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范文
时间:2023-03-24 05:50: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护理心理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高职护理;护理心理学;护理教学
1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现状及问题分析
护理心理学是医学心理学的分支,在高职护理专业中,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旨在通过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让护生掌握心理护理实践技能,能用所学的心理学知识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完善整体化护理[7-8]。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与学生重视护理工作技能的学习,对于护理心理学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深刻认识到护理心理学在现代护理专业学习中的重要性,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课程教学成果的输出。护理心理学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没有准确把握这门课程的教学特点,依然采用传统的以讲授法为主的教学方式,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轻实践应用,这使得很多护士生虽然学了这门课程,但实践应用的能力差,与课程教学所要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去甚远。近年来,针对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要求,很多专家学者以及教育工作者探索了一些适用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如体验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角色扮演教学法等,并将一些科学的教学模式如微课、翻转课堂等应用到了高职护理心理学的教学当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成果。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较,这些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性较强,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积极性。
2体验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体验式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让护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体验所学护理心理学的知识、技能,通过体验得到感悟,深刻理解所学。简而言之,就是通过亲身的体验去经历、感知、理解、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方式。体验式教学法经过诸多实践研究表明,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知识、技能的掌握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尤其是对于护理心理学这种理论性强、较为抽象的课程,体验式教学法十分有助于学生理解所学。姚桂英等[2]根据体验式教学理论,以《护理心理学》每章节内容为研究平台,对239名护生按照授课教室不同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护生采用体验式教学法,对照组护生采用传统教学法,以护生期末平均成绩和课堂教学效果调查问卷来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体验式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比,无论在客观理论成绩上还是主观评价上均优于传统教学法,能够提高护生学习成绩及综合素质,促进自我成长。卢蓉等[7]对体验式教学法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也表明,体验式教学法相较于传统教学法具有较大优势,与姚桂英等[2]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体验式教学形式多样、灵活,教学中可以采用课堂游戏、心理测验、角色扮演、音乐、视频等多种手段来创设教学情境。需要注重的是,采用体验式教学法,互动交流、体验分享是至关重要的环节。在情境体验完毕后,应通过小组讨论分享、书面自我剖析的形式,将情境体验与护理实践进行结合,使护生将体验所获得的感悟与护理知识相融合,加深知识的理解与迁移。
3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真实的案例为依托,根据护理心理学的教学要求与内容,将真实的案例融入教学过程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源于美国的哈佛商学院,最初应用于商业管理的教学,之后广泛应用于各种教学领域。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使学生将所学心理学知识应用于临床实际,优化临床护理工作,因此,采用真实的临床案例来进行教学实践,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学生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案例教学法应用于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实践的研究成果较多,宋润珞[3]所研究的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表明,相较于传统的教学方法,采用案例教学及情景模拟教学法进行《护理心理学》教学,有利于学生沟通能力、临床实际应对能力的培养,能够有效解决教学与临床实际脱节的问题。研究中实验组97.5%的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法及情景模拟教学法提高了自己知识合理运用的能力。高岩等[8]对临床案例与微课模式应用于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临床案例与微课模式相结合的新教学方法可有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提高护理心理学课程学习效果。张俐等[6]对案例教学在《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表明,案例教学以其形象、模拟真实、理论联系实际和教学互动等特点而取得显著的教学成效,但也存在不能涵盖护理心理学的所有内容和花费时间较长等不足。案例教学有其优势,但不是所有护理心理学的授课内容都能用案例教学,如果案例教学与其他教学法联合应用,将取得最佳教学成效。案例教学法有其优势,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知识运用的能力以及临床应对能力,但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案例教学法如何根据教学内容导入案例,如何设置典型案例与教学内容相匹配,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是个考验。就笔者看来,案例教学法的运用,关键在循序渐进,将典型案例融合心理护理技能,使学生通过案例能够深刻理解所学并强化技能的运用。在此方面,联合其他教学法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如联合情景教学法,对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及临床应对能力更为有益,而结合微课模式,则更有助于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好。
4其他教学法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的应用
针对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方法的研究还有不少,除上述提到的体验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外,角色扮演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也是在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中应用效果较好的教学方法。互动式教学法又叫“学导互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过程,将课堂教学、讨论与情景创设、探究性学习、问题教学、案例教学等手段相结合,以探究、讨论、讲授为特征,引导学生通过参与特定形式的教学活动来获得知识、提高素质的一种教学法。互动式教学法优化了教学过程,能够有效提高学习效果;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这种教学方法对促进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提高教学效果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角色扮演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通过角色扮演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与体验式教学法有颇多相似之处,区别在于,体验教学法一般只设情境,角色扮演往往需要一定的剧本,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为:确定教学目标、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包括知识讲授、分组、确定病例、编写剧本)、实施角色扮演、讨论分享、总结提高。需要注意的是,应用角色扮演教学法,教师应成为一个引导者,要通过引导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自由发挥,而不是按部就班的照教师的要求、安排来进行。
篇2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论文百事通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
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晨
篇3
关键词:心理;护理;管理
护理心理学是以普通心理学的一般原理为基础,以护理人员和患者的个体心理、心理护理、以及护理人员的心理素质修养为研究重点。因此运用护理心理学,能够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促进护士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增强医疗服务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提高护理队伍的凝聚力和工作力。门诊护理工作实行院长领导下的护理部主任、科室护士长二级管理体制。搞好护理工作对于提高医疗质量、实施分级管理有着重要的意义[1]。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和护理学科的发展,对护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士要从社会、家庭环境、疾病、心理和精神等方面对患者实施全面的身心护理。医院应积极组织护理人员学习心理学、管理学、伦理学、社会学等边缘学科的知识,将心理护理、护理管理中的理论运用到实际工作中,提高护理质量和护理工作的管理水平,从而能有效地促进医院的发展和建设。具体做法如下。
1激励护理人员树立自尊自重,克服自卑心理部分护理人员对护理工作缺乏正确的全面的认识,认为护理工作每天给患者打针、发药、三班轮转、工作单调乏味,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为患者翻身、拍背、吸痰、导尿、端便盆等生活又脏又累,社会地位低,不同程度上存在着自卑心理。根据现代管理的基本原理,护理管理者在管理中须根据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不同层次的需要,充分利用物质、精神、信息等动力,不断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树立自尊及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激励对于人的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一切内心要争取实现较好条件,包括希望、愿望等所产生的一种动力[2]。在门诊护理工作中对护理人员运用的最重要的心理护理理论就是激励理论。激励理论就是运用这种内心状态及职工心理需求,激发职工工作动机的一条现代化管理原则。目前管理心理学中的激励理论主要有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及公平理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1加强医德医风教育通过举行一年一度的庆祝“5.12”国际护士节系列活动,如会议、演讲、巡回医疗、观看录像等各种形式,积极宣传党对护理工作的重视,职工家属对搞好护理工作的期望,充分认识护理工作在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强光荣感、责任感。
1.2开展向先进模范人物学习的活动大力宣传医疗卫生事业中的先进人物、事迹,用白求恩、赵雪芳精神激励同行,同时树立本院护理人员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认识到护理工作中的真正价值,增加自信心。1.3加强职业道德教育为了防止“高效益、低道德”的现象出现,教育护士长和护理人员,时刻树立“在其位要谋其政,在其岗要负其责”“、今日工作不努力,明日努力找工作”等观念,真正做到“一切为了患者,一切方便患者,一切服务患者”,使全体护理人员的职业道德意识普遍增加。
1.4讲究工作方法管理工作者对待自己的下属,防止用简单、粗暴、训斥的方法去处理工作中的矛盾,在开展批评或指出对方存在问题的同时,也要注意尊重对方,肯定其成绩,赞扬其长处,满足对方的心理需要,使其对批评的改进意见容易接受,不易产生反感,避免逆反心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篇4
自19世纪中叶南丁格尔创立第一所护理学校后,人们就把‘担负保护人类健康的职责,以及护理病人而使之处于最佳状态看成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及护理学的发展,护理制度由过去以“疾病为中心”的功能制护理向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转变,把人看成是一个身心统一的整体,护理工作就是要给病人以护理支援,关心病人的心理,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护理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是与护理工作的不断进步分不开的。随着护士教育的发展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训练水平的提高,使一向被认为一门技艺的护理工作逐步形成一门科学,工作的内容也由单纯的生活照料发展为既有专科护理又重视心理咨询,使之成为医疗系统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笔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护生是否学过护理心理学对其在操作中的成功率有很大影响。为了了解护生这种状况发生的情况及原因,笔者以静脉穿刺为例,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了调查。
1、对象
以我院医药系护理专业110名已学过和没学过护理心理学的护生为对象,其中高职60名,中职50名;女生98名,男生12名。
是否学过护理学心理学对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
2、结果
如表所示,护生们对护理心理学的知识还是相当缺乏的,这也是为什么在进行操作时成功率会受很大的影响。
3、讨论
职业教育中护生的心理素质本来就要差一些,心理承受力也要差一些,这些不良心理因素直接影响到护生对有关操作的练习和掌握,影响到护生对有关课程的学习信心,甚至影响到护生今后专业工作的开展。
主要原因如下:
⑴环境因素 环境中存在大量可以干扰人的信息,如喧哗、围观者、开关门窗及脚步声,还有室内灯光、空气对护生的感官和情绪造成不利的影响。
⑵个体差异 由于人们的年龄、性别、胖瘦和所患疾病不同,因此静脉的深浅、软硬、弯直也各有特点。
⑶个性特征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特征,它包括兴趣与爱好、能力与素质、气质与性格等,个性的积极水平和倾向性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个性的心理活动及其行为。
篇5
【关键词】职业导向;高职护理;心理学课程;改革思路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也取得了巨大进步。但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高职教育必须明确自身的本质属性,制定定位准确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才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前提。随着高职院校内涵建设工程的启动,如何完成符合高职教育角色的课程建设和改革,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是当前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一、高职护理心理学应充分体现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
1、职业导向性是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
在国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1] (教高(2006)16号)中,明确提出高职教育存在与发展的基本前提是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高技能人才的急切需求。因此高职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使受教育者获得职业所需的实际能力,高职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以职业为导向的高等教育。职业导向性体现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就是把培养职业岗位所需的实际能力作为引导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指向[2]。
2、职业导向性应贯穿于高职护理心理课教学改革过程
高职教育的职业导向性应贯穿于高职教育的全部课程教学之中,护理心理课教学也不应例外。因此,护理心理课也应以职业为导向不断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积极探索教学改革的新途径、新方法,充分发挥护理心理教学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保障和引导作用。寻找合适的切入点与契合点,将高职护理心理课教学与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把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职业能力的持续发展作为护理心理课教学改革的追求目标[3]。
二、职业导向视域下高职护理心理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学科目标有偏差,满足职业需求的特点不明确
目前高职教育的护理心理课内容结构反映出学科目标有偏差,更倾向于把护理心理学作为护生必须掌握的一种理论知识,忽视了它对学习者自身的实际效用及将来护理工作中的应用价值。
2、教材知识体系不完善、重点不明确、缺乏实用性
目前高职护理教育中使用的护理心理学教材知识结构由普通心理学、医学心理学和心理护理知识简单拼接而成。其中发展心理学中阐述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活动规律和特征,及如何维护各阶段个体心理健康的内容没有涉及或不充分。另外心理学基础部分抽象概念过多,所占比重过大,导致其他部分学时偏少,既降低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又影响了学生对心理卫生和心理护理部分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技能的锻炼和培养。
3、学时少,开课时间过于集中,缺乏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高职院校护理专业护理心理学课程一般30-50 学时,大多安排在医学基础课和临床专业课之间。如此安排的不足有:①学时少,直接影响了护生心理护理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培养及提高;②开课时间过于集中。新生刚入校时学习、生活环境的变化和毕业时升学、就业的压力常导致护生发生各种心理问题,但护理心理学知识不能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帮助。另外当护生学习护理心理课时必要的临床专业课知识还未学习,违背了教育规律,致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的水平不高。
4、教学方法不够灵活
目前护理心理学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课堂灌输为主,没能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层次、学时的分配;没能采取适当的实践性教学的方法,导致教学质量的提高遭遇瓶颈,不能满足护理职业的需求。
5、考核体系单一
目前高职院校护理心理课考核以考试形式为主,通过考试成绩鉴定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水平。这种考核形式的缺点是:只重视理论知识的记忆,忽视了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考试成绩,忽视了平时学习和实践表现。这种考核形式,不能对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起到充分的引导和激励作用。
三、基于职业导向的高职护理心理学教学的改革策略
1、教学目标要突出职业能力的培养
护理心理学课程担负着培养护生良好心理品质和健全人格、及心理护理能力的重要任务[4]。因此护理心理学的学科目标是,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做到:①掌握和解释人们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现象及行为。②客观的分析和评价人们的人格及其行为特征。③塑造自己良好的心理品质和健全的人格。④提高自身社会适应能力和耐受挫折的能力。⑤指导人们以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促进健康。⑥掌握人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活动规律和心理特征,并助其维护心理健康。⑦具备良好的心理护理能力,为服务对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解决心理问题。
2、教学内容要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
护理心理学课程应包括3部分内容:①以心理学基础知识和理论为主。使护生掌握心理发生、发展的规律和心理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开课时间第一学年,30学时。②以发展心理与心理卫生知识为主,为护生掌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进行心理护理的能力奠定理论基础。开课时间第二学年,40 学时。③以心理干预和心理护理知识为主,使护生掌握解决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和完成良好的心理护理的专业能力。开课时间第三学年,40学时。
3、教学方式要注重职业能力的训练
在日常教学中,通过开展案例讨论、角色扮演、演讲答辩等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深层次地参与教学活动。课堂之外可以引导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参观访问、校园公益活动等各类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感悟,增强团队协作精神,提高自我心理管理和问题应对的能力。通过以上方式改变传统护理心理课单一的教学方法,加强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自主地吸收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4、评价体系要注重职业核心能力的考核
护理心理课的考核体系要着眼于提高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来设置考试方式和内容,侧重于考查能力与素质。一方面考察护生参加实践活动的能力表现,一方面增加期末考试综合运用型题目,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可能将成绩考评和能力养成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篇6
心理学是研究和探讨人的心理现象的规律。护理工作者通过对心理学的学习和研究,既能提高自身心理素质适应社会的发展,又能提高护理质量,适应新医学模式下的护理工作。
一、应培养学生较好的护理品质
1.健康的心理素质
临床护理是通过护士来完成和实现的,护士的知识结构、熟练地操作技能及心理状态不可避免地影响护理质量的好坏,只有良好的护理知识和技能而缺乏最佳的心理状态,同样也不能圆满地完成护理工作和任务。
护理人员在对患者的护理中,由于病人的疾病多样化,病人的社会生活环境复杂,护士经常处于不同的角色,只有护士的心理健康,才能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护理人员在社会实践中才能正视学习、工作、生活中出现的问题。立足于提高自身的适应能力,才能较好的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卫机制,而不是单纯回避,进行自我调节、自我控制、自我宣泄与自我升华,以维护心理健康。
2.优良的心理品质
护理人员优良的心理品质不是天生的,而是长期护理实践中养成的,护理人员的心理品质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良好的职业道德;②良好的能力技术水平③良好的性格和高尚情感;④良好的思维、语言、行为和举止;⑤具有同情与关爱之心;⑥具备一定的组织管理能力。
二、如何提高新医学模式下的护理质量
随着生物――心理――社会新医学模式的建立,护理的对象由病人延伸到健康,护理人员的职能也由单一向多样转变。护理工作需要研究心理学,只有护理研究心理学发展起来,医护人员才能懂得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只有学习和运用心理学知识、技能,护理人员才能全面、深刻地了解和分析护理对象的心理,才能准确、有效地提供护理服务。使病人感到生理上舒适,心理上舒畅,从而大大提高护理质量。
三、心理学在护理中的运用
1.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
良好的心理护理常常可以起到药物难以起到的作用,病人患病后,大多都存在情绪不稳定、多疑多虑,病人容易出现消极反应。在疾病的病因、诊断、治疗、护理和康复方面,心理因素起着很大作用。因此护士要通过美好的语言沟通、友善的态度,创造优美的环境,影响患者,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因素和积极的心理状态,使病人紧张的心情得到放松,增强机体的抗病能力。病人的心理状态个体差异很大,所以对待病人的态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护理工作者要分析每个患者的心理,并依据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有针对性地治疗和采取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采取疏泄、劝导、解释、因人而异进行心理护理。
2.进行有效的护患沟通
良好的护患关系是心理护理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护士可透过交谈的方式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护士要用心理学的知识与技能与病人进行交流与沟通,亲切的语言,并以和蔼诚恳的态度、关怀的心情,语调简洁,避免使用过多的医学术语而影响沟通效果。在交流过程中尊重病人的权利和人格,平等待人,还要以娴熟的操作技术指导病人,从而使病人建立起对护士的亲切感、信任感,才能从心理上接受护士,愿意与护士交流,说出自己的心理话,通过护士与病人的交流与沟通,病人对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同时护士也可准确掌握病情和有关护理问题及心理反应,使患者处于最佳的心理状态,接受诊治护理,有助于患者的早日康复。
3.帮助病人正确看待疾病,树立信心,促进康复
首先,通过病人的交叉影响改变其认识角度,由于疾病的关系,病人之间的相互影响是很大的。因此,应鼓励病人之间多接触。其次,护士还要重视与病人家属的沟通,了解病人需要哪些心理支持,共同给病人心理支持。护士要利用合理的言语、友善的态度、广博的知识指导病人,改变病人的观念,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再则,加强护理宣传与教育,对疾病的认识和态度影响着病人的行为与心理状态。护理人员应通过讲座或讨论等多种方式,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向病人及家属进行健康教育,讲解有关的疾病知识,指导与帮助病人进行适当的锻炼和自我护理,促进其康复。
参考文献
[1]护理心理学的应用.中华现代临床护理学杂志.2009(5).
[2]吴玉斌.心理学基础.
[3]心理学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中国医药导报.2007,4(092).
[4]护理心理学在医学中的作用.中华实用医学杂志.
[5]浅谈如何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中外健康文摘,2009(19).
[6]王服红.正确运用护理心理学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篇7
关键词:高血压;心理护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473.5 文献标识码:B高血压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是常见的代谢失常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心理、社会因素不仅是老年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且还影响着老年高血压的转归、预后及治疗效果。积极防治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环节,应对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指导。
1心理护理
1.1心理指导对待患者应耐心、亲切、和蔼、周到。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认识,对已出现的症状进行解释。同时,让患者了解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性,帮助患者训练自我控制的能力。让患者解除由疾病伴随而来的不愉快情绪和各种顾虑,积极配合治疗。
1.2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爱护患者,以缓解、尊重、同情的方式表达对患者的关心和支持,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关系。视患者为亲人、朋友,从而使患者对医护人员产生信任、理解。良好的护患关系是一切治疗成功的保证。
1.3创造良好环境病房要求清洁、整齐、舒适、美观、空气清新,环境安静。尽量做到轻重患者分开,以免互相干扰。恢复期患者病房内可配电视或摆放杂志,以分散患者注意力,使患者感到生活在富有生活气息的环境里,增强患者对生活的热爱和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念,使患者早日恢复。
2护理对策
2.1积极治疗原发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针对病因采取治疗措施,遵照医嘱合理服用降压药不可自行增减药量或突然撤换药物。定期测量血压,注意降压不宜过快、过低。有高血脂或糖尿病的患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调脂或降糖药物治疗。 目前,降压药物的 应用 仍为治疗高血压病的主要措施。因高血压病是一种慢性病,病程长、 发展 较慢,多数人需长期服用维持量,因此,在服药过程中应密切观察药物的副作用,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尽量避免不良后果的发生[1~3]。
2.2保持良好心态、克服悲观失望的不良情绪如果患者有精神紧张、情绪激动、焦虑不安、大喜大怒等不良心理,会使体内儿茶酚胺释放增多,血压升高,心率增快,使病情加重。因此,高血压患者必须学会沉着冷静,自我控制情绪,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总之,健康的心理对预防高血压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而平衡的情绪有助于维护血压稳定。
2.3坚持锻炼规律的锻炼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有益。根据病情与体质状况进行适量、有益的体育锻炼。如体操、太极拳、散步、慢跑、骑脚踏车、游泳等,应避免从事会使血压上升的等长收缩运动,如举重、划船。适当锻炼可促进血液循环,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2.4合理饮食应选用清淡、易消化、低热量、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 少食多餐、鼓励患者多吃水果及蔬菜。尤其芹菜、卷心菜、白菜等以及豆制品。由于钠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故饮食不宜太咸,尽量少吃咸菜、酱菜、咸鱼、咸肉等,大米含钠较面粉少,故吃米饭较面粉为佳。牛奶富含蛋白质,而胆固醇与钠盐含量并不多,可适当饮用。应改变一些不良生活习惯,如戒烟、戒酒,控制咖啡、浓茶等刺激性饮料。。
2.5保持大便通畅,预防便秘有效预防便秘,保持大便通畅,可以稳定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除了日常生活中多吃富含高纤维的食物外,还适量饮水。如出现便秘,应早晚各饮一杯蜂蜜水以肠道,刺激肠蠕动,以利排便。注意大便不宜过分用力,以免引起血压升高,病情加重。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可服用一些缓泻剂。
家属与之密切配合,共同营造一个温馨和睦的家庭,以缓解患者紧张、焦虑、孤独之情绪。护士应教会患者家属一些基本护理常识,以便科学地协助患者,使其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祝惠民.内科学[M].第3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142151.
篇8
我院内科护理课程组教师在特色专业建设和重点学科建设的基础上,以护理学科多功能创新研究基地建设和应用型护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为平台,对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了改革探索,加强了校内实训,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和缺点,提高内科护理学教学质量。
2研究对象
随机抽取2008级、2009级三年制护理专科各50人为教改组,按照新的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对照组为非教改班的2008级、2009级护理专科各50人,按照传统的实践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3研究方法
3.1教学改革的思路
结合我校“立足陕西,面向基层、面向社区”的办学定位,以“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重创新”为宗旨,以“突出整体,加强人文,强化实践”为实践课程改革的原则,加强实践教学中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培养。
3.2建立创新型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区
3.2.1多功能内科护理模拟病房多功能内科护理模拟病房是结合医院普通病房护理工作需要和临床教学需要建立的新型实验室,实验室配备先进的多功能病床、多媒体电脑投影设备、录像设备、高级护理模拟人、高级教学模型、护理操作台,在实验室学生们可以进行多媒体示教、教师示教、病例讨论、角色扮演、操作训练多种实践活动。3.2.2多功能监护模拟病房多功能监护模拟病房是结合医院ICU护理工作需要和临床教学需要建立的新型实验室,实验室按照医院ICU病房设计,配备先进的多功能病床、SimMan护理模拟人、心电监护设备、呼吸机、除颤仪、急救车、吸痰器、护理操作台等,教师可以通过先进的SimMan计算机系统完成危重病例设计,学生可以按照护理程序配合医生进行急救和护理。3.2.3模拟实训中心模拟实训中心配备高级心、肺、腹模拟人和计算机设备,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通过模拟人和计算机可以准确评估病人的异常体征如啰音、杂音、Murphy征等。3.2.4社区护理实验室建立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健康教育实验室、心理护理实验室、康复护理实验室、家庭护理实验室,让学生结合内科护理学和社区护理学知识,开展综合设计性试验,模拟完成进行内科常见慢性病的社区健康教育和健康咨询,为社区护理工作打好基础。
3.3教学改革内容
3.3.1编写整体护理特色的情景教学病例课题组成员以必需、足够、实用为原则,以突出护理、简化医疗为特色,以护理程序为框架,编写了《内科护理学整体护理情景教学病例》,作为同学实践教学的基本资料。根据临床护理工作需要和疾病特点设计了各种常见内科疾病护理的临床情景,如急诊科临床情景、入院接诊临床情景、住院病房临床情景、ICU病房临床情景、单独值班临床情景、护理查房情景、出院临床情景,这些病例都是根据真实病例设计,可以在创新型内科护理学实践教学区内完成。3.3.2教学方法改革3.3.2.1角色互换法鼓励学生走上讲台,结合整体护理病历中提出的问题向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看法,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总结整体护理实施方案。针对内科护理学中的健康指导,让学生结合社区护理学知识开展模拟社区健康讲座和健康咨询,3.3.2.2角色扮演法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重点内科整体护理病案,要求学生自由选择并组合成3人以上的护理单元即病人、家属、主管医生、主管护士、辅助护士、护士长等,学生组长组织完成角色扮演计划,进行角色分配,用物准备,模拟表演病人接诊、住院、出院、护理查房等情景,教师和学生共同评价结果。3.3.2.3仿真训练SimMan高级综合训练模拟人是一个多功能的全身病人仿真装置,其生理构造及临床反应与真人相似。教师根据病情编辑软件提供模拟情境,真实地呈现出急、重症病人的生理变化,由学生进行评估,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护理程序完成护理,模型可以与师生产生互动,由老师控制让SimMan综合模拟人与学生进行人机对话,通过对计算机的操作就像对真正的病人诊疗护理一样[5]。
3.4评价
以内科护理考试成绩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4次命题试卷实行了考教分离,试卷难度P值分别为0.64,0.78,0.67,0.79,其中病例实践题不低于40%,试卷的评判根据提前制定的评卷标准和标准答案,按照流水方式进行阅卷,考试成绩具有可比性。
4讨论
篇9
[关键词]献血反应;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6-1959(2009)11-0174-01
心理护理能较好的解决出现献血反应时的各种负性情绪及心理问题,起到药物治疗起不到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处理献血反应时,心理护理效果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而影响其心理护理效果的因素不一,现就此问题浅做探讨。
1 献血反应的概念
献血反应是指在献血过程中出现的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其症状常表现为头晕,呕吐,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恶心出冷汗,脉细等。调查显示,首次献血者不良反应的反应率为2.6%,而献血2次以上者发生不良反应的反应率为1.2%,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χ2=23.22 P
2 心理护理的概念
心理护理是指在护理过程中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能,通过护理手段,控制一切消极因素影响,帮助出现献血反应者保持最佳心理状态,形式分为有意识心理护理和无意识心理护理。前者指采血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术,通过设计的语言和行为(合理的解释,善意而真诚的抚慰,有益的暗示,确切的保证等)实现对出现献血反应者的心理调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后者指护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采血护士的一切言谈举止对出现献血反应者心理状态的影响。有关资料表明,只要有护患交往,就存在心理护理[1]。
3 出现献血反应时影响心理护理的因素
3.1 采血护士的自身素质:对献血反应的心理护理是通过采血护士的语言,行为,表情,态度等来影响出现献血反应时的心理,使其处于接受护理的最佳状态。因此,采血护士的自身素质对此类献血者的心理护理效果起决定性的作用。
3.1.1 政治素质:护士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善良的同情心,热爱输血事业,现身输血事业的敬业精神,视解除献血反应者的痛苦为己任,想之所想,急之所急,处处关心献血反应者,才能做好此类献血者的心理护理。由于某些采血护士思想不稳定,工作中积极性不高,专业技术欠佳,对出现献血反应的献血者态度欠热情,语言生硬,言谈举止常带来负面效应,影响献血反应者出现者心理护理效果。
3.1.2 业务素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术是科学实施此类献血者心理护理的指南,心理护理的成败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护士是否较好的掌握了心理学理论与技术。献血反应出现者的心态是千差万别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有所不同,这就需要采血护士运用心理学的理论与技能,对不同献血反应出现者做出比较科学的分析,做到“有的放矢”地实施心理护理,从而达到预期的目的。多年来我国护士的培养一直以中专教育为主,大部分护校近几年才开设心理护理学课程。目前在岗采血护士大部分未接受系统的心理学课程学习,护理心理学方面知识缺乏,肤浅,技术部熟练,缺乏沟通技巧,不知道怎样与献血反应者进行交流,不能正确客观地评估献血反应出现者心理问题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更谈不上有针对性地选择对策,此外,多数采血护士心理护理意识淡薄,以为只有专门抽时间与献血反应出现者交谈才是“心理护理”,局限于工作忙没时间做心理护理的误区,并未意识到护理过程中护士的一切言行举止对献血反应出现者都具有心理护理的效应,因而,不能做到在献血反应出现者面前对自己的职业行为加以积极调控,表情,手势,目光,语言等运用较随意,无形中给献血反映出现者增加心理压力[2]。
3.1.3 心理素质:采血护士自身情绪的稳定对献血反应出现者的情绪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采血护士态度热情,服务周到,举止文静,语言谦和,操作娴熟认真,其本身就是一种良好的心理护理。无形中会给献血反映出现者一种温馨和心理安抚,使其增加战胜献血反应的信心,反之,采血护士情绪不稳,喜怒无常,易使献血反应出现者造成心理错觉,加重心理负担。实际护理工作中,采血护士由于工作量大,生活节奏紧张,身体及家庭等原因常可导致情绪波动甚至心理失衡。如果采血护士自身存在负性情绪,心理调节能力不良,无法摆脱心灵深处的焦虑不安,她们尽管主观上比较努力,但由于自身的负性因素反馈给献血反应出现者而使其产生不良情绪,影响了心理护理的疗效。因此,设立心理护理教育专业,培养优秀,称职的采血护士,提高心理护理的质量和效果,是护理教育和现有采血护士继续教育的内容。
3.2 时间因素:时间护理是指采血护士利用献血反应出现者机体生理节律进行护理的一门新科学。生物学家研究发现,人体每天9~11点,16~17点,19~21点精神活性最高,表现为精神振奋,喜欢与人接近,乐意回答和提出问题,处于最佳心理状态,此时进入心理护理,患者能较快进入较色。因此,采血护士若能掌握献血反应出现者心理状态与时间节律的关系,必能达到事半功倍的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 乙肝患者;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8(c)-070-02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常见传染病,我国为乙型肝炎高发区,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1.3亿人,乙型肝炎患者达3 000万人,乙型肝炎的传染性强、传播面广导致乙型肝炎患者不同程度地受到歧视,尤其在校生面对学习、生活、找工作的种种现实问题,由于对乙型肝炎病情存在误解,他们常常产生恐惧、自卑、孤独、忧虑等情绪,严重的心理压力导致成绩的下降,变得不合群、自闭。因此,对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不仅要积极治疗,同时还要给以相应的心理护理,在精神上予以安慰,使其能积极面对人生,建立信心,促进康复。
1 心理特点
1.1 恐慌
乙型肝炎病毒不仅可以引发急、慢性肝炎,而且也是形成肝硬化和肝癌的重要病因,由于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对该病的认识尚浅,同时目前我国缺乏特效药,治疗效果差等原因导致在校生患者会害怕自己的病治不好,迁移为肝硬化或肝癌,产生恐慌情绪[1]。
1.2 孤独感
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病,在校生为人口群居,乙型肝炎也最容易在这一群体间传播,出于个人的自我保护意识,周围的同学和朋友会产生警惕,不会主动过多地与其接触和交流,使在校生患者受到各种隔离措施的限制,一个人生活在自己的圈子里,会产生极强的孤独感[2]。
1.3 自卑自怜
这是一种无能为力、无可奈何、悲愤自怜的精神状态。在校生患者常常变得敏感,周围同学不经意的一个眼神、动作都会引起患者的自卑和怀疑,同学的低声细语会令患者认为自己得的是传染病,别人嫌弃他,导致心理应激失控,自我价值感丧失,自信心降低,强烈的心理压力导致在校生无法正常生活与学习,会对自己的能力产生否定,别人的关心他会觉得是对自己的可怜,滋生自怜情绪[3]。
1.4 焦虑、担心
在校生患者面对着走向社会,找寻自我目标的求职之路,而当今很多企业因乙型肝炎为传染性疾病而将乙型肝炎患者拒之门外,这一现实使在校生乙型肝炎患者对以后的人生道路充满了焦虑和担心。
1.5 否定
这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心理,很多在校生为了减少外界给予的一系列刺激,自己不愿意去理会这些而掩饰自己的病情。难以承受的恶劣病情袭来时,自我否认可以避免过分的焦虑与恐惧[2]。
2 心理护理
2.1 疏导减轻心理压力
乙型肝炎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校生患者面临的诸如恐慌、孤独、自卑,不敢与同学共处,怕被嘲笑的心理负担。缓解心理负担首先应该意识到这些坏情绪对疾病恢复的负面影响,与患者建立相互的信任和理解,对患者进行一定的教育,此外还应以临床上成功治愈的病例教导在校生患者只要认真配合治疗是可以康复的,多关心、多问候、多鼓励,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协助患者树立正确的心态,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2]。
2.2 加强药物治疗的指导
嘱患者按时按量吃药,并介绍药物的作用机制及副作用,观察患者的反应,可适时向患者解释药物反应的原因,引导在校生患者对该病有积极正确的认识,减轻心理压力,从而减少对疾病转归的影响,增强与疾病斗争的信心[1]。
2.3 释放情绪
大学生乙型肝炎患者的心理是非常脆弱的,多数在校生患者对乙型肝炎知识都是一知半解或道听途说,对疾病的错误认识,周围同学的不理解会造成他们情绪上的极大压抑,所以让其能在轻松的环境中选择自己想要的方式诸如哭闹等来诉说和释放自己的郁积情绪和紧张心理是很有必要的,然后再针对具体的心理情绪给予相应的指导和调节。通过释放,使患者在心理上得到一定程度的放松,对疾病的康复也很有必要。
3 健康教育
3.1 在校生患者的自我保健
当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时,应注意卧床休息,不可劳累过度,血清转氨酶完全恢复正常方可增加活动量。饮食应以富含蛋白质食物如豆制品、鸡蛋、鱼等为主,不宜饮酒、抽烟,同时要学会排解来自学习、生活中存在的压力,多与周围同学交流,多听音乐,保持豁达、乐观的心态。良好的心情,合理的膳食,充足的睡眠是促进康复的重要因素。
3.2 开展乙型肝炎知识讲座
通过知识讲座使在校生正确认识到乙型肝炎的病因并了解预防知识,是减少对患者的歧视,缓解在校生患者压力的重要方法,乙型肝炎主要是通过血液和密切的生活接触传播的,只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卫生习惯,一般性的接触是不会传染的,同时应教育同学要多关心和帮助身边患有乙型肝炎的同学,实施适当的隔离措施,给予心理和行为上的支持,让在校生患者能在充满着关爱的大集体中体会到温暖,逐步克服心理压力,恢复健康。
[参考文献]
[1]李国宏,耿德勤.护理心理学[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176-178. [2]宋建新,刘晓东,齐俊英,等.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情绪障碍调查及治疗对策[J].同济医科大学学报,2001,30(3):266-26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护理论文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