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0: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环境概念;环境心理学;色彩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24-0264-01
环境心理学是近今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领域。它的研究在于探寻人与环境之间的最优点,即:人在什么条件下与环境相处最为融洽,人在什么样的环境下感觉最为舒适等。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与人产生交融的物理环境,大到建筑环境、景观环境,小到室内环境,还包括噪音、空间色彩等方面。
一、环境心理学基础理论
环境心理学从产生以来与多个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当今环境心理学仍在不断的发展,环境心理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
环境心理学的概念:环境心理学是研究环境对于人的心理和行为造成的影响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的一门学科。它通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出人的行为和心理在这个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从而探寻其中的规律。
环境心理学分析人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而这个环境则包含许多方面,主要分为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像我们平常所接触到的建筑、家居、室内等等都包含在内。物质环境主要是指我们日常生活、工作的空间,比如说办公室、学校、卧室等,这些场所的环境氛围会影响人们的感官,对心理产生刺激作用。社会环境则是指我们所受到的文化教育、风俗习惯、伦理道德等,社会环境也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我们的心理和行为。
二、空间中的行为心理特征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会不知不觉的受到空间的影响,比如说空间的形状、大小、布置等,这些都会影响到我们的某些行为和生活方式。当你走进一个十分开阔的火车站时,你会很自然的走到一个不引人注意的角落坐下,而不是坐在整个场地的中心点,这就是人们的心理所决定的。再比如说我们自己所居住的房子,一般层高在2.75米左右,不能低于2.4米,其原因在于过于低矮的空间容易让人产生压迫感。
在人际交往中也是这样,当我们和自己的父母、恋人在一起的时候一般距离为0-0.5米,这样能够增加彼此之间的亲切感。当我们和朋友在一起的时候距离通常为0.45-1.2米,彼此间可以感知对方并且交流。当距离大于1.2米时就是对于陌生人之间的交流,这是我们人体本能的一种反映,也是空间对于我们的一种影响。
三、环境心理学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
室内设计在这些年来所占的地位越发的重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生活的档次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而室内设计作为一个与人们的生活、工作密不可分的领域也受到了广泛关注。环境心理学涉及到室内设计的各个方面,其影响着室内设计中空间的造型、空间的色彩、主题的确定、隐私性和安全性等。室内设计作为一个环境的最小范畴应该充分的应用环境心理学的作用, 来满足户主或者使用者的心理需求。下面以空间色彩为例。
众所周知空间的色彩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心理。不同的色彩会给人们带来不一样的感受以及不同的心理暗示,这就是环境心理学的所在。人们留恋酒吧、KTV的灯红酒绿,也向往着酒店的金碧辉煌,更期待着家一般的温馨,这就是色彩在环境心理学中的作用。
KTV作为一个供人们娱乐、休闲、释放压力的场所,它的空间氛围的营造完全符合人们的心理需求。通常人们来到KTV的目的就是释放压力,通过唱歌、吼叫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愤懑,因此KTV的包间内灯光不会过于明亮,总是显得十分的暗淡,一般所采用的照明颜色为暗红色,暗红色可以给人感官和心理上的刺激,具有燃烧感和感,在这种色彩氛围下人们才会敢于释放出自己内心的压力。当然长时间处于这种氛围色彩之下会让人身心疲惫。
关于家具室内颜色的设计通常暖色能够让人们感觉到温馨,冷色有时会让人们感到压抑。这就需要根据不同人的心理需求来决定了。比如说如果户主有小孩,那么小孩的房间通常会使用一些欢快的颜色,如淡黄、淡绿、粉色等。通常还会配置一些卡通的装饰。因为小孩比较的活泼好动,这种亮丽的颜色比较适合。如果是成年人的话则需要一些较为沉稳的颜色或者是简洁的颜色,比如说年龄较大的人在购买家具的时候大多偏爱一些颜色较深的实木家具,那样会显得的成熟、稳重。
四、总结
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使得个人内心深处的想法得以在设计中实现,个人的心理需求也通过空间的改造和设计得以满足。可以说环境心理学发展的程度是一个社会发展成熟与否的标志。
参考文献:
篇2
环境心理学是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心理学,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一门跨民族跨学科的科学。它研究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空间环境以及在这些空间环境中人的心理和行为活动,强调环境-行为关系的整体性和相互性。这里所研究的环境包括一般社会环境,但更主要的是指物理环境,包括植物、噪音、温度、空气、建筑颜色、个人空间等。近年来,随着环境心理学的不断发展,部队开始认识到营区环境对战士的心理和行为有一定的影响。同时,面对社会的日新月异,经济的不断发展和部队生活的单调统一,战士出现了许多心理问题,引起了国家和军队的重视。在全面贯彻落实十关于国防和军队改革以及学习群众路线的大环境下,如何改善战士的居住条件、营造良好的军营环境,成为我军营区建设改革的一项重大课题。从环境心理学出发,深入研究战士宿舍外环境的心理效应,同时引入战士需求,设计战士宿舍外环境,对营造积极向上、和谐融洽、愉悦欢快的部队心理环境和在潜移默化中促进战士健康成长,从而最终提高整个部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战士对宿舍外环境的心理需要
1.归属的需要
战士在部队单位,一般都是远离家乡,远离亲人,同时回家探亲的机会较少,战士要求部队环境要具有强大归属性。战士渴望宿舍外环境是和谐的、人性的,充满关爱、稳定和安全。
2.社交的需要
一方面,战士希望在参与交往活动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相处的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另一方面,战士渴望在交往中交朋友、诉说心事、释放压力。因此,战士要求宿舍外环境能有社交的功能。
3.独处的需要
一方面,部队生活基本上是统一性的、集体性的,战士需要培养自己的独立个性和思维,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人生追求。另一方面,战士心情低落时,有时在集体生活里并不能释放压力。因此,战士强烈需要独处的时间和空间,从而宿舍外环境要有私密空间。
三、战士宿舍外环境存在问题
1.绿化与景观问题
许多部队单位形式主义思想严重,在战士宿舍外环境绿化和景观的规划中过于注重视觉上的美观,忽略了战士对环境的心理需求。(1)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舍弃适宜当地生长的植物,引进稀有名贵的植物品种,给战士一种只能远观不能亲密接触的距离感。(2)在植物的管理上,不管植物的特性,强行修剪成固定的几何形状,失去了自然美感,仿佛给战士一种“我们跟植物一样没有自由和个性”的心理暗示。(3)热衷人造景观,通常是假山瀑布、假花假草、人工小池塘等,而且人造景观通常选择硬质材料,营造了生硬的环境氛围。
2.安全问题
(1)在休闲区和训练区缺乏过渡,这样容易导致正在训练的战士会伤害到在休闲区休息的战士。(2)休闲区和训练区设置在道路旁、紧贴战士宿舍楼下等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道路上来往的车辆、宿舍楼窗户或楼顶坠物对战士的安全产生威胁。(3)选择有毒、有针刺、容易引起虫害的植物花草绿化。战士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常常缺乏安全感。
3.人文精神问题
(1)在战士外环境的设计上,过于凸显部队现代化建设元素,各个单位的战士宿舍外环境设计很少考虑到本单位的历史传承、部队特色的东西。(2)缺乏文化、艺术的熏陶。宿舍外的宣传栏粘贴的通常是各连各排各班的每周表现和条令条例规章制度,关于部队文化、人文文化等方面的宣传很少。宿舍外环境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整个生活氛围缺乏人文关怀,给战士一种冷漠无助感。
四、基于环境心理学战士宿舍外环境设计分析思考
1.入口
战士宿舍入口包括宿舍门前的台阶、入口小广场、小景观等,它在意识形态里是一种标志和提示,它给战士一种“你到家了”的心理暗示,因此,设计入口时要注意入口的领域感和归属感。例如,在设计台阶时,台阶阶数不能超过七阶,台阶高度要比正常台阶稍低些,超过七阶或台阶过高,战士走进宿舍就会觉得很费力、很辛苦,感受不到一回宿舍心情放松的感觉。台阶宽度要比正常台阶稍宽些,台阶宽全脚就能着地,给战士踏实、平稳的感觉。在入口小广场方面,小广场地面要平,地面若铺砖,颜色要温和。小广场上可设置独特的小景观或路标,提高宿舍辨别度,给战士一种“这是你独一无二的宿舍”的心理感受。
2.空间设计
战士宿舍外环境空间可分为训练区和休息区。训练区用于战士简单的体能训练,训练区应开阔平坦,光线充足,训练器材的质量要高,颜色要稳重。同时,可以在训练区设置小的以运动为主体的雕塑或者标语,从而营造健康、活跃的氛围,使战士充分享受训练的乐趣。休息区用于战士休憩、聊天、观景、娱乐等,休息区应利用绿化、矮墙、长廊等来构造开放、封闭、半封闭的空间,分别满足战士社交和独处的需要,同时在具体设计时应注意提供给战士安宁、自然的感觉。例如,休息区长廊的设计,不能紧贴建筑墙面或草墙,否则会有压迫感,应该空出一段距离,并且随着高度增加,距离也要增加。长廊外侧应布置绿化带,绿化带内侧供战士休息,给战士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交流活动空间。这两个区域并不是独立存在的,它们相互之间是有联系的。训练区和休息区要有过渡,可利用曲线式小道路分离。在训练区可设置提供没有训练的战士观看训练、进行交谈的小场所和设施。在休息区可设置较大的空地,用于战士打拳、联系俯卧撑等健身活动。
3.绿化
绿色象征着生命和力量,勃勃生机的花草树木可以消除战士消极的心理情绪,使战士体会到大自然和生命的乐趣。在战士宿舍外环境绿化设计时,在因地制宜、经济适用原则的基础上,应注重绿化的人文关怀和艺术美感。例如,在植物品种的选择上,选择无毒、无刺激性、无虫害、易于管理的植物品种,给予战士安全感。同时,选择花色鲜艳、树叶翠绿的花木,在视觉上营造积极向上的环境心理氛围。在植物的布局上,采用群植、独植、对植等不同方式与宿舍外环境中训练区、休息区和道路的建设相互衬托,构造层次丰富的绿化空间效果。在植物造景时,应将自然形和几何形结合起来构图,使自然美与人工美各显独特的美感,给战士不同的审美感受。
4.景观小品
篇3
关键词:校园景观设计;环境心理学;校园意象;公共空间
在新时代下,如何设计出符合我国国情、符合高校文化特色、符合当下人们的理念和习惯的校园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校园景观设计的要求不断提高,设计师面临的挑战也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有必要用科学的方法对大学校园环境进行理性的分析和研究。环境心理学主要从人的心理出发,从人的角度探讨人们喜欢什么样的环境,以便设计出适合教学、休憩的校园景观。
1基本概念
1.1环境心理学的内涵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旨在研究环境与人的心理和行为之间的关系,即用心理学方法分析人类活动与社会环境,特别是与物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就现代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研究环境心理学有利于了解人对环境的心理判断,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充分发挥人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有利于把握校园空间的意象,塑造舒适、真实、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多层次户外空间,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
1.2环境心理学的相关概念
在景观设计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思维——景观与人之间的联系比景观本身更重要。那么,人究竟需要什么样的校园环境?未来的校园环境应该是怎样的?这些问题的答案决定了未来校园景观设计的发展方向。以下从环境心理学的角度分析如何设计出令人满意的校园景观。
1.2.1公共性
在景观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概念就是公共空间。人不仅需要私密空间,还需要开阔而且自由的公共活动、交流空间。景观的公共性要求部分区域具备特定的功能,比如观赏、休憩。同时,大的空间可以促使人们聚集和交往,使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
1.2.2私密性
私密性是景观设计中的重要部分,也可以理解为个人对空间可接近程度的选择性控制。在景观设计中,公共空间和私密空间是相对的,私密空间是控制信息交流且比较隐蔽的一种空间。
1.2.3领域性
领域性是指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行为需求或心理需求而占用的空间,它的划分有不同的尺度。领域的作用为增强人的认同感和安全感。领域的建立可以增进人们对环境的控制感。
1.2.4宜人性
一种不好看、不吸引人的空间设计,一定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好的设计。景观设计必须是使人愉悦的,能让人感受到美好,必须满足人们对审美的需求,满足人们对美的追求。这样的景观设计不仅能使人赏心悦目,还能陶冶人的情操。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运用
现代的大学校园不仅是一个培养人才的场所,还是一个吸引人才的场所。好的校园景观环境能带给教师和学生不一样的思维和启迪。总之,深入了解人的心理,坚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从而实现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美好愿景。
2.1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
说到可意象的校园环境,不妨设想一下,当别人问起你喜欢的校园景观的样子时,你会如何回答他。你先回忆起的是校园的某一个角落,还是一个大的场景?环境心理学家认为,人能够识别记忆中重现空间环境的形象,可意象环境空间的塑造往往依据的是环境心理学。在创建一所大学的前期规划中,一定会对这所大学的校园景观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比如是选择“生态式”的校园景观,还是“园林式”的;是选择“传统式”的,还是“现代式”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这也是在塑造一种学校意象。意象不仅体现在整个校园景观设计中,还体现在局部。
2.2明确校园使用者的需求
除了创造丰富的校园意象外,校园景观设计还应该考虑校园使用者的需求。弄清谁是真正的使用者,弄清他们的需求,并研究他们在环境中的活动,以及与人和环境之间的联系。校园景观设计主要是设计教师和学生工作、学习、生活的场所,那么我们应该依据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来划分区域。大学校园的基本行为大致有以下四种:①休憩。在一所高校中,休憩的空间是必不可少的。学校是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工作之后放松的地方,是使人感觉安全、舒适、身心愉悦的地方。人对休憩空间的依赖性是很大的。②交流。交流空间是人们通过周边环境与他人交流的区域。现代的校园更加注重交流感,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知识的碰撞起到了促进作用。现代校园更强调交流的随意性和偶然性。③功能使用。功能使用是指设定的某一个区域必须具备一些实用的功能,比如学生运动、学术、交通等方方面面的行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经济的发展,功能使用将演变得更简洁、更智能。④个性培养。个性培养需要一个独立的空间。大学校园是一个多元化的空间,因此要提供一系列从公共过渡到私密的空间。校园景观设计是一个创造空间的过程,反过来,空间也在改造着人的心理。设计要从人的心理出发,创造出实用、景色宜人、可持续的空间。一个成功的景观设计不仅要外观好看,同时还要富有文化内涵。此外,要重视人的行为因素,真正做到以人为本。
3结束语
研究环境心理学能够通过分析人的心理明确人的需求,设计出真正能被人认可并且使人感到舒服、愉悦的景观。创造一种优秀的校园景观设计的意义是深远的。优美的环境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环境与人的相互联系比环境本身更为重要。不同的环境能形成人的某种直觉,经过反复作用于人心,演变成一种思维定势,从而塑造个人品质和性格。因此,环境心理学对校园景观设计的重要性是不可否认的。
参考文献
[1]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0.
[2]薛健.景观与环境设计丛书:创意空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篇4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建筑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环境心理学
1、概念
环境心理学用心理学方法探讨环境,即什么样环境符合人们心愿和要求,实际上就是环境和人的行为之间关系,以研究人与环境的最适宜关系为主题。它把人行为与相应环境之间关系和作用结合分析,汇集建筑学、心理学、地理学、人类学、城市规划学等综合性多学科。
2、环境-行为
人们生活在不同环境中,不停的从环境中获取信息做出反应。而人的任何行为不仅取决于这一客观环境,也取决于他主观对环境的认识,影响人们行为的是社会场合,而提供线索的是客观物质环境,人们按个人对环境线索的领会和获取采取行动。
图1 环境与人的行为关系
心理学发现,人置身处好的环境会产生共鸣。好的环境让人愉悦并产生美感。反之,会厌恶、不想逗留。如纽约五六十年代建造的一所学校没有窗户,家长认为这将孩子与环境隔离而引发了抗议。此外,像学校建筑中考虑小学生“一拥而上”的行为特点,大学校园营造应重视场所感、文化氛围营造等,这些都从环境心理学角度给予了考虑。
然环境影响人,人有主动性和目的性,可通过研究人心理、行为及与环境关系,创造出行为需要环境,共处于相互作用的动态平衡中,而不是消极被动承受环境。
二、在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环境心理学源于建筑学研究,其研究理论中人、建筑、环境关系占主要方面。
现在的建筑越来越重视环境心理学研究,并在一些设计领域作了应用,如幼儿园、医院及新建住宅、大型超市。如住宅建筑,考虑孩子、成年人、老年人心理需求、行为特点不同,其各自生活环境也应有差异,根据不同心理特点创造合乎人性需求的环境才和谐。体现在建筑设计上,环境心理学可从平面布局、造型设计、空间构成、色彩运用、环境设计等方面考虑,为更好说明,本文以医院建筑为例阐述。
1-护士站;2-医生办公室;3-值班室;4-仪器室;
5-治疗室;6-配药室;7-走廊;11-卫生间;12-阳台
图1 平面示意
平面布局
平面布局是建筑设计的关键,它的合理与否影响到建筑的使用效果。从心理学角度讲,建筑平面应尽量满足人在不同场合下较高层次的需要。其设计应在满足建筑使用功能的前提下考虑到人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等因素,将二者结合起来安排流线、房间分布和大小等。如建筑师波特曼提出的“人看人”的共享空间的成功运用即证明了这一点。
在医院建筑中,如病人住院后必然希望有一个幽雅、舒适而又安全可以信赖的环境以便及早的恢复健康,通过高效率的护理单元加上良好的室内环境可以实现这一需求(图1)。
图1护士站设在中间的双走廊形式相对于中长走廊缩短了护理路程,提高了护理效率。南北弧形平面的错位组合和病房中卫生间移至外墙使护理更便捷的同时获得了较好的采光通风,增强了患者的心理安全感和生理舒适感。而就医院中的门诊大厅平面布局来说,其形式经历了60年代的集中、封闭大厅到开敞大厅、分散大厅最后转变为今天的加入中庭的合厅的一系列变化,从环境心理学角度是不断进步和值得思考的。
图2 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
图3 圣迭戈儿童医院
2、造型设计
从本质说,建筑造型就是立体空间的三维造型。作为艺术,建筑不能不对其造型形式做出特别的处理而使之包容相当丰富的精神性的内容。建筑造型给人的更多的是视觉感受,它对于满足人们正常的视觉心理需求是相当重要的。了解环境心理学的理论后,可结合它处理建筑物的尺度、体量、比例、形状、细部等,既满足单纯的审美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方面的需求。如大体量、大尺度带来的压抑和视觉上的冲击感;良好的比例带来的井然有序的和谐感;形状和细部带来的意义表达和情感的传达等。如图2广东省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为减轻庞大体量对城市和患者产生的压抑,将建筑形体在南北两端都做了45b的转角,以白色清新的双臂欢迎状形体围合着前面的绿地和广场,获得了绿化,也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城市噪音的干扰。图3圣迭戈儿童医院融合当地独特的建筑风格,以坡屋顶、钟塔等建筑造型,消除了儿童对医院的恐惧感,迎合了儿童的心理需求,对于疾病的治疗和康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空间构成
不同空间形式具有不同性格和气氛。巧妙利用空间形式,可营造迥异的气氛,有意识地使之产生某种心理上作用和精神上感受。对于空间环境心理方面设计,可根据人心理距离和实际距离关系,个人空间和他人空间交叉,空间开敞感和封闭感等,恰当组织空间,包括空间围合、敞开、曲线变化等,调整空间形状、面积、高度、距离等,并结合装修、色彩、光线等手法获得良好空间氛围。如在医院中利用医院街来组织空间,既获得开敞明亮空间感,又方便寻址,满足识别性需求(图4)。同时,通过绿化、空间层次变化可获得丰富的空间感受,缓解患者心理压力。此外,在建筑入口处加过渡空间,使人从嘈杂街道慢慢体验中进入建筑内部。
图4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长厅
色彩运用
建筑色彩很大程度上影响人视觉心理,可激发人们种种心理反映。它可产生温度感(冷、暖)、动静感(兴奋与沉静,轻松与抑郁等)、距离感(远、近)、轻重感(轻、重)、面积感(放大、缩小)。在一些医院建筑中,外墙一改过去清一白色,加入色彩,赋予建筑新感受。图5为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该建筑依山就势,以丰富的建筑造型配合红瓦和局部色彩运用同周围绿树、蓝天形成和谐画面,给人以亲切、温和感受。此外,色彩医疗功能已得到证实并得到应用,如浅紫色在现代产室中可对孕妇起镇定、安静作用;绿色可起降低眼压,减轻视疲劳,安定情绪等作用。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孩子们喜欢能激发欢乐情绪的鲜明色调。如图6室内墙面粉刷成儿童喜爱色,如蛋黄、桔红等。
图5 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外景
图6 儿童病房的室内色彩处理
图7 柔和灯光、木质座椅增添无限温馨,和绿图色植物、采光天井共同围合出室内焦点区域
图8 利用角部小山坡营造静谧幽雅的休息花园
环境设计
环境设计所占比重较大,包括室内、室外及大到城市环境设计。建筑环境对建筑物起修饰、点缀、烘托作用,建筑物与环境对人产生直接视觉印象和感受,使人们产生不同的情绪如喜悦、舒适、烦闷等,对人们行为起引导作用。从环境心理学角度考虑环境绿化、采光、通风、噪音等对人们心理产生的影响,进一步完善环境设计。
室内环境可在建筑内部空间的尺度、比例等把握的基础上,通过室内材料质感、色彩的运用及家具、植物、灯具等布置,如室内突出视觉焦点,建立各部分平衡,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如图7医院内部环境营造。
医院中室外环境对病人康复也极为重要,绿化起放松、消除忧虑,同时对空气起净化作用,户外场地可提供娱乐和交往空间 (图8)。
三、结论
社会的发展让建筑不再只是“遮风避雨”的住人机器,而是与人感受、心理密切关联的环境。环境心理学将澄清人们对建筑及周边环境或空间经验、感觉、认知,让建筑师不再限于功能主义,而进入个合乎人性需求的境界。把建筑设计与对环境和使用者心理因素的关注结合起来,需要设计者在具备相关理论并应用到设计中,在实践中不断努力、提高。
参考文献:
篇5
现代室内设计,就是指在不会影响房屋的安全性能以及其他一些相关要求的前提下,将室内元素进行合理地搭配、变换,通过其他方式将室内的艺术气息体现出来,为人们创造一种科学、实用、安全、优美的室内环境,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要求。进行现代室内设计,主要是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确保这些方面的科学性和艺术性就可以打造出更加适合人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首先,要考虑到室内空间的使用情况,合理利用空间,充分发挥空间想象力,为室内环境的设计提供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更好的视觉效果。接下来要对室内装修进行设计,利用适当的装修材料,充分体现环境的优越性,例如各种不同颜色的涂料会使得室内设计产生不同的效果,因此,要根据人们对室内环境的追求,打造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舍内环境。最后,需要考虑到房屋内各种物件的摆放,需要进行合理地设计,既能够充分利用空间,又不会使得室内看起来显得拥挤。详细了解每一个物件的尺寸大小、功能,以及人们对其的需求程度等,再经过分析,合理安排每种物件的位置,实现各物件的实用性和艺术性,为室内环境增添更多优美的元素。以上即是对现代室内设计做出的相关介绍,只有了解了设计的主要过程等,才能更好地设计出安全性和艺术性均会有所提高的室内环境,为人们提供良好的生活条件,让人们体会到生活中的美,增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2.环境心理学对现代室内设计的影响
环境心理学是由环境学和心理学两方面构成的,在心理学中明确提出,人们的行为和心里变化都是心理学的研究范畴,因此,在进行现代室内设计的过程中,人们对环境的行为及心里都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影响,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设计师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需求,理解用户对室内设计的感受,了解其个性及行为特点,这将使得室内设计工作变得更加具有针对性,能够更加符合用户的要求。另外,环境心理学对人们的引导作用也会得到充分地体现。有时候,人们的心理及行为变化会受到一些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现代室内设计中,应该充分利用环境的引导作用,对人们的个性等产生一定的影响。
2.2室内设计师要注意进行室内设计要符合用户的心理特点及行为特征。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设计师要针对用户对环境的需求,以及用户在某个物件上的使用习惯等,设计出更加方便人们生活和工作的室内环境。
2.3不同的用户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会有所不同,因此,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研究成了现代室内设计的主要依据。设计师与用户之间可能不会有太多的沟通,因此,在人们的表达上并不能对室内设计做出更好地规划。然而,在对用户进行环境心理学方面的分析后,设计师可以较为清晰地理解人们在室内设计上的需求,方便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科学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2.4设计师要始终注意良好视觉效果的产生,人们会通过眼睛,感受到室内环境的好坏,因此,设计师在进行室内设计时要重视环境对人们感知器官的影响,选择适当地设计材料等为人们提供符合人们审美要求的室内环境。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环境心理学的作用,对人们的心理情绪进分析。环境心理学是环境带得人们的第一反应,人们通过这一学科将对环境的要求及认识充分地展现在室内设计师面前,为其提供更为科学的理论依据。另外,环境心理学还可以引导使用者体会到更加完美的室内环境,指引设计师进行更加符合人们要求的室内设计。
3.环境心理学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问题
在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更加重视,然而,由于我国对环境心理学的研究还处于不够充分的阶段,导致其在现代室内设计中的影响作用较小,不能充分发挥出其本质功能。另外,随着人们对室内环境要求的逐渐提高,现代室内设计也开始转向以环境心理学为研究基础的发展方向。然而,在这种条件下,人们对生活和工作环境的要求也是未能得到充分满足,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1经济条件不允许。人们往往希望将自己所生活的室内环境变得更加符合自己的需求,然而这种需求的实现却需要付出太多的物质条件,因此,人们便无法追求自己内心高质量的室内环境。
3.2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高要求往往难以用语言表述出来,无法使得室内设计师了解到其对室内环境的需求,由此可能会导致室内设计效果与用户的要求完全不符,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
3.3由于室内设计方案的局限性,人们无法发挥出更加丰富的想象力,内心对良好的室内环境的需求也会受到限制,导致对室内设计的效果降低,无法实现内心对室内环境的认可。由此看来,在进行室内设计的过程中,各种约束条件使得环境心理学难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导致现代室内设计无法为人们提供一个更加符合要求的生活环境,严重影响了人们在工作、生活中的情感态度,影响人们的生活水平。
4.结束语
篇6
关键词:环境;私密性;向光性
中图分类号:X191文献标识码: A
一.辽宁科技大学龙源食堂餐厅调研
1.调查目的:调查大学生对原有食堂餐厅环境的满意程度及想要增设的使用要求,以便更好地运用环境心理学理论对食堂餐厅原有的空间环境进行改造和优化。
2.调查对象:辽宁科技大学龙源食堂一层、二层餐厅。
3.调查时间:2014.5.20
4.调查方式:
(1)理论、文献研究的方法:
参考实例与相关理论文献,通过纵向分析和横向比较,进行系统的数据研究和对近年来国内高校餐饮建筑餐厅空间环境的分析,研究环境心理学在空间营造上的表现。
(2)实地考察的方法:
利用问卷调查、现场采访、现场测量、数据统计等分析方法改造原有龙源食堂餐厅空间。
二.龙源食堂原有餐厅空间存在的问题
1.龙源食堂餐厅空间存在的问题:
(1)就餐空间功能的问题
如今,越来越多的同学选择在食堂餐厅聚会,来增进相互之间的感情;有的也选择在餐厅闲谈聊天,一吐为快;有的同学为了方便,在餐厅进行一些小型会议。而且由于大学校园中自习室的不足,图书馆的拥挤,可以在一些具体的时间段,将食堂的部分区域当做自习空间来使用,一方面方便了学生们的使用;另一方面,也避免了空间的浪费。但是,同时,所考虑的因素也增多了,要考虑到自习时的环境,自习者的心理特点进行设计、改造。越来越多的空间功能要求使食堂的空间要求变得十分的复杂、多变,而对于不同使用者的使用要求,龙源餐厅没有进行很好的区域划分,仅仅是最原始的就餐空间,与时代脱轨。
(2)内部环境的问题
学生在餐饮空间发生交往、娱乐等行为时,餐厅的内部环境――包括灯光、温湿度、餐桌椅的布置、材料和色彩等内部空间环境的布置还仅仅是满足就餐的基本需要而已,没有进一步对就餐者的行为心理进行探讨,未能对就餐者的活动心理进行调适,未能营造出更为舒适和和谐的就餐氛围,并且内部空气不好。
三.环境心理学理论分析
环境心理学是一种解释个人活动空间大小与情绪变化关系的理论。是以心理学、生态学、人体工程学和其他许多相关学科为研究基础,在继承和吸收历史上合理的环境设计经验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将人们的心理需求体现在空间环境设计之中。这里所说的环境虽然也包括社会环境,但主要是指物理环境,包括:噪声、拥挤、空气质量、温度、建筑设计、个人空间等等。
人们倾向于占据视野良好,较少受人流干扰而且有所依靠的座位。人在环境中占据位置的方式可能与巢居穴处时代对安全需要有关,这种需要即使在现代社会里还是存在的。人们喜欢有所凭靠地从一个小空间去观察大空间,小空间有一定的私密性,同时又可以观察外部空间的公共性活动。
可见,个人感比较舒服的小空间有两个特点:一是较小而相对封闭,不受干扰;二是有一个敞口,通过敞口可以和外部空间相连。
1.心理学
(1)向光性
植物生长器官受单方向光照射而生长弯曲的现象称为向光性。人和植物一样,都有向光性的特点,阳光对于人的作用不管是在健康还是在心态上都是至关重要的。在幽深僻静,暗淡无光的路上和阳光明媚的大街相比,人少之又少,原因就是向光性;在光线下人总感觉精力充沛,事事顺心。犹如阴天,大家都会感觉心情不好,恹恹欲睡,怎么也提不起精神。在自然光无法达到要求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人造光源的引入。由于人们就餐时,普遍有观望周围景色的心理,这也就是为什么有许多人选择靠窗的位置进行就餐的原因。但是,同时也应当考虑眩光的影响。
(2)私密性
私密性是指个体有选择地控制他人或群体接近自己。个人或群体都有控制自己与他人交换信息的质和量的需要,私密性是个人或群体对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和何种程度与他人相互沟通的一种方式。包括视线、声音等方面的隔绝要求。
霍尔的“人际距离”:A=空间活动面积/活动人数
A(max)≤40/人,当A<10/人时,空间气氛活跃;当A<3/人时,是否会产生拥挤感,依据情况而定。
霍尔将人际距离概括为四种:密切距离、个人距离、社会距离、公共距离。密切距离为0-4.5米,小于个人空间,可以相互体验到对方的辐射、气味;个人距离为0.45-1.2米,与个人空间基本一致,日常熟人之间的距离;社会距离为1.2-3.6米;公共距离为3.6-7.6米。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决定了在相互交往时以何种形式成为主要交往方式,而个人选择的范围越大,控制能力越强,感觉就越满意。
要想划分空间的距离,最有效的方式是形成隔绝(视听隔绝)。打破一个大空间的模式,创造出平均就餐人数少的小就餐区。但过多的小型餐厅又不方便校园食堂餐厅的统一管理,对于单体建筑来说,也增加了结构面积,反而增加了建筑的成本。相较之下,学校的食堂餐厅应在大空间的前提下,通过使用隔断来划分出多个适合就餐空间尺度的区域,既方便管理,又营造出了较为适宜的就餐环境。隔断的形式多种多样,有固定隔断;活动隔断;实心隔断;透空隔断;直线型隔断;流线型隔断;用人造材料隔断;用绿树花草隔断。它们共同塑造着空间的形象,烘托就餐的氛围。但是,布置隔断后形成的内部空间尺度也不能小到使人们觉得自己进入了一个私人的空间,侵犯了已在那里的人的活动;同时,也不应大到独坐或仅有四个人存在时,让人感到疏远甚至荒凉。空间的划分应该清楚并且微妙,否则,人们会觉得自己被分隔到一个特殊的空间。这样反而使人们在特定的空间无法进行正常的活动。
2.生态学
绿色植物的陈设:由于人们对自然的向往,对植物的偏爱和赞美,而且绿化植物可以调节人的精神,调节室内空气,减少噪音,改善小气候,而且增加视觉和听觉的舒适度。绿化植物陈设是餐饮空间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的材料并结合常见的园林设计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利用植物,并结合常见的园林设计手法和方法,组织、完善、美化餐饮空间,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丰富并升华了餐饮空间。绿化植物极富有观赏性,能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因而起到空间的提示与引导作用。植物不仅可以作为空间的间隔,又可以阻挡视线,围合成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私密空间。
四.数据分析与结果总结
根据30份调查问卷的数据汇总,对典型问题的统计如下:
1.你认为就餐时与舍友之间最舒适的距离为:
由柱状图可知,大部分学生认为和舍友之间的舒适距离为0-0.45,因为和舍友较熟悉,之间的距离为“霍尔人际距离”中的密切距离。因此在餐厅座椅的设计上,将一套座椅中,相邻两座椅之间的距离保持在0-0.45之间。
效果图展示:
五.结语
此改造作品巧妙地运用了空间的延续,与打断再延续的处理手法。通过虚的手法阻挡视线,在空间布置上,似隔非隔、隔中有透、实中有虚。例如:利用屏风,绿色植物、木栅等缓冲通道与视线。利用通道的回绕曲折相通,不使人一目了然。适当的分隔还可以满足学生用餐时不想被打扰的心理,这就是所谓的“曲径通幽”。
参考文献:
[1]同济大学刘全的硕士论文《当代高校餐饮服务中心探析》;
[2]哈尔滨工业大学贺丽洁的硕士论文《高校与餐饮建筑空间设计研究》;
篇7
1.1植物的形态植物的形态对空间构成的类型和围合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不同的外形特征给人带来的视觉和心理感受是不同的。寒地植物多以针叶、落叶、耐寒和耐旱树种为主。例如东北农业大学校园内特有的圆柱型的银中杨(PopulusalbaxP.berolinensis)、山杨(PopulusdavidianaDode)、新疆杨(PopulusbolleanaLauche);圆锥形的红皮云杉(PiceakoraiensisNakai)、圆柏(Sabinachinensis(L.)Nut.)、杜松、樟子松、红松(Pinuskoraiensissieb.etZucc.)等植物能够通过引导视线向上,给人以高耸挺拔的感觉;相反,垂枝形的旱柳、绦柳(SalixmatsudanaKoidz.f.pendula)、龙爪柳[SalixmatsudanaKoidz.f.tortusoa(Vilm.)]、垂枝榆等下垂的枝条而将人们的视线引向地面,对空间的垂直面与地面的衔接有重要的过渡作用;扁球形的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Ricker)、毛樱桃[Cerasustomentosa(Thunb.)Wall.]等具有水平延展的外形,它会使景物在水平方向形成视觉上的联系,整个空间表现出扩展性和外延感(图2);球形的紫丁香、色木槭(AcermonoMaxim.)、黄刺玫(RosaxanthinaLindl.)等植物以其圆滑、无方向感的特性,增强了空间的柔和度和封闭度,易与其他景物相协调。
1.2植物的色彩植物的色彩分为植物本身的色彩和随着季节变化后而产生的色彩。通过色彩变化会影响空间的氛围从而引起人的心理变化(图3)。例如东北农业大学南区第二食堂后面的植物景观,采用大量深色调的红皮云杉、新疆杨(Populusalba)、黑皮油松(Pinus.tabulaeformisCarrvar.mukdensisUyeki.)、樟子松、核桃楸(JuglansmandshuricaMaxim.)、山桃稠李[Padusmaackii(Rupr.)Kom.]等植物使空间更具有稳重感,从而引起视觉上的空间“压缩”;然而棘园门口两侧的连翘(ForsythiamandshuricaUyeki)、小叶丁香篱(SyringamicrophyllaDiels)、水蜡篱等浅色调植物使空间具有轻,给人以舒适而“放大”空间。不同色调的植物配置在一起,其色彩的反差和对比丰富了空间层次的视觉效果,满足了植物构成空间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1.3植物的质感植物的质感是指植物直观的光滑或粗糙程度,它受植物叶片的大小、形状、枝条的长短和疏密以及干皮的纹理与视觉距离等因素的影响。质感比较粗糙的植物具有较强的视觉冲击性(图4),往往可以成为景观中视觉焦点,在空间上会有一种靠近观赏者的趋向性;而质感细腻的植物则相反。东北农业大学在小尺度的空间中,所配植的植物都是质感细腻的,例如:低矮的红瑞木(CornusalbaL.)、金老梅(PotentillafruticosaL.)、东北珍珠梅[Sorbaria.sorbifolia(L.)A.Braun]、珍珠绣线菊(SpiraeathunbergiiSieb.exBl.)、锦带花[Weigelaflorida(Bunge)A.DC.]等植物,从而达到扩大空间的效果;相反,枝干粗、质感粗糙的糖槭(AcernegundoL.)、茶条槭(Acer.ginnalaMaxim.)、色木槭、山楂(CrataeguspannatifidaBge.)、山皂荚(GleditsiajaponicaMiq.)、玫瑰(RosarugosaThunb.)、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暴马丁香[Syringareticulata(Blume)Hara.var.mandshurica(Maxim.)Hara.]、鸡树条荚蒾(ViburnumsargentiKoehne.)、金银忍冬(LoniceramaackiiMaxim.)等植物,由于本身占据的空间比实际空间要大,会缩小空间。在配植时,将细腻质感的植物种植在视线的远处,粗糙质感的植物种植在近处,这样拉长了视距,扩大了空间的通透感,加大了景深。
1.4植物的季相北方地区一年四季变化明显,植物季相变化较为突出,充分展现出东北农业大学特色寒地植物景观。春季:春暖花开,植物色彩艳丽,代表植物有连翘、东北杏[Armeniacamandshurica(Maxim.)Skv.]、榆叶梅、毛樱桃、京桃(Amygdalus.persicaL.var.persicaf.rubro-plenaSchneid.)、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schrenkiiRupr.)等;夏季:骄阳酷暑,植物冠大浓荫,代表植物有紫椴(TiliaamurensisRupr.)、黄檗(PhellodendronamurenseRupr.)、旱柳、水曲柳(FraxinusmandshuricaRupr.)、糖槭、胡桃楸、家榆(UlmuspumilaL.)、银中杨等;秋季:秋高气爽,植物五彩缤纷,硕果累累,代表植物有花楸[Sorbuspohuashanensis(Hance).Hedl.]、文冠果(XanthocerassorbifoliaBge.)、金银忍冬、鸡树条荚蒾、梓树(CatalpaovataG.Don)、山皂荚、接骨木(SambucuswilliamsiiHance.)、沙棘等;冬季:冬枝熬雪、枯木寒林,代表植物有红皮云杉、黑皮油松、樟子松、红松、蒙古栎(QuerusmongolicaFisch.exTurcz.)、铺地柏[Sabinaprocumbens(Endl.)Iwata.etKusaka]、沙地柏(SabinavulgarisAnt.)、偃伏莱木(CornusstoloniferaMichx.)、白桦(BetulaplatyphyllaSuk.)、杜松等。植物春华秋实的季相变化不但影响或改变了植物本身的外形、色彩、质感和通透性,还引起植物构成空间时的围合程度的变化(图5)。尤其是落叶植物在外形特征上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从而改变空间的通透性,引起植物空间类型的相对变化。
2校园植物空间类型对师生心理产生的影响
大学校园是集育人、教学、科研、集体性活动、生活休闲于一体的多元化功能场所,寒地植物所营造的空间类型主要满足和服务大学生和教职人员的心理需求。空间的三个构成面分别是:地平面、垂直面和顶平面。植物作为构成空间的一种要素,在校园景观中以暗示性的方式限定和组织空间。不同种类、大小、色泽和质感的低矮灌木和地被植物暗示着空间的地平面边界;各种乔木伸出的枝叶和分枝高度犹如天花板限定着整个空间的顶平面;而高大乔木的树干、树冠的疏密和较大灌木的枝叶则近似于墙体构成了空间的垂直面。通过植物营造出这三个构成面,并以其独特而多变的表现方式互相组合,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空间形式,进而带来不同的心理感受。
2.1按视线通透程度分类
2.1.1开敞空间人的视线高于四周景物的空间时,视线通透,宜选用低矮的灌木、地被植物、花卉和草坪作为空间的限定因素,形成四周开敞、向外、无私密性的空间。东北农业大学的五谷园(图6),在通往实验楼与图书馆方向用低矮的草花,红色的一串红(SalviasplendensKer-Gawl.)和美人蕉(CannaindicaL.)、黄色的孔雀草(TagetespatulaLinn.)和金娃娃萱草(Hemerocallisfuava)、蓝色的藿香蓟(Ageratumconyzoides)、绿色的八宝景天(SedumspectabileBoreau)、紫色的细叶美女樱(Verbenatenera)和紫花地丁(Violaphilippica)、银色的银叶菊(Angiospermae)、彩色的百日草(ZinniaelegansJacq.)和彩叶草(ColeusblumeiBenth.)、粉色的醉蝶花(Cleomespinosa)进行配植,充分体现北方地被花卉植物所营造出的宽敞开阔的公共空间,使整个空间环境给人以轻松、自由的心理感受。
2.1.2半开敞空间四周不完全开敞,空间的一面或多面部分受到较高植物的封闭,有部分视角用植物遮挡,限制了视线的通透。东北农业大学南区第二食堂门前的小空间采用较大的乔木旱柳、兴安落叶松、红皮云杉,中等灌木金叶榆(Ulmuspumilacv.jinye)和桃叶卫矛(EuonymbungeanusMaxim.)作为空间的限定因素,林下配植玉簪(Hostaplantaginea)、二月兰(Orychophragmusviolaceus)与木质石凳相结合,形成半开敞空间,给人以若即若离的神秘感,同时也是开敞空间到封闭空间的过渡空间(图7)。
2.1.3封闭空间植物高于人的视线时,使人的视线受到制约。由地平面、垂直面和顶平面共同构成的林下空间,东北农业大学爱地超市门前的小花园应用植物营造了许多相对封闭的空间,利用分支点高的大乔木核桃楸、黄檗、糖槭等树冠形成顶平面隔离向上的视线,同时配以树锦鸡儿(CaraganaarborescensLam.)、金银忍冬、鸡树条荚蒾、胡枝子(Lespedezabicolor)等较高的灌木对视线的流动产生阻挡,形成垂直面;利用玉簪、二月兰、八宝景天、黑心菊(Rudbeckiahvbrida)、芍药(Paeonialactiflora)等地被植物限定地平面,使人的视线四周均被植物所围合,形成视线的封闭,此空间无方向性,具有私密性和隔离性,给人以亲切和宁静质感。
2.2按空间构成要素分类
2.2.1焦点型空间东北农业大学体育馆门前绿地采用疏林草地配以孤植树的形式,局部留出一片空地,种植一株银中杨作为整个空间的焦点,打破了原有空间的线性规律,起到了吸引视线的作用。
2.2.2线性动感空间沿东北农业大学校园主干道路的两排行道树,选用体现北方寒冷地区地域特色的乡土树种红皮云杉、地被植物玉簪、乌头(Aconitumcarmichaeli)相配植,构成线性空间,同时也形成了整个校园道路景观的绿轴,使空间产生强烈的方向感,将人的视线引向空间的端点——东北农业大学主楼。道路两侧等距离栽植行道树其节奏韵律能带给人前进方向上的动感(图8)。
2.2.3覆盖空间沿东北农业大学校园西门二级道路栽植的两排具有寒地特色的糖槭作为行道树,其浓密的树冠使空间顶面被覆盖,而立面为通透的空间,给人带来较强的归属感。随着季节的变化,糖槭秋色叶变黄,满树翅果累累,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寒地校园植物空间(图9)。
3环境心理学对校园环境的影响
在校园植物配置的过程中,无论是在布置一棵树还是一个植物空间,都存在诸多环境心理因素需要考虑,不仅要考虑它们的空间位置关系,还要考虑与它有关的人的关系,通过一系列植物配植来充分展示植物空间最吸引人的特征,从而控制人对环境的感知。环境心理学研究的内容为: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在这个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反过来,人的行为和经验也被环境所改变。对于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设计来说,在尺度上属于中小尺度的景观设计,并且使用者为大学校园的师生,受众群体相对固定。作为一个教书育人的场所,面对着正处于生理和心理上发生变化并且逐步走向成熟的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大学校园植物空间营造应该更加重视环境心理学理论的应用,寓教于景,营造良好的轻松活泼、尺度适宜、环境宜人、变化丰富的多层次户外空间环境,营造出满足师生心理需求的寒地高校校园植物空间环境。
4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植物空间中的体现
4.1安全性在校园空间环境中,师生需要能够占有和控制一定的空间领域。心理学家认为,这种空间领域为师生的信息沟通提供相对的安全感。领域性作为环境空间的属性之一,古已有之,无处不在。东北农业大学老图书馆门前的植物空间,充分做到了尊重师生的个人空间的要求,上层采用大乔木绦柳软化老图书馆建筑的生硬线条,同时作为屏障引导人向下的视线;中层采用暴马丁香、锦带花、花楸、文冠果等灌木作为空间的衔接;下层设置的花坛丰富了空间景观,花坛内部大面积的黄色孔雀草和橙色万寿菊(TageteserectaL.),这些植物质感较为粗糙,使空间相对缩小,易使人产生对于空间领域的占有感,从而获得稳定感和安全感(图10)。
4.2实用性大学校园景观的服务对象为朝气蓬勃的学生和文化素养很高的教师,校园中的每一类植物空间的功能都应该是多样化的,除了要营造可游、可憩、可赏的景观,更要注重育人与绿、育人与景的功能。校园植物空间对师生生理和心理有着重要的影响,对师生人格的塑造也发挥着无声的作用,这就是环境的教化作用。以沿东北农业大学主楼右侧的园路为例,园路将由挂牌的树木围合成的若干个小空间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小空间,林下的石凳能够让师生在休息的同时,可以对身边的植物进行了解、学习、欣赏树木的形态,充分发挥植物资源的教化意义(图11)。
4.3宜人性在大学校园中,植物景观营造应是美的、动人的、令人愉悦的,满足师生的审美需求及师生对美好事物热爱的心理需求。如东北农业大学正门至主楼广场的景观轴,从出入口缓冲空间的植物围合,到主路线性空间的行列式种植,最终以主楼广场的喷泉与规则式的开敞绿地相结合收尾。整个空间环境中,上层乔木选用红皮云杉、杜松、旱柳、白桦等;中层栽植紫丁香、树锦鸡儿、东北连翘、重瓣榆叶梅(AmygdalustrilobaRickervar.plenaDipp.)、东北山梅花(PhiladelphusschrenkiiRupr.)、鸡树条荚蒾、黄刺玫、金银忍冬等;下层栽植沙地柏、铺地柏和多种草花。这种常绿与落叶、春夏开花与秋赏叶果的植物相配植,不仅展现了寒地高校校园植物景观的四季承接与变换,同时还为师生创造出对称的庄重美和宜人的空间环境美(图12)。
4.4私密性校园空间的私密性可以理解为师生对空间可以接近程度的选择控制性。师生对私密空间的选择可以表现为一个希望按照个人的愿望支配的环境,或几个人亲密相处不愿受他人干扰的环境。当然私密性空间的创造并不是要完全封闭的空间。通常利用植物的高度阻挡人们视线,进行对明确的所限区域的围合,目的就是将空间和环境隔离。东北农业大学入口处的小游园,其中有一处休闲空间,用蒙古栎、榆叶梅、珍珠梅做前景屏障、用孤植的暴马丁香做入口处的障景,用红皮云杉、白桦、紫椴、水曲柳等做绿化背景墙,在植物营造的静谧空间中,师生可以读书、静坐、交谈、私语(图13)。
5总结
篇8
关键词:校园景观;环境心理学;空间场所
中图分类号:TU984.14文献标识码:A
随着众多高校新校区建设,大学校园的景观规划工作显得日益重要。特别是现代大学校园空间较之老校区无论是在校园的教学、交往和生活等具体空间的设计上,还是从校园整体规划的理念和模式上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能为师生在新的校园环境中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成为每一个校园设计者都必须面对的问题。
环境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与所处的物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揭示各种环境条件下人的心理发展变化规律。就校园景观设计而言,现代大学校园环境呈现出整体性、自然性、人文历史性和综合性等多种发展趋势。
1.相关理论
1.1校园环境的意象与体验
意象指的是“对于曾经接触的过事物在记忆中重现的形象”。校园意象则是在校园中不同使用者的行为与具体的校园环境产生相互作用,并在记忆中重现出某种场所的形象。这种具体的场所形象就可以称为“校园认知地图”。
1.2领域行为
与个人空间相对,领域是可见的,相对固定的、有明显的边界。领域性是指以个人或群体为满足某种需要,拥有或占有一个场所或一个区域,并对其加以人格化和防卫的行为模式。
1.3场所与参与性
环境最具体的说法是场所。很显然场所不只是一个抽象的趣味概念而已。我们通常所指的场所一般是由具有物质的本质、形态、质感及色彩等具体的物所组成的一个整体。这些物的总和决定了一种“环境的特性”,从而体现出某种场所的本质。
2.环境心理学在校园景观设计中的应用
2.1重视校园意象营造
卡普兰对环境偏好模型组织研究的结果表明,场所中的景观要有易于辨识性。同时,也要具有一定的复杂性。
随着众多大学新校区以及大学城的建成,其已经成为城市形态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现代大学校园类似城市中的区域,两者都属于中等尺度环境。一方面,从功能性要求来看,校园功能区域的划分应明确,具有良好的方向感,使人能够清晰地辨识校园中不同场所的方位,便于人们选择最佳的路径。同时,由于校园环境的特殊性,对于人文精神的塑造也是不可缺失的。
2.2校园的中场所精神
景观设计与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与建筑更加注重内部空间的设计与使用相比,景观空间的边界划分则相对模糊,想准确地表达出对某个空间场所的感受有一定的困难。
现代大学无论是校园面积还是在校生数量都比之前有了很大增加,这就意味着师生在校园不同的场所环境下参与活动的机会大大提高。扬.盖尔在《交往与空间》一书中将人们常见的活动分为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社会性活动三类。而这三类活动都会受到周边场所环境或大或小的影响。作为校园活动的场所空间,无论是室内还是户外,每天都要容纳不同的群体在其中进行多种活动,注重校园场所的环境质量,提升人们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才能使校园中的场所具有真正的意义。沈阳建筑大学校园中独特的稻田景观正是这样一处具有良好景观效应的校园户外空间场所设计。设计师巧妙地运用了原有农业用地的良好种植条件,使用当地乡土植物作为基本的景观构成元素,随着季节交替,景观也随之产生丰富的变化。不仅是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景观效果,也使人与自然的关系恰当的融合到校园的整体环境之中,激发了人们在其中参与活动的积极性。沈阳建筑大学的师生根据季节变换组织插秧、收割等活动,并邀当地的中小学生参观稻田景观,充分体现了参与性在场所空间中的不可或缺。
2.3明确校园的使用人群
在大学校园中人的基本行为大致可分为:学习、研究、活动、生活四种类型,而产生这些行为对环境的需求各不相同,根据马斯洛的人类需求与心理发展理论,需求层次欲高所涉及的社会环境欲广。而心理学家列文则指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映,其受到周围客观环境的影响。例如,具体功能性的使用更多是涉及到不同类型建筑的内部空间,而交往、运动则可能更多地使用户外空间。可见,空间影响着人的种种活动,并对人的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
3.结语
现代大学校园空间结构组织日益复杂,校园景观设计也成为了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何营造出符合师生需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对于设计人员还是以后的使用者都具有着深远的意义。因此,校园景观在整体规划设计的基础上,应充分考虑校园环境对师生行为模式的影响,充分了解在不同环境、空间、场所中的行为特征和行为规律。从师生的心理需求出发,营造宜人的校园空间环境。
参考文献:
[1] 林玉莲,胡正凡,环境心理学[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2] 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华夏出版社,2001.
[4] 宋泽方,周逸湖,大学校园规划与建筑设计[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篇9
1 关于环境心理学一部分内容的概述
我们这主要研究的是关于环境心理学的一部分即建筑环境心理学,根据人们对环境的选择以及一些改善、及相应的一些心理环境的选择,从而判定他们对环境的是好或是坏的印象。对于这样产生的环境心理资料,可以相应的进行建筑设计或是一些环境的设计;而这就是所谓的建筑环境心理学。虽然它产生的时间不长,但是在建筑物方面产生的成效是巨大的。近几年,已经越来越受人们所重视了,不论是建筑设计者还是一些项目的决策者。尽管现在我国的建筑环境心理学还不够完善,不仅表现在与实际应用联系不大,而且存在较大的问题。但是若加以提倡不断发展进步是很有效的。
2 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具体应用
⑴注重高校图书馆的美观及功能。高校图书馆建设应是是高校校内的典型建筑之一,不仅要体现高效的的文化 品位也要体现其的内涵档次。不仅在图书馆上体现现代建筑的气息,也要具有所在地区的代表性建筑的风味。像是一般优美的环境能够满足人的视觉享受,而这也就可以给人带来那种感觉。图书馆也应在内部给读者适应的空间应该多一点,读者一般都不免会想要有这样或是那样的私人隐私空间;其他的像图书馆光线足,有空调――夏季清凉冬季温暖等等,能满足大多数人的需求。当图书馆的环境能够吸引人的到来了,那么这样的建筑在一定的程度上是比较从环境心理学方面应用建设的。⑵结合高校图书馆的外部环境。高校图书馆的建设位置最好在整个学校的中间,次之可以是近教学楼或是学生宿舍等。要在一定的程度上满足,读者普遍的希望图书馆不要做落到离自己日常行走的地方太远的要求;一般太远了,读者宁愿待在自己居住的地方看电子版的阅读之类的。另外,高校图书馆最好座落在校园比较安静的地方,这样在有其他方面便捷的基础上,读者是很愿意去图书馆的。⑶图书馆内部的装饰应以人为本。高校图书馆不需要用太多贵重的材料或是很多的装饰品,一般是简洁、舒适、实用即可。根据读者对环境的热爱程度及一些活动需要等因素,设计图书馆内的空间布局及相应的设施桌椅的设计,尽量满足读者的需求。在图书馆装饰时,应该要注意视觉环境的装饰,一般图书馆是要求搭配和谐、颜色是那种淡暖色调的尽量显得典雅。至于墙面的颜色要深点,可以是明亮的颜色,这样可以减轻读者的眼睛疲劳度。在造型及相应的线条上要采用对称建设方式,这可以间接地避免一些其他因素干扰读者阅读。此外,要注意在空气环境设计时,要避免图书馆内湿度高问题,加强通风设计,并运用现代化的设备确保馆内的湿度及温度达标即满足阅读及图书的保护要求。⑷注重图书馆的空间及色彩。西北地区的图书馆一般是大开间、大面积书架及阅览桌椅,色彩方面也比较暗沉,这样就显得图书馆内又闷又阴森森的;若是在这中间加入一些比较暖色的色彩的陈设品不免舒适多了。应根据图书馆的实际情况增加各类陈设品,像很多高校图书馆在大厅展览自身学校的师生的作品。这样不仅反映了自身学校的优点,也给图书馆徒增了更多的趣味。至于图书馆的阅览室,一般摆放的陈设品要简单忌绚丽多彩,像是摆放一些小副的字或是画、一些石膏雕塑也是可以的;这样营造的学习氛围是有利于激发读者求知欲望的。其他一些馆内标志或是布局之类的也有一定的陈设品的作用,不仅使整体氛围得到了一定的协调,也美化了图书馆内的环境。⑸尽量多营造绿色的环境。一般可见,图书馆大门口摆放几株大大小小的花或是绿树,但是图书馆内部就没有这方面的侧重。至少,目前图书馆的建设没有侧重读者对绿色心理要求的这方面。其实,营造绿色环境有利于读者轻松愉快的阅读,也增加了读书馆的吸引力。一般营造绿色环境的做法有:图书馆大门及大厅摆放大株绿色植物;也可以用一些小花装饰;在馆内楼梯或走廊处也可以摆放绿色观叶植物;在阅览室为了减轻噪音可以在窗台或是角落放些绿色植物;甚至可以在图书馆天台建个“空中绿色坊”,考虑实际情况,种些蔓生绿色植物或是矮少的植物、花、草。这不仅仅对环境有一定的保护作用,而且大大的美化了图书馆的环境,还可以给读者提供一个阅读疲劳之后优美的休息场所。
总而言之,建筑环境心理学研究人和环境在联系上起很大作用,在这作用中人可以改变环境,也可适应环境而改变自身。而我们所说的环境心理学在高校图书馆的应用,在满足人的身理和心理的需求的同时做到人与环境统一协调的发展。
篇10
关键词:环境心理学;城市公园;城市公园入口
1引言
随着社会方式的多元化,生活在城市当中的人们目前正面临着各种压力,在各种压力之下,人们渴望放松,试图寻找各种方式去排解生活当中带来的烦恼.随之促使城市公园的大力建设,而城市公园的入口设计为关键所在.城市公园入口是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城市公园是否吸引市民的关键所在,是决定城市公园档次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它是联系公园与城市的纽带,同时又和城市道路、城市街区等组成城市的空间体系,是城市靓丽风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城市公园建设及其入口不断发展的同时,矛盾也在不断的激化.环境心理学是以人为主体分析人的行为心理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揭示人在各种环境下的行为规律.著名的景观设计大师刘滨谊说过:人类的户外行为规律及其需求是景观规划设计的根本依据.所以在环境心理学下对城市空间入口研究有着重要的意义.
2相关理论阐述
2.1城市公园、入口概念及现状
我国行业标准《园林基本术语标准》(CJJ/T91-2002J2172002)把公园定义为:公园是供公众游览、观赏、游憩、开展户外科普、文体及健身等活动,向全社会开放,有较完善的设施及良好生态环境的城市绿地.19世纪工业革命,人们对其有着很高的评价,它推动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进程.但从生态视角来看,工业革命也造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规模最大的环境污染.这也为城市公园的出现奠定基础.城市公园的出现,试图缓解城市恶化的环境,通过将生态自然引入人口集中的城市空间.最初,城市公园用地与城市商业用地、工业用地等相互独立.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发展,城市美化逐渐得到人们重视,城市公园逐渐与城市建筑、居民生活等相融合存在于城市当中.目前其可分为五小类,综合公园、社区公园、专类公园、带状公园、街旁公园.城市公园在其功能上的作用不可忽视.它不仅为城市的绿化做出贡献,同时还是居民提供娱乐交流放松的场所.本文中“城市公园”是指位于城市范围内的综合性公园,是经过规划后建成的供人们日常生活娱乐休闲的场所.在建筑的角度,入口即存在于建筑当中供人进出的一个空间,相当于“门”的概念.入口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纽带作用和具有独立空间的性质.其联系的是建筑内部与外部,但作为过渡的且有其独立的空间存在与建筑之中.城市公园的入口则是联系城市空间与公园内部空间的场所,它既属于公园内部空间,也属于城市空间的一部分.它不仅具有美化城市公园的作用,同时它具备引导人流、作为城市公园的标志、隔离城市公园内部与外部、供人交流的场所等功能.我国城市公园入口仍存在诸多问题,如整体感、尺度感、人性化设计都较为缺乏.城市公园入口分区不明确导致人行流线与车行流线混乱.尺度感的缺乏主要表现在入口空间过小或入口空间不完整.主要因为城市用地紧张和规划者忽视了对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的设计.城市公园的设计本应该本着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每一个细节的设计都应考虑人的因素.但在商业人士的眼中,他们无法完全的接收这一理念,仍本着只顾及经济效益去对待这片神圣的土地.本文将针对以上问题,试图探讨出一套系统的方法去解决相关问题.
2.2环境心理学相关理论
环境心理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其主要研究的是人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也就是说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去分析人的行为活动.而景观设计师的任务是通过对景观空间的设计满足人的功能需求和心理需求.马克思任务心理需求是人对科学的向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的道德力量和他们对自己的发展的不倦的要求.当休憩游览者处在公园入口处之时,公园入口的设计给人的第一印象会在短时间内通过人的各种器官如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来传达到使用者.而当入园游览者在享受这一系列感受的同时,他们将会潜移默化的对此公园进行思考、评价分析,由此产生了人的心理活动.游览者在公园入口的一系列行为也就是这种心理活动的外部显现.一个好的公园入口设计应该不仅仅是满足功能上的需求,而是满足人的精神层次的需求,吸引游览者进入园内.如此可以通过研究游览者在入口空间中的心理活动以及外在的行为表现来研究公园入口人性化设计.
3心理行为与城市公园入口的空间构成形式
3.1公园入口平面布局与心理行为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的平面形式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轴线型、递进型、并列型和自由型四种.轴线型布置是景观设计中一种常见的设计手法.其主要功能是引导视线和强调主题.主要表现在能给人带来整体的序列感,使人感受到严肃端庄,能很好的增强空间氛围.其次,当公园处于整体自由的环境中,轴线式入口景观能使其中一部分要素组织成一个有序列感的整体,使大空间形成有松有紧的节奏感.一般情况下,公园入口的轴线型布置可延伸至整个公园的布局,如此整个公园将能给人带来宏伟壮观的感受.如上海世纪公园入口空间就运用了轴线式布局,轴线连接广场两侧小品与中心花坛,形成宏伟壮丽的景象.递进型公园入口的设计通常用于主题公园之中,以层层递进的空间关系和环境关系、采用紧密结合的手法,分别表现不同功能空间.此种表现手法能使空间环境产生对比、层层推进走向空间环境的以引入主题公园的主题.一般情况下,其也与轴线式布局相结合.并列型公园入口即将除主体空间元素外的其他元素按照某种序列并列布局,而主体空间元素隐藏于别处自成一体的设计方法.此种设计方式会给人一番别有洞天之感.自由型公园入口常见于依山傍水的公园景观之中,因地形复杂增加施工难度,设计者通常采用自由型布局的手法,巧妙的与现状结合打造出不失特色的环境景观.
3.2公园入口竖向形式与心理行为
公园入口空间竖向形式大体分为以下三种:水平式公园入口,上升式公园入口和下沉式公园入口.水平式公园入口即公园入口处标高与公园内部与外部基本一致,此种形式最为常见.人流基本以水平的方式进入到院内,流线一目了解.这种方式简洁自然,给人亲切自然的感受,适合于人流量大、人流较为集中的公园.虽然在竖向高差上变化较少,但可以丰富入口空间环境如景观小品的设计、平面布局形状的变化等.上升式公园入口设计即公园内部标高高于园外,是通过提升园内标高以区分园内与园外空间的一种设计方法.因其标高不同自然将园外空间与园内空间隔离开来,人可以在被抬高的入口处自由活动而不被园外车辆人群等干扰.这种手法易表现园内建筑高大宏伟的气势,但其标高相差太大时,过长的台阶会给老人与小孩的入园造成困扰.下沉式公园入口指公园内部标高低于园外标高.这种入口空间能给人带来较强的私密感,即使公园处于闹市之中,亦能给公园内部人群创造安静的休憩空间.标高高差越大,私密感越强.但高差过大反而会给人带来阴郁感,故设计者采用此种设计手法时需注意高差的适度性.
3.3公园不同形式入口与其给人的心理感觉
公园入口空间平面布局或竖向形式的不同给人群的感受亦不同.因此我们在公园入口设计之时,需充分考虑公园周边环境,分析公园的使用人群类别及公园所需的空间环境.如表3.3.
4心理行为与实体要素
城市公园入口空间由多个实体要素组成,大致分为两大类:硬质元素与软质元素.其中硬质元素包括建筑、小品、雕塑、广场铺地、墙与屏障.软质元素可分为地形、水体、绿化等.各要素均与人的心理行为有着密切的关系.
4.1心理行为与硬质元素(小品、雕塑、铺地)
随着专业的发展,公园入口设计已不再停留于简单的建筑与绿化的搭配,而是充分运用了景观小品、雕塑、景观墙等.尤其是在较为大型的公园设计之中,入口的设计要求亦更为严格.若无景观小品如花坛、坐凳、花架等等一系列硬质元素的设计,则无法使人在入口停留.人与环境成为相互独立的个体,如此失去了景观设计的意义.景观小品不仅仅体现其装饰性或者功能性,而是二者兼具.景观小品除满足其功能外,设计者可以根据人的心理与行为习惯来考虑景观小品的色彩、质感、肌理、造型、尺度等.创意抽象小品能带给人新鲜刺激的感受,具象一般的小品能增添空间氛围,丰富空间环境.人的心理即是通过外在感官反馈的一种内在心理活动.因此景观小品的色彩肌理等这些元素的设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公园入口处带给人的心理效应.雕塑按功能分可以分为纪念性雕塑、主题性雕塑、装饰性雕塑、功能性雕塑以及陈列性雕塑五类.雕塑常常以其独特的造型来点缀空间,使空间富有活力,是景观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雕塑的不同材质、造型等结合与其相适应的环境,给人的心理感受完全不同.如南京系列雕塑在环境中给人沉重哀思之感.而某小区公园内的蚂蚁搬家雕塑则给人轻松愉悦之感.铺地最普遍且必不可少,其不仅具有防滑、防尘等基本功能,同时具有装饰作用.即不仅具有使用功能,还能通过色彩、肌理、质感的对比从横向上划分空间,给人方向感,指引人进入不同性质的空间.
4.2心理行为与软质元素(地形、水体、绿化)
城市公园入口地形主要分为平地与坡地两大类.其中平地在地形中略显简洁、平缓,形成的景观较开阔,私密空间较少.人在这样的空间之中,视线不受阻,有安全舒适之感.但由于其在竖向上缺乏变化,易使人感觉视觉疲乏.所以在平地空间中,设计者应当充分运用景观小品雕塑等,加强空间变化.坡地相对于平地而言,竖向上具有丰富变化,更能凸显其个性.不同的坡地带给人的空间感受不同,坡地的起伏和流动性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感.凸起空间具有开放感,而凹地形具有隐蔽神秘之感.所以在地形运用上,我们应结合周围建筑及空间功能去定位所需的地形.水作为生命的源泉,一直都是景观环境中必不可少的元素.任何景观环境中因为水的存在而具有勃勃生机.水体在环境中存在的形式分为动水与静水.动水中水体通常与音乐、灯光、雕塑、绿化等结合.尤其在夜间,色彩斑斓璀璨的灯光与水的波纹或水柱结合,给人带来奇妙神秘的感受.动态的水体使空间更富趣味性,易吸引人聚集.相对于动水景观,静态水景观与周围环境结合,带给人的是安详朴实、老练沉重.故设计者应根据公园性质等来决定用动态水或是静态水.人生来就有亲近自然的本性,不管是从生理还是心理人都愿意接近自然,因此绿化设计在公园入口处亦很重要.绿化除了物理生态的功效之外,还能满足人视觉和心理需求.植物的质感、色彩、形态如阔叶乔木和细叶乔木,四季常绿树种与赏花树,乔木与花卉等的区别,都能引起人不同的心理感受.绿化除此功能外还具有分割空间、限定空间的功能.植物围台的高低给人的私密感也不同,如绿篱限定的空间相对开放,花灌木限定的空间私密性较强.因此设计师应根据空间环境特点,决定采取什么样的绿化效果,以达到与周围环境的统一.
4.3各实体要素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不同的实体要素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和行为特征,直接作用于公园入口处的环境氛围.因此整个公园入口处各实体要素的设计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表4.3实体要素对人心理行为的影响.
5结论及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空间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城市公园的规划已进入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从目前国内的形式来看,我们公园的规划设计已经相对较为成熟,已建成了一些成功的案例.但是在公园的宏观规划设计中,许多设计师仍然忽视了公园入口的设计,尤其是与人紧密联系的心理行为的分析.城市公园入口是体现整个公园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公园整体设计的开始.城市公园入口的设计决定公园主题特色的体现.城市公园入口的人性化设计是整体设计的关键.人的心理行为是城市公园入口设计的根本依据,本文根据人心理行为相关理论,分别从城市公园入口各组成要素研究,探讨出了公园入口各要素在几种情况下人的心理行为表现.通过这种方式的探究,更好的体现了以人为本,以人的心理感受为主的设计宗旨.针对心理学与公园入口的关系,本文算是抛砖引玉只做了初步研究.笔者算是尽自己一点绵薄之力,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该课题,为景观事业做出更多的贡献.
作者:汪赛群 王利利 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参考文献:
〔1〕周干峙.论城市化[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1.
〔2〕俞孔坚.城市里的丰产稻田-沈阳建筑大学稻田校园设计[J].园林,2007(09).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