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堂范文

时间:2023-03-20 00:42: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课堂,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历史课堂

篇1

高中历史课堂中,利用历史图片开展教学活动,可以将知识直观地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历史图片;高中历史;必要性;影响

历史图片作为一种直观教学资源,是高中历史教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凭借自身形象、直观、生动的表现方式,将枯燥的历史知识变得生动有趣、直观简单,对于辅助学生学习历史大有裨益。本文对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课堂中使用的必要性、积极影响及注意事项进行了简单叙述。

1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重要性

传统的高中历史教学模式鼓励学生死记硬背,教师将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被动地记录笔记,并在课下认真背诵。这是传统应试教育的学习模式。随着新课改的推行,对历史教学效果的考查方式越来越多,一些大型考试越来越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死记硬背几乎无法帮助学生提高成绩。近些年来,图片题在考试中的比重日益增大,例如历史器物图、历史人物图、政治经济生活图、历史地图等等,将历史图片穿插于日常的历史教学中对提升学生的读图能力十分重要。

2历史图片对高中历史教学的积极影响

随着人教版高中历史教材的改革,教材内容由原本的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变为按照专题顺序排列。在学习经济史和思想史专题时,教师单一枯燥的口头讲解让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所学内容较难,从而产生倦怠,失去学习历史的兴趣。此时,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教师在讲解枯燥的经济史时,可以借助图片进行讲解。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经济中心南移”时,教师借助如《秧马》、《济南刘家功夫针铺商标》、《交子》、《清明上河图》等图片,让学生在观看图片的过程中加深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历史图片在高中历史教学应用中的注意事项

历史图片的应用给枯燥的高中历史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倍受学生的青睐。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问题:历史图片的使用与教学主题联系不密切,则不能为历史教学服务;历史图片的使用过于频繁,会分散学生注意力,影响正常授课。

作者:赵金锁 单位:河北省滦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1]冯新虹.高中历史课程:如何在新课标指引下改进课堂教学[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05(04):21~23.

篇2

一、要研究、整合教材,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过去我们在讲授历史时是从头至尾、面面俱到。教材上的内容我们不敢取舍,教材中的结论我们不敢商榷,教材至上论和“教教材”的观念依然左右着我们,也制约着历史课堂教学的改革。

高中新教材的变化,不光体现在教学理论和编写体例上,也体现在历史教学内容上。面对新教材,教师首先要做的是对新教材进行深入研究,这是有效开展课堂教学的先决条件。教师只有研究了课标,吃透了教材,对教材进行合理的整合、提炼与创新,才能够拥有对教学内容取舍的自,才能够有效地驾驭教材。

二、要合理运用教参,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课堂教学预设应该是教师的二次创作,是教师智慧的结晶,但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我们在高中学校的历史课堂教学调研中发现,不同的教师讲同一教学内容时所使用的案例如出一辙,让学生讨论的问题没有丝毫的差别,甚至布置的作业也是毫无二致。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不言自明:基本上都是从教参上“拿来”的。这是当今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

现行部分历史教参中有详尽的教案。因为有现成教案的存在,于是部分教师就不写教案了,而是各取所需,甚至全盘笑纳,教案变成了案前的摆设。“拿来”的东西虽然全不费工夫,但那毕竟是人家的教案,是编写者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对学生的认知判断而编写的,没有思考地“拿来”,作用又有几何?如果教师照搬照抄的话,教案就失去了它本来具有的价值。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会出现信马由缰、漫无目标的现象。心中无谱,焉能唱出优美的曲调?

在高中历史教研活动中,我对青年教师说,要学会把教参扔掉,备自己的课。用现成的教案,会让人产生依赖心理和懒惰行为,会禁锢人的思维以至于落入窠臼。我不是说教参不能使用,而是强调教参上的教案仅仅是一种教学参考资料。对于历史教参,重要的是借鉴他人课堂教学预设的思路和方法,重视其提供的史料,因为我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典籍中去寻找。

三、要制定准确的教学目标,指导教学行为

篇3

关键词: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18-0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正在两个层面上探索前进,一个层面是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正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着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这一层面研究呈现出了星火燎原的发展势头。另一个层面是一部分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引进和探索研究,这一层面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

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的新成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之后。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操作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先从理念、理论引用、再到具体实践、操作,再到理论理解、建构、运用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该从追问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堂教学这个极点与起点出发,即从建立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出发,其次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历史教学问题情境之中,建立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观。再次,在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设计观的指引下,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促进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再从时间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

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研究教学设计,就必须界定教学设计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实践工作者对于这方面的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解。目前,在有关教学设计的一些专业课程教材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大多采用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1994年)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几页教案的事情,也不是机械的完成教案上面的步骤。它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想基础以及行动指南。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便于丰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以便达到教学设计目的进而升华教学内容最后获得教学成果。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对于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更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蓬勃发展中注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以及给予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

在理解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之后,重要之处就是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本人将教学分为三个系统部分以及各系统部分详细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是课前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分析、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方案。其次是课堂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板书、课堂。最后是课后系统部分,包括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方案以及教师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本人深感在课前系统部分也就是在备课思考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熟读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其次是根据课标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删减,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广和学得精。再次就是常规当中的备课思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再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只是基础以及只是需求设计不同的备课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真正的实践历史教育教学之后本人习惯并且也认为教案当中板书设计的位置应该提在教学过程设计位置的前面。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本是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巩固和提高,钻研教材的效果体现就是板书的设计是否精准。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在板书好之后的语言与方式的体现。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个人倾向于注重板书的设计,当然教学过程中的导入以及过渡的结尾都也是很重要的。最后的教学用具这里不再多说。

教学课堂系统部分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包括教师的教态、粉笔字的书写以及语言的表达。每位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课后系统部分就是教师在完成前两个系统之后组织的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巩固以及学习效果的检测。在这基础之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发挥优点,弥补缺点。

二、教学实践回归于教学课堂设计理论

篇4

一、历史课堂呼唤人文教学

二十一世纪,中国正面临经济知识,信息社会和全球化的趋势。一直重视人文教育的传统有被忽视的危机,但是,人道主义作为一种宝贵的人类知识遗产,社会对各种各样的人才的需要恰恰是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时代呼唤人文精神的弘扬传播。高中历史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质。在中国的市场经济下,伴随实用主义的价值观强烈冲击的影响,传统的教育理论,历史的教育功能长期被忽视。而新一轮课程改革无一例外地推动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产生着变革,体现在历史课堂教学,就是要强调了人类精神的培养重要性。加大对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视,正在成为历史课堂教育改革热点。

历史人文教育应是在肯定人、尊重人的理论的前提下,对人的本质、任务、地位、价值观和个性发展的重点探讨。贯彻历史教学中的人本主义是历史教学的重要内涵之一。历史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长期以来,由于教育的偏见或大潮流,中学历史教育的功利性和工具性很强,人文教育功能偏弱,一再要求重复同样的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意义,使人文教育流于形式,过多地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经济、竞争、法治,而不屈不挠的抗争,珍惜生命,以进一步提升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等问题,这些事情却被忘记。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我们的历史教学课堂应该体现丰富的人文教育,历史课必须高扬人文主义的旗帜!

二、高中历史课堂开展人文教学

作为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加强人文主义教育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教师素质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先决条件。它是完善教学活动中的教育功能,是教育工作者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对于历史教育能否发挥其人文教育功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总结自身实践,本人认为,高中历史教师可通过以下方法提升自身人文素养:①加强对历史专业知识的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②塑造历史老师的个性,要求历史老师做一个知识渊博、品德高尚的人。③加强教育教学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所以历史教学中,要以学生的需要为依据,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生活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2.从方式上改进历史课堂教学。在过去实施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教学似乎已经背离了历史潮流。现今的探究式教学,更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和现代人文精神的发展,科学的教育一体化的精神、全面的教育活动以及学习活动的创意,这些让学生作为一个主体参与。

3.突出学生主体,改革教法,促进教学过程的和谐。我们必须让学生有参与的热情和勇气,动员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教师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合作和互动的课堂气氛,教学应在探索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下进行,拓展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学生的实际水平的深度。

三、结语

篇5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策略

《普通高中历史新课程标准》对教育教学的理念、目标及课程性质等多方面作了明确的方向性的规定。新课程和新课程理念的最终实施要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因此,在课程改革中,必须转变课堂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以期达到学生终身“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养成正确的历史态度和社会态度,培养具有健全人格和人文素养的一代新人。

1 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

“学生的发展是课程实施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着眼于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正是我们教学的目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改变陈旧落后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为本,改革授课的方式、方法,构建先进而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改革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实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的多样化和科学化。所谓多样化,即教学内容呈现不再单纯依靠教师的言传身教,而是大力提高科技含量,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所谓科学化,就是不再单纯地让学生记忆并储存历史结论,而是结论与形成结论的过程并重。新教材在这方面给师生们留下了较大的思维空间。第二,改革师生互动方式,改变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象,以改革历史课堂教学为突破口,营造一个实事求是、崇尚真理、追求真理的氛围,对学生提出的不同意见、看法、观点不随便斥责或施加压力,以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为学生的禀赋可潜在自由、充分发展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尽可能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教学相长、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第三,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将学习过程中的发现、探究、研究等认识活动突显出来,使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成为学生发展自己、学会学习的过程。新教材增加的阅读课和活动课,就是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历史教师可以在组织指导这两种新课型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当然还可根据新大纲要求开展好其他类型的研究性学习,比如课堂讨论、辩论,收集历史资料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人物小传,开展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编演小历史剧,制作历史题材的音像作品或计算机课件等。

2 充分利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造性的典范人物之所以成功,首先起作用的不是他们的渊博知识,而是他们的人格,譬如爱迪生的痴迷忘情,居里夫人的坚忍不拔等。可见源自内心的热爱、迷恋和追求是动力源,是创造性的灵魂。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该充分挖掘教材中有关创新教育的知识点,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和激情,增强学生创新学习的意志。 第一,通过对创新意识知识点的讲述,引发学生的“自我需要感”,从而激发学生创新学习的动机。第二,通过对创造型人物创造激情的讲述,激发学生勇于创新的豪情壮志。第三,培养学生创造的人格。良好的人格品质是创造力发展的重要保证。通过历史教学,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格品质:在创造性思想还不明朗时具有能忍受模糊的能力;有克服障碍的勇气;坚信自己能成功;能不断超越自己;敢冒风险。只有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人格,学生才会在创造的过程中具有应对挫折的能力,最终取得创造性的成果。

3 运用创造性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创造能力的发展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导入教学;温故知新导入;问题导入

作为一堂课的首要环节,导入语让学生对这堂课产生良好的第一印象,无疑是成功的关键一步。课堂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它要求教师能迅速创造一种融洽的教学情调和课堂氛围,把学生带进一个与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相适应的理想境界。下面笔者简要谈谈高中历史的课堂导入教学法。

一、温故知新导入法

顾名思义,这一导入方法需要教师能够熟练掌握整个教材的知识体系,将以前所学的知识点在本课之前做合理的迁移,即对旧知识起到有效的复习作用,对新知识又可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增强对旧知识印象的同时,为新知识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例如,《秦朝的统治》课例,以公元前356年的秦孝公任命商鞅变法这一知识点为切入点,引导学生对变法的内容和影响进行知识性的回顾,其涉及三个方面:第一,建立县制,加强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第二,废井田,变阡陌,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第三,统一度量衡,统一赋税制度,促进封建经济的发展。其影响有:变法使秦国逐渐强盛,为实现统一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在复习了这一知识点后,教师再提出新的问题,导入本课的新内容,如:在“除商鞅变法的影响之外,秦朝统一全国还有哪些原因?秦朝又是如何巩固其统治地位的?为何秦朝统治时间又这么短?”首先温习已学过的背景知识,然后再带着新的疑问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问题导入法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提出疑问,设置悬念,使学生在“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下,启迪他们积极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起他们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设疑导思,激发学生求知欲,乘机板书课题,让学生满怀热情地投入学习。教师是教学的引路人,不断地揭示知识的新矛盾,摆在学生面前,使他们疑中思,“山重水复疑无路”,思而明,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例如在讲《》时,设问:英国发动的原因是什么?这场战争的结果如何?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列强是否如愿以偿地在中国开辟了广阔的市场呢?为什么他们的廉价商品没有打开中国的市场呢?这场战争又对中国社会造成了哪些影响呢?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些内容。

三、歌曲导入法

音乐是社会的产物,许多音乐具有强烈的时代感,一首好歌曲就是一段历史的缩影。巧妙地把音乐引进课堂,不仅能使学生兴奋激动,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开拓学生的思维,还能陶冶情操,培养人文素养。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育现象,孩子们越少感到教育者的意图,它的教育效果就越大。我们把这条规律看成是教育技巧的核心。”通过欣赏歌曲,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从而在潜移默化后受到教育,获得知识。例如,在讲《和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一课时,可首先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境中,学生的感情很快被激发起来,使学生对为什么会发生和我们是如何抗日的等问题充满了兴趣,自觉主动地投入到这节课的学习中。

四、图片导入法

教师可以利用电化教学的手段,把书本知识变成生动活泼的画面,使课堂教学的“导入”变得生动有趣。图片种类良多,有历史地图、历史文物、历史丹青等,可直接揭示历史事物和历史人物的形象,给学生以活跃的视觉感染,便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为历史教学供给珍贵的素材。如在讲文艺回复兴这一课时,先给学生出示拉斐尔的名画《西斯廷圣母》的图片和中世纪的圣母绘画,然后让学生比较两幅图片中的圣母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阐述后指出拉斐尔所绘画的圣母画像都以母性的温柔以及青春健美,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那么,什么是人文主义?带着这些疑问学生会迅速阅读课文,独立解决问题,由此进入新课。

五、诗词导入法

诗词艺术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奇葩,而我国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既有对当时社会历史的歌颂,又有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批判,还有对当时历史事件的记录等,因此,在历史课堂教学中,我们也可以利用学生比较熟悉的诗词来设计导入语,引领学生进入新课程的学习。例如,在给学生讲到《》这节的内容时,可在上课之前给学生先介绍谭嗣同的《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从这首诗句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谭嗣同那种视死如归,大无畏的精神。那么,谭嗣同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作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呢?当时到底发生了哪些事情呢?就这样,利用一首诗就自然地引起学生对于本节课的兴趣,进而顺利地进入到《》的学习中来。

六、故事导入法

篇7

    关键词:历史 教学 模式

    我国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最常见的教学模式,主要有三种:“讲谈——接受式”、“自觉——辅导式 ”和“参与——活动式”。

    一、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是在改革传统历史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形成的。

    传统历史教学模式是50年代初我国历史教育工作者以苏联的教学模式为基础,融合我国的一些传统的教育思想的方式而成的,以“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五个环节为结构程序。它的优点是方便了人们对历史教学活动过程的准确把握,有利于历史知识的系统传授,对历史教学实践的指导也更为明确具体。

    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对传统的历史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在巩固了教师系统地讲述历史知识、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基础上,采用师生谈话的方式展开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自主积极地接受历史知识,教学双方形成了双向的反馈交流,这一改革后的模式,从其特征上看,可称为“讲谈——接受式”。

    讲谈——接受式教学模式,以讲述法和谈话法为主要教学方法,同时采用指导阅读、看图、图示、讨论等法,属于接受学习的教学范畴。由于它方便易行,又能起到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作用,并可采用多种变式,因而是目前使用得最为普遍的一种教学模式,尤其适用于初中的历史教学。

    二、自学——辅导式

    自学——辅导式,又称导学式。它是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的自学,和教师有的放矢、相机点拨的辅导,使自学和辅导在教学活动中有效地配合的一种教学模式。

    错综复杂的教学过程,从理论上可以作这样的剖析:以教师为主体,作用于教材、学生等客体,构成了教的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作用于教材、教师等客体,构成了学的过程;教师、学生均具有主客体双重角色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因其职业的特点和年龄、智力及知识水平的优势,理应发挥主导学生学习的作用,即主导作用,主要用于对学生的指导、点拨和引渡上;同理,学生的学习活动也理应接受教师的主导。然而,学习活动是有其自身发展规律的,一切都有赖于学习主体主动积极地去吸收和消化知识,并构建为自己特有的认知结构。“从宏观上看,人的健康成长过程也必然是受动性递减,主动性递增,直至完全能把握自己,达到‘ 自由王国’的过程,故学生的主动性必须受到重视和珍重。”这样,教的主导性和学的主动性的契合,就构成了“自学——辅导式”的主旋律。显然,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理论是支撑该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

    自学——辅导式在功能目标上突出强调了学生自学课本知识的能力和习惯的培养,它对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有明显的效果,能够保证教学的质量。但是,这一模式要求学生要有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和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因此,它比较适合于高中的历史教学。此外,它对教师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不仅要提出有利于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掌握知识和发展能力的问题,而且要善于概括知识的结构,熟谙知识之间的联系,并能作出精要的表达;还要有较强的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要善于和学生交流,并作耐心的辅导。

    三、参与——活动式

    参与——活动式是近年来出现的较为新颖、同时也是引起较大反响的一种教学模式。该模式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教学主张。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扮演的角色不是学生的导师、知识的传播者,而是学生的朋友、学习知识的顾问。教师的任务是创造促进学生学习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发挥独立性与创造性,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这一模式强调师生的,共同参与和活动。所谓参与,一是指教师和学生以平等的身份参与教学活动,共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二是指师生共同参与包含了教学活动在内的整个社会生活。所谓活动,则是指学生的主动活动作为教学的主要形式,自己找资料,定课题,做实验,搞制作,既动脑又动手。它既表现于课堂教学,更表现于课外活动。

    历史课外活动的推行,特别是历史“活动课”课型的确立,以及历史情景教学法和情感教学法的实验,为该模式在历史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及推广创造了条件。

篇8

关键词:教育教学;教学艺术;高中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0—084—01

一节成功的历史课,不仅与教师本身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且与教师的教学艺术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那么,教师该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使历史课的每一个教学环节紧密衔接、环环相扣,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课堂呢?

一、精心备课,尽展历史教师魅力

叶澜教授说:没有教师的生命质量的提升,就难以有学生精神的解放;没有教师的主动发展,就难以有学生的主动发展;没有教师的教育创造,就难以有学生的创造精神。可见,教师必须开阔视野、更新观念、拓宽思路才能有效指导实践,改进教学,使自己的历史课堂变得有序、有趣、有效。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期间要占有资料,掌握最新的教育动向,了解当代对人才的素质需求。从教学预设,到突发事件的处理都昭示着教师的魅力,无论是教学魅力,还是人格魅力都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只有精心备课,才能在课堂上左右逢源、洋洋洒洒。学无止境,为了不断提升备课质量,我通过多种途径储存大量历史资源,如收集和历史有关的网站,经常浏览名人博客,以便从中汲取大量的备课资料,不断优化组合,实践中融入自己的智慧,力求每节课主线清楚,内容充实,拓展延伸恰到好处。实践证明:教师只有精心备课,情境创设才能别开生面,提出问题才能引人入胜,启发诱导才能徐徐善诱,教学过程才能形散神聚、收放自如。

二、激情导入,点燃学生求知欲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不能没有情感”。如果教师在上课伊始就能抓住学生的求知心理,燃起他们的求知欲望,这样学生就能怀着无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本节历史内容学习当中。孔子说:“好知者不如善知者,善知者不如乐知者。”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强调:“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可见,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要从培养兴趣入手。我采用的兴趣导入方式主要有:巧设疑难,以疑激情(目的是把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吸引到所提的核心问题上来,并诱导学生围绕核心问题进行思考,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创设情境,启迪猜想(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煽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诱发思考,使学生一下子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设置悬念,诱发好奇心(利用高中生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的习惯,启迪思维,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这些方法要根据需要谨慎待之。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是发挥激励、唤醒、鼓舞作用的导入都是行之有效的。如在教学《》内容时,播放《郑成功》精彩片段导入新课,通过影片介绍,既增加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了解,又提高了学习积极性。因此,只要我们教师把起始课上得扣人心弦,妙趣横生,融智怡情,这便是成功的一半。

三、百家争鸣,让“意外”巧为己用

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过程,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独特的思想、独到见解的鲜活生命,课堂上尽管教师精心预设,节外生枝也在所难免。一位合格的教师应具备课堂教学中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变能力,这种应变能力的高低也直接体现出教师的自身素质问题。教师要习惯倾听他们想法,即便有些“另类”,教师也要善待“意外”,并能巧妙运用这些细节,让他成为一种生成性教学资源,师生在超乎寻常的体验中收获经验、收获热情、收获知识。

如在教学《》内容时,同学们正在谈论“如何看待林则徐虎门硝烟?”有个同学认为:林则徐不应该把收缴的鸦片销毁,应该卖到英国,让他们也受害一次。这是我没有想到的。我顺藤摸瓜,和学生一起讨论了鸦片对人、社会的严重危害,站到全社会的高度明确了只有全社会联合起来,才能消除带来的危害,这是地球上每个人都应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四、恰当结课,历史课堂意味深长

篇9

关键词:新时期;趣味;高中;历史

新课标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中历史教学时,要改变原有的历史课堂的教学方式,通过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工具,促进学生对历史的学习。

一、挖掘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与其他方面的知识相结合

教师在历史教学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要认真阅读和研究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参照这些要求,了解哪方面需要完善,哪方面需要去除。教师在教学前要改变原来教师单一地说而学生在课本上记的传统教学方法,要不断学习新的教学工具,采用多样的教学工具丰富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在教学前还要认真研究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将教材中的内容与其他方面的知识进行结合。如,在学习的课程时,可以让学生结合地理知识,判断各个根据地所在的方位和的行进路线,教师对的过程做简要的介绍后,可以让学生结合学过的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画出行军的路线,在画出的行军路线后,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在中遇到的艰难险阻,体会和学习在中形成的勇往直前、坚持不懈、不怕牺牲的精神,可以结合同志在途中作的《》这首诗,通过一句一句地分析诗句,将诗句与课本结合,形象地展示出中遇到的各种困难。通过在历史教学中转变教学观念,将其他方面的知识同历史内容相结合,丰富历史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运用多样的教学工具和教学方法。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当学生对某件事情产生兴趣后,才会主动地思考,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在学习中收获知识和喜悦。为了改变历史课堂沉闷的形象,教师要加强直观教学,利用多种方式将历史史实呈现在学生眼前,使枯燥的历史文字信息变得更加生动。如,在学习《中国古代艺术》这一课时,在上课时,教师可以先在课堂上播放戏曲片段,因为高中生平常对戏曲的关注度较低,在戏曲作为背景音乐的条件下,询问学生知道的戏曲类别有哪些?这些戏曲类别都有什么区别吗?通过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然后利用多媒体技术讲述戏曲的相关知识,让学生了解为什么京剧是我国艺术的瑰宝,教师在介绍某一京剧背景时播放相关的京剧片段,让学生通过看京剧片段了解京剧中蕴含的文化。在进行书法的教学中,可以将书法的发展过程制成PPT或是FLas,将书画的发展历程直观地展现在学生眼前。通过利用多媒体技术,直观的知识呈现拉近了学生和课本知识的距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三、合理规整,设计时间表

我国的历史跨越上下五千年,历史事件多且杂,在进行高中历史教学时,教师要去粗取精,有些历史事件对于历史教学并不重要,教师要有意识地一带而过。教师在讲到重要的知识点时,应该停顿一下,告诉学生这是重点。对于不是重点的知识,在课上不必多说,学生可以课下自己阅读、自己理解。我国历史悠久,为方便学生理解,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设计历史时间表,在设计时,要先听听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认为哪些方面是重要的,哪些方面是不重要的,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后进行补充,总结每一单元的知识点时也要采取这种形式,师生在和谐的氛围下进行课程知识的整合。通过设计历史时间表,使历史学习中的重点问题都在其中反映出来,这样学生在进行历史复习时便有了针对性,有利于提高历史教学效率。

四、通过日常参观加深认识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教师在进行历史课本内容的讲解时,还要鼓励学生关心国家大事,定期观看《新闻联播》和在搜狐新闻或网易新闻客户端上观看新闻。同时,学生还可以利用网络资源,自己观看《复兴之路》,这个纪录片是一部全面、系统地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的系列节目。学生在观看这个纪录片的同时,将学到的知识与影片的内容相对应,提高学生对历史史实的理解。

教师还可以把学生带到史实发生地或是纪念馆等地,通过将学生带到史实发生地,让学生体会历史的真实,加深对历史内容的理解。

总之,为提高高中历史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课本内涵,对课本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在课堂教学和实践参观中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篇10

(一)课堂氛围不活跃,学生积极性比较低。

高中生一般还都处于青春期,缺乏一定的社会实践,生活经验比较薄弱,而高中历史比较抽象,并且老师们一般采用的是平铺直叙的传统的授课方式,学生们理解难度很大,听不懂就导致不愿意听,不愿意听就更听不懂,这就导致一个恶性循环,大大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而“老师在上面不停地讲,学生在下面随便听”的现状,期间老师与学生们的互动很少,导致历史课死气沉沉的,课堂氛围不活跃,老师的授课效率与学生的听课效率都很低,学生的历史成绩固然提不上去。

(二)学生们对高中历史不重视。

在高中经常听到一些老师们强调数理化与英语的重要性,认为历史是“副科”,并且都是记忆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解上的难度,不需要花费过多的时间。这种言论在无形中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而让他们从心底里就觉得历史学不学都无所谓,考试前突击两天死记硬背知识点就行,对历史的不重视也使得学生们对其学习的兴趣与热情大大减少。

二、提高课堂质量的几点建议

高中历史的学习还是很重要的,提高课堂质量也是迫在眉睫的,那么老师们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另辟途径,使用创新型教学手段,创设积极活跃的教学氛围,提高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从而使他们的历史成绩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以达到新课改的标准。关于提高高中历史课堂质量,笔者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科学合理备课,突出教学重点。

老师们只有在课前充分进行备课,才能在课堂进行的过程中做到游刃有余,因此,老师在课下可以要求学生们进行积极预习,让课代表把他们在预习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统计一下,这样在备课的时候就能够对学生的理解难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可以在讲课的过程中明确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答疑,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中常见的案例,以降低学生们的理解难度。

上文提到,历史是对过去事情的描写,学生们不感兴趣,难以理解,因此老师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适当引入生活中学生们常见的熟悉的小案例,模拟当时的社会环境,尽量做到情景再现,让学生们身临其境,从而降低他们的理解难度,增强他们对知识点的记忆强度,以牢固掌握所学的新知识点。

(三)充分利用现代教学设备。

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使得教学设备有了很大的改革,多媒体设备、网络资源在课堂中的充分利用,可以在历史课堂上添加一些音乐元素与视频动画等,通过以前课本知识平面静态的展现到现在直观生动动态的演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们的兴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使其在历史课堂上全神贯注,从而提高听课效率。

(四)建立一种奖励机制。

学生们的进步与优秀表现,都希望得到老师的肯定,而老师对其进行积极向上的言语鼓励,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确立学生们的信心,当然还可以对大幅度进步的学生给予物质奖励,发一些小奖品,以激励他们更努力地学习。除了以上四种方法,当然还有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提升高中历史课堂的质量,比如与学生经常在课下进行交流,和他们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依据学生的历史成绩,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让他们彼此之间进行互帮互助、优势互补;还可以采用合理的提问方式,更多地关注历史基础差的学生,给予他们关心,让他们感觉历史课堂是温暖的。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