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积累范文
时间:2023-03-29 15:56: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积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语文的积累有其基本原则。一是目标明确:有了明确目标,积累才有针对性,知道什么资料该积累,什么资料不该积累,而且如何让这些材料充分发挥其作用。否则,没有明确目标的积累,也就失去了积累的价值与意义。英国有个亚克敦,书斋里储藏了七万卷图书资料,几乎每卷都有他的手迹,读了一辈子书却一无所成,人们说他“像沙漠吸收流水一样,吸收了知识,却连一泓清泉也不能喷到地面上”。他就像培根所说的蚂蚁式的学习,“单是收集”。而其根本原因就是积累的目标不明。二是博采与精选要结合:博采是为了开阔视野,使之向纵向、横向拓展,并求得融会贯通。同时又必须根据自己的志愿、主攻方向等注意精选,以逐步形成专攻,具备专长。打个比方,精选就像建立“根据地”,博采则像在“根据地”开辟“游击区”。没有“根据地”就要犯“流寇主义”的错误,终究要失败;不搞“游击区”,“根据地”也难以巩固和扩大。
积累资料明确要求。一是准确:古今中外的知识、资料浩如烟海,鱼目混珠的现象在所难免,所以必须经过辨析,撷取那些准确、真实的东西,摒弃那些失实甚至完全是虚假、伪造的东西。二是有用:积累是手段,不是目的,目的是应用,所以应根据自己学习、研究的实际与需要,积累那些对自己有实用价值的东西。若将那些无用的东西也积累起来,便徒然耽误时间,白费精力。三是完备:对需要学习、钻研的问题的资料,要力求搜集、积累得完备些,正面、反面、侧面的都要,以求了解事物、问题的各个方面,从而认识其整体。若资料不全,甚至仅是只鳞片爪,便很难从中获取较全面的认识,甚至要犯以偏代全的错误。
那么,应怎样具体进行积累呢?其方法大致可分为“内储”、“外储”两类:
所谓“内储”,就是通过记忆把所需的知识、资料积储在自己的大脑里。一般地说,最基础、最重要、最精粹、运用频率最高的知识、资料,如精彩的诗文、对联、成语典故、格言警句、重要的历史事件、基本概念、原理、公式、定律、重要数据等等,都是应该背记的。巴金为什么写作时能得心应手?他少年时代就背记过许多东西,《古文观止》上的两百多篇文章背得烂熟。脑子能背记、储存这么多东西吗?能。美国科学家估算,人脑可容纳下五亿本书籍那么多的信息量,而通常的人只利用了大脑实际潜能的1/4,有人甚至认为只利用了5%尽管数字有些差别,但共同的一点是:目前人类只利用了大脑潜能很小的一部分,绝大部分“内部能源”还尚待开发。
所谓“外储”,就是将知识、资料积储在大脑记忆之外。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而且各人记忆的容量、持久性、准确性也不一样,所以外储也必不可少。其常用的形式如下:
画符号:边阅读边把书中重要的、不懂的、可疑的地方,用各种符号如横线、曲线、圆点、圆圈、疑问号、惊叹号等,将其勾划出来。这就是最简便的读书笔记。作用在于促进读书专心致志,帮助我们加深对原文的理解、记忆,也有利于今后复习、查找。
制卡片:将自己从书刊中获得的资料,摘抄在卡片上。卡片具有分门别类、查找方便的特点。
搞好剪贴:将报刊上的好文章剪下来(要注明出处),分门别类地贴好,装订成一册册,以便查阅。有的报刊不能剪,则可复印下来。
做笔记:将书刊上看到或生活中获得的知识、资料记在笔记本上,记笔记也要注意分门别类,最好是一个门类的资料专用一本笔记本。据记载,马克思为了写《资本论》,阅读了一千五百多种书,摘抄了一百五十多本笔记。
作批注:读书有所得、所感或有所怀疑、不同看法时,随手作眉批、夹批、总批等。此法灵活简便,有利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及言简意赅的表述能力等。明代金圣叹就很喜欢这种形式。
写备忘录:将看到、听到的知识、资料及心得、联想等随时录下以备忘。随身携带小本子是写好备忘录的关键所在。
篇2
关键词:语文知识;积累;内容;方法;途径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103-02
语文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由少到多,逐渐聚集的过程。苟子在《劝学》中阐述了积累的重要性:“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在语文教学中积累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积累有利于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只有有了丰富的积累,学生才能听懂、敢说、读透、会写,积累还有利于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为学生步入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那么,应该如何进行积累呢?我在语文教学中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
一 积累的内容
字词需要积累,名句格言需要积累,阅读方法需要积累,作文技巧也需要积累。 积累的内容非常宽泛,无论是课内的还是课外的,凡是对一个人的成长有启发、教育或有警示作用的都可以进行积累。小到字、词、句、段、篇,大到与其相关的资料,这些内容都可以进行积累。比如易错的字、成语、歇后语、谜语、对联、名言、警句、俗语、格言,写景优美的句子、富有哲理的句子、运用修辞的句子,某些富有哲理启示的段落,或者整篇文章,如《我是一棵小草》、《日出》等,还要搜集写作素材,如同类的人、同类的事,以及诗、词、曲都要进行积累。有了这么多的方方面面的各种各样的积累,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就会变得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只有这些基础的东西丰厚了,我们的学生才会成为谈吐自如的儒士。
二 积累的途径
1.生活
生活是积累的源泉,当代语文教育家魏书生提出了著名的观点:“在生活中学语文,在生活中积累语言。”我们的生活五彩斑斓,丰富多彩的广告用语、幽默诙谐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的俗语、谚语、精彩的电影电视节目、旅游中所见所闻……无不包含着语文知识。指导学生摘录好词佳句、名言警句、成语格言、优美诗词等,把生活学习、电影戏剧、报刊书籍、宣传标语、电视广播中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好材料记录下来。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总能从中发现和获得无限精彩的知识,并且这些都是最有生命力、最富时代感的作文素材。
2.语文课
语文课是积累的基本阵地,语文学科最基本、最核心的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言,让学生正确地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说一千道一万,语文积累的主阵地还是语文课堂。把握住了语文课堂,利用好了课堂四十分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以教材为中心,把围绕在教材内容周围的相关知识搜集起来,贯穿起来,纳入到课堂的教学内容之中,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扩展到了无限的空间,让语文的外延跟生活的外延相等起来。这不仅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还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思维习惯,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我在语文课前五分钟,常常写出一些学生易读错的字音,或者结合例句积累成语的意思。如,成语不离“舌”:形容说话轻薄(闲嘴淡舌);形容能说会道(巧舌如簧);形容惊诧无言(张口结舌);形容不善辞令(笨嘴拙舌);形容随声附和( 鹦鹉学舌)。总之,让学生多积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学好语文的必需。
3.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是积累的重要组成部分,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在语言积累中,教师要培养学生广泛地观察,大量地阅读主动地积累,养成“采蜜”的好习惯。教师要不断开辟语言积累的途径,教给学生积累语言的方法,使他们采集到更多的原材料,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语言仓库。各种报刊、中外名人传记,文学名著、自然科学著作等都蕴涵着丰富的阅读资源,都可以拿来读一读,以汲取多方面的营养,提高语文能力。课外阅读可以是语言的积累——优美的词、句、语段乃至整篇文章,古今中外的名言警句,典故故事;可以是诗文的积累——选择自己喜欢的古今中外诗文赏析背诵;也可以是报刊上自己感兴趣的信息、知识点等。积累的资料要经常看一看,记一记,使它烂熟于心,久而久之,就受到感染,化为自己内在的东西,活跃在自己的文章中,在不自觉中提高了自己的语言水平,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在教学中我总是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拓展,使语言的积累空间超越文本所限。这使得学生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富,为日后的自我学习增强了学习能力。教材不等于教学内容,我们在教学时应立于教材之上,将对学生的语言积累融合于教学之中,利用教材抓住拓展积累的时机,使学生所积累的知识层面更为丰富和深刻。
三 积累的方法
1.诵读法: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诵读是一种有效的积累方法。在日常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说话作文时便能按需调出,信手拈来。教学实际证明,传统语文教学方法的读和背,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更能让学生吸收和积累语言材料。
2测试法:测试也是一种较好的积累方法。通过测试,对所掌握的知识进行专项整合,帮助学生在头脑中构件完整的知识体系,此时,积累是大放光彩的时候。同时,通过检测,又巩固了积累,或促进进一步的积累。
3.读写法:平时,让学生在阅读写作中做个有心人,在阅读过程中写读书笔记、随笔,记录自己的感受、体验、和思考。通过课内外的阅读和练笔,让学生去慢慢感受、体验积累所带来的妙处。
4.媒介法:影视节目丰富多彩,对学生具有极大的诱惑,我在指导学生收看合适节目的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习其中的语言,记录其中的名人名事,汲取它们的优点,有意识地活用在自己的文章里,那么你的文章也就非同一般。
5.实践法: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积累的深刻影响。
篇3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言积累;语文能力
语文能力最简单的就是表现在交往过程中听说读写的能力。也就是《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是完全统一的”。无论是口头说,还是平时写作文、演讲,无非是把自己大脑中储存的语文信息表达出来。同时,在聆听别人讲话时,能否听得懂或在朗读课文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等,与我们平时储存在大脑中的语言基础有很大的关系。语言能力基础较好的学生,不用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听懂得别人讲话,在朗读时抓得住文章的要点;语言能力较差的学生就比较吃力,听不懂或抓不住要点。所以,一个对典故一无所知的人,是否能够真正读懂杜甫的诗、辛弃疾的词;一个对成语一窍不通的人,能否充分领略到魏巍、秦牧散文的魅力,都是令人怀疑的。
俗话说的好“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学生语文素质下降的关键,是缺少语言这“米”。虽然老师滔滔不绝的讲解,把学生引导在课堂的“五大”环节(写作背景、作者简介、段落大意、中心思想、写作特点)轨道上,一点不漏,并且反复传授,学生也铭记在心,但仍然无法把这“米”做出熟饭来。
在语文的教学中,只有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把那些值得我们储存的“米”――语言的精华,存放在大脑中进行“氧化”才能转变为自己语言能力的养料,不断提高语言素养。把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是势在必行的。正如古代荀子曾说“不记硅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我们要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转移到引导学生多读点书,多背点范文,多写点文章上来,我们教师的观念变了,学生的意志就增强了,对祖国五千年的文化精髓进行积累,由少而多,聚滴水而成大海,为语文素质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那么学生如何有效地积累语言,提高自身语文能力呢?通过多年的实际教学,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多聆听,在听中积累语言
“听”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味觉。”听的作用仅次于看,它是汲取知识,积累口语材料的重要渠道之一。在听话时,主体必须在一瞬间利用强化记忆储存信息并依靠快捷灵敏的直觉思维活动,才能在接收言语声波的同时理解语意并评判话语。由此,要有效运用各种手段让学生多听。在课堂上,我们都能做到让学生带着疑问聆听教师的讲解、范读等,使其边聆听边思索,边领悟边积累。但对于课外的聆听、思索则为我们平时所忽视。俗话说:身边的一切皆学问。平时,让学生收听广播,看电视,听别人争辩等,都能促进其边听边思考,并能从中有收获,不断提高语文能力。如有一名初中生在家听见别人在辩论百家姓中的“仇”一字多音读法是否正确,于是就利用工具书查字典,消除自己的疑惑。这位学生的语文认识能力就得到巩固、提高。所以,要重视教导学生边聆听边思考身边的一切“声音”的习惯,从中获得提高自己语文能力的信息平台。
二、熟读多诵,在读诵中积累语言
广泛阅读是积累语言经验、知识的一个重要途径。语文教学中有课内、课外阅读,课内阅读是基础、是先导,课外阅读是继续、是扩大。在课内应该训练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课外语文学习提供举一反三的规律性指导。 阅读是手、眼、脑等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是直觉体悟语言的基本方式之一。在抓好精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速读广览,这是训练直觉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在进行阅读时,有时逐个破译每个文字符号代码,而利用直觉思维密切相关的预见、猜测、期待等手段简化阅览过程,从而迅速敏锐地把握作品实质。跳读、翻读、猜读、倒读等往往是预见、猜测、期待的外在表现,可以活跃学生的直觉思维。有了速读做基础,广览也就好办了。广泛浏览能拓展学生阅读范围,扩大其视野,丰富其感知对象,增加其词汇、句式的储备,丰厚其语感图式。从而为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创建语感基础。
琅琅成韵的诵读,是眼、手、口、耳、脑等多种感官协调活动的过程,与阅览相比,更是直觉体悟语言的一个基本方式。吟咏诵读可以感悟文章真谛,在不经意间对语言那种抑扬顿挫的语音、错落有致的节奏与奇特严谨的结构拥有深切的体验,进入这样一个美妙的境界。
让学生多读点,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待到自己说话时,作文时,便能呼之即出,信手拈来,随心所欲,左右逢源。鲁迅先生曾有过形象的描述:“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样才能酿出蜜来。倘若盯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的确,只有广泛涉猎,遨游于书山学海之中,才能使储备充盈丰富,使见识广博而深刻,真正达到“文章读之极熟,则与我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
三、勤练笔,在写作中积累语言
篇4
可见,语文素质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但最突出的表现便是在人类交往过程中的听说读写的能力。无论是口说,还是笔写,都是要通过对其加以组织而成的,反过来说,能否听懂别人的,能否在阅读中迅速抓住文章的要点,也都是以自身的语言储存为基础的。
一 在课堂诵读感悟中丰富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是诵读品析。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品析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蕴含的情理,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学习词语要推敲用词的准确性,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除此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让情感得到积累,语言得到积累等。如教学《鸟的天堂》,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体会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这样的词句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的积累。
所以,我认为,现代语文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以掌握祖国的语言为目的,以熟读背诵为手段。”为了强化这一手段我采取了以下两条措施:
1.注重朗读
有人说:“朗读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感的重要途径”。朗读是把躺着的书面文字,用声音立起来,出口的声音载着思想感情,增强了语言文字的可感性。学生通过反复多遍的朗读,与课文的语言文字反复接触,能深刻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的语音节律,受到直接、强烈的感染。学习语言,单凭讲解思想内容、写作技巧,是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而抓住读这一主线,反复实践,精于指导,学生才能从读中由感而悟,由悟入境,最终与作者的心灵相通。这种借助读而达成的悟性理解,是富有创造力的,也正是语文教学追求的上乘境界。 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叶圣陶先生更是谆谆告诫: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老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这些真知灼见,揭示了语文学习的内在规律:学习语言,就得多读。读,包含着对语言文字“感知理解──吸收积累──转换创造”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初读要求该准读通读顺;细读要求理解内容;精读则要抓住重点句段,细加品味,感悟人情;熟读则要积累语言,以至背诵。一般来讲,一节课中学生读书的时间最好不少于1/2,读书形式要多样,指导要得法。
2.增加课本中的背诵量
就现用的教材来看,不论是寓理于事的寓言故事,意境优美的散文,还是含蓄隽永的诗歌,都是学生语言积累的优秀范文,但教材中要背诵的地方却为数不多。以小语第九册为例,要求背诵的课文中涉及到7篇,共1090字,平均每天背诵却不足10个字。这是多么令人惋惜的数字!所以我除了落实课本的背诵量,每单元还挑选3-4个妙语佳句、精彩片断让学生熟读成诵,并把增加的部分列入考核之列。
二 抓好课外阅读,在博览中积累语言
博览,能给大脑皮层形成多侧面的语言刺激,而在阅读过程中,能再次强化大脑皮层已有的语言信息,使大脑中业已形成的联系系统更为完整、严密。因此,我除了上好阅读课外还注意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让学生从大量的课外阅读中汲取养料。我采取了以下四方面的措施:
1.指导学生精心选择读物
在教学的闲暇,我注意引导学生有选择地进行课外阅读。省编的《小学生阅读文选》与教材配套,便于学生迁移自学,是阅读的好材料。阅读少儿刊报,《中国少年报》,《小学生周报》和《小学生优秀作文》,既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又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是学生的良师益友。学校的图书馆,书店都是孩子们的好去处。
2.指导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读的东西不少,但是真正留在记忆中的却不多。在读书的闲暇,我会随机地指导学生写读书笔记。读书笔记立足于读,落实于记。就类型而言,包括摘录好词好句,对优美词句进行续写、扩写、缩写、改写和写读后感。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
3.给学生展示“才华”的机会
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掌握了许多的精妙词句,他们非常渴望自己的努力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我给学生提供尽量多的机会让他们展示“才华”。比如举行“词句接力赛”、“美文欣赏会”、“朗诵擂台赛”等。课前让学生把课外阅读中学到的精词妙句、百科知识等互相交流学习。
三 发挥积累的功能
积累语言的最终目的是能将之付诸于实践运用之中,以提高自己的运用语言和表达语言的能力,全面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为此,我鼓励学生不断的将自己储存的语言材料运用到阅读与习作中,使习作锦上添花。当学生有了成功的体验时,就极大的激发了其自觉运用的积极性。同时,在不断的运用中,更加清楚的看到自身存在的不足,便于及时调整,有针对性、有选择性地不断积累,以弥补不足之处。长此以往,就产生了良性循环,“积累与运用”得到互相促进、互相影响、共同发展、共同提高。那么怎样指导学生巧红笔,使其像数学练习一样,课课练,日日练呢?我认为,除了结合单元小练笔和俄文题指导写作外,更重要的还是恰当地把握课堂练笔的时机。着眼点有几方面:
1.练在知能转换处
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联想的用法,教学时在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了课文中有关句子,明确了什么是实在事物和联想之后,发下短文让学生进行联想练习。
2.练在情感交融处
如《我的心事》,课文教学到“我刚进屋,见一位阿姨坐在椅子上……我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不由行流下了眼泪”一段时,我指导完学生分角色朗读后,学生完全沉浸在课文童境中,我马上安排了写一段话的练笔:“看着眼前的一大堆玉米棒子,大林会有许多话要对小姐弟说,他会说什么呢?”这样一安排,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3.练在思维的发散点
如教学《凡卡》最后一段后,为了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表达能力,我提出假设:“假如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将会怎样呢?请以'爷爷收到信后'为开头写一段话。”这样就收到了一箭三雕的作用了。
篇5
众所周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语言文字优美精妙,历来是人们学习的典范。语文教师理应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掌握好祖国的语言文字。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注重语文积累。语文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过程,同时,在积累知识的过程中还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激发学生的情感,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与人生观。下面,我就简单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是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积累的。
一、尊重个体――在知识的积累中激活思维的灵性
语文积累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不是知识的堆积,而是对知识材料的理解、感悟、鉴赏和记忆。其实,每个学生的向师性都很强,都渴望像老师那样,拥有渊博的知识。那么我们何不以这作为切入点呢?从教以来,只要我新接一个年级,从学生入校的那天起,就经常把自己的摘抄本拿出来,多次在学生面前“炫耀”:“只要是老师本子上抄写的内容,让学生当小考官,随便你提问,老师都能对答如流。”刚开始,学生半信半疑,当学生多次考我,我都能轻松以对时,他们眼中流露的除了是羡慕,更多的就是渴望,也只好深信无疑了。看到他们已经掉入我设计的“温柔的陷阱”,随后,我就让每个学生准备一本摘抄本,鼓励他们把自己会背的古诗、寓言故事的名字分类写下来,刚开始,这样做是为了尊重学生独特的天赋、兴趣,尊重他们各自以最适合的方式,成长为合于他们天性的人,激活他们思维的灵性。在学生进入中高年级之后,我引导学生专门摘录优美的词语和句子。如:重点摘录课内外阅读中发现的含义深刻的句子和描写生动细腻的描写句,含有丰富哲理的哲理句和千年传诵的名言警句等。再如古诗方面,引导学生以四季来分,可以从古诗表达的情感来分,可以是惜时的,也可以是描写朋友分别的……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背诵。这样,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会分类整理,适时进行归纳。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
二、平等对话――在情感的交流中激发生活的灵感
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其方法离不开诵读、情境体验及运用。一首诗、一滴水、一条河……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在诵读规范的教材选文和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精彩片断时,不仅能使学生积累语言,学会表达,而且能使学生学习如何观察,如何体验,激发生活的灵感。在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在摘抄的基础上,对名家名篇进行诵读。比如在三年级,我就引领学生背诵岳飞的《满江红》,感受岳飞这一民族英雄的爱国之心;吟诵苏轼的《水调歌头》,品析苏轼与兄弟之间的那种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欣赏作品,学生激发心灵深处的灵感,和诗人产生共鸣。当然,我还引导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有自己的思维,形成一定的鉴赏能力。事实证明,学生背诵的内容越多,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写作,还是和别人交谈,都会树立自信心,为提高人文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在作业中自主积累
篇6
一、增加知识积累
我们现行的初中语文课本中有许多名家的精华篇章和许多的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目,具有很高的思想性、艺术性和社会性,这些材料是对中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极好的素材,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材料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鉴赏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文化修养。在语文教学中,通过对精彩的句段的多角度分析,让这些精彩语句和段在学生脑海中留下深深的烙印。让学生在自觉与不自觉间受到情感上的冲击,为以后的写作分析借鉴奠定良好的基础。增加知识积累的办法多种多样,语文教师可采用让学生摘录、背诵精彩句段和模仿等方法。
例如:在学习初一语文流沙河的诗歌《理想》一文时,诗中有许多激励中学生的名句,如第一节:“理想是石,敲出星星之火;理想是火,点燃熄灭的灯;理想是灯,照亮夜行的路;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理想是船舶,载着你出海远行。”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求学生记住这些名句,让其模仿写“爱心是……”、“生活是……”、“友谊是……”、“失败是……”,教会学生通过比喻来揭示生活哲理。同学们经过斟酌品味,妙笔生花,写出了许多佳句来,如:“爱心是风,卷来浓密的云;爱心是云,化作及时的雨;爱心是雨,滋润久旱的树。”“友谊是水,浇灌生命的树;友谊是树,长出嫩绿的芽;友谊是芽,化作饱满的蕾;友谊是蕾,结成甜蜜的果。”又如:“爱心是一片冬日的阳光,使饥寒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沙漠中的一泓清泉,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希望。”我们可以用模仿句子作为增加知识积累的突破口,从背诵、仿写入手引导学生增加知识积累,而通过训练,一旦形成能力,对他们写作素养的提高是很有帮助的,又如:我们在学习朱自清的抒情散文《春》最后一段:“春天象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可以让学生模仿来写“夏天像……”、“秋天像……”、“冬天像……”让学生在平淡的学习中,既记住了精彩的句段,也积累了知识,发挥了其潜能。
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学生的模仿理解为“依葫芦化瓢”,我们应采取一种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让学生模仿句段实际上就是让他们在利用前人的写作技巧和经验上进行新的创作,这实际上是让他们踏着别人的肩膀往上攀,这样使他们的写作有了高起点,这本身就缩短了他们在写作中的摸索过程。但作为教学者,就必须寻找选择好可供“模仿”的范例。“水有源头活,树有沃土青”,夯实了知识的积累,学生的写作语言和写作技巧丰富了,学生方有构建创作大厦的可能。
二、增加生活积累
艾青曾说:“生活是海洋,凡是有生活的地方就有快乐和宝藏。”是的,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写作的源头和活水,写作是生活的再现。只有让学生学会了热爱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积累了丰富的生活见闻、生活体验,在写作中才会有灵感,才会有新颖的主题,才会有独到的构思,才会有合理的想象,这样才会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来。作为语文教师,应不失时机地在课堂教学中把教学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关注生活中美的事物,感受生活中的变化,对多彩的生活进行比较判断,并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经历,从自己的见闻中去思考感悟。
例如:在学习冯骥才的《珍珠鸟》这课时,我在授完课之后,就结合全文的主旨,设计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进行体验反思,拓展讨论。例如,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的理解,在“重建精神家园”的今天,要在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乃至国与国之间创造这种境界,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呢?在谈人与自然方面,学生一般都会谈到保护环境、爱护生命、善待动物等;在谈到人与人之间怎样建立信赖关系时,一般都会谈到真诚相待、相互关爱、相互理解、相互宽容等等。在谈到国与国之间怎样搭建信赖平台时,一般都会谈到尊重对方的和、不以大欺小、以强凌弱等等。这都是我们的学生热爱生活、观察生活、关注生活、体验生活闪现的灵动的思想光彩。
篇7
语文积累是形成语文素养的根本途径和方法。《劝学》中说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正是强调积累的重要性。积累是阅读理解和写作的基础。积累越丰富,阅读理解就越透彻,写作就越得心应手。引导学生潜心积累语文知识,这样就可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一、激发学生语文积累的兴趣
1.为学生进行积累做好表率
语文教师要注意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不断汲取新的信息,与时俱进。学生早读课时,教师也应如饥似渴地读书;学生在做作业时,教师也在潜心阅读……这样,学生就会明白教师渊博的知识是阅读积累的结果,从而向教师看齐,更加重视积累。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自身才华的展现,以个人魅力激发学生的积累兴趣。如,看到春雨时,一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随口而出;看到学生踯躅于困难、挫折面前时,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来勉励他们……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成长。
2.给学生讲通过积累取得成功的名人故事
走进童心世界,深入浅出地把前人善于积累并取得成功的案例转化成一个个精彩的、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以此激发他们的积累兴趣,从而自觉、主动地进行积累。如,给学生讲袁枚注重知识积累的故事,他从村夫“你看,梅树有了一身花了”加工成“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的名句;他从僧人“可惜园里梅花正盛开,您带不去”中,又提炼出“只怜香梅千百树,不得随身带上船”的诗句。用这些故事来告诉学生:只有读书破万卷,才能下笔如有神;只有注重积累,才能文思泉涌。
3.让学生展示积累,体会乐趣
在小组合作学习、回答教师的提问与各种形式的课堂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地让学生展示他们积累的成果。我们可以在课外举办故事会,让学生把他们听到的、看到的故事讲出来;可以利用“手抄报”、“黑板报”、“学习园地”、“读书报告”等形式,让学生展示他们个人积累的成果。通过展示,学生体会到积累的乐趣,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写作能力;同时也让其他学生分享积累的成果,更加乐于积累。
二、多渠道促进学生的语文积累
学生的语文积累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积累没有捷径,只在于日月奋发、持之以恒。教学中,教师要利用一切机会促成学生的积累。
1.课堂教学
课堂是对学生进行积累教育的主阵地。教师要用规范优美的语言进行教学,让学生在感受语言美的同时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语言积累。苏教版语文教科书有大量适合学生积累的内容。课文中有不少充满音乐美的韵文、晓畅的古体诗词、短小清新的现代诗等;课后练习也对词语、句子、段落提出积累的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让学生在说中积累、读中积累、写中积累。要精心挑选与课文相关的诗歌、散文、成语、典故、对联等,给学生阅读和背诵。要鼓励学生朗读,通过朗读理解课文、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2.课外阅读
阅读是获取外界信息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学生对祖国文化遗产继承的有效途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兴趣爱好向学生推荐优秀的课外书目,鼓励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同时,要教会学生对语言进行梳理归类,建立与旧知识的联系,实现新知识的构建。要鼓励学生进行适度的背诵。鲁迅先生正是在“三味书屋”背书积累,才写出大量鞭辟入里、入木三分的篇章。
阅读要融入自己的思考,才能真正实现与作者的对话,深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当学生读完一本感人至深的书,我们要引导他们掩卷沉思,细细体味、慢慢咀嚼作者那巧妙的布局、生动的描述以及独到的人生感受,并结合自己的思考写下读后感。
三、养成积累习惯,形成积累意识
良好的积累习惯对学生终身受益。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良好的积累习惯,形成积累意识。
1.勤记录
学生要常备一本笔记本,随时记录有用的见闻和感受。对读过的文章,摘录其好词、好句、好段;听到生活中的连珠妙语、精彩语录等,用心记住,整理记下;把突然产生的灵感、独特的事件等记录下来。
2.查资料
如今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上有大量的学习资源。我们要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积累相关的知识。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后,要求学生上网搜索“送别诗”。“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名句尽收录笔记。
3.交流与分享
篇8
一、注重基础
所谓注重基础,指的是注重对核心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这里所说的基础,和传统意义上的“双基”并不完全等同。总的说来,近两年语文中考试卷“积累与运用”部分的考点主要包括:读准字音,认清字形,规范地书写汉字;积累常用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词语;借助语感及语法、修辞知识修改病句;积累记诵优秀古诗文;了解与课文有关的文学、文化常识;阅读课标和教材中推荐的文学名著;在实际问题情境中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等。有些内容虽仍属于传统的“双基”的内容,但题目的设计着意于引导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培养,着意于语文基本功的考查,着意于运用语文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那种以考查是否记住了某些语文知识为主要目的的题目越来越少了,语法、修辞的名词术语和静态辨析本身不再作为考试内容。这样的立意,突出了学语文首先要打好语言的底子、文化的底子,突出了语文是学生终身学习、发展的基础。
二、突出积累
语文学习是累积性的,丰富语言文化积累是形成语文能力、提高语文素养的基础。积累主要包括字词积累、古诗文积累和文学、文化常识的积累。
对字词积累,中考主要考查学生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及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准确理解字义、词义的能力。除此而外,书写技能的考查,越来越受到重视。从2005年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在考卷中设计了考查书写技能的题目,还有一些地区设书写水平考查一项,单独赋分,提出明确要求,根据全卷的书写质量酌情记分。
古诗文积累是积累的重中之重,最近两年,各地几乎无一例外地以默写的形式考查学生的古诗文积累状况。按照《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7~9年级要能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这部分内容的考查以记诵积累为主,也比较注意引导学生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从考查趋势上说,随着新课标对古诗文记诵积累的重视和强调,中考试题也会更加突出对古诗文积累的考查。命题一般比较注意“依标(课程标准)据本(教材)”,以经典诗文为主,题型和能力层次要求趋向多样化,在记忆考查之外,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及在具体情境下准确运用的能力。
对于文学文化常识,主要是要把握课标要求,能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化常识等。这部分内容,以记忆考查为主,但在部分地区的语文中考试卷中,这类题目的考查方式更加灵活,试题的情境性、综合性、应用性都有所加强。
《语文课程标准》非常强调扩大学生的阅读面,倡导“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明确要求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0万字以上。2005年许多地区的语文试卷(尤其是课改实验区的语文中考试卷)都考查了学生中外文学名著的阅读情况。涉及书目包括《水浒》《西游记》《三国演义》《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繁星・春水》《平凡的世界》《童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名人传》《格列佛游记》《汤姆・索亚历险记》《鲁宾逊漂流记》《安徒生童话》等。分值基本在2~4分之间,总体赋分不高,试题内容也较浅易,但对教学具有良好的导向作用。侧重对文学名著的积累考查,侧重对学生文学名著基本阅读情况的考查,将成为一种趋势。
三、强调语境
语境是言语活动赖以发生和进行的前提条件。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是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和背景之中,为了完成某种特定的任务而进行的。因此,语境既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的焦点,也是言语交际过程中主要矛盾最终获得解决的前提条件。
长期以来,在语文考试中存在着脱离具体的语言环境孤立地考查知识的现象。从近两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在积累与运用部分变语文知识的孤立、静态的考查为结合语境考查,已成为一种趋势。结合语境考查语文知识,学生获得的知识才是鲜活的,语感的培养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四、加强综合
学生的语文素养是综合的,语文学习无论是其内容还是其形式都具有综合性的特点。为此,在语文中考中加强综合,简化头绪,突出重点,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间及知识、能力、情意之间的联系,无疑更符合语文的学科特点。
在语文中考试卷中加强综合,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内的综合,如将识字与写字结合起来,既关注学生对汉字形、音、义的掌握,又考查了其书写的技能;将句式仿写和名著阅读结合起来进行考查,为学生展示自己丰富的积累和流畅的表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二是指加强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综合,在试题载体的选择上努力体现学科之间的联系,反映当代科技、经济、文化、社会发展的现状与特点。
五、着眼应用
着眼应用,指的是立足于学生发展和实际生活需要,设计与实际问题情景基本一致的题目,联系生活实际考查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如创设具体情境,考查学生准确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采取不同方式表达语言的能力;语言运用的简明、连贯、得体,在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等。从2005年各地的语文中考试卷看,许多地区还不同程度地将时事材料引入了试卷,如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印度洋海啸,200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2008年北京奥运会,第4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财富》全球论坛,纪念中国人民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等等。体现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语文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课程理念。
篇9
关键词:语文阅读;知识积累;误区
当前学生学习语文效率很低,主要是阅读时语文知识积累较少。北宋苏轼曾说:“腹有诗书气自华”。让学生个个成为“气自华” 的“饱学之士”应该是语文老师的不懈追求,但是“诗书”哪里来?当然是要求学生多进行语文知识积累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充分重视学生的语文知识积累:“诵读古代诗词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折射出语文教学的新观念。切实引导学生进行语文知识积累,是当前语文教学亟待落实的目标。我们语文教师要正确认识语文知识积累的重要性,认清知识积累的过程,避免走入知识积累的误区。
但究竟该进行哪些方面的积累呢?我们不能局限在语言层面,还应考虑文化积累、生活积累和能力积累。要跳出“小语文”的习惯思维,如果仅仅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语文”丰富的文化内涵就不会受到重视,“语文”本应有的对自然、社会、人生的关注就会被忽略。
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指导学生科学高效地进行语文知识积累的几大误区:
一、忽视积累环节间的联系
积累是新的认知结构的积极重建,不是知识的机械累加。理解文本的具体意义,识别内容的具体特征,了解内容之间、内容与原来经验结构之间的具体联系,是有效积累的前提。把学习者的理解、感悟、体验逐出积累的领域,一味强调记诵,只能是事倍功半。许多人以“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等“重读”传统为理由,为不求甚解的读书辩护,殊不知古人重“多读”,更重“自悟”,没有“悟”的“多读多背”与死记硬背并无区别。语文知识积累确实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对某些内容的理解、感悟、鉴赏很难一次完成,往往要随着生活经验、阅历的增加多次反复。利用最佳年龄时期多记诵一些优秀作品能够终身受益。但最初的记诵吸收是以理解感悟为前提的,“悟”得越多,记诵的效果也会越好。
二、缺乏真正的教学对话
现代课程论的观点是,教学是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的文化。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拥有不同文化和沟通文化的两代人,在沟通中进行心灵碰撞,从而提供发现世界、发现自我、相互发现的契机。如果以教师的好恶代替学生的自主选择,把积累变成硬性灌输的过程,必然挫伤学生的学习兴趣。巧妙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为积累的对象所吸引,产生读、背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从这个角度来看,语文知识积累需要教师有一系列的智力操作、技术手段和方法策略。
三、忽视学生的情感积累
本来应该是生动的、激情澎湃的语文课堂如今成了枯燥的做题演练,使得本应充满情感激荡的语文学习,变成了单一的对考试可能涉及的知识点的记忆与揣摩了。语文课堂成了解题技法的讲堂。那些古往今来的优秀作品,记载的不仅仅是那个时代的发展轨迹,更是浸润了作者深刻的人生思考。他会引导我们的精神走向茁壮,使我们的思想视野更加开阔,同时也能穿越时空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可以升华学生的美好情操,进而提升他们的人格境界。当我们阅读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时,我们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疏通字面上的意义,更要通过诗句背后诗人广阔的人生背景和高远的精神追求的体悟,让学生在心灵上与诗人的情感寄托产生对接,从而深深地走进诗人优雅的精神世界。语文教育如果不能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使他们具有一颗追求精神崇高的心灵,那么,这种语文教育至少应该说是有缺憾的。
四、忽视学生的思想发展
篇10
语言积累鲜活运用语言积累是形成听说读写能力的基础,丰厚的语言积累必将转化成良好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有助于增加文化底蕴的积淀和语文素养的形成。只有读得多,记得多,聚沙成塔,才能博闻强记,厚积薄发,应用起来才会左右逢源,得心应手。深厚的语言积累能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其实,语言光积累而不能灵活运用,是无用的消极语言。实现以读文会意的积累语言到实际运用的飞跃,需要一个迁移的过程。如何实现迁移,关键使小学生的语言积累鲜活起来,灵活自如地运用。
一、理解中鲜活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机械地抄抄写写,也不是死记硬背。不少教师因为怕别人说是烦琐分析,就不敢涉猎,似乎背些好词、好句,多记诵名家名篇就水到渠成了。其实,语言积累是一个过程,一般要经历理解、感悟、鉴赏、记忆的复杂过程。没有此为基础的记忆是机械记忆,这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积累。也不利于灵活自如地运用。
二、情境中运用积累
若想保持语言积累的牢固性和再现的敏捷性,只靠感悟理解、交流是不够的,在很大程度上必须依赖诵读。但在继承传统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她的不足:“读书死,死读书”,不但浪费精力,同时消极积累的语言也不利于内化运用。所以,教师应在教学中寻找传统语言与当代语言积累的契合点,为学生积极主动地积累语言提供方法和保证,并引导有效积累。在情境中积累,运用生动的语言或多媒体等手法创设情境,使他们心情激动、心灵震憾。例如:
(1)每逢大地回春,万物复苏时节,远在国外工作的姑父就会借用王安石的诗句“,”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无比思念。
(2)“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3)妈妈总反对我看课外书,我真想把这句读书名言告诉她:“”
(4)我还知道李贺借马来抒发自己为国建功立业情怀的诗句是:“。”
(5)苏轼的《题西林壁》这首诗中的“,。”
这两句既写出了庐山的丘壑纵横,又告诉我们考虑问题应客观全面,在对学生的训练中,既促进了对诗词的品味,又活化了语言积累。在创设语境、练习说话中积累语言就会落到实处。学生在不断的、反复的语言运用中,既激活了自身的语言积淀,又吸收了他人的新鲜语汇,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达到语言的再积累。
三、活动中深化积累
语言积累不是学习结果的描述,而是一种持续的学习状态的行为。只有激发了学生积累的兴趣,使他们产生积累的需要和欲望,积累才会有内驱力,而活动是激发兴趣的载体。如开展讲故事、古诗诵读赛、新闻广角(每日介绍新闻)、优美词句本(展评摘录的优美词句)、表演课本剧、当“小导游”等。例如,教学《烟台的海》时,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选择烟台的海一年四季的一个特点介绍,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充分发挥想象,介绍得声情并茂,兴趣盎然。如“……四周吹着海风,到处弥漫着大海的味道,你会更深切地体会到大海的浪漫可爱、人海相依的恬静和惬意。现在请各位游客朋友们随便走走,好好欣赏大自然这位‘能工巧匠’给我们留下的精美的‘艺术品’吧。愿你们玩得愉快!”
丰富多彩的语言积累活动,使学生渐渐地激发了积累的热情,培养了浓厚的积累兴趣。另外,每天“一练笔”,充分利用教材的教学资源,挖掘课文中的相关因素,不断丰富了自身语言。教学《海伦・凯勒》一文时,引导学生通过体会“不分昼夜、吮吸、拼命、如饥似渴”等词语,感受到海伦・凯勒身上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以及不屈不挠的精神和热爱生活的乐观态度,还让学生用这些词语写一段话。在评析时,对选材新颖、用词准确、词汇丰富的学生进行及时表扬,调动学生积累、运用语言的积极性,激活了学生积累语言。
四、生活中丰富积累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语文教研活动记录