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汉双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6 14:08: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蒙汉双语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阿拉善盟,于2001年,几所大、中专学校与内蒙古阿拉善盟电大分校合并组建了现在的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以后,原来各校的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就随之没有了,也没有撤销蒙汉双语专业之明文规定。没有蒙汉双语教育专业的环境下,有许多曾接受蒙语授课基础教育的学员在阿拉善当地接受开放教育只能接受汉语授课教育,从而逐步淡忘了母语蒙古语文。过去从事蒙文蒙语教学的教师,其中一部分只能从事汉语教学工作甚至一部分人丢弃自己的专业从事教学辅助工作。以上这种情况在阿拉善地区或内蒙古其他地区的开放教育而言是对师资资源的极大浪费,对整个内蒙古地区而言,是对蒙语授课基础教育极大的冲击。阿拉善电大课题组,对“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教育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课题的研究中也充分肯定了这一点。当前内蒙古地区蒙古语言文字的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蒙语授课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也与各个盟市组建新的电大和高校时蒙汉双语教育环境枯竭有关系,这种环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当地的蒙语授课基础教育。
二、内蒙古远程教育中有利于开办“蒙汉双语专业”
(一)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国家开放大学的成立,将推动全国各个省级、自治区级(省级)以及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全国开放教育将迈进新的发展里程。当前这一开放教育形势对的开放教育来说是一个极好的新的发展机遇,我们研究的“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这个课题能够充分反映这个发展机遇。如,内蒙古地区开放大学的组建过程其本身是拓宽开放教育办学思路的大好时机,如果再把《内蒙古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的远程开放教育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研究》得到落实,那就更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我们在社会调查中了解许多类似有利于拓宽开放大学办学思路的想法得到了社会的共识。如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重视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以及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达到学历教育和继续教育的目的。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学习也能够达到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的目的。开放大学的组建也有利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也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地区开放教育的办学思路。通过蒙汉双语专业建设,充分利用双语专业教育教学资源,吸引社会上的蒙汉双语学习者。上所述之资源开发和资源利用渠道都是开拓办学思路的重要途径。
(二)充分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
地处我国北部边疆,在自治区内主要的交流语言文字是蒙古语言文字和汉语言文字,蒙古族作为主体民族,更有必要在开放教育领域内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与其他省市的开放教育比较还有发展民族教育的功能,这就是体现民族特色开放教育的重要途径,也是有利于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我们在社会调查中提出的能够体现内蒙古特色的开放教育的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双语教学是在开放教育中重视蒙语教学的表现;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途径;有利于蒙汉双语基础者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既有学历教育又有继续教育,并且学历补偿的同时还能完成继续深造;充分利用网络环境资源、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充分发挥和利用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开放教育各专业中选择一些专业用蒙语授课,也是办好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需要、同时也能享用《宪法》赋予的有关民族教育方面的权利等等。
(三)更好的为主体民族的学习者服务
开放教育是我国或内蒙古地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内蒙古地区的开放教育,从一个侧面作为社会环境的组成成分对国民基础教育有不可否定的影响,主要影响是基础教育者的择校取向。比如说,开放教育中没有蒙语授课教育的情况下,许多蒙古族基础教育接受者为了将来的学历补偿、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提高专业技能等选择了汉语授课学校,出现现在的这种社会现象,说明开放教育在一定程度上,从一个侧面影响着基础教育接受者的择校取向。在社会调查中反映了广大“双语基础者”对开放教育的厚望,同时也有许多观点得到共识。如,开放教育能够提高双语专业能力;开放大学建设背景下有必要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许多专业都可以双语教学;开放教育也是传承蒙古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之一;有利于广大双语基础者终身学习;为主体民族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环境,为更好地服务于主体民族,从侧面推动当地民族教育的发展;有利于使广大蒙汉双语基础的学习者用母语接受远程开放教育,有利于使各行各业有蒙汉双语基础的干部职工提高双语专业技能,有利于蒙汉双语学习者传承蒙语;培养蒙汉双语专业人才的专业等等。
三、内蒙古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
(一)“万事开头难”,立志迎着困难上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切事情在尝试的时候都难做。除了内蒙古首府电大以外,其他盟市原本在远程开放教育中没有蒙汉双语专业的情况下,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也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程,在组建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关教育资源的事情需要解决,如,需要组建双语教学师资队伍、充实师资力量,需要编译教材等等。但是,如果不启动组建蒙汉双语专业这个工程,那就是说这个工程永远是个空白,但是,一旦启动了,那就会在研究、摸索中会得到发展和充实。我们在课题的选择和具体前期、后期的研究过程中,相关人员对有关研究环节进行了认真详细的讨论、分析和酝酿。在此基础上做出课题的后期研究决定。我们对本课题研究的前期工作是开展调查了解在远程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情况,在后期研究过程中做了一些具体的工作。前期阶段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社会调查,就是通过社会各行各业,以抽样调查的形式,调查了解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背景下远程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后期的的研究工作难度比较大,主要是涉及到具体操作和操作过程中完成研究,以操作和研究相结合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2012年10月份以来尤其2013年上半年的研究表明,在开放教育中可以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和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以下研究过程可以说明。
(二)抓住远程教育发展机遇,在摸索中逐步完善
1.开展尝试教学
尝试教学就是“实验教学”,应该说教学尝试也是我们课题研究过程的重要环节之一。认为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尝试教学班(实验班),是最科学、最理想的尝试教学活动,是一项重要的实践教学活动。在我们此次课题研究过程中,虽然没有在开放教育中能够举办蒙汉双语教学的实验教学活动,但是,我们在现有的汉语授课班中开展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尝试活动。于2012年9月份以来,我们专门安排本课题成员中的蒙语文老师进行了“学习蒙文蒙语”的教学活动,其效果还很好,学生很欢迎的。实验教学活动,严格来讲,从课题研究的思路上分析,是很重要的环节之一,应该不能忽视,这就需要发挥协调工作的作用。经过前一段时期在汉语授课班开展的“学习蒙文蒙语”的兴趣小组教学活动后,大部分学生的反馈中提出了很好的评价,认为有必要开展蒙汉双语教学活动、或者在汉语授课班开设一门“蒙语文课”、应该把蒙语文课设置为一门公共课、作为一门选修课等等建议。
2.社会舆论分析
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作为阿拉善地区的一所唯一的最高学府,应该设置“蒙语授课班”或设置“蒙语授课专业”,重视对当地有蒙文、蒙语基础的,有蒙文、蒙语条件的成人、干部、职工和求学者的服务。这是社会对阿拉善广播电视大学的期望,从内蒙古开放大学的筹建时机,对“蒙汉双语教学”专业建设的可行性分析,在内蒙古地区来说,“筹建开放大学”和在开放教育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都是个新课题。虽然筹建开放大学是个新事情,但教育教学模式还属于远程开放教育模式。所以,借此佳机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建设“内蒙古特色的开放大学”是全区电大要争取的大事情,是一次大好佳机。这是社会对“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一种反映之一。其实社会的反馈就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基础或具体表现,在内蒙古开发大学的建设中重视“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不仅是体现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途径之一,也是有可能或者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
3.对“蒙汉双语教学”含义界定的争议
从“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含义分析,对“蒙汉双语专业”这个词语的概念界定上有很多模糊的说法,众说云云,各说其道。有人说“一门学科一堂课上,同时使用蒙汉两种语言文字的专业”,也有人说“学习蒙语和汉语的专业”,还有人说“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用汉文汉语授课”,也有人说“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等等。在过去的阿拉善盟师范学校、阿拉善盟卫生学校、阿拉善盟干部学校都有蒙语授课班级和蒙语授课专业,各学科用蒙语授课的同时也都加授一门汉语课,把这种情况称之为“双语教学”。再有蒙语授课的中小学中,再加学一门汉语课的情况称为“双语教学”,如再学一门英语或日语等外语的称之为“三语教学”等等。按照这种说法分析,认为“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的情况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一门汉语课的专业”这个说法比较正确。
4.在实践教育中教材建设
从上所述之认为在开放教育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的说法基本符合“某些专业中有的学科用蒙文蒙语授课,有的学科可以用汉文汉语授课”和“各门学科均用蒙语授课的同时再加授一门汉语文课的专业”这个说法。因为,目前在开放教育中蒙文教材还不完善的情况下蒙语授课班,把所有学科都用蒙文蒙语授课时,的确困难比较大,所以,实施蒙汉双语授课是最理想的做法。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鼓励有蒙汉双语能力的教师积极的翻译教材,逐步完善蒙文教材,从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质量。在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和不断充实蒙汉双语授课水平、不断完善和发展蒙汉双语授课是建设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内蒙古其他许多高等院校都有蒙汉双语授课情况,所以,经过近两年的研究认为在内蒙古开放教育中可以建设蒙汉双语专业,既有必要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在实施蒙汉双语授课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
5.对社会影响的分析
经过近两年的研究,本课题组的老师们积极撰写论文,并向有关刊物上投稿待发表,其中由本课题组成员额德孟和、银花等老师撰写的论文《探究蒙汉双语专业建设与发展对策》等论文文在中国文化理论综合类核心期刊《大观周刊》语言文学版上发表。对本课题的研究以及论文的撰写和发表中认识到,在内蒙古的开放教育及开放大学建设中建设蒙汉双语专业很有意义,也很有必要。也认为这是有利于拓宽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办学思路,也有利于推动内蒙古特色开放大学的建设。内蒙古开放大学的建设过程中蒙汉双语专业建设的实现,能够通过开放教育的社会层面来影响内蒙古地区蒙语教学的基础教育的发展。从上所述之,目前因为内蒙古各地区的开放教育中缺少蒙汉双语专业条件和双语教学条件,所以,从将来的发展和出路着想,很多蒙古族家长无耐性的或者被迫让孩子上了汉授学校就读,所以说开放教育不仅是某个地区的一种教育模式,而它确实对当地的基础教育有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6.探讨制定招生计划
篇2
[关键词]少数民族语言学;21世纪的新发展;语言学史
中图分类号:H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6)05-0083-08
21世纪以来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前期取得可喜成果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取得了新的成就,其研究内容和成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
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民族语言研究的重点,21世纪以来这个传统得到了继承和发展。新世纪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进行的:
(一)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对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作全方位的描写研究,尤其是对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
1.孙宏开自1992年立项主持“新发现语言调查研究”课题以来,主编的《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系列丛书》陆续出版,目前已经出版了四十多本,21世纪以来出版的主要有《拉基语研究》、《莫语研究》《柔若语研究》、《阿侬语研究》①等,它们都是对新发现语言的描写性研究,系统地描写了这些语言的语音、词汇和语法面貌,还分析和介绍了它们的系属问题等。
2.《民族语文》等期刊在21世纪以来也陆续发表了不少新发现的语言的概况,主要有《阿侬语概况》《业隆语概况》《赛德语概况》《茶洞语概况》《巴那语概况》《莽语概况》《克木语概况》《扎话概况》《唐郎语概况》《他留语概况》《布兴语概况》《苦聪语概况》《康家语概况》《蔡家话概况》《克蔑语概况》《户语概况》等。这些对新发现语言的描写对语言学研究有着特殊的价值,它可以让我们了解这些语言的面貌,从而为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和历时比较提供必要而充足的材料。
3.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已经由民族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进行全面描写研究的重要成果,用57本的篇幅描写了我国59种少数民族语言。随着新世纪以来对新发现语言的研究,这套丛书在2009年重新修订出版,主要增加了新发现语言的介绍和描写[1]。
除了对新发现的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成果,21世纪以来还对一些原来已经发现的单一少数民族语言作了比较全面深入的描写研究,成果主要有:
(1)赵杰《新疆蒙古族语言研究:以博州察哈尔蒙古语为例》(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2)钟进文《西部裕固语描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9)
(3)倪大白编著《侗台语概论》(民族出版社,2010)
(4)曲木铁西《彝语义诺话研究》(民族出版社,2010)
(5)郑宗泽编写《江华勉语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等。
(二)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研究
对特定的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语音和词汇系统进行局部的描写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关于某种特定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系统的描写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以专著的形式出现。2009年到2012,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陆续出版了由戴庆厦主持的“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参考语法系列”丛书,主要有时建《梁河阿昌语参考语法》、D.O.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韦景云编、戴庆厦译《燕齐壮语参考语法》、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常俊之《元江苦聪语参考语法》、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②等。所谓“参考语法”,其实就是描写语法的一种,它专门描写某种单一语言的共时语言特征,它的目的是为某种语言的语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提供比较充足、可靠的语言依据。它和其它描写语法的区别在于,它是系统地、尽可能详尽地描写语言的语法,从而能够更充分地满足语法理论研究和语法比较的需要,它也能为语言应用研究提供充足的材料。
2.关于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专题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多以论文的形式出现,动词的语法范畴是新世纪以来语法专题研究的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
(1)徐世璇《缅彝语言的体范畴研究》(《民族语文》,2000,3),此文通过多种语言的综合分析,提出缅彝语的体存在着动貌和情貌两种不同的类别;
(2)黄成龙《羌语的存在动词》(《民族语文》,2000,4),此文着重分析了羌语的存在动词的人称、数、时、体、态、式等语法范畴;
(3)许伊娜《阿尔泰诸语句法类型及副动词范畴》(《民族语文》,2001,1),此文通过对阿尔泰三种语言副动词范畴的语义功能和句法结构特点的对比,分析了这几种语言的结构类型特征;
(4)胡素华《彝语动词的体貌范畴》(《民族语文》,2001,4),此文分析了彝语体、貌范畴的不同类别及不同类别词的表现手法和虚化特征;
(5)钟进文《西部裕固语使动态的主要特点》(《民族语文》,2012,3),此文对西部裕固语使动态的主要特点作了分析和研究。
结构类型和结构特点是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语法专题研究的另一个热点,主要成果有:
(1)戴庆厦、邱月合著《 OV型藏缅语连动结构的类型学特征》(《汉语学报》,2008,2);
(2)余金枝《湘西苗语述宾结构中的一种特殊类别:“形容词+名词”结构分析》(《语言研究》,2009,1);
(3)戴庆厦、闻静合著《汉藏语的“的”字结构》(《汉语学报》,2011,4);
(4)李春风《拉祜语的连谓结构》(《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12,1)。
总之,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研究比过去更加深入了,而且既有对语法的描写,也有对语法的解释。
3.关于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描写研究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实验语音学的普及和完善,对少数民族语言语音系统的描写研究进入了一个更为科学的历史阶段。这个方面的成果,首先要提到的是对整个语音系统做全面描写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如:
(1)石德富《排烧苗语的语音特点》(《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5,6);
(2)宝玉柱、孟和宝音合著《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系研究》(民族出版社,2011),此书使用实验语音学方法,对现代蒙古语正蓝旗土语音系进行了客观、细致的描写和分析,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其次要提到的是那些对少数民族语言中一些特殊的语音现象做专题描写研究的论文或著作,如:
(1)关辛秋《关于满文辅音字母的探讨》上、下两期(见《满语研究》2007年第二期和2008年第一期);
(2)戴庆厦、朱艳华合著《琅南塔克木语浊塞音、浊塞擦音的死灰复燃》(《语言研究》,2012,1)等。
特别是2010年5月28日至30日在南开大学召开的第九届“中国语音学学术会议(PCC2010)”,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次会议由中国语言学会语音学分会、中国中文信息学会语音信息专业委员会及中国声学学会语言、听觉和音乐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会议主题为:“面向语言学、采用新方法的语音研究”。这次会议的《会议论文集》中收录了许多有价值的专门研究少数民族语言的语音方面的论文,主要有:
(1)包桂兰、呼和、哈斯其木格合著《蒙古语清擦音实验研究》;
(2)丁思志《送气擦音的语音特点――以黔东南黄平苗语为例》;
(3)周学文《鄂温克语重叠辅音及协同发音研究》;
(4)黄蓓《彝语中清浊塞音对声调的影响》;
(5)艾斯卡尔・艾木都拉《维吾尔语鼻音的声学特征分析》等。
总的来说,新世纪以来对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性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还有不少少数民族语言并未得到充分的描写和研究,尤其是词汇的描写研究更待加强。
二、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研究
新世纪以来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对比研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方面是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另一方面是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对比。
(一)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
关于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对比,研究成果主要有:
1.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民族出版社,2006),此书运用语言比较的理论和方法,对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的语法进行了比较研究。此书的内容除了论述语言比较研究的理论方法外,还包括汉语和少数民族语言在述补结构、述宾结构、被动结构、语序、句式、量词、四音格词等方面的语法比较。涉及到汉语、藏缅语族、苗瑶语族、壮侗语族、突厥语族、蒙古语族等几十种语言。此书的研究成果对于语言类型学、历史比较语言学的理论建设以及双语教学实践都有一定的价值。[2]
2.武金峰《汉哈语言对比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此书在深入调研和充分吸收国内外有关跨语言对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对比语言学的方法,把汉语和哈萨克语这两种并无亲属关系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三个系统,细分为语音、词汇、词类、短语、句子成分、句型、复句、紧缩句和隐语等九个方面进行对比研究,指出这两种语言之间的共性和不同之处,使汉语和哈萨克语的对比研究更为深入,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3]
3.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此书是将新疆当地的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进行语音、词汇以及语法上的比较。[4]
4.骆小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此书主要是从社会语言学、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等学科出发,采用多学科和多方位的角度,比较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在语言结构、语言运用、语言习惯、语言心理和语言文化等方面的趋同性与差异性,比较不同民族语言中体现出来的政治经济、物质文化、道德规范、思维方式、心理观念等方面的异同。此书研究的重点是不同民族在语言运用上的特点,特别是少数民族使用的中介语――汉语的特点。[5]
5.戴庆厦《古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古汉语研究》,2008,4),此文的最大特点是将古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联系起来,论述了古汉语研究结合少数民族语言的必要性及其难点,还对研究的方法论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分析。[6]
6.戴庆厦、朱艳华《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语言研究》,2010,4),此文是在梳理藏缅语28种选择疑问句特点的基础上,将它们与汉语选择疑问句进行对比,分析二者的共时特点和历时演变特点,此文还进一步讨论了汉语选择疑问句研究中的若干问题,分析了制约选择疑问句句法结构演变的因素。[7]
(二)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对比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属于同一语族或语支的亲属语言的比较、以及同一范畴的不同语言的比较。主要成果有:
1.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此文分析了彝语与其他同语支的语言结构助词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如结构助词的丰富性、多功能性、多义性、后起性和发展过程的相似性,发展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以及表现在结构助词次类中的诸多不同特点;[8]
2.黄晓琴《浅析朝鲜语数词与阿尔泰语系的关系》(《语言与翻译》,2001,4),此文将朝鲜语与维吾尔语、以西部裕固语为代表的突厥语数词做比较;[9]
3.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较为全面系统地比较分析了满语和蒙语的语音和词法,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以及语音对应关系。[10]
三、少数民族语言的历时比较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历时比较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新世纪以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汉藏语系属问题的研究
由于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起步较晚、研究不平衡等方面的原因,导致了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共时描写研究相对薄弱,相应地使得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历史比较研究也有一点先天不足,比如至今都未能很好解决汉藏语系的系属问题就是一个典型的体现。
汉藏语系的系属问题,是我国语言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长期困扰语言学研究者的、非常棘手的难题。其中最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汉语和壮侗语的系属问题,也就是汉台语是否同源的问题。长期以来,有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一直僵持着。
一方坚持汉台语同源,以丁邦新为代表,他在《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中国语文》,2000,6)一文中,提出了对汉藏系语言研究方法的看法,他分析了近年来跟关系词研究有关的几种说法――“语言联盟说”、“深层对应法”及“语言影响论”,他认为应该把语音对应和基本词汇结合起来,仔细寻求有语音对应的基本词汇,从而找出系统的对应规律,只有这样才能讨论语言之间的亲属关系。他认为汉台语有系统的对应规律,所以是同源的。[11]
另一方认为汉台语不同源,以梁敏、张均如代表,他们在《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民族语文》,2004,2)一文中,主要是从数词是否同源这个角度来考查汉台是否同源。他们认为,壮傣、侗水两个语支语言的数词都借自古平话,与汉语数词不是同源关系,因而认为汉台语不具有同源关系。[12]
虽然他们双方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意见,但是经过双方不断地探讨与争论,双方终于都在对汉藏语关系的认识上有所深化。
汉台语亲属关系问题之所以一直都未能解决,主要是因为学术界没有区分同源词与借词的界限。所以在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语言学家们在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研究上作了很多工作。
为了区分同源词和借词的界限,学者们认为必须区分汉台语之间关系词的历史层次,要把汉台语之间纷繁复杂的关系词区分为不同的类别,这样才能搞清楚同源词和借词的界限。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有:
1.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民族语文》,2003,1),此文在论述汉语侗台语声调历史发展的基础上,分析了壮傣侗水语里汉语老借词为什么调类对应一致的原因,并由此展开了对侗台语与汉语接触及语源问题的分析讨论,他认为汉语与侗台语之间的历史关系应理解为同源――分化――接触;[13]
2.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此书运用历史层次分析法对汉语和壮语的关系作了分析,认为同源词和借词的甄别应该限制在上古层的有限范围之内,指出侗台语与汉语不仅有接触关系,还有同源关系。[14]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论文,如:龚群虎《汉泰上古关系词》(《民族语文》,2000,2),蓝庆元《白土壮语中的汉语山摄对应词的历史层次》(《民族语文》,2000,6)以及《壮语中古汉语借词及汉越语与平话的关系》(《民族语文》,2001,3)等。
汉语与藏缅语的同源关系虽然没有多大分歧,但是它们的关系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科学论证。所以进入21世纪以后,不少研究者在汉语与藏缅语同源关系的论证上也作了不少努力,出版或发表了一些成果,主要有:
1.杨光荣《藏语汉语同源词研究》(民族出版社,2000),此书是国内较早研究藏语汉语同源词的一部著作。
2.丁邦新、孙宏开主编《汉藏语同源词研究(一)――汉藏语研究的历史回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此书集结了有关汉藏语研究历史沿革、参考文献研究以及其他的一些汉藏语研究的论文。
3.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此书是汉藏比较研究领域的一部力作,由于采用了邢公畹先生的同源体系比较的研究方法,因而在汉藏同源词的研究方面获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15]
4.2001年10月26日在昆明举行了第34届汉藏语国际会议,在会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少数民族研究所与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合作的“汉藏语同源词研究”课题,该课题分为30个子课题,将从人类学、民族学、考古学、历史学等多学科出发研究,寻找汉藏语系不同层次的同源词,研究不同层次的语音演变和语音对应规律,为各语言、各语族乃至语族之间建立同源关系提供科学依据。该课题以历史比较法为研究原则、以具体语言为研究对象,探索适合汉藏语系历史比较研究的方法。此后多种有关汉藏语系系属问题研究的著作就不断出版,其中很多著作在理论、方法以及语料上都有不小的进步,如:
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此书试图从新的角度观察、探讨汉藏语的系属和分类,构拟了汉藏语100个同源词。此书运用人类学、考古学成果论述汉藏语言各族群之间的文化渊源关系,为语言的源流关系提供文化历史背景,对一些语言的演变和历史来源做了解释。[16]
进入21世纪以后,学术界对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也作了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有:
1.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民族语文》,2000,2),此文从类型学、发生学、语音学、语法学和方言学等五个方面,探讨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此文比较深入地讨论了类型分类的综合性和描写性标准、语言历史类型的构拟、语言发生的多源性和多层性、音节化和韵律化特征、语言分析的历史原则、功能原则和动态原则,还讨论了声调学、语法策略和语言识别、方言划分的“非等量原则”等方面的问题,指出汉语是汉藏语言同源链上苗瑶、壮侗语言和藏缅语言之间的桥梁。[17]
2.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此书以汉藏语为对象全面分析和讨论了历史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书中还特别强调了语言演变的过程,认为任何研究都不能忽视事物的状态和存在。[18]
(二)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
为了证实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存在,学术界有些学者一直在做不同层次不同问题的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进入21世纪以后,汉藏语原始共同语的构拟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主要成果有:
1.江荻《论汉藏语言历史比较词表的确定》(《民族语文》,2000,3);
2.吴安其《黎语的古音构拟》(《民族语文》,2000,5);
3.孙宏开《原始汉藏语辅音系统中的一些问题》(《民族语文》,2001,1);
4.孙宏开《原始汉藏语中的介音问题》(《民族语文》,2001,6)。
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抢救保护性研究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形势的变化,很多少数民族逐渐放弃了他们原有的语言而改用当地的强势语言。这是一个民族融合的大趋势和世界潮流,并不只是我国特有的现象。在这种大趋势下,使用人口少的民族语言,就逐渐处于边缘化和即将面临消亡的危险境地。目前,我国已经有二十多种语言使用人口不足1000人,处于濒临消亡的边缘,如赫哲族语、满语、仙岛语、木佬语、土家语等。国际语言学界从20世纪80年代起就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的研究,而我国则是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重视濒危语言研究的。
200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召开了我国第一次以“濒危语言”为主题的研讨会,它标志着我国学术界已经开始意识到保护濒危语言的紧迫性。紧接着在2001年,中国民族语言学会和《民族语文》杂志社又联合召开了“中国濒危语言问题研讨会”。从此以后,我国对濒危语言研究有了较大的发展,出版了大量的著作。主要有:
1.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此书对语言消亡的历史和当前情况、对语言消亡的具体现象进行了描述,还对导致语言濒危的原因和发生的过程进行了分析,指出本族语的保存有利于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19]
2.戴庆厦主编《中国濒危语言个案研究》(民族出版社,2004),此书约有45万字,是国家“十五”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成果。主要汇集了土家语、仙岛语、赫哲语、满语、仡佬语五种濒危语言的个案调查材料,对它们的濒危现象、濒危趋势以及造成语言濒危的各种因素进行了分析。[20]
此外,刘辉强《拯救羌语支濒危语言――尔苏语、纳木依语、贵琼语、扎巴语资料的记录和保存》和赵阿平《濒危语言――满语、赫哲语演变比较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强调了保护濒危语言的重要性。
在中国民族语言学会第十届学术研讨会上,范俊军教授作了《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初探》的发言,指出:抢救和保护我们国家语言资源的当务之急是开展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的建设,从而掀起了后来我国研究濒危语言的一股潮流。
进入21世纪以来,有些少数民族语言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了“濒危语言”的行列,并正在向消亡的方向发展,如东干语。我国濒危语言的数量正在不断上升,所以对于它们的抢救保护性研究更是迫在眉睫。除了要随时调查更新语言的近况之外,有的学者还从保护语言文化多样性和语言资源的角度,提出可以对濒危语言所承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记录和抢救性保护研究,向社会宣传濒危语言保护工作,并向社会提供濒危语言相关信息的查询功能,这是最近濒危语言研究的一个新趋势。
五、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研究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的双语教学研究比过去获得了更突出的成果。首先,连续召开了多次全国性的双语教学研究会议,主要有:
1.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会第九届学术讨论会暨首届国际双语教学研讨会。此次会议共收到论文100多篇,研究领域涉及:在双语教育中的语言观、双语政策、西方的双语理论与实践、双语与双文化、儿童的双语获得的基本条件、学童双语教育中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等,会议就上述领域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
2.第二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的中心议题是华语社区双语研究,分为6个专题进行研讨:第二语言学习与使用;语言习得与语言对比;语言教学;语法研究;少数民族双语研究;双语社会的语言问题。此次会议还设了华语社区的语言规划问题、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2个专题的圆桌讨论。此次会议涉及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及研究的文论主要有:戴庆厦、关辛秋《第二语言习得中的语法“空缺”》和《西部开发与双语教育》、曲木尔且《试谈双语能力培训的原则》、邓成伦《论凉山彝族社区教育发展与双语教学的关系》、斯琴《城市化进程与双语变迁》、张洋《新疆多语种双语现象的源和流》、董艳《中国跨境民族双语教育研究》、何俊芳《从个案调查看陇川户撒阿昌族的双语类型转变情况》等。
3.第三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收到论文42篇,会议的宗旨是为从事双语学研究的人员提供交流经验、分享实际工作心得、加强合作研究的机会、促使双语学这一新兴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4.第四届双语学国际研讨会。此次会议于2005年在广州召开,收到论文近70篇,涉及双语教育研究、语言比较研究、语言习得研究、教材词典编写等领域。
还有此后的诸多会议,如:第五届至第八届的双语学国际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第十次全国学术研讨会、第七届至第十届的双语双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等,由此可见国内外学术界对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重视。
其次,21世纪以来发表或出版了大量的有关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的论文或著作,主要有:《双语学研究》第二辑(民族出版社,2004)、《双语学研究》第三辑(民族出版社,2011)、方晓华《少数民族双语教育的理论与实践》(学苑出版社,2010)、黄崇岭《双语教学的理论与实践》(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等。
从21世纪以来召开的全国性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讨会的会议次数和发表或出版的相关论文或著作的数量来看,我国少数民族双语教学研究在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取得的成就也是很多的。
六、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
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一直是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工作出现了新的特点,如:(1)形势的发展对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时期不断涌现的新词术语需要翻译工作者们能够及时地消化和吸收;(2)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与社会和谐的关系更为密切,不正确不到位的翻译会使人产生误解,影响社会和谐和民族团结,只有科学的翻译才能够有助于民族团结;(3)大批传统文化遗产中与文字、口传史实有关的文献需要翻译等等。
少数民族语言翻译工作的实际需要给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的内容主要是把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成汉语和把汉语翻译成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少数民族语言之间的翻译。新世纪以来发表或出版的有关少数民族语言翻译研究问题的论文或著作相对于实际翻译成果来讲数量要少些,涉及的内容主要有关于具体语言互译的研究和讨论,还有普遍的翻译理论和翻译方法的研究等,主要成果如:巴达玛敖德斯尔《面向机器翻译的汉蒙短语转换规则研究》(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根恒卓玛、李玉莲《青海少数民族语言与翻译论略》(《青海师范大学学报》,2011,5)等。
总的来说,21世纪以来的我国少数民族语言学研究,在少数民族语言的描写研究、共时对比研究、历时比较研究、濒危语言研究、双语教学研究和少数民族语言的翻译研究等六个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也存在不少薄弱环节急待今后加强研究。
注释:
①包括李云兵《拉基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 杨通银《莫语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0);孙宏开、黄成龙、周毛草《柔若语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孙宏开、刘光坤《阿侬语研究》( 民族出版社,2005)。
②几种著作皆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2009年到2012年出版,主要有时建《梁河阿
昌语参考语法》(2009);D.O.朝克《鄂温克语参考语法》(2009);蒋光友《基诺语参考语法》(2010);韦景云编、戴庆厦译《燕齐壮语参考语法》(2011);余金枝《湘西矮寨苗语参考语法》(2011);常俊之《元江苦聪话参考语法》(2011);康忠德《居都仡佬语参考语法》(2011);赵燕珍《赵庄白语参考语法》(2012);戴庆厦《景颇语参考语法》(2012)。
参考文献:
[1]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修订本)[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2]戴庆厦.汉语与少数民族语言语法比较[M]. 北京:民族出版社,2006.
[3]武金峰.汉哈语言对比研究[M].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8.
[4]张洋.新疆汉语方言与维吾尔语比较研究[M]. 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9.
[5]骆小所.云南少数民族语言与汉语的语言文化比较研究[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6]戴庆厦.古汉语研究与少数民族语言[J].古汉语研究,2008,(4).
[7]戴庆厦,朱艳华. 藏缅语、汉语选择疑问句比较研究[J].语言研究,2010,(4).
[8]胡素华.彝语与彝语支亲属语言的结构助词比较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0,(6).
[9]黄晓琴.浅析朝鲜语数词与阿尔泰语系的关系[J].语言与翻译,2001,(4).
[10]高娃.满语蒙古语比较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1]丁邦新.汉藏系语言研究法的检讨[J].中国语文, 2000,(6).
[12]梁敏,张均.从汉台语言的数词是否同源说起[J].民族语文,2004,(2).
[13]曾晓渝.论壮傣侗水语古汉语借词的调类对应――兼论侗台语汉语的接触及其语源关系[J].民族语文,2003,(1).
[14]蓝庆元.壮汉同源词借词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5.
[15]施向东.汉语和藏语同源体系的比较研究[M].华语教学出版社,2000.
[16]吴安其.汉藏语同源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
[17]瞿霭堂,劲松.汉藏语言研究的理论和方法[J].民族语文,2000,(2).
[18]江荻.汉藏语言演化的历史音变模型――历史语言学的理论与方法探索[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19]徐世璇.濒危语言研究[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香港《明报》说那年开始的选美是一场“温柔的角斗”。
那一年,张蒙晰刚刚高中毕业,就报名参加了上海市文化局主办的“文化礼仪小姐先生暨上海国际艺术节主持人选拔赛”。名字非常长,因为要突出“文化”、“艺术”、“国际”,文化局花了大力气宣传。但普通市民只记得这是“礼仪小姐”选拔,而张蒙晰们报名时曾以为这是类似“才艺比赛”的活动。而在后来,这场比赛被有些人称为内地城市选美的开始。
前世
总决赛在电视播出,这在上海电视史上也是第一次。当时上海没有造型师,电视台的化妆师就只给选手上很厚的粉,一群女孩子被带到华山路上著名的露美美容院做发型。1992年的上海人,只有新娘子结婚才会到美发店烫头发,用黏黏的摩丝弄出很多打圈圈的卷来。于是,一群年轻小姑娘都被弄得“面目全非”,长发被盘成“头”,显得俗艳而妖气。只有刚走出中学校园的张蒙晰,因为是齐眉的童花头短发,得以保留了清纯本色,给所有人留下深刻印象。巧的是,1946年那场标志性的选美,人们心目中的“上海小姐”谢家骅也正留着学生气十足的童花头。
至于总决赛服装,全靠选手们各显神通自己准备。那个时候的上海没有恒隆、没有中信泰富,手里揣着钱没处买。张蒙晰和妈妈逛遍了南京路、四川路,市百一店、时装公司里都没有中意的。最后衣服是哪里买到的,张蒙晰已经不记得了,那是红黑格子的裙子套装,这套衣服只穿过这么一次,至今她还收藏着。
总决赛的评委有黄蜀芹等文化界人士,一群杂志总编、记者坐在下面。张蒙晰分析自己获冠军原因除了气质清纯外,还在于状态放松。
“放松”两个字,今天来看是多数电视节目必须要做到的,但1992年所有的电视节目都绷着一根筋,是要精心操练、完美呈现的。其他参赛选手都是高学历的大学生、研究生,抱着必胜信念参加比赛,只有张蒙晰觉得能进入总决赛已经算是胜利。最后一项“自由发挥”,谈的题目是“上海改革开放进程中最需要做的……”。张蒙晰说最该改善交通:“一次挤车时鞋子被挤掉了,觉得自己……”说到这里,她忽然愣住了,很自然地停了一两秒钟,继续说:“……非常难过。”就是这个停顿,令所有人都笑了,随即响起一片掌声,过于紧张而紧绷的气氛,终于在这刻“放松”了下来。
自然、放松、亲切、青春……这些特质正是张蒙晰被评委们捧为第一的关键。他们都不曾想到的是,这些特质日后也成为新一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特色,与旧一代端庄、矜持、完美有了很大区别。张蒙晰的亲和力,在1992年的电视荧屏上独树一帜。
冠军的奖品据说价值数千元,这在1992年是个相当不菲的数目,张蒙晰得到了巨大的景泰蓝花瓶、青年画家施大畏画的《仕女图》,以及一台海鸥牌相机。
张蒙晰说这场比赛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她觉得“礼仪小姐”和纯粹选美有本质区别,在那个单纯的年代,官方组织的这场活动偏向文化且大气。之后全国各地进行了各种“小姐”选拔,商业味道渐浓、身材相貌占了上风……当上海终于出现大群穿着泳装在泳池里拗S型的选美比赛后,选美被勒令停办,坚决取缔。20世纪90年代沸沸扬扬的“选美”活动就此偃旗息鼓,消失多年。
今生
比赛之后,“礼仪小姐”张蒙晰和“礼仪先生”以及另外两名获奖选手被委以重任挑大梁,以汉英双语主持上海国际艺术节开幕式。那位来自外贸学院、唱歌酷似张国荣的“礼仪先生”已被人遗忘,另外一名女主持是后来成为演员的陆玲。“礼仪小姐”第二名是日后东方电视台的当红主持夏琳。
今天的超女好男有签约公司一整套商业包装。1992年时经纪公司很少,只有广州白天鹅唱片公司三番两次地找张蒙晰签约,但她觉得唱歌始终不是终生职业。很长一段时间里,她以自由职业者身份工作生活。文化局会安排一些活动,例如通知她主持某服装品牌的新闻会。大家那时都没商业活动经验,年轻的张蒙晰被告知根据稿子说一下,然后让记者提问,要没人提问就宣布结束好了。结果,现场真的没人发问,张蒙晰当真说结束,品牌公司急了,接过话筒赶紧自我介绍来圆场。
除了主持,上海还给了她许多拍影视剧的机会。长相甜美的她,和“韩小乐”战士强主演50集《欢乐家庭》,1995年主演了胡雪杨的艺术电影《牵牛花》。也有各类广告找上门,拍个化妆品广告,还得她自己先化个妆。
拍《若男和她的儿女们》时,恰逢上海开设音乐频道,剧组有人推荐了她。从此,张蒙晰变成在电视里介绍歌曲的“梦溪”,这个艺名取自《梦溪笔谈》。她有了单位编制。
篇4
关键词: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国家级教学团队;改革;建设
在国家教育部质量工程的支持下,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对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1-2]和智能控制[3]、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和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4]等进行持之以恒的改革与建设,取得一些成果。
“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学队伍是一支由国家级教学名师领衔[5],知识结构、梯队结构和年龄结构比较合理,具有明显的学科优势、课程优势、人才优势和教学科研优势的颇具特色与影响力的教学团队。该团队以中南大学智能科学研究中心为核心,主要承担人工智能基础、智能控制导论、机器人学、专家系统等本科基础和专业基础课程,硕士学位课程人工智能、智能控制和机器人控制技术以及留学生硕士学位课程Artificial Intelligence和博士生学位课程智能系统原理与应用的教学。
教学团队在建设过程中,注重教学改革,加大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力度,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课程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手段、队伍建设以及交流合作等方面取得一些进展。本文拟就教学团队的改革与建设的相关理念与实践问题加以总结,谈谈我们的见解。
1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是教师的本职和核心工作。本教学团队一直致力于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虚心学习国内外先进教学经验和方法,积极探索教学新路,形成了“以趣导课、以疑启思、以法解惑、以律求知”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6-7]。充分激励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多方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了课堂演示、课堂互动、课堂辩论、课后网络教学、网络实验等一系列现代化全方位的教学新模式。此外,为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论水平,让学生直接参与部分教师课题,理论联系实际,为毕业后的工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具体措施如下:
1) 举行课堂讨论会,营造自由探索氛围。
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在授课过程中多次开展课堂讨论会和辩论会等活动,让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分析整理,提出自己的观点,使学生全方位地接触所学课程,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真正实现师生互动,并鼓励学生用英语讨论。学生对有些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激发了学习潜能,明确了学习目标。课程中还经常请来在科研工作中担任主要任务的教授和博士生来给学生介绍最前沿的科学动态,激发学生们对所学知识和科学研究的兴趣。在研究生教学方面,我们更进一步通过举办课程课堂学术研讨会,让学生在一年级就开始接触学科前沿,自己查阅资料和动手写科技论文,并在研讨会上宣读讨论,培养独立工作能力和从事学科前沿研究的能力,为将来的高层次研究打下基础。
2) 倡导启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注意采用面向问题的启发式方法进行教学,启发学生求解问题能力,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教学中还注意采用了多种交互式策略,如课堂教师提问、鼓励或指定学生用英语提问、学生就某个知识点进行主题发言后老师点评等。此外,师生通过互联网进行交互,方式包括Email、BBS和QQ谈和交换文件等。
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创新潜力,对有专业特长的本科生,在自愿情况下,挑选2~3名参与国家级项目研究工作,进行中长期培养试点,实现本科培养过程与硕士、博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衔接。
3) 增强课程实验教学环节,筹建智能专业实验室。
智能科学基础课程的概念性较强,初学者感到比较抽象,而实验教学又是薄弱环节。因此,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们对实践教学环节十分重视,设计了一些新的实验项目,探索新颖的实验方法。新开实验项目包括人工智能实验、智能控制实验、专家系统实验、机器人学实验、人工智能课程设计等。对相关课程的原有实验,我们也进行了一些改革,增设了个性化的实验,使得学生的实验数据和实验结果分析既有格式要求,又给学生报告自己研究的过程和结果留有空间。这些做法能够鼓励学生进行独立性研究,满足他们学习的需求。通过实验教学,学生能够理论联系实际,验证所学理论知识和概念,加深理解,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除课堂实验外,我们还充分发挥虚拟实验的优点,设计了网络虚拟实验,让学生在课外上网练习。通过虚拟实验,学生可以了解算法的具体运行过程,调整参数和过程,并进行验证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结合科研,购进和自制部分新设备、新系统,计划建设智能专业实验室,为教学提供更多的优良实验设备。例如,已研制“中南移动一号”和“中南移动二号”自主移动机器人共7台,已购进RCB-1型教学机器人20套等。
教学团队教师还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活动、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及创新教育计划项目等,取得优秀成果。
2推进课程改革
教学改革是课程建设和学科发展的生命线。我们把国家级精品课程和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放在优先建设的位置,并以它们带动其他课程建设,完善系列课程建设,同时新办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2.1搞好精品课程建设,改进双语示范课程教学,稳步推进系列课程建设
本团队着力搞好已有的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1门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更新精品课程网站,丰富课程内容。为了及时反映上述课程中相关科学技术的最新进展,我们调整了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修订了教学大纲,并对教学内容进一步优化和更新,极大充实了各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通过校际教学活动和网上资源共享对精品课程、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进行交流和推广,起到较好的辐射作用[8-9]。
为加强精品课程建设,完善和拓展课程体系,在总结现有精品课程的建设经验的基础上,又建成省级精品课程1门,校级精品课程1门。
为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水平和学习兴趣,使得学生能够开拓眼界,追踪国际前沿科学研究,本团队长期对双语教学进行研究和实践。除改进人工智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外,团队承担的其他课程,如智能控制、机器人学、专家系统、数据结构等也实行了双语教学,并为该课程引进英文辅助教材。例如,对人工智能课程,我们先后采用Nilsson和Russell等编著的国外影响较大的英文原版教材作为主要教学参考书[10-11],供学生学习参考。在双语教学中,一般以汉语讲授为主,英语为辅,并对一些关键词同时用汉语和英语表示。对部分章节或某个专题,采用纯英语教学或以英语为主汉语为辅的教学。对PPT课件的编写分为纯汉语、纯英语和英汉混合几种方式。英语教学比例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英语水平而定,其检验标准是学生的接受程度与学习效果,根据这一点来适时调整双语教学中英语对汉语的比例。
通过教改实践,我们承担的智能科学基础课程逐步形成为具有明显特色的课程体系。我们讲授的课程从智能科学的基础课程到专业基础课程,再到专业实践课程,形成了配置合理、特色鲜明、循序渐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从基础到应用的系列课程体系。
2.2新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
智能科学与技术是当代科技发展的前沿学科和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需求日益增加,超出了目前高校的培养能力[12]。我校的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方向经过近20年的发展,已形成了具有自身优势和特点的学科,在国内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优势。为了促进智能科学与技术学科的发展,经过多年积极准备,我们于2009年申报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并获得教育部批准。通过向兄弟学校学习调研,了解该专业人才需求、专业建设规划,设定适应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与课程设置方案。虽然我们开办“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较晚,但我们从2002年开始,就一直关注和积极参与国内智能科学的学科的讨论与新专业筹备工作[13]。
我校于2009年申报获准,在自动化专业增设了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方向,目前已招收2届学生共84人。我们为选读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方向的每个学生选定指导老师。每个学生都可以参加指导老师的课题,指导老师也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经验和责任心来更好地管理呵护学生。这一做法取得明显效果,不仅受到同学们的普遍欢迎,也得到了学校的肯定。我们还多次召开师生见面会并通过指导老师走访宿舍,了解每个人的情况。为了消除代沟,努力融入同学当中,学习熟悉他们的语境和思维想法。我们的目标就是不让一个学生掉队。
创建与建设智能科学与技术新专业,将为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建设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平台,并对计算机、自动化和电子信息等学科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提供一个新的增长点。我们将以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建设为契机,虚心学习兄弟学校的专业建设的做法和经验,进一步规范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课程教学,让智能科学基础课程教学建设登上一个新的台阶。
3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的重要工具和资源,其水平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与时俱进,对教学内容不断优化与更新,精益求精地编写反映学科发展的教材[14]。
我们对原有编写出版的教材进行修订,反映新世纪学科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向,以适应教改需要。把这些最新内容用于教学,使学生了解到国际前沿动态和本学科的最新成果。
以相关系列课程为平台,注重教材配套,服务因材施教,着眼长远教材建设。仅2007年以来我们已出版的相关教材及专著如下:
《智能控制原理与应用》,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07;《智能控制导论》,国家级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07;《未知环境中移动机器人导航控制理论与方法》,2008;《机器人学》,第二版,国家级教学团队配套教材,2009;《机器人学基础》,国家级教学团队配套教材,2009;《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四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0;《人工智能基础》,第二版,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国家精品课程配套教材,2010;《移动机器人协同理论与技术》,2010。
4优化队伍结构
师资队伍建设是团队建设的源头,没有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没有一流的教学团队。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们一直采取引进优秀人才和在职培养相结合的做法。对于人才的引进主要通过办专业和办学科点等方式吸引人才,还通过创造教学和科研条件,稳定教师队伍,解决个人的发展问题。
采取有效措施,提高主讲教师的学术积累和教学水平。一是教研组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教师积极参加重要科研项目,提高学术水平。二是派中青年教师赴国外研修访问,了解和学习发达国家同类课程的先进教学经验、相关课程设置情况与发展趋势,将国外教学思想引入课程教学。
教学始终是教师的第一要务,为了提高青年教师的教学素质,我们实施并完善了一系列管理措施和制度。
1) 设立名师工作室,实现名师资源共享形成多元化的带教制度,安排高年资的教师对年轻教师进行传、帮、带,可以有业务方面的指导,也可以有认识方面的交流。通过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全方位的指导,使老教师的教学理念和经验得以继承,加快了年轻教师的成长。
2) 有计划地安排年轻教师虚心旁听有经验教师的讲课。通过听课,不仅使年轻教师进一步掌握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使年轻教师学到了老教师的教学方法和经验,对其今后从事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3) 对于第一次上课和第一次上某门新课程的年轻教师,团队都要在课前组织他们试讲。试讲前,安排老教师进行指导,传授教学经验。试讲时,由团队的教师参加听课并对其进行讲评,肯定其优点,指出其不足,帮助青年教师尽快掌握课程的重点,找到更合适的讲授方法。此外,我们还备课,统一基本教案,帮助年轻教师成长。
近两年来本教学团队获得的主要教学奖励就有徐特立教育奖、茅以升教学专项奖等。
5扩大交流合作
我们在做好自身团队建设的同时,增进与全国相关高校和教学团队的交流,学习兄弟团队的建设经验,在课程示范、教材推广、网络资源辐射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我们还开展校内合作,联合不同院系进行教学和精品课程的申报与建设,在校内推广改革成果;发表了一系列教改论文;发起筹备《全国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研讨会》;邀请企业界科技精英做本科生就业指导相关报告。
1) 增进校际交流,发挥辐射作用。
我们经常以讲座报告形式在许多兄弟院校进行教学与教改交流。例如,最近一年来就应邀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华大学、东南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校就智能科学技术课程的教学、教改和建设问题作专题报告,在兄弟院校师生中引起热烈反响。已有数以百计的高等院校采用我们编著的教材和网络课程进行教学,国内已有众多的从事人工智能课程和智能控制课程教学的教师,来信来函索取我们开发的课程教案、课程演示和网络课程相关资料等,我们一直尽力地搞好推广和服务工作。
2) 撰写课程改革论文,进行国内外交流。
本团队成员仅近一年多来,就在中国教育开放资源网、中国人工智能学会13届年会、计算机教育、高等理科教育、计算机与现代化等会议及刊物上发表10篇教改论文,在国内外进行交流,起到介绍情况,交流信息和经验的积极作用。
3) 筹备全国相关课程教学研讨会。
为了更好地交流经验,扩大影响和辐射作用,我们发起并联合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教育工作委员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人工智能与模式识别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机器人专业委员会、中国自动化学会智能自动化专业委员会、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人工智能基础专业委员会,筹备召开了首届《全国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研讨会》[15]。围绕各个学校在智能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的课程改革与建设、课程和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和未来发展设想等方面进行交流研讨。通过交流研讨,认真学习兄弟学校的经验,并尽可能汇报我们的经验。我们相信,在与会全体代表的共同努力下,本次课程教学研讨会一定能够取得积极的成果。
注:本研究获得教育部国家级精品课程人工智能(2003年)和智能控制(2006年)、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人工智能(2007年)、国家级智能科学基础系列课程教学团队(2008年)等项目支持。
参考文献:
[1]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工学类,(上册),2003-2007[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33-436.
[2] CAI Zixing,LIU Xingbao,LU Weiwei,et al. Comparative Study o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Courses Between CSU and MIT[EB/OL]. [2010-5-1]. CORE (China Open Resources for Education),.cn/.
[3]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 中国高校国家精品课程,工学类,(上册),2003-2007[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6-429.
[4] 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关于立项建设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全国双语教学示范课程的通知[EB/OL]. [2010-5-1]. http///转高等教育司.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 名师风采,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集锦[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6: 152-153.
[6] 李广川. 丹心育桃李,妙手谱春秋[M]//名师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397-401.
[7] 及立平. 笃定平和:访国家级教学名师蔡自兴[M]//春风化雨:中南大学教师风采. 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6:119.
[8] 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 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 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9] 陈爱斌,肖晓明,魏世勇,等. 智能控制的学科发展与学科教育[J]. 现代大学教育,2006(3):102-105.
[10] Nilsson N J.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New Synthesis[M]. New York:Morgan Kaufmann Publishers,1998.
[11] Russell S, Norvig P. Artificial Intelligence:A Modern Approach[M]. London:Prentice Hall Publishers,2005.
[12] 王万森,钟义信,韩力群,等. 我国智能科学技术教育的现状与思考[J]. 计算机教育,2009(11):10-14.
[13] 蔡自兴,贺汉根. 智能科学发展的若干问题[C]//中国自动化领域发展战略高层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自动化学报,2002, 28(增刊1):142-150.
[14] 蔡自兴,谢斌,魏世勇,等.《机器人学》教材建设的体会[C]//2009年全国人工智能大会(CAAI-13).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9:252-255.
[15] 2010年全国智能科学技术课程教学研讨会征文通知[J]. 计算机科学,2010,37(6):封3.
Construction of State Teaching Group of Series Course for Intelligence Science Basis in CSU
CAI Zi-xing, CHEN Bai-fan, LIU Li-jue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Changsha 410083, China)
篇5
1经济学说史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1.1内容浩瀚,未体现农业特色
本课程囊括了西方近400多年来的经济思想,包括重商主义学派,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派,边际效用学派,制度学派等。每个主流学派都会有一组类似的核心观点及政策主张。众多的历史线索使得这门课程掌握起来难度不小。学生普遍反映授课覆盖面广,章节庞杂而细碎,核心内容混乱,对所学知识感到既茫然又理不清头绪。在综合型高校中该课程主要以知识本体为切入点,致力于培养研究型人才,而农业院校该课程的教材设置普遍向综合型高校看齐,倾向于课程学术化,自身优势和特色不明显,与综合型大学区分不大,不足以体现培养“三农”人才的教学目标。且课时安排较少,一般为40个课时。由于课程指导思想不明确,学生难以达到宽口径复合型人才的标准。
1.2理论性强,与实务衔接度不高
经济学说史是对前人经济理论的追踪,因此涉及面广且底蕴深厚。每章基本都从生产﹑分配﹑交换等环节来分析经济活动;在理论方面又涉及到收入分配理论﹑经济增长理论﹑经济波动理论﹑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等;在相关课程上又涉及到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历史和哲学等。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具有独立性,既要考察各时期具代表性的人物和学派的经济观点,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由于学时所限,教师不可能对每个知识点都逐一讲授,对于部分章节只能是高凝练条框式的介绍。这种理论课程注定鲜少营销类课程生动的案例,缺乏会计类课程的业务实训,显得枯燥,难以调动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
1.3重讲授而轻评述
“以史为鉴,方能知兴替”,经济学说史的意义在于提升经济学的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更好地把握当前经济学的发展趋势。经济学说史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学科,不但要注重各学派思想间的传承延续,更要密切联系当今学术前沿和热点经济现象。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把所学理论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完善经济思想的时代感和解释力。由于课时安排为40个学时,教师在授课中为完成教学进度往往只采用罗列陈述式教学方法,很少考虑到高等教育的特点,导致评述缺少时间进行。这种“填鸭式的满堂灌”方法既束缚了学生对知识的探求,也不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去提升经济思想现实意义的理解和语言应用能力。忽略了师生间的互动,这种空洞枯燥的讲学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情绪低落,影响了教学效果。
1.4双语教学难度大
作为系统介绍西方经济思想演进的经济学说史课程,双语教学无疑是提升学生知识层次和应用水平的新途径。农业院校双语教学起步晚,学生大部分都来自于农村和省内较边远地区,在入学时英语水平就良莠不齐。入校后虽经过一段时间的英语课程系统学习,但由于个人英语学习兴趣﹑基础和学习方法的差异,再加上高校英语分班制讲课的实行,这种差距有逐步增大的趋势。即便是一些已通过国家英语四﹑六级的学生,因长期侧重于笔试成绩,忽视了听读训练和口头表达能力,对专业词汇和文章的精准表达和前后知识的衔接度上还问题较大。本课程双语教学中存在的一种普遍情况是,有的学生对讲授内容尚能接受,有的学生无法跟随老师的教学进度,久而久之会影响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改革的对策
2.1立足农业院校实际合理安排教案
结合自身优势来设置课程,在教案中增设一些农业经济思想﹑学派和经济专题。如法国重农学派与中国农本思想的比较﹑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农民增收问题等。根据课程教学框架把内容按照6∶3∶1的比例分成3个部分,针对核心内容进行重点讲授,如重农学派﹑古典经济学等,对辅助内容以学生讨论的形式进行,选择一般性内容由学生课后自学了解,如西斯蒙第的经济思想。要善于用所学知识分析当今热点经济问题和现象。如重农学派对农业问题的理解,对于推进中国发展现代农业,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有何意义;亚当•斯密对政府的认识对我们加快建设社会主义保障性住房体系有何借鉴作用;收入分配理论对于扩大当前我国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影响。这样既能深化对书本理论的认识,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注重学科的交叉性和渗透性,把与本课程有关联的内容诸如哲学﹑历史﹑宗教﹑人文等反映到教学过程中,着力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能力。
2.2注重能力培养,实现教学方法多元化
2.2.1多媒体视频资料法
运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教学效果。自制多媒体课件,将其并入校园网络。学生可以不受限制地上网了解课程信息。以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多媒体方式教学。使枯燥的内容变得生动直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讲授经济增长理论时,用幻灯片演示的方法把社会经济运行的过程直接生动地演示出来;讲到古希腊经济思想时,可通过展示希腊神庙、城邦建筑和思想文化的图片来展现奴隶制经济的特色及成就。几分钟内的教学效果会远甚于照本宣科10min;播放与相关视频资料,如《摩登时代》﹑《华尔街》﹑《哈佛大学公开课—博弈论》等;通过《大国的崛起》展示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人物生平介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避免一些误区,一是选择适合的材料并截取适当部分,使其贴合教学内容,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而脱离了教案和大纲;二是明确内容定位,点到即止。远离超时﹑超量的“视频轰炸”。本课程历史性强,时间跨度大,切勿喧宾夺主,以眼花缭乱的形式淹没了教学重点。
2.2.2讨论式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的目标之一是培养学生理性思维,特别是对实际经济案例做到深入解释和准确定性的能力。但这恰恰是当前学生缺乏的素质之一。在“讨论式教学法”的实践中,由教师首先挑选出能引发深层次探讨的题目,学生就不同观点和看法进行课堂讨论,来揭示基本概念的内涵和经济规律的实质。为了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论前准备和收集相关资料,教师提前1~2周将讨论题目告知学生,上课时由学生自主发言,教师适时地介入和总结,纠正学生的逻辑错误处,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使其掌握科学的方法去探究﹑充分表达和反思问题,培养学生思维层次的提高和求知的主动性。
2.2.3比较教学法
经济学说史章节内容较多,不少学生反映记忆起来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可以把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的知识点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由教师筛选出比较内容,通过纵横﹑正反等对比来求同辩异,减少记忆内容,使知识构架沟通组织起来。把差异性的内容通过比较来区分特性,深化理解。如比较分析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的价值理论;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对于财富的不同解释等;至于相似的内容,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本内容后通过横向比较后进行类推,从而减少记忆内容,总结规律。
2.3改革考核体系
克服传统考核重知识轻能力的局限,转为以能力素质的考核为中心。一是考核体系可分为平时考核成绩,实践活动成绩和期末考核成绩三部分。其成绩占总成绩的比例可由教师按照教学需要进行调整。平时成绩的环节包括出勤﹑课堂讨论﹑习题作业﹑期中考试等内容;实践成绩包括论文﹑调查报告与相关项目研究情况;期末成绩包括期终卷面考试成绩。二是在卷面考试题型设置上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形式,勇于突破传统题型,加入开卷形式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新题型。如热点聚焦﹑材料对比﹑英汉互译等。达到以考促教,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到学生的素质提高和能力培养上。
篇6
摘要:21世纪是一个高速发展的世纪,各国的集团开始慢慢地形成互助互利的相互紧密的关系。其中在这些关系中,文化,经济地位尤为突出,从而也显得语言的重要性。翻译工作也将成为一项大工程,做好翻译工作已是迫不及待……
---引言
在英汉互译中,由于地域文化不同的影响,常常会译不达意导致文化语言误差。其中语感与语言和文化是最主要的两个问题,本文首先从语感方面出发,阐述语感的重要性;然后再进一步说明语言与文化的重要性;再而从不同文化方面阐明导致翻译障碍的原因,并提出相应措施和我的看法。
一.语感的重要性
提到“语感”,许多人都会想到:那是一种对语言的感觉,是大脑迅速的反应。其实语感按其定义为:“语感是一种比较直接,迅速地感悟文字的能力,对语言文字分析,理解,体会,吸收全过程的高浓缩。就像我们做题时,一旦理解其语感,思路也就形成了,思维在突然间提升,这样问题一下子就解决了
“语感派”代表洪振学先生的报告会于2007年4月24落下帷幕。会上他郑重地阐述了语感的重要性。除外《新概念》也揭示了“语感”重要性的面纱……
由此可见,“语感”对教学中语言的理解占有重要的地位。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敏锐的语感对我们学习各种语言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会使我们的翻译工作事半功倍。
二.翻译中语言的重要性
语言是人们日常交流,传道的重要工具。自人类开始使用语言至今,语言的地位变得越来越重要。现代社会的发展,知识的共享,文化的传承……都离不开语言。
除外语言又是被用来记录一个民族的变化的工具。因此,国内外许多研究语言和文化的专家都认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也是文化中的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另一方面来说,语言和文化又是互相依存的关系;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语言的理解和使用都是以特定文化为背景,每个民族的文化都会在其语言中得到体现,作为这种语言的学习者我们要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对于我们更好的掌握这门语言极为必要。因此研究语言对我们研究,交流及翻译英汉语言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交流与翻译
文化,经济,政治是关系到全球发展的三大要素。其中文化的地位也越来越突出,随之语言,交流,翻译也相应变得重要。做好交流翻译是学习语言提高文化底蕴的重要途径。由于各国的地理位置文化背景不同,他们在翻译,交流之中自然有其特别之处。例如:I''''dliketoknowwhenhewillbehere(我想知道他什么时候到这儿)。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也有各式各样的说法,所以我们应该了解各种不同的说法,便于我们日后的交流。现在推行的英语口语就是为提高演说能力,这样使我们更好地融入世界。但在交流中我们时不时的遇到很多问题,这都是由于各地文化的差异所导致我们对语言的认识的误差。例如:短语abridalshower表面可以理解为“新娘沐浴”,但了解西方背景文化的人就知道它是指apartygivenbyabride’sfriendsatwhichtheygivehersuitablegifts,意即为新娘举行的送礼派队。要想了解这种差异那就要看以下的分析。
四.文化的差异带来语言的障碍
人类的文化背景,历史条件,生活方式,地域的差异,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不同……都会导致人们对认识和沟通带来一定的障碍。
(1).历史地理条件差异对英汉互译的影响:
无论是从历史传统还是从近代生活来看,中国与英美的文化都有较大的差异,现在中国加速发展可是说是拉近了与西方的距离。但是还是存在较大的差距。除外由于英国地理位置靠近海,英国民族过着航海的生活,经常与海打交道,还有海上霸主之称。所以英语中带有大量关于航海的词语或航海的说法,而长期生活在大陆的中国很难找到相应的词语,因而对中国人来说理解起来相当吃力。例如:ableseaman(“一级水手”而不是“能干的水手”);give(sb.orsth.)awideberth(“让出一条宽宽的水域”,指“远远地躲开”,而不是“让其自有发挥”);belefthighanddry(“船高高地搁浅在沙滩上”,指“陷于困境”,而不是“高高在上”)。反之,由于汉语有许多关于山川,四季等方面的词语,在英语也很难找到相适应的词。例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作为诗,完全可以译为:Thehillsandstreamshavenoend,thereseemstobenoroadbeyond;Butdimwithwillows,brightwithflowers,anothervillageappears.但在一般杂文中,恐怕还是直接译出其涵义为好;一种可能的译法是:Onehasasuddenglimpseofhopeinthemidstofdespair。还有,“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day''''sseparationseemsaslongasthreeyears(一般不用threeautumns).而在一般行文中往往干脆译为:misssb.verymuch。这种差异导致我们不能正确的理解语言要表达的意思。
(2)经济发展与现代化的进程对翻译的影响:
英国一百多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和生活方式的改变对其语言有较大的影响。除外,随着全球一体化。有些词语也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渐被我们所了解和采用,如whitecollar(“白领”),CEO(首席执行官)等。但是,仍有一些反映这种生活的英语词语不被我们所理解。这或是因汉语一时还没有适当的对应词(如executives指高层管理人员,译为“总经理”、“董事”,还是什么?Individualism应译为“个人主义”?还是“个体主义”?),或因为我们对西方生活方式仍然了解不够,或因为这些词语容易与传统的意义混淆,往往会构成英译汉中的问题。还有一些WilliamFerraro,ofFerraro&Smith,livedinagreathouseinMontaguSquare.(用主要合伙人的姓如Ferraro&Smith做公司名字的英语习惯,在汉语中仍不常见:法拉罗•斯密斯公司的威廉•法拉罗住在蒙塔古广场的一栋大房子里。)这种文化的不同使得真确翻译语言更为困难。
(3).中国长期的文化沉淀导致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有着很长历史文化的国家。自古就有农耕文化的传统,汉语中Peopleregardfoodastheirprimarywant或Foodisthefirstnecessityofman)的传统,产生与此有关的大量习语。这些在英语中比较罕见,必须按照它们的实际涵义和上下文翻译。如见面时先问,“吃了没有?”(按岛国的传统,英语习惯多为谈论天气)只可译为Howdoyoudo或Hello。还有些“吃饱了撑的”(berestlessfromovereating–havesomuchsurplusenergyastodosth.senseless)、“吃不了,兜着走”(getmorethanonebargainedfor;landoneselfinserioustrouble;beleftholdingthebag)、“吃大锅饭”(eatfromthesamebigpot–getthesamepaywhetheroneworkshardordoesnotworkatall;practiseegalitarianismregardlessofwork)等等这些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我们在与不同语言的人们有着很大的隔膜。
(4)宗教与文化差异
宗教文化指由民族的、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它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像道教中"玉帝",佛教中"佛祖""菩萨",神话中的"老天爷""龙王"等,而这些概念在欧美人的脑海里是不存在的,他们信仰基督教,希腊神话与《圣经》是西方文化的源泉。他们的心目中只有God(上帝),表示痛苦、悲哀或愤怒时,就说God!或MyGod。祝福时会说Godblessyou.表示,惊讶时就说Godblessme.关于这方面的习语还有Godforbid!(苍天不容),Godforfend(绝无此事)。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以及HethatservesGodformoneywillservethedevilforbetterwages.(为金钱侍奉上帝的人,为了更多的报酬也会给魔鬼卖力)等等。这些习语都生动地反映了God在西方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样深受佛教、道教等影响的中国人,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所表现出来的喜、怒、哀、乐,也无处不在地感受到本族宗教这方面的影响,当他们表示痛苦、悲哀、绝望时会说"哦,天啦!老天爷呀!",当他们发誓时会说"老天作证",当说某人软弱、无能时,就说"他是个阿弥陀佛的人",当他们表示祈祷或感谢时就说"阿弥陀佛",当他们表示愤怒时就说"的见鬼"。所以说,中西文化的文化差异从而导致我们对翻译产生一些误解。这是我们交流,学习上的障碍,为此我们要克服它。我们克服差异学好翻译的一些措施:
(4)翻译中的一些技巧和措施:
翻译是一种语言活动,它涉及两种语言与多种知识,它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感情!风格等忠实地重新表现出来"王佐良先生说:“翻译里最大困难是什么呢?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在一种文化里有一些不言而喻的东西,在另一种文化里却要费很大力气加以理解"针对汉英方面的文化差异,在翻译中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式:
(1).直译法:所谓直译法即指在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以及不引起错误联想的条件下,能够比较完整地保留原语言的民族色彩和语言风格的一种翻译方法。例如:所以李纨虽青春丧偶,但处于膏粱锦绣当中,竟如槁木死灰一般,一概不问,(曹雪芹5红楼梦66)Sothisyoungwidowlivinginthelapofluxurywasnobetteroffthanwitheredwoodorcoldashes,Takingnointerestintheoutsideworld,,以上的翻译采用了直译法,既保存了原语的形象,又准确地传达了原意,不会引起读者的错误联想
(2).意译法:意译主要是指在翻译时抓住内容和喻义这一重要方面,牺牲形象,结合上下文比较灵活地传达原意。例如:运涛好久不来信了,一家子盼了星星盼月亮"(梁斌5红旗谱6)
FormanymonthsnoletterfromYuntao,tillhiswholefamilyworriedoverhimdayandnight。“盼了星星盼月亮”只是通俗生动地表达“日夜盼望”,所以这里采用意译的方法"
(3).直译和意译兼用:在采用直译以保留原文意义的同时,又兼用意译,有时略作适当补充,使译文能更加清晰地传达原文含义。例如:王冕一路风餐露宿九十里大站,七十里小站,一径来到山东济南府地方"(吴敬梓(5)儒林外史6)Bravingthewindanddew,WangMiantraveleddayafterdaypastlargepostingstationsandsmalltillhecametothecityofJinan汉语“风餐露宿”中的“风”和“露”分别直译为wind和dew,而“餐”和“宿”则不能直译,只好根据其含义意译为braving。
(4).在翻译中遇到两种文化差异特别大时,用直译无法使译文传达信息,译者就要仔细在译文文化中寻找对应的表达方式,作出各种必要的转换,进行意译。
1)不同的文化的人生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诸多不同,为使原文能够保持原文的意义,应做相应的等值转换。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打手大脚,英语是spendmoneylike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习语,如torestonone’soars(暂时歇一歇),tokeepone’sheadabovewater(奋力图存),allatsea(不知所措)等等。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天的风”,夏天常与酷暑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式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式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Icomparetheetoasummer’sday?Thouartmorelovelyandmoretemperate。
2)因受不同文化习俗的影响,各民族表达相同概念的说法是各不相同的,在不同语言的互译中,要注意转换表达方法以符合译文习惯。玉兔”这一商标在英国译成”“MoonRabbit''''''''而不泽成“JadeRabbit”。原因在于:“玉免”乃我国神话中陪伴吴刚生活在月宫挂花树下的兔子,因此,它又成为月的代称。将它译成MoonRabbit体现了我国方老文化的风来,读英文不易产生异解,不会误认为是玉做成的兔子。狗在汉语中是一种卑微的动物。汉语中与狗有关的习语大都含有贬义:“狐朋狗友”、“狗急跳墙”、“狼心狗肺”、“狗腿子”等,尽管进些年来养宠物狗的人数大大增加,狗的“地位”似乎有所改变,但狗的贬义形象却深深地留在汉语语言文化中。而在西方英语国家,狗被认为是人类最忠诚的朋友。在英语中有关狗的习语除了一部分受其他语言的影响而含有贬义外,大部分都没有贬义。在英语习语中,常以狗的形象来比喻人的行为。如Youarealuckydog(你是一个幸运儿),Everydoghashisday(凡人皆有得意日),Olddogwillnotlearnnewtricks(老人学不了新东西)等等。形容人“病得厉害”用sickasadog,“累极了”是dog-tired。与此相反,中国人十分喜爱猫,用“馋猫”比喻人贪嘴,常有亲昵的成分,而在西方文化中,“猫被用来比喻“包藏祸心的女人”。
五.我的看法与翻译:
导致翻译差异的原因有许多,我认为如果想从根本上改善,首先要找出自己的问题出现在哪里,是因为不懂西方的个别词语还是不懂他们的特殊表达。然后就是多交流,多与外国人交流,渗透他们的文化,还要学会对方的生活方式和一些背景下的表达,如果可以,中外应该多加强交流,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文化上。加快全球化,一体化,融入百家思想。中国要加快步伐,拉近中西的距离。
思维模式上存在的差异,是每个民族所特有的,也是不可避免和更改的;而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又势在必行。因此,就这一点而言,首先应摆正态度,各民族在进行文化交流的同时,应该本着的精神,学会尊重、认识和接纳他民族的思维模式,而不是将与本民族思维模式不同的其他思维模式视为异端;在与他民族的思维模式的对比中,要善于认识到自身思维模式的缺点和他民族思维模式的优点,善于取长补短。
针对语言方面的差异,译者应不断加强对所译语言的敏感性,从语音、词汇、语法、语义、修辞等各方面不断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要培养自己养成一种规律性阅读所译语言所写的各种文本的习惯,及时了解所译语言的各种发展动态。
为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翻译中的文化交流障碍,译者就要清楚地意识到:作为翻译工作者,不仅要成为精通双语言的人,更要成为精通“双文化”的人,要善于识别待译作品中的文化术语和其中隐含的文化内涵,不断培养自身的“文化意识”,同时要在正确翻译观的指导下知道如何处理文化差异。比如碰到原文中出现文化缺省而译文读者又不可能根据上下文感知到的情况时,译者就要在译作时善于抓住缺省的文化信息,并采用适当的手段将其补充完整,以避免造成文化信息传递失误的后果。另外,译作过程中,对待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要客观公正。再者,译者还要认识到文化具有兼容性;正是因为文化的这种兼容性,各国之间的个个层面的交流才可能继续;译者的工作就是不断促进文化的这种兼容。
最后,要在翻译过程中视具体情况而采取不同的翻译手段。要认识到异化与归化作为两种不同的处理翻译的手段,并不是相互排斥、互不相容的,而是相辅相成、互相补充的。异化强调“保留源语文化”以丰富目的语文化及其表达方式,从而起到文化交流的作用;归化强调“交际第一”,译者不仅要设法克服语言的障碍,还要克服文化的障碍,从而避免因文化冲突而造成的各种形式的误解。从上述可以看出,二者都强调翻译的交际性,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入手,侧重点不同罢了。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要始终记住一个大前提:翻译的目的就是为了交流。
要善于将二者结合。如翻译“东施效颦”可采用音译加直译/异化翻译出其字面意思,意译/归化注释法对其字面翻译进行补充。这样既达到了信息交流,也达到了文化交流。
六.结语: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工具,其核心问题是“异化”还是“归化”。从“文化传真”的目标来看,译文应是越“异化”越好;然而为了照顾读者的接受能力,又不得不容许一定程度的“归化”。这就要求译者既要对原语能尽窥其妙,又要对译语能运用自如,做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尤金•奈达说过:“就真正成功的翻译而言,译者的双文化功底甚至比双语言功底更重要,因为词语只有在其起作用的文化语境中才富有意义。”可见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不可低估,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加强对语言文化差异的敏感度,加强对语感的培养,还有加强交流是做好翻译工作必须认真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文献:
1.文教资料;2005年27期。
2.申小龙.汉语与中国文化[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3.
3.青海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4景德镇高专学报;2005年01期。
5.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1.6
篇7
就此,笔者得出了以下几点启示:
第一,要确立从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的指导思想,应注意“不将边疆视同内地,毋以城市教育移植边疆,认识边疆对于中华民族之整体性,及其本身涵蓄之特殊性,在一个民族政策,一个教育方针的底下,边疆教育应兼顾同与异,一般与个别,以发挥战斗与创造的教育性能。”(1)发展教育要受到生产、生活、地理条件、宗教环境、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对知识的认知水平、办学的基本条件等诸多方面的影响和限制,“因为一地社会文化之形成,均有其地理环境做背景,为适应此种特殊环境,其社会文化便产生独特的状态;这种长久岁月维持到今日的独特社会文化状态,绝不是三月两月,三年五年,甚至三五十年之内所可改变,所可消灭的。此种各种独特的社会文化自有其不可磨灭的优点,当然亦难免缺点的存在;我们要改革,必须要基于此独特的状态,求其优点发扬,使其缺点慢慢改正,这才是边疆需要的文化政策与教育政策”(2)。只有从民族的基本特点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发,承认边疆民族地区和内地存在的差距,找准定位,采取切合实际的方式和方法,才能让少数民族地区能够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快出人才。边疆地区辽阔,“人口有稀密纯杂之分,种族有汉、蒙、回、藏之别;宗教有解放前儒、释、回、耶之判;生活有农、牧、渔、猎之差,欲以一种方式兴办教育,冀其有成,已极团难,何况以整个内地教育方式,强移之于边疆,削足适履,弄巧反拙”,故欲兴办边疆教育,“必应辨别边地之实情,而为适宜之措置”(3)。西康地区的教育事业,特别是师范教育事业发展缓慢,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在于当政者没有很好的解决现代教育发展和西康地区本民族发展实际情况之间的巨大差异,孤立的发展,康区“除极少数城镇尚可适宜设立学校外,其余乡村,尤其疏落,设立学校,至不相宜”(4)。教育制度的设计一定要和当地社会环境想符合。“两个社会生活完全不同的民族决不能具有一种完全相同的教育制度。亦即是说,凡生活在某一文化模式内的民族必然会具有某一种教育制度,那全然是必然的而不是偶然的,全是必须如此并不得不如此,绝不是随便给他改换一种他全可以接受得。如果她的社会生活与整个民族文化尚均依然如故并未发生巨大的演化或改变之前,即想借用外力不问他们需要与否适合与否,硬要给他们添加一种教育强迫他们去接受,那如果不逼出大乱子已经可谓侥幸,如还有其他野心岂非梦想!”(5)由此可以看出,发展边疆民族教育,应该有计划、分步骤的实施,这样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
第二,加强民族文化的融合,推行双语教学,并注重教材的编写。从解放前西康地区教育发展的情况来看,边地“种族复杂,语言歧异,各不相通。若各授其语,以适其情,则学校发达而语文之隔阂愈甚,民族思想感情之沟通愈难,于地方不便,于种族不便也。”(6)推行汉语教学或者特定一种少数民族语言教学,都是极其不利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事业的发展的,而且会对民族团结和教育的作用产生质疑,在一定程度上也妨碍了各民族之间的来往。“语言文字,各不相同,生活方式,彼此互异,文化水准,参差不齐”,“书不同文,不能表意于大众,正犹车不同轨,不能通行于天下”,“故求同一点,实为中华民族任何一员自动追求之目标”(7)。笔者认为,民国时期西康师范学校的做法可以为当今教育提供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在教学过程中实行汉语教学的同时,开设民族语文课,在其他民族语文教学的同时,也将其翻译成汉语教材进行讲授。对边疆地区教材的编写,也有其特殊的要求,如“所教课本采用汉字,教材内容与实际环境相隔离,每学就忘,边民自己甚苦,所用题材,每强以汉人生活灌注边民脑际,边民饮食为青稞、酥油而强教以水稻蔬菜;边民所住为石泥村舍,而强教以高楼大厦;边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而强教以电灯瓦斯,床桌窗椅;边民之交通工具为牛马牲畜,而强教以船车飞机。使边民懵然如坠五里雾中。一部《山海经》,不能晓示不敢信,边民未入学前是此等人,受了教后亦不过是此等人,此种教育,有害无益,徒引起边民逃学恶教之观感,视教育为差役,学校为苛政。”(8)所以,在民族地区发展语文教育,应该对于编写教科书之人员有要求,即“除了具备关于编辑教科书的技术外,还需具备对于边地的风土人情,要有相当认识和了解;除了了解国家整个教育方针外,还需要了解国家对于边疆的政策以及国际上对于我们边疆的动静;对边疆儿童青年们的心理特征,也需要有相当的认识。”(9)做到有的放矢,“使他们认清中华民国至上的基本观念”(10)。
第三,要采取多种渠道,多种层次的办学模式,边疆地区语文、思想、地域、习俗、宗教、种族、性情等均与内地人有巨大差异,故推行边疆教育,兴学育才,应酌量变通办理。我国少数民族所居住的地区,“应先办初等教育,后渐步推进,根据宗旨抱持定见,行以毅力,假以岁月,于初等教育渐具基础,迫边地学生稍具常识,略通国语,始至边省或内地,各按程度,分入各级学校肄业,与一般国民同受普通教育,斯为正当办法。”(11)基本上都处在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地形复杂、气候恶劣、居住又十分分散的地区,光依靠国家对少数民族采取直接拨款扶植的办法是很难适应民族地区发展教育的需要的。从西康师范学校的办学可以看出,经费来源过于单一,会直接导致学校的生存危机。笔者认为,通过走多渠道、多层次办学的路子,倡导和引导社会集资办学,既可以解决教育发展的资金难题,又可以吸引新的教育思想向民族地区的传播,更为国家解决了后顾之忧。
第四,要加大教育经费的筹集,切实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边疆民族地区师资的整体水平。在学校教育中,教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只有拥有足够且合格的优秀教师,才能让边疆民族地区教育能够不断的延续和发展下去,民国时期,边疆地区学校之所以大量缺乏师资力量,“我国小教员之生活,本极清苦,普遍月薪只有七八元至十余元之间,在物价高涨之今日,以之维持个人生活,尚感不足,欲求仰事俯畜之道,只有改图更张,于是朝张夕李,更替无常,影响学生之学业,自不待言,纵能安于教职,不事他求,然为生活所困,心身两疲,学识无修养,思想难免落伍,则教学成绩不问可知。”(12)除边疆地区语言障碍、生活清苦外,更在于当时社会对边疆地区教师没有一个普遍的认同感,边疆地区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再加上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社会经济各方面都落后不堪,故财政收入极其微薄,极其有限的教育经费很多时候都由于受到当地政局的影响,被用来充当军费或者其他用途。故民国时期《康定特区政务委员会学校调查报告》记载,泸定两等小学主任教员月薪仅仅是一百,相当于大洋不到五元,从民国二十三年(1934)康定师范学校毕业学生到边疆任教的学生,每月工资为藏洋四十余元,在当时的康定地区,就算是相当优厚的了。教师待遇菲薄,职业无保障,社会地位低下,更没有奖励和退休机制。从这里可以看出,“要彻底改进教育,非先确立教育经费不可。其确立之法,应是一省的一种税收,完全划归教育经费,其收税人员完全由教育当局支配,行政当局不能加以丝毫的干涉,在政治上无论有如何的变动,教育经费决不能受到一点影响”(13)。还必须培养一批热爱少数民族教育事业,勇于奉献的教育人才,切实提高他们的生活待遇,给予更多的优惠政策,使人才能够留在民族地区长期安心的工作。
总之,发展边疆教育,要特别注意边地的特殊性。“边疆教育的目标,应是以融洽中华民族各部分的文化为一国族,并平等地促其发展为一定的方针,其范围应包括所有语言文字习俗特殊的边地,不限于蒙藏,不分别族,混合施教。施教的内容,其重心应以改进社会的经济的生活,并特别重视国防的意义为要。在实施的步骤上,应先着重国民教育,在施教的方法上,应缜密地订定一个切实可行的详细计划,想出几种特殊有效地教学设施,不应学究式的把内地的一套原封不动的搬到边地去。”(14)要多元化的发展边地文化,“应多利用边疆各地旧有的特殊形式及其原有的各种活动,即利用其民族特别的习惯及其社会活动,再加上新的文化内容”(15)。
注释:
(1)梁瓯第:《边疆教育问题的研究》,《教育通讯》1941年第4卷第8、9期,第19页。
(2)青一:《筹办中央蒙藏学校青海分校计议》,载《新青海》1934年第2卷第2、3期。
(3)曾紫绶:《边疆教育问题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3号,第15页。
(4)吴鼎:《边疆教育之现状及今后推进之方法》,载《边政公论》1941年第1卷第2期,第59页。
(5)杨方著《民族研究文集》,北京民族出版社1991年版,第101页。
(6)曾紫媛:《边疆教育之研究》,载《教育杂志》1936年第26卷第3号,第15页。
(7)教育部边疆教育司:《边疆教育概况续编》序言。
(8)梁瓯第:《边疆教育问题的研究》,载《边疆通讯》1941年第4卷第8、9期,第19页。
(9)冷少颖:《改进西北教育之我见》,载《西北晨钟》1939年第2期第6页。
(10)王文宣:《我对于编写边疆小学国语教科书的几点意见》,载《教育通讯》1941年第3卷、第15卷,第9页。
(11)聂春燕:《20世纪30、40年代开发西北大潮中的边疆教育》,四川大学2005年硕士学位论文。
(12)杨德元:《中国回教之教育问题》,载《晨熹》1936年12月第2卷,第3页。
(13)冷少颖:《改进西北教育之我见》,载《西北晨钟》1939年第2期,第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