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课范文
时间:2023-04-09 12:52: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历史课,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中历史 课堂讨论
素质教育的历史课堂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培养创造思维能力。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单靠教师“讲课”是不行的,还要通过精心组织课堂“讨论”来实现。即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组织指导学生围绕讨论题,在一种良好平等的气氛中直接、自由地进行探索、讨论,多向思维,各抒己见,互相启发,的一种学习形式。如何能进行有效的课堂讨论,提高教学质量?下面试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和思考,谈几点认识和体会。
一、何谓高中历史中讨论式教学
随着新课程的不断推广,新的教育理念也不断深人。讨论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也是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讨论式教学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合作学习的一种教学方法.是对传统教学组织形式的一种突破和有效补充。随着新课程的全面推广和应用,许多教师在自己的学科教学中在尝试运用讨论教学法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了贯彻课改精神,本人尝试将讨论式教学引人高中历史课堂,以提高历史课堂教学效率。
何谓讨论式教学?本人认为所谓讨论式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围绕教学中的某一中心问题。通过共同探索和交流分享活动.从而为学生提供主动参与学习和互相学习的机会.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和有效学习的一种组织教学的方法。
二、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原则
1.主体性原则和主导性原则
采用讨论式教学,就是要将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人,使其处于主体地位,老师应该充分的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让其主动的提出问题、互相交流问题、解决问题。我们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也并非不关注教师在其中的指导地位,教师在课堂讨论中要做到有目的、有序的掌握讨论活动的局面,并引导和激发学生去积极的主动并带有创造性的进行讨论。
2.全体性原则
课堂的讨论活动,需要全部学生都要参与其中,使每一个成员,包括老师在内,都要在讨论中得到收获,那就要求历史老师要精心的挑选课前预习方向和讨论题目。首先,讨论的方向和内容要跟课程安排的重点和难点有关;其次讨论的话题要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触发其参与讨论的积极性和思维灵感;再次就是讨论的题目要有坡度,因为目前高中学生的历史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其接受能力也都存在差异,所以在选择话题上要做到既突出“点”,又要照顾到整个“面”,做点难易适度点面结合。只有做到这样,才能使每一个学生都在课堂讨论中有收获,使得课程讨论成为真正的培养学生思维和创造能力的环节。
二、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讨论形式
1. 相互协商法
讨论时,小组成员可以先独立思考,产生自己的见解或把想法写下来,再分别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讨论,形成集体的意见。这样可保证小组中的每个成员都有思考的机会和时间。如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专题中,我先提出了问题:请从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习俗风尚、交通工具、通信手段、传播媒介等方面考虑,我国近现代社会生活有了怎样的变迁?以及造成这些变迁的原因是什么?而后各小组成员自己思考、协商,汇总形成小组观点,再拿出来进行集体讨论,最终全体达成共识。这样的过程,既发挥了每一个同学的主观能动性,又汇集了同学们的共同智慧,起到了提升对祖国悠久文化和多元文化的热爱之情。
2.相互补充法
在小组中每个成员独立思考后,随机决定一位成员陈述自己的意见,其他成员以他的意见为参照,发表见解,最终形成集体意见。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全班组与组之间的探讨,在这种具有团体性质的争论中,学生们更容易发现差异,产生思维火花的碰撞。
3.相互提问法
可小组内提问,也可小组间提问,学生之间可点名提问,也可男女生相互提问等。这样的方法增强了趣味性,如加人一些竞争机制,则使学生产生较高的积极性,也培养了集体荣誉感。
三、高中历史中进行讨论式教学的实施
1.设置疑问
教师的一个重要工作就是给学生设置疑问,所以教师就要深人的研究历史课本的结构和知识点的分布,然后根据课程安排一步一步的逐渐提高难度的设置问题,学生在课前的准备问题过程中,就已经熟悉课本知识,在课上才能更为主动的参与讨论。高中历史教育,要结合多方面的知识,比如文学、地理、政治等方面,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2.解决疑问
在学生充分进行课前准备的基础上,课堂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这些疑问。尽可能的让学生发言,互相交流看法,然后自己去解决疑问并提出新的问题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就是引导者,引领学生前往一个正确的方向,而不是传输者,不要过多的发言,而是以提问题为主,让学生主动的动脑思考,帮助学生养成主动解决问题的习惯。
3.总结疑问
作为老师要善始善终,要依据课堂的讨论情况来及时的做出总结,然后根据总结去指定下一步的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教学进程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能力,使其发挥出最佳效果。
总之,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我认为采用有效的课堂讨论式教学,体现了“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新课程理念,能让历史课堂充满活力,也能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付会芳.高中历史常用课堂导人技巧例谈[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4)
[2]杨竹芬.新课程背景下高师历史教学如何应对中学历史教学改革[J].临抢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4)
篇2
一、激发兴趣,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当学生对某事物产生兴趣时,他就会入迷地去追求、去探索。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心情愉快地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下面谈几点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兴趣、增强课堂教学效果的方法,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气氛。课堂教学中的教师,对学生影响很大,因而教师要作到教态自然大方,平易近人,促进师生关系融洽。 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祖国历史的重要性。
二、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当学生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时,就会积极主动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指通过各种教育途径和手段把教育的任务和要求转化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已形成的需要转化为学习的动力。首先,要给学生概括介绍历史课的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法,让学生了解历史课的总体目标以及如何学好历史课。其次,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及学习目的和学习方法,使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再次,注重知识的实用性。在学习具体历史问题上让学生感到知识是必需的和有用的,可以用纵横联系的方法,古今对比的方法来处理教材的某个问题,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处理好历史中趣味性与科学性的关系。教师应以教学大纲和教材为依据正确反映历史史实,不能为了引起学生兴趣随意夸张歪曲历史史实,把神话故事、传说故事当作历史知识传授给学生。
三、紧扣课时中心,优化教学目标
在新课改背景下,历史课本的编排与以往的教材编排不一样,它是按照专题形式编排的,既然是专题就肯定是围绕某个中心的,我们在进行情境教学切忌偏离甚至远离课时中心。如《运动》,此课的课时中心在导语中已阐明的比较清楚:运动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先驱。我们在讲课时必须紧扣这个中心,正确定位在民主革命中的先驱地位。如果说过多地讲述的经过和失败的原因,这明显是偏离了课时中心,那样的课肯定是失败的。紧扣课时中心可以说是情境创设有效性达成的前提,接下去我们要考虑的是在紧扣课时中心下的具体情境创设。我们都知道,新课程强调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实现,这种课程目标和课程特点必然要求我们一线教师在创设情境时要考虑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优化。教师还可以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和分组合作探究的互动展开,让学生既掌握了科举制度的意义这个知识目标要求,又学会了分角度换位思考的能力目标要求,还在集体探究的活跃气氛中培养了集体合作感和荣誉感,情感态度价值观也相应得到了提升。所以说,有效的情境创设有利于课堂三维目标的生成。
四、实施开放性互动式的教学
历史课堂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有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也有学生与学生的互动;有固定的同桌学生互动;有学习的互动,也有作业的互动;有教学内容的互动;也有学习方法的互动等等。比如将普通作业改变为师生对话交流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单一的文本作业改进为可辅以图画、照片、影视资料、互联网资料形式的作业,甚至是历史人物角色表演、社会考察、人物采访等多形式的互动作业;将过去学生被动完成、教师机械批改的作业,改变为师生双向设计。例如平时的检测或考试试题交学生自己去出,教师把学生的试题精选成一套试题。学生知道是自己出的考虑题有一种自豪感,他们会更积极主动地学习、思考、创新。也可以把作业实行师生双向批改,由学生写出批改总结,从而,让学生自己总结学习的经验教训。
五、锁定时空要素
篇3
一、教学情境创设的含义
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借助于各种直观性的途径创设与实际的教学内容相关的、有利于启迪学生探究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发散思维,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及时、高效地达成教学目标。数学强调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然而初中数学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比较枯燥、乏味,学生学习兴趣不浓厚。将情境教学应用于数学,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首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兴趣提高了,那么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更好了。其次,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将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就是学习数学的最理想状态。除了以上两点,情境教学还有着许多好处,比如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探索精神,等等。
二、对当前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反思
情境教学在全国许多学校都得到了推广,很多初中数学教师也开始应用了情境教学模式,可是我们的教学效果却没有得到显著提高,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没有真正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完全套用别人的模式,没有根据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去创设情境。比如农村教师套用城市教师的情境教学模式、情境的实效性不足等问题。所以,我们在总结别人成功情境创设经验的同时,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行情境创设,真正去把握情境教学模式的内涵和本质。“教无定法”,数学教学的情境的创设同样也没有定法。只要是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探索精神,切实提高学习效果,就是一种好的情境创设。
三、初中数学教学的情境创设之我见
1.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进行情境创设。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往往会因为数学的抽象性及严谨的逻辑性让他们误认为数学是脱离生活实际的,从而对数学望而生畏,学习积极性不高。其实数学知识本身是来源于生活的,数学教师应该及时地去纠正学生“数学是脱离实际生活的”这一错误观念,引导学生养成对实际生活现象耐心观察的习惯,利用实际生活和数学之间的联系来创设数学情境。从学生身边的实例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觉得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比如在教学“一元一次不等式”时,我们可以举出这样一个例子:小明和爸爸妈妈在公园散步,突然想玩跷跷板,爸爸的体重有85kg,妈妈的体重是45kg,小明和妈妈坐一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小明和妈妈被高高翘起,而爸爸着地。后面小明叫了一位重15kg的小朋友跟他们一起玩,还是爸爸一个人坐一端,结果爸爸被高高翘起,小明这一端着地。让同学们思考小明的体重范围是多少?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同学们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深入理解不等式组意义的同时也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2.巧用多媒体使教学情境更加生动形象。传统的黑板板书、教师讲解的教学方式相对来说还是比较枯燥的。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早已广泛运用于数学课堂教学中。多媒体教学可以做到图文并茂,极具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数学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的这些优点创设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将复杂、抽象的数学问题形象化、直观化。教师通过制作PPT来讲解一些问题,比如在讲解圆的相关概念和定理时,就可以通过PPT制作出动态的图形变化和相关思考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像并思考问题,这样学生对圆的相关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刻,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
篇4
关键词:教学理念;备课;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83-01
在新的教学理念下,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有目的、有计划的以教材为中介,通过教和学来共同完成预定任务的统一活动过程。教学方式的转变越来越倾向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应构建起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注重能力和方法培养为目标的现代教学模式。
一、更新观念,提高认识
学校教育要成为“活的教育”,成为真正培养人的教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对人的发展起促进作用的教育。所以,面对新课改、面对新教材,更新观念,提高认识,是当务之急。作为老师,如果还是一味地认为学习历史就是为了考试,那就违背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如今,历史新教材的教学要求已不仅仅停留在考试的层次上,更多地是要培养学生自主探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联系历史,分析当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发生的某些事件的前因后果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素质,而不再是培养只会考试的“书呆子”了。要吸引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首先要建立民主、平等互尊互爱的师生关系,形成和谐愉快的课堂。在平时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利用相应的历史事实激发学生愤怒感、自尊心,使学生了解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其次要充分挖掘教材,利用史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结合课堂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用简练生动的语言导入新课,提出新课内容、重点和教学目的是学生初步认识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引导学生升入了解事件的求知欲。
二、更新备课方式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结合历史新教材的特点,历史老师在备课时充分利用一些可以利用的素材进行备课,这些素材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教材、教参和辅导资料了,更多的是利用网络资源,因为网络上的素材非常丰富。同时,教师的备课还可以备一些学生的活动,某些课中,可以调动学生开展学习活动来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其实可以参考一下方法进行备课:(一)课前调查学生在本节课上希望学到什么知识,他们对本节课的哪些内容特别感兴趣。(二)利用互联网络,查找一些和教学内容有关的,学生感兴趣的材料。(三)改变以往手抄式备课为电子备课,这样不但提高了备课效率,也提高了备课质量。(四)加强集体备课,优化个人备课。同一级组组成一个备课组,备课组全体成员定期或不定期的集中在一起,对将要教的内容进行集体讨论,如:教学目标该如何制定,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情况,制定出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本课重点是什么,如何突破;难点是什么,如何排除;本课怎样导入效果较好,一开始就能激起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该怎样教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课后检测应怎样编写,编写哪些类型的题;在本课中,该给学生制定怎样的活动方案,等等。通过集体备课,得出本节课的施教框架,然后教师再根据个人和所教班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集体备课基础上的二次备课。这样,备出来的一节课,既充分实现了教学目标,也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从而体现了新课标要求的“活”字。
三、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和新教材对课堂教学方法极为重视,明确提出要教师转变角色,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播者了,教师更多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与学生一起讨论问题的合作者、探究者。学生的学习也要充分体现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理念。这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在“填鸭式”的课堂上是不可能存在的。所以,当今的教师应该多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更新课堂教学的方法,努力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和在课堂教学中假设活动情境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两种较好的方法。 ①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教师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集图像和声音于一体,模拟展示当时的历史情景。这样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然后由感而发,认识历史、感受历史和分析历史,从而记住历史。这就是现代教育技术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使课堂变得更加形象生动,通俗易懂,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极大地提高了历史课堂教学的效率。 ②课堂教学过程中,创设活动情境常用的课堂活动形式,如:分组讨论、分组辩论、小组搜集资料竞赛、课堂表演及其它课堂活动形式。有时,还可以把几种活动形式结合起来使用,那样效果更佳。例如:在教授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一册、专题一的第二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时,就设计了一个活动内容:一场对是采用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朝议的模拟表演。通过活动,不但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己动手搜集资料并作出分析、判断的能力和口头表达的能力,加强了学生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兴趣,改变了学生对历史课枯燥无味的看法,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篇5
对于是否能够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教学,课前备课是至关重要的。备好一节课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尤其是对于高中历史而言,教师的备课充分与否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就目前高中历史教材的编排而言,已经摆脱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以课本为根本,知识也大多数是课本知识。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更多的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查。有些高三老师常戏谑地说,等学生参加完高考发现,一年的课本又白讲了。因为高考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已经摆脱了那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因此教师的备课至关重要。做好备课活动,应该做到三备。
一备学生。可以说每一届的学生都各有自己不同的特点,教师应该精心了解学生的水平所在,掌握学生的能力差距,有的放矢地对教学活动进行准备。二备目标。现行高中历史教科书,都有详尽的三维教学目标,教师应该熟稔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知道每节课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并且学到什么程度。三备教材。教师对教材的把握也非常关键,自新课程改革以来,历史教师普遍有一个体会:现在的课本不好教了。但是不管形势如何变化,教师都要紧跟改革的趋势,把握好教学工作。对于教材的把握,教师应该结合三维教学目标,紧跟高考动向,对教材进行有效合理的取舍,争取每节课都做到高效。
二、增强高中历史课程的趣味性
历史课程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课程,包含大量的历史人物和历史故事,也留下了大量的视频、音频资料。在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穿插一些有趣味的小故事,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小故事的选择是一门学问,不能为了给学生讲故事而讲故事。对于融入故事的目的是为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能够和课本知识有效地进行联系,通过故事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把握。而选择不当的故事,则削弱了课堂主题,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破坏了完整的课堂教学。因此,选择故事时教师要进行一番深思熟虑。
比如,笔者在讲解《新航路开辟》这一内容时,给学生融入了航海家麦哲伦在菲律宾群岛的故事。麦哲伦率领着船队来到菲律宾群岛后,有一个叫亨利的仆人是来自于马六甲的,这个仆人会一些马来语。这次航行到了菲律宾之后,麦哲伦利用仆人会讲当地语言的优势,企图挑拨当地部族之间的矛盾,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但是却引起了当地部族的不满而被当地人杀害。最终,麦哲伦的手下继续带领原来的船员进行航行,辗转地越过马六甲海峡,途径印度洋,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最终在1522年返回了西班牙。笔者在讲授该内容时,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同时也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听得津津有味,意犹未尽。这样的故事的补充就是恰到好处的融入,对于教学是非常有帮助的。
三、优化教学,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但是学生的自主合作与探究,都离不开教师的精心设计与指导。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许多一线教师或者学校都开始尝试小组合作学习。最常见的形式是引入导学案,把桌子对面排。不过在实际的操作中存在许多的困难,比如如何确保在单位时间内学生都能高效地进行学习,而不是凑在一起说笑;如何保证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地利用时间等,这些都是摆在教师面前的问题。因此,在小组合作探究开始前,教师的精心设计显得尤为关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合作学习的内容以及合作学习的成果等等,让学生明确自己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能学到哪些东西,而不是流于形式,但毫无成果。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可以指导学生去阅读教材,从以下几点着手:首先,阅读单元提示,明白该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什么内容;其次,让学生思考单元内部每课之间的因果联系与逻辑关系;第三,让学生去学着分析每节课内的每一个小章节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有效落实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效果。
四、总结
篇6
关键词:高中历史课教学;自主学习;教师;学生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教育的真谛在于教会学生学习。”现在,自主学习已成为现代教学的一种必然趋势,也是二十一世纪人类生存的一项重要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学的目标由原来的培养学生学会知识,转变成了培养学生会学知识。本人执教高中历史多年,在历史课教学实践中,总结了一些经验和做法,希望能与同行们共同交流和探讨,以推动历史课教学。
一、自主学习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
当今社会是一个知识爆炸的社会,也是一个信息社会,科技知识日新月异,即使是学历最高的人,其所学的知识也不可能供他一辈子使用,而必须不断学习,才能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因此,现代社会的人必须终身学习,这就在客观上要求掌握学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就可以通过学习不断更新知识,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传统的历史课教学主要是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教师是整个课堂的中心和主体,学生只能听老师讲,按老师的要求完成作业,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往往会通过“题海战术”的方式,给学生布置大量的作业,以巩固相关知识。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在于:学生只能跟着教师的讲、问、练转,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都处于被动状态,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无法发挥。作为高中的历史课来说,这种现象更加普遍。
高中历史课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培养学习能力、提高思想觉悟,这就要求摒弃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自主学习的内涵
“自主”翻译成英文是“autonomy”,意思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情,不依靠别人,也不受别人的限制。自主学习是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培养他们主动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自我导向、自我激励、自我监控”。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是现代素质教育的显著特征。这在客观上要求教师转变观念,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放在突出的地位,使学生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学生要是不能在学校期间学好自学的本领,离开学校或班级之后怎能够适应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呢?因此我想,学生受教育就是要学到一辈子能坚持自学的本领。”由此可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
三、高中历史课自主学习模式的探索
高中历史课自主学习模式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因为兴趣能产生巨大的力量,有了它,就会促使学生对课程的内容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自觉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使自身的能力和水平得到提高。现在,中学教师最头疼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这其中当然有学生的原因,但客观地说,教师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高中的历史课来说,这本来是一门很有意思的课程,但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教师只是不断地向学生的脑袋中塞历史知识,强制学生背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影响等内容,这无疑不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甚至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要引导学生喜欢历史课。历史课本来是一门可以让学生终身受益的课程,但是,在高考指挥棒的作用下,历史课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反而被视为“副科”,包括学校领导、学生家长和学生都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这门课程,导致这门课的地位相对语、数、外来说低很多,这无疑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首先要从转变思想观念入手,引导学生喜欢历史课,重视历史课的作用,这是学好历史课的前提条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提出疑问。虽然历史是不能改变的,但对历史置疑的行为是允许的,对中学生而言,这也是难能可贵的。我们培养的学生不应成为书本的奴隶,唯书本是从,而应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无论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浅显的还是深刻的,是值得好好思考的,还是不值得多加思考的,作为教师,首先应当肯定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并热情、耐心地回答,切记不能打击、斥责、讽刺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否则会给学生的心理造成阴影。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解决问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不仅体现在勇于提出问题,更体现在通过自身的努力去解决这些问题。互联网的发展,为学生查找资料、解决问题提供了方便,教师应当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或查找其他资料的方式,自己解决问题。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不仅可锻炼他们的能力,而且可以让他们体会到解决问题后的成就感,增强学习的兴趣。
篇7
摘 要: 新时期高中历史教学要顺应时代的发展,担负起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使命。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是教育教学的关键,培养创新能力的前提是激发高中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热情。教学要转变教学方式,积极开展自主、合作与探究式教学,生动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方法
随着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入,培养高中生的创造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已成为历史教育教学的核心,是新时期高中教育的主题。因此,我认为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必须重视培养高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下面我结合近几年高中历史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一课题的认识与探究。
一、创新课堂教学模式,改变师生关系,激发高中生的创新热情
传统的高中历史课堂教学模式主要以“填鸭式”“灌输式”教学为主,教师上课只需要带“一张嘴,一支粉笔”就行了,不利于高中生有效习得知识,更不利于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师生关系更是一种提倡“师道尊严”的不对等的关系,教师在课堂上是导演、是主导者,而高中生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与服从者。特别在历史课上,部分教师照本宣科,“满堂灌”,严重脱离高中生的学习实际,高中生当然不喜欢,学习兴趣极低。这样教学,怎能有效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呢?
创新教学模式,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首要任务。课堂上,我们要积极采用“探究式”“讨论式”“发散式”等教学形式,注重把高中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置,倡导多种学习方式有机结合,让高中生的行为、思想、情感和体验方式都得到尊重,为高中生创造充分展示自我才华与表达思想、情感的机会和平台。还要强调师生之间的有效交流互动,营造师生之间多种多样、多层面的沟通环境,让高中生不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者,而是积极、主动的探究者。这样,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就在课堂教学中得到了有效提高,课堂就成了以培养高中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重心的主阵地。
二、巧妙置疑,鼓励参与,培养高中生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是一个质疑解惑的过程。我们在课前要认真钻研教材,巧妙设疑,这样才能使高中生感兴趣。所设置的问题应该与高中生的学习生活相联系,能够使高中生深思与启迪,能够调动高中生参与的积极性。这样才能有效激发高中生的创新性思维。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效设计问题,让高中生积极讨论,激励高中生勇于质疑,积极引导他们探究学习。我们要主动参与到课堂讨论之中,以引导者、参与者和探究者的角色参与教学活动,引导高中生积极探索,畅所欲言。在课堂探讨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捕捉高中生创新的火花,积极鼓励和引导。
三、改进学习方式,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高中历史教师往往只注重教法的研究,而忽视学法的探究。其实学法是教法的基点,也是教学的归宿。新一轮高中历史课程改革正深入推进,通过课程改革不仅能够革新教学方法与手段,而且迫切需要高中生转变学习方式。让高中生学会求知、学会探究、学会创新、学会做人。
历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重视历史知识的特点,遵循该学科发展规律,积极引导高中生有效学习,帮助他们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高中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要突出教学过程中的体现发现、探究、创新等认知活动,使高中生的学习过程更多地成为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鼓励高中生自主、合作与探究;高中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
四、关注学生生活实际,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继续重视双基的培养。可见,高中历史课教学中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是培养高中生创新能力的基础。我们应该重视“双基”的培养,但是教学目标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的讲解与传授上,更要让高中生用所学知识观察、思考、探究和解决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就是说让高中生用理论指导生活学习。创新源于社会实践,要强调理论联系时政、联系社会、联系生活,引导高中生学以致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高中生的实践能力。
为了能把高中生培养成具有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人才,高中历史教师要以理论联系实际为原则,尽量采用紧贴高中生学习生活实际的例子等论证理论观点,或列举一些生活的实例用相关观点分析,这样使高中生学习起来感到学有所用,又极富兴趣。为此,我在上讲授新课之前都会通过寻找有关的生活实例导入新课,然后联系新知进行解说,这样上起课来显得格外轻松和有效。
五、有效运用多媒体技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走进高中历史课教学,它打破了原来“一支粉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格局,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入课堂教学。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具有直观、生动、趣味性强的特点,能把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有机结合在一起,增强课堂的吸引力、感染力与说服力;能使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创设让高中生思维层层展开与深入的课堂教学情境,有助于高中生分析能力与创新能力的提高。特别是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开阔了高中生的视野,为高中生创新能力的提高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六、组织形式多样的活动课,让高中生在活动中不断创新
培养高中生的创新能力,发掘他们的潜能,是现代教育的主要特征,也是社会进步的需要。活动课的设置和开展必须有效体现现代教育的特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的活动课,让高中生接触社会,提高交际能力;通过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学习生活之中,锻炼他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8
关键词 多媒体教学;高中历史课堂;应用
多媒体技术即以数字化为基础,将图形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图像等多种载体相整合,通过计算机进行处理、控制与现实的过程,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多媒体技术就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基于多媒体强大的交互能力以及全面的媒体表现力等优势,在教学领域也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能够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构建起一种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可以起到活跃教学气氛,优化教学效果的作用,那么如何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高中历史课堂中呢?
一、引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
在开展教学前,教师一般先要为学生介绍本册教材教学的内容和含义,概括整体的教学内容和基本的线索,并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提出相应的学习与笔记方法,这就称之为导言课,导言课与其他的教学内容不同,有着一定的理解难度和理论高度,在开展导言课时,学生大多没有接触过相关的新知识,对于教学目标也不了解,也不明确不同课程之间存在的联系,这就给导言课的教学带来了较大的难度,而利用多媒体技术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类问题。
如,在开展《中国近代史》上册的导言课时,为了优化教学效果,需要向学生介绍大概的近代史知识,学生经过了初中阶段的学习,对于中国近代史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此时,便可以将多媒体技术应用在其中,使用图片和音频的形式为学生展示出一些关于、、八国联军侵华等相关的信息,再尝试让学生来对这些历史事件进行大概的复述,并分析这些事件的影响,待学生分析完成后,再利用多媒体将中国近代史的基本线索展示出来,这样的教学既具有趣味性,又一目了然。
二、利用多媒体优化内堂内容,营造出趣味性的教学氛围
在历史教学课堂中,单一传授知识的课程较少,大多数的课程都是综合性的课程,在整个课程的传授中,教师常常要完成新知识讲解、复习巩固、检查测评等多种教学任务,这种课程是高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类型。为了优化教学的效果,即可将多媒体课件穿插在教学课堂中,为此,在上课前,教师必须要做好教学设计工作,尤其是教学活动、教学内容的设计,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层次差异设计好针对性的课件,这种课件不仅需要反映出教师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思想,还应用要起到启发思维、设疑激趣、创设情景的作用,在教学完成后,教师要及时的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与评价,根据评价结果来优化多媒体课件。
如,在讲授《中日》一课时,就可以将战火燃烧的动画、具有震撼力的交响音乐、中华民族奋力抗敌的图片融入多媒体课件中,在课堂中进行展示,创设出一个中华民族不畏强权、勇敢反抗的教学氛围。这样,就能够起到激发学生思维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教学氛围中进行学习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
三、利用多媒体开展复习课,强化学生记忆
复习课是高中历史课堂的重要组成内容,开展复习课能够促进学生已有知识的结构化与系统化,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与巩固知识,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该种课型的分类较多,包括单元总结复习课、考试复习课、单元阶段复习课、专题复习课等等,复习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利用多媒体技术来开展复习课能够起到良好的效果。
例如,在开展《三次科技革命》的复习课时,就可以先使用影视资料来向学生展示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待学生观看完材料之后,在展现出关于三次科技革命的表格图,教师则根据表格图向学生提出相应的学习要求,由师生共同来完成表格,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养成发散性、独立性、创造性的思维,也能够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
四、利用多媒体开展参与性活动,激发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根据课堂的教学内容开展各类专题探究活动、制作活动、辩论活动等等,这些活动的开展能够很好的激发出学生的参与意识,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动脑、动手与社会实践能力,利用多媒体开展这类活动,就可以很好的优化活动的效果。
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来寻访自己身边的历史与文化资源,将其拍摄成图片或者视频,制作为PPT课件,在课堂中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进行播放,并让学生说出自己的感言,最后由大家投票选择其中的优胜作品,这样就可以激发出学生的竞争意识,让每一位学生都可以积极的参与进来,这样才能够达到活动课的开设效果。
当然,多媒体技术虽然有着很多的优势,但是并不能解决教学过程中的所有问题,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握好“度”,认识到多媒体技术的作用,将其与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云.浅析多媒体教学在高中历史中的应用[J].学周刊,2012(05).
[2]魏德才.高中历史教学应该吸纳史学研究的新成果[J].历史教学(中学版),2007(9).
篇9
关键词:时间管理 历史课堂 探究 环节 模版
课堂时间管理实际上就是将既定的一节课的时间进行合理分配。追求实现不断接近的最合理化分配目标,在进行分配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学科特点、学生状况及学校实际等因素。合理分配每一节课时间,这不仅是个理念问题,他更涉及非常具体的现实操作,也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探究的过程。
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突出,与初中历史教学从内容和形式上都有着比较明确的分工,高中历史的课程设置是以专题史的形式出现,在知识点上与初中历史教学内容不可能没有重合,但更多的是整合与拓展,时间和空间跨度大,不利于学生理清脉络及不同事件和历史现象的横向与纵向联系,但就一个历史问题而言,专题形式授课下的高中历史把这一问题讲的非常透彻,即使学生没有扎实的历史基本功或没有连续性深入历史学习,对学生某一历史问题的掌握也不会造成明显障碍。同时,不管传统的历史教学还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历史教学,历史学科本身就存在空间广、时间长、人物事件多、大量知识点相对独立、掌握之后有容易遗忘等特点。
关于一节课的设时问题,不同的学校有不同的选择。主要集中在30分钟、35分钟、40分钟和45分钟,而40和45分钟最为常见。很多学校在设时问题上也不是始终如一的,也根据一些情况变化处于不断调整之中。那么究竟设时多长时间最为科学,也不能一概而论。下面我们以每节课设时45分钟为对象进行探究。如何结合新课程改革下的高中历史特点在有限的45分钟内达到最为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一个摆在每一位高中历史教师面前必须解决的现实问题。将45分钟合理切割,分为若干时间板块,课堂教学计划具体到1分钟。每一时间板块设置一教学环节,每一教学环节有衔接更有区别,使课堂更加丰富,坚决避免枯燥单一。丰富的课堂必须专注教学形式和内容设置。正确处理学生学习与教师讲授的关系、复习旧知与预习新知的关系、学习新知与练习巩固的关系、自己摸索与群学探究的关系、任务布置与展示板演的关系等。
笔者根据任职高中历史教师以来的教学经历,参考相关理论并结合所教学生的实际情况及历史学科特点,归纳总结出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予以展示,请广大同行批评指正并力求不断完善。
高中历史课堂时间管理参照模版(新授课为例)
第一,听写式复习环节(3分钟)。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复习环节是必不可少的。上课前三分钟提问上节课讲的知识,除了通过回忆进一步巩固已学知识外,还可以制造相对紧张的课堂氛围,是学生迅速从课间状态转入课堂状态。
第二,自学式预习环节(17分钟)。自学式预习环节必须给学生布置明确的预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实现既定的预习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必须保证学生通读本节课教材,并通过任务或目标的设定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难点。对学生的预习效果必须有检查、反馈。检查的具体方式可以多样化,可以是教师提问、小组间互问、小卷检测、板演等。
第三,多元式讲授环节(15分钟)。经历了第一和第二个环节后,学生的注意力已进入相对稳定状态,而且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教师解决。教师要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自行解决不了的具体问题,要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要进一步明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在这个以讲为主的环节中,形式可以多样、风格可以各异,但教师主导课堂的作用进一步凸显。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以梳理知识、解决疑问、最终形成观点和知识为主要任务。在这个环节中课堂在形式上相对不活跃,学生的大脑却在积极地思考和搜集整理信息。
第四,练习式巩固环节(10分钟)。在学生经历了紧张的15分钟的教师讲授环节,学生的大脑开始处以疲劳状态,注意力也开始下降。而第四个环节巩固联系是学以致用,这个过程有一定的挑战性,学生的兴奋点再一次被调动起来。同时,巩固联系也是基本知识点和重点难点的再现,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本节课已学知识的印象,有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运用。
总之,历史课堂的时间管理要结合历史学科的自身特点,将一节课的有限时间进行合理分配,在不同的环节上设置明确的任务。教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一旦建成相对稳定的时间管理模版后,就应让学生迅速了解、熟悉、适应课堂节奏,让学生在不同的环节做最好的自己,让学生最终成为课堂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汪馥郁,杨建广[M].成为富有创新能力的教师,新世纪出版社.
篇10
关键词:高中;历史;历史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1)05-0019-01
一、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意义
(一)历史意识是一种历史思维的能力。历史有很强的社会化功能,中国古代的史学家都很清楚这一点,不论是私人编史,还是官修史书,都着重在强调历史的借鉴作用。唐太宗说过“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而现在的中学历史教育,过分强调对历史知识的记忆,却忽略了历史的本质。学生可以很完整地将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意义、影响背诵下来,却说不出某一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可见当今的学生在历史思维能力方面存在着很大的欠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通过对学生历史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能够以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去分析、研究史料,得出科学的解释,并能服务于现实,从而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二)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是一门生动的人文学科。历史的演变就像一部精彩的连续剧把一幕幕的历史事件再现到我们眼前,每一个历史人物,每一个历史情景都可以鲜活地映入眼帘。但现实情况却是广大中学生普遍对历史课缺乏兴趣,认为历史不过是过去的事情,历史课不过是对知识的死记硬背。究其根源,是我们的广大历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是完成了历史知识的灌输。教学方法单一,教学过程枯燥乏味。极大地销毁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更不用谈去感悟历史了。为解决这一问题,高中历史新课标明确提出要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并把培养学生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一个核心任务。当教师能把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的历史意识作为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就会从根本上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实现由“教”到“导”的过渡,把固有的历史内容和现在、未来紧密结合,让历史走进生活,用历史展望未来,使学生深刻地体会到历史是多么的丰富多彩,学习历史是一件快乐的事。当学生真正地爱上历史,就能把自己的情感和思维融入历史,对历史提出自己的见解,把历史融入到现实,用历史诠释社会,从而真正实现对历史的感悟。
二、高中生历史意识的培养
(一)知识水平的高低是一名教师能否称职的基础。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这就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深入研究大纲、教材,理清教材知识脉络,形成完整知识体系,使课本知识系统化、整体化。还要不断吸取新的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把完整的正确的历史告诉学生。例如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对中国人民的胜利时间做出了新的解释:“10月25日,。中国人民的终于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如果教师不注重知识的更新,还按旧知识讲解,岂不是误人子弟。
人类经历过的一切活动都是历史,所以历史是一门极为庞杂的学科,甚至可以说它包含着所有学科的知识。因此对于历史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的深厚,还要博览群书,积淀渊博的相关知识。知识渊博的教师就像浩瀚无垠的海,让学生充满期待,充满向往。当教师用那广博的知识生动再现历史的时候,学生必将会用渴求的目光凝视你,用积极的态度配合你。
(二)正确的教学方法是培养中学生历史意识的核心。学校教学的核心任务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要通过教学过程来体现,中学历史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怎样才能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关键在于教师的教学方法。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很好的落实历史意识培养的重任呢?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写到“掌握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学会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三)以探究式教学为主体,多种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探究式教学作为培养学生历史意识的模式,并不是说一切教学过程都要采用探究式教学,否则就要犯“形而上”的错误。历史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应用,不应拘泥于某种教学模式,要明白任何模式都存在不足。完整的教学过程应是多种教学方式的结合。“特定的方法只能有效地实现某一或某方面的目标,完成某一或某几个环节的任务,要保证教学目标的全面实现,教学中往往要求选用几种能互补的方法,并把它们有机结合起来。
(四)延伸课堂教学,充实教学过程。基础知识的巩固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教师可通过复习提问,习题演练,问卷测试等多种手段督促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在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中,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帮助学生掌握一定的记忆方法,以利于学生更好地识记基础知识。
学科知识的运用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是教学的核心目标,培养中学生的历史意识就属于历史知识运用的范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后,教师要及时指导学生实现学科知识的运用。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可通过开放式问题的设置,历史小论文的写作,视频影像资料的观看等来实现。
参考文献
[1]周建漳.历史及其理解和解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