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保护范文

时间:2023-03-16 03:43: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历史文化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历史文化保护

篇1

章安的文化底蕴十分丰富,所以历史上也是名人辈出。北宋时期著名诗人杨蟠就是来自章安,他的代表作众多,诗文大部分收录在《章安集》中,广为流传。杨蟠为进士出身,入朝为官后曾与苏轼共事,二人相见如故,对对方的文章都十分赞赏,成为知己。除此之外,唐宋家之一的欧阳修也对其赞赏有加,曾作诗“苏梅久作黄泉客,我亦今为白发翁。卧读杨蟠一千首,乞渠秋月与春风”来表达对杨蟠的赞美。台州现存最早的地方总志是南宋时期陈耆卿编纂修订的《赤城志》,也有称之《嘉定赤城志》。陈耆卿也是章安文人中比较著名的一位,而他最著名的就在于他为人正直硬气,敢于直谏,在朝中也为人称赞。和陈耆卿同时期的名人还有著名教育家石敦,石敦在章安创立了书院,亲自当教师教学,对于整个台州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以也因此有“台州大儒”的美誉,为后人所称赞。章安在古代属于越州,而从历史记载来看,越人善于泛舟,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不断发展,章安就逐步成为了浙东沿海的著名海港,对于整个东南沿海地区的航运都产生极大影响。从历史上看,台湾与大陆最早的大规模交往活动也是以章安为中心展开,这都来源于章安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位置。所以从这点看来,章安无论是商业地位还是军事地位,在古代中国乃至现代中国都是十分重要的。除众多的名胜古迹外,章安老街曲折回转,静谧而又历史绵长,也成为章安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街道基本呈东西分布,弯弯曲曲。在这些古老的街道中,老旧的招牌鳞次栉比,悬挂在一个个看似不起眼的店面之上。而这些古老的韵味,都是章安这个古老城镇最真实的写照,也是章安人历史文化内涵的某种体现。

二、观今:小镇,昔日繁盛不复存在

1、辖区萎缩

从历史上看,隋唐时期章安开始从繁华走向衰落,最主要原因是隋唐时期台州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章安迁至临海。所以章安的辖区因此缩小,包括土地、人口、资源等都遭到削减。同时由于传统的小农经济思想在章安地区根深蒂固,所以随着经济的发展,尤其到后来东南沿海地区商品经济的萌芽逐步出现,章安在整个东南沿海各个区域的经济竞争中始终处于劣势,没能把握时机,逐步衰落辖区。随着历史的发展,昔日的辉煌早已消逝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2、遗迹依稀

虽然从今天看,章安已经不复当日的辉煌景象,但是从整个古镇的格局来看仍然保持了过去最常见的长方形格局,街道基本东西、南北交错分布。随着社会对文物古迹保护力度的不断加大,已经列为区级(椒江区)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常乐寺、章安桥(或称赤栏桥)、蔡桥;重要的文物保护点有15处(章安遗存、摄静寺、梵音寺、叶家祠堂等)。但是光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对这些文物的保护问题,从政府到群众很多人并没有从深层次上理解文物保护的重要性,所以一些城区改造或是居民群众自身仍旧在对这些古迹造成或大或小的破坏,这也是相关部门应当重视的。

3、古迹衰微

在前文已经多次提到章安有数千年历史,文物古迹众多,拥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人文气息,但由于多种因素,对这些文物古迹的破坏日益增多,并没有真正得到重视,实在令人惋惜。章安桥在悠长的历史岁月中受到过多次修正,基本上很多朝代都对其有过不同程度的修建和改造,我们今天可以看到的章安桥是乾隆时期重新修建的,各种装饰、点缀都十分精美,无论从整体还是细节上,无不体现了其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极高的审美价值。由于气候因素以及回浦两岸的侵蚀,同时章安街为了经济发展也在不断扩建,极大挤占了本来桥身两端的空间,所以我们现在的章安桥与历史上记载的章安桥已经有很大区别,外人来到甚至不知道这是一座古迹,这是十分令人痛心的。而著名的摄静寺,原本香火十分旺盛,香客游人络绎不绝,到了清朝末年却开始慢慢落寞,到20世纪70年代最后两名僧人出走后,寺址遭到彻底破坏。现在的旧存基本上只有三处,但也是荒凉不堪,有些本来寺庙的地方已经成为了农田。但是在这些废弃的遗址上,仍然保持了一些雕像、石刻、石碑,这些都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物,应当受到重视和保护,而不是荒凉立在地上看着历史变迁。同时,历史上著名的林氏贞节坊是雍正年间建造的,从外表上看由四根石柱和石坊构成,也是极具历史价值的,但是现在牌坊的顶部已经遭到破坏,坊身也被当地人作为房屋的一部分纳入房屋内。并且由于历史上章安的优越地理位置,地下古墓众多,但是在历史发展中却屡遭盗墓贼光顾,很多著名的墓葬已经被盗而且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三、展望:椒北明珠,再现古郡遗风

1、章安文化发展的契机

(1)章安文化产业的自身优势。章安文化项目大多故事性较强,如能修复一些必要遗迹,可读加可看,一定引人入胜。崇梵寺在智才法师的努力下,这些年化缘投入了不菲的力量,初具规模,很有品位。其中寺内中国佛教“第一放生池”,是佛教天台宗创始人智者大师所建,距今千余年历史,学术价值非常高。寺内在重新修葺过程中,专门为“第一池”立碑,既有介绍放生池历史的老碑文,又有为其重修解读之白话文介绍,极有文化厚度,也通俗易懂,连“80后”的年轻人都为之喝彩,争相留影。可预见,崇梵寺一定是今后台州城区一大亮丽景点和佛教圣地。这便是典型的章安文化魅力,其优势凸现。这也足给章安其他文化项目带来自信。(2)区域产业的发展现况,力助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区域经济无不打上区域特点之烙印,章安不会例外。章安区域产业化发展的最大区位优势是“傍城市”,而最大的资源优势便是“历史文化”。立足当地文脉,构建历史文化风光带,打造“台州城市后花园”,将文化旅游产业立为当地支柱性产业。当章安其他产业优势不明显时,既可以力助文化产业发展,亦可提高当地知名度和影响力,便利招商引资,这也符合经济规律。(3)当下的经济形态是发展文化产业化的好时机。日本的文化产业化高速发展期,是在上世纪90年代,正好是日本国民经济停滞期,在长达10余年的经济徘徊中,日本许多大企业集团为了寻求新的经济增长点,纷纷转入文化产业领域,造就了日本文化产业在全球的位置。眼下,全球经济出现下滑,这是历史赋予章安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据悉,仅椒江近期就有三家文化发展公司申请登记注册。(4)从修复历史文化遗迹入手,导入章安文化产业化发展。章安目前可以排得出的文化产业项目有:章安古街、汉制古墓群、章安首航台湾纪念点(包括纪念碑、纪念馆、出航纪念地等)、章安名人馆等等。一定要按照文化产业化的模式,尽快率先动起来,政府要出面撮合“产官学”各方,各司其力,成熟一个启动一个。要把原先的规划深入下去,在进一步论证的基础上,尽快做出详细规划,以便相关企业尽快导入,从而包装项目,拓展市场。在2005年8月,台州市为了保护章安古镇,出台了《台州市椒江区章安古镇保护与开发规划方案》,并且召开听证会。终于在2007年章安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历史街区保护区。历史在不断发展,而章安也终有一天会重新以其丰富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展现给世人。

2、章安文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篇2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镇 保护 更新 发展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09-0316-02

1.引言

历史文化名镇体现了文化和社会的发展脉络,是特定地域的居民建设活动的历史结晶,是传统建筑艺术、地域文化、民俗风情的真实写照,是遗存于民间的文化瑰宝。河北涉县固新镇拥有保存完整的山水格局、大量明清民居建筑群与独特的民俗文化传统,具有优越的遗产保护和文化研究价值。2010年12月,固新镇成功入选第五批国家历史文化名镇。

随着快速城镇化给周边环境和传统风貌带来的冲击,做好历史文化名镇保护与更新工作变得更加迫切。如何协调保护与更新的关系,构建科学的保护体系,并通过选择合理的产业类型,实现发展的可持续性,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难题。笔者以固新镇为研究对象,阐述其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发展策略。

2.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认知

2.1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

固新镇曾是县治所在地,遗存有典型的北方城堡式四门四券古建筑群。固新四个券门建于北齐天保年间,或基石拱券,或基石横梁隧道建筑,具有较高历史价值,《固新村志》记载有“西乡屏翰”叙述它的防御屏障作用当地居民就地取材,利用清漳河谷地的泥土制成土坯建造房屋,典型的“两甩袖”单体平面,四合院布局。历史建筑的材料、风格、式样代表了太行山区冀南地方民居的建筑特点。

2.2源远流长的古槐文化

固新古槐,相传“植于秦汉,盛于唐宋”,高29米,树围17米,冠幅直径19米,树龄2000年以上,至今仍开花结果,是目前我国已知的树龄最长的槐树,具有“古”、“粗”、“神”的特色,有“天下第一槐”之美誉。当地关于古槐的传说、典故数不胜数,如《慈禧三问老槐树》、《故县老槐树,九搂一屁股》、《古槐献良谋刘邦定天下》等等。古槐作为当地村民心目中的“母槐”、圣树、福树、吉祥树,蕴含着无穷的文化魅力。

2.3自古流传的冀南庙宇文化

固新镇保存完好的庙宇有数十处,多为明清以后的风格,奉阴阳五行之说,排布有序,且有庙宇必有戏台。佛教在固新的传播历史悠久,位于固新镇内的佛教寺庙有清泉寺、静因寺、柏台寺等,始建年代早,至今香火旺盛。以庙宇为载体形成的民间庙会活动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形成特有地域文化共同体。

3.保护面临的挑战

3.1历史建筑的老化、破坏

由于当地经济的落后、历史年代的久远、疏于保护与意识薄弱等原因,一些历史建筑被拆除毁坏,取而代之的是色彩鲜明的现代化住宅。新老建筑的不和谐、历史建筑周边私搭乱建的房屋,导致建筑整体风貌遭到破坏。

3.2基础设施缺乏,环境质量差

固新镇基础设施落后,配套规模不足。直接饮用地下水,水质安全得不到保证(因水质问题引发的癌症发病率是全国平均水平的6-7倍);缺乏独立的下水系统,厕所仍使用传统的旧式旱厕;缺乏集中的垃圾收集点,垃圾杂物随意堆放现象较为普遍,卫生环境较差;缺乏公共绿化场地,村民活动局限于街巷空间和内部院落。

3.3出现“空心化”趋势

由于固新城镇建设发展受到历史文化保护限制等因素,发展缓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就业、收入、生活环境等方面的优势,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向城市聚集,固新镇出现“空心化”趋势。因此固新古镇存在着和城市争夺人口,避免消亡的压力。

4.规划对策

4.1整体保护的规划理念

4.1.1自然环境保护

古镇所处的外部自然环境,是其所根植的背景区域,对古镇历史文化特色形成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规划遵循因地制宜、因景制宜、适地适树的原则,在退耕还林的基础上,种植花椒、核桃等经济林木,既满足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又考虑景观效果,做到生态、经济、景观的统一。规划对流经镇区的石河、清漳河加强保护控制,营造休闲绿化的亲水空间和宜人的滨水环境。

4.1.2视线通廊控制

视线通廊是标志性历史景观之间保持通视的前提条件,也是体验历史文化名镇风貌的重要景观通道。视线通廊控制的目的是确立固新镇各景点之间的呼应关系,突出和强化历史风貌和标志性景观。规划构建城镇内部通向外部河流、梯田、乡野的廊道系统,以街巷、河流为骨架,以券门、古槐等为景观节点,以梯田、山体为背景区域,形成网络状、连续性的视觉廊道(图1)。

4.1.3建筑高度控制

在对视线通廊分析的基础上对镇区建筑高度进行分区控制,在保护传统建筑风貌不受影响的同时,构筑以自然环境和建筑为要素的“图-底”关系,保持古镇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4.1.4建筑风貌控制

新建建筑要注重建筑的文化性,应努力使不同建筑物的风格和谐统一,力求自身完整和群落之间的整体性。通过环境手段反映建筑地方传统特色,适当运用地方优秀传统的概念反映到建筑的风格中去,保持建筑风格的古典性和历史沧桑感。建筑色彩以青灰色、土黄色为色彩主基调,整体统一且具有历史感。

4.2分类的保护手段

4.2.1历史街巷保护

固新镇历史街巷的特色是石板路、石板巷,黄土路、卵石路,呈鱼骨状布局,街巷狭窄。街巷两侧是黄土坯院落建筑,土墙土房与石街土巷相映成趣,构成富有韵律和变化的街巷景观。规划通过对历史街巷的空间格局、路面材质、立面、休憩空间等分类保护控制,保持其整体的景观风貌特色。

4.2.2历史环境要素保护

固新镇历史环境要素较为丰富,包括10个券门,3棵100年以上的古槐,38口古井、石碾、石磨,以及外部层层叠叠的梯田型经济林区,这些都是集中体现固新镇地方传统特色和典型特征的构筑物。规划对历史环境要素进行挂牌保护,设立保护标志,悬挂于历史环境要素的适当位置,标识历史环境要素的名称、位置、规模、形式风格、营造年代、材料、修复情况、产权归属、保护责任者等信息,以利于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提高居民、游人对历史环境要素的认知程度,增强保护意识。

4.2.3文保单位的保护

固新镇内省级文保单位有古槐树、洞阳观,县级文保单位有乐楼(龙王庙)、真武阁、固新古民居建筑群。规划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将文保单位的保护区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两个等级,对两个范围内的建设活动提出严格的控制要求。

4.2.4历史建筑的保护

在对固新镇建筑物、构筑物进行详细普查的基础上,将具有一定历史、科学、艺术等保护价值,能够反映固新镇历史风貌和地方特色,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或登记为不可移动文物的建筑物、构筑物确定为固新镇的历史建筑。规划对历史建筑进行建档,作为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的重要内容,也是保护与管理的重点对象和依据。根据历史建筑的建筑质量的不同提出相应的保护整治措施。

4.2.5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固新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地名由来、神话传说、生活民俗及石头建筑工艺等。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的基础上,对固新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全面记录并建立档案,对其所对应的文化空间(如典型民居建筑、石碾石磨等)进行挂牌保护和标识。通过多种手段加强对文化空间及其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宣传,扩大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展示和共享固新优秀文化遗产魅力。

4.3分区域的保护要求

根据现存聚落空间格局、自然环境、历史建筑遗存、历史环境要素等的现状分布状况划定保护范围,在保护范围内进一步分别划定核心保护区、建设控制地带。考虑到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在保护范围之外划定环境协调区。对以上划分的区域执行不同的保护控制要求。

4.4分层次的规划控制

为保证保护工作的顺利进行,通过多层次的规划编制进行保障。通过编制保护规划进行宏观层面的控制,通过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进行中观层面的引导,通过修建性详细规划的编制指导具体的建设项目。另外还编制了多个专项规划,如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通过自上而下的规划编制,切实可行的指导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工作。

4.5循序渐进的更新策略

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与现代生活息息相关,游离于现代文明之外会导致其衰败。在古镇持续发展中总是有新要素的介入,只有允许保护中存在更新,吸收现代文明赋予的活力,才能保证其发展具有持续的动力。规划在保护实体环境的同时,更重要的是维持居民生活的稳定,传承历史文化,促进生活环境和质量的提高,在动态调整中寻求保护的最佳途径。动态调整式保护是一种循序渐进的调整,是不影响保护区生命力的保护模式。落实到规划方案中,体现为规划目标的分阶段实施。在保护规划、濒危历史建筑修缮设计方案、基础设施改造设计方案、环境整治工程设计方案等规划设计中,确定了规划期内分年度的行动计划,分期逐步实施规划设计内容,确保规划目标的落实施行。

4.6可持续的产业发展

针对固新环境优美、历史资源丰富的现状,采用旅游开发的方式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经济,是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古镇可持续发展主要途径。旅游开发展示的内容是整体历史环境特色,所获得的资金不仅能够改善村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更能给古村落保护维护、建设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开发旅游会对历史文化遗产展示起到了良好的宣传作用,进而促进了古镇的保护与更新,也能激发当地居民对古镇保护的责任感,从而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到保护历史风貌与传统文化的行动中去。

5.结语

历史文化名镇作为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应该在提高原住居民生活质量的基础上,完整、真实的传承下去。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有有效的规划作为保障,需要完善的政策法规作为支持。本文通过对固新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的尝试,以期对其他地域内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更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参考文献

[1]王景慧.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 赵勇.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理论与方法.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3]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建设部城乡规划司.城市规划资料集-城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4]尚圆圆,周煜.古村落形象保护与更新-浙江缙云县河阳古村落.福建建筑.2010.4.

[5] 仇保兴.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村)的保护和利用策略.城乡建设,2004.1.

篇3

关键词:全球化 文化 保护名城

Abstract: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city directly "soul"--the city culture, which affect the city the carrier of culture, urban physical environment. This needs us to the strength of the big of their cultural, as well as the cultural embodiment and carrying-historical and cultural city to protect.

Keywords: globalization culture protection city

中图分类号:E22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吴良镛院士曾呼吁:“面临席卷而来的'强势'文化,处于'劣势'的地域文化如果缺乏内在的活力,没有明确的方向和自强意识,不自觉地保护与发展,就会显得被动,有可能丧失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淹没在世界'文化趋同'的大潮中。” 事实上被这位当代建筑大师言中了:城市文化正在被外来的强势文化所同化,很多城市处于多元文化并存、本土文化削弱的境地。南京秦淮河边的传统城市空间与全球化文化物种――五星级酒店并置、全球化文化的代表――国家大剧院直接与中国传统城市空间的冲突,足以说明这一点,类似的例子在我国城市不胜枚举。这样说来,美国总统布什走在上海大街上时,分不出是中国的上海还是美国的华盛顿,就不足为奇了――我们的城市被全球化了。

全球化将中国的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推向了一个完全开放的市场,外国的规划师、建筑师带着“先进”的思想、理念纷纷来到中国,淡化了中国建筑和东方文化的主体意识。结果呢,并不是所有的洋大师们都了解中国国情、地域特色和本土文化。由于对城市的文脉缺乏理解,洋大师们做出的设计方案,往往是在一张空白纸上来规划历史城市,不免打上“他方”文化的烙印,同时也否定了对历史城市本土文化的认可。这些设计方案的新奇、夸张和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恰恰迎合了业主和权势们的口味,一个个“洋垃圾”就这样诞生了,而历史城市的城市肌理、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全被搁置到了一边。

由于时间的冲刷、战争的损毁,或者由于自然灾害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历史文化遗产必然会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损坏甚至灭失,因此,对于当今留存的历史文化遗产采用恰当的保护,是当代人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但是,在实施保护的过程中现在仍然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尽管从表面上看是在施行保护,但其实质却是在更为深层的、更为彻底地破坏着历史文化遗产,而且有些做法不仅在全国大行其道,还得到了广泛的推广,比如所谓的“重建”和“复原”,使许多历史文化遗产面临着新一轮的“建设性破坏”和“保护性破坏”。

“重建”就是在原有建筑或环境已经灭失的情况下,根据原有的映像、图纸或其他资料,重新建起与古建一模一样的建筑(群)。曾经听到过有的主事者振振有词地说,500年后这也就成了一个古董。确实,过了500之后留存下来的这类物件真的也是个“古董”了,但这又是个什么样的“古董”呢?既然是对历史古物的仿建,那么这种材料、这种格局、这种工艺、这种风格等都与这种建筑物出现的那个时代以及其实际建造时的时代都格格不入,它们并不具有历史的共时性,在历史的真实性上有很大的差距。

而更有一种“重建”,就是在确证了的原址上对原有建设的复原性建设,不管建起来的是宅院如南京的江宁织造府,还是宫殿或者是园苑如西安的大唐芙蓉园。这样的建设,甚至比异地的仿古建设,哪怕是无中生有的仿建更为可怕,破坏性更大。因为其不仅具有上述所有仿古建设所存在的荒唐,而且它还破坏了原有场址的历史真实性,抹消了原有场址所具有的历史意义,而且完全改变了甚至彻底破坏了原有场址所保留下来的历史遗迹和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其建起来的不仅是 “假古董”,而且是对历史文化遗址的破坏。

“复原”就是以维修或修复为名,把保存下来的建筑物等历史遗产恢复到其当初刚建起时的状况,也就是回复到其最原初的状态。这样的做法,也许可以激活对历史的记忆,甚至可以坐实了历史曾经有过的一个片断和这样的一个场景。但同时也就意味着,这建筑物是完完全全地再生了,其上一世的历史,即由其初生到再生之间的沧桑几百年的这段历史就已经全部被抹除了,抹除到似乎又回到了其初生时的状态。这个从前是我们能够回得去的吗?

1、价值观的改变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就会决定人们用什么样的态度来对待历史文化名城。因此,首先要改变拜金、拜权、非农的建筑价值观。这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努力,彻底改变遗留在每一个人骨子里的封建长官意识。建筑师应成为具有独立权力资格的职业设计师,而不是作为权势和资本的附庸。只有这样,他的作品才能真正代表一个建筑师的价值观。

2、技术与人文的整合技术改变了人类生活,改变了人与人的关系,要使这把“双刃剑”为人服务而不是对立,必须整合技术与人文。“只有把技术功能主义的内涵加以扩展,使其甚至覆盖心理领域,它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这是实现建筑人性化的唯一途径。” 也就是说,技术的发展必须根植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中,从人性化的人文关怀入手,真正考虑历史文化名城中带给人们心理上满足和精神上愉悦的因素,这样技术才不至于成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破坏力量。

3、特色的城市化道路历史文化名城的发展及其郊区的城市化,应走具有特色的道路。历史街区与历史地段的保护应重点从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环境质量入手,维持原有的街巷格局与建筑风貌,维持原有的城市社会生活形态,维持原居民稳定的生活习惯、民风民俗、、民间工艺等历史文化的。历史文化名城应适度限制向四周的无序蔓延,可采取另建新城的办法来解决城市化。

4、多元文化的整合面对全球化浪潮下强势文化的侵袭,我们应冷静的思考,积极的应对,而不是消极的回避。正如《北京宣言》中所谈到的:全球化和多元化是一体之两面,随着全球各文化――包括物质的层面与精神的层面――之间同质性的增加,对差异的坚持可能也会相对增加,建筑学问题和发展植根于本国、本区域的土壤,必须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发现问题的本质,从而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为基础,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并加以整合,最终建立一个“和而不同”的人类社会。”

篇4

关键词:城市建设,历史文化保护,误区

一、历史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对现代经济社会的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又可作为增强民族(或国家与地区)自省自爱、自尊的重要宣传教育阵地。但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地区、时段,在人口密集的地方,往往破坏较大,这就有必要从认识上加以提高.重点防范,在城市建设上明确予以保护,从法律上给以保证。但现在对历史文化的保护,特别是在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中往往存在多种误区。

1)往往在想毁掉先人的东西时,就有人打出“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我们可以创造新的历史”的招牌。历史确实是大家创造的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枉自独尊,不过更赞成“让每个人都占有历史一页”的提法。据说在英国古城墙要修复,砖可以不用古砖这是基于这种理论的做法之一。有的城市在旧城墙遗址处修的街道广场上还特意标明原城墙的位置走向。历史不能像割韭菜长一茬割一茬,城市建筑更不能几年就拆一茬。

2)“保护历史文化妨碍了经济发展”的观点。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一方面在破坏历史文化,一方面又在大谈自己城市的历史;在旧城拆了古建筑,又到新区去搞明清一条街。这种做法既破坏了很好的旅游资源,又不能形成新的经济热点。有时在历史遗迹、风景区地方挖洞搞个鬼怪神妖的人文景观,这不仅亵渎了古文明,还使人反胃。

3)“旧的建筑不适用,需要改造”的说法。这一改就是大拆大建,面貌全非。倘若西安也把城墙拆掉修成环路,其古都风貌及旅游价值效果就要逊色不知多少:还有的地方为了突出自己的城市特点,在任何建筑上都要搞地区、民族、历史的特征,以示“文脉”的延续。在一个城市里应有不同历史的建筑及风貌区,但绝没有必要在每个建筑上看其上下五千年。只要对历史做了大胆的保护,就可以毫无顾及地对现代化大胆追求。这样,文脉就得到了自然延续并且通畅。

4)“要用一种统一的理论指导全盘”。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特征千姿百态,文化底蕴各不相同,处于转型期的经济发展也参差不齐,城市形态与结构各自不同,需要也不同。用一种理论指导全盘.显然不实际。中国有自己的城市文化传统,盲目套用西方理论,只会牺牲自己的城市特色。作为中国文化代表的北京城借用功能主义系统的大拆大建、内外环道路、超尺度街廓使北京传统城市特色几近灭绝,便是前车之鉴。然而中国的现代城市建设教育、思想、方法又一直在承袭西方的城建体系,无法摆脱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影响,当然借鉴承袭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如何在借鉴、套用的过程中研究西方城市建设理论对中国城市快速发展的适应性,逐步建构适应自己城市的地域特点、地方风貌、文化韵味、经济规律,又具备时代印迹的促动性城市建设理论,是当今亟待解决的课题。

二、人们对历史文化的保护往往忽略对古树名木的保护,为了建筑可以任意砍伐。树是历史的活的见证,是无法仿造假造的文物,难道不应该更加重视吗?城市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又是历史文化的象征。这是任何一个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者都不应忘记或偏颇的两个方面。

1)保护对象应该是各个历史时期遗留下来的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历史遗迹和风景名胜。包括:国家省、市、县各级文物部门已定的历史文物和名胜点;尚未列入文物保护单位,但具有较高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古迹;业已损毁但具有重修、重建价值的文物古迹等。

但在城市改建中,有时会对古旧建筑是否是历史文物古迹、是否保留等问题提出质疑。我们可以参考英国“公民信托社”提出的五条标准:是一件艺术品,能丰富环境;是某一特殊建筑风格或某一时期的建筑代表;在社会上占有一定的历史地位;与重大事件或重要人物在历史上有联系;能使周围环境具有一种时间上的连续感。

2)历史文化的保护方法是根据各保护对象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和经济意义来确定其保存、发展与利用办法。为此,应首先弄清各保护对象的历史年代、文化等级、性质特点、功能内容、容量、交通条件、空间特征与经济利用价值等。并尽量从社会、文化、经济、精神、习俗以及心理情感上去完善和发展它。

保护的一般方法有保养、维修、改造等几种。通过保持和恢复文物古迹的本来面貌,来示明当时的历史陈迹。对古旧建筑加以改造,使其外形不变,而内部更添现代化的设备和装修,以充实它们的使用价值,使其得以新生。

继承发扬古文物意境,提取传统的特色和符号。罗伯特·文丘里1972年设计的美国费城弗兰克林纪念庭院,没有把旧建筑修复,而是将19世纪典型的美国坡顶简化成开敞的不锈钢构架,其地面用白色大理石在红砖地上标志出旧房屋的平面。文氏认为:旧建筑灵魂已显出来,人们步入庭院透过层层空架,由衷地感到故人已逝,精神犹存。创造了一种宁静安详的纪念气氛。

还可以通过延续城市的历史文脉达到保护的目的。如日本横滨步行道公园设计中,设计者认识到由于横滨经济的发展,随之也产生了大城市所具有的一系列弊病——“绿”在消失,“水”被疏远,自然生态遭到破坏,造成城市中自然的匮乏。因此,在整个设计中构思了三个相关联的主题段,来追念与城市文脉有关的历史。设计者创造了:绿化步道——这里绿树葱郁,鸟语花香,一派自然景象,成为人工环境中的一块绿洲;“水”的广场——运用喷泉、瀑布、跌水、滚水和漩涡等水的表现来赋予广场自然的气息,使人摆脱城市的喧闹,获得片刻的宁静;“石”的广场——是供纪念、演出等集体活动使用的露天广场,并制作了几十种有历史性代表的图样方案制作的陶块,铺砌在步道或嵌于指示牌上,给长者以历史的回忆,给少者以乡土教育,给客人介绍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而留下特殊印象。

3)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范围常根据不同保护对象的需要,划分为严格控制区、环境协调区和视线走廊区,现分述如下:

严格控制区:指文物古迹自身占有的地域。在此区内严格保护文物古迹及其环境的历史原貌。一般除维修外不得有任意拆迁和改造,更不能新建。

环境协调区:指文物古迹所处的周围环境区,它介于严格控制区与非保护区之间。在此区内允许新建房屋等,但必须与文物古迹相协调,并服从于文物古迹。在此区内除应控制建筑的高度外,还应对其体量、结构、韵律、色彩、风格和使用等方面有所规定,以使其与文物古迹取得协调和均衡,和谐一致。此外,应考虑与街路、绿地等的协调内容。

篇5

关键词:规划设计历史文化名城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城市化是我国当前发展主要趋势所向,也是推动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土地资源稀缺性问题的突出,旧城改造及其规划设计开始成为各级政府管理部门的关注焦点,而随之所出现的历史文化保护问题也成了旧城改造中备受争议的问题。

城市历史遗留下的建筑空间环境,是一种特殊的文化载体,它们凝固与浓缩了当时的文化,并以物质的形态进行展示,是城市传统与特色的继承,从不同时期的建筑空间环境的变化可以找寻到城市历史演变的轨迹,从而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变化。历史文化名城既带融合了多个历史阶段的修正与积累,又有某一历史阶段的时代烙印,具有丰富、珍贵的科学文化价值和教育美学价值。

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原则与要素

1、保护规划的要素

作为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首要条件是要保存有相当数量具备历史文化价值的建筑物(建筑群) 、构筑物或工程遗址,并被分别认定为一定等级的文物保护单位。文物管理部门按“抢险第一、保护为主”的方针和“修旧如旧”的原则,对古建筑进行保护和维修,这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一要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二要素是“原貌保护”,主要是指历史街区、历史村镇这一较大地域范围内原有建筑及其历史环境的外观保护。这个地段的多数建筑物应保持其建造之初的原貌,或大致按原貌来修复,但建筑物的内容可以更新,可以改变用途,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第三要素是“风貌保护”,一般是指在特别重要的文物建筑周边地段或城市的“景观走廊”中,对新建工程实施高度控制和建筑风格协调。对于国家明令实施古城风貌全面保护的少数历史文化漫长的城市,风貌保护的范围则扩大到整个古城,包括街市、河网、城廓的基本布局以及街景和民宅原有特色的适度体现等等。这种保护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在传统与现代的两类建筑形象之间寻求一种过渡,使本已寥寥无几的古建筑不致悄然埋没在现代建筑的夹缝中。

2、保护规划的原则

①协调名城保护与城市建设、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城市是一个活着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让它活得更加和谐,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同时又不伤害原来的脉络和空间肌理构成。其重点就在于古城内部旅游产业的选择与协同发展模式,处理好名城保护与旧城改造、环境整治绿化与名城文脉复兴的关系。

②要落实名城保护的具体内容。如历史街区、自然风景区、重点文物、风貌控制区、文化景观敏感区等都要进行规划控制并落实实际保护措施。对于具有独特的城市景观特色的历史文化遗存,要提出全面系统的整修控制方案,同时还要注意古城天际线与新区的风貌相协调,强调历史文化名城整体保护。

③要建立完善的保护体系。 要在整个城市范围内,明确确定历史文化保护区域范围、城市总体布局、古城整体保护方案、历史街区或历史保护区、文物古迹的分布以及其周围环境的保护及整治。

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规划方法

1、以全面合理的角度进行城市设计

旧城改造是为了使原来的城市能够更好的发挥其功能作用,使市民能够工作、生活在一个舒适、安全、美观的环境当中, 所以城市的设计以及城市的再建设是旧城改造的重中之重。但是这种新的城市设计和再建设也要根据所设定的城市文化、城市特色来进行。对于在已保护的古建筑周围进行的城市建设, 应在总体设计上与古建筑尽可能的保持一致,使城市有整体感、协调感,处理好现代化和历史性的关系,不至于出现一个城市,两种文化的现象,这会使城市出现分裂感。 如在进行古建筑周围建设时,新建的建筑物在外形结构、高度体量上应与古建筑相照应,甚至是相一致,不能出现一片古朴的古建筑群孤独的陷入大片的后现代主义建筑中。这种格格不入将会埋没了具有城市标志性的古建筑群,同样带给别人一种极度的不协调感。

2、以开辟新区、保护旧城为主

中国城市大多具有较高的密集度和紧凑度。 所有的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多功能过度重叠的城区,而这种多功能重叠对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非常不利,必须对它进行硫导。从功能上看, 较有效的方法便是通过开辟新区来保护旧城,引导城市创造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形态。在中国每年大约有1500万的农民移居到城市,这相当于每年中国都要创造一个像纽约那么大的大都市来容纳新增的人口。所以每一个城市都要考虑到自己的发展空间和妥善保护老城。我国作为一个高紧凑度的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的国家,如果没有良好的思路、正确的定位、准确的时机把握来进行新城开发,就很难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风貌。对于保定来讲,应重点向北、向西发展,建设新市区,保护好老中心街区和古建筑,促进旅游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把保定建设成为具有古都魅力和地方特色的现代化风景旅游城市。

3、以科学的的角度进行规划

从科学的规划出发,在保护中寻求发展。规划是从全局出发,对整体的部署和安排,有利于从空间上和时间上对整体的协调,达到和谐发展。旧城改造由于其内容的复杂性、涉及对象的多样性、目的的综合性,一个全局性的综合性的规划显得更为必要。要想协调好城市改造与历史文化保护间的关系,合理解决拆与留的矛盾,一个具体详细的旧城改造规划必不可少。以城市规划为主要依据。 城市规划是建设城市和管理城市的基本依据,是对城市空间布局和各项建设的综合部署与具体安排,是对于一定时期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旧城改造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目标,以城市规划作为建设的主要依据,根据城市定位与发展目标,结合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确定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规划要留有余地。任何一座历史文化名城都是历史的积累,智慧的结晶。但城市建设是一个连续相继的过程,有时可能是断断续续的,城市规划很难也不可能做到一步到位。 因此,在城市规划时要留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不要大拆大迁,要给后人留下余地。对于直隶总督署所在的裕华路,规划时要充分利用旧城的现有设施,考虑旧城原有建筑风格和传统。完全保护直隶总督署现状,改造周边环境,保护其所涵含的历史文化片断,使其成为街区的标志性建筑,突出传统街道的艺术魅力。

三 结束语

历史文化名城是城市的资源,它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和认同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规划作为城市设计的主要内容,合理的规划将保存和维护的历史名城扩大到历史资源的利用与保护,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夏健,王勇.历史街区重建建筑设计策略[J]. 工业建筑;

[2] 丁晓鹏.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与发展初探[D]. 东南大学;

篇6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利用,更新,原则,内容,协调发展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历史最集中的体现,有着极其丰富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艺术、社会和历史等价值。继承和保护城市历史文化环境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然而随着快速的城市化进程,历史文化名城大都进行了大规模的旧城改造、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开发,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成为目前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基本理论

1.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是指保存文物十分丰富,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革命意义的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内容是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地段,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不仅包括可见的物质形态,同时又包含与这些物质形态有关的自然和人工的背景,以及与历史地段环境在时空上有直接联系或经过社会、经济、文化纽带相联系的背景。不但有单体的文物保护,还要有整体的街区或风貌的保护;不但要保护有形的建筑、街区等实体内容,还要保护无形的民间艺术、民俗精华等文化内容,把历代的精神财富流传下去。其内容分为两个层次:1)保护城市历史环境以及对其积极因素的更新和利用;2)制定历史保护相关法规、政策以及开展公众参与、宣传、教育和文化活动。

1.2 城市更新

城市更新是以保护与复原历史文化名城面貌为目的,对构成街区的建筑、环境及一切相关因素进行整理、修缮与调整,使得古老街区的历史环境的保存与现代居住生活的调整达到最佳综合的行为与过程。自城市诞生之日起,城市更新就作为城市的自我调节机制存在于城市发展之中,但正式提出城市更新概念却是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为恢复城市生机,欧美各国率先展开大规模的“城市更新”运动。城市更新的方式可分为重建或再开发(redevelopment)、整建(rehabitation)以及保留维护(conservation)三种。更新改造不仅仅以改善居住条件和居住环境为目标,而且充分发挥改造地段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实现改造旧区和城市现代化的多重目的。

1.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的关系

城市是一种历史文化现象,历史文化名城在实物上比较典型地保存了历史上丰富的文物古迹,城市建筑和空间格局等优秀文化遗产,在文化符号上集中体现了城市历史发展脉络特征或者一定典型的历史时期的特征,是一个城市的记忆。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保护历史的延续性,延续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保护旧城,开发新城;保护传统,发展现代文明,这两者并不矛盾。

城市更新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针对的都是已建成的城市地区,因此两者之间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无论是在需要保护的地区还是在需要更新的地区,都同时面临保护与更新两方面的问题。差别只是,在保护地区中,需要受到保护的东西所占的比重较大,而在更新地区,需要更新的东西占了绝大多数。但是,它们的目标都是为了通过塑造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形象,通过改善城市的生活品质,去实现适应并促进城市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是同一目的的两种表现形式。

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面临的基本矛盾

保护与更新之间存在着许多矛盾。比如,城市要体现历史的延续性,需要择取重要历史阶段的优秀片段加以保护,但城市为满足现代功能的需要而进行改造,又可能冲击着这些优秀片段的保存,特别是新旧之间处理不当也会损害城市的艺术形象。历史古迹要保持一定的历史“文物环境”,才能向人们传递某些文化信息,而人们对现代生活的需要又常常破坏着这个历史范围所体现的氛围;城市企图通过传统建筑的保护而体现出自己的特色,而现代建筑、现代技术常常对此有很大的冲击力。渴望观赏体验异族文化的旅游者希望看到城市古老风貌更多一些,而居住在这个地区的人们却希望改变他们千百年来熟悉的环境,进入新的空间、新的生活方式。

我国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名城众多,然而在最近50年中,历史文化名城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有工业化过程中的毁坏;也有城市化进程中的毁坏,在大都市和主要名胜古迹表现为保护性毁坏和在中小城市则主要表现为建设性毁坏”,从中也表现出了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更新中的种种矛盾。

2.1 文化环境利益与其他利益的矛盾

2.1.1与居民群体利益的矛盾。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就是要保护构成城市特色的基本肌理,这些包含历史记忆的环境,其功能性衰退和物质性老化现象严重,与居民的现代生活需求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同时居民数的增长,也使原有历史性设施无法满足居民的需求。

2.1.2 与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的矛盾。由于经济体制的转换和房地产开发业的兴起,旧城改造成为有利可图的投资热点。这种局部经济利益的驱动,造成了旧城改造中房地产开发商的一种急功近利的价值观,忽视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在近年来历史文化名城旧城改造中,一些长期沉积下来的历史文化痕迹被无情抹去,“模式化生产”代替了精心设计,所传达的历史文化信息也已经很少。

2.1.3 与城市政府片面的“城市发展观”以及追求短期利益的矛盾。那种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中所表现出的片面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忽视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做法同时也表现在各级政府的决策管理中。于是,充满传统情致的民居以建设所谓“标志性”建筑被毁掉;尺度宜人的历史街道被无情的拓宽。此外,这种在短期内急于为自己立丰碑、不愿步他人后尘的决策思想,导致即使某一届政府有较好的保护发展规划也很难实现或继续深入研究。然而,实现一个好的保护发展计划历时很长,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是要多届政府去共同努力创造的,是集体团队合作的结晶。

2.2 规划与开发的矛盾

房地产开发企业总是注重内部环境、建筑自身的功能和经济效益,而政府规划职能部门则侧重于整个历史文化名城风貌的保护,整个社会利益的协调和综合平衡,用种种手段进行限制、调控。因此,开发者的意图与保护规划控制的要求必然存在着距离。城市政府为了吸引投资,受经济利益驱使而放弃对规划原则的坚持,规划所确定的旧城建筑高度、风貌控制和容积率控制指标失去了法律权威性,代价是历史文化名城整体的社会、环境、文化效益的降低。

2.3 保护发展所需的建设费用与资金短缺的矛盾

目前,对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管理影响最大的问题是资金问题。名城保护、发展中会涉及相当数量的居民外迁安置费用、市政设施改造费、历史风貌建筑的修缮维护费用等大量资金,数额巨大,这些资金如果仅靠政府财政支出则难以为继。

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

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值得人们珍存的历史文化和观赏等多方面价值,由于时间的推移,受到一定程度的损害,对它应在保护的前提下进行整治,使它的价值得以更完美的体现。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方针总的说是保护与整治。

3.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更新的原则

3.1.1 坚持整体保护的原则。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有机体,一个系统。它的保护重点不完全在建筑物本身,而在其整体环境的格局。历史文化名城要有所发展,要在发展中保护其格局的完整性,这就需要整体保护。

3.1.2 充分尊重历史环境,分析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历史文化的前提下,发掘和继承历史文化内涵,对一些历史文化遗存进行合理的开发和利用。

3.1.3 保护维修、整治和修复中要“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3.1.4 坚持积极保护的原则,合理调整旧城功能,防止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目标,强化文化职能,推动旧城的可持续发展。1)保护更新与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相结合;2)保护更新与城市规划设计相结合;3)保护更新与利用结合。

3.2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机制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运行机制是指名城在保护、更新、建设实践中的内在运行机理和过程。建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机制,就是借鉴其他城市更新的机制,从保护决策、规划设计、管理实施等各方面去研究保护的内在运行程序,从而实现名城历史文化资源利益最大化和最优化,提高城市综合效益。

3.3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城市更新协调发展对策

3.3.1 保护决策层面

对于经营理念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来说,目标的确立是名城保护、建设的前提和开发的内部驱动力。1)探索区域整体协调发展战略。历史文化名城通过实施区域规划,可以缓解在城市性质、规模、布局方面过于集中的压力,通过整合资源、提升质量,在继续加快发展的同时,切实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2)贯彻旧城“有机更新”方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规划管理中,应废除“旧城改造”的错误方针和口号,旧城应实施整体保护。旧城内的传统建筑重在加强日常修缮和采取“有机更新”方式加以改善,保护传统特色和原有社区结构。

3.3.2 规划设计层面

注重保持和发扬城市特色。城市化的发展必然带来文化的趋同。要避免“千城一面”,就要重视城市文化的历史渊源,重视区域文化差异,重视文化多元的保护。保护与城市血脉相连的传统历史文化,保留先人们留给我们街道、房子、礼仪、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乃至饮食起居,保留一个城市独一无二的特色,只有这样才能保留住这个城市的精神世界。

3.3.3 管理实施层面

现代历史文化名城要寻求城市环境,尤其是历史环境持续、稳定发展,必须依靠管理的维护和支持。它包括:1)保护资金的支持。2)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法规和政策支持。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也是一项公众参与的社会活动。具体措施有:1)强化文化遗产保护法制,遵守文化遗产保护原则。2)提高保护管理人员素质。3)探索出一套适宜渗透“公众参与”机制的历史文化保护措施。

4 结语

在当代中国快速城市化的冲击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现代化城市建设更新的融合是极为艰难的。但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发展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我们只有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努力实现二者的结合,使之相互协调,做到既保护好古城又繁荣城市,实现历史文化名城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阮仪三,王景慧,王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理论与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9.

[2]邢继亮,历史街区更新改造探讨[D].北京工业大学硕士论文

[3]阮仪三,孙 萌.我国历史街区保护与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J].城市规划,2001(10):11-14.

[4]杨志明,陈年好.旧城改造的误区厦出路[J].城市开发,1999(4):78-79.

篇7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 保护; 和谐

1西安历史变迁与遗存

西安地处陕西关中平原。从公元前十一世纪西周王朝起历时1200余年.先后有十三个朝代在这里建都。

在西安的渭、泾、沣、涝、、、、灞等河两岸的阶地上,分布着蓝田猿人遗址、半坡遗址、姜寨遗址、客省庄遗址、康家遗址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

西周始建都于岐山之下的周源到了周文王时代,开创了西安作为十三朝古都的历史地位。为扩大都城范围,周武王又迁都于洋河东岸的镐京丰、镐两城隔河相望形成了城市的两个部分。[1]

秦始皇35年在渭河以南的上林苑内修建阿房宫,[2]现存有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坑、阿房宫遗址等。

西汉在龙首源的西北麓修建了规模宏大、城垣雄伟、宫殿鳞次栉比的汉长安城[3]现存有汉长安城遗址、秦汉栋阳城遗址。

隋唐长安城兴建于龙首源南麓.向南展开,直达曲江。隋唐长安城由宫城、皇城和郭城三部分组成,城平面呈长方形。现存有青龙寺、大明宫遗址、华清宫遗址、慈恩寺大雁塔、大荐福寺小雁塔、兴教寺、兴庆宫遗址等。

明西安城至今保留着西安城墙、钟楼、鼓楼、化觉巷清真寺、城陛庙、孔庙等有代表性的古建筑,这些古建筑与城墙结合在一起比较完整地体现了这一时期古代城市的风貌。

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难点和重点

2.1 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西安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研究、利用的整体状况可以粗略地概括为“六多六少”,即: 一是地下出土文物多,地而存留的占代建筑少;二是保存完好的点状占建筑多,连属成片的一著名历史街区少;三是有代表性的陵墓、宗教建筑多,有代表性的宫殿、里坊建筑遗存少;四是考占发现的器物类工艺精品多,继续存活的行为类传统工艺少;五是对占代都城殿堂文化方而的研究多,对京辅地区民俗文化方而的研究少;六是显型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多,隐型的文化资源挖掘利用少。

西安作为占代十二朝都城所在地,地下文物十富。现代城市的土地利用,占都风貌保持与现代城市功能提升等都构成了矛后关系,使城市建设都成为受限的。假如几十年前建国之初,我们就会在城市建设规划中保留更多珍贵而不可眨得的文物资源;假如巧年前城市新一轮的人建设启动之际,我们对占都风貌有一种较深远的眼光和关怀,我们就会多留一些有特色的历史街区。历史经验则更是我们今天必须重视的决策依据。

2.2 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作用

(1)体现城市特色

城市的特色和其它艺术的特点有着本质的不同它是具有物质性,多层次性的综合艺术是物化了的艺术形是在一定的自然环境和人为活动过程中产生和发展的。保护名城就在于保护历史的遗存、保护西安的个性。

(2)促进城市发展

第一,遗存构成多彩的旅游财富是展现文化名城的有力方式,带来巨大经济效益。第二,以遗址保护为主的园林绿地系统美化城市生态环境,并增加城市文化内涵,增加了城市活力。第三,对城市发展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如今西安高校云集,科技发达.为城市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3)西安名城保护与城市发展关系

西安的主要功能为:继承、发展传统的同时满足城市新功能需要。兼顾人口承载功能、居住功能、用地功能、交通功能、景观功能等功能协调发展很必要,必须在突出城市主要功能的同时兼顾其它功能使两者相辅相成互相促讲共同发展.

3 西安古都特色的塑造

西安古都特色的塑造有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城市空间规划结构。唐长安城的总体格局,明代城防系统,可考虑发掘典型的唐坊遗址,再现商肆里坊生活场景;并应从区域化保护的角度充分考虑宗教、郊游活动与都城的功能关系。

其二,历史街区和城市标志性建筑。建筑物总体形象及历史环境地段文化氛围,都应注重其中行为类文化的设计。

其四,城市视廊与边界。强调城市的入门景、轴线街区的文化感应效果,城市边界则要精心保护西安山水景观的视域,展现西安依山傍水,雄视关中的地理区位特点。

其五,城乡传统民俗。都城民俗和关中民俗,如民间信仰、传统工艺、城乡游戏、宫宴小吃、歌谣方言等。

其六,城市生态环境。可以部分再现唐代长安山水城市的格局,在重要节点修复重现古代的园林精品。

上述六个方而的形象塑造从长远看,是有利而不是有碍于西安经济社会的发展。

4 西安历史文化保护所需的措施

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保护及开发都应有较高的科技含量,科研支持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必要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文化发展战略定位应强调西安的城市性质和发展取向,明确工作性质和战略日标,从而提升西安保护档次。

(2)依法保护,根据城市文化资源保护深度和广度的动态变化需要,及时调整增加相应的保护法条,保证有关法规有合理的框架和足够的覆盖。

( 3)启动西安文化资源库建设。对十西安的传统历史文化、现代革命文化、当代科技文化等进行调查评估,对历史文化的资源,为历史文化保护工作提供基础资讯,进行分类研究、发掘、保护、眨现、再生方而的排序。

( 4)确立建设项日专家评审制度。要增加专家评审的程序,对十涉及到文化遗址和文物保护地段的建设开发项日,并制定严格的评审制度,保证专家评审和行政审批的合法性和公正性,为西安的文物资源保护提高层次。

( 5)创新文化保护投入机制。西安的文物保护和文化保护,是量人而广的一项长期工程,利用市场机制为西安的人文化产业配置资源,要营造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多元化的投资机制。一方而,政府本身要尽快设立西安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基金,加人对这方而公益性、基础性研究工作的资金投入,另一方,率先在国内建成多元而有效的文化资源保护开发投入机制,政策鼓励社会资金向文物保护和文化资源开发方而流动。

(6)加强文化研究方面的学术交流。西安高校和科研机构密集,政府应支持对外学术交流,争取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方而的高级别会议和国际性学术交流,尤其是社会科学、人文科学方面。并利用同样有着较强的科研阵容和雄厚的实力,有计划地支持某些学科建设,为城市赢得国内和国际方而的学术声誊,从而促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建设工作。

参考文献:

[1] 唐春益. 保护历史遗存片段[ J] . 构建和谐古城. 科技信息, 2008( 21): 270.

[2]张洲,周原环境与文化[M],西安:三秦出版社,1998.6

篇8

>> 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和保护 区域视角下的巍山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研究 “以旧纳新”思路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 基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下的旅游产业发展探析 论历史文化名城的“积极保护\整体创造”(下) “低碳”视角下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解析 历史文化名城古城风貌保护探讨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简论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实践探索 浅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济南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兴化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探析 低碳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咸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初探 历史文化名城全面整体保护初探 文化规划视角下历史文化名城建筑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 历史文化名城:乐山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史文化名城乌镇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5] . 分税制将会促进广东的发展[M]// .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精心组织实施分税制改革 [M]// .讲话实录: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6] 徐彬.转型期地方政府行为失范与社会冲突衍生的关联性研究[J].社会科学,2012,(08).

[7] 赵中枢.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再探索[J].小城镇建设,2012,(10).

[8] 厉以宁.当前经济形势的六大前沿问题[M]//胡舒立.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9] 杨伟民.新常态 大逻辑[M]// 胡舒立.中国2015看清新常态.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15.

[10] 曹昌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状况及对策[J].中国名城,2011,(03).

篇9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个城市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珍贵的历史价值显示了一座城市的文化特色,展示了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因此历史文化街区对一座城所有着重要价值。但从目前来看,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面临着巨大挑战,尤其在资金问题上,是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整治的重中之重。本文将对资金筹措、资金管理和资金回报等几个方面,对我国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资金问题提供一些建议。

【关键词】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资金

“历史文化街区”,这一概念出自2002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2008年国务院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中将“历史文化街区定义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有一定规模的区域。”由此可见,历史文化街区代表着一座城市的历史传承,应该得到重视和保护。如今,城市发展迅速,对土地要求格外强烈,加之资金的匮乏导致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不利,甚至遭到毁灭,使城市失去其文化底蕴。因此,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的投入,避免其遭到破坏,使祖先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传承下去。

一、历史文化街区资金现状

(一)资金构成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是指用于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专项资金,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工程前期费用,主要有环境评估、建筑设计、拆迁补偿等费用;第二,建筑修缮费用,包括建筑主体结构和维护结构的修缮、建筑室内水暖设施的改造更新的费用;第三,场外工程费用,包括路面整治、市政设施改造、道路设施完善等费用。

(二)资金来源从目前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整治工程的实施情况来看,保护资金的来源主要是国家资金、地方政府资金、企事业单位资金以及个人资金五种来源方式。1.国家资金国家资金主要是以“国家对于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的重要历史街区保护给予的资金补助”的形式发放到历史文化名城。近年来,由于保护力度的迫切需求,国家因此成立了专项保护历史文化基金,由国家实行无偿分配,再由地方政府统筹安排,同时与政府投资相结合,共同用于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治理工程。2.地方政府资金地方政府根据当地历史文化街区的实际情况,会出台相应的保护政策,拨给专项资金,用于街区道路、基础设施、周边环境等方面的治理;其它费用还包括工程设计费、拆迁补偿费用等,但也会因地方实际情况不同。3.企事业单位资金企事业单位的资金主要通过自筹解决,用于工房的修缮和改建。但是一些企事业单位经济效益较差,资金容易出现困难,导致对街区保护不利,所以需要政府相关部门加以调解,或者提供资金补助,保证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程顺利进行。4.个人资金如果当地政府对历史文化街区进行公开招商的话,那么个人资金就会流入街区。个人资金主要是指商户对于所承租的房屋内部进行修缮和改造。另外,在沿街路面的整治上则需要商户与政府管理部门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相应改造。

(三)资金回报虽然获得经济效益并不是我们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目的,而街区的开发必然会为城市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其途径主要有三种,一是社会效益提升带来间接的收入,文化遗产随着时间推移,其价值会越来越来得到重视,间接的为当地政府带来经济效益,如开放旅游、历史文化节、商业演出等;二是通过对街区商铺出租或出售,政府部门借此获得一定商业税和租金,再用这些资金回馈到街区建设上;三是发展街区周边的房地产开发产业,在文化街区的发展具备一定规模时,必然会带动周边产业的发展,区域人口的增多,也会为文化街区带来经济效益。通过以上三种资金回报模式,可以使资金回流,再次运用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中,也可降低当地政府负担。

二、针对历史文化街区资金问题提出的建议

(一)拓宽资金筹集渠道1.设立专项资金和财政补助地方政府应该在财政预算中明确规定用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的数额,用于对街区加以保护和基础设施的完善,避免资金被其他项目侵占,这也向有意投资文化街区的投资人和企业传递了一个积极信号;此外,地方政府也应出台针对保护历史文化街区的资金补助政策,加大对企业和个人保护文化遗产的补助和奖励,引起全社会的关注和重视;政府还可以通过减免投资企业或个人的营业税、所得税的方式,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进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当中。2.低息贷款由于地方财政政策的限制,很大一部分只能向当地银行申请贷款。政府可以协商开发商与银行的借贷关系,以政府作为担保,银行向开发商提供低息贷款甚至无息贷款,加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力度。3.引导企业投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大企业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和对市场发展的敏锐嗅觉,其管理体制也更为灵活,如果政府给予其相关优惠政策,引导其将资金投入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当中,必然为街区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而且,大企业进入文化产业,也是提升自身文化软实力的重要环节,可以提升自身竞争力。同时,政府部门则负责对企业进行监督,秉承“严格监督,合作开发”的原则,将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4.发挥非营利组织的作用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共同拥有的文化遗产,所以一些非营利组织逐渐发展壮大,并参与到街区保护工作中来。所以政府应发动社会各方面力量,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基金,通过机构和个人的捐赠,来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

(二)加强资金管理为了保证资金的筹措和合理使用,有必要设立专门的资金管理机构,每年由政府财政直接拨款,社会各方面资金也直接归其管理,这样有利在保护工作中专款专用。在施工工程结束后,则由该机构负责还款还息。设立专门的财政机构,由于事权统一,资金统一管理,有利于加强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工作。

三、结束语:

历史文化街区是一座城市物质和非物质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和治理工作已经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重视,特别是在资金方面,不能仅依靠政府财政拨款,那是远远不够的,应该由政府带头,鼓励各行业的资金投入,共同保护文化遗产。

【参考文献】

[1]桂晓峰,戈岳.关于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资金问题的探讨[J].城市规划,2005,8(7):79-83.

[2]杨俊宴,史宜.基于“微社区”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模式研究———从社会空间的视角[J].建筑学报,2015,1(2):119-124.

篇10

开况的调查报告

历史文化名城是历史的记录与再现,是民族最宝贵的资源之一。保护并开发好历史文化名城,是一个永恒关注的话题。**作为我市唯一一座拥有近千年历史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委、县政府立足全县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做出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快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重要决策,这也是xx作为欠发达地区促进社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进城市化进程的一项重大举措。为此,针对惠民古城遗址及历史文化的现状进行了专题调研,并就如何做好古城保护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

一、灿烂的文化有待于进一步挖掘

**历史悠久,秦朝置县,北宋筑城,____年来,历为郡、州、府治所,专署驻地。历史文化资源是**的巨大财富和荣耀,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和源泉,也是应对区域综合实力激烈竞争的王牌和优势,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没有得到充分挖掘、整合和利用。

一是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但保护粗放,破坏严重。在惠民这块丰饶的土地上,产生了许多影响深远的历史事件和彪炳史册的历史人物,遗留下了难以计数的历史遗存。县境内发现的古文化遗址近处,有xx庄园、xx遗址等文物保护单位余处。**馆藏文物丰富,现存文物余件,其中国家珍贵文物余件。xx博物馆以文物的藏量之丰、品位之高位于全省的前列。但由于历史欠帐等多种原因,**历史文化遗存的现状及保护所面临的形势不容乐观,县内文物古迹或自然毁坏或人为破坏,多数已不完整,有的已荡然无存,一些文物建筑年久失修,甚直被占作他用,使最直观、最有说服力的历史见证失去了价值,确认历史文化名城资格的重要证据正在逐步消殆。

二是名人先贤辈出,但研究有限,囿于民间流传。**被称为xx故里,xx兵学文化是xx一条清晰的文脉,在近千年的历史长河中,**还孕育了战国名将xx,西汉著名文学家xx,隋朝大画家xxx,元初杂剧家xxx,明御史李俊,著名女词人邢慈静,清朝名臣李之芳,近现代铁路工程师陈西林,著名生物学家xxx等。在时期,xx是xx区党政军机关驻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xx、xx、xx、xx等都曾在这里生活战斗过。诸多先贤,业绩辉煌,留下了众多脍炙人口的佳话美谈。近年来,**充分挖掘xx兵学内涵,建设了xx故园和xx兵法城等一批纪念性建筑,并成立了xx文化研究院,举办了三届xx文化旅游节,初步打响了“xxxx故里,历史文化名城”品牌,但xx对其他历史文化名人研究涉及很少,诸如关于清朝xx功臣、文华殿大学士xxx的轶闻轶事很多,他的府第也只是在期间才被毁。其他像xxx爬堂、大明英烈等也在民间广为流传,却也仅限于在民间流传。

三是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但后继乏人,处境尴尬。xx是xx民俗文化典型地区,民风淳朴、民俗文化底蕴深厚,被称为中国三大书会之一的xx灯节书会,具有传统地方特色的xx镇木版年画,朴实传神的xx泥塑,相聚不衰的xxx庙会,无不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此外,舞龙耍狮、高跷旱船、花鼓秧歌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民间歌舞常年活跃乡村。但由于外来文化、现代文化和商品文化的冲击,民间艺术作为一种手耳相传的艺术,艺人队伍整体老化,部分艺术面临失传。“xx张朝南门,家家户户摆泥人”曾红火一时,但如今xx张村余户人家中,能够坚持靠这门手艺吃饭的越来越少,去年制作泥塑的人家还有近户,而今年只有户了;xx镇的木版年画也只有xxx一人苦撑门面,其他的民间艺术处境也十分尴尬。

二、千年古城现状堪忧

根据考古发现,早在五千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惠民就有先民活动,自秦始皇东巡设县以来,历为州府治所,因其“南控xx、北扼xx、东瞰xx,西俯xx”的战略地位,使得xx历为兵家必争之地。于是北宋徽宗崇宁元年(____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xx古城。宋以后,历代统治者先后次投资对城墙加固维修。古城总体建筑严格按照里坊制度建置,衢衡有序、经纬分明。城内建筑排列有序,楼台、殿阁、庙宇遍布城内各个角落。曾有过的古迹,明代以前的已不可考,明代以后的尚有案或有迹可查,著名的有:两府邸(明汉王朱高煦府邸、清李之芳阁老府邸)、两衙(府衙、县衙)、三台(文台、武台、凤凰台)、八阁(白衣阁、大士阁、玉皇阁、金星阁、九圣阁、魁星阁、北极阁、镇武阁)、县八景(圣殿松涛、凤台柳色、台星朗耀、魁阁晴辉、跸岭朝云、镜湖秋月、北泊秧歌、秦堤樵唱)、十二冲楼(东城门楼冲西城门楼、南城门楼冲鼓楼、北门城楼冲红楼、城隍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城隍庙内的戏楼冲寝楼、关帝庙内的钟楼冲鼓楼)、“十四名刹”(文庙、许公祠、阁老祠、双忠祠、三学大寺、关帝庙、宴公庙、三皇庙、药王庙、孙武庙、泰山行宫)等。

这些早期的建筑经过战火、浩劫和新时期城市建设等原因,绝大多数已不复存在,古城内残存的仅有宋城墙的断壁残垣、较为完整的绕外城护城河和渐被蚕食的海子,古城遗址现状堪忧。

(一)千年古城墙仅剩残垣断壁。据**志记载:xx城始建于宋崇宁元年,由工部尚书牛保亲自督修,工程规模巨大,历时年建成。当时的城墙南北米,东西米,墙高米,城墙周长米。墙体用石灰、粘土、糯米混合层层夯打筑成,只是到了明末清初时才用当地烧制青砖包砌而成。建成后的城墙高大结实,巍峨险要。城墙四周建有南、北、东、西四门,各设瓮城和城门楼。瓮城的内外城台上分别建有城楼和箭楼,城墙顶部兵器设备有刀、枪、剑、戟十八般兵器,还有雷石和火炮,俨然是一座完整的军事城堡。

城垣建筑是军事城防文化的载体,进入民国以后,随着科技发展,冷兵器逐渐被热兵器所代替,城垣作用日渐削弱,城墙年久失修、风化倒塌、人为破坏,原城墙南面、东面南段已修为柏油路。现只剩下东北和西北两处残垣断壁(东北角一段,南北长米,东西长米;西北角一段,东西段长米,南北段长米,残存墙体高米左右),满目疮痍,一派荒凉景象。

城墙四周的建筑已不存在,县政府于____年重新修建了魁星阁。虽然其规模和形制无法与原来比拟,但也成为宋城标志性建筑,使来往的游人能多少看到惠民古城的遗韵。

(二)护城河遭受严重污染。宋建城时,城外护城河绕城一周,河道总长米,河宽米,水深米。河外不远处是护城大堤,绵延余里。现在护城河环绕古城之外,依然全部存在,水系保存基本完好,东西长约米,南北长约____米。**于____年、____年分两次对东、北护城河进行了疏浚、治理。通过疏浚清挖,两岸植树绿化的护城河,与残存的城墙相得益彰、相互印证,这种景致在国内已非常罕见。

现在的南护城河和西护城河南段还没有治理,宽窄不等,平均米左右,河水污染,杂草芦苇丛生,河边堆满了垃圾,一到夏天河内污水熏的人们透不过气来。仍然是垃圾场、污水河、蚊子的滋生地。

(三)曾遍布全城的海子正在逐步被蚕食。据xx史料记载,xx古城内共有街小巷和海子。众多的海子,具有储存水源、防洪排涝、调节气候的功用。海子系筑城取土而成,当时取土不是随意的,而是根据古城建筑里坊建置和营造法式的建筑规则,确定取土规划,然后形成水面,同时也考虑到环境、城市排水等方面的因素。现在,城内海子部分已被填平,仅存的余处海子也多被污染。在城内现存较大的海子中,只有xx故园内的海子,进行了清挖、衬砌治理,成为故园一景,其它海子四周大多堆满了建筑或生活垃圾,水发黑恶臭,面积逐步缩小。

三、加快古城保护开发的几点建议

历史是人类灵魂的凝结,丰厚的历史文化,是祖辈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财富。今年以来,**委、县政府对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给予了高度重视,把传统优秀文化与促进欠发达地区的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有机结合,以“大文化”思路,市场化运作,积极探索**历史文化名城建设的新路子。县政府成立了古城遗址保护开发办公室,并通告,把古城墙、护城河、海子周围划出了保护性建设控制地带,设立了保护标志,清理积淤,植被绿化。同时加强对护城河、海子等县城水系保护管理,采取措施,保护水源,加固和保养河堤,疏通河道,清理淤积,保持水系卫生,拉开了古城保护的序幕。但目前还存在古城保护意识不强、依法保护历史文化资源观念淡薄、管理保护力度不够、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挖掘不够深入、文物保护管理体制不清等问题。

“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保护与开发不仅是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忽略的要素,更是xx扩大知名度,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张王牌。在今后的发展中,要坚持正确处理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基本思路,探索一条把昔日文明和当代成就以及大自然之美纳入一个整体的城市现代化建设之路。

(一)坚持规划先行,科学编制高标准古城保护规划。制定科学的规划是实施名城保护的前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牵扯到各方面的利益,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强制力进行约束,是很难得以落实的。为此,应遵照国家保护历史文化名城的有关规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和专家建议的基础上,编制详实的古城保护规划。规划突出xx文化和兵城、水城的特点,将古城保护开发规划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并与旅游发展规划衔接,同时明确《规划》实施主体、管理单位、责权范围,使保护规划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坚持保护第一,抢救性保护现有文化遗存。**已列入国家级、省级、市级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有处,每年需要大量的修缮和管理资金。作为省市重点帮扶的欠发达县,xx很难一下子协调大量资金,但历史文化遗存是先辈们用血汗智慧创造的宝贵财富,保护并传承好它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目前,当务之急是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原则,对现有文化遗存进行保护。根据古城保护规划划定保护区,并设立醒目保护标志,落实保护措施,尽可能避免新的破坏产生。

(三)坚持多元化融资,市场化运营丰富的古城文化遗产。保护历史文化名城是一项高投入的公益性系统工程,必须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原则,多渠道筹资。历史文化名城建设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责,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把名城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规划编制、项目立项、资金安排、政策调节上给予充分考虑,通过社会捐资、股份筹资等多种形式,广泛动员社会资金参与古城建设。应采取招商引资等多种形式筹措资金,按规划要求对古城墙遗址、周边遗迹和城内标志性遗迹进行修复,建设古城墙景点,与孙子兵法城连为一体,形成旅游景区。同时,将部分古迹景区委托企业运营,以实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