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技术范文

时间:2023-03-30 15:2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调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调控技术

篇1

摘要详细介绍了棉花上主要应用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介绍了种子萌发出苗阶段、苗期、蕾期、花铃期、吐絮期的棉花化控技术及全程化控技术,以期为棉花种植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棉花;生长调节剂;作用;化学调控

棉花栽培以建立高光效群体为目标,化学调控是促进高光效群体形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棉花的化学调控技术已成为提高棉花产量、改革耕作制度、增强棉花抗逆性[1,2],达到优质、高效、降本的一项重要新技术。

1棉花上主要应用的生长调节剂种类及作用

目前,棉花上应用的生长调节剂很多,而且新的生长调节剂不断出观,其作用特点及增产效果各不相同,主要是营养型和生理型的。一是营养型生长调节剂。使用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可以补充作物营养,协调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与土壤供肥之间的矛盾,促进作物营养平衡,满足作物营养需求。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多为广谱性,既具有营养作用,又具有调节作用。二是生理型生长调节剂。目前在生产上应用的大多是人工合成的化合物,成分和结构与天然激素完全不同,但它有影响植物体内激素的作用,调节植物体内各种生理活动,促进生长发育。

使用化学生长调节剂调控群体的生长发育,改变传统的整枝、中耕等单一调控措施,可对品种的表现型起到性状修饰的作用,起到矮化、抗倒、防旺长、塑造合理株型的高光合效作用[3,4];在施肥、灌水上利用化控可以促控结合,收到良好的调节棉株生长的效果,还可根据棉花不同的需肥要求,调节补充营养,提高肥效,减少浪费;化调技术,使得外部条件加内部激素的双重控制,为棉花高产提供了极大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使棉花的高产栽培过程接近于目标设计及可控制的生产过程。

2棉花化学调控技术

2.1种子萌发出苗阶段的化调技术

主要是种子处理。利用营养型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微肥、稀土、缩节胺等拌种和浸种,可促进发芽5%~8%,提高出苗率6.5%,增加棉苗侧根44条,增强其对低温的适应能力,叶片出生快,利于培育壮苗,增强抗逆性。

2.2苗期的化调技术

一是弱苗的化调。这一阶段,因受低温、干旱、土壤肥力不足的影响,棉花生长缓慢、抗逆性差而产生弱苗、僵苗,具体表现为叶色浅、生长慢、不发棵、根系入土浅、侧根少,红茎比>50%、茎杆细、叶片小面薄等,对这种弱苗及早喷施营养促进型调节剂,用喷施宝或0.2%磷酸二氢钾+赤霉素液7.5g/hm2和施尔得微肥750g/hm2+0.2%磷酸二氢钾等喷洒棉苗1~2次,可促进棉苗生长,促弱升级转壮。二是高脚苗、旺苗的化调。高脚苗是指棉苗出土后,因放苗、封土、定苗不及时,子叶下方幼茎段伸的过长、茎杆细、子叶瘦小,子叶节离地面高一般在5cm以上。旺苗主要指幼苗期旺苗和苗期末旺苗,主要表现为叶片大、叶色浓绿、茎杆细长,整个茎杆呈现绿色不见红色,顶芽肥嫩,节间过长,达6~7cm,主茎日增量在1cm以上。对于以上类型的棉苗应及早使用生理延缓型生长调节剂,及时控制主茎的生长速度,使棉苗恢复正常生长。用缩节胺12~15g/hm2,对水450kg喷洒棉苗即可。

2.3蕾期的化调技术

一是蕾期弱苗的化调。蕾期弱苗主要表现是弱苗少蕾,特别在土质差、肥力低的地块中易产生植株较矮小、茎细长、日生长量不足、叶片变黄、红茎比例大、果枝出生慢、蕾小、蕾少现象。对于这种生长不足的苗,可通过喷施营养型、营养调理型生长调节剂促进棉花生长,如用喷施宝或活力素或赤霉素等1~2次,一般在第4天就会出现效果,叶色变浓、主茎日增长量增加,如再加上一些其他农业措施,就能有效地促进弱苗的生长,尽快搭起丰产架。二是蕾期旺苗的化调。土壤肥力好、墒情足,棉株表现高大、松散,茎杆红茎少,几乎为青绿色,节间长,一般在6cm以上,茎日增长量超过2cm,叶片肥大向上窜,现蕾少。对于旺长型的棉苗,必须应用生理延缓型生长调节剂及时调节棉苗的生长速度,并协调养分向根系和蕾中输送。用缩节胺30~45g/hm2,对水450kg进行喷施。通过试验,喷施缩节胺后,可促进养分向根系输送,增强根系生长、叶色变浓绿、主茎生长变慢、果枝变粗、蕾明显变大。

2.4花铃期的化调技术

一是弱苗的化调。弱苗的特征为:植株矮小、瘦弱、果枝细短、果节少、花蕾小而少、叶片薄、红茎比达85%以上(甚至到顶),后期早衰产量低。对于该类型的弱苗,应在施氮肥的基础上,应用营养生理促进型生长调节剂,如磷酸二氢钾(或喷施宝、丰产素等),喷施1~2次,间隔10d喷1次。对于茎杆细弱、节间长、茎杆为绿色,中下部桃少,顶少花、少蕾,有顶芽优势,生殖生长受阻的棉株,可喷施缩节胺45g/hm2进行调理。二是旺苗的化调。旺苗表现为枝叶繁茂、叶片肥大、茎粗色绿、赘芽丛生、田间荫蔽、蕾铃脱落严重。对于这类苗应及时喷施生理延缓生长调节剂,一般用缩节胺60~90g/hm2,同时要控制施肥和灌水,剪去空枝、老叶,抹去赘芽,以促进群体内光照条件的改善。

2.5吐絮期的化调技术

棉花进入吐絮期以后,根、叶片功能衰退,这时对棉花要求是早熟、防贪青不能正常吐絮。相应的化调技术为喷施乙烯利2.70~3.45kg/hm2,对水450kg喷洒到叶面上,严重的地块要喷施2次。喷施乙烯利要求桃龄在45d以上、气温20℃稳定3d,初霜来临前15~20d喷药最为适宜。对于晚熟的棉田喷施乙烯利,能促进棉花提早集中吐絮、增加霜前花、提高品级、增加产量和效益。

2.6棉花高产的全程化学调控技术

在棉花蕾期和花铃期灌水、施肥,通过主动的化控控制棉花疯长;在棉花的三至四叶期喷施营养和延缓调节剂,可以培育壮苗,降低棉花的果枝着生高度2~3cm,增强棉花的抗逆性和保证棉苗较稳定的向壮苗生长,这一时期也是棉花磷、钾、锌、翱、钼、铁等元素的需要临界期,使用生长调节剂,可以保证营养的均衡供应、吸收和棉株稳长;在施肥灌水前2~3d,喷施延缓调节剂,可防止施肥、灌水后的旺长问题;在初花阶段,合理使用生理延缓调节剂,既能加快营养生长向生殖生长转变,又能促进叶片光合能力的提高,增强根系的吸收能力,使得棉苗生长按照高产目标有序地进行;打顶后棉花吐絮前的营养化调等,可调节营养的合理流向,弥补后期的营养,减少人工打群尖的工作程序,保证和延长叶片功能,形成高产。多年的试验和大田示范表明,在棉花的苗期、蕾期、花铃期喷施1~2次不同浓度的化学生长调节剂,比不喷施的对照增产4%~12%,棉花的品级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3参考文献

[1] 王国平,丁同华,何永垠,等.棉花化学调控应用技术[j].作物杂志,2003(5):25-26.

[2] 王伯华.棉花高产栽培化学调控新技术[j].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5(4):8.

篇2

第四讲

诱发分娩与定时分娩技术

诱发分娩是指在母猪妊娠后期的一定时间内,通过药物处理,人为地使母猪终止妊娠,并产出正常的仔猪。诱发分娩技术,可以准确地使母猪在特定的时间范围内分娩,因此也可称为定时分娩。

1诱发分娩的方法

1.1单独使用前列腺素及类似物

怀孕母猪注射前列腺素及类似物之后,引起血浆孕酮浓度立即下降,黄体溶解,从而分娩发动。用于诱发母猪分娩,目前较好的药物是氯前列烯醇。氯前列烯醇是天然前列腺素氯代衍生物,其黄体溶解作用的强度相当于天然前列腺素的200倍,相当于15-甲基前列腺素的10倍以上。研究表明,氯前列烯醇被母猪吸收后,通过血液循环直接作用于卵巢的功能黄体,使其迅速溶解,降低血液中孕酮水平,同时作用于垂体后叶,促使垂体后叶分泌催产素,引起子宫平滑肌和乳腺上皮收缩,参与分娩和泌乳过程。

在妊娠110~113d,一次肌肉注射氯前列烯醇,剂量为0.05~0.20mg/头,可使母猪在药物注射后24~29h左右分娩;氯前列烯醇处理的时间越晚,从处理到分娩的间隔时间越短;同时产程有缩短的趋势。韩春梅等人的实验表明,在母猪怀孕的第112天用氯前列烯醇处理,处理后分娩的平均时间为28.7h;在母猪怀孕的第113天用氯前列烯醇处理,处理后分娩的平均时间为23.3h,产程平均时间为2.31h,比对照组缩短30min。华中农业大学叶培根等人的实验表明,用氯前列烯醇处理怀孕113d的母猪,处理后母猪分娩的时间为24.08±9.18(5~42)h;平均产程为137min,比对照组缩短7min;胎衣排出期平均为24min,比对照组缩短17min。

使用氯前列烯醇诱发母猪分娩,对窝产活仔数和仔猪出生重无不良影响。叶培根等人观察的结果如表6。

1.2单独使用催产素及类似物

在采用前列腺素及类似物诱发母猪分娩之前,人们一直采用催产素进行诱导分娩。但这种激素诱导分娩的时间仅限于分娩开始前的数小时,只有在中已有乳汁分泌时才有效果。

另外,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毒扁豆碱等一些平滑肌刺激药物,也可用于诱发母猪分娩,其作用与催产素相似。

1.3氯前列烯醇与催产素配合使用

将氯前列烯醇与催产素配合使用,可以使母猪分娩的时间控制得更加严格和精确。在母猪妊娠的110~113d,注射氯前列烯醇0.10mg/头,20~24h后再注射催产素10 IU/头,可于注射催产素后的数小时分娩。有研究表明,注射催产素后产仔的平均时间为(2.92±1.67)h,氯前列烯醇处理后30h的分娩率达到90%。

2诱发分娩技术在规模猪场的应用

2.1诱发母猪白天分娩

正常情况下,猪的产仔可以发生在白天或夜间的任何时间,据大量观察的数据表明,在自然的情况下,母猪白天分娩与夜间分娩的数量各占50%(如果白天与夜间各占12h)。母猪怀孕后期,监护产仔的工作量很大,饲养员需日夜守护。尤其是夜间产仔,监护工作容易懈怠,母猪踩压仔猪现象时有发生,对弱仔的特殊护理也不能及时到位,从而造成仔猪的死亡。采用诱发分娩技术,可以有效地调整母猪在白天分娩。大量的实验表明,用氯前列烯醇处理怀孕110~113d的母猪,白天分娩的比例可以达到80%~90%。由于白天分娩的比例增加,不仅减轻了母猪饲养员值夜班的劳动强度,而且减少了初生仔猪的死亡率,经济效益明显提高。

某养猪场使用氯前列烯醇调整母猪白天分娩,其经济效益的分析结果如表7。

2.2调整母猪的分娩时间

根据不同的季节,可以将母猪的分娩时间调节至适当的时间段。如在高温季节避开高温时段(下午),在寒冷季节将分娩时间调整至温度较高的时段(中午),有利于对母猪生产进行管理,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2.3诱发母猪同期分娩或集中分娩

母猪的妊娠期平均是114d,但个体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大量调查的结果在102~140d。这就造成分娩的不集中,不便于管理。诱发分娩技术可以使母猪分娩实现同期化和相对集中。对怀孕期处于110~113d的母猪,同时用氯前列烯醇处理,可以使它们同期分娩或集中分娩。母猪分娩的同期化,有利于均衡窝哺乳仔猪数,降低仔猪死亡率,使仔猪生长发育整齐,体重均匀度好,可有效地提高商品猪的整体质量。

第五讲

母猪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

规模猪场母猪配种后,大约有10%左右的母猪未能受孕。这些未受孕的母猪,有的到了一个情期之后表现返情现象;有的则呈现“假妊娠”或乏情现象,而这些“假妊娠”或乏情的母猪到了一个情期之后并不表现。这些“假妊娠”或乏情的母猪如不能及时发现,就会出现空怀,从而延长整个猪群的繁殖周期,降低繁殖效率。因此,早期妊娠诊断是提高母猪繁殖效率和提高养猪业生产效益的重要技术措施。母猪配种后,能尽早地进行妊娠诊断,对于减少空怀、提高受胎率、缩短繁殖周期,是十分重要的。确定妊娠的母猪应加强各方面的管理,加强保胎,保持母猪的健康。若确定未妊娠,要及时补配,并查出原因,以便进行改进或及时治疗。

母猪的早期妊娠诊断应在配种后的一个情期之内、即18~24d进行。理想的早期妊娠诊断技术应具备以下条件:

(1)能适用于早期妊娠诊断,在配种后的一个情期之内即可判定是否妊娠;

(2)准确率高,对妊娠或未妊娠母猪的诊断准确率应在90%以上;

(3)对母猪和胎儿无伤害;

(4)方法简便,易于掌握和判定;

(5)成本低,便于推广应用。

目前母猪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很多,本文将几种主要的方法加以介绍,各种方法各有优劣。每个猪场可根据自己的条件,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1外源激素诊断法

妊娠母猪体内占主导地位的激素是孕酮,它可以拮抗适量的外源性生殖激素,使之不起反应。于是,可以根据妊娠母猪对某些外源性生殖激素有无特定反应、即猪体内孕激素与外源性生殖激素的对抗作用来判断是否妊娠。注射外源性生殖激素的时间应选在配种后的第一个周期即将来临之前。怀孕母猪注射适量外源性生殖激素后,不表现征状;而未孕母猪注射后在即将来临的期时,外源性生殖激素和卵巢激素共同作用于靶器官,使的外部表现更为明显。根据外源激素的种类不同,又可分为如下几种方法:

1.1孕马血清促性腺激素(PMSG)诊断法

母猪配种后14~20d,肌肉注射PMSG 700~800IU。注射5d之内未出现且不接受公猪爬跨的,即可确诊为妊娠;如果母猪出现正常的且接受公猪爬跨,则确定为未妊娠。这种方法的准确率可达100%。应用PMSG对母猪进行早期妊娠诊断,不会造成母猪流产,而且产仔数和胎儿发育正常,也不影响下一个胎次的和受孕。本方法具有妊娠诊断和诱发的双重效果:已孕的母猪可确诊怀孕,未孕的母猪则起到诱发的作用;而且方法简便、安全、诊断的时间早。

1.2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HMG)诊断法

HMG(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是从绝经后妇女尿中提取的激素,其主要作用与PMSG相同。同样在母猪配种后14~20d,肌肉注射HMG 600~800IU。注射5d之内未出现且不接受公猪爬跨的,即可确诊为妊娠;如果母猪出现正常的且接受公猪爬跨,则确定为未妊娠。这种方法的准确率也可达100%。

1.3己烯雌酚诊断法

母猪配种后18~22d,肌肉注射己烯雌酚2mg(或1%丙酸酮0.5mL与0.5%丙酸己烯雌酚0.2mL的混合剂),2~3d未出现者即可确诊为妊娠;如果母猪出现正常的且接受公猪爬跨,则确定为未妊娠。

1.4雌二醇诊断法

母猪配种后18~22d,肌肉注射雌二醇-撷草酸盐2mg和睾酮一庚酸盐5mg混合油剂,3~5d未出现者即可确诊为妊娠;如果母猪出现正常的且接受公猪爬跨,则确定为未妊娠。这种方法的准确率为98%。

2内源激素测定法

2.1孕酮测定法

母猪配种后,经过一个黄体期的时间,如果未妊娠,则其血液中孕酮的含量会在黄体退化时下降;如果妊娠,则由于黄体的存在,孕酮的含量保持不变或上升。这种孕酮含量的差异,为我们利用孕酮测定来进行母猪的早期妊娠诊断提供了依据。

孕酮测定多采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和酶联免疫测定法(ELISA)。母猪配种后20d左右耳静脉采血。一般的规模猪场没有检测的条件,可将血液样品送有关的实验室进行检测。测定的结果,如每毫升血浆孕酮的含量大于5ng为妊娠,小于5ng为未妊娠。

国外开发出一种孕酮现场测定试验药盒,母猪配种后17~20d从耳静脉采血,现场进行测定;还有一种血液纸片孕酮测定试验方法,用于配种后17~31d的妊娠诊断,其阳性的准确率为90.1%,阴性的准确率为100%,是一种比较实用的方法。日本开发出一种ELA试剂盒,根据配种后17~24d母猪唾液的孕酮浓度进行妊娠诊断,准确率达到96%以上。

2.2雌激素测定法

由于猪的囊胚能合成相当数量的雌激素(主要为雌酮和17β-雌二醇),其能通过子宫壁硫酸化而形成硫酸雌酮。这种代谢产物可存在于母猪的血液、尿液和粪便中。因此测定尿液和粪便中硫酸雌酮的含量可以准确地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怀孕母猪硫酸雌酮的含量明显较高,未孕母猪硫酸雌酮的浓度很低,而且子宫中胚胎的数量和母体血液中硫酸雌酮的浓度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因此,在配种后16d开始,一直到30d,测定硫酸雌酮的浓度可以做为灵敏的早期妊娠诊断方法。

蔡正华等人的研究表明,妊娠母猪血浆中硫酸雌酮浓度,配种后21~25d开始上升,25~30d达到峰值,31~35d下降。用2cm×2cm×3cm的软泡沫塑料,栓上棉线做成阴道塞。检测时从阴道中取出,用一块硫酸纸将泡沫塑料中吸纳的尿液挤出,滴入样品管中,于-20℃贮存待测。尿中雌酮及其结合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RIA)进行测定。若确定小于20ng/mL为非妊娠,大于40ng/mL为妊娠,20~40ng/mL为可疑。妊娠确诊率达100%。

由于粪便比尿液更容易采集,因此是用来测定的更好来源。一般采集3~5g的粪便样品,送实验室检测即可。

怀孕22~29d硫酸雌酮浓度与窝产仔数呈高度相关,因此可预测产仔的数量。

3超声波诊断法

超声波诊断法是把超声波的物理特点和动物组织结构的声学特点密切结合的一种物理学诊断法。它是以高频声波对动物的子宫进行探查,然后将其回波放大后以不同的形式转化成不同的信号显示出来。20世纪60年代,超声技术已经用于猪的妊娠诊断,首先采用的是多普勒技术(也称D型超声技术),之后采用A型超声波诊断仪,近来B型超声波的应用逐渐增多。

3.1多普勒法

此法是应用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即超声探头和反射体之间作相对运动时,其回声频率就会发生改变,此种频率的改变称为频移。频移的程度与相对运动速度成正比,当两者作对向运动时,频率就会增加,其频率增减的数字即频差可用检波器检出,再用低频放大、功率放大而推动扬声器发出多普勒信号音。利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探查妊娠动物,当发射的超声遇到搏动的母体子宫动脉、胎儿心脏和胎动时,就会产生各种特征性多普勒信号,从而进行妊娠诊断。多普勒技术是准确安全的母猪妊娠诊断方法,其主要用于探测胎儿心脏的血流音或脐带的血流音,子宫动脉的血流音可在配种后21d听到,但直到30d之后才较可靠。检查时猪不应饲喂,以避免来自消化道的声音干扰。北京产SCD-Ⅱ型兽用多普勒仪可用于配种后15~60d母猪的妊娠诊断,其中用于51~60d的准确率可达100%。

3.2A型超声诊断法

此法是利用超声的方向性好及在母猪体内传播过程中,当遇到腹壁、子宫壁、胎体和胎儿等,由于它们的声阻抗不同而产生反射,其反射回声信号在示波屏上以波的形式显示出来。母猪妊娠后,子宫随着胚胎的发育,胎儿增大而逐渐下沉靠近腹壁,此时超声波就能探查已孕子宫,显示妊娠波型。

A型超声诊断法诊断动物妊娠,除了以波型显示方式提示妊娠外,尚有以报警方式(声音)显示妊娠的,如美国的Ranco公司的I型妊娠报警仪,其发射的超声遇到充满羊水而增大的子宫就会报警(发出声音)以提示妊娠。

A型超声诊断仪体积小,如手电筒大,操作简便,几秒钟即可得出结果。用这种仪器进行妊娠诊断,随妊娠时间的延长,准确率逐渐提高。配种后30d进行诊断的准确率为95%~100%。

3.3B型超声诊断法

篇3

关键词: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设施中,与葡萄生长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要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控制的适宜与否,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

1温度调控

一是休眠期温度的调控。设施葡萄7.2℃以下需要经过1 000~1 200h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在7.2℃以下、-10℃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开花后至浆果采收期温度的调控。萌芽至开花前,最低温度在5~6℃,最高温度在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这样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湿度调控

土壤水分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果实的膨大及品质的构成影响很大。葡萄是一种对湿度敏感的果树,国内外近年来研究一直认为,只要改变空气湿度就可改变葡萄的光合状况达到增产目的[1]。因此,设施中湿度的调控是值得引起重视并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般情况下,萌芽前充分灌水,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溉小水1次,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左右;开花坐果期停止灌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幼果期小水勤灌,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果实着色成熟期停止灌水,及时排水,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湿度的调节主靠覆盖地膜和通风换气,浇水在地膜下进行,这样既可降低湿度又可避免病害的发生。

3光照调控

在设施栽培中常因覆盖物导致光照减弱,而造成光合同化能力的降低。在生产中为了增强室内光照,扣棚时首选透光保温好的无滴膜,并要保持膜面的清洁;同时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改变棚内的光照状况。一是铺挂反光膜。在大棚的后墙上悬挂涂有金属的塑料膜或锡纸,每隔2~3m悬挂1m。反光膜的悬挂减少墙体对热量的吸收,可以将棚内的温度提高2~3℃,同时增加棚内的光照,促进葡萄的着色。二是人工光源补光栽培。补光栽培是在12月至翌年1月白天时间较短的季节即开始加温栽培的设施,为防止树势衰弱而进行的一种措施。一般认为开始补光的季节最好是储藏养分转换前的4~5叶开始。当达到了所规定的叶面指数时就应该终止照明。但使用补光设备,需要相当大的经费,因此收益较高的栽培类型才能使用。三是采用适宜的树形与整形修剪技术。

4气体调控

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生成,园艺作物干物质产量的90%~95%是靠光合作用制造[2]。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产物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呈正相关[3]。在设施栽培葡萄中,由于经常密闭,棚内的二氧化碳严重亏缺,仅能达到果树生长基本量的1/3,严重限制了光合作用。因此,适时适量的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的方法有通风换气、土壤增施有机肥、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4]。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时应注意:一是二氧化碳的施肥要与葡萄生长的主要物候期相吻合。如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等增施,效果更明显。二是二氧化碳施肥必须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如果通风换气就无法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三是充足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二氧化碳施肥的基础,如果没有植物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就不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四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不应过高,不同的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也应不同。

5参考文献

[1] 晁无极.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栽培品种适应性研究[

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5(4):18-20.

[2] 郭淑凤.棚室二氧化碳施肥新技术探讨[j].北方园艺,1997(2):42-43.

篇4

关键词:高大平房仓 空调 玉米

中图分类号:S5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3(a)-0126-01

高大平房仓密闭性较好,墙体隔热效果强的特点,控制仓内粮食温度主要是控制上层粮温,上层粮温的高低主要受制于仓温,为了解决仓温,该库在高大平房仓内安装了空调,通过空调制冷来控制仓温及粮温,达到安全过夏的目的。

1 实验材料

1.1 实验仓房

实验仓采用大庆直属库53号仓,对照仓为56号仓,都是2009年建设的高大平房仓,长77.8m,宽32.8m,檐高8m,装粮线为6.2m,设计仓容为11 000t。实验仓门窗外部为压槽式密闭门窗,仓内部用聚氯乙烯薄膜密封,10台空调机分为南北两组,即每面墙个5台,等距离对称安装。实验仓与对照仓在入仓前进行彻底清扫,铺设地上笼,进行空仓消毒。

1.2 储粮情况

见表1。

1.3 实验设备

1.3.1 粮情检测系统

北京佳华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粮情温湿度微机测控系统,每栋仓房为7组电缆,每组17点,每点分4层,共计476点,仓内外各设2个温湿度检测点。

1.3.2 控温设备

53号仓安装的是格力公司生产的绿满园系列,分体挂壁式房间空调器,型号为KFR-72GW/K(7 2556)A1-N1,单机制冷量7 260W,单机最大输入功率3 000(4 000),单机循环风量1100m3/h。

2 试验方法

2.1 实验仓

进行门窗密闭隔热,通过在仓房粮堆上部采取空调制冷的方式控制仓内温度的上升。根据气温回升情况和粮温变化情况,将空调制冷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6月份,最高气温平均为28℃,将空调温度设定为19℃,仓温控制在20℃以下。

第二阶段:7月份,最高气温多数超过了30℃,33℃以上高温天数也经常出现。粮堆表层温度逐渐回升,将空调温度设定为18℃将仓温控制在20℃以下。

第三阶段:8月上旬,最高气温有时高达30℃及以上,可根据气温开启空调控温,将仓温控制在20℃以下。

2.2 对照仓

采用常规储藏、适时通风。

3 结果与分析

3.1 对照仓

7月末开始出现发热点,而且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最高温度达到30℃以上,通过采用单管风机通风、人工攉仓等方法及时的进行了处理,但是随着发热点的增多,需要处理的粮情越来越多,脂肪酸酯也随之增高,个别点出现了生霉点翠现象,通过害虫检测发现了储粮害虫,影响了储粮的品质。

3.2 实验仓

(1)达到准低温储藏:粮堆平均温度不超过17℃,粮堆上层平均温度控制在20℃以内,达到准低温储藏。

(2)粮情稳定:高温季节粮堆平均温度不超过17℃,粮堆上层平均温度最高为20℃,无明显发热点,粮情稳定。

(3)品质良好:准低温环境下,可有效抑制粮食呼吸作用,相应减少粮食的干物质损失,脂肪酸值等各项品质指标变化缓慢,品质良好。

(4)基本无虫害:粮堆平均温度控制在17℃以内,长期处于低温、低氧环境,抑制了虫霉发生,粮情检查未发现虫害活动。

(5)侧重使用原因:该库还将该地区使用智能控温与膜下环流两项低温储粮技术做了比较,相对而言智能控温具有以下优点,一是操作简单,只需根据气温与粮温设定空调温度;二是出入仓方便,膜下环流仓需要铺撤通风管,春季压盖,冬季揭盖;三是使用费用低,膜下环流铺管、压盖、揭盖等环节费时费工,且部件损耗大,压盖物夏季需熏蒸处理,否则易产生虫害等诸多不利因素;四是水分损耗小,全年只有一次通风,解决了多次通风产生的丢水问题。

4 结语

智能控温适合该库所处地域使用,建议本地域着重推广,其他各地区根据地域生态环境不同选择性使用。低温储粮具有绿色环保,保持储粮品质,减少虫霉危害等功能,一直是粮食行业重点推广的一项储粮技术。为了积极稳妥地完成科技保粮任务,进行了玉米控温储粮科学对比试验。在库领导及有关业务骨干的大力支持下,通过近半年的前期准备、试验运行,完成了玉米空调控温储藏技术项目试验,取得了一定的实效,并达到了预定目标。为高大平房仓玉米准低温过夏储藏提供了良好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宋景才.高大平房仓轴流风机通风降温试验[J].粮食储藏,2004(6).

[2] 顾巍,张民平.平房仓散粮机械通风效果的数值研究[J].粮食流通技术,2006.

[3] 仇素平,顾吉宏.不同仓型和不同机械通风形式降温实效分析[J].粮油仓储科技通讯,2005(1).

篇5

关键词:电力系统;电网调控;应用

电网调控一体化主要包括运维操作站、电网调度监控中心两个实体运营部分。运维操作站需要对辖管的变电站具体运行维护工作进行负责,且需接受电网调控中心给予的调度管辖。电网调度监控中心对电网全部调度工作进行负责,参与定义、分类变电站监控系统信号的工作,且对110kV及更高电压等级变电站进行监控,并保证所监控的信号具有较为清楚的分类,并确定其意义。

1电网调控技术的基本要求

电网调控时,控制系统需将电力系统中各个元件的具体运行信息及数据进行准确采集,对系统的具体运行状态予以实时监控,并对其进行实时调控确保系统在运行过程中保持稳定性及有序性。对电力系统实施电网自动调控时,控制系统需能够对各个运行设备及应用元件进行良好的安全防护,系统运行时若监测到设备或元器件在工作时存在异常,需及时对其做出反应,确保系统能够安全运行,将潜在危险予以清理。对电力系统实施自动化调控时,系统需能够对各个运行环节及运行线路间的实际状态及具体分工予以正确有效地协调,以便运行模式得到进一步完善。对电力系统实施自动调控时,需尽可能节省电力资源及人力资源,将工作步骤予以尽可能的简化,使得电力系统能够减少运行成本,从而使得资金利用率明显增加。

2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的应用

2.1调度及监控界面的运用

调度员在工作中需要对电网不断产生的信号进行监测调控,集控员在工作中需要对变电站各个设备所形成的信号进行监测调控,所以采用调控一体化技术操作时,应将数据信息、人机信息等各个环节所采集到的调控信息按照工作要求进行正确分流,确保调度员与集控员均能够直接性的各取所需,且不会发生相互干扰信息。

2.2综合监控及事故处理实用化

调控一体化系统中明确规划了分类并列显示事项子窗体,且通过其对日常工作进行监控。将分类并列显示事项组合窗体放置到监控人员最易观察到的显示器上。并根据具体应用设置事故跳闸子窗体区、分类事故信号子窗体区等。在系统正常工作时,监控员可通过窗体区及时了解是否出现设备异常现象。且双击各子窗体区事项详细了解信号的异常程度。当电网出现事故时,在事故跳闸子窗体区上将显现出跳闸间隔开关,通过双击后打开此间隔单元三层光字牌;而且弹出事故推图浮动子窗口,可观察到事故跳闸开关,且可进行故事查询。单机间隔事故项查询按钳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对于调度和监控员及时确定事故性质具有促进作用,而且可以明确事故的合理处理措施。

2.3微机保护信号处理软件的实用化

微机保护装置作为变电站中具有重要价值的二次设备,主要负责对设备运行信息予以采集监控,并进行故障分析,可以提供最为重要且详细的准确信息资料。为了得到更为详细准确的资料详细,系统应对此装置进行信息建模的创新工作,使得设备基础信息得到良好管理;且通过设备的信息模型、数据存储、查询等功能来实现系统的基础管理。

2.4电网高层应用软件的实用化

电网高层应用软件通常包括网络拓扑、状态估计、调度员潮流、负倚预测等,对此类模块予以有效的优化及完善,使之得以实用化。将各个模块在运行中出现的异常问题是啥实时监视告警,是系统应用中较为重要的问题。

2.5数据平台及报表实用化

在二区和三区设置数据平台,电网调度数据平台主要是将数据有效整合、共享。为了使得采集到的数据结果具有一定的人性化展示,数据平台会应用报表进行汇总。根据各个用户不同需求,报表也通过数据平台得到开发,并使得报表得到个性化展现。在报表模版应用时,可将其进行批量化设计,使得同种类型的报表能够进行统计分析。在报表数据更新的同时,EMS系统中的相关数据也会进行变化更新,防止由于电网结构发生变化而使得报表需专门进行修改,由此可以明显降低维护工作量。

2.6自动电压控制系统的实用化

自动电压控制系统(AVC)可以使得电网无功电压进行有效调节得以实现。采用AVC进行控制时,需确保电网安全稳定地运行,确保母线电压处于正常范围内,在此基础上,将无功分布,确保分层分区具有平衡性,有效减少损失。将此模块嵌至EMS,实现数据平台的统一性,监视界面与调度SCADA保持统一,调度员及时合理的调节全网无功电压等,保证无功的平衡性,降低网损,确保经济得到有效调度。

2.7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的实用化

调度员仿真培训系统(DTS)的作用就是对员工予以培训研究。DTS功能可将电力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模拟。学员可通过此调度环境完成操作、事故处理等的培训工作,以便能够熟练掌握EMS所具有的各类功能及其操作方法,通过高度逼真可以对调度员予以有效训练,特别针对事故发生时可以及时反应速度。

2.8Web功能实用化

调控一体化系统得到的信息数据通过Web完成信息的整体共享。可通过Web的网页了解系统、报表等的数据信息。而浏览Web门户网页所需要的用户权限及其功能分配则可按照单个角色及用户予以合理的调整确认,信息资料的分流及共享可以得到有效控制,使得不同用户可以得到不同的对应的统计分析。

3结束语

通过本文研究概述,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进行实用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一定的成果,但并未实现全面智能化,因此结合实际情况,将此系统进行不断的升级完善,使之更具备智能化的功能,对于电网安全运行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吴小瑛.电力系统调控一体化的智能监控技术[J].河南科技,2014,(10):136.

[2]章杜锡,范黎敏.调控技术支持系统遥控安全性的研究[J].中国电业(技术版),2013,(2):36-38.

篇6

[关键词]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措施

从本质上讲,水质应当构成养殖行业进步与发展的前提,良好水质不仅有助于养殖生物存活,同时也杜绝了过多排泄物的出现。近些年来,各地水质都在遭受较大规模污染,这种现状实质上不利于调控养殖业的水质,为此亟待加以改进。由此可见,水质应当构成水产养殖的基础或者前提[1]。然而实质上,水质调控涉及到多项技术措施与技术手段,作为养殖户应当密切结合自身的真实状况来选择适当的水质调控措施,以此来减少水质污染并且净化水体。针对现阶段的水产养殖行业来讲,首要措施就在于密切监测水质,通过运用多样化的手段与措施来调控水质。

1影响水质的各种要素

在水产养殖的全过程中,水质调控都应当构成其中的核心与关键。针对水质进行实时性的调控,这种措施有利于保持优良的水质,进而消除水生物遭受的威胁。具体而言,水质调控通常涉及到如下要素:首先是物理要素。一般情况下,水产养殖涉及到的水体颜色、水体透明度与水温等要素都应当构成关键。这是由于,水产养殖不能缺少优良的水质作为保障。具体在养殖水生物时,针对水质应当予以全面的调控,在这其中应当密切关注整个的水质环境。物理要素在本质上决定着水生物能存活的时限、生长能力及其他要素,因此物理因子占据了很重要的地位。作为养殖户而言,应当密切结合水生物的状态来调控物理因子,进而为水生物提供所需的良好环境[2]。其次是化学要素。从现状来看,水产养殖涉及到较多的对象,与之相应的生物类型也是各不相同的。在水质调控的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水生物很可能表现为各异的水质需要。通常情况下,正常水体可以达到6至9的酸碱度。在这其中,鱼类最适应的水体酸碱度为7.5至8.5,虾类为7.6至8.5,而螃蟹类为7.5至8。由此可见,如果水体本身的酸碱度存在偏差,那么很可能干扰整个的水产养殖,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引发水生物的大片死亡。在各种类型的化学因素中,盐类与氧气的溶解量都构成了核心性的指标,对此有必要给予更多的关注。第三类是生物要素。水产养殖涉及到较多的生物要素,其中应当包含各种类型的生物因子。这是因为,水产养殖构成了较大规模的生物系统,其中包含了鱼卵与饵料等。在特定的水体环境中,野生鱼类很可能会争夺其他生物所需的养料,这种状况将会带来大范围的水生物病害或死亡。由此可见,针对养殖业涉及到的生物因子也应当予以全面调控,针对整个的水质都要予以净化处理,进而保证最好的水质[3]。

2具体的调控技术

水产养殖如果要获得突显的规模效益,那么不能缺少水质调控的措施与手段。从水产养殖角度来讲,水质调控直接决定着整个的水体质量,同时也涉及到水生物本身的存活概率以及生长状态。从目前来看,针对养殖业的水质调控应当包含如下的关键技术:

2.1对于水位进行调控

在水产养殖的整个过程中,对于水位应当进行实时性的调控。这是因为,调控水位的做法可以保证养殖效率,进而为水生物的顺利存活提供保障。如果能保持适当的水位,那么水生物就能迅速吸收养分,进而提升自身的成活率或者生长速度[4]。例如针对鱼类而言,具体在调控水位时应当密切关注鱼类本身的习性与进食方式。鱼类构成了变温生物的一种类型,在外界水温适当时就能顺利进行代谢,进而保持良好免疫力。通常情况下,鱼类习惯于25℃左右的水温。到了炎热夏季,养殖户有必要运用多样的措施来调控水温,避免出现过高或过低的水温。此外,针对养殖鱼类的水位也要予以全面调节,在此前提下保持适当的水位与换水量。通过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就能消除鱼类遭受的外在环境威胁,净化养殖鱼类的水体环境。

2.2调节各种因子

水质调控通常涉及到较复杂的因子,其中典型就在于化学因子。具体在调控时,应当综合运用多样的措施来控制酸碱度与水质,进而从全面的角度入手来控制水体酸碱度。在必要的时候,养殖户可以向水中加入适量的生石灰。此外,针对含氧量也要进行密切的关注,对此可以逐步提高水体的溶氧总量。目前的状况下,很多养殖户选择了增氧机的方式来调控溶氧量,或者预先在水中投入适量的沸石粉。这种措施有助于改善水质,同时也可以选择投入改良剂的方式来提升水质。

3运用植物来净化水体

作为养殖户而言,经常就会感觉到水质调控的难度,究其根源就在于水质调控涉及到较多要素。实际上,养殖户如果选择了栽培生物的措施来净化水质,就可以省掉繁杂的环节或者流程,针对整个的水质也进行了全面改进。在条件允许时,养殖户可以选择睡莲、水葱或者萍逢草等水生植物用来栽种,这些类型的水生植被都可以用来改善水体环境,针对整个的水体都能起到净化作用。

结束语

在整个的养殖业中,运用水质调控的手段和方式有助于保持最基本的生态平衡,对于水系统也突显了必要的调控作用。通常情况下,水产养殖都会涉及到与之有关的各项参数,针对这些参数应当予以更多的关注,通过调控参数的方式来净化水质。目前的状态下,多数养殖户都已意识到了洁净水质对于水产养殖的价值所在,因此也开始尝试着运用新型的水质控制技术。但是截至目前,某些水产养殖仍然表现为水质异常的不良现象,对此亟待加以处理。未来在水产养殖的具体实践中,有关人员还需要密切配合,在此前提下致力于推行新式的水产养殖措施与手段,进而提升水产养殖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汪文忠.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渔业致富指南,2015(16):28-30.

[2]莫国华.关于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的探讨[J].当代畜牧,2014(32):95-96.

[3]陈录,姜磊.水产养殖水质调控技术[J].技术与市场,2014(01):171+173.

篇7

1.1 生物因子

水产养殖水质中的生物因子包含很多种类,例如,野生杂质鱼类、繁殖期的鱼卵、更类型水草、饵料以及微生物等。野生杂鱼在其成长过程期间,会和水产养殖对象出现争夺饵料的现象,严重的可能还会发生养殖对象遭到野生杂鱼的危害。而水草则由于自身呈现带状的特点,很容易发生鱼苗缠绕现象,并且会给鱼苗带来一定的危险。同时,投放的饵料种类也很多,例如,浮游类植物、原生生物等。饵料投放的多少也会对水产养殖带来不小的影响。

1.2 化学因子

通过大量的调查及分析可知,在水产养殖过程中,其最佳水质的PH值一定要保证在6-9之间,水质过酸或者是过碱都会导致养殖受到影响,并且水产养殖对象的种类不同,也会对水质的PH值有着不同的要求。例如,养殖鱼类的水质最佳PH值要保证在7.5到8.5之间,虾类则是7.8到8.6之间,淡水蟹则是在7.6-8之间。一般情况下,养殖水体的PH9.5,这种水质就不适合养殖对象生长,并且还会造成养殖对象的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除此之外,水体溶解氧和盐的含量也会对养殖对象造成影响。一般最适合养殖鱼类的水体,其含氧量要达到6mg/L才能达到鱼类养殖要求,而高溶解氧能够有效降低水体中氨氮、NaNO2、H2S等物质对养殖对象的危害机率。硫化物作为一种还原剂,其本身具有较强还原性,一旦水体中的H2S含量超标,就会和鱼类自身的血红蛋白之间发生反应,生成SHb对鱼类血液携氧能力造成破坏,致使鱼类死亡。不仅如此,SHb还能破坏鱼类血液的凝血性,导致鱼类出现窒息死亡现象。

1.3 物理因子

在水产养殖期间,对水体水温进行有效控制,是养殖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然而鱼的品种不同,实际对水体水温的要求也不一样。一般情况下,水体的透明度是由水体自身的混浊度来确定的,水体中所含微生物以及浮游生物数量越多其水体就越浑浊,而透明度也会随之下降,致使浮游植物的光合作用也在下降。除此之外,水体透明度的高低直接影响鱼类生长的环境以及饵料的多少。众所周知,水体是有颜色的,而决定水体颜色的关键,就是浮游生物自身呈现的颜色,通过调查数据分析显示,水产养殖的水体颜色,多数呈现油绿色或者是浅褐色。这是因为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浮游生物的颜色是绿色的,或者是呈现浅褐色的金黄藻等。

2 水质调控技术要点

2.1 水体调控之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准备仪器。如,简易的水质分析器材一套、水温计以及比重计。其次,技术特点。通过使用比色的方法确定水体的酸碱度、溶氧量等数据,再根据实际情况对水体进行及时调控,保证水质符合养殖对象生长。并且这种方法较为简单,养殖户可自行完成,节省出聘请专家和技术人员的费用。最后,水体的测定时间。想要水体的酸碱度以及溶氧量的测量更加准确,一定要日出之前进行测定。此外,在夏秋两季节中,则要预测第二天清晨养殖对象是否浮头,测量时间要选择在半夜进行。在对含盐量以及氨氮等测量时,尽可能的选择晴天,在上午九点左右最佳。

2.2 对PH值进行调控

通常情况下,水产养殖的PH值保持在7.5到8.5之间最为合适,如果水体在清晨时间里PH9时,就表明水产养殖区域的盐碱含量过高,就要使用加注淡水的方式进行调控,保证水体的PH值不要超过9.5,确保水质符合养殖对象生长。

2.3 调控水体中溶解氧、氨、亚硝态氮的含量

当水产养殖水体中的溶解氧低于4mg/L时,水产养殖对象就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溶解氧小于1mg/L时,就会出现缺氧浮头的现象。一些特殊种类的水产品则是在水体溶解氧小于2mg/L时,就会出现浮头现象。而氨和亚硝态氮是水体中有机物分解以后的产物,水质富营养化越严重,水中有机物的含量就越多,相应产生的氨和亚硝态氮就越高,并且这两种有机物分解的产物是对水生动物有一定危害,轻度的危害可能会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严重的就会危害到养殖对象的生存。当水体中氨大于0.5mg/L,亚硝态氮含量超过0.1mg/L时,就表明水体受到了有机物的污染。然而对于精养区域在夏秋两季的氨和亚硝态氮的值往往超出了污染值,一般总氨的含量在0.5mg/L到4mg/L之间,亚硝态氮的含量也会增加到0.1mg/L到0.4mg/L左右,而良好的养殖水体则是总氨与亚硝态氮的含量不会超过0.2mg/L;特殊种类的水产品养殖期间,总氨的含量要保证在1mg/L以下,亚硝态氮在0.1mg/L以下。想要提升水产养殖的区域的水质,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式。其一,水生植物脱氮法。通过在淡水水体中种植适合的水草,例如,罗氏轮叶黑藻、金鱼藻、蓼萍草、伊乐藻等。而海水水体中则要适当种植江蓠。其二,在水体中加注新水,还要并且还要添加适当的增氧剂。其三,添加微生物制剂。在污染的水体中添加多种微生物组成的制剂,不仅能够加快对有机物的分解速度,还能改善水体的整体质量,达到水体中微生物平衡的目的。其四,对水体达到售出规格的养殖对象进行捕捞、贩卖,降低水体的容纳量。其五,适当降低饵料的投放以及减少草食性养殖对象的数量,同时还要增加滤食性、杂食性、食腐性的鱼类。其六,冬季到来之前要对养殖区域内的淤泥进行清理。最后,还要在养殖区域铺设隔膜,避免淤泥中有害物质释放,影响水产养殖质量。

篇8

【关键词】电网 调控一体化 技术

1 调控一体化系统在电网运行中的作用

电网调度运行管理模式主要有四种:

(1)传统管理模式:该模式采用的是分站操作和分站监控,采用24小时轮换班制度进行工作,调度直接将预令和正令下达到变电站。

(2)集控站管理模式:设置了若干个集控站,采用24小时值班操作和监控,其中一个集控站负责周围10-20个变电站。

(3)监控中心管理模式:地市公司创建一个监控中心,根据作业半径设置一定数量的运维操作站,其中调度系统和监控中心系统是两套各自独立的系统,调度给监控中心下达预令,给变电站下达正令。

(4)调控一体化管理模式:合并调度和监控,根据作业半径设置一定数量的运维操作站,变电站内无人值班,运维操作站中有少量的人员负责值班,调度给运维操作站下达预令,正令下到变电站。

实施电网调控一体化,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系统的复杂性,在改革调度技术的同时,还需要改革运行模式,整个结构、操作流程均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调控一体化系统正式投入运行后,能够扩大电网的监视范围和控制范围,通过采集和处理运行设备的数据,能够及时发现系统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故障,隔离故障时能够自动将信息反馈给总的控制中心,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事故的发生,增强了电网运行的稳定性。

运用调控一体化系统不仅能够能够显著提升电网的运行效率,达到集约化管理的目的,而且其能够高效管理设备和工作人员,增强了电网运行的科学性。电网工作日益繁重,调控一体化将监控和调度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幅度减轻了监控人员的工作压力。电网在运行过程中,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监控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将信息反馈给调度人员,避免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处理事故的效率。而且调控一体化将会逐步发展为电网运行的趋势,其在促进电网稳定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2 实现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方式

2.1 明确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建设思路

首先,对机构设置进行全面统一,并保证所有的设备统一化运作,工作人员要及时将电网运行状态信息反馈给运行中心。其次,科学分配人员设置,各岗位的人员能够熟练掌握电网调控一体化具体的运作流程。再次,对电网进行实时监控,扩大监视范围,及时反馈事故预警。最后,制定健全的管理制度,相关负责人必须要全面监督管理设备的运行状况,严格监督各项工作,明确各个岗位的责任,使运行管理的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2.2 提高工作人员的专业素养

管理人员应该组织调度人员及监控人员到现场进行学习,提升工作人员的知识储备和业务水平。此外,还需要及时升级和改造电网设备,保证设备能够与遥控操作相适应。

3 电网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支持技术分析

3.1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架构

在硬件上,必须要选择先进的、通用的、符合国际的计算机硬件,性能稳定,维护方便,而且必须要具备较强的可替代性。此外,调控一体化系统还需要考虑容量、功能、结构的可扩性,保证在不修改任何软件的基础上,就能对终端和硬件配置进行扩充。在软件上,调控一体化系统必须要具有支撑平台、操作系统和应用功能,发软件结构必须要支持硬件升级和系统扩充。

3.2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功能

调控一体化系统必须具备采集和处理数据的功能,具体包括的环节有:采集模拟量和数字量,采集状态量,处理数据,监视视频等。调控一体化系统应该具备处理事件和告警的功能,能够自动定位、记录数据。控制功能也是调控一体化系统必不可少的功能,主要是利用受控条件的开关达到分合控制的木器,而且还能够控制保护及重合闸远方投停。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将故障信息当作判断依据,明确故障区段,并针对故障区段和非故障区段,制定隔离、恢复供电的方案,调度员确认故障后,按照相关要求进行操作。如果发生多点故障,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同时判断和处理多个故障。调控一体化系统中的配电设备如果具备在线监测的手段,那么系统在生成网络重构方案时,需要对配电设备的状况进行评估。此外,在人机界面上,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根据实际需求,为监控人员及调度中心提供切实可靠的数据柱状图、饼图、曲线图等,具备遥控和人工置位的功能,能够明确报警的具体原因。再者,调控一体化系统能够操作挂牌,能够临时跳接线,而且还拥有对应的安全约束条件,拥有历史断面查询功能。

3.3 调控一体化系统的操控要求

调控一体化系统必须要具备远方控制功能和远方调节功能,其中可行的操作有闭锁、解锁、标志牌操作、人工置数等。调控一体化系统遥控操作具备防误闭锁功能。在建设调控一体化系统时,必须要综合考虑当地调度特征、监控特征、配网特征、管理特征等,采用六位一体(节点+功能+用户+角色+资源+责任区)的综合权限管理机制。结合责任区划分、工作性质、职能范围等,对系统使用者的权限进行安全可靠的分配,最大限度提升工作效率。

4 总结

综上所述,我国信息化技术发展迅速,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电网现代化发展,在电网运行过程中,广泛应用了智能化技术、自动化技术和信息化技术,显著提高了电网运行的效率。需要注意的是,相关人员必须要对调度和运行模式不断进行改进,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电网集约化管理与时展趋势相符,能够满足时展的需求。电网在应用调控一体化系统时,技术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业务水平,相关负责人要不断改善管理模式。实施调控一体化,推动了电网运行的转型,为电网可持续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家庆,唐胜,丁宏恩,等.多主题电网设备综合智能告警技术方案[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5,31(10):116-122.

[2]孙惠,季晓力,陈知导,等.智能电网地县调控一体化技术的模式和应用[J].电网与清洁能源,2012,28(11):40-44.

[3]张霞.县级调控一体化电网调度支持系统建设与应用[D].华北电力大学(北京),2012.

[4]白玉洪.地区电网调控一体化技术支持系统实用化建设[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3,12(24):14-15.

篇9

关键词:葡萄;设施栽培;环境调控

葡萄设施栽培,是利用设施创造适宜生长发育的环境条件,在不适季节或不利条件下的一种现代果树保护地栽培。葡萄是主要果树之一,以露地栽培为多。生产中存在易受气候影响、病害多、品质不高、采收期集中等突出问题,严重限制了葡萄生产的发展。葡萄设施栽培可缓解上述问题,且可拓宽栽培葡萄品种的选择范围、提高葡萄品质、调节果实生育期,从而增加经济收益。因此,近年来葡萄设施栽培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栽培面积不断扩大。在设施中,与葡萄生长相关的温度、湿度、光照、气体要进行人为控制。因此,控制的适宜与否,是设施栽培中的关键。

1温度调控

一是休眠期温度的调控。设施葡萄7.2℃以下需要经过1000~1200h才能通过自然休眠,翌年结果才有保障。因此,设施栽培葡萄必须先满足其低温需求后再进行生产。实际生产中常在11月中旬,白天加膜盖草帘,关闭通风口;夜间将草帘揭开,并打开通风口,使温室内温度在7.2℃以下、-10℃以上。这样既增加了低温量,又使葡萄植株不致遭受冻害。12月中旬用20%的石灰氮涂抹结果母枝的冬芽,迫使其解除休眠。二是开花后至浆果采收期温度的调控。萌芽至开花前,最低温度在5~6℃,最高温度在28℃。正常情况下白天应保持在20℃左右,夜间10~15℃。如果此期内温度过高,升温过快,花器官分化发育太快而发生畸形变态,花器官发育受阻,坐果能力降低。开花期前后,白天保持28℃左右,夜间16~18℃,最低不低于15℃。幼果期白天保持25~28℃,夜间18~20℃,最低不低于15℃,但也不要超过20℃。当外界最低气温稳定通过10℃时,即可除去薄膜覆盖,使之变为露地。着色成熟期,白天28~30℃,夜间16~18℃,或更低些,这样有利于浆果着色和提高可溶性固形物的含量。

2湿度调控

土壤水分对果树的生长发育,尤其是果实的膨大及品质的构成影响很大。葡萄是一种对湿度敏感的果树,国内外近年来研究一直认为,只要改变空气湿度就可改变葡萄的光合状况达到增产目的[1]。因此,设施中湿度的调控是值得引起重视并继续深入研究的课题。一般情况下,萌芽前充分灌水,空气湿度保持在80%以上;萌芽后至开花前,灌溉小水1次,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80%左右;开花坐果期停止灌水,棚内空气湿度控制在50%~60%;幼果期小水勤灌,空气湿度控制在75%左右;果实着色成熟期停止灌水,及时排水,空气湿度控制在70%~80%。湿度的调节主靠覆盖地膜和通风换气,浇水在地膜下进行,这样既可降低湿度又可避免病害的发生。

3光照调控

在设施栽培中常因覆盖物导致光照减弱,而造成光合同化能力的降低。在生产中为了增强室内光照,扣棚时首选透光保温好的无滴膜,并要保持膜面的清洁;同时采用以下几种措施改变棚内的光照状况。一是铺挂反光膜。在大棚的后墙上悬挂涂有金属的塑料膜或锡纸,每隔2~3m悬挂1m。反光膜的悬挂减少墙体对热量的吸收,可以将棚内的温度提高2~3℃,同时增加棚内的光照,促进葡萄的着色。二是人工光源补光栽培。补光栽培是在12月至翌年1月白天时间较短的季节即开始加温栽培的设施,为防止树势衰弱而进行的一种措施。一般认为开始补光的季节最好是储藏养分转换前的4~5叶开始。当达到了所规定的叶面指数时就应该终止照明。但使用补光设备,需要相当大的经费,因此收益较高的栽培类型才能使用。三是采用适宜的树形与整形修剪技术。

4气体调控

二氧化碳的多少直接影响着光合产物的生成,园艺作物干物质产量的90%~95%是靠光合作用制造[2]。在一定的范围内,植物光合产物与二氧化碳的浓度呈正相关[3]。在设施栽培葡萄中,由于经常密闭,棚内的二氧化碳严重亏缺,仅能达到果树生长基本量的1/3,严重限制了光合作用。因此,适时适量的增施二氧化碳可以提高大棚果树的光能利用率,增加产量。设施内增施二氧化碳的方法有通风换气、土壤增施有机肥、人工增施二氧化碳气肥[4]。在增施二氧化碳气肥时应注意:一是二氧化碳的施肥要与葡萄生长的主要物候期相吻合。如在花芽分化期、果实膨大期等增施,效果更明显。二是二氧化碳施肥必须是在密闭的条件下进行,如果通风换气就无法提高二氧化碳的浓度。三是充足的温度和光照条件是二氧化碳施肥的基础,如果没有植物适宜的温度和光照条件,就不要进行二氧化碳施肥。四是二氧化碳的浓度也不应过高,不同的阶段二氧化碳浓度也应不同。

5参考文献

[1]晁无极.设施栽培条件下葡萄栽培品种适应性研究[J].葡萄栽培与酿酒,1995(4):18-20.

[2]郭淑凤.棚室二氧化碳施肥新技术探讨[J].北方园艺,1997(2):42-43.

篇10

关键词:乡宁县;小麦;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 S512.104 文献标识码:A

乡宁县位于黄河中游,地处吕梁山脉南端,境内山峦起伏,是典型的山区县。小麦是乡宁的主导产业,如何充分挖掘和发挥山区特有的温度低、蒸散小、降雨多、受旱轻、土地广的优势,是提升旱地小麦科技贡献率的关键。

1 播前整地技术

旱地麦田土壤耕作措施应围绕增加降水入渗、减少蒸发、提高水分保蓄率和利用率的目标,在小麦播前耕层土壤必须达到“细、透、平、实”的标准。

1.1间隔深松+除草剂+旋耕(深松)

每隔2~3a对麦田实施1次深松,间隔35cm,深松20~35cm;伏雨较多年份,对深松后的麦田应用草甘磷防除杂草;在播前10~15d浅旋耕1次。

1.2除草剂+粉碎秸秆+旋耕(少耕)

对近2~3a已实施过深松的麦田,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用草甘磷防除杂草,8月中下旬粉碎秸秆,在播前10~15d深旋耕1次。

1.3除草剂+粉碎秸秆(免耕)

对田旋花发生较重的麦田可考虑采用此种模式,此种模式一是通过除草剂草甘磷防除田旋花,二是避免因过多表土作业造成田旋花的传播与蔓延。

2 播种关键技术

播种是旱地小麦生产中最关键的核心技术环节。此阶段的技术目标是为苗全、苗齐、苗匀、苗壮创造条件。

2.1 品种选择

根据当地生态条件,对品种的首选要素抗冻性即冬型类的冬性至强冬性品种,其次是在干旱年型条件下有突出的抗旱性,降雨正常或偏多年型条件下具有较好的丰产性,如长治6359(肥旱地)、长治6878(薄旱地)。

2.2 种子处理

地下害虫较重的麦田建议选用75%的辛拌磷乳油进行0.3%拌种,或40%甲基异柳磷乳油或35%甲基硫环磷乳油,按种子量的0.2%拌种。

2.3 施足底肥

底肥肥料品种选择碳酸氢铵和过磷酸钙,施肥量为每667m2施碳酸氢铵75kg,过磷酸钙60kg,或选择含有效成份同量的复合肥如硝酸磷肥等播前一次施入。

2.4 适当推迟播种期,增加播种量

播期应选择在9月18日~9月21日,播种量10~12.5kg/667m2。

2.5 适当缩小种植行距

为小麦行距缩小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因此,旱地小麦播种行距应从18~20cm调整至15~16cm。

2.6 种植方式及播种深度

根据当地播种机现状,应尽量采用留露沟播种,可有效缓解播后遇雨或播种过程形成的板结。无论采用何种播种机具,播种深度均应掌握在3~5cm,即使表墒不足年份也不宜超过6cm。

3 小麦生育期间主要调控栽培措施

3.1 冬前管理

冬前管理的目标是在苗全、苗匀的基础上,促进冬小麦根系生长,使分蘖达到一定的群体水平,培育壮苗、安全越冬。

3.1.1查苗补种

在播后的8~9d,应及时查看出苗状况,发现有漏播造成缺苗时,应立即进行补种。

3.1.2破除板结

播后2~3d内若遇大雨出现表土板结时一定要采取措施破除板结,具体可用镇压器滚压表层,或用耙子耙搂,或用“农作物出苗板结表土破解器”及时破除表土板结,确保苗全、苗匀、苗齐。

3.1.3控制旺长

对因抢墒播种,而播后降雨较多的早播旺长麦田,应实施控旺措施,利用物理方法如镇压器提早镇压;利用化学方法如15%多效唑可湿性粉剂30~40g/667m2叶面喷雾,二者均可达到控制旺长的目的。

3.1.4 麦田镇压

在11月中下旬,选择午后时间,利用“农田轻便土壤悬虚镇压器”或石辊进行镇压,其作用踏实土壤可消除因旋耕造成的土壤过分悬虚而引发的干旱;镇压培土可有效防御低温冻害。

3.1.5 田间除草

在11月上中旬的晴天进行,遇到大风或大幅降温(日均气温低于5℃)应立即停止化学除草。阔叶杂草用75%巨星干悬浮剂1g/667m2或10%苯磺隆可湿性粉剂15g/667m2,兑水30kg喷雾防除。节节麦可用3%甲基二磺隆(世玛)乳油30mL/667m2,兑水30kg喷雾防除。

3.1.6 严禁畜禽啃麦

在播后降雨较少的年份,耕层土壤疏松,苗情较差,畜禽啃麦可能连根拔出,造成缺苗断垄,加上畜禽蹬踩,使分蘖节、根系外露,冻害加重,无法安全越冬。因此,严禁畜禽啃麦。

3.2 春季管理

春季管理的目标是在小麦返青后,要促苗早发保大蘖,抑制无效分蘖生长,促进多成穗、成大穗,并为籽粒形成奠定良好基础。具体管理措施有耙搂、除草、防倒、治虫和抗冻。

3.2.1耙耱

在2月25日左右,实施返青期耙耱,起到提升地温和保墒作用,同时可防除部分早播麦田杂草。

3.2.2 除草

对未实施冬前除草的麦田,可选在小麦起身期(3月25日左右)利用化学除草,在除草中要严格掌握除草时期;严格控制药量;绝对禁止重复喷雾。

3.2.3防倒

若春季降雨较多,对部分群体较大麦田可在拔节前3月下旬4月初喷施多效唑,预防小麦倒伏。

3.2.4治虫

在拔节期应加强对麦长腿红蜘蛛的防治。当百株虫量达250头,或每市尺行长达200头时进行防治,可用40%毒死蜱乳油,或40%氧化乐果乳油,或25%炔螨特乳油喷雾防治。

3.2.5 抗冻

4月上中旬若遇晚霜冻害,可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天达2116”。

3.3 中后期管理

目标是保持根系的正常生理机能,尽可能延长植株上部绿色部分的功能期,增加粒重。

3.3.1 叶面喷肥

根据乡宁实际情况,叶面喷肥适宜时期应在小麦生长的扬花至灌浆期进行。小麦喷施叶面肥的浓度通常为0.3%,即每100g叶面肥兑水30kg。

3.3.2 穗期防治蚜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