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美学范文
时间:2023-03-29 13:52: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子美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老子美学是中国美学的起点,它对于中国文艺的影响是巨大的。动画影视作为一种新必艺术样式,离不开中国美学的灌溉滋养。当前的关于动画美学研究中,涉及到了“虚境”、“象外之象”,却没有从老子乃至道家美学的角度去深入研究。老子美学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有着理论和实践双重意义。中国动画所具备传统美学的内涵,是走向世界的必然之举。
一、老子美学与动画角色创作
(一)道、气、象
老子美学中最重要的是道、气、象这三个互相联接的范畴。老子的道包含象、物、精(气)。“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21章)老子的宇宙发生论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二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老子》第42章)这里,万物的本体和生命就是气、道,万物都包含着阴阳,并在气中得到了统一。
老子关于道、气、象的美学,启发和要求我们在动画创作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形象本身的描绘上,而要求由形象体现出道和气。在动画形象创作中,体现出混沌的道,比较难以把握。可以简单地理解,道是自然。是自然普遍的规律。在艺术形象上体现出宇宙、社会、历史、人生及其规律,就可以说是体现了道。
动画形象喜欢停留在幻想世界中,宇宙自然都在想当然中设计。也许因为喜欢幻想,对现实的表达,都可能在曲折中进行。至今在国产动画中,也缺乏如罗中立油画《父亲》塑造的那样体现社会、历史及人生的老人形象。动画角色尽管在幻想中浮沉,在艺术短片之中,甚至只是一个不具备性格的符号。但一些坚持艺术性的导演在商业动画中,赋予了动画角色以特定的内涵。宫崎骏动画的龙猫、幽灵公主等,都是自然权益的代表。在角色的形象上、在事件中、在场景里,体现着历史、人生、宇宙的思考,是由象而道的光芒指引下的灿烂旅途。
(二)拙、讷与动画角色创作
动画的想象和儿童天然接近,儿童的天真幼稚拙朴及其赤子之心,与老子美学相沟通。在拙的问题上,老子的论述对文艺的创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大巧若拙”(《老子》第45章),对艺术技法的表现提出了标准,后世沿袭,成为艺术家竭力追求的审美趣味和理想。在动画中,动画角色塑造的突出特点就是拙,无论是木偶还是泥偶、布偶,在拙之中,演绎故事,获得观众的喜爱,如阿凡提、掌门狗、温尼熊等。电脑动画角色在逼真之外,也会产生拙的角色,如倒霉熊、监狱兔和小羊肖恩。电脑动画在技术不完善阶段,其角色言行举止往往流于僵硬,这已不算是拙了。
讷也是老子提出的,“大辩若讷”(《老子》第45章),在叙事类作品中,主要角色不说话是少见的。但也有一些实验性作品,其主角就不开口,以表示人际交流的隔膜,如台湾电影导演蔡明亮的一些作品。在动画中,主角不说话不多见,主要是在动画短片中,为了减少世界不同语言的差异,完全让形象和音效来表达。商业动画短片《流氓兔》、《监狱兔》和《小羊肖恩》等是代表,艺术短片没有对白的几乎成为常规了。而今,众多的艺术院校的动画短片,也都竞相去除角色的对白,这个现象,仍然可用老子美学的讷来解释,可见中国传统美学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讷的意思是不善于讲话、讲话迟钝,并不一定指不说话。不善于讲话的一个极端些的例子是《蜡笔小新》的主角5岁男孩小新,他却是以成人语言而闻名,和妈妈的对话总是言不对题。讲话迟钝这一点,却需要慎重对待,在迟钝之中体现智慧,是较高的对自要求了。总之,对于儿童来说,不理解和不善于表达,都是正常的,因此,讷的运用空间很大。
二、有无虚实与动画创作
有无虚实在动画创作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动画场景设计方面,二是声音和画面配合方面,三是构图和景别运用上。有无虚实的美学源头,来自老子。老子的道是有无的统一,道所产生的天地万物,也都是有无的统一、虚实的统一。
(一)有无虚实与动画场景设计
有无虚实在发展中,形成了意境美学,成为中国文艺创作的重要指导思想。意境美学的核心是“境生于象外”,即在表现的形象之外,还展现出更大的空间及形象。意境美学对动画场景的设计,提出了高要求。水墨动画的画面手法借鉴了中国画,有着较好的传统美学基础。《小蝌蚪找妈妈》中使用了齐白石的画,以留自来表现池塘的水,是以无代有。
有元虚实美学在亭台楼阁的设计上,形成了既定的园林美学传统。园林是大自然的浓缩或代表,园林之中也寄托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如《红楼梦》的大观园。园林设计中的分景、隔景、借景可以通过镜头的运用,体现出有无虚实的美学。分景、隔景是通过分隔空间来扩大空间。借景则把空间扩大到画面之外,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中名句,而在影视中,通过镜头移动推拉来扩大景别,很常见。其中的高下之别,可能是由景、人、事所体现出的思想境界的高下了。借景中有“镜借”,宗白华的解释是:“镜借是凭镜借景,使景映镜中,化实为虚(苏州怡园的面壁亭处境逼仄,乃悬一大镜,把对面假山和螺髻亭收入镜内,扩大了境界)。园中凿池映景,亦此意。”
有无虚实美学要求扩大空间的形象,扩大画面的信息内涵。在实景之外,还要重视声、影、光、香等虚景。中国园林的亭台楼阁审美价值,
“主要并不在于这些建筑物本身,而在于通过这些建筑物,通过门窗,欣赏到外界无限空间中的自然景物”。扩大空间,让观赏者突破有限,通向无限,从而对宇宙、历史、人生产生哲理的感受。因此,动画创作中,不能笼统地接受有无虚实的意境属于抒情文艺而在叙事类作品中不适应的看法,而应充分借鉴既有基础,让作品富有真正的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这不同于表层的对中国传统故事的取材及传统美术样式的借用,美学精神才是民族特色形成的关键。“审美观照的实质并不是把握物象的形式美,而是把握事物的本体和生命。”形象本身不主要,只是美学精神的传达,这启发动画创作在画面表现上的多样化,如今影院动画场景越发追求逼真模写真实,而对于动画作品,在视听效果之外,观者更加认可的还是内容的表达。《辛普森一家》、《名侦探柯南》系列和《蜡笔小新》等剧场版,坚持二维漫画风格,效果不减三维电脑动画。国产动画作品不需要一味地模仿国外动画,应该具有自己的美学内涵,这样才有可能产生国产动画的精品。
(二)有无虚实与动画的声画配合
在声音和画面配合方面,除了声音和画面同步之外,其他情况基本上都体现了有无虚实的美学。
1 画外音的使用。画面内不出现发声的源,声音则在画面外出现。声音相对于画面来说,是无、虚,也是有、实。是有无和虚实的统一。
2 声画平行。声音和画面各自表现,共同体现作品主题。《幻想曲》的音乐是经典音乐,而画面则是根据意思自由制作的。这样,画面和音乐就形成了有无、虚实的关系。
3 声画对立。画面和声音在情绪、内容、节奏等产生对立。如结婚的场面配以凄凉的音乐(《黄土地》),凄凉的心情配以爱情的音乐(《机器人瓦力》)等。声音相对比于画面内容而形成虚无和实有的关系。
4 配乐。音乐为了衬托画面情绪氛围,而专门制作的配乐,对于扩大画面形象意蕴,有着独特的意义。这里,画面是实、有,配乐则是虚、无(画面没有声源)。
(三)有无虚实与动画的构图和景别
构图一词,来自西方美术。我国画论称之为布局,或经营位置。摄影构图是从美术的构图转化而来,可称为取景,影视及动画艺术沿用。取景的大小,即被摄物体和镜头的远近,为景别。
构图从自足程度来分,有开放式构图和封闭式构图两种。开放式构图是以画面中的不完全的有,让观众联想到画面之外的内容,这是有无虚实的统一。同理,景别中的特写、大特写、中景、近景等,相对于全景来说,也是部分。部分的有与整体的有是需要联想才能得到的,可谓是境生于象外了。当然,境界的建立,不仅仅是形象本身,在动画中,还可以借助音乐、对白等来完善,借助角色的情感、故事的主题等来引起观众的情感投入,从而产生对人生等深远的感受。
三、无味平淡之动画风格美学
《疯狂约会美丽都》以平淡的风格讲述了一个亲情故事,故事开始的叙述甚至有点沉闷。但正是这样的平淡反映了出了生活的一种状态,让人觉得有味。
篇2
论文摘要:“无为而无不为”是老子美学思想的重要观点,它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我们现在的学习,生活,以及世间万物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要吸收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并把它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当中。
绪论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其音乐美学思想在世界音乐美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是与希腊,印度音乐美学三足鼎立的一门音乐学科。当谈及中国古代音乐美学思想时,人们免不了会提及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音乐美学思想。本篇文章我仅代表个人对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谈一些自身的体会。
一·老子的简介及“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意蕴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春秋末期楚国苦县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老子致力于“柔弱”“无为”的个人道德修养。其主要著作《道德经》是道家学派最具权威的经典著作。关于“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老子视其为化生万物的法则,其中包含了对美的重要规律即自由与必然,和目的与合规律的理解。所谓的自然,即自来如此,本性如此。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无为”并非毫无作为,而是指道孕育,衣养万物,并顺物之性让其充分发展,此外不再另有目的与作为。“无不为”是说道由“无为”而成就了万物生命和世界之美,最终达到目的。老子认为:人只有处处顺应自然规律才能取得自由。深刻的意识到了自由与必然的统一,合目的性与合规律的统一。如在《道德经》第34章这样说:“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为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不名有,不为主”指道化生万物而不另有别的追求,它不以造物主自居。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64章)完全遵循万物之性而让其生长,此外不另有自己的目的与作为。此即“无为”而正是由于“无为”道又达到了“无不为”成就了万物的生长和世界之美“成功遂事”最终达到了目的。它不自以为伟大,也不追求伟大,却又成了真正的伟大,显得无比伟大。也就是所谓的“成其大”.可见道之所以成功,在于它把自己的目的,追求完全融于万物的本性之中,而不是在此之外令有追求。从目的与规律的关系说,目的是融于规律之中,而不是外于规律的。两者相互渗透和统一。以宇宙万物的生命运动来说,万物各有其性,只有符合其生长规律,万物才能各显风采,世界才能成为美的世界。反之,如果违背了万物之性,拔苗助长,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物性被扭曲或被扼杀,世界就变得丑陋,无美可言。可见,老子从万物的生命运动中看到了大自然中一切事物的产生变化都是无意识的,无目的的,但其结果又都是合乎其某种目的的。自然并没有有意识的要去追求什么,达到什么,但它却在无形之中达到了一切,成就了一切。
二.“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对我们的启发
从以上对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美学思想的简单分析,我们不难看出,老子美学思想的精髓就在于他主张一切以自然为主,合乎自然规律的去做每一件事,不能急于求成,要抱着一种“无为”之心来用心去做每一件事,只有这样才能“无不为”其实静心思来老子的这种思想对我们现在做很多事情都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它不仅和我们日常的的学习,生活息息相关,甚至大自然中的很多事物和现象都在无形之中遵循着此规律。针对此问题我想就我个人观点做一下分析
1.“无为而无不为”对声乐演唱的启发
作为一个声乐演唱专业美声唱法的学生,时常会因为声音技巧达不到老师想要的高度而异常烦恼。声音是个很抽象的概念,看不到摸不到,只能通过听觉来判断其好坏。并且很多时候自己所听到的声音往往和老师所听到的声音是有误差的,自己觉得很舒服的声音在别人听来或许是最不好的声音,所以要想得到好的声音就显得很难,这个难主要指的是对声音概念的把握是否准确。比如老师让学生声音往前走,学生如果把握不好就会使声音过于明亮而显得太白或真声过多失去其原有的美感。这个时候最忌讳的就是心态过急,越是想找到好的正确的声音就越是距离正确的声音远。为什么呢?因为在这个时候,往往为了一味的追求自己听觉上舒服的声音而使身体或腔体的某一部分产生了僵硬感,所以声音出来必定是不好的,也就是老子所谓的“如果违背了自然规律,事物就会变得无美可言”。所以当我们在日常上课时遇到类似情景时,不妨多来想想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也就是说,不要把声音想的过于复杂话,顺其自然,投入自己的感情,按照自己最舒服的感觉去唱出最舒服的声音,那么这时的声音则大多情况下是好的。当然,如果一味的追求自然而使身体各部位都处于绝对放松状态也是不行的,因为那样产生不了歌唱时的兴奋状态,自然也得不到好的声音。可能有很多老师都会觉得在他们的学生中最好教的反而是那些思想比较简单的,想的比较少的同学,为什么?因为这些学生大多有一种无所谓的感觉,思想简单,只是跟着老师的思路走让怎么唱就怎么唱,想的少一些,对自己能不能唱的好也不是特别在意,反而能很快按照老师的意思的到好的声音。这也就是所谓的“无为而无不为”吧。当然不是说每个学生都抱有一种‘无所谓’态度就一定能唱好歌,而是针对于对待声乐想的过于多的,总是把自己的目标定的过于高而又总也达不到自己想要的结果的同学不妨放松自己的心情,以一种‘无为’的态度去静心研究其规律性,研究怎样顺应其自然的规律,这样的话,也许有一天你会发现“无为”转化为“无不为”最终达到了自己想要的目的。所以针对于在声乐道路上不是很一帆风顺的同学(包括我自己)我个人认为,不能过于心急,急于求成就如同“拔苗助长”违背自然去做事,必然事与愿违。其实声音无非就是有一个非常打开的腔体,有足够的气息支撑,有丰富的感情表现,有自身良好的嗓音基础。然后协调好各部位的关系唱出来就可以了,但是说来简单,做来却很难。因为这些部位的协调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稍不留神就有可能使其中的一部分出问题。所以我们要认清声乐以及其他很多学科都是需要一辈子去潜心研究的,只有怀有一颗“无为”之心才能使自己不会过于急躁,心平气和的去研究它,这样我们才能慢慢的掌握其中的规律顺应其规律而行最终获得成功。 转贴于
以上是针对在声乐演唱中怎样用“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来更好的指导自己学习的一些个人体会。其实,不单单是在学习中,生活中“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也处处给我们启示,教我们如何去做一个更好的人。
2.“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对个人修养及生活的影响
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现代社会里,生活的压力,学习的压力,经济上的压力往往把人压得喘不过其来。我们周围的很多人都在无形之中互相攀比,该比得比,不该比的也盲目的去比,时间一长就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而做出很多不该做的而事情,从而失去了自己原本以来人性里很珍贵的东西。这样急功近利,不择手段的做事,即使一时达到自己的目的也不能长久,而且最终会聪明反被,落的个不好的结果。那么,面对这样一个压力重重的社会,我们应该怎么样才能使自己不随波逐流,迷失自我呢?我认为真的是要有一颗“无为而为之”的心态,对待什么事情都不要急于求成,顺其自然,以一种积极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不要太过于注重其结果,这样人与人之间就会少一些你争我斗,大家都只是在做好自己的事情,也就不会太过于在意自己比别人少得到了什么,无形之中也就调和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大家在一起都能和睦的相处,那么整个社会也就会和谐起来。所以,我认为要提高一个人的个人修养,要建立一个和谐,祥和的社会大家庭,“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对我们是很有指导意义的。等到社会和人与人之间真的能达到那样一种和谐的境界时,也就没有什么是不可为的了。现在我们国家一直在提倡建立和谐社会,也正是遵循这一原则。
3.大自然给人们“无为而无不为”的启示
大自然中的每一样东西都是上帝赐给人类最宝贵,最美丽的东西,我们每天置身其中,享受着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大自然的保护意识却越来越差,违背自然地规律去改造它甚至是破坏它,我们认为我们是万物之灵,我们有思想和意识,我们可以创造事物,也可以改变事物所以我们就认为我们是万物的主人,可以任意命令和指使万物,主宰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可以想怎样奴役就怎样奴役万物。这种想法是多么幼稚和无知呀!这种心态是多么可悲,可叹呀!殊不知我们是依靠万物得以生存和发展的。万物为我们提供了生机和能量。如果我们真是万物的主宰,那么在我们肆意蹂躏万物的时候,他们就只有忍气吞声,不敢反抗。但是为什么我们会遭到大自然的报复?比如我们大量砍伐树木,毁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结果是大地干旱,河流干涸,狂风肆虐,黄沙漫天。又比如我们任意扑杀野生动物,一些珍稀动物甚至成了我们的桌上美味,结果导致生存环境日益恶劣,非典等一系列传染疾病蔓延。还有我们刚刚发生的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罕见的雪灾,日益明显的气温高升等等,哪一个不是大自然在向人们做出的反抗。所以我们现代人更要有“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境界,要顺应大自然的规律去呵护她,改造她,不能为了一时的利益去不合规律的去改造它,只有这样,大自然才会还给人类一个清新,自然的空间。
三.小结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很清楚的看到老子“无为而无不为”的美学思想蕴藏在我们生活的点点滴滴,时刻在指导着我们的生活。我们要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更好的去领会其中的奥秘,并且拥有一颗平和之心,以一种“无为”的态度去做每一件事,最终达到“无不为”。
参考书目: 《道德经》
篇3
身为美术老师,对一段时间的工作进行总结是为了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那么自我鉴定该怎么写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五篇,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1岁月如梭,转眼一个学期过去了。回顾这学期所从事的__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当然在工作中我享受到收获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所享有的收获我会用于下个学期的工作中,我所碰到的问题我要认真反思改善。现作一番鉴定,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以后的教学水平更上层楼。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景
学期初,和教研组的教师一齐,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务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美术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__美术教学大纲》的要求,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教学情景
1、按照学校工作管理规定,认真备好课,写好教案,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美术科学校安排的课时比较少(一周每班一节)这对于学生来讲的很重要的一节课;对教师来讲是比较难上的一节课。所以怎样上好每节课对教师对学生都是很关键的。除了备好课、写好教案外,还经过上网以及制定一些美术书刊查找相关材料。
2、利用学科特点,和自身条件,组织部分学生参加学校书画协会,利用星期六午时的时间给他们上课,在安全方面上与家长作好联系,学期末在校科技文化节术节举办了作品展览,取得了较好的影响。
参加的还是以初一的学生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水平提高的很大.
3、在美术课教学中有的放矢,有重点有难点,注意美术课资料的调整,教学中注意体现民族特点,充分发扬我国民族、民间优秀的艺术传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美术教学中体现时代精神,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充分利用本地区的美术资源,查找课外的资料,丰富美术教学的资料。美术教学中注意适合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注意循序渐进和趣昧性。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学资料的选择注意到联系学生生活的实际,按10--20%的课时比例补充乡土资料,以反映当地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实际。经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初步的审美本事和良好的品德情操;提高学生的观察本事,想像本事、形象思维本事和创造本事。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提高。
除了听课,评课,参加教研组教研活动外,还进取到兄弟学校参加开展的一些公开课的听课,评课,我还注意到要自学,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在生活上注意形象,为人师表。作为教师教学工作是主要的,但除了教学工作外,我也进取参加学校组织其它活动。
三、经验和教训
1.要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中生的审美本事。
2.要贯彻启发式原则,采取多种教学形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进取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大胆地进行艺术表现和创造。
3.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4.要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进取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5、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如在讲到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总之,本学期工作顺利圆满完成,不足之处也是在所难免的,经过鉴定反思,我将在下一学期的工作中,戒骄戒躁,以饱满的热情,取长补短,以待来年教学水平更上一层楼。
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2本学期由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我承当了五年级六个班兼两班一年级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回顾这个学期所从事的美术教学工作,基本上是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作为一名教师,我在工作中享受到了收获的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现对一学期的老师自我鉴定如下,以便择优汰劣,取长补短,以待下学期教学水平能更上一层楼。
1.学期初,
认真学习学校工作计划和教导处工作计划,明确了学期工作的目标和任务,结合本教研组工作的现状和特点,按照二期课改美术教学的要求和精神,本学期新课开始之前即已制定了周密详尽的教学计划。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2.认真备好课,努力上好每一节课。
本学期在承担美术教学任务时,美术课时并不太多,仅有10节课,但如何保证课的质量,让五年级的学生喜欢上美术课,除了备好课,我平时还查阅各种资料,上网寻找好的教学材料,教学课件,把它们和我所从事的工作结合起来,为我所用。五年级学生学习任务是相当繁重的,各门功课都要兼顾,所以在平时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效率,是十分必要的。教师要善于灵活地运用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对教材中一些剩余的或深浅度不适合学生的资料进行缩减,也能够根据自我的经验适当地增加一些学生感兴趣的资料。如在课中增加了手工课,根据学生的兴趣在临摹的基础上,增加学生感兴趣的资料,让学生自我创作有个性的手工作品,并教学生进行简单的作品装裱,这种在原由基础上的拓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本事,也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3.在美术教学中,
我还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本事,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资料。同时,根据课程资料的层次性,适应不一样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构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本事,在教学中,依据教学资料,运用故事、游戏、图片等艺术质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不仅仅能够丰富和深化教学资料,并且能够调动学生的情绪,引发学生进取主动探求知识的兴趣,增强学习意识。如在上《冷色》、《暖色》一课时,我课前收集了许多冷色和暖色的图片,并制作了很多的范画,课上又让学生结合现实生活中的资料讨论色彩的运用和构图。使学生感受到色彩的魅力,提高兴趣。
4.在教学之余,我也注重自身发展提高。
向老教师学习教学经验,同时能团结组内其他教师一齐探讨教学方法问题。在教学之余还协助各班教室的环境布置等工作。以上是我本学期的教育教学老师自我鉴定,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同时,我会不断反思,严管课堂教学纪律问题,争取在下学期有所突破,有所提高。
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3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就要了,在这个学期中,我担任__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踏上了三尺讲台,也就意味着踏上了艰巨而漫长的育人之旅。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发现了自我存在的问题。合自身经历,我对这一学期的美术教学工作总如下:
一、认真上好每一节课
认真上好课,确保课堂的有效性。在40分钟的课堂里,做到不仅仅使用教学设计,并且尊重学生的活动情景,及时肯定学生的表现,异常是大胆的、特殊的、甚至是相反的观点或者见解,给予鼓励性认可,抓住契机发展学生的生存思维本事。为了陶冶学生的情趣,引导学生把自我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挥出来,我课前充分准备认真上好课。比如,有部分学生具有必须的基础,对一些基本的技法已初步接触过,我进取引导他们,使他们的绘画水平和制作水平都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二、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使课程资料呈现形式和教学方式有机合,将美术资料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齐,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忙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与此同时,恰当运用现代教学媒体,使课堂中的教与学变得动静合,声像并举,凸显生动形象,较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并将这种兴趣转化成学生持久的情感态度。
三、使学生构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本事,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及全面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同时,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资料。使不一样素质的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构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本事,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创新是艺术的灵魂,我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自我的美术作品增添一份活力。为了使少年儿童在愉悦、向上的学校文化环境中活泼健康地成长,构成良好的学校文化氛围,我校举办了首届艺术节“欢乐展才艺”主题书画展。此次学校书画展的举办,丰富了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展示了师生们的才华,促进了学校文化建设;也培养了师生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本事,丰富了师生的业余文化生活。
在这一学期的工作中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1、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作为一名非师范平面设计专业的新教师,美术教育教学本事还十分欠缺。如:六年级《生命的甘露》虽然是与我专业相关的资料,可是对于六年级的学生知识储备有限,我还是不明白怎样让学生更好的理解与创作。__年级《水墨动物》、《水墨画风景》等课程国画部分的教学,对我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这就需要我课下多进行练习与学习。
2、教师应加强示范,并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放映幻灯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而在我的课堂上,虽然也进行了示范,但由于对多媒体操作和使用不够合理,使学生不能根据范作进行直观的学习,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应当多加练习,在课下投入更多的时间去准备。
3、对学生美术学习的鉴定要尽可能做到态度习惯养成和知识本事发展并重,并鼓励大胆创进和个性发挥,加强对一些课堂纪律较差的学生的耐心。
既着眼于实际成绩,更注重未来发展。
4、美术教学要尽量注意学科间的联系。
如三年级《线的表现力》、《方方圆圆》等课,在讲到几何形与点、线、面等概念时,可联系数学中的相关概念来解释。
这学期我也听了许多优秀的展示课,我深深地体会到,教育的确是一门艺术,一门大学问,值得我用一生的精力去钻研。以前所学的知识很有限,看问题的眼光也太肤浅。“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要努力做到学以致用。我相信,教师仅有树立了“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教育思想,才能够胜任复杂而又富有创造性的教育工作。课堂之余,我认真参加了学校以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还阅读了相关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我,完善自我。我会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强化“自育”意识,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使自我具有一桶源源不断的“活水”,力学苦练,做到“问道在先”“术业有专攻”,从而使自我能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4本学期由于学校实际工作需要,我承当了四年级、二年级两个班的美术教育教学工作。现对一年老师自我鉴定
(一)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教师应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特有魅力,使课程资料呈现形势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齐,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忙学生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价值。
(二)使学生构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他们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本事,为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促进他们全面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所以,我选择了基础的、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结合过程和方法,组成课程的基本资料。同时,要课程资料的层次性,适应不一样素质的学生,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美术学习的特征,构成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本事,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三)教师自身素质的培养
教学之余,我除认真参加学校及教研组组织的各种政治业务学习外,还订阅了教育教学刊物,从理论上提高自我,完善自我,并虚心向其他教师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从而使自我更好地进行教育教学工作上能更快地适应二十一世纪的现代化教学模式。
小学美术老师自我鉴定5岁月如梭,转眼间一个学期又结束了。在这一个学期中,我担任二、四年级美术教学工作。在工作中我享受到了收获与喜悦,也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的问题。我对这一个学期中的美术课教学老师自我鉴定如下:
一、教学计划贯彻情景
教学中认真遵照教学大纲要求,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思想教育和技能教育,大力推广素质教育,按时按质地完成了本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
二、努力抓好教学工作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我认真遵照《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遵循美术教育原则,根据学校的实际情景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同时在课堂上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把自我所学的知识尽心的传授给学生,使学生学到了必须的基础知识,掌握了美术的基本技能和技巧,同时也学会了确定美和创造美,提高了学生学习美术的本事。在美术教学中,我注重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审美本事。所以,我认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我充分发挥美术教学的特有魅力,使课程资料形式和教学方式都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转化成持久的情感态度。同时将美术课程资料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在一齐,强调了知识和技能在帮忙学美化生活方面的作用,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领悟美术的独特魅力。于是,我选择了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上黑板来做示范,利用同桌帮忙一些不会绘画的同学,使他们在美术学习过程中,逐步体会到美术学习的特征,激发部分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构成他们应有的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学习本事。
1.我要认真贯彻本课程标准的精神,关心美术教学的改革和发展,进取进行教学改革实验,努力提高教学质量。
处理好思想品德教育、审美教育、本事培养和双基训练的关系。在传授双基、培养本事过程中,加强思想品德教育。充分发挥美术教学情感陶冶的功能,努力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本事。
2.我必须要加强示范,充分利用展示图片、美术作品及影片、录像片等教学手段和现代教育技术进行直观教学。
篇4
新时期的美术教学应该让孩子在情景中丰富情感体验,领略成功带来的那份满足,参与时的那份投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大胆表现自己的个性。怎样才能创设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自由的情景氛围,让学生孩提时代就喜欢涂鸦的天性移到绘画中去呢?在日常教学中我做了以下尝试:
一、故事创设情境
孩子们最爱听故事了,用故事串联教学中的几个切入点,让孩子在如迷的倾听中轻松进入课堂。
二、以游戏表演创设情境
每个孩子都有表演欲望,渴望展现自我。主动活泼的游戏既能吸引孩子们的自觉参与能力又能为孩子提供成功的机会。在《面具》中,事先安排几个学生戴面具,模仿动物模样,在音乐中翩翩起舞。
三、以音乐创设情境
康定斯基曾将绘画和音乐做了精彩描述:“色彩好比琴键,眼睛好比音符,心灵仿佛是绷满弦的钢琴,使人的精神产生各种的波澜和反响!”音乐中优美的旋律,跳动的音符、轻快的节奏都会撞击、触动孩子幼小的心灵,随着音乐波动变化会产生不同体验的情绪反应。
四、以角色创设情境
各种各样的生活角色令学生好奇,让学生在学习中体验不同的生活角色,对活跃气氛、提高学生兴趣特别有效。在教学《各种各样的帽子》中,教学生制作帽子时,让学生扮演设计员和生产者。
五、以多媒体创设情境
学生生活经验少,阅历不多也不够广,就导致大胆中图像信息少,面对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知识大爆炸的现状,在美术课中课多用多媒体。
六、以范品展示来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篇5
生姜抗氧化赛过维生素E
中医认为老年斑的产生与气血运行不畅有一定的关系,生姜具有发汗解表、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等功效,其辛温发散的作用可促进气血的运行;现代医学研究也表明,生姜里含有的辛辣成分“姜辣素”具有很强的抗氧化效果,可以快速清除自由基,抑制体内过氧化脂质的产生,因而可防止或减少脂褐素的沉积,其抗氧化作用比目前最常用的抗氧化剂——维生素E的作用更强。
蜂蜜生姜二者“互补互利”
而蜂蜜具有补中润燥,缓急解毒的作用,通过其补益作用可促进人体气血的化生,维持气血的正常运行;现代医学研究亦表明,蜂蜜中也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和黄酮类化合物等,对自由基有很强的“杀伤力”。但是,生姜具有发散作用,年老体弱,表虚自汗者不宜久服,否则易耗气伤阴,蜂蜜的补益作用则可以避免服用生姜后出汗过多,导致人体阴液过度耗伤的不良反应,二者“互补互利”。
自制蜂蜜生姜饮
因此,老年人可取新鲜生姜片10-15克,用200-300毫升开水浸泡5-10分钟,待水温冷却至60℃以下时,加入10-15克蜂蜜搅匀饮用。需要注意的是,加入蜂蜜时,水温不可过高,否则会破坏其中的维生素C,降低其抗氧化能力。长期坚持服用,不仅能从一定程度上防止老年斑继续生长,而且还可能使已经出现的老年斑渐渐变浅、缩小。
提醒
最后需要提醒大家的是,生姜性温,有牙龈肿痛、口腔溃疡、便秘等“上火”症状的老年朋友,不宜过多饮用生姜蜂蜜水。
含乌梅 治口干
文/田巍
许多老人都有半夜渴醒的经历。由于半夜口干口渴,但是又不敢多喝水,怕夜尿增多影响睡眠,真是非常苦恼。有个小偏方可供一试。
遇到这种情况,不妨采用晚饭后含乌梅的方法。可去中药店购买乌梅(通常10克起售),用时取1颗放杯中,开水烫一下后含入口中,一般10-20分钟后吐出即可。此法可有效缓解半夜口干口渴的不适。
乌梅味道酸涩,具有生津止渴之功效。其有效成分主要含柠檬酸、苹果酸、琥珀酸、齐墩果酸等多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可以直接刺激口腔黏膜以及唾液腺分泌唾液,迅速湿润口腔,有利于缓解口干症状。另外,乌梅的有效成分还可以增加肠道以及全身的津液,津液充足则口干口渴的症状自然而解。
自制药物护膝
文/袁维
有些老人,天气稍微转凉,膝关节就总感觉凉飕飕的,中医认为这是阳虚所致,可以自制艾叶桂枝护膝来缓解。
艾叶30克,桂枝25克,研成粗末,混匀备用,用四片密致的棉布裁剪成护膝的形状,然后在其中两片棉布上铺一层薄棉花,均匀撒上药末,上面再覆盖一层薄棉花,最后盖上一棉布,用缝纫机先缝住边,再纵横缝纫护膝,将做好的护膝绑在膝关节上,睡觉时取下来。此护膝适合体质虚寒,膝关节冷痛的老人使用。
快速止血妙法
冰块。从冰箱里拿出冰块放在伤口上,有止血作用。
绝缘胶布。将绝缘胶布缠在伤口周围,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止血效果。
玻璃。玻璃表面带有负电荷,他会以一种健康的方式促进血液凝固。用一片玻璃按压伤口5-10分钟就可以止血,不过要小心玻璃片造成再次划伤。
盐水。把受伤部位浸泡在盐水里,虽然有点痛,但效果不错。
面粉。面粉吸收了血液里的水分,就促进了血液的凝固。所以,如果做饭时,不小心划破了手指,赶快用一点面粉放在伤口上,以另一只手的手指压一会儿,就不会流血了。
篇6
关键词 庄子 美学思想 日式美学
中图分类号:J01 文献标识码:A
庄子,名周,字子休(亦说子沐),是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为道家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在中国文化史上,庄子的学说开辟了一片新天地,深深影响着中国一代代士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同时,庄子的思想通过艺术家的再加工、创造得以发展壮大,越来越被广泛的运用到美学体系中,促进了很多艺术作品的产生,这种思想更是被邻国日本借鉴、学习与发扬。
1庄子美学思想的主要观点
(1)顺应自然之美
在庄子看来,万事万物都有其自身的美,这种最自然最朴素最原始的美,不外乎别的,就在于它们本身自然地存在。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表明庄子欣赏万物自然的生命状态,反对人为的扭曲,崇尚自然,其继承和发扬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道的自然本性视为天地万物最高形态的大美。庄子认为要实现精神上的自由与超越必须先达到或保持自然的状态。
(2)天人合一之美
庄子认为,天是自然,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此其说:“有人,天也;有天,亦天也。”天人本是合一的。但由于人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道德规范,使人丧失了原来的自然本性,变得与自然不协调。人类行为的目的,便是“绝圣弃智”,打碎这些加于人身的藩篱,将人性解放出来,重新复归于自然,达到一种“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3)清静无为之美
《明道篇》有诗云:“自然之道本无为,若执无为便有为。得意忘言方了彻,泥形执象转昏迷。身心静定包天地,神气冲和会坎离。料想这些真妙诀,几人会得几人知。”《道德经》中有十二处提到无为。第三章称“为无为,则无不治”。道家之无为流派为五种,既有为派,以无为求有为派,以有为求无为派,无为派,自然无为派。
(4)自由飘逸之美
“乘天气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庄子・在宥》),这里“游”是“自由”之意。为了表达对自由境界的追求和向往,庄子常用“游”这个词,主要指心灵的漫游,其审美价值在于赋予生命的精神自由。追求自由的人生、自由的人格、自由的生命。
2日本美学中的庄子美学思想
(1)枯山水
枯山水的本质意义是无水之庭,即在庭院内铺白砂,点缀以实组成或适量数目,因无山水而得名。其保留了中国古代美学的人格主义和自然主义思想,吸取了庄子美学中的“顺应自然”的观念,来诠释生命的自然状态。庭院内,树木、岩石、天空、土地等常常是寥寥数笔即蕴涵着极深寓意。
(2)无印良品(MUJI)
无印良品创始于日本,MUJI“无印”译为“No Brand”(无品牌),其本意是“没有商标与优质”,原研哉在他的无印良品设计理念中融入了庄子的古典美学观点“无何有之乡”。“无何有之乡”是庄子的名言,什么都没有就是称为无为。但是里面蕴藏着很重要的一种价值观。一眼看去似乎是毫无有用处的东西,内涵却很丰富。无印良品的设计理念中包含了无所不容的特征,在生活状态的细节中传达着洗练、融合的禅意。在追求极简的状态中去除那些繁缛与额外的修饰,隐退至游离的状态,最后回归本质。其靠着它的无华简朴,还原商品本质,追求低调成为闻名于世的“No Brand”(无品牌)。
(3)日本陶艺
日本陶艺不太注重附饰的堆塑和彩绘,而崇尚质朴、自然与含蓄。这种审美取向正是庄子美学中顺应自然的体现,是庄子美学物态化的结果。其追求外形的飘逸,釉色的自然冲淡及质地的本真。众所周知陶艺由泥土制成,土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的触感,经过抚摸和肌理的触碰,土壤给人们各种信息,总会让人联想到土的湿气、柔软、草原、家乡。这种触感能超越语言,直达意向的创造,让人去认知,去了解自我与自然的关系。在庄子美学思想影响下的日本陶艺,看起来有些粗糙的表面,但却最接近于自然而原始的状态,最能传达一种静享生活的态度。
(4)寂美学(wabi sabi)
寂是日本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部分,一般指的是朴素又安静的事物。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Wabi()原指远离尘世,索居禅林的孤寂,Sabi(寂)原指寒、贫、凋零,尤其是无常。若追本溯源,会发现寂美学的源头虽然是中国的禅宗,禅注重内心的修养,属于精神层面,它与道家主义中庄子美学思想合流,开创了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一种被古代儒士所推崇的佛教哲学,教人修身、养性、无我的哲理。削减到本质,但不要剥离它的韵,保持干净纯洁但不要剥夺生命力。
3结语
虽然日本最初的设计思想是受中国文化影响,如本文中所提及的庄子美学思想,但是他们在借鉴的同时并不是一味的生搬硬套、拿来主义,而是将自己的本土文化和地域特点融入到设计中,创造出了一个个举世闻名的设计。目前,日本的设计趋于世界前列,有一套属于自己的风格。在大国文化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力发展的今天,作为一名中国人,我们更应该关注并重视本国的文化思想,吸取其积极的因素,并运用到设计之中,让中国设计走向世界,从而更深切的把握中国美学的内涵,使我们的审美观更丰富,人格更完整。
参考文献
[1] 原研哉.白[M]. 纪江红,译. 桂林:广西师范出版社,2012.
篇7
关键词:和谐社会;道家美学;道;天人合一
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15-0262-01
长期以来,在老子与道家的思想研究中,人们往往只把注意力放在道家思想本身,放在道家的哲学、文艺、养生哲学等,却很少把目光投到道家思想在当代的社会价值问题上。然而,当我们由对道家思想本身转向道家思想的当代价值的时候,就会发现:道家思想的灵魂渗透在各个生活领域和学术领域,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要义是要实现人与自然、人心与身、人与社会这三个层面的和谐,这与道家思想“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美学审美是非常相合的。
以老子为首的道家美学审美观认为,人是宇宙的重要组成部分。道是这个宇宙生生不息的生命本原,但道本身是则是自然而然的。人、天、地、道的关系模式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归根结底,人应当效法天地、依顺自然。这正好与现代文明所强调的人类应当征服、改造自然的价值取向相反,道家美学强调人以自然为师,并且提出人向“道”回归,即向自然回归,消除人与自然的对立。老子说:“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首其母,没身不殆。”(《老子》五十二章)也就是说,复守万物之源的“道”,才能使人自身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使人的生命之流与宇宙生命本原实现精神的合一,向自然回归,达到人与天地精神的交融。以功用理性为主导的西方式现代文明,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所缺乏的正是这种人与自然和谐相融的“天人合一”的精神。现代文明的实践证明只知征服改造自然、向自然界索取、掠夺自然,在根本上就是缺乏这样一种顺应天地,回归自然,师法自然的精神。因此,只有改变现代文明的现代价值取向,才能从根本上拯救自然,拯救人类。正如舒马赫所说:“用什么去取代从19实际继承下来的毁坏灵魂的生命的哲理?我们这一代的任务,无疑是哲理的重建。”这种哲理的重建,无疑就是改变西方式现代文明有关人与自然的观念,把人类自认为是自然的主人的观念转变成道家式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审美生存观念。
人与自然的和谐一直以来就是中国传统观念。道家美学对自然的亲和态度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应该吸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在今天看来更应该受到重视,是恢复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理论基础。人与大自然亲和的态度是我们解决环境问题的根本,只有从根本上转变对大自然的敌对和征服态度,才能真正回归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篇8
[论文摘要]本文梳理了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和艺术家日常生活的超功利态度,并探讨了功利的社会生活与超功利的艺术追求的矛盾与统一,以及这种超功利性对当下艺术活动的一些启示。
一、超功利性的由来
“超功利性”是一个开始于18世纪,后来又被许多理论家将之发展而形成的一个关于审美态度的西方美学范畴。超功利性作为艺术的一个特性最早被清晰、系统地提出来是在康德的《判断力批判》里。康德把审美无利害性作为审美的第一个契机:“美是无一切利害关系的愉快的对象”。他认为,审美活动是超越一切利害关系之上的纯粹的精神活动。鉴赏是凭借完全无利害观念的或不对艺术对象和其表现方法的一种判断力;一个美的判断只要夹杂少许的利害感在里而,就会发生偏爱而不是纯粹的鉴赏判断。后来的学者把康德的这种审美主张称为“surutili-tarianism”,即超功利主义。
康德的超功利理论使美学的研究由对对象的研究转向了对审美主体的研究。这正好与中国传统艺术一贯注重主体精神的表达相应相合。从老子美学思想开始。中国文艺不论是从审美创作还是审美态度上就踏上了要以虚静空明的心境观照万事万物、观照混沌之道的超功利进程。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一条脉络: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怀”,宗炳“澄怀昧象”,禅宗思想的“破执”、“悟”,宋元山水之“无我之境”,明代三袁之“性灵”、李贽之“童心”、清代刘熙载、叶燮关于“人品与画品”论述,到近代王国维“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以及朱光潜的“心理距离”、宗白华的“静照”。中国传统审美精神中的这种超功利性已经成了进入中国传统艺术审美世界的第一道门槛。若要带着功利、世俗的心态去欣赏传统绘画、书法,去阅读诗歌,定将背道而驰。
二、从老子“涤除玄鉴”到宗白华“静照”:传统美学超功利精神的发展
中国传统美学并没有“美学”之名而是附于哲学思想和文论、画论之中。最早、也是对后世艺术最有影响力的美学思想就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老子哲学的中心在于“道”。道是在天地产生之前就有的混沌状态,道没有意志没有目的,包含着产生万物的无限可能性。道的这种无目的性和无规定性就是中国传统美学超功利思想的发源地。这一点特别体现在老子关于的“涤除玄鉴”论述中。“涤除玄鉴”的第一层含义是要把“道”的观照作为认识世界的最高目的。第二层含义是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成见,保持虚静的内心。可以说后来的传统文艺的各种关于审美心胸、审美态度以及艺术创作的理论和实践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源头。
庄子的思想把老子的“道”赋予了更多更新的意义,这些观点都对艺术发展起了重要的影响。庄子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道”是最高的、绝对的美:认为主体必须超脱利害得失的考虑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从而获得“至美至乐”。庄子在《大宗师》中写了南伯子葵和女的对话,借女之口庄子说明了一个人要想游心于最高的美——道,必须要经历一个修养的过程,第一步是“外天下”即排除对世事的思虑;第二步是“外物”,即抛弃贫富得失等各种计较,第三步是“外生”,即把生死置之度外。庄子把这种“无己”、“无功”、“无名”、“外天下”、“外物”、“外生”的精神状态称为“心斋”、“坐忘”。“心斋”就是空虚的心境,“坐忘”就是要排除一切利害关系,只有这样以空虚的心境彻底摆脱利害观念才能实现对“道”的观照才能达到人生的自由。
禅宗思想是老庄美学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也是最高阶段。它发展了老庄思想,并且比之走得更远。禅宗也追求至高的“道”,要得到禅宗之“道”,不能强求外在的力量,必须破除如语言、逻辑、辩论的执著。可见在禅宗思想里任何功利的思想都无法生存,所有目的性的东西都得排斥掉。禅宗强调“悟”强调心灵的感受。“悟”的状态是和老子“涤除玄鉴”庄子“心斋”、“坐忘”宗炳“澄怀味象”一脉相承的。只有通过这样超功利状态下的“悟”才能体验到“道”,才能得到“一种瞬间体验的永恒存在”。
老庄玄学禅宗思想融为一体,为以后的文人艺术甚至更广的艺术类型拟定了审美的态度和应有的创作状态。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的“凝神遐想,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离形去智”,可以说也是同出于老子的“涤除玄鉴”和庄子的“心斋’、“坐忘”。宋元山水所推崇的“意境”其本质上也是要求审甍意向表现作为宇宙本题和生命的“道”。并且要体验到“意境”又必须以虚静空明的审美心境为前提。在明代中后期受资本主义萌芽思想的影响,在文艺理论界掀起对教条主义和复古主义美学的批判。虽然他们的侧重点在于文艺不能脱离社会实际,但其出发点仍是希望追求自由独创的精神和表达人的自然本真状态。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三袁之“性灵”、李贽之“童心”、汤显祖之“情”中可以看出。
到近代西方美学思想被介绍到中国,对中国文艺产生了重要影响。王国维就受到康德“审美无利害关系”学说的启发,他结合传统美学提出了“美可爱玩而不可利用”的美学态度,可以说实现了关于审美“超功利性”问题的东西方对接。梁启超的美学态度也由“功利的”转向了“超功利的”,并提出了“趣味教育”的办学理念。朱光潜先生早期的美学理论里甚至把“超脱现实”作为衡量艺术价值的标准。鲁迅先生也认为审美是超功利的,是“无用之用”。宗白华先生关于“意境”的观点与王国维、朱光潜也同属一派。在《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中,他引王羲之诗:“争先非吾事,静照在忘求”,认为中国艺术的美感正来自空灵静照的忘我刹那,“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使心灵处于一种空灵的状态,在人生忘我的那一刹那,静观万象才能体验到中国艺术的“意境”。这里我们仍然很明显地可以看到老庄、玄学、禅宗、宗炳等思想的延续。可见,这种以虚静空明的心态观照宇宙体悟自然的超功利审美精神在中国古代一直没有断裂过。而且在水墨艺术寻找民族性、现代性的当下,虽然对于传统审美精神有过很多的批判和反思,受到大众文化、政治文化的消解和挑战,但这种植根于很多艺术家心底的超功利思想也一直没有断裂。
篇9
关键词:自然无为美学意义
中图分类号:K1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09)14-
一、“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
谈到道家“自然无为”思想的文章并不少见,但一些文章在讨论时,要么因此思想对后世文学艺术的影响而将其当作一种文学艺术思想来讨论,要么有意或无意中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这一思想,谈到诸如庄子面对当时那个时代自然环境受损,生态平衡破坏,提出了“自然无为”在当时具有积极的意义,等等这样的言语。庄子时代是否有“生态平衡”这样的术语很值得我们怀疑?那么,庄子“自然无为”思想的内涵到底是什么呢?下面将结合《庄子》中的言论来分析其涵义。
道家所谓的“自然”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所说的客观存在的自然界,“自然”一词在古代大致含有三层意义:当然;天然,非人为;不造作,非勉强。构成庄子美学本质与核心的自然在“自然”的多重含义中主要与“无为”相通。“自然”一词,在《庄子》中的主要涵义是自然而然,“指涉的都是自身和本然的意思”,①它的哲学基本含义是指事物的原初本来状态,并进而引申为事物产生变化的根据就在其自身本然如是的存在之中,不需借助于外物。
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自然观,并将老子创生万物的自然之道引向人生,通往自由的审美境界。他认为对于人性而言,“自然”体现为真诚无伪的本性,它需要战胜欲望、摆脱礼俗而返朴归真;对于天地万物而言,“自然”是在无为中体现无不为,彰显为至高形态的“大美”;对于艺术而言,“自然”则体现为“技进乎道”,是经过依乎自然之道的修炼而达到的自由境界。
庄子欣赏万物自然的生命状态,“夫水之于沟也,无为而才自然矣”(《庄子•田子方》),反对人为的扭曲:“夫马,居则食草饮水,喜则交颈相靡,怒则分背相y”(《庄子•马蹄》),“马,蹄可以践霜雪,毛可以御风寒,草饮水,翘足而陆,此马之真性也。……及至伯乐,曰:“我善治马。”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o栈,”(《庄子•马蹄》)庄子认为这是伯乐的罪过,使马失去了其自然之真性。
再看“无为”思想。如庄子所言“无为而才自然”,自然就要求无为。“无为”基于“道法自然”。 道家始祖老子认为道生万物,“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受‘道’的支配而自身自灭”,②也就是说万事万物完全可以根据它们自身的规律和存在去运行生息,人社会统治者根原本就不用去做什么,人为的介入和干预只会破坏它们的平衡而致乱。由这种对社会的治世思想出发,庄子提出了他在人生、哲学上的“无为”思想。
道家“无为”思想源自于老子,但在老子那里是把“无为”思想当作一种治术。到了庄子,“无为”思想渐渐脱去它的治世之义,演化为一种无为适性的隐逸思想。作为隐逸思想的“无为”有其独特的内容:它认为无为而治的社会才是理想的适性社会,在这样的社会无需隐居;只有当统治者强作妄为时,道家才不得已用隐逸行为来维护个人的适性权利。庄子在《应帝王》中曾对统治者提出:“游心于淡, 合气于漠, 顺物自然而无容私焉, 而天下治矣”。庄子认为只要统治者消除了私心和贪欲, 顺应自然之道, 适其民性, 去除种种扰民的违背自然之道的人为, 天下就可以大治。庄子提出要以“自然无为”来消解社会上的过渡人为现状。
庄子的“无为”包含着对人生的指引, 即人的生活也要遵从“无为”之道。这种“无为”之道, 就是顺其自然, 按照人的自然本性, 以适应人的生命自由本质。也就是不去违背本性自然, 扭曲真性而强作妄为。庄子说“万物莫不以适为得”(《达生》) ,适,就是自然,适其自然才可有所得。庄子“无为”的人生哲学, 实际上是要人们遵循自然之法。这里的“自然”是指自然而然、自己如此的一种状态,亦即自然性。“王弼注:‘道不违自然,乃得其性。法自然者,在方而法方,在圆而法圆,与自然无所违也。’”③庄子的“无为”思想,其核心就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通过对“道”的体悟,认识到四时运行,夏去秋来, 万物生长,都是自然而然的。
面对自然而然的事物人应该“绝圣弃智”,这里并不是让人不要心智、知识,而是说要自然而然、“少思寡欲”,因为正如爱莲心教授所说:“ 一个人是无法忘记他的心的,它全部所指的实际上是忘记(或不开动)一个人的意识之心。人并不因此而变成一种植物;更确切地说,人变得能从他的直觉的或非评价之心出发而自然地行动。”④之所以要“绝圣弃智”,是因为道家认为:机心与巧智是人胸中尘垢,容易引起自私、机诈以及如仁义这些约束人的礼乐制度规范,从而使人的本然之性沦丧。⑤所以,作为人的本然之性,不仅意味着自然,同时也意味着无欲和无知,诚如庄子所云:“同乎无知,其德不离;同乎无欲,是谓素朴,素朴而民性得矣。”(《马蹄》)无欲、无知,自然也就引向“无为”,这里所说的“无欲”和“无知”都是“无为”的两个方面。
“无为”是庄子的主要哲学思想,其作为一个哲学命题,内涵极为深刻,具有高度的哲学智慧。有人把“无为”简单地理解为是对“为”的否定,是无所作为,这是有所偏误的。“‘无为’表面上看与儒家的‘修齐治平’相左,实际上它是‘平天下’的另一种政治智慧。”⑥其实从庄子对“无为”思想的言论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没有对社会人生的热情,庄子就不会去反思当时社会的弊端,也不会为消除这种弊端而提出自己的“无为”主张。“无为”的提出,不是对社会的冷漠,而是庄子对社会人生的极大关注。“无为”是超越“人为”而达到的“无不为”。
二、“自然无为”思想的美学意义
庄子的哲学具有浓郁的美学色彩,这里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作为哲学概念的“自然”“无为”如何转化成美学思想?好在自然无为思想本身的涵义与文学艺术规律具有了某些相通之处,这成为其转化的直接条件。正如徐复观先生所言,庄子的思想“本无心于艺术,却不期然而然地会归于今日之所谓艺术精神之上”。⑦
庄子的美学是以“道”论为基础的,其“自然无为”思想与“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庄子认为,“道”是产生宇宙万物的一种能动的但又是无形的实体,它的根本特征就是“素朴”、“自然”、“无为”。 得“道”才能得“美”,违背了“道”就无任何美可言。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无不言”,“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庄子•刻意》),“天地之所以有‘大美’是因为它不假任何造作之力而依“道”自然而然的显现。“道”的本质特征在于自然无为,因此美的本质特征也在于自然无为。
由这种源自“道”的自然无为之美思想出发,庄子又提出了他对音乐艺术的看法。《齐物论》有言“有成与亏,故昭氏之鼓琴也;无成与亏,故昭氏之不鼓琴也’……”郭象解释道:“夫声不可胜举也,故吹管操弦,虽有繁手,遗声多矣。而执a鸣弦者,欲以彰声也。彰声而声遗,不彰声而声全。故欲成而亏之者,昭文之鼓琴也;不成而无亏者,昭文之不鼓琴也,”⑧从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庄子是反对音乐艺术的,但从反面来看我们又可以发现一个与之相悖的结论,庄子并非反对音乐艺术,因为从这段文字看他之所以反对音乐艺术是由于他认为人作出的音乐不能达到完全,不能达到音乐之全美,“难成天全之乐”,那么如果人为的音乐能够实现全美,那么庄子应该是不会反对了,因而庄子并不是反对音乐艺术,而是反对那种人为的不能达到全美的艺术。
不鼓琴、不奏乐,反倒能体现出想象中的所有音乐之美。其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天运》),这种美最理想,与自然同趣,非任何人为造作之音乐所能比。张文勋先生在其《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一书中曾这样评价到:老庄根据其虚无之说,认为“美在于‘道’自身,也就是说用文学艺术表现出来的东西,只是局部现象,不是道的本体,因此也就不是真美,只有道的自身存在的美才是真正的美,是一种非人为的自然之美。……一切归于自然,天地万物,无不顺应自然,一切顺应自然就可以无为而无不为。”⑨
因此庄子所说的“无为”,并不是完全消极地否定一切、而是反对那种因人为因素干预造成的不足,如他在《马蹄》中所言的“烧之,剔之,刻之,雒之,连之以羁,编之以o栈”,是要通过“无为”达到“无不为”,即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自由境界。
文学艺术的创作最讲求人的精神情感的自由表现,它不同于功利欲望的直接满足。好的作品出于不强作雕饰,自然而然,不留人工斧凿之迹,如行云流水顺其自然,无为而成。这要求作家从世俗的利害得失中解脱出来,将事物作为审美观照、审美欣赏的对象看待。后世所谓的作家艺术家的创造应是“无法而法,乃为至法”,指的便是不刻意人为而顺性自然,自然之出,可为至上。
庄子的自然无为思想对中国古代崇尚自然的审美价值观发生了深远的影响。后世诗人、文学家如陶渊明的“平淡自然”,李白的“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夫画特忌形貌彩章历历具足,慎谨慎细,而外露巧密。……自然者为上品之上。”唐李嗣真《书品后》论褚遂良书云:“褚氏临写右军,亦为高足,丰肥雕刻,盛为当今所尚,但恨乏自然,功勤精悉耳。”都是推崇自然、无为的表现。⑩
注释:
①包兆会.庄子生存论美学研究.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90-91页.第58页.
②⑨张文勋.儒道佛美学思想源流.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46页,第161页.
③⑧安继民、高秀昌、王守国.道家双峰――老庄思想合论.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3页,第252页.
④【美】爱莲心,周炽成译.向往心灵转化的庄子:内篇分析.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160页.
⑤郑开.道家形而上学研究.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版.第210页.
⑥李明珠.论庄子的“无为”.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5(3).第34页.
篇10
首先它们展现了热带雨林的自然韵律。
海南岛古称炎洲。《海内十洲记》言之十仙洲:祖、瀛、玄、炎、长、元、流、生、凤麟、聚窟,带有远古神秘的人文意蕴。炎洲传说在南海中,为神仙居所,后人借指海南。丘F有诗曰“五峰如指翠相连,撑起炎洲半壁天”。这是一片神秘的、蛮荒的土地。南海环抱,与世隔绝。这片炎热的海中仙洲,生长出中国唯一的热带雨林。
韩勤生于炎洲,在热带雨林中长大,自然的节律长入其心。所以我能在他的画作中看到热带雨林的野性、奔放和粗犷的韵味。《春山清韵》中那山峦长满着棱角,木棉、椰树似乎无规则地伸展,整个画面充斥着张力。看他的画感觉素朴,好像那些山峦河流和树木都还可以更“美化”一些。看多了,我才明白他执拗追求的正是自然“大朴不雕”的韵律。“大巧若拙”(老子),苏辙《老子本义》释为:“巧而不拙,其巧必劳。付物自然,虽拙而巧”。这强烈区别于儒家美学,如孔子赞叹周代文化“郁郁乎文哉”那种辉煌盛大的人工美。庄子学派极力推崇天然之美,提倡“法天贵真”,李白有“天然去雕饰”之名句。这片热带雨林是原生态的,本身就“大朴不雕”。真正的艺术杰作既是艺术家的创造,却又处处显得天然生成,无人为造作之痕迹。“自然天成”、“巧夺天工”,这是“大巧”的境界,也是“大朴不雕”的显现,这正是审美和艺术的高境界,可以看得出,韩勤于此着力甚多,朝着这个境界迈出了几小步。
雨林的韵律来自生物的多样性,多样统一是美的最高法则。在斑斑点点的新绿和木棉的殷红中,从林泉云水的流淌中,从带着水气和泥香的微风中,我感受到雨林轮回的力量,和它带给人的诗情画意。大海、河流、湖泊、云雾的背景下,椰林、槟榔、木棉、黄花梨、荔枝、龙眼、芒果、人心果、野山芋、芭蕉、各种葵类植物和风尾竹相互竞争,不遑多让。典型的如《东边日出西边雨》,那热带雨林相互纠缠的藤蔓和密不透风的阔叶林中,生物的多样性尽情展现。
韩勤画作充满着雨林的动感,最醒目的是在那山、树、花、鸟、人的整体图景中,都拂动着热带的风。他的画面是飘动的,云雾缭绕,各显其状,雨在飘,花在飞,候鸟排着各种队形飞翔,椰林那长长的羽叶指示着风向,山峦于是也像在飘动。风从林中起,林茂自有风。正是有了这动感的雨林,五指山才有了生命的张力和生命的强化。带着韩勤创作的这些韵律,读者心中便藏有一片神奇灵动的热带雨林。
其二,这雨林的韵律中显现出生命的自然之道。
哲人说:“大地的绿色生命之深奥广大远比我们人类所理解的更为深远”。(贝斯顿)自然的节律在热带雨林的生命序列中静静地流淌。绿色代表着自然生态系统的固有秩序之结构,绿色代表健全的生命,绿色是生态系统平衡的表征。在画家这里,一片雨林是一面心灵的镜子,是见证生命的地方,是依据岁月之脉搏跳动的绿色奥秘。所以他用深沉的浓情“培植”他那画面上绿色的生命,探究它们的奥妙。他的画满眼皆绿,其笔下山峦不像北国山水那样用墨浓重或黑瘦嶙峋,而是于墨色中顽强地透出盎然绿意。
表达雨林之生命灵性,韩勤用的是灵秀的构图、着色和笔法,整体显现的是一种清秀的绿色美。如《山居春晴》构图简洁,山林秀美,清新之气扑面而来。南人与北人山水画迥异,岭南画派少见枯山瘦水那苍茫的旨趣。在韩勤这里,绿色是热带雨林是强烈表征,椰树才是雨林向上的、骚动的魂灵。他的椰树羽叶是黄绿色的,与众不同,因为在这深绿色的近乎“绿墨”的丛林里,椰叶显得那么嫩绿,带着植物新生幼芽稚嫩的色调。他的羽叶轻灵,依着热带风自然飞动,似乎更能代表蓬勃灵动的生命活力。我想,这片片清秀灵动的绿色热带雨林可能更为面对沙漠荒原一片灰色的北国同胞所喜爱,是整天只见灰霾天空的城市人更为钟情的。因为,面对这热带雨林生命的蓬勃生机,人的心情就变得愉悦,生命看到了绿色的希望。
他的画充满着热烈的生命律动。古人曾以“炎海”代称炎洲。“而南海独称炎海者,既接D谷,复迩扶桑,其精气与日相摩而生火,故曰炎海也。”(《羊城古抄》),对热带雨林自然之道的体验,使其画墨色和绿色常抹上热带阳光的金黄、艳红、姹紫,这以《群山浴日图》为典型,几树红棉雄起于山峰,与那轮初生红日一道,强化着生命的炽热感。《碧海连天远》则将大海和雨林融为―体,雄壮的海与山间密林的瀑布相接,分不清是山泉流入大海还是海水灌进山涧,它们互动着,透出生命的鲜活与激扬。
其三,雨林之道导引自然的生活之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这里的“自然”不同于现解的自然界,而是渗透于万物的道那种自然而然的状态。自然向人生成的漫长历史,养育了人的自然本性,包括敬畏、尊重、遵循、回馈自然等生活态度,过自然而然的生活,采取“自然无为”的生活方式。老子美学从道的自然无为的哲学,从个体生命怎样求得自由发展的观点来观察美,因而他肯定和追求的美不是那种外在表面的、易逝的、感官快乐的美,而是内在本质的、常驻的、精神的美。老庄这种审美的超然态度,引导出后世“依于老”的嵇康、陶潜、王维之道骨和中国士大夫的审美精神。
韩勤显然在热带雨林中汲取了自然的智慧,轻松、写意、纯任自然的本性从他的画中流淌出来。他的热带雨林总情调是幽静的、不争的,植物呈现天然不雕的姿态,尽量避免人为的雕琢。他笔下雨林总色调是比较轻淡、灵秀的,其风格与北方山水的浓墨、喜用干笔甚至枯笔区别明显。因为这里是绿色生命繁茂生长的地方,每一寸土地都长满植物,植被恨不得爬满每一块山崖,扎满每一条石缝。这些都暗合了道家美学“纯任自然”的生活态度。这种态度使他从雨林的观察中,获得了这样的体验:万物自然而然地生长便达到“无为而无不为”的境界,便成就这一片生机勃勃的雨林和山田,于是有《南国山田四时春》、《清幽家园》这些“山水田园”。我们自然也从这幅幅雨林中感受到这种生活态度,远离城市的喧嚣,悠游于自然山水中。将这些画挂在客厅里、书房里甚至卧室里,你就自然生活在热带雨林里,生活在自然的节律和自然而然的意境里,获得生命的宁静,从而得以消减现代竞争社会带来的为物所困、烦扰、躁动和不安,达于“长生久视之道”(老子)。
自然无为并非遁世,而是要追求海德格尔所言境界:诗意地栖居。他喜欢在山庄添上些许天线,《家居青山绿水畔》、《溪山清幽》等是现代人的山水,而非陶渊明的“不知有汉”。“只有当我们意识到大地及其诗意时,我们才堪称真正地生活”。(贝斯顿)热带雨林令他静静地思索心灵如何守护并保护这块土地的遗产。他的画唤起人们的情感,召唤人们呵护、回馈中国这片唯一的热带雨林。这些画卷渗透着热带雨林的诗魂,可以触摸到那对生命价值、自然诗意的守望和坚持。
自然生活同时是一种审美生活。“南人多情”,热带雨林更易培养出炽热的、浓浓的情感。我在他的画里,感受到一种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他不断铺展开雨林的画卷和诗意栖居的意境,使人想起“夫道,覆载万物者也,洋洋乎大哉”。可以看得出,画家开始向“身与物化”、“万物复情”、“乘物以游心”(庄子)的审美境界进发。“若化为物”的审美生活态度是一种物我一体的美。“与天和者,谓之天乐”(庄子),“天乐”是人与自然统一的那种自然生活的美。
重新融入自然,这是现代人的宏大命题,是生命的必须和迫切要求。“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这些文化底蕴构成其中国画的内在韵律,所以韩勤的画既是乡土画,更是有着独特意境和较高审美境界的文人画,不亲儒家,而近道家美学。
苏轼作草书,曾“乘醉走笔,觉酒气勃勃从指端出也。”韩勤走遍了海南的每一条河流和山脉,有时在原始森林中从早上写生或发呆到日落,他从老树的盘根错节中,从藤蔓的缠绵纠结中,从山涧的蜿蜒清沏中,从万千生命的喧闹与森林的无比静谧中悟那自然之道。因此了于其胸,出乎笔端,热带雨林于是自有一番不同于他人的韵律、生命,透出的那种自然生活的感受和对自然本性的感悟也就与人不同,这画一眼就能认出,只属于韩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