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04-03 18:41: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农业经济效益

篇1

关键词:重庆农业;农业经济效益;经济效益评价

中图分类号:F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6004302

1引言

1.1农业经济效益的内涵

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生产中所投入的劳动消耗量与产出的生产成果的数量对比关系。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意味着必须以尽可能少的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最大限度地生产出符合社会和个人需要的农产品。产出与投入比较的结果,反映了农业经济活动达到的目的状态和程度。某项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大小,与农业劳动成果多少成正比,与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量成反比。单位农业劳动占用和劳动消耗所产出的有效成果的数量越多,那么农业经济效益就越大;反之,农业经济效益就越小(张华、吴超,2007)。

1.2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

农业技术经济效益指标体系是指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全面评价农业经济效益的一整套指标。因为同一类别内的指标反映了相同的经济效益内涵,在此我们只选取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几个(或一个)指标,作为农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计算基础。考虑到各地区数据来源情况,从经济、社会和生态方面,设立了三大指标体系,共6个指标。

1.2.1经济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成果与投入活劳动的对比,因此又称活劳动生产率指标,是一个反映投入活劳动的经济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农业劳动力年平均人数(或农业劳动消耗时间)。该指标是单位农业劳动(或单位劳动时间)提供的总产值(或总收入)、或净产值(或农业纯收入)。单位劳动力(或单位劳动时间)产出的总产值(或净产值)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

土地生产率:是指农业生产与占用土地面积的对比,是一个反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土地生产率=农业总产值(或净产值)/土地面积。该指标是单位土地面积上提供农产品的价值量(或总收入),或净产值(或净收入)。指标值越大,说明土地利用效率越高;反之,利用效率越低。

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是指生产单位农产品需要占用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的数量,是一个反映劳动占用效果的经济效益指标。其计算公式为: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量=(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农产品产量(产值)。

1.2.2社会指标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农民每人平均得到的纯收入。纯收入是指农民家庭全年收入中,扣除费用性支出后的剩余部分,可以直接用来进行生产和非生产性投资建设、改善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是一个反映农民实际收入水平的社会效益指标。

农业劳动者就业率:指达到劳动年龄的农民参加工农业生产人数占劳动力人数的比率,是一个反映农业劳动者就业水平的社会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农村劳动者就业率=参加工农业生产人数/农业总劳动力人数。

1.2.3生态指标

旱涝灾害率:是指受旱涝灾害面积与总耕地面积之比,是一个反映农业受自然环境影响程度的生态效益指标。计算公式为:旱涝灾害率=旱涝受灾面积/总耕地面积。

2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现状评价

本研究数据均来源于《中国农业年鉴2011》和《中国农村统计年鉴2011》。

本文根据以上建立的农业经济效益指标体系,从静态方面对重庆市农业效益现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评价。考虑到不同地区的环境差异对农业生产和发展的影响较大,故本文以农业自然环境相似的西南四省(重庆、四川、云南、贵州)平均水平和全国平均水平为比较对象。采用综合比较法,对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的现状进行评价和分析。综合比较法,即以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为标准,把四省的农业效益评价的各项指标分别与全国平均水平(或四省平均水平)相比较,比全国平均比率每高出1%,记正一分;反之,若低出1%,则记负一分,由此计算出得分1(或得分2)进行比较。

2.1农业经济效益总体情况比较

图1综合评分图图1为西南四省的综合得分图,从图中可以看出重庆的得分最高,得分1为27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8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74分;得分2为33分,比第二高分省四川省高出了7分,比得分最低省云南省高出82分。说明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综合评价结果较好,居于西南四省首位。但是仅仅以综合得分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显然是不够全面客观的,下面本文将以选取的评价指标体系从全国平均和四省平均水平两方面来评价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

2.2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较

图22010年重庆经济效益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图图3农民人均纯收入比较图从图2可以看出,重庆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农业劳动生产率、农业劳动者就业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0%,比全国平均水平40%高出了22%;重庆的农业劳动者就业率为962%,比全国的平均水平63.1%高出33.1%。而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产品资金占用额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全国平均水平57.0%低了11.3%;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全国平均的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率94.5%低了10.9%;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全国平均水平30.7%低了5%。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919元。

2.3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较

图42010年重庆经济效益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比较图与西南四省相比,重庆土地生产率、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和农业劳动者就业率略高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为45.7%,比四省平均水平41.6%高出4.1%;单位产品资金占用率为83.6%,比四省平均水平81.1%高出2.5%;农业劳动就业率为96.2%,比四省平均水平87.0%高出14.0%。然而农业劳动生产率和旱涝灾害率低于四省平均水平。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62%,比四省平均水平81.6%低了19.6%;旱涝灾害率为25.7%,比四省平均水平38.8%低了13.1%。从图3可以看出重庆市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277元,比西南四省平均水平4447元还要高出830元。

3重庆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

重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全国和西南四省相比都处于较高水平,一方面是因为近几年来,重庆市政府加大了对农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减免农业税收,增加对农业生产的补助,农产品价格有所提高;同时,除2006年受严重的自然灾害影响外,重庆农业受自然灾害的影响较小,农业总产量呈稳定增长趋势。因此重庆农业总产值逐年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快,农业就业人员逐年减少,故农业劳动生产率较高。今后重庆市政府应该继续加强和落实对农业方面的支持和扶持政策,为农业发展提供有利的社会环境和经济环境,保障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低,其原因可能是重庆地形多为山地和丘陵,不利于农耕。重庆农用地的生产效率低,即生产同样多的农产品需要比其他地方更多的土地,故重庆的土地生产率低。针对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重庆今后的农业发展应多考虑土地的集约利用以及因地制宜特别是利用比较优势效益发展农业经济。

重庆的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其农业资金利用效率在全国平均水平之上,也可能是因为重庆农业机械特别是大型农业机械使用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低。重庆单位农产品资金占用额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说明重庆的农业资金利用效率稍微高于西南平均水平。重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提高农业资金的利用效率,还需要增加对农业机械的使用。

重庆的旱涝灾害率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南地区相比都很低,说明重庆农业生产的自然环境良好。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重庆市的面积较小且比较集中,相对于其他大省而言遭受自然灾害的可能性要小很多,所以重庆的旱涝灾害率较低。重庆应该充分利用这有利的自然环境条件大力发展农业,但同时也要注意农业巨灾风险的预测、防范及应对。

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重庆农业经济的社会效益还处于全国较低水平,究其原因可能是西南地区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及东部地区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落后拉低了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重庆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西南四省平均水平,可以说明在农业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重庆的农业经济效益发展较好,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因为重庆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的人数众多,而且打工收入也比较高,由此拉高了重庆的农民人均纯收入水平。

重庆的农业劳动者就业率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和西南四省水平,主要是因为重庆的青壮年农业劳动者外出打工的比例很高,农业劳动者参加工业劳动的人数多导致重庆农业劳动者就业率高,而农业劳动者参加农业劳动的比例并不高。从今后的发展方向来看,重庆急需拉动整体经济的增长,然后根据“工业反哺农业”为农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支持和帮助,更重要的是,相关部门还应该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引导农业劳动者的合理就业,促进工农业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吴超.农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探讨[J].商业时代,2007,(22).

[2]王沛.辽宁农业经济效益现状分析[J].农业与农村发展,2000,(1).

[3]刘忠民.小议提高喀什地区农业经济效益的对策[J].现代农业,2008,(5).

篇2

 

1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现状1.1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农业技术推广保障机制还不完善,基础设施不足,推广手段效果不明显,技术装备也较为落后,同时,很多推广人员的住房政策、保险等并不完善,无法吸引高素质专业人才,延缓了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速度。

 

1.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经费不足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中,主要存在着经费不足的情况,对体系的建设造成了一定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费来源主要是各级政府的中短期推广项目经费,由于各级政府的推广事业预算经费始终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因此对推广机构往往采用全额拨款、自收自支以及差额拨款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项目经费发放,再加上目前乡(镇)政府农业技术推广的管理体制的不健全,导致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只能在缺乏制度保障的情况下勉强运转。

 

据了解,发达国家农业技术推广经费一般在农业总产值的0.6%〜1.0%,而中国不足0.2%。推广人员人均所占经费十分有限,对农业技术推广事业发展造成极大的影响,一些地方政府在改革过程中,为了减少负担,甚至将农业技术推广事业的经费减少或取消,导致很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不得不采取自收自支的方式,这种情况的发生使其推广体系处于瘫痪状态。

 

1.3农业技术推广人员素质不高

 

目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存在着整体素质较低,很多人员观念老旧、不思进取、知识体系落后,未能充分认识到当前农业发展趋势,不了解农业技术新成果,推广工作无法与农业技术的发展速度相适应。一些青年人才更愿意选择大城市就业,而不是在小乡镇与农民群众探讨农业技术,同时,现阶段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主要是农村老人、妇女等,劳动力知识水平较低,对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和理解能力较差,这也对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产生了一定阻碍。

 

2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对策2.1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

 

应根据党和国家相关方针政策,把握最佳契机,逐步健全农业技术推广机制。将法律体制贯穿于各级政府,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的建设提供法律保障,根据地方实际情况,对现有制度进行调整和完善,借鉴西方先进经验理论,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管理机制和高素质的管理队伍,明确各部门权责,保证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各环节工作的高效性。

 

2.2加大农业技术推广投入力度

 

农业技术推广投入是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的经济基础。农业技术推广是一项惠民工程,其资金来源十分有限,政府拨款也仅能保障前期运转,而不能保证技术推广的长期运行。因此,政府应加大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资金投入,并建立完善的农业技术推广事业投入机制,积累更多的后续资金。政府投入力度应结合《农业技术推广法》中的相关要求,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立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并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安排资金支出结构,调整推广政策,并加强自身的廉政建设和监督机制,严禁出现公款私用、截留推广费用的情况发生。同时,当地政府也应加强本地特色经济的发展,增加经济来源,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添加经济保障。

 

2.3建设高素质农业技术推广队伍

 

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应通过不断地学习提升自身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充分意识到自己的服务对象是农民,在推广过程中更多的倾听农民的意愿和需求,讲解时需要耐心、细致,保证每位农民都能够对所推广的农业技术有详细的了解,树立全新的服务观念,并提高自身的表达能力和协调能力,培养自身积极进取的优秀品质,更好的为农民进行服务。农业技术的研发人员也应及时了解市场动态,掌握市场需求,积极引进前沿农业技术,不断提升自身的研发技能。同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也应米取按需设岗、竞争机制、优胜劣沃等方式进彳了人员优化,并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提高推广队伍法律意识,维护部门与农民双方利益。

 

        2.4培育新型业态,提升综合效益

  坚持城郊型现代特色农业的定位,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特色农业基地和特色农庄。一是生态观光型,既从事特色农业生产经营,又兼具生态观光、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农家乐”功能。二是规模种养型,以企业、大户为经营主体,采用先进技术,发展规模化高效种养业。三是合作组织带动型,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带农户、建基地、拓市场,推动产业发展。现代田园经济与传统农耕经济相比,综合效益明显提升。一是经济效益更高。发展规模经营,新技术、新品种、新机具得到应用推广,农业综合开发效益明显。二是生态效益更好。发展苗木花卉、蔬菜园艺等产业,特别是一些荒山、荒坡建成果园、桑园、林场等,有利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三是社会效益更大。不仅有利于农业生产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市场对接,而且促进了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增加了农民收入。

2.5坚持市场导向,优化发展路径

  一是走特色化之路。坚持因地制宜,重点围绕苗木花卉、特种养殖、蔬菜园艺等产业,突出休闲旅游功能、乡土文化内涵等。二是走规模化之路。推动现代特色农业基地实现种植、养殖、加工、休闲、体验等多种功能集成,引导同行业或产业关联度高的项目集中布局、集群化发展。三是走产业化之路。发展基地连工厂、连超市、连酒店等加工型、代销型、直销型农业,围绕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包装、加工、销售等环节,延长产业链,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比较效益。

3结论

 

篇3

一、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结果

1.尿素分层分期施用试验示范。进行“尿素分层分期施用试验示范”,在播种时把测土配方施肥方程计算出来的氮肥施用量的50%施入种下10cm,20%作口肥施于种下5cm,在大豆幼苗期,化验土壤和植株的含氮量,发现缺氮,及时叶喷补充,比氮肥一次性集中施入提高产量12.5%,每垧地节省化肥投入22.0元,提高了氮肥利用率,降低了化肥成本。

2.当年降低施磷量试验。利用磷有后效作用的特点,通过化验,选择土壤速效磷含量高的地块,进行“当年降低施磷量试验”,结果表明:土壤速效磷含量在38.6mg/kg时,在氮、钾肥施用量一致的前提下,按农民习惯施肥量亩施美国二铵6.5kg,平均亩产大豆184.3kg,亩施二铵3kg,平均亩产大豆180.6kg,虽然减产3.7kg,但是亩增收3.1元; 不施磷肥平均亩产174.9kg,虽然比亩施二铵6kg减产9.4kg,但是亩增收 0.7元。

3.硫元素补充试验示范。通过施用硫酸钾与施用氯化钾对比试验,施用硫酸钾比施用氯化钾平均增产大豆10.1%,油份和蛋白质的含量也有所提高,分别提高0.3和0.21个百分点。 另外硫肥利用率的高低与氮肥关系较大,氮肥过多会引起缺硫,在化验土壤氮素的基础上,使氮:硫比例保持在15:1的相应范围之内,增施硫肥调节好氮硫比例。

4.硼肥施用试验。通过“硼肥施用试验”,大豆单株夹数平均增长25%,单株粒数平均增长15.5%,百粒重增加2.9%,不仅提高了产量,还提高了品质,外观品质表现为粒大、粒圆、完全粒率高;内在品质表现为脂肪和蛋白质含量分别提高0.22和0.14个百分点。

5.钼肥应用试验示范。全市土壤有效钼基本呈现偏低趋势,“钼肥应用试验示范”证明:大豆应用钼肥增产幅度为17.5%。

二、测土配方施肥取得的成效

1.初步掌握全市土壤养分状况,进行地力分级。(1)有效氮。全市土壤有效氮分为4级,1级(高)大于400mg/kg,2级(偏高)300~400mg/kg,3级(适宜)100~200mg/kg,4级(偏低)小于100mg/kg。(2)速效磷。全市土壤速效磷分为4级,1级(高)大于40mg/kg,2级(偏高)30~40mg/kg,3级(适量)20~30mg/kg,4级(偏低)低于20mg/kg。(3)速效钾。全市土壤速效钾分为4级,1级(高)大于300mg/kg,2级(偏高)200~300mg/kg,3级(适量)100~200mg/kg,4级(偏低)低于100mg/kg。

2.初步确定作物施肥比例。(1)优质专用小麦的施肥比例。在土壤测试的前提下优化氮磷钾比例。改变过去氮磷钾1:1:0.5的比例为1.2:1:0.5。通过多种不同氮磷钾施肥比例试验,1.2:1:0.5的比例比1:1:0.5的施肥比例蛋白质提高1.3%,亩产提高13.6kg。(2)高油大豆的施肥比例。确定高油大豆施肥比例所遵循的原则是:降氮补磷钾,氮磷钾比例为:1:1.3:1.1。在测试土壤养分的基础上,平衡施用大量元素,含量高的降,含量低的补,优化氮磷钾比例,经过多点试验,在诸多个比例的处理中,1:1.3:1.1的比例在产量、含油量及效益上都达到最大值,低于这个比例产量及含油量均低,高于这个比例,效益下降。1:1.3:1.1的比例比其它比例平均亩增收11.9元,比农民习惯施肥比例亩增收18.6元。(3)高蛋白大豆的施肥比例。通过试验筛选,高蛋白大豆施用氮磷钾比例为1.1:1:1。1.1:1:1的比例比其他比例平均亩增收16.7元,比农民习惯施肥比例平均亩增收12.5元。

3.初步确定作物施肥量。遵循最小养分定律,本着各种营养元素同等重要、不可代替的规律,确定既能高产又能节约成本的施肥量。(1)高油高蛋白大豆的施肥量。多年来,农民所耕种的土地都是一条一带、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既不均匀又不平衡,采取逐户采土化验,根据各农户的土壤养分含量推荐配方和施肥量,准确化验、准确配方、准确核实面积,按斤称量化肥,高油大豆在统一氮磷钾比例1:1.3:1.1的条件下,在亩施尿素、二铵、硫酸钾总量2.5~7.5kg范围内随着施肥量的增加产量、含油量随之增加,在亩施7.5kg时达到最高值,10~12.5kg时产量略高,油份及效益下降,超过12.5kg时总效益下降;高蛋白大豆在统一氮磷钾比例1.1:1:1的条件下,亩施尿素、二铵、硫酸钾总量9kg时,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效益达到最高峰,高于这个施肥量,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效益下降。(2)优质专用小麦的施肥量。试验表明:在氮磷钾比例1.2:1:0.5的前提下,施肥量在0~20公斤范围内,产量、蛋白质含量及效益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其中亩20公斤的施肥量产量、质量、效益均高,施肥量在20~25公斤时,虽然产量和蛋白质含量略高,但投入成本高,效益低,不是农民乐于接受的施肥量,施肥量高于30kg时,产量效益均下降。所以推荐亩20kg的施肥量。该施肥量比农民经验施肥亩增产15.4kg,亩节约化肥成本4.6元。

4.初步确定施肥参数。(1)目标产量。通过大量的施肥试验及多年的作物产量统计分析,大豆最高产量为亩产410斤,小麦最高产量为亩产620斤,经过几年的试验,用该目标产量做为参数取得了最佳施肥量和最佳经济效益。(2)供肥系数(土壤供给作物能吸收养分的值)。在多点空白试验的基础上,划分区域土壤供肥系数,以讷漠尔河为界分为北部、南部;以市所在地为界,分为东部和西部。北部N、P、k的供肥系数为0.1、0.5、0.8,南部N、P、K的供肥系数为0.15、0.6、0.9,东部N、P、K的供肥系数为0.11、0.51、0.82,西部N、P、K的供肥系数为0.12、0.56、0.85。(3)肥料效应(肥料当季被作物吸收的量)。以讷漠尔河为界分为北部、南部。北部N、P、K的肥料效应为45%、20%、45%。南部N、P、K的肥料效应为50%、25%、50%。

5.初步取得线性方程。应用目标产量法配方公式,利用多年来的试验数据,通过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在计算器上就可以取得任意土壤养分含量下的N、P、K施肥量。

三、测土配方施肥试验示范结果的应用

双泉乡的农户降低磷肥施用量,适量提高氮钾肥用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亩产大豆176 kg,比农民习惯施肥亩节约化肥成本10.8元。

在建议扶贫村的农户积造施用农肥的前提下,让农户每年补充少量的化肥,使一部分农户的大豆产量得到提高,取得了相应的经济效益。

根据土壤化验结果进行配方施肥,使这部分农户的施肥量保持在最佳范围内,提高产量11.9%,提高经济效益12.4%。

宝泉村通过土壤化验,速效硼仅达临界值的25%,增施硼肥后,提高产量53.2%,增加经济效益48.2%。

四、测土配方施肥的作用

篇4

关键词:节水灌溉;农业经济;集约化农业;经济效益

可持续发展是当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的人口众多,农业在我国的社会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我国要努力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它关系到我国人口的生存和社会的健康发展,更影响到中华民族的兴衰。由于我国的地理位置独特,在全球变暖的大环境下,我国的水资源严重匮乏。水资源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保障,我国的农业也陷入了缺水的危机中,因此,要努力发展节水灌溉。节水灌溉项目实施能够有效改善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节约水土资源,有利于提高植被覆盖率,对缓解干旱和减少自然灾害都具有积极意义,从长远来看对环境的影响是非常有利的。本文结合宁夏银川市金凤区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中的节水灌溉项目进行分析,全面阐述农业节水灌溉措施对提升农业经济效益的作用。

一、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近年来,由于黄河上游降水减少,黄河的来水量已经严重不足,因此导致农业生产用水的供应十分短缺,缺水问题非常突出,现有的耕地灌溉也很难得到充分的保证,已经成为制约宁夏农业发展的巨大因素。严重制约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阻碍了当地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需要调整思路,从根本着手,改变农民原有的种植结构,采用先进的滴灌系统基础设施,刻不容缓。增加水利基本设施的投入方向,把粗放式灌水转变为集约式灌水,这样不仅可以高效节水,还可以促使种植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从当前技术角度以及借鉴其他示范区的运行状况来看,采用先进的节水滴灌是非常有必要的。

二、宁夏农业生产方式现状分析

由于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们对农业产品的需求也发生着越来越大的变化。不仅对农产品的种类提出更多要求,更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项目区原有的相对单纯的种植业结构以及粗放的管理方式很难满足市场的不同需要,农产品市场的竞争压力越来越大,竞争也越来越激烈。所以,如何利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当务之急,其根本的出路在于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成本。然而,当地由于常年种植结构不丰富,降低了土地的生产力。因此,节水灌溉的应用,将极大地推动种植结构的优化。良田镇是银川市重要的“菜篮子”基地,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是金凤区良田镇的主导产业,也是移民群众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该地区实施设施农业,充分发挥温棚滴灌的优势,给蔬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减轻病虫害的发生,从而达到提高蔬菜产量、提高耕地利用率、节省劳动力的效果。此举将有效地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群众生活水平,对减轻农民负担、促进农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商品生产、繁荣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等起着重要作用。但是也存在一些问题,农民现代化种植技术运用少,农业科技含量不高,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肥力下降,蔬菜品质不高,不符合绿色食品标准,既没有好的价格,又没有好的销路。

三、农业节水灌溉的经济分析

农业节水灌溉要想取得比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必须要提前做综合的经济分析,应该从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全过程成本支出以及长期效益是否匹配上考虑。尽量避免因为考虑不周而造成对节水灌溉技术措施的不客观认识,造成资源浪费或者效益不明显。农业节水灌溉技术是一种综合的系统化的灌溉方式,灌溉的全过程都体现着现代化技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与蒸发,分时分段地依据植物生长需求充分提供水资源,从而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提高植物产量,减少病害。节水灌溉的方式大幅缩短了农业作物的灌溉周期,节约大量水资源,降低浇灌成本。又因为灌溉费用占农业生产的投入比例相当大,传统的灌溉方式既浪费大量宝贵的水资源,又增大了农业生产成本,严重制约着农业收入的增长。而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可以大量减少灌溉用水,进而减少灌溉费用,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中的资金投入,进而大幅提高农业资金投入的利用效率,避免大量无效投资。虽然节水灌溉技术有众多优点,但节水灌溉设备还是需要一定投资成本的,这就要精确计算节水灌溉设备的投资成本与产生效益的比例问题,需要在实际种植过程中积累经验。然而随着技术的日益进步以及节水灌溉设备的大量应用,生产厂家的生产成本也会不断降低,而农业生产效益会不断提升。

四、发展节水灌溉必须遵循经济规律

任何新技术的应用都必须要遵循经济规律,不能盲目追求高端技术,必须要尊重实际情况以效益最大化为目的寻找性价比最好的技术。例如,节水灌溉技术中的喷灌或滴灌技术就要铺设塑料管道和安装喷、滴头等设备。实际应用中,必须要结合安装地域的土质、水源、气候特点情况以及当地的经济基础,避免盲目追求先进的性能而不惜重金进口相关设备造成水土不服,以及不能取得最大效益。而要以当地实际情况精确计算成本效益,合理采购设备,例如,我国研制成功的“燕山滴灌”被国外专家赞誉为“傻瓜滴灌”的“低成本微滴灌”,有很高的应用推广价值。

五、推动节水灌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对策

为了扎实稳健地推进节水灌溉工作,必须要建立行之有效的节水灌溉体系,主要包括如下两个方面: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标准体系。1.节水灌溉技术体系。节水灌溉技术是为充分利用灌溉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达到农作物高产优质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它是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的节水技术措施组成的一个综合技术体系。2.节水灌溉标准体系。灌溉用水从水源到田间,到被作物吸收和形成产量,包括水资源调度、输水、配水、灌水、土壤蒸发、植物蒸腾等许多环节,节水灌溉必须在这些环节上采取相应的节水措施。为了全面客观地反映节水灌溉的情况,又不使问题过于复杂,应当对灌溉用水量、灌溉水利用系数(渠系水利用系数、田间水利用系数)、工程与措施的技术要求(渠道防渗率、井灌区管道输水、喷灌工程、微灌工程、地面灌溉的田间工程)以及效益建立标准,达不到标准则不能算是节水灌溉。

六、节水灌溉的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经济效益主要包括工程实施带来的农业增产净效益和节约水资源减少农民水费支出产生的节水效益两部分。采用扣除成本法计算,将有项目与无项目相比所得的节水增产效益作为项目区经济效益。以5000亩节水滴管项目为例,项目实施后,每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16.8万元,农业增产效益308.88万元,节水效益0.4万元,两项合计经济效益309.28万元,人均增收407.8元。2.节水效益。项目实施后灌溉方式采用滴灌,灌溉效率得到提高,预计每年可节水7.2万m3。按目前项目区支渠水价0.055元/m3计算,每年可以节约水费支出0.4万元。3.增产效益。项目实施后作物种植结构优化,产量、品质都会有所提高,根据以往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经验,在种植成本略有增加的情况下,设施蔬菜亩产可提高约500kg。经计算,项目区正常运行期每年农业总产值2769.7万元,农业效益1772.42万元。项目区实施后每年农业总产值3086.5万元,农业效益2081.3万元。有项目后每年新增种植业总产值316.8万元,新增种植效益308.88万元。4.社会效益。通过对项目区的治理与配套,项目区农业综合能力有很大提高,蔬菜产量有了极大的增长,品种更加丰富,有力保证了银川市“菜篮子”工程的供货充足,增加了农民收入。这将为金凤区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农业可持续发展产生巨大的作用,最终使项目区形成农业基础设施改善、生产便利、生态环境良好、作物增产、农民增收、社会和谐的局面。

七、结语

目前,我国的节水灌溉水平还比较低,发展速度也不够快,但已经引起政府、学者及用水单位的关注。只要能够切实地制定好节水灌溉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时综合考虑节水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用经济手段促进农业节水,加强节水技术的研究,多渠道增加节水灌溉资金投入,加强节水灌溉工程管理,强化组织领导与部门配合,建立健全节水灌溉技术服务体系,切实搞好节水灌溉的示范,并加大宣传力度,我国的节水灌溉工作必将有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余尚剑.节水灌溉条件下作物经济效益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6,(14).

[2]赵秀杰.高效节水灌溉发展现状及方向[J].吉林农业,2016,(21).

[3]申鹤.国内节水灌溉的发展趋势分析[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11).

[4]孙廷伟.试论实施节水灌溉模式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的必要措施[J].统计与管理,2015,(10).

[5]何淑媛,方国华.农业节水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构建[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7).

[6]王建勋,庞新安,刘彬.农业节水灌溉经济效益的分析和计算[J].中国农学通报,2006,(1).

篇5

(一)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技术路线概述

对农业循环经济评价的方法是以农业现状的分析为基础,开展综合性评价,从而展示中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状况,主要的评价路线是:确定评价目标收集汇总资料综合评价建立指标体系、指标量化、确定指标权重、综合评价结果结果定性分析。

(二)农业循环经济主要评价指标介绍

在当前的农业资源、环境容量和生态阈值制约下,要从节约各类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以及提升经济效益的视角出发,应用循环经济学组织起来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运用末端物质能量以及回流,从而形成能够对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型农业生产系统。要切实降低输入端资源物质之投入,提升循环利用之水平,加大农业生产系统所具有的产出量,切实减少废物产生与排放,从而实现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的相互统一。

(1)类指标结构类指标体系主要可以划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自上而下分别是目标层、控制层以及指标层。控制层指标依据循环经济"3R"原则可以设置四个类指标,分别是用以体现区域之中农业生产系统投入端状况的资源投入指标、用以展现农业生产中系统内资源循环利用状况的资源利用评价指标、用以体现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所要实现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农业产出指标、用以农业生产中对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影响的外部效应评价指标。这一指标体系可从四个方面进行构建:一是在投入环节中应当选取一部分进入农业生产中的物质以及能量指标,从而反映出农业生产系统之现状以及投入状况,其中,农机总动力、耗电量以及化肥施用的强度等代表了农业物能之投入,而沼气池则反映出这一地区循环经济的投入状况;二是在利用环节中应当选取农药与农膜运用水平与化肥有效运用系数以反映出农业生产中对资源加以利用的程度,而复种指数和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则能够分别凸显出资源循环利用水平以及废弃物资源化的能力;三是在产出环节中选择农业GDP、耕地产出率等项指标以判断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社会经济效益状况;四是在外部效应环节中可选择森林覆盖率、有效灌溉系数和人均耕地面积等以反映出农业发展对于生态环境以及资源安全之影响,其中的投入环节和利用环节选择的指标主要展现的是循环经济应当遵循的"3R"原则,而其他两个环节则注重于评价农业循环经济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

(2)刻度指标建设。要通过对农业循环经济内涵以及目标之理解,立足于减量化、再利用以及再循环等行动原则,从农业生产中的各个方面,并且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以及生态效益,依据有关专家的意见建议,对诸多因子中加以分析挑选,确定十九个参评因子以构建农业循环经济评价体系,努力涵盖循环农业发展之总体状况以及动态化发展过程。对于指标重要性之评判则是依据层次分析法分别确定分类指标和单项指标之权重。分类指标主要有以下四项:一是投入指标,权重为0.298,各单项指标包括农机总动力权重0.472、化肥使用强度权重0.250、农业劳动力权重0.118、生产中的物质消耗占农业GDP的比例权重0.077、农村用电量权重0.050、沼气池个数权重0.033;二是利用指标,权重为0.523,各单项指标包括农药施用水平权重0.522、农膜使用水平权重0.064、化肥有效利用系数权重0.267、复种指数权重0.107、垃圾粪便无害化处理率权重0.040;三是产出指标,权重为0.122,各单项指标包括农业GDP权重0.467、农民人均纯收入权重0.156、人均粮食产量权重0.293、耕地产出率权重0.030、单位畜禽商品化率权重0.055;四是外部效应,权重为0.057,各单项指标包括森林覆盖率权重0.625、有效灌溉系数权重0.239、人均耕地权重0.163。

2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结果

按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的有关公式来实施数据处理与计算,可以得到循环农业发展综合评价结果:一是在评价期间,农业产出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水平综合分指数变化的不同阶段和发展趋势十分相似,其发展速度极大地超出了农业总体发展的速度,产生了非常明显的拉动性作用。二是对农业资源利用状况来说,其发展水平指标出现了逐年下降之趋势,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之发展具有相当强劲的制约作用。在环境生态效应上,评价期间所出现的变化并不显著。通过分析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业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但是循环农业发展效应还是处在比较低的状态下,尤其资源利用指标有下降之趋势,从而可能成为今后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一个障碍。就农业生产的四个环节发展状况来看,我国农业生产社会经济效益比较高,而产出水平的提升幅度是最大的,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具有强大的拉动性作用;而农业生产投入上也在不断上升;在资源利用环节上,总利用效率不够高,而循环利用的能力比较低,对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产生了阻碍;在生态效应上,其发展的水平低于或者等于农业整体发展水平,但是依然向着良性的方向发展。

3改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效益评价工作的几点对策

(一)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

我国农业资源的减量控制任务相当严峻,要想转变农业资源滥用的状况十分普遍,一旦不加以扭转,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到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进程。有鉴于此,要对十分宝贵大农业资源落实减量化控制,这当然也是极为重要的。要想切实形成长期有效的行为约束与利益激励体系,这是有效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有效途径。要立足于对农业生产开展全面指导,将完善农业补贴机制和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相互结合起来。对那些严重滥施与滥用的行为,则应采用停发农业补贴等手段予以惩治,反之,对于那些遵循循环经济准则的公司或农户,则应当实施奖励,从而构建起切实有效的激励体系。

(二)健全以循环经济研究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发展体系

一方面要切实形成保障农业科技有力发展的新观念。更加充分地发展与利用农业科技,这样一来,不仅能更好地提升我国农业生产的质量,为推动中国农业的发展而付出努力,而且还要更加重视农业科技活动对于本地环境以及循环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利因素,从而以农业科技为基础来减少因为科技活动而产生的各种环境问题。另一方面要推进我国农业科技体系之创新。要更加稳妥地探究传统农业技术与现代农业科技之间的无缝对接,持续提升农业领域各类新技术之研发与利用,同时,要积极推进秸秆技术、禽粪利用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要继续拓展农业产业链,从而实现产业链朝更加广阔的市场领域进行延伸,努力走出农业产业增产增收新路。

(三)提升农民群体对循环经济的认识

农民群众是我国农业生产的主人翁,其自身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对于农业循环经济来说显得极为重要。尽管我国从本世纪初起就开始着手进行农业循环经济的推广应用工作,但时至今日,我国广大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还相当肤浅,尤其是在农业生产中习惯于单纯追求产量,不注重质量和生态环境建设。有鉴于此,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要高度重视对农民群体实施循环经济教育。比如,可运用大众传媒以及网络等新媒体向广大农民群众推广应用农业循环经济知识,从而扎实有效地提高农民群体对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认识。

(四)提升农业循环经济的总体效益

篇6

5月28日,笔者在营山县茶盘乡境内的龙兴牧业养殖基地看到,一排排规格统一的联体猪舍宛如一栋栋别墅格外引人注目。据该县畜牧局负责人介绍,该基地占地面积169亩,是目前全市最大的高密度养殖场,具有占地少、养猪多的特点,饲养量是同面积普通圈舍的4倍,年出栏生猪可达10万头以上。“一个养殖场的出栏量就相当于过去好几个乡镇的年出栏量。”营山县委分管农业的副书记骆亚忠如是说。

由分散的千家万户大生产的格局向规模化经营转变,营山农业凸显的不仅仅是数量的提升,而且促进了增长方式的转变。目前,全县加工型龙头企业19户,通旺饲料通过技改扩能,新建4条饲料生产线;润丰公司、南绫绸厂等企业已取得自营出口权;五四公司、通旺饲料引进东进农牧在黄渡建成通旺农牧生态养殖园;由四川润丰公司与台湾强匠食品合作,投资1.4亿元、拥有烧烤、调理、肉制品、鱼浆、蒸煮等五条生产线的现代化加工企业即将建成投产。今年1至4月,全县出栏肉猪28.68万头、肉牛0.71万头、肉羊9.08万只、肉禽266.2万只,同比分别增长3.54%、7.58%、9%、3.58%。

新品种新技术成为增收秘方

骆市镇沿码村3组村民黄玉琼最近喜笑颜开——“我家种植了两亩油菜丰收了,产量达500公斤。我种庄稼20多年,从未有过这样的好收成呢!还是多亏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

在营山,受益的农户绝不仅仅是骆市镇的村民。2009年,营山被列为全省效益农业油菜产业基地县,在朗池、回龙、骆市、黄渡油菜生产重点乡镇,按照良种统供、技术统训、病虫统防的原则,培育了310个油菜生产示范户和2个万亩油菜生产示范基地,引进3个高产、优质、多抗主导品种,通过示范带动,全县优质油菜种植面积达到18.4万亩,较上年增加1万亩,再创油菜种植面积新高。

新技术、新品种是实现传统农业增效的途径。营山整合各类资源,一批优良品种和先进技术得到全面推广,依托地域优势,形成了坝区高效农业、城郊观光农业、山区生态农业三大区域板块。

专合组织活力无限

无论天晴下雨,郭小华都会到深沟村肉牛养殖合作社的养殖场去溜达一圈。郭小华的身份是涌泉乡深沟村村党支书、深沟村肉牛养殖合作社法人代表。“无钱也可以养牛卖。”这话几乎成为郭小华的“口头禅”。近段时间来,正是因为“四方合作”的好模式,不少农户自愿加入合作社,郭小华舒心地笑了。

2009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通旺农牧(集团)有限公司采用“企业+村委会+农户+信用社”的“四方合作”模式,在深沟、渌井等偏远山村成立了肉牛养殖合作社。通旺农牧董事长吴绪文告诉笔者,由企业培育良种牛,牛犊按照“按斤论价”或者“委托寄养”两种方式交付给肉牛养殖合作社饲养,由公司提供养殖技术,免费防疫,解决了合作社的后顾之忧。

牛犊长大后,公司再按市场价回收。农户张九妹就是“委托寄养”的受益者,去年10月,她从合作社直接领了两头牛犊回家饲养,今年4月肉牛出栏,按照增重的重量计价,张九妹领养的两头牛赚了4000多元钱。

篇7

论文关键词: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

 

红豆树具有极高的材用价值、景观价值、森林文化价值,木材坚硬、纹理美观、材质优良、是我国最珍贵乡土用材之一。红豆树心材的经济价值最为突出,红裼色心材主要应用于古典家具制作与雕刻、陈设工艺品制作与雕刻、建筑装潢与雕刻三大类[1-2]。目前,相关文献对红豆树人工林经济效益分析尚未见报道,本文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旨发展红豆树人工林的产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 材料来源

本研究材料来源于1965-1968在福建华安、南靖、浦城、政和、延平、建瓯、三元、沙县、将乐、泰宁、德化等地20余个国有林场系统布设的红豆树造林试验林。

2 研究方法

2.1技术经济指标确定

为分析红豆树的经济效益和经济成熟,参照用材林林木资产评估的方法,收集调查了如下的技术经济指标。

(1)木材价格:规格材每立方米550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450元,红心材每立方米10000元

(2)营林生产成本:第一年2700元/公顷,第二年750元/公顷,第三年750元/公顷,第四年150元/公顷,年平均管护费60元/公顷。

(3)税费按木材起征价征收,育林费、维简费、社会事业发展费、森林植物检疫费等合计为:规格材每立方米102元,非规格材每立方米51元。

(4)木材经营成本:伐区设计费按蓄积9元/立方米,检尺费9元/立方米农业论文,直接采伐成本110元/立方米,短途运输成本20元/立方米,道路维修养护费用5元/立方米,销售费用为销售价的1.5%,管理费为销售价的5%,不可预见费为销售价的1.5%。

(5)经营利润率按直接采伐成本的15%计。

(6)地租:根据现行政策规定,按主伐时木材生产的数量,依现行林价的30%作为本轮伐期内的地租,即山价。

(7)利率:暂取5%为基础进行分析。

2.2计算方法

(1)净现值模型怎么写论文。本文采用净现值法评价投资效果,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NW为净现值,Rt为t年时的货币收入,Ct为t年时的货币支出,t为年龄,n为主伐年龄,P为利率,也是贴现率。在①式中,当PNW大于0时,说明继续经营还能盈利;当PNW小于0时,继续经营则亏损,但经营初期除外;当PBW等于零时,是盈利与亏损临界,一般将它作为经济成熟的标准,但它常常不是单位面积林地年均经济收益最多的。

(2)森林经济成熟龄模型。森林资源经营是以林地为基础资本的,只有单位面积林地上平均每年收获的效益最多时,才能保证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效益总量是最多的,才是经营者最希望得到的。因此,应取年均净现值最大时的年龄作为森林经济成熟龄,即

式中:T森林经济成熟龄。为分析测算方便,这里假设二个条件:其一是本次研究对象为红豆树单纯同龄人工林,实行皆伐作业;其二是分析结果仅反映主林木经济成熟。这样,森林经济成熟龄问题在这里转化为主伐时利润最大化问题,因此,需建立森林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估计在不同年龄主伐时所能得到的木材产量农业论文,据以求得相应的货币收获量。

(3)生长收获预估模型。描述林分各因子生长过程的方程较多,尤以理查德方程广泛应用,主要原因是理查德方程适应性强,准确性高,且方程中的参数有一定的生物学意义,故本文选择理查德方程构建红豆树生长收获预估模型。[3-6]方程形式如下:

式中:Y为林分测树因子,t为林分年龄,A、k、c为参数。

3 研究结果

根据上述的红豆树林分的生长收获预估模型,以及所收集的技术经济指标,利用生长收获预估模型,计算红豆树各年龄的收入、支出及净现值等指标,结果如表1-3。

表1 红豆树Ⅰ级立地质量的经济成熟分析测算

 

年龄

平均高

平均直径

蓄积量

总收入现值

总支出现值

净现值

年均净现值

24

12.4

12.6

155.8

73108

11961

61147

2548

26

13.3

13.9

171

81818

12069

69749

2683

28

14.2

15.2

186.4

89656

12101

77555

2770

30

15

16.4

202

96426

12068

84358

2812

32

15.7

17.7

217.6

102001

11980

90021

2813

34

16.4

18.9

233.3

106318

11846

94472

2779

36

17

20.1

249.2

109369

11673

97696

2714

38

17.6

21.4

265.1

111192

11469

99724

2624

40

18.1

22.6

281

111864

11240

100624

2516

42

18.6

23.8

297

111484

10992

100492

2393

44

19

25

313.1

110169

10730

99440

2260

46

19.4

26.2

329.2

108047

10458

97589

2121

48

19.8

27.4

345.3

105245

10181

95064

1980

50

20.2

28.5

361.4

101887

9901

91986

1840

52

20.5

29.7

377.5

98092

9622

88471

1701

54

20.7

30.8

393.6

93969

9344

84625

1567

56

21

31.9

409.8

89615

9071

80544

1438

58

21.2

33

425.9

85117

8804

76313

1316

60

21.4

34.1

442

80549

8544

篇8

余欣荣指出,农业现代化是我国现代化的基础和支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方向。能否实现农业现代化,决定了今天和未来能否更好地保障老百姓吃饭,决定了我们能否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也决定了广大农民能不能够同步全面进入小康社会。10月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这是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和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重大部署,《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我国农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余欣荣介绍,《规划》由农业部、国家发改委牵头,会同有关部门编制,主要包括“十三五”农业现代化发展形势、战略要求、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发展任务,还包括要实施的重大工程、重大政策和保障性措施。《规划》要求,“十三五”农业现代化要以提高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为中心,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为引领,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保障农产品有效供给、农民持续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走一条产出高效、产品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发展道路。

《规划》明确了“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目标,提出要通过五年的努力,全国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国家粮食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农产品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显著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要进一步增强,农民的生活达到全面小康水平,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迈上新台阶,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大城市郊区、国有垦区和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等四个区域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

《规划》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提出五方面的重点任务:一是创新强农,着力推进农业转型升级。重点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引导农户依法自愿有序流转土地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强化技术装备的支撑,提高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安全保障能力。二是协调惠农,着力促进农业均衡发展。重点加强产业融合,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及电子商务、休闲农业等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优化区域结构,建立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匹配的农业生产力布局;培育新型主体和职业农民,推动经营主体协调发展。三是绿色兴农,着力提升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着眼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质量安全,组织实施绿色兴农重大工程,严格化肥、农药、饲料添加剂等使用管理,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综合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四是开放助农,着力扩大农业对外合作。统筹用好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优化农业对外合作布局,提升农业对外合作水平,促进农产品贸易健康发展。五是共享富农,着力增进民生福祉。

重点是推进产业精准脱贫,助力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加大强农惠农富农力度,健全财政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拓宽社会资本市场化投入渠道,优化农业补贴政策,创新信贷、保险等支农措施;促进农业现代化与新型城镇化相辅相成,为农业现代化创造更为有利的条件。

余欣荣表示,“十三五”农业现代化的时间表、路线图已经明确,农业部将会同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抓好贯彻、组织好实施。

问:关于农业现代化的问题其实并不是一个新鲜的问题,我们知道“十二五”期间已经出台过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请问“十二五”规划目前完成的情况怎么样?这次又出台了新的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规划,与“十二五”相比,新的特点有哪些?

答:“十二五”期间,国务院印发了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经过五年的实施,各项目标任务基本顺利完成,粮食产能、农民收入、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等一些反映现代农业进步的重要指标提前完成,这些成就为“十三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这一轮规划,我们既保持了“十二五”规划的连续性,又突出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特别是按照党的十以来的一系列中央关于农业发展的方针政策,作出了一系列新的部署。概括起来,有几个特点:

一是突出落实新的发展理念。按照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谋篇布局,贯穿到农业现代化的各个关键环节。

二是突出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围绕着去库存、降成本、补短板的任务,推进农业结构优化、发展方式转变。

三是突出底线思维。我们讲的底线思维,就是农业的现代化必须有几个基本的或者是根本的遵循,重点是落实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强调绿色发展和保障国家生态安全,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根据新的形势、新的要求,这次规划又在目标上有新特点。一是突出了结构调整,设置了玉米、大豆、棉花等种植面积,以及畜牧业产值比重、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等结构调整指标。二是突出可持续发展。今天发展现代农业,再不能够以牺牲生态为代价。因此,这次《规划》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等绿色发展任务,提出了7个专门指标,其中有6个是约束性指标。三是突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提出了全国公共财政农林水事务支出总额、农业保险深度等指标,这是以前没有过的。

相信经过五年的努力,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篮子会更“优”,农民的钱袋子会更“鼓”,城乡人居环境会更“绿”,农业将更具有魅力,农村将更具活力,亿万农民将和全国人民一道顺利实现全面小康。

问:近年来我国农业连续丰收,但也出现了诸如供给和需求不匹配、增产不增收等结构性矛盾,中央对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了明确的要求,请问《规划》在这方面有怎样的部署和安排?

篇9

截至2012年末,吉林省延边州共有38家小额贷款公司,从业人员达279名;注册资本总额为8.11亿元,其中,注册资金4000万元和3600万元的各1家、注册资金3000万元的13家、2000万元的11家、1500万元1家、1000万元的11家。从成立时间看,2008年成立了5家、2009年成立了7家、2010年成立了3家、2011年成立了10家、2012年成立的了13家。其中,2012年成立的13家注册资本为3.7亿元。

造成小额贷款公司无款可贷的原因

费用高、税负重、利润低,难以实现自身积累

一是营业费用约占营业收入的五成。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情况看,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5758万元,其中,业务及管理费(包括工资、福利、住房公积金等)2746万元,占营业收入的47.69%。税前利润总额为2711万元,税后净利润为1975万元。

二是税负占净利润的五成以上。当前,小额贷款公司面临身份尴尬。根据政策,它是工商企业,不需要领取经营金融业务许可证。但小额贷款公司却经营货币、发放贷款,履行金融机构的职能,因此,小额贷款公司享受不到针对农村金融、“小个农”金融机构的种种优惠补贴。由于小额贷款公司不属于金融机构,目前需按工商企业纳税,既需缴纳25%的所得税、5.56%的营业税及附加,还有相关部门规定的坏账准备金。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实现净利润1975万元,其中上缴税金1036万元(营业税301万元,上缴所得税735万元),仅税收方面就占净利润的一半(52.46%)以上。

三是利润空间缩小,积累相对少。据调查,延边州小额贷款公司收益率在普遍低于10%以下,比农村信用社20%以上的收益率相差较大。小额贷款公司在税前利润总额中,需要提取坏帐准备金10%、公积金10%、公益金10%,之后才能股东分红,而且股东分红上缴20%的个人所得税。截至2012年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中,实现盈利的28家,10家亏损,年末股东分红的有10家,分红总额为1099万元。利润空间小、资本积累相对小。以延吉市通利小额贷款公司为例,2012年该公司实现税前利润340万元,交纳各类税费就达117万元,股东缴纳个人所得税达22万元,税负过重严重压缩了小额贷款公司的盈利空间。

资金来源单一,融资较为困难

目前,小额贷款公司只能发放贷款,而不能吸收存款,同时也不是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资本金。现在小额贷款公司主要是用自己的钱在发放贷款,最后形成总资产都是用自己钱形成的。因此,它的资本收益率比资产收益率低。

一是增资扩股难以实现。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情况看,只有1家增资扩股。延吉汇通小额贷款公司于2008年10月成立,是延边州最早成立的小额贷款公司,当时注册资本1000万元,2013年增资扩股1000万元。由于小额贷款公司定性为非金融企业,所以其税赋只能按一般工商企业来缴纳,小额贷款公司全年纳税额接近经营净利润的一半,所以自身难以实现资本积累。在扣除税收和运营成本后,公司的现实资本收益率水平远低于设立时多数股东的收益预期,与其他投资渠道相比则风险更大。所以股东追加投资做大经营“盘面”的意愿不强烈,短期内暂无增资扩股的意向,在实际经营中时常“无款可贷”,限制了业务增速发展。

二是银行融资门槛高。银监会、人民银行在2008年下发的《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明确规定,小额贷款公司的主要资金来源来自不超过两个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融入资金,而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融入资金的余额,不得超过资本净额的50%。但从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调查看,很难从银行融资。

小额贷款公司“只贷不存”的经营模式,致使公司资金流动性差,资金来源紧张。小额贷款公司获取资金的唯一渠道是向银行融资。但银行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放款门槛太高,如中国农业银行延边分行要求小额贷款公司注册资本金5000万元才能考虑放款,但延边地区38家小额贷款公司没有一家达到此注册资本金要求。吉林银行延边分行以小企业贷款方式于2010年向延龙图小额贷款公司发放300万元贷款,目前贷款余额为200万元(利率上浮50%,达到9.84%),但吉林银行上级部门认为违规放款通报批评。

三是融资成本高。由于不属于金融机构,小额贷款公司不能享受银行业2%左右的同业拆借利率,而是向银行申请贷款,利率根据贷款基准利率上下浮动,比2%要高许多。在这种情况下,小额贷款公司更多的是通过股东担保或者采取其他担保方式申请贷款,其融资成本较高。

“超负荷”经营,循环放贷

截至2012末,延边州38家小额贷款公司累计发放贷款2610笔、金额110924.1万元;累计收回贷款2021笔、金额77726.9万元;期末贷款余额59389.5万元。目前,延边州全部小额贷款公司账面不良贷款率仍为零。

一是从贷款期限看,3个月贷款约占七成。从延边小额贷款公司贷款期限看,超半年的贷款占比仅为11.57%,而3个月以内贷款占比约占七成。截至2012年末,累放3个月贷款1400笔、金额74593.2万元,占比为67.25%;累放3~6个月贷款684笔、金额23493.1万元、占比21.18%;累放6个月以上贷款523笔、金额12837.8万元、占比为11.57%。

二是“超负荷”运转。与商业银行受存贷比和存款准备金限制不同,由于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均来自发起股东,不允许吸纳公众存款,为了提高资金的收益率,小额贷款公司大都选择“超负荷”经营,循环放贷,将资金的使用效率用到极致。

年末贷款余额与公司注册资本金比率平均为73.23%,扣除2012年10月份以后成立的4家,年末贷款余额与公司注册资本金比率平均为84.72%。其中,贷款余额与注册资本金比率超过90%以上的17家、贷款余额与注册资本金比率在80%~90%的有7家,这说明,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超负荷”运转,多数面临“无钱可贷”的局面。

政策扶持门槛高,难以享受优惠

相比于农村金融及正规金融的营业税减免等优惠政策,小额贷款公司在政策扶持方面享受的优惠很少,即便有优惠政策,其标准过高,大部分小额贷款公司很难享受。如2012年,吉林省政府为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向财政争取到一笔用于奖励小额贷款公司的资金,其奖励标准是:小额贷款公司向企业发放的贷款占比达到80%以上。而目前延边州小额贷款公司80%~90%的贷款为个人(个体工商户)贷款,所以享受不到该项奖励。

克服发展瓶颈的对策建议

出台相关法律,明确小额贷款公司合法身份。当前小额贷款公司的管理体制对小额贷款公司缺乏相应的法律定位,其经营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约束,这为其日后的持续发展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因素。建议相关管理部门出台一整套法律框架来界定小额贷款公司的法律地位,而且金融机构和监管部门应正视小额贷款公司在中国金融业中的地位,重视和增强向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

进一步加大对小额贷款公司的政策扶持力度。作为正规金融的有益补充,小额贷款公司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支持作用,且小额贷款公司作为新兴组织尚处于起步阶段,这一阶段客观上需要国家在财政和税收等方面给予一定扶持。税收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面临的税负过重的困难,出台相应的减免政策;财政部门应针对小额贷款公司发展的地区特点出台差别化的奖励及优惠政策,对管理规范、发展前景良好小额贷款公司加大扶持为其更好的发展。如制订引导小额信用放款的财政税收政策,建议财政对小额贷款公司向小微企业贷款50万元、个体户和农户贷款5万元的月平均贷款余额给予贴息或者风险补偿。

放大融资比例,减轻小额贷款公司融资压力。当前,小额贷款公司从银行融资额度的比例为注册资本金的0.5倍,而一般工商企业是4倍的杠杆率,建议扩大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注册资本与融入资金的比例适当提高到1∶1。对坚持服务“三农”和小企业、合规经营、风险控制严格、利率水平合理的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比例放宽到资本净额的100%,减轻小额贷款公司的融资压力。如果小额贷款公司资金充裕,更能发挥融资的“毛细血管效应”,为“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

加强监管,引导小贷公司向“三农”和小微企业服务。建议外部监管部门在对小额贷款公司在经营中,投向“三农”和中小企业领域的贷款可以给予适当的营业税、所得税的优惠政策支持。同时,对于没有立足与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的小额贷款公司不予支持,从而引导小额贷款公司回到合理的市场定位和业务领域。

小额贷款公司应加强资本积累,强化风险控制能力。小额贷款公司应树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和实际的长远发展规划,加强内部建设,增加经营策略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进一步规范经营行为,加强资本积累,在利润分配上更多倾向于增资扩股,强化信贷风险控制,努力培育可开发优质客户资源。

篇10

 

小额信贷是在我国金融市场实现体制改革当中而新兴起来的一种现代金融体系,它对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小额信贷企业是小额现代金融体系中的重要载体,也是实施小额信贷金融运作的主要方式,如何引领更多小额信贷资本参与服务“三农”经济,改变农村困难企业经济收入水平,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三农”经济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它投资期长,收益低,并缺乏一定稳定性,进而形成投资成本相对较高现状。为此,有些小额信贷企业便在提高为“三农”经济发展服务中,尝试一些新的服务方式,即依托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则是在改善“三农”经济投资成本高,见效慢和收益低中,可减少小额信贷的信用风险,解决“三农”企业用贷困难,从而实现为推动“三农”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小额信贷服务。

 

一、小额贷款企业服务“三农”经济的现状

 

自从我国小额信贷企业从金融市场当中诞生以来,服务“三农”经济发展似乎就成为了它们的一项主要经营业务,并在提供服务当中,取得了很好的经营绩效。

 

尽管如此,不能回避小额信贷企业在服务“三农”经济发展中还有一些制约因素,这些制约因素对小额信贷服务“三农”经济起到了一定妨碍作用。像小额信贷资金的严重短缺、市场运作征信体系的不健全和小额信贷企业资金运作的有效监管等因素,都是严重制约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当中的主要因素。那么,如何突破这些因素对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发展的限制,是当前小额信贷企业急需解决的问题。如果不能很好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减弱小额信贷企业对“三农”经济发展服务的力度,进而影响我国“三农”经济的发展,减缓我国农村产业结构升级转型速度,不利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所以,抓住我国小额信贷企业发展良好机遇,结合我国“三农”经济发展实际,提升小额信贷企业服务“三农”经济发展水平,需要给予政策方面的探索与研究。

 

二、小额信贷企业依托高职教育服务“三农”经济的政策性探索

 

(一)尝试拓宽小额信贷企业融资渠道,积蓄服务“三农”经济发展实力

 

小额信贷企业其中一个主要金融服务对象就是“三农”企业。“三农”企业是农村经济结构当中的主要组成部分,“三农”经济发展得好与坏,对农村经济发展有至关重要作用。但“三农”企业发展有一定的软肋,投资难致使农民需要用贷,建设周期长形成投资成本高,缺乏专业人才导致收益低等,都是“三农”企业所要急需解决的问题。不仅如此,“三农”企业用贷数量有增无减,致使小额信贷企业资金容量难以满足“三农”企业用贷需求,所以,小额信贷企业可尝试更多吸纳民间资本参与对服务“三农”企业的融资,以此增加小额信贷企业的融资渠道,解决好农民贷款难问题。

 

(二)出台鼓励高职教育体制下人才创业“三农”经济政策

 

农村“三农”企业建设和发展,不仅是缺乏发展资金问题,专业人才的匮乏越发导致了“三农”经济发展具有粗放性和低级化,缺少现代企业发展活力与后劲。我国在教育体制改革中,对过去以往普通高校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将一些普通高校改革为高职教育学校。高职教育培养人才的初衷,就是为我国经济建设培养实用新型职业建设人才,其中就包括为“三农”企业经济发展培养了人才。

 

(三)小额信贷企业自身把握好服务农村“三农”经济发展内部政策

 

农村“三农”经济投资成本高,经营运作见效慢,收益低。农民创建“三农”企业受到更多来自信息、产业和技术等方面诸多因素的限制,小额信贷在对农村“三农”企业进行放贷支持中,要严格考核或考察农民用贷信用,对那些具有短平快,资金回收及时且又信誉好的“三农”企业,可适当加大资金扶持力度,而对于经营风险较大,且又经营周期长,见效慢或是收益低的“三农”企业,在进行资金放贷中需要给予谨慎。

 

三、结语

 

小额信贷企业能否真正实现服务“三农”经济发展,除自身利用相关政策拓宽融资渠道以外,需要结合“三农”企业创建技术含量,瞄准我国高职教育体制下有关对服务农村“三农”企业人才培养现状,并抓住农村“三农”企业创建专业人才,以内部相关政策的拟制,加大对高职教育并依托高职教育,实施更具有针对性的资金用贷帮扶力度。现代企业,包括农村“三农”企业是技术、资金和人才的有机融合,只有依托高职教育并对高职教育体制下而形成的农村“三农”企业进行资金帮扶,才可减少不良贷款量,提高用贷资金使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