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节置换术范文
时间:2023-04-10 19:2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节置换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人工髋关节置换即用人工假体代替人体失去功能的髋关节。人工髋关节置换又分单纯人工股骨头置换和同时置换髋臼和股骨头的全髋关节置换。根据固定方式的不同,又分为骨水泥固定型和非骨水泥固定型(生物固定型)。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包括三部分:聚乙烯髋臼假体、金属球头和金属股骨柄假体。非骨水泥型全髋关节包括四部分:金属外杯、聚乙烯内衬、金属或陶瓷球头和金属股骨柄假体。人工关节类型及固定方式应由医生根据病人的年龄、髋关节病变情况以及骨质条件等做出选择。
全髋关节置换手术适合于由疾病或损伤导致的髋关节破坏、关节疼痛、活动障碍,并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及生活质量,经保守治疗无法缓解和改善症状者。常见的有股骨头坏死、骨性关节炎、强直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所致的髋关节破坏、疼痛及功能受限。另外,还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髋关节陈旧性脱位或半脱位引起的继发性骨关节炎、股骨颈骨折等。
对于老年患者移位或头下型老年股骨颈骨折,由于骨折不愈合和股骨头坏死发生率很高,也多主张通过人工关节置换使患者早日康复,生活自理,提高生活质量,以避免长期卧床带来的诸多并发症。
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一种疗效十分确切的手术,术后早期康复训练对促进体力恢复,保持关节稳定,增强肌肉张力,改善关节活动度,恢复动作协调性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根据假体材料不同,术后下地活动的时间也不同。
骨水泥固定假体,术后3~5天即可下地活动,最初在步行器帮助下练习步行,1周后可利用双拐练习正常行走。
篇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成功地应用于矫形外科已经40多年了,15年假体存活率达到90%[1],在这一段时间里,外科技术不断发展,术后康复时间也不断减少。最近几年,许多文献报道了小切口THA技术,平均皮肤切口仅为6~10 cm。初步研究显示这项技术与传统手术相比,在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和康复体现出优势,使得这项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就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在适应证、手术入路、争议和未来展望等方面进行综述。
1 适应证和禁忌证
目前并没有公认的手术适应证,一般认为理想的病人条件包括: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BMI
Brett R[2]提出了微创小切口THA的绝对禁忌证:(1)疾病要求延长切口,全髋关节翻修术,初次复杂全髋关节置换术,髋臼发育不良Crowe 3、4级,髋臼严重畸形;(2)有手术史,骨不连或截骨术后,手术需取出假体;(3)手术要求使用骨水泥假体,骨质疏松,转移癌;(4)骨关节强直;(5)病态肥胖症。
相对禁忌证包括:肌肉发达,体重指数>30。
2 手术入路
微创手术的概念[3]不仅仅意味着切口小,重要的是如何减少软组织的损伤,尤其是肌肉和肌腱的损伤。
目前国内外学者描述的较多入路有:前侧入路、前外侧入路、外侧入路、后侧入路和双切口入路。本文着重于不同手术入路在微创概念上的比较,而不介绍手术操作。
2.1 前侧入路
Siguer等[4]描述了前侧入路行微创THR的手术方法,这是一个改良的SmithPeterson入路。患者仰卧位于Judet牵引床,以股骨大转子为界(2/3在上方,1/3在下方),平行于髂前上棘与腓骨头的连线后方2 cm为切口方向,切口长度限于5~10 cm。切开皮肤,锐器分离阔筋膜张肌腱膜,向两侧牵开阔筋膜张肌和缝匠肌、股直肌,保护或结扎旋股外侧血管丛后,即可暴露关节囊的前方,继而行髋臼和股骨部分的操作。
该入路的优点在于髋臼的显露非常清楚,安装也比较方便;缺点是股骨头的取出和假体安装有一定难度,但是术后不容易发生脱位,可早期下床活动。
Siguer等回顾了1 037例行该入路的病例,45例(4.3%)失去随访,共有10例(0.96%)发生脱位,8例(0.77%)行翻修术,其中感染3例,无菌性炎症3例,复位后再脱位2例。没有病人出现明显的异位骨化、跛行和Trendelenburg征。这些病人中有15例因为肥胖而造成显露困难,其中有8例肌肉发达的男性为了获得更好的手术视野而切开了梨状肌。因此Siguer认为该入路行THR是一个安全的、低脱位率的、可再现的技术,并且可以避免损伤任何肌肉和肌腱。
最近,Rachbauer等[5]报道了未经筛选的100例行前路微创THR的病例,结果显示假体安装的位置都非常好,平均臼杯倾斜角和颈内或外翻角分别为44.1°、0°,术后6周平均疼痛评分(WOMAC评分)为90.4。与传统入路THA相比,术中出血量、平均住院时间、术后康复时间都减少了。只有3例出现了并发症,1例股骨骨折,1例术后感染,1例髋臼穿孔。
2.2 前外侧入路
微创前外侧入路又称OCMA路,是由orthopadische chirutigie nunchen,OCM医院的Rottinger、Hube设计完成的,是一个改良的WarsonJones入路。
患者侧卧位于Jupiter手术床(术中处理股骨侧需要,建议使用),骨盆前后固定,以股骨大转子顶点为中心,大转子顶点和髂前上棘连线为切口方向,做一长约8 cm的切口(3/4在大转子近侧,1/4在大转子远侧)。分离皮下组织和深筋膜,自大转子近端可进入臀中肌、臀小肌和阔筋膜张肌后缘的肌间隙,用改良Hohmann拉钩置于股骨颈关节囊的上方和下方,“Z”行切开关节囊,暴露髋关节,继而进行髋臼和股骨假体的安装。
该入路提供了良好的髋臼暴露,但是股骨侧髓腔的显露和股骨假体处理比较困难,容易损伤到外展肌群。Hube等回顾了754例OCM入路行微创THR的患者,6例发生股骨骨折,8例大转子骨折,2例因软组织嵌入造成髋臼假体松动,3例前脱位,并发症主要集中在早期手术病例中。
Bertin和Rottinger等[6]报道了300例该入路THA,长期的随访和临床数据正在进行中。对于肥胖和肌肉发达的病人,他们推荐适当延长1~2 cm的切口。在处理股骨侧时为了获得良好的暴露而避免股骨骨折,切开后方和下方的关节囊也是必需的。总的来说,他们对这个入路小切口THR的远期随访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将来获得更多的经验、熟练的仪器操作和计算机导航的引入会提高该入路THA的临床结果。
彭庄等[7]报道了34例行前外侧微创THA,结果切口平均长度7.5 cm,手术时间75 min,平均出血量205 ml,无输血及使用镇痛药物,无脱位、感染、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平均随访18个月,X线片未见假体松动下沉表现,Harris评分为92.1分。他们认为该入路微创THA能有效减少术中出血,术后疼痛减轻,短期随访效果理想。
2.3 外侧入路
传统外侧入路首先是由Kocher描述的,后来经过了Hardinge(1982)和Mullikan(1998)的改良,外侧小切口入路也是基于这条入路的改良。患者取仰卧位,以大转子的顶点为中心采用直切口。切口长6~10 cm,切开皮肤后,切开阔筋膜张肌,将臀中肌前1/3纤维、关节囊、部分股外侧肌附着点从股骨转子处剥离,向前侧牵开外旋患肢,内收脱出股骨头,即可显露股骨近侧和髋臼。
该入路的优点是由于后侧关节囊完全没有损伤,因此具有良好的关节稳定性;另一个优点是如果需要的话,能很容易延长切口。手术的缺点是手术对臀中肌破坏较大,容易造成臀上神经损伤,导致术后跛行。
Howell等[8]前瞻性地比较了行外侧入路的50例小切口THA和57例常规THA,结果显示平均手术时间由84 min延长到了97 min,平均住院日由5.7 d减到4.4 d。Ilizaliturri等[9]报道了40例该入路THA,其中3例(7.5%)由于暴露不足而延长至标准切口,并发症包括1例肺栓塞,19例皮肤切口处出现磨损,但是没有感染,也没有病人出现假体脱位。
2.4 后侧入路
后侧切口是国内外学者行传统THR时最常使用的入路,Wenz等[10]报道了后侧入路小切口THR的手术方法,是一个改良Gibson切口。患者侧卧位,骨盆固定,以大转子后侧顶点为中心,自后上向前下,做一长约8~10 cm的切口。切开臀肌筋膜,钝性分离臀大肌,从股骨后侧剥离外旋肌,显露关节囊,沿股骨颈基底部周围切开附着在股骨的关节囊后,继续股骨和髋臼侧的操作。
该入路的优点是安放股骨假体很方便,缺点是手术切断了外旋肌和关节囊,关节稳定性欠佳,理论上容易发生髋关节后脱位,且处理髋臼侧时显露也比较困难。
Hartzband等[11]报道了100例行后侧小切口入路的病例,术后没有1例发现脱位,但是有15%的病人出现了髋臼假体的错位(髋臼倾斜角>50°或
Dorr等[13]报道了105例后路小切口无骨水泥型THA,在安放假体时使用了计算机导航技术。术后2年的随访证明小切口在疼痛评分、功能恢复、假体稳定性上结果令人满意。术后6周时,67%的病人可以在没有任何辅助工具的情况下行走。平均臼杯假体倾斜角是38.4°(目标25°~45°),平均前倾角20.1°(目标15°~30°)。95例股骨颈处于3°以内的中立位,9例出现4°~5°的内翻,1例出现6°内翻。这个研究中有1例出现感染,1例出现了短暂的坐骨神经损伤。
2.5 双切口入路
该入路最早是由Mears[14]在2003年提出的,Berger在2004年详细介绍了此手术方法。双切口THR的基本思路是:前、后入路各有利弊,前外侧入路暴露髋臼清晰,安臼方便,但柄安放困难;后侧入路安柄容易,但是髋臼显露欠佳,且易造成术后脱位,因此通过前路行髋臼置换、后路行股骨假体置换的手术方法可以吸收2种入路的优点,减少并发症。
患者仰卧位,将软垫放于患侧坐骨下方,透视下用克氏针来确定前路切口位置,即放于股骨头颈连接处沿股骨颈中线向远侧处,长约4.5 cm。切开皮肤,暴露筋膜,向外侧牵开阔筋膜张肌,向内侧牵开缝匠肌和股直肌,显露关节囊,沿股骨颈切口切开关节囊,继而进行截骨、髋臼操作。作后切口时,患者处于完全中立内收位,从前切口以钝器在转子窝处直接顶向臀后皮下,做一长约3 cm的皮肤切口,切开臀大肌筋膜,分离臀大肌,在透视的辅助下扩髓,股骨侧的操作。
该入路的优点在于:(1)采用双切口分别安装髋臼和股骨假体,减少了单侧入路由于显露不足带来的假体安装困难;(2)该术式由于不需切断臀中肌和臀后外旋肌,手术从肌间隙进入,组织损伤小,能保留关节囊,因此很符合微创的概念。该入路的缺点在于:(1)术中需使用较多的特殊工具,如带光源的牵引器、弯柄髋臼锉、狗腿式置入器等;(2)术中需反复透视定位;(3)双切口入路要求骨科医生掌握更为娴熟的解剖和操作经验。这些弊端都造成了外科医生的学习曲线较长,手术推广困难。
Berger等[15]分析了该入路的100例患者,结果显示并发症仅为l%,只有1例术后股骨近侧出现骨折;97%的患者在手术当天出院,全部患者在术后24 h内出院,没有病人因并发症需要2次手术。Irving等[16]报道了192例采用双切口THA后不超过2年的随访结果:平均BMI为27.4(17.4~46),两切口平均总长度为13.45 cm。术中有5例(2.6%)出现股骨近端骨折,有3例(1.6%)出现前脱位,因此认为该入路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有效、可重复的。
3 争 议
微创THA的支持者们认为该手术的优势在于更小的软组织损伤,较少的术中失血和输血量,优良的美容效果,术后疼痛降低,术后康复快。反对者指出,由于手术视野的降低,解剖标志和重要结构显露不充分,将导致更多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包括假体周围骨折,神经血管损伤,感染,假体错位、固定不牢等。
Sculco等[17]前瞻、随机、双盲的初步研究证明了微创技术是安全有效的,与传统后路THA相比,在假置、术中并发症方面并无差异。许多其他的外科医生重复了这些操作,并得出这类操作是安全的结论。Ogonda等[18]认为如果有足够的经验,微创THA是安全的,影像学结果显示2组手术在股骨和髋臼假体的位置上没有统计学差异。Fehring等[19]和Mason最近报道了3例发生严重并发症的微创THA,1例在初次THA磨臼时造成部分髋臼缺损,1例由于假体错位导致后来多发性脱位,还有1例由于股骨大转子骨折而将手术时间延长了9 h。这些例子确实有一些极端,但这也充分说明了,如果一个缺乏经验的医生行手术视野较小的微创THA有可能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当许多微创THA早期优良的结果被报道的同时,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研究本身就不够严谨。一些额外的因素如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物理治疗被引入微创THA术后处理,影响了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因此,当和传统THA相比微创THA在数据上体现出安全有效时,这很难说是由于手术还是术后管理造成的。在将来,术后疼痛的管理和物理治疗被用与传统THA进行研究比较后将解决这样一个漏洞。
4 未来展望
外科技术的发展如计算机导航技术[20]可以减轻医生由于手术视野小带来的压力。传统认为将髋臼杯放在合适的位置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外科医生的经验和感觉,但是根据术后CT扫描发现:外科医生术中对假体的定位中有45%的臼杯和30%的股骨位置不精确。通过计算机导航,可以实时获得髋臼的倾斜度和位置,以此来提高精确程度。这对传统手术和小切口手术都是适用的。考虑到在小切口手术时可视的解剖标志减少和组件位置调整更加困难,计算机导航将帮助医生增加小切口技术的操作能力来提高效果。此外,导航提供了THR时更为科学的办法,即通过定量的办法测定组件的位置、腿的长度,偏心距等以此帮助医生做出决定,而不仅仅是靠经验和感觉,因此未来导航技术的发展有可能给微创THR带来革命性的进展。尽管如此,导航技术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有可能延长手术时间,更高的医疗费用,外科医生如何掌握导航技术等,这些问题使得导航技术和微创THR的结合任重而道远。
当很多人热衷于微创THR时,研究数据仅仅停留在早期,很多长期的随访并没有获得。相信在未来的10~20年,将会有更多有价值的数据来和目前的金标准进行比较。今后的研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前瞻性研究;术后康复规范化;术后镇痛药物使用定量化,并建立客观的分析指标;长期随访。
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有着良好的近期疗效,但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至于临床上是否广泛推广,笔者持谨慎的态度,认为必须具备临床的丰富经验,在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的情况下,可逐步掌握该技术,不建议年轻医生采用。
参考文献
[1] Havelin LI,Engesaeter LB,Espehaug B,et al.The Norwegian arthroplasty register:11 years and 73,000 arthroplasties[J].Acta Orthop Scand,2000,71:337-353.
[2] Brett R,Gregg R,Klein.Surgical approaches in total hip arthoplasty[R].Bulletin of the NYU Hospital for Joint Diseases,2007,1:5-18.
[3] De BJ, Petruccelli D, Zalzal P, et al.Single-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length doesn't matter[J].J Arthoplasty,2004,8:945-950.
[4] Siguier T, Siguier M, Brumpt B, et al. Mini-incision anterior approach does not increase dislocation rate:a study of 1037 total hip replacements[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426:164-173.
[5] Rachbauer F, Nogler M, Krismer M,et al. Minimal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via single incision direct anterior approach[J]. Orthopade,2005,11:1103-1110.
[6] Bertin KC, Rottinger H. Anterolateral mini-incision hip replacement surgery:a modified Watson-Jones approach[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429:248- 255.
[7] 彭 庄,祝建光,蔡俊丰,等.小切口全髋关节置换术近期随访观察[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6, 12: 888-890.
[8] Howell JR, Masri BA, Duncan CP. Minimally invasive versus standard incision anterolateral hip replacement:a comparative study[J]. Orthop Clin North Am, 2004,2:153-162.
[9] Ilizaliturri VMJ, Chaidez PA, Valero FS, et al. Small inc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by the lateral approach using standard instruments[J].Orthopedics, 2004,27:377-381.
[10]Wenz JF, Gurkan I, Jibodh SR. Min-incision total hip arthroplasty:a comparative assessment of perioperative outcomes[J]. Orthopedics, 2002,25:1031-1043.
[11]Hartzband MA. Posterolateral minimal incision for total hip replacement:technique and early results[J]. Orthop Clin North(Am),2004,2:119-129.
[12]Nakamura S, Matsuda K, Arai N, et al. Mini-incision posterior approach for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Int Orthop, 2004,28:214-217.
[13] Dorr LD. Single-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J Bone Joint Surg(Am), 2003,85:2236-2238.
[14] Mears DC .Development of a two-inci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replacement[J]. J Bone Joint Surg(Am), 2003,85:2238-2240.
[15] Berger RA, Jacobs JJ, Meneghini RM, et al. Rapid rehabilitation and recovery with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J]. Clin Orthop Relat Res, 2004,429:239-247.
[16] Irving JF. Direct two-incision total hip replacement without fluoroscopy [J]. Orthop Clin North(Am), 2004,2:173-181.
[17] Sculco TP, Jordan LC, Walter WL. Minimally invasiv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e 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experience[J]. Orthop Clin North(Am), 2004,35:137- 142.
[18] OgondaL, Wilson R, ArchboldP, et al. Aminimal-incision technique in total hip arthroplasty does not improve early postoperative outcomes.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J]. J Bone Joint Surg(Am),2005,87:701-702.
篇3
【关键词】 肩关节置换术;人工假体;手术;护理
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23例,男6例,女17例,年龄48~72岁,均在全麻下行“人工肩关节置换术”。术后23例功能恢复良好,未发生并发症,随访10~24个月,均基本达到生活自理。
2 手术方法
在全身麻醉下,患者取平卧位,将患肩尽量游离于手术床外。手术切口从喙突外侧缘向三角肌在肱骨止点方向切开约10 cm。从三角肌、胸大肌间隙游离至骨面。显露骨折断端,术者触及骨断端后,分离肱骨近端骨折线,纵向切开肩袖,注意保护大、小结节,如大结节或小结节与肱骨头尚有连接者,在充分显露肌肉止点前提下用骨凿将其切下,将大、小结节及其所附肌腱加以保护,取出残留的肱骨头并进行测量。置入假体,尽量保留肱骨近端长度,扩髓后选择假体试模,确定旋后角及假体高度,预留假体柄部的Cable或Cable.needle后,髓腔内注入骨水泥,按预先标记的旋转角和高度置入假体。重建肩袖,将预留好的大、小结节试复位,将Cable.needle分别从大、小结节穿过,再用6~8根Ethicon 2#粗尼龙线穿过预留的大、小结节。先扣紧Cable.needle,然后对预留的缝线进行反复结扎,使大、小结节复位,肩袖结构得以重建。医生经过检查和观察证明假体匹配良好,满意后即进行关闭伤口。最后伤口覆盖无菌敷料,手术完成。手术约需1~3 h。术前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术中彻底止血。肩部包绕冰袋以减轻疼痛和肿胀,手臂放于悬吊带上,返回病房。
3 手术护理配合
意外创伤使患者承受着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多数患者都愿意尽快手术。但由于该手术费用较高,术后可能发生一些并发症,患者存在着顾虑和恐惧的心理。护士应该以信任和尊重的方式与患者及家属进行交谈,说明手术的方法、目的和术后效果,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积极配合手术。
充分做好术前准备,包括各项术前评估,评估患者的全身情况对手术的耐受情况,根据患者的年龄、全身情况,评估患者对手术的耐受力,配合医生做好患者术前常规检查,完善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包括心肺肝肾重要脏器的检查、X线片检查、交叉配血、心电图检查、皮肤试验等,了解心、肺、肾等重要脏器功能。做好对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的监测、治疗与控制。尤其是肿瘤患者,应了解是否已发生全身性转移,进行全身骨骼同位素、CT、MRI检查,评估肿瘤的性质、受累范围和有无内脏转移,根据情况决定是否手术[1]。向患者和家属做好术前禁食禁水时间及目的等各项宣教工作。做好患者的生活护理,指导患者练习床上大小便,教会有效咳嗽排痰,做好老年患者的皮肤护理,防止发生褥疮。
回病房后确保患者保持正确的,前臂吊带、外展支架正确使用,使肩关节处于休息状态。全肩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如不当或翻身的姿势不当,会导致置换关节的脱位。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疼痛、肿胀、畸形,X线片可发现脱位征象。术后严禁患侧卧位,以免置换的肩关节受压,发生杠杆作用而致肩关节的前脱位[2]。
人体肱骨的骨端呈球状,肌肉与韧带将这个球固定于肩骨的杯状部分,医生通常用圆头的金属块插入上臂骨中,置换上臂骨端。如果杯状部位也受损,则需要磨光它,并用金属或塑料覆盖,然后再固定。目前,医生们在尝试一种叫做全转接肩关节置换的新疗法。该疗法适用于肩关节炎或肩部肌肉受损的患者,医生移除受损骨头并磨光骨端后,将磨光的骨端与肩骨相接,然后用杯状骨来置换上臂骨端。早期的结果令人鼓舞。许多置换手术采取的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也就是说,患者将处于睡眠状态,但神智清醒,却感觉不到手术部位的疼痛。选择臂丛神经阻滞麻醉还是全身麻醉取决于患者自身的健康状况以及患者自己的选择。医生会要求患者在术前和术后都服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髋关节置换术;护理;体会
髋关节是人体最稳定同也是最大的关节之一,是典型的球臼关节。髋关节内在存在良好的稳定性,但同时他的活动性也不容忽视。因此,一些患有髋关节、骨关节及股骨颈骨折的患者,因为以往在治疗上的瑕疵,而引发髋疼痛,而且也会因为长期卧床患有诸多的并发症。目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已被广泛的应用于临床,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改善髋关节功能,缓解患者的痛苦,从而使患者获得生活上的独立。
1 临床资料
从2007~2009年元月共有60例患者得到收治,其中患者的平均年龄为59.3岁,其中男41例,女19例;多数患者是外伤引起的,其中多数为外伤所致,其中股骨头坏死23例,骨性关节炎患者25例,风湿性关节炎12例。32例进行全髋关节置换,12例行半髋关节置换;骨水泥型10例,生物型6例。经精心治疗护理60例全部痊愈出院。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准备:制定护理计划,提出护理问题。指定责任护士,要求责任护士根据患者病情、精神状况、体质、对手术的期待度、经济情况和手术耐受程度等实行有计划的护理措施[1]。①术前的心理护理:此类患者一般由于长期受髋关节疼痛折磨,生活习惯也被扰乱,并且因为缺乏医学常识,又担心术后有不良反应从而产生悲观、恐惧以及焦虑等一些负面情绪针对这些情况,在护理过程中要特别关注患者的心理护理,要求护理人员以积极交谈的方式解除患者及家属的思想负担;②术前康复护理:应该使患者认识早期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是术前康复护理重点,同时还应该及时的给患者讲述术后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以及锻炼方法,确保患者可以积极主动配合康复锻炼;③皮肤准备THR手术后若出现感染,将会导致手术失败,皮肤破损是造成术后伤口感染的潜在因素之一。因此应注重患者术前的皮肤准备,剃除毛发时注意不要刮破皮肤;术前彻底清洗手术部位,有压疮者应积极治疗控制,促进压疮愈合。
2.2 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该手术暴露范围广,出血较多,术后应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及SpO2,注意切口敷料渗血情况以及切口引流管引流量,术后24 h内引流量在200~300 ml属正常,术后2 h内超过350 ml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此外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并经常询问病情,早期发现处理异常症状;②术后心理护理:帮助患者克服害怕伤口裂开等负面情绪,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肢体锻炼,时常积极主动的与患者进行交谈。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要准确把握患者的心理动态,及时在心理上给予患者支持和帮助,确保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康复护理。同时,要求医护人员耐心细致的向患者及其家属讲解术后应用抗生素等药物的作用以及它所带来的不良反应的现象等,让患者可以轻松主动接受药物治疗;③术后康复护理:手术当天活动要尽量避免。不得已要活动身体时要注意合适。从第二天开始,帮助患者加强腿部肌肉的等张收缩、等长训练和及关节活动。凡是离床活动,要求患者在健侧床边,利用健侧腿先离床并使足部着地,患肢外展、屈髋<45°,帮助患者抬起上身使患侧腿离床并使足部着地;随后再拄双拐杖站起[2]。
3 结论
细致周密的临床护理是全髓关节置换手术成功的有效环节,下面利用两组的统计数据来对康复护理的疗效进行说明。观察组术后3、6个月全髋关节Harri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①两组患者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两组患者在术后1、3、6个月之后髋关节的恢复程度观察组和对照组相差14~16例,两组比较,P<0.05;②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术后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出现低血压、感染、术后脱位、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等并发症的比例分别为:2:3、0:2、0:5、0:4,两组比较,P<0.05。
4 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是治疗股骨头坏死及中老年股骨颈骨折,恢复髋关节功能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同时它是一项技术难度较大、创伤大、出血量较多的手术。所以,认真做好患者的术前心理护理,正确指导患者在不同训练时期进行不同程度的功能锻炼,才能保证THR的成功,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事实证明,接受全髓置换术的患者多为长期受疾病所困而体质较弱者或者是老年人,而且有时由于术后的不当护理容易引起多种并发症的产生,例如泌尿系感染、肺不张及肺炎以及压疮等。显而易见,骨科疾病治疗的最终目的是使患者功能尽可能早的最大限度地得到恢复。而在当今社会作为被认为是髋关节疾病和股骨颈骨折的最佳治疗手段之一的髋关节置换术,能在一定程度上解除疼痛,并在恢复关节功能方面效果显著。
5 参考文献
篇5
目的 评价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效果。方法 对32例38膝应用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和总结。结果 根据美国HSS评分标准,手术优良率达93.7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等方面均有明显的改善。结论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是治疗严重膝骨关节病的切实有效方法,但应注意适应证的选择,及对关节内外翻及屈曲畸形的矫正和胫骨假体的正确放置以减少胫骨假体的松动,同时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努力减少术后并发症。
【关键词】 骨关节炎 膝 关节成形术 置换 膝
全膝关节置换术(TKR)为严重膝骨关节病患者提供了有效的治疗方法。我院自2000年4月~2007年12月行TKR 32例38膝,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32例(38膝),其中男10例,女22例;年龄36~76岁,平均58.5岁。单侧25例,双侧7例;左膝25例,右膝13例;骨性关节炎2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7例,滑膜软骨瘤病2例。
1.2 方法 手术由同一组人员完成,采用全身或硬膜外麻醉,手术常规取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切开关节囊,清理关节内的滑膜及骨赘后,根据关节不同的破坏情况行截骨及软组织平衡处理,胫骨近端骨缺损采用自体胫骨移植修复,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固定假体; 使用假体为台湾联合公司后稳定型假体(16例),Stryker公司Scorpio后稳定型假体(6例),Depuy公司CR型假体(6例)及北京京航公司PCA保留后交叉韧带型假体(8例)。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和CPM机功能锻炼相结合。
2 结果
32例患者均得以随访,随访时间11~62个月,平均46个月。应用美国HSS评分系统对患者进行临床评分,满分为100分。其中疼痛30分,功能22分,活动范围18分,肌力10分,屈曲畸形10分,不稳定10分。85分以上为优; 70~84分为良; 60~69分为尚可; 60分以下为差。并常规摄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观察假体情况。本组32例患者中,优22例(68.75%),良8例(25.00%),可2例(6.25%)。术后在疼痛、关节功能及活动度上均有明显改善。
3 讨论
3.1 TKR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适应证:严重的膝关节疼痛、不稳、畸形、日常生活活动严重障碍,经过保守治疗无效或效果不显著的老年患者[1];各种无菌性膝关节炎,如类风湿性关节炎、膝骨性关节炎,少数创伤性关节炎等;胫骨高位截骨术失败后的骨性关节炎;原发性或继发性的骨软骨坏死性疾病。禁忌证:膝关节周围肌肉瘫痪;膝关节已长期融合于功能位,无疼痛和畸形等症状。相对禁忌证包括年纪轻、术后活动很多、肥胖、手术耐受力差者及有较严重的糖尿病、心肺功能不全患者与膝关节结核治愈者。
3.2 影响TKR疗效的因素 ①下肢解剖力线:恢复下肢正常的解剖力线是TKR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2],进行任何一种类型的人工膝关节置换时,必须保持或重建正常下肢力线,以使假体固定界面,应力分布均匀,并恢复膝关节韧带作用力的生理性平衡。术前常规摄X线膝关节正、侧位片,对关节的内、外翻角度进行仔细测量,为术中的截骨提供依据。安装假体时注意轴线与旋转中心的一致性以及髌骨运动轨迹,防止关节屈伸时发生脱位。②膝关节内外翻的处理:膝内翻是膝骨关节病晚期的主要表现之一,本组病例中内翻患者为27例,占84.38%,术前内翻角度平均为9.5°(4°~23°),其中部分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屈曲挛缩及半脱位。我们认为对于膝内翻畸形的关节置换,除准确的截骨外,正确的韧带松解及软组织平衡是手术的关键。有研究表明[3],软组织失衡性内翻是膝关节内翻角度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手术中我们特别注意内侧胫骨平台周围软组织的松解,自胫骨结节上缘至胫骨平台沿内侧骨膜下剥离内侧副韧带及软组织直至胫骨内侧嵴,然后彻底清除内侧骨赘,只有彻底清除骨赘,才能真正松解内侧副韧带,达到软组织平衡,并使得胫骨托安置在正确位置,防止假体柄向内侧移位,避免因胫骨假体没有准确安置在负重中心而引起的胫骨假体早期松动。当假体试模安装完成后还可作最后的平衡调整。外翻畸形应注意外侧副韧带及后关节囊松解,同样需切除外侧骨赘,一般采用后稳定型假体,如果髌骨出现半脱位,则需髌骨外侧支持带松解[4]。③胫骨近端骨缺损被认为是TKR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本组内翻病例中我们遇到骨缺损病例11例,占34.38%,均伴有胫骨平台后内侧骨缺损,均为非包容性倾斜型。缺损高度3.3~8.1mm(平均5.7mm),手术中我们采用自体胫骨移植的方法[1],先将缺损区修剪成台阶状水平型骨缺损,再将截下的胫骨平台骨块修整与其匹配后植入,骨水泥固定。11例均获随访,平均22个月(13~36个月),未发现有自体移植骨的吸收、不愈合、骨折和胫骨假体松动。另外,台湾于载九教授认为内翻选膝关节正中切口髌旁内侧入路,外翻则选外侧入路,边切边松解软组织及清除骨赘,这样方便省时,亦能很好解决关节内、外翻的松解及软组织的平衡问题,2008我院施行了9例,效果很好。
关于髌骨置换至今仍有争议。不论髌骨置换与否,都产生同样的髌骨关节并发症。本组病例均未置换髌骨,术中切断隐神经髌下分支,同时将髌骨周缘骨赘咬除,并以电刀在髌骨周缘烧灼一圈,术后无一例出现髌骨不适。笔者认为,TKR没有必要常规置换髌骨,只要求术中妥善处理,亦可达到较好的效果。
3.3 并发症的防治 行TKR的骨关节病患者多有高危因素,我们认为,术前应做好全面检查,纠正高危因素。骨性关节炎多为肥胖患者,皮下脂肪厚,术后容易出现液化,使伤口愈合不佳,严重的甚至有导致感染的可能。TKR后感染的发生率一般低于1%,但一旦发生,可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即使经过有效治疗,仍遗留不同程度的关节活动受限,疗效不及初次TKR,患者需经历6~18个月身体和心理上的折磨。术中应注意操作,避免软组织过多剥离、电刀灼伤表皮、切口张力过大缝合等,同时应尽量缩短手术时间,手术时间如超过2.5h,感染的发生率明显升高。由于TKR多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肺部感染是老年患者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重要的致死原因[5]。本组病例中3例出现肺部感染,行痰培养及胸片证实,静脉抗生素输液治疗后痊愈。对于排除伤口感染的发热、嗜睡、烦躁、意识淡漠的患者,应积极查明病因,及时处理。TKR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在西方国家未行预防性治疗的患者中发生率为40%~70%,主要在较大静脉如静脉;约50%发生在小腿,临床表现为疼痛、肿胀、青紫,甚至会有渗出。发生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率为1%~5%。一旦发生DVT,应警惕心、肺、脑栓塞。50%的肺栓塞发生在术后8~14天。虽在本组病例中尚无肺栓塞病例,但随着置换病例数的增加,此并发症应占有一定比例。对此我们采用早期主、被动活动、弹力绷带等机械方式,以及应用低分子肝素(速避凝,术前1天至术后1周)来预防。对于高危患者,即使没有症状也应行多普勒超声检查。早期离床是预防各种并发症的最积极方法,只要手术中无骨折、韧带损伤等,我们鼓励患者在手术引流管拔除后即下床活动,一般在术后第3天开始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被动活动和CPM机功能锻炼相结合。第1天屈曲30°~40°,以后每天CPM机上锻炼增加10°,直到屈曲120°。
参考文献
[1] 吕厚山,王东.全膝关节置换术中胫骨近端倾斜型骨缺损的重建[J].中华骨科杂志,2003,23(8):466-469.
[2] Krackow KA. Revision total knee replacement ligament balancing for deformity [J]. Clin Orthop,2002,404(11):152-157.
[3] 周殿阁,吕厚山. 软组织平衡在膝内翻全膝关节置换手术中的效果[J].中华骨科杂志,2001,21(12):718-720.
篇6
关键词 高龄患者 全髋置换术 手术配合
高龄患者由于自身存在骨质疏松,骨脆性增加,髋周肌群退变等不利因素,在外力作用下容易发生股骨颈骨折。因其愈合能力差,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很高,目前全髋关节置换术是临床上首选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达到解除髋关节疼痛,改善髋关节功能的目的,也可以让患者早日下床活动,减少并发症[1]。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5月共收治30例高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现将手术护理配合介绍如下。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71~83岁,平均76.5岁,均因为摔倒致股骨颈骨折。按骨折部位分类:股骨颈头下型10例,股骨颈头颈型8例,股骨颈经颈型7例,股骨颈基底型5例。其中合并有高血压6例,糖尿病5例,慢性支气管炎3例。术前经积极治疗,均将高血压、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临床症状控制在稳定的状态。本组患者均采用人工髋关节混合型固定的手术方式,均在硬膜外麻醉下进行单侧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时间2~4小时,手术全部顺利,术后无1例发生手术并发症。术前护理
工作人员的准备:由于高龄患者普遍存在机体各系统功能减退,多数合并有呼吸、循环及内分泌等多方面的慢性疾病,导致手术时极易发生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因此要求手术室护士必须经过专门严格的培训,能够根据高龄患者的情况,制订详细的手术护理计划,并且有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有熟练的手术配合技巧,应变能力强,及时处理各种紧急情况。
患者准备:巡回护士作为责任护士于术前1天到病房进行术前访视。仔细阅读病历,通过管床医生了解手术计划和患者的一般情况,检查各项术前准备是否齐全。随着年龄的增长,患者的心理依赖性会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高龄患者由于股骨颈骨折导致不能行走、疼痛难忍,常伴有烦躁害怕、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他们一方面期待手术解除痛苦,另一方面又担心自己是否能承受手术,对手术的进行及术后的康复缺乏信心。所以,手术室护士同患者交谈时,应注意面带微笑,语速适中,音调适当提高,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简单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的必要性和可靠性、麻醉方式,手术大致过程,交代术中配合要点及注意事项,同时对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应认真耐心回答。也可以通过介绍以往手术成功的病例,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识,做好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帮助患者树立信心,积极配合手术[2]。
手术环境准备: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有很高的无菌技术要求。术前1天应该彻底打扫手术间,层流净化手术室应安排在百级手术间进行,空气净化消毒必须严格按操作规范进行,同时保留经循环风及紫外线空气认真消毒后的普通手术间备用。由于高龄患者体温调节功能较差,抵抗力降低,容易着凉,应提前调节好手术间的温度,保持在24℃~28℃,湿度保持在50%~60%。
特殊物品准备:除了高频电刀、电钻、电锯等常规器械准备外,我院的全髋置换器械均由器械商提供。一般要求器械术前24小时送到手术室,由器械护士负责接收并同器械商一起认真清点、核对,严格检查配套器械的型号是否齐全,质量性能是否合格,最后重新清洗后送高压灭菌备用。
术中护理
手术室护士根据高龄患者的实际情况,制订详细的手术护理计划。手术当天,由前1天访视的巡回护士到病房热情迎接患者,把患者当作自己的长辈,亲切的称呼患者,通过言语沟通无形中拉近与患者之间的距离,对患者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关心体贴患者,善意劝导,真诚抚慰,使患者心理产生安全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手术。进入手术室后,同麻醉师、手术医师一起认真做好查对。
安置舒适安全的麻醉及手术:在安置患者硬膜外麻醉时,注意与医生密切配合,由一人牵引患者的患肢并随着患者身体的转动慢慢转动患肢,另一人则轻轻托起患者的身体慢慢侧转取健侧卧位并将患肢妥善放置。由于高龄患者常有行动不便,脊柱变形,护士应协助患者摆好麻醉。护士可用双手抱着患者的头及屈曲的腿部,适当用力向内弯,使腰背部向后突出,以便于进行麻醉。由于高龄患者皮肤弹性差,受压时间长时,容易形成褥疮,应特别注意皮肤易受压部位的护理。护士在安置手术卧位时,对于患者受压的骨隆突处、着力点的部位采用软枕垫起进行保护,并注意固定不宜过紧,以免发生不必要的意外伤害。消毒皮肤时以两个敷贴保护会,以免碘酒流入灼伤患者。
做好静脉穿刺及术中观察:高龄患者由于血管粥样硬化,皮肤松弛,静脉穿刺有一定困难,我们常规使用静脉留置针,静脉穿刺部位一般选择在未受压、且弹性好、血流充沛、容易固定的血管,预防术中输液不畅影响液体的进入。高龄患者由于肝、肾等脏器的功能减退,对品的代谢率慢,敏感性高,少量物即可引起血管扩张,血压下降。特别是心理过度紧张的患者,加上应激性刺激,又可使血压升高,以致术中由于血压的上下波动,容易发生心脑血管意外危及生命。所以,手术中必须密切观察患者的各种生命体征变化及出入量等,经常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果发现患者有不适反应,应及时通知手术医生,并配合采取相应的措施。
器械护士配合要点:器械护士不仅要自身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并且要认真监督手术中的各项无菌操作。在医生进行患肢复位时,注意提醒其不要移动手术铺巾及碰触周围物品;同时注意覆盖会阴区;若有污染或者浸湿,应及时更换或者覆盖干燥的无菌手术巾。器械护士必须熟悉手术器械和手术步骤,常规准备两个无菌台,将全髋手术器械与骨科常用手术器械分开放置,术中密切配合、正确、迅速传递手术器械。术后护理
手术结束后,搬动、转运患者时注意维持患髋关节稳定,切勿用力向前方托抬髋关节,应用中单托住骨盆,整体搬运。术后定期随访患者,并请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给予指导性意见和建议,便于护理工作质量进一步的改进和提高。本组患者对手术室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达到了100%,全部康复出院。
小 结
由于高龄患者的自身特点,并且常合并多种慢性疾病,手术时易发生各种麻醉意外和并发症,使得手术的风险增大。所以护理人员高度的责任心和敏锐的观察力,术前充分做好各项准备,术中进行严格无菌操作和密切的手术配合,术后安全搬动、转运患者,并定期随访,是确保高龄患者安全、顺利完成全髋关节置换手术,达到早日康复的有效保障。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人工髋关节 术前、术后护理【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32-02
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THP):通过手术利用人工生物材料替代与重建病损的髋关节,是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股骨头坏死等疾病的有效方法,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具有解除疼痛、,以缓解症状、纠正畸形,改善及恢复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的一种治疗手段。
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基本护理
1.1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属于骨科较大的手术,而且病人年龄偏高,已经给病人造成心理压力,而且此类病人大多疼痛、活动受限,给自己造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再加上老年人住院后容易考虑的问题太多,诸如经济问题、治疗效果问题等从而产生焦虑、恐惧、悲观等心理状态。因此,心理护理极为重要。护士要在病人进入病房后,要热情接待病人,让病人熟悉环境,有信心,打消恐惧心理,向病人讲述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讲解此类手术多次成功的先例当其了解手术能恢复关节功能、解除疼痛后,并结合介绍手术成功者来“现身说法”,多数病人都愿意尽快手术。
1.2 饮食及护理。由于患者一般都是老年人,加之卧床后胃肠蠕动会减慢,影响消化功能,病人会有便秘等症状,所以改善营养状况,增强抵抗力是术前的重要内容,因此饮食方面应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纤维、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饮食,鼓励患者进食、鼓励多饮水,防止患者因担心大小便不方便而自主的减少进食现象的发生。股骨颈骨折病人常规行患肢皮牵引术。皮牵引术可以改善髋关节周围组织挛缩,松弛肌肉,有利于手术中操作和髋关节的稳定。牵引后应注意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和肢体活动情况,维持牵引的正常状态。牵引的重量应根据病情需要调整,不可随意增减。牵引病人应做好交接班,加强骶尾部及牵引肢体的皮肤护理。
1.3 积极完善术前准备。了解患者身体的基本状况,协助患者做好髋关节正侧位片的检查,血样的采取、心电图、尿样等方面的检查。常规做好术前准备。包括术前3天皮肤的无菌准备,根据X线片选用两套大小相差1号的全髋材料,吸烟患者要暂停吸烟。训练患者在特殊下饮食及大小便。因患者在术后一段时间内不能下床,为防止患者在绝对卧床的情况下出现大小便困难,应从入院后即开始训练床上饮食及大小便,同时应耐心做好思想工作,说明其目的及意义,以取得密切配合。
2 术后护理
2.1 一般护理。包括生命体征的观察,护理,饮食及护理,疼痛护理等,患者进入病房后要严格观察生命体征变化,每1h测BP、P、R各一次,接好导尿管,肢体抬高,经常挤压引流管保持通畅,记录每小时尿量并采取吸氧、止痛、保暖等措施。而且要应注意心、肺、泌尿系统并发症。所以应严格控制输液量及速度,教病人做扩胸运动及深呼吸,鼓励病人将痰咳出。正确的是减少人工髋脱位的重要措施。一般情况下患肢保持外展30°中立位,患足穿“丁”字鞋,膝下垫一较小的软枕,应该向患者及家属说明摆放的重要性,以引起患者及家属的重视,防止脱位发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对病体的创伤较大,在麻醉作用消失后病人即感到切口疼痛,并可持续72h甚至更长。有效解除病人疼痛,可保证睡眠和良好的心里状态。常使用镇静剂或止痛剂。由于此手术创伤大,出血较多,术后应注意观察切口敷料的渗血及切口引流管的引流情况,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处理。另外,结合体温情况并结合切口换药的情况,观察伤口有无感染征象。
2.2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此类病人多为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素质较差,环境适应能力和机体抵抗力差、合并症多等特点,术后并发症也较多,包括褥疮、便秘、呼吸系统、泌尿系统感染及血栓、脱位等。要鼓励患者深呼吸,并经常咳嗽、咳痰,预防坠积性肺炎的发生;鼓励患者主动或被动活动患肢,逆肢体方向按摩,促进血液循环,还可在手术的肢体穿上特殊的弹力长筒袜,以防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为防止发生压疮,要保持床铺平整、干燥、无碎屑,每2小时翻身按摩身体受压处皮肤,同时应增加营养,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同时预防感染是加强手术前后各个环节护理的关键,术后常规输入有效广谱抗生素,待体温降至正常后停药,一般为7~10d,而且要注意切口换药时观察局部有无红、肿、热、痛等急性炎症表现。为防止术后发生脱位,不宜盘腿,不宜侧卧,不宜坐矮凳子或下蹲活动,不要把患肢架在另一条腿上,以防止髋关节过度内收前屈。
3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康复护理及功能锻炼
早期训练:手术6~10h后,带生命体征平稳后,可进行局部肌肉按摩、踝关节和膝关节的被动活动。术后4~5d指导病人进行股四头肌收缩锻炼和臀部收缩运动,术后7天可用CMP(持续被动运动仪)协助被动运动。中期训练(术后7~14天):①继续上述方法训练。②仰卧位屈髋屈膝运动,禁止髋关节内收内旋。③侧卧位外展运动,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垫软枕,禁内收内旋。④俯卧位后伸髋屈膝运动。后期训练(3周以后)术后3周左右可扶拐下地进行行走训练。①离床训练:先训练由卧位到坐位,再训练病人由坐位到站位。②行走训练:站立适应后可进行行走训练。患肢不负重,负双拐行走,术后3个月后可逐渐负重,由双拐单拐弃拐。但是要注意功能锻炼计划要个体化,即根据病人的不同身体情况来制定适合不同个体的锻炼计划,如有骨质疏松的病人,下床时间需适当推迟。其次,功能锻炼过程中注意倾听患者的主诉,观察伤口有无渗液等情况。再次,锻炼过程中需注意避免发生脱位。
4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出院指导
指导患者术后6周内勿交叉双腿,应侧卧,双膝间应放一软枕;勿坐沙发或矮凳而且不能前倾及下蹲拾物。并告知患者及家属应在家中座椅、座便器上安装可靠地扶手,并适当提升其高度,日常生活如洗澡、上厕所等应避免髋关节过渡屈曲。术后3个月、6个月复查,患肢有不适时随时到医院检查,定期复诊。
参考文献
[1]胥少汀.实用骨科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1965-1871
[2]丁慧丽,余艳丽,张燕.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护理[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23):123-124
[3]杜杏利,方汉萍,陈海霞.31例人工髋关节置换患者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0,15,19,532
篇8
【关键词】 髋关节;发育不良;关节置换术
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是一种较常见的髋关节疾病,自 Charnley和 Feagin在 1973年推荐对不全脱位的DDH患者可考虑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以来,现在即使是对严重的DDH患者行THA也已成为可能[1]。
1 临床资料
从2005年6月至2010 年6月,共收治髋关节发育不良的患者 25 例25 髋,男 6例 6髋,女 19 例 19 髋;年龄35~60 岁;术前患者均行骨盆正位和髋关节正侧位 X线摄片,并对髋关节发育不良程度、髋臼及股骨上段解剖变异进行测量和评估,按照 Crowe 分级[2]:Crowe I 型 11 例 11髋,Crowe Ⅱ型 9例9 髋;CroweⅢ型 4 例4 髋,Crowe IV 型1例1髋。
2 手术操作
均采用硬膜外麻醉,侧卧位后外侧入路,切除挛缩的关节囊,盂唇以及髋臼骨质增生,松解肌腱及筋膜,暴露股骨头,按预定截骨线行股骨颈截骨。重建髋臼应在真臼的位置,清除骨赘及纤维脂肪组织,自小到大用髋臼锉前倾15°~20°,外展40°~50°造臼,避免髋臼前倾,锉磨使髋臼内移,安装合适的髋臼假体。股骨侧扩髓时保持15°左右的前倾,选用小号股骨柄假体,自小号开始手动扩髓。重建结束后将假体关节复位,检查稳定性及活动度,屈曲、内外旋转髋关节,见股骨头无脱位,放置引流后逐层缝合,外展垫固定双下肢于外展中立位。
3 结果
本组术后常规应用抗生素3~5 d,根据血常规情况决定停止抗生素时间,伤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术后1例因高位股骨头脱位出现坐骨神经损伤,1年随访完全恢复,术后 X线片显示假置正常,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患者依据 Harris评分标准评定:优(≥90 分)19例;良(80~89 分)4 例;可(70~79 分) 1例;差(< 70 分) 1例。优良率为92 %。
4 讨论
4.1 适应证 年龄并无明确界定。患者出现疼痛,影响生活质量和功能明显障碍,经休息,药物等保守治疗无效,X线证实明显骨性关节炎表现者为手术适应证。
4.2 手术入路的选择
一般认为Ⅰ型 DDH多数通过传统的后外侧或外侧入路即可达到充分显露;Ⅱ型 和 Ⅲ型常需精心设计一个入路以便充分显露髋臼。本组均采用后外侧入路。
4.3 股骨重建
股骨近段的解剖发育异常在高位脱位的患者中最为严重,在临床中发现即使是最轻的 DDH患者,都有髋腔狭窄和前倾角增大,而且随着脱位程度增加,变化更明显。其中髓腔狭窄和前倾角增大对股骨头的假体植入影响较大,处理起来很困难。大多数患者都可使用常规设计的股骨柄,但若前倾角超过 40°或肢体不等长在 2 cm以上者必须进行股骨的旋转截骨或后倾插入骨水泥型柄,或使用定做的假,或虽然使用常规的假体但需调整前倾角度。若复位困难可短缩股骨,以免引起坐骨神经、股神经损伤。
4.4 髋臼的重建
Ⅰ型脱位患者的髋臼完整,重建不难;但对 Ⅱ、Ⅲ型来说,髋臼重建是最为关键和困难的。为了获得骨面覆盖以稳定髋臼假体,各种各样的重建方法被描述,我们认为应在真臼处重建髋臼,以恢复肢体的长度和髋关节正常的旋转中心,从而降低关节接触应力,减少假体磨损,改善外展功能。Crowe Ⅲ型、Ⅳ型若髋臼杯骨质覆盖不足70 %,则行臼杯上方植骨加盖加深髋臼,必要时髋臼内侧颗粒植骨。手术中彻底清除髋臼边缘的关节囊及臼内纤维组织寻找真臼位置。虽然对臼杯被覆盖面积多少存在争议,但差异并不大,一般认为不应少于 70%~80%。[3-5]为了使臼杯表面达到足够的覆盖,可使用小的臼杯。大多数学者主张条件允许时应尽量将臼杯置于或接近于真臼处。[6-7]本组髋臼假体均于真臼部位获得重建。
4.5 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平衡
髋关节软组织平衡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松解软组织,使股骨头能下移至真臼水平,高脱位部分切断骼腰肌及部分内收肌有利于股骨头下移。二是恢复髋关节周围肌肉功能使术后获得满意的功能。维持髋关节周围张力特别是保持臀中肌张力是维持髋关节稳定的重要因素。
总之,成人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是因髋臼先天发育缺陷所导致长期生物力学的异常而逐渐出现股骨头半脱位、甚至全脱位,负重区软骨退变及股骨头局灶性坏死,产生骨性关节炎的一种疾病。正确认识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的髋关节的病理特点,合理选择并正确运用相应的方法和合适的假体,是获得成功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关键。
参 考 文 献
[1] 崔旭,张伯勋,李静东.不同方法髋臼全建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先天性髋关节发育不良.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 (17): 2602.
[2] Crowe JE, Mani VJ, Ranawat CS. Tatal hip replacemant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dysphasia of the hip. T Bone Joint Sinrg(Am),1979,61(1)1:5.
[3] Hartofilakidis G, Stamos K, Karachalios T, et al. Congenital hip disease in adults, classification of acetabular deficiencies and operative treatmentwith acetabuloplasty combinedwith total hip arthroplasty. J Bone Joint SurgAm, 1996, 78(5): 683-692.
[4] Gill TJ, Sledge JB, MullerME. Total hip arthroplasty with use of an acetabular reinforcement ring in patients who have congenital dysplasia of the hip, results at five to fifteen years. J Bone Joint SurgAm, 1998(7): 969-979.
[5] Garvin KL, BowenMK, Salvati EA, et al. Long2term resultsof total hip arthroplasty in congenital dislocation and dysplasia of the hip. J Bone Joint SurgAm, 1991, 73(9): 1348-1354.
篇9
【关键词】健康教育;髋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
【中图分类号】R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517(2012)20-0061-01
髋关节置换术已成为临床上成熟的手术,近年来,各级医院已经广泛开展。为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手术效果,近5年来,我们对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进行围手术期健康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45例,男26例,女19例,年龄26—84岁,平均年龄65.4岁,单侧关节置换40例,一期双侧关节置换5例,患有两种以上内科疾病的36例。
2 健康教育方式
2.1 与家属共同制定健康教育计划
患者入院后.通过家属逐步了解每个患者的生活习惯,生活工作经历,不良嗜好后,并针对以上情况,制定个体化健康教育计划,并与家属及患者多交流,取得患者信任,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2 健康教育方法采用口头讲解、图片介绍、身体示范等多种形式相结合,较年轻患者,可浏览相关的专业网站,进一步了解该疾病的相关知识,并请已康复的住院手术患者进行患者间交流。
3 健康教育内容
3.1 心理指导心理干预对减轻和缓解患者不良情绪起重要作用。绝大多数患者对手术有恐惧感而害怕手术,同时对医院条件和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也有所顾虑,特别是高龄患者,大多数认为手术可做可不做,存在害怕增加子女的经济负担的想法。针对以上情况,由责任护士和患者家属一起,做好患者的心理工作,安抚不良情绪,消除对手术的恐惧。有些患者,术前还需进行相关的检查,应告知检查的必要性。责任护士向患者发放“髋关节置换术健康教育手册”,用通俗的语言讲述手术的安全性及多次成功的先例,鼓励患者正确面对疾病,对认知能力差的老年患者,要做到耐心、细致、不厌其烦,对较年轻的患者,应结合其职业特点,讲解恢复工作后的注意事项,使其与医护人员积极配合,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生活指导
3.2.1 去除不良生活方式针对髋关节置换术的特点,结合患者的年龄、文化程度等,告知不良生活方式对术后康复的影响。例如:吸烟的患者,告知吸烟会增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劝其戒烟,喜欢翘二郎腿的患者,告知术后应避免该动作,减少假体脱位的风险。
3.2.2 饮食指导评估患者的全身营养状况,积极预防和治疗全身并存疾病。指导患者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高纤维素饮食,并鼓励患者多饮水,以提高手术的耐受力,减少卧床导致的便秘、腹胀的发生。
3.2.3 排便指导术前3天训练患者正确使用便盆及床上排便,避免术后不习惯床上排便引起便秘和尿潴留。
3.3 指导功能锻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合理的个性化的康复训练计划,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并强调康复训练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有耐心,并做好合理安排。术后平卧时要保持患肢外展30°,术后第二天,指导患者进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训练(静态性肌肉收缩),并主动或被动活动踝关节。术后6周不要交叉双腿,不要卧于手术侧,侧卧时,应在双腿间放置1个枕头,以保证患肢外展30°。不要坐低沙发或矮椅子,坐在椅子上时,不要将身体前倾,不要弯腰拾地上的东西,不要坐在床上屈髋穿鞋等动作,以保证髋关节屈曲不大于90°,6个月内患肢避免内收及内旋动作。根据患者置换假体的类型决定下床的时间,下床后初期患肢不负重,拄双拐杖行走,指导使用拐杖的方法,术后3个月患肢可逐渐负重,由双杖行走逐渐过度到单杖行走,直至弃杖,但必须避免屈患髋下蹲,进行一切活动时,应尽量减少患髋的负重度及各侧方应力。出院后将健康教育计划交给患者及家属,交代有关注意事项及随诊时间。
4 结果
以上患者均能按照健康教育计划正确执行,42例患者切口均愈合,除1例患者因术后行X线检查中,出现假体脱位外,其他患者均按期达到了既定目标,最大限度恢复了关节功能,住院期间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篇10
【关键词】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室护理配合;护理效果
人工全关节置换手术在临床上主要应用于肢体功能障碍、股骨头病变、骨折变形以及先天性的髋臼发育不完全等患者,该手术术式可有效促进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1]。然而由于该类疾病患者常常为老年患者,其耐受程度较差,又加上手术操作本身的复杂性对患者心理会造成一定影响,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加强护理配合十分重要。本文选取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并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手术室的护理配合措施。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2月~2015年12月在本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患者进行研究,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0例。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最小50岁,最大85岁,平均年龄(65.2±6.6)岁,并发疾病包括高血压9例、肺心病3例、糖尿病8例、慢性支气管炎4例、高脂血症6例;研究组中男20例、女10例,年龄最小53岁,最大84岁,平均年龄(66.4±5.9)岁,并发疾病包括高血压11例、肺心病6例、糖尿病9例、慢性支气管炎2例、高脂血症2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予以常规护理配合,如静脉给药以及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研究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更为细致的护理配合,内容如下:①护理人员在手术操作前需对手术操作工具、仪器、流程以及注意事项等熟练掌握,根据“三查七对”对手术中使用器械的消毒以及完整情况进行严格检查,特别是对于血浆和急救药物的准备,此外严格控制手术室中的人次,巡查时对患者心理状态和生命体征变化情况进行了解,同时为患者介绍手术治疗目的、优势以及麻醉方法和效果,仔细回答患者疑问,消除患者紧张心理情绪。②手术操作时协助患者摆放较为舒适的,对手术室的温湿度进行合理调节,一般温度和湿度分别维持在24℃和50%为宜,此外输注液体温度尽量维持在36℃左右,对患者生命体征(脉搏、血压、心率)进行监测,合理维持吸氧浓度,确保吸氧量与心肌供氧量相持平,随时了解患者心理情况,并对患者加强心理护理,消除其不良心理情绪,手术中及时掌握患者感受情况,若出现异常及时告知手术医生。③手术操作中根据患者实际情况合理选取对应型号的假体装置,及时为手术医生送递手术器械,同时协助手术医生对关节邻近组织的清理,以便减少手术操作时间。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等手术情况。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研究组患者术后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呼吸频率改变情况分别为(122.1±8.0)mmHg(1mmHg=0.133kPa)、(78.4±7.7)mmHg、(71.1±4.4)次/min、(17.6±1.4)次/min,对照组分别为(135.4±8.3)mmHg、(88.6±5.1)mmHg、(78.4±4.8)次/min、(19.9±1.7)次/min,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344、-7.1665、-7.4357、-6.9613,P<0.05)。研究组出现出血1例、感染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67%,对照组出现出血5例、感染3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6.67%,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是目前临床上治疗髋关节疾病最为常见的治疗方法,同时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术方式[2]。然而由于患者年龄均较大、病理改变以及手术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在手术操作过程中予以行之有效的手术配合护理是提高手术治疗效果以及改善预后生活质量的关键措施。特别是随着现如今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术操作时间也在不断减少,因此对术中手术配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何丹萍[3]研究发现,与传统手术配合护理(静脉给药以及监测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相比,加强手术室手术操作过程中的护理配合可有效减少手术操作时间以及术后出血和感染等并发症的出现,从而提高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本文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术后血压、心率、呼吸频率改变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综上所述,对全髋关节置换手术患者在手术操作过程中加强更为细致的护理配合可有效降低患者应激反应发生率以及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该方法安全可靠。
参考文献
[1]彭少萍.预防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感染的手术室护理.全科护理,2014,12(6):494-495.
[2]曾庆芸.手术室护理路径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基层医药,2014(21):3349-3350,3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