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问卷调查报告范文
时间:2023-04-11 10:11: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学问卷调查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大学语文学习的目的,大部分学生尚不明确。认为用处不大的占45.4%,认为完全没有用处的占22.6%,可见,虽然不少同学喜欢学学语文,但是并不清楚为什么要学习,没有认识到大学语文应有的功用和价值。授课教师需要认真引导,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对大学语文的学习真正重视起来。
对于教学方式,有50.5%学生基本认同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但倾向于以学生为主。64%的学生认为可以让学生走上讲台,适当锻炼。选择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授为主的人数最少,仅占7.4%。学生普遍希望改变“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这些问题都表明,学生参与教学的热情很高,课堂上纯粹的讲授显然已经有些过时。授课教师应及时改进教学模式,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热情应适时引导,以增强教学效果。教学方式的改革也许是整个课程体系改革中最难的一项。这种改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
对于教学内容,有46.3%的学生主张大学语文课应侧重传统文化的传授,35%的学生主张应侧重理论和艺术分析,11.6%的学生主张侧重知识的传授。同时,“在大学语文学习中您最喜欢什么内容”一题也反映出同样的倾向。这说明,字斟句酌地讲解已经不受学生欢迎,学生更关心的是作品所反映出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师应该加强传统文化的教学,而不能仅仅局限于作品。
对于考核形式,55%的学生选择作业形式,认为作业形式不受拘束,比较容易。仅有7.6%的学生选择闭卷笔试,10.6%的学生选择开卷笔试。可见,绝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考试,认为闭卷考试需要背诵记忆,有的学生突击复习就能取得高分,实际上闭卷考试并不能考查出学生的真实水平。另外,闭卷考试对教师教学也是有影响的,考试是对教学的束缚,让大学语文的讲授易局限于文学作品,而忽略对传统文化的讲授。这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对于大学语文的改革,学生的意见主要集中在教学内容方面,有69.6%的学生认为教师讲授应贯穿史学与文化,又一次表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35.4%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教学应让学生积极参与,让学生接受知识,首先必须让学生感兴趣,让学生参与无疑是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有12.6%的学生认为大学语文应增加课时,可见大部分学生对于一周两节课的课时量基本认同。仅有11.6%的学生主张更换教材,我们认为,这是因为在实际的教学与学习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大于教材对学生的影响,所以大部分学生表示可以接受现行教材。
在个人意见中,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对一堂好课提出了很多标准:(1)内容丰富,展示传统文化魅力。(2)气氛活跃,生动有趣。(3)有趣深刻且具有启发性,思路清晰,重点突出。
篇2
调查对象:五年级学生家长
调查人数:16人
收回有效问卷:16份
调查数据分析:
1.有100%的家长认为孩子应该阅读课外书,并且认为阅读课外书不会影响学习。
2.在被调查的16名家长中,有14名家长为孩子购买过课外书,占87.5%。
调查的结果:
从调查内容及数据汇总分析来看,大部分学生家长对孩子的课外阅读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认为课外阅读很有必要进行。但是,大部分家庭缺乏读书氛围,家庭藏书不够或者根本没有。家长知识的局限性以及生活所迫,不能够与孩子进行有效交流和指导。由于农村家庭经济收入相对较少,给孩子购买的课外书数量也很少。同时也限制了孩子从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与乐趣。
篇3
化学习题是化学教科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化学教学过程中组织学生学习、实践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指出:“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教科书编写时要注意开发新的题型,增加思考题、讨论题、实践题和开放题的比例;编制的习题应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鼓励学生深入生活实际,调查、咨询、进行实验,最终解决化学问题;要鼓励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不同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经分析,现行三套高中化学教材(必修)课后习题的设置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1)主观题比重较大。选择题的比重约占20%-26%;填空题中约有三分之一为客观题。主观题占习题总数的70%。(2)设置体现多样性,综合性和灵活性。除了常见的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和问答题外,还有大量的实践性习题,有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3)实践性习题注重科学探究和能力培养。
那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后习题在教学中的应用情况如何,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限制课后习题使用的因素有哪些。针对这些问题,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并进行了分析和应对策略的思考。
2 调查内容及方法
抽取福州市及其周边地区初高中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并结合访谈和文献研究。调查地点包括三个地区,福州、长乐和连江。总共发送问卷161份,其中福州60份、长乐44份、连江57份。161人老师中初三56人、高一48人、高二34人、高三2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一职称94人、中二等初级职称66人,所在学校包括市区各级达标学校和农村学校,因此调查结果具有很好的代表性。
3 调查结果及分析
3.1 课后习题的使用情况和使用方法
3.1.1 调查结果
3.1.2 结果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
由此我们可以推知,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从表2可以知道课后习题在教学中具体的使用方法,有63.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58.9%的老师是把课后习题作为随堂练习,让学生选做的占19.0%。
从表3中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种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高一72.9%,高二76.4%,高三65.2%。对比之下,初三的老师中选择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偏小。对福州地区初高中化学教材的课后习题进行研究后,可以发现这和初三年级习题的设计有一定关系。
此外,从文献查阅的情况看,一份对浙江省丽水市各高中高一、高二老师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的使用很随意,一般作为课堂教学的候补内容,视课堂教学情况而定。如果教学时间有余,就从中选几道作为课堂练习;如果时间紧张,则留作学生课后选做。
可见部分教师对教材习题缺少关注,不重视对教材习题的充分挖掘和利用。久而久之,部分学生对教材中的习题也不屑一顾,只顾埋头于良莠不齐的参考书的题海战中,致使教材习题变为教材内容体系的附属,变得可有可无,这其实是对教材资源的极大浪费。
3.2 限制教师使用课后习题的原因
3.2.1 调查结果
3.2.2 结果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主要原因是难易不当,其次是量太少,还有是教辅练习的影响等。调查中了解到部分老师和学生都认为课后习题很简单,没必要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课后习题上。此外,习题呈现仍以节为单位(苏教版的“单元”相当于其它版本的“节”),由于每节教学含多个课时,习题的呈现不是以课时为顺序,而是以选择题、填空题等习题类型为顺序,加之试题的综合性增强,有些试题只能学完整节后才能做,这些试题对于多数学生来说难度过大,这些原因都限制了习题的使用。
此外,我国实验本教科书的习题量比统编教科书的有所降低,较其他教科书的习题量低。但从调查中我们矛盾地看到,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认为题量不足。以课标要求的每模块18周、36个课时为标准(实际课时数远多于36课时),三套版本的教材中苏教版习题量最多,但平均每课时也只有2.9道习题,远不能满足巩固知识、培养应用能力的需要。笔者认为适当增加题量使教科书“变厚”并不一定就是“加负”,与其让学生去寻求市面上的各类习题集来补充,不如让教科书更加实用,使教师和学生有更多的选择,更有利于因材施“练”;与其从数量上减轻负担,不如花更大的精力来研究提高习题的质量和匹配。
3.3 调查研究、论文、研究性学习习题的使用情况
3.3.1 调查结果
3.3.2 结果分析
实践性习题包含实验设计、调查、讨论、上网查询、撰写调查报告、小论文、制作实物模型和绘制表格等,这类习题在三种教材习题中占的比重约15%。
从表5可以看出实践性习题在教学中的使用情况并不尽如人意。很少做的占了39.1%,至于完成的效果还有待考究。实践性、开放性习题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调查显示这类习题的实际使用率是最低的一类。
从类似的研究也可以发现,在新课程实施中,很多教师并没认真研究教材课后习题的潜在价值,还是采用老一套的办法,即需要让学生动手实践的地方不实践,该让学生查阅资料独立完成的也由教师包办讲出来,或是轻描淡写,无法体现这些实践性习题的能力价值。
3.4 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
3.4.1 调查结果
3.4.2 结果分析
从表6可以看出,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原因主要是学校的设施和管理,其次是太费时间,与考试关系不大。实践性习题的活动方式多是调查、参观、上网查阅资料等,提倡走出校门、走进社会,但当前不少普通高中都实行寄宿制、封闭式管理。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活动,学校和老师要负一定的安全责任。对于网络,虽然不少学校建有计算机教室,但为了防止学生上网聊天、玩游戏,很少有学校对学生开放。
对于太费时间这点,主要是因为大部分需查阅资料的调查类实践题学生能独立完成,而需走访的调查类实践题难度较大,如果仅仅依靠学生独立完成,显然很费时间,而且工作量非常大。而老师在资料查阅、教学设计、实验研究、情景素材的准备、学生活动的组织等方面都需要花费比旧课程大得多的精力,学生也提出更多的难于回答的问题。
与考试关系不大也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一个主要原因。传统的教学评价比较注重学生知识的掌握,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的唯一标准。这就使广大师生认为实践性习题对于提高学习成绩没有多大帮助,得不偿失。
从表7可以看出,在调查的这三个地区的几所学校里,实验用品齐全、够用的仅占11.8%;基本齐全、够用的占52.2%;其中实验用品不齐全、不够用的占32.3%;而严重缺乏的占3.7%,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我国的教学条件离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尤其是农村学校、偏远地区的学校,教学条件更是落后,甚至有的山区学校连最基本的教学设施都极度缺乏,这都给研究性学习带来了很多困难。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实践性习题在实行的过程中步履维艰。
4 几点建议
4.1 教材习题编制
调查的结果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学化学新教材课后习题和以往相比,虽然做出了探索式的改进,但在习题的编制上仍存在不足。难易不当,其次是题量太少,因此在使用过程中受到限制,不能完全发挥应有的作用。针对问卷调查的结果,结合文献查阅,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4.1.1 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52.7%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难易不当(见表4),所以应对教材课后习题进行准确定位,适当调整课后习题的内容和难度。
4.1.2 注重习题的层次和联系
在给习题进行准确定位时,需要将习题划分层次。在这一点上可以借鉴美国最大的教育书籍出版集团于2005年出版的新教材《CHEMISTRY:Concepts and Application》(《化学:概念和应用》)中的习题设计。这本教材习题设计由易到难,分成多个层次,使学生经历从掌握知识到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一层次理解概念,是针对该章的一些基本概念、定理所提出的问题,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有利于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
第二个层次应用概念和批判思维,是知识的应用,通过做题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深化,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这类题目约占总题数50%左右,是习题的重点所在。
第三个层次知识和能力回顾,加强知识的纵向联系,通过复习前面的内容,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做到融会贯通。
第四个层次写作和解决问题,强调知识的综合运用,问题解决一栏中的题目难度稍大且综合性强,能够激起学生的挑战意识并达到所学知识的熟练掌握和灵活运用。这类题数量较少,一般在1-3道之间。
4.1.3 适当增加习题量,改进习题编制方式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30.4%的老师认为限制教材课后习题使用的原因是教材习题量太少,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见表4)。所以应适当增加每课时的习题量,保证每个课时之间习题量的基本均衡。并在保证基础题量的同时,增大选做题目的量,提高试题的选择性。此外,还应该改变现有的以试题类型为顺序的呈现方式,改成以课时为单位,按教学顺序进行呈现。为了方便使用,也许可以将习题从教材中独立出来,集中到教材的最后部分。也可以将习题部分完全从教材中分离出来,单独编制成配套作业本。
4.1.4 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注重知识的迁移
提高习题的典型性,适当增加典型例题的数量和设置适量迁移练习,注重解题过程,讲究方法,充分发挥典型例题的作用,让教科书更实用。
4.1.5 进一步完善习题本身的设计
从数据处理的结果看,对把课后习题作为正式作业批改这一情况,初三有44.6%的老师选了这一项(见表3)。其原因是:教材中部分题目的设计过分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再现,试题简单、机械,忽视了学生对科学方法和科学价值观等方面的启迪。
斯多克(Stokes,1999)认为,对于获得创造力至关重要的早期训练环境应该是具有充分创造空间的、挑战性的训练,而不是一种重复的机械性的训练。教师在布置作业和测验中应该增加进行创造性思维活动的机会。例如,在命题中尽量减少描述性、程序性知识等记忆性的题目,而增加一些需要对所学知识进行应用、分析或综合的题目。
4.2 教材习题教学
习题教学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一般说来,教材课后习题都是经过编写者仔细筛选、精心设置的,既可以作为学生理解知识的基本训练,又能作为深化知识的增长点,具有许多潜在的教育功能。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教材课后习题全部使用的情况只占49.0%,部分使用的情况占44.1%(见表1)。教材课后习题在教学中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尤其是实践性、开放性习题,它们是本次新教材习题改革的最大亮点,但却是使用率最低的一类。为了充分发挥新教材习题的功能,新教材习题编制应注意如下几点。
4.2.1 创造条件,开展实践性习题教学活动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学校现有的教学设施(如化学实验条件)和现行的学校管理制度是限制新课程实践性习题使用的最主要因素(见表6、表7)。所以学校方面应切实加强配套资源和实验室的建设,为新课程化学学科的顺利实施提供保障。
此外,教师会同学校有关部门,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在老师的统一组织下安排下让学生上网查找资料,也可以将一些实践性习题安排学生利用假期去完成。
4.2.2 灵活使用教材课后习题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显示实践性习题需要大量时间的问题(见表6),建议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灵活处理。如可以对习题进行适当的改编,根据教学情况进行调整;实验设计性的习题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在实验室进行,开展实验研究;实践性活动也可以与研究性学习、社团活动等结合起来。在布置学生进行习题练习时,还可以改变以往要求学生独立完成全部作业的做法,应该将课本中的章节习题分成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部分和合作完成部分。鼓励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组,在小组中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较复杂的实践型作业。对调查报告和写小论文类型的习题,可让组内的学生转换分工角色,轮流执笔完成书面报告。
4.2.3 转变教育评价观,实行多元评价
还有23.9%的老师认为与考试关系不大是限制实践性习题使用的又一个因素(见表6)。教师应该转变教育评价观,改变以往将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和教师唯一标准的评价制度,实行多元评价。通过纸笔测验,强化对学生化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运用表现性评定的方法,突出对学生实验探究、开放式活动式问题的解决能力的考查;运用观察法、成长档案袋法强化过程性评定。这样对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有更强的指导性。
作业的批改不要像测试题批改那样只针对答案的正误进行总的评判,应像批改作文那样对学生的双基水平、思维水平、学习态度和解题策略等方面分别评判,更多地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过程,注重学生在作业中表现出的创造能力。可以设置学习园地或利用网络展示学生作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宣讲自己的论文、报告,并进行点评。给学生以交流、探讨的空间,使学生在作品的交流、评价过程中获得新知识,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反思、领会,并进行新的尝试。
4.2.4 加强教师的专业知识学习
调查发现,实践题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如何设计和组织学生活动极为生疏,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因此中学化学教师应该不断加强专业知识学习。
在设计探究活动时,教师不是仅仅考虑是否有学生活动,而应分析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在认识上存在什么误区、在学习中可能出现什么问题,把学生认识上的盲点或前概念作为教学资源加以利用,设计出真正能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探究活动方案,同时要研究所学习的课题中蕴涵着哪些科学方法、思维训练的教育因素,针对性地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案。总之,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注意创设能引发学生发现问题、找到探究实验设计思路的真实情景,注意探究学习活动和其他教学环节的整合。
4.2.5 求真务实
篇4
关键词:数学应用;实践;调查报告
问题的背景
随着计算机等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学的应用范围得到空前拓展,数学会以各种形式渗透到每一个科学领域以及我们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这就要求我们的数学教育不能一味只关注课堂、关注考试、关注分数,还要提高学生校外数学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 目前,学生在校外的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如何呢?我们对厦门市部分高中生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本文是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3年度课题:高中学生校外数学应用与实践状况研究(FJJKXB13-069)的研究成果.
调查对象与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以厦门一中、双十、二中、翔安一中四所不同水平高中的部分学生为调查对象,由各学校教师在本学校不同年段随机抽取班级做问卷调查,本次调查进行无记名答卷,共发放试卷1412份,有效试卷1348份,有效率为95.47%.
调查问卷为自主编制的问卷,由16道选择题组成,意在调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状况,主要采用每一选项的人数及所占总人数百分比的方法进行统计,从不同生源学校、城乡学校、不同年段、不同性别等四个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主要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数学应用能力”方面设置了16个问题进行调查,并对问卷结果进行统计,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生源差异
通过调查数据可知,生源最好学校的学生更希望数学应用题富有生活气息,而生源中等学校的学生则倾向于数学应用题与高考密切相关;生源最好学校有16.64%的学生会在校外主动讨论生活中的数学现象,高于生源中等学校5.17个百分点;在具体的实际问题如抽奖活动中,能够思考其背后隐含的数学原理的学生比例,生源最好的学校高于生源中等的学校.
生源中等学校有30.86%的学生害怕做应用题,而生源最好的学校有20.20%;生源中等学校仅有8.53%的学生经常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而生源最好的学校可以达到12.66%;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的学生比例两类学校分别为12.71%和15.65%;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生比例依次为11.94%、17.35%;可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方面,生源最好的学校要高于生源中等的学校.
(二)城乡差异
城乡学校区域不同所带来的差异,不仅仅是学生基础的差异,更多的是学生生活、学习环境带来的差异.
乡镇有55.68%的学生希望数学应用题与高考密切相关,在数学学习中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在校内外能够主动关注到实际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方面,城市学生的比例要高于乡镇近10个百分点.
超过80%学生认为教师在课堂涉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有必要或者有必要,说明学生渴望能够从数学教师那里获得生活中的数学知识;而乡镇学生的比例会更高些,达到了89.19%.
由调查数据可知,乡镇有38.22%的学生害怕做应用题,高于城市12.77个百分点;城市的学生在校外总是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的比例是乡镇学生的7.9倍,总是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生活问题的学生比例是乡镇学生的4.5倍. 这充分说明在数学应用能力方面,城市的学生强于乡镇的学生.
(三)年级差异
根据问卷调查数据,画出数学应用意识调查的折线图,从图中我们可以很直观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认为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实际问题是必要的比例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实际生活中,主动讨论数学问题和数学现象的学生比例同样呈现出逐级递减的趋势;在校外,能够主动与家人、同学讨论生活中数学现象的学生比例,由高一的26.73%降到高二的14.55%,再降到高三的9.73%,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减弱.
学生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的比例由高一的19.80%降到高二的15.64%,再降到高三的10.18%,每年降低约5个百分点;离开学校后,学生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比例由高一的19.31%降到高二的18.18%,仅下降了1.13个百分点,而到高三突然降到9.73%.
(四)性别差异
根据调查数据,有14.04%的男生会经常阅读课本的章前导言中描绘的数学现象,而女生的比例只有5.25%;认为在课堂上联系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非常有必要的男生比例为39.60%,而女生为29.92%,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说明在数学学习方面,男生更希望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而女生在这方面的意识相对薄弱;以厦门特有的“中秋月饼”活动为例,有27.82%的男生会主动或者经常思考其背后隐含的数学原理,而女生只有17.06%,说明在主动关注生活中数学现象方面男生明显强于女生. 男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强于女生,这与男生善于主动思考有一定的关系.
我们调查发现,在实际生活中,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方面,男生的比例有17.54%,女生有11.29%;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方面,男生的比例有16.79%,女生仅有9.71%,说明从整体上看,男生、女生在数学应用能力方面普遍比较薄弱,但男生好于女生.
在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语言描述周围出现的数学现象的学生中,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占总人数的61%,而女生仅有39%;在总是或经常会用数学知识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学生中,同样是男生的比例明显高于女生,男生占总人数的63%,而女生则为37%,说明在数学应用能力方面,男生强于女生.
结论与建议
(一)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薄弱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生源最好学校害怕做应用题的学生比例最低,高三年级的学生害怕做应用题的比例最低,城市学校低于乡镇学校,男生低于女生. 应用题是理想化的生活问题,学生在解应用题时,需要将实际问题抽象转化为数学问题,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体现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学生害怕做应用题说明他在应用数学方面的能力上是有欠缺的.
总体来看,在校外能够经常讨论实际生活中的数学现象的学生仅为14.13%,离开学校后能够经常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的学生仅为14.14%,不足总人数的六分之一;有超过80%的学生很少或不想讨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而在这几个方面,生源最好学校的学生、城市的学生、高一的学生和男生表现的更好一些,其数学应用意识也更好些.
可见,数学基础的差异、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生理方面的差异都会引起学生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差异. 目前高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意识非常淡薄,应用能力亟待提高.
(二)高考在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提高方面起一定作用
希望数学应用题与高考密切相关,说明学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生源最好学校的学生、城市学生、高一学生和男生更希望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建立联系,而生源中等学校的学生、乡镇学校学生、高三学生和女生在学习数学方面表现出更强的功利性. 为高考学习数学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计算能力,但不利于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通过分析不同年段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随着年级的增长,学生的数学知识越来越丰富,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讨论数学、应用数学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比例越来越小. 高一是学生对应用数学兴趣最浓厚的阶段,这个时期学生的学习压力最小,高二有会考,高三即将面临高考,教师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要求和学生对自己的要求由兴趣主导转向应试主导,更看重的是高考中数学获得的分数,而不是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到了数学知识最丰富的高三时期,学生表现出来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最低的,可见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表现为数学知识本身,高考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培养方面起到的负面作用不可忽略!
(三)教学中应关注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能力的培养
数学应用能力的提高需要依赖于数学知识的积累,但是,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不表现为数学知识本身. 通过分析不同生源学校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明确的结论,数学基础会引起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差异. 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离不开数学知识,只有以丰富的数学知识为基础,才能提高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 当然,有了知识未必就有了能力,通过分析不同年级的调查数据,我们也发现,数学知识最丰富的高三,其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最薄弱.
篇5
【关键词】德育课 学业评价内容 问题 原则
教育部对德育课教学的要求,即“德育课教学应遵循‘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做到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和行为养成相统一,切实增强针对性、实效性和时代感”[1],不仅课程教学要体现以上理念,课程评价同样要与之相适应。目前的德育课课程评价是符合以上理念,抑或存在问题,本文将以德育课的必修课之一《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进行探讨。
“中职学校公共基础课程学生学业质量评价标准的研究”课题组对评价标准进行了研究,提出基本框架,即学业质量评价标准包含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两大部分。其中,评价标准包括学习目标、内容标准和表现标准;评价方法包括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研究主要从评价内容方面,利用问卷调查法发现评价内容选取上存在的问题。
一、评价内容选取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评价内容脱离实际,缺乏代表性
作业内容是学业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调查发现,49%的学生认为作业选择课本上的练习,教师偶尔加入一些精彩好题,效果较好;而18%的学生认为作业内容选择随意,代表性不够强,效果不理想;57%的学生认为作业内容偶尔贴近生活实际;17%的学生认为作业内容并未与生活实际相关。由此可以看出,评价内容参差,作业多数是课本的课后习题,缺乏代表性,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评价未做到因材施教
数据还显示,33%的学生认为教师布置作业时只会偶尔分层安排,26%的学生认为教师不会根据学生的具体学习能力进行作业的分层。可见,部分教师选择作业内容是为了走形式,并未真正考虑学生的学习感受,未能做到因材施教,这对学生的学习效果有一定影响。同时,教师批改这类无针对性的作业时难以了解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薄弱环节,这将阻碍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评价。再者,不同的任课教师、不同的评价内容也会影响学校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整体发展。缺乏代表性、未能分层的作业内容,如:收集你所敬佩的名人资料,了解他们的奋斗目标和奋斗过程;你从名人身上学到了什么,对你的在校生活有什么启发等。
(三)评价信息反馈不足
试题内容是学业评价的另一主要内容。24%的学生考核后不了解不足的方面,不知道试题答案;34%的学生大概了解、知道不懂的方面,但不知道正确答案。这一数据显示评价内容反馈不足,原因是期末考试后教师并未评讲试卷,学生只是通过成绩得知自己的学习水平,但未及时改进不足,只能在懵懂中结束课程。评价内容不能满足学生需要,导致学生不能把握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从而影响学习效果。
(四)评价内容侧重理念、概念
教师的学业评价内容会对学生的学习倾向有影响。数据显示,35%的学生认为教师在课程的学业评价方面最关注的是职业规划意识;32%的学生则认为教师关注生涯规划技能, 20%的学生感觉教师评价学生侧重于课本知识,侧重于认知层面的评价内容,如:中职生有梦想,对人生发展有什么作用?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什么特点?
(五)评价未能实现知行统一
关于学生能否将生涯规划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的问题,49%的学生认为很难落实。由此可以看出,教师的评价内容侧重课程知识和意识培养,学生受到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容易忽略技能的培养,因此难以将课程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另一调查报告也反映出以上问题。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教学现状调查报告可知,经过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学习,有近52%的学生有了自己明确的职业目标,能够提前做好融入社会的准备,但仍有近半数的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规划缺乏目标,不清楚如何融入社会,近6成学生的规划未能在现实的学习和生活中践行,暴露出知行分离的现状[3]。由此看出教学有效性并不高,不少学生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仍未能对未来职业生涯作一个合理的规划,或虽有规划,但未能起到引导自己行动的作用。
学生知行不一的现象,大大降低了课程的引领作用。原因是教师侧重课本知识和树立职业规划意识,忽略职业规划能力的培养。目前的评价内容过于重视规划意识。例如在《职业生涯规划学习指导》中,评价更侧重学生的知识和观念,忽视技能的训练[4]。调查显示,58%的学生希望学习的内容倾向于生活实践。而另一份关于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认识情况的调查报告中,有87%的学生希望得到学校提供有关职业发展的科学指导,期望通过“规划训练提高规划能力”[5]。文春帆强调,职业生涯设计既是一种观念的体现,更是一门学问,需要去研究,去学习,去实践[6]。这就要求评价内容从侧重认知层面转化为技能层面。
二、评价内容选取的依据及原则
篇6
关键词:体育社会学;国民健康满意度;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2-0025-04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f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LI Shu-yi,WANG Dian-e,CAO Yan-lan,WANG Ai-ping,LU Fei
(Sport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Research Center,Tianjin University of Sport,Tianjin 300381,China)
Abstract: By carrying out a social investigation on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different types of population in 14 cities and provinces in China, the authors revealed the following findings: 1)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health of citizens in China is at a low level - the percentage of “Very Satisfied” and “Satisfied” is 59.3%;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expectation for individual health in the future is 70.5%, which is relatively high; compared with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 with other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degree of satisfactionwith “Health of Population in China” is listed the eighteenth in 19 indexes for social development, the second place
健康是社会进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追求健康不仅是个人的目标,也是一种重要的社会目标。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确立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的价值观。“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进一步深化了健康概念,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1]。这就是说,健康不仅属于医学范畴,而且属于心理和社会范畴。“健康”是一个关于人的生命存在的身体性的稳定性的文化概念,对其界定为“身体的良好状态”,包括体质良好、功能良好、心理良好;健康的重要特征是人体的正常功能活动[2]。本文根据研究需要主要从健康的3个主要维度(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进行健康满意度研究。
1研究方法
1.1问卷的设计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于2007年5月完成了问卷调查。经过实验性填写和修订,问卷内容包括:(1)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健康状况等与研究相关的14项指标);(2)对健康满意度(包括对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满意程度和其他有关身体健康满意程度等21项指标);(3)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包括对社会、经济、生活、环境满意程度等19项指标);(4)参加体育活动情况(包括体育锻炼对健康影响,体育活动的开展,对全民健身工作满意程度,锻炼的时间、次数等19项指标)。共73个问题(指标)的调查问卷。
1.2问卷调查的抽样
问卷调查采用社会学分层随机抽样的理论和方法,于2007年4月至8月从全国抽取样本。抽样方法:(1)区域分布:本抽样框按照我国现行行政区域东、中、西部划分为3大区域,然后按照各区域省市总数,按12的比例随机抽取天津、上海、浙江、山东、河北、辽宁、河南、湖南、江西、山西、甘肃、新疆、广西、内蒙14省市自治区作为调查样本。(2)各省市(样本)抽取人数的比例:根据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基本按照各省人数的1/(5×105 )的比例抽取。(3)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男女性别比例(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6.74,因此,在选择样本时遇偶数时则男女比例为11,遇奇数时则男性比女性多1名。(4)第5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表明,目前祖国大陆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的比例为12,因此,在确定城乡人口样本比例时,城乡比例为12。而据天津市第5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天津市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720.53万,占总人口的71.9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280.35万人,占总人口的28.01%。因此将直辖市的城乡人口比例确定为21。样本基本情况见表1。
发放问卷1 200份,回收问卷1 200份,有效问卷1 193份,有效回收率99.5%。
1.3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问卷信度采用“测验-再测验”的方法,即第一次填表7 d后,再次填表,将两次填表结果进行统计处理,相关系数为0.88。采用特尔斐法对问卷进行效度检验,100%的专家认为问卷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有效。问卷回收率99.2 %,有效率95.98%,能满足社会学问卷调查的要求。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对问卷进行统计处理。
2结果与分析
2.1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
1)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身体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身体健康满意度不高,对自己身体状况“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1%和44%。对自己身体状况“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为7.9%和1.1%。按照这个比例,我国对自己身体健康状况不满意的绝对人口数可达到约1.17亿。再加上对自己身体状况满意度“一般”的36%的人口,我国几乎一半人口对自己身体状况持消极态度。这一结果只是人们自己的感觉,如果用科学的标准测试,要远远高于这个结果。因为健康的科学标准要高于人们心目中“没病就是健康”的标准。在身体健康中,对自己的体型不满意的(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占的比例最高,为16.6%,不满意的为11.1%。
2)对心理健康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心理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总体对心理健康满意度不高,各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在50%左右;“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之和在12%左右。按照这个比例,我国有约1.6亿左右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状况不满意,再加上满意度“一般”的38%左右的人口,我国超过一半人口对自己精神健康持消极态度。
在心理健康中,对自己处理焦虑能力的满意度最低,“非常满意”仅6.8%;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包括“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最高,为18.5%。与身体健康满意度相比,国民对心理健康满意度略低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
3)对社会适应满意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自己社会适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对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其中,与家人关系的满意度最高,“从家庭得到的支持”和“与家人的关系愉快”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都达到70%~80%。对人际关系的满意度也较高,“对自己的人际关系”和“自己在朋友那里得到支持”2项指标的“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在60%以上。对自己社会适应能力的满意度(满意和非常满意之和)为56.9%,也高于对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的满意度。在社会适应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非常不满与不满之和)为7.2%。
4)对健康整体状况满意度及期望度。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国民对个人健康总体满意度表现出如下特点:我国国民对个人整体健康满意度与对心理健康、身体健康和社会适应满意度相比,处于中间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为10.7%和48.6%。高于“身体健康”(55%)4.3个百分点;高于“心理健康”(48.98%)11.39个百分点;但低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对个人整体健康“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分别为5.6%和1.4%。低于“精神健康”和“身体健康”,但高于“社会性健康”满意度。人们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达到70.5%(17.1%+53.4%),高于对现在健康的满意度(59.3%)11.2个百分点。
2.2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进步、生活满意度比较
国民对健康满意度在各种满意度中处于什么水平,为此作了社会、生活满意度调查,并进行分析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迅速发展,有目共睹。这次调查也显示,人们对社会进步和生活满意度很高。尤其是对社会发展的未来更是抱有极高的信心。
调查结果显示,在19项发展指标中,排在第1位的“对未来生活非常有信心”的为18.2%,“有信心”的为52.9%;第2位的是“对我国未来发展看法”,有信心的为65.5%。我国国民对社会、经济、生活发展进步满意度也很高,19项指标中,排在第3~5位的分别是“对我国经济发展速度”(满意以上为58.4%);“对自己的生活”(满意以上为56.1%);“能享有健康平等”(满意以上为52.9%)。
调查结果还显示,在调查的19项社会指标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我国人口素质”和“我国人口健康”,分别排在第19位(倒数第1)和第18位(倒数第2)。满意以上分别只有26%和28.9%。说明社会迅速发展,而人的发展严重滞后,人的素质、人的健康,这2个关于人的指标的满意度最低。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是以人为中心,我国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社会迅速发展,在社会迅速发展的前期出现的人的发展滞后,可以说是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但是,在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今天仍然如此,显然,是与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初衷相悖,与和谐社会的基本理念相悖。
值得关注的是,所有与社会发展相关的指标满意度都很高或较高,所有与个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均较低或很低,所有与人的素质、健康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但对社会健康平等(第5位)、国家和社会关注国民健康的满意程度(第10位)、社会通过体育达到国民健康的工作和制度(第11位)的满意度较高。
国民对人口健康、人口素质的满意程度最低,说明我们需要反思的是我国教育、宣传、社会舆论等影响人们意识的社会活动,特别是体育教育。值得关注的是“从1985年开始,中国进行了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的体质在持续下降。最近一次全国青少年体质健康调查报告表明,学生肥胖率在过去5年内迅速增加,1/4的城市男生是“胖墩”。眼睛近视的比例,初中生接近60%,高中生为76%,大学生高达83%”[3]。29岁以下中国男子的身高低于日本同龄男子,并表现出年龄越小差值越大的特点。而从学生的比较结果可以推测,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人的身高还将继续表现出低于日本同龄人群身高的现象[4]。儿童青少年的生长发育时间有所提前,儿童性发育提早,骨龄在10年间提前了1年[5];研究结果证明,人口健康问题已经是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解决的问题。
2.3我国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方差分析
通过对满意度评分的方法,进行了健康与社会满意度的比较分析。在每项选择中,选择“非常满意”5分、“满意”4分、“一般”3分、“不满意”2分,“非常不满意”1分,然后,将健康与社会的各相关指标得分相加,通过方差分析,进行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对健康满意度与对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得分也越高。而且,经检验P
2.4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1)对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
我们国家历来对体育活动的开展是非常重视的,下发一系列文件,制定各种制度、纲要、计划,领导着体育工作,提升国民的健康水平。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可能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为此,我们就国民对关系到国民健康的体育活动开展情况满意度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相当一部分人对我国体育活动情况处于模糊或不满意状态。尤其是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状况处于这种模糊或不满意状态的比例最高,达到69.1%,对社区体育活动开展满意的仅为29.9%。对国家全民体育健身工作满意度较高,为38.15%。对个人参加体育锻炼的满意度最高,但也仅有46.3%。
2)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
调查结果显示,国民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很高。在所有7项调查指标中,期望率(非常希望和希望)均达到75%以上,其中4项指标达到80%以上。可见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期望度,低40多个百分点。
3讨论
从总体上说,我国国民对自己健康满意度处于较低水平,“非常满意”和“满意”之和仅为59.3%。对个人未来健康期望度较高,为70.5%。在国民健康的3个维度中,对心理健康满意度最低,对身体健康满意度稍高于心理健康满意度,与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相比,社会性健康满意度最高。
从健康的3个维度分析,在“身体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体型的不满意度最高,为16.6%。这一数据提示,应组织国民参与科学的体育锻炼,充分发挥体育运动的生物学效应,提高国民对身体健康状况满意度。在“心理健康”这一维度中,对自己的睡眠状况不满意度最高,为18.5%,这一数据提示,低质量的睡眠已成为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在“社会适应”这一维度中,满意度最低的是对“自己的社会适应能力”,不满意度为7.2%。
“我国人口健康”满意度在社会发展的19项指标的满意度中,排在第18位(倒数第2位),仅高于对“我国人口素质”的满意度,说明国民对与人相关的指标满意度最低。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满意度与社会满意度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对健康满意度越高,对社会满意度也越高。这一统计结果再次提示,国民健康满意度直接影响对社会的满意度、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国民对健康满意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
国民对体育活动开展的满意度远远低于对体育与健康的期望度,均低40个百分点左右。因此,国家应加大《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实施,加大对体育设施的投入,加大对体育的宣传,积极开展各种体育活动,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数量和国民体育运动的参与度。
参考文献:
[1] 芳芳. 教师心理健康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徐武. “‘健康第一’与‘以人为本’的现代体育观念”[J]. 体育与科学,2000,21(4):57-58.
[3] 记者. 北京晨报[N],2006-08-21.
篇7
关键词 :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调查; OCPP模式;
Abstract: To investigat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some high school teachers in Changde have conducted a questionnaire. 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a weakening tendency in the innovation design in the chemistry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 high school. On that basis, it is not only analsizes the causes why it is weakening from the angle of chemistry teaching, but also puts forward an evaluation theory model(OCPP model)for the innovation design, which constructs, discovers or illustrates the basic theory as much as possible. The model of OCPP includes four parts: objective evaluation, content evaluation, process evaluation and product evaluation.
Keyword: chemistry in high school; experimental teaching; innovation design; investigate; OCPP model;
湖南省从2010年9月到2020年7月进行了10年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在此期间湖南省使用的是人教版高中教材(下同),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实验种类多,呈现方式也多样化,化学教材选修6《化学实验》是单独进行的模块教学。湖南省常德市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不少高中化学老师对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感到困惑。为了全面了解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使高中化学实验教学能够更加适应高中课程改革的步伐,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理论模式,特面向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了《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调查》的问卷调查活动。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客观地了解常德市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现状。湖南省是基础教育大省,常德市高中基础教育处于全省领先水平,此项调查研究可以反映湖南省乃至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情况,研究的成果也会对其他省市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通过对常德市12所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不记名的形式进行调查,共发放问卷75份,收回有效问卷72份,有效回收问卷率96.0%。参与本次调查的学校既有省级示范性中学,也有普通中学;既有城区中学,也有农村中学。本次问卷覆盖面较广,数据真实可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获得了宝贵的资料。为了使本次调查有针对性,在深入研讨的基础上,按所设问题的逻辑顺序进行排列,并试图揭示问题之间的关系[1]。
2 、结果与分析
2.1 、调查结果
2.1.1 、高中化学实验开设现状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如表1所示。由表1可知,化学教材实验开设率小于50%的学校高达37.5%;学生分组实验很少开设或完全没有开设的学校达到了1/3。学生分组实验开设状况不理想的原因不是学校的实验条件,而是化学教师觉得教学时间不够、工作量大、麻烦,属于这种情况的教师占79.2%。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正常的教学任务很难完成。
表1 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开设现状
2.1.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调查
学校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如表2所示。超过1/2的学校只有2~3间化学实验室,一般高中学校有无机实验室和有机实验室,还有准备实验室等。各学校实验员也多为2人,分别负责无机实验和有机实验。94.4%的学校能够开设教材中75%以上的实验,这说明学校的化学实验室硬件条件在不断改善。
2.1.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如表3所示。59.7%教师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对学生的能力和成绩有很大的关系,但仍有36.1%的教师认为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促进作用有限。超过90%的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兴趣。为了加强实验教学的互动性,52.8%的教师会邀请学生一起做演示实验,11.1%的教师完全让学生演示实验,但仍有11.1%的教师不重视演示实验,通过放视频代替化学实验。
表2 化学实验室硬件和师资情况调查表
表3 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主观看法
2.1.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见表4所示。29.2%的教师希望通过教学改革考查学生实验操作能力,41.7%的教师选择笔试和操作相结合,13.9%的教师希望采用过程性评价,15.2%教师选择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这说明教师充分肯定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价值,但由于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考查方式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较单一,学生只要会做实验题,高考也可得高分,所以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模式成了目前一个急需解决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
表4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
2.2、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弱化的原因
2.2.1 、教师化学实验教学的理念有待更新
《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对实验教学的目标进行了具体的规定,通过各模块发挥实验的教学功能。化学实验探究和创新意识是化学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对发展学生认知能力和思维训练有重要的作用。学生学习化学的观念和方法不是靠教师讲授获得的,而是通过具体的事例,特别是通过化学实验创新设计的实践逐步形成的。实验教学要符合新课程理念,教师首先要学习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主、合作、探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上述调查中有37.5%的教师认为学生分组实验麻烦,有11.1%的教师直接用视频代替演示实验,这些教师的化学实验教学理念就有待更新,没有突出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学学科中的学科特征。
2.2.2 、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实验时间减少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采用模块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以螺旋式方式提供给学生,不必要求学生对知识掌握一步到位。化学教材实验呈现的方式有多种形式,实验的种类和数量也明显增多,但这些实验只提供让教师自主选择。根据上述调查,41.7%的教师感觉学生分组实验时间不够。教学时间不够本质上也是教学理念的问题,很多教师因为考试的压力,不顾模块教学的特点,补充知识点过多导致化学分组实验的时间减少。在学习人教版化学必修1胶体性质时[3],有老师补充了胶体的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这不仅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还势必会影响正常的化学实验教学时间。绝大多数学校高一学生每周只有2课时的化学课,如果补充知识点过多就不能保证正常的实验教学的时间,导致学生分组实验所需要的时间明显减少。
2.2.3 、高中化学教材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实验呈现的方式很多,除有章节编码的实验外,还有《科学探究》、《实践活动》、《思考与交流》、《科学视野》、《科学史话》和实践性实验习题。新课程淡化了学生分组实验与演示实验的界定。模块教学中,绝大多数学校没有开设化学选修6《实验化学》。其它化学模块教材中学生分组实验要靠教师准备实验内容,或是参考相关实验报告手册。各地区和学校的情况又有不同,教育主管部门也没有规定哪些实验是必做的学生分组实验,哪些实验是演示实验。对学生分组实验内容的选择教师没有参考的依据,淡化分组实验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能力减弱。
2.2.4 、有些实验操作复杂或现象不太明显
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中有些实验的装置复杂、操作麻烦和需要较长时间,导致这些实验就很少做。比如化学必修1中,氢气在氯气中燃烧,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就嫌麻烦没有做。这样的实验,做和不做是有很大区别的。氢气在氯气中燃烧是一个演示实验,这是学生理解燃烧本质的一个重要实验。燃烧并不一定需要有氧气参加,对学生构建化学概念有很强的视觉冲击作用。铁粉与水蒸气的反应是一个科学探究的实验,通过此实验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可以让学生逐渐理解只要改变条件,较活泼的铁粉也能和水蒸气反应。在人教版化学必修2中,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是较复杂的有机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别是涉及到有毒气体或实验现象不明显时,有老师就用视频代替化学实验,导致教师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
2.2.5 、实验条件欠缺和过度担心实验安全
各校的实验室条件不同,某些学校的药品和仪器不能满足学生分组实验的需要,导致学生实验创新设计的能力得不到提高。少数学校的实验员不是化学专业的教师,没有经过系统的化学实验训练。个别学校实验员欠缺,由任课教师兼任。调查中还发现1所学校的化学实验员是1名非化学专业的人员担任。实验中需要注意安全,要有安全意识,但不能过度自我保护。曾在听课中看到化学教师在用浓硫酸、浓硝酸等试剂时使用橡胶手套,这不仅给学生带来了强烈的恐惧感,还会影响教师的实验教学。
2.2.6、 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评价方式单一
在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评价方式调查中发现,教师对化学实验教学的作用还是充分肯定的,但高中化学实验考查方式比较单一。常德市高中学生只有1次化学学业水平实验操作考试。高考中实验试题如果不能考查学生创新设计的思维能力,学生就可以通过不断做实验题而获得高分,那最终就会导致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弱化,这也成了目前一个很现实的化学实验教学问题。不少学校和教师的做法就是讲实验和背实验代替做实验,而且还呈愈演愈烈的趋势。
2.3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
基于上述问卷调查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提出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4],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
2.3.1、 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
任何化学实验活动都有其目的,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要明确实验目的,就是要明确实验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设计此实验。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是以化学学科素养为目的。化学学科素养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和微观探析”,“变化观念和平衡思想”,“证据推理和模型认知”,“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科学态度和社会责任”5个方面[5]。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问题策略是目标评价的任务之一。教材中存在这样的实验,在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2007年第3版)第106页的复习题第9题为:卤块的主要成分是Mg Cl2,此外还含有Fe3+、Fe2+和Mn2+等离子。若以它为原料按所示工艺流程进行生产,可制得轻质氧化镁。提供的表格中有生成氢氧化物沉淀的p H值,明确给出Fe(OH)3开始沉淀的p H为2.7,沉淀完全的p H为3.7[6]。可是人教版高中化学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2007年第3版),在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中描述沉淀的生成中这样写道:“在涉及无机制备、提纯工艺的生产、科研、废水处理等领域中,常利用生成沉淀来达到分离或除去某些离子的目的。例如,工业原料氯化铵中含杂质氯化铁,使其溶解于水,再加入氨水调节p H至7~8,可使Fe3+生成Fe(OH)3沉淀而除去[7]。”这时候学生会对Fe3+生成Fe(OH)3沉淀的p H就会感到困惑,选修4的描述也不符合Fe3+生成Fe(OH)3沉淀的科学原理。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发现实验问题,进行实验教学创新设计。
2.3.2 、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
从化学实验主要内容因素来看,化学实验是由实验原理、实验试剂、实验条件、实验装置、实验操作、实验结果等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化学实验原理处于诸要素的核心地位,只有弄清实验原理,才能合理设计实验[8]。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内容评价的核心是化学实验的化学原理。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附录中明确了18个化学实验,分别是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和选修性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9个实验。以必修课程学生必做的第8个实验为例: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由于学生对有机化合物的立体结构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将此内容进行实验原理的教学创新设计,引导学生按烷烃碳原子数逐渐增加来制作球棍模型,能迅速突破难点(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此实验注重对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培养,将化学学习变成为学生自主探究、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探究情境,使学生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探究的欲望,自觉、主动的探索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最终可以将化学教材中静态的文本概念通过实验教学创新设计达到化学实验教学的可视化。实践证明此实验是学生学好有机化学最重要的入门实验。
2.3.3 、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过程评价主要是指实验的操作、现象和结论。实验操作涉及到实验方法、条件和变量控制;实验现象涉及到实验分析;实验结论是实验的因果关系。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的生成(化学反应原理)、实验的干扰(化学性质)和实验的分离(物理化学性质);另一方面,实验的过程评价包括实验前的准备、实验过程和实验后的反思。开展学生感兴趣的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实验。学生只有做过化学实验,他们才有实验过程的体验。实验的过程既可以增强学生对高中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验创新设计的意识和能力。化学实验创新设计不能只局限于化学教材中的实验改进,如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等都是化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9]。如积极评价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过程。在学习电解饱和食盐水后,教师鼓励学生在家里做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要求学生把实验过程拍成视频或照片在班级学习群中进行讨论,从而增强学生参与家庭实验的兴趣和能力。目前有学者提出将化学类公众号应用于化学教学实践的建议,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能力[10]。
2.3.4、 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
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主要是通过化学实验形成化学实验的思维模型。通过化学实验模型指导和预测化学实验,化学实验可以证实或证伪化学模型。最终形成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成果评价也是目标评价、内容评价和过程评价的一个综合性的评价过程。可以将历届高考实验试题进行创新评价。设置新颖的高考试题呈现方式和设问方式,促使学生主动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找到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1]。高考化学实验试题的创新设计是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导向。特别是有机化学实验,实验时间长,有些实验效果不是很明显,还有安全和污染问题,不少化学教师根本没有进行化学实验的操作,更谈不上对实验的创新与研究。参与全国高考化学命题的专家学者也很清楚化学实验教学有弱化的趋势。全国高考新课标乙卷理综曾在2012—2014年连续3年考查有机合成的实验,不断引领师生进行高中化学实验教学的创新设计。根据化学科的创新研究成果特征,将高考化学科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分为推测反应现象或物质性质,在实验教学创新设计中促使学生自主思考,发现新问题,设计新路线,开发新方法,总结新规律,得出新结论[12]。
3 、结论
基于问卷调查统计分析,发现高中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有弱化的趋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分析了弱化的原因,并提出了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OCPP评价模式,尽可能建构、揭示或阐述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基本原理。OCPP模式包括化学实验教学创新设计的目标评价(Objective Evaluation)、内容评价(Content Evaluation)、过程评价(Process Evaluation)和成果评价(Product Evaluation)4个部分。
参考文献
[1]钱胜冯启能高中新课程化学实验教学现状调查报告[J].化学教学, 2015(1):20- -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7.
[3]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4]毕华林化学课程评价的理论和模式[J].化学教育, 1994(8):20.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6]宋心琦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2(必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7]宋心琦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选修4[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19
[8]王春中学化学创新实验设计与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20
[9]孙金凤,冉鸣等中学化学创新实验的研究进展[J].化学教育.2020, 41(7):106 1111
[10]霜,曹坚,肖小明化学类微信公众号的应用特征研究[J.化学教育.2020, 41(1):60.
篇8
关键词:医学统计学;护理专业;问卷调查;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51-0111-03
医学统计学以医学理论为指导,用概率论和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探讨生物医学现象和医学理论的内在客观规律,贯穿于医学研究的整个过程[1]。学习医学统计学可以培养学生形成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统计分析方法,借助统计软件分析数据,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分析结果,是医学生进行科研和实践的重要工具。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和卫生事业的高速发展,社会对护理专业学生的知识、专业能力和基本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护理专业学生的科学素质和科研能力成为现代医学教育的重要内容[2],因此医学统计学逐渐成为护理专业教学和科研中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本文结合对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实践及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的基础上,了解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的认知态度、教学感受和学习意见,分析该门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提供依据。
一、对象和方法
本研究采用自制调查问卷,以刚完成医学统计学系统教育的187名2014级护理专业学生为调查对象。授课教材为人民卫生出版社的《医学统计学》(第6版),理论课授课20学时,内容主要包括不同类型资料的统计描述和统计图表、总体均数的估计和假设检验、t检验、χ2检验等,配套计算器实习16个学时。调查结果采用Epidata 3.1录入数据,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
二、结果
1.调查对象基本特征及对医学统计学课程的认识和态度。在187名被调查对象中,56.68%高中主修文科,43.32%主修理科,普遍认为自己数学基础和逻辑思维能力一般偏差,详见表1。
在学科特点的回答中,超过一半以上(56.68%)的学生认为医学统计学抽象难懂;但大部分学生(69.52%)对于该课程还是呈现肯定态度,认为相关知识点对将来有帮助,可以提高实际应用能力及专业技能;也有一部分学生(30.48%)认为该课程对于护理专业来说没有帮助甚至不知道学习该门课程有什么作用,因此在学习该课程主要目的回答中,43.32%的学生认为学习该课程是为了应付考试或其他,详见表2。
2.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感受。在对医学统计学的学习感受方面,61.49%的学生表示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较多困难,碰到的主要困难是上课听不懂(59.36%),课程内容太难、看书看不懂(54.55%),数学基础不好(46.52%),没有兴趣(38.5%)等,其中认为参数估计(56.68%)、假设检验(56.15%)、t检验(62.03%)、χ2检验(53.48%)这些统计学知识难以理解;仅有20.32%的学生认为通过系统的课程学习,能够掌握研究设计与数据分析的基本技能。在t学统计学的授课感受方面,针对目前课程设置比较符合护理专业培养目标这一观点,44.38%表示赞成,26.20%表示中立,大部分学生(75.4%)认为该课程教学内容偏少,不足以支撑将来的实践应用,详见表3。
3.调查对象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建议。调查显示,仅有66.85%的学生对教师使用板
书和投影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比较满意,在更能接受的教学方式回答中,选择结合实际案例师生共同分析的有70.05%、课堂教学师生互动的有56.68%、参与统计调查的有47.59%、小组讨论的有39.57%、传统课堂教学方式只有12.83%。说明相对于传统教学方式而言,学生更希望课堂活跃,多方互动,参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对于考核方式而言,大部分学生(65.24%)认为应该增加平时和实践成绩所占比例,减少考试成绩所占比例,应更加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和应用,而不是一味看重考试成绩。
三、讨论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对医学统计学这门学科总体表现出肯定态度。但由于该课程理论性和实际性较强,涉及大量数学公式、抽象概念和复杂内容,对于数学基础和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的护理专业学生来说,学习存在较大困难,导致学习信心明显不足。加上对统计学价值的认识缺乏,未能深刻了解统计的用途,导致学生对统计的兴趣不大,缺乏学习主动性,造成学习过程过于机械化、程序化甚至学习仅仅是为了通过考试或取得学分,这样的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造成学生对医学统计学存在如此“距离感”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是教学目标定位不全面,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与护理专业融合不够。传统统计学教学比较注重统计分析方法原理的讲授和运用公式计算能力的训练,忽略对学生统计思维和科研素质的培养,导致学生碰到实际医学问题时无从下手。而且无护理专业专用的统计学教材,学生学习过程中使用国家统编的临床医学本科生《医学统计学》教材,该教材缺乏相关护理研究实例的展示,无法达到专业化教学目的[2]。教学内容也和其他专业相似,跟护理科研工作密切相关的统计学方法介绍较少,导致学生在护理工作实际应用中容易出现统计分析方法的误用[3-5]。
二是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体系不完善。医学统计学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应用型学科,国内大多数护理院系开设了该课程[6],但只设置这一门课程,缺少科研设计、统计软件应用等相关辅助课程的支撑,无法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统计思维和系统的医学科研思路[7]。加上该课程课时不断被压缩,大量内容无法在课堂上讲解,学生缺乏探索精神,认为所学的就是全部,使实际应用比较困难。
三是教W方法落后,考核内容方式陈旧。在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中心,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动性没有充分发挥,教师只重视知识传授过程,忽视对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在考试形式上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考核内容大多注重对基本知识点的测试,忽视对统计方法综合应用能力的考察,学生往往可以通过考前短期突击强化知识点获得较好成绩。这样的教学方法和考核设计,缺乏对统计综合应用能力客观真实的评价,而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适应能力发展受到限制。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无法体会统计学在本专业的应用价值,不能有效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因此迫切要进行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基于本次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医学统计学的教学改革的建议。
明确教学目标,构建课程群。医学统计学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逐步养成科学统计思维,掌握基本的统计知识,具备统计软件的操作技能,并能够在自身的专业领域内正确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的医学科研问题[7]。对护理专业学生统计思维模式和从事医学科研能力培养的过程中,同时引进科研设计课程,结合SPSS统计分析课程,构建以医学统计学为核心的课程群,理论基础与实际应用并重。
选择适宜教材,优化教学内容。在教材的选用上根据护理专业的主要研究领域,结合护理专业知识构架,选择适宜的统计学教材进行授课或者编写适合护理专业的辅助教材。在教学内容方面,建立包括基本统计方法、高级统计方法、科研设计、统计软件等模块化的教学内容体系,不仅介绍与护理专业息息相关的统计基本理论和常用方法,还增加SPSS统计软件的教学,处理实际问题,增强学生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
案例式、网络化、实践性教学。在教学模式上,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求,采取已取得显著教学效果的案例导向型教学[8,9],即用护理专业典型案例引出问题,进行方案设计,处理方法选择,使用软件实现,结合专业知识进行结果解释与应用的教学模式。使用sakai网络平善本课程网络资源(课件、教案、视频、图片、作业等),实现网络授课、答疑、提交作业和资源共享,方便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互动。除此之外,增加课外实践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或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项目申报国家、省或校级的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挑战杯项目等,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深化加强对统计学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能力。面对这样的教学模式,考核的内容和方法都要发生相对的变化。考试内容应该包括学习态度(出勤、课堂表现)、技能考核(科研实践、上机操作)和理论知识考核;考试形式除了卷面之外,还采用上机操作、调研报告、小组讨论的方式;学生成绩根据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程度、实践过程中提交的调查报告或论文、上机操作和期末卷面成绩等进行综合评定。
目前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中仍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和专业培养的质量,应对护理专业统计学的教学内容和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改革和调整,以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康.医学统计学[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
[2]王睿,吴美京,等.护理专业医学统计学教学的现状及其对策[J].护理杂志,2011,(12):73-74.
[3]安胜利,郭萃.《护理学报》作者所投论文常见统计学方法误用分析[J].护理学报,2013,(01):8-11.
[4]李亚琴,寇丽红,等.护理论文中常见等级资料的统计学处理方法分析[J].护理研究,2013,(36):4224-4225.
[5]徐婉,陈莉,等.综合性医院护理工作中医学统计学的应用现状分析[M].甘肃医药,2014:952-954.
[6]张立颖,李亚洁,等.国内15所护理院系开设护理科研及相关课程现状调查[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0,29(2):293-295.
[7]孙亚林,贺佳,等.构建《医学统计学》课程群的实践探索[J].西北医学教育,2008,16(6):1166-1168.
[8]马洪林,王良君,等.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统计学》案例式教学法研究[J].辽宁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4):19-21.
[9]王培源,范万峰,等.案例式教学法在医学影像学中的实施与效果探讨[J].当代医学,2011,(28):148-151.
Discussion on the Teaching Reform of Medical Statistics for Nursing Specialty Based on Questionnaire
ZHANG Li-ju,ZHANG Na,LU Yan-xin
(Zhuhai Campus,Zunyi Medical College,Zhuhai,Guangdong 519041,China)
篇9
【关键词】江苏第二师范学院 商务英语教学 存在问题 解决方案
一、研究背景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发展,商务英语成为当今社会对外经济合作和商务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这也对英语人才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培养既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又懂得一定商务知识的复合型人才成了时代的需要。因此,近年来国刃矶喔咝<案咧把校都设置了商务英语的课程。我校也不例外,于2014年新增了商务英语专业。
虽然商务英语教学理论已受到国内教育研究者的关注,但商务英语作为新兴专业,缺少从学生认知角度探索的研究。加之我校外国语学院开设商务英语专业仅有两年的时间,教学经验尚不丰富,教学效果尚不理想,学生不免对自己的专业和未来感到迷茫和窘迫。尽管外国语学院师资强大、人才济济,但种种挑战迫使我们不得不加快对我校商务英语教学的探索和研究。只有尽快找出确切的问题才可以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这对提高我校商务英语教学水平和专业未来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1.研究内容。为了了解本校当前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具体问题,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教学观摩三种途径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一、二年级师生进行调查,主要从学生需求、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模式、师资队伍、教学评估等方面来探析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学现状。通过数据分析和对比,发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校的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课程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存在问题,进而基于实际和借鉴省内外高校行之有效的商务教学方法,提出可行性建议。
2.研究步骤。
(1)查阅相关文献,结合实际设计调查问卷,并结合师生反馈意见修改及完善问卷。
(2)调查问卷,调查研究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大一、大二学生对教学的满意度及建议,实发79份,回收75份,有效问卷73份。
(3)采用实地观察法和访谈调查法,对我校商务英语专业老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4)实地走访研究省内外几所高校商务英语教学实况,如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考察方式等。
(5)对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撰写调查报告。并通过和其他高校的商务英语教学相比较,分析我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
三、研究结果和讨论
1.学生需求。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英语水平的层次不同,学生选择该专业的原因和自身需求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每个学校都不能照搬其他高校固有的教学模式,只有从本校生源角度出发,做到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心理,才能使教学有教可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真正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我校大一大二学生对我校商务英语教学的一些认识,如图1、图2所示。
图1 对所学的商务英语专业是否感兴趣
图2 对本校的商务英语教学质量是否满意
图1显示,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的商务英语专业较感兴趣,小部分人表示不太感兴趣,这反映了我校学生对本课程具有较强的自我需求。然而,从图2可以看出,对于我校当前的教学质量,却有50%的人表示不太满意。这和我校刚刚开设商务英语专业的现实密切相关,因此,探索和研究我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的必要性显而易见。
2.课程设置。我校商务英语专业,专业课开设课程主要有:商务英语阅读、商务英语综合英语、商务英语视听说、英语语音、英语语法、西方经济学、国际商法、电子商务、第二外语、跨过合资企业等。
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到我校大一大二学生对我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的一些认识,如图3、图4所示。
从图3可知,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我校商务英语课程设置不够全面合理,我们通过课下的采访中得知,同学们认为课程不合理的原因如图4所示:实践课太少、专业课课时量太少、课程种类不丰富等。其中,实践课太少和课程种类不丰富是主要原因。近一半的同学认为商务英语应当多增加一些实践类课程,而非传统的语言课程。与此同时,任课教师在访谈中提到自己的教学模式时,都认为自己比较注重实践,但由于教学考核的限制,无法施展过多实践的教学内容,有部分教师建议学校能给教师多一点自,改变考核方式。
3.教学模式。我校商务英语专业课授课地点大多在多媒体教室,硬件设施较好。通过随堂听课以及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教师上课采用以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很少教师使用以小组讨论为主的自主学习模式。课堂上,即使是传统教学模式,教师的教学内容仍然很丰富,如补充阅读最新国内外英文新闻,播放国外影视视频,口语对话练习、小组讨论及商务英语写作等形式巩固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学生在课堂上遇到比较简单有趣的练习会积极主动配合教师的教学活动,而对于一些比较陌生的话题则会出现反应较少,对话练习不够积极认真,上课容易开小差的现象。
图5和图6表明:大部分学生认为商务英语课堂效率较高,但也有许多同学认为课堂存在低效能的现象。通过与学生的访谈中得知,对于教师的教学模式,大多数人表示可以理解。结合与我校多名学生的交流,分析造成课堂低效能的原因可能是:虽然任课老师比较注重增加课堂互动性,但有时老师提的问题太过晦涩难懂,师生间的互动则比较生硬,学生显得很被动;部分学生虽然对于这门课有较强的学习需求,但由于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持之以恒的学习自律性,所以造成课堂效率差强人意的局面;教师的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总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教师授课不够生动有趣,难以调动学生积极性。
4.师资队伍。商务英语是我校新增的专业,而目前教授商务英语专业课的任课教师绝大多数专业背景都是英语语言文学,师资比较匮乏。@些任课教师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丰富的语言教学经验,后由于教学需要从师范英语教学转为商务英语教学。由于专业背景的不足,我校很多商务英语的授课教师在教学时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以讲授教材为主,缺乏具有应用性和实践性的商务英语语境化设计的教学内容。
通过采访几位任课老师,我们得知虽然他们专业知识不足,但在教学过程中一直坚持自学与商务英语专业相关的知识,努力提高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任课教师在访谈中提到希望自己在专业方面还能有进一步的提升,并希望学校能予以支持。
5.考评方式。我校商务英语的考评方式是采用平时成绩、随堂作业、期末考试相结合的综合测评方式,测评的主要方式为笔试,口试及其他形式的测评较少。通过调查得知,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的考评方式广受我校师生好评。但是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门用途英语,因此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考核基础语言知识外,应该侧重于考核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我校师生一致认为我校当前的考评方式太过单一,应当由单一的笔试改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
四、建议
通过上述研究分析,我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在教学实践中不断进步,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后期笔者实地走访了省内外几所商务英语开展得较好、极具教学经验的高校,通过对比研究,借鉴分析,对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强对学生的敦促和管理。我校绝大多数学生对所学的商务英语专业还是比较感兴趣的,但只有较强的学习兴趣并不能保证学生一定能够认真学习该门课程。通过访谈,了解到我校商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为薄弱,大部分学生自制力不强,自主学习能力较差。
建议学校在学生入学时多开展一些良好学习习惯的培训,如大一设置晚自习,使其尽快适应大学以自主学习为主的学习方式,同时任课老师也可以通过布置适量的课后作业、丰富多种考核方式等来促进学生的学习。
2.增设一些实践性课程。商务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是上世纪六十年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蔡基刚强调了ESP教学的重要性“随着我国和国际交往的口益扩大,经济全球化、科学技术一体化、文化多元化时代的到来,随着我国大学的进校新生的英语整体水平的提高,专门用途英语教学将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发展方向”。而对于商务英语教学环境问题,王菊芬提到“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缺少实践机会,重视理论忽视实践,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得不到提高。”商务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但由于各院校教学器材缺乏,教辅手段落后及任课教师对课程实践性认识程度的浅薄,大部分的商务模拟实践都是在课堂内进行,模拟环境不真实,导致学生不能真正掌握商务英语知识,达不到学以致用。这也是我校商务英语教学科学发展的瓶颈,需要尽快得到正确认识并解决。
由于商务英语专业的特殊性,商务英语的案例分析课程就会显得尤为重要。因此,我校可尝试聘请一些企业的管理人员定期来开展有关实践的讲座。如果条件允许的话,甚至可以聘请一些富有经验的外企人员作为我校的兼职教师,通过真实的实践指导充分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为了降低成本,也可通过一些网络媒体平台来观摩实际的商务情境,让学生熟悉真实的商务世界。
3.改善传统教学方式。目前来说,我校的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相对单一、陈旧。尽管我校教师潜心教学,尽心尽力授课,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我们所处的社会变得太过浮躁,大学课堂也不例外,学生一旦认为教师授课不够生动有趣时,走神、玩手机便是随处可见,因此错过了学习的知识输入,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但是知识的传授过程必然是枯燥无聊的,很少有老师能把枯燥的教学内容当成相声绘声绘色地讲给学生听,同时,大学老师定然是不能像高中老师那样对开小差的学生“严防死守”的。那么究竟该如何拯救课堂低效能的问题呢?
2012年,教育部印发《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商务英语专业作为当今培养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专业之一,更应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创新教育理念,积极改革教学模式。翻转课堂的蓬勃发展,为高校课程改革提供了新的思路。笔者认为“翻转课堂”正是一个适合我校商务英语改革的良策。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知识的传授是学生在上课前通过观看授课视频(视频可由任课老师录制,也可直接观看网络优秀视频)来完成,知识的接收和内化则是在课堂内通过学生与老师、同伴共同讨论、交流来实现。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人际协作活动实现意义构建的过程。在这一颠倒的过程中,教学的各个环节都发生了变化。课堂上不再是枯燥的知识传授,而是初步学习后的有效反馈和激烈讨论,这就大大增强了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有效互动,也有利于学生课堂上集中注意力,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众多研究调查表明,合理实施翻转课堂可在不额外增加课时量的前提下,大大提升教学效果。
4.完善教学考核系统。围绕商务英语教学改革,考核评价的方式也要相应改变。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考核基础语言知识外,更应侧重于考核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实践能力。只有完善教学考核系统,由以往的单一笔试改成理论考试和实践考试相结合,才能真正使教学和考评成为学生就业和发展的绿色通道。对此笔者建议如下:
(1)商务英语专业应建立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两类证书并举的考核评估制度,鼓励学生参与各种职业资格认证考试,如《全国国际商务单证考试》、《剑桥商务英语考试》、《全国翻译专业资格考试》等,把考评学生专业技术操作能力作为核心内容,把“双证书”(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纳入教学管理中。(2)我校商务英语教学考核应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口试与笔试结合,过程考核与终结考核结合,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方式的多元立体考核模式。只有使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评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5.扩大师资力量。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绝大多数的教师是师范出身,其本科或研究生专业多为英语语言文学,尽管他们教学认真负责,兢兢业业,但缺乏商务环境下教学的专业技能知识,无疑会使得他们的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缺失,不够商务化。建议学校有条件的情况下能够多聘请商务专业毕业的教师,为我校商务英语教学注入新的血液,或者给予我校现有的商务英语教师安排更多外出学习和培训专业技能知识的机会。同时教师本身也应结合现有的条件和学生水平,加自身的专业素养,力求自我提升,多样化教学,注重因材施教,着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能动性。
此外,通过研究调查表明,各大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均配有外教,通过采访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们纷纷表示希望学校有条件的话能实施外教教学,使其提高英语口语和提升学习兴趣。
五、结语
本文以我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大一大二师生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商务英语教学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描述性统计及其分析,结果发现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有待提高,学校教学方式、考核方式和实践课程方面有待改革,本校授课教师的专业背景也需大力加强。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了可行性建议,希望能对我校商务英语教学提供一定的帮助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吴骏杰.国内二语教学研究中口语修正式反馈研究述评[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5,(2):114-119.
[2]蔡基刚.ESP与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J].外语界,2004, (2):22-28.
[3]王菊芬.商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010(16).
[4]吕天春.高职院校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东北:东北师范大学,2012.
[5]门博良.多模态理论在商务英语专业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6,(6):118-119.
[6]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EB/OL].http///zong_he_870/20120330/t20120330_760603_3.shtml,2012-05-06.
[7]李娜.《商务英语翻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与研究[J].高教学刊,2016,(24):92-95.
[8]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3).
[9]李艺倩.商务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改革对策[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2):88-90.
篇10
【关键词】文学与医学; 大学英语; 课程; 调查,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1.文学与医学的关系
医学与文学都涉及人的身体、心理、苦难和死亡等问题。医学病历记录人身心的感受,帮人解除身心的痛苦。文学来自于人的内心世界,优秀的文学作品,可以震撼乃至塑造人的灵魂,甚至影响社会的发展。医学救人,文学救世。很多作家和医生认为两者从来都是不可分的。希腊神话,阿波罗既是艺术之神,也是医学之神;医生出身的契诃夫曾称医学是他“合法的妻子”,而文学是他的“情人”。不少杰出的医生本人就是作家,如英国热带病学家罗斯(1857-1932)因发现蚊子传播虐疾获医学诺贝尔奖,他的小说《奥莎雷的狂欢》,成为20世纪30年代英国十大流行小说。有些医生成了著名的诗人、小说家或戏剧家,如哈勒、A.J.克罗宁等。医学和文学一样,都是人学,一名优秀的医生,不仅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对人性有充分的理解、对社会有深刻的认识。
1977年,美国医学家恩格尔(G.L.Engle)《需要新的医学模式:对生物医学的挑战》一文,标志着现代医学模式即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诞生,它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从生物学、心理学、社会学、人文学等诸多学科来考察人类的健康和疾病,它对医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1],也改变了世界医学教育的模式。医学教育要将医学和人文融合,使医学生既具备坚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还有广泛社会知识、良好的沟通能力和优秀的道德品质。
2.文学对医学生的影响。
与只通过各种医疗检查获取数据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不同,文学为人提供了另一种思维方式。在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E.L.Trudeau医师的墓志铭镌刻着“To Cure Sometimes, To Relieve Often, To Comfort Always.”。用中文描述就是“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生的职责是呵护人的生命与健康,而人既是生物的,也是社会的,不是器官与系统的简单相加。医学是一门人学,抽去医学的人文性,就抛弃了医学的本质属性。患者不仅希望医生治愈疾病,也希望得到医生的理解与关爱。因此医者在治疗疾病的同时,还要去关心、安慰病人,使患者感到温暖和安全,调动患者的积极因素,增强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
学生的实践经验是有限的,文学作品则为他们提供了大量的生活场景。有关医患的文学作品由于作者的加工、提炼,更突出地展示了医生形象、医患心理、医患关系等方面。通过阅读文学作品,能培养医学生的想象力、沟通理解能力以及移情能力,增加对自身职业、对病人、对社会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有学者认为,对于医学生来说,文学是一种特别有价值的信息来源,因为它涉及到健康、疾病、痛苦、衰老、死亡和医生形象的题材,这对培养医学生深刻认识医学伦理学问题的复杂性是极有意义的[2]。文学作品可以用来进行道德教育。教条式的道德说教,是不会被学生接受的。通过阅读文学作品,置身于文学作品语境中的道德困境、矛盾冲突,学生进行讨论、批判、反思,潜移默化地接受医德和为人的教育。
阅读文学作品是对学生进行叙事学的训练。通过对文学作品中叙事方式的探讨,学生学会理解和正确解读患者的对自身疾病的叙事,提高他们的倾听和理解能力。
3.国内外医学院校文学与医学课程的开设情况
文学与医学的关系以及文学对医学教育的重要性早已引起国外医学界的重视。文学进入美国医学课程体系已有30多年历史,据美国医学院协会统计,2009年被调查的125所医学院校中,有106所开设了文学课程,至少59所将某种形式的文学或叙事医学作为必修课程[3]。密苏里大学有关治疗与关怀的写作课程就要求学生集中阅读并讨论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加缪的《鼠疫》,并就患者及其家人的感受、医生的道德选择、社会在面对鼠疫这一灾难时的表现等进行写作。
1972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医学院医学人文学系设立了文学教授职位。1982年,《文学与医学》问世。随后《柳叶刀》、《美国医学协会杂志》等主要医学期刊都开始刊登文学与医学文章。
将文学引入医学教育的研究在我国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医学院校文学教育的情况以及文学之于医学的重要性和意义,有的也提出了对文学教学的建议。马旭等人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在校全日制学生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量偏少,渴望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与医学有关的英语文学作品,认为文学作品中的医学内容能够提高对同健康与疾病有关经验和情绪的理解[4]。
目前我国医学院校普遍开设有大学语文、医患沟通等课程。大多数医学院校都开设有大学语文课程。但大学语文的课程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汉语的阅读理解能力、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等基本能力。课程定位为教授学生语言沟通和文字书写方面的技能,更注重实用性[5],其重要职责是传承中国传统文化。医患沟通课程则侧重的是沟通技巧的学习,基本与文学无关。通过笔者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复旦大学医学院等医学院校校园网上课程开设的情况统计发现,复旦大学规定学分的选修课中的通识核心课程包括有文学。目前还没有学校单独开设文学与医学课程。
4.笔者对学生的访谈及调查问卷分析
随着学生英语水平和社会对毕业生要求的提高,原来的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内容已不能适应社会需要,大学英语教学亟待改革。有学者提出我国学生学习英语主要是要获取专业所需的信息,大学英语教学在性质上就是学术英语[6],这种观点得到我们的认同。笔者所在是一所二本医学院校,考虑到学生经过一年的英语和专业课学习,已经具备了所需要的英语水平和专业知识,学校提出在大二将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课程的设想。认为将文学与医学引入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既能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也能满足学生专业发展需要。
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程设置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充分考虑到学科的专业要求和学生的个体差异。将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课程是否切合实际,需要进行调查研究。如果对学生了解不够充分,一厢情愿地开设课程,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很难取得预期的效果。为了了解学生的情况,找出课程开设中可能存在的问题,笔者发起了学生阅读取向的访谈和问卷调查。
在访谈了部分学生,初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后,笔者随机对大二护理、临床、麻醉、和制药四个专业的332名学生发放了调查问卷,其中男生161人,女生171人,回收了326份有效问卷。问卷涉及到的内容主要有四个方面:(1)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2)学生阅读的兴趣点。(3)对文学与医学关系的了解与态度。(4)对在大学英语中引入文学与医学内容的看法。笔者从四个方面对问卷结果进行了整理与分析,并得出以下分析结果:
4.1. 学生的课外阅读状况
经统计我们发现,学生获取文学作品的途径最主要的是从图书馆借阅和通过手机阅读,分别占63%和60.3%。可见图书馆藏书的质和量对学生阅读影响重大。访谈过程中学生反映图书馆的书籍有限,很多书籍过于陈旧,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总体来讲学生对我校图书馆的评价不高,只有3.8%的学生对学校图书馆感到非常满意,33%的学生感到满意,即对学校图书馆感到满意的学生只有36.8%。
75%的被调查者认为“个人喜好”是影响选择文学作品的主要因素,仅12%的人选择了“老师推荐”。访谈时我们也发现很少有老师在课堂上推荐文学作品,更没有老师推荐文学与医学作品。这表明老师们在推荐学生阅读方面做的工作还是不够的。
4.2. 学生阅读的兴趣点
经统计发现被调查的学生普遍喜欢阅读文学作品,喜欢和非常喜欢阅读文学作品的学生占57.1%。学生阅读兴趣广泛,喜欢小说的人最多,占64%,其次是喜欢时尚杂志的人多。“课外读过一些与医学有关的作品”的学生占被调查学生的43.8%,29.7%的学生没看过;看过,但兴趣不大的占25.48%。学生认为与医学有关的文学作品可能会很枯燥乏味。在“请列举出你所读过或知道的与医学或医生、疾病等相关的文学作品”这一需要学生自己写出答案的题目中,不少学生列出了《红处方》、《血玲珑》、《拯救》等文学作品,还有很多学生填了《本草纲目》、《千金方》等古代医学专著。说明学生还是很愿意在课外阅读有关医学的文学作品。但是这种阅读的欲望由于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指点,兴趣没有得到强化,慢慢就消退了。
4.3. 对医学与文学关系的了解与态度
表1对医学与文学关系的看法(%)
从对表1的分析可以看出,学生对文学对医学的影响以及文学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的关系,大多数都持肯定的态度。超过80%的学生都认为文学对自己的世界观和文化修养有重要的影响,并认为文学修养对一名优秀的医生来说是重要的;有70%以上的学生认为阅读文学作品对自己以后的职业发展是重要的。这种态度为把文学与医学引入英语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心理环境。
4.4.对在大学英语中引入医学与文学教学的看法
表2对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的看法(%)
从表2看出,对学校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和在大学英语课程中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赞成和非常赞成的人合计各占到68.04%和67.92%。这表明,首先,大部分学生赞成开设医学与文学课程,进而对把医学与文学引入大学英语课程是肯定的。这说明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内容,有文学方面的期望。但这同时表明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没有明确的态度或不太赞成,甚至反对。这与两方面的因素有关:第一,学生在中学阶段一直接受的是应试教育,所学的内容都是要考试的,比起大学英语的词汇与阅读,文学与医学听起来很高深。学生所关心的是,这个要考吗?考试会很难吗?第二,学生必须参加四六级考试,考研要考英语,但考的是公共英语,涉及的主要是社会科技方面的内容。不少学生就问,这种改革对考四六级有影响吗?这能有助于考研吗?
5.启示与建议。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与分析,笔者认为大学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学与医学内容可以被学生接受,是可行的。但是对课程展开的进程还是要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要逐渐推进,不能操之过急,要做好前期准备,让学生逐渐适应。选择教材文本时,既要考虑到其代表性、趣味性和教育意义,还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实际水平。
5.1. 前期的准备工作
前期准备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做好硬软件设施的准备,如购进医学与文学书籍,安装配套的电子版和影音资料。
2.帮助学生做好心理和知识上的准备。在大一阶段,教师给学生列出相应的书目,引导学生开展文学与医学的阅读,了解文学与医学作品。举办文学与医学的讲座或论坛,向学生普及相关的知识。
3.引导和指导至关重要。老师们需要对学生的阅读方式和过程加以指导,通过作品选择、作品欣赏、解读等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质量和水平,使学生的阅读沿着引导的方向发展。
4.教师要做好相应的准备,要控制课程的难度,改变教学和评价方式。英语教学要改变课程的叙事方式,从文学欣赏的角度,把阅读欣赏、剖析与解读、批判与评价作品作为课堂的主要活动。着重于作品的思想内容、社会背景、人物心理、叙事方式和技巧的等方面的解读,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讨论中,并一直保持阅读的兴趣, 从而保证课程达到预期的效果。
5.2.作品的选择
考虑到在进行阅读教学的同时还要进行听说的训练,在选择作品时要尽量选一些有影音资料的。比如一些已经拍成电影的作品《阿罗史密斯》、《飞跃疯人院》等。
从公共英语过渡到文学与医学的内容,学生需要一个逐渐接受的过程,在起始阶段,可以选一些文字简炼易懂的作品,如海明威的《一天的等待》、《乞力马扎罗的雪》等,在学生适应之后,再逐渐读一些专业性比较强、比较艰深的作品,如亚历山大・ 索尔仁尼琴的《癌病房》等。
选择作品时可以按作品的主题、时代、医生的形象、疾病的隐喻意义、疾病种类等进行分类。Richard Selzer的《给年轻医生的信》是医学生爱看的书。美国作家辛克莱・刘易斯的《阿罗史密斯》(Arrowsmith, 1925)鼓舞了当时众多的年轻人投身医学事业,是医学生励志教育的好教材。肯・凯西的、契诃夫的《第六病房》、爱弥尔・ 左拉的《娜娜》、阿尔贝特・ 加缪的《鼠疫》, 托马斯・ 曼的《魔山》体现了疾病不同的社会意义。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还可以选时下热门的作品如Patricia Cornwell的法医探案小说《首席女法医》等。
参考文献
[1]赵锦华.论医学科学精神与医学人文精神的融通与共建[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264-266.
[2]Jones,AH. Literature and medicine:an evolving canon [J].The Lancet,1996,348:1360- 1362.
[3 ]杨晓霖.美国叙事医学课程对我国医学人文精神回归的启示[J].西北医学教育,2011(4):219-226
[4]马旭,郭莉萍.医学生英语文学作品阅读情况调查报告[J].医学教育探索,2009(8),1004-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