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文化建设范文
时间:2023-03-24 13:0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特色文化建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舆论引导机制构建另外重要的一环,则是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增强农民的文化自觉,提升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主体意识。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的作用是主导而不是主体。政府的职责是宏观调控,搞好服务,改善环境,在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情况下,对农民给予引导与扶持。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能是农民,政府要努力提高农民对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农民文化主体意识,形成文化自觉。亦即,使农民自己产生文化方面的诉求,并自觉地组织与参与各种文化活动,从而进一步提高文化素质,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要着重考虑两方面的问题:一是农村文化活动要贴近群众生产生活实际,坚持“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原则,丰富与活跃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充分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组织花会、灯会、赛歌会、文艺演出、劳动技能比赛等活动。紧密结合农民脱贫致富的需求,倡导他们读书用书、学文化、学技能,普及先进实用的农业科技知识和卫生保健常识。以创建文明村镇、文明户等为载体,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移风易俗,抵制腐朽文化,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素质,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二是鼓励农民自办文化,开展各种面向农村、面向农民的文化经营活动,使农民群众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主体。积极扶持热心文化公益事业的农户组建文化大院、文化中心户、文化室、图书室等,允许其以市场运作的方式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支持农民群众自筹资金、自己组织、自负盈亏、自我管理,兴办农民书社、集(个)体放映队等,大力扶持民间职业剧团和农村业余剧团的发展。引导文化专业户相互联合,进行市场化运作,逐步向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文化企业发展,开发文化资源,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扶持以公司加农户、专业加工户等形式,从事农村特色文化产品开发和文化服务,促进农村文化产业发展。
二、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财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制度
缺少资金是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突出困难。目前大多数农村的经济状况,决定了他们短期内不可能完全依靠自身解决文化发展的经费问题。要加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一个重要的保障便是调整资金投向,用好文化经济政策,不断加大经费投入。如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经费,是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的政策问题。文化建设是一项公益性事业,文化建设经费的切实落实从根本上要取决于政府的决策和行为。特别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政府应该承担主要的责任。基于此,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对于农村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制定各项文化政策和制度时,一定要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以足够的重视,以政府行为来加大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入力度,把抓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为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建立健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工作领导责任制,各级政府应该对本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负总责,保障不断增加文化建设的投入,给予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提供专项资金。目前,我国政府的财政拔款中尚未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专项资金,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因素。故此,各级政府应完善文化建设制度,加大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支持力度,在财政经费中安排设立农村文化建设资金和基金,专项用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产品采购、文化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开发的扶持。这样才能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所需建设的项目和开展的活动有基本的、稳定的财力保障。
(二)拓宽筹资渠道,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援助计划
除了政府拨付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专项资金外,还应该把农村特色文化建设向社会各界开放,发动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进行支援,制定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援助计划。一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机制。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支持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对农村文化事业的捐助,重点捐助农村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农村公益性文化实体和文化活动。动员城市单位和居民以各种方式捐赠电视机、收音机、计算机和农民群众需要的图书杂志、音像电子出版物等。社会力量通过依法成立的非营利公益性组织或国家机关向农村文化事业的捐赠,纳入公益性捐赠范围,按税法的有关规定税前扣除。二是建立社会各界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投资机制。农村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仅仅依靠政府投入的单一渠道无论如何是难以完全奏效的。这就要求我们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与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参与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逐渐建立起多渠道的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资新体制。各级政府在加大自身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投入力度的同时,要努力引导社会组织和个人积极投资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政府可制定优惠政策,激励民间机构和私人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鼓励与支持各种民间文化机构的发育与成长;政府可以采取与私人或民间组织合作的方式,共同投资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此外可以积极探索公办民助、民办公助等方式,不断开辟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的新模式、新领域,从而使农村特色文化设施建设在资金上得到充分保障,切实改变农村文化设施不足和落后的现状。三是建立城市文化反哺农村的机制。城市的文化基础雄厚,文化设施先进,文化现代化气氛浓厚,城市文化反哺农村可以实现城市与农村的双赢。城市文化反哺农村这是社会文化发展的客观规律,也是城市文化进一步发展的前提。城市文化也只有在与农村文化的碰撞中,吸收农村文化浓厚的民族特色,才能引领时代潮流。为此,要加快实现城乡文化一体化进程,要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统筹兼顾,协调发展,在促进城市文化发展的同时加快农村文化建设的步伐,将城市文化资源逐步引向乡村,把城市里图书馆、博物馆、电影院等强势文化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城乡图书馆联网协作,促进城市图书馆的服务向乡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城乡文化资源一体化的文化事业协调发展的格局。
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的构建
(一)保护民间艺人,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民间艺人是我国文化人才队伍的组成部分,是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一支重要力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载体,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在全球化与社会经济加速发展的今天,西方现代艺术对民间传统艺术的冲击,民间艺人的逐渐老化,将会又有一些民间艺术相继消失。如何强化保护民间艺人和民间艺术,是构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力保障机制首当其冲的一个问题。具体而言,要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尊重民间艺人,授予秉承传统、技艺精湛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大师”、“民间工艺大师”等称号,开展“民间艺术之乡”、“特色艺术之乡”命名活动。对农村传统文化生态保持较完整并具有特殊价值的村落或特定区域进行动态整体性保护,逐步建立科学有效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积极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和地域特色的剪纸、绘画、陶瓷、泥塑、雕刻、编织等民间工艺项目,戏曲、杂技、花灯、龙舟、舞狮舞龙等民间艺术和民俗表演项目。通过焕发民间文化艺术的青春,活跃民间文化艺术的血脉,使具有民族特色、地方特点和时代特征的新农村文化蓬勃兴起。二是对优秀民间艺人进行奖励、扶持。对民族民间文艺骨干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有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进行表彰。积极采取奖励措施,为民间艺人评定职称,对于获得高级民间艺人专业技术职务的适当发放经济补贴,促使大批有一技之长,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在社会主义新农村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民间艺人脱颖而出,更好地发挥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三是要关注民间艺人的生存状态,尤其是对于那些年事已高的民间艺人,除了关心他们的生活、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地位外,必须采取“抢救优先”的原则,由保护单位抓紧时机对他们的技艺做抢救性的录音和摄像,进行活态保存,建立数据库。概言之,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民间艺人在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传承发展民间文化、参加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方面的作用,以巩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群众基础。
(二)实施专业辅导,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
凡是文化工作有起色、文化活动开展经常的地方,必定有一些有专长有组织能力且钟爱文化的同志在那里积极工作。反之,政府投入再多,如果么没有专长且不热心文化的同志在那里工作,其文化活动也是搞不好的,政府出资建设起来的阵地也会丢失或垮掉。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最关键是专业人才,最缺失的也是专业人才。那么,如何发挥专长文化的引领作用,为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输送所需的专业人才呢?一是实施特色文化建设辅导机制。采取有效措施,邀请市、县文化馆、群艺馆教师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的顾问,吸引与鼓励有专长的文化人才担任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指导员,通过文化人才结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项目进行定向辅导,切实提升专业文化工作者服务基层、服务农村、服务群众的水平和能力,以此来解决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人才短缺的问题,保障农村特色文化建设有人指导、培训和组织。另外,要注重发现与培养农村文化能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中的带头和示范作用。二是发挥地方高校优势,构建地方高校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地方高校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支援农村特色文化建设。近年来,各地高校利用暑期进行大学生文化下乡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没有建立长效机制,存在的问题也很多。高校文化下乡往往呈现一种单向机制:在动机上,体现为为大学生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在内容上,体现为搞一台文艺节目或搞点科普讲座等,没有考虑最终的效果;在形式上体现为“送”,农民到底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高校没有周详的考虑。在城乡文化发展一体化大背景下的高校文化下乡必须避免那种蜻蜓点水式的走过场,要建立起长效机制并确立新的价值诉求。首先,文化下乡要以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为根本目的,通过文化下乡要逐渐的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其次,送文化下乡要建立在广泛的调查研究基础之上,确保“送”的有目的、有针对性。要通过调查研究弄清农村建设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那些文化形式是受欢迎的,那些文化是他们急需的,送文化如何送才能在新农村建设中扎根,怎样才能把文化建设融入新农村建设中,等等。最后,地方高校要把发掘、整理农村优秀民间文化作为自己文化下乡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这项工作的开展把那些散失在民
四、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组织管理机制的构建
(一)组织监管协调,切实加强对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
地方政府要担负起统一规划、组织协调、督促检查、加强指导的重要职责,推动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首先,加强政府对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领导,将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纳入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与管理,使其在有序的环境下进行。建立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管理机构,建立一个规范的管理模式,改变过去许多部门都在管理,但职责不明、管理低效的境况。其次,加强监管,规范农村文化市场。加强与充实县级文化市场行政执法队伍,充分发挥乡镇综合文化站监管作用,健全农村文化市场管理体系,加强执法力量,加大监管力度,提高执法水平。整顿与规范农村文化市场秩序,严厉打击违法违规活动,取缔无证经营。应当定期检查或不定期抽查农村文化市场运行状况,坚决抵制和打击各种类型的腐朽文化以及违规违法活动,确保农村特色文化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最后,发挥协调作用,协调文化主管部门、学校、村集体等单位的文化建设活动,统筹文化、教育、体育和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的规划建设和综合利用,努力做到相关设施能够共建共享,着力解决农村文化设施分散、使用效率不高的问题。对电影院、剧院等设施,在确保其功能不变的前提下,鼓励其进入大型文化企业集团,也可以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的运营模式,采取公办民营、公开招标、委托经营的方式,更好地提供文化服务。乡镇机关、学校内部的文化设施,有条件的要采取多种方式对农民群众开放,使得各方面力量能够更好地、齐心协力地共同建设农村特色文化。
(二)健全考核机制,合理评估农村特色文化建设的收益
篇2
[关键词]城市特色文化 作用 途径
党的十七大报告突出强调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性,指出:“当今时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只要去过一个城市,这个城市的特色文化就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本文结合青岛市文化建设实际,就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及途径略作浅述。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作用
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存在的根基和发展的动力,对城市的经济、文明、环境、人文乃至人的习惯、习俗有着重要的影响,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存亡。
(一)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推动城市发展的内在精神力量。经济社会的发展,关键取决于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有凝聚力的城市特色文化在激发人的本质力量、发挥人的主体精神和创造精神上具有独特作用。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使市民获得自身发展和为城市发展去贡献的动力,有利于市民自身素质的提高,获得实现理想目标的行为能力、文化素质、技术能力等等。另一方面,城市特色文化内在包含着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道德观、价值观、理想信念、创新精神、奉献精神等。这种力量引导、激发和感召着人们转变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凝心聚力,干事创业。如青岛市各界名星众多的名人现象,以“微尘”为代表的文明品牌现象,以许振超为代表的劳模现象等,都说明了这一点。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为城市发展提供重要的经济支撑。经济和文化从来都是同生共进的,文化既为经济所制约,又是经济建设的充分保障。一方面,特色文化对相关产业的影响。特色的物质生活、文化传统、民俗风情、社会风气、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是一个城市重要的文化资源,可以促进以旅游为主的相关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吸引外来人员、资金等的涌入。另一方面,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已成为朝阳产业。文化产业被誉为未来最具潜力的产业之一,它的发展能有力地推进城市经济的增长。
(三)城市特色文化建设是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推动力。城市的发展环境外在表现为城市形象,内在表现为城市文明的程度。城市形象是人类对于城市形体以城市的居民素质、民俗习惯、文化气息、服务态度等的感受所形成的城市总体印象,是城市特色文化在景观上的反映。城市形象的每个方面都深深地打上了文化的烙印。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标志城市发展水平的城市特色文化内涵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除了经济发展水平,创新的快速化、社会信息化、管理科学化、政治上民主化和法制化等已成为描述现代城市文化程度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很明显,这些城市特色文化的表现形式,是提升城市文明程度、优化城市发展环境的重要力量。
二、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一座城市的特色文化建设是在长期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城市人文精神培育的基础上逐渐形成。青岛之所以能成为一座具有独特精神气质的“山、海、城”文化名城,成为第一批“全国文明城市”,就是因为千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许多伟大的灵魂萦绕着这座城市,大批勤劳勇敢的青岛人民用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意识建设着这座城市,这就是岛城的财富和灵魂。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需要以岛城特色文化为依托,进一步挖掘、培育和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努力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
(一)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优秀成果的精髓集纳,是中华民族和全国人民的精神力量和行为准则。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城市精神,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市民的斗志,激发市民热爱家园、建设家园的动力与活力;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好风尚,把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渗透到市民公约、乡规民约、职业规范、学生守则等具体行为准则和各项行业管理制度中,使之成为每个市民的行为标准,自觉追求,这是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和核心任务。
(二)研究历史传统,挖掘文化底蕴,发展历史特色文化。每一处文物都有一段不可再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沉淀,每一个名人都有其历史足迹和文化底蕴。青岛有很多历史名人、文物古迹可以挖掘、培育、开发和研究。一是历史文物,从胶澳总督府到天柱山摩崖石刻,有4处国家级文物;从田横五百义士墓到琅琊台、康有为墓、关建筑群等有21处省级文物;还有一大批市级文物。二是历史名人,从古至今,国外国内一大批本地或旅居青岛的各界名士,如闻一多、康有为、老舍、梁秋实等等。这些都是增添岛城魅力的源泉。在城市特色文化建设中,既要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又要结合城市的人文风情特征,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考虑,培育和打造城市特有的人文风貌和城市精神。
(三)改善文化环境,提升城市特色文化品位。城市文化环境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城市特色文化建设要从城市建设的规划设计中搞好软硬件建设。一方面要强化文化设施建设,学校、图书馆、艺术馆、影剧院、科技馆、体育馆、会展中心乃至环境绿化雕塑等,都要体现城市特色文化风韵。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软环境建设,倡导先进的文化观念,鼓励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加强民主法制建设,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竞争的发展环境;举办特色文化活动,激发群众活力,提高市民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形成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凝聚力和影响力。
(四)培育市民文化意识,正确把握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发展方向。提升市民文化意识,尤其是党政机关决策者的文化意识,是加强城市特色文化建设的关键。要通过多种渠道,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重点抓好市民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觉意识的教育、开放意识和变革精神的教育、社会公德及科学精神教育。同时要引导市民不断克服和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积极挖掘特色文化,弘扬传统文化,展现优秀的民族文化,不断学习、借鉴、吸纳一切优秀的外来文化,使城市更具特色性、开放性和世界性。
篇3
【关键词】文化型企业;文化建设;特点;特色文化建设
一、企业文化建设的作用
(1)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整体素质的集中体现,是推动企业发展的精神动力,同时也是企业实现预期的发展战略目标以及进行科学管理和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的重要保证。(2)企业文化对于企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企业文化对企业的经营具有引导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改善企业的管理环境。(3)一个企业只有进行优秀企业文化的建设,才能增加企业的活力,促进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推动企业建立科学合理的管理机制,从而对企业的良好行为进行培养,综合运用各方面的优势和积极因素,为企业的发展创建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企业持续健康以及稳定的向前发展。
二、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特点
(1)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整体性。企业文化是由每个员工的行为共同作用而形成的一个复杂整合的系统,它不是某一个人的思想观念或个性。在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中,虽然每一个员工的思想行为都会影响到企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任何个人的思想意志都不能代替企业文化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2)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独特性。文化型企业的特殊就在于其文化建设的独特性,文化型企业的建设有其自身的精神烙印和特殊的文化发展方式。所以,文化型企业最大的特点就是其企业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以及合理的人员结构和特殊的领导风格。(3)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变化性。文化型企业在进行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虽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在连续的发展过程中,也在不断的进行积累和变革。(4)文化型企业的文化建设具有宽泛性。企业文化的发展具有极为广泛的作用范围,在文化型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文化的建设始终融合在企业建设的各个方面,并与企业的各项变革有着紧密的联系。
三、进行特色文化建设的途径
(1)在原有企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上,注重对企业文化的创新。随着企业文化型管理模式的更新,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提出了极为迫切和严格的要求,所以企业管理者必须利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积极进取、不断创新,建立适用性更强、更加创新的企业文化,从而提高文化的核心竞争力,在新的挑战和机遇下更好的发展。(2)树立品牌意识,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型企业在企业的发展中要注重品牌,因为品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进行品牌文化的创立和发展中推动企业文化的进一步发展。文化型企业的核心就是文化建设,所以在适应社会发展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推动企业的进一步发展。(3)正确处理企业的文化继承和发展的关系。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处理好企业的现代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关系,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思想,对于当今的企业文化管理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正确处理企业文化的建设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的文化建设进行指导。在处理好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基础上,积极借鉴国外企业的文化建设经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发展企业自身的文化优势。(4)进一步加强企业的科学文化研究。在进行企业文化建设时,要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对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企业文化理论进行研究,同时注重对企业文化实践的发展,根据企业的实际发展状况,及时调整企业文化的建设和发展方向,使企业文化的建设在最大程度上推动企业的发展。
企业文化的发展在当前的社会发展中面临着重要的机遇和挑战,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企业文化的建设已经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担负着推动企业发展的重任。文化型企业的建设要求在进行企业文化的建设中,不仅要注重对企业本身文化的发展,还要注重吸收外部的先进文化,从而形成一种强大的文化力量,引领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始终走在时代的前列,从而使企业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 考 文 献
[1]中国企业文化建设开始显现主流趋势——第四届全国企业文化年
会传递年度热点[J].企业文化.2008(12)
篇4
这是因为――
一、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的智慧、汗水的结晶,根植于民众之中
特色文化,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艰苦生活、劳动中创作出来的。她以口头形式,或以肢体动作形式广泛而深入的流传在群众中,并经一代又一代群众口咏嘴噬加工而成。劳动人民不仅是特色文化的缔造者,也是传承者、传播者,更是享受者、被感染者。特色文化不仅根檀于民众之中,也积淀在人民群众的血液里、骨髓里、遗传基因里。因此,特色文化深受群众的喜爱,她倾吐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情景,凝聚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了劳动人民的血汗,表达了劳动人民情感,反映了劳动人民爱憎,寄托了劳动人民的理想与愿望。
农村是特色文化的产生地、繁衍地、集散地、传播地,是有根深蒂固的群众基础的。一旦为特色文化搭建起发展平台,营造出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氛围,就会有很多人积极主动参与活动。这就说明了,特色文化是人民群众所喜爱的,是根植于民众之中的,有着广泛的社会影响和社会基础的。
特色文化已不仅仅是一个地方、某个地区、某片地域、某个民族的一种文化的表现形式,存在方式了,她已融合在各民族大家庭文化里了,形成共同拥有的大文化,成为各民族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失的文化情愫、情结,成为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沟通、联系、融合的契机、媒介、桥梁。这也充分体现出特色文化所具有的影响力、亲和力、感染力、号召力、凝聚力、向心力的功能。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时,务必要注重农村已有的特色文化,注重农民自身的文化传统、文化元素、文化情景。尽最大可能的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来发展特色文化,夯实特色文化的建设,来促进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实现新农村的建设。
二、特色文化是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识、标志、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之所以为特色文化,她的形成,是由一个地方或一片地域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自然条件,生产、生活条件、情境,经济基础和历史、人文情景等等的不同,而产生出不同的生产、生活习俗、习惯,产生出不同的文化渊源、文化情境、文化氛围等。
一个地方有一个地方的文化传统,一片地域有一片地域的文化习俗、文化情景、文化风味。各个地方、地域的文化氛围都不相同,各有各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这正如古人所云的那样:“凡民涵五常之情,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凡居民财,必因天气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民间有句俗语:“一里不同俗,十里改规矩。”也证实了这种说法。这种文化的独特性、个性、风格、色彩,一旦发展起来,形成一定的气候,在群众中产生出一定量的影响力、亲和力、凝聚力、向心力,共谋其发展,并向其外面进行推出时,他就成了这个地方,或这片地域的文化象征、标志、标识、名片、品牌。
特色文化正是基于她具有代表本地区或本民族文化的象征、标识、标识、名片、品牌的效用、功能,她也是代表着本地区或本民族的人们在特色文化发展中,享受其所产生的实际利益、实惠。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中,务必于当地特色文化相结合,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夯实特色文化的发展,来带动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大发展,实现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三、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应给特色文化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和广阔的创新空间
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就是要新农村建设的各个要素之间相互配合得均称、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共力,凝聚向心力、亲和力,增强团结,拧成一股绳地全力实现新农村建设。特色文化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村文化开展活动的基础,是农村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是反映农村文化发展的方式,是农民群众文化活动的主要内容、主要载体,是农村文化与其他地方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新农村和谐文化进行联系、交流、沟通、融汇、凝聚的重要载体、媒介、桥梁。
新农村和谐文化与特色文化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的、相互包容的、相互依存、互为作用、互为推动的。它们的共同基础是农民群众,它们的出发点是农民群众,都以农民群众为对象、为载体、为源泉、为动力。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是通过提高农民的文化、科技等知识素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来实现其建设的。其建设过程自始至终是离不开农民的,只有通过农民参与,实现农民的参与,才能实现其建设,才能使农民的各种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各要素之间相适应,形成合力、共力,凝聚向心力、亲和力、心往一处使的共同努力建设好新农村。特色文化的展现是通过农民群众文化活动来实现的,农民群众是特色文化的载体,群众文化活动是特色文化存在的表现形式。那就如《群众文化概论》中所表述的那样:“群众文化是人民群众自我进行的,以满足自身的精神生活和知识需求为目的,以文化与艺术为中心内容的社会历史现象。”这种社会历史现象构成了特色文化的形成,也构成了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契机,提供出动力。
因此说,在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之中,一定要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注重特色文化的发展,就是注重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提高),一定要给特色文化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展示平台、活动平台、建设平台、发展平台,给特色文化提供出一个广阔的创新空间。
因为,这个平台、空间,可以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能动性,可以充分吸引、凝聚各种、各类、各支、各流派、纷呈多样的特色文化共同来展现、交流、沟通、切磋、提高、融合、融汇。在农民群众充分参与特色文化活动的过程中,也是提高农民群众的文化艺术知识素质的过程,更是活跃、丰富、提高、繁荣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能激发出农民群众自觉地参与文化活动,产生出提高其自身精神文化生活质量的愿望。有了愿望,文化氛围就形成了,特色文化的开展就活跃起来了,也就掀起了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和谐文化的。在这个中,农民群众越发地希望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得丰富多彩,有所更大的提高,向往更新颖、更先进、更高层次的高雅文化的出现。在丰富、提高、向往的过程中,农民群众就会自觉不自觉地把原先所拥有的(也是特色文化内容中所含有的)不良文化习气、文化糟粕给与剔除,向健康、有趣、有益的新文化、先进文化上去整理、加工、去改进、去拔高、去创新、去发展。
篇5
【关 键 词】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学生成长;影响
中图分类号:G5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5-0150-02
“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1]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当前世界教育的主题。作为培养学生人格的阵地之一——班级文化,它对学生人格的影响可能持续一生。
一、班级特色文化建设的方略
(一)营造“积极向上”的精神文化
班级精神文化是班级全体成员的群体意识、舆论风气、价值取向、审美观念等精神风貌的反映,是班级文化建设的核心。良好的班级文化使人身居其中,处处感到集体的温暖,同学之间团结友爱、互相鼓励、互相关怀,师生之间民主平等、爱生尊师,这种氛围使人心情舒畅,产生一股令人振奋、催人向上的力量。这种凝聚力一旦形成,会产生强烈的吸引力,把师生团结起来,共同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这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富有意义的班级活动等措施来实现。
(二)建设“富有特色”的物质文化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无论是种植花草树木,还是悬挂标语,或是利用墙报,我们都将从审美的高度深入规划,以便挖掘其潜移默化的育人功能,并最终连学校的墙壁也在说话。”实验班级把这些班级精神文化内容通过物质的形式体现了出来:教室前黑板上方张贴班风;教室后黑板上方悬挂班训、上方正中悬挂着班徽;教室右边,是学生书画作品展示;教室后边的墙壁上是同学们出的墙报,其中有一块固定版面是班歌。通过精神文化的物质化,能让同学们随时警醒自己,自己应该为班级的发展而努力。另外,我们也在班内尽量创设一种积极向上的人文气息: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相互鼓励。
(三)建立“自由、民主、科学”的制度文化
制度是一种行为准则。一个班级要有良好的班级文化,跟一套完整的制度是分不开。在班级集体中,我们把那些以规章制度、公约、纪律等为内容的,班级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所表现出来的文化形态称为班级制度文化。“自由、民主、科学”的班级制度文化建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评定品格行为的内在尺度,还会使每个学生时时都在一定的准则规范下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言行,使之朝着符合班级群体利益,符合教育培养目标的方向发展。
二、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特质
(一)持久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持久的,并不只是短暂的。一种良好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在最初的阶段会直接给予学生以影响,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生活阅读的丰富,以及他们认知水平的提高,这种起初的影响会持久的影响学生,可能是几个学期、几年,甚至变为学生的终生兴趣与爱好,乃至发展成自己的毕生事业。这主要是因为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持久的,文化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渗透于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当中。当文化变成人生活的一部分时,变成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中的素养时,这种特色文化自然会对人产生持久影响,这种持久性会以显性与隐性两种方式同时存在。
(二)渐进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渐进的,并不只是即刻的。虽然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可能会产生即刻的效果,但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更是渐进的。这种渐进性主要表现为,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是需要时间积累的;也许开始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不是很明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已经建设的班级特色文化会逐渐地影响学生,在学生身上的这种影响会逐渐地显现。因为文化对人的影响是缓慢的,这需要一个过程,需要经历时间与个人认知上的发展后,这种影响才能逐渐影响人的认知、情感与行为。
(三)启发性
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对学生成长的影响具有启发性。主要是指,建设的一定班级特色文化可能会对某些学生的认知、情感或行为产生某种启发,开启他们的心智,带给他们一些点悟,进而可能会使某些学生生成深度爱好与认知,使对这些学生的影响进一步发展,变成他们的持久兴趣与特长。这是因为在学生最初幼小的心灵里,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尚未发展成熟,他们需要一定的合理、健康的文化思想引领,否则他们可能会误入歧途。建设一定的良好班级特色文化,是教师精心准备的,是符合学生发展身心需求的。当学生接触到这样的特色文化后,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影响学生,使某些学生对这些文化产生兴趣与引导,进而萌发为他们的欲望与动机,产生启发性。
三、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影响学生成长的表征
(一)塑成学生“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学生具有个人和班级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要求之一。中小学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定群体,其价值观念己经有所萌芽或可能初步形成,但还具有可变和不确定性因素。“在心理学中,一般认为体验是指人对情绪或情感状态的自我感受。”[2]优良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形成学生的体验,可以促使学生形成“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也可以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因此,一定合理的班级特色文化建设可以塑成学生个体和班级群体的“追求理想”的价值取向。
(二)建立“健康”班级人际关系
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是学生个体和班集体健康成长的基础。只有在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中,学生个体才能和谐相处,健康成长,由此班集体也才能合作共同发展。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特色文化活动,能够培育健康向上、平等友爱、团结互助的班级文化氛围和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班级人际关系,有利于发挥班级舆论功能的导向作用和班级文化的团结凝聚力。团结合作、互助友爱的健康人际关系,是特色班级文化建设的内在需要和外在诉求。
(三)培养学生的个性化与特长化
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培养学生的个性化。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是有差异的。古人云:“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生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3]但学生的这些个性与差异是他们的财富,是他们发展的基点。“正是在分享别人的不同观点的基础上,自己的观点被相对化、重新审视并获得新的发展契机。”[4]另一方面,班级特色文化可以发展并生成学生的特长。“生成来源于历史的积聚和自身不断重复努力”,“生成就是习惯的不断形成与更新,这是一个秉承自持的重要过程”[5]当学生生活、学习于班级特色文化环境中,他们会与这些特色文化产生种种互动与碰撞,久而久之,这些特色文化中的某些因素会生成他们的特长。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张华.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4.
[2]彭耽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8.436-437.
[3]《国语·郑语》.
篇6
【关键词】 高职院校 食品专业 特色文化
高职文化是一所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高职院校持续健康发展的动力,更是培养高素质大学生的基本保证。三年的学习和生活,高职文化所营造的氛围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学生,陶冶学生,引导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和价值观,成为深受社会欢迎、综合素质较高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现以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的特色文化建设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查阅文献、个案研究、访谈及经验总结等方法,浅论高职文化建设,总结出如下建议:
1 结合食品专业自身的特点,准确把握办学定位
高职院校专业的办学定位,首先要认真研究专业所在学院的办学历史及本专业的发展历史,总结办学经验,结合对兄弟院校同类专业的调研比对,客观分析自身的优势,理性找出自身有哪些不足,从而较准确地把握本专业在同类院校同类专业中所处的位置。目前,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存在不少问题,有些院校盲目追求“大而全”,将自己定位为“国际一流”、“国内一流”或“省内一流”;有些院校对高职教育认识不足,存在盲目设置专业、照搬本科、沿袭中职教育等现象。这种混乱的办学定位,必然导致高等院校趋向“一体化”,失去特色。因此,高职院校食品类专业需精心调研,准确分析,把握好办学定位,找准高职院校的特色。在这方面,九江职业技术学院的成功经验值得借鉴,该校把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培养立足山西,面向全国,兼顾船舶行业,以高中后专科层次全日制教育为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1]。正是由于办学定位准确,该学院成为教育部高职高专专业教学改革试点院校、全国数控专业紧缺人才培养基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社会声誉也大大提高。
2 科学规划,校企合作,建设食品类专业的特色物质文化
食品类专业的物质文化建设,包含校园景观、文化长廊、专业历史诸多方面,其中校园景观作为学生学习生活随时接触的外部环境,直接影响学生的性格养成。有特色的校园景观文化,既要融合食品专业知识,又要体现文化传承和人文底蕴。校园景观在传承和挖掘学校的文化积淀之时,承前启后,与时俱进,将学校的校训、办学宗旨、教风、学风等,巧妙地融合进去,形成意义深远且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在此基础上,整体规划,科学构建,形成赏心悦目的绿化环境、布局合理的校园、别具匠心的建筑物、独具特色的文化景观等,体现“诚信、安全、绿色、责任”等食品行业的职业道德。校训是一所学校的生命线,它影响和规范着师生的言行举止和行为方式。我院在中心大道显著位置竖立“明德立信”校训石,建设了大学生活动中心、大学生素质拓展中心、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将“以生为本”的办学理念贯彻始终,彰显了校园文化魅力。我校自2012年正式启动“校友林”工程以来,活动得到了广大校友和毕业生的大力支持,广大校友和一届届毕业生在这里挂牌留念,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校友林”已经成为我校“爱心学院”建设的重要内容和校友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不仅是校园内一个赏心悦目的人文景观,更是我院学子走上新征程的起点和精神家园。
3 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形成食品专业精神文化亮点
食品类专业特色文化建设至关重要。高职院校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积极依托当地的文化资源,努力营造食品类专业特色的校园文化氛围,亮化食品专业特色的精神文化。这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为毕业后尽快融入企业,实现由学生向企业员工的转变打下基础。
在精神文化建设方面,我们可以学习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的经验。他们紧紧咬定“食品”这一特色,做强校园文化,引领学生发展。该院的二级院系结合自身特点举办了富有“大食品”特色的相关活动,拓展了学生的专业知识,营造了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如食品与营养工程学院的“食品文化节”,生物与化学工程学院的“啤酒文化节”,酒店与旅游管理学院的“养成教育节”等。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地处的淮安,是、吴承恩、韩信、刘鄂等历史名人故里,也是美食之乡、运河之都。该学院充分利用当地特色,如,把“恩来精神”与学校精神融合起来,以引领学生成长,通过“班”建设,鼓励学生“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该院利用专业优势,主持制订《淮扬菜通用规范》江苏省地方标准,为弘扬淮扬美食文化作出了贡献。多年来,该学院一直参与淮安每年开展的“淮扬菜美食文化节”活动。该院正积极探索将大运河的包容文化、开放文化,吴承恩的创新文化,韩信对漂母的感恩文化等融入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之中。该院在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作贡献的同时,其自身精神文化建设也得到了深化和发展[2]。
4 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文化,强化以“诚信、责任”为核心的职业文化
食品企业文化是指食品企业在长期生产经营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发展起来的,以带有本企业特征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为核心的企业行为规范、道德准则、风俗习惯和传统。成功的企业文化将大大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但实际生活中,食品安全事件却时有发生,原因有很大多,如政策监督不力,法律法规不完善,企业唯利是图等。高职学生毕业后将逐步成为产品的生产者、生产工艺的制定者、生产过程的监控者、检验部门的执行者,即食品安全的第一道把关者,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就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学生的诚信意识,学习以顾客为本,诚信经营的企业文化,要大力宣传优秀食品企业的文化。例如,三全食品在河南食品行业公益事业方面做得堪称楷模,作为我国速冻食品产业的巨头,在十几年的快速发展中,时刻不忘社会责任,一直热心各项慈善事业,从华东抗洪到“非典”防治,从印度洋海啸,到汶川大地震,危急时刻,总有三全食品的热心捐助。他们积极捐建希望小学,救助孤残儿童,支援省内建设。特别是2006年,三全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首批捐款400万元设立了中国红十字·三全博爱助学基金。这是第一个由民营企业携手中国红十字基金会设立的面向贫困大学生的助学基金。该项以“为梦想插上飞翔的翅膀”为主题的基金启动以来,已有北京大学、首都经贸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数百名贫困大学生得到了资助。它是河南食品企业实力、责任意识的一次高调彰显,充分展示了一个负责任的企业公民的优秀品格[3]。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同样,双汇集团在自然灾害的救助、捐资助学等方面也投入了巨额资金。2010年,双汇集团一次性拿出3000万元人民币,定向资助2000名贫困大学生,连续3年,设立“双汇奖学金”,每人每年将获得5000元的资助,帮助他们完成学业,成为国家优秀的人才。
5 围绕企业需求,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
建设食品专业的人文文化之时,食品专业教师要转变观念,增强市场意识,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打造食品专业特色的人文文化。学院要鼓励教师积极参与有关食品科技项目成果转化工作,参与各种形式的产学研结合锻炼。食品专业的教师,在申请课题时,重点考虑科研成果能否转化为食品企业的生产力,是否有市场。实践表明,通过多种方式的校企合作,可以丰富专业教师的企业实践经验,提高其教学与科研水平,丰富课堂的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有明显好转。在这方面,日照职业技术学院食品学院的做法值得一提。从2006年开始,山东美佳食品有限公司每年向食品学院提供10万元合作资金,学院担负企业职工培训体系中的培训师资、培训课程、培训场所、培训管理等职责;定期举办企业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策划等专题班,培训企业员工;双方互派管理人员挂职,互派技术人员锻炼、交流,企业优先从学院选择毕业生,逐步建立起了全面合作办学机制,为合作企业提供各类培训1万余人次[4]。
参考文献:
[1]樊彩萍.地方院校发展策略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4(1).
[2]赵慧.对高职院校精神文化培育的几点思考—以江苏食品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高等职业教育研究,2012,8,29-32.
篇7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地域特色;地方特色文献
地方文献是反映特定区域内有关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群体活动方式的一种记载物,包括于历史地理、矿产资源、语言文字、政策经济、民族宗教、水文气象等涉及这个区域并且具有一定价值的各种各样的类型、文种、时代的出版物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地方文献”,大体上囊括了这一区域内的事物、人物以及著述和区域出版物等几个大类,真实记录了这一地域内的政治变革、经济发展、自然环境、民族繁衍生息等内容。
以常州工程学院所在地常州为例,它地处于江南比较低洼的太湖流域,这里是我国最早期的水稻田农业经济文化区,也是稻作农业的重要起源地之一,现存的农耕文化遗址有三星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神墩遗址、圩墩遗址等7处。常州是隋代及以后历朝历 代漕运贡赋的重地,直到今天仍存有江南运河古纤道、毗陵驿码头、西仓码头等古运河码头群落,还有石龙嘴大运河水利工程遗址及广济桥、飞虹桥等古桥梁遗址。此外,淹城遗址、胥城遗址、阖闾城遗址等古城池遗址及常州古城“三河四城”独特的形制,让世人见证了江南人类古城池发展的起源。当地的农耕、水利、聚落以及古城遗址群等方面的遗存,充分见证了这一特定地理文化区域的人类聚落与连续发展的历程。
常州地处三吴之中,自西晋至清末的1600余年间,常州行政管辖苏州以西的中吴地区,唐宋以后成为江南经济、文化最发达的三大行政中心之一和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同时,它又是长江下游重要的军事要冲和江南地区水陆交通漕运的枢纽,史称“江左名区、中吴要辅”就源于此。常州下辖太湖流域的无锡、江阴(暨阳)、宜兴、武进诸县,均是人杰地灵、文化荟萃、经济富庶的人间福地,常州作为府治所在地被誉为“八邑名都”,更是“名邑之都”,其历史地理地位历来受到尊崇肯定。
常州历史悠久、文化繁荣,常州文化植根于史前,发轫于春秋,融合于齐梁,传承于隋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标新于近代,历经数千年,养育了大批杰出人才。常州自季札开邑以来,精英荟萃,名人辈出。自隋开科至清末,仅常州府所辖范围,就出现了15名状元,2920名进士。
一、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文献工作的重要性
伴随着网络以及各种信息传输路径的迅猛发展,各种信息资料不断向着横向以及纵向面开拓发展,“信息资本便是财富”这一理论也愈加凸显出了它的重要性。高校以及高校图书馆均立足于这个基本问题之上,其生存以及发展空间也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高校图书馆不能仅仅是将本地特色文献收纳为馆藏资本,还应当充分使用图书馆对本地文献的搜集、整合和传播的作用,使本地特色文化得到传承和推广。
1.效劳于地方特色文献的创建。地方特色文献是该地区文明的沉淀,是论述该地区事物的百科全书,是该地区前史与发展现状的主要载体,地方特色文献已然突破了“存史、资政、勉励”的效果,直接成为研究讨论当地文明的主要文献依据,对当地文明的创建具有积极的推进作用。随着文明产业的崛起,地方文献在本地文明开发和使用中的效果日益凸显。高校理应立足于本身的需求和社会需求,在科研、教育等方面从本地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掘出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为当地经济文明创建工作而效劳。图书馆是高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地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合将是其效劳本地经济文明创建的直接体现。
2.良好教育和科研的需求。高校图书馆蕴藏着丰厚的文献信息资料,藏书体系完好,学科对比齐全,信息含量高,能够极好地满足不同文明层次的各种需求。地方特色文献在教育进程中的使用,有利于老师增强教育的直观性,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进一步加强课堂教育的效果和教育效率。对于本地高校科研而言,积极地配合本地社会、经济、文明的开展进行科学研讨,参加本地产业化的发展,已经逐渐变成科研的重要内容。
3.传播和弘扬地方特色文明。地方高校是该区域内最大的知识产业集结地,是知识堆集、创造与传播的主体,是技能创新、技能搬运和效果转化的主要载体和渠道。图书馆通过对文献的搜集和整理,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献资料集中起来,便于读者了解和知道当地的文明。由于图书馆管理人员、读者的特殊性,方便了各类文献资料的保存,在本地文明的弘扬和传播方面,高校图书馆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4.高等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高校由于受该区域经济、文明的影响,在办学规划、办学理念和别的一线城市的兄弟院校之间有一定的差距。因为招生人数的短缺,继而影响了办学效益和教育质量的进步;师资人才的严重流失,致使本地院校的规模上不去,因而比较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数量也是寥寥无几。因此高校应当给自己正确定位,依据本地优势办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高职院校,增强校园文化素养的内涵。通过一代代的老师和学生将当地文明精华在校园内发扬,使校园文明具有深厚的地域特征,进一步加强学院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二、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文化建设的策略
本地高校图书馆应该主动把握社会趋势,以积极的态度和力量推行本地的特色文明,打造出自己鲜明的特色品牌,并为本地经济的发展而效劳。能够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建设具有当地地方特色文化的馆藏。各地的地方文化肯定有许多雷同之处,可是不一样的地域却都会拥有自己所独有的鲜明的文化特点,因而地方文化构建要充分考虑当地的特征,要有序进行不能一味仿照也不能急于求成。地方特色文明的开展是一个长时间的进程,社会文明的激烈磕碰,给本地特色文化构筑带来了新的机会也带来了新的挑战,特色文化建造要在吸收别的优异文明元素的基础上。
2.推进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当地高校图书馆对特色文化进行推广工作时,还能够进行以下一系列的活动:参加特色文化、文献建设的课题研讨,利用本身的馆藏资料为研讨机构提供相关的资料,推进本地特色研讨;使用自身的馆藏文献资料开办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文化网站;自动承办有关学术交流会议,邀请各类专家学者来馆讲学,使图书馆变成本地区有相关影响力的文献情报服务信息中心。
3.积极地开展具有特色文明的征文活动。现今许多地方高校都开始面向全国招生,学生来自于五湖四海。图书馆积极主动动地向学生推行当地特色文化,有效地利用图书馆的空间、资本和其他相关联的部门一起开展地方特色文化的征文活动、旅游活动、摄影活动、专题展览等活动,让学生在浓郁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吸收到当地的特色文化,接触到不同的特色文化,然后让每一位学生都变成文明的传播者和推行者。让这些学生把他们所承载的特色文化传播于社会,使地方文化得以传播与扩展。
三、高校图书馆开展地方特色文化所面临的困惑
1.高校图书馆所配备的人员不够专业。具有较强信息处理能力的专业人员,才能够为高校图书馆地方特色文献资源的建造提供有力的保障。在高校图书馆融入本地文明建造的进程中,更需要做好相应的辅助工作。而现在高校图书馆能达到这些需求的专业人员少之又少,因而制约了服务本地文献信息水平的提升。
2.高校图书馆对社会的开放度不足。高校的图书馆是校园科研和教育的主要场所。现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图书馆依然遵从传统的管理模式,仅仅只是对本校的师生开放。许多高校图书馆在对社会读者开放的过程中,会由于管理人员有限等各色缘由不接待社会读者或者制定了过高的准则要求来约束社会读者。怎么样调整管理模式,也是高校图书馆建设地方特色文献进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
综上所述,地方文献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时期的特色产品。伴随着中国本地经济建造的开展以及文明产业的昌盛,高校图书馆本地文献资本建造势在必行。高校图书馆积极地为地方文明建设所付出的努力,是年代赋予高校图书馆的崇高任务。高校图书馆不只要对本地文献进行科学发掘和维护,还要让其得到传承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林绮琴.高校图书馆服务地方文化建设之我见[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2015(2).
篇8
关键词:文化资源;文化建设;特色文化
中图分类号:G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05-000-02
一、河北省文化建设的现状
河北省历史悠久、自然条件优越,孕育了绚丽多彩、形式多样的民间艺术。近年来,河北省在文化建设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也加大的资金的投入,以期更好地发展河北省文化特色。
1.河北省文化资源丰富
河北省历史悠久,文物资源丰富,全省共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68处,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930处;拥有5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18个省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另外还有130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居于全国前列。河北民间特色文化包括:地方戏曲、民间歌舞、乡村古乐、民间美术、特色工艺、沧州武术、吴桥杂技,等等。河北省区域内的民间艺术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从总体来看,有着北方汉民族粗犷、豪放、淳朴、自然、优美的特征。[1]近年来,河北省更是加强推进文化软实力建设,积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塑造文化特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2.文化建设的激励政策陆续出台
河北先后出台了《关于深入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若干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的意见》、《组织实施“文化名人名品名栏目”工程的意见》、《河北省“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等一系列文件,大力支持文化建设。
3.资金投入持续增加
2009年,河北省级财政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资金规模1000万元。2010年,增加到4500万元。2011年,省级引导资金增加到2亿元,同时,省财政还安排1亿元专项奖励资金,用于奖励文化产业发展较好的市、县两级政府和精品文化产业项目。[2]
总之,河北省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努力做好宣传思想工作,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
但是,在河北省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建设没有突显城镇特色,缺乏文化特征,没有对自身的文化进行定位,在文化建设方面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河北省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河北省在城镇化发展中,很多城市普遍追求表面现象、形象工程。中小城市花很大的功夫在硬件设施建设上,小城市想变成中等城市,中等城市想变成大城市,而文化建设却推进缓慢,最终导致城市的发展缺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慢,不能有效地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明需要。
1.城镇化发展缺乏文化特色
河北省在营造城市自文化环境时,存在乡镇文化特色不明显、规划建设雷同、对历史文化挖掘不到位、历史建筑保护不力、文化产业发展落后等问题。城镇建设在原有文化基础上再创造,却没有形成城市特色。城镇化建设过程中,城镇原有的文化风貌逐渐被掩盖,空间布局不合理,基本公共服务不完善,城镇发展单一性,使得城市化建设失去了民族特色,很多城市原有的历史面貌发生改变,城市精神缺失,城市文化特色出现危机。
2.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
发展文化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需要,也是经济与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河北省文化软实力的体现。但是,河北省城镇化发展下,很多城市文化产业起步晚、规模小,而且文化产业投融资力度较小,文化产品或服务的供给明显不足。河北省需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文化与旅游,文化与科技相融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内在需求,要加大力度,重点突破,以特取胜,实现特色赶超,跨越发展,推动河北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总之,河北省需要积极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基于文化优势下的河北省特色城镇构建策略
河北省文化产业的发展,要理解尊重和传承历史文化遗产,积极挖掘与认知城市文化传统,重塑城市文化特色,不断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从而实现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的历史性跨越。特色文化建设是城镇化发展中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满足人们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手段,我们必须加强河北城镇化建设下的特色文化发展,挖掘丰厚的河北传统文化,促进河北省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一,保护传承文化遗产,发展特色城镇。文化遗产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体现着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是各民族智慧的结晶,也是全人类文明的瑰宝。我们需要鼓励企业和民众积极参与有关工作,以成功典型大力宣传,加强文化保护的宣传工作,使遗产文化建设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为推动河北省文化名城建设贡献力量。
第二,文化资源与旅游产业要互相促进。目前,文化产业发展程度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相匹配,我们需要学习更多著名旅游目的地国家和地区开发旅游文化产品的成功经验,发展具有传统文化底蕴的旅游业,增强旅游业的吸引力。河北省具有很多特色民间艺术,如果能够深入挖掘和保护这些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与旅游产业互相融合,互相促进,依托文化旅游业加速发展,形成具有独特文化资源优势的旅游产业。这既可以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旅游的内涵,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
第三,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具有高附加值、可持续发展、大容量的就业机会和高于国民经济的增速等特点,充满文化元素的创意街区在引领人们进行文化消费方面无疑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我们需要加强创意、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健全激励机制,推进产学研用结合,活跃知识产权交易,为保护和鼓励创新、更好实现创意和设计成果价值营造良好环境。版权是文化创意企业的基本战略资产,要积极探索对创意作品版权的保护和价值发掘方法,努力实现文化创意企业资产增值、延伸产业价值链、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
第四,推动大市区文化产业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一些主要城市要根据自身特点和优势,谋划和制定近期和远期文化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推进文化集聚,各城镇要依据自身特点和优势打造特色文化产业链,加快文化产业工作的快速发展。要坚持不懈地强力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要对文化特色产业、特色园区和骨干企业提供精细化、个性化服务,不断推动河北省各城镇文化产业迅速崛起。
综上所述,开发和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是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的重要驱动器。河北省文化产业在推动城镇化发展中已经积累了许多经验,城镇化的建设与发展中需要文化产业,需要促进文化产业集群的形成。河北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需要同时加强保护河北省文化的工作,河北省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需要提高文化意识,需要保护城镇和城市中的文化遗产,等等。我们需要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兼顾进行考虑,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城镇特色文化发展,对可进行产业化发展的文化资源要进行产业发展分析,将不可产业化发展的文化资源,从传承与保护的思路进行城镇特色文化发展。总之,在新型城镇化的建设下,每个城市的发展都应该注重文化建设,突出城市特色文化。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产业的结构升级,让文化资源转化为当地经济发展的文化资本,对促进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河北省加快文化产业的发展,将有效改变城镇化进程下“千城一面”的现状,可以促进城镇的良性发展,促进城市的转型发展。
参考文献:
[1]关于河北区域特色文化和民间艺术资源调查的调查报告.[EB/OL]..[2014-12-23].
[2]河北省兴起文化建设新:硕果累累惠民生.[EB/OL].http:///jrzg/2011-10/06/content_1963199.htm.[2011-10-6].
篇9
一、以观念更新为先导,确立文化强市战略
特色文化品牌建设是提升城市软实力的重要途径,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应该是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城市形象的重要工作,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回首近几年来我所在的瑞安市特色文化品牌建设,青少年儿童艺术电视大赛连续成功举办了七届;广场文化常办常新,排舞、扇舞、太极剑等广场活动层出不穷;文化下乡方兴未艾,图书、戏剧、电影、歌舞等下乡丰富群众生活;展览活动种类繁多,书法、美术展览、“非遗”展览……文化建设已成为提升城市品位、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增强群众幸福感的重要力量。但相对于快速发展的经济而言,瑞安的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文化设施、文化队伍建设还相对薄弱,发展滞后。如果我们要在新的起点上建设现代化大城市,必须加强特色文化品牌建设,努力打造文化产业崛起的强势平台,大力营造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首先,我们必须改变文化仅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而不是目的的看法,必须改变把文化仅仅当成是公益和福利事业的观念。
二、以文化资源开发为基础,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是打造特色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
瑞安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在三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积淀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列入国家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玉海楼、石棚墓群、圣井山石殿、利济医学堂等4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有跻身国家级保护名录的温州鼓词和木活字印刷术。众多古文化遗址、古建筑、名人故居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历史价值、文化信息和精神成份延绵着瑞安特有的人文传统,也是全市文化产业寻求突破与跨越的基点和依托。
(一)做足文化名人文章,提升城市形象。
二十五史立传的瑞安人有22人,南宋“永嘉学派”名家陈傅良、叶适,元末明初“南戏鼻祖”高则诚,清代巨儒孙诒让等,在我国思想史、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影响。历史名人是最稀缺、最可贵的文化资源,是历史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为我们乃至后世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做好名人文章,打造文化强势品牌,就必须做到:
一是机制化的组织推动。要把特色名人文化建设纳入三个文明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具体要:保护修缮一批名人故居,建立历史文化名人博物馆,出版一批经典文献,推出一批理论研究成果,创作一批文艺(影视)作品,开发一批旅游纪念品,壮大一批文化旅游景点,命名一批名人冠名的建筑物、道路、街道、广场,开辟一批富有特色的文化街(公园),建立一个名人文化专题网站,定期举办名人文化艺术节等等。为确保工作落实,要专门成立特色文化开发建设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督查。
二是持续化的设施投入。要把名人文化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公益性项目,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的同时,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根据项目建设实际需要,在市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并列入年度财政预算,确保经费保障到位。城市建设也应更多地注入一些名人文化元素,使其成为传承城市文化的有效载体。人行道、公交车要成为展示名人文化的流动风景线,高速公路和城市主干道、窗口单位及公共场所都要有瑞安名人的史料作品展示,让人们时时都能感受到瑞安名人文化的魅力。
三是精深化的内涵提升。在推进以名人文化为龙头的特色文化建设中,要发挥瑞安文化在“温州学”中的独特优势,缔结城市文化灵魂,弘扬城市文化亮点,合力打造名人文化品牌;要始终注重对历史文化积极有益成份的深入挖掘和思想提升,把优秀的历史名人文化融入现代文化之中,丰富新时期的瑞安人文精神内涵,全面展现瑞安历史文化名城的风采。
四是专业化的人才支撑。瑞安要把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特色文化研究开发人才队伍,提高自身创新发展能力,作为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制定特色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具体办法措施,包括加大定期培训力度、资助专题研究、开展成果汇集交流、对贡献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等。要鼓励成立特色文化相关团体协会凝聚专业人才,吸纳新会员,不断壮大队伍。
五是多样化的活动形式。要定期举办名人文化艺术节,精心组织开展名人学术研讨会、名人诗(词)意画百图作品展览、大型文艺晚会、“历史名人进社区”、名人文化之旅等形式多样的活动,借助报纸、电视、互联网、影视作品、玉海讲坛等多种平台宣传历史文化名人,弘扬名人文化,让历史名人走进千家万户,使文化氛围越来越浓厚,使名人文化品牌影响日益扩大,成为公众休闲旅游教育的热点、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重点、全市精神文明建设的亮点。
(二)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壮大旅游经济。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是旅游经济竞争的核心,是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内驱力。要加大对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开发利用力度,充分挖掘旅游文化,深度开发旅游资源,展示文化特点、内涵,提高文化品位和文化含量,以此吸引旅游者,带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近年来瑞安挖掘了玉海楼、利济医学堂的文化内涵,整合了周边公园路的历史文化街区资源,推进了玉海文化游览区建设;深入挖掘了古老印刷文化,建成了中国木活字印刷村展示馆(东源木活字印刷术是已知的我国惟一保留下来且仍在使用的木活字印刷技艺,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目前已申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此外,还修缮了造纸“六连碓”,弘扬纸山文化等等。
一要大力开发环城河文化旅游项目。环城河延续着一个城市的文脉,要大力挖掘保护、开发利用好文化遗存,整治环城河水环境、改造沿岸景观,恢复水乡风貌,努力打造环城河文化旅游项目。
二要精心打造系列特色文化街区。打造玉海文化特色街区,成为集休闲、商贸、旅游、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城市文化休闲区。打造才子文化特色街区,会文里历史文化街区名人故居众多,要做好修复工作,开辟纪念馆,充分展示瑞安才子文化特色。打造手工业文化特色街区,飞云西路历史地段传统手工业文化特色明显,要大力整修沿街历史建筑,在现有手工业作坊基础上,结合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开发,挖掘引进更多传统手工业态,如漆器、糖金杏、瓯绣等,打造传统手工业一条街。打造宋、明、清商业文化街区,要以丰湖街历史地段为代表,保护开发硐桥、老建筑,引进传统商号,恢复设立古商埠的一些标记,恢复老街古商埠商业气息。打造现代文化休闲街区,要以外滩为重点,大力发展现代休闲娱乐业,营造浓厚的文化休闲氛围。
三要建好文化主题公园。城市要有文化主题公园,比如在瑞安,主要是精心打造西山琴棋书画主题公园、隆山廉政文化主题公园、万松山现代健身休闲主题公园。
(三)打造广场文化和节庆活动品牌,促进经济与文化结合。
打造广场文化活动品牌就要根据现有不同城市广场的活动条件,引导发展各具特色的活动,凝聚人气,形成节目特色。抓住万松广场建成开放有利时机,广泛组织开展特色文化活动,引进传统文艺表演,如藤牌舞、舞龙表演等,举办内容精彩、雅俗共赏的广场音乐会、鼓词会、“非遗”展演、越剧票友邀请赛、民间舞(健身舞)大赛等活动,切实增加城市广场的文化吸引力和辐射力。
以文化节庆为依托,挖掘文化内涵,促进文化经济的结合。在不断创新办好“玉海文化旅游节暨高楼杨梅节”、湖岭牛文化节等文化节庆活动的同时,要努力地开发以商品和特产为主体的节庆,以民俗风情为主体的节庆,提升瑞安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三、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瑞安发展城市文化产业,要实行“三个内外结合”:一是要把内脑与外脑结合起来;二是要把内资与外资结合起来;三是要把内宣与外宣结合起来,尤其在旅游方面更要加大宣传。
(一)瑞安不仅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提升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作为增强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以及增强凝聚力的重要因素。过去,我们习惯于将文化艺术仅仅视为单纯的宣传教育和公益性事业,而忽略了其经济属性和商品属性。其实,文化产业是投入少、产品附加值高的产业。文化产业范围内的各产业相互联结,在一类文化产业上取得成功,其“波及效果”会带动其他类别的文化产业。我们要把发展文化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发展水平、丰富人民大众精神生活、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方面,全面激发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地方文化软实力,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的保障,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
(二)瑞安充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促进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变。文化资源要变成文化生产力必须进行商业化的运作和进行文化的创新,才能转换成现实的文化生产力。为使古老的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和活力,需要把文化与旅游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市场化、商业化的运作,从而带来滚滚的财源。文化产业发展目前一是缺乏资金,一是面临市场的问题,所以应该考虑由政府扶持抓项目,用项目来带动推动整个文化产业发展。有了好的项目,有了好的策划,就会有好的团队进来,就会有资金进来,也就解决了我们的资金问题。瑞安有着丰厚的文化资源,完全可能充分利用本地的文化资源来发展文化产业,首先要有一个好的创意,对整个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利用各种人才和优势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创新,有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如果不在内容上进行创新,不在形式上进行创新,就很难推动它的发展。
(三)瑞安大力推进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形成文化产业发展链条。借鉴国内外发展文化产业的经验与做法,发展文化产业必须做到:一是注重商品与工艺美术的结合,提高商品的附加值。二是在每个知名的旅游景点进行综合的开发。开发出各种各样的旅游商品,如明信片、图书、音像制品、工艺美术品等。三是以节庆活动为依托,进行产品的推介。这些节庆,不但能展现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还能搭建一个商品销售的平台,促进消费,带动经济发展。
(四)瑞安以体制和机制改革为突破口,培育充满生机活力的文化产业主体。建设文化产业必须有面向市场、自主经营、自我发展的企业主体。要放宽市场准入,引进竞争机制,增加竞争主体,加快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培植民间资本。鼓励社会力量投资文化建设,参与文化产品生产,开发经营文化产业,激活民间资本。要出台一套发展民营文化企业的投资指南、政策指南、文化产业项目库。对于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要加快改制,可通过兼并、重组、联合等多种形式,与社会资本融合,努力做大做强。
篇10
关键词:文化;校园环境;原则;身心健康
所谓文化,它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是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所有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作为学校,我们当之无愧地要讲校园文化,校园文化又包括校园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人文文化、及环境文化等,而校园环境文化应该是校园文化创建中的重中之重。
创建特色校园空间文化,优化校园环境,确保师生身心健康成长应该是学校工作的重要任务。那么在校园环境文化创建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才能创建出具有特色的校园环境呢?
一、教育性原则
以教育性原则为导航,创设特色空间文化,优化校园环境。一个良好的校园环境要处处体现教育内容,园区、走廊等公共空间是家长、孩子、教师共同活动的空间,这里的环境创设尤为重要,它反映了一个园所的办园理念,折射出一个园所的精神风貌,在这里我们要充分体现教育理念。例如,我们是一所幼儿园,幼儿园就要有幼儿园的特点,在大厅墙壁空间我们专门创设了图案鲜明的展板,展板上展示了我园的办园理念、办园宗旨、办园方向,向家长展示了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其实有一百》的瑞吉欧教育引领家长科学育儿。在环境文化创建方面,我们还专门创设了家教长廊。整个楼道空间以“教育名言”展牌及吊饰形式呈现,旨在潜移默化地引导家长提升科学育儿理念,吊饰下方悬挂孩子们探索活动的精彩瞬间,意在展示我园教师和孩子们活动时的风采,两边是根据季节变化而装饰的一些雪花、花朵吊饰,目的是为加深孩子们对季节的认识,即“环境处处皆教育”。
二、科学性原则
以科学性原则为依托,创设特色空间文化,优化校园环境。每个幼儿园都有自己的建筑风格,根据不同的建筑空间,科学合理地进行校园环境文化统筹创建。在校园环境创设中合理科学地设置不同文化内容,充分体现幼儿园所独有的创设风格。例如,我园建筑就是传统的板楼结构,长长的走廊,为了环境创设的科学性,我们就依托建筑本身具有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利用空间,创设出了具有不同特点的长廊文化。如家教长廊、传统文化长廊、创意空间文化长廊、书香文化长廊、作品展示文化长廊、四季文化长廊等。不同的长廊运用不同的创设主题,采取不同的表现形式,体现不同的科学教育价值。各个长廊虽然是一个个个体,但在内涵上又有密切的联系。在一米线以下孩子们易于接触到的地方,我们还创设了“探索空间”,有孩子们爱玩的迷宫、瓶盖乐、好玩的触摸板、滚动的小球等。瓶盖乐中我们用瓶盖制作了不同玩具空间,孩子们在拧拧、拉拉、拼拼等动手操作过程中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探索意识。操作活动中,孩子们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小主人翁”意识也得到了提高。科学设置各种空间文化,给孩子们大小肌肉的锻炼提供了良好的机会,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孩子们在玩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感受了文化的魅力。
三、参与性原则
以师幼共同参与,作为环境创设的主要手段。一个良好环境的创设靠一个人的力量是不行的,有句话说得好:“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所以,在环境创设中要有主要创建人,主要创建人要有思路,然后找一些专业人员研究,调动所有教师和幼儿共同参与,即“众人拾柴火焰高”。环境创设中集思广益、人人动手,创设的环境才有意义。
例如,我园的环境创设中,我作为主要创建人,在环境创设前我先制定创设方案,后再与校领导研究,最终确定校园环境创设方案,这样的方案才会科学完美。在具体创建过程中,要调动教师、孩子、家长的积极参与。如在创意空间文化长廊创建过程中,孩子、家长、教师共同参与绘画长卷创作,创作过程中集聚了所有人的智慧和力量,因此,我们的创意空间长廊得到所有见过人员的好评。
四、时间与空间性原则
时间和空间性原则,确保了环境创设的有效性。一个校园环境创设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时间和空间的变化,不断去更新,校园环境要与时俱进,适合幼儿发展的需要。例如,我园在环境创设中非常重视时间与空间性,根据时间特点,我们专门创设了四季文化长廊,通过四季长廊不同吊饰的变化,让孩子感知自然界的变化,感知四季不同的特点,丰富孩子的知识,促进其发展。空间性原则,我们不但创设特色文化长廊,而且根据园区特点,后楼为开放空间。所以,我们在进行吊饰设计时充分考虑空间特点,采用较为结实的塑料吊饰进行装饰。由于校园院区特点,花坛面积小,土质差,所以,我们给每个班级划分一米种植园,制定班级标示牌,根据土质种植不同的植物,种植园的创设成为幼儿园一道美丽的风景线,那是师幼共同的乐园,真正实现了“让幼儿园每一寸空间都具有教育价值,让每一面墙饰都尽可能与幼儿互动”的环境创设主旨思想。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环境创设的基本要求。环境创设要本着节俭的原则,用适合的材料创设出科学的校园环境。校园环境创设应本着“低碳、环保、健康、绿色”校园环境文化建设主旨思想,提倡“变废为宝”创设理念。例如,我们创设的探索空间,合理地利用了废旧的瓶盖、纸杯、旧玩具等,做成不同的空间文化,家长、孩子玩得都很快乐,体现了教育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