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利率范文

时间:2023-04-07 09:4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利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银行利率

篇1

关键字:风险投资;杠杆利率;银行利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资金作为最重要的流动资源在各个企业主体之间进行流转,作为资金最重要的两个来源,风险投资和银行借款在企业正常运作的过程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其中,PE/VC杠杆率以及银行利率分别是风险投资以及银行借贷中的两个重要概念。PE(Private Equity)是指私募股权投资;VC(venture capital)是指风险投资,二者共同构成了风险投资;银行利率是取得银行借款所付出的货币代价。对于PE/VC杠杆率以及银行利率两者关系的研究,对于探求企业资金来源的最佳模式有着一定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一、 PE/VC杠杆率和银行利率的影响因素

1.PE/VC杠杆率影响因素

影响风险投资的主要因素就是投资项目包含的内在风险,具体地,项目风险对于PE/VC杠杆率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项目的内在风险将提升风险投资资本的风险成本,通常地,项目的内含风险率越高,风险投资本身面临的风险成本就越大;其次,项目存在一定的风险意味着风险投资所需要评估以及项目考察的时间周期越长,使得风险投资资本面临着较大的机会成本的流失,因而其时间成本也将随之增长。因此,投资项目风险与PE/VC杠杆率之间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2.银行利率影响因素

银行利率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首先,是利润率及资金状况的因素。现代社会的经济发展中,利息仍然是经济发展利润的组成部分,然而银行利率就由利润决定;其次,物价变动、国际环境等因素也会对银行利率产生影响。贷款的名义利率适应物价上涨的幅度,否则难以获得投资收益。所以,名义利率水平与物价水平具有同步发展的趋势,物价变动的幅度制约利率水平的高低。改革开放以后,中国与其他国家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在这种情况下,利率也不可避免地受国际经济因素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国际间资金的流动,通过改变中国的资金供给量影响中国的利率水平;②中国的利率水平还要受国际间商品竞争的影响;③中国的利率水平,还受国家的外汇储备量的多少和利用外资政策的影响。

二、 PE/VC杠杆率和银行利率的内在联系

1.企业发展的内在助推器

无论是风险投资还是银行借款其对于企业的发展均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风险投资使得许多有潜力的初创企业的融资需求得到满足,为其今后的发展、壮大注入了资金动力。其中,在风险投资中,VC更加侧重于成长型的企业,而PE则更加关注成熟型企业。而银行借款,相对于风险投资有着更高的适用范围,能够对不同行业、不同性质、不同成长阶段的企业进行帮助和扶持。

2 .均为对占用资本的报酬要求

从本质上看,风险投资和银行借款的内在驱动性因素均为对于利益的追求,因此,杠杆率和银行利率反映在经济层面上就是均反映对占用资本的报酬要求,是作为企业寻求外部资金支持所必须付出的资本代价。不断追求稳定的经济回报成为杠杆率以及银行利率的根本内在联系。

三、 PE/VC杠杆率和银行利率的差异研究

1.风险系数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质上来讲, 杠杆率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 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 风险投资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的调整、改变社会就业结构、扩大个人投资的选择渠道、加强资本市场的深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银行利率以一定的利率和约期还本为条件, 转让给其他资金需求者的货币资金, 它在本质上是一种借贷资金,发放贷款的目的是取得贷款约定的利息,而不是取得企业的所有权后分享企业的利润以及企业高成长所带来的市场价值。

杠杆率与普通的利率不同它具有冒险性,投资人将资本投给不成熟的技术项目或公司,在没有担保的情况下,所以风险较大。银行利率贷款也有风险, 它不具有冒险性,追求的是安全性,, 所以出现的风险要比风险投资小。

2.收益性不同

杠杆率比银行利率收益性要高。杠杆率是一种前瞻性投资战略,预期企业的高成长、高增值是其投资的内在动因。一旦投资成功,将会带来十倍甚至百倍的投资回报。高风险、高收益在风险投资过程中充分体现出来。

3.流动性不同

杠杆率比银行利率的流动性要高。风险资本在高新技术企业创立初期就投入 ,当企业发展成熟后, 才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将股权变现,获取回报,继而进行新一轮的投资运作。因此投资期较长,通常为4~8年。另外,在风险资本最后退出时,若出口不畅,撤资将十分困难, 导致风险投资流动性降低。从本质上来讲, 风险投资是高新技术产业在投入资本并进行有效使用过程中的一个支持系统,它加速了高新技术成果的转化,壮大了高新技术产业, 催化了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这是它最主要的作用。当然,对于整个国家经济而言, 风险投资在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促进产业机构的调整、改变社会就业结构、扩大个人投资的选择渠道、加强资本市场的深度等方面都有重要的意义。

4.收益对象、资金供给的差异

杠杆率为了追求利益,收益主要是来源于那些新型公司,具有成长发展性,在成长中获取高利润。银行利率只按规定的利率取得收益。所以银行利率接受对象范围较大,没有局限性。但是必须按本付息,所以资金供给比较倾向于成熟企业。

四、小结

作为企业发展的重要内部助推力,风险投资以及银行借款对于企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必须从根本上对风险投资杠杆率以及银行利率的基本概念以及相互关系进行理清,另外,杠杆率以及银行利率内在关系的研究对于降低整个经济社会对二者之间的模糊认识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从而为企业的筹资决策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市场化;利率风险管理

2004年10月29日人民银行放开了金融机构贷款利率上限(城乡信用社除外)和存款利率下限。这是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举措,标志着利率管理开始实行“贷款利率管下限、存款利率管上限”的阶段。利率市场化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灵活性;赋予商业银行利率定价权;促进金融产品创新;有利于提高竞争力。但商业银行长期潜伏的利率风险也逐步显现出来,给商业银行的经营和风险管理带来严峻的挑战。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

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利率风险是指市场利率的变动造成银行的净收入减少的风险。利率风险主要来源于几个方面:

(一)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风险来源于商业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中期限与重新定价的时间差,是利率风险最基本最常见的表现形式。由于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不匹配,利率变动导致银行的净利差收入减少。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存在正缺口)时,利率下降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反之,存在负缺口时,利率上升将导致银行收益减少。在我国当前尚未完全实现利率市场化的状况下,重定价风险突出表现在计息方式上。根据中央银行规定,人民币活期存款以结息日的活期存款利率计息;对于定期存款,按存单开户日的利率计息;对于短期贷款,按照合同利率计息。对于中长期贷款,采取一年一定的办法计息。所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的期限不匹配,一旦利率变动,重新定价的不对称性将影响银行的收益。尤其是在中长期存款与贷款业务中,利率下调时,“一年一定”的利率政策将导致贷款先于中长期存款重新定价。存款现金流支出固定不变,而贷款利息收入减少,因而银行将面临未来收益减少的风险。

(二)收益曲线风险

利率变化也会影响银行收益曲线的斜率与形态,收益曲线的意外位移对银行的收益不利影响时,就会形成收益曲线风险。以债市为例,银行是主要参与者,在总资产中,配置了相当比例的国债和金融债券。当利率变化导致债券收益曲线变陡时,银行收益就减少。

(三)基准风险

银行对不同金融工具定价所依据的利率指数不同所导致的风险。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完全匹配时.也同样存在此类风险。

(四)内含期权风险

银行存贷款合同中的各种选择性规定导致银行承受的风险。大多数贷款合同都允许债务人提前还款,存款人有随时取款的权利。一旦利率变动对债务人或存款人有利,银行客户会选择重新安排存款、贷款而对银行产生不利影响。

(五)逆向选择风险

由于银行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银行通常不能直接评估借款项目的风险程度和贷款人的道德品质,借款人获得贷款后有可能从事高风险项目。如果银行提高利率,企业在投资决策时会筛选掉低风险项目,结果将提高信贷市场的平均风险。高利率的结果是高风险项目挤出低风险项目,产生“逆向选择”现象,使信贷市场贷款项目整体质量下降,从而提高了项目的违约概率。

我国商业银行主要经营存、贷款业务,利率风险头寸很大,并呈快速上升的态势,面临的利率风险很高。2005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计37万亿元,其中贷款占6O%左右;负债中存款占80%左右。金融机构利息收入和金融机构往来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85%左右,利息支出和金融机构往来支出占营业支出的65%左右。资产、负债以及收入的利率敏感性都很强。商业银行资产负债期限不匹配,使得重新定价风险成为近一个阶段最主要的利率风险。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重要的风险之一。利率风险具有隐蔽、复杂、难以精确计量等特点,按照审慎原则有效管理利率风险对于银行的安全和稳健经营至关重要。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就是确定银行能够承受的利率风险限度,并寻求资产负债在数量、期限、利率方面的协调。将利率风险控制在事先规定的限度内,提高银行净利息收入。

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按照巴塞尔委员会的要求考察,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尚处于初级阶段。无论是风险意识、管理架构,还是人员素质、风险控制技术等都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和提高。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对利率风险管理重视不够,利率风险管理方法和手段落后

我国长期实行利率管制政策,导致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存贷款规模扩张的竞争,在经营决策中普遍关心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并未对利率风险给予足够的重视。也缺乏有效的避险工具。商业银行基本上不能根据自身的资金实力、资金成本、供求关系自主制定不同的利率来调节资产负债结构,表内资产负债结构单一,表外的金融衍生产品匮乏。

(二)缺乏完备高效的利率管理机制

一是利率决策机构缺位,目前各商业银行尚未建立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决策机构,常常是指定某一部门负责执行中央银行的利率政策,缺少商业银行自身的利率政策及其有效的决策机制。二是利率体系构成中重要决策因素缺失。近几年,对高端客户贷款的营销中价格竞争成为主要手段,而银行对金融产品的定价需要考虑的因素、遵循的原则、操作的程序等方面相对缺乏。

(三)利率风险的避险机制尚未建立

一是由于各商业银行对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技术等手段的运用缺乏资产负债期限、数量结构等详细的基础数据支持。二是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率风险评判系统,对利率风险的识别、测度不能进行正确的衡量、分析。三是潜在的利率风险报告机制、反馈机制尚未建立,商业银行只能被动应对风险的发生。四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补偿机制。五是缺乏有效的利率风险避险工具。

四)资金定价能力有待考验

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资金价格的定位涉及商业银行经营目标、战略决策、市场竞争策略等宏观和微观层面。但目前商业银行资金定价实践仅局限于对贷款利率进行一定幅度的浮动,基本上没有在市场中进行资金定价的经验。

(五)利率风险管理的高级人力资源匮乏

利率风险管理工作对利率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专业理论和技术方法的要求甚高,而我国银行业目前接受这方面系统培训的人员甚少,对利率走势的预测、风险的识别和控制的能力较弱。利率走势预测工作的薄弱导致对业务部门缺乏及时有效的指导。

三、全面推行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当前利率市场化过程中,我国商业银行应参照巴塞尔利率管理的核心原则,积极推进利率风险管理体系的建设。

(一)完善利率风险管理机制,建设利率风险管理信息系统

一是要组建专门负责利率风险管理的委员会,如利率政策管理委员会,委员会由商业银行的高管人员和专门研究人员组成,定期就影响利率变化的重大问题进行研讨,制定应对利率风险的政策措施,同时对利率政策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分析。二是组建专职人员队伍,负责相关信息的搜集和分析,预测利率变动趋势,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三是规范利率风险管理的操作程序,建立分析、识别、计量、评估、预警和控制的利率管理机制。建立利率风险指标体系,引入相关的风险计量工具和模型,把利率风险尽可能数量化。根据利率风险的特点,选择合适的管理系统软件和技术工具,提高风险测算和评估的效率。同时,要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数据库的建设,提高信息加工、分析和处理能力。总之,要在借鉴国内外同行业经验的基础上,建立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信息管理体系。

(二)建立科学的利率风险监管模式

可以采用集中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动态监控模式。风险头寸的规模和性质由商业银行总行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统一决策,并逐级分解到各基层机构,作为风险控制线对各级机构进行约束。若下级银行风险头寸超出控制限额,则把不能抵消的风险头寸自动提交上级行处理。

(三)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为了确保利率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使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利率风险意识,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和分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使他们成为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四)完善产品定价体系

利率市场化后,价格对市场的敏感性将体现出来。要充分发挥利率的杠杆作用,实现利润最大化。通过差别定价,扩大优质客户的市场份额。根据资产负债管理的战略需要,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基础,在充分考虑资金成本、存贷款费用、贷款的目标收益率、同业竞争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利率水平。总行对各分行的定价授权,可依据各分行的经营管理水平、所在地经济发展状况、当地同业竞争关系等因素确定。产品定价机制运行后,商业银行必须加强稽核监督,避免自主定价造成下级管理者和经办者利用职权酿成道德风险。

(五)扩大中间业务和表外收入,拓宽商业银行收益来源

篇3

商业银行将面临利率市场化,在有了资金定价权的同时,也增加了利息收入的不确定性。在加入WTO之后,金融市场开放,国内金融业将面临全球性国际金融机构之竞争。而且我国金融体系利率风险管理工具和产品不够完备,利率大幅上升或下降将给金融机构造成巨大的风险,很可能使保险公司、银行及其它金融机构倒闭。

一、商业银行管理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在金融管制放松和利率市场化的条件下,利率风险几乎无时无处不在。利率风险准确地说是一种不确定性,类似商品价格随市场情况而发生的波动,既有可能给金融企业带来损失,也有可能带来收益。美元利率自2004年6月起升息10次,隔夜拆款利率自2.25%至4.50%(见图1)。与此同时,我国人民币的利率也做了相应调整,从1.98%小幅上升到2.25%(见表1)。可以断言,伴随着我国按照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大额后小额、先农村后城市、先市场后信贷的步骤实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我国人民币利率调整的次数将增加,同时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定价要紧紧面对市场,存贷利差将进一步缩小,银行间竞争加剧,商业银行将直接面对利率的波动对营业收入造成的影响。(见图1)

目前在国内金融机构中,不同业务部门对利率风险的敏感度相差甚远:参与货币市场日常交易者已感到“狼”正在敲门,而传统的存贷业务部门则感到相对比较“安全”。这与国内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骤安排有关,存贷业务还基本属于被保护的范围。这一方面表现在存贷息差比较大,同时,银行的多数贷款合同都把利率风险转嫁到了客户身上。在贷款合同中,一般都具有这样的约定,即商业银行有权根据央行指导利率逐年修订贷款利率。从国外的经验看,随着零售银行业务竞争的加剧,金融机构将利率风险简单地转嫁到客户头上的作法,最终将失去市场竞争力。因而面对利率市场化改革,管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来说是迫在眉睫。(见表1)

二、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流程

风险管理的目的着眼于控制损失而非创造利润,利率风险管理之目的不在于完全消除利率风险,而是借助于资金管理策略、运用利率管理工具,将风险控制在适当范围之内,避免最坏情况的发生。

在利率风险管理实务上,将利率风险管理分为前台领域和后台领域分别加以探讨。负责操作利率工具的属前台作业,包括柜台与客户之间的各项存款业务,货币市场工具,如:同业拆放、回购协议等;资本市场工具,如买入有价证券、发行金融债券等;以及其它衍生性金融产品的操作,如:利率期货、债券期货、金融互换、期权等等的运用,都属于利率风险管理工具的范畴。传统利率操作工具目的在于轧平资金头寸;衍生金融工具则着重在规避风险。传统与衍生利率工具,虽然被可被用来轧平头寸,规避风险,但在利率变动时,却又成为制造风险的来源。操作者既可依据市场利率以及头寸需求来运用这些利率风险管理工具;此外,还可以根据宏观经济状况预期未来利率走势,再结合自有头寸,做出实现利润最大化或减少利息支出的决策。由此可见,不论轧平头寸,还是配合未来利率走势操作自有头寸,都是利率风险管理的重点。利率风险管理后台作业是指制作利率风险管理报表,准备利率风险决策的资料,降低管理决策与前台操作的信息差异,确保制订利率风险决策的部门得到最重要最完整的参考数据。利率风险管理报表的准确度,直接影响操作结果,不但关系到金融机构风险暴露程度的高低也直接关系到损益。

下面仅就利率风险管理流程分五步骤进行讨论。传统上,利率风险管理包括利用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动态模拟分析法等方法进行基本分析,将分析结果导入利率管理决策,确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然后进行利率风险管理操作评估,从而调险管理操作等(见图2)。

1、利率风险基本分析

传统上可分三类:期限缺口分析(见表2)、持续期分析、动态模拟分析等,实务上已被广泛运用。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然后依据净资金正负缺口,配合利率升降趋势来判断风险。期限缺口分析的缺点在于未纳入资产(或负债)的市场价值,未考虑货币时间价值、期限设定与选择不够客观,未能选择权风险等状况,而且现实中资产负债利率变动多数并不能一致,如果不能适时采取必要措施反应市场利率变动,期限缺口分析就会失真。

持续期分析考虑现金流量及货币的时间价值,来评估市场利率变动对银行资产及负债现金流量现值的影响。但由于涉及到复杂的运算,需依靠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每天更新的持续期数据,作为调整资产负债组合的依据。

动态模拟分析则将缺口分析结合模拟技巧,预估银行未来财务状况,再利用缺口管理,衡量银行未来不同期间内可能承受的利率风险,可考虑选择权风险,也可针对不同的收益率曲线估算利息收付,帮助管理者更有效的管理利率风险,但因未将货币的时间价值考虑在内,所以动态模拟分析法较适用短期利率变动风险分析。结果趋近未来实际的变化,对决策的帮助加大。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通过计算在一定置信度水平下投资头寸的最大可能损失来判断风险,最大可能损失称为风险值。随着风险管理观念的成熟以及信息技术发展,风险值VAR观念逐渐被广泛运用于利率风险管理领域。

传统的期限缺口分析、持续期分析等着重在财务绩效分析,属于资产负债面的管理;风险值的管理概念引进后,将获利的观念注入风险考虑,商业银行追求的目标修正为“在适当的风险之下追求最大利润”。

2.决定风险暴露程度与策略

将以上分析得到的可能风险暴露值提供给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作为决策依据。对企业经营来说,风险与报酬并存于投资活动中,承担风险才能获取报酬。通过分析,根据预期的利率走势变化来制订风险暴露程度的决策,通过改变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来减少未来利率变动所造成的负面冲击,并在具体操作中贯彻执行,能达到控制风险的目的。风险暴露程度取决于企业的风险偏好,例如投资银行偏好增加风险暴露来获取高报酬。利率管理决策因此可分为防卫型与积极型管理策略。防卫型以消极态度消除银行所持有之缺口,缩小风险暴露,维持资金缺口为零,以实现减少净利息边际波动目的的管理策略。积极型管理策略是根据对未来利率走势预测,采取不同资产组合操作,达到边际净利息收入最大化。

具体的决策过程重点包括(1)参照宏观经济分析(2)利率风险管理部门应独立于利率风险产生部门之外(3)建立由上而下或由下而上的利率风险总额控制、分配制度(4)决策的机制必须掌握时效。

3.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执行利率风险管理决策传统的方法是进行资产负债表内操作,就是调整资产负债的不相称头寸以减少利率风险。例如调整可相互冲抵风险的利率敏感性资产负债科目的比例、到期日,使利率风险自然对冲,达到规避风险的目的。不过,在金融市场蓬勃发展的今天,大量衍生性金融商品使得利率避险更富弹性、更有效率。运用衍生性金融商品来避险,其基本原则是将净风险头寸,做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的操作。其结果是将成本锁定在当前利率水平,此后无论利率涨跌,原有净风险头寸损益均与衍生性金融商品反向头寸互抵。

4、利率风险操作评估

依据每日操作结果以及营运头寸变动,定期检查利率风险值的变化与风险目标值的关系,严格执行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的决策。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应制订各项长短期利率指标值,作为评估的根据。报表机制影响评估步骤的效率,前台作业日报表必须按日制作,全行报表原则上按月制作,但应具备随时掌握最实时风险值的效率,在市场重大变化时,能迅速提供信息来评估调整策略。指标值的制订要注意不能流于形式。后台管理效率,在这一阶段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5.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

调整利率风险管理操作的重点在于掌握时效。整体头寸调整因为资产负债期间差异、利率调整因素需要时间来进行,而且银行头寸是动态的,所以头寸风险的调整必须事先考虑动态头寸变化的移动型态,避免过与不及的情况发生。决策会议应该保留前台作业负责人在设定目标一定范围内的决策权利。

三、利率风险管理系统

纳入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良好的内部控制与信息流程是建立利率风险管理机制的两大柱石。风险管理是跨部门的机制,必须整合所有的利率风险产生部门,结合信息部门、管理部门的辅助,建立经常性的运作机制,才能搜集详实的资料,并经过汇总分析,得出风险相关报表。信息部门在串联整个利率管理机制中扮演决定性的角色。所有自有利率敏感性头寸数据的搜集都依靠信息系统,分析的结果和决策流程,则必须依靠管理部门共同付诸实施。信息部门与管理部门串联角色关系到利率风险管理系统的成败。设立独立的风险管理部门是近年来的趋势,其主要作用在于风险决策的机构以更独立超然的立场综合利率、信用等等所有风险管理,独立于风险产生单位之外,避免球员兼裁判,混淆决策过程与执行的偏颇。

就一般银行而言,资产负债管理系统建置的必要性应高于风险管理系统。利率风险管理系统则奠基于完备的资产负债管理系统之上。

四、结论

篇4

关键词: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分析;防范

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是指由于市场利率的波动而导致其净利息收入或市场价值偏离预期值的不确定性。自1952年至70年代末, 我国人民币利率始终是管制利率。但管制利率并不等于利率的永恒不变,当政府调整利率政策时,依然存在利率风险的可能。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将面临越来越大的利率风险。2008年下半年3个多月时间,央行已经连续5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因而有必要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其管理问题。

一、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与必要性

商业银行风险是指银行在经营活动过程中,由于事先无法预料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使商业银行的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产生偏差,从而有蒙受经济损失或获取额外收益的机会和可能性。

1.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作用

《商业银行法》第31 条规定“商业银行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存款利率上下限,确定存款利率,并予以公告。”这样就会造成利率在一定的范围内随市场的供求变化, 利率的变化使得商业银行在筹集资金时所付出的报酬, 以及在运用资金时所得到的收益不相同, 于是商业银行不得不面临利率风险。首先是存贷款利差不断缩小。在利率市场化的过渡时期,银行业因为激烈的竞争而导致存贷利差缩小。具体表现是:贷款利率大幅下降、银行筹资成本增加。因此,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总体上我国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水平下降将难以避免。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占有很大比重,普遍在70%以上,利差缩小无疑将对银行赢利造成严重影响。其次是当前国家为鼓励投资,刺激国内经济增长,人为地压低利率,形成“金融抑制”。

2.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迫切主要体现在:(1)外部环境的变化。从经营环境来看,近年来,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我国运用利率工具进行宏观调控的日益频繁,商业银行经营的利率环境波动性加大,利率风险更加凸现。从监管环境来看,巴塞尔委员会和银监会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管理要求不断加强。(2)商业银行自身的经营状况。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呈现出以下特点:资产长期化趋势加剧,负债中定期存款比重降低,存款活期化趋势加剧。这种资产负债结构为利率风险的来源。加之净利息收入仍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利润来源,更加大了利率风险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二、防范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措施

1.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体系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越来越暴露在利率风险之中,传统的利率管理模式己不适应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一套新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来进行利率风险管理。一个完整、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组织系统需要由以下责任部门和相关的支持部门、业务部门构成,每个部门和组织都具有明确的风险管理责任。

2.完善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资金定价机制

资金的定价对外是银行与客户商定借贷资金价格的行为, 对内是对资产运作风险和预期收益的控制性活动, 要使商业银行的经营高效率、低风险, 适应利率市场化的要求, 就必须建立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资金定价机制。金融产品定价主要是确定金融产品的利率水平、变动规则及违约责任, 也就是确定是采用固定利率还是浮动利率, 但我国商业银行在金融产品定价过程中基本上没有考虑到利率风险问题。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尚未建立起完善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基本上没有设立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容易造成各种风险。因此, 要督促商业银行尽快完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加强对金融产品定价问题的研究, 设立并强化专职的金融产品定价部门。

3.科学预测人民币利率走势

有效的利率风险控制必须建立在对利率走势的正确判断上。而在利率市场化条件下,利率波动受市场影响,银行管理者对利率风险的判断有更多的依据和基础。而我国商业银行关于利率预测的工作还刚刚起步。要科学预测利率走势,必须系统地掌握利率预测理论和方法,借鉴西方先进利率预测模型,结合我国的利率形成机制,创造出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预测模型。利率预测的主要内容包括利率变动方向,利率变动水平,利率周期转折的时间点等。同时,商业银行也要随时关注央行政策举措,及时捕捉政策信号,准确预测政策走势,及时调整经营策略,以减少政策性风险。

4.完善利率风险的内部控制制度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是商业银行为实现经营目标, 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制度、程序和方法, 对风险进行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监督和纠正的动态过程和机制。(1)设立专门的利率风险管理部门。目前,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职能部门基本上是资金财务部门, 主要负责中国人民银行利率政策文件的转发及解释等工作。但从总体上来说,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管理部门的设置和人员的配备尚无法适应利率市场化改革和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需要。鉴于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内在联系, 我国商业银行要将金融产品定价和利率风险管理的职能集中由同一部门管理-利率风险管理部, 并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协调配合, 如董事会负责制定利率风险管理政策, 统计部门负责提供资产负债剩余期限等数据, 研究部门负责宏观经济、金融市场利率的走势预测等等。(2)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反馈机制。建立利率风险管理的监督和反馈机制, 对风险管理政策的执行进行及时、定期、规范的评估是至关重要的。这就要求商业银行建立与之配套的、科学高效的信息系统, 通过其反馈功能将获得的信息与部门正加紧制定“放贷人条例”和相关的管理规定。此举意在保障有资金者的放贷权利, 是对其财富使用权的尊重。

5.完善利率风险管理的外部环境

(1)完善国内金融市场的建设。首先

要进一步发展证券市场,丰富发行品种,调整证券的期限结构使其逐步合理化。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建立资产证券化的二级流通市场,使证券市场为商

业银行风险管理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要大力培育金融衍生

市场。金融监管部门要积极引导金融衍生市场的建立和发展,为银行运用利率风险管理技术创造有利的外部条件。(2)提高利率市场化的透明度。一旦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利率水平就将由市场的资金供求状况来决定,此时各金融机构所提供的金融产品的价格就会各不相同。因此要通过建立公正、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来确保金融机构信息披露的真实性;要加强对利率的调控和监管,规范金融机构的利率行为,提高市场利率的透明度,正确引导金融机构和其他社会公众对市场利率的理性判断;要强化金融机构利率风险意识,提高利率风险管理水平。

总之,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我国商业银行应加强利率风险的度量和管理,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分析的基础上,依据银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进行管理。否则,利率风险管理方方面面只能是空谈。

参考文献:

[1] 冯宗宪,郭建伟.银行利率定价原理和方法[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8:8

[2] 李焰.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及管理研究[J].财贸经济,2000(9):43-44

[3] 黄金老.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J].经济研究,2001(1):68-72

[4] 石彬.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现状分析[J]. 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8,6:104-105

篇5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

我国目前在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关键期,在利率风险上有着巨大的挑战,商业银行虽然对这方面有相应的研究,并提高了风险管理,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我国具体的情况也有些策略并不适用,不能对具体实务进行成熟的操作[1]。而且利率风险的管理模型没有得到完善,缺少利率风险的补偿机制,缺乏有效规避利率风险的工具,资产的负债业务不仅结构单一而且品种较少[2]。所以在相关风险的探析中要积极与国外先进的管理技术进行结合,从而研究出防范、管理利率风险的方法和措施,对风险管理的机制进行建立完善。

一、利率风险的概念

利率指资金使用的价格,使金融市场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金融市场在当前和未来资金的供给需求能够体现在利率变化上[3]。若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比需求大,利率则下降。若金融市场中的资金供给比需求小,则利率上升。利率风险就是因为金融利率的资金供需水平不确定导致的。也就是指商业银行若持有较多的利率资产,在利率严重下跌使就出现了一定的利率风险。若商业银行没有利率资产,当利率快速上升时就会有较大的利率风险。

二、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

1.期权风险

期权风险为因为利率变化,使客户提前将存款取出或者提前给予贷款的偿还,使银行净利息的收入因下降出现的风险。因为银行的存款人能提前取款,借款人能够提前还款,类似情况会使银行的利差、现金流等减少,期权的合理定价增加难度,这些都是资产负债中的期权风险。特别是下调利率时,银行会有贷款增加和提前还款这两类风险。

2.收益曲线风险

收益曲线的风险为该曲线意外的移动使内在的经济价值或者银行收益受到影响。收益率的曲线斜率在正常情况下为正,也就是长期的率比短期利率高。当市场发预期降息或者金融危机的现象,就会使长期利率比短期利率低,使利差减少收入,也会因为资产负债的期限结构出现变化,使收益率的曲线发生大幅波动。

3.基准利率风险

基准利率的风险主要为资产和负债的重新定价时间完全一致,但是各自凭借的基准利率不一样或者因为利率出现不同腹部的变化而出现的风险。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为存贷款的利率波动出现不一致的幅度,缩小存贷利差,使银行的净收益有所减少。第二种为短期的存贷利差出现波动,而且长期的存贷利差出现不一致的波动,最终导致银行收益减少。

4.重新定价风险

重新定价的风险为成熟期的不匹配风险,这是商业银行中最常见,最主要的风险,这是因为银行对资产进行重新定价,以及对负债数量重新定价的不匹配,包括期限结构和总体结构等方面的不匹配[4]。若利率的敏感性资产比利率的敏感性负债大,则银行利差会因为利率下降而出现减少;若利率的敏感性资产比利率的敏感性负债小,会因为利率上升导致银行利差的减少。当资产负债与期限结构不匹配也会存在利率风险。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风险上的管理对策

1.资本充足率的提高

一个银行支付能力和经营实力重要的标志为银行的资本金,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中占有主体的地位,商业银行的经营成败与公众和社会的利益具有直接联系,当利率在完全的市场化后,很难预测利率走向,因此具有高资本的充足率则表示银行对金融风险有较强的应付能力。为了对利率市场的风险有较强的抵御能力,我国银行要对资本金的补充问题给予及时的解决。在当今社会中有三种途径,一种为:对长期的次级债券、可转债进行发型,并对附属资本给予补充。第二种为:增资扩股、上市投资,在国内外的资本市场中对机构的投资者或者公众进行资本金的筹集。第三种为:对资产结构进行调整,在重资产中使流动资产的比重得到提高,从而使风险得到降低。

2.对利率风险集中化建设信息系统

计算机技术得到高速发展,商业银行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相关技术,对商业银行的各个总行、分行进行数据库的建立,针对日常经营中的现金流量、资产负债等情况,分行要及时进行数据记录的更新,并将数据定期传至总行,然后总行再对这些数据给予汇总整理,得到分支行的数据总库,再通过总行的收集和分析,进行评估模型的创立,科学评估本行相应的利率风险,根据具体结果进行各等级的划分,针对各行的风险等级情况给予差别管理,及时将各行利率风险的管理建议发放到各单位,有利于良好的风险管理。

3.对资产负债给予完善管理

我国的商业银行中目前在结构上存在不平衡,负债的品种较为单一,因此重新定价的风险较为严重,因此管理核心为利率风险,对资产负债的管理方法进行有效的探索,综合分析资产的负债表,并给予平衡的管理,促进银行得到净利息的最优收入。并进行中间业务的积极发展,使资产的负债品种得到增加,得到多元化的经营。在利率的期限结构和总量结构方面使错配问题得到良好解决,对重新定价的风险进行良好的控制。

4.使银行同业的协会作用得到积极发挥

为了良好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相关的挑战,各地区都进行相应的探索和研究,国内有“亚洲金融的合作联盟”“银银合作”等,利用行业中的联盟,使各银行间在数据上进行分享,还能在费用上给予分担,在利率管理上还能进行充分的合作和交流,能够有效规避风险。这样各银行技能坚持自己的业务特色,也能得到协同效应与规模经济的效应,不仅是自身的竞争力得到提升,还促进风险防御能力的提高。

结束语:

在利率市场下,要积极减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通过对商业银行目前存在风险的分析和讨论,采取相应的管理策略,使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抵御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 王晓芳,卢小兵,张贵峰,周浩然.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21(12):125-126.

[2] 邓黎阳,孙刚,郝红雨,侯先荣,郭娜.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度方法的现实选择——Fisher-Weil久期模型的应用[J].国际金融研究.2013,22(12):120-121.

篇6

背景

利率市场化具有储蓄效应、投资效率效应、金融深化效应,最终促进经济增长。1980年Fry采用累计时间序列回归估计得出:在亚洲,平均实际利率向均衡的自由市场利率每上涨1%,经济增长率将快0.5%;1989年Polak通过对40个发展中国家的实际利率与年增长率回归计算出的相关系数是0.18~0.27。Gelb也发现1965―1985年间34个国家的实际利率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2~0.6。利率是金融市场的“价格”,和商品市场一样,若“价格”不是由市场来决定,那么整个金融市场也就不能称之为是“市场化”的。所以,主流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呼吁发展中国家要实行利率市场化。

一、利率市场化对企业融资的促进

利率改革之前,金融机构贷款的收益与风险不对等,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息收入不足以弥补风险损失,再加上责任认定问题等,金融机构宁可在大型优质企业的贷款方面低价竞争,也不愿对急需资金的中小企业放贷。研究表明,拥有定价权的金融机构会根据企业的盈利状况、信用级别、发展前景等指标确定贷款对象及贷款利率,这也必然使企业注意到资金的使用成本,促使其融资行为更趋合理。

二、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冲击

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将呈上升趋势。外部因素主要包括国内政局动荡、经济形势恶化、金融市场波动、国际利率和汇率变化等,这些宏观变量将影响市场利率水平,最终对商业银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冲击。内部因素包括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管理失误;内部管理体制不合理等。当内外部因素共同作用时,就会形成实质性的利率风险,具体表现为以下几种类型:

(一)收益变动风险

收益变动风险主要源于商业银行自身资产负债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当利率敏感性资产大于利率敏感性负债,即银行经营处于“正缺口”状态时,随着利率上浮,银行将增加收益,随着利率下调,银行收益将减少;反之亦然。这意味着利率波动使得利率风险具有现实可能性,在利率波动频繁且又缺乏风险管理措施的情况下,银行可能遭受严重的风险损失。随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利率频繁变化且难以预计,从而使证券价格、企业及银行净收益均发生波动,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会不断上升。

(二)期限选择权风险

期限选择权风险是指随着利率波动,因客户行使存款或贷款期限的选择权而使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根据中国现行利率政策,客户可根据意愿决定是否提前提取定期储蓄存款,而商业银行对此只能被动应对。在利率下调时,客户仍可保持定期存款获取原来的高利率;利率上升时,客户可提前支取再存入以套取新的、较高的利率。当利率波动时,银行存贷款客户都会行使其“选择权”,导致银行收益或资本净值下降,这种利率风险实际上是通过期权价值变化来体现的。

(三)利率结构风险

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由于存贷款利率波动不一致导致利率结构风险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在存贷款利率波动幅度不一致的情况下,存贷利差缩小导致银行净利息收入减少;另一种是在短期存贷利差波动与长期存贷利差波动幅度不一致时,与银行资产负债结构不相协调而导致的净利息收入减少。目前,利率结构风险正在逐步加大。

(四)利率操作风险

长期以来,由于利率是法定的,商业银行基本上不承担利率风险,致使中国银行业非常忽视利率风险管理。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利率风险将日益突出。商业银行在这方面风险意识薄弱,管理人才奇缺,技术手段落后,难以建立起与之相适应的利率风险管理体制。只能被动地去适应利率变化,而不是主动介入到利率风险管理之中,从而在主观上加大了利率变动的体制风险。

三、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对利率风险的管理

(一)利率风险管理的组织建设

商业银行必须加强对R&D的投入,及时把握宏观经济变动形势,准确预测利率风险。目前,西方商业银行设有专门的组织资产负债管理委员会(Asset Liability Committee,ALCO)来管理利率风险。国内商业银行多设有专业研究所或者发展规划部之类的准研究机构。

(二)识别利率风险

识别利率风险是指分析银行现有的资产负债状况承担了多大的利率风险。其方法有:编制缺口分析报告(gap report)、净持续期分析(net durat ion analysis)、净现值分析( net present value analysis)和动态收入模拟(dynamic simulat ion analysis)。对于现阶段的中国商业银行,编制缺口分析报告最为方便。缺口分析报告是将银行各个生息资产和有息负债项目按照他们重新定价的日期分成不同的时间段,以此确定银行在每一个时间段里究竟是有较多的资产还是有较多的负债需要重新设定利率。

(三)建立完善资产与负债定价体系

针对利率市场化,中国商业银行应加快建立产品定价体系,以防利率风险。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长短、利率风险大小以及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具体包括资产定价和负债定价两个方面。资产实际收益是名义收益减去预期损失率。

(四)金融监管机构通过调控基础利率调控市场利率

在中国,五家大银行就主导了全国的利率水平变动,控制了各总行的利率政策,也就控制了全国分支机构的利率水平。所以,中央银行对整体利率水平的控制是很有把握的。利率市场化后,银行同业协会的行业自律作用也很重要,同业协会的作用在于为各家商业银行提供一个利率水平协商的平台,也使中央银行更方便地了解各家商业银行的利率变动状况。

篇7

关键词:上市银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利率风险

一、引言

利率风险是所有来源于利率波动的不确定性所形成的风险。随着上市银行资产价值和负债价值的瞬息万变,利率风险正逐步成为最主要的市场风险。目前中国正处于利率市场化的关键时期,建行长期处在利率管制状态,缺乏对利率风险的认识,缺少防范利率风险的经验。本文基于利率市场化的研究背景,运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研究建行当前面临的利率风险,以期完善利率风险的防范措施,提高建行的国际竞争力。

二、模型设计

1.模型的确立

上市银行识别和度量利率风险的模型大体有四种:持续期缺口模型、VAR模型、压力测试、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 [1] [2]。

持续期缺口模型与VAR模型对数据准确性、度量技术精准度、金融市场成熟度有较高要求,而当前建行很难符合这些条件。压力测试是测量利率风险在小概率极端状况下可能导致银行产生的潜在损失,很少用来测度日常利率风险。

因此,本文只能使用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分析建行利率风险,且该模型对数据与测量手段要求不高,符合建行目前实际情况。

2. 样本选取和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建行2006-2011年的年度数据为样本。样本数据是依据该行各年年报整理所得。

三、实证分析

1. 利率风险指标的计算

①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计算

数据来源:根据建行2006-2011年年报[3]整理计算所得。以下各表数据来源均与此相同,不再赘述。

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计算公式为: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保守型银行需保持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的差额趋于零,实现最低的利率风险,保证银行收益稳定。积极进取型银行,为了实现净利息收入最大化,在利率下降或预期下降时,应保持利率敏感性负缺口;在利率上升或预期上升时,应保持利率敏感性正缺口。建行利率敏感性缺口情况见表 1。

②利率敏感性比率的计算

利率敏感性比率的计算公式为:利率敏感性比率=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利率敏感性比率在降息周期中应小于1并呈现不断下降趋势,而在升息周期中应大于1且呈现不断上升趋势。利率敏感性比率越接近1,利率风险就越小。建行利率敏感性比率情况见表2。

③缺口率的计算

缺口率的计算公式为:缺口率=利率敏感性缺口/总资产。缺口率较大说明商业银行现有资产可能很难全面防范利率风险;缺口率较小说明商业银行有充足的资产防范利率风险。建行的缺口率情况见表3。

④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

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的计算公式为:偏离度=利率敏感性比率-1。当偏离度距零值较远时,说明利率风险较大;当偏离度在零值上下波动时,说明不论缺口是正是负,利率风险都较小。建行利率敏感性比率偏离度情况见表4。

2. 实证结果分析

首先,分析利率敏感性缺口与缺口率。在2006-2007年升息周期中,建行应为正缺口,但由表1知建行一年内到期负缺口。在2008-2009年降息周期中,建行应为负缺口,而表1显示建行一年以上到期正缺口。

表3的数据表明建行缺口率总额基本维持在0.06左右。但建行一年以上到期缺口率明显大于一年内到期缺口率,虽然总额不大,但这是由于一年内到期负缺口和一年以上到期正缺口相互冲抵造成的。建行一年以上到期缺口率几乎都超过0.1,数值有些偏大,不能维持较好的短期和长期缺口率,应调整一年以上缺口率,合理配置长期资产和长期负债。

由此,无论利率如何波动,建行都一直维持一年内到期负缺口和一年以上到期正缺口。自2006年起的8次升息中,建行拥有庞大的资金规模却一直维持短期内负缺口,其损失巨大;虽然保持一年以上到期正缺口,但中长期利率一旦下降,建行长期资产与负债同样面临较大利率风险。

其次,分析利率敏感性比率和偏离度。由表2可知,建行采用保守型利率风险防范策略。运用微缺口模型,使利率敏感性比率总额不断下降,最终趋于1,这样即使利率频繁调整,利率风险均很低。

由表4看出,2006-2011年建行的偏离度总额在0.06上下波动。一年内到期偏离度维持在较低水平,低于偏离度总额;而一年以上到期偏离度处于很高水平。这表明建行可能存在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现象。

四、结论

第一,建行一年以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匹配不均衡,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近年来,建行利率风险防范意识有所提高,但一年以上到期的资产和负债匹配仍不均衡,且利率敏感性缺口的调整速度慢于利率变化趋势,导致一年以上到期的各项利率风险指标明显偏高,建行面临较大的长期利率风险。

第二,建行存在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现象。建行短期资产余额小于短期负债余额。在市场升息预期下,居民短期存款数额大幅上升;而在面对升息预期时,企业更愿意获得长期贷款来减少利息支出,这导致建行出现短期存款支持长期贷款的现象。当长期利率发生波动时,建行将面临更大的利率风险与流动性风险。所以,建行亟需加强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

第三,面对当前形势,建行和政府应双管齐下来防范利率风险。建行需构建包括提高长期资产与负债的匹配及调整资产负债结构等方面的利率风险内部防范体系;政府通过完善监管金融市场的法律法规、大力发展货币市场等途径来营造良好的防范利率风险的宏观经济环境。

参考文献:

[1]郭奔宇.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识别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05(11):62-73.

篇8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4-0-01

2013年7月20日起,央行全面放开金融机构贷款利率的管制。这就意味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率市场化进程也进入了最为关键的实质性阶段。在短期内,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带来了不小的冲击,对银行的效益和资产质量是一定的考验。从长期来看,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经之路,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现代金融制度,让资金的配置更加符合市场规律,在经济建设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也使得金融机构,尤其是商业银行采取科学有效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调动了市场的积极性,使利率达到市场均衡水平。

一、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影响

1.短期的金融危机

从多年的国际经验来看,政府逐步放开利率管制,实现利率市场化的过程中,在短期内,常导致金融危机的发生。以日本为例,当日本逐步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时候,由于利率的灵活性和金融市场自由化的扩大,各大银行为了抢占市场,相继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甚至出现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倒置的情况。实力相对较小的小银行纷纷倒闭或被吞并。这也说明利率市场化符合收益递减规律,逐步达到均衡状态。并且大量资金涌入股市和房地产,这些泡沫经济不久便破裂,导致了日本90年代初的房地产泡沫。

2.利率成为银行竞争和发展的主要手段

利率市场化给了银行自主确定利率的权力,各大银行之间为了吸收存款,抢占市场,在金融服务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必然会在存贷款利率上展开竞争。相比于历史悠久的国外商业银行,国内商业银行因为长期处于利率管制的金融环境下,由于政策等原因,没有存贷款利率的压力,相反,很多时候是客户去找银行存贷款,而非银行吸引客户存贷款。而且诸多的收费项目让国内商业银行赚得盆满钵满。当金融市场改革逐步放开,利率市场化进程加快的时候,众多优秀的国外商业银行常常能依靠全面优秀的服务吸引众多优质客户,而国内商业银行在初期劣势明显,常常只能依靠打价格战来吸引客户。而利率就是其主要手段,通过提高存款利率降低贷款利率来吸引客户。但这种情况下常常会导致不断的价格大战。国内商业银行制定的利率水平也不能反映金融市场真实的均衡状态。这也会使银行间竞争更加加剧。

3.形成以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的最终目标将会是形成以中央银行的基准利率为核心,反映市场真实资金供求关系的市场利率的利率体系。这一体系提高了央行宏观调控的效率,央行通过基准利率的调整,在短期内便可对各商业银行的存贷款利率产生巨大影响。金融市场和商业银行会根据最新的基准利率迅速作出调整,制定符合市场均衡关系的利率。商业银行的利率围绕央行的基准利率上下变动,并根据货币市场的实际情况进行相应的波动。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后,以央行基准利率为核心的利率体系将对商业银行的业务和资金质量形成巨大的冲击。商业银行如果要适应这样的市场化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对经营策略和风险控制要采取更有效的措施。

二、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

利率市场化给商业银行带来的风险也是显而易见的。外部金融市场的波动、国家政策的调整、经济形势的变化和银行内部自身资产负债结构失衡、利率决策失误、管理方法不合理、技术手段的落后,都会相互作用导致商业银行面临利率风险。

1.收益变化的风险

商业银行自身负债结构失衡,当利率上浮的时候,银行收益会增加,当利率下调的时候,银行收益会减少。银行的收益和利率的变化有着直接的关系,而利率的市场化让商业银行不能随意控制利率。利率的指定必须符合金融市场的规律。当利率波动频繁,银行又处于缺口期的时候,银行就可能面临严重的收益风险。导致资金周转不灵,严重可能导致银行破产。

2.期限选择权风险

此外,利率市场化还会导致期限选择权风险。当客户行使存贷款的期限选择权使银行承受一定的利率风险。在利率市场化环境下,利率波动频繁。而现行的政策使客户可以随时提取储蓄存款。当利率下调时,客户可以保持他的储蓄存款的高利率。当利率上升时,客户可以提前支取储蓄存款,再存入以获得高利率。对于贷款利率,客户也有相同的选择方案。利率下调时提前还款再以低利率贷款。

三、利率市场化中的利率风险管理

面对利率市场化带来的冲击,商业银行要制定合理的利率风险管理策略。利率风险管理越来越成为资产负债管理的核心之一。首先,应该确定利率风险管理的基本流程。对利率风险的识别、对利率风险的计量、对利率风险的处理、对利率风险的评价。只有建立了完整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才能更加科学,更加有效地应对利率风险。也能为日后可能遇到的利率风险提供参考。对于银行所发行的各金融产品,必须建立完善的产品定价体系,以此来防范利率风险。确定的基本原则是根据客户给银行带来的收益、信用风险、期限、利率风险、各种劳动陈本因素等方面来确定金融产品的合理定价。保证银行资金处于科学的管理体系之中。其次,银行还应加快金融创新的步伐,通过各种金融产品来缓解利率风险。

四、结束语

利率市场化的深入推进,给各大银行带来了一定的短期阵痛。国内商业银行应吸取多年的国际经验,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合理安排资金,制定合理的符合金融市场均衡的利率,建立和完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这样才能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顺利过渡,为在日益市场化的金融市场生存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武剑.利率市场化进程中的利率风险管理[J].财经科学,2003(2):58-63.

篇9

[关键词]利率风险 风险管理 利率市场化

随着我国加入WTO组织,这迫切要求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市场化进程必须按照WTO的要求进行,这就对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及更大考验。本文从以下方面提出建议和政策。

一、加强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性

实施利率市场化的国家, 央行控制基准利率。基准利率可以引导其他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就是联邦基金利率。其他国家主要为再贴现率)。央行的任务主要是制定、调整基准利率, 不决定金融市场利率。金融市场的利率水平由市场根据资金供求、期限结构、风险结构自主决定。利率市场化包含以下内涵:市场利率的高低,不是由中央银行来确定,而是通过基准利率的引导,金融市场资金供求决定,利率的变化又能改变资金的流向。实现资金的优化配置。利率市场化对商业银行的影响是全方位的,既有机遇也有挑战。机遇主要包括商业银行获得更大的利率定价自,增加了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利率市场化使得各种金融工具的价格联系更加紧密。有助于商业银行金融创新,丰富了风险管理的工具。挑战主要表现在存贷款利差将缩小,商业银行的财务状况可能受到负面冲击,利率波动频率、波动幅度扩大,利率风险放大。

二、完善的风险内控机制

西方各主要商业银行特别是大银行均参照《巴塞尔协议》的规定建立了严密的内控制度。其关键是建立了一个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联的所有重大风险的完整利率风险计量系统。该系统具备以下两方面特征:一是包含所有交易和非交易业务所形成的利率风险头寸,能够分析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状况等所有主要的利率风险来源, 并按照与银行业务范围相符的方式评估利率变动的影响。二是该系统不仅为银行的利率风险整体水平划定了界限,而且还为各个产品、业务或部门规定了风险限额。通过该系统的有效运用,使银行达到将可能的利率风险限制在事先设定的范围之内的利率风险管理目标。我国商业银行要建立利率风险计量系统,首先要分类和归总本行当前及未来将面临的各种利率风险, 包括再定价、收益曲线、基准与期权风险等,并追溯其全部来源。其次,要在科学进行利率风险计量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全行可承受的利率风险总额,并将其按产品、部门进行分解,由各部门、机构分别承担各自风险限额的控制。在风险计量方法上,西方商业银行主要采用VaR方法即在险价值法该方法能够较好地衡量利率汇率等市场风险所可能给银行造成的损失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借鉴。

三、建立完善的兼顾风险控制和经营效率的金融产品定价机制

各商业银行可以以中央银行、同业拆借利率等为基准,由总行规定适合于全行的基准利率。并根据各所在地区经济发展差别和当地竞争差别等因素。通过授权分别规定不同分行在基准利率基础上的浮动权限。同时在产品定价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单个客户给商业银行带来的综合效益、银行的资金筹集成本和运营成本分摊。

四、加强利率风险管理文化建设,造就一支高素质利率管理队伍

为了确保利率风险政策和管理程序的正确执行。各种风险管理工具的有效使用。商业银行应加强自身内部的风险管理文化建设。提高全体员工的利率风险意识, 充分认识利率风险对银行经营的重大影响。引进利率风险管理专家充实利率风险管理岗位。加大员工培训力度。商业银行应在总行和分行的资产管理部门建立起一支系统掌握现代利率风险管理理论、方法和技术。并能灵活地加以运用的利率管理队伍。使他们成为利率风险管理主力军。

五、商业银行防范和化解利率风险的根本途径在于金融创新,改善收入结构,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

金融创新的原因之一是化解或转移基于利率波动产生的风险。利率的波动不仅受国际、国内经济因素的影响, 还要受社会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准确预测利率走势有较大的难度。同时由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仍以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为主。经营收入主要依赖存贷利差, 而中间业务发展缓慢。随着金融业的竞争加剧。存贷款利差将日趋缩小。致使商业银行的收益空间收窄。商业银行在稳定发展存贷款业务的同时。应把业务创新的着力点放在拓展中间业务上。不断推出能够防范利率风险、实现资产保值增值的金融产品,不断满足客户对金融产品的需求,才能占有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较高的收益,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六、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

资产证券化指既可以获取新资金满足银行对流动性的需求,又可获得重新定价的权利。避免固定利率资产因市场利率波动所带来的收益损失。是一种能有效地化解利率波动风险的业务创新。商业银行借助资产证券化,可以自如地调整资产期限结构。使其与负债期限结构相匹配。有选择地变现某些流动性差的资产。通过重新资金定价。从而减少利率波动的影响。

七、结论

本文认为从以上方案能够对中国的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进行有效而合理的管理和控制。

参考文献:

[1]卢庆杰, 唐国兴.利率市场化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J].上海经济研究, 2003, ( 4)

篇10

关键词: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持续期模型;VAR模型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31(2009)05-0069-03

选择利率风险度量工具的目的是为了测度可能的利率风险。“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1997年对利率风险度量模型方面做出了原则性的规定。根据规定,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模型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1]首先,能够评估与银行资产、负债和表外业务头寸相关的所有重大利率风险。其二,使用公认的财务概念和风险计量技术。其三,具有对假设条件和参数的书面说明文件。这一点要求计量模型具有实用性,即其假设条件应该合符现实。最后,应计量在市场压力下承受利率风险损失的程度。

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着巨大的利率风险,如何选择并且从长远建议与规划适合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度量的工具成为重要的工作。

一、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基本度量方法介绍

根据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程序,首先必须对利率风险进行识别。在正确识别各种利率风险后,还需要准确地测量银行所面临利率风险程度,对利率风险数量化。对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进行量化分析是商业银行进行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目前,西方商业银行所使用的利率风险度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种: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法、持续期分析法和VAR风险价值分析法。

(一)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

缺口分析是用于衡量银行净利息收入对市场利率的敏感程度,所以缺口分析也叫做敏感性缺口分析。缺口,是指一定时期中利率敏感性资产与利率敏感性负债金额的差值。对于大多数银行来说,其所获得的利润主要来自于利息总收入与利息总支出之间的差额。利率的变动会改变利差。其基本公式为:

利率敏感性缺口=利率敏感性资产-利率敏感性负债

或GAP=RSA-RSL(1)

式中,GAP表示敏感性缺口,RSA表示利率敏感性资产,RSL表示利率敏感性负债。

当RSA>RSL时,缺口为正,此时称为正缺口,存在正缺口的银行称为资产敏感型。

当RSA<RSL时,缺口为负,此时称为负缺口,存在负缺口的银行称为负债敏感型。

当RSA=RSL时,缺口为零,此时称为零缺口,存在零缺口的银行称为敏感平衡型。

用敏感性缺口来分析利率风险十分的便利。比如某商业银行存在正缺口时,当利率的上升时,此家银行从贷款中获得的利息要大于给储户支付的利息。当利率下降时,银行的利息的支出要大于银行所获得的利息的收入。当一家银行存在负缺口时,利率上升时银行利息收入减少,利率下降时银行利息收入增加。表1总结了利率变动、利率敏感性缺口与净利息收入的关系。

(二)持续期分析

持续期(Duration)也称持久期,这个概念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里克・麦考莱于1938年提出。这个理论提出后,主要应用于债券投资分析。直到20世纪70年代以后,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利率风险,人们才开始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对持续期进行更大范围的探讨。持续期现可用来分析当市场利率发生变化时,银行财务状况受到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来,持续期分析被广泛应用于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管理中,分析银行净值对利率变动的敏感性,成为衡量和管理利率风险的重要工具。[2]

持续期分析指的是一种把到期期限按时间与现金流价值进行加权的衡量方式。它考虑到所有盈利性资产的现金流入与所有负债现金流出的时间控制。它衡量了银行未来现金流量的平均到期期限。实际上,持续期衡量的是用来回收一项投资资金所需要的平均时间。持续期的计算公式为:

(三)VAR风险价值分析

VAR风险价值分析。是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水平,测试预期最大损失的方法。在正常的市场环境下,给定一定的时间区间和置信度水平,可通过VAR测试预期最大的损失。这种方法是建立在可靠的科学基础之上,为人们提供一种关于市场风险的综合性度量方法。因为其概念好理解,便于操作,VAR已经成为西方一些商业银行最重要的风险衡量方法之一。

要确定一个金融机构或资产组合的VAR值或建立VAR的模型,必须首先确定以下三个系数。第一个系数是持有期限。持有期限是指衡量回报波动性和关联性的时间单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出于风险审慎监管的需要,选择了两个星期(即10个交易日)的持有期限。第二个系数是观察期间。观察期间是对给定持有期限的回报的波动性和关联性考察的整体时间长度。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目前要求的观察期间为一年。第三个系数是置信水平的选择。在现实中,置信水平一般选在95%-99%之间,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选择的置信水平是99%。

二、三种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比较

各种利率衡量的方法各有其价值,以下是三种模型的比较。

从发展过程来说,缺口分析是比较传统的一种利率衡量的方式,具有简单明了的优点。通过缺口分析可以确定在不同的利率趋势时期采取不同的资产负债管理策略。但是,缺口分析是一种静态的分析方法,单纯的利用缺口分析很难量化和完全的衡量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持续期分析本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比利率敏感性分析更精确。但是,持续期分析方法对数据的要求较高,而且持续期分析不能很好的度量选择权风险。VAR的概念简单,能够给决策者提供一个直观感觉,容易理解。但是,VAR值计算起来比较复杂,成本较高。总的来说,这三种方法各有优劣,现把这三种方法做一个总结比较。[3]

三、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方法选择分析

考虑到我国金融业发展现状与商业银行的具体情况,比如利率市场化改革尚处于开始阶段,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的度量工作刚刚起步,金融市场仍旧不完善以及金融衍生产品创新的缺乏等一系列因素。此时的选择应该是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方法。而从长远发展来看,VAR是一种动态的分析方法,分析的范围比较广,充分考虑了不同资产价格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能够度量多种利率风险种类,具有简单明了直观等特点,有利率敏感性缺口分析以及持续期分析无法比拟的优点,代表最新的发展趋势。VAR技术已经成为了西方一些大型银行进行风险度量的重要工具。所以,从长期的发展来看,VAR是我国商业银行发展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必然方向。综合三种利率风险度量工具的优缺点以及我国现实情况,笔者对我国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建设提出如下建议。

1.现阶段主要是建立以利率敏感性缺口模型为基础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西方国家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的度量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这种变化过程是依据技术水平以及本身的发展状况决定的。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风险度量方法的选择也应遵循实际,不能片面追求国外的新方法新模型。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尚处于起步阶段,资产负债表的复杂程序比较低,现有的会计统计体系不很成熟,金融市场的改革与发展有待进一步深化。同时,考虑到成本与收益的问题,现阶段我国商业银行应主要采用利率敏感性模型来度量利率风险。

2.逐步建立起以持续期模型为主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利率敏感性模型也存在其内在的缺点。比如,利率敏感性模型采用的是账面分析法,是一种静态分析方法,无法表示出利率变动对商业银行市场价值的影响。而且在计算净利息收入变动时的精确性不高,也无法处理含有隐含期权的资产和负债的利率风险问题。随着银行业务的创新和金融衍生产品的不断发展,有必要建立持续期模型加强利率风险的度量。我国商业银行采用持续期模型仍存在着一定的障碍,如未来现金流的确定问题,与表外业务利率风险管理的配合问题,久期的漂移问题等。这要求在以下几方面加强建设:第一,加强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建立完善的信息管理系统;第二,积极参与利率市场化进程;第三,加快利率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第四,加强金融市场尤其是国债市场的建设。

3.VAR模型是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度量的发展方向。VAR值可以用来简单明了地表示市场风险的大小,而且VAR方法可以事前计算风险。另外,VAR方法还可以度量全部投资组合的整体风险大小。这些特点使得VAR不仅可以用于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也可作为金融监管的重要工具之一。VAR模型已经被众多西方大型商业银行应用于利率风险的度量。我国正在进行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一方面,加强了我国商业银行的活力,另一方面,也增加了面临利率风险的可能性。从长远看,我国应该建立以VAR模型为主的利率风险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魏薇,陈本凤.利率市场化与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测充[J].经济研究导刊,2006,(4).

[2]郭奔宇.利率风险测量方法综述[J].南方金融,20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