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合作经济范文

时间:2023-04-07 20:20: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型合作经济,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新型合作经济

篇1

调查表明,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是现阶段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和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保障农产品供给的主要力量,已经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力军”。

尽管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很快,数量不断增多,但所占比重仍不高,单个实力还不强,农民老龄化、生产单一化、土地经营零散化的现状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制约了现代农业发展。主要表现为:一从思想观念上看,对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认识偏低。认为合作是“走回头路”,“吃大锅饭”,怕入股入社吃亏。干部怕弄不好落埋怨,不讨好。二从发展上看,数量偏少。特别是像样的、规范的更少。发展的也不平衡。有的村“空白”。还是处于自发的,原始的初级阶段。三从组织规模上看,组织规模程度偏小。有的合作社就几户,或是家庭式的。四从带动作用上看,带动作用偏弱。由于数量少,规模小,内容单,因此对农业的现代化、产业化、商品化发展的带动作用还很有限。有的在运行中因为各种因素夭折失败,产生负面影响。五从经营管理水平上看,管理人员的__素质偏差。文化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智,管理能力不强,很难支撑和再发展。六从规章制度看,执行的也不得力。七从资金上看偏缺。__乡三排村的“万家乐”千只绒山羊养殖场就是因为没有购羊的流动资金而被迫在去年末停办。八从服务上看,全程服务偏全,还不能到位,还不能满足需要。

1、提高认识,在思想上推进。学习《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大力宣传新形势下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要让农民明白,依法发展合作经济组织不是过去搞的合作化和“归大堆”,不是要改变家庭承包经营体制,而是要保证农民的主体地位,谋求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是农业进入新的历史阶段的必然客观要求。要通过召开经济能人座谈会、走村入户调查、举办专题讲座、推荐成功经验等途径,教育引导农民自觉组建合作经济组织。通过帮助农民算效益帐、算信息帐、算技术帐等群众乐意接受的方法,引导农民自觉加入农民合作组织,努力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规范模式。基层政府要加大对广大干部特别是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指导,加大管理干部的培训力度,切实转变其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

2、加强领导,在组织引导上推进。各级党委、政府都要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工作。纳入日程,摆上位置,抓在手上。认真研究,制定工作规划、方案、措施。建立县、乡(镇)、村组织领导责任制。县、乡(镇)领导包村责任制。构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工作推进机制。加强工作推进的具体措施的研究和落实,逐步建立“政府引导、部门联动、农民主体、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并且要把此项工作作为考核领导干部政绩考核。抓好典型示范引领。推广好的经验和做法。巩固现有好的,完善有缺欠的,发展有基础的,整合不合适的,扶持初建的。每年每个村都要发展一两个。做到建一个组织,兴一项产业,活一地经济,带一批农户,富一方群众。

3、加快耕地流转,在规模化上推进。建立健康有效的耕地流转机制,加快耕地流转,这是培育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基础。现在耕地流转也就是10%左右,流转空间很大。有的村有基础和经验。要按照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要求,积极推进耕地流转,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使用权流转。鼓励农民在承包期内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逐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要强化耕地流转工作的指导和服务,建立县、乡(镇)、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开展流转供求信息、合同指导、价格协调、纠纷调解等服务,引导土地依法、自愿、有序、稳妥流转。

4、创造发展环境,在优惠上推进。一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有关政策,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给予优惠。二要加大对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项目支持力度,农业、水利、林业、环保、科技、商务、质量技术监督和畜牧等部门,要把扶持重点向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倾斜。三要把农业__开发、农村扶贫开发、农业标准化、农业产业化、测土配方施肥、农、林、水、机、畜、鱼以及农产品加工重点项目,在同等条件下,可委托和安排有条件、有能力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来实施。

篇2

1、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理论:在对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相关概念界定的基础上,运用合作理论、组织理论及有关理论,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上的指导。

2、世界各国农村台作经济实践及启示:通过对美国、日本、德国等国家发展农村合作经济实践考察的基础上,总结出其发展的经验,以供本研究参考。

3、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现状:通过对50-60年代开展合作运动的回顾,总结出成功与失败的经验教训,并将其与目前所提出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进行对比。在此基础上,提出目前我国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缓慢的深层次原因。

4、现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实证研究:根据我国不同行业、不同地区和不同组织形态的农村合作经济组织,选择几个具体样点进行实际调研,并就其运行机制、利益分配机制、监督保障机制等进行具体分析,提出各自的优缺点及现存问题,并找出其深层次的原因。

5、现行合作经济组织模式的比较分析:针对我国现存的各种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现状,主要分析其发展中的制约因素,并对各种合作组织模式分别进行绩效分析,提出各自的存在条件、发展阶段、优缺点、地位及发展方向。版权所有

篇3

关键词:合作组织;经济转型;农民

1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及其特征分析

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是对传统农村经济模式的“否定之否定”,尊重了事物发展前进行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规律。因此,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制度存在着以下优势,具体表现为:第一,农村合作组织以组织的形式投入生产,弥补了小农抗击风险能力不足缺陷,能够切实保护到小农等弱势群体,提高农民抗击风险能力及其自助自救能力,将农民破产危机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第二,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实施组织生产、团队合作,能够实现规模经济和集体效益,能增加农业生产的边际效益,遏制农业部门边际收益逐年递减的局面;第三,新型农民合作组织能够产生规模经济效益、集体组织效益,对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大有裨益。第四,新型农业合作组织能够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品、产业为重点,实现产业化生产、专业化生产,形生产、加工、销售等一体化经营体系。第五,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有利于农业生产各要素的优化和组合,提高了生产要素配置和使用的效率,能够以最小的投入产出最大化,避免资源限制、浪费等现象发生。

2新型农业合作组合发展现状分析

我国出台了《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其中明确指出我国要加快农业生产要素的投入,刺激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生态化和现代化,促进农村区域经济发展,构建新农村和谐社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作为一种新生的农业经济生产、运行模式,是加速农村经济转型的有效途径。然后现阶段,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在我国农业经济运行上存在较多的难题,发展较为缓慢,其原因如下:

2.1对农民合作组织认识不到位

受1958年农民公社化、大锅饭影响,部分农民对合作组织或多或少存在恐惧心理,产生了诸多疑虑,担心历史的悲剧重演。大部分农民文化程度不高,缺乏认识问题的理性眼光,在对我国农业运动发展的曲折历史认识上,往往把失败的原因归咎于合作运动,难以对失败的真正原因做出正确的分析,而且也认识不到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和旧式农民合作运动的区别。认识上的片面化、短缺化造成了农民参与合作组织的积极性不高,热情不够,甚至存在心里或者行动上的抵触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的速度,造成了其发展缓慢的现状。

2.2农业资源有限

第一,资金短缺。农民合作组织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政府部门的无偿资助,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普遍偏低,大部分农民收入有限。大部分农民合作组织考虑到这一客观事实,在向农民会员收取很少的费用。资金来源渠道单一,资金实力基础薄弱,导致了合作组织规模有限,抗风险能力低下,甚至有部分成立不久的合作组织因资金短缺无法正常运转,被迫倒闭状况。第二,人才匮乏。新型农民合作组织需要懂技术、具有经营理念、凝聚力,擅长管理且敢于闯荡的高素质人才作为领军人物,但纵观我国大部分合作组织,不管是领导干部,还是组织会员,其文化水平有限。人才资源匮乏,即使部分高技术农业人才,也缺乏合伙致富的认识,更愿意干个体企业、个体贩运。

3新型农农合作组织,促进农村经济转型思考

第一,树立服务成员的宗旨。农民合作组织要以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为服务宗旨,建立产前、产中和产后的一体化服务体系,除了帮助会员获取物质利益,降低农户生产成本之外,还要提供技术、信息等方面的服务,提高农户的生产收益。服务范围应该广而全,既要有营销服务,提供农产品代销、代存、代加工等服务类型多样化,也要有良种、化肥、机械等生产资料供应服务,还要有市场风险评估、农业技术培训等服务等。第二,引入公司领办型合作模式。公司领办型合作成员享有完整退出权,一旦产业资本与农户利益发生冲突,农户可采取投票形式推出合作关系。公司领办型合作模式有效避免了产业资本侵占农户利益现象的发生,农民可自由选择交易方式,实现自我农业生产利益的最大化。第三,农民全要素合作。农业生产是一个系统化过程,全要素合作是指在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中要实现各要素的共享和互助,优化配置管理、技术、土地等生产要素,使其贯穿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中来,渗透到农业生产上游、中游和下游中来。

参考文献:

[1]陈淑祥.我国农民合作组织发展突出问题分析[J].经济纵横,2010(04).

篇4

[关键词] 新形势 基层农经工作 看法

[中图分类号] F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3)08-0012-01

随着党和国家对“三农”工作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大,农经管理工作的范畴也不断扩大,涉及到农村财务管理、农村土地承包管理、农民负担监督管理、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管理等众多方面,基层农村经济经营管理部门如何在新形势下找准自身的位置,扮好相应的角色,发挥应有的作用,如何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落实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推动农村经营机制的创新,促进农业农村的经济发展,成为一个紧迫的课题。笔者结合多年基层工作经验,就如何做好新时期基层农经工作谈几点看法:

一、稳定和完善现行的农村经营体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进一步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的核心是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这是党在农村政策的基石。基层农经部门要大力宣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土地有关法律,切实增强依法行政意识,依法加强土地承包管理,维护好农民的土地生产经营权和使用权。随着近年农业税取消政策的落实,种田的负担逐渐减少,农民种田的积极性高涨,土地又被农民所关注。县、乡(镇)农村土地流转服务中心要提供土地流转信息、资质审查、价格评估、合同签订及鉴证、利益关系协调、纠纷调处、有关法律政策咨询等服务,健全交易规则,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公平、公开、公正流转的市场环境支持种养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业产业化龙头等组织与县乡两级土地流转市场建立信息服务联系。

二、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社,增加农民的收入渠道

确保稳定增长的农民收入水平,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重要的物质保障,基层农经部门要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大力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积极引导、稳妥推进”的原则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让农民真正看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好处和效果。合作社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取得了明显成效。一是变农民“单打独斗”为“抱团发展”,共同抵御市场风险。通过发展各种专业合作组织,提高了农业的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水平,提高了农民的市场谈判地位和话语权,实现了农民与市场的有效对接。二是变“分散经营”为“分工分业”,促进了土地规模经营。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使更多的农民到二、三产业中发展和挣钱。三是变“少数先富”为“多数共富”,以先富带动后富。闯出一条目前市场经济条件下能人发挥帮带作用、促进农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

三、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有效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入,农民负担重的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减负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由于农民负担监督管理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起来,仍然存在农民负担反弹的可能。基层农经部门要一如既往地抓好农民负担的监督管理工作,认真落实涉农收费“公示制”、报刊订阅“限额制”、村级零招待制和涉农案件“责任追究制”,规范“一事一议”筹资筹劳,严格监控经营服务性收费,要对村级债权债务进行清理核实,坚决制止新债发生,多方面和多渠道探索化解村级债务的有效途径和方法。通过定期不定期的走村入户调查,及时了解农民负担的真实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做到情况及时掌握,农民负担一卡到底,建立健全农民负担长效管理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四、创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的新机制,实现农村集体资产的保值增值

基层农经部门要创新农村集体资产和农村财务管理机制,完善资产运营形式和财务管理模式。当前农村财务管理仍然是农民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基层农经部门要加强对转移支付村级补助资金、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土地征占补偿费分配使用的监督管理,确保各项涉农资金专款专用,实行财务公开,加大检查力度,做到真公开和常公开,还干部一个清白,给群众一个明白。以推进规范农村集体资产管理建立村级财富积累机制工作为契机,积极探索集体资产保值增值新机制,对村有集体资产,农经部门应参与其公开招标、承包、出租。盘活集体资产,使集体经营性收入不断增加。继续健全村财乡管制度,规范村级财务收支,抓好预算,把握决算,保证预算内不突破,无预算不开支,真正做好村财镇管工作。

五、加强基础工作,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要使基层农经工作做好、做实,还需要广大基层农经干部有一套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工作作风,这就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要不断学习,要增强深入实际和调查研究的力度,及时掌握基层情况,要坚持求真务实和科学严谨之风,要让群众学法、知法、懂法和守法,为农经三大管理、三项指导提供服务。基层农经工作的直接对象就是广大的农民群众,基层农经干部可以通过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有效地维护绝大多数农民的合法权益。处理农村事务,要带着感情去做,要讲究方式方法,想农民所想、帮他们排忧解难,久而久之,就会得到广大农民群众的信任,新形势下农经人更加要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认真做好基层情况、基本数据、基础资料工作,重视信息化建设,不断改善工作手段,以信息化全面带动农经工作水平的整体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机制;路径

南京,作为我国长三角经济区、长江流域经济带、沿海经济带上的重要城市,对跨区域合作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先后提出南京都市圈、“一小时都市圈”、南京区域经济协调会、宁镇扬城市共同体、宁合昌新三角等跨区域合作设想,并在物流、基础设施、科技资源共享等多个领域尝试跨区域合作。但时至今日,南京跨区域合作成效并不明显,预定目标多数没有实现。这与南京跨区域合作模式选择、空间取向、合作内容等定位不清密切相关。跨区域合作呈现由传统要素推动向创新要素推动转化的趋势。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本质是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增强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进而提高区域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

1、南京实施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战略意义

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紧要时期,南京跨区域合作以创新合作作为“凝聚核”,既有内在机制的推动,又符合经济发展趋势,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首先,顺应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式向集约式转变,由外延式向内生式转变,实质是实现由依赖传统要素的增长向依赖创新要素的增长转变的过程。在我国区域经济规划与政策制定中,增长极发展战略被广泛应用,其基本的理论假设是增长极的经济辐射,将形成增长极与经济腹地间的扩散效应,产生大规模的就业增长影响(Hermansen,1972;Erickon,1975)。这些思想建立在传统要素区际流动形成的空间经济联系基础上,但推动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要素为掌握技术、知识等的创新人才与创新型企业,掌握核心要素,是抓住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以南京为核心的跨区域创新合作顺应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内在要求。

其次,实现毗邻城市间合作模式创新。当前跨区域合作研究主要从要素互补、产业转移等角度展开,但由于交通运输规模经济的实现,毗邻城市间增长溢出的主要渠道并非投入一产出联系,这种联系可能在全国甚至世界范围内展开,而不局限于本区域,这是政府政策无力改变的事实。而创新要素尤其是创新人才、创新型企业在空间上的扩张,毗邻效应更为明显,成为核心城市对周围区域发挥辐射作用、形成增长溢出的重要渠道。创新溢出在内生增长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已经被国内外研究多次强调,但创新流动的规模与影响随地理距离增加而下降,而且,对国内的影响大于国际。因此,创新导向的南京跨区域合作,为毗邻城市间合作模式的创新探索发展路径。

第三,引领中西部经济发展。国家发改委2010年6月印发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中,对南京城市功能的定位是“发挥南京沿江港口、历史文化和科教人才资源优势,建设先进制造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长江航运物流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加快南京都市圈建设,促进皖江城市带发展,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由此可见,南京在国家整体战略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南京地处我国经济重心――长三角经济区,同时是长江流域经济带重要的枢纽城市,因此其经济发展对于承东起西、促进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一方面南京沿江向西及两翼的较大范围内无特大城市,这就决定了其在接受上海直接辐射的同时,可以向西辐射长江中上游经济区、开发内地资源和市场,具有传递辐射的功能;另一方面也可以发挥示范作用。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有效实施,为其他城市间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展开提供经验借鉴。

2、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

跨区域创新合作的形成机制在于:市场机制推动创新要素的跨区流动及创新活动空间外部性的存在,使区际创新过程中产生空间依赖,空间位置邻近的区域之间形成显著的协同发展效应。因此,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与扩散是科技一产业、区际互动发展机制的形成基础,是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的内在机制。

2.1 创新要素的空间集聚机制

从区域层面,技术创新分为内生型和外源型两类。内生型技术创新即自主创新,主要是依靠区内创新要素的有效配置,形成创新要素相互作用及反馈机制构成的区域创新网络,形成持续的新技术来源。外源型技术创新主要依赖于外部技术输入,如通过技术市场交易、区际贸易及跨区投资过程实现的技术扩散。因此,区域的创新能力首先取决于创新要素禀赋条件,即使是选择技术输入型发展战略,引进技术能否转化为自身竞争力还取决于区域创新资源禀赋约束的区域创新吸收能力。

创新要素的空间分布一方面表现出与经济发展水平相耦合的典型特征,即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区域往往是创新要素集聚的区域,两者形成明显的正反馈机制;另一方面,呈现出明显的行政区域中心集聚化特征,即创新要素尤其是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水平与行政区域中心性特征相耦合。南京作为我国经济较为发达省份的省会城市,科教资源的集聚优势十分突出:拥有各类高校60多所,江苏进入全国前100名的15所大学中,有10所位于南京;科研院所500多家,占全省2/3以上,拥有一大批在国内处于领军地位的电子、船舶类的大型研究所,省部级以上重点试验室等科教文化资源在全国处于第一方阵;就人力资源来说,拥有在校生70多万人,每年毕业大学生20多万人,各类科技人才70多万人,院士数量处于全国前列。显著的科教资源和人力资源集聚优势,是推动南京实施跨区域创新合作、形成区域创新中心的前提基础。

2.2 创新要素的空间扩散机制

创新要素的扩散特征与传统要素不同,空间取向、作用强度等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是区域间相互作用、共同发展的过程。创新空间扩散包含2个层面的含义,一是企业间创新溢出,二是区域间创新溢出,这两方面是内在统一的,企业间的创新溢出是区域间创新溢出的微观载体,而区域间创新溢出是空间表现。在区域系统中技术变化内生于宏观增长理论中,空间相互依赖通过要素流动、创新扩散和贸易影响技术变化和增长。创新要素空间溢出效应取决于地理位置的邻近性与技术的相似性程度。现代交通、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创新要素空间流动的地理约束大大降低,但大量与创新过程相关的新经济知识是难以复制的,而且不具有完全获取性。这种新知识由大量技术、组织及实践构成,其扩散要求直接接触及密集的交流。因此,表现出较为明显的“距离衰减”特征,这已经由欧盟、美国等国家、地区内创新要素扩散特征的研究成果所证实。另外,创新过程在全球化背景下更加

具有地方化特征,区际溢出是创新产出区际差异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

在跨区域创新合作过程中,扩散是双向的,存在重要的反馈机制,其形成依赖于创新主体间密切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直接受到空间因素的制约。这也就是知识、创新扩散往往存在明显的毗邻效应的原因,地理位置的邻近再辅以技术上的相似性,为反馈机制的形成创造了优越条件,也为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深化提供保障。

2.3 科技一产业互动发展机制

科技与产业间具有互动发展的内在动力。一方面科技发展是产业不断升级的保证;另一方面,产业发展不断为科技创新提出新需求。而区域的科教资源优势能否转化为区域创新资源优势、科技要素能否转化为创新要素,关键在于能否实现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发展。区域科技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具有比较静态特征,只有与区域产业部门形成互动发展才能转化为区域创新优势。各种创新要素的组合方式和效率决定了创新绩效,打破科教资源流动的小循环,形成区域内科教资源、产业资源等的大循环,促进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推动区域实现自主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南京具有明显的科技优势,在诸多方面取得的创新成果处于全国领先;另一方面,丰富的企业资源,雄厚的产业实力,为创新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市场条件。高校院所的学科团队与企业结对合作,共建“校企联盟”,包括生物医药、风力发电、光伏太阳能、半导体照明、轨道交通等领域。如南京大学与连云港共建南京大学连云港高新技术研究院,使南京大学在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等建设的研发中心达到10家;南京农业大学在高邮、宿迁、常州、张家港、南京市六合区等地设立了产学研办公室,开展深入合作。正是通过科技与产业的互动化发展,实现双赢,为区域经济发展不断注入新动力。

2.4 区际创新互动机制

区际创新生产率差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由区内市场推动的研发发展差异来解释,但同时,区域创新存在明显的外部性,并与经济增长关系显著,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是每一区域必须考虑的显著因素,使空间层面上总量水平并非收益递减。而从整体上来说,创新的空间扩散过程限于相对较小的地理范围。技术知识转移一般发生在有限地理空间范围内,区位和接近性直接影响区域创新性。知识溢出要求主体间频繁的接触与相互作用,知识溢出的成本随距离而增加。专利与研发活动也具有明显的空间相关性,溢出效应的发生具有高度的区位性,仅存在于大约300公里范围内。也就是说,生产性主体的区位和接近性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区际存在知识溢出,而且地理上邻近的区域间溢出更加显著。

对我国的研究也取得了相似结论,国内研发对经济增长具有重要的正向推动作用,而且国际技术溢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本省的吸收能力。省域创新行为在空间上并不是分散分布的,创新产出存在明显的空间相关性,也就是说存在着空间上的创新集群现象。因此,实施以南京为中心的创新合作战略,要充分考虑空间效应的内在机制,在创新合作区域的选择上注重毗邻性、技术接近性。

3、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的优化路径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需把握创新要素空间集聚与扩散的内在机制,通过完善市场、协调供需、培育创新网络及制度创新,实现合作模式的创新。

3.1 实现创新要素市场的一体化。提升企业获取外部创新资源的能力

实现创新要素共享、区际无障碍流动,能够促进创新要素高效整合,形成紧密的区际创新网络,是提高区域创新系统效率的先决条件。

围绕创新活动的市场一体化建设,需要着重加强以下3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市场一体化,为创新主体提供创新收益保障机制。通过知识产权竞价,使创新要素收益最大化,有效减少机会主义和“搭便车”行为,增强创新活动的利益驱动;探索多样化的知识产权实现方式,鼓励知识产权与实物资本的结合;整合知识产权交易市场,打破行政区划约束,形成一体化运作模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二是高端人才市场。保持系统中创新型人才的创新活力是提升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整合区域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建立合理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以高素质人才引领创新型经济发展。高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要与创新平台的建设相辅相成,促进创新人才的集聚,从而加速创新型企业的集聚和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三是加快南京科技金融中心建设。资本市场不仅为创新型企业提供了融资平台,更具有科技孵化功能,推动创新型产业发展。金融资本流动的市场化导向比较明显,这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突破行政区经济的刚性约束,助推跨区域创新合作的深入开展。加强南京科技金融中心建设。开展科技金融服务方式多样化的探索,积极为新兴产业提供资本的支撑和各种平台的支持。

总之,围绕创新活动的市场建设,是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保障,其中资本市场的建设是先决条件,形成高效、规模化、创新资金投入与退出机制健全的资金保障环境,带动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企业等的集聚化,推动创新型经济的发展与壮大。

3.2 强化创新供需双方“耦合”效应

创新主体错位、产学研之间合作力度不足,最终表现为南京在创新设施、投入方面的优势,并没有转化为创新产出的优势,出现典型的创新需求与创新供给失衡现象。2009年,每十万人专利授权数南京不仅低于苏州、无锡,甚至比镇江还低,在高新技术产业销售收入方面也远低于苏州,说明产学研之间的合作还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见表1)。

产学研供需失衡、创新合作困难主要源于创新要素供求信息不对称,这是组织效率题。一方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人才主要专注于一些基础领域的创新,而对成果的应用性重视不够;另一方面,广大中小企业合作开发技术的需求比大企业强烈的多,但由于其资金规模较小,高校、研究机构的合作意愿不强。而区域内高新技术企业也大多停留在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装配环节,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元器件和关键设备,对国外技术的依赖性强。企业技术需求与学研的技术供给不对称情形,进一步降低区域创新效率。因此,以创新为导向的区域合作关键在于对产学研的集成和组织。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应积极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加强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首先,发挥南京科教资源优势,创新高校多样化办学模式,真正发挥企业所需人才“摇篮”的作用。科教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首先体现在为区域提供高素质人力资本,进而对科技含量较高的经济活动产生区域吸纳效应。建议利用现有的职教硬件资源,加上优越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软资源,采取灵活化的人员管理模式,形成产业工人的输出基地。其次,强化创新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科技园区建设的“耦合”。鼓励园区企业与大学里的实验室建立定向联系,公司员工参加学校的研究讨论,参加相关研究项目,进一步拓展教育机构在科技园建设中的职能作用。也鼓励高校、科研院所将实验室“搬进”园区,不断提高研发项目的市场敏感度,直接面

向产业发挥辐射作用。

3.3 优化区际创新网络

创新网络是区域创新系统维持并不断发展的运行机制保证。各创新主体间形成的相互作用链,形成独具特色的区域创新系统。

实施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过程中,通过区际创新要素共享,构建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等组织网络化互动机制,真正实现创新共享。创新型网络是在区域创新系统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并反过来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进一步演化。首先基础工作是建立创新要素的共享信息系统。对各类创新要素禀赋条件进行系统摸底,如各类大型仪器设备、各类科技人员、科技企业及科技园等信息进行有目的的分类整理,为创新需求方和供给方提供充分、准确的信息查询。同时实行区际创新资源的高效整合,在国家级、省部级重点项目的申报上发挥“拳头”优势,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弥补区域投入有限的不足。如有效整合重点行业的研发、生产要素,形成在更大区域层次上的竞争力和区域特色。着重于自主知识产权研发和成果转化的开放性、可持续性强的专业型科技创新园区建设,培育科技创新综合体。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上,打破市界、校界限制,实现优势资源共享。

3.4 构建跨区域创新收益共享机制

南京跨区域创新合作实施过程,关键在于突破行政区域经济利益的刚性束缚,探索新型合作机制,前提是解决合作成本的分担、合作收益的共享题。

篇6

关键词:经济形势;装备价格;装备经济

物价首先是由实体经济供求决定。按照主流经济学观点,物价由总需求和总供给决定。如果总需求大于总供给,则物价水平会上升;而若总需求小于总供给,则物价会下跌。其中,总需求主要由国内消费、投资、政府支出和净出口构成。总供给则由成本、技术进步所制约。从另一层面上说,金融危机会减少我国的外部需求并带来较大的供给冲击。

金融危机是实体经济危机爆发的集中体现,从本质上说,是实体经济危机引起了金融危机。此次经济危机也不例外,有效需求不足的矛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扩大需求,自2001年以后美国长期实行低利率,放任流动性蔓延,虽然取得了短期的经济增长,但是这种透支未来的经济增长策略是不会长久的。人为制造的繁荣最终以2007年以来的次贷危机爆发及其蔓延而结束。

一、我国当前宏观经济形势

(一)外部需求减少带来巨大压力

目前,我国已日益融入世界经济,成为世界经济的一部分。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会对国内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我国物价水平主要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但由于我国对外贸易依存度较大,通过进出口商品贸易,则将国内外市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从而使外部因素对我国价格水平产生较大的影响。国外发生金融危机,外部需求减少,对我国物价往往会形成向下的压力。

(二)供给冲击拉低了进口成本

2008年以来,国际原油、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通过进口,国外价格上涨传递到了国内,引起国内物价上涨。我国2008年1-8月进口的主要商品数量和价格水平。不难看出,国际农产品、原油、铁矿石等价格同比大幅上涨,是推动当期CPI的重要原因之一。

但从2008年9月以后,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跌。由于我国大宗商品对外依存度非常高,对我国来说石油价格的下跌及由此带来的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下跌,是有力的供给冲击,其直接拉低了进口成本。

二、做好装备价格工作的对策

装备价格工作必须与当前国家的经济形势结合起来,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掌握装备价格工作的主动权,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一)把握宏观经济形势,预测价格走势

把握宏观经济形势,就是要求装备价格管理人员应该认真分析国家的经济形势,正确预测价格走势,掌握装备价格管理工作的主动权。从事装备价格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及时注意价格信息的收集和积累,注意与装备定价密切相关的原材料、燃料动力、以及不同地区劳动力价格的变动情况与发展情况。有效掌握第一手资料和数据,从而增强在价格方案评估与协商、价格审查时工作的主动性。同时,还应该积极与装备承制承研单位协商,从数量上分析生产要素价格波动与装备价格的影响幅度,明确结算方案,争取价格工作的主动性。

(二)分门别类,合理确定装备价格调整方案

从目前宏观经济形势看,价格趋势总体偏低,大部分商品的价格呈下降趋势,但也有个别商品仍然稳中有升,结构性特点仍然比较明显。因此在制定装备价格调整方案中,不可搞一刀切,必须区别对待。特别要区分装备生产领域和行业,区分装备生产成本构成,细化装备生产成本的结构,进而确立影响装备价格的因素构成。可以采取逐因素、分时段制定调价定价方案,同有关承制承研单位协商。

(三)军地配合,营造良好的装备价格管控环境

装备价格工作是我国物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直接关系到军方与承制承研单位之间的利益,工作难度大、敏感性强、矛盾集中。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物价形势影响的问题上,可以走“军民结合”的装备价格管理路线。2008-2009年,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频发,这对全社会工农业生产和广大人民生活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为此,装备价格管理工作必须从大局出发,从建立以人为本的社会大环境出发,尤其是部分军工企业还存在实际困难的情况下,从事装备价格管理工作,更应该积极与军工企业密切配合,积极探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装备价格管理工作,营造一个良好的装备价格管控环境。

参考文献:

1、果增明,曾维荣,丁德科等.装备经济学[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2、果增明,杨学义,宋飞等.装备采办论纲[M].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

篇7

[关键词] 新兴产业 新能源 经济合作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9)6-0085-06

2009年3―5月,台湾当局连续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规划,将生物科技、观光旅游、绿色能源 、医疗照护、精致农业和文化创意等六大产业作为台湾产业调整和发展的新方向。

首先推出的是生物科技产业。3月26日出台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将生物科技产 业列为领跑产业。方案核心概念为整合资源、跨领域协调,引进企业经营精神。内容主要是 建构生技中心、工研院医材中心等法人单位转译研究试验及雏型品开发基盘。强化审查效率 ,推动法规协和化。提供生技整合育成服务平台,引进专业人才,协助研发成果产业化。成 立生技创投,第一阶段募资75亿~100亿元,目标600亿元,以官民分别为40∶60。促进民间 投资金额倍增,生技产业整体产值四年倍增,并尽快成为兆元产业。启动十年后,生技园区与 聚落逐渐成型,带动产业与就业。

其次推出的是观光旅游产业。4月9日,当局公布 “观光拔尖领航方案”,主要内容为发展5 大区域观光旗舰计划;辅导地方政府创造至少10处具国际魅力的独特景点;推动至少10处无 缝隙旅游信息及接驳服务;深化观光内涵,依各区域特色定位,推出独特性、长期定点定时 、可吸引国际旅客之产品等。以两岸大三通为新契机,两岸航线增班及未来延远权拓展结合 位居东亚中央的区位优势,以其打造台湾为东亚观光交流转运中心、国际观光重要旅游目的 地。

第三推出的是绿色能源产业。4月23日当局公布“绿色能源产业旭升方案”,将太阳 光电产业和LED照明光电产业列为主力产业,能源风火轮产业列为一般具潜力产业,计划通 过“旭升方案”,引领台湾产业朝向低碳及高值化发展,5年内至少投入技术研发经费约200 亿元,未来并将逐步扩增,绿色能源产业由目前的1千多亿达到兆元产值规模。

第四推出的是医疗照护产业。4月30日当局公布“健康照护升值白金方案”,以医疗 照护、长期照护作为服务产业,以养生保健、智慧医疗服务、国际医疗服务以及“国家”卫 生安全作为加值产业,规划提供完善的医疗照护以促进健康,并提升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品质 。

第五推出的是精致农业产业。5月7日通过的“精致农业健康卓越方案”以新科技开 发、新经营模式、新市场开发,打造精致农业三大主轴:健康农业、卓越农业和乐活农业。

第六推出的是文化创意产业。5月14日,公布的“创意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方 案”,明确了立足台湾、开拓大陆市场、进军国际的发展战略,计划通过资金挹注、加强产 业研发辅导、市场流通拓展、人才培育及媒合机制、产业聚集效应等措施建构友善的发展环 境,通过电影产业、流行音乐产业、数位内容产业、设计产业、工艺产业、电视内容六大产 业旗舰计划使台湾成为亚太文化创意产业汇流中心。

台湾当局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一方面是为了应对全球金融风暴,通过官方投资和 引导民间投资来提振经济,更重要的是希望发展新产业,调整和优化台湾产业结构,改变过 去过分依赖资通讯(ICT)产业的局面,以及公司代工的命运,生产高附加值的产品。推出 六大新兴产业不是临时起意,而是酝酿很久的大战略。

台湾当局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主要特点如下:

1.向服务业倾斜

台湾在20世纪50年代实行劳动密集型工业进口替代的产业政策,大力发展食品、纺织服装 、肥料等工业;60年代实施劳动密集型工业出口导向政策,继续发展纺织服装、电子电器 组装等劳动密集型工业;70年代推动重化工业实行第二次进口替代,发展石化、钢铁、造 船、机械制造业等;80年代后以推动技术密集、高科技工业的发展为产业政策重点。以技 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高、附加价值率高、能源密集度低的策略性工业,如机械、信息、 电子、电机、运输工具等工业为发展重点。

产业政策从单纯的工业重点转向服务业。台“行政院长”刘兆玄说台湾将从过去卖产品、硬 件制造导向,透过推动六大新兴产业,走向建造软实力、卖高附加价值产品为主。六大新兴 产业中观光旅游、医疗照护、文化创意明白地属于服务业,而生物科技、绿色能源、精致农 业中研发、营销也属于服务业。把发展的重点从“硬”的产业转向“软”的产业。

2.互相关联性强

台“行政院长”声称,六大产业之间有关联性,是战略思维下的产物,例如绿能产业与ICT 产业密切相关,也有许多科技业者已经投入;生技部分,分为医疗照护及农业,这两项又可 以发展出观光产业,并延伸到文创产业,六大新兴产业可说是“环环相扣、首尾相连”。改 变的不仅是产业结构,甚至是生活型态(Life Style)。

3.主动依托中国大陆市场

大陆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各个国家和地区都重视大陆市场的开拓。台湾与大陆有着密切 的血缘、地缘和文化联系,自应重视大陆市场。其实台湾当局不是没有看到这点,早在1995 年台湾提出的亚太营运中心计划,就欲以大陆为腹地,希望能将台湾建构成亚太地区科技产 业发展的重镇,以及成为跨国企业在亚太市场贸易、生产、资金、研发及信息流通的重要基 地。可是由于李登辉的“戒急用忍”两岸经贸政策及其后的“积极开放”为名、“有 效管理”为实的两岸经贸政策,两岸关系紧张,以大陆为台湾经济发展的腹地只能搁置。这 次推出的六大新兴产业方案中明确提出对大陆市场的借重。绿色能源产业方案,“藉两岸搭 桥计划完善产业价值链,扩大市场,以利全球布局”,实际上台湾的LED市场高度集中于中 国大陆;观光旅游产业方案,计划吸引大陆游客,2008年为32.92万人,2012年发展到150 万 人,占台湾新增游客的70.75%;医疗照护产业方案提出“积极开拓海外侨胞与大陆地区市 场 ”;精致农业方案里提及的新市场为“国外目标市场及大陆高所得地区市场”;文化创意产 业方案提出电视剧产业要“抢占大陆电视黄金时段,2014年海外市场销售自9.8亿元”上升 到30.62亿元,其中大陆市场版权销售自3.44亿元提升到25.05亿元,大陆电影市场占有 率自2.3%上升到6.9%,音乐产业大陆市场占有率自1.47%发展到7.35%。

六大新兴产业方案推出后,岛内外质疑声不少。对于首先推出的“台湾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 案”,有论者认为执政时期曾宣布“两兆双星”发展计划,其中的一星就是生物科技 ,结果雷大雨小,过了一阵连它的网站也找不到了。“生技起飞钻石行动方案”有何不同, 还待静观后效。其他五项新兴产业有的不见新意,有的甚至近乎荒谬。观光旅游在台湾行之 有年,算不得新兴产业。其他如医疗护理,如何将之变成可以赚钱的产业,还没听到什么计 划。整个台湾农业不振和农民生存的问题还悬在那里,“精致农业”又从何谈起?绿色能源 更加时髦,台湾有这个环境和条件发展另类能源吗?把文化创意列为台湾的新兴产业之一, 最叫人摸不着头脑。绝大多数文化事业都不是赚钱的买卖。[1]也有论者认为六大 新兴产业的 发展能否达到预期效果,仍有待观察。一是最为重要的是方案能否切实执行并延续下去。二 是解决方案所需的资金也是当局面临的考验。[2]

笔者同意六大新兴产业有硬凑之嫌,实际上推出生物科技、绿色能源、观光旅游、文化创意 四个产业就可以了,即使这四个其中有的也称不上是新兴产业。

生物科技在上世纪末在美国也曾疯狂过,大量的风险投资投入其中,结果宛如飞蛾扑火般地 烧钱。在互联网泡沫之前破灭的就是生物科技泡沫。生物科技产业和后来的ICT产业不同, 后者产业链可以拉长,实施模块化、分散化在全球进行,后进国家和地区都可以进入此信息 技术生产网络,而生物技术产业不宜进行垂直专业化生产,所以接受外包的机会比较少,融 入发达国家产业链的机会比较缺乏,获得技术、知识外溢的机会也就少。这对台湾追赶世界 生物技术发展不利。

精致农业有待于生物科技的突破,新的经营方式难以建立,新市场也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 在现代,农产品的消费弹性比较小,发达经济体的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已经很小,并且 一直呈下降趋势,所以精致农业不能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精致农业方案预计至20 12年精致农业总产值只有1589亿元新台币,体量太小。主推其作为一大产业其实难 副。并且 其所依托的也主要是生物科技,产品市场也没有革命性的变化,只是范围上的扩大。把精致 农业列为新兴产业有些勉强。

医疗照护产业仅生技医药、医疗器械的研发生产有些技术含量,有一定的发展空间。其 实医疗照护、长期照护属于一般服务业,养身保健产品是一般制造业,发展空间不大。医疗 服务国际化方面,台湾在某些疾病的手术治疗方面有优势,但是治病一般是在本地进行比较 方便,再考虑到大型台资医院已经在大陆开设,各国的医疗保健保险报销制度,很难吸引到 大规模的客户。国家卫生安全,主要指的是全面健康保健使用的疫苗研制推广使用、卫生的 血液制品的生产等,具有公共医疗保健服务的功能,很难成为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智慧台 湾医疗服务有些不知所云。

观光旅游业,世界上已经发展很多年,实在称不上新兴产业。不过,依托大陆观光客可以有 较大的发展,但是方案中没有看到应该有的重点吸引大陆客的具体措施。这将考验大陆旅客 来台增长的可持续性。

文化创意产业。台湾在流行音乐市场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工艺设计方面有一定优势,但是在 电影制作、电视剧制作方面在大陆市场以及华人市场已经没有明显的优势,大陆的动漫游戏 产业已经是后来居上了,很难看到台湾有多大的把握。

绿色能源产业,笔者比较看好其发展前景。

一是抓住了世界产业发展的趋势。由于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可持续性问题,以及环境保 护的需求提高,全球大气变暖导致厄尔尼诺现象等气候异常,发展环保可持续的绿色能源成 为世界潮流。

二是美国新总统奥巴马所提出的“阿波罗计划”(Apollo Project)一改前总统小布什的对 绿色能源的态度,计划在10年内投资500亿美元发展绿色能源,预计在2025年时把替代能源 比重提升至25%,还将每年协助100万个家庭进行隔热装潢,于2015年前推动100万辆油电混 合车上路。美国承担其发展绿色能源领头羊的作用,欧洲日本早已起步,中国大力追赶,世 界新能源市场将爆发式增长。

三是台湾有一定的基础。台湾在LED与太阳能产业方面表现优异,台湾LED产业2000年起产量 已 达到全球第一,产值全球第二。2007年全球LED产值为66.78亿美元,台湾LED产值就达新台 币538.91亿元,约占全球25.2%。台湾ICT发展水准很高,如能和新兴产业结合,可创出一 片 新天地。如太阳光电,除制造太阳能板外,与ICT产业结合成为能够解决问题的系统方案。

四是台湾领军大企业已经纷纷投资。由于看好LED产业发展前景,台湾领军大企业已经 投入纷纷投资,积极进行布局。全球最大的半导体晶圆代工制造商台积电公司于2007年开始 评估进军LED产业的可行性;2008年底其旗下创司VTAF已投资美国LED大厂BridgeLux约 4000万美元, 跨足LED磊晶事业;2009年初VTAF更以2600万投资液光固态照明有限公司(Liqui d LEDs )。2009年6月,董事长张忠谋宣布将跨足太阳能与LED等绿能产业。台积电公司规划在台湾 竹南科学工业园区内进行相关投资。全球第二大半导体晶圆代工制造商联电公司对LED的投 资布局已初具规模,公司旗下的晶粒厂元砷公司已与晶电公司合并;其子公司联阳公司已投 入LED驱动IC的研发;旗下两家创司入股研晶光电公司则取得23%的股权,成为最大法人 股东,跨入高功率LED封装市场,并向下延伸至晶粒代工,入股琉明光电。2009年3月,联电 又再度投资资本额2亿新台币于宝霖科技,并以直接持股方式握有三成股权,宝霖科技从事1 W至4 00W照明用LED电源供应器,也将跨足生机植物用的LED模块与太阳能应用的电源管理模块。 台湾知名的面板大企业友达光电公司已投资LED封装厂凯鼎公司,旗下的威力盟公司则投入L ED封装业务,2008年投资LED背光项目,以及宣布投资15亿元新台币成立隆达电子公司,从 事上游晶粒与磊晶等产品的制造业务。2009年6月友达光电宣布跨足太阳能产业,董事会通 过以1.25亿美元(约新台币41亿元)投资日本太阳能上游多晶硅及晶圆专业大厂M.Setek 的 现金增资计划,逐步取得过半股权,以掌握太阳能材料及强化能源事业布局。奇美光电公司 除投资灿圆光电公司与东贝公司(封装厂)外,另成立奇力光电公司,从事上游磊晶与晶粒 生产,未来进一步向下游发展。随着电子产品对LED的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全球最大电子零 组件集团鸿海集团决定自己投资LED产业。

至于有论者担心的执行力和资金问题,可能不幸而言中。台行政部门负责人刘兆玄6月4日听 取六大新兴产业报告后强调指出,推出六大新兴产业只是行动的开始,落实执行才是成功关 键,要求相关部会须在1个月内完成行动方案规划,包括拟定细部计划、进度与预算配置, 应将相关计划项目与经费列入2010年度的预算,确保顺利推动。可是几个月时间已经过去, 也未见有关部门完成行动方案规划。

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方案给两岸经济合作带来了一些新的机遇:

1.两岸合作制造产品,走向世界

台商早期来大陆投资,以从事“三来一补”为主,原材料供应和市场两头在外。即使目前已 经赴大陆投资二十余年的台商,仍利用大陆的劳动力、土地、税费优惠,大多数以出口欧美 市场为主。六大新兴产业中有些产业仍然需要两岸一如既往的合作,以降低产品成本,培育 和开拓国际市场。如目前新能源产业发展面临一个大的问题就是相关产品太贵,产品虽然环 保,但是成本太高。如果能够利用大陆的廉价劳动力和税费优惠、土地厂房方便获取等有利 的生产要素条件,引入竞争,发展规模经济,大幅降低成本,可以迅速向全世界推广。两岸 在资通讯产业的“台湾接单,大陆出货”模式可以复制。

2.两岸合作,开拓大陆市场,创立品牌

中国大陆拥有13亿人口,占全球大约1/5的人口规模。近年来经济快速成长,改革开 放30年来平均每年将近两位数字的经济成长率,2007年中国已取代德国成为继美国和日本 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人均国民总收入2004年从低收入国家组上升到中低收入国家组, 2007年达到2360美元。沿海发达地区人口多,收入较高,并崛起一批富人阶层,中 产阶级和 富人阶层都是台湾的观光旅游产业、医疗照护、精致农业的目标客户。台湾的文化创意产业 的音乐、电视剧以及电影在大陆年轻人中间较有市场。大陆极力发展新能源产业,发展太阳 能、风能、电动汽车、核能,以及节能环保的LED产品等。鉴于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市场的快 速养成,大陆可能将2020年太阳能发电内需市场总容量180万千瓦的原本规划数字变为1 000万千瓦,甚至是2000万千瓦,最大增幅高超过十倍。2020年风电的发展目 标有可能从原先的3000万千瓦提高至1亿到1.5亿千瓦。“十城万盏”计划预估总 体商机高达新台币700亿~800亿元。大陆如此庞大的市场和消费能力,加上中央政府“和平 发展两岸关系”的主旨,台湾 企业应该抓住机遇。在旅游观光产业,台湾业者应该积极和大陆业者合作,因为大陆业者更 了解大陆内地游客的旅游方面的需求,双方应建立战略联盟,合资、合作开发大陆游客赴台 旅游业务。台湾企业有机会与大陆业者合作开拓大陆市场,然后以大陆为桥梁或基地再进军 国际市场。如台湾LED产业,整体产业链完整,人才及技术发展也具竞争力,而大陆企业贴 近内地市场,有的规模够大,拥有品牌知名度及通路,两岸在产品架构上有很强的互补性, 未来合作开拓大陆市场的空间极大。两岸企业可以合作利用大陆市场创立品牌,再在全球市 场拓展。台湾企业利用大陆市场,把大中华市场当做本土市场培植产品品牌,这对于岛内市 场规模有限的台湾厂商尤其重要。

3.开放资本合作,发展新兴产业

海峡两岸企业在新兴产业的资本合作已经开始,不过多数都是在大陆这边。如台湾联电持股 三成的宝霖科技,已在山东省济宁高新区签订LED固态照明项目合作合约,预计2009年 9月 试产;台湾升阳科与江西最大太阳能硅晶圆厂江西赛维(LDK)结合,就地取料投产,打造 年产能逾100MW的太阳能电池产线。大陆企业方面对台湾开放绿色能源投资很是期待,希望 从产销合作发展成为投资伙伴。大陆知名LED生产企业厦门三安光电近年一直向台湾采购基 板、原材料及设备,其负责人表示,未来在政策成熟后,如果有机会投资台湾厂商,会很感 兴趣,无论是何种方式都可考虑,也可讨论。大陆最大太阳能硅晶圆厂江西赛维(LDK)与 台湾新日光、升阳科等太阳能电池厂已有供货合作,创办人兼董事长彭小峰表示,不排除来 台投资。

2009年6月底台开放制造业64项,服务业117项,公共建设11项给陆资。制造业包括纺织、汽 机车、橡塑料等传产、家电及计算机周边制造,电子零组件仅开放被动组件,但是据称岛内 民众比较敏感的面板、晶圆产业、中药业、营造业等都还未开放,无论绿色能源产业。

值得欣慰的是,2009年6月的“两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上的达成的默契之一是 推动产业投资,研议两岸共同合作成立世界级半导体照明企业。期待台湾当局,尽早开放有 关陆资来台,实现两岸双向投资“优势互补、互利双赢”。

4.两岸研发合作,发展自主知识产权

台湾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台湾企业大都是为欧美日大厂代工生产,以代工为主,鲜少 有自有品牌。这种经营模式优点是,厂商可以利用当局购买生产设备的优惠,购买国外大企 业专利,快速扩大生产规模,无须花费大量的资金进行产品研发与市场营销。然这类缺乏根 基的产业,市场进入门坎较低,竞争相当激烈,毛利通常极低,在景气差时品牌大厂一旦抽 走订单,代工企业极易发生巨额亏损,甚至无法逃脱倒闭歇业的命运。

大陆在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风力发电机、电动汽车电池、基因技术、中药研制等方面 有着一定优势。台湾方面应该利用大陆内地及海归科技人才,在大陆设立研发中心;与此同 时,应该解除大陆科技人才来台的限制,善用大陆人才。

两岸相关企业也有合作研发的要求,甚至江西赛维(LDK)正评估来台设立研发中心。 “两 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2009年6月10日双方达成具体合作默契,其中有:两岸协 商建立具有公信力的LED照明检测机制;制定两岸LED照明专利策略,共建专利预警机制,探 索专利交互授权与优先共享机制;以国际市场为目标,分工开发高效率LED材料及制程新技 术,逐步建立华人LED照明自主智权。希望成为两岸技术合作的良好开端。

5.两岸共同制定产业标准,让新兴产业国际标准领域也有华人世界的声音

两岸民间的海峡两岸信息产业技术标准论坛截至2009年已经召开了五届,在数字音视频编解 码技术(AVS)、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TD-SCDMA)、移动存储、高清晰度平板显示技术( TFT-LCD)、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专业技术领域,就标准制定和产业化应用等方 面进行深入探讨。绿色能源、半导体照明(LED)也是列入讨论范围的产业。

2008年中国重新执政以来两岸关系大幅改善,两岸官方正式成立产业交流平台,2009 年5月8日,台“经济部”成立“搭桥项目办公室”,与中国大陆的国台办经济局对口合作。 双方将定期召开两岸产业合作指导委员会,规划两岸产业合作的具体方案。

六大新兴产业中绿色能源产业方案明确提出:“建构两岸LED产业标准与产品认证,由两岸 标准发展成全球标准。”这些都将成为两岸在新兴产业制定产业标准提供良好的基础。

2009年6月10日,“两岸LED 照明产业合作及交流会议”,达成成立工作组,建立常态交流 机制共识。同日,厦门厂商制作的LED灯被送往台湾工研院进行检测比对,标志着海峡两岸 标准规范与验证实验室互相认可的实质起步。

台湾推出六大新兴产业计划,不但是对抗金融危机,更是调整、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发展台 湾经济的长久之计。这为海峡两岸的长期经济技术合作提供了新的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大 陆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市场扩大,消费能力增强,成为全球第一新兴市场,资本、技术实 力有了很大提升,大陆企业正大步“走出去”。大陆太阳能光伏产业全球第一,风能设备生 产量也是名列前茅,电动车电池技术方面世界领先。台湾方面应该与时俱进,正视大陆的科 技进步,把大陆方面看成是平等的、值得尊重的合作伙伴,积极推动相互合作,扩张至更多 的产业链环节,向构建完整的产业链发展,共同研发技术,打造品牌以致全球产业标准,摆 脱代工的宿命,使产业结构得到优化提升,谱写出两岸经济合作的新篇章。

注释:

篇8

[关键词]乡村精英;乡村旅游;虎跳峡;背包旅游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6—0073—06

1 乡村精英的研究进展

1.1概念和研究域

19世纪末20世纪初,“精英”一词开始在社会科学领域出现,并通过意大利著名社会学家帕雷托的社会精英理论被广泛使用。帕雷托将人口分为精英阶层和非精英阶层,其中精英阶层又可以划分为统治/治理精英(当权者)和非统治/非治理精英。乡村精英,又称农村精英、农民精英、村庄精英、乡土精英等,是指那些基于智力、经历、分工和心理上等方面的优势,具有强烈自我意识、个人能力较强、比其他成员掌握更多的权威性资源分配。他们德高望重,受到村民的尊敬,可以影响和左右村民思想与行为。

乡村精英掌握一定的社会话语资源,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或传统的社会资源,对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管理起着重大作用。从权力资源的结构来看,乡村精英被划分为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和社会精英。他们在乡村社区中具有非正式的权威和重要的社会整合功能,对乡村社会意见的表达、政策的执行与评估以及各种信息的反馈等发挥重要作用,扮演着乡村社区中的“守门员”角色。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整个社会的转型,我国乡村精英呈现了深刻的变迁,是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期的一个反映。

1.2研究简评和研究意义

乡村精英历来是我国农村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但对其研究并不多见。国内已有对乡村精英的研究多集中在政治精英、社区治理、转型期的权力结构变迁方面,研究学者往往来自政治学、公共管理、社会心理学和法学领域,对乡村经济精英的研究以私营企业主的社会地位、阶级属性和他们在农村权力结构中的地位为主,未见对以旅游为特色的特定地域中乡村精英的形成过程和角色扮演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精英缺失、社会控制的弱化以及贫富差距等问题都成为当前我国农村社会稳定的隐忧。在中国农村传统的权力社会中,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是因为他们拥有其他人所没有的“社会资本”,这些社会资本主要通过圈子、财富、技能等途径获得。本文以虎跳峡徒步路线为案例,揭示乡村经济精英的另一种形成途径,即:通过旅行者外力的推动,使一小部分村民获得新理念和技能,形成不同于传统权力社会的“社会资本”,通过财富的积累成长为乡村经济精英,并通过维护村民利益、发展乡村公用事业等,实现社会资本的增值。由于这些乡村精英不同于依靠政治地位或者人脉关系形成的传统经济精英,故在本文中将他们界定为“新乡村经济精英”。本研究通过对乡村经济精英的形成及其作用机理进行研究,揭示欠发达地区的乡村社会阶层形成的特殊路径,探索中国基层农村社会稳定和社区福祉提高的新途径。

2 研究个案的选取

2.1区域乡村概况和旅游发展背景

虎跳峡徒步路径位于滇西北丽江一香格里拉这一世界级旅游资源区内,属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范围。它穿行于哈巴雪山中,全程对望玉龙雪山,并俯瞰世界著名的大峡谷——金沙江虎跳峡。这一路线途经7个自然村(生产大队)和两大行政村。居民多为纳西族和汉族混居,也有少量嫁入本地的其他外来民族人口,如藏族、苗族、傈僳族等。20世纪80年代有西方人陆续徒步该地,经国外多本权威旅行指南推荐,逐渐声名鹊起,目前已成为国内最经典的徒步路线之一。

虎跳峡徒步路线山路全程长约35千米,一般需要徒步3天时间住2晚。目前,徒步路线全年约有2万人次的游客接待量。从虎跳峡徒步路线的形成历史来看,这是一条事先未经任何部门规划的、完全由旅行者一手勘探并自发形成规模的旅游线路。虎跳峡徒步路线所经的永胜和长胜两个行政村均属于贫困村,农民绝大多数从事第一产业。该区域发展旅游业的优势明显,而其他产业发展存在较大瓶颈,突出表现在海拔高、山势崎岖、可耕地面积少,是典型的旅游资源富集而地区经济落后的欠发达乡村地区。

2.2研究方法

笔者主要以实地调研的方式,先后于2003年、2005年、2006年每年的7~8月4次对徒步路线进行较为深入的考察,采用参与者观察法和访谈法对虎跳峡相关管理部门及其人员、旅行徒步者、旅游业从业者和普通村民进行调研。其中,对旅游业从业者开展了持续性的现场跟踪调研和后续电话访谈,主要包括6家标志性背包客栈和3家非标志性商铺的店主及路导、马夫、司机、普通村民等30位人员。本研究是典型的纵向研究(历时性研究),旨在从相对较长的过程中去考察乡村精英和乡村旅游之间的相互作用及演化。

3 新乡村经济精英在乡村旅游中的形成

虎跳峡徒步路线区域在最早的旅行者到达之前,均属于较封闭的传统村落,其社会分层状况明显而简单:以村长等村干部为代表的政治精英依靠行政力量获得权力、财富和声望,集传统的乡村经济精英和政治精英两种角色于一身。但这种社会结构在旅行者到来之后被逐渐打破,旅行者在培养新的乡村经济精英过程中起到了关键性作用,而新乡村经济精英在推动当地经济社会进步上发挥了核心示范作用。

3.1旅行者一手缔造乡村经济新贵

篇9

【摘要】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临床表现及诊治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2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其临床表现及诊治特点 结果 27例患者合并有高血压13例,冠心病12例,糖尿病3例,扩张型心肌病2例,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所有患者临床均有呼吸困难表现,且肺部检查有干、湿性罗音。结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多合并有基础疾病,合并左心衰竭临床表现不明显,易出现漏诊、误诊,临床诊治应警惕,治疗时应注意利尿、强心、扩张血管药物使用,以提高治疗效果。

【关键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左心衰竭;诊治

【中图分类号】R96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14-02

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是一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在老年人群中较为常见。患者在急性发作期过后,临床症状会有所缓解,但其肺功能仍在继续恶化,老年患者由于其自身防御和免疫功能的降低以及外界各种有害因素的影响,经常反复发作,从而产生各种心肺并发症,左心衰竭就只其中一种。本文通过分析于我院就诊的2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其临床表现及诊治情况。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9月于我院就诊的27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5例,女性12例,年龄69-85岁,平均年龄76.3岁。其中合并基础疾病高血压13例(48.1%),冠心病12例(44.4%)(5例患者为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3例(11.1%),扩张型心肌病2例(7.4%),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1例(3.7%),风湿性心脏瓣膜病1例。所有患者根据其病史、临床表现、心电图、心脏彩超、胸片及治疗效果均符合COPD合并左心衰竭的诊断标准。

1.2 临床表现: 27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安静状态下既有气喘者12例,日常活动时气喘11例,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4例。患者中有咳嗽、咳痰症状者20例,发作性胸闷7例,全身水肿者9例,意识恍惚者2例。所有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干、湿性罗音,其中,双肺干湿罗音并存19例,双肺中下部粗湿罗音5例,双肺满布哮鸣音3例。27例患者中心5例尖区有奔马律声,14例心界向左扩大,8例心尖区有收缩期杂音,心率77-135/min。

1.3 辅助检查:胸部x片:肺纹理均有稀疏、模糊,12例有肺淤血,6例心胸比增大。心电图:陈旧性下壁心肌梗死2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1例,持续性ST段下移、T波倒置或低平14例,频发房性早搏6例,频发室性早搏5例,阵发性心动过速4例,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1例,持续性房颤5例,左前分支传导阻滞4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 心脏彩超: 左心室扩大14例,右心室扩大12例,全心扩大1例。

2 治疗及疗效

对患者给予抗炎、解痉、平喘、化痰及吸氧治疗。其中16例患者入院即诊断为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病合并左心衰竭,除上述治疗外,给予利尿、强心、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利尿剂为静脉注射呋塞米,每日20-80mg,或口服螺内酯、氢氯噻嗪。强心药物为有快速房颤者静脉推注西地兰,每日0.2-0.4mg,血压偏低患者使用多巴酚丁治疗。扩血管药为口服氯沙坦或卡托普利,静脉硝酸甘油或硝普钠,或联合使用小剂量多巴胺改善肾血流、利尿。另11例患者治疗3-5天后患者病情未有改善,而进一步诊断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给予抗心衰治疗。

治疗过程中并发低蛋白6例,给予补充白蛋白或血浆治疗,并提高高蛋白食物摄入量;利尿剂过量使用导致水、电解质、酸碱失衡9例,血钠降低,给予氯化钠静脉滴注治疗,同时提高盐摄入量;由于硝酸酯类血管扩张药物使用,出现严重低血压4例,停用利尿及血管扩张药物,输注生脉注射液;3例患者病情加重上呼吸机辅助治疗。

结果:27例患者中24例治疗12-17天后好转出院;2例患者治疗无效后放弃治疗;1例患者死亡。

3 讨论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起病较缓,病程较长,临床主要有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喘息或胸闷等症状。合并左心衰竭症状相似,不易诊出,为减少误诊、漏诊,根据文献及临床资料分析[1],本文认为首先应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是否有卧位时呼吸困难加重、夜间憋醒或高血压、冠心病等易引起左心衰竭的病史。其次,检查时应注意心尖区心音情况及肺底湿罗音变化情况。若有不明原因血压下降情况,也应考虑是否为左心衰竭。仔细鉴别心电图、X胸片检查结果,严肃对待异常变化。对于不能明确是否合并左心衰竭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可静脉推注10mg呋塞米[2],若呼吸困难症状迅速缓解,证明存在左心衰竭。

老年阻塞性肺疾病合并左心衰竭患者主要给予强心、利尿、扩血管药物治疗,但治疗中存在一些矛盾。使用利尿剂抗心衰剂量要足,但利尿药物使用过度有可能导致血钠、血钾降低、心律失常等,加重病情[3]。使用硝酸酯类扩血管药物可降低心脏负荷、改善心肌供血、降低肺动脉压,但此类病症有可能导致血压下降,从而影响病情。补充白蛋白或血浆用于纠正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低蛋白血症,扩容效果显著,但易加重左心衰竭。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各种药物的使用及用量,并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发现并发症给予及时合理的纠正,以降低死亡率,提高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晓剑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诊治[J];医学信息;2011.7(07):56-57

篇10

关键词 :经济新常态 计量器具 技术监督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推进,我国经济发展的不断成熟,获得准确可靠的计量结果是经济贸易的关键,衡器必须满足衡器计量的性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衡器行业的快速的发展,衡器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直接影响国防和贸易的发展,直接影响国家经济科学的研究,所以做好衡器计量管理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和价值。

一、技术监督人员掌握了衡器计量的理论基础知识和衡器的结构原理,才能在监管中发挥重要作用。衡器,是利用胡克定律或力的杠杆平衡原理测定物体质量的。衡器主要由承重系统(如秤盘)、传力转换系统(如杠杆传力系统)和示值系统(如刻度盘)3部分组成。衡器按结构原理可分为机械秤、电子秤、机电结合秤三大类。中国的衡器行业是一个具有漫长发展历史的传统产业和重要的基础行业。改革开放后,中国衡器行业有了较快的发展,衡器工业的管理体制、行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水平以及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地位更是变化巨大。在技术发展方面,多年以来,中国都是以机械衡器为主,20世纪80年代开始扩大对电子衡器的使用和对大型自动衡器的研制,中国现已能够独立设计制造精度高、运行快、计量准确的各种电子衡器。由于科技高速发展和应用水平提高,衡器产品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智能化将成为世界衡器工业的发展方向和重点。衡器企业通过应用CRM系统,能够建立起完善、高效、灵活、集成的营销信息化平台,实现了下列目标,并且帮助了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

二、技术监督人员掌握电子衡器使用维护和常见故障的排除方法,有利于加强电子衡器的技术监管。质量监督部门人员先检查电子衡器外部环境,是否有杂物,限位是否过小。一切都良好后,拨下仪表背后信号线插头、接上模拟器,仪表工作正常。说明仪表没有问题,故障在秤体方面,检查信号线插头和接线盒中各接头都没问题,怀疑故障在称重传感器测量阻抗输出电压均正常,于是采用脱离法,打开接线盒,逐一脱离开1号-6号各传感器的连接线,当脱离到3号传感器角时,发现该角传感器已坏。更换该传感器后,秤恢复正常。

电子衡器发生故障原因多种多样,在检修时只要对故障现象认真分析、判断,耐心检查测试都会迎刃而解。汽车衡的维护很重要,每天要查看秤台、秤底及四周清洁有无杂物顶住秤体,经常检查限位间隙是否正常,接线盒干燥剂要定期检查更换,特别是称重传感器被喻为电子衡器的心脏,它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电子衡器的准确性、稳定性。禁止在秤台上动用电焊,以免烧坏传感器,给企业带来没必要损失。总之,只要勤于检查,及时发现并解决。衡器的称重系统就会处于一个良好的状态,其准确性是完全可靠的。在恒定环境条件下,在相同地点重复;由观察者带来的变化视差和估读误差减至最小。衡器的重复性是指在实际相同的环境条件下,如用同一检测方法,同―检测人员、同―检测地点,在很短的时间内对同一台衡器进行多次重复称虽,测量结果的一致程度。或者说同一载荷多次测量结果之间的差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