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资机制范文

时间:2023-03-22 04:04: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融资机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融资机制

篇1

(一)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概述

学术界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从不同角度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各种措施的变动,作用于各种经济金融变量,最终影响整个经济活动的过程。也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各层次目标互相作用和传递的过程。还有观点认为,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指货币政策和货币供应对经济作用的渠道。其实这些观点并无本质的区别,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核心是研究货币政策作用及其作用渠道、过程的理论。很显然,货币政策传导问题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属于货币经济学的范畴。它涉及到金融经济的许多方面,不仅关联着中央银行、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和各种货币政策变量,而且也联系着政府、企业、社会公众和对外部门。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政策传导越来越多元化、国际化和复杂化。

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资本市场作为资源配置、产权交易、风险定价和行使公司治理的市场机制对经济增长和其他经济变量的作用更加突出,资本市场将逐步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在货币政策传导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资本市场发展增加了货币政策传导渠道,影响着传统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中介目标,政策工具和政策传导机制。

(二)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在金融市场层面上的障碍

我国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股票市场对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作用十分有限,究其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我国股票市场存在功能缺陷,比如功能错位、股权分置、投资者结构中散户过多、股市规模过小,再加之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强,长期没有退出机制,其股指变动与经济走势呈现出明显的异动状态,股市泡沫膨胀,股票价格难以产生财富效应,隔断了相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得货币政策难以通过股票市场传导,由于我国股市的强烈不稳定性,积极的货币政策只能刺激股市的投机,而不能有效地刺激实质经济的发展。

二、各国融资融券模式比较

融资融券业务,是指证券公司向客户出借资金供其买入证券,或出具证券供其卖出证券的业务。由融资融券业务产生的证券交易,被称为融资融券交易。因证券公司与客户之间发生了资金和证券的借贷关系,所以,融资融券交易也被称为信用交易。

从国外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开展情况来看,融资融券能够有效地引导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之间的自由流动,提高资金的利用率,促进资金在货币市场和证券市场的合理分配,从而提高证券市场的效率。

美国证券市场信用交易发展较为成熟,对于融资融券交易,客户融资融券由证券商直接办理。证券商作为外界信用的导人者,在资金不足时向其他金融机构融通,在券源不足时向同业调借,货币市场与证券市场之间没有特别的屏障,这种模式被称为“非集中的外部信用模式”。

相反,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开放证券信用交易的步伐则显得“小心翼翼”,日本实行的是单轨制集中外部信用交易模式,其证券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流通渠道并没有完全开通,而是设立专门的证券金融公司,由其作为外界信用导人的桥梁集中统一向各证券公司提供信用。详言之,在信用交易体系中,第一层面为证券商向客户提供融资融券的信用。当其自由资金或证券来源不足时,转向证券金融公司融通,此为第二层面。最后证券金融公司在资金或证券不足时再向各商业银行、拆借市场借贷,从而使证券市场与外界的货币市场有机的联系起来。这种信用交易制度,有利于主管部门统

一、集中的调控证券市场的资金流入量与流出量。

台湾地区的信用交易模仿日本建立,同样实行集中的外部信用交易模式,但证券金融公司除了向各证券商提供转融通外,还可以委托证券商直接向投资者提供融资融券,这种双轨制的模式是台湾信用交易发展的历史产物。

虽然不同的国家有着各自的交易模式,但都形成了“商业银行或通过证券金融公司一券商一投资者”这种三级或四级的资金链条,有效地促进了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资金流动。

三、我国融资融券的推进更利于货币传导机制的有效实施

虽然不少学者都在讨论哪种模式更适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甚至有传闻称,监管部门有意新设一家“证券金融公司”,但这一切迄今还没有定论。但从整个市场的大趋势来看,证券金融公司必将在我国融资融券模式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考虑到市场化的大方向,可以推断我国的融资融券制度应该是一种混合模式。在这种模式中,有融资融券业务资格的证券公司既可以通过证券抵押的方式从证券金融公司获得资金,也可以将不动产作抵押向银行和其他非银行机构融资。

显然,无论哪种交易模式,随着融资融券业务和规模不断扩大,从事融资融券业务的券商,其自有资金及证券将不足以支持业务的发展,必存在如何满足证券公司再融资再融券需求的问题,从而会导致银行信贷资金进入证券市场,打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由此,借助于券商的融资融券交易,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资金联系,打破了两个市场之间的割裂状态,融资融券成为了联系两个市场的桥梁,让资金在各市场间流动,提高资金使用效率,促进两个市场的均衡发展,也有利于货币政策的传导。

四、融资融券启动在转型宏观政策下的意义

2008年下半年以来,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央总结上半年宏观调控的经验,根据上半年宏观调控的成果,对于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进行了适当的调整。现在保增长已经成为我们宏观政策的首要任务,一方面我们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制度,例如央行的连续降息已经打开了降息通道,财政减税政策也陆续出台。另一方面,采取了灵活和弹性的货币政策,通过这样,来适应现在多变的经济的局面。

在市场政策层面上,融资融券作为我国金融市场改革的重要方面,将打破金融市场的割裂状态,打通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通过融资融券这种信用方式,资金可以便捷地在实体经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流通,以实现实体经济与金融市场之间的相互促进,让资金在各市场顺畅流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我国货币政策的传导效率。最终影响货币政策乃至整个宏观政策目标的实现,确保中国经济平稳、长远的发展。

【摘要】在国内、国际资本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中国货币政策当局正在对国内外市场环境的变化做出反应。这显示中国宏观政策的首要目标,正由抑制通胀转向防止经济下滑,以“保增长、促转型”为宏观调控的基本取向。而融资融券作为我国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的一项制度创新,也将沟通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本文比较了各国融资融券交易模式,并试从货币传导机制的角度分析融资融券在宏观政策转型的背景下的影响。

【关键词】融资融券宏观政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

参考文献:

[1]魏革军.中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2001.

[2]曾宪久.货币政策传导机制论.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

[3]中国证券业协.证券市场基础知识证券业从业资格考试统编教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7.

篇2

关键词:设施农业 融资机制 融资模式

设施农业开辟了我国农作制度发展的新领域,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日渐突出。天津市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资源配置条件,设施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政府的重视,在蓟县、宝坻等县域,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设施农业在向规模化阶段发展时,资金如何保障,各资源主体间的关系如何处理,都涉及到融资机制和融资模式等融资问题。天津市只有解决好融资问题,设施农业的产业升级所遇到的资金瓶颈才会被有效打开。

一、设施农业融资问题概述

设施农业又叫设施型农作制度,是通过人工构造的设施,采用农业工程和机械技术,改造自然的微环境,为动、植物等农业生产提供相对可控制甚至最适宜的温度、湿度、光照、水肥和气等环境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对自然环境的依赖,实现高产、高效生产的现代化农业生产方式。设施农业生产初始投入的基本要素包括土地供给、资金供给、技术供给和劳动力供给。在市场化条件下,这些要素供给最终都归结为资金的供给。发展设施农业投入是关键,资金是难题。因此,设施农业的融资问题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设施农业融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有两个:一是各资源主体间的资金供给关系即融资机制问题;二是设施农业项目的资金以何种方式筹集即融资模式问题。

二、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锻造与创新

由于设施农业的初始投入较大,运营成本相对较高,这些投资最终都依靠高技术含量的高产出来加以回收,并使投资者获利。从投入到最终收回成本,通常要经历一个较长的时期。因此,设施农业的持续发展,建立在有效的资金保障的基础上。如何建立有效的融资保障体系,并随设施农业的发展而加以创新,首先是公共管理者即政府的责任。

1.设施农业融资渠道和方式

设施农业的发展,基本上依赖于三种类型的投入。一是纯粹的公共产品形式的投入,如电力、道路、桥梁、水利和教育等的投入。二是准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不能完全避免“搭车者”的产品投入,如农业生产区域内的专属电力、道路、水利和环境等的投入,以及农业技术服务的基础性建设、产品销售的共同渠道的建设等。三是私人产品形式的投入,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需求。

显然,不同类型的投入,因其投入的回报机制不同,对融资渠道或方式的选择也是不同的。针对上述三类投入,天津可供设施农业融资选择的渠道和方式如下。

⑴财政融资。主要适用于纯公共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所依附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包括财政投入和财政再融资投入。财政融资方式对设施农业的发展起到根本的推动作用,是设施农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条件。由于其财政杠杆作用,对设施农业的作用直接而猛烈,对整个社会的溢出效应大;但是也存在使用效率低和支出成本高的一面,因此设施农业要步入健康良性的轨道,还必须借助更多的市场化的融资渠道和方式。

⑵信贷融资。主要适用于准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性质的投入,即设施农业的专属公共性设施建设支出和专属服务于特定生产者的直接的生产性设施支出,包括政策性金融信贷和商业性金融信贷。政策性金融信贷由支持农村长期发展的政策性银行和其他政府指定的农贷机构提供并管理,一般不以赢利为目的。天津市在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信贷上,已经发展出“蓟县模式”。涉农的商业信贷与其他信贷只有信贷投放领域的差别,是以赢利为目的的。商业信贷很难为农村提供足够的长期的基础设施资金,而侧重于解决具体设施农业生产者的短期资金需求。而这又取决于设施农业的生产规模和生产活动的连续性、持久性。

⑶合作融资。从商业组织的发展过程来看,合作制的产生早于股份制;农业生产者的分散化和生产地域的相对集中化,为合作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合作融资在融资次数上成为最普遍的农村融资方式。目前我国的农村信用合作社非常普及,而西方的合作融资发展更加久远。在管理方式上,合作融资的行业自治性非常强,政府除了行使央行职能外,不会实行过多干预。

⑷股权融资。股权融资在组织形式上比合作融资又前进了一步,利用现代企业制度来发展规模设施农业。股权融资提供的资金量非常大,在我国的东北等农业大省,有过运用。2008年,福建省产生的股份制设施林业扩大化的现象,是设施农业的又一重要发展。股权融资(发行股票)的实现通常要借助于资本市场的功能,与债券融资一起为农业的现代化进程服务。

⑸其他融资。包括农民的主体性融资和民间融资等。设施农业的创业主体是农民,围绕这一主体范围内所进行的直接融资活动,主要包括农民的自有资金和农民之间的投资、抵押、借贷活动。在我国农村流动资金逐渐充裕的今天,这些融资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出来。

2008年下半年,也就是我国物权法实施近一年,中央开始反思并宣示农村的土地流转问题,土地融资在得到法律支持后,进一步得到政策的支持。土地的流转问题解决后,土地就会成为一种重要的融资媒介。土地融资在上海市和都有成功的范例。

2.天津设施农业融资机制的创新

⑴天津市在设施农业融资机制上的既有创新。我国的很多地方,在设施农业融资方面,既继承了历史传统做法,也进行了局部的或整体的创新,既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例如,浙江义乌市等地的农村合作银行(刘丽庆,2007);福建石狮市的“标会”和农村合作基金会(韩俊等,2007);山东蒙阴县的传统信用社贷款和民间拆借并重(王业官,2007);台湾的合会(李晓佳,2006);等等。

天津市在借鉴国内外经验的基础上,立足国家开发银行信用业务,勇于创新,在一些地方也发展出了有自己特色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如,①蓟县创立的“3+2+1”的设施农业融资机制。“3”是指建立三个县级融资服务平台,即管理服务平台、担保服务平台、承贷服务平台。将县人民政府银政合作办公室作为管理服务平台,主要职能是组织、协调、推动、监督。与新农村建设担保服务平台和贷款支持服务平台一起,组成了适应银行贷款需要的设施农业融资保证机制。“2”是指建立两个乡级融资服务机构,即乡镇银政办和小型担保组织。乡镇一级银政合作办由乡镇主要领导、财政、农经等人员组成,主要职能是项目的调查汇总和贷款的进度监督以及贷款的回收;小型担保组织由乡镇银政合作办成员、贷款村两委会成员组成,共同为本乡镇、本村贷款进行贷款管理和担保保证。在农村建立专业合作社或由村委会组建贷款贷后管理组织,提供用款农户的基本情况、贷款使用情况、本金和利息的催收、反担保抵押物的处置。“1”是指每个贷款户都要参加一个专业合作社或一个信用联保小组。蓟县模式以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为基础,为设施农业提供了组织、管理、担保、服务等环节的融资便利。②宝坻创立的“四台一会”设施农业融资机制。利用镇级管理平台、融资平台、信用担保平台、公示平台和信用协会,为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业务提供管理和服务支撑。

⑵天津市设施农业融资机制进一步创新的思路。①因地制宜制定政策,建立起对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的激励机制。通过出台“加快特定优势产业的设施农业发展决定”、农业产业化的支持政策和指导意见,对激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做出具体规定,有效地引导了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发展。②创新信用借贷方式,建立农业发展信贷支持机制。例如,建立小额农户信用贷款和农户联保贷款机制,解决农户大额资金需求。建立农户经济档案、实行小额信用贷款证管理。③设立村民发展互助基金,建立农业发展互助机制。采取“政府铺底、农户入股”的筹资方式支持农业发展。④着力农业招商引资,建立农业发展市场融资机制。围绕主导产业的设施农业本身和相关的三产综合开发,发掘经济效益潜力高的项目,利用外来资金进行开发。

三、天津市设施农业项目融资模式及其选择

如前所述,设施农业的支柱是高附加值的优势项目及其产生的规模集群效应。有了这样的项目,就可以利用现代的项目融资模式,充分发挥市场融资机制的作用,使设施农业的发展步入快速轨道。

1.规模以下项目与小额信贷

设施农业项目的规模,是决定项目融资模式的最主要参照指标。我国的设施农业基本处于起步阶段,以小规模的农业生产者为主,因此,小额信贷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农村试点小额信贷。中国的试点主要依靠补贴,由非政府组织实施,很难有效、迅速的推广他们的经验,所以没能达到一定量的积累、一定程度的覆盖率和可持续发展。我国目前从事小额信贷主要有以下机构:国际发展机构和非政府组织资助的小额信贷项目、政府主导的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一般由农行、扶贫办及扶贫社操作)和农村信用社的小额信贷业务。 小额信贷在天津的成功范例除蓟县银政合作的小额信贷模式外,还有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成功地利用小额贷款帮助城乡妇女自主创业,小额信贷起点为4000元。天津妇联、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发起成立天津市妇女创业发展促进会,是为小额信贷业务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治理结构合理的专门管理机构。国家开发银行、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资金管理中心、天津财政局、天津市劳动局、中国银行等都是小额信贷计划的参与单位。

天津市发展规模以下项目的设施农业,可以利用小额信贷具有门槛低、易获取、见效快等特点,但同时也要注意到小额信贷借款期短、利息高、还贷风险大的弱点。这就要参照蓟县模式,对小额信贷的组织、提供、担保和服务等进行改进。一是小额信贷资金的来源问题。当前是天津市发展设施农业的较佳历史时期,贷款需求日渐放大,各级人民银行应扩大再贷款支持,增加小额信贷资金的供给。二是提供包括税收优惠在内的措施,降低小额信贷的成本。三是增加小额信贷的风险储备,多元渠道消化小额信贷损失。种植、养殖业受天气、市场的影响很大,小额信贷机构本身要建立风险储备金,天津市也应采取措施建立小额信贷的保险基金,降低小额信贷供给方的风险。四是提高小额信贷运作效率,防止政府部门对小额贷款过度干预。包括杜绝对农业贷款减免的随意性,以提高农民的还贷信用意识;县区、乡镇地方政府部门应严防行政乱作为,避免不当行政干涉小额信贷的运营工作,如违背项目融资规律,指定贷款对象,导致小额信贷投资失败和损失。

2.规模项目与项目融资模式

规模以上的设施农业项目主要是综合性的设施农业园区,科学布局,同步建设。可进一步细分为温室蔬菜水果区、农产特产种植区、生态科学养殖区、农产品加工区、饲草料种植区,等等。

目前国际国内项目融资运作成熟的模式有:产品支付、融资租赁、BOT融资、TOT融资、PPP融资模式、PFI融资模式、ABS融资。天津市设施农业可以借鉴的模式有:

⑴产品支付。产品支付是设施农业项目在投产后直接用农产品来为贷款还本付息,而不以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来偿还债务。在贷款得到偿还以前,贷款方拥有项目的部分或全部产品,借款人在清偿债务时把贷款方的贷款看作这些产品销售收入折现后的净值。我国在订单式设施农业生产中,已经出现产品支付的借贷方式。

⑵融资租赁。在生产设备等固定资产支出占较大比重的设施农业项目中,项目的管理者向经营融资租赁的金融机构申请融资租赁,由该金融机构购入设备,提供给设施农业项目,该项目分期以租金形式支付给金融机构该设备的价款及孳息。

⑶ABS融资。即资产收益证券化融资,以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预期收益为保证,通过提高信用等级计划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来募集资金。具体运作过程是:①组建一个特别目标公司。②目标公司选择能进行资产证券化融资的对象。③以合同、协议等方式将设施农业项目未来现金收入的权利转让给目标公司。④目标公司直接在资本市场发行债券募集资金或者由目标公司信用担保,由其他机构组织发行,并将募集到的资金用于设施农业项目建设。⑤目标公司通过设施农业项目资产的现金流入清偿债券本息。ABS融资模式的筹资成本较高,因此只能适合规模非常大且有政府强力支持的设施农业项目。

3.利、害参半的第三种可选模式:发展中的民间内生融资内生融资,是指“在客观供求刺激下民间自发组织形成的为民间经济融通资金的所有非公有经济成份的资金运动”;具有地方性或草根性、内生性、总量规模大但单个规模有限、参与各方有高度的信息对称性和信息完备性、监管难度大等特点(冯兴元等,2006)。设施农业可以利用的内生融资有:互助形式的民间直接借贷,民间直接高利借贷,合会(标会等),典当或寄卖,集资,对缝业务,民间票据贴现,民间租赁融资,民间借贷中介机构(银背),私人钱庄,等等。就设施农业的融资顺位而言,内生融资有时会很靠前。

我国中央银行、一些高校和学者都曾对我国内生融资的规模进行过调查和推算,但结果大相径庭,大致范围是每年在2000亿至1.4万亿(时间范围是2002—2005年)。根据学者的研究(韩俊等,2007),由于“贷款太难,贷款期限太短,贷款利息太高,手续太复杂,金融服务品质太差”等原因,正规金融(外生融资)难以满足设施农业的资金需求(根据杜志雄2000年和2001年对苏、皖两省的调查结果计算,满足率约为17%)。同样的调查显示,在接受正规信贷的设施型农业企业中,有50.4%同时也接受内生融资。

由此可见,天津市设施农业也不可能回避内生融资模式。2008年11月26日召开的天津市农口与金融机构重大项目对接会,80个重大现代农业项目的资金缺口是1200亿元;由此估算现代农业(主体是设施农业)的全部资金缺口应在4800-6000亿左右。而天津市小额信贷的年供给资金能力在2亿元(由2003年的7.8亿降到2006年不足1亿),2006年度天津市全市范围银行贷款余额也只有300亿,可见设施农业巨大的资金缺口无法全部通过外生融资来满足。

内生融资在天津大邱庄、安徽颍上八里河风景区、江苏华西村,都发挥过作用。天津市应该趋利避害,利用好内生融资,为设施农业的发展服务。

⑴利用好内生融资的优势①天津市民风淳朴,利于内生融资的开展。基于人缘、地缘、血缘和业缘关系和民间非正式制裁机制,借贷双方相互了解,信息充分且对称,借贷关系嵌入社会网络和传统民间社会制度之中。②借贷简便,利于在天津农村实行。内生融资不用担保或者担保门槛低,担保品在民间易于获得。③天津农村地域范围小,因此借贷范围狭小,借贷双方存在亲缘关系、工作关系、商业交易关系或金融交易关系等,内生融资易于发生和执行。

⑵克服内生融资的劣势①内生融资的信任和制裁机制容易因融资关系突破传统关系人或融资范围不当扩大,而遭到破坏。天津属于暖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季风气候,冬季较长而寒冷,设施农业投入高、生产周期长、生产方式具有连续性,所以对内生融资模式的稳定性和长期性依赖性高。②内生融资的运作质量,还取决于天津设施农业生产、经营者的金融知识水平。因此适用范围小、运作质量低。③天津市毗邻政治中心,与江浙等地不同,内生融资的法律风险高。由于我国政府对非正规融资长期采抑制政策,内生融资活动及其创新,面临的法律监管风险极高。这些都有待于设施农业融资所依赖的金融等经济环境的改善,来获得解决。

参考文献

[1]樊勇明.公共经济学(第二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6

[2]郜庆炉.设施型农作制度研究[D].西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2

篇3

融资是企业资本运动的起点,也是企业收益分配赖以遵循的基础。足够的资本规模,可以保证企业投资的需要,合理的资本结构,可以降低和规避融资风险,融资方式的妥善搭配,可以降低资本成本。因此,就融资本身来说,它只是企业资本运动的一个环节。但融资活动,决定和影响企业整个资本运动的始终。融资机制的形成,直接决定和影响企业的经营活动以及企业财务目标的实现。

一改革开放以来,企业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表现在:

1.企业资本由供给制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

改革以前,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均在国家计划下进行,企业是否需要资本,需要多少,长期资本或是短期资本,均由国家通过财政或银行予以供应。这种体制下,企业不需要研究融资渠道、融资方式和融资成本,更不用研究企业资本结构问题。经济体制改革以来,企业自的扩大,特别是作为市场经济主体建立以后,企业为主体的融资活动代替了原来的供给制。企业根据市场状况和前景,进行投资计划,并努力为实现投资计划融资。这一变化表明,融资活动由宏观性计划分配转变为微观性融资。

2.由纵向融资为主向横向融资为主转变。

供给制条件下,企业资本均由国家限额、限用途供应,资本分配是由上而下的分配活动。随着改革的不断进行,为了实现资源最优配置,企业与企业间的横向融资活动日益增加,存量流动提高了资本运营效率。

3.融资形式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

计划分配资本体制下,企业融资形式单一,财政分配形式或银行分配形式,至多也是二者兼而有之。商业信用的确立,资本市场的建立,企业内部积累机制的形成,企业融资形式呈现多元化,形成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间接融资与直接融资、股本融资与债务融资等多种形式(见表1)。

上述变化,最本质的在于融资体制正在实现计划分配向市场引导融资的转变。过去,财政、银行作为国家总资金分配的两个手段,不断进行着总资金量的分割。尽管后来银行分割总资金量的比例增大,并占了绝对比例,但与现在资本市场融资相比是不同的,这是一个质的变化。伴随这一变化,各种融资工具职能回归并日益得以体现。对财政投资与银行贷款的认识,也不只限于有偿和无偿的划分、量上的分割,而是循其自身的特点,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二虽然融资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但企业融资机制并未形成。

以企业为主体的投融资活动,还没有真正的以市场为主导,理性地根据资本成本、风险和收益对称原理选择融资方式,确定资本结构。因此,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还需要从存量和增量两个方面进行。

存量调整是基础,它是针对过去融资行为及其形成结果进行的处理;增量是存量形成的前提。融资活动在增量方面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则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关键。存量调整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而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的。据统计,1980年国有企业的资产负债率为18.7%,1993年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为67.5%,1994年为79%。如此巨大变化,不是非体制原因所能形成的。我国80年代中期开始实行固定资产投资由财政拨款改为银行贷款,即所谓的“拨改贷”,从1998年开始银行统管流动资金。这一改革的初衷是国家试图通过银企债务关系来硬化对企业的约束。但实践结果事与愿违,由于银行体制本身的严重缺陷,借贷双方因产权不清而形成信贷软约束。尽管1993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贷款约束规则,延缓了国有企业“完全债务化”的速度,但负债增长速度仍远远超过资本增长速度。

企业与银行关系不顺、不清,他们之间不仅仅是债务关系,而且存在着在这种关系表面掩盖下的所有者与经营者关系。而且,银行还承担有政府的职能,企业依附于银行,银行贷款并非遵循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三原则,有时不仅不遵循,反而相背,在企业严重亏损或停产、半停产而不能破产情况下,银行仍不得不发放违背市场规则的贷款。因此,当国有银行实行商业化改革时,国有企业高负债率问题,已经造成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问题,同时也加重了企业的支出负担。为了减轻企业利息支出负担,1996年以来中央银行先后七次降息,但企业减负效果并不明显。其实,企业利息支出高,不是利率水平高引致,而是贷款数额大形成,而效率不高情况下的高负债形成,是典型的计划分配结果。降低利率不仅没有减轻企业利息负担,相反,降低利率有可能进一步刺激贷款需求,国家不得不进一步强化行政干预手段,在降低利率同时,仍辅以贷款规模限制,抑制贷款需求。

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有企业贷款是计划分配结果,而非市场引导的资源配置,因此,贷款数量并非企业所能左右。由于贷款数额过多造成高负债率,从而加重企业负担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股权融资(或自有资本)的股利支付是在投资形成效益以后,而债务融资在投资活动开始就支付利息,在国有企业投资缺乏资本金的基本上,贷款包揽一切的后果,造成了企业巨大的利息负担。另一方面,由于贷款关系模糊不清,特别是80年代中期推行所谓“税前还贷”,使得贷款关系更加复杂化。在后来进行的国有企业产权界定中,将“拨改贷”投资形成的资产界定为国有资产,意味着企业贷款面临两次分配,一是支付贷款利息回报债权人,二是支付股利回报所有者。

公司融资理论认为,增加负债可以取得财务杠杆收益,由于企业支付的债务利息可以计入成本而免交企业所得税,债权资本成本低于股权资本成本,因此,资产负债率似乎越高越好,因为负债率提高时,企业价值会增加,但负债比率上升到一定程度之后再上升时,企业价值因破产风险和成本的增加反而会下降。这样,由于企业负债率增高会令企业价值增加,同时也会引起企业破产风险和成本上升而使企业价值下降,当两者引起的企业价值变动额在边际上相等时,企业的资本结构最优,负债率最佳。

上述讨论有一个先决条件,就是企业必须要用较高的销售利润率来弥补负债经营带来的风险,企业的盈利能力(净资产收益率)只有超过银行贷款的资本成本时,企业负债经营所体现的财务杠杆效应才是正效应,否则为负效应。也就是说,只要一个企业运行良好,盈利能力强,负债再高也是可以良好运转的。从这一角度分析,负债率高低只是说明了企业融资结构,而不能以此作为衡量企业负担高低的标准。我国理论界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造成企业经营困难的原因是过高的负债率造成的,这是值得商榷的。

我国近几年致力于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率降低的研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但高负债率是由于体制原因形成,必然应从体制上解决这一问题,因此,高负债率治理过程,不只是企业负债多少的量的治理过程,而是企业融资渠道、融资方式等选择和形成的过程,需要综合配套措施才能解决。例如1998年开始推行的“债转股”制度改革,如果只限于债权转成股权,降低负债率从而减少企业利息支出的思路操作,这一改革最终是要失败的。因为体制不改变,企业治理结构不改变,降低了的资产负债率还会再提高,债权和股权的性质仍会被扭曲。因此,债转股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在于:通过债权转股权,形成企业新的治理结构,使得股权所有者通过改造企业制度,实现融资结构最优。我国第一家实行债转股的企业———北京水泥厂,债转股以后,资产管理公司持有股份达到70%以上,从而为通过债转股实现企业转制、改造提供了可能。

计划分配资本的体制引致国有企业高负债率,改革正是应从体制入手,改变国家计划分配资本从而决定企业融资结构的做法,形成企业在市场条件作用下自主决定融资结构的体制。

三现代公司融资理论认为,融资机制的形成,表面上是融资形式的选择,实际上是企业通过决策融资结构,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所有这些,都是由融资工具本身的特征、融资成本和融资风险决定的。

融资方式的选择,是企业融资机制的重要内容。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按照不同标准,可以划分为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等。

企业融资是一个随经济发展由内源融资到外源融资再到内源融资的交替变迁的过程。一个新的企业建立,主要应依靠内源融资。当企业得以生存并发展到一定水平时,利用外源融资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能力。当企业资产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时,企业往往会从融资成本的比较中选择一种更高层次的内源融资方式。实际上,就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关系来说,内源融资是最基本的融资方式,没有内源融资,也就无法进行外源融资。从国外资料分析,在发达市场国家中,企业内源融资占有相当高的比重(见表2)。

表2主要发达国家企业资金结构(%)美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意大利日本英国内源资金75544662443475外源资金25405926526632其他06-51240-7注:美国为1944—1990年平均数,其他国家为1970—1985年平均数。

内源融资获得权益资本,企业之所以可以外源融资,首先取决于企业内源融资的规模和比重。内源融资规模大,才能吸引更多的投资者投资,同样的,也才能获得借入资本。从融资原理分析,企业负债经营,首先是企业自有资本实力的体现,自有资本为企业负债融资提供了信誉保证。而且,经济效益好的企业,投资回报率高,股东收益好,更应注重内源融资。如果增发股票,无异是增加更多的股东,良好的投资回报会被新的投资者分享,这是得不偿失的做法。

与发达经济国家不同的是,我国企业主要依赖于外源融资,内源融资比例很低,这说明:(1)体制决定了企业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2)企业缺乏自我积累的动力和约束力;(3)一些上市公司可以比较便宜地通过股票融资。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方式的选择,是外源融资决策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我国改革开放以前,企业只允许间接融资,而否定直接融资。实际上,能否直接融资,主要是取决于国民收入分配制度和企业制度改革。1952—1978年,我国采取的是低收入分配加社会福利的政策。低收入集中分配的政策,造成了积累主体单一化,直接融资是经济体制改革、国民经济分配结构变化后才出现和可以利用的。从1978年开始到90年代初,通过扩大企业自方式实现了政府向国有企业分权,1994年以后又推行以股份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改革。1978年,居民持有的金融资产仅占全部金融资产的14%左右,占GDP的比重为7%;1995年上述两个比重分别为50%以上和76%。

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的选择,还与一个国家的资本市场发育和金融体制有密切关系。目前,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究竟以谁为主,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以英美为代表的以证券融资方式(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另一种是以日德为代表的以银行融资方式(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由于英美是典型的自由主义的市场经济国家,资本市场十分发达,企业行为完全是在市场引导下进行。在美国,曾任美国金融学会会长的著名学者梅耶斯(S·Myers)提出的优序融资理论(ThePeckingOrderTheory,1989)得以实证,企业融资的选择,先依靠内源融资,然后才外源融资。外源融资中,主要是通过(1)发行企业债券,(2)发行股票方式从资本市场上筹措长期资本。由于法律上严格禁止银行成为工业公司的股东,英美企业与银行之间只是松散的联系。日德模式的特征是:间接融资为主,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居主导地位,产融结合。资本市场发展受到抑制。日本的银企关系有着特定的制度安排,即主银行制度。主银行是指对于某企业来说在资本筹措和运用方面容量最大的银行。这一银企关系的特征表现在:(1)主银行是企业最大的出借方。所有公司都有一个主银行,每个银行都是某些企业的主银行;(2)银行与企业交叉持股。(3)主银行参与企业发行债务相关业务,是债务所有者法律上的托管人。德国实行主持银行制度,特征与日本主银行制度相似,其存在背景都是资本市场不发达,产权制约较弱,银行在金融体制和企业治理结构中扮演重要角色。

上述分析说明,试图确定一个所谓的以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还是以间接融资为主的模式,似乎没有必要。典型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融资结构构成中,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比例是一个随机变量,根据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条件,成本和效率的变化,由企业自身决定。我国长时期形成了企业对银行的依附关系。90年代也曾实行了主银行制度,但这一制度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与日本等国家都有重要差异。尽管我国不可能达到美英那样直接融资比例,也很难确定最佳的融资比例,但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是必然的。发展股票、债券等直接融资形式,改善企业融资结构,将是我国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方向性选择。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发展,股票融资和债券融资成为企业的重要外源融资方式。但如何决策股票融资或是债券融资,现代公司融资理论已有明确的结论:融资成本决定融资方式,股票融资成本高于债券融资成本。现实却与经典理论相背,我国目前上市公司融资结构具有三个明显特征:一是内外源融资比例失调,外源融资比重畸高;二是外源融资中偏好于股权融资,债券融资比例低;三是资产负债率较低。由于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上市直接融资,对企业来说可以带来的收益是显而易见的,以至于企业还来不及研究和掌握股票融资的特点,就不遗余力地积极争取股票融资了。由于中国资本市场规模的限制,能够成为上市公司的数量很少,而通过重组、改制,按市场经济要求塑造的上市公司,其非经营性资产、无效资产可以剥离,可以取得优惠融资权,紧缺的壳资源成为企业争宠的对象。在这种状况下,公司通过股票融资的成本远远低于债务融资成本,这是因为:(1)理论上说,股权融资成本最高,这是以企业正常的运营,即生存和发展为前提的。如果企业经营不善,甚至亏损企业仍可以发行股票的话,那么这种股票的融资成本很低,甚至趋近于零。(2)上市公司中,国有股权占有绝对比重,由于国有股权所有者虚位,对投资分红的要求呈软性,而中小股东要么无权或难以左右分配方案,或者根本就不关注利润分配,因此,上市公司较少发放现金股利,权益融资能避免债务融资造成的现金流压力。

上述原因造成了股票融资成本低于债务融资成本(债转股也有这种嫌疑),以至于一些企业不惜一切手段成为上市公司,实现股票融资。一旦融资成功,似乎万事大吉,许多公司通过股票募集资金后无法落实投资项目,不得不存放银行;有的上市公司甚至通过发行股票融资偿还债务,例如,1997年底上市公司股东权益比上年增长了36.66%,负债增长了10.6%,由此使上市公司整体负债率下降了5.26%,说明上市公司通过发行新股和配股所募集的资金的相当一部分用于偿还了债务。另外,一些经营效率指标均保持较好水平的上市公司,资产负债率却较低。据对1998年868家上市公司调查分析,在这些公司中,有27家公司的平均净利润率高达24.1%,而其资产负债率却低于10%。有的上市公司公开宣称“不缺钱花”,甚至干脆就不再向银行借款,通过负债实行财务杠杆的效应没有得以充分利用。

上述现象可以说明企业通过上市进行股票融资,增资减债,存在数量上的矫枉过正,本质上的问题依然是体制原因造成企业尚未能就融资方式等问题做出合理的、科学的决策。

四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结论性意见是:

1.体制决定政策。通过经济体制改革,创造有效地市场经济环境,在此基础上,企业财务政策决定企业融资方式、融资结构。

2.企业融资机制的形成,依赖于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制度创新。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合理法人治理结构,使融资活动融于企业产权运营和变革中。

3.培养和发展资本市场,特别是证券市场。增加市容量,完善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结构。在完善主板市场的同时,推动二板市场的设立,以满足各类企业融资需要。

4.只有当资本的使用者使用任何资本都必须支付其真实的社会成本,从而不存在免费成本时,企业的资本结构选择才有意义。

5.企业根据收益与风险,自主选择融资方式,合理确定融资结构,以资本成本最低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是企业融资机制形成的标志。

参考文献:

1.刘鸿儒,李志玲:《中国融资体制的变革及股票市场的地位》,《金融研究》1999年第8期

2.谢德仁:《国有企业负债率悖论:提出与解读》,《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

3.陈晓,单鑫:《债务融资是否会增加上市企业的融资成本?》,《经济研究》1999年第9期。4.袁国良:《规范配股理性融资》,《金融时报》1999年4月14日。

5.杨咸月,何光辉:《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与国有企业运作效率》,《金融研究》1998年第5期。

篇4

关键词:科技成果转化 融资机制 融资模式

科技成果转化的基本内涵

(一)科技成果转化的系统构成

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术经济行为。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这个过程不仅涉及到科技成果的供需双方、政府、中介等各个环节,还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影响,如:全社会科技意识、经济政策、金融政策等。从系统构成和结构角度来看,以下几个子系统是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科技创新子系统、企业需求子系统、科技中介子系统和环境系统等,以上各个子系统之间以及系统与环境之间存在非常复杂的关系,科技成果要想形成一个高效率的转化机制,它们之间就必须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将科技成果转化系统看作一个整体,其主要功能就是最大程度、最高效率地促成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不断满足企业发展需要,适应消费者需求,促进社会发展。

(二) 科技成果转化的特征

1.价值的综合性。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科技成果的生产者,同时还承担教学的任务。教学与科研互动是高校和科研院所进行现代高等教育的一个特征。一些新知识、新方法、新观点等会产生于科技成果创造及转化过程中,这些作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可以为高等院校或科技机构利用,不断拓宽教学视野,对高校学科及专业建设起到良好促进作用,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教育价值。经过中间试验放大等环节,科技成果被现有企业吸纳甚至催生出一个或一批高科技企业,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经济价值。此外,“863”、“973”等国家项目,均是从国家战略层面出发,关乎国家主权和国计民生,这就体现了科技成果转化的政治、社会及文化价值。

2.管理的复杂性。价值的综合性决定了科技成果转化管理的复杂性。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对于生产的科技产品而言,一般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二是来自企业委托或与企业联合技术攻关任务。对于承担来自国家或省部级的纵向科研任务,其管理比较规范,从国家到省再到科研院所,均有现行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与制度,管理较为严格,科研成果以理论创新居多。一般而言,纵向的科研任务可以有效地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结合起来,以先进、成熟的技术或理论不断解决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效率、效果问题。在此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自有科研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对于企业或其他单位委托的横向科研任务,对其管理主要通过科技成果转化体系来完成。校企通过共建研发中心、研究院等形式,一般采取企业投入经费聘请高校等科研院所技术人员独立完成或和企业一起共同研发的模式,发挥校企各自优势,解决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重要关键技术问题。根据不同的任务,可以建立不同的管理模式。目前,越来越多的高校通过专门中介机构或资产经营公司来管理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对在经营上可能对科研院所带来的风险进行了有效地规避。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机制

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融资,以满足其发展的需要,也即需要科技与金融的有机结合。科技金融是与科学技术研究与发展、产业化和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相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政策、金融工具以及服务的总和,它的行为提供主体由政府、企业、市场、社会中介机构等构成,科技金融构成了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以及金融体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融资机制包括资本形成机制、风险分散机制、信息揭示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通过这些机制的运行,有效地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

(一)资本形成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金融中介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资本形成机制是指通过政策性金融的引导机制和商业性金融的竞争机制,促进资本的有效配置与形成,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我国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融资过程中,它们的地位先后发生了一些变化,即从以政策性金融支持为主转化为以商业性

金融为主。

在科技成果转化的初创期和成长期,由于许多不确定性的存在,以严格控制风险、获得较高回报、加快资本流动速率为经营原则的商业性金融很少介入到科技成果转化的这些阶段,因而,在这些阶段形成巨大的资金缺口,只能靠政策性金融来充当主导地位。政策性金融机构有政策性银行、科技担保机构和科技保险机构等,这些机构凭借国家的信息和政策优势,在兼顾政策性和商业性运营原则基础上,不断创新相关融资项目,通过较少的政策性资金进行倡导性投资,鼓励更多的商业性金融资本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由于政策性资金介入科技成果转化,给商业性金融传递了一个金融支持信号,商业性金融机构通过不断调整和拓展相关业务,积极开展科技贷款,支持科技成果转化。当商业性金融对科技成果转化支持力度越来越大,占主导地位时,政策性金融就会适时而退。

(二)风险分散机制

事实上,银行和股票市场在一定条件下都能完成流动性风险的分散,而且两者没有特别明显的区别。而值得注意的是,普通居民普遍厌恶风险的程度直接影响着金融中介体系以及金融市场体系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效率。当居民非常普遍地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在规避流动性风险更具优势的银行;相反,当居民普遍不太厌恶风险时,他们倾向于选择金融市场来规避风险,在这种情况下,有利于资本的形成,以更好地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然而,在实践过程,更多的居民对风险厌恶程度不会总是太高或太低,往往是随机分布且方差较大,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两种融资体系应该协调发展,缺一不可。

(三)信息揭示机制

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同样共同作用着科技成果转化的信息揭示机制。由于科技成果转化过程是一个复杂、专业的过程,某一个投资者无法具备搜集、处理与科技成果转化相关信息的能力或时间精力,事实上,也无法承担评估转化主体或项目的成本,这就存在科技成果转化信息不对称,造成许多有效资金无法优化配置,这时金融中介机构的规模和专业化优势就体现出来。金融中介机构相对于非科技成果转化主体和项目而言,相对容易获取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或项目的各种有用信息。除此之外,还可以通过小银行、有限合伙制风险投资机构和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相关信息,有效地弥补金融中介在揭示信息过程中存在的瑕疵。  (四)激励约束机制

金融中介通过与科技成果转化主体所签订的信贷契约等来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约束机制。一般而言,金融中介机构在发放贷款时,都要与科技企业签订相关契约,明确规定贷款金额、贷款利率、还款方式、担保和抵押品、限制性条款以及违约责任,这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约束贷款科技企业的作用。在贷款后,金融中介会跟进调查科技企业的经营情况,根据跟踪调查结果,适时取消科技企业的持续贷款、提前收款或给予科技企业更广的还款空间。

科技成果转化的融资模式

(一)风险投资

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很难从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获得研发所需资金,而可以利用风险投资的特征,那就是可以分期在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注入一定的企业发展所需资金,而企业需要给风险投资机构一定的股份或认股期权,以及一定的企业经营或管理权。事实上,风险投资机构深入企业,要求获得一定的企业经营管理权目的不在于控制企业、干预企业的正常经营,而是利用自身经验,对所投资企业经营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规范化管理,指导企业经营策略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业务伙伴的联系。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企业一般采取企业者(或管理层)、风险投资者持股,报酬体系激励性非常强,创业者和风险投资商均与企业形成利益共生关系。特别是对创业者而言,可以激励创业者们积极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为企业发展贡献更多的正能量。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融资过程中的逆向选择行为和通过努力融资后不思进取、损害企业自身利益的行为。从经济角度来看,每一期注入的风险投资资金都会按时间顺序呈规模效应递减的趋势,而风险投资机构所承担的风险也是随着时间顺序不断降低,即注入风险投资资金越往后,越要付出较高的溢价,相对回报也会减少。换句话说前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需要承受较高的风险而可以获得较高的回报或收益,后期风险投资机构投资的风险资金由于承受的风险较低,获得的收益也不如前期风险投资机构的高。因而

,对于风险投资机构而言,因为成功的风险投资项目回报特别高,风险投资机构就算在其风险投资项目中出现多个失败的情况,依然会收到可观的收益。一方面,风险投资机构获得的回报相对较高,另一方面,由于风险投资机构深入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可以及时地发现、化解和降低风险发生率,同时,还可以根据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的不同发展状况,分期投资不同数额的资金,达到控制资金风险的目的,有效地降低融资风险,节约融资成本。由于风险投资行业特征,决定了它们不会在某一特定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一直持有其股价,因而需要设立合理、广泛的风险资本退出渠道和完善的退出机制,以便风险投资机构在所注入风险资金企业步入成熟期后全面退出。

(二)债权融资

债权融资是处于科技成果转化阶段企业进行融资的另外一种重要的融资方式。一般而言,企业债券融资和中小企业打包贷款都是债权融资的有效方式。处于扩张期的科技成果转化企业经过一定时期的发展,拥有较大规模的资产、较完备的业务记录和较高的信息透明度,可以在这一时期开展信用评价工作。同时,处在科技成果转化阶段的科技企业基本上不存在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会在这一时期加大。虽然此时的企业达到了商业银行放贷条件,但由于其存在较高的市场风险和管理风险,银行贷款很难被批准下来,因此这一阶段主要还是以债权融资为主,股权融资比重不会太大。

结论

任何一项科技成果的诞生与产业化进程的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巨大的资金支持,特别是科技成果的研发和转化阶段,需要金融支持来解决资金支持问题。完善的金融市场能有效地提供风险规避、价格发现、激励约束等功能,保障了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需要地方政府完善资本形成、风险分析、信息揭示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风险投资和债券融资两种模式的建立和完善。

参考文献:

1.段世德.论科技金融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的推动[j].西南金融,2011(7)

2.樊星.科技金融理论与实践悖论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1(3)

3.范柏乃,吴翰,马庆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税收优惠政策国际比较研究[j].中国科技产业,1998(7)

篇5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联动共赢

在四川实施“三大发展战略”、实现“两个跨越”的进程中,新型城镇化将成为着力重点。推进新型城镇化,一端连接工业化、信息化,一端带动农业现代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推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总体而言,四川城镇化进程较为滞后,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工业化进程,且有显著区域差异,目前成都平原城市群城镇化率达55.2%、川南城市群次之,而川东北城市群和攀西城市群仅为38.4%和372%。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解决“人、地、钱”三大问题,可归纳为“人到哪去、地怎么用、钱从哪来”,其中建立一个可持续多元化的融资机制是关键。人的城镇化、土地集约利用和存量盘活,以人为核心配套社会事业、产业发展和就业支撑,均需要大量资金支持。目前城镇化的资金来源和融资机制,总体上可归纳为“土地财政为基础、政府信用为支持、银行信贷为主体”,虽然解决了城镇化短期融资问题,但随着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债务持续增高、财政风险向金融风险转移,原有城镇化融资机制难以在新形势下复制和持续,需要探索新型城镇化融资新机制。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建立透明规范的城市建设投融资机制,破解原有融资模式下政府与市场不分、政府与企业不分、融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单一、融资方式市场化程度低等问题,必须充分发挥市场在金融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拓展思路,健全体制机制,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高效多元”的融资机制,形成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联动共赢的格局。

一、四川新型城镇化融资机制现状

(一)融资主体和融资方式相对单一

一是投融资主体相对单一。长期以来,基于对城市基础设施公共产品属性的认识,政府一直是城市建设的主要投资主体,公共财政投入成为城镇化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相对来说,来自民间和外资的资金比重相对较小。公共财政投入的有限力量成为四川省城镇化建设落后的一个原因。二是投融资方式单一。近年来,全省各地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对于解决四川省城镇化资金需求起了一定的作用。然而,作为各地建设投资的融资平台,实质上仍是政府运作。投资主体单一造成风险集聚于政府,债务依存度过高给新的融资需求带来较大压力。近几年,BOT、TOT、BT等融资方式在部分项目建设中出现,但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

(二)融资渠道相对不畅

一是融资平台筹资功能有限。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持续加码和金融机构对地方融资平台贷款的收紧,这几年四川省地方债务率偏高的风险有所显现,在地方政府融资渠道受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举债进行的基础设施及相关公用事业投资,可能受到一定影响。二是未形成市场化的良性融资机制。无法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对于推进城镇化和小城镇建设的基础性作用,以致城镇化建设筹资困难,无法形成“投入――产出――再投入”的良性循环。三是民间资本作用有限。对城镇建设基础性投资的潜在投资收益研究不足,不能有效吸引民间资本的投入。四是政府资金有限。中央及省市财政对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大都要求基层政府配套资金。市县不仅需要按照省级拨借资金1:1比例筹集配套资金,而且承担着5年后偿还省级借款的任务,普遍感到还款时间紧、压力大,大大制约了小城镇发展。

(三)地方融资平台存在一定风险

一是投向以公益性项目为主,缺乏稳定现金流。省内融资平台中投向公益类和准公益类比例较高,非公益类占比较低。特别是实力较弱的部分市县级融资平台仅仅承担借款职能,用款由项目单位负责,还款由政府财政担保;融资平台无实际经营资产,缺乏现金流,资产负债率高,偿债能力明显不足;主营业务收入严重不足,主要靠筹资活动实现现金流入。二是融资手段单一,以间接融资为主。融资平台中资金筹措渠道单一,主要依赖于信贷资金,资本市场筹资能力不足。融资平台实力有限,达到符合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或在资本市场上市要求的企业不多,市县融资平台更是如此。融资平台筹资偏重银行贷款一定程度上不利于银行分散风险。另一方面融资平台还款能力明显不足,依靠项目自由现金流或企业自由现金流还款的比例较低,比较多的是依靠规划中的土地出让收益及其他财政性资金还款。三是外部约束机制欠缺,信息披露不充分。我省融资平台政企并未完全分开,存在政府部门公务人员在平台公司兼职现象。虽然在欠发达地区,政企合一能充分发挥政府组织优势,便于集中力量办大事,快速有效推进项目建设,但政企合一不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在目前缺乏外部监督检查约束机制的情况下,部分融资平台面对旺盛的资金需求不能量力而行,甚至出现“小马拉大车”的情况。另一层面,融资平台和地方债务信息披露未能公开透明,金融机构无法做到对其进行合理的客户评级,更不能实现对具体贷款的项目评级,对有效评估和防范信用风险造成较大障碍。

二、合理发挥地方政府作用,增强融资规范性

一是以市政债券为基础规范政府融资行为。可在修订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的基础上,完善相关税收减免和信用评级制度等配套制度建设,引入和扩大使用市政债,构建以市政债券为基础的融资模式,促进地方债务的显性化和透明化,使发债主体和偿债主体相一致,从而强化对公共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及资本预算的约束。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体系,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要提高信息透明度,及时公开自身资金使用情况和信贷债务,接受社会公众监督,推动地方政府融资行为规范透明。

二是明确央地财权和事权,稳定地方政府资金来源。要通过加快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明确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有效调动地方积极性。建立具有合理性、稳定性、自律性的财税体制,完善地方税体系,充实地方政府自有财力,提升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资金能力。在此前提下,对城镇化项目进行认真规划和论证,将财政资金高效精准投向在城镇化中需要积极发挥作用的领域。

三是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按项目属性分类融资。新型城镇化建设中要完善规划,按照项目属性进行引导。对于市政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性等纯公共产品的融资项目,仍需政府作为融资主体;对准经营性的项目,可将同质的公益性项目与经营性项目结合起来,统一交予市场型平台进行融资建设,政府通过投资补助和优惠政策等形式给予支持;对于城镇供水供电、公共交通、污水垃圾处理等经营性项目,可通过建立健全公益事业价格形成机制和民间资本投资回报补偿机制,实现“使用者付费”,向社会资本开放,以公司、项目和投资基金等方式进行市场化运营。

三、丰富投融资渠道,增强融资可持续性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提出,要放宽准入,完善监管,制定非公有制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公用设施投资运营。地方政府要创新思维,在做好规划的基础上,厘清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丰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渠道。具体方式有:

一是发起设立主要投资于市政公用事业领域的融资租赁产品。如可将有经营性收入的资产,如码头、自来水厂、公共交通、地铁等资产,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转让给租赁公司,再通过售后回租取得项目使用权,在项目所有权和管理运营不发生变更下,融入新项目建设所需资金。

二是对于融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的基础设施项目寻求资产证券化解决方案。资产证券化,是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这有利于吸纳规模庞大的社会资金,支持更多民生领域建设,如对于保障性住房项目具有稳定的租金收入,可通过资产证券化方式保障性住房项目转化为现金流,支持新的保障性住房建设。

三是以PPP等方式撬动民间资本,实现融资主体多元化。发挥好财政投资的引导功能,通过财政资金的先期投入、财政补助、资本金注入、信贷贴息等手段,提高投资项目的财务生存能力,引导民间资本参与以PPP等方式建设、共同经营城镇基础设施。认真研究PPP项目的定价机制、收益补偿机制和风险分担机制,充分调动社会资金的参与的积极性。

四、推动金融服务于城镇化进程中的产业升级发展

产城互动是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前提,产业发展为城镇化发展提供支撑和动力、资金与物质基础,而城镇化发展又为产业发展聚集要素,为产业加快发展开辟更加广阔的空间。城镇化的过程既是空间转移的过程,又是产业升级的过程,金融作为撬动城镇化的主要杠杆,要探寻支持产业升级的最佳路径,为产业升级和发展提供规范透明、成本合理、期限匹配的融资服务。

一是探索完善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区域发展战略的协调机制,支持产业梯度转移与承接,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以政策引导金融赋予地方经济发展。二是要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激发民间资本活力,着力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现代金融服务体系。三是创新金融工具和服务方式。创新城市建设融资模式,如BOT、ABS、PPP等项目融资模式以及杠杆收购、MBO、过桥贷款。创新金融产品,如供应链融资、小企业债券集合信托、“互助基金”、“抱团增信”、“信贷工厂”等产品服务模式。四是加快推动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制改革,进一步增强实力,支持城市集群发展和激活农村资源利用。

五、“多点多极”打造专业投融资平台

结合我省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实施,根据各地城镇化发展的需要,打造政府――金融――企业多方携手的投融资平台。

一是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投融资平台。此类平台可以以政府背景的经建司为基础,将公共产品等以特许经营方式交由企业建设运营,政府向企业购买服务,企业以购买服务合同向金融机构质押,三方共赢,提高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建设和运营效率。在政府支持下,鼓励社会资本创办社会发展基金公司,通过向社会发行基金股份,吸纳社会闲散资金。

二是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以高科技园区、高校园区、各类城郊新区等为节点,辐射带动城镇化进程。可以有实力的园区大企业为主组建,采取市场化的资本运营方式,通过滚动开发+银行贷款、股权合作、产业投资基金等多种形式,为产业园区建设提供必要的资金。

三是农业开发投融资平台。包括投资农业流转土地、特色产业支撑项目、农业生态项目等。充分发挥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导向作用,实现政府资金、金融资金、社会资金的结合使用;拓展银政企合作广度和深度,尝试林权抵押、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抵押、农民专业合作社担保等方式,扩大农业贷款规模;深化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扩展服务现代农业的模式。(作者单位:四川省直机关党校)

本文为四川省直机关党校2014年度调研课题《当前四川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现状与风险研究》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唐晓旺.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投融资机制创新研究[J].管理学刊,2012(10).

篇6

一、我国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融资基本情况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10年全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241414亿元,比2000年增长了8.2倍。其中,公共设施管理业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达到17981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超过7%,“十一五”期间投资额平均增长率超过30%。

从城镇公共基础设施投资主体构成来看,主要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外资和其它四种形式。其中国有经济投资最多,尽管比重近年来有所下降,但仍保持在80%以上。从融资来源来看,城镇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来源包括预算内资金、国内贷款、利用外资、自筹及其他资金等几种形式。其中,自筹及其他资金规模最大,比重接近70%,且近几年来总体上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排在第二位的是国内贷款,但其比重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预算内资金排在第三位,但其比重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

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存在问题及原因

1、存在问题

首先,是相当部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债务过度膨胀。客观地讲,与地方政府财力相匹配,各地政府是存在一个适度债务规模的,但是随着新一轮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各地政府建设性债务加速增长,一些地方政府的实际债务规模已经超出了其适度债务规模,债务风险明显加大。

其次,是激烈同业竞争环境中的银行多头授信,且缺乏统一、规范的贷款评估与管理标准。2008年底以后,由于竞争的压力,特别是在金融危机期间工业企业风险增大的背景下,一些银行不惜放松标准,多头给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大额授信。同时,由于没有全面掌握地方政府融资总量、负债规模、可持续财税收入,商业银行难以准确评估地方政府真实财力,也无法预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企业的还款能力,这成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风险凸显的重要原因。

第三,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参差不齐。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设立的门槛和条件没有统一的规定和要求, 其运行也缺乏有效的规范和约束,不仅有省级的政府融资平台, 而且有市(地)级、县(市)级的融资平台, 甚至乡镇、村也设立了融资平台。同时,平台公司注册资本金大多来源于财政拨付,且多数为公益性资产,能产生现金流的经营性资产较少。地方政府实际上既是投资者,也是经营者,部分平台公司基本仅担当“出纳”角色,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符合风险收益一体化要求的投融资主体。

第四,融资担保欠规范。由于融资平台所承担的项目大多带有公益性,项目本身的收益率很低,难以通过项目自身运营产生的现金流来实现还本付息。因此,许多地方投融资平台的债务融资采取了对政府应收账款质押、项目回购、土地资产质押、第三方担保等方式增信。一些增信措施与地方财政收入和支付能力密切相关,而且担保信息不透明,缺乏公共监督,总量难以控制。

2、原因分析

第一,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的不匹配。在1993年实施分税制改革之后,地方政府的财力却并没有相应增大,地方政府财权与事权不统一的问题却日益突出,建设资金缺口日益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急需通过财政外资金的融资通道为弥补资本性建设的资金缺口进行融资,而且这种融资需求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对基础设施需求的扩大而急剧增加,地方政府的投资进而融资冲动日益强烈。

第二,地方政府融资缺少全局性、必要的制度设计和规范。我国预算法并不允许地方政府负债,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发债的政策也都是异常谨慎,这是在现有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很大而责任约束不到位的体制条件下的必然选择。但是,在缺乏合法融资途径的同时,地方政府反而广开渠道,通过各种办法向银行贷款筹资,而中央政府没有有效的监管手段。

第三,银行缺乏特色化经营,同质化竞争导致银行风险控制“自乱阵脚”。在目前环境下,我国银行业主要是靠利差来争取利润,业绩表现的基础主要是贷款规模。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背后通常都有事实上的政府担保,银行贷款大额向政府项目集中,甚至是不惜放松贷款条件。

三、地方政府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和我国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建设基本思路

1、地方政府融资的国际经验借鉴

市场约束。在发达的市场经济中,资本市场本身就会对地方政府的借债行为形成约束。地方政府为了在借贷市场上树立良好的融资信誉,会主动对自己进行财务约束。

行政控制。在一些国家,中央政府会直接对地方政府的借款实行控制。例如,禁止地方政府对外借款(墨西哥);对地方政府的借款进行审查和监督(印度、玻利维亚)。从实践来看,这种严格管理的实际效果也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地方政府的预算支出得到了中央的支持,那么实际上中央就为地方提供了隐形的财政担保,会引发预算软约束问题。

规则管理。规则管理的指标包括地方财政赤字上限(西班牙)、地方政府偿债能力指数(日本)、地方债务累积上限(匈牙利)、地方公共支出水平(德国)等。由于规则管理更加清晰、透明、方便操作且易于投资者掌握,可以降低预算软约束的消极影响。但规则管理缺乏灵活变通的空间,如在经济遭遇外部冲击时,难以通过财政政策来缓解经济下滑、失业上升等困难。

协商管理。这种模式存在于澳大利亚和一些欧洲国家,是对其他几种模式的折中。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会就地方债务问题进行持续的协商讨论,通过讨论促使地方政府把地方经济自身发展和国家整体的宏观经济稳定都纳入考量,也为针对不同地区作出区别规定留出了一定空间。通过组织各层级的政府对话,可以更有效地实现宏观经济稳定,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灵活性以应对外部冲击。但这种模式在操作不当时,也可能削弱中央政府的权威,造成地方政府的预算软约束。

2、新形势下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建设基本思路

在中国这样的转型经济中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融资的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考虑财政管理的技术性因素,包括对宏观经济的把握,健全的法律法规,对地方政府运用复杂金融衍生工具的限制,会计、审计和财务信息披露规范和标准的引入,专业的财政制度和指标体系的建设等;更重要的是那些影响地方债务融资发展的“软”因素即政策制定者、财务管理者、投资者和普通居民等对于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所持的态度。因此,新形势下我国地方政府的融资机制建设要解决三个层面的问题:谁来融资、融资多少的决策体制问题,如何融资的机制问题以及具体通过什么手段融资的方法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融资机制建设的几点建议

1、规范透明的负债融资管理体制

尽快修订、完善预算法,开启地方政府负债融资的“正门”,根据地方政府承担的事权分配职责,将地方政府合理负债纳入政府债务预算管理体系,并让负债数量、负债投向、使用情况等纳入人大监督;对于在法律、制度许可范围内地方政府及其部门的负债,建立严格的审批和监督管理制度,确保地方政府债务在合理、可控的范围之内。

2、合理高效的融资市场机制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积累,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打破了由政府对基础设施“一包到底”的投资模式,实现政府与投资者共担风险,在提高基础设施效率和降低建设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政府有效投资不足的困境。我们可以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实际不断创新具体项目融资模式,形成政府与私人资本共同参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机制。

3、丰富有效的融资渠道和工具

篇7

 

1986—2000年间,中国环境保护污染治理投资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据统计,中国八五”期间的环境保护投资总量达到1306亿元,是七五”期间投资的2.7倍。‘九五”期间的环境保护投资总量达到3600亿元,是八五”期间投资的2.8倍。原有获得环境保护污染治理的投资,基本上来源于国家财政的所谓八条”投资渠道:卩基本建设项目‘兰同时”的环境保护投资、更新改造投资中的环境保护投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环境保护投资、排污收费补助用于污染治理的资金部分、综合利用利润留成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银行和金融机构贷款用于污染治理的投资、污染治理专项基金和环境保护部门自身建设投资。

 

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正发生着结构性变革,环境保护投资融资新格局渐显端倪:单一的筹资渠道逐步转变成为多种渠道,单一的投资主体亦逐渐为多元化的投资主体所取代,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机制呈现出多渠道多元化的新格局。

 

2环保投融资渠道的多元化格局

 

2.1中央政府发行国债

 

据统计,1998—2000年的‘九五计划”后三年期间,中央财政增发国债中有460亿元的国债资金用于环境保护,从而加大了城市环境保护的投资力度,共安排环境保护类项目543个,总投资达1622亿元。增发国债用于环境保护,成为通常计算的其间环境保护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的主要原因。

 

2.2环境保护利用外资进行污染治理

 

整个八五”和‘九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利用外资进展很快,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明显向环境保护领域倾斜。据统计,八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利用外资11.77亿美元;而‘九五”期间,中国环境保护利用外资达50亿美元。

 

2.3环境保护企业在股票市场上市融资

 

据统计,目前在中国上海和深圳两个股票交易市场中己经有30多家与环境保护有关的上市企业,从而形成了股票市场中的绿色环保板块,有利于整个环境保护产业和环境污染治理资金的筹措。发行环境保护债券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2.4%OT(建设-运营-交付)”的融资运作方式成功运作中国环境产业巨大的市场对外商具有很大的吸引力。目前,OT(建设-运营-交付)”的融资运作方式在中国城市供水和污水处理的项目建设中,己经成功运作了该融资方式。

 

2.5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的市场化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建立环境服务收费政策,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进行所谓拼盘式的投资。遵循污染者付费的原则,通过收取排污水费、垃圾处理费,逐步对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等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项目建设实行市场化开发运营,使环境保护企业运行费用和利润达到一定的平衡。

 

2.6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

 

目前,建立环境保护基金的层面更加广泛。一些地方己经建立了政府环境保护基金、污染源治理专项基金、环境保护基金会和非政府组织、环境保护团体等多种形式的环境保护基金和资金渠道,丰富了环境保护资金的投资主体和融资载体。

 

2.7税收对于环境保护的调控功能进一步完善

 

各界普遍接受,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污染治理行为等应采取税收优惠政策,以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环境保护产业。具体包括免除、减轻税负,如实行零税率、低税率、先征后返等措施。目前,关于增加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汽油和柴油的消费税、对退化草地征收生态建设税和草地税等成为讨论热点,以期进一步完善现行税制的环境保护功能。

 

2.8信贷优惠的金融政策保障

 

对环境保护的投资更容易得到银行资金支持,政策性银行从低息贷款、无息贷款、延长信贷周期、优先贷款、贷款贴息等方式予以环境保护信贷资金支持。己经研宄多年的旨在建立环境保护绿色银行的可能性仍然为环境保护同行所期盼。

 

2.9公共财政改革带来新的财政资金渠道支持的契机由于各种原因,环境保护经费一直未纳入各级政府的财政预算。在初步拟订的改革方案中,拟单设‘环境保护”一个大类,其下也根据情况相应设置了环境监测”污染治理”‘森林资源保护”水土、水资源保护”其他”等类级科目。这将有助于国家环境保护支出的预算编制、执行与监督,进一步调整支出结构,筹措环境保护资金。

 

2.10发行环境保护彩票

 

环境保护作为社会公益事业近来引起了人们对于采用发行环境保护彩票筹集资金的热情。发行彩票,从社会无偿筹集所需的资金,在中国体育和残疾人事业方面己经取得经验。将之作为环境保护的一项政策创新,可以更广泛地筹集社会资金用于环境保护,值得积极宣传和鼓励。己有上海、陕西等地在策划发行环境保护彩票的方案。

 

2.11排污权交易是实现污染治理价值的市场化运作模式

 

在有效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基础上进行排污权交易,实际上起到了以市场交易手段配置污染治理资金的作用。建议应在二氧化硫控制区和酸雨控制区,对燃煤电厂系统等进行二氧化硫排污权交易的试点。

 

3相关理论和实践研究

 

值得关注的是,有关的环境经济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政策研宄,有助于拓展环境投融资的积极探索。目前涉及的内容主要有:1)有关建立自然资源的全成本定价体系,使资源价格回归其真实经济成本,建立中国东西部地区生态补偿机制,用市场价格来体现社会成本;(2)利用市场机制形成市场份额交换体系,将资源如风能、油气勘探开发特许权经营;(3)进一步鼓励合资、合作、独资、联营、兼并等形式的外资直接投资环境保护产业;(4)完善环境保护企业上市融资,并探索发行环境保护债券;(5)关注探索新的经济激励机制,如环境保护投资加速折旧,建立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负面影响的经济补偿制度,环境保护服务体系的经济运营机制,吸引金融界参与清洁生产等以获得资金支持;(6)对资源如土地、水的产权权属界定及其市场化调控,对交通运输成本中的社会和环境成本采用过路费和排放税使交通外部成本内部化;(7)对大型项目的生态和社会成本进行效益分析,开发生物资源市场,制定关键资源如水、煤炭、木材等的定价原则和政策;(8)环境退化的经济成本评估和成本估算,建立成功的财政补偿机制,推行绿色环境税收的机会和潜力,生态税收优惠的空间和余地,环境税纳入财政改革;(9)将环境政策融入整个经济政策体系中,进行国民收入绿色GDP核算的环境经济综合核算,以促进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资源有效利用等等。

篇8

【关键词】PPP模式项目;融资风险;分担机制

一、引言

PPP是基于某个项目之间建立形成的公私合作模式,随着我国人口快速增长、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加强城市建设离不开PPP融资模式的运行。自此PPP融资模式引起广泛关注,可使合作各方达到相比于单独行动更有利的结果。因此,深入探究PPP项目融资模式风险分担机制变的很有必要。

二、PPP项目风险种类及影响因素

由于PPP项目合作方式灵活,资金投资大周期长融资风险种类也较多且结构复杂。影响因素众多,本文将对PPP项目模式的风险因素划分为以下几类:

1.不可预知的经济风险因素

经济环境所造成的风险因素是当下合作过程中所不可准确预估的,经济发展状况和项目建设经济需求的一系列不确定性因素都可能使融资项目存在风险。不可预知的比如汇率、通货膨胀等因素,投资方不能按照合同规定时间及时的补充资金所造成项目工程延期的资金风险;以及因为利率的变化造成项目投资数目增加而相对的收益降低的汇率风险;项目所在地在产生物价水平大幅度提高的情况,通货膨胀从而导致项目运营成本的升高,利益的降低。

2.项目技术建设试行风险因素

项目技术的先进度、可靠度以及技术难度等方面都可能是PPP项目应用的技术对其自身产生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项目的可操作实行性和难度。在项目的建设和试行这两个方面,PPP项目面对着最大风险,所要解决的问题相应就是产生的技术障碍。另外要特别关注通过引进设备与项目所在地的基本情况相适应,技术和引进的设备是否重复,是否能够高效、节俭的利用资源以及对项目人员进行高标准的全面培训。

3.工程建设及经营管理风险因素

工期延误、工程质量不符合技术经济指标要求,以及工期完成后没有达到预定标准的风险。建设资金跟进情况及工程技术方面的投入和自然因素的影响都有可能对工程建设造成风险。项目工程建设风险是PPP融资项目关键的核心风险因素;在项目建设后期维护和运行^程中,因经营管理问题产生工程质量、财务、违约等方面的风险,以及项目运营期间项目发生事故造成的损失问题,与项目管理者自身能力长期积累的项目经验技术都是息息相关的,是预测和避免经营管理风险的影响因素。

三、PPP融资项目所具风险特征

PPP项目涉及范围广、影响因素较多,为便于从整体上把握风险的分析辨别,PPP融资项目的风险除去风险的一般特征外,还有以下特征:

1.所承风险各不相同

项目参与各方的通力协作才能让PPP项目正常运行及顺利实施。也正是因为参与各方与项目投资预期收益各不相同,所要承担的风险也是各不相同的。对私营企业选择的风险以及债务风险等是对于公共部门而言所面对的风险;项目所在地和相关部门的法规则是对私营部门而言所面对的风险因素。整个项目的建设及运营,这其中所包含的每一个步骤环节相对于银行部门来说都存在着风险。

2.风险周期长,偶然性较大

不管是项目所处的外部社会环境还是项目本身的建设周期而言,PPP融资项目所面对的当下周期都较长,正是因为PPP融资项目所具备的建设周期长、投资量大的特点。在项目所处环境下产生不可预知的建设改变以及项目运行周期越长所发生的不可预估因素越多,突况发生的几率越大。

3.风险较大的阶段性特点

PPP融资项目采取多种融资方式组合是为了降低项目的整体风险,以便于把融资项目的风险分解到项目运行的不同阶段。根据项目自身所具有的特征,把PPP融资项目分解为建设期、运行期,正因如此,处于不同阶段所遇不同风险类别也各不相同。正是融资项目所面临的阶段性风险特点。

四、针对性建议策略

1.风险的合理分担

根据项目参与主体的职责对整个融资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担使得PPP融资项目得以正常运行。首先通过明确项目各参与主体的能够获得的风险红利;其次对风险承担的各主体的责任进行强化,使项目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将项目所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有效的分担后,相关风险承担主体对风险管控细节进行详细描述,使项目整体效益最大化。

2.缴纳相应风险准备金

在合理分化各主体风险承担比例后,各风险主体通过缴纳相应风险金来保障项目建设的顺利开展,从而对项目各风险承担主体起到制约作用,方便项目参与方积极的对项目风险进行管制,有效保证各方对项目风险的管理力度和管理效果。如果项目一方原因给项目另一方利益造成损害,那么这一方就应当给另一方相应的资金赔偿来确保融资项目顺利进行。有了风险补偿机制,来使各风险承担方更积极有效的投入项目进展中。

3.专业化管理机构、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PPP融资项目设计的问题涵盖面较广,工程建设运行方面较为复杂,因此公私合作部门之间要做到协作配合、优势互补保证PPP融资项目的顺利开展和有效运作。积极寻找复合型人才,既能胜任文案制定等方面的工作,又能熟练应用财务等专业知识。因此现阶段应重点发展专业哈管理机构、培训复合型人才运行PPP融资项目。

五、结语

PPP融资项目通过公私合作提高了运营效率和工程质量,达到了合作各方共赢的目的。在项目实践中,公私双方一定要建立在公平合理的合作前提条件下,最大限度的发挥公私部门合作的条件优势和管理积极性,使PPP融资项目满意度最大化。

参考文献:

[1]丛君丽.PPP项目融资风险识别及量化研究[J].财经界:学术版,2016(29).

篇9

论文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制度融资难

论文摘要:中小企业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已成为我国经济高速运转的助推器,但是“融资难”已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资金支持不仅吝啬,而且慎之又慎,“强位弱势”是中小企业的二个显著特征。从金融机构、中小企业和政府三者出发,来探讨中小企业融资制度的创新。

1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分析

1.1在我国的转轨经济中,金融制度变迁的特殊性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的体制性根源

中国经济的顺利转轨主要得益于体制内产出的平稳增长,而体制内产出之所以没有出现像前苏联、东欧国家那样的衰退,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政府的控制能力(配额约束)以及对国有企业的大量补贴。垄断性的国有金融资源与大中型国有企业形成持续的刚性联系,一方面因国有产权缺陷造成大量金融风险的积累,另一方面则形成了巨额的中小企业融资缺口。当然,这种融资制度的模式是内生于中国转轨经济进程的,其对国民经济发展呈“J”形上升(而非像前苏联那样呈“I”形下降)所起的作用毋须置疑。因而,从实质来看,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终究是经济发展的这一特定历史阶段所不可避免的,属于经济体制变迁的隐性成本。从长期来看,随着这一成本逐渐增加,以及国有经济发展不足以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步伐,融资制度的创新也成为一种必然。

1.2源自于中小企业自身特点的融资非公开性是促使其融资难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中小企业(尤其是私营企业)不愿按银行的要求披露所有信息,这是造成它们融资困难的重要原因之一。商业银行在发放贷款时,为了尽可能地降低风险,必然要求受信主体最大可能的披露其个人信息与企业经营管理信息,然而,中小企业公开或披露有关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信息,将会给中小企业带来很大的经营风险,因此,中小企业融资的理性决策原则必然是:潜在收入大于因公开经营管理信息而带来的风险成本。也正如此,中小企业不愿或较少地披露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同时,从银行的角度来看,中小企业规模小,在地域上又较分散,大多中小企业又无资信记录,因而,银行很难得到中小企业的相关信息。而且,中小企业业务量小,手续麻烦,导致银行向中小企业放贷的交易成本较高。在信用担保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这种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银企博弈的结果必然是:银行为防止贷款风险增大,必然选择少贷或不贷策略,在向中小企业贷款时慎之又慎。-

1.3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社会担保体系尚不健全

市场经济在一定意义上说,就是信用经济,信用已经成为市场交易的基本准则。企业信用是一种资源、一种生产力,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信用的好坏对企业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企业信用不足在我国却具有普遍性,据“首届中国企业信用论坛”上公布的数字,中国企业因为信用缺失而导致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相当于中国年财政收入的37,中国国民生产总值每年因此至少减少二个百分点,而占全国企业总数较大比例的中小企业信用不足问题尤为突出。据中国人民银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小企业贷款未批准的原因中,企业信用方面存在问题(欠息、逾期贷款、逃废债、挪用贷款等)占23.6,居于首位。中小企业信用不足已经成为制约金融机构贷款的主要原因之一。此外,若中小企业自身信用不足,但如果有发展前途,且有担保机构为其提供贷款担保,中小企业仍能够获取银行贷款,关键问题是我国目前的信用担保体系尚不健全,不能满足中小企业的需要。目前,我国大部分省市已开展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业务,但是由于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无论在业务管理和经营模式上都处于探索阶段,仍不能满足中小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而且,在我国的信用担保体系中尚存在许多问题亟待解决,特别是担保机构多头管理、担保机构资金来源困难、内部控制和管理不规范问题更为突出,这自然进一步加大了中小企业寻求担保的困难。在自身信用不足,信用等级低,又无担保的情况下,银行当然不愿意将贷款发放给中小企业。

2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制度创新路径

2.1建立以主银行制度为基础的中小企业间接融资机制

在银行的间接融资方面的一项有效制度安排,是基于密切银企关系的主银行制度。通常而言,银企关系包括两种类型:一是所谓的保持距离型;二是所谓的控制导向型。前者主要适用于大企业与银行之间,后者则适应于中小企业与银行之间。在控制导向型银企关系中,最典型的就是主银行制度。主银行制度是指一家企业的全部或大多数金融服务固定地由一家银行提供。与此同时,主银行对企业拥有相机介入治理的权利,甚至可以持有企业的股份,包括有投票权的股份。

美国关于小企业融资的主流文献十分强调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十分强调基于主银行的关系型融资的重要作用。原因就是小企业信息不透明,如果象大企业那样随意选择融资方式,随意选择与之交易的银行,其信息转换成本就非常高,而主银行制度有利于改变这一状况,既有利于银行获取和积累企业信息以及对企业实施必要的监控,也有利于小企业获得稳定的融资渠道。特别是银行在对中小企业融资时,很大程度上不是依据其财务报表这类“硬信息”是否“好看”,而是依据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的主观判断。这些与中小企业密切接触的信贷经理,通过了解该企业的同行及经销渠道,主要业主个人的信用状况,甚至企业差旅费规模与用电情况的变化,采集到丰富的、关于中小企业真实经营状况的“软信息”。主银行制度能够为银行为获得这些“软信息”提供便利,因而是一种针对中小企业融资较为有效的制度安排。由此可见,主银行对小企业融资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在经济处于下降周期时,这种稳定的银企关系对小企业渡过难关更是至关重要。

2.2建立以多种形式股权私募为基础的中小企业直接融资体系

中小企业不仅需要银行的间接融资,更需要直接融资,特别是股权性质的直接融资。由于中小企业信息不透明,难以通过公开资本市场融资,因此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形式,主要就是各种形式的私募。私募市场是一个不依赖金融中介而是由投融资双方直接接触的市场,大都是与特定投资者相交易的场外市场。私募市场的有效性,既取决于相关交易制度的完善,更取决于公司制度及相关法律的安排。无论是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与一些新兴经济体相比,我国的公司制度都不利于中小企业获得直接融资。具体表现为:一是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过高。《公司法》规定:设立股份有限公司的最低资本额是1000万人民币,与国际比较,这一标准明显过高。二是设立股份公司不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公募),而公开发行也不等于公开上市。我国《公司法》规定: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可采取发起设立或公开发行两种方式进行。但在企业改制实践中,似乎形成了一种固定模式:设立股份有限公司就等于公开发行股票和公开上市。现有约5700家股份公司均无一例外地采取公开发行的募集方式。而即使是对于公开发行的股票,其交易方式也不只是公开上市一种。在我国大陆地区现有的约5700家股份公司中,已经公开上市的约2200家,其余公司也正在等待上市。为此,我们应积极推进公司制度的改革,为多层次私募资本市场的发展创造条件。

(1)降低股份有限公司的设立条件,鼓励以发起设立而非公开募集方式设立股份公司。我国台湾地区除汽车行业等少数资本密集行业外是25万(300万新台币),欧洲国家基本不超过100万。显然设立标准过高,就会直接限制股份有限公司的数量,现在我国大陆地区工业领域的股份有限公司仅5700家,而台湾地区在2002年7月底就多达1519万家。因而,对股份公司的设立,应视同其它企业组织形式的设立一样,降低最低出资标准,以鼓励更多的中小企业通过私募方式设立股份公司。只有在股份公司的设立制度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才能真正创造出中小企业对股权融资市场,特别是私募股权市场的需求,才能激发出创业和投资热情。

(2)鼓励发展以柜台市场为核心的多种形式的股票场外交易市场,促进中小企业股权的流通。在我国台湾地区,存在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这一市场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台湾证券交易所,二是柜台市场,三是兴柜市场,四是盘商市场。其中在前三类市场上市的股票仅1092家,绝大多数股票的交易则是通过典型的私人股权市场——“盘商市场”实现交易的。台湾经验的突出之处在于:中小企业主要通过发行股票筹集权益资本。发行股票与公开发行及上市完全不能等同,上市与在交易所这样的公开交易场所上市也不能等同,表明了企业筹集权益资本(股本)的市场,应是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而不是单一的公开发行与公开上市。其中对中小企业权益资本筹集起决定作用的,是以私人募集为特点的多种形式的场外交易市场。除我国台湾地区外,欧美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也呈现出明显的多层次特点。

2.3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积极完善我国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篇10

一、农机化事业投融资需求情况

近年来,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引导、农机社会化服务市场进一步发展以及农民收入持续增加等因素共同作用下,__县农机化事业的发展逐步与市场接轨,呈现出蓬勃发展之势。20__年,农机总动力达到174.8万千瓦,耕、播、收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81.2%,其中,小麦耕、播、收机械化水平均达到98%以上,基本实现全程机械化,促进了农业稳产高产、农民稳定增收。但是,由于资金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机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农机化事业发展资金需求情况

1、农机购置资金需求状况。近几年,特别是20__年以来,由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导作用,农民购买先进、大型农业机械的热情持续高涨,农机装备水平显著提高。以20__年为例,__县农民共购置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旋耕机、播种机等各种机械6800余台,投入资金7000多万元。但于,现在的大型机具一般需要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超过10万元,这相对于很多农民的购买力来说,都是天文数字,许多农民由于无法筹集到充足的资金,只能放弃购买大型农机的想法。

2、发展农机合作经济组织资金需求状况。近年来,由于种田效益低,许多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形成一定程度的土地闲置,促进了耕地的规模流转经营,__县顺应形势发展的需求,积极引导建立各种形式的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开展规模作业,服务农业生产。目前,已建立各种农机协会72个,农机合作社11个,入会会员(社员)4200人,拥有各种大型机械6800多台,总资产达到9000多万元。但是,由于地块分散、机具价格上涨、作业价格低等原因,导致有的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社资金积累困难,无力添置设备扩大规模,也无力通过开展技术培训来提升服务水平;甚至有的协会和合作社由于经营不善,挣钱少,导致许多会员(社员)退出,经营难以为继。

3、农用燃油资金需求状况。自今年1月份开始实施燃油税改革后,农用柴油的税率由原来的0.1元/升上涨为现在的0.8元/升,每升要多支出0.7元。据统计,全县每年农业生产燃油消耗约为0.85万吨,仅此一项,全县农业机械用户每年就要多支出大约700万元,增加了农机户和农机服务组织的费用,降低了收入水平。

(二)农机化发展资金供给情况及方式

当前,__县农机化事业投融资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一是农机户自筹资金,这是农机化投融资主要来源。二是上级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自20__年以来,中央、省财政共安排该县专项农机购置补贴资金684万元,全部补贴给购买农机具的农民。三是向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贷款。由于利率高、难度大、手续繁杂、期限短等原因,同时也受大型农机价格高、回收成本时间长等因素影响,选择贷款买农机的只是很少数农民。

二、农机化投融资机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财政支农资金数量少、方向单一。尽管近几年该县获得上级安排的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到684万元,为农机化事业发展注入了较大的活力,但是相对于农业发展的需要和农民的需求来说,缺口还是很大的。而在推进农机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农机燃油等方面,尚未安排资金扶持资金和扶持政策。

(二)贷款难度大、利率高、期限短。目前,该县农机用户贷款主要以农村信用社为主。据许多农民反映,办理贷款难度很大,经信用社严格审核后才能办出来,并且手续繁杂。贷款利率也较高,都在1分以上,农机户的利息负担过重。同时,贷款期限一般都在一年以内,而农民购置一台大型农机一般在5万元以上,有的甚至需要投入10几万元,一般情况下,需要3—5年以上才能收回成本,贷款期限与农民实际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三)农机户经营资金外流现象严重。很多农机户经营农机挣钱后,由于要盖新房、买家电及操办婚丧嫁娶等事宜,致使农机经营资金大量外流,难以积累资金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规模。农机协会和农机合作社通过开展农机经营获得收益后,很多会员(社员)不是群策群力的积累集体资金,而是各行其是,把资金过多地用到家庭事务方面;同时,由于管理困难,收取会费的难度较大,协会(合作社)难以积累资金、扩大经营规模,严重影响了进一步发展壮大的进程,有的协会(合作社)甚至出现难以继续经营的窘境。

三、健全完善农机化投融资机制的建议

(一)增大政府财政扶持资金。一是尽最大努力争取更多的中央、省、市各级政府的政策扶持,争取种类更多、数额更大的农机化发展资金,对农机购置、农机燃油、农机合作经营组织都要进行补贴,使农民不仅买得起农业机械,还要用得起、用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