菌的生长,而高温能杀灭细菌。对于热的食物要保持其热度,而凉的食物则要保持其低温。加工完毕的食物不要在室温下储存。

保持食品的清洁。从食品的运送、储存、加工、陈列到食用之前,要对食品加以保护。要确保食品不被咳嗽、打喷嚏、脏手、不干净的器具、有害物、动物或者交叉污染所污染。食物的烹制,应当以适当的温度对食物进行充分地加热,尤其是肉和肉制品。尽管某些食物常常被做成半熟或里面呈粉红色的状态,例如牛排和某些鱼类,但孩子、孕妇以及有健康问题的人士还是应当将这样的食物做成全熟。碎肉或肉末尤其不应当保持其粉红色的状态。

篇8

[关键词] 家禽业 预防控制 农牧业

[中图分类号] S85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0-0260-01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农牧业也处于不断发展之中,而家禽业也在此过程中迅速发展,现初具规模已成为目前我国农业附加产值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来源。所以家禽的疾病预防控制对于我国现阶段的农业来讲至关重要。知其本才能溯其源,所以我们首先来探讨家禽疾病的主要感染源。

一、家禽疾病的主要来源

1.传染引起的家禽疾病

近年来,由于人们在追求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许多不计后果的行为,造成了许多大自然难以承受的后果,破坏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进而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正常现象发生在我们的生活环境之中,当然也同样波及到了家禽疾病领域。传染因素在目前的家禽动物感染现状来说,是最普遍也是破坏力、传播力最强的家禽疾病来源。近年影响范围比较广的禽流感、猪流感等等,均是起源于这里所说的传染因素。

家禽的传染疾病是通过空气传播、直接传播等传播途径将传染病毒传染给受感染家禽进而损害其免疫系统传播病原体而形成的传染过程。这种传染过程对于我国具有大型集约型特征的家禽业影响十分巨大,同时给农民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十分惨重的。而在目前来讲,传染型家禽疾病对于家禽业的影响越来越大,造成的经济损失也是越来越严重。尤其是传染型家禽疾病具有传播迅速、发病死亡率高等特点,而我国目前乡镇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水平又较低,所以还存在很大的问题。

2.有毒化学物质摄取破坏免疫机制引起的疾病

目前在一项权威的调查报告中已经证实了许多化学元素的摄入能够导致家禽免疫系统失控作用,这些包括卤素甚至农药在内的现代社会中常见的化学元素对于家禽来说就是致死的毒药,但就目前科技水平来说,化学元素大量应用于各种生活用品之中,由于对人类无害且造价低广泛流通于现代社会中,殊不知,对于家禽却是杀身之祸。科学技术快速发展下所研究出的新型材料等的运用大大的减少了社会生产成本,收到社会上下的一致追捧,人们以为是社会进步带给人们的福利,却在悄无声息之中铸造了一把尖刀指向家禽,随时毙命。在化学元素无孔不入地广泛应用于各种产品之中的今天,我们应该将这一因素重视起来,以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3.应激反应引起的家禽疾病

动物的应激反应即是指动物对于过激刺激所做出的反应。有相当一部分学者将动物的应激反应作为患疾病前的过渡,市疾病来临前的明确预兆,而动物的应激反应如果得到重视并正确治疗,则很容易恢复健康。但如果得不到重视且不加以治疗则会导致疾病的产生。而应激反应中最常见也最严重的就是动物的应激热反应。所以夏季是家禽疾病的高发期,要注意夏季期间家禽的应激反应,及时重视并给予治疗。

二、家禽疾病预防控制的具体措施

1.完善动物防疫管理制度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社会主义国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凡事紧跟党的脚步,听指挥。所以管理体质的革新是我国社会主义各项制度下最彻底的改革方式。所以要想真改善决家禽预防管理系统,改善动物防疫管理制度是最有效也最根本的方式。

规范对家禽业从业人员的饲养管理,规范工作时保持干净、卫生,以确保能最大限度的减少养殖环境内微生物。同时,还要注意动物的应激反应,尽量减少动物出现应激反应的场所和环境,尽量避免饲养环境内任何的突发事件以确保家禽不受惊讶。

在这些之外,养殖人员一定要提高警惕,要做好视察工作,时刻关注家禽的表现,一经发现有家禽出现异常表现,立即将其隔离开来,送专业单位做详尽检查。养殖人员还要及时与当地防疫部门建立联系,经常了解最新的养殖防疫系统的消息,一有疫情早作准备。就我镇多年家禽饲养经验来讲,家禽发病常见于春秋季节的禽流感疫情,养殖人员在高发季节就要加强勘测,并做好预防措施。饲养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敏感性是家禽业个体单位发展程度的重要判断项,所以还是要增强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以及科学文化素养,以确保家禽业的良好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动物防疫管理制度中最需要改进的就是科学管理。在科学技术水平急速发展的今天,在科学发展观写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今天,科学发展是正确发展的重要保障,而在动物防疫管理中,就是要根据科学的方式,规范养殖人员的养殖方式,确保安全卫生,不将病菌带入饲养室,是对家禽业从业农民的负责,同时也是对家禽市场的负责,为我国食品安全市场的平稳发展贡献力量。

2.饲料和兽药的选择

首先,在饲料选择方面要务必要保证家禽所需的营养物质,丰盈的饲料营养能够保证家禽拥有良好的免疫力,有利于抵御病毒的入侵。家禽的营养不良会对其所接种的各种疫苗起不到更好的承载作用,会丧失抵御原本能够抵御的病毒的能力。况且丰盈的营养也能提升家禽的肉质和体质,对于市场的规范也能起到有利作用。所以饲料一定要根据所饲养的家禽品种选择合适的品种,确保家禽的营养物质。

另外在兽药的选择方面来讲,我国在兽药使用的方面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兽药使用要谨遵医嘱,购买和使用的过程中要听取兽医的意见,切莫自作主张,否则可能事倍功半。

3.积极接种疫苗

现行的防疫制度中,对家禽疾病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接种疫苗,这是最有效也最方面省力的方法,作为饲养人员来说要明确这一点。而在接种疫苗的时候要注意严格遵守国家相关部门的相关规定,合法给家禽实行免疫。还有就是要选取正规厂家生产的药物并严格遵照医嘱和药品说明书来使用。

三、总结

家禽饲养业的兴盛与繁荣是我国农业产业升级的一个步骤,是应该予以鼓励的,但要想使该行业长期平稳的发展下去,不但需要我们工作上的努力,更需要饲养人员自身明确要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更要加强科学技术在饲养业中的应用,提升饲养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以及科学文化水平。当然这一切需要如我站这样的基层防疫工作组织对饲养人员的引导与带领,共同努力下使行业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为农业增值、为农民增收。

参考文献

[1]王颖. 家禽疾病预防和治疗方法探究[J]. 农民致富之友,2013,14:185.

篇9

关键词:羊疾病;预防控制;防治措施

在养殖羊的过程中,羊经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染上一些疾病,这是一种不可避免的现象。对于养殖户来说,必须在心理上积极接受这件事情,树立严格预防、积极治疗的意识。为了降低羊染上疾病的风险和概率,养殖人员应当积极主动得学习相关的预防与医疗知识,并采取主动预防与控制的措施使疾病得到得到有效的预防与治疗,提升养羊的效率,确保自己的经济效益。

一、羊疾病预防控制与积极防治的意义

羊疾病的预防控制与防治工作对于养殖户和整个社会的发展来说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对于养殖户来说,养殖羊的主要目的就是获取一定的经济收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积极的动力。因此,山羊疾病的预防与控制能够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养殖户面临的风险,减少不必要的经济损失,促进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对于社会来说,养殖户为我们的肉类市场源源不断的输送着大量优质的羊肉。只有羊疾病能够及时得到预防与治疗,羊肉质量的质量才能够得到一定的保障,从而促进肉类市场的安全,保障最广大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对于社会的良性运行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常见的羊疾病类型

1.普通性羊疾病

与所有其他的牲畜一样,羊在养殖的过程中会因为一些不利因素的影响而生病,普通性羊疾病一般就类似于感冒、发烧等病症,不具有传染性,预防与治疗起来也比较容易。一般情况下,普通性羊疾病都是由于农户羊舍环境卫生管理不周或者饲养管理存在问题等引起的,其中对于抵抗力较差或营养不良的羊来说,就容易患上普通羊疾病。不过,只要进行及时的治疗或预防,并不会造成太严重的后果。

2.传染性羊疾病

傳染性羊疾病是指在羊的体内有一定的细菌和病菌存在,并且这些细菌和病菌不断地滋生与繁殖,使羊得以患病。与普通性的羊疾病不同,传染性疾病来势凶猛,传播速度很快,对于羊来说一旦患上传染性疾病,就必须进行专业的治疗与医治。否则,将会造成羊群的大量传染与死亡,给养殖户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3.寄生虫疾病

对于养殖户来说,在养羊的过程中,寄生虫疾病也是十分常见的一种病症。寄生虫疾病就是指一些像蠕虫或者原虫的寄生虫长期寄居在山羊体内和身上,它们会不断吸收山羊身上的营养物质进行繁衍,长此以往下去,山羊的器官会受到一定的损害,就会出现营养不良等症状,抵抗力会越变越差,严重的话也会造成死亡。

三、羊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治的措施

1.预防控制措施

(1)加强羊舍卫生管理工作。大部分的羊染上疾病都与羊舍环境的卫生管理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对于养殖户来说,预防羊疾病的最首要的任务就是做好羊舍的卫生管理工作。在养殖的过程中,对于羊舍环境的变化保守密切的关注与重视,定期进行清洁与打扫,并进行专业的消毒,防治细菌和病毒的滋生。其次,要做好羊舍的通风管理工作,保持羊舍环境的干燥,尤其需要注意如果羊舍中出现积水或其他液体,应当进行及时的清理。

(2)做好饲养管理与营养搭配。饲养管理工作对于羊群的健康成长极其重要,有很多的羊染上疾病都是由于饲料管理不当或者缺乏营养等因素,因此,对于养殖户来说,一定要进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工作,提升饲养管理的水平。一方面,对于养殖户来说,在饲养过程中要对养羊的饲料进行特别的关注,不仅要关注喂养的饲料的重量,更要关注饲料的质量。尤其要关注饲料是否产生霉变等问题,防治羊吃了劣质的饲料而染上疾病。另一方面,为了确保羊的营养健康,提升羊的免疫力和抵抗力,我们必须饲养过程中的营养搭配,比如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钙物质等,提升羊的身体素质,降低生病的几率。

(3)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基本上,目前羊疾病的预防与防治过程中,我们还是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整个养殖的过程中,养殖户都应当保持高度的警惕,积极做好预防与控制的工作,定期做好注射疫苗等预防措施。为了提升羊疾病的预防效果,养殖户也应当积极学习一些养羊的专业知识和疾病防疫技能,在遇到羊疾病的时候,能够更加科学有效地采取一些措施。

2.不同疾病的防治措施

对于不同的羊疾病来说,具有不同的治疗措施。一般像普通性的羊疾病,养殖人员只需要自己进行积极的治疗与饲养管理就可以治好。但是像传染性疾病等一些比较严重的病症,最好还是到医院进行专业的治疗与帮助。

四、结语

羊的养殖工作是一件十分复杂且辛苦的活动,对于农户来说,在养殖的过程中必须做好羊疾病的预防控制工作,做好积极的防治措施,提升养羊的效率和质量。

参考文献: 

[1]于水龙.羊疾病预防控制与防治措施探讨.兽医导刊, 2015 (12) :73-73. 

篇10

州疾控中心自2002年成立以来,根据单位工作需要及国家档案工作的相关要求,设置了综合档案室,购买了档案密集架,配备专职档案员,并于2007年达档案管理省级标准。

1.档案利用情况

笔者选取了州疾控中心2002-2011年档案室保存的档案和档案借阅记录,将所有档案分类,统计借阅次数、目的及使用情况。10年间,共利用档案室档案672人次,1484盒次。其中文书档案349人次,528盒次;仪器设备档案158人次,377盒次;会计档案19人次,141盒次;个人技术档案90人次,366盒次;基建档案41人次,72盒次;实物档案12人次;印章档案3人次。截至2011年,档案利用人次排前三位的分别是文书类、仪器设备类、个人技术类档案。文书档案中包含了党政管理、人事管理、科研培训、健康教育、卫生监测检测、疾病预防控制、慢性病防治及免疫规划等。

2.档案利用目的和成果

疾病预防控制档案门类多、范围广,专业性强,每份档案都是专业人员长期工作中积累形成,这些原始资料对工作的开展、疾病的预防、科学研究等都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根据疾病预防控制档案的利用情况,可以粗略地划分为几种目的:为拟写各种文件材料作参考,核实查询业务技术、申报科研成果、撰写专业技术论文和编写志书,为一些重大事件如鼠疫、结核病项目、艾滋病项目、计量认证考核、卫生检验监测、编写志书等提供实质等。我中心利用档案资源对各种流行病、传染病进行长期的、日常性的监测,定期分析各类流行病、传染病动态,了解疾病在辖区内的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和时间分布。如2003年突如其来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2008年人禽流感呼吸道传染病疫情、2009年红河州首例甲型H1N1流感病例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都是通过利用日常工作中所形成的文字、声像等不同载体的档案材料,及时地了解掌握疾病的传染源、传播途径、人群易感性、疫源地及流行过程,发现和分析出疫情流行规律,及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地控制了疾病的传播。通过利用疾控档案编写了《红河州卫生事业五十年》、《红河州突发公共事件及传染病疫情处置应急预案汇编》等,有力地支持了全州的疾病控制工作。州疾控中心档案人员通过编制档案专题目录、案卷目录、专题介绍等,介绍所存档案的内容和利用价值。如我中心的《2006年至2009年红河州流行性感冒流行规律探索研究》、《红河州特定高危人群艾滋病流行病学研究》、《红河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效果研究》等十多项科研课题研究,都是通过对各种传染病、地方病、流行病的调查报告、原始记录的统计分析寻找疾病的发病规律、流行途径、预防措施等,提供详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而成的。这些课题为控制和消除传染病提供了成功的经验和范例,保障了人民的身体健康,提高了人民的身体素质,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著。

二、档案利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自我宣传不够

不注意对室藏内容的宣传,对档案利用后所取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宣传不够,导致部分职工误认为把平时工作中形成的档案存在档案室毫无意义,无价值可言。

2.重保管,轻利用

长期以来,档案工作就是收集保管档案,领导对档案的评价也把收集保管情况作为衡量档案工作完成好坏的标准。因此,尽管利用疾控档案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大量的疾控档案信息资源还有待开发利用,档案的作用没有充分地发挥出来,并且档案工作人员整日忙于收集、整理、防虫等工作,而利用工作仍旧停留在别人来查什么,我就提供什么的被动服务上。

三、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开发利用展望

1.更新理念,提升档案资源利用水平

随着国家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公众健康防病意识的提高,基层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工作应走出“自我封闭”、“被动利用”的旧管理模式,树立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为大众服务的思想,丰富室藏,科学管理。积极编写档案专题汇编,主动、科学、系统地开发利用各类档案信息资源,为各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2.利用档案资源,提高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要充分利用现有的疾病预防控制档案信息和人力资源,在当地举办各种疾病防治科普图片展,多媒体演示。如制作各种贴近百姓生活的健康教育、疾病预防的宣传单、小册子,把防病知识送进社区、农村。组织经验丰富的疾病预防专家,深入基层与民众面对面交流,做好疾病的咨询、科普工作,提高百姓防病意识,使疾病控制、公共卫生安全得到行之有效的落实。

3.全员参与,提高档案利用效益

档案工作需要全体人员共同参与:首先档案的形成过程需要单位领导、科室领导、文书人员、档案员等的密切配合,严格按照有关标准和要求共同完成公文处理和文件的归档及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保证档案的完整性、统一性。其次,单位的全体人员是档案的直接受益者,只有全员参与档案的借阅使用,档案管理才有意义。并且档案的管理离不开领导的支持,必须纳入工作日程,保证必要的办公条件和设备,支持档案人员的工作,积极支持档案人员参加培训,把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最大的发挥出来,从而提高档案的利用效益。

4.积极采用现代技术,提高档案信息化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