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发展范文

时间:2023-04-05 14:34: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发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发展

篇1

英文名称:Exploring Education Development

主管单位:上海市教育委员会

主办单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出版周期:半月

出版地址:上海市

种:中文

本:大16开

国际刊号:1008-3855

国内刊号:31-1772/G4

邮发代号:4-591

发行范围:国内外统一发行

创刊时间:1980

期刊收录: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荣誉:

联系方式

篇2

(一)可持续发展呼唤人的全面发展,而育人正是教育永恒而崇高的历史使命

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不是仅仅掌握了一定知识或技能的工具化了的人,而是具有求知能力和发展智慧的可持续发展的人。可持续发展的人,必定是全面发展的人。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与其说是对社会发展的挑战,倒不如说是对人的科学素质和人文素质的挑战。社会要持续发展,作为发展主体的人首先必须是全面发展的从而是可持续的。人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体,是可持续发展实践活动的核心,离开人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事业就失去了起始源泉、根本动力。而生产和再生产全面发展的人力资源,正是教育的任务。自从由直接生产过程中独立出来那时起,教育就高举着传道、授业、解惑的大旗,肩负起了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这一崇高而神圣的历史使命。我们完全可以断言,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是且永远是教育的历史使命。既然教育的历史使命是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那么,教育就应当是也必须是一项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育人,是对教育肩负的促进人类全面发展、驱动社会全面进步的神圣历史使命的抽象而又通俗的概括和升华。

显然,只有依靠良性发展的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适应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车轮才会由于有了发展主体的强力推动而快速前行;反之,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离开可持续发展主体的全面发展,人类憧憬已久的可持续发展就有泡汤的危险。

(二)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以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生态文明不仅对传统的发展观提出了严峻挑战,而且将从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方面对人类产生深刻的影响。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要求人类摒弃传统的发展理念,转而树立可持续发展理念。可持续发展理念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基础,是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无形基石。全球一浪高过一浪的可持续发展浪潮,可归功于人类久已萌动的可持续发展理念;环视当前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归根结底在于人们的发展理念的扭曲。

问题在于,怎样才能培育起人们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并使这一健康发展理念植根于人们的内心深处呢?我认为,教育,也只有教育,才能从根本上全方位培育起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一个人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形成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长期养成的,是长期教育的结果。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取向的教育,才能使人类自身真正意识到可持续发展是人类唯一科学的发展模式;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理念由人类智者的“超前”理论变成全人类的共识;才能使华丽的可持续发展辞藻转换为人类的潜意识;才能使可持续发展由外在压力迫使下的不得已选择转化成人类个体内在动力驱使下的自觉追求……才能不断造就出一代代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支撑起可持续发展的大厦。难以想象,离开教育的强有力支持,可持续发展理念会怎样播撒人间。

(三)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实践离不开教育的支持

一般说来,对可持续发展理论,人们比较容易接受;对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也为人们所普遍认可。但是,人类正确的发展理念却往往在扭曲的实践中被异化。每当人们——包括即使是具有可持续发展理念的人们在进行活生生的发展实践时,却每每做出不可持续的选择。理论与实践的巨大反差成了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顽敌”。

为什么人类饮鸠止渴式的发展实践总是大行其道,而人所共知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又总是被束之高阁呢?究其原因,在于人们高尚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尘世中庸俗即时的功利性追求的激烈冲突,尘世的利益、即时的需求和无边的欲望总是压倒对他人和后人的关怀,极端自私的掠夺性占有和挥霍常常使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代内平等和代际平等落空。究竟是用人类在“生态极限”的悬崖边缘得出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去指导实践,还是削足适履,让唯一正确的发展理论去附会庸俗而危险的千年一贯的实践。这一事关人类生死存亡的实践选择已日益突出地摆在已做出正确发展理论选择的全人类面前。

为了使可持续发展理念尽快转化为人们的可持续发展实践,必须完善由可持续发展理论到实践的转化机制。那么,能够促成从可持续发展理念到实践顺利转化的中介又是什么呢?既然教育能够诱导人们摒弃不可持续的发展理念,重塑、整合可持续发展理念,那么,它同时也就能够搭建由知到行、由此及彼、由理念到实践的桥梁或中介,使可持续发展由理念的此岸到达实践的彼岸。特别是我们后面将要提到的全程教育可使具有可持续趋向的教育渗透到发展主体的每一个成员、发展的每一个过程、每一个发展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以此实现可持续发展理念(即可持续发展起点)、可持续发展过程和可持续发展结果(即一个可持续发展过程的终点)的统一,实践与理论的合拍。可见

,全程教育可使人类的发展理念、发展实践形成共同的目标指向,使可持续发展理念与可持续发展实践在高起点上实现有机整合,最终形成可持续发展合力。

(四)可持续发展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

教育不但能够有力地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向度在极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发展之源,成了可持续发展第一位的推动力。也就是说,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教育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目标要求呼唤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需要可持续发展的人,这样,我们便可以从培养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的角度来探讨教育自身的可持续问题。只有把教育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轨道,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把人类的素质和能力提高到与他所负担的新职责相适应的水平。

我们的结论显而易见: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可持续发展主体——人的可持续发展为前提;而只有依靠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可持续发展的人;因而,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向度取决于教育的可持续向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的保障。只有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也就是说,教育自身首先必须是可持续的,人类社会才会因为有了可靠的支持系统真正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不仅是可持续发展的最重要支持系统,而且教育可持续发展本身就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本身就包括教育在内。如果教育本身是畸形的因而是不可持续发展的,那么,我们就不能理直气壮地说人类社会步入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如果说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是一辆驶身未来的专列,那么,教育就是这辆专列的火车头;而如果说教育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专列的火车头,那么,教育的可持续性就在客观上成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离开了教育,就等于离开了可持续发展的火车头;而离开了教育的可持续性,则等于缺少了火车头的动力系统。

二、怎样建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

所谓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就是以自身无条件可持续优先发展为前提、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的、充分实现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整合并具有鲜明生态趋向的教育系统。欲要建构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对事关教育发展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按可持续发展的总目标要求进行重新反思。这样,我们便可以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功能、教育发展、教育属性、教育观念和教育过程等方面探讨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支持系统的建构问题。

(一)在教育思想上,确立使受教育者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

如上所述,人是可持续发展的主体,可持续发展的目标是要求人类自身必须全面发展,因而,从教育思想上看,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能够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作为科学而可行的教育思想,其内涵相当宽泛,这里仅从培养什么样的人的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是培养畸形发展的人,还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全面发展,这是一个事关教育发展走向的问题。

在考虑关系教育命运从而决定人类可持续发展走向的教育思想时,我们必须从整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寻找教育思想的切入点。可持续发展,与其说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挑战,倒不如说是为以受教育者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思想的建构提供了契机。实践证明,使受教育者畸形发展的教育思想,显然与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相悖,非但不支持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恶动力”。人的全面发展,也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成为以支持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的核心。教养全面发展的人,是也必须是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教育思想的基本点,是也必须是贯穿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的一根红线,离开这个基本点,偏离了这根红线,由错误教育思想导引的错误教育就难以支持可持续发展。

(二)在教育内容上,必须使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高度统一,一方的发展不能以牺牲另一方为代价

就大的方面划分,我们可将教育内容划分为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大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有如人类社会前进的两个车轮,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系统必须使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高度统一。

现代知识体系就像一个纵横交错的立体网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我们固然可以将它划分为各种形式,以不同学科进行教学,但不存在价值等级或孰优孰劣之分,对人的整体和谐发展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以往教学中所存在的泾渭分明的界线和迎合社会一时之需的侧重,如轻人文知识重科学知识,轻历史、情感、

思想知识重工具实用知识,都会造成学生知识结构的片面性,局限其视野,禁锢他们对客观世界的全面认识。总之,科学与人文分别从不同的方面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给可持续发展以强有力支持,因而,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是教育相互依存、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二者缺一不可,一方的发展不能以挤占另一方发展空间为代价。

(三)在教育功能上,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

教育不仅具有工具理性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而且具有价值理性内涵的人文功能价值。教育的经济功能固然重要,但涵养人文,同样是教育重要的功能价值之所在。平衡、整合教育的各项功能价值,特别是使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实现有机整合,是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然而,在现实中,教育却常常被物欲驱使的人们功利化。

教育何以常常被功利化呢?1、教育自身内涵的生产力功能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诱因。教育内涵着固有的生产力功能即经济功能。教育可孕育新生产力,为经济发展注入活性激素。在当今的反贫困战场上,教育的反贫困功能被人们普遍看好。久而久之,教育就异化为人们脱贫的工具。2、工业经济的扩张是教育常常被功利化的“温床”。与现代工业文明一起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同工业文明一样,在给人类社会做出巨大贡献的同时,也存在并不断积累了诸如教育价值观上的科学主义与功利主义,教育目的观上的职业主义和技艺主义,教育过程中形式主义和理性主义等弊端。3、五花八门的所谓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经济文化学等新学科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理论支持。舒尔茨的教育经济学理论,拉开了“向教育要金钱”的序幕。自此之后,诸如教育经济学、教育致富学和教育消费学之类的促使教育向经济倾斜的所谓新学科令人眼花缭乱,而关于教育的深层次研究中,难寻探讨教育综合价值的教育价值学的立身之地。4、轻人文而重功利的社会大环境的形成为教育披上产业面纱提供了可能的宏观基础。5、人们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态为教育功利化提供了现实的微观基础。

为了支持可持续发展,教育必须尽快走出越陷越深的功利化泥潭,摆平教育内涵的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使二者在支持可持续发展的大目标下实现统一。

(四)在教育发展上,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确保教育享有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

教育固然受经济制约,但教育发展有其固有规律和相对独立性。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为经济社会超前储备全面发展的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内在必然逻辑。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如果教育得不到优先发展,发展母体营养不良,那么,人类社会就只能畸形发展。

要确保教育无条件的优先发展权,就必须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承认教育事业的相对独立性,是教育先行的理论基础。如果一味强调经济的基础性和制约性,不承认教育的相对独立性,那么,就不可能在优先发展教育问题上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五)在教育属性上,必须尽快走出教育产业化陷阱,使教育沿着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的轨道运行

正确的教育角色定位是教育可持续发展并以自身的可持续发展支持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正是从支持可持续发展等意义上,我们发现了教育的事业属性。1、教育担负的神圣使命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教育肩负的特殊伟大的育人使命,决定了教育不是经济的“应声虫”,不能把教育“改革”为“应市(市场)教育”。综观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把教育视为创收的产业,把学校当作赢利的企业,也没有哪一个学校打出招牌要像办产业一样以获取最大利润为目标。2、教育能够“生产”出劳动能力,将一般的简单劳动力转化为特殊的复杂劳动力,将经验型的劳动力转化为知识型的劳动力,提升劳动力的素质。就是说,教育具有生产力功能。但我们不能因此把教育混同为一般的生产力。教育在生产力大系统中有非同寻常的地位:教育是生产生产力的生产力。就是说,是元始的生产力,是生产力之母,亦即孕育生产力的母体。当我们说教育也是生产力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在也仅仅是在以上意义上说的,而不是在通常的层面上说的。培养人的系统工程,又怎么能够按创办产业的思路去运作呢?教育特殊的生产力功能不仅不是诱使教育“化”为产业的理由,反而是将教育定位为崇高事业的绝好佐证。3、从表面上看,教育既有“投入”,也有“产出”,并有模糊的投入产出比。但是,如果我们作进一步的分析就不难发现,教育的投入产出机制与其他产业截然不同。教育“投入”,既有资金的投入,也有感情的投入;既有知识的投入,也有心灵的投入;既有物质的投入,也有精神的投入。教育“产出”,既有受教育者经济潜能的产出,也有人文涵养的产出;既有受教育者能力的产出,

也有其精神的产出。显然,特殊的教育投入不能按市场经济规律运作;作为教育特殊产出的提高了的综合素质也不具有商品性。同时,教育投资收益具有相对滞后性。这种特殊的投入产出机制决定了教育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即时庸俗的创收产业。如果按产业的思路去办教育,其成本全部由受教育者承担,并推行所谓的教育达尔文主义,而政府作壁上观,让包括贫困地区在内的所有学校听凭市场的选择,优胜劣汰,那么,本来就十分脆弱的教育特殊的投入产出链条就有中断的危险。把神圣崇高的育人事业视为可带来即时效益的产业,就会诱使教育的动机和目的、手段和途径发生畸变,本来神圣的教育就会由此而蒙上粗俗的经济面纱,使教育顿失神圣的光环,人类文明赖以发展的基础就会因此而受到挑战。教育之所以被视为崇高圣洁的事业,除了她用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净化人的心灵、塑造人的素质外,还在于她摈弃等价交换的原则,以多付出少获取来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

鉴于以上原因,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怀疑,教育昨天已经是、今天仍然是(或应该是)、将来永远是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而不是(或不应该是)即时庸俗的功利性产业。教育的事业属性不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如果有人为了一时一地之需硬要将原本不是产业的教育当作产业去办,强行将无法产业化的教育产业化,使教育沦落为经济的附庸,那么,势必导致灾难性的后果。我们已经陷入的把基础教育异化为实用教育、使普通高等教育堕落为谋职教育的误区,直接导源于将教育视为产业并试图将教育产业化的错误而危险的理念。产业化的教育,向受教育者灌输的是急功近利的实用处世哲学,而具有这样一种处世哲学的人,必然同时是不支持可持续发展的人。只有把教育定位为永恒而崇高的育人事业,教育才能不断培养出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人。

(六)在教育观念上,必须淡化人类中心意识和由此滋生的征服意识,塑造具有鲜明生态取向的生态教育观(或绿色教育观)

教育,就其本质来说,始终是以人类与自然的关系为基础的;就其背景来说,生态危机是其面临的大背景。教育对人类自身自然的改造及影响,是以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为前提和基础的,离开人类对身外自然的改造活动,就没有人类对自身自然的改造活动,亦即没有教育的存在和发展。正是从这个意义上生态危机构成现代教育的基本背景。教育,已经历史地与生态危机联系在一起。

在全球生态危机的严峻形势下,现代教育必须向生态化方向发展。如果说生态文明条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将走向生态化,也就是说人类将把生态学原则及其精神贯彻到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那么,教育也必须融入生态化趋势中,进行生态化再造。道理很简单,教育的发展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内在一致的和历史统一的,政治、经济、文化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不仅为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供了现实的社会条件及其背景,而且对教育的生态化发展提出了现实的社会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育必然要适应未来社会生态化发展的需要,致力于自身的生态化改造,并通过自身的生态化为整个社会的生态化发展服务。也就是说,现代教育将呈现出生态化的发展趋势,教育的生态化时代即将来临。所谓现代教育的生态化趋势,是说伴随着生态成长起来的现代教育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开始新的历史性转折,即逐步强化自身的生态化色彩,直至最终构建起和生态文明相匹配的新型教育体系。可以预见,未来教育必须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从理论、观念、价值、政策、目的、目标、内容、方法等方面进行重构,从而承担起培养具有生态知识、生态精神、生态智慧和生态品德的文明新人。可见,教育将按照生态学观点及其精神,致力于解决人类与自然之间的时代性矛盾,从而推动生态文明的形成和发展。教育的生态化,不仅仅是人们在劣化的生态环境面前对教育的一种主观愿望,而是当前包括经济、政治、文化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态化进程中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当人类迫于生态危机的压力倡导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时,教育就应当随着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历史转型进行自身的改革,即按照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改革教育观念、目标、内容和方法等。

(七)在教育过程上,能够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必须贯穿于受教育者生命的始终,树立全程教育观

所谓全程教育,就是使教育贯穿于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成长过程和每一个受教育者成长过程的始终。可持续发展要求人类全面发展,而人类的全面、持续发展呼唤全程教育,任何一个环节的教育弱化或失灵,都会诱致人类的畸形和不连续发展从而有可能导致整个可持续发展链条的中断。

人类已经(或即将)进入知识价值时代,而知识价值时代的知识更新周期越来越短,新知识大量增长使知识系统经常处于爆炸过程中,计算机和网络设备等方面变化更是日新月异。据

篇3

关键词:美国;职业教育;历程;特点

随着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世界各国已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未来综合国力的增强,既需要高层次的创新人才,更需要大批有文化、有知识、能够将先进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高素质普通劳动者。因此,重视教育和发展教育,特别是发展职业教育,是我国解决劳动力就业和提高人力资源的迫切需求。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体系中与经济联系最为密切的部分,其改革和发展更应有世界的眼光。美国是世界经济技术最发达的国家之一,美国的职业教育体系相对也较为先进,通过对美国教育体系的分析研究,也许可以从中发现一些对中国现代教育制度改革具有现实意义的地方。

一、美国职业教育的历程及趋势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经济格局有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人类生产方式也向前跨进了一大步。美国社会那时的生产方式己不能适应变更的社会生产关系了,因此美国工人的失业人数剧增。旧的工人不能适应有更高技术要求的新工作,而正处在发展状况的新的生产领域也因为缺少有技术的熟练工人而得不到充分发展。这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对职业教育的产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1958年,美国通过了《国防教育法》,确定了职业教育的地位,肯定了职业教育的重大意义与作用,并明确表示政府将在经济等方面对职业教育提供资助。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美国职业技术学校的数量和专业门类都大大增加了,其中服务业占了相当的比例。职业课程主要以实际操作为主,注重培养把理论运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迅猛发展,职业教育的地位也越发显得重要。许多企业也参与了对学生的职业培训,形成了美国职业教育钓一个信—为了推动职业教育改革,美国成立了国家职业教育研究中心。美国政府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由此可见一斑。

美国职业教育体系真正的成熟期应该算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新技术革命的强大冲击下,职业教育走向成熟,并进一步向终身教育体系转变。当美国社会进入挑战和机遇并存的信息时代,人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终身教育必然成为一种世界性的趋势,而职业教育也不再是一个单一的孤立的形式,它必将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一个阶段。

进入21世纪以后,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巨大变革,以知识和信息技术应用为特征的新经济发展模式改变了工作技能的内涵和水平,要求教育进行相应改变,帮助学生为适应这种新经济特征做准备。美国职业技术教育加强了生涯咨询与指导,体现了升学预备性教育与就业预备性教育统筹、学术性课程与职业性课程结合、学校里的普通教育与企业内的职业教育交替进行等发展趋势。

二、美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特点

1.教育体系完善,功能齐全、方式多样。美国职业技术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设置课程并及时调整专业门类:学生根据劳动力市场变化需要选择自己的专业方向。课程设置主要有:一是副学士学位课,一般为二年,学生毕业可转入大学(学院)继续深造;二是职业培训证书课,分为两年制、一年制、不到一年的短期培训课,重在就业的岗位知识和技术技能的培训;三是学徒培训课,学徒可在职业技术学校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接受培训。总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设置都与300多个职业有关,专业领域主要包括类:农业综合企业、工商业、市场与销售、建筑与工程制图、家庭经济、公共卫生、服务行业和技术培训。

2.教学方法针对性和实用性强,能力为本,注重实践。能力培养是美国职业教育课程设计的核心内容,课程开发、教学组织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为主,并突出实践教学伪重要性。美国职业技术学院规模较大,教学硬件建设十分先进,建有实习车间,教学环境就是工作环境的模拟,有些课程甚至到企业去完成,使学生置身工作现场,教学效果非常好,学校各专业科目和课程经常调整,针对市场行业变化情况,增加或减少教学科目和课程。同时,学校和各大公司和企业联系紧密,互动教学,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

篇4

关键词:家庭教育;儿童发展

家庭教育乃教育之源。家庭教育在人的启蒙教育和终身教育中,具有无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狭义的家庭教育指家长对子女,特别是对成长发育中的儿童少年子女的教育影响而言。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乃至成才的关键。

2010年,“福建省儿童保护与发展”调研课题组在福州、泉州、厦门、南平、宁德和三明等六个设区市的24所中小学,分别发放学生、家长问卷1400份,对福建省少年儿童保护与发展状况进行调研。本文采用问卷调查及访谈所获得的数据,对福建省家庭教育与儿童发展的情况做初步分析,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的建议。

一、教育观念的转变

随着社会变革带来的社会观念的更新,家长的教育观也发生着新变化。家长除了重视子女的学业外,也很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及社会性发展。在问卷中,我们看到家长注重从小培养孩子做事、做人本领的占92.4%,对孩子与同伴的交往持支持的态度占90.5%,而且调查(表1)显示,家长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和性格心理等问题同样给予较多的关注,分别为15%和29.7%。

表1:家长对孩子最关注方面的比较

即使在农村的多子女家庭,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与性格养成教育也逐步受到重视。访谈中,一位家有三个子女的母亲,因夫妻长期离家在外做小吃,她最担心的是自己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尤其是性格的养成,就怕孩子变得孤僻,胆小或学坏,所以夫妻在外挣钱一段时间后,就决定母亲先回家陪伴孩子。

二、教育方式更趋民主

新的教育指导思想带来教育方式的转变。在调查中有81.8%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家庭教育属于情感温暖、理解型,在对儿童调查中,也有66.9%的子女认为父母采取的是沟通式的教育方法。当孩子做错事或表现不好时,有90%的家长都会采用说服、教育的方式。

可以肯定地说,家长的教养态度和方式是影响子女品德发展的重要因素。从调查中可以看出,福建家长正试图运用更民主的方式教育子女,在相互尊重和沟通的基础上施以教育,这都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反映在调查中,家长对孩子品德修养的认同程度也较高。

表2:十项品德修养的选择结果(%)

三、亲子关系更为融洽

古人云:亲其师才能信其道。《颜氏家训》中“夫同言而信,信其所亲”,也指明家庭成员之间如果关系亲密,那么长者所说的话更有分量,容易使人理解、接受和服从。因此,良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实施家庭教育的基础。在此次调查中,家长普遍表示能为儿童的学习、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94.0%的家长能与孩子经常交流;93.9%的家长能做到亲子间平等、互相尊重;91.2%的家长表示能不打骂、不使用消极语言对待孩子;92.2%的家长能使用礼貌语言、不大声争吵;94.0%的家长能使家庭成员关系亲密,有81.2%的儿童认为父母是自己心目中最重要的人,也有83.5%的儿童会主动把自己的一些烦恼告诉父母,数据表明福建省少年儿童的家庭氛围较为和谐,亲子关系较为融洽,更有利于子女接受家庭教育的影响。

四、问题及建议

1.家长教育素质有待提高

家长的素质对子女的身心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调查发现,对提高自己的教育素质,家长的积极性似乎不高,只有18.3%的家长很“想定期接受家庭教育的专门指导”。缺乏科学系统的指导,将使部分家长在家庭教育目标和方式上出现偏差,如调查中,孩子的个性独立、意志力和勤劳勇敢等品质认同度较低等情况,说明家长对孩子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重视不够,因此希望政府能整合教育资源,在各级家长学校和相关机构中强化亲职教育的培训和宣传,并对家庭教育给予分类指导。

2.教育内容有待完善

调查发现,家长的教育内容存在着学校化倾向,平时在家中与孩子交谈最多的是学习情况,关注最多的仍然是孩子的学业,最担心的事也是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因此不断给孩子“开小灶”,有近一半的孩子参加课外补习班,把家庭变成校外课堂,将注意力放在知识技能的掌握上,忽视了孩子创造性、独立性等品格的培养,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不利,因此建议家长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特点及家庭教育环境条件选择恰当的教育内容,让孩子健康成长。

3.教育方式有待改进

当前,我国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还很大。调查表明,在与孩子沟通中,父母用命令式的教育、枯燥的说教,甚至打骂的还有相当比例,其结果只能使孩子或屈服于压力,或起而反抗,无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因此希望家长要树立平等、尊重的儿童发展观,在民主的家庭氛围中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运用自己的智慧指引孩子走向成才之路。

【参考文献】

[1]《家庭教育学》.叶立群主编.

篇5

根据问题本身的难度,就可以细分为三个层次与类别。第一层,也是最简单的问题,这里可以将电源的开关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第二层,相对第一层较难的问题,这里可以将系统故障以及线路故障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第三层,也就是最难的问题,这里可以将过热保护和系统问题以及由粉尘过多引起的光通路和出气孔的堵塞等类似问题划归进来。将层次划分好后,再针对不同的教师开展不同的相关培训。若教师还不能熟练解决第一层问题,则从第一层开始,逐步进行培训;若教师只有第三层问题不能解决,则可以跳过第一和第二两层问题,直接针对第三层问题进行培训。这样就可以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的教师情况进行不同的培训,提高培训效率,加快多媒体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和发展。

2教师与学生关系的转变

在多媒体教学中,要将原有的教师与学生关系进行调整,切实转变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关系中来。只有进行这样的师生关系调整,才能深化教育改革,将以往传统的教学弊端进行克服;才能引导学生在新型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探索发现,培养出创新型人才;才能发挥出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将教学效果提升到最高。对于多媒体教学而言,原本固有陈旧的教学环境由于有了多媒体技术的支持和改变,从而变得更加完善更加全面,教师可以对教学信息进行有效地组织管理,依据实际的教学目标,将教学资料进行整合,从而实施全方位的教学。多媒体教学在保证教学内容的前提下,使用多媒体手段刺激利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将教师的职能转化为引导,只有这样才能将多媒体教学的潜力全部激发出来。

3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

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是十分必要的。在日常教学使用中,造成设备故障与损坏的原因,大都是因为任课教师操作不当引起的。由于任课教师对多媒体设备的不了解,所以才会出现多媒体设备操作的不规范与不恰当。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可以建立科学规范的多媒体管理制度,其大致主体内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1)对于操作流程,一定要做到规范。可以将具体的多媒体设备操作流程张贴在多媒体设备显眼处,供使用者参阅,若出现由不当操作引起的设备故障或损坏,则由使用者承担维护维修费用。(2)对于多媒体设备,一定要做到定期的清洁与维护,只有进行定期的清洁与维护,才能延长多媒体设备的使用寿命,减少多媒体设备的故障发生。(3)在多媒体设备发生故障时,应当对相应的故障情况进行详细的记录,并对相应的解决办法进行描述,定期将这些记录资料进行集中汇总和学习,这样在下一次遇见同类型故障时便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将故障排除掉,大大提高了维修效率,降低了维护成本。(4)在互联网时代,软件和系统的更新和升级是非常迅速的,在接入了网络的多媒体设备中,如果有相关软件或系统需要更新和升级,那么就要及时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和安全。

4建设网站,整合资源

每个小学都存在着大量优质的课件以及相关资源,这对于学校来说是一笔宝贵的教学资源。如果这些优秀而宝贵的教学资源仅仅只是掌握在为数不多的几个教师手中作为日常教学所用,那就不得不说是一种变相的资源浪费。与其让资源浪费掉,还不如建设相应的教育网站,让愿意分享这些教育资源的教师将自己优秀的课件以及相关资源到网站上,供其他教师下载参阅。这样不仅可以使多媒体教学的成本得以降低,提高教师工作效率,提升整体课件水平,还可以使教师在网上多交流多互动多探讨,促进教师队伍不断成长提高。除此之外,还可以在网站上建立一个教学资料素材库,将搜集到的国内外各种资料进行整合,提供给广大师生。虽说网站与资料库的建设,表面上与硬件管理没有什么联系,但事实上,多媒体设备的灵魂其实就是这些优秀的课件和资料。可以这样设想一下,如果一套完整的多媒体设备所使用的课件或资料与课本上的一模一样,那这些多媒体设备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所以说,要将多媒体课件与相关资源重视起来,这样不仅可以达到资源上的共享,方便教师获取优质课件与资源,更能直接影响于多媒体教学,使教学效果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5结束语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的教育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促进县城优质教育向农村辐射,使强校更强,弱校变强,更好实现教育均衡。

二、总体目标

坚持教育均衡优质发展,坚持“优化中部、强化西部、加快东部”的发展思路,组建若干个城乡教育发展联盟,依托县城学校的资源优势发展农村学校、改造薄弱学校,促进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通过3-5年的实践探索,实现理念、资源、方法、成果和利益共享,共生共荣,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区域特色教育。

三、组建模式

以县城优质教育资源为依托,主要采取“县城学校+农村学校”的方式,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

县城学校为联盟总校,乡镇学校为联盟分校,并增挂相应校牌。联盟内各成员学校法人、校名和行政隶属关系不变,原则上保持人、财、物独立。总校要起领衔作用,农村学校要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总校与分校相互输出理念、管理、师资和文化。

四、主要工作

城乡教育发展联盟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班子成员相互列席有关会议。成员学校的校长或其他班子成员可根据工作需要相互列席其他学校的校务会议等会议,参与重大事情的决策。

2、建立正常的教职人员交流机制。总校每学期至少派出一名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的人员定期到分校指导学校管理工作,分校派一名班子成员定期到总校挂职锻炼。总校每学年按一定比例分批派教师到分校开展为期一周以上的教育教学活动,分校分批派教师到总校顶岗锻炼,特级教师、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等骨干教师要带头交流。

3、统筹安排教科研和文体活动。总校要结合各分校实际制订教科研和文体活动总体计划,定期组织活动,而且每学期至少组织一次规模较大、内容较丰富、实效性强的教研活动。此外,成员学校可根据需要独自开展一些活动。

4、整合好场馆、装备等教育资源。结合实际,整合好场馆、装备等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效能。

五、具体要求

1、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领导。组建城乡教育发展联盟是缩小城乡教育差距,扩张优质教育资源的有效途径,是提升我县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的重要措施。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明确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及时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加大人事改革力度,适应区域教育合作的要求。

2、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要抓住教育创强的有利时机,加快标准化学校建设,尤其要切实加强薄弱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城镇学校要千方百计提升内涵,增强辐射能力和引导带动作用。坚持以奖代补,保证必要经费,推动联盟工作。

3、优化队伍,提升教学质量。通过“领雁工程”等工程的实施,进一步提高教师和管理者队伍素质,努力提升教学质量。

篇7

同志们:

今天,市教育局和市政府纠风办联合召开全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推进会,主要目的是贯彻落实全省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对我市教育系统民主联动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进行部署,推进我市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深入开展。开好这次会议,对于加强新形势下教育系统机关作风和政风行风建设,促进全市教育事业健康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刚才,市委教育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对这次政风行风评议进行了部署并提出具体的要求,充分体现了市教育局对这项工作的高度重视。借此机会,我代表市政府纠风办对推进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讲几点意见。一、认清形势,统一思想,充分认识政风行风评议的重要意义政风行风评议是推进各行各业政风行风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的重要举措。凡是经过政风行风评议的系统,其行风状况、管理水平都有明显的提高。实践证明,政风行风评议是充分依靠社会各界的力量,调动行业内部的积极性,加强行业风气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推进事业发展的有效机制和方法。今年在教育系统开展政风行风联动评议,对于推进教育系统的政风行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从教育所处地位来看,开展教育政风行风评议有着特殊意义。*作为全国教育之乡,基础教育历来是*人值得自豪的品牌,多年来一直在全省甚至在全国处于领先位置,可以说教育提高了*知名度。教育工作牵动千家万户,涉及到社会各个阶层,教育系统政风行风状况的好差直接影响到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也直接关系到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声誉。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高度重视政风行风建设,在机关作风建设、治理教育乱收费、师德师风建设、政务校务公开、整治考风考纪、规范办学行为和招生等方面,不断加大工作力度,拓展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我市*区被评为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自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以来,我市多次把教育系统作为评议对象,采取多种措施推进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有力地促进了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实现了政风行风建设和教育事业发展的良性互动。2、从教育的现状来看,开展政风行风评议确实十分必要。我市教育虽然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教育系统的政风行风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期望还有一定的差距。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但

又是一个矛盾凸显期。教育投入与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和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少数学校办学行为不规范,违反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以改制为名或以民办名义举办校中校、校中班高收费;向学生搭车收费和强制学生订购教辅材料、报刊杂志;违反政策乱补课、乱收费;克扣学生伙食费;少数教师作风不实,服务意识不强,不讲师德、师风,体罚、变相体罚或歧视、侮辱学生;教学随意性大,搞有偿家教等现象在部分地方依然存在。据统计,在接到的涉及群众利益的各类投诉中,有关教育问题的仍居前列。今年7月份,举报投诉到省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有关我市教育问题的量比去年同期增长90,而且绝对数在全省位居第二。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败坏了教育形象,损害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这些问题如果我们不认真加以解决,就会失去群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从而失去教育发展的基础。3、从教育发展的需求来看,政风行风评议必将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对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开展民主评议,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促进教育部门依法行政,提升教育系统的社会形象,也有利于进一步加强教育与社会的沟通,赢得社会对教育事业的理解、关心和支持。我们南通有一流的教育,一流的教育也应该要有一流的教育行风。因此,今年在教育系统开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既是认真贯彻中央和省纠风工作会议统一部署的客观要求,也是我市教育系统进一步加强行风建设、推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内在需要。教育事业的发展没有全社会的支持,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将不可能真正深入,素质教育将难以真正落实。全社会关心、支持教育有多种形式,有精神的,也有物质的,还包括共同为教育改革和发展想办法、出主意,共同来解决问题。政风行风评议也是社会关心、支持教育的一种形式。我们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构建和谐南通的高度出发,从维护群众利益、保障教育公平、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充分认识加强行风建设的重要意义,把教育系统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抓紧抓实。二、积极主动,从严整治,以评议促进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推动行业作风建设的一项民主监督制度,是纠正行业不正之风的有力措施,根本的目的就是通过自查自纠、群众评议等方法解决政风行风方面突出问题,从而提高工作质量和服务水平,维护好

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这次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要求严、标准高,我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基层单位和学校以及各级纠风办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市教育局、市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的实施方案,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要广泛宣传发动,努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政风行风评议是一项社会性、群众性活动,是发挥民主监督作用的有效途径,也是优化教育发展环境的有效形式。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各基层单位要认真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本着对教育事业负责的态度,提高参与行风评议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要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教育系统的工作职责和政风行风建设的任务,宣传民主评议的内容要求,宣传开展政风行风建设的做法与效果。各参评单位都要精心筹备,及时开好评议动员大会,并利用广播、电视进行广泛宣传,在社会上形成强大声势。要大张旗鼓地宣传开展民主评议的重要性,把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让更多的群众参加到政风行风评议中。要敞开大门,广纳民意,深入社会基层、深入广大的服务对象之中,广泛听取群众对教育系统政风行风建设的反映和评价,以扩大评议工作的社会影响和效果。二要注重实效,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开展民主评议活动,要以人民群众拥护不拥护、高兴不高兴、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为标准。各教育行政部门要通过评议,努力解决自身存在的问题,全面推行义务教育阶段一费制,严格执行公办高中招收择校生三限政策,整顿规范改制学校办学行为,认真落实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免除杂费、贫困家庭学生一免一补政策,进一步加大薄弱学校建设力度。整合教育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深入开展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创建活动。各类学校(幼儿园)要严格执行各项教育收费政策,规范办学行为和收费行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努力提高教师素质和服务意识。各县(市、区)政府纠风办要加强组织协调,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监督检查,对顶风违纪乱收费的案件,严肃处理,公开曝光。以这次民主评议工作为契机,以专项治理工作的实际成效检验行风评议成果,以好的行

业作风促进专项治理工作深入开展。三要扎实整改,致力健全政风行风建设的长效机制。整改是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中最关键的环节,必须贯穿评议工作的始终。整改不到位,搞形式主义,走过场,评议就失去了意义。一是坚持评改结合。各参评单位要按照以评促纠、以纠促建、纠建结合的原则,针对群众反映出来的和自查自纠阶段查摆出来的问题,不遮丑、不护短,认真查究,做到未评先改,边评边改。整改要按照讲内部不讲外部、讲问题不讲成绩、讲主观不讲客观的要求,将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特别是重点问题整理归类,逐一研究整改方案,制定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并把责任分解到个人。对能立即整改到位的要立即整改到位;一时难以整改到位的,要限期整改到位;对暂时不具备整改条件的,要列出整改计划,让群众放心;对涉及政策性的问题,要做出解释说明,取得群众的理解。二是加强监督检查。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整改措施的落实情况进行检查、督促和跟踪;对落实整改措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认真加以研究并妥善解决;对整改结果要认真组织开展回头看,确保整改真正取得实效。各级政府纠风办也要切实加强整改效果成效的督查、检查,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要及时提出整改意见,并监督整改措施是否真正落实到位。三是建立长效机制。政风行风评议工作有阶段性要求,政风行风建设是长期的工作任务。要坚决克服评议中的短期行为,致力于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长效机制。要坚持标本兼治,把制度建设贯穿于政风行风建设的始终。要建立健全追踪评议机制,评议活动结束后,要针对群众反映的突出问题,加大追踪检查和督办力度,限期进行解决,并将整改情况纳入下次评议的内容。三、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切实做好教育系统行风评议工作这次教育系统民主评议政风行风工作,是按照中央和省纠风工作会议统一部署开展的,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纠风机构一定要高度重视,切实采取有效措施,确保评议工作不走过场,不出偏差。一要加强领导,协调配合。当前,全市教育系统改革和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把政风行风评议与纠风专项治理、政务公开、创建文明行业和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工作,精心组织,协调推进。要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和谁主管谁负责、管行业必须管行风的原则,加强对政风行风评议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

篇8

这次全县教育工作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贯彻落实省、市教育工作会议和县八届三次党代会、八届二次人代会、政协七届二次会议精神,回顾总结去年工作,安排部署今年任务,动员和组织全县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加快推进我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刚才,县教育局刘思才同志对2009年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县监察局王俊林同志通报了全市教育减负工作相关情况,对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完全同意,请大家认真领会好、传达好、贯彻好。下面,我讲两点意见。

一、团结奋进,攻坚克难,20*年全县教育工作取得突出成绩

过去的一年,是水富发展进程中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全县教育工作者团结奋进、成绩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县广大教育工作者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勤奋工作,团结奋进、攻坚克难,圆满完成了教育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有力地促进了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九个方面:

(一)各级高度重视,教育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20*年,县八届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了“科教兴县”战略,县政府制定出台了《水富县人民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和乡镇教育工作职责》,要求各职能部门各司其职,互相配合,共同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服好务。同时,坚持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定期研究教育工作、定期到教育部门现场办公以及县四套班子领导和各职能部门挂钩联系村级以上学校制度,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研究教育工作的常委会、常务会、县长办公会,领导到学校现场办公6次,对学校灾后重建、县一中新建、太平乡明德小学建设、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建设、县五中建设、职中建设、教育综合改革以及“普十三”教育等重点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充分体现了教育在全县各项事业中的先导性、全局性和基础性战略地位。县人大、县政协充分发挥对政府教育工作的监督指导作用,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校舍危房改造、县一中建设、水富博爱小学建设、太平明德小学建设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多次专题调研和视察。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各司其职,协调联动,多次对校园周边环境、建筑安全、校园周边网吧、商业网点、噪声污染、食品卫生等工作进行专项整治,为全县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加强统筹协调,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20*年,全县新增民办幼儿园2所,幼教和学前教育达80个教学班2757人,学前教育入学率72.2%,比20*年提高4.1个百分点,高出全市平均水平47.32个百分点。小学入学率99.37%,巩固率99.42%,分别比20*年提高0.14和0.*个百分点,小学毕业生进入初中直升率97.83%。初中入学率98.34%,巩固率98.42%,分别比20*年提高0.05个百分点和0.23个百分点。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73.3%。

(三)强化内部管理,教育质量稳步提高。各级学校牢固树立“质量是第一生命”的办学理念,强化内部管理,突出办学特色,狠抓教学工作,不断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及综合评价手段,促进了教育质量的稳步提升。小学毕业班统测综合优生率15.85%、及格率71.92%,分别比20*年提高13.68个百分点和9.71个百分点。中考录取率57.87%,比上年提高2.33个百分点。高考参考1097人,上线率91.16%,比上年上升4.13个百分点。县一中在全市教学质量综合考核中获得一等奖;云天化中学在全省教学质量综合评估中荣获二等奖;全县教育目标责任管理获得十一县(区)第一名。

(四)围绕全面发展,素质教育不断加强。坚持教育优先、德育为首、素质领先,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目标要求,加强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学校体育、艺术教育工作,努力促进全体学生全面发展。全县《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检测率75.5%,初中毕业生升学体育考试及格率93.8%、优秀率69.14%、满分率7.53%;体育达标率初中85.24%,小学81.39%;体育合格率初中92.42%,小学91.28%;全县体育代表队在昭通市中小学生田径和游泳运动会上获团体总分第三名和金、银、铜牌36枚的好成绩。全省首批“三生教育”、“农村艺术教育”试点县工作全面展开。

(五)深化改革创新,师资水平不断提高。采取引进、招聘、公开选聘、培训等措施,不断完善教师准入机制、培训提高机制和竞争激励机制,教师结构日趋合理,素质明显提高。20*年,全县共补充教师27人,县城学校公开选聘紧缺岗位教师5人。校长公选、教职工全员聘任和绩效工资制等改革继续深入推进,对各中小学校(园)长进行了任期目标责任考核,中小学内部管理改革不断深化,办学活力进一步增强,有效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开展骨干教师培训、新课程培训、新一轮民族贫困地区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西发项目“参与式”教师培训、班主任培训、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评选命名等活动,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学历合格率得到进一步提高,小学教师专科以上学历达71.71%,初中教师本科以上学历达37.58%。

(六)切实加大投入,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积极争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办学条件,加快教育发展。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带队,积极向省、市各级反映我县教育的实际情况和具体困难,努力争取各方支持。20*年,我县争取将地震受损的42869平方米校舍列入国家危改库,争取到各级专项资金1485.79万元,争取到“特殊党费”项目资金捐建县五中、红十字会捐建水富县博爱小学、台塑集团捐建永安明德小学。完成太平明德小学建设、14069平方米地震受损校舍除险加固、县一中迁建场平工程,启动县一小与云富中心校合并工程、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职中、马脑小学、大坝小学等建设项目前期准备工作,启动了两碗乡中心校迁建,投入70余万元添置电教设备和36万元添置图书,进一步改善了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为全县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保证。

(七)采取有力措施,热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全面启动校方责任险工作,全县所有在校学生均纳入保障体系,学校安全管理措施落实,管理规范,教育大局总体稳定,全年没有出现重大的安全事故。全面做好抗击冰凌雪灾和抗震救灾工作,教育系统3位同志受到全国表彰,确保了学校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和师生生命财产安全。各项招生考试考务管理进一步加强,招生工作在人民群众中的信任度大幅提升。全面开展“师德师风建设年”活动,教师职业素养进一步增强。认真实施好“两免一补”、“教育阳光工程”等各种惠民政策,确保了贫困生不因贫失学。“两免一补”政策惠及学生285*人次,“教育阳光工程”救助各类贫困生1623人次,“营养工程”帮扶贫困生7038人次,*苗圃行动资助贫困生540人,三峡总公司捐资20万元资助贫困高中生,各乡镇政府和社会各界资助贫困生上百人。

(八)强化监督检查,督导评估机制全面形成。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教育督导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加强教育督导工作的有关文件要求,成立了县政府教育督导室,聘任县级督学21人、特聘督学8人;建立了县政府教育工作督导评估机制,全县各级各部门历经4个月的奋战,顺利通过省政府对县政府教育工作的督导评估,并初步评定为“教育工作先进县”。政府教育督导室成立后,对县政府各部门、各乡镇政府履行教育工作职责情况进行了督导评估,对7所半寄宿制学校进行了评估、奖励,进一步规范了学校办学行为,促进了学校办学水平的不断提高。

(九)坚持高点定位,全县教育发展迎来新机遇。20*年底,县政府在经过深入调研和精心测算的基础上,制定了普及十三年教育实施方案,向省教育厅提出了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的专题报告。“普十三”教育实施方案和报告的提出,得到了省、市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充分调研、考察论证的基础上,把我县列为全省“普十三”教育试点县之一。我县教育事业发展又一次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总体上看,去年宏观环境变化大、自然灾害频繁、突发事件多、应急任务十分繁重,在这样的形势下全县教育工作依然取得了可喜成绩,实属来之不易。这些成绩的取得,是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关心支持、积极参与的结果,更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开拓奋进、辛勤耕耘的结果。借此机会,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关心支持水富教育发展的各级领导、社会各界人士以及长期战斗在一线的广大教育工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教育工作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接受良好教育的需求与教育资源特别是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的问题,仍然是当前教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突出表现在:一是各类教育协调发展的任务依然十分繁重。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农村的学前教育非常薄弱;基础教育发展城乡差距较大;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瓶颈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职业教育招生困难,办学质量有待提高,所开专业、所培养人才与水富经济社会的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较为严重。二是教育教学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任务艰巨,教育质量评价标准和机制有待完善,实施素质教育还有较大差距,片面追求升学率、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忽视学生全面发展等问题亟待解决。三是教师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高中教育和优秀教师明显不足。教师队伍既存在不安心教育工作、工作责任心不强、思想政治业务素质有待提高的问题,也存在教师激励机制、流动机制还不健全的问题。四是校舍建设项目点多、面广、战线长、投资巨大,资金缺口严重。这些问题,与人民群众享有良好教育机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与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的需求不相适应,与“普十三”教育的现实需要不相适应。因此,我们一定要在肯定成绩中树立信心,在分析问题中找准差距,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采取切实有效措施,着力解决存在问题,加快推进全县教育事业科学和谐发展。

二、抓住机遇,奋发有为,推动2009年教育工作实现新发展

2009年,既是全县教育发展面临严峻挑战的一年,也是我们把握新机遇迎难而上的一年,我们只有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县委、县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上来,抢抓机遇,发挥优势,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才能如期实现目标,才能不负党和人民的厚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县教育工作总体思路是:全面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努力抓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工程,促使全县城乡教育公平、均衡发展,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打造滇东北教育强县,为“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作出新贡献。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进一步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全面推开“普十三”教育试点工作,更加突出学前教育、基础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四个重点,促进各类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合理整合教育资源,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高考上线率保持在85%以上;建成投入使用学校5所,排除校舍危房4300平方米,使学校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实现上述目标,必须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以“普十三教育”为契机,促进各类教育加快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大力办好农村教育事业”的总体要求,提出了“实现农村人人享有接受良好教育机会”的历史性任务。因此,抓好“普十三”教育工作,是体现教育公平的基础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我县要通过3至5年的努力,在全市率先实现基本普及十三年教育。立足我县实际,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学前教育发展不平衡、义务教育城乡差距大、职业教育发展滞后是制约我县普及十三年教育的瓶颈。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不能退缩,不能逃避,必须迎难而上。对高中教育,要切实加快县一中迁建进程,积极做好高中教师储备,强化县一中内部管理,进一步扩大普通高中规模,不断提高高中教学质量。对职业教育,要依法落实教育费附加的20%至30%用于职业教育的规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力度;认真做好职高毕业生就业导航工作,切实提高职高招生办学的社会信誉度;加快新职中建设步伐,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使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在校生比达到1:0.4。对义务教育,要进一步加强城乡统筹和薄弱学校建设,努力缩小城乡差距,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对学前教育,要在坚持办好公办幼儿园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的作用,鼓励和引导社会及个人投资创办民办幼儿园。确保全县学前教育入学率达78%以上;“两基”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提高;普通高中在校生达3500人以上,职业高中在校生达300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3.5%以上。

(二)以加强内部管理为抓手,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办教育的核心在于质量,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要通过高效管理来提高质量和效益,要坚定不移地走内涵发展之路,铸就自身特色,打造品牌优势。一是加强学校常规管理。深入贯彻落实《xx省中小学常规管理规定》,紧紧围绕校园管理、教职工管理、学生管理、教育教学管理、后勤管理、安全管理等8项管理规定,全面加强学校常规管理,向管理要质量。二是加强教育科研管理。要以现代管理理念和现代管理方式大力推进学校的科学管理、民主管理和依法管理,加强学校的基本管理、全程管理和系统管理。加强教学与科研管理,创新教学与科研思路、目标和方法,以教学带动科研,以科研促进教学,进一步提高办学水平。三是加强学校收费管理。继续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坚持高中“三限”政策,积极开展“教育收费规范学校”创建活动,切实巩固“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县”成果。四是加强学校招生管理。认真贯彻执行国家有关招生考试政策,进一步完善招生考试监督机制,切实加强考生的学籍、户籍审查和诚信教育,严格考试工作人员的管理和业务培训,加大考试环境的综合整治力度,确保招生考试工作的公平性、公正性,维护招生工作良好的社会信誉和考生的合法权益。五是加强对各项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和考核。要对各项管理工作建立目标责任制、建立督查机制,同时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舆论等对学校管理的监督作用,树立和宣传规范管理的样板和先进典型,推动中小学管理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民主化、规范化的轨道。

(三)以减负提质为核心,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的关键,也是教育的根本和目的。年初,省教育厅、省监察厅、省政府纠风办联合下发了《关于印发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办法的通知》,全省、全市相继召开了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负担、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工作会议,刚才刘思才局长对我县的中小学减负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各校一定要认真抓好落实,切实做好我县的“减负提质”工作,通过减负切实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心理负担和经济负担,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需要强调的是:减负不能放松对学生的严格要求,不能降低教学质量。从我县情况看,中小学负担参差不齐,城镇学校负担相对重一些,但相当部分农村学校由于师资、设备、场所不足和考核评价的差异,未能较好地执行国家规定的课程计划,负担不是重了,而是轻了。因此,“减负”要区别对待。农村学校要认真落实课程计划,确保完成国家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不允许擅自减少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城镇学校要重视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科学合理安排课外学习活动,既不能超出规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内容,搞层层加码,也不能矫枉过正,以“减负”为名,对学生放任自流。同时,要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诚信教育和“三生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穿于各类教育之中,贯穿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各个方面,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以兴利除弊添活力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一是进一步深化以校长公推公选、教师聘任、绩效工资为主要内容的教育综合改革,切实加强校长和教师两支队伍建设。要加强对校长的培训和学校管理的检查指导,不断提高校长专业化水平和综合素质,促进校长依法行政、规范管理,切实提升校长的管理能力和水平。要规范教育岗位管理,对教师在岗履职情况进行一次全面的摸底调查。要建立教育流动良性导向机制。要加强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把建设一支志存高远、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严谨笃学、与时俱进的教师队伍,作为提升教育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不断提高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平;以新课程、新理念、新技术培训为重点,改革教师培养模式,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二是要深入推进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初步形成各年段、各学科纵向衔接、横向贯通的课改格局。认真做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各项准备工作,确保今年高中新课程改革顺利实施。加强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指导,完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配套政策,做好普通高中课程综合素质测评。加强教育科研,积极探索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和实践型课程相结合的课程结构,努力提升教育科研与教学研究水平。强化基础教育质量监测,构建起以素质教育为导向、与课程改革相适应的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以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切实改善办学条件。历届县委、县政府均高度重视教育发展,把教育基础实施建设特别是学校危房改造作为重点,秉承“高标准、高起点、高规格,建成一所完善一所,规模办学”的理念,坚持因地制宜、超前实施的原则,把危房改造与校点布局调整有机结合起来,大力改造学校危房。自20*年实施危房改造起至20*年底,我县累计投入资金8000多万元,对60%的中小学校舍进行了改造,共撤并校点32个,新增半寄宿制学校4所,新建学校14所,建筑面积达5万多平方米,使全县学校总数由原来的82所降至50所。但“5.12”汶川大地震使全县42869平方米校舍受损,新增中小学危房37360平方米,再加上大型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影响,全县产生了一大批急需改建、扩建的校舍。为确保“普十三”教育顺利实施,县政府今年将创新“一个机制”、坚持“三个结合”,切实加大校舍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快县一中迁建步伐,启动职中建设,完成县五中、两碗中心校、博爱小学、方新小学、大坝小学、马脑小学和永安明德小学建设,力争到2*0年实现基本无危房。创新“一个机制”,就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进一步解放思想,走多方融资之路,形成多渠道投入的格局,争取更多的教育投资项目列入国家、省的计划。坚持“三个结合”,就是要坚持排危与标准化学校建设相结合,与抗震设防相结合,与规范学校布局调整相结合,做到建设一所、完善一所。

(六)以科教兴县为立足点,高质量编制“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全县教育系统要积极行动,精心组织,深入研究,超前谋划,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和“率先达小康,建设新水富”的奋斗目标,研究确定全县教育战略目标、推进素质教育的重大举措、促进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思路和政策措施,以及保证教育优先发展的政策环境和保障机制,对“十二五”时期全县教育改革发展作出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规划和部署,努力编制好“十二五”教育发展规划。

篇9

关键词: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制度

一、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义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战略要求。十六大提出要建设逐步缩小城乡差别、地区差别、群体差别,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全面小康。教育均衡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全面小康对教育均衡发展水平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必须把均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使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不同群体的教育发展水平有明显提高,接受教育的机会和质量有明显改善。

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是实现教育公平的有效举措。教育公平是均衡发展的理论基石,均衡发展是促进教育公平乃至社会公平的调节手段和重要举措。在我国,公民的受教育权为《宪法》所保护,公民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受到(教育法)的法律保障。但由于种种复杂原因,教育公平尚未得到很好的实现,城乡教育条件的巨大反差,就是教育不公平在基础教育领域的深刻反映。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可以相对平等地分配教育资源及其份额,达到教育需求与供给的相对均衡,以切实保障所有青少年儿童的学习需求。

二、当前城乡教育失衡的现状

当前我国城乡教育的失衡体现在诸多方面,国家虽然在教育方针中有一系列倾向利于农民及其子女的措施,但在教育投资、师资水平方面却呈现了较大的城乡差异。

(一)失衡的城乡教育国家财政投入

国家财政性教育投资是国家从财政收入中直接拨出一部分用于教育,这方面的差异我们可以从财政性教育投资和生均教育经费两个方面来看。

可以看出,从1996年到2000年,农村的各类教育经费总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所占的比重最高的是1996年。农村小学的各类教育经费总数、财政性教育经费和预算内教育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到2000年,呈现下降趋势。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中,主要是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其中,地方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义务教育教育经费比重为65.9%,中央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的义务教育经费比重仅占0.1%。

从1999年全国普通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到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

(二)失衡的城乡教育师资

由于我国农村教育经费不足与经济相对落后,使得优秀教师和年轻教师很难在农村长期工作,尤其是特别需要教师的边远山区,更是青年教师不愿意去的地方,长期以来这些地方的教师基本上都是民办教师在支撑;一个教师要教多门功课,甚至一个教师要教一个学校的课程。即使有的地方教师比较充足,但专任教师中学历合格者却很少。城乡之间的师资差距突出。

我国的要求是小学教师要有大专及以上的学历,初中教师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从表中可以看到,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达到这个要求的都要少于城市,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的学历合格率更是和城镇有很大的差距。这主要是农村教师工资比较低,而且工资缺乏保障,这也造成了农村教师的流失,当前农村教师的流失比例很大,流速也很快,并且流动去向多是单向的,农村教师中有经验的年轻教师、职称比较高的教师以及骨干教师都朝向条件好、待遇高的县城和中小城市调动。只有那些调动无方的老师不得已留在农村,从师范学校毕业的学生也不怎么愿意到农村去。

三、城乡教育失衡的原因

(一)我国建国以来采用的二元经济制度

我国建国初期采用的是牺牲农业发展重工业的制度,从一开始就导致了城乡之间的经济差异。这种二元的经济制度使城乡居民在经济收入、家庭教养方式等很多方面出现差异。从改革开放初期到现在,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一直在上升,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纯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近2.8倍。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而农村居民不能享有的住房、医疗、物价等补贴和各种社会保险,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会更大。收入上的差距导致了城乡居民在消费上的差距,1985年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是2.31:1,到1999年已经达到了3.53:1。

城乡收入的差距间接造成了农民素质的普遍不高,在对待子女的教育问题上,城乡居民对子女的教养方式有很大的差距。农村居民花在子女教育上的时间远不如城市居民,在农村普遍存在的观念是孩子的学习是自己的事情,父母顶多督促他们完成作业,而城市则存在大量的陪学现象。收入的差距,以及学校教育脱离农村实际,使很多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以及对子女将来所从事的职业没有很高的要求。从有关学者调查农村父母对子女教育期望的情况看,有18.1%的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期望只在初中及以下,30.8%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农,30.2%的父母期望子女务工,这样的教育期望在城市几乎不可能。

(二)分级办学、分级管理制度

在分级办学的教育财政制度下,中央政府的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的绝大多数投向了高等教育。根据历年度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所提供的资料,中央政府每年投入义务教育的预算内资金从来没有超过1亿元。在“把发展基础教育的责任交给地方”这一原则的指导下,对基础教育的投资都落到了“地方”的肩上。然而,由于初中和小学的管理责任主要在县以下,自省至县的各级“地方”政府的教育投入主要偏向于各自管辖的大学、高等和中等专业学校以及高中,很少流向农村的义务教育。最终的结果是,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主要承担者变成了乡镇一级。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调查,自实施义务教育以来,在农村义务教育资金的投资比例中,中央政府负担的部分仅为2%,省和地区(包括地级市)的负担部分合计起来也只有11%,县和县级市的负担为9%,而乡镇则负担了全部的78%。

我国各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大多数乡镇政府和行政村组织这两极都缺乏自身的经济基础,绝大部分乡镇在财政上均无力支持乡镇中学和乡镇内数目众多的村级小学。实行分级办学的结果是学校的硬件上不去,教师的工资没有保障,农村教育质量远不如城市,农村学校的专任教师学历不合格。教师待遇差又使很多有经验的农村教师向条件好的县、城镇调动,造成农村教师的流失。

四、对策和建议

(一)强化政府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教育的公平、公正,促进均衡发展,不可能完全依靠市场机制来实现,而主要应通过政府宏观调控来完成。政府对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责任主要体现在:一是规划责任。各级政府在规划决策本地区基础教育事业发展时,必须将基础教育均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衡发展作为基础教育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在义务教育阶段,要逐步取消等级学校、重点学校,淡化窗口学校、示范学校,真正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个学生。同时把家庭经济困难儿童、残疾儿童和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纳入九年义务教育巩固提高范畴。二是投入责任。政府必须不断增加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并根据公共教育财政体制的要求,调整教育支出结构,加大对基础教育的投入力度,建立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公平的公立学校资源分配制度和贫困生助学制度,坚持对贫困地区、薄弱学校和困难群体进行倾斜。三是督查责任。各级政府要建立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量化标准和教育评估机制,努力将区域内的每所学校都建成标准化的学校。

(二)加快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会促进教育资源在县域范围内实现更加合理的分配,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构建一个新的体制平台,给县域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其次要推进办学体制改革。政府在办好每所公办学校的同时,应坚持鼓励、支持、规范的原则,引入市场机制,发展多种形式的民办教育。这样既可以增加教育投入和教育资源总量,缓解选择教育给公办学校带来的压力,同时又可满足一部分人的教育选择权。最后要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师资队伍的均衡,根本出路在于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因此要加强教师队伍的交流,促进人力资源的优化;要建立促进校长、教师流动和轮岗任教的制度,实行区域内重点学校和其他学校之间的校长和骨干教师统筹调配,派遣优秀的师范院校毕业生或选调优秀教师到薄弱地区、薄弱学校任教。

(三)加强教育教学改革

考试制度是制约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瓶颈因素,因而要以多种方式推进小学升初中及初中升高中制度改革。必须坚持义务教育阶段“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坚定不移地取消小学升初中考试;进一步加大初中升高中考试改革力度,通过切实可行的政策和手段,促进初中各校间的竞争从分数竞争变为办学水平的竞争。深化教育教学方式改革,加快中小学课程和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通过推进教育信息化工程,构筑现代化教育的信息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的社会共享,大力实施“校校通”工程,努力实现教育信息共享、教改成果共享和名师名校资源共享,以教育资源共享的新形式推动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

篇10

随着教育全民化,学习终身化思想的普及和完善,社区教育这一形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所重视,并开始向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的方向快速发展。在我国,各种形式内容的社区教育不断开展,为实现全民综合素质水平的提高做出巨大贡献。

关键词:

社区教育;政策思考;策略选择

一、社区教育的特点与现状

1.社区教育的特点

灵活性是社区教育的重要特点之一,也是社区教育相较于课堂教育的不同点所在。首先,社区教育没有固定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但其涉及的内容都与民众生活息息相关。其次,社区教育的主要对象十分灵活。环境教育、安全教育、防火防盗教育等内容可针对社区内的所有住户,也可针对在该方面存在隐患的个别群体。社区教育还有很强的组织性。通过定期组织居民学习相关内容,了解国家的相关文件和政策,社区教育能让居民及时了解那些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政策的变化情况,进而更加科学合理的安排自己的生活。

2.我国社区教育的现状

在我国,社区教育的发展时间相对较短且尚未形成科学完整的教育思路和教育体现,但其在促进居民个人文化水平提高,提高区域教育综合水平方面依然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一方面,政府在文化、思想、民生方面的指导已经成为社区教育继续发展所遵循的原则和方向,社区教育在有关部门的组织和领导下向科学化、合理化方向深入发展。另一方面,我国的社区教育依然处于相关制度不完善的状态下。作为社区教育中的核心内容,终身学习理念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尚未形成,多数居民对社区教育怀有一定轻视心理,将社区教育局限在听讲的过程当中而忽略了个人学习习惯的养成和整体性学习社会的构建。

二、社区教育的政策思考与策略选择

1.社区教育政策应遵循的原则

(1)给予公民平等的学习权利社区教育是贯彻落实终身学习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居民全面发展的有效手段。在制定社区教育的发展政策时,必须要充分考虑居民对社区教育的需求,使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满足普通居民对全面教育的基本要求。此外,社区教育还要为参与者提供一个平等公开的教育平台,通过实现教育公平来带动社会公平的尽早实现。在社区教育架构基本确定之后,还可以通过增加资金揉入、构建和谐公平的学习保障体系来拓宽社区教育的范围,进而使居民自主学习、终身学习的目标得到满足,使他们在公正良好的环境下实现综合素质的提高。

(2)完善的政策和保障系统社区教育与社区服务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社区教育中贯穿的人本主义思想决定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居民的学习愿望,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使他们在社会高速发展的环境下生活的更好。换言之,社区教育与社区居民保障制度的内容是相对一致的,社区教育的具体内容必须满足民生发展的需要,并根据不同时期的不同情况进行相对调整。只有将为居民服务的思想贯彻落实到教育当中,才能吸引更多人参与到社区教学的过程中,并改变他们对社区教育的错误认识,从而将社区教育的效果最大的发挥出来。

2.社区教育政策发展的策略选择

(1)完善相关制度体系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建立起完整有效的社区教育制度,并对教育的对象、内容、方式给出一定的引导和规范,从而确保社区教育的合理化与科学化,使其在政策的引导下不断提高居民的思想道德修养和个人文化素质。与此同时,完善的制度也能让社区教育与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区别开来,形成理论鲜明、逻辑严谨的教育系统,进而使社区教育不断发展完善,使学生收获到一些课堂上无法学到的知识。

(2)确立社区教育特色作为一个学习单位,社区教育应有其自身的特色,即在教育理念、教育体系、教育内容上存在与其他社区的不同之处,并结不同地区的不同情况对教育方针进行及时调整。需要注意的是,社区教育是振幅、社区、居民三个层次共同参与的教育活动,它的运行和发展需要协调各方面的需求,以此达到在深化思想教育的同时尽量满足居民学习需要的作用。在学习和借鉴先进经验的同时,要掌握好社区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几个大方面,再结合地区实际对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进行调整;也要考虑社区内的人员组成情况,对老人、学生开展针对性的教育,实现教育成果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赵艳立,徐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区教育政策的演进[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