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3-04-08 15:4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业银行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并根据巴塞尔协定对利率风险的定义,讨论了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中存在的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并根据我国金融改革的现状,提出了商业银行控制利率风险的措施。
【Abstract】
ThispaperanalysesexternalreasonsofproductionofinterestrateriskwithinbankingsysteminChina。AccordingtothedefinitionofinterestrateriskintheBaselAccord,itdiscussesre-pricingrisk,spreadbasisrisk,yieldcurveriskandoptionriskincommercialbanks。ItalsosuggestssomemeasurementsoncontrollinginterestrateriskbasedonpresentprogressofChina’sfinancialreformation。
【Keywords】关键词
利率风险interestraterisk巴塞尔协定theBaselAccord
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risk基差风险spreadbasisrisk
收益率曲线风险yieldcurverisk选择权风险optionrisk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仍处于较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入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二是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三是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一是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二是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三是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1]。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现状分析
利率风险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由于利率的变化和资产负债期限的不匹配给商业银行经营收益和净资产价值带来的潜在影响。国际清算银行的银行监管委员会认为利率风险由两方面因素构成:投资风险和收益风险。投资风险是指利率变化使固定利率资产负债和表外项目业务形成损失的可能性;收益风险是指借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变化不同步造成收益损失的风险。利率风险管理是西方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增加银行经营收益,稳定银行市场价值的主要工具[2]。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将利率风险分为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和选择权风险四类,下面具体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这四类利率风险的现状:
1.重新定价风险
所谓重新定价风险是指产生于银行资产、负债到期日的不同或者重新定价的时间不同的风险。在分析这类利率风险时,须对可能受到利率波动影响的资产和负债项目加以分析,即对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进行分析。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缺口越大,银行所承担的重新定价风险也越大。如果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则为正缺口,当利率下降时商业银行有利率风险;反之为负缺口,当利率上升时有利率风险[3]。
从我国具体情况来看,自1996年5月以来,央行已连续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我国存贷款利率8年来一直处于下降通道中。2004年开始,宏观经济的开始局部过热,物价从紧缩状态走向膨胀,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将步入升息周期。由于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在经历连续降息的过程中已逐步形成降息预期,因此资产与负债的期限结构一直处于不匹配状况,利率敏感性缺口一直为负且有加大的趋势,同时长期资产在资产中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这种高度适应降息周期的缺口状态将在利率上升时给银行带来较大的净利息收入损失。
另外,我国商业银行也存在着资产负债成熟期的结构错配。资产负债的成熟期主要由其回流期决定,回流期指该项资产负债的本金最终回流的时间,在没有任何特别约定的情况下,资产和负债只有在回流期后才得以重新定价,在此之前,利率的变动对资产负债的收付息没有影响。即使银行能够比较准确地估计利率变动方向,从而针对性地调整其资产负债期限结构,但当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回流期不匹配时,也会因利率的变化产生收益波动。资产负债的期限错配直接原因是存贷款的期限结构错配,一方面存款的期限结构短期化,另一方面贷款的期限结构长期化,集中到商业银行资产负债表上就表现为商业银行回流期的错配。这种回流期负缺口尚不至于引起流动性风险,但是升息周期中却给银行带来净利息收入的损失,由于负债的回流期短于资产的成熟期,负债被迅速定价而导致利息支出迅速增加,使得在某一时间区间内,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也将承受净利息收入下降的风险[4]。
2.基差风险
基差风险是指当贷款的其他条件与重新定价贷款的特点相同时,因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动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方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款利差波动幅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回顾近几年金融市场运行过程,不乏因遭受基差风险而造成经营损失的实例。如从1996年起,连续8次降息,人民币一年期存贷款利差最大为3.6、最小为1.8个百分点,持续的利率下调导致1999年国内各家商业银行应付利息储备严重不足,三年期、五年期定期储蓄存款占比较高的银行尤为严重,其负面影响持续到2001年[5]。利率市场化进程中,激烈的市场竞争将导致利率波动加剧,当商业银行根据基准利率的变化调整存贷款利率水平时,利率基差风险将会更大,这必然影响银行正常的利息收入。
3.收益率曲线风险
收益率曲线是将各种期限债券的收益率连结起来而得到的一条曲线。收益率曲线的斜率会随着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而发生变化,使收益曲线呈现出不同的形状,并因此而产生收益率曲线风险。正收益率曲线一般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高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没有收益率曲线风险;而负收益率曲线则表示长期债券的收益率低于短期债券的收益率,这时就有收益率曲线风险[3]。
利率市场化后,重新定价的不相配性使商业银行暴露于债券收益率曲线的倾斜和下降的变化中。现行我国发行的国债利率均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国债利率和央行存款利率存在一定的利差空间,银行资产以国债来代替企业贷款,不但收益可大大增加,而且风险为零。近几年债券资产在商业银行总资产比重呈不断上升趋势。短期看,这可给银行带来可观的机会收益,但长期看,债券投资被锁定在较低的收益水平之内,一旦央行利率上调或债券发行利率回升,在债券二级市场换手率较低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到时不得不承受较大的利率风险。
4.选择权风险
利率的潜在选择权风险,即利率变动中,存款人提前支取定期存款或借款人提前归还贷款,由此而引起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的变动。银行的许多存贷款业务都具有期权特征。期权的持有者,总是在对自己有利而对卖方不利的时候行使其权力,因此各商业银行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潜在选择权风险。不管实际利率变动是正的或是负的,只要名义利率变动,就可能促使借款人提前偿付未到期贷款或存款人提前提取未到期存款。尤其是当客户提前还贷时,银行却没有得到相关的收入来弥补银行承受的风险,使银行系统积聚了大量的期权型的风险。利率的逐步放开无疑会使银行对潜在选择权的控制难度加大。由于我国自1996年以来先后8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许多企业纷纷“借新还旧”,提前偿还未到期贷款转借较低利率的贷款,以降低融资成本;同时个人客户的利率风险意识也不断增强,再加上我国目前对于客户提前还款的违约行为还缺乏政策性限制,因此,选择权风险在我国商业银行日益突出[6]。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鉴于利率波动性上升对我国商业银行的诸多影响。从目前情况看,我国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金融监管并未充分有效,利率管制的全面放开可能会产生较大范围的震动,因此,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为利率的最终市场化创造充分的条件,其中,中央银行增强间接调控能力和监管水平以及资本市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是非常必要的。而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应积极进行自身的内部体制改革,强化管理手段,加强利率风险控制[7]。
1.树立强烈的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由于我国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起步较晚,国内银行业没有经过国外重大风险事件的“阵痛”,即使有些机构已惨遭市场风险酿成的损失,也没有引起多少重视,因而利率风险意识普遍较低,对风险管控的重视程度离风险防范的要求甚远。很多银行的董事会还没有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委员会;有专门委员会的一些银行工作也未到位,甚至一年内连一次会议也没有召开;很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仍不到位;绝大多数银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缺乏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操作经验,难以达到利率风险管理要求的对利率风险及时识别、量化、模型化以至有效预防的目的。这些问题应当引起我国银行业高度重视。中国银监会早在2004年就公布了《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指引》,对包括利率风险管理的各个主要环节提出了系统、详细的要求和规定。当前,国内银行应该充分认识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聘用具有实际经验的专业人士,对《指引》的各个方面进行系统认真的研究并制定实施计划,加大实施《指引》的力度。银监会相关部门和各地银监局也要进一步提升对利率风险管控重要性的认识,加大利率风险管控的相关培训工作,加强利率风险的检查督促力度,促使商业银行提高利率风险管控能力。利率风险的管理水平和《指引》的落实程度今后应作为银行新业务准入的重要标准[8]。
2.立足现实,着手开展缺口管理
近年来已经有少数商业银行开始尝试运用利率敏感资产与敏感负债的分析方法来研究资产负债状况。有资料显示,1995至2002年利率下降期间大多数银行依然保持着正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可见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意识极为薄弱和有限。各银行应该根据自己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度选择一套适合的利率风险衡量软件。银行的利率风险头寸是由构成资产负债表的无数存款、贷款和投资交易的累积结果,每笔存贷款都有自己的现金流量特征。在编制缺口报告时,应该根据自身的资产负债结构状况及市场利率的波动状况自行决定这种报告编制频率,每旬一次的周期较为适宜。太长会影响到准确性,太短又会加大操作成本。国有银行应该建有负责设计风险管理系统的独立风险控制部门,并确保有足够多的、能够进行稳健的风险管理的人员。利率预测的准确性应该是银行资产负债管理人员首要考虑的问题。在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预测主要根据中央银行的利率体系来判断。在缺口模型中,银行并不能一味地追求零缺口,因为由于期限结构的错配,基差风险及期权风险的存在,零缺口并不能保证风险也能够降为零,这只是在银行不能准确判断利率走势时采用的一种防御措施。风险的最终消除仍依赖于利率预测的准确性。
篇2
(一)政策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商业银行由于政策性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主要来自二个方面:第一、央行严格的利率管制政策。当前,我国还没有实行完全的利率市场化,对利率调整的规定仍然由中央银行统一制定,商业银行很难根据自己的资产负债情况来控制利率风险。虽然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推进,央行赋予商业银行一定的利率浮动权限,但银行在自主定价的权限方面仍然十分有限,无法根据不同客户、不同业务进行灵活自主的差异化定价,达不到控制利率风险的目的。第二、央行的货币政策变动较为频繁。利率是金融当局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工具,由于我国当前的经济环境较为复杂,央行作为利率政策的直接制定者,其制定的利率政策必须为当时的经济发展服务,因此在当前多变的经济环境下,利率政策不可避免地具有多变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导致银行利率的系统性风险大大增加。
(二)市场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我国商业银行的的分业经营体制限制了银行分散利率风险的途径。在当前严格的分业经营体制下,我国商业银行的收益主要来源于存贷款之间的利息差额,而在利率还没有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各商业银行的业务以及信贷资产的收益没有太大的差别,导致行业竞争激烈,经营风险加大。同时,还会导致一些银行受利益驱动,采取非法手段变相调高存款利率或不按规定办理贷款,从而带来了更为严重的利率风险。二是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缓慢,防范利率风险的工具较为有限。与发达国家金融市场相比,我国的金融创新机制还不够健全和完善,对银行业务拓展限制比较多,客观上阻碍了商业银行利用金融市场和金融创新来防范利率风险。
(三)银行内部自身因素导致的利率风险
一是资产结构较为单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存贷款业务占据了主要部分,利息收入基本上占银行收入的80%以上,而其它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在业务结构中所占比例很小,因而利率的变动对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有着极大的影响,也给银行带来了巨大的利率风险。二是银行信贷资产质量不高。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规范的企业制度,同时银行自身内部的管理制度还存在一定的欠缺,致使一些信贷资金变成了不良资产,导致利息回收率低,严重影响了银行的净利息收益。三是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不平衡。这是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存在的普遍问题。大多数银行存在存差和借差缺口过大、资金积压、短长期存贷款比例不匹配等问题,一旦利率调整,银行就会承受着较大的利率风险。
(四)风险管理不到位
一是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比较淡薄。目前我国对利率风险的管理无论是理论上还是方法上都存在认识不够的问题。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步伐的加快,银行对利率风险的防范意识如果不逐步增强,将会经银行的经营带来严重后果。二是利率风险管理体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利率市场化起步较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度量以及对利率风险的处理都还没有一套较为完整的管理程序,这在客观上制约了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三是利率风险管理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人员工作重心是对央行利率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进行落实检查,很大一部分管理人员还达不到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在专业知识上的要求,从而使商业银行的利率管理水平处于较低的层面。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防范对策
(一)强化利率风险控制意识
作为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者,必须要转变思想观念,摈弃过去重贷款风险、轻利率风险的思想,在经营观念、产品设计以及风险评估等方面都要根据当前利率市场化的发展趋势,充分认识利率风险控制的重要性,全方位地加强利率风险管理。只有这样,商业银行才能在利率市场化的大潮中维持正常的经营发展,并取得良好的业绩。
(二)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金融市场
利率风险管理如果没有发达的金融市场为基础,将会成为一纸空谈。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金融市场还存在较大的差距。目前,根据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现状,应大力培养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多种具有主动权的、流动性强的负债,包括进一步完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等,加大同业拆借、票据市场等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为商业银行调整资产负债结构提供较大的回旋余地。
(三)大力发展金融衍生市场
金融衍生市场在套期保值和避险功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金融市场发达国家,金融衍生市场是防范市场风险,优化资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平台。随着我国银行利率市场化的逐步深化,各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也将会逐步加大,对规避风险的需求也将日益强烈。因此,作为规避风险最有效的金融衍生市场会愈来愈受到市场的欢迎,大力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既符合我国金融市场发展的要求,也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不断深化的必然选择。
(四)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
一是要建立银行内部的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对此,银行内部必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加强日常监控和反馈,及时掌握系统内利率风险状况,为利率风险目标的控制提供依据。二是要加强央行对利率风险的监管。央行作为利率的直接制定者,其决策对商业银行的经营会产生直接影响。因此,央行对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状况必须加以准确评估。对此,应当进一步完善各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从披露的内容、质量及方式等方面都应当有十分具体的要求,如银行所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合法中介机构审核,若披露虚假信息的商业银行必须追究其法定代表人和相关人员的法律责任等,从而使央行在制定利率政策时更符合经济发展的实际需要,同时减少各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五)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和人才培养
一个成熟的金融市场必须有要有健全的法律体系作为保障。当前,我国在利率风险管理的法制建设上还不够完善,国家颁布的一些金融法律法规大多侧重于对银行流动性和安全性管理,对利率风险管理还没有一套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无法对利率风险指标进行全面监管。因此,当前迫切需要加强有关利率风险方面的法律、法规建设。同时,还要大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利率风险管理是一门技术性非常强、非常复杂的新兴学科,对相关从业人员的业务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大力培养既懂现代管理,又懂金融学、经济学等复合性人才,充实到利率风险管理队伍中,不断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有效地防范利率风险。
篇3
从1996年中国放开了同业拆借利率,到2013年7月,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放开,再到2015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取消了存款利率浮动上限的要求.这些都表明利率市场化进入了实质性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银行就面临了愈来愈多的风险.其中利率风险是最为主要的,因此银行应当重视识别与防范利率风险.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的大背景下,选择2011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研究数据,在GARCH-GED模型基础上运VAR法对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实证研究,检验的结果反映了利率波动对外部冲击的反应比较敏感,而且在长期内具有持续性,在短期内的影响也是难以消除,即存在一定的记忆性.总而言之,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将会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增加,因此其应对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国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
所谓的利率市场化,是在货币市场中,市场的供求状况决定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经营融资的水平.利率的市场化改革程度可以用来衡量一个国家金融深化的程度,在金融市场化中占有相当高的地位.有利于完善我国的中国特色市场经济,有利于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在银行方面,存款利率市场化带来的直接影响是净利差的缩减,净利息收入的减少,银行间会出现激烈的价格战,这样就使得利率和信用风险直线上升.除了必然会出现的同业间的激烈竞争以外,国有的商业银行还有可能会遇到更剧烈的收入波动的风险以及更强烈的系统性风险.
1利率风险的测量
1.1利率风险的缺口分析
一般来说,利率敏感性缺口=敏感性资产-敏感性负债.商业银行所存在的敏感性缺口通常会使得其所持有的经常项目资产亏损,更进一步来说,这里产生亏损的前提是市场是采用浮动利率的制度.因为只有在浮动利率下,缺口的风险性才会导致资产与负债的非协调性变动.当为正缺口,利率变化与利息变动正相关,反之,负相关.
1.2持续期缺口分析
持续期也叫作久期,久期是衡量债券价格利率敏感性的准确指标,是对有效时间的衡量,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期限.它是一种考虑了时间价值的因素,通过把资产或负债的到期日进行加权的度量方法.价格波动与久期成比例,而不是与到期时间成比例.即在普遍的情况下,持续期与利率风险成正比,即持续期越短,价格对利率敏感性越弱,利率风险也就相对较小.
1.3VAR模型
VAR模型实际就是在险价值,得出来的数值代表的就是在利率发生变动时某企业在一定条件下所拥有的资产或资产组合受到损失的最大值.在衡量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的大小方面,VAR模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既有利于金融机构进行风险管理,又有助于监管部门有效监管.
2利率市场化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检验
本文选择2011年1月4日至2015年12月31日一共1248个且持有期为一天的同业拆借利率作为研究数据,在GARCH-GED模型基础上运VAR法对利率市场化下我国商业银行总体利率风险进行实证分析.置信区间的选择为95%和99%,数据分析将釆用Eviews3.0来完成.为了达到更准确的观测效果,下面先对同业拆借利率进行取对数处理,令LRT为log(RT),LRT1为log(RT1)来处理.
2.1正态性检验
我们发现,样本期内同业拆借利率的均值为0.567098,标准差为0.428339,偏度为4.157625,峰值为24.48055,高于正态分布的峰值3,说明rt具有尖峰后尾特征.JB正态性检验也证实了这点,统计量为27588.98.说明拆借率显著异于正分布.
2.2平稳性检验
上图说明,在99%的置信水平下,同业拆借利率rt拒绝原假设,即不存在一个α使得rt拒绝r1=log(Rt)-log(Rt-1)成立,说明同业拆借利率序列是平稳的.
2.3LM检验
表中LM统计量为1225.120,显著水平a=0.05的临界值为12.592,且相伴概率为0.0000,因此拒绝原假设.认为εt存在高阶ARC效应.则进一步对误差项进行建模分析,我们要用GARCH(1,1)模型在GED分布下建模,模型如下:rt=u+εt(其中εt是常数项,εt为误差项),σ2=α0+α1ε2t-1+β1δ2t-1.
2.4VAR值的计算
把同业拆借率在GARCH-GED模型中的条件方差σt2通过Eviews3.0软件中forecast的功能分别估计出.通过公式VAR=W0Zασt(其中W0=1)可以分别计算出在置信水平95%和99%条件下GARCH-GED模型中的VAR值(如下表)
2.5实证小结
通过对上述方差方程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常数项0.000712代表的是长期平均的波动性,说明利率波动的长期平均水平较低.(2)体现的是波动率在外界因素作用下的变动情况,若α1>0,说明其将在外界因素的作用下变动加剧;反之,说明外界因素对其变动的作用较小,由可以判断出收益率序列波动会随外部冲击的增强而加剧.(3)β1被用来度量变量的波动性是否具有长期记忆性,上述方差方程β1=0.525270,说明收益率序列具有长期记忆性.由此,可以看出利率管制的不断放松将会引起我国利率波动并且这种波动具有持久性.总体而言,对利率管制的放松将会使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增加,将会为这些经营主体带来更为严峻的利率风险,因此其应对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管理能力还有待提高.
3加强利率市场化下的银行业利率风险控制的对策
我国金融市场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所以利率市场化对于商业银行而言,是存在着前所未有的风险的.面对这种情况,商业银行必须要有防范意识来防范利率市场化的波动所带来的风险.以下是对此提出的几点建议:(1)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部门.一直以来,由于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经营体系很不规范,到目前,都还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管理部门对风险进行有效地管理控制,导致风险控制意识薄弱,为此要不断对其进行宣传、培训,让其意识到风险控制的重要性,积极培养专业的风控人才,成立专门的风控部门来系统的管理未来发展中遇到的风险问题.
(2)多元化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业务构成中,存贷款占有大比重,它带来的收益主要是利差,而利率市场化的不断发展将会对该种盈利模型带来巨大的冲击,因此商业银行应考虑拓展其业务范围,全方位,多角度的发展,不能单纯靠存贷款利差.商业银行应当侧重于发展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这样就能有效控制利率波动引起的利润水平急速下滑的风险.
(3)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利率风险管理机制主要包括利率风险规避、利率风险分散和利率风险转移.利率风险规避通常可以制定风险规避制度,有效的进行利率风险估计;风险分散则可以通过资产证券化的方式,能够有效地调节我国国有银行资产与负债的不良比例;而风险转移则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分散和转移风险.前两种方法对于利率风险的管理都是显著而有效的.
4结语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不断深入,商业银行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它的推进大大推进了金融行业进步,但也由此带来了国有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缺口,我国商业银行更应该借鉴先进国家经验,争取采取合理的手段去减弱利率风险,消除其中的消极影响,积极对其进行改革和创新,在利率市场化的前提下,让我国商业银行能够更快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崔树贤.基于VAR测度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08.
〔2〕段瑞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测度及防范对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5.
〔3〕杜逊.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中小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D].山东大学,2015.
〔4〕冯尔娅.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审计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的不断推进,虽然商业银行对存贷款利率决定的自主性不断增强,但在另一方面,金融市场市场利率的形成机制也在不断生成。因此,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利率的最终决定还得由金融市场的资金供求来决定。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波动幅度会不断加大,利率波动频率也会不断加快,由于利率波动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带来的影响也会越来越大。利率风险可能会使商业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造成资本亏损、降低预期收益。而我国商业银行对于利率风险一般采取缺口管理、平均期限管理、动态模拟分析等传统管理手段,近年也开始利用内部审计手段对利率风险进行深入管理,如设置专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人员、提高审计频率、尝试设置相关标准、制定审计流程、改善审计质量等等。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操作上有其自身的规律,但国内银行在利率风险内部审计的一些具体问题和方法观念上仍存在着认识不清的现状,下面就是笔者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和看法。
一、关于现场审计和非现场审计
1.利率风险审计一般采取非现场审计
就一般的内部审计工作而言,现场审计是内部审计人员到被审计单位进行实地审计检查,这是传统的内部审计方式,其目的是为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为解决问题提供直接的审计证据。当前,商业银行的总账可以集中到总行或一级分行,会计报表等数据的输出也由上级行直接打印,发现问题也可以通过网络直接质询被审计单位,审计的时效性得以极大地提高。这使得利用总账传输系统及统计报表数据进行实质性的非现场审计成为可能,非现场审计借助计算机和现代网络技术的支持,通过对审计对象相关业务数据和资料的连续调集、整理和分析查找经营管理存在的疑点和问题,评价经营管理现状和风险程度。为现场审计提供线索和资料,为制订审计计划、安排审计资源提供支持。就整个审计体系而言,非现场审计与现场审计都是审计监督方式,二者各有优势,也各有局限,弥补各自局限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将二者互为补充,统一于科学有效的审计监督之中。非现场审计帮助制定科学的审计计划、提供审计线索;现场审计保证审计计划的有效执行。非现场审计广泛的覆盖面与现场审计有针对性的审计点结合形成审计监督网,两者共同促进审计监督职能的有效实现。
但是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一项较为专业化的、比较独特的审计活动。我国商业银行尤其是大型商业银行,其大多数大额存贷款都集中在一级分行甚至总行,而商业银行的债券投资业务、同业拆借等等市场业务一般都是由总行操作,故此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一般都是在一级分行以及总行来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在商业银行的这些层次来进行。在相关工作中对利率风险的认识和评价,主要是对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的资产、负债结构的利率缺口、期限缺口进行研究、分析,所需要的数据、信息主要来自于商业银行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报表,而这些报表往往不需要到实地进行查阅,因为这些资料都会被上交到一级分行及总行。因此,在经营管理比较成熟、高效的西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及其内部审计基本上都是非现场审计。
(2)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
这个问题需要结合我国商业银行目前经营管理的现状,虽然我国商业银行开展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也是进行非现场审计,但在一些方面,现场审计仍然不可或缺甚至尤为重要。
比如,商业银行在贷款利率的制定上,可以一定幅度下浮,无限上浮,这是鼓励商业银行在贷款定价上要更多的考虑贷款风险以及资金供求状况等因素,但其实际制定的贷款利率能否体现上述因素,会不会给商业银行带来利息收入的减少,这在报表资料上都是无法显示的,必须现场获取、查阅相关凭证才能够进行实际的风险评价。
再比如存款利率,当前商业银行的存款利率没有下限,不能上浮,虽然央行在国内的一些信用社正在开展利率上浮的试点,但全面的允许商业银行存款利率的适度上浮还需要较长的时间。在这种情况下,一些个别的商业银行或分支机构,为了更多的吸收存款,不惜采取各种高息揽存的违法手段,不仅扰乱了金融秩序,增加了商业银行的负债成本,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利率风险。而这种特殊情况下的利率风险,同样在其报表上是不会显示出来的,也需要对一些原始凭证进行严密审计。
二、关于计算机审计
1.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主要依靠计算机审计。
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开展的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计算机审计的应用程度。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对利率风险的认识、评价需要大量使用计算机审计手段。目前,我国的商业银行包括中小商业银行的日常经营管理基本都实现了电子化、网络化,基层银行的业务数据都会通过银行内部的计算机网络传输到上级机构,直至传输到总行。利率风险管理与内部审计活动所需的数据信息基本上都可以通过商业银行的计算机系统获得。利率风险管理所需要的信息主要来自资产、负债项目,这些都是下级行向上级行报送的基本业务数据,完全可以很方便的通过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获取。
而且,在对利率风险及其风险管理的进行内部审计的时候,可以利用一些相关的计算机分析系统来辅助审计。由于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越来越复杂多变,其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影响如何、相关风险管理是否有效,都可以借助计算机来进行动态模拟分析、测试。目前我国一些商业银行正在进行与内部审计有关的计算机系统建设。如2004年建行总行审计部下属的非现场审计处和IT审计处,已经共同开发出审计信息管理系统,这在国内银行业中抢了先。一旦相关信息今后便捷、完备的录入审计信息管理系统后,审计部门就能对各项业务及其风险进行随时监控。
(2)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是否需要对原始资料进行审计
无论将来利率风险内部审计手段如何发展变化,但就目前来看,利率风险内部审计在某些方面还是要对一些原始资料、凭证进行审计。这一点的原因和前面论及的"利率风险审计是否需要现场审计"的原因是一样的。实际上,对于利率风险审计来说,非现场审计与计算机审计大体上是一致的,但也不尽然,如即便没有计算机及其网络,依靠商业银行汇总到的各级机构的资产负债资料,仍然可以"非现场性"的完成绝大部分利率风险审计工作。同时,现场审计和实物审计也不尽相同,但二者对于利率风险内部审计不可或缺的原因是一样的。
参考文献:
[1](美)保罗•J•索贝尔,《审计人员风险管理指南》,中信出版社,2004年.
[2]张建友,《现代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4年.
[3]赵志宏,《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年.
[4]万静芳,《论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
篇5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时期,在面临前所未有的利率风险的巨大挑战时,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对利率风险管理有了一定的研究和较大程度的提高,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研究还不能较好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对于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模型还不够完善,具体实务操作还不够成熟,利率风险补偿机制还没有建立,有效的利率风险规避工具少之甚少,资金定价能力明显不足,资产负债业务品种非常少,并且结构相对单一。因此,将国外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技术与我国银行业具体情况相结合,研究出行之有效的利率风险衡量、管理及防范的方法,建立和完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是我们需要重点研究的内容。
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利率市场化改革正有条不紊的不断推进。利率市场化是指“利率的决定权由货币管理当局交给市场,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央行则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调整再贷款率等间接调控手段,形成资金利率,利率市场化的核心内容是利率形成机制的市场化,包括利率决定、利率传导和利率管理的市场化”①。
利率市场化的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利率水平的高低由市场的供求关系决定、货币当局调控利率的方式转变为间接调控及形成一个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核心、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共同决定存贷利率的完善协调的市场利率体系。
二、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包括“阶段性风险和恒久性风险两种”。阶段性风险是在利率管制向利率市场化转轨时期产生的,恒久性风险同巴塞尔委员会《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与监督原则》中对利率风险的分类是一样的,即“重新定价风险、收益率曲线风险、基准风险和期权性风险”
1. 重新定价风险(Reprising risk)
重新定价风险又称成熟期不匹配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最常见的利率风险。重新定价风险源于银行可重新定价资产和可重新定价负债数量与持续期的不匹配。资产和负债的不平衡表现在利率敏感性资产和利率敏感性负债的不匹配,既有总量结构上的不匹配,也有期限结构上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呈“正缺口”时,银行利差收入会随着利率的下降而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负债大于利率敏感性资产呈“负缺口”时,利率的上升也会使银行利差收入减少;即使缺口为零,如果存在资产负债在期限结构上不匹配,依然会有利率风险。近些年来,我国银行负债短期化和资产长期化趋势越来越明显,从2007年开始,金融机构存款活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趋势明显,到2011年底,首次出现短期贷款增加额超过中长期贷款增加额,短期贷款同比增长3.69万亿元,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3.49万亿元,但是可以看出,短期贷款增加额比中长期贷款增加额只多出0.2万亿元,还不足以扭转资产长期化趋势。
另外,从动态的角度分析,利率的变动不但会影响银行利差变化和银行市场价值,还会导致银行资产、负债数量和结构的被动的动态变化,使得银行根据利率的变动调整资产和负债的数量及结构。
2. 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
收益曲线风险是指收益曲线的意外移动(即不同期限利率非平行变动,也可理解为重新定价不对称)对银行收益或内在经济价值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收益率曲线斜率为正,即长期利率高于短期利率,但也有短期利率高于长期利率的情况,比如市场预期降息或金融危机,导致利差收入减少,也有由于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变化导致的收益率曲线大幅波动、资产负债价值变化的情况,这些都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收益率曲线风险。
3. 期权风险(Embedded options)
期权风险是指由于利率变化,客户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支取存款,从而引起银行净利息收入下降而产生的风险。银行借款人可以提前还款、存款人可以提前取款,这种不确定性使得银行对资产负债风险敞口的度量难度增大、现金流和利差减少、增加对期权合理定价的难度,这是存在于资产负债中隐含的期权风险。尤其是在利率下调时,商业银行面临着客户提前还款和贷款增加两个期权风险。
4. 基准利率风险(Basis risk)
基准利率风险是指即使资产与负债重新定价的时间完全一致,由于其各自所依据的基准利率不同或利率变化幅度不同而产生的风险。大体上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类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收益减少的风险;另一类是在短期存贷款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由于这种不一致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净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
三、利率市场化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挑战
1. 利率市场化引起人才竞争和价格竞争
在国家放开存贷款利率后,利率将会上升。大多数银行会通过提高存款利率吸收更多的存款,同时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更多的贷款者,以上竞争手段必然会导致存贷利差减小,而我国银行业主要依靠存贷利差盈利的,存贷利差的减小会直接导致银行的收益减少,从而使利率的调节功能失去作用。为了在竞争中争取更大的生存空间,银行不惜牺牲一定的风险控制、放大利率风险。由于经营规模不同,各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也不同,同大银行相比,中小银行资金更加薄弱,经营管理能力水平较低,竞争处于劣势,一旦盈利持续减少,中小银行很可能面临倒闭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不仅要求掌握金融理论知识,还要求熟悉业务操作,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程,更要求银行管理人员掌握数理统计、金融工程等相关理论,熟练掌握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技能。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具备这种素质的专业人才甚少。由于我国商业银行缺乏对利率走势的预测、对利率风险识别和控制的专业人才,因此,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制约了实际工作中利率风险管理的推进。
2.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传统业务经营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绝大部分业务是传统存贷业务。存贷利差收入占银行营业收入的约70%以上,如表1所示。大部分银行业务模式和收入结构单一、依靠传统存贷业务的经营模式,在利率市场化后,必然会收到较大冲击。而国外的银行,由于是混业经营,其业务范围涉及传统商行业务、信托业务、基金业务、保险业务、投行业务及证券经纪业务等,佣金及手续费等非利息收入可以占到总收入的70%以上,甚至到90%,业务的多样性可以规避市场利率变动带来的损失。随着利率市场化改革地不断深入,我国利息收入高、中间业务收入低的情况会增加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寻找新的收入增长点,加快中间业务和个人金融业务的发展速度,进一步挖掘传统业务的潜力,在利率市场化的大环境下保证银行的利润。
3. 利率市场化对银行管理能力的挑战
利率市场化将首先挑战商业银行的市场定价能力。在确定利率之前中,商业银行需要综合评估各种市场因素、客户因素。例如,在决定贷款利率的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重点考察客户的信用风险等级,以及当前和将来一段时间内,社会经济发展趋势、行业发展趋势等众多因素。但是限于历史数据积累、研究分析能力等制约,目前我国各商业银行尤其是中小商业银行在甄别信用风险方面还有较大欠缺;在模型应用能力、趋势判断能力上,与国外商业银行差距较大。
利率市场化挑战商业银行的利率、信用等风险管理能力。在利率管制体制下,各商业银行都按照中央银行规定的利率水平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利率风险并不明显。商业银行基本不用考虑利率风险问题。但是,在利率市场化以后,利率风险会逐步增加,管理利率风险的难度也逐步增加。商业银行在考虑利率波动对自身盈利的影响的同时还要考虑利率风险对经营策略的影响。利率管理不仅是涉及自身资产价值的活动,更重要的是成为一种业务发展的策略。
四、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利率市场化是减轻当前通胀压力的有效途径。在当前经济情势下,适当放开存款利率上限,让银行可以提高存款利率来应对储蓄竞争,可以达到消除负利率,改变通胀预期;而由于存款成本的上升,将使各商业银行更加关注贷款的收益率,减少低收益贷款的投放,从而有效控制国家整体信贷水平。从当前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利率市场化己进入最后的攻坚阶段。各商业银行应及早准备.加快转变经营策略,迎接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挑战与机遇。
1. 提高资本充足率,增强抵抗利率风险的能力
银行资本金是决定其经营实力和支付能力的重要标志,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其经营的成败直接涉及社会和公众的利益,在利率完全市场化后,利率的走向是难以预测的,资本充足率的高低代表着银行应付金融风险能力的强弱。
为有足够能力抵御利率市场化所带来的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必须及早解决资本金补充问题。目前,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以下三种途径来提高资本充足率:一是上市筹资、增资扩股,在国内或者国外资本市场上向公众和机构投资者筹集资本金。二是发行可转债、长期次级债券和补充附属资本。三是调整资产结构,提高流动资产在总资产中的比重,降低风险加权资产。
2. 完善资产负债管理,实现多元化经营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负债品种单一,结构不平衡,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是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的利率风险。以利率风险作为其管理的核心,探索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办法,对资产负债表进行全面综合的平衡管理,可以使银行实现最优的净利息收入;同时积极发展中间业务,增加资产负债品种,实现多元化经营,从总量结构上和利率期限结构上解决资产负债期限结构错配问题,控制和管理由此带来的重新定价风险。
3. 加强利率风险集中化信息系统的建设
在计算机信息技术和完善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基础上建立信息系统,利用高速发展的计算机技术,在各商业银行的总行和分行分别建立数据库,分行根据日常经营过程中产生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量等即时更新数据记录,定期将数据上传至总行,总行进行汇总整理,形成所有分支行数据总库,由总行收集、分析并创立评估模型,对该行的利率风险程度进行科学评估,根据评估出来的利率风险程度的不同,将利率风险划分若干等级,对不同等级的利率风险进行差别管理,将测评后的利率风险管理建议及时发放到各支行,作为利率风险管理的参考。
4. 积极发挥银行同业协会的作用
为应对和解决利率市场化的各种挑战,国内外银行在抱团发展方面已有不少探索,如国外的“德国储蓄银行协会”和“地方法人金融机构联盟”,以及国内的“全面业务合作协议”、“银银合作”、“亚洲金融合作联盟”等,通过行业联盟,各银行享有数据共享、费用分摊和抱团议价等优势,可以在利率管理方面充分交流和合作,推进银团价格协定,摆脱被动适应优质客户定价要求的局面。在坚持自身业务特色的情况下,充分挖掘行业联盟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和协同效应,在提升竞争力的同时,有效提高防御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Lynge,M.J,and J.K.Zumwalt. An Empirical Study of the Interest Rate Sensitivity of Commercial Bank Returns:A Multi-Index Approach.Journal of Financial and Quanititative Analysis.1980,15:731-742.
[2]海威.基于 VAR 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J].金融经济,2010(10).
篇6
关键词:商业银行 利率敏感性缺口 利率风险
一、研究背景
20世纪70年代,全球范围的利率自由化浪潮兴起。从各国的实践来看,伴随着利率的自由化,金融市场运作效率明显提高,有利地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我国对于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始1993年,利率市场化在给我国商业银行带来了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利率风险。与国际商业银行相比,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水平还有待提高。首先,缺乏管理利率风险的动力;其次对利率风险没有足够的认识以及重视,并且没有建立起利率波动的防范机制。因此,现阶段对利率风险管理方法的研究已刻不容缓,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基于美国次贷危机背景,以上市的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旨在为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提供借鉴意义。
二、文献综述
利率市场化以后,直接后果就是利率风险的加大,人们开始对利率风险的研究,逐渐形成了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和利用金融衍生产品避险等多种方法来度量、防范利率风险。1983年,摩根公司将资产和负债按照期限不同分为几组,分别计算出每组的和累积的净利率敏感性,第一次在实践中应用缺口分析;李焰(2001)基于利率敏感性比率与偏离度,对我国八所大型银行进行了利率风险管理的实证研究,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下调时面临的利率风险会很大的结论。武剑(2003)认为: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可以分为利率期限结构风险、收益变动风险,提倡对利率风险的控制应该从多个角度同时着手。
我国现有的实证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国外先进利率风险工具进行介绍以及应用上,很少对我国商业银行体系进行研究和比较分析。因此本文对我国大型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基于的理论分析基础是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三、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根据各项目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将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分为利率敏感性资产(RSA)和利率敏感性负债(RSL)。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是指,需要在一定期限之内重新定价或到期的资产(负债)。商业银行通常对利率敏感性与非敏感性资产(负债)的划分是以1年为界限,即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重定价时间或到期日小于等于1年。资金缺口GAP = RSA RSL;利率敏感性比率λ= RSA/ RSL。如果 GAP=0(或者λ=1),则为利率敏感性零缺口;如果 GAP>0(或者 λ>1),为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反之相反。资金缺口的大小直接影响银行的净利息收入。
四、实证分析
针对2007年的次贷危机,中国人民银行多次调整利息,这无疑对商业银行造成了极大的利率风险。基于此背景,以上市的四家大型商业银行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探讨其在2007年到2009年的利率风险管理情况。为了简化起见,文中将各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和负债分为一年以内到期和一年以上到期两种期限进行比较。其中“――”表示缺省值。(见表1)
在2007年与2008年的升息周期中,4家上市银行在总体上均保持了利率敏感性正缺口,符合当时的升息政策;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各大银行纷纷降低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比率,主动地降低了利率风险,在危机中的利率风险管理上取得一定得成效。
五、政策建议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改革的关键,对我国经济进步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利率市场化必然会加大利率的波动,导致利率风险。经过上述分析,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不难发现商业银行1年期以上的缺口率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高,面临很大的利率风险,说明了银行普遍存在“借短贷长”的畸形的资产负债结构问题。基于上文的分析,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提出如下建议:强化利率风险管理意识;建立健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工具体系;完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利率风险管理 VAR模型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管理的核心之一。随着我国金融业改革和金融创新的推进,国有商业银行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受到很大的考验。其中利率风险是国有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蕴藏的风险,寻求控制方法,是摆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面前的现实问题。
一、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利率市场化改革给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而我国商业银行无论是在利率技术管理方面,还是在利率风险管理方面,都存在着诸多缺陷和不足。
(一)紧迫感不强,高级人才储备不足,制约着利率风险管理水平的发展
由于受长期利率管制的影响,商业银行对利率变动反应较为迟钝,对利率风险较为陌生,各家银行的竞争观念也比较单一,虽然存贷款竞争已从过去单纯追求规模扩张上升到追求效益的竞争,但在价格等深层次经营管理方面的竞争,还较为肤浅,适应市场化的准备不足。此外,商业银行各个经营层面认识不同,紧迫感不强,甚至部分人认为利率市场化是国家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加入WTO的被动举措,利率市场化的进程不会太快,坐等观望气氛较浓。因而,现行各商业银行利率管理基础工作较弱,只能被动应付利率风险,在利率风险管理专业人才的储备也显不足,尚不能很好地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资产定价和管理能力欠缺
首先,商业银行中利率决策机构缺位。利率风险管理需要较强的技术水平,通常需要设立专门的职能机构,然而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限制了利率风险管理工作的水平和效率。其次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优质贷款客户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定价的技术等方面相对缺乏。利率市场化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更多实践,管理能力亟待提高。
(三)利率风险衡量、评估和规避机制尚未建立
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和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严重影响了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层次和质量。
(四)资产负债品种单一,难以适应资产负债管理需要
现代资产负债管理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然后由于外部市场环境等方面的原因,目前我国商业银行资产以存款性资金为主要构成部分,在拓展非存款性资金来源、开发非信贷金融产品品种和金融创新能力等各方面的能力都非常薄弱。各商业银行资产负债业务基本以存贷款为主,且多处于“正负缺口”形态中,利率上调或下调都会给部分商业银行带来收益损失。而且,限于资产负债业务品种、结构单一的现实,即使商业银行测算到缺口风险的大小,也未必能根据所承受的风险状况,通过调整资产负债表中的投资组合,有效地进行利率风险控制。因此商业银行在利率的变动中承受了巨大的利率风险。同时,我国的金融市场欠发达、金融产品创新不足等问题,也进一步制约了商业银行抗利率风险能力的提高。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成因
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所面临的利率风险看,政策性风险远大于其他风险。政策性因素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影响权重较大由于目前我国利率管理权限集中在国务院,人民银行只是授权代管机关。因此,国务院往往从宏观角度考虑利率的升降,这种政策导向在1996年以来的8次降息中体现较为充分。由此产生了一些负面影响,如目前贷款利率已降至建国以来最低点,而1994-1996年储蓄存款高速增长存人的定期存款从2000年后进入兑付高峰,高付息率造成商业银行盈利能力大幅下降。而这种利率风险往往是政策性的,商业银行只能是被动接受。
受社会信用环境及国家诚信制度不完善的影响,部分具有垄断性质的国有企业成为众多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这些企业常以下浮10%的优惠利率作为融资的附加条件,给银行收益带来较大负面影响。存贷款业务占商业银行总资产权重较大。由于我国实行的是严格的分业经营,业务结构过度集中在存、贷款等利息类业务中,非利息收入的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等金融产品创新在业务结构中占比过低,使商业银行在利率调整中承受了直接损失。
当然,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非均衡性也会使商业银行遭受资金缺口风险,在总量上,资产负债总量之间没有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出现存差或借差缺口过大,大量资金沉淀在银行,承受风险;在期限结构上,资产负债结构比例失调,如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当利率上升时,负债成本加重,资产收益下降;在利率结构上,同期限的存、贷款间没有合理利差,如为竞争优质客户,贷款利率无原则下浮,甚至亏损经营。
三、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基本度量:VAR模型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首先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在正确识别各种利率风险后,还需要准确地测量银行所面临利率风险程度,对利率风险数量化。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VAR风险价值分析是常见的方法。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可通过VAR测试预期最大的损失。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市场风险的综合性度量方法。因为其概念好理解,便于操作,VAR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衡量方法之一。
(一)VAR模型的介绍
VAR按字面解释就是“在险价值”,其含义指:在市场正常波动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的最大可能损失。更为确切的是指,在一定概率水平(置信度)下,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价值在未来特定时期内的最大可能损失。
VAR用公式表示为: P(ΔPΔt≤VAR)=a ,字母含义如下:
P――资产价值损失小于可能损失上限的概率,即英文的Probability。
ΔP――某一金融资产在一定持有期Δt的价值损失额。
VAR――给定置信水平a下的在险价值,即可能的损失上限。
a――给定的置信水平
VAR从统计的意义上讲,本身是个数字,是指面临“正常”的市场波动时“处于风险状态的价值”。即在给定的置信水平和一定的持有期限内,预期的最大损失量(可以是绝对值,也可以是相对值)。例如,某一投资公司持有的证券组合在未来24小时内,置信度为95%,在证券市场正常波动的情况下,VAR值为520万元,其含义是指,该公司的证券组合在一天内(24小时),由于市场价格变化而带来的最大损失超过520万元的概率为5%,平均20个交易日才可能出现一次这种情况。或者说有95%的把握判断该投资公司在下一个交易日内的损失在250万元以内。5%的几率反映了金融资产管理者的风险厌恶程度,可根据不同的投资者对风险的偏好程度和承受能力来确定。由上述定义可知,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一是持有期间的长短;二是置信区间的大小;三是观察期间。
1、持有期。持有期t,即确定计算在哪一段时间内的持有资产的最大损失值,也就是明确风险管理者关心资产在一天内一周内还是一个月内的风险价值。持有期的选择应依据所持有资产的特点来确定比如对于一些流动性很强的交易头寸往往需以每日为周期计算风险收益和VAR值,如G30小组在1993年的衍生产品的实践和规则中就建议对场外OTC衍生工具以每日为周期计算其VAR,而对一些期限较长的头寸如养老基金和其他投资基金则可以以每月为周期。
从银行总体的风险管理看持有期长短的选择取决于资产组合调整的频度及进行相应头寸清算的可能速率。巴塞尔委员会在这方面采取了比较保守和稳健的姿态,要求银行以两周即10个营业日为持有期限。
2、置信水平α。一般来说对置信区间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金融机构对风险的不同偏好。选择较大的置信水平意味着其对风险比较厌恶,希望能得到把握性较大的预测结果,希望模型对于极端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较高。根据各自的风险偏好不同,选择的置信区间也各不相同。比如J.P. Morgan与美洲银行选择95%,花旗银行选择95.4%,大通曼哈顿选择97.5%,Bankers Trust选择99%。作为金融监管部门的巴塞尔委员会则要求采用99%的置信区间,这与其稳健的风格是一致的。
3、第三个系数是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是整个数据选取的时间范围,有时又称数据窗口。例如选择对某资产组合在未来6个月,或是1年的观察期间内,考察其每周回报率的波动性(风险)。这种选择要在历史数据的可能性和市场发生结构性变化的危险之间进行权衡。为克服商业循环等周期性变化的影响,历史数据越长越好,但是时间越长,收购兼并等市场结构性变化的可能性越大,历史数据因而越难以反映现实和未来的情况。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目前要求的观察期间为1年。
(二)VAR模型运用的优点
VAR实质是在一定置信水平下经过某段持有期资产价值损失的单边临界值,在实际应用时它体现为作为临界点的金额数目。VAR是一种一种既能处理非线性问题又能概括证券组合市场风险的工具,它解决了传统风险定量化工具对于非线性的金融衍生工具适用性差、难以概括证券组合的市场风险的缺点,有利于测量风险、将风险定量化,进而为金融风险管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资本项目开放以及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等,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日益复杂,综合考虑、衡量信用风险和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在内的市场风险的必要性越来越大,这为VAR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VAR本身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且我国金融市场现阶段与VAR所要求的有关应用条件也还有一定距离。因此VAR的使用应当与其他风险衡量和管理技术、方法相结合。要认识到风险管理一方面需要科学技术方法,另一方面也需要经验性和艺术性的管理思想,在风险管理实践中要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既重科学,又重经验,有效发挥VAR在金融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VAR技术应用分析
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与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开始阶段,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度量工作刚刚起步,金融市场仍旧不完善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此时的选择应该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方法。而从长远发展来看,VAR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分析的范围比较广,充分考虑了不同资产价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能够度量多种利率风险种类,具有简单明了直观等特点,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无法比拟的优点,代表最新的发展趋势。VAR技术已经成为了西方一些大型银行进行风险度量的重要工具。所以,从长期的发展来看,VAR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必然方向。VAR值可以用来简单明了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而且VAR方法可以事前计算风险。另外,VAR方法还可以度量全部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大小。这些特点使得VAR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也可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加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活力,但同时也增加了面临利率风险的可能性。从长远看,我国应该建立以VAR模型为主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刘婷,探究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存在的原因[J] .中国商贸,2009,(13).
[2]魏薇,陈本凤.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充[J].经济研究导刊,2006,(4).
[3]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
篇8
关键词:久期;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凸性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6-0063-05
一、引言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对利率实行严格管制,利率水平的高低及结构变动均由中国人民银行统一确定,商业银行只需按照央行颁布的利率开展业务。因此,商业银行很少考虑利率变动对自身的影响。然而,从2000年开始,央行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放宽对利率的限制,利率变动开始加快。从未来的发展来看,利率水平实现市场化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利率波动的频率和幅度将加大,期限结构也将变得更为复杂。因此,需要加强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关注和研究,使我国的商业银行乃至金融体系能够健康稳定的发展。
二、久期理论及模型
久期是债券的一个主要特征参数,它是生息债券在未来产生现金流的时间的加权平均数,其权数是当期现金流的现值在债券当前价格中所占的比重。久期有多种不同的形式和解释,有早期的麦考莱久期以及经过发展的修正久期和凸度。
(一)麦考莱(Macaulay)久期
麦考莱久期是最早被用来进行利率风险衡量的久期分析指标。债券的到期日越长,价格受利率变化的影响越大,其波动程度越大。因此,准确的衡量到期日是衡量债券资产利率风险的一个重要指标。同时,在到期日之前的所有利息支付形成的现金流及其时间也必须予以考虑,由此反映资产的平均寿命。久期概念正是基于以上考虑提出来的,其公式为:
其中:D表示麦考莱久期;t表示债券产生现金流的时期;CFt表示第t期的现金流;R表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N表示债券到期前产生现金流的时期数;P表示债券现价。久期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其真正价值在于它能反映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是度量利率风险的一个重要工具。
(二)修正久期与凸度
麦考莱久期有两个前提假设:一是用于所有未来现金流量的贴现率是固定的;二是债券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1]。这两个前提假设限制了久期作为衡量债券利率风险敞口的有效指标,因而必须对久期模型进行修正,以便能够更准确地衡量银行的资产和负债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
首先,对于贴现率是固定的这一假设,使得久期作为衡量债券利率风险敞口的效果不理想,于是引入了修正久期Dmod:
其次,债券收益率曲线是平坦的这一假设,则意味着久期与利率风险敞口是线性的,即债券价格的变动与利率波动成相应比例。当利率变动较小时(通常小于1%),这种线性关系是有效的。但是,如果利率变动较大时,利用久期来衡量债券利率风险敞口就会产生较大的误差。究其原因,在于利率与债券价格的关系是凸性的,而非线性的。于是又引入了凸度C,即债券价格对利率的二阶导数与价格之比[2],它衡量了该曲线的弯曲程度:
凸性弥补了久期假设的债券价格变动与利率变动线性关系的不合理性,反映了久期随利率变动而变化的事实。它与久期的结合使用,更能准确地反映债券的利率风险敞口。
(三)久期与银行现值的关系
利用久期可以衡量出银行现值的变动,同时在引入了修正久期和凸度之后,使得久期对银行现值的反映更加准确,两者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dP/P表示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dR表示市场利率的变动。从上式可以看出,债券价格变化的百分比与其修正久期成反向关系,且当其他条件相同时,久期越长,对利率的变动越敏感,利率风险也就越大。两种具有不同到期期限的债券,如果它们的久期一样,它们就会面临相同的利率风险。基于此,可以运用久期这一指标来衡量单项资产或负债的利率风险。
事实上,当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考虑的不仅仅是某一项资产或负债的利率风险,而是考虑整个银行资产负债所面临的利率风险。久期一个非常重要的性质是具有可加性,由不同久期的债券组合而成的债券组合,其久期等于这些债券久期的加权和,其权数是每种债券价值在整个组合中的比重,久期的这一特点极大的方便了对由多种资产和负债组成的复杂组合的利率风险管理。因此,久期可以用来有效度量商业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
(四)久期缺口模型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久期用于利率风险管理最重要的技术是“久期缺口”的管理[3]。久期缺口比较了总资产和总负债的久期,反映了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值的影响,根据久期与银行现值关系的公式(4),可以分别得出利率变动时银行资产价值的变动和负债价值的变动,两者的差额便是银行净值的变动。因此,久期缺口与银行净值变动之间的关系可以表示为:
其中:dPNW表示银行净值的变动;DA和DL分别为资产和负债的修正久期;CA和CL分别为资产和负债的凸度;μ=PL/PA表示总负债占总资产的的比重,也称为负债资产系数。上式中,DGAP=DA-μDL即为久期缺口;CGAP=CA-μCL即为凸度缺口。
分析上式发现,银行净值变动受到久期缺口、凸度缺口、银行资产以及利率变动的影响,上式中第一项表示利率变动时由久期缺口产生的银行净值变动,第二项表示利率变动时由凸度缺口引致的银行净值变动。久期缺口与利率变动对银行净值的影响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下表来表示。
从表1可以看出,当久期缺口不为零时,不管利率发生怎样的变动,银行的资产净值都会发生相应增减。只有当久期缺口为零时,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净值的影响才会消失,此时商业银行就实现了利率风险的免疫。
三、久期模型在我国的适用性
对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及管理,拥有多种方法和模型,如利率敏感性缺口、久期缺口、OAS模型、VAR模型和模拟分析等[4],但结合我国的具体经济情况,比较各种方法可以发现,久期缺口模型较其他方法更适合于我国的商业银行。
(一)久期模型与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是传统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其采用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来反映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较早使用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原因在于其原理思路清晰易懂,计算操作简便易行。相对于这些优点,该方法也存在不少的缺陷:
1.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采用的是账面分析法,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利率敏感性缺口仅能反映出一定时期内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未能充分考虑到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资产和负债产生的本期以及未来现金流量价值的影响。也就是说,其忽视了资金的时间价值,因而无法表示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影响,只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而相比之下,久期模型则测度和反映了商业银行资本净值受利率变动影响的程度,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
2.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无法计量商业银行总体的利率风险。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只能分析每笔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而久期模型则能反映出商业银行总的利率风险。其原因在于久期具有可加性,即由多种资产或负债所构成的资产负债组合的久期等于这些资产或负债的久期的加权和,其权重为各种资产或负债的价值占组合价值的比重,由此计算出全部资产和负债的总体制率风险。
3.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度量利率风险时的精确性不够。由于该方法原理简单、假设条件较少、所需数据的复杂程度较低,同时对于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与非利率敏感性资产(或负债)的区分有时不够严谨,从而导致度量时的精确性不够。相对而言,久期模型的假设条件相对较多、数据也相对较为复杂,再加上修正久期与凸度的引入,使得度量的精确性相对较好。
因此,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对利率风险计量的有效性不如久期模型。随着我国商业银行业务的创新和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传统的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方法的缺陷愈加明显,已越来越不能满足现代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的要求。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有必要引入更为先进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
(二)久期模型与其他高级模型
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中,还有一些较久期模型更为先进的模型及方法,如OAS模型、VAR模型和模拟分析等。这些方法在考查利率风险时更加的全面、假设条件更多、精确性也更高,但由于我国目前的具体情况,引入这些方法仍存在一定的困难。
1.缺乏全面精确的数据支持。这些动态分析方法之所以精确性更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其对数据的要求非常严格。对于我国的商业银行来说,首先,由于银行贷款等缺乏每日市场交易价格数据,因此其风险衡量效果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其次,由于我国金融市场发展起步较晚,金融市场的数据库整体上不能满足风险计量的数据要求,再加上市场的不成熟,市场炒作、信息面的引导等原因,使得存在数据不具备代表性、数据不能及时获得、数据反映不够全面等现象;第三,由于我国多年来金融体制的关系,数据相对并不透明,人为操作现象严重,加上一些地区统计方法的落后,使得数据的有效性受到影响,缺乏可信度。
2.缺乏相应的计算机硬件设施和相关模型计量软件配套设施。这些模型的应用需要计算机进行大量的动态模拟计算,计算机硬件设施不够完备以及配套的相关模型计量的系统软件的缺乏,使得对数据的处理比较困难。我国商业银行虽然实现了计算机的普及,机构网络化也初步实现,但在大型数据处理时,计算机设施仍然不能达到相应的要求。同时,软件配套设施建设方面也较为落后,对相关数据的处理远远不能满足这些动态模型的要求。
3.缺乏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运用这些高级模型,对利率风险管理人员的专业理论、技术方法和相关知识结构的要求甚高。西方发达国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技术水平是随着其中央银行对利率管制的逐步放松才得以发展和完善的,而我国还处于金融改革的过程中,特别是利率市场化改革还未完成,加上我国商业银行更加注重信贷方面的风险管理,对利率风险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仍缺乏足够的了解和认识,导致我国银行界目前学习和掌握这门计量技术的专业人员甚少,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才资源匾乏。
4.模型运用的成本收益问题。由于上述模型较为复杂,对数据支持、硬件软件及人才资源的要求较高,因此其运用成本也较高。在我国,模型使用需要支付的成本可能高于国外。同时,我国商业银行由于资产负债还不够复杂,复杂模型相对简单模型所增加的收益也不显著,使得在国外度量收益大于度量成本的复杂模型,在我国可能成本大于收益。因此,在不能获得与成本相当收益的情况下,盲目的引进先进技术也是不适合的。
综上所述,久期缺口模型更适合于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分析和管理,其既能更为精确的衡量利率风险,又能与我国现阶段的经济发展状况相结合。
四、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实证分析
(一)考察对象和指标处理
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一些商业银行发行上市的时间较晚,信息披露不够详细,缺乏以往的历史数据。根据数据的可获得性,本文选取了较早发行上市、信息披露较为完善的深发展、浦发银行、华夏银行、民生银行以及招商银行这五家商业银行作为考察对象,以求获得较为全面的财务数据。同时,由于2005-2007年是利率变动较为频繁的时期,因此选择考察该时间段内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根据色诺芬(CCER)数据库及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网站提供的商业银行各期的年度报告,对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些指标作了适当的处理。在资产方面,由于存放央行及存放同业的存款等资金具有的流动性较强的特点,因此将存放中央银行款、存放同业及拆放同业都计入现金的范围。在负债方面,同样由于同业存款及拆借资金较强的流动性,将其计入活期存款的范围。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的相关统计数据,活期存款的循环时间约92天,即一年分四次付息,结息周期为0.25年;由于缺少存贷款具体期限的详细数据,因此近似的将短期看作一年,中长期看作五年来计算各自的久期。同时,根据我国2005-2007年年底各期债券的到期收益率,运用各期的简单算术平均值来作为债券的到期收益率,用以计算久期。此外,假设所有的利息按年支付,同时所有的资产负债不存在违约风险,不具有隐含期权特征[5]。
(二)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
根据久期理论及处理之后的数据,分别计算出受利率变动影响较大的各项资产和负债的久期,资产方面包括现金、短期贷款和中长期贷款,负债方面包括:活期存款、短期存款、中长期存款、财政性存款及委托资金,进而得到各修正久期。根据久期具有可加性的原理,以各项资金数额占总额度的比重作为权数,将各个项目的久期进行加权平均,得到各行各年度的资产久期和负债久期,再进一步得出各期的久期缺口。以2007年度招商银行的数据为例,得出资产久期约为1.40年,负债久期约为0.97年,则该行的久期缺口为:DGAP=DA-μDL=DA-(PL/PA)DL=1.40-(1,242,568/1,310,522)×0.97=0.48(年)。根据同样的方法计算凸度缺口,同样以2007年招商银行的数据为例,得出的资产凸度约为6.74,负债凸度约为2.95,则该行的凸度缺口为:CGAP =CA-μCL=CA-(PL/PA)CL=6.74-(1,242,568/1,310,522)×2.95=3.94。
根据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得出2005-2007年各期各家商业银行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如表2所示。
(三)利率风险分析
1.单个银行风险分析。以2007年招商银行的数据为例,若央行上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0.27%,则该银行净资产价值的变动为:dPNW =-DGAP×PA×dR=-0.48×1,310,522×0.27%=-1,684(百万元);若考虑凸性,则净值变动为:dPNW=-DGAP×PA×dR+0.5×CGAP×PA×(dR)2 =-1,684+0.5×3.94×1,310,522×(0.27%)^2=-1,666(百万元)。可以看出,在久期缺口为正的情况下,利率上升将使得银行净值减少;在凸度缺口为正的情况下,与不考虑凸性相比,考虑凸性时银行净值的减少幅度会略小一些,也就是说正的凸度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银行净值产生了一个正向的推动作用,使得银行净值的损失得到了一定的缓解;然而,在两种情况下,银行资产净值的下降分别占到总资产的0.129%和0.127%,差别并不大,而若利率上升2%,则两种情况下净值的变动分别为总资产的0.95%和0.87%,差别有所显现,因此,在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时,凸性的影响可以忽略。
2.各家银行比较分析。根据表2的结果,从各家商业银行自身比较来看,深发展和民生银行的久期缺口呈逐年扩大的趋势,而其他三家商业银行的缺口均在2006年有所收敛,但2007年又再次扩大;与往年相比,2007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久期缺口相对较大,利率风险相对较高,尤其是民生银行,风险敞口增加了不少;而浦发银行则在原先缺口较大的情况下逐步缩小了缺口,减小了风险;所考察的银行中,华夏银行的缺口变动相对比较平稳。
从时间比较来看,2005年各家商业银行的久期多为负缺口,且浦发银行的缺口最大,即面临的利率风险最大;而2006年和2007年,各家商业银行多以正缺口为主,同时2006年浦发银行转变成为缺口最小风险最小的银行,而原本风险相对较小的深发展和民生银行,却在2007年成为缺口最大的两家银行;在考察的时间段内,与其他商业银行相比,华夏银行每年都处在缺口数值相对较小的位置,其风险相对较低。
从凸性来看,深发展、华夏银行和民生银行三家银行的凸度缺口逐年增加,而浦发银行和招商银行两家银行的缺口在2006年有所减小,但2007年又再次扩大。除浦发银行外,其余各家商业银行均保持了正的凸度缺口,对利率风险所造成的损失起到了一定的缓解作用。
五、结论和建议
(一)结论
通过上述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简要结论:
1.所考察的各家商业银行,除浦发银行外,其余均大致保持了正的久期缺口和凸度缺口。利率的上升将给这些商业银行的净值带来一定的损失,而正向的凸度缺口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这方面的损失,对商业银行净值产生了一个积极的推动作用。
2.各家商业银行在2005-2007年间,利率风险变化不一。深发展和民生银行有风险逐年增大的迹象,而原本风险较大的浦发银行情况有所好转,各商业银行中只有华夏银行利率风险的变化较为平缓,且处于较低水平;与往年相比,2007年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水平都有所增加,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金融危机的影响,风险控制问题不容忽视。
3.久期与凸度关系。比较发现,当利率变动幅度较小时,凸性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但当变动幅度较大时,凸度缺口的引入能够弥补收益率曲线的误差,使得对银行净值变动的衡量更加准确。
(二)建议
针对上述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笔者提出相关的管理策略,以增强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更好的避免和化解利率风险的影响。
1.利率风险免疫策略。该管理策略也就是保守的缺口管理策略[6]。鉴于上述分析中,多数商业银行均保持着正的久期缺口,同时从我国历次的利率变动来看幅度较小,于是凸度缺口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只考虑久期缺口。保守的管理策略就是通过调整银行资产负债的结构规模,使久期缺口尽可能小甚至为零。因此,各家商业银行可以适当减少贷款,尤其是中长期贷款的规模,从而降低各类贷款的久期及其所占总资产的比重,使得资产的久期有所下降;同时,可以适当增加存款,尤其是中长期存款的规模,使得负债的久期有所上升;负债与资产的比重相应有所上升,就可以使得久期缺口的规模有所下降,从而实现缺口尽可能小的目标,达到对利率风险的免疫。
2.积极的缺口管理策略。商业银行管理者可以根据对利率变动的预期,采取积极的缺口管理,在规避利率变动所带来的净值损失的同时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实现利润的最大化。一方面,在预期利率上升的情况下,商业银行若保持负的久期缺口,就能使得商业银行的净值有所上升。因此,可以在保守管理调整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贷款减少和存款增加的幅度,从而缩短资产久期和延长负债久期,使得久期缺口为负,这样在利率上升的同时,商业银行净资产的价值也会随之上涨。另一方面,在预期利率下降的情况下,商业银行应当保持正的久期缺口,这样的策略使得利率的变动不但没有带来风险,反而可以从中获得收益。■
参考文献:
[1]陈祖功,查奇芬.久期模型在银行利率风险测定中的应用[J].统计与决策,2008,(17).
[2]杜金岷,刘湘云.基于凸度缺口模型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最优控制及其应用[J].暨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
[3]刘湘云,唐娜.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基于久期缺口的免疫策略及实证分析[J].南京航空航大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4]张贵峰.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技术综述[J].统计与信息论坛,2006,(1).
[5]吴皓.久期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金融纵横,2007,(17).
[6]买建国.持续期模型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免疫管理[J].当代财经,2005,(10).
Research on Interest Rate Risk Management of Commercial Bank Based on Duration Theory
XING Fu-wei, ZHU Jia-le
(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anji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njing 210095, China)
Abstract:The interest rat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since the process of Market Oriented Interest Rate Reform become fast in our country. As a result, experts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management of interest rate risk. The article will show the research about duration theory and duration model, and briefly analyse the applicability of duration by comparing it with the other theories. According to the study, we will measure and compare the real interest rate risk of commercial bank by using the balance sheet in our country. Finally we will give the brief conclusion of the research and some advice basing on the research.
篇9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利率风险 VaR模型
近20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及投资自由化的趋势,金融市场的波动性日趋加剧,金融风险管理已成为金融机构的核心内容。在固定利率时代,商业银行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是信用风险,对利率风险的关注度较低。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大批金融衍生工具的产生对传统的银行经营管理提出了挑战。西方金融监管当局重新修订政策,于20世纪80年代初逐渐放宽了利率上限,并最终取消了利率管制,商业银行也直接暴露于频繁的利率波动中,使利率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之一。
我国从1996年正式开始利率市场化的进程,1996―2002年7年间利率调整了8次,2004―2006年调整了3次,2007―2008年调整了11次。我国金融市场是一个发展中的新兴市场,随着金融开放力度的逐步加大,其利率市场化进程也在不断加快,利率的波动变得更加频繁,波动幅度也不断加大,商业银行的稳健经营将进一步面临利率风险的挑战。本文采用的VaR方法在金融风险管理中被广泛应用,研究VaR的具体操作方法可以使我国商业银行防范于未然,更重要的是,VaR方法提供了一种风险管理的思路。
一、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1、各国的利率市场化
利率市场化是指中央银行通过调控基准利率来间接影响市场利率,利率市场化的实质是银行等金融机构具有自主定价权,不过其外在表现形式或其结果是利率水平波动幅度和频率增大。
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三十多年来,发达国家经济基础较好,宏观调控能力较强,而且往往采取渐进模式,所以自由化的过程比较平稳。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则在宏观经济不稳定的情况下仓促改革,短时间内就放开所有利率,造成了利率水平过高、国内金融动荡、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的严重后果。另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推动也是利率市场化兴起的原因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利率化改革的成果,西方发达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末先后解除了利率管制制度,亚洲国家在80年代开始掀起利率市场化的浪潮,非洲国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期先后完成了利率市场化进程。到目前为止,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
2、利率风险的含义和分类
对于利率风险的定义,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巴塞尔委员会(BIS)在1997年9月公布的利率风险管理原则中指出,利率风险是银行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对利率的逆向(负面)波动所形成的暴露。
根据风险成因不同,利率风险可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即重新定价风险(Repricing Risk)、收益曲线风险(Yield Curve Risk)、基差风险(Basic Risk)、隐含期权风险(Embedded Option Risk)。
(1)重新定价风险。又称为期限错配风险,是指金融机构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到期日或重新定价时间差异给金融机构带来的风险,是由于银行的负债和表外头寸的到期日在时间上的不同和重新定价所引起的。由于这些重新定价不相配性,当利率发生变化时,它们可以使银行的收益和主要经济价值暴露于不可预测的变动中。
(2)收益率曲线风险。即期限结构风险,有的银行以国债收益率曲线为基础绘制内部收益率曲线,收益风险是在收益曲线发生了对银行收益或内在价值不利的变化时产生的。收益曲线的变动包括平行移动和斜率变化两种主要形式,银行通过关注内部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发生的变化,指导资金短期拆借及中长期债券投资等业务,及时调整经营策略,降低业务风险。
(3)基差风险。在期限一致的情况下,计算资产收益和负债成本时采用不同的基准利率,而当基准利率发生不同幅度的变化时就产生了基差风险。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基差风险大多是由人民银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不同步变化所导致的。
(4)隐含期权风险。由于利率变化,商业银行客户凭借所持金融工具中的内含期权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提取存款而使银行利息收入减少的风险。这种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所包含的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这些具有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未来现金流都随利率波动而发生变化。
二、VaR模型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计量中的应用
1、VaR的基本原理和分析
在险价值(value au risk,VaR)是一个以美元标识的对于不利情形下风险的概括性度量,它是对市场风险的一种测度,目标是试图将由于市场因素的改变而带来的投资组合价值变化的敏感度同市场因素变化概率结合起来。对VaR一个较为普遍的定义是,VaR代表一定时期内的最大的损失,它使得实际损失超过这个值的概率小于一个我们预先设定的值。用数学公式表示为:
Prob{Vt>VaR}=1-a
其中,V为某一金融资产或证券组合在持有期内的损失,VaR为置信水平下处于风险中的价值。从定义可以看出,VaR有两个重要参数,资产组合的置信水平和持有期。置信水平是指根据某种概率测算结果的可信程度。置信水平的选择反映投资者对风险的规避程度,风险厌恶型的投资者会选择较高的置信水平,而风险偏好型的投资者一般会选择较低的置信水平。持有期越长,资产组合价值的波动性就越大。根据巴塞尔委员会1995年的建议,金融机构可采用99%的置信水平,分析的持有期为10个交易日。
2、VaR模型的三种计算方法及其比较
综上所述,计算VaR最关键的步骤是确定未来资产组合价格的分布特征,根据各方法对未来资产组合价格分布特征的估算方法不同,可将目前常用的VaR模型大体分为三类:德尔塔―正态法、历史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
(1)德尔塔―正态法。该法的核心是基于资产收益的方差――协方差矩阵进行估计。该方法的重要假设是单个市场因子的变动服从正态分布,同时还假设投资组合的收益率服从正态分布。这极大地简化了VaR的计算,它首先根据历史数据求出资产组合收益的均值和方差以及各相关市场因子的相关系数,然后利用资产收益正态分布的统计性质求出在一定置信水平下反映分布偏离均值程度的临界值,进而得到VaR值。
该法的优点在于运算较为方便,免去了大量繁琐的计算。一旦确定了资产组合收益的标准差,VaR的计算仅是基于投资组合理论的简单代数运算,容易理解。然而,VaR结果的准确性严重依赖假设的成立与否。当市场因子的未来变动不符合正态分布时,计算出的结果会产生较大误差。实践证明,大多金融序列不是正态分布的,因此正态分布的假设会对极端事件的VaR低估,也就是说不能反映收益率分布的“厚尾”现象。此外,该法也不能很好地处理资产组合中期权及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即不能解决收益率的非线性和非正态分布资产的VaR计算问题。
(2)历史模拟法。该方法是运用市场因子的历史变动数据推测其未来可能的变动情况,并由此构建资产组合价值变化的概率分布。这种方法对市场因子未来的变动情况并没有做任何特定的假设,而是假定数据的历史变化直接对未来变化构成影响,用市场因子历史的改变量来预测组合未来的盈亏,计算其VaR值。
历史模拟法的优点在于其计算简单易行、容易理解,而且不需要对市场因子未来变化的概率分布做特定假设,完全体现了市场因素的实际分布,因此更加符合现实情况和实际运作。然而其缺陷在于,一方面,VaR值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完全取决于历史数据的准确性、可靠性以及所选取历史区间的长短。为了得到较为精确的结果,一般要求选取较长的测量区间和更多的历史数据,然而所选取区间越长,历史数据对当前VaR值的借鉴意义就越小;另一方面,如果所选取的历史期间内发生了重大的经济变革和金融事件,导致市场因子的未来分布情况和历史分布情况差别过大时,历史模拟法下测算出的VaR值会与实际情况发生较大偏差。
(3)蒙特卡洛模拟法。蒙特卡洛模拟法与历史模拟法类似,不同之处在于它是根据市场因子历史变化的数据或既定分布假设下的参数特征,借助于随机方法模拟出市场组合的各种可能变化并由此构造出大量假定资产组合的变化值,最后确定VaR值。
蒙特卡洛模拟法的优势表现在,第一,该法没有对市场因子的变动作出特定的假设条件,使得计算结果更符合实际情况;第二,它能有效解决期权和隐含期权的金融工具的VaR计算难题,并能处理极端事件及资产收益非正态分布下的VaR测量问题。然而,它的计算成本较高,对金融机构或投资者采用此方法时的计算能力要求也较高。
三、VaR模型在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的适用性分析
VaR是一种带有一些明显局限性的方法。比如,这种方法需要持续性的压力测试和情景测试作为支持。但从整体上说,VaR方法是最适用的独立风险度量技术之一。正是由于这样的原因,VaR方法才得到了巴塞尔委员会的认可,用于确定旨在防范市场风险所需的最低资本标准。随着我国金融改革的逐步推进,我国商业银行更多地暴露在日益增加的利率风险之中。将风险定量分析方法应用于日常的风险管理中,从而降低风险获取最大收益,已成为我国商业银行的当务之急。总结起来,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实现VaR模型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完美结合。
首先,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VaR模型,我国商业银行若要运用VaR方法进行风险管理,首要问题是建立高效完备的信息数据系统。其次,利用VaR模型建立我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根据我国商业银行组织结构的特点,设置总分行分层次的风险内部控制体系。最后,利用VaR模型加强我国商业银行风险信息披露管理。我国商业银行目前在风险信息的披露上存在明显缺口,因而不能有效配置资金;同时对于投资者来说,如果不能很好地了解银行面临的实际风险状况,也难以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更不利于有效的金融监管。
【参考文献】
[1] 李金库、张启文:VaR方法在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商业经济,2009(5).
[2] 谢云山:我国存款类金融机构利率风险管理[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3] 谢云山: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及其管理[J].经济问题探索,2005(5).
篇10
[关键词] 利率风险 净存续期分析 商业银行
一、引言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依据其成因不同,可分为四种:(1)成熟期不相匹配的风险,即由银行资产(主要是银行贷款)、负债(主要是有息存款)及表外项目之间成熟期差异带来的风险;(2)收益曲线风险:即长短期利率倒挂产生的风险;(3)基本点风险,即资产与负债的成熟期匹配,但利率调整的幅度不同带来的风险;(4)内含选择风险,即由于商业银行在存贷款条款中给予客户的选择权所带来的风险,如提前偿还贷款或提前取出定期存款等。
风险的来源多种多样,为了有效对利率风险进行管理,不仅需要具备识别各种风险的能力,还必须进一步从数量上对这些利率风险加以评估,衡量出利率风险的大小。上世纪70年代之前,商业银行基本上没有建立必要的利率风险管理制度,但70年代初出现的利率不断上升的趋势导致美国金融机构第一次面临竞争性的市场环境,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大批商业银行倒闭,其中多数是由于银行对利率风险缺乏有效的管理,因此利率风险管理理论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迎来了其发展期,这段时期的理论研究侧重于利率变动对银行利差的影响。90年代以来,由于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日益被当作在市场上买卖银行发行的有息证券组合的参考,投资者需要计算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价值以确定其实际资本净值,90年代初又出现了大批银行因信贷问题而倒闭,金融监管机构也需要确定倒闭银行的清算价值(即实际资本净值),这种趋势使得银行对资产负债表的观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商业银行的资本净值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利率变动对资本净值的影响(即利率风险)也被列入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重要内容。
就目前而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评估方法主要有缺口分析、净存续期分析、净现值分析、动态模拟分析四种,本文主要对净存续期分析进行介绍。
二、存续期的含义及其计算方式
净存续期分析(net duration analysis)是用来衡量利率变动对银行市场价值影响的重要方法之一,其核心概念就是存续期。所谓存续期,是指以现金流量的对应现值作为权数计算的加权平均成熟期,同以资产和负债的名义成熟期或重新定价时间编制的缺口分析报告相比,存续期是一种能够更为全面且更为精确的衡量资产或负债利率敏感程度的方法,它不但将资产或负债的成熟期因素考虑在内,而且还将所有现金流量的到达时间包含在分析模型中。
下面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具体说明一下。假定某银行在年初向其存款户发行面额为100美元、年利率为15%的一年期定期存单,而后银行又将这100美元存款以15%的年利率贷给一家公司,期限也是一年,但银行要求该笔贷款的一半(50美元)必须在6个月之后先予归还,其余的一半(50美元)则在到期日偿还,并且半年付息一次。
这样,该银行在半年时收到的现金流量(用CF1/2表示)等于50美元的贷款本金加上7.50美元(100×15%÷2)的贷款利息,合计57.50美元;一年到期时的现金流量(用CF1表示)等于50美元的本金加上3.75美元(50×15%÷2)的利息,合计53.75美元。则
CF1/2 + CF1 = 57.50 + 53.75 =111.25 美元
我们知道,按照货币的时间价值,银行在年末收到的现金流量在价值上应该少与它在年中收到同等金额的现金流量,已知贷款的年利率为15%,上述两笔现金流量的现值(分别用PV1/2和PV1表示)等于:
在计算存续期时,我们是按照每一笔现金流量在其到达时点所具有的现值,来确定不同现金流量所占权数的大小,在本例中所提到的T=1/2年和T=1年两个时点上,以现值衡量的现金流量权数(分别用X1/2和X1表示)等于:
也就是说,银行在6个月期满时(T=1/2年)从其贷款中收到53.49%的现金流量,并在一年期满时(T=1年)收到46.51%的现金流量。
现在用上述两笔现金流量的现值作为权数,计算该笔银行贷款的平均生命周期,即存续期(用DL表示):
DL =X1/2×(1/2)+ X1 ×(1)
= 0.5349 ×(1/2)+ 0.4651 ×(1)
= 0.7326 年
以上结果表明,尽管贷款的成熟期是1年,但从这笔贷款的现金流量实际发生的时间来看,它的存续期只有0.7326年,贷款的存续期之所以会短于它的成熟期,是因为按现值计算的这笔一年期贷款的现金流量在贷款发生仅6个月时就已经收回了53.49%。
依照相同方法,可以计算出例中存款的存续期(用DD表示)为1,也就是说尽管贷款和存款的成熟期相同,但由于还本付息方式上的差异,却产生了存续期缺口:
DL-DD = 0.7326 - 1 = -0.2674年
只有当那些与贷款或存款有关的现金流量都是在贷款期或存款期结束时才由银行一次性收回或付出,其间没有任何现金流量发生,这种贷款或存款的存续期才会等于它们的成熟期。所以,银行的资产结构和负债结构之间即使成熟期相同,但若存在着存续期的不相匹配,其资本净值也将会因为市场利率的变动而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可得出计算商业银行某项资产存续期的一般公式:
注:D为以年份数评估的存续期;CFT 为银行因贷款或证券投资而在T时期结束时收到的现金流量;N为银行收到现金流量的最后一个时期;DFT 为贴现要素-1/(1+Y)T,其中Y是指收益率或当前市场的利率水平;PVT 为在T时期结束时的现金流量的现值,等于CFT×DFT 。
三、净存续期分析理论模型及作用过程
以上介绍的是银行资产和负债存续期的计算方法,下面要将存续期与银行某一种资产或负债甚至起整个资产负债结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一)单个金融产品的净存续期分析
存续期是对某一种资产或负债的利率敏感程度或称利率弹性的直接衡量,即一种资产或负债的存续期数值越大,该资产或负债的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就越高。为说明此点,可以债券为例:
首先,债券现值计算公式为
式中,P为债券的当前价值,C为债券年利息,Y为到期收益率,N为债券到期的年限,F为债券面值。
该公式表明,债券的当前价值等于其利息和本金的现值之和,且债券的价格将随其收益率(Y)的提高而下降。为衡量这种价格的变动幅度,可取等式(2)中债券价格(P)对收益率(Y)的微分,可得:
另外,根据等式(1)可得:
由等式(4)可以看出,其分母正是我们上面提到的债权价格公式(2),故式(4)可变为:
两边同时乘以P,得:
观察等式(6),等号右边正是等式(3)方括号中的内容,则等式(6)同时乘以[-1 / (1+Y)]后可变为:
将等式(7)变形可得:
等式(8)即说明存续期的数值代表了债券价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等式(9)可以反映出,收益率的任何微小变化,都将使债券价格发生反比例的变动,而且其变动的程度将取决于这种债券存续期的长短,即存续期越长,它的变动幅度越大。
(二)银行资产负债结构的净存续期分析
以上结论同样适用于对一家银行的全部金融产品组合进行分析。
以上面的分析可知,一家银行资产结构或负债结构的存续期等于该银行的各单项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作为权数计算的这些资产或负债的加权平均存续期,其一般公式可以分别表示为:
式中,DA为银行全部资产结构的存续期;DL为银行全部负债结构的存续期;X1,X2,…… ,XN为每一种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在其所在银行的整个资产组合或整个负债组合的市场价值中各自所占的比例,X1J + X2J + …… + XNJ= 1(其中J = A , L)。
这样,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便可以使用算得存续期数据以及前述有关价格变动的计算公式,得出银行的资产负债价值会因市场利率的变动发生什么样的变化。由于资产(A)等于负债(L)与资本净值(E)之和,所以资产的任何变动(A)等于负债的变动(L)与资本净值的变动(E)之和。用公式表示为:
A=L+E
并且:A = L + E
也即:E = A-L(10)
注:由于存续期的概念涉及的是银行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而非账面价值,这里所说的资产和负债均是指按市场价值计算的资产和负债。
等式(10)表明当市场利率变动时,商业银行资产净值的变化等于资产价值变化与负债价值变化的差额,因此,为了说明银行资产净值的变化(E)与存续期之间的关系,只需确定资产总值的变动(A)和负债总值的变动(L)同它们各自存续期之间的关系即可。根据前述等式(9),将原式中债券价格变动的百分比(P / P)换成资产价值变动的百分比(A / A)和负债价值变动的百分比(L / L),可得:
将公式变形,可得:
根据等式(10)、(11)、(12),可得:
假设银行资产和负债的市场利率水平相同,且它们预期的利率变动幅度也相同,即YA = YL = Y 且 YA = YL = Y ,则等式(13)可简化为:
为方便理解,可对等式(14)中的DAA和DLL同时乘以A再除以A,可变形为:
等式可进一步简化为:
注:等式中的K=L/A用于衡量银行的杠杆比率,根据K的数值我们可以知道,除了股东资本之外,银行究竟用了多少负债来为他的整个资产组合提供资金。
通过等式(16),我们可以看到,利率变化对一家银行的资本净值所产生的影响可以具体分成三种:
1.经杠杆率调整后的存续期缺口,也称为净存续期,即等式中的[ DA-DLK],这个指标反映了银行资产结构存续期与负债结构存续期之间不相匹配的程度。由等式(16)可以看出,经杠杆率调整后的净存续期的绝对值越大,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也越大。当DA>DLK,银行的净存续期为正数,也即资产存续期比经杠杆率调整后的负债存续期长,利率下降(即Y为负值)将会增加银行的资本净值;反之,利率提高将会减少银行的资本净值。当DA<DLK,也可同理推算。若DA = DLK,则说明银行已具备利率风险的免疫力,无论利率发生什么样的变化,银行的资产净值均保持不变。
2.银行的规模,即等式中的A,它代表银行的资产规模。银行的规模越大,利率变动对其资本净值所构成的风险也就越大。
3.利率变动的幅度,即式中的Y / (1+Y)。利率的变动幅度越大,银行承受的风险也越大。
上述分析结果表明,银行的市场价值对利率的敏感程度主要取决于三个因素:存续期缺口、资产规模及市场利率的变动幅度。其中,利率变动取决于央行,对银行来说基本上是一个外生变量,但存续期缺口的大小及资产规模却可以由银行自行加以控制。但银行资产规模的降低会使银行的收益下降,一般情况下不予采用,所以,通过研究制定合理适当的存贷款政策,对DA、DL和K三个指标实施调整,使净存续期缩小,甚至变为0是控制银行利率风险的最佳方式。
综上所述,本文以净存续期替代成熟期等概念作为分析对象,使模型能更为准确的衡量银行的资本净值的利率敏感程度,也为银行管理者和投资者测度银行市场价值提供了更为便利、直观的方法。虽然它还存在未考虑利率随成熟期期限不同而存在差异、只能测度利率的小幅变动效应(因为大幅变动的利率常常会改变银行的经营政策)、只考虑了固定利率等缺陷,但它公式化的表述使其具有更为快捷简便的能力,这是其他模型所不具备,对于使用者做出快速判断甚为有利。
参考文献:
[1]田钢,姜孔祝,黄绍华.商业银行风险管理.黄河出版社,1998,11.
[2]杨有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国金融出版社,2003,6.
[3]葛奇.美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国经济出版社,1999,1.
[4]欧阳国良,唐国华,胡宗义,现代商业银行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3.
[5]曹龙骐.商业银行业务经营与管理.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2.
[6]魏刚.上市公司主营业务利润实证分析.中国工业经济,19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