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财会制度范文
时间:2023-03-14 04:44: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新财会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新财会制度的实施,更加规范了医院财务工作的各项经济行为,为提供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在新财会制度下,要想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首先医院要建立健全会计法规,加大对医院财务部门中出现的违法经济行为的惩治力度,以更好的实现会计法规的作用,加之医院本身的财务制度的配合,发现会计行为中的作假行为要采取果断的惩治措施。其次对于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对其专业水平的培养和教育,优化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制定并完善医院的会计职业道德规则,在规则的制约下,增强自身的会计职业道德。医院建立完善的会计法制法规制度,能够更好的监督会计行为,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经济活动行为的环境。
要想提高医院会计信息质量,就必须重视对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医院在加强对会计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平时,要重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医院财务部门的工作人员首先要具有广泛的会计专业知识和基础,不仅要学习新财会制度,了解新财会制度的内容,还要对我国的法律法规、财务制度等进行了解,以便于对医院实施现代化的财务管理方法,通过对国外法律法规的总结和了解,优化应用系统的分析方案,学习与会计相关的基础知识,能够提高会计从业人员在实际工作中的判断、归纳和分析能力,使之专业的会计从业知识更为扎实。其次,要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判断能力,保证其规范的应用相关的会计准则。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会计从业人员的职能也越来越广泛,医院的各个科室在医疗过程中都会与不同的部门或个人接触,涉及到的相关会计业务就需要会计人员具备较强的归纳和分析能力。在医院的各项经济活动中,会计核算和审计属于财务管理工作的核心,因此,加强会计核算制度的建立,使之更加完善和规范,对于医院的各项财务报告体系的建立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在医院运行发展中,会计审计的结果属于医院经济活动结果的参考指标,这就要求医院加强建设会计审计工作,在审计的过程中,保证医院各个审计部门的权威性和相应的独立性。规范会计核算制度和审计制度的建设,能够有效提高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提高医院各项经济活动的效率,推进财务管理工作的进行。此外,还要建立完善的财务监督和管理制度,很多医院在制定奖惩措施时,并没有添加财务管理的监督制度,因此,医院要加强财务管理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有在完善的财务监督下才能更加规范会计人员的工作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在财务管理的监督内容制定中要明确各个部门的监管职责和内容,确定需要上报的财务信息内容等。进一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的价值,提高会计信息的质量,就要统一管理医院的财务工作,根据医院的具体运营状况,实行经济活动的集中核算,建立完善的核算中心,将所有的财务工作都纳入到核算系统中,在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的制定下,保证各个医院单位资金收入和支出、资金管理以及会计核算管理的统一,在统一的规范要求下,提高医院的会计信息质量。
二、结语
篇2
【摘要】
从医院财务管理和会计实务出发,分析了执行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的疑点和难点,以期为完善医院财会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医院财会 制度
2010年12月31日,财政部印发了新《医院会计制度》(财会[2010]27号),规定自2012年1月1日起在全国施行。这是贯彻医改文件精神的一项重要措施,对于进一步规范公立医院的会计核算、提高公立医院会计信息的质量、透明度和公信力、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务管理水平、促进医院科学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目前,新财会制度已执行两年有余,执行情况如何?医院有什么困难?是否达到本次财会制度改革的上述目标?这些都是制度设计者及主管部门较关心的问题。笔者从医院财务管理、会计实务出发,分析了执行新制度的疑点和难点,以期为完善医院财会制度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1医院总会计师制推行难
医改文件明确提出了“在大型公立医院探索实行总会计师制度”的改革要求[1]。《医院财务制度》第六条也指出:“三级医院须设置总会计师,其他医院可根据实际情况参照设置”。 医院设置总会计师制度一直以来是医院财务工作者的呼声,总会计师加入医院领导层,可从财务角度参与医院决策,在班子成员的集体讨论中履行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职权,为医院的资本运作、 战略决策、 经营风险管理和业绩的衡量与控制等重大经营行为提供财务技术支持,发挥在医院领导班子成员中财务专家的作用和优势。
但医院实施总会计师制却并未被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和各医院领导层所重视,新制度再次提到总会计师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性、 必要性和可行性[2]。但从实际执行情况来看,大部分参与医院没有实施总会计师制(88.16%),只有小部分实施了总会计师制(5.26%)[3]。公立医院推行总会计师制难,主要原因是受限于干部职数,由于没有在医院领导职数中明确规定总会计师领导职位、没有落实领导职数,在一些设置总会计师的医疗机构内总会计师也没有进入领导班子,或一些单位考虑需要也仅能设为院长助理,在医院实际管理中没有财务运行决策权,其发挥的作用大打折扣。
2全面预算管理实施难
《医院财务制度》对医院预算管理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尤其明确提出是全面预算管理。《医院财务制度》第十条明确规定: “医院要实行全面预算管理, 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 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 并分别在第十一条至第十六条中详细列出了各个预算管理程序的规定,增加了预算执行率和财政专项拨款执行率两类财务指标, 用于考核医院的预算管理水平, 增强了预算考核的可行性。但医院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2.1缺乏预算文化
部分医院认为医院管理层对预算管理不够重视,医院尚未形成预算文化,医院各部门的支持和配合力度不够,财务部门唱独角戏的现象比较普遍,预算的可行性不高。实际工作中, 有些医院的预算普遍成为申请经费的工具, 而不是为了满足医院内部管理和内部控制的需要, 重编制,轻执行, 医院没有主动性和积极性, 预算管理制度形同虚设。
2.2医院预算管理体系不完善,缺乏分析和考核
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包括预算编制、审批、执行、调整、决算、分析和考核等制度。针对全面预算管理的各个环节,大多数医院正在或已经建立健全预算管理制度,但在预算执行结果分析、反馈和考核方面,使得预算调整和预算执行没有严格按照规定进行, 随意性较大, 难以对各项支出费用进行严格的监督控制, 失去了预算管理的严肃性和权威性。预算编制也仅成为财务部门的行为, 缺少业务部门的参与, 影响了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具体实施时比较薄弱,难以做到《医院财务制度》要求的“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
2.3医院预算批复
实行“收支两条线”的医院往往要编制两种预算,即除编制财政部门要求的部门预算外,还要编制医院内部预算。两者除财政补助收入与财政支出的金额相符外,其余的收支分类科目金额是不相同;部分地市人大只批复部门预算,不批复医院的内部预算,医院内部预算的批准及调整经院职代会表决后执行。
2.4收入预算难以逐级分解
《医院财务制度》规定:“医院要严格执行,并将预算逐级分解,落实到具体的责任单位或责任人”,但控制医药费用的相关规定禁止医院对科室下达收入指标,且卫计委刚颁布的“九不准”2规定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机构应当结合深化医改建立科学的医疗绩效评价机制和内部分配激励机制。且严禁向科室或个人下达创收指标,严禁将医疗卫生人员奖金、工资等收入与药品、医学检查等业务收入挂钩。”两者的矛盾让医院难以适从。预算层次也大多只停留在院级收支预算上, 没有深入分解到医院各级部门和科室。项目预算例如科室购买大设备的支出等不计算收益和成本,没有筹资预算和投资预算, 这不利于预算管理的精准性, 必然会导致决策的不科学。
3成本管理推进缓慢
新医院财会计制度要求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降低医疗成本,明确提出了成本管理的目的、方法及原则,并对核算的基本方法作出了统一规定,为医院核算及管理提供制度保障。医院实际执行时,遇到的困难主要是:
3.1成本核算分摊难
新医院财会计制度明确了各级成本核算的概念,提出了医院成本对象核算方法,说明了各级成本核算对象间接成本分摊参数的内容,但并没有规定进行成本核算过程中的具体做法,因此大多数医院认为如何科学合理地分配间接成本成为“大难题”:如果要做到科学、精确、合理,则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但如果用简便的方法,并不完全公平合理。如科室内部或科室间的协助,特别是临床科室出门诊、会诊、多科合作、科室移交病人等情况下均很难分清人员的人力成本,以及划分科室的收入与相应的成本。关于四类科室的三级分摊,对分摊参数的选择难以把握,迫切需要明确指导。医院对间接成本分摊标准理解不一致,造成直接影响医院成本的真实可靠,对于医院管理者来说,失真的成本信息难以对做决策提供数据支持,使得管理者难以进行有效的成本管理和控制。
3.2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开展的医院较少
大多数医院由于成本核算基础差,信息系统还不够完善,成本数据采集相对比较困难,加上临床部门对于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的认知度不一,增加了数据采集和处理的难度,开展项目成本、单病种成本核算的医院较少。
3.3成本核算结果难应用
由于大多数医院在新制度实施前已进行科室成本核算,核算目的主要用于内部绩效考核,而新制度要求的成本核算往往跟之前方案有较大差异,大部分医院暂时只用于对外报送报表,没有真正使用其核算结果数据,因此难以发现问题和进行改进。
此外,部分医院提出由于无配套软件的实施,以及缺乏人力的支持,也是开展成本管理的主要困难,包括模块无法更新、财务系统与其他系统无法兼容难以取数、会计核算与成本核算的重复劳动等。
4具体会计实务缺乏指导
由于医院财会人员对新制度增加的内容、科目理解不透彻,进而影响实际工作中账务处理,工作相对滞后。比如医保结算差额的处理、固定资产后续支出资本化问题、批量购置单价较低、但总额较高资产是否入固资问题,涉及今后报废处置的问题、对于以前年度错账调整的账务处理等等,新制度中部分条款仍然较为笼统,实际工作中难于操作。例如《医院财务制度》第五十条“……对盘盈盘亏的固定资产,应当及时查明原因,并根据规定的管理权限,报经批准 后及时处理”。究竟这规定的管理权限在哪一级?例如医院对结算差额的处理,可以根据制度直接在结算当月冲减或增加当期医疗收入,但在实际操作时,为避免结算当月一次性确认全年结算差额对真实反映当月财务状况的影响、更好地体现收支配比原则,可进行会计专业判断及会计处理:即根据医疗保险机构与医院结算的历史数据,估算结算差额的预计比例,每月将该医疗保险机构实现收入乘以预计差额比例,计入预提费用,实际结算时再冲减预提费用。
毋容置疑,新制度比原有制度更为科学、进步,但也比原制度更复杂、灵活度高、操作难度大。上述问题的解决既需要医院财务人员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也需要相关主管部门出台细节指引,加强培训等,才能达到医院财务会计制度改革的初衷——全面提升公立医院的成本、绩效和财务管理水平。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医院会计制度讲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1-16.
篇3
【关键词】新医院财会制度 会计信息化 建设途径
随着我国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建设成为了当前医院建设的重要方向。各医院只有积极树立现代化的财务工作观念,完善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以及推进财务信息的统一编码才能确保信息化建设的有序开展。从而形成以财务信息为对象,以电算化为核心,辐射其他数据管理模块的综合性医院信息化平台。
一、医院开展会计信息化建设的意义
(一)符合新医院财会制度的要求
新财会制度在旧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医院内部各类财务活动。包括优化了会计科目分类、完善会计报表体系[1];深化预算管理、财务风险管理以及资产管理;重视成本控制等。加强会计信息化建设,是推进医院财务工作现代化的必然途径,也是符合医院改革及新财会制度要求的。
(二)适应现代化医院建设的需要
现代医院除了医疗和管理水平的提高外,还包括科研、培训、人资、财务等诸多方面的综合化和体系化。开展财务信息化有助于从会计角度考察审核以及优化医院各项资源配置,从而实现医院资源信息的集成化。开展财务信息化能够有效助推医院开展管理转型、医疗创新以及文化建设等各项工作的开展。
(三)助推医院财务的“中心型”定位
从目前来看,医院会计信息化建设仍然停留在核算电算化层面上。同时各子系统相互独立,使得整个信息系统处于割裂状态。这样不仅造成了系统的利用率低下,而且不利于人资、财物的资本节约,做了大量的重复性工作。“核算型”的医院财会工作已经开始逐步滞后于现代医院的发展步伐了。因此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能够有效助推财会工作的“中心型”定位。
二、提升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现代化的财务工作观念
财务信息化是一项投入大回报周期长的工作,并非只是花钱购买财务软件或是服务就能够做到一劳永逸的事。医院除了需要一次性大量资金购进硬件设备及软件平台外,还需要长久的系统维护、人员培训等。因此医院上下应当积极树立现代化财务观念。只有树立正确的财务观念,才能确保信息化总体规划的切实开展。笔者认为,目前大部分医院已经逐步开展了信息化建设,但成效始终不高,因此今后的建设思路应当把握一点。就是始终围绕会计电算化开展医院信息化建设。医院应当重视财会工作对于其医疗经营、内部管理的全局性和统筹性。以电算化为核心,发散式地开展其与医院其他信息体系平台的融合和对接。譬如,依托电算化,药房可开展收费、药品零售、库房零库存、物资管理等模块的建设,实现数据的有效传递与共享。同时以财务信息为对象,针对医院各类经营管理活动形成信息采集、录入、审核、处理以及反馈机制。
(二)积极完善会计信息化内控管理
会计信息能反映出医院管理的全过程,也能反映出医院经营工作的流程和具体状况[2]。要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就必须积极依托医院的内控机制。内控机制能够确保医院各项资源(特别是经济层面)的有效利用,确保会计信息的准确性与时效性。信息化作为医院经营管理的一大趋势,因此医院应当积极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化的内控机制。具体来说,医院应当积极结合自身经营管理和信息化建设实际,深入分析财务信息的产生、收集以及利用流程,制定基于人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人的操作。从而助推财会信息化的有序开展,同时也提高其运行安全性。
(三)积极推进财务信息的统一编码
目前,各子模块相互割裂是影响医院信息化建设的重要问题。今后医院应当切实加快财务信息的集中统一编码和业务集中进程[3]。即加强各子系统之间的平台对接,信息传递交接及共享为着力点。只有建立各子系统之间的信息交互,才算是真正意义的信息化系统。而财务信息的统一则是信息交互的前提。医院应当尽早成立数据中心,联合财务部门,并积极协调其他部门工作,不断地修正、补充以及更新财务信息,确保整个信息化建设中都不存在错误分类、重复编码及多个编码的财务信息。从而尽快消灭信息孤岛,实现全院信息的共享。在信息中心的全权负责,积极协调财务部门,尽早建立编码统一,业务集中的财务信息体系。
此外,不论是会计信息化工作的总体规划还是内控管理,抑或是财务信息的统一编码及业务集中,都必须紧紧依赖于人。因此医院还必须积极加强财务队伍建设,围绕财务队伍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为目标,积极加强在岗培训以及优秀人才引进。
三、结语
医疗保障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头等大事。新医院财会制度的颁布是医疗改革的重要举措。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不断加强,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化医院财务工作已经是大势所趋。财务信息化能够减少人工操作及其可能产生的过失失误,提高财会管理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医院应当认清现实,主动出击,积极加快财务信息化进程,以确保自身在瞬息万变的时代步伐中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严彬.医院财务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思考[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3,03(07):176-177.
篇4
一、新会计制度概述
为顺应财政改革的发展趋势和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需求,财政部门根据《事业单位会计准则》拟定了《事业单位会计制度》,2013年1月1日新会计制度正式实施,目的在于实现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规范化。新会计制度结合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业务,对会计事项、会计计量、经济业务等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范,对事业单位会计科目财务报表编制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与传统会计制度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新会计制度注重会计政策与制度的匹配问题,完善了传统制度的结构体系,构建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会计体系,在资产计价、负债核算、收人确认等方面均与国际会计惯例相互匹配,符合国际会计工作管理和国际财会工作惯例。因此,新会计制度具有较强的针对性,新会计制度的出台是一种必然。
二、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分析
颁布实施新会计制度后,使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产生了巨大变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计主体的改变
确认会计主体是开展事业单位会计工作的首要条件,我国传统会计制度并没有对会计主体进行明确的规定,仅仅是将会计主体看作预算资金的活动。新会计制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完善,要求在事业单位财会工作中明确主体对象,这在一定的程度上提升了事业单位自身的管理水平,有效提升了事业单位的资金使用率与明确事业单位资金流向。
(二)会计要素的改变
传统会计制度资金的收付记账法决定着会计要素,会计要素主要包括资金来源、资金运用和资金存结三个方面。新的会计系统扩展和改进了传统的会计要素。覆盖原来的会计要素的基础上中包含的负债,净资产和其他元素。新的会计系统有效地解决了传统会计制度的缺陷,为事业单位提供基础会计工作,提高会计工作水平和效率,也有利于企业会计制度进一步和国际接轨。
(三)会计报表的变化
在事业单位会计报表制定过程中,传统会计制度仅仅是明确规定了资金的收入、资金支出与资金给付方面的内容,并依据这些内容做出资金活动表和经济支出明细,但是还未形成系统全面的财务报表体系。新会计制度除了覆盖传统会计制度中会计报表中的内容,还对事业单位负债表即会计报表辅助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原有报表基础上增加了资产负债表、会计辅助报表等,进一步完善了事业单位会计报表体系,有利于提升事业单位财务人员报表分析水平,更好的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服务。
(四)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上的变化
传统的事业单位记账方法只是简单地记录资金的来源和分配方式,是一种针对资金的收付来进行记账,资金的实际使用和来源二者是相等的,这种方法适合于用在资金来源单一且分配方式十分简单的情况,已经无法满足新形势下财会工作的实际要求。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提出新要求,采取借贷记账法,这对传统会计制度采用以收付为主的单一记账方法无疑是一种创新,不能符合当时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而且有利于充分的发挥事业单位资金使用效率,提升事业单位综合效益。
(五)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
在预算资金核算方面,传统会计制度只使用预算资金,计算单一这一手段不符合事业单位预算业务和资金来源渠道,容易造成事业单位会计信息失真。同时,企业在新的经营形势下发生了变化,传统的会计核算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新会计制度有效的解决了这一问题,根据事业单位发展的实际情况,对预算会计模式和管理模式进行了调整,对各项资金的时间差进行了充分的利用,将事业单位的收支、定向补助、超支不补等方法归类为预算管理中,有效弥补了传统会计中预算管理方式的不足,不仅可以管理事业单位的会计工作,同时,还能够在具体的劳动分工管理中进行细分,从根本上提高其财务管理的规范性和统一性,这样使事业单位中的财会管理工作更加科学,进而有效推动了事业单位各方面稳定的发展。
三、事业单位应对新会计制度变化的有效对策
新会计制度的实施不仅改变了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会计主体、会计要素、会计报表,也改变了事业单位会计等式与记账方法,预算资金的核算方式和管理方式。为了适应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财会工作的变化,事业单位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充分重视新会计制度
长期以来,事业单位的管理相对薄弱,对会计工作人员的管理也是如此,因此,财会工作中财务不明、审核出错的情况时有发生。因此,新会计制度中要求事业单位需要随时掌握财务问题,管理者及财会工作者一定要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重要性和现实意义,对新会计制度需要全面的掌握,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要求进行详细分析与理解,落实新会计制度管理方法,并且在事业单位的内部用财会工作来对经济效益实现真正促进与带动。因为只有上级领导引起足够注重,才能保证新会计制度的有效落实,使财务会计工作人员加快掌握新会计制度中的各项指标,才能确保新会计制度的顺利实施与应用,为其后续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对财会工作的监督
在新会计制度背景下,事业单位需要加强对财务会计工作的监督。事业单位财会工作复杂,任务繁重,为促使财会工作尽快适应新会计制度,实现事业单位财会工作顺利开展,需要安排合理的监督人员,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进行全方位监督。监督人员在工作中,主要监督财会工作人员的工作规范性,一旦发现工作中有与新会计制度相悖之处,就要及时进行解决。只有重视监督工作,才能使财会工作与新会计制度保持高度一致,才能保证了事业单位内部财会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强化财会工作人员的培训
财会工作人员是事业单位发展中重要的资源,新会计制度也对财会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提出了新要求。财会工作人员只有具有较高的素养和专业的财会能力才能更好的理解和执行新会计制度。因此,事业单位需要进行特殊培训,让会计人员对新会计制度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并将新会计制度的相关知识应用到工作实践中。同时,有必要提高会计人员的基本素质和专业水平,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水平和工作能力,提高财会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使得财会工作更加圆满完成。
篇5
【关键词】医院;新会计制度;成本核算;财会管理
眼下社会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对医院会计制度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旧制度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医院财务管理的发展需要,我国于2010年开始试点执行新《医院会计制度》。经近几年来各地的时间可以看出,新《医院会计制度》相较于旧制度来说成本费用科目更加合理,可以有效控制医院成本费用的支出,对医院财会成本核算的改革和实施有着重要的积极作用。本文对此作了深入分析,具体内容如下:
一、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医院成本核算的积极影响
(一)对成本核算进行了有效规范
新会计制度中对医院会计权责给出了明确规定,并将其作为基础进一步明确了相关会计要素,其中包括有资产、负债、收入净资产以及费用支出。彻底取消了收实现制,对费用和收入实施了科学合理的配比,有效改善了传统核算方法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提高了医院成本核算的规范化、谨慎性、配比性,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以及可靠性,避免虚假信息造成的不良影响。除此之外还有一定会计科目也发生了变化,促使科目可以和成本相互对应,例如:将固定资产和累计折扣科目关联到一起,这样可以直接且明显的反映出固定资产地损耗和使用情况。取消部分会计科目,提高了会计核算的精度,例如:取消了“药品进销差价”科目,改变了“药品支出”和“药品收入”的核算方式,调整了传统的药品售价核算,这样一来就可以有效控制了医院的虚假开支,大大提高了药品的根本职能。
(二)实现了科学化的成本核算
新制度的实施也进一步强调了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要求在日常工作中对于每一项费用的支出都要严格执行相应的预算说明。新制度对于和国家的对接比较注重,这种理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成本核算的实施。除此之外也完善了财务报表内容,加强了成本核算的科学化和规范化,审计报告等相关资料一一俱全,有效提高了医院财政报表的合法性以及所发表文书的公允性。
二、新会计制度下医院成本核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淡薄
医院相关管理人员对于成本管理意识较为淡薄,成本核算的基础较差,成本核算意识严重不足。甚至有些职工一致认为成本核算工作是财会部门的事情与其他部门业务扯不上丝毫关系,使成本核算工作遭到了严重忽视。导致在医院管理过程中频频出现注重收入忽略支出现象。不利于医院财务工作的管理和发展。
(二)医院成本管理尚未明确职能,成本信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现在绝大多数的医院对于成本核算都不是很重视,并未全过程的实施,只是事后在进行核算,这样一来成本核算所反映的信息也只局限于事后成本,对于事前和事中成本来说并未有清楚的揭示和分析,同时缺乏严格的成本考核。对于药品、材料、物资等的耗费没有控制,一味购入,不计产出,导致出现了严重的资源占用、资源浪费等现象。
(三)医院成本核算缺乏科学的管理体系
医院成本管理工作极具多样性和专业性,分工较为精细,使得成本核算包含超大的数据信息量,同时众所周知医疗服务是按照项目收费,成本要素一时难以界定,导致传统的手工核算无法适应目前的需要,只能使用计算机程序来完成相关工作,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多数医院在成本管理体系上尚未完整,缺乏科学性,有待改进。
三、对于医院成本核算过程中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
(一)缓解成本信息的局限性
新制度规定成本价格必须要在医疗服务价格之上,道理上来讲成本不能完全决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太高群众肯定无法接受。但是如果为了降低价格而降低服务质量也是违背伦理道德与医疗改革要求的,再一点如果在保证质量的同时降低价格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因此医院可以据此实施“差别定价法”,以成本为基础,也可以在此基础上实施“统一定价法”,根据差别进行买单,根据基本原则提供医疗服务,对于难以解决的费用问题和社会公平问题则由政府来解决。除此之外新制度的实施也重新规定了药品的核算方法,实施个体计价方法,这种方法的实施影响着药品的生产效率,对于这种现象,可以采用实际成本法对药品采购进行计量。
(二)重点培养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由于医院职工对于成本核算工作缺乏较高的认识,因此领导层必须要将财务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作为重点,加强人员培训与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素质。现在有很多的医院职工
都认为成本核算是财务部门的工作,与其他部门毫无关系,这种观念是错误的,如果每个人都只顾自己的工作,相互之间缺乏沟通,成本核算工作就会难以完成根本目标,严重者会影响到整个医院的未来发展,对此,工作人员的成本核算意识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医院必须要从多方面实施,大力提倡相关人员学习新会计制度的重点知识内容以及最新要求,从多方面增强工作人员的成本意识、会计意识以及法律意识,定期组织相关教育培训,加强计算机等信息软件的技能教育,保证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以及职业道德素质,保证医院成本核算工作可以得到顺利实施。
(三)完善成本核算制度
医院新会计制度从本质上来说还是建立在旧制度之上的,尚未完善,基础较为薄弱,导致整个医疗系统缺乏严格的控制,严重影响到了最终的核算质量。对此我们应该认识到,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应该在很多方面结合国家相关制度的要求,以医院的实际事务为基础,不断完善成本核算制度,尽可能的提高医院成本核算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从根本上满足新制度的最新要求。
四、结束语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新制度的实施虽然带来了很大的改变,但是仍旧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医院内部必须要团结协作,共同努力,针对存在的问题作出有效改善,使新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为我国的医疗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孙筱芬,医院新会计制度下成本核算问题探讨[J].中国集体经济,2012(4):170-172.
[2]胡静,李诗,李长庭.简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成本核算[J].华人时刊(中旬刊),2012(5):48-49.
[3]刘敬华.新《医院会计制度》成本核算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2(14):88-90
[4]蓝艳娜.试论新医院会计制度下的医院成本核算[J],经济生活文摘(上半月),2012(5):91-92
篇6
一、新财会制度颁布和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调整同步在进行
在新财会制度颁布同时,高校内部审计职能也在调整。早期高校内部审计职能定位是根据2004年4月13日教育部的第17号令《教育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规定》。根据这个规定,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是教育系统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对财务收支、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进行独立监督、评价的行为。其目的是促进内部规范管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防范风险,加强廉政建设,提高教育资金的使用效益。这个规定将教育系统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为对财务收支和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和效益的监督和评价。
2014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监督和评价”职能改为“确认和咨询”。“确认”是通过监督检查,对被审计的事项予以鉴证,在此基础上提出评价意见和建议;而相对于“监督”所体现的内部审计查错纠弊的功能,“咨询”更体现出内部审计的管理服务功能,是对评价的进一步发展。结合《中国内部审计准则》对内部审计工作职能的新定位,高校新《财务制度》、新《会计制度》的实行将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二、根据新高校财会制度的重点,对预算执行及决算的关键要素进行审计
新《财务制度》对预算编制的依据、原则、程序和预算调整等提出了更加具体的要求。因此,高校内部审计工作中预算执行审计的重点应当从以收入预算执行、支出预算执行的审查和评价,转变为预算全过程管理的确认,或称之为预算管理审计,强化对预算的编制依据、编制原则、编制程序、编制方法、预算调整、相关的经济责任制等过程进行审计确认。
新《财务制度》增加了决算的有关规定。相应的,高校年度决算编制的业务规程,也应当成为预算执行及决算审计的重点。
三、按照新高校财会制度的精神,引入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
高校的财务支出表现为各种成本费用。新《财务制度》增加了成本费用管理一章,明确提出高等学校应当要根据事业发展需要,实行内部成本费用管理,体现了我国财政管理对绩效管理的日益重视。财务制度是高校进行财务活动的依据,也是高校内部审计的依据。高校开展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是高校内审工作中进行绩效审计的一个重要方式。
高校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点是高校成本费用与相关支出的核对和归集机制。新《会计制度》将事业支出拆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和离退休支出5个一级会计科目,以明晰地反映了高校支出结构。高校对于各种费用的核对和归集,尤其是对于不能直接归集的费用进行的分摊,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确认”的一个重点。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另一重点是新高校财会制度引入的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根据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使用方向确认教育、科研、行政管理、后勤保障、经营等业务的成本,是内部成本费用管理审计的重要内容,也是内审工作提供“咨询”的重要方面。
四、强化对高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规范性和完整性的审计
财务报表是高校会计期间财务收入和支出的集中反映。根据新《会计制度》,高校财务报表包括资产负债表、收入支出表和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高校自2014年1月1日起,应当按照新制度的规定进行会计核算并编制财务报表。按照新《会计制度》的改革重点,高校内部审计中对财务报表的审计应包括:(1)财务报表的新旧衔接,重点是新账各会计科目期初余额的真实性、合规性和完整性。(2)收入科目和支出科目使用的规范性,重点是由财政补助收入支持的各项支出,是否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中“支出功能分类”相关科目和“支出经济分类”的款级科目进行正确的明细核算。(3)财政补助结转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结余及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的会计核算的规范性。(4)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和无形资产累计摊销的执行情况。(5)基建投资业务并账的执行情况。(6)对校内独立核算单位的资产、负债和净资产的合并情况。
五、根据新《财务制度》关于财务监督的要求,加强高校内部控制审计
近年来,以风险为导向的内部控制审计理念逐步从企业渗透到教育系统。而当前高校资金来源和支出项目日益多元化,校企合作、境内外联合办学日益增多,高校内部管理上的问题促使这个问题提上日程。新《财务制度》专门增加“财务监督”一章,提出高等学校应当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经济责任制度、财务信息披露等监督制度。高校财务管理是对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财务管理、资产管理、采购管理等活动中的经济要素的管理,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当对这些业务领域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性、有效性进行“确认”、提供“咨询”,推动高校的财务管理制度不断完善。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应以资产管理和财务管理为重点。早期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主要是房产和设备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是资产的取得和验收、日常管理、处置和经费开支情况。新《财务制度》要求高校严格控制对外投资,规范对外投资、出租、出借资产的行为;提出投资收益及出租、出借收入应纳入学校预算,统一核算,统一管理。随着新《财务制度》的出台,高校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将侧重于资产的投资收益、社会服务收益的管理规范性。资产管理将成为内部控制审计的重点之一。
高校内部控制审计的另一重点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根据《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所指的“财务管理活动”,包括货币资金、预算、收入、支出、分配、投资、筹资。在实践中,多数高校的内审工作均开展预算执行审计,对于学校资金、预算、收入、支出、分配业务,关注比较充分。而投资、筹资业务,伴随着近年来高校资金来源的多元化,正在逐步进入内审工作的视野。新《财务制度》的颁布促使投资、筹资业务成为内审工作的重点。对投资活动的监督,应纳入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审计;对筹资活动的监督,在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中应当得到重视。新《财务制度》将高校负债的合规性和风险程度作为财务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对高校负债情况的审计无疑是财务管理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内容。
篇7
【关键词】事业单位 会计制度 财会工作 影响
2012年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以下简称“新《会计制度》”),结合国内外先进的财政管理和财务管理经验,通过改革现有的制度规范,促使财会工作更好地为事业单位的经济管理服务。它详细规定了会计科目的使用及财务报表的编制等内容,大胆引进创新性规定,增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法制性和规范性,提高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水平。笔者拟结合当前实际,从制度具体规定出发,就实施新《会计制度》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进行简要分析。
一、事业单位与《事业单位会计制度》
事业单位是指在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由国家机关或其他相关组织筹办的,以社会公益为根本目的,运用国有资产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服务的社会组织。虽在形式上有公益性及非公益性之分,但事业单位的宗旨均是公益服务。事业单位在我国社会主义新的发展阶段以及现代化建设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加大力度对事业单位进行管理并适当的改革是事业单位发展的需要,也是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事业单位会计制度》是会计法律制度逐渐完善和健全的产物,是事业单位会计法律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业单位开展财会工作的准绳。我国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首次制定于1997年,制度的实施有效地规范和引导了这一阶段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对事业单位提出了更新、更高的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要求。适应这一需求,财政部于2012年12月对该项制度进行了全面修订,并规定修订后的制度自2013年1月1日起全面实施。
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变革的必然性
(一)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建设的需要
进入二十世纪以来,我国的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工作持续、稳步推进。公共财政体制,就是国家采用税收等宏观调控手段,收集部分社会资源,并以公共服务、公共产品等形式反馈给社会公众的经济管理体制。公共财政体制是市场经济体制的有益补充,能有效地弥补市场的缺陷、促进社会的公平分配,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要条件。现代公共财政体制建设全面涉及了税收管理、预算管理、国库核算等具体的财会问题,并对此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更规范的要求。而旧制度中,缺乏与当前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范。因此,《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亟待修订。
(二)实现法律规范一致性的需要
所谓法律规范的一致性,即同处于一个制度体系内的各项法律规范需要互相协调统一、不能相互矛盾。根据这一理论,同属于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法律规范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事业单位会计准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必须要保持协调一致。在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的推动下,财政部于2012年先后修订并颁布了《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下简称“新《财务规则》”)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以下简称“新《会计准则》”),并要求全面施行。新《财务规则》突出科学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引入权责发生制,改进了事业单位各类会计要素的日常核算工作,并对事业单位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提出新要求;新《会计准则》改变并更新了旧准则中关于会计核算的一些原则性规定,包括财务会计报告的目标、会计要素的定义、会计核算的基础等,为规范会计科目、完善计量标准、提高会计报告质量提供法规支持。与此同时,与新《财务规则》和新《会计准则》相配套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也急需修订出台。
三、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新《会计制度》在原有会计制度的基础上,参照了国际公共会计的制订方案,吸取了以往企业会计制度改革的成功经验,并立足事业单位现实经济活动的需要对合理的以及不过时的内容进行了继承,同时又根据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特点进行了突破与创新,使得新的制度的建立更加完善。以下具体分析新《会计制度》的实施对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影响。
(一)有利于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政策的贯彻落实
新《会计制度》关于会计核算的规范中,通过新设会计科目、明确总账科目及其明细科目的使用要求、增加会计核算规范等具体方法,加入了关于国库集中支付、政府收支分类、部门预算、国有资产管理等规定,也即加入了与我国现阶段财政体制改革相配套的具体规定。这些新规定的加入,一方面解决了我国事业单位长期以来存在的,诸如收支分类标准不一导致收入与支出不配比等技术问题,另一方面也有效地促进了国家财政体制改革政策在事业单位中的贯彻落实,实现事业单位会计规范与财政体制改革的接轨。
(二)有助于实现单位的科学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
新《会计制度》通过重新界定会计核算项目的概念范畴、重构会计科目体系,以及制定详细的账务处理规程等举措,努力提高事业单位收支核算水平,为实现事业单位的精细化管理奠定基础。首先,在财政补助收入的核算管理上,新《会计制度》在准确界定财政补助收入定义范围的基础上,要求对基本支出(如“人员经费”和“日常公共经费”)以外的部分,按照法定支出项目进行明细分类核算。其次,在支出核算管理方面,新《会计制度》改变了旧制度中不分明细、笼统堆砌于“事业支出”的粗糙做法,明确要求在“事业支出”科目下,区分基本和专项分设明细科目,按财政补助、非财政专项以及其他三种情况进行支出的分类核算。第三,在单位期末结算管理上,旧制度并没有区分财政补助与非财政补助的结转和结余,简单地通过“事业结余”科目进行归集;而新《会计制度》则通过“财政补助结余”、“非财政补助结转”、“事业结余”、“经营结余”、“非财政补助结余分配”等科目的开设,明确了财政与非财政、结余与结转等会计核算的界线。从以上变化中我们不难看出,新《会计制度》的各项改革措施推动着我国事业单位在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道路上不断前进,并为事业单位的健康以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保证。
(三)有助于落实“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原则
出于预算管理的需要,注重反映“收支两条线”的事业单位无法像盈利性企业一样将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计入期间费用或支出。因此,多数事业单位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及无形资产摊销,使得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在处置之前一直处于“原值”状态,无法反映其在某一特定时点上的实际价值,不利于固定资产和无形资产的价值管理与内部成本核算。新《会计制度》增加了“累计折旧”和“累计摊销”等会计科目,并创造性地提出“虚提”的会计核算方法。根据这项规定,一方面,事业单位应当在资产受益期或规定期限内,计算折旧或摊销,及时记录资产价值随着时间推移和使用程度的消耗情况,为事业单位财会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另一方面,计提的“累计折旧”或“累计摊销”不计入单位的支出,而是通过“非流动资产基金”(原“事业基金”)的明细科目反映资金占用情况,从而保证事业单位的支出预算核算不受影响,以满足单位预算管理的需要。这一变革有助于事业单位落实财政部在《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中提出的“实物管理与价值管理相结合”的管理原则。
(四)有利于保证国有资产的安全完整
新《会计制度》对资产的计价和入账管理进行了强化。在旧制度下,事业单位在无偿取得存货、固定资产或无形资产时,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定,常常出现随意计量资产,甚至是不记录资产变动的情况,这些问题为滋生腐败提供了基础。新《会计制度》对此类情况的会计计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在没有与表明资产价格相关的有效凭据(存货及固定资产的盘盈除外),在同类或类似资产的市场价格无法可靠地取得的情况下,资产以“名义金额”(即1元)入账,而后应当在会计报表附注上说明以名义金额计量的资产的名称、数量及以名义金额入账的具体原因。新《会计制度》的这项规定,保证了通过受赠及其他渠道取得的资产及时入账,加强了对国有资产的管理,保护国有资产的完整,扼杀了。同时,各单位的计量口径一致,也提高了单位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五)有利于提高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
1.完整性。新《会计准则》对会计信息的完整性提出具体规定,要求事业单位“应当将发生的各项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统一纳入会计核算”,以期能够全面完整地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预算执行等情况”。在原有的制度下,基建账数据游离于财会“大账”之外,通过独立的基建账套记录;而新《会计制度》规定将基建账数据并入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大账”,以体现“大收大支”。根据新《会计制度》的规定,事业单位发生基建投资业务事项时,在遵照《基本建设财务管理规定》及《国有建设单位会计制度》相关规定独立设置会计账套、单独核算的同时,还应当定期将此类财务数据并入事业单位的财会“大账”,从而提高单位对资金和风险管理能力,同时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2.可比性。新《会计制度》内容近5万字,涉及我国事业单位财会工作的各个方面。旧制度施行十几年来发现了一些问题,新制度通过修订旧规范、增加新要求等方式进行解决;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社会的发展,产生了许多旧制度中没有规定或是规定不完善的方面,新制度通过引入创新措施和改革现有规定进行修补。事业单位在处理各项经济业务事项时,实现了有法可依,处理方法相同、核算口径一致,大大提高了其会计资料的可比性。
3.可用性。新《会计制度》对会计科目体系和会计科目使用说明进行了完善,根据改革需要,通过对部分科目的开设和取消,以及对个别科目的修改,全面梳理并改进了现行制度下使用的科目体系,并对各科目的账务处理规程等进行了完善,使财会工作提供的资料更加科学,更加实用;新《会计制度》改进了事业单位现有的财务报告体系,对原有报表的具体格式和内容进行较大的改进,并创新引入了《财政补助收入支出表》,更加全面地反映出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事业成果和预算执行等情况,提高了事业单位会计资料的可用性。
四、结语
此次修订的制度中对原先的内容进行了较大的修正,例如引入“虚提”折旧、基建并账、变更收支科目结转方式等等,能够为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建设和事业单位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统一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指导。
参考文献
[1]王文秋.关于强化事业单位会计监督工作的探讨[J].新财经,201l,(12).
[2]黄清淦.预算会计制度改革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影响[J].现代商业,2012,(9).
[3]欧阳琦.浅谈我国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及其实施[J].华章,2013,(3).
篇8
关键词:医院:会计内部控制:现状原因;建设
一、医院内部会计控制现状及原因
目前我国大多数医院尚未建立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从而严重影响医院的平稳发展和建设。存在问题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医院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执行不得力。首先,医院对建立内部的控制制度不够重视,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内容不合理;更多的是有章不循,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其次会计岗位设置不当,业务交叉过杂,会计人员职责不明;会计的事前审核、事中复核和事后监督流于形式;再次,相当一部分的医院没有建立内部审计机构,已建立内部审计机构的得不到重视和支持。
2、医院缺乏必要的成本控制。许多医院没有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成本分析评价体系、成本信息反馈体系,医院相互之间成本没有可比性,没有统一的标准成本定额,成本控制停留在科室成本核算的基础上。
3、医院预算编制缺乏刚性,执行困难。医院财务部门编制预算,与预算的执行脱节,使得医院的预算管理大都流于形式,预算执行主观随意性大,导致预算执行失控。
4、会计主管或财务主管职责错位,会计人员素质较低。财务主管应把工作重点从编制财务报表等具体业务,转移到对财务活动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全过程的控制上,抓好内部管理控制,使责任落实到个人,使各项措施落实到位,发挥其在内部会计控制中的主导作用。 另外,会计人员队伍迅速扩大,但对会计人员的思想教育、业务培训没有跟上,有些培训流于形式,起不到提高会计人员素质的作用。部分会计人员无视财经纪律,为了个人利益,顺从领导意图办事,甚至为讨好领导,在弄虚作假上帮着出点子,造成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报表被歪曲等。
5、考核医院干部政绩、业绩机制不完善。对医院干部政绩、业绩考核以目标利润完成情况为主要依据,缺乏对其他相关指标的综合考察。而部分医院领导者为讨好主管部门借此显示自己的能力,通过提供虚假会计信息等手段来“实现”上级主管部门下达的有关指标。
随着改革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和矛盾日趋突出。会计内控制度的缺失,导致会计信息失真。医疗费用支出失控,潜在亏损增加。违法违纪现象时常发生。2000年按照国务院《决定》和省的要求,我市正式建立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建立了一个新型的供、需、保三方都有制约作用的医疗费用控制机制。如针对住院患者,医疗统筹费用进行了定额控制,而超过平均定额的医疗费用医保机构采取拒付等惩罚措施,超支由医院买单,给医院经营造成巨大的压力。这既有制度方面的原因,更有会计内控失控的原因。
二、新医院财务制度下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建设的思考
1、建立严密的医院内控会计体系并有效运行,医院管理层重视是关键。在现代规范的医院治理结构中,内部会计控制体系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医院治理结构的核心,规范着医院的治理。只有医院管理层从思想上重视,行动上带头执行,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建立、完善和有效实施才有可靠的保证。
2、建立医院内控会计体系要选准关键控制点,相互牵制、相互制约。在医院一线全过程中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有关人员在从事业务时,必须明确职责和权限,对一般业务,均要经过复核,重要业务实行双签制,禁止一个人独立处理业务的全过程。在医院收入方面的控制,重点把握好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严禁设立小金库,加强收费票据和退费管理,加强结算起止时间控制。
3、加强医院内部会计控制,保证预算管理和成本控制的有效执行。新医院财会制度下,医院加强了预算执行结果的分析和考核,并将预算执行结果、成本控制目标实现情况和业务工作效率等作为内部业务考核的重要内容。逐步建立与年终评比、内部收入分配挂钩机制。主管部门也将结果作为对医院决策和管理层进行考核、实行奖惩的重要依据。
4、实施财会分设,明确职权分工。财务人员参与医院的管理决策和预算编制,保证管理层制定的决策预算方案合理可靠。会计人员做好记账、算账、报账工作,及时处理会计数据。使医院领导迅速反映并做出决策。
5、加强审计职能。为保证内部会计控制体系的健康发展,建立以“堵”为主的监控防线。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到有章可循,违章必究。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并与职务升降挂钩。只有做到压力与动力相结合,才能最终达到内部控制的目的。
6、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系统,强化财务电子信息化控制。?一个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使医院及时掌握营运状况,提供内容全面、及时、正确的信息,并在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进行沟通。医院的会计核算和内部控制实现计算机化,既节省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减少了人为因素对内部控制效果的影响。同时对会计人员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
7、充分沟通及时掌握医院内部会计人员思想行为状况。医院内部控制失效,经营风险和会计风险产生,行为主体是人,只有上下一致,及时沟通,随时把握相关人员的思想、动机和行为,才能把内部控制工作做好。
8、建立对财会人员的选拔、培训和教育制度。对会计人员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业务培训;加强对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要特别重视对那些业务能力差的会计人员的基础业务知识的培训,使其遵守会计内控的相关要求,以提高其工作能力,减少会计业务处理的技术错误。
在当前的医疗体制改革大潮中,随着医院新的财会制度的实施,医院财务部门责任重大,要求有规范的会计行为,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系统,才能为医院的平稳发展,为医院规避财务风险、经营风险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孟凡利,内部会计控制与全面预算管理,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1
篇9
关键词:新财务会计制度;中职;会计管理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总体社会环境也出现了较大的改变,新会计制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给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中职学校作为培养基础性技术人才的重要场所,自身的财务管理必须要紧随时代的潮流,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人员也必须改变自身的管理理念,不断的进行自身财务知识体系的完善,充分了解新财务会计制度中的各项变更内容,从根本上认识到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开展会计管理的重大意义。加强新财务会计制度的分析和理解,改善会计管理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可以有效的促进中职学校绩效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推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从而使得中职学校能够依靠少量的成本为学校贡献出较大的价值,深入挖掘出校内资源的应用价值,从而实现中职教育工作的健康、稳定发展。
一、新财务会计制度对中职院校会计管理的影响
(一)对中职学校财务信息化建设的影响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要发挥互联网平台的优势,积极的建立信息化管理平台,不断的弥补和改进以往会计管理中的问题,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工作的效率与准确性,逐步建立完善的中职学校信息化会计管理体系,于此同时还必须要加强学校会计管理人员的培训学习,让其能够深入了解到新财务会计制度,提高其开展信息化财务管理工作的熟练度。此外,中职学校还要紧随时展步伐,及时的对现有财务软件进行更新和换代,并参照新会计准则的具体更改细则,使用能够满足实际会计管理需求的财务管理应用软件,保障安装的软件能够有较好的操作性、兼容性以及稳定性,从而为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水平奠定基础[1]。
(二)对中职学校财务精细化管理的影响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财务管理工作为了能够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必须要不断的朝向精细化管理方向进军。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是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体系中的重要部分,主要反映了中职学校日常运行中的各项资金收支状况,核算人员必须要利用计算机处理软件对每一项账单进行仔细的核对与验算,提高信息核算的精准性,确保统计完成的各项财务数据信息都具有较好的准确性与真实性[2]。于此同时,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应用下,中职学校财务预算的工作方式以及思维都产生了较大的变化,例如在进行财务核算时,必须要将政府补助资金与日常的资金分开计算,通过这种方式有利于提高中职学校对资金的利用效率,使其发挥出更大的应用价值。
二、基于新财务会计制度的管理会计在中职院校中的应用
(一)建立健全的管理会计信息体系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要想获得良好的财务管理综合水平,必须要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体系建设,并且认真落实信息化工作模式,使其能够真正为中职学校不断发展提供帮助。另外,中职学校还必须要组建一支综合实力一流的财务管理团队,加强对现有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与学习,不断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知识储备以及专业技能,学习新财务会计制度下的新管理模式与思维、先进的信息化管理手段,并能够将这些新知识和技能熟练的使用到日常财务管理工作中,实现管理会计与财务管理的深层次结合。对中职院校的各个财务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同时利用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实现中职院校的财务规划与检测评估,通过这种方式加强财务管理工作的价值以及效率,并不断弥补以往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问题[3]。
(二)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新财务会计制度背景下,中职学校必须要充分重视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要性,并使其在财务预算管理中发挥必要的作用,加强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的预算管理水平与意识,并建立完善的财务预算管理监督体系,进而实现中职学校各个资源的利用最大化。中职学校管理人员要创建全面的预算编制与模式,处理好各个预算部门之间的沟通交流与相互协作,实现“零基预算”和“滚动预算”两者的有机融合,同时根据学校自身的状况与特征制定发展目标,改革和提高中职学校年度预算的合理性,建立全面的年度预算管理制度,提高财务预算数据信息的参考价值,为学校制定长久的发展规划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的依据[4]。此外,中职学校还要建立科学的财务预算监督管理机构,认真监督和执行财务预算中的各项要求,密切关注各个预算工作是否出现违规现象,防止出现较多的浪费。
三、结语
综上所述,在新财务会计制度实施下,中职学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中职学校必须要建立科学的信息化工作平台,促进财务管理的精细化工作,并不断提高财务预算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重要性,从而确保中职学校会计管理工作能够发挥出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吴劲梅.刍议管理会计思维模式下中职学校的预算管理及绩效评价[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8(02).
[2]孙晓峰.管理会计在中职学校财务管理中的作用[J].中国总会计师,2017(02).
[3]裴斐.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是提高中职学校会计管理的根本[J].现代经济信息,2016(04).
篇10
关键词: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会计科目;会计核算;
作者:赵青等
基金:2015年度邢台市软科学项目(项目编号:2015ZC126)阶段性研究成果;
为促进政府会计进一步改革,建立规范的政府会计标准体系和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财政部对《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预字(1997)287号)进行了修订,并了《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库(2015)192号),已于2016年1月1日起施行。此次会计制度修订涉及面广,在会计核算目标、会计核算方法、会计科目核算内容以及会计报表体系构成上都有很大变化,这对各级政府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工作带来重大影响。本文分析了新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对会计核算的影响,以期能够对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人员的实务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重新定位会计核算目标
原《制度》下总会计的核算目标仅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收支执行情况,对财务状况的信息反映相对不足。新《制度》明确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政府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财务状况等会计信息,反映政府财政受托责任履行情况。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定位进一步明晰,要求总预算会计核算要满足预算管理和财务管理的双重需求,在反映政府财政预算执行状况的同时,也要反映政府财政的资产负债状况。预算收支执行情况主要通过收入支出表体现,财务状况主要通过资产负债表体现。此次修订加强了会计信息要全面反映政府财政财务状况的要求,能够将重大财政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反映出来,为将来分析和完善相关财政经济政策提供帮助。
二、改进会计核算方法
新《制度》参照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方法,即对那些既影响预算收支,又影响资产负债情况的业务广泛采用“双分录”会计核算方法。“双分录”的运用实现了新制度的会计核算目标,我国以收付实现制做为预算编制基础,实际收支也只有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确认和报告才能与预算形成有效对比,真实反映预算执行情况。如果不采用“双分录”的会计核算方法,则无法实现财政总预算会计的核算目标,也不能使部门决算和财政决算保持口径一致,还会虚增结余。例如,政府财政进行股权投资时,只记“股权投资”,不计支出,就会造成政府财政已经支付,但仍反映在账面结余中,虚增结余。新《制度》在净资产类账户中相应增设了“资产基金”科目,核算政府财政的非货币性资产在净资产中占用的金额,有效解决了上述虚增结余的问题。新《制度》中规定某些负债科目,例如“应付政府短期债券”、“应付政府长期债券”、“借入款项”、“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应付主权外债转贷款”等会计科目也采用“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即在增加的同时,在净资产的“待偿债净资产”科目中确认发生负债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真实准确地反映了政府财政净资产的数额。
三、完善会计科目核算内容
(一)完善国库现金管理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自2001年我国实施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以来,中央和地方的库款余额与波动幅度都比较大。为了降低国库现金余额,使其处于一个合理的区间,建立库底余额管理制度迫在眉睫。美国主要是通过在商业银行设立国库账户来进行国库现金管理,将大部分资金存放于商业银行能够有效降低央行国库账户余额的波动程度。新《制度》专门针对实行国库现金管理存放在商业银行的款项设置了“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国库存款”科目和“国库现金管理存款”科目分别反映了政府财政的日常国库存款额和国库现金管理存款额,更清晰地反映了财政存款的结构。
(二)完善对外借款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增设了“借出款项”和“其他应收款”科目,代替了“暂付款”科目,“借出款项”科目核算政府财政对预算单位借出的临时急需的,并需按期收回的款项,而“其他应收款”科目核算政府财政临时发生的其他应收、暂付、垫付款项。两个科目将财政对外借款业务和其他日常往来结算业务形成的债权分开核算,更清晰地反映了政府的债权信息。例如:某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因开展专项活动需要,向市财政紧急借款50万元。原《制度》下会计分录为:“借:暂付款500000;贷:国库存款500000”。新《制度》下会计分录更改为:“借:借出款项500000;贷:国库存款500000”。
(三)增加省级政府发行债券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针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和转贷业务,专门增设“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和“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用于核算政府财政部门发行的短期国债和长期国债。例如:某省财政部门平价发行一年期国债券150000元,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4000元。会计分录如下:①实际收到短期政府债券发行收入时:“借:国库存款150000;贷:债务收入150000”。同时,“借: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贷: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②期末计算短期政府债券应付利息时:“借: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贷: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③实际支付短期政府债券利息时:“借: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000;贷:国库存款4000”。同时“借: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贷: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4000”。④偿还短期政府债券本金时:“借:债务还本支出150000;贷:国库存款150000”。同时,“借: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贷: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150000”。核算政府发行债券业务时广泛采用了“双分录”的核算方法,在“应付短期政府债券”增加的同时,需在净资产的“待偿债净资产———应付短期政府债券”科目中确认发生的应付短期政府债券而相应需在净资产中冲减的金额,真实反映了政府财政净资产的实有资金。这样既保证提供的会计信息具有相关性,又能够真实反映政府财政的财务状况。二是针对地方政府债券转贷业务,专门增设了“应收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和“应付地方政府债券转贷款”科目。新《制度》规定了省级财政部门采用定向承销方式发行政府债券置换存量债务的会计核算方法,按照置换本级政府存量债务的金额借记“债务还本支出”科目,贷记“债务收入”科目,同时借记“待偿债净资产”科目,贷记“应付短期政府债券”或“应付长期政府债券”科目。
(四)增加政府股权投资业务会计核算内容
新《制度》针对政府股权投资业务专门增设了“股权投资”和“应收股利”科目,并按每一个投资主体设置了“投资成本”、“收益转增投资”、“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等明细科目。新《制度》要求采用权益法核算此类股权投资的增减变动情况。如:2015年2月4日,政府财政购入甲公司股票580万股,占甲公司股本的25%。每股买入价8元。当日,甲公司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相同)为18000万元。2015年度,甲公司净利润为3000万元。2016年2月17日,甲公司宣告分派2015年度现金股利,每股支付0.20元。会计分录如下:①政府对甲公司进行股权投资时:“借:一般公共预算本级支出46400000;贷:国库存款46400000”。同时,“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46400000;贷:资产基金———股权投资45000000,股权投资———其他权益变动1400000”。②年末,根据政府财政在甲公司2015年度净利润中占有的份额,“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7500000;贷:资产基金———股权投资7500000”。③甲公司宣告发放现金股利时:“借:应收股利1160000;贷:资产基金———应收股利1160000”。同时,“借:资产基金———股权投资1160000;贷:股权投资———损益调整1160000”。
(五)增加调节预算收支平衡会计核算内容
为了全面推进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应根据经济形势发展变化和财政政策逆周期调节的需要,构建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为了调节预算收支平衡,新《制度》设置了“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和“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科目。例如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出现收入大于支出的情况,需要用超支的收入来调节预算稳定调节基金,会计分录为“借:安排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贷: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如出现收入小于支出,则需要通过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整平衡,会计分录为“借: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贷:动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执行中如出现超收或者短收时,会计分录同上。
四、完善会计报表体系和报表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