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翻译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7 07:09: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文翻译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翻译中文医学论文总医院图书馆(610083)蒋吉清随着对外科技交流合作的扩大,我国的医务工作者参加国际学术性会议或在相应的国外刊物上的机会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必须用外语,特别是用英语进行写作或翻译。但对于许多医务工作者来说,论文的写作或翻译难以达到比较标准的水平,甚至还存在一些原则性错误。这些问题无疑会影响学术交流与合作.本文仅就如何翻译中文医学论文进行探讨,以帮助一些医务工作者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和译文质量。
1.准确理解原文这是翻译论文的前提。特别译者在为他人翻译论文时,对原文理解得准确与否则关系重大。如果原文句子结构松散,语法关系不明确,或者在有语病的情况下,译者就必须反复推敲。唯有准确理解原文,才能准确表达原意.
2.弄清语法关系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弄清楚句子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语法关系。对于长句则要泛读并了解句子大意,然后分析句子类型,再确定主语、谓语、宾语及句子的其它成分,最终组成一个意思明确、层次清楚的完整句子。
3.正确选词医学论文虽不比文学作品讲究人物个性、语言形象、艺术风格而对翻译提出较高医学情报工作1997年第18卷第6期标准,但其科学性、严肃性要求翻译准确无误;而且医学英语具有词汇量大、同义词多等特点,这一切决定了医学论文中译英正确选词的重要性。英语词汇意义在汉语里的对应程度有以下四种情况。一是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可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来表达,例如:tubereulosis(结核病)、geneties(遗传学)、isotope(同位素)、endoseope(内窥镜)等。二是英语中有些词与汉语中有些词在词义上只是部分对应,它们在意义上概括的范围有广狭之分,例如:phreatiewater和groundwater在词义上都可以指“地下水”;,但具体使用时,phreatiewater一般是指饱水带上部自由水面条件下的地下水(潜水);而groundwater则泛指地面以下的水,以区别于surfaeewater(地表水)。三是英语中有些词所表示的意义在汉语中还找不到最后确定的对应词来表示。这些词是近年来医学上出现的新词,翻译时就需要查考参照一些近期出版的医学词典,有时还需根据构词法的知识来加以确定。四是英语中有许多词一词多义,其表示的各个意义分别与汉语中几个不同的词或词组对应。多义词的具体意义,只有联系上下文才能确定,例如subject这个词一般的汉语词义为“题目”;、“问题”;、“学科”;、“科目”;、“原因”;、“理由”;、“隶属的”;、“受支配的”;,其它的词义还有“受治疗者”;、“受实验者”;、“实验材料”;、“解剖用的尸体”;等。反之,汉语中“出血”;一词,最常用的英语名词是“bleeding”;,实际上还可用hemorrhage或blood1055。
4.勺子各成分的排列组合限于篇幅,这里仅对汉语复合句的英译逻辑顺序作一介绍。汉语中表示因果关系或条件(假设)十结果的复合句一般是“因”;在前,“果”;在后,或条件(假设)在前,结果在后。而在英语中因果顺序、条件(假设)与结果顺序比较灵活,表示原因的从句和条件(假设)的从句的位置可以在主句之前,也可以在主句之后。例如:
篇2
【关键词】商标翻译;原则;方法;禁忌
一、商标翻译的主要原则
尽管商标翻译是一种颇具创造性的翻译,但也需要严格遵守一些必要的原则,这里只列举两个基本原则。
(一)易记原则
如同广告一样,商标的翻译也应使人易记、朗朗上口,即既简洁又有新意。据调查,广告心理学家得出结论,如果广告字数少于6个字,那么消费者能记住广告的34%。但如果广告字数在6至12个字之间,消费者只能记住广告的13%。由此看来,简短的广告更能使人印象深刻。大多数中文商标,依据中文的字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如将“天绿园”(茶工厂)译为“Natural Green Country”,这虽然严格遵循了翻译中的忠实原则,但未免略显冗长。但如果将其改译为“Green”,对于消费者来说就好记多了。
(二)易识原则
通常,每种产品都有自身的特点。翻译时,应译出产品的功能和特性,这样消费者一看商标就能立即想到产品的功用。准确展现产品的特性,是商标的一个最重要的功能。商标本身就是最精炼、有效的广告。
正如同徐荟和陈振东研究得出那样,产品的特征就是一个产品与众不同的基本构造。因此,译者要做的就是找出产品的特点,准确地翻译出来。译出的商标应符合产品的特点,表达出原商标的理念。例如,化妆品“Clean & Clear”意为深层清洁。商标的原意是,如果你用了这一产品,你的肌肤会变得娇嫩又干净。如若将其译为“干净清爽”,则没有原文朗朗上口。但如果,译成“可伶可俐”,无疑既俏皮可爱了又与原商标谐音,爱美女孩专属用品的身份立辨。
(三)注意文化差异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大量产品涌入国际和国内市场。鉴于这点,各国文化差异也愈发的受到重视。
本文所说的民族特性和价值观是指特征、性质、标志和信仰等。如果想要译出的商标在目的语地区受到广泛的欢迎,那译者必须首先尊重目的语文化,将原商标进行适当的修改。本文以“Kiss Me”这一国外唇膏商标为例。在一些西方国家这一品牌较为受欢迎,因为它能让人联想到,用过这个唇膏后,女性会更加性感美丽。但相对于开放的西方人来说,中国人则要更为保守含蓄。因此,如果在进入中国市场时,将其直译为“吻我”,可能无法为不喜感情外露的国人们所接收。如此,不如将其音译成“奇士美”,这样不仅突出了该唇膏将带给女士们美丽,也巧妙地避开了“索吻”的歧义。
二、商标翻译技巧
商标的翻译技巧也不外乎直译、意译、音译等这些基本的翻译方法。但除这些方法之外,本文也将介绍其他三种翻译商标时常用的方法。
修辞法在商标的翻译中很常见。运用修辞法更易吸引消费者的眼球,使人们得以记住。
修辞方法种类繁多,例如头韵、拟人、拟声是较为常见。遇到头韵时,译者应尽可能与原文的押韵处保持一致。例如,备受青睐的洗发水“Pantene”译作“潘婷”,这是我们联想起一位妙龄少女在清洗她的秀发。
增减法。增减法是对原商标进行适当的增减,以迎合消费者。例如,“Transfer”为变形之意。但译者将其后加上“金刚”两字。在中国的文化中,金刚是佛祖的侍从力士,是力大无穷、技艺高超、不可战胜的武士的代表。用“变形金刚”作为“Transfer”这一玩具的译名,不仅能激起孩子们的兴趣,也能表达家长们对孩子坚强、勇敢地成长的愿望。
拼音法。用拼音法译出的商标或许不是最富吸引力的,但无疑是最实用的。这在商标中译中很常见。例如,人们常喝的“露露”,则被译为“LL”。用拼音法翻译商标时,译者需注意拼音法翻译只是强调了商标的发音,而没有实在意义。
套用典故法。该方法是一种比较取巧的方法,如使用得当,会产生极佳的效果。例如,化妆品“Revlon”,被巧妙的译为“露华浓”,即是引用唐代诗人――李白的名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扶槛露华浓。”如此引起消费者美好的联想,也表达出该化妆品成分天然,浓度较高之意。
三、商标翻译需注意的问题
拼音的误用。的确,用拼音翻译的商标不乏成功的案例,如“Chang Hong”(长虹空调)以及“Chun Lan”(春兰空调)。但这些成功的案例毕竟占少数。某些用拼音法翻译的商标让人误解,产生消极的联想,引起歧义。化妆品“芳芳”,用拼音译为“Fang Fang”,但在英语中,“Fang”一词意为蛇的毒牙。因此,对于想要使人们变美丽的化妆品来说,这一翻译则与其本意相去甚远。更遑论能激起消费者的购买欲望。
尽管拼音译法与其他的译法相比比较简易,但如此译出的商标仅是一种标志,通常失去了原商标的深层含义。例如,“金锁牌”(棉花)译为“Jinsuo”,“骏马牌”(代步车)译为“Junma”等,在这些例子中,商标失去原有的美好含义,也会使国外的消费者疑惑不已,不明白这些商标是什么意思,从而影响了销量。
商标翻译中,另一突出问题是无视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可以说是英汉两种语言之间的鸿沟。它在商标的翻译中是不可忽视的,有时甚至可以决定一个品牌的存亡。相对来说,商标翻译的现状,英文商标中译要比中文商标英译好很多(李燕,2000)。我们不能否认有文化差异在“从中作梗”的因素。
在一些动植物、数字、种族等方面,中外是有着不同禁忌的。在国际商务中,我们很容易发现,一个商标在某些国家很受欢迎,而在另一些国家却反响冷淡。一个商标能否做到“入乡随俗”,关键在于是否迎合消费者的美学。正如王佐良先生所说:“翻译者必须是一个真正意义的文化人。”只有深入了解某国的文化及其禁忌,在翻译时才能采取有效的翻译手段,绕过这些禁忌,使商标得以顺利推广。例如,“金鸡”钟表本意是这个牌子的钟表会像公鸡一样准时。但我们在出口时,如果将其翻译成“Golden Cock Clock”就容易给潜在的客户留下粗俗的印象。因为cock在英文中除了有公鸡的意思,也指男性生殖器。
“黑人”牙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品牌。但在远销欧美国家时,它被译为“Darkie”,这显然行不通。因为“Darkie”是对黑人的一种轻蔑的称呼。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翻译商标时合适的策略是必不可少的。与此同时,翻译商标时,译者应注意翻译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从而使商标适应目的语的特点,打入目的语市场,吸引消费者的目光。上述翻译策略也并非一成不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化、文化的变革,商标的翻译策略也将有所改变。但只有牢牢掌握商标翻译的基本方法,才能随心所欲额的大胆发挥。
【参考文献】
[1]陈振东.浅论英语商标翻译[J].上海翻译,2005(2).
篇3
[关键词] 翻译美学理论;文学翻译;美学分析
【中图分类号】 H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4)07-285-1
中国悠远的历史本身就蕴藏着深厚的美学基础。许多翻译标准的讨论也都涉及到对翻译美学的探索,如严复的“三难”准确概括了翻译的审美标准和价值观;马建忠的善译等译理也是在信言与美言的讨论范围之列;傅雷的重神似而不重形似更是对严复“信达雅”美学造诣上的补充。可见中国传统译论同哲学与美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美学思想成为翻译研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文学翻译中所蕴含的美学意义更是不言而喻,翻译美学视角下的文学翻译更成为翻译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一、我国翻译美学理论的发展
翻译美学借鉴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和结构框架来阐释翻译的机制和功能,体现出翻译学跨学科发展的要求。傅仲选的《实用翻译美学》,是我国第一部翻译美学专著。翻译中的审美客体、审美主体、审美活动、翻译美的标准和美的再现等问题得到了具体的研究。刘宓庆在《翻译美学导论》中进一步明晰了翻译美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翻译美学以翻译审美客体(原文和译文)、翻译审美主体(读者和译者)、翻译审美意识系统、审美标准及其审美再现手段为研究对象,以“本位观照,外位参照”为研究原则,立足自己的文化土壤,充分挖掘中国古典文艺美学思想,研究其对翻译的启示,同时,以针对性和相关性为指引,借鉴和吸收西方美学中的有关理论,丰富中国翻译美学的理论内涵。这种论述是翻译与美学进行跨学科研究的成功探索。其中对翻译审美意识系统的探讨等方面都采用了现代美学的一些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有着浓厚的美学学科特征。他的研究标志着中国当代翻译美学理论研究框架初具规模。
系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和毛荣贵的《翻译美学》等著作对翻译美学理论又做了进一步的探究,推动了翻译美学理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
二、文学翻译中的翻译美学
理论研究的最终目的归于过于应用,而翻译美学最大的应用莫过于在文学翻译方面的应用。虽各位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对实践却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奚永吉和他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一书,他认为文学翻译研究“必赖之于比较,求之于美学。”,而不同国家、民族深厚的文化内涵使得其美不仅仅体现在文字的“表层结构和形态”之中,而更多的集中于作品的文化内涵上。所以他提出采用宏观比较与微观比较相统一的方法,对翻译美学比较范畴和途径进行分析,如对东西方译者译品、不同时代或同一时代译品、不同地域或同一地域译品、同一译者不同时期之译品、同一原著不同译者多种译品等比较,以期待在译介过程中能够彼此融合互通,达到翻译美文的目的。奚永吉的文学翻译比较美学观关注的是不同文化内涵中美学方式的不同表达。而许渊冲的“三美论”则是文学翻译中诗歌领域的美学探究。 “译诗要像原诗一样能感动读者,就达到了意美的要像原诗一样有悦耳的韵律就是音美;还要尽可能保持原诗的形式,就是形美”(《翻译的艺术》)在“三美”之中,许渊冲认为最重要的是求意美,次求音美,再求形美。也就是说,要在传达原文意美和音美的前提下尽可能传达原文的形美。并力求三者统一,只有三者兼备,才是好的译文。
如此看来,美学要素在文学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将美学分析运用到文学翻译中,用翻译美学理论以及跨学科多元文化来指导文学翻译是不可逆的发展趋势。
三、美学分析运用到文学翻译当中
翻译的起点是原文,翻译的终点是译文。译者要做的就是把原文中的美学要素转移到译文中去,不论是语言的形式,还是语言的内容。该内容不仅包括语音、语义、语言所反映的现实,还包括语言中所隐含的情态、韵味、意境等。而在文学翻译中英语作为西方语言的一种,必然反映西方美学的一些特点,所以强调理性、抽象思维、逻辑推理和空间结构,其形式美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一些修辞手法上,如对照的均衡美,比喻的形象美、简洁美,排比的气势美,诗歌的韵律美等等。中文的修辞手法反映的形式美,如对偶、排比等,比英文更明显突出;更重要的,中国古典美学还讲究中和、气韵、意境、美丑、情志、形象、形神、文质、虚实、真幻、文气、情景、动静、比兴等强调文字内在精神的美学要素。而这写美学要素极大的体现在文学翻译当中,如此对原文和译文进行美学分析,就是要保证原文的美学要素通过翻译尽最大可能转移到译文中去,以使翻译的艺术不断发展。如此,体现出美学理论对文学翻译所不可忽视的作用。
四、结论
我国翻译与美学的结合有悠久的传统,美学理论对翻译及文学翻译产生着重大的影响,从美学角度不仅有利于了解翻译理论的形成,也有利于文学翻译批评。文学作品是译者解读原作的美并将其转移到译文中的过程,同时也提醒我们在翻译实践中要得到成功的译本不可忽视翻译理论的重大指导作用。而运用于文学翻译中的美学理论有待于进一步的探讨、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傅仲选.实用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1.
[2]刘宓庆.翻译美学导论[M].北京: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5.
[3]奚永吉.文学翻译比较美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4]毛荣贵.翻译美学[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5]方梦之.译学辞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
[6]黄龙.翻译的美学观[J].外语研究,1988.
[7]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
[8]胡经之.中国古典美学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8.
篇4
1.地域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3]112-113中国是个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的国家,人们常常用“挥金如土”形容人花钱慷慨或挥霍无度。而英国是一个四面环海的岛国。水对于英国人来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所以他们用“spendmoneylikewater”来表示相同的意思。由于“土”对于他们来说是很珍贵的,若将“挥金如土”直译为“spendmoneylikeearth”英国人可能难以理解,从而造成交际障碍。作为岛国,英国在历史的发展中积累了大量与“boat”,“water”,“sailing”,“fish”相关的习语,而我国是农耕民族,习语自然与土地及耕作工具相关,所以英汉翻译时一定要根据各自的文化做出等值译文。如:“neveroffertoteachfishtoswim”(不要班门弄斧),“abigfishinalittlepond”(山中无老虎,猴子称霸王)。
2.习俗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不同的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文化规约和习俗。语言,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反映民族的风俗习惯。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随意感。可西方人会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理解成为一种隐私干涉。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们会。单地说“Hello”,“Hi”,或按时间段问候,“Goodmorning!”“Goodafternoon!”“Goodevening!”。而英国人见面也会说:“Aniceday!”。中国传统婚礼习惯用红色,因为红色象征吉祥。在丧葬习俗中,丧色为白色。而在西方的风俗习惯中,白色却代表圣洁美好。所以,婚礼上新娘总是身着白色婚纱。所以,在翻译红色和白色时,译者要注重了解不同文化的风俗习惯,准确地表达语言所赋予的文化内涵。因此,“awhiteday”要译成“好日子”或“吉日”而不能直译成“白色的日子”。再如:yardsale(庭院售物)、garagesale(车库售物)、porchsale(门庭售物)或movingsale(搬家售物),是英美国家一种独特的售物方式。由主人把家中多余不用的物品放在庭院中,车库里或门廊下廉价出售。而国内是没有这种做法的。因此,只有了解这种文化,才能正确翻译,否则,会根据字面意思造成误译。
3.思维模式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思维模式是使用某一种语言的民族群体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语言心理倾向。不同文化的人对外界认知模式的差异,往往导致思维模式的差异。中西文化认知角度的差异,表现在对同一事物具体与抽象特征敏感落点的不同。在对事物进行描写时,英语思维习惯往往把观察重点和视觉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并以抽象的特征来说明更为具体的东西,而汉语的感知视点恰恰与此相反。如:中国人习惯性用具体的“锅碗瓢盆”指代厨房里的炊具,但因为认知视点的差异会误译为,“wok,bowl,gourd,la-dlebin”,而应抽象概括为“cookingutensils”。再如:“Hisbodyisveryhealthy.”(他的身体非常健康)、“Histwoeyesareblind.”(他双目失明)。从汉语的语言使用习惯来说,这两句说法没有问题。由于英语思维习惯把句意中心落在较为抽象的特征上,而汉语习惯落在具体的特征上,所以译文中的“body”,“eyes”就是一种汉语具体思维的体现,更地道的英语表达应该是“Heisveryhealthy”,“Heisblind”。语言与思维关系密切,不同的思维方式制约着语言的表达方式。所以,翻译时应充分了解两种语言的差异,排除思维习惯的干扰。
4.宗教文化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宗教文化,作为一种以信仰为核心的特殊文化,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俗。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凡事要遵从上帝的旨意。因此,英语中经常出现与“上帝”有关的语言表达,如:“Godblessme”、“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有些译者将这两句话直译成“上帝保佑”“上帝帮助自助者”。显然,这样的表达是不符合汉语文化的。由于中国受佛教、道教和儒家思想的影响较深,所以,“Godblessme”译成“菩萨保佑”,“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译成“天助自助者”更符合汉语的文化传统,也更容易让中国读者理解。再如:“半路出家”(switchtoanewtradewithoutsolidfoundation),“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takeapsiveattitudetowardone’swork),“借花献佛”(to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toborrowsomethingtomakeagiftofit)。“出家”、“和尚”,“佛”均是中国的宗教文化,为了避免理解上的难点,括号中的译文均采用了意译法。对于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在翻译时应予以注意,否则就会造成交际障碍。
5.情感联想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语言的联想意义和社会文化是紧密相关的。在翻译中,尽管字面意义相同,但潜在的背景因素引起的心理联想会存在差异。一些看似相同的事物,不同文化习俗的读者,往往会有完全不同的理解和联想。如:英语中“goose”含有蠢笨、呆头呆脑的意思,故而英语中有“stupidgoose”的说法,但对中国人来说,“鹅”是优雅、美丽、甚至高贵的化身,我们有洛宾王那首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咏鹅》为证,中国人无论如何不会将“鹅”与“蠢笨”联系起来。[2]狗在中国词汇中经常具有贬义色彩,“走狗、狗仗人势”等都带有强烈的讽刺意义。在西方,狗被视为宠物,带有褒义色彩,如aluckydog(幸运儿)、Loveme,lovemydog(爱屋及乌)等都体现了狗在西方人眼中的特殊地位。
6.价值导向不同导致的文化差异。价值导向是指社会或群体、个人在自身的多种具体价值取向中将其中某种取向确定为主导的追求方向的过程。由于价值导向不同,两种文化对于“谦逊”的看法截然不同。如:“modestdogsmissmuchmeet”(谦虚的狗没有肉吃),“anexcessofmodestyobstructsthetongue”(谦虚过分束缚舌头),“rulesmodestydestroygeniusart”(规则与谦逊会毁掉天才和艺术)等等。诸如此类的说法表明西方人认为“谦逊”无用。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很注重“谦逊”。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helpsonegoforward,whereconceitmakesonelagbehind),“满招损,谦受益”(Pridehurts,modestybenefits),等等。西方英语国家一般强调个人行为,成就及个人价值。如:“Everymanforhimselfgodforusall”(人人为自己,上帝为大家),“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自助者天助),“Everymanisthearchitectofhisownfuture”(自己的命运自己掌握)。而我们更强调集体价值观,集体的成就。为了大局,可以牺牲掉个人的利益。因此,就有以下说法:“吃苦在先,享受在后。”(Thefirsttotoilthelttoenjoylife)这是典型的中国人的价值观,强调集体的力量。再如:“众志成城”(Thereisverybigstrengthwhenpeoplejointogether),“众人拾柴火焰高”(Manyhsmakelightwork),“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inglethreadcan’tmakeacord,noringletreeaforest.)
二、结语
文化差异问题内容丰富而又复杂。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弄清源语言的真实涵义才能使译文贴切而又自然。在英汉翻译中,为了有效避免因文化差异而造成的误译,可以灵活采用不同的翻译技巧。在直译与意译都不能解决问题的情况下,可以采用以下三种补偿策略。
1.对于词义空缺的词汇可以采用音译法。如:“阴(yin)”、“阳(yang)、bowling(保龄球),disco(迪斯科)。
2.为了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可以采用释义法,注译法。如:theheelofAchilles(阿基里斯的脚跟———唯一致命的弱点)。
篇5
关键词:非文学翻译;文化因素;中医典籍;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4)08-0341-01
一、非文学翻译及其特点
非文学翻译,又称文件翻译,实用型翻译或应用型翻译。随着全球化的发展,非文学翻译在国际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很长一段时期内,绝大部分学者和译者认为出于非文学翻译的实用性考虑,其文本往往包含了很弱的文化性和艺术性,因此非文学翻译不过是简单的直译,硬翻。但事实是,语言本身作为文化的载体,不可能脱离文化而独立存在,甚至文化因素的翻译效果对译文的质量,乃至国际交流活动本身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果没能处理得当,可能造成无法弥补的后果,比如说商务活动中经常涉及的合同的翻译,会引起法律和经济层面的问题;医用文本的翻译如若不当,则直接关系人命。因此译者应对非文学翻译中文化因素这一重要因素的处理予以重视。
二、中医翻译与文化差异
在非文学翻译中,中医翻译是一个相对特殊的领域,原因在于中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与其他领域相比其翻译显然涉及更为广泛的文化因素,所以其翻译难度也相对较高。
中医典籍涉及中国传统哲学、心理学、天文学、地理学等许多方面的内容。因此中医典籍的翻译可以在广义上理解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翻译,那么在翻译过程中就很可能出现源语在译入语当中,从理论体系到语言表达的完全缺失。比如中医的理论基础“阴阳五行”,体现了中国古代独有的辩证思想,那么作为译者在英语语言文化中如果不能找到一个合适的对应语,怎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将信息和文化内涵展示在译入语读者面前就成为了一个很大的难题。此外,中医典籍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文本用语具有很强的哲学色彩,这是不同于非文学翻译中其他文本用语所具有的简洁性特点的,那么在翻译时,应该或者能多大程度上保留文本用语哲学性的这一特点,也是译者应该认真考量的。另一方面,中医体现着道教和儒家的思想,也正是因为中医文化的独特性和中医典籍的哲学性,才造成了中医翻译的困难同时又很难被其他语言文化背景的人接受。鉴于中医文化的独特性,故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因素便尤为突出,这对译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三、中医翻译的策略和方法
假设译者在中医领域的专业知识是充足的,鉴于文化因素对中医翻译的重要作用,那么译者应该采用怎样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才能既准确传达中医医药学的语言信息,又不流失其独特的文化信息。笔者认为在中医典籍的翻译过程中,应该以归化法为主,辅以异化法;直译为主,意译佐之。
从中医典籍的翻译目的来看,它是用于推广中医治病防病的方法,弘扬中医独特的医疗理念及文化,一旦被采用可涉及人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若以异化法为主,翻译上就会迁就源语文化即中文的文化特征,虽然相对归化法它能够更大程度上保留中国传统文化和语言风格特色,但出于非文学翻译最大的特征―实用性,即中医典籍的翻译应该本着使译入语读者能够准确了解中医关于治病防病的知识和医疗理论的宗旨,笔者认为中医翻译应该以归化为主,异化为辅。但这并不代表译者可以完全忽略掉文化在两种语言之间的传译,因为中医古籍之所以如此有味道,恰恰是在于它所包含的中国文化、宗教、哲学方面的思想和术语,一旦失去就会大大降低读者对其的兴趣。此外,笔者认为中医典籍的翻译也应采取以直译为主,意译佐之的方法,一方面直译能够使译文形神兼备,但出于中医典籍术语的宗教性和哲学性特征,直译的困难很大,所以要以意译法辅佐。除此之外,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扩大,译入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了解和贮备量会不断增加,因此在中医典籍以致非文学翻译中,译者应该对译入语读者的接受能力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准确定位翻译策略和方法。
但是笔者也注意到,以归化为主的翻译策略,虽然能更为快速和有效的传达信息,使译入语读者顺利准确的理解文本内容,但这却削弱了源语文化的功能,有碍于文化的交流。长此以往,会削弱读者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四、结语
目前,中医翻译研究发展仍处于较低水平。中医典籍术语的宗教性和哲学性使得其翻译难度较大,制约了它在对外交流中的发展。笔者认为中医典籍翻译,必须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因此为传达源语文本的语言信息,在采用归化法为主的翻译策略时,也要兼顾异化法以保留中医的文化特色,以便更好的弘扬中国传统医学。
参考文献:
[1]李长栓.非文学翻译[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2]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研究[M].上海三联出版社,2013.
篇6
[关键词]无意识理论;词汇特点;翻译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5918(2017)07-0146-02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7.07.068
[本刊网址] http://
“无意识”理论在西方的流行可追溯到19世纪中期,许多思想家、心理学家都提到无意识理论,弗洛伊德赋予无意识理论重要的学术地位,他认为心理过程主要是由无意识在运作,它比意识更重要,是“真正的精神现实”。无意识理论是精神分析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拓展了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启发人们从多角度探索人类的心理现象;如今,无意识理论已是心理病理学、哲学、心理学、精神病学以及历史学等学科所共有的概念。据此,翻译此类文本更需注重译文的准确性与规范性,分析词汇特点并寻求有效地翻译策略。
一、“无意识”理论中的词汇特点分析
翻译的文本涉及心理学与哲学研究,文中涉及大量的专业词汇,根据词汇专业性程度可以大致分为以下三类:
(1)专业词汇:只用于某一专业或学科的专有词汇或术语,词义、语义界限和适用范围非常明确。在The Unconscious中含有较多此类词汇,例如:idealism(唯心主义);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mental confusion(意识模糊);epistemology (J识论);exnihilo(虚无的);antiabstractionism(反抽象主义)等。
(2)半专业词汇:由普通词汇派生而来,这类词汇本身具有一般性的词义,但在不同学科和专业中具有不同意思,例如“support”一词,在字典中通常有“支持、支撑、支援等”之意,在The Unconscious中有“证实”的意思;“necessity”一词通常是“需要、必需品”之意,文中译为“必然性”;“idea”通常是“主意、看法”之意,在The Unconscious中有“理念”的意思等等。
(3)普通词汇:在特定语境中,普通词汇获得新词义后转化为专业术语,例如:beg the question(尚未解决的问题);mind-stuff(心灵要素);sense-awareness(感知);transference(移情);mental state(心理状态)等。
二、词汇的翻译技方法
此次翻译研究中的词汇主要存在于心理学与哲学领域,且部分专业词汇是作者添加前置否定前缀构成的再生词汇,这就给译者增加翻译的困难,如果不能正确理解与翻译此类专业术语,不仅影响译文的质量,还会对译文的读者产生难以预计的影响。所以,译者在译前要针对文本词汇特点建立术语表。根据纯语言翻译理论,寻求源语言与译入语间的“纯语言”,将文中的同一事物通过不同的语言传达给不同的读者,但产生相同的语言效果,达到译文最佳的传递效果,采用的翻译方法为直译法与意译法。
(一)直译法
文本翻译中有些专业词汇根据词义可以一一对应翻译,因此译者经常运用直译方法,可以找到与源语文本词汇意思准确对应的汉语词汇,同一事物虽在不同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形式但本意是相同的,译者翻译时应追求此类词汇的“纯语言”。比如:epistemology(认识论)、unconscious(无意识)、idealism(唯心主义)、psychoanalysis(精神分析)等。直译也可直接用于符合汉语语法结构的英文术语,对术语中的词汇逐个译出,此类术语多是从左至右翻译,如physical world(物质世界)、mental confusion(意识模糊)、psychic defense(心理防御)、the dynamic unconscious(动力无意识)等。然而,源语与目的语存在语法差异,有些术语需要适当调整,如:the nature of the unconscious(无意识的本质)、phenomena transference(移情现象)。
例1:
原文:First, whatever motivation there may be for phenomenalism with regard to the physical world carries over very poorly to the mental.
译文:首先,现象论与物质世界相关,因此现象理论中的任何动机都很难归属于心理范畴。
(二)意译法
词汇的意译就是主要考虑源语文本中词语的意思,或根据词汇在特定语境中进行推演,或在所译词汇一般意思的基础上,扩展其词汇含义,如果没有完全对等的目标语词汇,那么就要对翻译的词进行解释。文本中作者较多运用了词汇前加前缀派生出新词,而此类词汇在字典中很难查找准确含义或与原文词汇契合的意思,此类派生词汇大多是对词汇前置否定前缀从而构成新词义,翻译时需要根据已知的词根找到对应的汉语意思,并通过上下文语境的理解找到此类词汇的真正含义,将否定前缀的意思译出。有些词汇采用意译法翻译,例如:
例2:
原文:Antiabstractionism: The objection is that the notion of unconscious mentality involves a conceptual extrapolation from conscious mentality of a kind that is objectionable, as an illegitimate “abstraction” from known reality.
译文:反抽象主义:反抽象是指无意识心理状态的概念涵盖存有异议的意识状态概念推论,正如来自于已知现实中不合理的“抽象”概念。
分析:antiabstractionsm的前缀是anti-,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字典中其意为反对;反(可与名词与形容词结合),根据搜集资料译者发现与之类似的表达方式,如:反智主义(anti-intellectualism)和antirealism(反现实主义)等,初步确定anti-在antiabstractionsm中的意思为“反”;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文本也对该词做出说明,根据原文冒号后的解释性内容对该词意译,得出antiabstractionsm的汉译为“反抽象主义”。
例3:
原文:James considers that we might be inclined to introduce unconscious mental states to account for habitual action, for the nonreflective exercise of complex competences, and for the capacity to make associa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ideas nonreflectively.
译文:詹姆斯认为我们倾向于将无意识心理状态用于解释习惯性动作、复杂能力的非反射运动,以及非反射地做出关联想法的能力。
此外,哲学文本中的一些术语来自其他语言如拉丁语等,在英语哲学文本中含有特殊的含义,作者运用此类词汇为了简练表达学术观点,但此类~汇成为汉译过程中的障碍。这种情况需要译者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背景,并且译者应首先确定文本中外来词汇的英文释义,再结合原文所要阐述的观点进行意译。
例4:
原文:…it seems to require the further, the highly unexplanatory thought that consciousness is a creator exnihilo of mental states.
译文:……意识是心理状态的虚无创造者,这似乎需要更深层次和更晦涩的想法去理解。
分析:Exnihilo来自于拉丁语英文意思为“out of nothing”,一般与creation(创造)连用,该词源自拉丁语creatio ex nihilo英文释义为“creation out of nothing”,这类表达通常出现在哲学或方法论的论述中,也会出现在其他学术著作中。结合例句,exnihilo译为“从无”,缺少一些中国哲学的味道,而且从整句看来有些蹩脚显得语句不通,因此将其改为“虚无”,本句是原文中学术观点推断的一部分,符合作者的表述需求。
例5:
原文:“Unconscious mentality”does not involve a straightforward contradictio in adjecto.
译文:“无意识心理状态”并不涉及明确的自相矛盾的说法。
分析:Contradictio in adjecto同样来自拉丁语,在维基百科中查询到的英文释义是“"a contradiction between parts of an argument”。Contradictio in adjecto是“一个内在的矛盾”或“一个明确的矛盾”并且是“用于与名词相对立的形容词表示的特征”,是一种矛盾修辞法,比如“房间里出现了震耳欲聋的沉默(deafening silence)。”依此解释,翻译为“自相矛盾的说法”。
通过上述分析,文本中通用的专业词汇不会形成实质性的翻译障碍,而专业表述中的外来语需要译者细心研究,体会词汇在语境中的具体含义,依据译者的哲学背景知识,严谨地进行语言间的转化,最大化学术信息的保真度。
参考文献:
[1]闫书昌.汉语语境中弗洛伊德“Unconscious”的翻译及相关问题[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3):68-71.
[2]杨平.中西译学中的文化研究模式[J].外语研究,2008(6):74-78.
[3]叶子南.高级英汉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
On the Strategies of Vocabulary Translation in the Literature of "Unconsciousness"
XIAO Jun-ming
(Qiqihar Medical School, Qigihar Heilongjiang 161006, China)
篇7
摘要:语词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因此,一方面,译者应尽可能忠实地反映原文的文化背景和文化色彩,再现原文的异域情调,另一方面又要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接受程度,恰当地“归化”,以更好地译出原意。
一、引言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词又是语言中最活跃的因素,最敏感地反映了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化,是语言中最能反映文化特征的部分。所谓语词就是指词和词组,词组的范围包括各种固定说法、习惯用语和习俗语。每一种语言都同特定民族的历史有着特殊的“血缘”关系,而语词就产生于特殊的历史、地理和人文环境之中,是一个民族的历史传统、社会风俗、认知特点和审美习惯等文化因素的折射和呈现。所以,语词承载着各民族的文化信息,浓缩了各民族的文化景观,反映出各民族的人文心态,代表着不同语言的文化背景,具有鲜明、独特的民族特点。英国语言学家莱昂斯•约翰精辟地指出“特定的社会的语言是这个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每一种语言在词语上的差异都会反映使用这种语言的社会事物、习俗以及各种活动在文化方面的重要特征”。因此,语词的翻译要求译者在广泛地、准确地了解他国文化中的观念、信仰、习俗、价值标准等方面的同时,忠实传达本国文化的价值与灵魂,真正做到跨文化交流。
二、文化语境———影响语词翻译的重要因素
文化语境属于非语言语境的范畴,这一概念最早由Mali-nowski(1923)提出,它是研究语言使用和功能的语用学研究的范畴之一,是指某一言语社团特定的社会规范和习俗,它主要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近年来,随着语用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发展,文化语境的范围进一步拓宽。Samovara1.(1998)认为文化语境包括知识的贮存、经历、价值、行为、态度、、时间概念、空间关系、学科领域等诸多方面。ClaireKramsch(1998)进一步解释了文化语境这一概念。认为部落经济、社会组织、家庭模式、繁殖习俗、季节循环、时间和空间概念都是文化语境的主要要素。一方面,超地域的文化共同性相对保证了译文读者从本族文化角度出发也能从译文中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另一方面,因为各族文化的个性,要在异质中寻求对策并不是件轻松的事,不同的文化观念会形成局部的交叉碰撞和冲突。对于外来文化,人们最易于理解和接受的是外来文化的表层结构,即“硬文化”部分。
用一种语言文化把另一种文化的文本再现出来,其将不可避免地反映出两种语言、文化的特征。翻译的作用在于将源语言文化中的文本移植到另一种目的语言文化中去。因此,文化语境在翻译中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文化环境中诸多因素对语词翻译产生深刻的影响。
1.地理环境差异与语词翻译地理文化是指所处的地理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由于各民族生活空间不同,因而自然环境各方面的差异影响不同民族对同一事物或现象的看法各有不同。特定的地理文化赋予了语词特定的意义。如汉族习语“有眼不识泰山”泰山位于我国山东省,我国古人以泰山来比喻敬仰的人或重大有价值的事物。英语中也有此类习语。如: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
2.社会历史差异与语词翻译历史文化是特定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语词来体现本民族鲜明的历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语中“tomeetone’sWaterloo”(遭遇滑铁卢)是源于十九世纪拿破仑在比利时小城滑铁卢惨败一事;汉语中有“败走麦城”,是指古时三国的蜀国名将关羽被打败退兵麦城一事,两个语词分别来源于不同的历史事件,但喻义相同,都是指惨遭失败。因此这类语词的翻译需要了解各民族历史文化才能使译文更具文化个性。
3.习俗人情差异与语词翻译语言来源于生活,生活习俗与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语言的表达系统。例如:数词“八”在汉语中是现今最受人们喜爱的数额———因为其发音与“发”谐音,迎合人们发财致富的心理,而英语中“eight”则没有这种意义。
4.差异对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产生了语词的特定含义。中西方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语词的翻译。在西方,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文化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基督教产生时,欧洲大陆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世俗的王权只有超越一切世俗力量之上的上帝才能收服人们的“野性”,于是基督教应运而生,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民族宗教色彩的烙印。如:Manproposes,God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天佑自救者)。而在以佛教为主导的中国传统宗教文化中,“老天爷”成了天神。
5.神话传说与经典著作的差异不同民族的神话传说与经典作品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习语与典故,反映了民族风味、社会世态,使各民族的语言充满了情趣与活力,具有独特的表现力。如英语中:“Thinkwiththewise,buttalkwiththevulgar.”(与智者同思,与俗子同语)出自古希腊格言:“swansong”是根据西方传说swan(天鹅)临死时发出美妙的歌声,用来比喻“诗人、音乐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可要可不及的东西”,汉语中有“万事俱行,只欠东风”、“逼上梁山”、“叶公好龙”等,以上例子说明在民族各自丰富的文化遗产中产生的语词包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构成了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的鲜明独特性,是其他语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在翻译过程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词语的特点与个性,保留语言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6.价值观与审美意识的差异由于文化的差异导致人们的价值观及审美意识的不同,导致人们对同一事物有着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的观点和看法。在价值观念方面体现在个体与集体的观念不同,个人价值至上是西方文化的特点,英语中有不少表现语词的个人进取个人力量、个人意志,如:Wherethereisawill,thereisaway.(有志者,事竟成);Everymanisthearchitectsofhisownfor-tune.”(自然的幸福靠自己);Youhavetoblowyourownhorn.(应吹自己的号角)。与西方“海洋民族”相对的中国“农耕民族”则崇尚社团价值至上,无我精神。如:“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大公无私”。群体取向使中国人性格内向、含蓄,不愿引人注目,因而产生了“树大招风,人大惹议”、“人怕出名猪怕壮”等习语。在审美取向方面,中国传统喜庆偏向红色装饰,而西方则多为白色;汉语中的红茶,英译为“blacktea”。以上例子表明,英汉文化在价值观和审美观方面的差异影响语词的翻译。英汉民族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语词表达形式及词义的选择,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应充分考虑原语词所包含的民族文化与语言个性,充分理解语词所蕴含的独特的文化意味,尽可能结合原文的文化背景,保持原文的语言风格、语言形式及艺术特色。
三、总结
将一种语言译为不同文化的另一种语言并非容易的事,而将特定文化语境中的语词翻译成同样体现文化特色的语词就更是难上加难,有时难免出现引起读者误解和曲解的翻译。这就要求译者应特别谨慎,仔细分析隐含在语词背后的容易引起语义冲突的文化因素,根据具体语篇,在不违背原文语言的表达基础上再现原文语词的文化意蕴,达到忠实原文的目的,真正实现两种文化的沟通与移植。因此,译者应该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能一概而论,而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区别对待,对能移植过来的,尽可能保存其语言表现形式,否则,就得采取其他相应的变通办法,以传递其意义、意味。只有这样,才能既忠实地再现原文的文化意蕴,又不至于违背译入语的表达习惯和译入语的文化产生冲突。
参考文献:
[1]Bell,andTranslating:TheoryandPrac-tice[M].LondonandNewYork:Longman,1991.
[2]王东风.文化缺省与翻译中的连贯重构[J].外国语,1997,(6).
[3]包惠南.文化语境与语言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1.
[4]关孜慧.文化语境与翻译[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3,(3).
篇8
关键词:翻译;不可译性;问题;讨论
一、引言
翻译属于一种交际活动,它能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翻译的目的不仅是完成语言的转换,更重要的是完成文化的转换,使翻译后的语言仍能展现原有的社会特征。因翻译活动具有上述特征,导致翻译家及众多翻译人员就语言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存在严重分歧。奈达谈及语言和文化差异时,曾作出这样的结论,翻译人员在翻译的过程中,因文化差异会造成较语言结构差异更复杂的情况。因此可知,在奈达看来语言的不可译性在于其自身是复杂的和抽象的。“可译性”是指运用翻译手段将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从而使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环境的人群能够对同一种事物产生相同的认知。而“不可译性”和其正好相反,即就是翻译手段不能使两种完全不同语言环境的人群对同一种事物产生相同的认知。不可译性主要是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其主要为外来词汇中较为顽固、未充分物化及还未扬弃的一部分。
二、词语和文字尚存在差异
(一)文字上的差异性
汉字主要是由表意汉字和声调汉字构成;而英语则是拼音文字,多为语调语言。作者在写作过程中中重视对民族语言的应用,如汉字中常见的同音异义字、拆分字以及象形字等,这也为翻译工作造成了很多的不可译问题。
如,以赵元任的文章《施氏食狮史》中一句“石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为例,该句是十一个同音异义字构成,而四个声调与卷舌音等属于汉语所独有的特征,该句就属于非常典型的不可译类型。例2:我的张,是弓长张的张。在以上例子中作者运用拆分及象形的方式,巧妙的表达了自己的意思,但却为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麻烦,英语很难做到表情达意。
(二)语汇层面上的差异
量词属于汉语特有的词汇,因此在翻译时英语中很少有词和其对应。常见的翻译方法就是应用冠词代替量词。不仅仅是量词,四字成语也属于汉语所独有的语汇现象。四字成语的应用能增加文章的音韵美,也是汉语言特有的韵律。所以四字成语在汉语文章里应用的非常广泛。这也为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难度,翻译人员在翻译时只能就成语的比喻含义及引申义进行阐述。而有的四字成语若仅将其涵义译出,不仅会造成原文音律美遗失,更会使读者产生云里雾里的模糊感,进而引发文化冲击,使译者和读者不能产生共鸣。造成不可译性存在的另一大原因则是不同语言存在的词汇不平等性。通常来讲每种语言多同一种事物都会具有一定的符号描述,因此可以进行互换,但在实际翻译时就会发现理论和现实具有很大差距。以“cousin”为例,这个词能够代表汉语词汇中的哥、弟、姐、妹,及堂哥、弟、姐、妹,再比如翻译“你吃饭了没有?”时,饭能够表示“break-fast”,也能表示“lunch”和“supper”或“dinner”。同时汉语言中有的词汇因具有浓厚政治意味在进行翻译时也具有一定的不可译性,如对“资产阶级的自由化”及“和平演变”等词汇不能简单的译为“Capitalist Freedom”,和“Peaceful Evolution”,就连对“干部”这个词汇也存在很多翻译争议。
三、形式及表达方面存在差异
(一)因形式引发的不可译性
汉、英两种语言因形式存在差异使双语翻译难度增加。汉语中存在大量意合语,而英语则主要由形合语构成。根据音系学的解析可知,英语中常见的修辞多为头韵之类的音系手法。与之相反的是,汉语主要采用音调作为表意方式,语调手段在汉语文章中也很常见。双语翻译时音韵美和音调美之间无法起到代替作用。由此可见,双语翻译的难度在于目的语不能表现出源语言的某种特征,这也使双语翻译存在形式上方面的不可译性。如下例:
The curfew tolls the knell of pasting day /The towing herd wind slowly oer the tea /The ploughman home ward plods his weary day And leaves the world to darkness and to me
暮钟鸣,昼已怠,/牛羊相应,迁回草径,/农人荷锄回,蹈姗而行,/整个浩瀚世界仅存我与黄昏。
分析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发现,源文章运用节奏美展现出庄严凝重的氛围。这正是诗人想传达给我们审美信息。而郭沫若先生在翻译时已尽可能依据汉语音韵安排语言,但因汉、英语音存在形式差异,使得译文很难为读者营造出源文章的氛围。
(二)汉语模糊表达的不可译性
不仅是形式差异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障碍,很多非形式差异也是翻译难点。汉语言喜欢运用模糊的语言表达方式引起读者的思考想象。而重视形合的英语则喜欢运用句法结构及形式标志使读者体会到语言的完整性。所以,汉语文章中的模糊表达将会给英汉翻译带来很大障碍。翻译人员采取措施克服这种障碍将会有两种后果出现:对模糊语言的翻译会导致不清,另一方面则是会使源文章原有的模糊美被破坏。非形式差异将给翻译工作带来很大的客观制约性。因英汉文化存在差异性,译文将难以体现出源文章的意境美,这是由于英语重视逻辑性及形合性,读者缺乏可以想象的空间。
四、中西方在文化上存在差异
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性就像巴斯内特所说的,翻译工作不仅局限在语言行为上,其更多的是一项文化行为,原因在于语言自身就属于文化,“文化差异所造成的不可译性,将会成为双语翻译不能解决的问题”。
(一)中西方关于思维方式方面的差异
汉英双语翻译的另一问题是,双方语言不能直接在对方语言中展现出完整含义。这也是引起不可译出现的重要原因。如:Whats black,white and red all over?
这是一则采取双关手法的谜语,它的谜面是由read谐音red而形成。若将其翻译为“有个东西身上有黑、白及红三种颜色?”,猜谜人将很难猜出“newspaper”的谜底。
(二)中西方在文化衡量上存在标准差异
作者在阐述及记录一件事物时,会按照自身常用的衡量标准进行遣词造句,这个标准与他周围大部分人的标准是一致。中西方存在文化差异,看待事物的衡量标准自然有差异。因此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不可译问题,大多是为防止衡量标准冲突而产生的。如将“哈大办学史已经持续九十年,历史悠久。”这句话译成“Harb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has a very long history of 90 years”九十年办学史相对于其他中国大学属于历史悠久,但却不能和西方有的大学作比较。如,牛津大学已经拥有八百多年办学史。上述译文可能会导致西方读者出现误解。
五、小结
不可译问题不止在汉英翻译中出现,其存在于各种双语翻译过程中。但随着世界各国联系的不断加强,文化交流日益增多,语言差异不断缩小,不可译问题也在逐渐减少。用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的活动越来越多,汉语中融入了很多具有西方特色的文化现象及思维方式。翻译人员为解决不可译问题而付出的努力将会被更多的读者理解。译者在解决不可译问题前要对源文章作出充分理解,并不断增强自身驾驭汉、英双语的能力,并尽可能的发挥自身创造力,在此前提下才能创作出优秀的译品。(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
参考文献
[1] 段胜峰,李里,英汉翻译中不可译性探究田[J],益阳师专学报,2012年02期
篇9
关键词:旅游翻译;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策略
一、引言
根据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将超过其它国家,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这是一个良机,能够让世界了解中国,了解中国文化,扩大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影响力,增进中国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让中国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让外国游客更好地对我国五千年灿烂的历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们在有限的时间里接受中国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诗词典故,景点传说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际下的旅游英语翻译。旅游宣传资料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异给汉英旅游翻译造成较大的困难,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译理论的核心一“目的论”为指导,来探讨汉英旅游翻译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从而准确、生动、形象地译介旅游资料,推动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旅游文本翻译的内容包罗万象,跨文化交际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译中进行跨文化译介不仅具有理论意义,更有实际意义。优秀的旅游译本能让祖国大好河山由静态变为动态,使悠远流长的历史故事沁入外国读者的心田,唤醒外国游客对中国名胜古迹的深切向往,从而激发他们不辞万里的旅游行为。然而,目前在汉英旅游文本翻译中存在着很多问题。文军和高存以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外国游客理解英译旅游文本的情况作了调查,发现汉语旅游文本英译出现的错误有拼写、遗漏、语法、中式英语、用词不当、累赘、文化误解等若干类型。因此,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据美国着名翻译家尤金,奈达的理论,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译工作,掌握两种文化比掌握两种语言甚至更为重要。从这个意义上讲,旅游翻译是一项高层次的综合思维活动,译者不仅应使两种语言对接成功,更要使两种文化的内涵对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异
文化是一个民族知识、经验、信仰、价值、态度、等级、宗教以及时空观念的综合。不同民族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维方式和审美观念。中华民族主张“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强调客观融人主观,喜欢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书画、建筑、诗歌都讲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谓“我看青山多妩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语言上就有了汉语行文辞藻华丽,情感横溢,讲究声律对仗、音韵和美的特点。此外,受中庸哲学思想的影响,中国人的美学观念别强调平衡美,除了极为频繁地使用对仗这一修辞格,还大量使用四字词组。在这方面,西方民族则迥然不同,亚里士多德的形式逻辑使西方哲学保持物我分离,二元对立,在主观和客观的物象关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现,体现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体本质特点,再现事物原貌。这种趋势反映在语言表达形式上,就出现了英语重形式、重写实、重理性的特点,形成了其句式构架严整、表达思维缜密、行文注重逻辑理性、用词强调简洁自然、描述突出直观可感的风格。因此,中文旅游资料中极为主观,有关感受的描写,在英译时可以倾向于选择细节。
三、文化差异对旅游翻译的影响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冲突造成的汉英翻译的不对应性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条件、宗教信仰、社会习俗使两种语言的词汇出现非对应和非重合的现象,它们之间没有语义共鸣,有的只是语义空缺或语义错位。也就是文化空缺所产生的词汇空缺以及文化冲突导致的词汇冲突,这些词汇我们称之为“文化负载词”(culture-loaded or culture-bound words)。民族文化的特殊性形成了语言的特殊性,象“阴阳”、“五行”、“气功”、“八卦”等词汇,严格来说,在英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词。象“饺子”、“粽子”、“元宵”等食品也没有相应的词来翻译,如果勉强将“饺子”翻译成“dumpling”,此词指英美人常食用的一种水果馅或肉馅的食品,与中国的饺子并不相同,意思要宽泛得多。再如文化上的缺失,“粽子”可以解释成“s pyramid-shaped dumpling made of glutinous ricewrapped in bamboo or reed leaves (eaten during the DragonBoat Festival)”,但是,外国朋友如果不知道屈原这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不知道龙舟节的来历,不知道为什么要在那天吃粽子,粽子的内涵意义仍然没有传递过去。又如“秦始皇”仅仅译成“Qin Shihuang”,可能外国游客就无法理解,如果适当补充历史背景,增译为“Qin Shihuang,thefirst emperor in the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theyear B.C. 221”,就更容易被外国游客所理解。因此,许多专家主张以音译加注的方式来保留这类词汇的特殊文化联想意义。译者在翻译时要克服的不仅有语言障碍,而且有文化障碍,正如王佐良(1989)先生所说的“译者处理的是两种文字,面对的却是两大片文化”。
;(二)译者对旅游文本中的背景知识理解欠缺造成的误解
例如,杭州的导游翻译在向国外游客介绍风景名胜时,首先遇到的是如何翻译风景地名的问题。杭州有名的风景都有其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翻译时稍一不慎,便会产生错误。如人们往往将虎跑泉的“跑”字念成“pao”,结果虎跑泉的英译成了“Tiger Running Spring”。其实,“跑”是多音字:一个念pao(即跑步的“跑”),另一个念pao(意为兽用爪扒土)。虎跑泉的“跑”应念作“paO”。相传唐代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有位法名性空的高僧云游至今日的虎跑寺,想栖禅于此,但一直苦于无水,准备迁走。夜里忽然梦见神仙相告:“南岳有童子泉,当遣二虎移来。”次日清晨,性空果见有二虎“跑地作泉”,泉水涌出。于是,他就建寺居住,并把此泉起名为“虎跑泉”。因此,虎跑泉可直译为“Tiger-clawed Spring”。
外国游客在中国除了游览和娱乐之外,还少不了吃。中华民族的“食文化”博大精深,仅就菜式的取名而言就颇为多姿多彩。例如,有一道菜式叫“金华玉树鸡”。古语“华”和“花”相通,如果照字面翻译,那便是“Chicken cooked with golden flower and jade tree”。可是,菜中既无花,更无树,这样的翻译肯定会令人听后摸不着头脑。原来,浙江金华以产火腿而着名。青菜形似玉树,这道典型的菜肴不过是“火腿青菜鸡”罢了,向外宾介绍,可译为“Sliced chicken and ham with greens”。
四、旅游文本翻译中文化差异的处理策略
旅游文本翻译的日的是向外国游客介绍景点情况,传递相关信息。从目的论理论出发,译者在翻译中可以根据译文预期的交际功能,结合译文读者的社会文化背景、对译文的期待和感应力以及交际需要等,来决定具体的翻译策略和手法,不必因拘泥于与原文对等而影响译文在译语文化中的交际功能。因此,在翻译旅游资料时应该以中国文化为取向,以译文为重点,尽量保留中国文化信息。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忠实于原文又不拘泥于原文,要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对信息进行适当调整。可采用的策略主要有如下四种:
(一)增添
增添是指为了使外国游客更好地理解某些字、词、名而增加一些相关资料,对旅游资料中的一些人名、地名、朝代、历史事件以及典故等做出背景资料的增加和说明。
例如“林边有一个洞,叫白龙洞。传说《白蛇传》的白娘子曾经在这里修炼。”译为“Near the forest is the WhiteDragon Cave which is said to be the very place where LadyWhite, the legendary heroine of The Story of the WhiteSnake, cultivated herself according to Buddhist doctrine.”白娘子是何许人也?她为何在此修炼?若不加以说明,游客实难理解。
篇10
关键词: 英汉翻译 文化差异 源语文化 目的语文化 文化冲突
1.前言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十分密切,而翻译的根本任务是传递不同文化。王佐良先生曾经说过,“因为有翻译,哪怕是不免出错的翻译,文化交流才成为可能”(王佐良,1989:19)。英语与汉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一定程度上影响翻译中词义的确立。因此,解决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问题是保证译作成功的关键(彭保良,1998:25)。我们只有正确处理好翻译中的文化差异,才能达到更好地表达两种语言之间信息交流的目的,否则将有可能造成交际困难或引起文化冲突。
2.文化差异的表现方面
“文化”表征着传统和信仰,我们一出生就浸润其中,我们的一切行为,包括语言也因此受这种文化所制约(谢天振,2000:202)。文化之间的差异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翻译中词语的选择。
2.1词汇
2.1.1颜色词
英汉两种语言,在颜色词的表达上存在较大的差异。如中学生在翻译“红茶”时将其译成red tea,把“红糖”译成red sugar。而事实上,“红茶”应译为black tea,而“红糖”应译为brown sugar。在《红楼梦》的翻译中,英国翻译家David Hawks将“怡红院”译成The house of Green Delights,把“怡红公子”译成Green Boy,而我国翻译大师杨宪益将其分别译为Happy Red Court和The Happy Red Prince。在英语文化里,green的意义与汉语里的“红色”文化意义更接近,而英语文化中的red给人产生一种血腥与暴力的印象。如:
(1)Do you see any green in my eye?
译文:你以为我是好欺负的吗?(张培基等,1980:13)
在上面的译文中,有人将其译成“你从我的眼里看得到绿色吗?”。事实上,我们不能死译,green在英语中有“欺骗”、“新手”等意。而green-eye则是汉语中的“眼红”之意。汉语中常说的“红粉佳人”、“红榜”,与这两个词意思接近的表达应该是a young beauty,honor board,与其颜色没有什么关系。
中国人惯用“黄色”象征低级下流、有害人的身心健康的影视书画作品,以致有些学生看到yellow pages就理所当然地理解为“黄色书刊”,而实际上,英语中的yellow pages是指的分类电话薄。如果我们不清楚英语颜色的这些文化背景,在理解上就容易产生困难。
2.1.2与动物有关的词汇
中国人普遍认为“龙”是中国的图腾,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而外国人则对dragon没什么好感,甚至把它看成是十分讨厌的动物。如表示某人很讨厌时,会说成“She is an old dragon.”。汉语里常说的“望子成龙”,如果我们将其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 a dragon则会令外国人很不理解,我们应该充分了解“望子成龙”的含义,是希望其子女成为有用之材,则我们就可以较为准确地将其译成expect one’s son to become an outstanding personage。其次,dog在西方人眼中被认为是他们忠实的朋友,如:Love me,love my dog.表示某人幸运时会表达成“He is a lucky dog.”。而汉语中“狗”一般会有贬义,有“狗腿子”、“走狗”一说。另外,在汉语里,表示人的胆小,通常会用“胆小如鼠”,而在英语里则用as timid as a rabbit;当说某人很强壮时,会用“力壮如牛”,而英语里则用as strong as horse。如下面译文:
(2)这是你自己的祖母。拜拜罢,保佑你生龙活虎似的大得快。(鲁迅:《彷徨》中的《孤独者》)
译文:This is your own grandmother.Bow to her,so that she will protect you and make you grow up strong and healthy.(冯庆华,2002:24)
在上述译文中,“生龙活虎”译成了“strong and healthy”,翻译这样的词语,主要的是要透彻理解其在源语中的文化涵义,然后根据情况进行直译或意译。
2.2交际用语
文化背景不同,说不同语言的人在交谈时,常常会发生下列情况:由于文化上的不同,即使语言准确无误,也会产生误会(邓炎昌、刘润清,1989:159)。如汉语中的“你吃了吗?”只是一种问候,却让外国人产生一种是要请他吃饭之意;对“你到哪里去?”这样的汉语方式的问候也让他们感到很纳闷。
英汉文化差异在日常交际中,主要表现在“表扬”和“问候”等方面。当面对他人对衣着或所做出的成绩表示赞赏时,英汉表达完全不一样。请看下面的对话:
A:Your skirt is very beautiful.
B:Thank you.I’m glad you like it.
C:你的裙子真漂亮。
D:是吗?不过我不喜欢这颜色……
如果将汉语的对话译成英语,则会让外国人一头雾水,这就是中西文化不同所造成的,中国人在对别人表扬时,总是用否定的回答来表示其谦虚。如中国人打招呼时惯用“你好”,“你吃过了吗?”。外国人打招呼时,初次见面用“How do you do!”,而熟人之间则用“How are you?”;在送别时,中国人喜欢对主人说“请留步”,主人则回答“走好”或“慢走”,这就不能译成“stay here”或“walk slowly”。在英语国家里,他们道别时习惯用“Keep in touch”。
2.3习语、典故
语言习惯的不同形式是由不同的习俗、生活环境、人们的心理、表达方式和观察习惯形成的(欧阳小生、张建佳,2007:135)。习语的理解是翻译中的一大难题。
我们一见到“银河”,就很容易联想到民间传说中牛郎织女的相会,而英语中则称为the milky way。中国人对the milky way感到很不理解。其实the milky way源于希腊神话,是天后Hera给Hercules喂奶时所滴下的乳汁凝成的一条路。再看下面的句子:
(7)The teenagers don’t invite Bob to their parties because he is a wet blanket.
译文:青少年们不邀请鲍勃参加他们的聚会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扫兴的人。(张培基等,1980:162)
在上面译文中,如果不理解“wet blanket”这个习语的意思,就无法理解整个句子,“wet blanket”表示“令人扫兴的人”。同样,汉语中的许多习语更是让外国人费解。如我们常说的对事情有把握会说“胸有成竹”,若译成have a bamboo in his stomach就会闹笑话。其实,他们表达的意思是to have a well-thought-out plan before doing something,与英文中的to 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意思比较接近。要想译好这些习语与典故,不充分理解其文化背景是很难达到理想的翻译效果的。
3.应对文化差异的策略
3.1提高文化素养
文化素养的提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英文原著、英文报刊杂志或观看英文经典电影,有意识地涉猎英语国家文化,并且要注意多积累一些习语和谚语等。在词汇学习时,不但要掌握词的概念意义,还要了解其内涵意义和文化所指意义,作为教师,要多给学生介绍一些相关背景知识和外国文化礼仪。
3.2有意识地进行中西文化对比研究
在对母语深入研究的基础上,学生应有意识地将英汉两种文化进行对比研究,找出其文化的共同点和不同点。只有深入理解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才能更好地避免文化冲突。在学习“Where are you going?”等句子时,要有意识地进行文化对比,他们就不会理所当然地认识这些句子的使用是没有任何限制的。
3.3用英语思维
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多阅读,在阅读中了解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等,在阅读中获得习惯的表达。作为教师,要通过日常对话和情景的创设,让学生体验比较真实的交际场景,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敢于表达、乐于表达,不断提高他们学习和模仿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4.结语
在翻译过程中只有充分认识两种文化之间的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帮助传达两种语言地信息,否则会造成交际阻碍甚至文化冲突。但中西文化冲突也已越来越体现于文化融合之中。现在两种文化均已接受“Long time no see.”这样的表达,在汉语和日常对话中已有越来越多的词语引进和借用,像Internet,DIY这样的词汇已经涌现到母语文化中。本文只是对英汉翻译中在词汇、交际用语等方面的文化差异进行了比较分析,对翻译方法等方面未作深入的探讨。总之,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具备强烈的文化意识,才能更好地达到翻译所要达到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9.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李建军.新编英汉翻译[M].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04.
[4]彭保良.从文化差异的角度看英汉翻译中词义的确立[J].中国翻译,1998,(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