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修专业范文

时间:2023-03-30 06:25: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维修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维修专业

篇1

一、大力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因

一方面,汽车维修专业课程改革的目标要体现就业目标与职业特点的结合,使学生真正掌握某一岗位所需的专业知识和职业能力,充分体现职业特点,注重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要根据市场职业需求的变化,不断更新专业知识,调整教学方向,重新整合教学内容。另一方面,由于汽车维修技术的复杂性,尤其是对于高级技工阶段的教学来说,对授课教师提出了极其严格的要求,传统教学模式满足不了当前形势的发展要求,大力推行项目课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这样,汽车专业的老师只需掌握汽车维修总体知识,精通专项技能知识,就可以做到专业化的分工,专业方向也得到细化和明确。

二、大力推广和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1.工艺化教学法

工艺化教学法包括维修技能的工艺化、规范化及教学过程的工艺化、规范化,将传统实训课的特点和修理厂师傅带徒弟的培养模式的优点有机结合起来,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率。这种教学模式采用一对多组的并联教学方式,在教师讲解、示范的过程中,运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扩大现场的可视范围,提高动作细节的可视度,解决一对多组教学的示范观摩难点。同时,将所要传授的技能过程划分为独立的作业流程,再根据学生一次所能接受的程度将流程细分为若干个简单的步骤。教师每示范一个工艺步骤,就让各组学生操作。在实施时要注意学生站位及职责分工,把握好教学节奏。

2.四段法

主要包括受培人和教师的准备阶段、教师的示范和解释阶段、受培人模仿并作解释阶段、受培人练习并检查阶段。四段法在技能培训及新技能的初、中级技能培训中,教学效果尤其显著,是一种快速、有效的技能培训方法。

3.任务驱动型教学法

是让学生在密切联系学习、生活和社会实际的有意义的“任务”情境中,通过完成任务来学习知识、获得技能、提高能力。此方法将再现式、训练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实验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考中,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任务驱动型教学法教学过程主要有五个阶段:准备阶段、提出任务、分析任务、探索和完成任务、交流评估与归纳。教师在教学中要创设好学习情境,熟练控制学习进程,随时提供技术指导与咨询,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意,纠正错误倾向,评价学生作品也不可或缺。

值得提出的是,现在比较流行“理实一体化”教学法,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在一起,有利于教学效果的提高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但是,也要考虑是否将专业课程全面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哪些课程需要?哪些课程只要进行理论教学,哪些课程必须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同时也要分清“实验课”“实训课”“实习课”的区别。对于如何上理实一体化课,著名的汽车维修教育专家朱军老师提出了以下几个原则:

(1)有理有实原则。理论讲解要和实践无缝对接,绝对不是将理论课搬到实训车间来上,就算“理实一体化”教学了。

(2)理实同步原则。理论讲一点,实践同步跟进。使理实的空间、时间充分接近,将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操作充分融合。

(3)顺序优先原则。在讲解时,实物优先(能对照实物讲课的就不要用图片),其次影像,再次图形,最后文字。

(4)动手优先原则,能动手的尽可能让学生动手。

三、课堂教学组织要科学、合理、严密

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第一,建议在分组进行理实一体化教学的时候,将一个班分成两个组,分别在两个教室内进行,而且每个组的学生最多不能超过25个,进行小班化教学。学生太多,老师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关注和指导每一个学生;教室空间太大或太小,也不利于教学,影响教学效果和质量。第二,组织要严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三,加强对学生的考核,要经常举行竞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四、加强工量具、仪器、设备等教学资源的维护与管理

篇2

一、市场对电气维修人员的需求情况

1.人数需求

随着就业市场对于2000年以前的不合理用工结构的修复,原有企业对于电气维修人员的需求有一定的回落。但是,综合考虑山东半岛制造基地的发展战略和新企业的不断投产、城市特点等因素,近几年,青岛地区对于电气维修人员的需求数量相对稳定,并呈小量增加态势。但是,因招生数量的增加,维修电工专业学生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加。

2.技术需求

因社会化分工、市场竞争加剧,大多数设备制造企业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售后服务。综合技术生命周期缩短和维修服务社会化等因素,企业对于电气维修人员的技术需求呈两极分化状况。

多数企业从综合用人成本、生产实际需求等因素考虑,仅需要维修人员掌握基本的电气维修技术即可,复杂的维修工作交给设备制造企业或相关专业维修公司;而一些设备制造和涉及自身生产机密、需要快速反应的公司,对于掌握PLC、变频器、单片机等先进电气技术的技术人员,有较为旺盛的需求。

这种现状造成了掌握基本电气技术和先进技术者市场均有一定需求而中间层需求降低的情况。

二、电气技术在工业中的实际应用情况

1.传统与新型控制方式交织

我国作为一个新兴制造业大国,制造业现正处于由简单加工向复杂加工、精细加工发展的过程,工业设备以及相关的电气控制设备也在同步发生变化。

在电气控制领域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现代工业控制器,如PLC、IPC、嵌入式控制器等对传统继电器控制系统的取代。由于我国工业化水平较低,这一转变过程相对较为漫长。

因此,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工业控制系统呈现出一种传统与新型控制方式交织的局面。

(1)PLC、嵌入式系统等新技术必将取得统治地位。电气技术的发展,更多地体现在新型工业控制器在工业中的广泛应用。在工业领域,PLC与机器人、计算机辅助设计并称为现代工业领域的三大支柱。从发展角度看,PLC、嵌入式系统等新技术,必将在电气控制领域取得统治地位。

(2)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品牌集中,中小品牌亦有应用。工控领域生产厂家众多,市场中主要有西门子、ABB、欧姆龙、三菱等几十家公司的产品。这些厂家的产品更新十分迅速。现代工控产品大多不是因为损坏而无法使用,而多是因产品的技术、性能落后退出应用。工控产品的应用集中在几个大品牌上。但是,因性价比等因素影响,LG、台达等产品亦有一定数量的应用。

2.维修电工的岗位需求

教学应与受教者的岗位技能要求相吻合。脱离实际的岗位技能需求,只能造成教育失效。

(1)普通电气维修人员。相对浅层次地掌握电气安全知识,包括传统电气和电子设备的安装、维护、维修等基本电气技术。

(2)高级电气维修人员。掌握PLC、变频器、单片机、数控技术、特种电机、电力电子等先进技术和字处理及绘图、仿真软件的使用。

3.在维修电工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避免过度强化单一技能,夯实专业基础。现代电工技术的发展是以弱电控制强电、计算机技术引入、电力电子技术高速发展、自动化技术的深入应用为标志的。新技术、新设备的应用,必将伴随着新的维修技术的应用;而新的维修技术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新型的维修设备、仪表的使用。

(2)贴近社会和岗位需求的课程设计。在专业的课程设置上,除体现这一特质外,更应该体现出培养专业人才这一最根本、最本质、最重要的基本的属性。技工教育首先是对人的教育。同时,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的教育,加强人文知识的传输。专业以职业为目的,课程以育人为本。课程设置除了以职业为目标外,应兼顾学生的其他需求: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

(3)引入分层次教学。人存在智力上的差异,具有不同智力水平的人,能力不同。因此,不同智力水平的人,应从事各自能力所及的工作。对于人的培养应该顺应自然,不能齐步走,划定统一的标准。脱离实际的要求并不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相反会遏制学生的创造和职业发展。分层次教学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

(作者单位:李宇青,山东省青岛市技师学院;

篇3

【关键词】高职;汽车维修;教学改革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以高端技能型的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为主。而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占比最大的一个环节,也是提高学生专业掌握能力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一个重要教学形式,也就是实践教学。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汽车行业也在飞速的发展中,因此对汽车维修人才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汽车维修人才已经成为了我国十分紧缺的技术人才。因为汽车维修专业的特殊性,对动手操作能力有很高的要求,因此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教学环节。所以,应该以高级应用技术型汽车服务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转变传统教学观念,应以就业为导向,为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和综合技术能力,改革教学模式,构建科学的汽车维修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但这至今还仍是汽车维修专业未能解决的问题。

1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实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落后

培养学生基本职业能力的重要环节就是实训教学手段和方法,同时,实训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革也是高职院校目前实训教学改革的主要目标。当下大部分的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实训教学,通常都是模仿式教学,学生模仿老师的样子,老师,怎么操作学生就怎么操作,但是像这样,学生模仿老师操作的这种机械性的模仿练习无法激发学生主动思考,也无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学生自然而然就不会去思考操作的原理是什么,也导致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无法提高,同时无法提高的还有创新思维。并且这样的机械式的操作会使学生学习兴趣降低,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随之下降,实训的目的自然也无法达成。为了使实训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动作操作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提高,并且能够独立思考,实训教学的实训项目应该采用工单化、模块化,而对不同的项目都应该有不同的实训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跟随老师脚步,参与实训项目的整个过程,同时也让学生积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最后还要总结问题,这样不仅是在锻炼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主学习的能力,也是在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以及未来工作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1.2缺少配套的优质教材

汽车维修专业设置的专业课和基础课都非常多,且涉及的知识非常多,而且实训教学在高职院校中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并且教学的基础就是教材,但是目前汽车维修专业的教材内容都相对单一,不够丰富,并且实践目的不明确,与实际的工作脱节,真实的工作岗位与教材内容存在差距,并且不符合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学生用书的标准。

1.3缺少“双师型”的教师和实训设备

当下,很多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都没有经验,有些甚至是一毕业就投身汽车维修专业的教师行列,从未到企业工作过,没有丝毫实践经验。这些教师虽然理论知识丰富,但是只有理论没有经验,不足以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也难以将理论知识套用到现实的例子中去。但因为高职院校的用人体制束缚,很难将优秀的工程师引入到学校来,这样也导致了高职院校十分缺少理论知识丰富,实践经验也丰富的“双师型”教师。同时也因为师资力量不够强大,教学搭配不够科学,实践教学质量迟迟无法提高,甚至难以发展。也因为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备不足,甚至一个教师要指导几十个学生,实习效率也就自然不高。

2实践教学的改革措施

2.1校内实训室和校外实训基地同步建设

要想提高学生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其关键点在于实践基地的建设,高职院校基础设施建设中最重要的也是实践基地的建设,所以无论是校内实训室还是校外的实训基地建设,都要不断加强。如果想要消除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设施的不足,可以通过和企业合作,或者是产学研结合。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高技能人才的一条重要道路,就是产学研结合。校内的实训室和校内的实训基地,以及校外的实训基地的建设都非常重要但是除此之外,与相关企业的合作也非常重要,相关行业的相关企业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实习场所,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还能够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帮助学校建设校内实训场所,甚至能够帮助学校达成实训教学的目的,完善学生的培养计划。

2.2完善教师团队,鼓励教师往“双师型”方向发展

只有师资队伍强大,才能使高职院校的汽车维修专业不断发展,也只有师资队伍强大,高职院校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水平才能有所提升,实践教学质量也才能随之提高。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因为只有这样理论知识丰富又有实践经验的教师才能建设起强大的师资队伍,只有这样的师资队伍,才能让高效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实训教学质量不断提升。鼓励教师往“双师型”的教师方向发展,也鼓励各个高职院校多多引进“双师型”的教师,为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和达成教学目的,建设一支强大的师资队伍。

篇4

论文摘要:针对我国目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建该专业课程体系改革的基本原则及具体措施。

近年来,虽然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一直在进行,但由于种种原因,与全国汽车维修行业生产发展的速度相比,仍存在课程体系的划分不够合理、教学内容始终落后于生产实践的要求、与市场需求存在较大差距等问题。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效益,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高职院校必须深化教学模式和课程体系的改革。

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不足目前,我国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以学科为中心组织教学内容),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另外,学生入学后的学习按统一的教学计划进行,而制定教学计划时对如何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考虑较少,灵活性较小,加之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方式,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的位置。

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现有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程体系是建立在“三段式”教学模式基础上的,课程设置受机械类和近机类专业的影响太大,专业基础课中机械类课程如《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机械零件》、《机械制造》、《金属材料与热处理》等安排过多,没有考虑到本专业毕业生的业务范围基本不涉及机械设计与加工的内容,而与汽车有关的自动控制技术课程,只有《液压与液力传动》和《电工与工业电子学》两门课程。机、电课程比例不当,使得教学时间得不到有效和充分的利用,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知识上,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另外,专业课程结构和内容缺乏弹性,选修课程少,非常不利于学生个性和主动性的发挥。相对固定的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对市场变化缺乏快速的应对措施,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对专业建设极为不利。

教学内容落后于科学技术的发展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在教学内容上应注重职业的生产过程和实际要求,强调专业教学内容与职业岗位需求的针对性,以职业岗位的需求确定教学内容。本专业目前使用的教材,虽然增加了部分新内容,但课程的职业教育特色不突出、内容陈旧,难以适应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要求。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汽车的发动机、自动变速器、制动系统等各个方面的控制之中,甚至在载重汽车上,也采用了技术含量很高的柴油机,但是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并没有得到充分反映。另外,汽车维修作业中的车身修复技术,钣金与喷漆技术则根本没有涉及。这些情况使本专业毕业生在就业时竞争力不强、择业面较窄。

教学手段落后,先进的实训器材和设备不足在教学手段方面,目前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相当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板书和绘图,课时容量小,加之与实际紧密结合的教学设备、模拟设备、检测仪器以及维修设备缺乏,严重影响理论教学和实训的效果。另外,近些年该专业的毕业生有相当数量从事汽车检测、汽车及其零配件的销售、汽车维修及其附属设备的销售、汽车保险等工作。学生的就业面已从原来的汽车运输、汽车维修,拓展到汽车出厂后的所有需要汽车专门知识的领域。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原则

转变高职人才教育观念,强调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育思想切实改变传统模式培养出来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知识单一、能力单一的局面,培养综合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从过分强调知识本位转变为以学生能力为本位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除了培养专业能力以外,还要注重培养诸如语言表达、组织管理、市场把握等综合能力,把知识教育转化为素质教育。

从封闭性课堂教学转变为开放性教学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新体制,以获得更多的市场信息,并充分利用有效的教育资源,提高毕业生的竞争能力。

改变“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贯彻“以学为主”的思想把教育过程转变为学习过程,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创建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新课程体系的具体措施

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汽车“后市场”,培养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具备本专业的理论知识、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经营管理能力,从事汽车维修、检测、管理、评估、保险、销售,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总体来说,汽车运输企业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量下降,而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长,汽车维修市场在不断扩大,对汽车尤其是小轿车维修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幅度增长。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育应主要满足汽车维修企业的需求,兼顾汽车运输企业及其他企业的需求。

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建立新的课程体系(1)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从市场出发,以职业岗位的能力需求为导向,以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为最高目标,破除“三段式”教学模式,从实际岗位需求引出课题,提出解决方案,开发“宽基础、多模块”课程体系。强化汽车构造、汽车电气设备、汽车维修和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等课程,同时将原有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内容进行适当的删减、增补、重组,将其变为必修专业课和数个专门化方向的选修专业课。(2)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培养方案。从职业分析入手,对职业岗位进行能力分解,确定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一般专业能力是计算机应用能力、汽车英语阅读能力、汽车驾驶能力;核心专业能力是汽车拆装、检查、修理能力、汽车故障诊断能力、汽车性能检测能力、汽车维修企业管理能力;基本素质要求是:较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水平、良好的身心素质;最终围绕核心能力的培养形成课程体系。(3)增加学生实训的时间和项目。增加学生就业前的专门化实训,使学生在毕业前得到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要求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用人单位认可程度高、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应的培训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提高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的就业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使其获得在与汽车有关的职业群中广泛就业的可能性,而且就业时可以顺利顶岗工作。(4)采用模块式教学方式,增加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和选择性。采用“大专业、小专门化”的课程组织模式,用本专业职业能力结构中通用部分构筑能力平台,用灵活的模块式课程结构和学分制管理制度满足企业和学习者的不同需要。新课程体系把选修专业课按多个专门化方向分为多个模块,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制定不同的专门方向,学生也可以在完成规定的专门化课程后,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修其他的专门化模块,如电控发动机维修、自动变速器维修、行驶安全系维修、车身电气设备维修等模块,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应劳动力市场需要和有职业发展前景的、模块化的学习资源,力求在学习内容、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等方面给教师和学生提供选择和创新的空间,构建开放式的课程体系,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增加先进的检测、诊断设备,满足汽车维修市场的需求目前汽车技术正飞速发展,与之配套的检测、诊断设备也不断更新,先进的发动机综合诊断仪、解码器、示波器等诊断设备和汽车性能检测设备在汽车维修企业得到广泛应用。学校应该增加专用的检测、诊断和维修设备以改善教学效果。如果学生在学校得不到实际训练,就不可能达到社会的要求。

改变教材结构,体现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开发与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模块化教材体系,适应不同岗位的需求。在主要专业教材结构上有根本的突破,每门专业课程教材大体由基础技术篇和适用技术篇构成。基础技术篇主要解决入门的专业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相应的基本技能的训练,这部分内容相对稳定。适用技术篇采用“积木式”结构,一方面可根据生产技术的发展不断更新、增减或组合“积木”。从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来讲,要突出本专业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方法,克服专业教学存在的内容陈旧、更新缓慢、片面强调学科体系完整、不能适应企业发展需要的弊端。

总之,新的高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模式,主要以汽车维修行业人才需求为基本依据,面向汽车“后市场”相关企业各岗位,以提高学生的职业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为宗旨,倡导以学生为本位的教育培训理念和建立多样性与选择性相统一的教学机制,通过综合和具体的职业技术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积累实际工作经验,突出职业教育特色,全面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剑,包昆容.论高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J].职业技术教育,2002,(7):38-40.

篇5

0 引言

在?^去,传统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学把大量时间放在了理论知识的讲解上,经过多年的实践发现,这样的教学模式即便学生对理论知识熟记于心,但是在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过程中依旧有很大困难。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学生缺乏实践操作,动手能力较差,空有大量理论知识却无法满足实际操作的要求。而我们知道,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本身而言就是一门技能型课程,学生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可以熟练掌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因此,传统的理论知识教学有其不足之处。当前,很多高校都开展应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而言,实施一体化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培养了自己的动手操作能力,从而能够熟练地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操作中,提高了汽车运用与维修课程教学质量。

1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概念

所谓一体化教学就是在过去理论知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实践教学,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掌握了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而言,本身是一门比较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专业,因而运用一体化教学模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此外,一体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理论授课的模式,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而且增进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最重要的就是使学生真正了解到本专业的用途,为将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2 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体化教学的主要内容

2.1 一体化教学标准

要想更好地将一体化教学应用到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中,就必须制定严格的一体化教学标准。在开展教学过程中,既要让学生掌握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融合,使二者达到一个科学的平衡点,防止在教学中出现过度重视实践教学,或者偏向理论教学的失衡现象。此外,各大高校还要统一汽车运用与维修的专业课程,统一不同阶段的教学安排,设置统一的教学目标和职业能力要求,使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形成具有统一规范的教学体系,保障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1]。

2.2 一体化教学场地建设

传统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之所以没有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也是由于受到了资金、配套设施建设的限制,因为要想真正使学生得到实践锻炼,就必须建设专门的教学场地,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一体化教学场地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仿真的,学生可以在其中进行实践练习或者实践模拟,从而能够将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际操作中,发现操作中的问题,并且通过研究和探索得到解决,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和创造能力的发掘,学生无论是真实的操作还是模拟操作,都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最终熟练掌握操作技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为了确保一体化教学的顺利实施,高校建立一体化教学场地是必不可少的。在开展建设工作时,主要由学校负责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研的工作人员带头,通过与本校领导、采购部门、后勤部门等进行协调沟通,选择合适的理论教学教室和实训场地,购买教学所需要的配套设备,进而解决一体化场地的建设。在确定了专门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理论教室后,除了要在教室内配备统一的现代化电教设备外,还要购买教学过程中所需要的教学模型和实物,当然,这是一些较小的、方便携带的设备,能够在理论课程中辅助教学,将设备加以演示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了解到理论知识内容,同时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在建设汽车运用与维修实训场地时,要设立汽车新技术室、汽车电脑模拟室等现代化教学场所,购买的设备和器材也应该是比较先进的,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对于比较大型的汽车维修设备,由于购买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而且当前设备更新速度快,学校可以采用校企合作的方式,借助设备生产企业的设施,完成一体化教学,同时为企业培养更多实用性人才。

2.3 一体化教学课程体系建设

在过去,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一直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对于理论知识的教育占据了大量的课时,而且教学内容也比较复杂和深入;而如今,在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后,如果依旧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内容、教学课程体系、教学评价方式等,显然无法满足一体化教学的要求。因此,在采用了新兴一体化教学模式后,高校就要对过去汽车运用与维修教学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对教学内容加以改变,对教学评价方式加以完善和优化,真正打造适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课程体系[2]。

2.4 一体化教学教材开发

当前,各大高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都采用了一体化教学模式,沿用过去的教材显然无法满足教学要求,基于此,开发新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教材势在必行。要对高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材进行开发就需要相关专业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共同努力,根据当前教学要求,结合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创造出统一的、全新的、更加科学、合理的汽车运用与维修教材,以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在教材编制的过程之中,学校应当成立专业建设以及学科研究委员会,从而让企业中富有经验、操作能力娴熟的高素质人才参与到教材开发以及编制授课的过程之中,进而促使教学的过程能够贯穿于产教结合之理念。同时,校方还应当安排理论课教师与实践课教师切实结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对今后所要从事的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课实施详细探索,并对教学计划中所规定的全部课程实施必要的增删,其后再实施模块化细分以及整合。最后,则是要组织好人员负责开发编写一体化教学的校本教材。

2.5 一体化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一体化教学之实施对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教师提出了双师结构以及双师素质等一体化的要求,这就需要一体化教学的专业理论课教师要在讲解理论课程的同时进行操作与示范,这就要求实践指导教师在指导实践操作课之时懂得其中的原理、通晓相关的理论,且不管是专业课理论教师,还是理论实习指导教师,均应有足够的能力制作出多媒体课件,并且能够运用多媒体课件来实施教学。按照教育部之要求,各专业的理论教师一定要获得本专业的技术等级证书,实践课教师一定要积极参加专业理论课程学习。

篇6

关键词 数控维修;培养;方向;专业人才 ;

中图分类号:F25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随着数控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普及,数控机床维修人才成为目前市场迫切需求的一类专业人才。尽管不少院校都设立了数控维修专业,但是由于数控机床的多样性变化,复杂的操作系统和一些外在的无法预料到的因素也导致了数控维修工作将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大的技术工作,然而目前的教学水准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因此,如何正确合理地安排专业课的教学、如何培养高水平的数控维修人才,已经成为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数控维修专业人才培养的紧迫性

由于社会的需要,我国数控机床数量这些年一直都在迅速增长,如今数控机床的种类差不多涉及了整个机床领域以及大部分的机械设备。这样的结果就是说,数控机床这一领域需要大量的人员来充实。根据资料显示:在从事数控工作的人员中,占了将近一大半名额的就要数控操作和数控编程人员 ,而剩下的不到百分之二十的才是搞数控维修和数控维护工作的。这样的形势就导致职校学生学习维护维修的更少了,而市场上的操控与编程人员也渐渐露出了供过于求的势头,所以对于从事数控设备的维护和维修人员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尤其是部分含金量非常高的数控机床调试、专业的维护与维修的人员数量更是严重不足。虽然设立数控机床维修专业技术的职校不在少数,但是作为一门一体多项包含范围广的很强的工科技术,数控维修技术目前的教学还无法达到企业对人才的要求,从这些职校出去的工作人员基本无法对绝大部分数控设备进行合适的保养以及维护,而且由于在职校所学专业知识的限制,在无法透析部分数控设备的性能的情况下,以至于数控设备出现问题的情况渐渐增多,所以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培养也就迫在眉睫了。

二、数控维修专业的培养方向

查阅资料,我们可以知道,数控维修人才的培养应该面向中职学生。尤其要注意使得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能够迅速地成为合格的数控维修人才,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时代在进步,单一的能力已经渐渐不能够满足市场的需要,多方面发展才是出路。那些学习操作和编程的也就需要学习一些维修保养方面的知识来完善自己。精兵简政对每个想要发展的企业来说都是必行准则,不断的发展也使得他们迫切需要高素质和高技术复合型人才。已有部分企业对数控专业工作人员提出了更高的知识结构要求,所以在这个时候对数控专业人才进行高效合理的多方面培养将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能够预见,在企业对从事数控工作的人才数量有很大需求的同时,对其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等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从这些迹象我们能够看出现代企业中只会单一操作的数控员工已经渐渐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而进口的大量高档数控则明确告诉我们加工中心需要既能进行熟练操作又能正确进行维护维修的技术人员来操作了。在现阶段职校培养跟不上数控机床变化的情况下,综合型人才就更显得难能可贵。为了提高企业数控设备利用率和完好率,保证企业的效益,以此为根本出发点,企业对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的人才需求将大大增加,而行业中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储备又较少。又因为大多是进口数控机床设备,同时也对从事维护维修工作的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能够让从事数控操作的人员也学习维护维修也将是企业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了。

在打造多方面自我数控技术人才的需求方面是一件蛮紧急的事情,数控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目前在企业中所占比例连百分之五都不到 ,尤其是专业理论知识层次较高和具备一定动手能力的高级人才更显紧缺。随着大批量采购数控设备从国外运进来,就更加需要大量高层次维修的“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对“多面手型”数控技术人才的迫切需求将会占其未来需求量的百分之三十左右 。结合资料,为满足数控机床制造和使用企业的用人需要,以培养具备一定工作经历的知识型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制定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培养要求,数控设备操作与维修专业毕业生初始就业阶段可以胜任数控机床装配与调试工、电气装调工等岗位,从业2—3年后,可胜任数控机床维修工、数控机床调试工程师、数控机床售后技术支持等岗位,根据地区企业用人要求,毕业生还可向数控机床销售、数控机床质量管理等工作岗位的迁移。课程建设方案根据企业对人才的能力及技能需求进行课程建设,将国内外先进课程开发理念与学校实际情况相结合,建设高职教育的“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以便构建旨在培养会编程,操作,维修,管理等方面的高文化素质、高技术技能需求的阶梯型能力的课程体系。并将教学内容按照毕业后可能从事的方向分化安排。在课程体系中要设置有专业教育,同时也需要有人文素质的健康心理的知识。以便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三、数控维修的培养方式

人才培养模式是为完成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式,包括有教学组织、培养途径等内容。根据数控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依托学院完善的实践教学平台,结合职业标准和企业岗位能力需求及专业实际情况,要做到如下要求:

1.社会能力

①良好的人际交往和协调能力;

②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

③具备解决基础问题能力;

④良好的职业道德精神,积极的求知欲和创新意识;

2.处事能力

①运用计算机处理相关问题的基本能力;

②阅读与本专业相关的外文资料的能力;

③自主学习和拓展能力。

3.专业要求

①具备独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决策能力、自学能力、文字及语言表达能力、合作能力等。

②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具备识图与绘图能力和机械设计基本能力、工程材料处理和机械加工工艺制定能力、机械零件测绘基本能力;具备常用电气图纸识读和常用电工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③具备工艺规程编制和工装设计能力、数控加工程序编制和数控机床操作、调试与维护能力、数控机床故障诊断及初步维修能力、CAD/CAM技术应用能力、车间管理及市场营销能力等专业能力。

4.要求具备的证书

①计算机等级证书;

②英语应用能力三级证书;

③数控机床操作高级工职业资格证书。

5.课程内容的选择

①根据岗位方向为培养目标,了解所应该具有的技能和知识,选择相对应的课程内容。选择课程内容时,应尽量地选择明确具体的知识点、技能点,不被传统学科课程及其体系所束缚。

①按照行业组织制定的职业能力标准和国家统一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根据产业需求、就业市场信息和岗位技能要求确定专业课程的具体实施内容,将课程内容与职业技能进行高效搭配。

③课程内容尽量及时反映科学技术的最新变化,如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新标准等,要注意活学活用在实际工作中起关键作用的经验知识和技巧。

④注重文化素质与专业技术的结合,将文化教育内容运用到专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满足行业岗位转换甚至岗位工作内容的变化、努力发展所需的知识和能力,更好的就业,并且能够适应岗位的变换。

根据以上的培养方式要求,如果各方面都不曾出什么问题,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去赶上现代一直不断跟心变化的技术只是设备维修处理的方面的要求的。以便弥补我国在数控维修专业人才方面的短缺问题。

结束语

总之,在如今这种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紧缺的情况下,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专业数控维修人才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专业课的教学和学生的工作情况接轨,根据社会,企业的反馈不断的改进培养人才的方式方法,以达到培养数控维修专业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田强,王艳.从本体论的角度看我国教育体制中的若干问题[J].教育探索,2002,(1).

[2]郝志平.浅议大学英语教师角色定位[J].文教资料,2005,(24).

[3]周建松,郭福春.高职院校订单人才培养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9(6):113-l19.

篇7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改革;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054-02

对于高职院校教育部16号文明确提出人才培养目标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如何实现这一目标,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谈谈对《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人才培养改革。

一、首先我们对青岛地区汽车制造行业做了调查分析

本地区行业发展较快,真正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如青岛一汽、青特集团、上海通用五菱等汽车制造业。在汽车制造、汽车销售维修、汽车检测、汽车服务几大行业中,以汽车制造业为龙头带动了相关行业,各相关行业社会人才需求量均较大,说明了《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可持续性、可发展性,这进一步增强了我们发展本专业信心和决心,随之确定了本专业的定位: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具体的服务面向是汽车检测与汽车维修行业。具体的就业面向是汽车快修店、汽车4S店、汽车售后、汽车制造部门。具体的就业岗位是汽车检测、汽车维修、汽车销售管理、汽车保险理赔、汽车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明确了本专业定位,就明确了方向,找到了目标,再下一步是如何开展好教学,我们积极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课程,确立了人才培养方案是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培养应用能力为主线,以技能为主旨构建课程体系,实践教学必须占50%以上。参照相关兄弟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了具有自己个性的课程体系,我们的基本思路按课程性质、功能以及内容和它们相互间的相互联系,以技能培养为主线,以知识“必需、够用”为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衔接、有机整合,开设综合化课程和综合实训项目。在专业能力课程中,通过市场调研,对企业中汽车检测、汽车维修及岗位群职责分析,筛选出多个行动领域,即典型工作任务,最后提炼成以《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汽车电控技术》为五大核心课程的专业学习领域。对曾经开设的《机械制图》、《机械基础》、《汽车材料》、《公差配合》四门课整合为一门综合的《汽车机械基础》。对《电子电工学》改为《电子电工基础》。通过对典型工作任务及专业基础课的整合,最后确定了12门平台课作为专业学习领域。然后根据教育部要求及教育教学规律保留了文化素质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计算机基础》、《大学体育》四门课程。又根据企业、社会、经济、企业发展需要及个人发展要求,开设了相应的选修课及拓展课程。对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素质(思想政治素质、职业素质、人文科学素质、身心素质)以及知识都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开发完课程,我们组织教师建立每个学习领域的课程标准,对五大核心课程规定了学习内容及培养的能力,每一部分能力及学习内容应该由多少个典型任务来完成,这样发动机、地盘、电器、故障诊断、电控技术分别由43个、47个、40个、39个、51个典型任务来支持,每个任务又承载哪些技能点和知识点,也就是明确了每个任务具体的理论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以及具体每节课具体实施过程。以《发动机构造与维修》来说明课程建设内容:项目及包含的任务:项目一:汽车发动机总论。任务一:发动机总体构造与原理分析;任务二:发动机总体认识。项目二: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曲柄连杆机构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曲柄连杆机构的拆装;任务三:曲轴飞轮组的检查和维修;任务四:气缸体、气缸盖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五:连杆的检验与校正;任务六:活塞组的检查与维修;任务七:气缸压力的测量。项目三:配气机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配气机构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配气机构的拆装与检修;任务三:气门间隙的检查与调整;任务四:配气机构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四:汽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直接喷射式供给系构造与维修认知;任务二:燃油喷射系统主要零部件拆装与检测;任务三:燃油喷射系常用检测诊断仪器的使用;任务四:燃油喷射系统的故障诊断。项目五:柴油机燃油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柴油机供给系构造与维修分析;任务二:喷油器、喷油泵的拆装;任务三:喷油泵的检查与调试;任务四:喷油器的检查与调试;任务五:柴油机供给系的维护。项目六:冷却系构造与维修。任务一:冷却系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冷却系零部件的拆装与检测;任务三:冷却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七:系的构造与维修。任务一:系的结构与原理;任务二:系零部件的拆装与检测;任务三:系的故障诊断与排除。项目八:发动机装配、调整与磨合。任务一:发动机总成的拆卸与装复;任务二:发动机的磨合与测试;任务三:汽油发动机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任务四:柴油发动机常见的故障诊断与排除。合计256课时。所有课程均以工作过程、典型任务驱动为主要教学模式,根据典型任务下的“咨询、决策、计划、实施、检查、评估”六个工作过程为主要选取教学内容,以学生亲身经历完整个工作过程为原则,通过“做中学”、“学中做”即“教学做”一体化情景式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为解决我校师资短缺的难题,采取同级学生不同学期实习。为解决不同学科教师教学任务松紧不一的问题,我们把同级甚至同专业学生同学期开设了互不干涉的不同课程,为解决实验室紧张的问题,一是加大利用率,而是进行模块化教学。

二、实训基地建设

1.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多渠道引进资金,通过努力引进了世界银行贷款400万人民币,兴建了3个汽车发动机一体化教室;3个汽车底盘一体化教室;2个汽车电气一体化教室;2个汽车故障诊断与排除一体化教室;2个多媒体教室;1个占地6000平方米的现代化汽车修理厂;2个教具制作室;2个整车实训场地。

2.校外实训场地建设。专人负责,强强联合,与青岛当地36家集团公司及大型修理厂签订了实习协议书,保证了本专业的对口实习。

三、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1.采取了“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的措施,利用假期把年轻教师派到一线锻炼,利用业余时间请一线资深师傅来我校对教师进行培训。

2.高薪聘请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专业带头人。

3.加大对年轻教师培训力度,让他们尽快成为骨干。

4.出台了优惠政策,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

5.从企事业单位聘请本专业有实践工作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任兼职教师。

6.积极做好“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工作,切实保证教师队伍的相对稳定。

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和难点就是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重点则是师资队伍建设和实训基地建设。我们已把握了核心、难点以及重点,相信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课程体系;案例教学;理实一体化;情感目标

一、目前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

1.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力度不足

目前,职业学校汽车维修专业课程体系仍然保留原有“三段式”的课程设置模式,即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教学分段排列;各学科仍过于追求各自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不是从生产实践中引出课题进行分析和研究,针对性较差,造成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各门课程各自独立,缺乏彼此应有的沟通;基础课、专业课与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联系不紧密,没有达到理论教学为生产实践服务的目的,学生的实际技能训练时间和项目不足。

2.课程体系与生产实际有较大差距

大量课时浪费在毕业后应用机会很少的知识上,加上专业课程和实训的课时不足,没有足够时间去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程体系,重构教学内容

我校依据中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六章“职业教育”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战略地位: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经济发展需求性终身学习开放性职业教育系统性以及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3年11月16日)。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第42条)。

我校以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建设国家重点建设示范性专业为契机,以国际先进的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模式为参照,开展课程体系的改革。

职业教育体系构建宗旨不变:就业导向,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为载体的人的全面发展,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目标,我们培养的学生应当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应当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走上职业岗位之后具备持续发展的潜力。具有“系统的应用知识”,而不是具有“系统的专业知识”或“专业理论”。也就是说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让学生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所以要明白我们培养的人才类型是技术应用型、技术技能型或操作型的技能人才,不是研究、设计型的人才。

创设工作环境,设置工作任务,确立工作对象,运用工作手段进行工作组织、操作,最终完成工作成果并展示。在掌握技能、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学会工作、学会共处、学会做人。

(1)取消了汽车机械基础、汽车电工电子基础等理论课程;摒弃对本专业无用、无趣的内容,如,汽车机械制图等。将其中有价值的部分转化为工作手段直接移植、融合到汽车专业基础课中。在一年级直接开设《汽车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其中就融合了平面连杆机构、凸轮机构、带传动、齿轮传动、材料热处理等原本单独开设的理论课程内容。现在其仅作为工作准备而应用在汽车专业课程中。例如,《汽车底盘构造与维修》中的变速器这个项目中就包含了齿轮传动,在一年级开设的《汽车电器设备构造与维修》的《电源系统》项目中包含了欧姆定律、二极管等内容。

(2)在具体的教学模块内容上,拆解传统知识系统,根据工作项目需要做进一步的组织,重构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使之在应用过程中更加高效、可行。例如,在二年级开设的《电控发动机维修》课程中,将空气流量计、进气温度传感器、节气门体设置在《电控发动机空气供给系统》项目中。

三、应用案例教学,提升专业素养职业教育的课程内容改革,更多地选取和设计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实例、案例

把这些实例当作研究对象,让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排除等,在此基础上增长社会生产与生活需要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其整合的职业素质。案例教学法最突出的特点是讲课开始于实践,从实践中提出问题,通过分析发现规律,提炼理论,然后使理论回到实践,应用理论去指导实践。这正契合了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在课程的设计中,教师把贴近生活、体现时代性、具有专业特色的汽车维修案例利用多媒体或教师实车故障设置的方法展示给学生,创设、模拟工作环境。通过师生、生生之间的双向和多向互动,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师导演、学生表演的各环节,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日积月累,掌握故障检修的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与此同时,注重小组合作,加强交流,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电控发动机》课程的《空气供给系统》项目中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个汽车视频:一辆捷达轿车,行驶里程20万km。该车发动机怠速突然居高不下,转速高达1200 r/min,节气门开度为12°(正常情况下发动机转速一般为800~840 r/min,节气门开度一般为2~5°)。利用这个实际案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思考、分析,掌握故障检修的一般方法与特殊处理,潜移默化中提高了学生汽车故障检修的逻辑推理能力。

四、坚持理实一体化,整合教学资源

理实一体化教学,就是将专业理论课与实习课进行组合教学。当然它不是简单1+1的过程,而是整合所有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通过现代教育手段和方法,有效地将课堂和实践结合起来,将技能实践融入课堂教学,让学生直接在课堂上学到今后就业所必需的操作技能,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参与,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保证了学生能在学中求乐、在乐中求学。理实一体化符合中职教育的规律,所获得的效果也必然是1+1>2。

现仍以上一部分介绍的案例为例。具体的教学步骤如下:

(1)多媒体展示案例。

(2)提供实车、检修工具、教材、桑塔纳维修手册(整合教学资源)。

(3)分小组,设立任务,提出要求,包括按专业维修手册要求的操作要求、拆装步骤(包含企业6S管理)。

(4)学生分组分析、讨论,故障检修。

(5)成果评测,依据学生的检修思路、操作方法及检测结果进行评分。

(6)知识拓展。以本案为例,对于绝大部分学生要求检测出故障点在节气门体,而对部分专业技能较强的学生则提出更高的要求,细化到节气门体的怠速电机,以期实现分层教学。

(7)教师总结。

上述所举“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例全面整合了教学资源,用直观的方法有效地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加大了实践的力度,强调基本技能的培养,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五、注重情感目标,实现全面发展

职业教育课程目标的最终目标,就是具有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里不但要有人的主动性、目的性,运用技术技法解决问题、实现目标的能力,而且还包括许多非智力因素(如勇气、意志等)。因此,职业教育课程内容的改革,不仅包括智能素质、劳技素质,还必须促进品德素质、心理素质、审美素质的整体提升,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学生情感的培养,与技能目标相辅相成,能激活课堂教学,使学生乐学、会学。

例如,在《发动机构造与维修》冷却系课程项目的设计中播放一段新闻视频,介绍冷却液对人体和环境的危害。从而巧妙地融入环境保护这一理念,同时让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工作、学习中所需要的踏实认真的职业态度,对顾客负责的服务精神,对社会负责的公民意识。

以上就是我校根据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理念在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探索应用。职业教育课程对教学质量、教学效果的提高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促进了教师及学生的成长。特别是理实一体化模式的优越性在日常的教学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当然,正如前面所说的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不断改革才能与时俱进。我们将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探索,总结出更加符合本专业特点,满足本地区需求的一条创新之路。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01.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理论、实践与创新.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04.

篇9

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方向是交通运输专业,具体情况如下:

1、该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面向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一线,能在交通运输、汽车服务行业从事汽车相关的技术服务、汽车检测、汽车营销、汽车保险等汽车后市场服务的高级应用型技术人才。

2、该专业学生应该掌握交通运输(汽车维修方向)领域所必需的较为系统的基础科学理论,扎实的学科基础理论和必要的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解决交通科技和工程实际问题的能 力;具有计算机绘图、汽车试验、汽车检测、故障诊断与维修、运输与维修企业管理能力等;具有较强的外语与计算机应用能力。

3、专业核心课程有工程制图、机械设计基础、制造工程基础、汽车构造、汽车理论、汽车试验学、汽车发动机原理、汽车电气设备等;主要实践环节包括金工实习、课程设计、生产实习、专业综合课程、专业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来源:文章屋网 )

篇10

关键词:汽车检测与维修;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0)11-0252-01

1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改革

1.1 专业定位与建设思路

专业定位做了以下的调整:

(1)服务区域调整:服务区域调整为面向“武汉1+8”城市圈“、湖北省,服务湖北经济。

(2)核心职业能力培养的调整:弱化学生汽车及零部件设计方面能力培养,主要培养学生汽车维修能力。

(3)就业岗位的调整:调整为主要针对汽车维修、事故车定损与理赔、二手车鉴定等汽车售后服务方面工作。

(4)将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的培养纳人培养目标,将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融人教学中。

调整培养目标的同时,我们确立了专业的建设思路:

选好切人点,推行工学结合培养模式(切入点:项目教学,课堂车间合一),构建双师结构的教学团队,按照工作环境建设教学环境。稳步推行基于工作过程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2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以汽车维修岗位技能要求为重点,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形成“项目教学”、“课堂车间合一”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1.3 人才培养方案修订

试点后我们逐年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每年都通过深入到多家汽车维修企业调研,进行人才需求分析,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学生应具备的思想素质、道德素质和职业素养分析,核心工作过程分析,与企业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 教学基本条件建设

2.1 专业教学团队建设情况

我们专业制定“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拓宽教师来源渠道,引入竞争机制。真正落实吸收企业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到我们专业任教,加快建设兼职教师资格和其它专业技术职务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在用人制度上要“学历”和“能力”并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派专业教师到维修工厂锻炼,提高操作技能,吸收新技术、收集新信息。提供教师参加技术研讨会和学习的机会,教师参与实训室的建设和实习教学,聘请汽修厂的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充实“双师型”教师队伍。目前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已初步形成。目前本专业共有专兼职专业教师21名,专职教师11人占55%,在企业实际工作过的有16人,占76%,中级及以上职称(含高级技师)有17人,占81%。

2.2 实训室建设情况

试点前:本专业因陋就简用教学楼间的空地及几间教室作为实训场地,总面积才704平方米,实训设备少,远不能满足教学需要。

建设后:实训室总面积达5615平方米,实训设备535.6万元,共583台(套)。一个集教学、职业技能鉴定、资源共享和为社会提供技术服务等多功能的综合性实训基地已初步形成。

同时自主开发教具,不仅提高教具的实用性、适教性,而且提高教师的教科研水平,以研促教。在积极开展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我们大力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目前我们与几十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

3 教学与教学管理改革

3.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

依据专业定位、教学改革思路,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改革。

我们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职业资格分析、职业成长规律、教学设计结合在一起。

在深入企业调研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分析,明确专业的典型工作任务,归纳相对应的行动领域,将行动领域转化成相对应的适用于教学的学习领域,确定课程门类,按照职业成长规律序化课程,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标准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

相比2005年课程设置做了如下调整:

(1)删除了课程内容与典型工作任务无关的课程。如:《互换性与技术测量》、《互换性与技术测量大型作业》、《机械设计基础大型作业》,《Autocad制图测绘》、《汽车运行材料》等。

(2)减少一部分对培养学生汽车维修技能帮助不大的教学内容学时。主要是减少机械设计部分学时。

(3)合并了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重叠课程。如:《汽车空调》合并到《汽车电器设备维修》中。

(4)根据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新增了部分课程。如:《汽车数据流分析》、《汽车网络技术》等。

确定课程后,我们按照职业成长逻辑规律序化学习领域课程,第一阶段以汽车拆装维护能力培养为主;第二阶段以汽车零部件检测与修复能力培养为主;第三阶段以整车故障诊断与排除能力为主。

接着我们对教学内容的选取与组织进行改革,在试点前采用相对简单的模块化、项目化教学的基础上,针对汽车维修工作任务需要,以汽修工作流程为主线,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本位,开发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标准,设计学习情境。

3.2 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

3.2.1 教学方法改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从职业岗位特点和高职学生认知规律出发,不断改进与丰富教学方法。改变试点前以知识灌输、学生被动接受,实践与理论脱节的教学方法。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法、引导文法、项目驱动法等。

如“事故车损照片的拍摄”主要运用“引导文法”开展教学。

教学目的:要求学生快速准确的完成车损照片的拍摄,并对每一个工作步骤作出具体计划和记录,并将车损照片整理成册。

教学过程:第一步:资讯――针对工作任务,通过说明书和教师的讲解,学生获取相机和照明设备等的使用信息,掌握事故现场需要拍摄的内容;第二步:决策――确定拍摄车损照片的注意事项和所需的设备、工具、辅助材料等;第三步:计划――讨论设计车损照片的拍摄步骤,以及拍摄的角度,焦距的调整及光线调整;第四步:实施――按计划拍摄车损照片,把握拍摄角度和拍摄内容;第五步:检查――按考核评估表实施过程检查,对拍摄完的照片进行查看,组织自评和互评;第六步:评估――展示工作过程和结果,教师对学生的工作进行评估、总结。

3.2.2 教学手段改革

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汽车维修专业的专业课。实践内容很强,而且现代汽车结构(系统)的复杂性是传统汽车不可比的。不是传统的一支粉笔、几张挂图就能讲解清楚的为了使内容讲解透彻。必须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理论讲解与现场教学、实物教学、电化教学相结合,把难讲、难位、难记的内容用形象、直观、仿真的教学手段展现给学生。现代教学手段的运用,改变了传统的教师满堂灌,学生听、记笔记的沉闷教学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3.2.3 教学管理与考核方式改革

在规范教学管理基础上,我们建立了符合新人才培养模式要求的教学保障体系。建立了学习领域课程标准、教师企业顶岗实践制度、新教学评价标准、完善教学督导制度等。

我们以典型工作任务为载体,逐步构建注重职业素养养成的新考评体系。遵从“过程化、真实化、多元化”的原则,采用学生工作页考核、任务工单考核、项目训练考核、顶岗实习考核等多种考核方式,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掌握情况、能力培养三个方面。

4 不足及努力方向

我们专业的教学团队的“以行动为导向”教学实施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要联合企业办汽车修理厂,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我们学院武汉远程教育中心和武汉市社区教育学院的优势,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